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09:11: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常見的經濟學現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房屋居間合同糾紛中“跳中介”現象的法律問題研究 清末民初商會在商標糾紛調處中的居間作用 居間合同“跳單”行為實例的法律分析 房屋居間合同中“跳單”行為的法律分析 如何認定居間合同中的“跳單”行為 非訴訟糾紛解決的法經濟學分析 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經濟學分析 賄賂居間的法律思考 居間合同委托人的任意解除權及“跳單” 對門鄰居間的愛恨情仇 金融居間商的民事責任 玩轉龐氏騙局的居間人 論房屋買賣居間合同中居間人的義務 淺析房屋買賣居間合同中居間人報酬請求權的保護 居間人賄賂案的“七寸”在哪 醫療保險單病種付費政策的經濟學分析 中日貿易糾紛的制度經濟學探析 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居間人角色分析 威寧改革的經濟學分析 地攤的經濟學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 這里的賣房者指有房源需要出售的房屋所有者,而非進行房屋宣傳銷售的中介機構。
③ 我們假定連續搜尋的成本非常高,以至于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④ 假定信息不靈通的消費者不具有任何中介機構要價的信息。因此,他們去任何中介機構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
⑤ 可能還有買房者與賣房者的共同利益夾雜其中
參考文獻:
[1] (美)理查德?施馬蘭西,羅伯特?D?威利格主編.李文溥等譯.《產業經濟學手冊》(第Ⅰ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685-688.
[2] 隋彭生.居間合同委托人的任意解除權及“跳單”――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1號》為例[J].江淮論壇,2012,04:110-115+164.
[3] 邵文龍.房地產買賣中“跳單”行為的司法認定及責任承擔[J].人民司法,2012,02:20-22.
[4] 稅兵.居間合同中的雙邊道德風險――以“跳單”現象為例[J].法學,2011,11:85-92.
[5] 湯文平.從“跳單”違約到居間報酬――“指導案例1號”評釋[J].法學家,2012,06:107-125+177.
[6] 于立,馮博.最高人民法院首個指導性案例的法律經濟學分析――“跳單案”案例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2,09:25-31.
[7] 張寧.房屋買賣居間合同中規避“跳單”條款的效力和“跳單”行為的認定[J].法律適用,2010,08:68-70.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經濟學基礎 教學方法
據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經濟學基礎是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經濟學基礎重點培養學生了解、認識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知識,為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注重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進行定性分析、規范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幾種常見的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如邏輯推導方法、數學分析方法等。引導學生關注經濟、分析經濟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乃至人文素養。
一、探索教學方法的前提
隨著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提高,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難度越來越低,在招生錄取中高職高專院校是處在錄取的最后階段,生源質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遠。而高職教育要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生源的先天特點使得經濟學這門無法在實驗室驗證的偏理論課程教學難度較大。另外,由于高職院校一般注重技能的培養使得經濟學課時安排相對較少,要把系統的知識在有限的學時內教授給學生,需要不斷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適當的教學方法。
二、經濟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法
目前,經濟學還沒有引入到我國高中課程教學,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經濟學是一門嶄新的課程。課程中有些經濟學概念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但是含義可能和經濟學中相差甚遠,有些作為全新的經濟學概念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因此,經濟學教學首要任務是普及經濟學基本概念,沒有嚴格的概念界定,其課程后續學習會比較吃力,這是很多人認為經濟學難度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在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概念的講解顯得十分必要,課堂講授法首先應該貫穿于整個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始終,沒有基本概念和相關內涵的清晰講解,單純依靠其他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更是難上加難。當然,其他教學方法要結合講授法逐漸展開,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經濟學教學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學手段,這也是抽象經濟經濟學理論教學能夠以生動有趣形式展開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學是在教授過程中遇到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在相關內容講授之后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而采用的教學方法,它是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策劃案例,教學中還要及時將平時儲備的案例適時地用于問題的佐證,對教師教學要求也很高。
案例教學的案例來源是多樣化的,一方面,案例不只是實時經濟熱點問題,也可以是其他熱問題背后所反映的經濟學理論的運用;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的地方性特點明顯,教師要注重分析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案例,將案例教學生活化,讓經濟學真正成為生活中經濟問題的理論概括;再者,很多經濟學的案例完全可以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比如寢室生活、食堂就餐等,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引導學生用經濟學分析一些常見的經濟問題。
