首頁 > 精品范文 > 學生雙減政策的目的和意義
時間:2023-12-16 16:2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雙減政策的目的和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雙減
所謂“雙減”,即: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做到:
1. 對作業精選、分層:課堂效率,精心設計作業,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先做大量習題,并對習題進行篩選,避免題型重復和超綱過難題目,并附上a,b,c三個等第,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在布置作業時可進行分層作業。這對老師布置作業提出了更高了要求,不能再搞以往的題海戰術。
2. 嚴格控制作業量:年級統籌管理,堅持當天沒上課的科目不布置作業。不得布置重復罰抄等機械作業。作業的量要進行控制,嚴格控制作業時間,盡量多通過課堂流程性檢測的方式鞏固知識點。
3. 提高學生作業興趣:利用在校課后服務時間對后進生適當進行作業輔導,及時給予鼓勵。豐富作業形式,減輕學生疲勞情緒。比如:制作手抄報、繪制思維導圖、制作模型、做調查報告等。
4. 增強作業的評價和反饋:完善作業評價和反饋機制。凡是布置了作業就應該要批改,有批改就應該有評價,有評價就應該有反饋,有反饋應該有改進。
5. 提倡學生間的互幫互助:雙減政策之下,教師不能再耽誤學生太多時間去進行課外輔導,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要進行自我提升,課后學習小組就是一個不錯的措施??梢宰寣W生分組在家或是其它安靜場所進行小組間的互幫互助,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6. 完善學生活動:學校學生發展中心可以提出社會實踐的研學方案,由各年級來執行。班級可以根據學校學生發展中心制定的計劃,結合班級自身特色設計一些文化活動,達到提升學生的目的。
7. 做好家校聯動工作:鼓勵和提倡家長帶領孩子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也可以以小組家庭為單位,還可以讓家委會來組織實施。
二、兩增:
對“兩增”措施的建議:
1.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平臺和課程優勢:深入貫徹沐德優質課堂的先進理念,以提高課堂效率。
2.堅決落實好集體備課制度:統一認識,準確把握每節課的重難點,在課堂上完成突破并進行檢測鞏固,爭取不把任務拖到課后(是否合理布置作業可作為學生評價教師的一項指標)。
3.對于作業要認真批改:收集學情,并錯誤集中的題目進行針對性講解,能讓學生從中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識、掌握知識,讓學生做的作業都有意義。找范例抓典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4.合理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好,拓展學生的視野。
5.搭建好家校共育的平臺:周末可以布置家長配合讓學生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勞動能力,又可以增進親子關系?;蛘呃冒嗉壭〗M,周末自主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比如放下手機、親近大自然等。或者由家委會牽頭,在周末或節假日組織社會實踐,豐富課余生活,增加集體的凝聚力。
關鍵詞:現代傳媒;高校;資助育人
現代傳媒是指以數字、網絡、多媒體等信息傳播新技術為依托的新媒介,以其數字化、交互性、高技術支持等構筑了一個全球性、開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間,突破時空限制,以其快捷、自主、交互、海量、多元性等特征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有較高文化層次且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來說,現代傳媒,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不斷更新的傳媒,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如依托于各種傳媒形式――手機、電腦、IPAD等的媒介新平臺QQ、飛信、博客、BBS 以及微信、微博等為人們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查閱、交流互動、發表言論的途徑。大學校園里很多師生都建有班級群、同事群、工作群、微信朋友圈等,通過這些多元化的現代傳媒方式增強了師生間的溝通,拓寬了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因此高校的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發揮好現代傳媒多元化的形式推進資助育人政策、創新育人的手段。
一、利用現代傳媒促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意義
1.對當前資助工作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通過現代傳媒建立的諸如群、微博、微信、微電影、網站等多類新平臺,宣傳各項資助政策,答復咨詢,并展示資助育人成果成效。通過平臺實現信息管理全程化,及時各類資助信息,建立師生雙向溝通機制,更方便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從而更好地做好資助工作和育人工作。
2.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利用現代傳媒做好資助育人工作, 有助于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享受到平等受教育的權力,緩解他們的經濟、生活壓力,讓他們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通過現代傳媒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傳遞正能量,能有效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促進他們身心的積極健康發展,引導他們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督促他們不斷提高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從而也相對減輕了社會壓力。
3.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將現代傳媒貫穿整個資助工作過程,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宣傳國家資助政策、評審制度,公布評審結果,做到整個過程透明化,且在受助過程中,讓受助學生通過顯性或隱性的手段或多或少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達到資助育人的效果。利用各種宣傳教育途徑,教育引導廣大學生,鼓勵他們努力奮斗,自強不息。
4.利用現代傳媒做好資助育人工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通過現代傳媒對學生進行立體化的教育,建立多方位的幫扶資助體系,進行全員資助育人,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和誠信教育等,讓學生能無后顧之憂地順應時代潮流,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其他同學一樣有同等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享有同等就業機會,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培養出經濟和精神雙脫貧的高素質人才。
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問題
國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資助育人顯得重要而迫切,然而目前的狀況卻是育人力度不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不高,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面臨著很多問題。
1.高校學生爭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爭搶助學金的現象普遍存在
隨著資助力度的加大,助學金對學生的誘惑也越來越大。大多數學生都抱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家庭經濟困難這個標簽對他們來說已不是一種自卑與丟臉,而是錢的誘惑。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認定標準模糊,因為對學生們形形的消費情況和經濟水平難以衡量,很難制訂出一個很好的標準。
2.學生誠信意識不夠