3、情境模擬法
情境教學需要教師認真設置真實事件讓學生親身體會解決問題需要的原理、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情景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體驗,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經濟學實用性的體驗。
情境教學要求教師要認真聽取、分析學生的觀點,并且根據學生的觀點逐漸放開問題的前提假設,引導學生進一步向教學目標邁進。在教學中掌握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重在引導,但不是不評論,要給學生一個大的方向,不然學生較多的觀點有可能會使學生們的分析陷入困境。所以,情景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聽取學生對問題分析的過程和結論,并及時評價;同時在評價中自然地推進教學,達到情景教學推動教學目標的效果。
4、課堂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教師就某問題展開的分析過程,按照討論問題提出的不同分為兩種,即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是教材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問題。這類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與關注,教師在討論中應重點與學生討論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法去進一步探索,在分析陷入困境時給予及時的引導。教師提出的問題多是教師已經準備好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引導展開討論,學生的發言只要能夠言之成理,表達清楚就值得肯定,同時教師在討論陷入困境的時候及時發言,以便學生能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簡要陳述并且肯定討論的觀點;對存在較大分歧的觀點在總結中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把分歧的根本問題講解清楚,引導感興趣的同學深入探索。
5、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在高職高專工學結合大的教學理念下,結合經濟學教學本身特點新近采用的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強、操作性弱的經濟學而言,任務驅動是比較難以開展的。經濟學費解的理論和干癟的數理分析是十分難以理解的,特別是大多數高職學生數學功底本來就相對薄弱,純理論和數理分析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多數學生對經濟學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還要結合項目驅動法,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任務驅動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在任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相關內容任務化,并且根據內容提出具體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理論與實踐活動。教師要用心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匹配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自主發現理論與現實結合點的美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后發掘理論運用的前提假設以及如何去運用,進而提高其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例如,多數老師在講到一級價格歧視的時候會自然的先介紹一級價格歧視的定義,并介紹假設條件:假定壟斷者知道每一個消費者對既定的產品或服務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并索要該價格,該價格正好等于這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價格,因此獲得了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者剩余。然后告訴同學們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現實中很少發生,至此,基本可以結束一級價格歧視的教學內容。其實在一級價格歧視中,還可以引入任務,比如,該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去尋找一級價格存在的現實條件。生活中一級價格歧視的情景還是比較常見的,學生對電視、電影中有關半仙的場景一般是不陌生的,高明的半仙算卦一般不會主動說明卦錢,往往是等待對方主動給卦錢,這個價格往往是半仙看透了對方的心思,覺得對方愿意給出的最高價格。所以,只要學生帶著這個任務就能比較好地理解一級價格歧視的理解與應用,拓展經濟學分析能力。
6、自主學習法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只是,學生學習,學生是主體,最終學習的任務還是由學生來完成。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要遠遠比教會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更為重要。學生在漫長的人生中遇到的問題不可能在學校學習中都能找到答案,因此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利用圖書館、教學網站等主動學習經濟學知識,為學生延伸學習方法和技術能力拓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圖書館和教學網站是大學重要的學習設施,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學資料、學習環境已及便捷的學習條件基本可以滿足學生的理論學習與能力拓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形式是高職學生對圖書館和教學網站的利用率較低,主要是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因此要在學生入學以后就進行教育,不斷強調圖書館和學習網站的重要性,同時也引導高年級學生帶動學習風氣,創建濃厚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為將來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方法基礎。
三、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還有游戲法、調查訪問法、演講與辯論法等方法也有很多教師采用,不論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學方法,只要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乃至人文素養,經濟學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得到了體現。作為一門無法用實驗室控制嚴格條件驗證的學科,我們不得已嘗試、選擇眾多的方法去彌補實驗欠缺的空白,希望多元的教學方法能夠以次優的方式帶來最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立偉:高職《實用經濟學》課程教改實施的調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10).