信息時代各種魚龍混雜的思想很容易影響到未經世事,仍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傳統封建文化的糟粕、資本主義中盛行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或多或少地侵染著這些辨別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加之社會誠信環境不夠和高校誠信教育不到位,許多學生用虛假的家庭經濟情況證明夸大自己家庭的經濟困難情況來騙取資助。更有甚者,惡意拖欠學費和助學貸款,不按時繳還助學貸款,或用得來的助學金和貸款進行額外的奢侈生活。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貧瘠
如今真正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已經越來越少。資助力度的加大,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也已不再是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首要因素,相反,受助學生越來越多的攀比、不求上進、整日渾渾噩噩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轉變思想觀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項問題,在物質條件上資助學生,精神上培育學生,讓精神貧瘠的困難學生不再貧瘠,得到全面的發展,這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問題。
三、利用現代傳媒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策略
1.通過專題網頁的建設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
發揮現代傳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建設高校資助專題網頁網站,利用網絡促進資助育人工作,把獎、勤、助、貸、減、補等資助模塊進行整合,及時將相關的各項信息在網上公布出來,讓學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各項政策和信息,營造勵志教育氛圍。利用各類專題網站和資助熱線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尤其把握好每年新生入學期間大力宣傳各項資助政策和勵志成長成才典型事例,擴大關心、支持、參與資助的覆蓋面。
日常管理中要以學風建設為重點,把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與資助育人相結合,開展各種有思想有內涵的教育引導活動。在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比的基礎上,推進各類網絡評選活動,把優秀學子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在學校宣傳欄和校園資助網頁上進行風采展示,以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榜樣,鼓勵他們自立自強。
2.利用現代傳媒樹立優秀學生典型
發掘那些勵志成長成才的優秀典型學生及他們的事例,通過現代傳媒的各種形式,如短信、微信平臺、校園網、微博、校園貼吧、微視頻等進行廣泛宣傳,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榜樣和目標,鼓勵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立志成才,引導他們建立自己的目標,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并為之堅持不懈、勤奮努力,成長成才,順利完成學校的各項學習、工作任務,得到全面的發展,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建立勤工儉學學生數據平臺,記錄每位勤工儉學學生的信息和工作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對他們進行考核評比,激勵他們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勤奮自強,用雙手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綜合實力。建立勤工儉學QQ群,方便群內的學生互相交流心得、工作方法、實踐經驗等,同時也增進彼此的感情。通過網絡平臺報名、投票,每年都評選出一批優秀的勤儉自強先進個人、自強之星之類的優秀典型,并通過現代傳媒的各種手段進行宣傳,引導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營造校園的勤儉自強氛圍,激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斗志,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同學積極向上,奮發圖強。
3. 利用現代傳媒促進感恩教育
通過QQ群、飛信、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獲得國家和學校資助時要懷揣一顆感恩之心,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回報社會。建立專門的受助學生交流群,可以定期組織他們參與到一些公益活動中去,奉獻愛心,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傳遞正能量,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以取得滿意的育人效果。感恩要以實踐為載體,創新教育活動,豐富活動內容,利用好各種平臺,對好的典型給予宣傳,讓學生們參與進來討論交流,樹立自己的目標,明確在感恩之路上應如何做,營造學校的感恩教育氛圍。通過教育引導,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形成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讓他們懷著感恩之心從日常的點點滴滴做起,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祖國的事。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各種形式,對國家獎助學金和社會獎助學金的評審和頒獎等環節給予大力宣傳和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國家的資助政策,同時宣傳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知恩報恩的優秀典型事例,把握住一切機會,采取各種形式全力加強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他們努力去回報幫助他們的人,回報社會。
4.利用現代傳媒強化誠信教育
誠信是人之根本,誠信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職責,而在資助申請和資助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資助育人的重中之重。學校除了要在日常的資助工作中貫穿誠信教育這條主線,還要定期開展專題活動月,把誠信感恩作為資助育人的重點。尤其是在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和學生即將畢業面臨的還貸期間,一定要讓貸款的學生了解到誠信的重要性,給貸款學生播放誠信意識相關的短片,宣揚誠信的重要性,讓他們了解到若不按時還款會對他們的信用造成的嚴重影響,并配合貸款機構做好誠信宣傳工作。利用現代傳媒的各種形式、各種傳播平臺開展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海報大賽、主題班會等展示育人成效,擴大資助育人的影響力,同時也促進學生誠信意識的提高。
5.利用現代傳媒實現資助育人立體化
通過現代傳媒的各種傳播形式和載體豐富育人手段、育人內容,讓育人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更能吸引廣大學子參與其中,以更生動的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潛移默化、顯性與隱形的雙重育人效果。通過現代傳媒資助育人不會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優勢,只要是有手機、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相關信息,隨時隨地記錄感人事跡、典型事例,上傳到空間、微博等大家可以共享的平臺。同時,資助育人的實施者不再只局限于做資助工作的老師,還可以是班級輔導員、專業課老師等。積極利用現代傳媒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盡量調動社會上各類資源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逐步達到全員育人、全社會育人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孫維佳.對新媒體時代的高校資助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資訊, 2013(32).
[2]趙安勇.高校貧困生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2(08).
[3]黃建美,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04).
[4]季青春,考宏濤.高校資助育人現狀及對策分析[J].學理論,2014(30).
[5]雷旭斌.試從新媒體視角探析新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系統[J].經濟研究導刊,2013(19).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問題
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受到了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麗的關注,但這種關注多是經濟方面的。對于那些“雙困生”來說,光靠經濟資助只是解決他們臨時的生活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心理貧困。從我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我個人認為,要從根本上幫助這些貧困生“脫貧”,不光是關心他們的物質問題,還要以關心他們的心理問題為重點,因為心理上的貧困比經濟上的貧困更為可怕。我們應著重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扶貧助困制度,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勤工助學,通過他們的誠實勞動改善生活條件,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關注他們的就業問題。對于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而努力:
1 高校要在物質上給予貧困生幫助,是開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經濟困難是誘發貧困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經濟幫助是必不可少的。給貧困生物質的幫助,是對他們開展心理引導和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調節的基礎。如: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助學解困體系,讓獎學金和助學金真正對貧困生的生活起作用,使它們避免流于形式;開設合適的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對一些特別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免學費。針對貧困生的逃避心理,我們要正確引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同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開闊視野,增加生活樂趣,從而使身心能夠健康成長。同時,充分發揮黨員、班干部和優秀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采取“一幫一”的傳幫帶方式,以優秀同學的實際行動影響、帶動和幫助他們,讓他們學會自信、自立、自強。
2 建立和健全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對貧困生及時開展心理輔導。貧困同學大多都存在心理壓力大、性格內向、自卑心理較明顯等特點,所以,要密切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通過相關的專題講座、討論會等形式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緩解心理壓力,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和戰勝逆境的勇氣和信心。作為高校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要經常深入到學生當中,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當好他們的“心理顧問”。對于那些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心境低沉的貧困生,我們要及時做好教育疏導工作:對那些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較差的貧困生,要幫助他們養成不怕挫折的精神;對一些學習成績較差、對未來失去信心、人際交往較差的學生,要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3 指導貧困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貧困,確立自信心。自信是面對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礎。指導貧困生正確地面對自己的客觀現實,并勇敢地接受。讓他們知道物質生活的好與壞并不是評價個人的標準。對于貧困學生,在經濟上的資助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扶貧先扶志。讓他們知道貧困是人生的一種磨難,因貧困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沒必要回避。物質上的貧困只是暫時的,要以樂觀、堅強的態度正確對待貧困,物質貧困也可以成為一種精神動力。能培養人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人的意志。家庭經濟情況的好壞并不能代表人格的高低,只有正視自己,自強不息,才能在精神上脫貧。此外,作為我們擔任學生工作的老師還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密切注意學生的心理挫折原因,讓他們樹立起戰勝貧困的勇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多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樹立自信,是讓他們正確面對生活的基礎。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擁有金錢的多少,而在于他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只有正確認識人生價值,樹立遠大理想,才不至成為金錢的奴隸。
4 根據貧困大學生的喜好,指導其積極參加學生社團組織。要根據貧困大學生的愛好和專長,盡可能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學生社團,競選班級干部、學生會干部,參與豐高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從行動上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傊?,貧困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其實是很復雜的,要做到全方位剖析是非常困難的也是沒有必要的。無論是物質的幫助,還是精神的輔導,這些都是為貧困生擺脫心理困擾提供的外在條件的幫助。貧困生要克服心理困擾,擺脫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還在于自身,屜根本的解決途徑是樹立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通過不懈地拼搏和努力塑造健康的自我。
關鍵詞:公平機制;獎助;大學困難生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1)11-0185-02
一、案例背景
2007年國家大幅度增加資助力度,我們和往年一樣有秩序地開展評選工作。一天,一個班長來學工辦提出辭職要求。經過耐心的詢問溝通,該學生說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年按照學校要求在評選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討論得比較激烈,有的學生甚至說一些很不好聽的話,對班干部也有一些偏激攻擊的話語。這位班長覺得自己沒有很好地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學生的理解,特別難受和委屈。筆者和他進行了耐心的溝通,了解了整個事情的過程,就該班長面臨的問題和困惑進行了如下總結。
一是因國家大幅度提高了各類資助的金額和額度,今年的比例從先前的3%上升到20%左右,國家勵志獎學的名額也增加到近5%,這樣就面臨困難生認定的困惑:許多學生都提出了申請并提供了困難證明,其中有的明明不是困難生。因此,如何較準確地進行貧困生的認定,讓他和相關學生都感到為難和困惑。
二是部分真正困難的學生心理上較敏感,由于他們平時也不太和大家交流,不愿談起自身的困難情況;有的貧困學生不擅長人際交往,甚至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有的迷戀網絡不能自拔,荒廢學業。如何讓大家了解這部分困難生的情況,又不傷及他們的自尊心,達到幫助他們目的,班干部感到較大的壓力。
三是有個別學生為獲得國家有關獎助政策,而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來鉆空子。以往比例小,大家都很清楚班里的困難生情況?,F在比例加大了,部分不困難的學生就打起了各種主意。因此,在貧困生認定及獎助評定過程中,建立公平機制顯得更加迫切。
四是真正的貧困生往往因為生活壓力、心理負擔過大,導致學業成績不理想,出現學習生活“雙困”現象,不知如何協調學習成績和貧困情況的關系。
五是如何理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干部的認定申請程序,同時又不造成學生的偏見,以幫助這部分貧困學生干部順利完成學業。
六是應盡快出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評定方法,建立公平評定機制,營造良好的資助工作環境,使真正的貧困生得到幫助。
二、案例分析
這起案例是在貧困生的認定和評選過程中、因各種矛盾問題糾結出現的有關資助工作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具有普遍意義。國家對貧困生資助力度的增加,意謂著學校對資助管理的力度的加強,資助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也隨之大大加深了。這些,都是需要輔導員花心思做的工作。解決好此案例,對原因、解決的方法等必須作出全面準確的判斷。原因了解得不深透,就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甚至出現許多新問題。如何使真正的貧困生得到應有的資助和關懷,又能促使貧困生保持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態,就不能再按已有的模式來開展工作,制定出新的公正評定機制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三、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成效
1.深刻反思
由于資助政策變化大,如果在思想上的重視不到位,還是按照以往的作法進行,不能及時進行調整,評定細則就難以做到規范和完善。
2.了解起因
真誠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看法。首先,召集助學金評定小組了解情況。評定小組反饋,鑒于申請資助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原先因資助名額少、金額不大、大家對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都比較認可。但是,現在名額、金額大幅度增加,有些不困難的學生也提出申請,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拿到獎學金后就不能參評。而獲獎學金的學生也提出,評選不能僅僅以貧困為唯一考核標準,這樣就勢必會出現學習積極性下降,造成“越窮越光榮”的局面,應將貧困生的生活狀況和學習態度有機結合起來。筆者及時召集班會,進行資助工作的深入討論。一方面組織學生再次深入學習國家及學校資助政策,一方面請大家開誠布公,在對如何進行貧困生的認定、助學金及勵志獎學金的評定方法、如何處理獎學金和各類資助的關系、如何正確看待貧困學生干部的申請等問題各抒己見,學生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也充分理解了班委和評定小組的工作。
3.制定辦法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制定資助工作的評定辦法:①進一步規范三級評定機構:建立宿舍、班級評定小組、學院學生資助領導小組的三級評定機構。②為使評選更公平、更趨于合理,認定評選過程實行“三三”制:即班級投票、評定小組投票、綜合學習成績各占三分之一,避免了以票為基準的弊端,又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狀況,避免了將獎學金和助學金完全隔離或混為一談的現象,能提高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進取心。③進一步完善獎助評定細則,強化公示制度,每一步都嚴格按照評定細則,及時進行公示,對弄虛作假、不符合貧困生評選條件的學生進行監督;從而保證了資助工作的公正性。
這幾年,河南中醫學院的資助工作評定機制得到不斷完善,資助工作完成得比較圓滿順利,沒有出現任何大的問題。
四、思考和啟示
一是資助工作體現著國家、學校對貧困生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日常工作。由于貧困學生群體具有隱蔽性特征,貧困生認定是做好資助工作的前提。貧困生認定工作向來是一個難題,必須將學生日常生活和消費的情況和《經濟情況調查表》、困難證明認定結合,鑒于農村學生比例較大,地區經濟存在較大的差異,只有制定和不斷完善評定機制,才能保證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是輔導員切不可以個人主觀意識和偏好左右資助工作,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變化,調整管理方式方法,注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合理權利訴求;同時,要在具體措施和方法手段上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分考慮貧困生的感受和自尊心,鼓勵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資助,放棄“等靠要”思想,
三是合理優化組合各類助學金和獎學金,兩者兼顧,促進貧困學生積極向上,努力進取。應通過“獎、貸、助、補、減”等助學渠道,發揮育人功能,增強困難生自信心、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積極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通過讓貧困生參與勤工助學,培養他們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精神,努力營造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幫助他們正確調適自我心理狀態,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成才。
四是通過多年學生工作的體會,認識到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建立一個公平的評定機制有時比關注某一個貧困生更重要。通過制度的建設,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資助環境,真正落實國家的資助政策,才能使每個貧困大學生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貧困學生的關心愛護,關乎著學校的安全和穩定,因此,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從實際出發,不斷研究、改進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合理配置和優化使用各種資助資源,努力構建規范、科學、合理的學生資助體系,使貧困大學生得到關愛,促進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德省等.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柳聰明.財政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體系探討與思考[J].齊魯論壇,2008,(6).