[2] 陳建衡: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西方經濟學》中的運用[J].科技縱橫,2009(12).
[3] 吳施楠:情境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商業文化,2011(11).
這個觀點我提出已有近十年,今天仍然堅持,而且有一些新的發現。借這個機會一并談出來,深化對以往觀點的認識,并進一步闡發新的思考。孫景華著有《中國人的管理邏輯》等書,也有辦企業的實際經歷。希望能夠與他相互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關于立論的角度
“融合創造財富”是直接經濟理論的核心命題。孫景華先生自謙“至今分不清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的邊界”,搞不太清楚我“究竟是基于哪個角度而得出的結論”,他比較側重于從企業組織管理的角度立論。其實我認為,在這個命題上,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角度并不矛盾。
“直接經濟”是針對龐巴維克的“迂回經濟”而提出的相反概念;“融合”是針對亞當?斯密的“分工”而提出的相反概念。龐巴維克用“迂回經濟”、亞當?斯密用“分工”來概括工業化的特征,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從生產方式立論。我根據戴爾“直接商業模式”的實踐,描述與斯密的“分工”、 龐巴維克的“迂回經濟”特征相反的“直接經濟”,也是從生產方式立論。這樣一種概括角度,在經濟學中確實不太常見,因為這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常用的方法。從生產方式角度立論的優點在于,兼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西方主流經濟學中,沒有“生產力”這個概念;技術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又不太談生產關系;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論,談的既不是單純的生產力,也不是單純的生產關系,而是二者的統一,即生產方式,所以主流經濟學面對第三次浪潮,在理論上總是對不準焦聚。
管理學沒有主流經濟學這方面的學科缺陷,從開宗立派到現在,一直沒放棄“自然-社會”的雙重屬性。管理學的自然屬性有利于從生產力角度觀察問題,社會屬性有利于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角度觀察問題,所以它更容易理解第三次浪潮這種生產方式上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孫景華先生從管理的角度立論,是十分正確的。
不過,我還是有一點方法論上的建議。無論是斯密的“分工”,還是龐巴維克的“迂回經濟”,都是對經濟現象的“形而上”思考。這與管理學就現象談現象所涉及的“分工”既有聯系,更有區別。我希望大家在思考“直接經濟”和“融合”時,能更多從本原上,也就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基本關系上,想一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不同點在哪里,而不要只局限在我們眼前的工業化實踐中。
融合的價值基礎:意義價值
領導變革時代,經濟學重價值;管理承平時代,經濟學重實證。因為今天的時代特征屬于變革,所以要重新審視經濟學的價值論。
1、意義價值是融合的價值基礎
孫景華先生說我“關于未來財富來自‘融合’的結論,既震撼又驚心”,“但論證它卻變得漫不經心、十分粗糙,很難令人接受”,他說得很對。在這個問題上,我沒有做到“非十年不將軍,無一日不拱卒”,今后要多下實證功夫。不過,這里我想提出一個價值型問題。
許多人憑著工業化的經驗,不接受直接經濟的融合論。我認為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在論證上。我們必須給“融合”提供一個更為基本的價值論基礎,《體驗經濟》在這方面還沒有做到。我最近有一個新的還未完全定型的想法,順便提出來一并討論。我認為,意義先于融合,融合的價值論基礎是意義價值。意義的價值在于個人通過信息和知識獲得快樂和幸福,或者說是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意義價值,是迄今為止經濟學還沒有重視起來的商品的第三重屬性。最接近“意義價值”定義的經濟學家,依次是邊沁、卡尼曼、奚愷元、黃有光、陳惠雄五位。意義價值,在古典經濟學中就是指快樂和幸福這種終極福利價值。但我覺得,快樂、幸福只是意義價值主觀的一面,信息和知識才是意義價值客觀的一面。光說快樂,很難把信息革命的生產力―信息和知識―概括進去;反過來,光說信息,也很難把信息革命的社會目的―以人為本―概括進去;只有意義可以把兩方面都概括好。孫景華先生也許是由于沒有看到《體驗經濟》的第三部分,所以將融合與我所說的“個性的徹底解放”、“徹底的將決策權回歸個人”對立起來了。
自然經濟的價值基礎,是我們后來用“使用價值”概括的那種價值的自然屬性;工業經濟的價值基礎,是交換價值;信息經濟的價值基礎,是意義價值。
交換價值和意義價值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交換價值是一種工具價值,意義價值是一種目的價值(終極價值)。主流經濟學缺乏對意義價值這種終極價值的描述,倒是福利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意義價值??崧钪饕睦碚撠暙I之一,就是把這兩種價值區分開來了。他稱之為兩種效用,前者是馬歇爾意義上的效用(基數效用與序數效用),后者是邊沁意義上的效用(快樂);一種是工具性的中間價值,一種是用戶終極的價值。我認為卡尼曼說的這種與馬歇爾意義上的效用相對獨立的效用,就是意義價值。
2、意義只能存在于融合這種和諧形態之中
意義價值是融合的最終根據。擺脫就現象談現象的理論糾纏,我們可以看到,融合在形而上的意義上,是指復歸,是大道歸一。
第一,意義只能存在于融合之中,因為終極價值是直接的,不是間接的,是統一的,不是分立的。經濟人理性的價值基礎,只能是工具理性,這注定它只能是二元的。二元論是分工的最終價值基礎;人的快樂和幸福作為目的價值,只能是一元的,一元論是融合的最終價值基礎。這種融合,是從手段向目的的復歸。
第二,意義只能存在于融合之中,因為終極價值是生命性的,不是機械性的,是有機論的,不是原子論的。分工以契約為前提,契約以原子論為前提;融合以信任為前提,信任以有機論為前提。在這個價值判斷上,孫景華先生誤讀了我。其實,孫景華先生強調新經濟從利己向利他轉變的觀點并不確切,因為這個利他實際上是主體間性,而主體間性并無利己利他之別,只是一種人際融合。這種融合,是從異化轉向復歸。
在純粹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旅游經濟的發展難免會存在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需要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對其進行有效的干預,可以說,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所發揮的職能對旅游業發展來說具有非常明顯的推動作用。而政府本身也并不完美,在行使相關旅游管理職能的過程中,仍舊還存在著不少局限性。本文以經濟學為視角,對政府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職能以及政府要如何進行旅游職能管理這兩個問題作了具體詳盡的分析,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旅游管理職能的有效行使。
關鍵詞:
經濟學視角;政府;旅游管理職能
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到底應當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這在當前來看,仍舊是一個令人十分困惑的問題。相關實踐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過程中,依舊還存在著“錯位”或者“越位”行使職權的現象,這也引發了很多爭議,雖然引發這些爭議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職能邢世得是否得當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從經濟學角度看政府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職能
(一)旅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
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其實是指信息的結構不對稱,即交易雙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沒有的、但卻對其有著重要利益影響的信息。在這樣一種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市場的價格機制在完全競爭前提下所具備的效率性就會被大大降低,甚至會被完全失去,進而影響交易雙方“雙贏”交易的促成。在旅游這一市場上,旅游產品可以說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服務,幾乎是不可能用一種非常純粹的客觀標準來對其進行測度和加以表現的。對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夠獲得具有較高服務質量的信息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大多是根據根據口碑或者企業的宣傳來決定其所要支付的價格的,旅游者在現場的消費特質才是影響其所獲得的服務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對支付價格所造成的影響并不大。如此一來,那些質量非常好的企業在這樣的市場中基本是不具備較大優勢的,大多企業到后來可能夠會選擇降低相應的質量標準,或者是退出這一市場。正是因為這種事前的不對稱信息,才導致了旅游這一市場中的“逆向選擇”現象越來越嚴重,旅行社用盡各種各樣的手段與方法來欺詐游客的事件更是層出不清,嚴重破壞了旅游市場的秩序,極不利于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合成謬誤
在經濟學研究當中,合成謬誤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認識性錯誤,即認為對某一個體中適用的情形,在整個群體當中也是同樣適用的。而事實是,在特定條件下,某些對個體來說是理性決策的行為,對群體來說,也有可能是非理性決策的行為。在旅游業中,這種現象是極為常見的。一方面,旅游企業在價格上存在的合成謬誤。某些個別的旅游企業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壓低價格,這時候在該企業的認知里,是希望其他企業保持原來的價格的。那么,對這個企業來說,這一降價增收的決策可以說是理性的。但是,當所有同質企業都通過降低價格來增加收益時,對這些單個的企業來說,不僅沒有任何益處,還會使得自己的境地變得更加尷尬。且這種由企業間任性競爭導致的不良后果,通過企業自身的力量,是根本無法解決的,這就要求政府對其進行協調和調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資上,也存在著合成謬誤現象。當某一個旅游項目在獲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業便會進行模仿,由于對旅游市場供需狀況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過對適用性的預期來對后來的收益進行推斷,這種盲目性決策使得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相似性產品,市場的供需狀況由此而發生了相反的變化,企業在這個時候就極其容易面臨失敗的威脅了。
二、經濟學視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職能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政府旅游管理職能的內容
在當前這樣的環境中,作為政府,在行使相應的旅游管理職能過程中,應當要有彈性,對那些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的問題,就要盡可能地避免進行直接的干預。當市場出現不完備地方,或者處于失衡險境時,才進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組織的研究報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至少應當履行如下四種職能:立法職能、規劃職能、協調職能和投資職能。與此同時,還要完成如下五個基本目標:為居民出行提供服務、滿足居民度假和閑暇的權利、從事旅游文化開發與研究、推動旅游業在各個領域中的開發和建設、保護自然并協調環境的共生。對不同的國家與地區來說,旅游發展的層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應該采取的政策與措施等也應該是有差異的,具體職能的行使也是有差異的。通常情況下,宏觀調控、組織協調、政策法規、營銷規劃、公共服務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應當要行使的基本職能。