[3]李子夏.淺談貧困生資助工作[J].科技信息,2009,(12).
[4]呂紅琳.淺談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3).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貧困生 感恩教育
1.前言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中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等關于感恩的古訓和典故。西方很多國家有“感恩節”,流傳著諸多的感恩美談。感恩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全人類共同推崇的精神美德。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貧困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多。國家對高職院校用于助學的財政撥款逐年增加,社會上也有不少愛心人士、民間機構和企業對在校學生或進行慈善捐贈,或設立各項獎助學金,學校更是加大力度,認真落實和完善“獎、勤、助、貸、補、減、免”等針對貧困生的一系列幫扶政策。很多貧困生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并能懷抱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積極地回報國家、社會和家庭。但一部分貧困生卻表現出自私、冷漠和無情,如:看不起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的父母,抱怨他們沒有能力給自己創造優越的條件,不懂父母的養育之恩;漠視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之恩;不珍惜國家、社會、學校、他人的無私幫助,把這些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不拿白不拿,拿了也是白拿,更有甚者編造種種名目來騙取更多的資助以供自己揮霍等,這部分學生不知恩、不識恩、不懂得感恩、不知如何報恩,這就是“感恩的缺失”。
2.高職學生感恩缺失原因
2.1家庭教育的缺憾。
天底下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無私的,很多貧困家庭的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報,他們不愿意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艱辛和家庭的壓力,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結果助長了孩子的自私自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們習慣索取,不懂回報。一些父母為了生計日夜操勞,有的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讀書,一心賺錢為孩子,認為只要小孩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忽視了對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意識的培養。另外,一些貧困家庭父母由于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自身素質不高,在某些方面沒能給孩子樹立好的學習榜樣。
2.2學校教育的欠缺。
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生的比例不斷加大,國家、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注越來越多,高職院校只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貧困生的認定及其幫困體系的建立和運作上,而無暇顧及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資助與感恩教育不同步,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因而,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部分根源于學校德育的疲軟。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更多的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微不足道,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學、大學校園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了,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入中學、高校教育教學范圍,這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極為不利。
2.3社會因素的影響。
在經濟社會的大潮下,隨著媒體力量的快速發展,各種思潮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腐蝕著學生的思想,虛擬世界的沉迷造成對現實人情的冷漠,這樣導致一些貧困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淡漠、感恩意識缺失、人際關系日益“陌生化”等。
2.4貧困生心理的缺陷。
大部分貧困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成為經濟、精神上的“雙困生”。隨著社會財富的快速膨脹,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加上現實社會中存在一些不公現象,使一些貧困生把各類資助認為是他們應得的,是社會對他們的“補償“。目前,我國的慈善事業和社會救助體制還不夠健全,一些貧困生在獲得幫助的同時,自己的隱私被公開,甚者一些人被用“書面契約”形式來表達感恩,這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不愿感恩。還有一些貧困生懷有一種自卑的逆反心理,不愿感恩。
3.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目標及措施
“感恩”與“感恩教育”有所不同,感恩是個人對自然、社會和他人所給予的恩惠和幫助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或行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①我認為,對高職貧困生實施感恩教育,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就是通過感恩教育,讓受教育者能知恩、識恩、懂得感恩及如何去報恩。其具體措施有:
3.1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等古訓佳句,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通過長期的歷史沉淀、保存、延續,對我們今天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形成和內化都有著重要影響。通過傳統美德教育,大學生不但自覺感恩報恩,而且唾棄現實生活中那些“知恩不報”或“恩將仇報”的行為,這無形中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在中西方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感恩要素,它對社會關系的調和、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教化功能。同志曾說過,高等學校是優秀民族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因而,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兼顧世界上先進的、進步的文化成分,梳理出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髓,促進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理性回歸是大學生感恩意識培養的切實之舉。
3.2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由于地區差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在同一所校園讀書的學生生活狀況有時差異很大,貧困學生長期物質生活匱乏,容易產生自卑、敏感、麻木、冷漠、封閉等種種不良心理。對于種種幫助他們可能會覺得是迫于無奈,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冷漠式的接受”。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完善專業的高校心理健康維護機制,加強貧困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針對個別情況要對其進行心理引導以及做好心理咨詢。其次,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學間不互相攀比,提倡勤儉節約,同學間要相互關心,老師要學會對貧困學生進行心理引導,讓他們學會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資助者,學會感恩,用精神上的富足、心理上的健康彌補物質上的缺失,消除他們的自卑感。
3.3加強大學生德育體系建設及創新,教會學生識恩、知恩。