(二)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針對中國的旅游業發展到底應該由政府計劃主導,還是由旅游市場本身這只看不見的手來主導,一直以來都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就前者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而言,就是指根據旅游業的自身發展特點,將市場為主,對資源進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導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以為旅游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后者市場主導型發展戰略而言,目前關于這方面的提法其實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國當前的旅游市場機制不夠健全、人們更加傾向于接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指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主導作用的發揮。由此可見,想要從文字上來對其加以區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具體實踐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應該是明確的,作為政府,應當盡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進市場作用的有效發揮。
結束語: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旅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合成謬誤要求政府必須要加強旅游職能管理。并且,旅游經濟要想得到健康發展,就必須要能夠找到政府職能行使和旅游市場作用的平衡點,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作者:李娜 單位: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總供給總需求
一、引言
在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不振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受到了挑戰。從短期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呈現一個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這種趨勢突出表現在我國的GDP增長速度減緩上,2015年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僅有6.9%,創近20年的最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急需尋找到有效的經濟調節方式,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同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一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受到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愈顯重大。本文針對這個問題,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針對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二、文獻綜述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界有以下幾種認識:其一,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功的供給學派能給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定的啟示,為中國經濟注入一泓清泉。因此,應該發展“新供給學派”,并從供給管理的層面,增加有效供給,改善供給結構;其二,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還在于需求側,利用消費、投資、出口這“三架馬車”促進經濟增長還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中國未來可能會面臨經濟風險,我們要準備好合理的財政政策,通過擴大總需求,保證中國在短期內的經濟利益;其三,目前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是極為明智的,但我們要警惕改革“穿上新自由主義的外衣”。
面對以上經濟學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同認識,本文利用宏觀經濟學中最常見的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和推進途徑進行了分析。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
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這里面主要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供給側”,一個是“結構性”?!肮┙o側”指的是我們改革的入手點在供給端,即強調從產品的供給層面入手來調節經濟?!敖Y構性”指的是我們改革的目標是解決我國現有的結構性問題,優化產業結構。
由此,很明顯,我們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從供給端調節經濟結構,通過優化現有的資源配置,解決我國現有的結構性問題。從根本上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現有結構性問題對經濟增長的阻礙,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因此,我們不妨直接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利用宏觀經濟學的總供給總需求來重新認識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分析中,最常見的模型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它往往是在解釋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時使用,但本文認為,利用這個最常見的模型,就可以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經濟增長中所處的地位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利用總供給總需求模型,本文認為,對經濟的調節往往分為以下4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利用需求管理調節經濟。在由總需求與短期總供給決定的產量小于由長期總供給決定的潛在自然產量時,說明經濟體內的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還存在過剩。這時,通過需求管理的方式,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可以擴大產量,使產量不斷的趨近于自然產量。這也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調節經濟的方式。我國的需求管理,往往是通過消費、投資、出口這“三架馬車”來實現的。
第二個環節,利用短期供給管理調節經濟。在由于短期總供給縮減,導致出現滯脹的情況時,通過減稅、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擴大短期總供給,將經濟從滯脹中拉回正常水平。美國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滯脹現象便是如此。
第三個環節,利用長期供給管理調節經濟。當由總需求與短期總供給決定的產量已經達到由長期總供給決定的潛在自然產量時,說明經濟體內的資源已經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過剩的資源了。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促進經濟的增長,就必須調節長期的總供給,也就是說,擴大現有經濟體的潛在自然產量。至于如何擴大現有經濟體的潛在自然產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增加經濟體所具有的資源量;一種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第四個環節,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當經濟中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時,由于經濟體內的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可能會出現雖然資源已經全部被利用,而不存在過剩,但由總需求與短期總供給決定的產量并沒有達到由長期總供給決定的潛在自然產量的現象。這時就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本文認為,在現實經濟的調節過程中,由于經濟現狀的復雜性,這四個環節往往是并行的,也就是根據現有的經濟狀況同時對這四個環節進行調節,而不是單純的選擇一個環節進行調節或者幾個環節以一定順序進行調節。但也必須指出,這四個環節在邏輯上是存在一定的序列關系的。
這4個環節的序列關系表現在: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第四個環節)――第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
一開始,由總需求與短期總供給決定的產量小于由長期總供給決定的潛在自然產量,說明經濟體內的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可以通過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促進資源的利用,來使產量不斷逼近潛在自然產量。
此后,產量達到潛在自然產量,這說明經濟體內的資源已經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過剩的資源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第三個環節,擴大現有經濟體的潛在自然產量,使由總需求與短期總供給決定的產量再次小于由長期總供給決定的潛在自然產量,從而經濟體重新可以通過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來調節經濟。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雖然資源已經全部被利用,但由總需求與短期總供給決定的產量并沒有達到由長期總供給決定的潛在自然產量的現象。這是由于經濟體內的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表現為一定的結構性問題,可以通過第四個環節對其進行調節,優化資源的配置。
五、利用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看我國的經濟問題
利用上述我們對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結合我國現有的經濟問題,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兼顧這四個環節的同時,是將重點放在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上的。
一方面,我國存在結構性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內部的“供需錯配”上。因此,需要優化現有的資源配置,將更多的資源從效率低的企業中釋放出來交給效率高的企業,即需要在第四個環節上進行調節;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過剩現象將不復存在,原有的通過增加勞動力投入促進增長,已經無法作為主要手段用于在第三個環節上進行的調節。即促進潛在自然產量提高,已經無法將增加資源量作為主要手段,而需要在技術進步上做文章。于是,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完成的是兩方面的任務:優化資源的配置、促進技術的進步。
由此,我們可以指出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里根時期的“里根經濟學”是有差異的。里根時期的經濟政策主要著手的是第二個環節的調節,目標是緩解當時的滯脹問題。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著手的是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的調節,目標是解決現有的結構性問題,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六、結論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發現,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兼顧這四個環節的同時,將重點放在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上的。對此,我們認為,我國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兼顧這四個環節,不能因為改革的重點在于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就忽視第一環節和第二個環節在經濟調節中的重要性。
第二,在第四個環節的資源優化配置中,由于市場是通過競爭,以優勝劣汰的方式在配置資源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免會出現失業問題等社會問題,政府不能任憑這些問題的出現,而要進行合理的引導。
第三,促進技術的進步是我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科研的投入,注重對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并通過政策優惠鼓勵企業進行技術研發。
參考文獻:
[1]張弛.讀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導刊,2016年2月.