感恩意識是一個人素質、思想品質的體現,讓學生學會感恩是德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的。高職院校應該把感恩教育置于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中,讓感恩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以適度的感恩意識、正確的感恩方式、正當的施助心態等為主要內容的感恩觀,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良好的感恩心態的行成,不斷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對世界、人生有怎樣的認識,便會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如果一個人不能識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感恩的前提是識恩、知恩,所以,感恩教育應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應該喚醒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體會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關愛,父母的艱辛無私,認識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社會和他人的幫助,讓他們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知恩圖報。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知恩圖報,但不必因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時時處處思索報恩,把報恩變成個人的終生負累,這樣容易導致知恩圖報的畸形化,扭曲感恩的意義。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理解不能幫助自己的人,體諒他人的難處,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記恨于心。
3.4營造良好的感恩環境,促進學生感恩品質的內化。
學生所接觸的環境包括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社會大環境感恩氛圍的營造需要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努力才能實現,但是只要學校給予足夠的重視,師生付出足夠的努力就可以在校園中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首先,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高校輔導員應將感恩教育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輔導員、專業教師應該身體力行,常懷感恩之心、仁愛之心,自身充滿人文關懷,為困難學生排憂解難,讓學生備感關愛與溫暖,從而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學會主動關愛他人。其次,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喧賓奪主,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感悟―感恩,努力探索從學習到辨識、感悟、踐行、建構的感恩培養模式,真正激發學生內在的主動的感恩情懷,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實際效果。最后,高校感恩教育應該堅持長期化,感恩教育目標是個體終身品質的養成,不能只重短期效果,而需要長期引導、感化,促進教育對象的內省和自律。
開展大型團體感恩宣講與設計新穎、形式多樣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近年來,鄒越教授以“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愛自己”為主題的演講,感染了大江南北成千上萬名大、中、小學學子,使他們記住了做人要愛自己的國家,感恩老師,孝順父母,真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學校應該尋找機會開展這樣的演講活動,加強師生及家長的情感互動,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學校教育者還要善于利用國家、社會、個人等關愛與幫助貧困學生的活動,通過精心設計、周密部署,有創意地對貧困學生開展各種主題感恩教育活動,其形式可以有:發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講、寫感恩家書、感恩圖片征集展覽、系列影像作品展、感恩征文,以及對身邊有困難的人開展幫助活動、救災捐募活動,開展具有特色的主題班會,組織畢業時為母校留下什么的討論,等等,這樣更能觸動眾多貧困學生心中的情感之弦,使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感恩,學會感恩。但感恩教育不能脫離現實,絕不能走向理論說教或形式作秀,更不能追求所謂的“書面考試”過關,在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上,我們要做到感恩教育方法的綜合運用,讓感恩教育過程中的體驗、移情、理解、對話、反思諸環節成為統一的過程,只有這樣,感恩教育的成效才能是恒久而深刻的。
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使學生養成相應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學??梢越M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到孤兒院和養老院獻愛心、參與暑假社會實踐及專業實習服務城鄉等活動,把感恩意識轉化成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只有把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學校可以以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為契機,開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最后要說明的是,感恩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家庭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我們要把感恩作為全社會所推崇的美德與善行,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營造識恩、感恩、報恩、施恩的良好社會風氣。
注釋:
①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8).
參考文獻:
[1]羅丹.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培養的途徑[J].青年科學,2009,(11).
[關鍵詞]高職院校 綠色建筑 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徐黎明(1974- ),女,江蘇南通人,江蘇省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職業技術教育。(江蘇 常州 213016)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3-0125-02
建筑類高職院校是為建筑行業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學校,其培養出的學生只有在知識、素質、技能符合行業要求時,才能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高職辦學指導思想。因此,建筑類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應與建筑行業的需求有效對接,緊跟建筑行業發展的需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才能讓學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建筑行業發展對綠色建筑人才的需求
建筑是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綜合展示文明成就的標志,也是各類能耗的綜合載體。隨著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重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已形成一種共識。“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筑業要推廣綠色建筑、綠色施工,著力用先進建造、材料、信息技術優化結構和服務模式。”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要向更深層領域發展,就必須建設綠色建筑人才體系“大廈”。綠色建筑的落實,往往需要多個工種、多個責任方參與,并貫穿于立項、規劃、設計、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全過程。這些人才除了需掌握傳統的建筑專業技能外,還需要掌握相應的綠色建筑設計、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綠色材料等知識。但目前綠色建筑專業人才在國內還屬于新興人才,仍有相當多的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不了解綠色建筑設計和施工的方法,不具備綠色建筑的理念。因此,綠色建筑的專業人才還存在較大缺口,建筑行業必將拉開一場綠色建筑人才爭奪的“未來之戰”。
二、建筑類高職院校培養綠色建筑人才的重要性
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離不開起基礎支撐作用的綠色建筑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綠色建筑人才培養方面,應避免出現重高等教育、輕職業教育,重科技研究人才、輕職業技能人才的現象。除了要培養從事綠色建筑科技開發的領軍研究人才之外,更需要重視培養綠色建筑行業急需的實用技能人才。建筑類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建筑行業生產第一線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培養出滿足綠色建筑行業需求的一大批動手能力強、上手快的專業技能型綠色人才,對于推動綠色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及相關綠色建筑產業鏈的良性運行,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作為培養建筑行業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建筑類高職院校,針對建筑行業對綠色人才的需求,有責任順應綠色建筑發展形勢,了解綠色建筑發展對建筑類高職院校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帶來的變化,找到建筑類專業建設和建筑行業、社會人才需求發展變化的結合點,明確適應當前綠色建筑技術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規格,正確定位相應的就業崗位,探索培養綠色建筑人才的途徑,才能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零距離,體現出建筑類高職院校的“品牌效應”。