[2]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3]趙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兩點論”.成都日報,2016年4月13日.
[4]張云.從供給與結構兩個角度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年3月.
[5]王元地等.“供給側改革”解讀及其政策影響下的企業實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在現代大學生教育中,我認為教師的作用不能僅僅只滿足于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使學生學會了什么。大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教給學生怎樣去獲取信息,怎樣去發現,去思考,去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的意識;更多的在于老師怎樣去靈活、巧妙地點燃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它往往能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的。在大學的宏觀經濟學教學中應該怎樣培養創造性思維呢?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探討。
一、適度激勵,培養熱情和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往往取決于老師傳授知識時的氛圍。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首要的。其中,激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采取適度的激勵。老師在組織教學時設計的教學語言和各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進入創造性思維狀態,這類激勵可視為直接激勵。其具體方法有:
1、結合授課內容多提出一些擴散性問題。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學中常見的提問有多種,如判別性的、敘述性的等。但只有擴散性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對某一問題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這類問題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唯一的正確解法,而是使學生產生和提出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獨特的想法、見解和可能性。在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經濟現象易于提出這種擴散性問題。例如“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這類問題的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學內容的再現,但它所追求的是學生獨到的見解,這便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來做答。
2、要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氣氛。一般來講,要留更多的機會來讓學生講,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講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有看、聽、寫、講幾種形式。從教學情況看,看和聽的思維效率相對較低,寫的思維效率相對較高而講的思維效率最高。很多的創造性思維極其結果的展示都是在講的過程中完成的。所以教師應把課堂作為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舞臺。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有很多教學內容較易設計成討論、發言等形式的課堂,創造機會讓學生表達。例如,在講消費理論時,可以將凱恩斯消費理論、永久性收入假說中的觀點拿來設計一些辯論式的問題,然后將學生分組辯論。在這種課堂中,學生既鍛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口才,還熟練地掌握了這些看似枯燥的宏觀經濟學理論,真可謂一舉多得。
二、精心準備,變教為導
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不僅是解決各種復雜經濟學問題的必要工具,同時也給經濟學家帶來了很多的靈感,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學的進步與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經濟學中應用數學的重要性,然后就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策略及注意事項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發揮數學在經濟學中作用。
關鍵詞:
數學;經濟學;應用策略
隨著數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和經濟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頻繁地將數學工具應用到經濟學研究之中,促使經濟學獲得了更加科學、精密的發展。如今,數學已成為經濟學分析所不可缺少的一門工具,加強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經濟學中應用數學的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人們開始用數學工具來分析、解釋一些經濟學現象及問題,并逐漸形成了現代經濟學這門重要的理論體系。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主要起到了三點作用:首先,在經濟學中,經常需要對一些前提條件提出假設,這時就需要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從而使問題更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其次,利用數學思維分析、論證經濟學的某些觀點,能夠使研究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再次,在得出某些經濟學結論時,如果用相應的數學統計數據加以說明,將使結論更具可靠性和說服性。