三、建筑類高職院校培養綠色建筑人才的途徑
1.營造校園氛圍,建設綠色建筑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靈,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建筑類高職院校,應堅定服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辦學方向,踐行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全新理念,從而最大限度地契合當代建筑行業發展對綠色建筑人才的需要。
在對校園整體設計時應考慮現代建筑理念、綠色環保的概念,根據校園所處地理位置,整體規劃布局和定位建筑的風格,以人的行為活動需求作為整個建筑設計的切入點,進行方案設計,從而使校園的整體融合于校區周邊的自然環境中,營造生態文明的氛圍。通過建造綠色建筑展覽館和綠色建筑示范樓,提供綠色建筑和綠色校園技術的體驗與科普;通過海報、板報、專欄等形式,大力宣傳綠色建筑的常識和方法,豐富具有“綠色理念”的校園人文內涵;通過開設綠色建筑典型案例分析的講座,宣傳傳統建筑特色、現代教育建筑特點和綠色低碳時代要求的元素有機融合的建設理念;通過生活秉性修養、社會環境維護、校園綠色文化的熏陶等一系列活動,將綠色建筑相關的知識、政策、法律和法規等內容的教育融入全校范圍的教學工作和活動中,將綠色建筑的理念貫穿于師生員工的教學、科研、行政管理與后勤服務等各個領域,力求在這樣一種“綠色”的教育土壤上,培養出具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綠色建筑專業技術人才。
2.適時調整課程體系,緊跟市場需求。課程改革是高職發展的核心問題,好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通過好的課程體系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在課程體系進行調整時,需要緊密關注綠色建筑行業動態,適時引入綠色建筑行業標準,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從而重構理論教學體系,夯實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豐富綠色建筑的知識。在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時,將具有節能減排意識和技術作為必備要素。通過與相應的行業、企業進行合作,根據綠色建筑新的技術領域和新的職業崗位(群)的要求,結合相關職業資格標準,對課程體系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完善,如增加“建筑物理環境概論”“綠色建筑及技術概論”“建筑物理測試技術”“計算機物理環境設計”“節能建筑設計”“材料與建筑可持續發展”“現代住宅發展概論”“景觀與生態建筑學概論”“建筑環境虛擬現實基礎”等課程;也可通過對課程標準的調整和課程內容模塊的增設,來添加綠色建筑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如在“建筑施工”等相關課程中,增加綠色施工技術及綠色施工管理內容,在“建筑學”課程中增加綠色建筑的基礎理論知識等。
其次,轉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培養綠色建筑的理念。教學中結合當前建筑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方向,通過與企業工程師共同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建立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豐富節能、環保教育內容,既重視學生綠色建筑基礎知識的儲備,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針對企業的某個節能減排技術問題,開展科技創新競賽,加強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判斷,培養有效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又如,針對建筑設計類專業,企業給出設計背景,通過舉辦綠色建筑設計大賽進行真題真做,讓學生更多地關注綠色建筑的元素,培養低碳減排的建筑設計思維,在潛意識中不斷深化綠色生態意識。
第三,建設優秀校外實訓基地,增強綠色建筑的意識。由于建筑行業的特點,使得建筑施工過程不可能在校內實訓場所全部再現,通過校外實訓基地,可以彌補建筑專業部分實驗條件的限制,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在真實環境中得到高效訓練。因此,在實踐教學時,通過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踐等方式,把具有良好節能降耗意識和環境保護措施的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將綠色建筑鮮活的例子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其了解綠色施工原則,掌握節能減排降耗等關鍵環節,意識到綠色建筑帶來的經濟性效果和社會、環境效益,從而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和能力的形成創造良好的條件。
3.雙師素質培養,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雙師隊伍是五年制高職產學研結合的有力保障。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雙師,不僅指向校內專業教師,同時還指向校外行業、企業的專家,學校可以通過如下有效途徑,提升教師雙師素質:第一,從綠色建筑相關企業聘請領軍人物和技術能手,充實專業教師隊伍,通過共同開展專業建設、崗位標準制定、開發實踐課程、實訓基地建設及學生實踐指導等工作,成為青年教師的企業導師和成長導師,帶領一批專業教師快速成長。第二,派專業教師到建筑企業掛職鍛煉或作為訪問工程師進行工作學習。專業教師參與到企業的綠色建筑相關的工程和相應的工作環節中,接觸真實的工作環境,把握行業技術發展的方向,豐富自身實際工程經驗,并學習新的工藝和技術,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技術無縫對接,為教學改革建言獻策。第三,與科研單位、企業進行合作,開展綠色建筑技術研究。讓教師參與綠色建筑項目的建設,共建相關專業實驗室,圍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參與循環、生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這樣,既可以提升建筑類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又能讓教師站在技術的前沿,直接地感受到綠色建筑發展對學科和專業建設的要求,并能通過建筑企業將綠色建筑的科研成果迅速市場化,促進建筑業的發展。
教師專業化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由于技能教育與傳承是職業教育特殊的內在屬性,既要求“口授”又要求“身傳”,這就需要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們自身技藝精湛、身手高超,才能“強師手下出高徒”。而綠色建筑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戰略性行業,尤其需要相關專業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綠色建筑理念和綠色建筑技術,樹立綠色意識,提高綠色生態素質,再通過專業教學輻射給學生。
4.謀求科研院所的支持,進行技術引領。建筑類高職院??膳c綠色建筑相關的研究院所形成技術聯盟,建立綠色建筑網站或綠色施工論壇,也可邀請一些綠色建筑專家和研究人員定期開設綠色建筑培訓課程或專業講座,提供目前綠色施工相關技術以及新型綠色建材的最新資訊,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從而從全社會的角度來培養節能環保的意識,逐漸增加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并能促使開發商積極開發綠色建筑,通過綠色運營、管理、營銷、服務的方式,從源頭上有效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重視綠色建筑人才的培養。
5.參與行業組織活動,發揮平臺作用。行業組織是教育和生產結合的最佳平臺,對于職業教育而言,他們是專業權威和實際生產有關教育需求的提供者。建筑類高職院校通過參與行業組織的相關活動,可以近距離把握建筑行業的發展前景和技術動態,通過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和行業標準,參與綠色建筑標識的評審,可以規范綠色建筑市場行業,促進綠色建筑的繁榮和發展。在建筑類相關注冊資格認證和考試的組織工作中,建筑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師資可參與考試大綱和試題的編寫,通過建議,適當增加對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知識的考核,提高從業人員的綠色建筑素養。可通過加入建設教育協會,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勢,由建筑類高職院校提供培訓場所和專業師資,承接行業主管部門的各種層次的企業職工培訓,為現有的建筑從業人員提供綠色建筑方面的繼續教育,讓他們通過再教育的過程,進行綠色建筑知識和技能的豐富和完善。
四、結束語
發展綠色建筑,急需高素質、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支撐。建筑類高職院校應充分調研綠色建筑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營造多方聯動的育人環境,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發揮資源優勢,才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綠色建筑這個新興戰略行業需要的高素質、強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寶元.我國需要綠色人本戰略[N].中國教育報,2010-12-06.