2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2.1函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函數”是反映量與量之間依存關系的一種數學映襯形式,也是經濟學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數學工具。在經濟學分析中,經常涉及的經濟量有價格、成本、效益等,當需要分析這些經濟量之間的關系時,就要用到數學的思維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建模分析,理清該問題中存在哪些函數關系,進而總結出經濟學問題的規律和實質。在經濟學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經濟函數:收益函數、利潤函數、成本函數、供給函數、利息函數等。
2.2最值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最值問題是經濟學研究中最常見的一類問題,如怎樣分配物料才能達到最高產量、怎樣安排生產計劃才能獲得最高利潤等,對于此類問題,可從數學角度歸結為求函數最值的問題。例如,在研究收入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的問題時,假設產品的價格一定,則產量越高收入越多,然而,取得最大收入并不等同于獲得最高利潤,僅在產量達到某一數值時,才能獲得最大利潤,這就涉及到函數最值的求解。通過求解函數的一階導數,找出其中可能出現最值的點,比如駐點、區間端點、不可導點等,再分別比較各點的函數值大小,就能得出最佳利潤方案。
2.3導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導數是因變量變化量與自變量變化量之比,它反映了因變量相較于自變量變化的快慢程度。導數在經濟學問題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如經濟學分析中往往涉及變化率的問題,具體包括瞬時變化率與平均變化率兩個方面。其中,平均變化率主要用來描述年產量、成本以及利潤等在某個區間內平均變化,而瞬時變化率就相當于數學函數中的導數,在經濟學中主要用來分析一些邊際問題,如邊際成本、邊際需求、邊際效益等。在一些具體的經濟問題中,商家不但要關注邊際分析,也要進行相應的彈性分析,例如,原價10元與原價100元的商品同時漲價1元,其漲價幅度是不一樣的,雖然變化的絕對量都是1元,但該變化量與原價的比值明顯不同,這其實就涉及到了經濟學中經常提到的彈性原理。在實際生產中,若商家忽視邊際分析而一味的生產,必然導致資源的無端浪費;若商家忽視需求和價格的彈性分析,則很難取得最大利潤。而在邊際分析與彈性分析方面,最有效的數學工具就是導數,其能夠給決策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幫助其制定最佳的決策方案。
2.4積分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積分與微分互為逆運算,積分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對已知函數求積分,從而求得總經濟量的函數關系。在高中數學學習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主要是定積分這一概念,通過定積分可以求得原函數在某范圍內的具體變化量,因此可以用于分析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中的一些問題。在實際經濟問題中,往往要用改變上限的定積分來對總經濟量函數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例如,某產品的價格y隨銷量x的變化而變化,即y是x的函數,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求出銷量由a變化為b時的收益,便可以采用定積分的方式進行計算。
3經濟學中應用數學的注意事項
數學是經濟學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經濟學分析中不可或缺的計算工具,只要掌握了數學這門工具,就能把一些的復雜的經濟問題抽象化,從數學角度進行思考和論證,從而大大推動了經濟學的進步與發展。但經濟學除了數學屬性之外,還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因此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不是萬能的,而是存在著很多局限之處,必須在經濟學的體系框架下分析問題,才能發揮數學的真正作用。具體應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經濟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的簡單疊加,并非所有的經濟學要素都可以進行數字化的轉化,在分析經濟學問題時,必須意識到,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的分支之一,其影響因素無處不在,如社會制度、文化哲學、法律道德等都會給經濟學研究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次,經濟學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理論的研究視覺為基礎,只有抓住經濟學的學科本質,發現現實中的經濟規律,方能得出合理、可靠的經濟學結論。在這個前提下,可以提出特定條件的假設,并運用相應的數學方法來進行分析,從而使經濟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再次,數學不是經濟學研究的唯一工具,在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時,出了數學建模之外,也要靈活地運用物理、生物等其他學科,以免研究方向的單一化,促使經濟學取得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在經濟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學與經濟學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對于經濟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離不開數學的幫助與支持。因此,要善于利用數學這門工具,在充分認識到數學重要性和局限性的基礎上,全面發揮數學在經濟學分析中的優勢與作用,為經濟學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左晉成 單位:山東海陽市中英文中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