[2]劉金石.綠色人才:積蓄綠色發展勢能[N].中國教育報,2010-12-28.
[3]陸舟.我國引入和推廣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思考[J].上海節能,2011(1).
[4]孫靜華,眭永興.試談五年制高職產學研結合為導向的“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29).
[5]王軍,吳雯雯.建筑節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中國水運,2009(9).
【關鍵詞】民族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評教 問題 對策
目前,我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實施了評教制度,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普遍存在事前準備不足、事中執行不夠、結果不公平等問題,為此,筆者結合30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經歷,擬提出一些解決辦法。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評教事前準備不足及其對策
(1)評教理論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目前,國外高校對教師評價主要存在兩種理論:獎懲性評價理論和發展性評價理論。從導引的制度設計看,兩者是評價制度發展的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和利弊。前者強調甄別功能,以獎懲為目的,采用剛性策略,但卻忽視教師的自我診斷、自我提高等。后者以教師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注重過程評價,注重柔性策略,但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某些教師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等。在實施過程中,絕大多數國外高校采用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越來越多的國外高校偏重發展性評價理論。由于種種原因,獎懲性評價理論幾乎統治我國包括民族院校在內的每個高校。如某民族高校出臺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與管理辦法(修訂)》就明確規定:“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獎優罰劣,全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年度考核、職稱晉升、崗位聘任、評優評先等提供參考依據?!币蚱涔芾砗凸髁x傾向導致“管理價值至上”,在實踐中也面臨一系列問題,造成教師和學生對價值認同困難,師生參與評教的主動性都較低,導致評教過程的形式化,學校、非領導教師和學生都很少從中受益,評教本身的教育意義嚴重缺失。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方案及實施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已經形成“整”非領導教師的情況,導致不少非領導教師“自暴自棄”,嚴重傷了“教心”。鑒于兩種理論導引的評價制度不同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應兼顧兩者并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特別關注非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利益訴求,保證使用理論的公正性、公平性。
(2)評教方案存在的不足及其對策。一是沒有獨立的評教方案。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方案主要包括評教指標體系及實施細則兩個部分,或稱“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與管理辦法”。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沒有獨立的評教方案,致使其政治性、思想性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如某民族高校針對理論課、藝術體育技能課和實驗課共設置三類評估指標體系,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指標體系統歸理論課之中,導致標準絕對化、一表評N課。就筆者調研發現,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相關領導可能是理工科背景的原因,沒有意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認為沒有必要建立單獨的評教方案。第二,錯誤認為可以通過民族院校學院的院級督導彌補。第三,官僚作風作怪且有私心。一些相關領導私心太重,“兩學一做”“做”得太差,不作為、懶作為甚至形成“合法腐敗”。
二是現有評教方案存在諸多不足。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評教體系角度看,現有評教方案除重定量輕定性分析、語言表達含糊不清外,還存在兩個重要不足。第一,評教目的迷失。不是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而是專為教師“設套”,把學校與教師人為的對立起來。第二,評教內容不足。如某民族高校出臺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與管理辦法(修訂)》提出:“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包括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內容?!睕]有突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色,如政治性、思想性、民族團結教育等內容,沒有把黨和國家最新方針政策“三進”納入評教內容。因此,評教方案出現不公,操作就有問題,結果一定不公。
民族院校構建獨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方案特別是評教指標體系,不僅非常有必要單列,而且能夠單列。為了充分調動教師尤其是非領導教師、學生參與評教的主動性,必須賦予他們決策權,民族院??梢詫⑺枷胝卫碚撜n評教指標體系拆分成三個部分:一是校級指標,所有課程評估必須按指標對教師授課效果進行總體評價。二是院級、教研室指標,由學院和各教研室自行設定。三是自選指標,由教師、學生結合各自所教、所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每門課的具體特點,自己設計題目,提交校教學質量監控評估中心審核,通過后可納入評教指標標體。同時,評教方案要定期完善,不要一個標準用到底。
二、評教主體構成存在問題及治理辦法
有學者提出評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博弈,表面上看是對的,實際上并不準確,實際情況是領導教師與非領導教師的博弈。如某民族高校出臺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與管理辦法(修訂)》規定的評教主體有兩類:一是學生。二是學院領導、同行專家及二級督導員。既把任課教師排除在評教主體之外,也沒有第三方的加盟。由于該校對除學生外的評教主體規定模糊,加上校級督導員、學院院外其他領導甚至校級領導只聽課提建議但不打分,結果,“學院領導、同行專家及二級督導員”這些評教主體實際上被多數民族院校學院完全變成了學院領導、各支部書記、各教研室主任這些領導教師(以下稱為院級督導),并全部握有30%的權重(學生70%)。同時,一些民族院校學院或明或暗地規定:教師是否得優一般由院級督導決定。如果每個教師的學生評教分數差別不大,最后結果就是院級督導實際上是學院領導說了算。這樣,就形成博弈,形成該院學院領導與該院其他領導教師(各支部書記、各教研室主任)的博弈關系。結果,院級督導變成了領導評教、變成了官官相護,理論推導的結果與實際產生的結果出現驚人的一致,每個學期絕大多數優秀成為院級督導的囊中物,由此延伸的利益也基本上被他們占有。首先,學院領導大多數得優(一般是輪流)。其次,該院其他領導教師大多數得優(一般是輪流)。最后,只能犧牲非領導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利益(極少數非領導教師因為實力或其他原因如與學院領導“走得近”也能得優)。院級督導相互討好特別是示好學院領導有以下好處:一是換取以后獲得評優的機會、獲得校級名師、省級名師的機會。二是獲得以后可能的更多好處,如職稱評定(雖然規定由院級學術委員會實施,但其由一些學院領導、一些支部書記和一些教研室主任組成)、年底評優(由學院領導、各支部書記、各教研室主任投票決定)、由學院組織投票產生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和教學課題、研究生各級各類課題和各級各類評優(學院領導、大多數支部書記和教研室主任投票)及其他諸多好處。評教主體出現不公,結果一定不公。
為了治理上述弊端,一是調整評教主體構成。辦法一:增加評教主體。在學生、院級督導的基礎上,增加教師這個重要的評教主體,采取每個教師每學期提交一份自評報告的評價方式,并給予相應權重如15%(把院級督導的30%減少為15%)。全面考察每個教師的課堂、課外教學和教學研究情況,促進教師課堂、課外齊發展。辦法二:規定院級督導至少50%由學院非領導教師競聘上崗,以盡可能保證公平公正。除教學副院長外,其他學院領導不能作院級督導,達成一種制衡。辦法三:由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評估中心在校外聘請第三方評教。第三方只對學校負責,不能由學院聯系,以免產生“貓膩”,不能只講信任而不講管理。信任產生不了公平,公平管理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辦法四:學生作為唯一評教主體,權重100%。大量研究文獻表明,美國多數教育者對于學生評價教學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參與者。由于學生每節課都在觀察教師的教學活動,并能從教師的作業評定和考試評分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感受教師的治學態度,來自學生對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的評價信息重要而獨特,如果評價標準恰當并組織得好,學生的評價可以反映教學過程的真實情況。學生評價教學還可為多種目的服務,如改進教學、為判斷教學效果提供依據、幫助學生選擇課程和教師、促使學生對他們的教育活動進行思考、為領導者進行決策提供依據等。[4]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中,把學生作為唯一評教主體,還可以盡可能杜絕腐敗產生的環節。各級督導只聽課提建議,但不打分。
二是如果院級督導維持現狀,應規定領導教師每學期評教得優比例不能超過30%?;虿扇】偡旨訙p的辦法,即每個領導教師評教總分減5分左右,每個非領導教師評教總分加5分左右,剛性避免或抵消人情分。
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校公共必修課,學生多、水平不一,而且是大課堂教學,領導教師掌握排課權,一般會把“好教”、“聽話”的課堂或本院專業課堂等“優勢”課堂安排在自己名下,為自己得優打好基礎。因此,課堂選擇應采取抽簽的方式或領導教師最后選擇的方式,以避免“優勢”課堂被領導教師獨占。
三、現有評教實施過程、結果的局限及提升措施
(1)現有評教方案實施過程存在的局限及治理。一是實施過程存在“交易”機會。某民族高校學院以前采取的是院級督導每人聽1節課后就給被聽課教師單獨打分的辦法,后改為院級督導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聽1節課并討論后再給每個教師打分。顯然,后者更容易作。程序出現問題,結果自然失真。二是考核內容太窄,時間太短。目前,多數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院級督導實際上只是通過聽1節課,就得出對該教師的評教結果,督導任務就算完成。顯然,這樣的簡單督導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全貌,想全面考察教師教學內容的政治性、思想性更是不可想象,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為教師再笨,也知道絕對不能在院級督導聽課時“亂說”的。
為消除上述問題,各評教主體職責應該各有不同,各有分工。關于評教的內容,由于各評教主體的職責不同而有不同。學生主要評價教師的課堂表現,包括備課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自己由此的收獲等。院級督導除聽1節課外,應更多地注重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調研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對教師的真實評價。二是仔細閱讀教師的自評報告并實地調研是否屬實。教師自評報告包括備課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輔導情況、學生成績評定情況、成績冊及試卷入庫情況、教學改革、教學效果、教學課題和教學研究等各個方面。三方信息和資料相互印證,基本上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每個教師課堂內外教學和教研的真實情況。至于評教時間的安排,應根據各評教主體的分工不同而有差異。學生評教時間,最好是安排在該課結束后1周進行。院級督導評教時間應該是教師每學期第一課開始到成績冊上交、試卷入庫的全過程。教師自評報告上交時間應在成績冊上交、試卷入庫后1個星期以內完成,院級督導評分還是采取單獨方式最佳。這樣,各評教主體才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全面了解每個教師。
(2)評教結果存在問題及補救辦法。一是相關信息公示、公開不足及對策。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結果既沒有公示時間,教師也只能看見自己課堂的正式總分,查不到明細,也查不到其他教師特別是領導教師的評教結果。因此,加大評教結果詳細信息公示、公開的力度,全面公示、公開學院所有教師每學期的評教總分、學生評教總分及院級督導評教總分,方便監督。
二是無申訴時間及改進意見。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沒有明確規定教師申訴的權利,沒有給予申訴時間,也沒有教師申訴的機會。鑒于保護教師申訴權是國家法律賦予的權利,應大力鼓勵教師申訴(實際上這也是監督評教作弊的好機會)。民族院校學院、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評估中心對教師提出的申訴必須嚴肅對待,有求必應,全面深入調查,對錯誤的評教結果必須予以修正。
三是忽視“回頭看”及對策。一說到高校腐敗,自然聯想到基建、招生等“硬”領域,就沒人關注評教等“軟”領域的腐敗。僅就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教看,早已不是一片“凈土”。一些相關領導不放過任何可以腐敗的機會,“雁過拔毛”,如果嚴查每個學期評教結果數據,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諸多“貓膩”,“優秀”基本上成了領導教師的“專利”。人們常說:“老百姓最痛恨的腐敗是身邊的腐敗?!蓖?,教師特別是非領導教師最痛恨的腐敗也是身邊的腐敗。因此,應借“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東風,實施拍“蠅”行動,建議由民族院校學校紀委牽頭,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評估中心負責實施,嚴查、嚴懲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領導評教過程中的不作為、懶作為、“抱團腐敗”等歪風。一經查實,不僅取消所得相關所有利益,追回所得相關所有利益,并撤職,而且追究相關責任人的主體責任,并在黨內依黨規嚴肅處理。
參考文獻:
[1]黃成林.國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發展的研究及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