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5 11:4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雙減政策的研究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低碳經濟 投融資體系 政策建議
一、引言
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簡單說來就是一切旨在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投融資活動。低碳經濟投融資,既寓于傳統金融之中,又彰顯于傳統金融之外。在金融創新的基礎上,將傳統金融“低碳”化,是這一融資模式的特色。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研究。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進行綜述對完善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二、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研究
目前學者對低碳經濟投融資問題的研究集中體現在投融資主體意識與低碳經濟發展理念的不適應,投融資工具單一與低碳經濟資金需求的不適應,傳統投融資市場與低碳經濟發展平臺的不適應,現有投融資政策與低碳經濟發展所需保障的不適應等方面,認為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建設需要發展和健全銀行和資本市場雙主導投融資體系,完善投融資工具和產品種類,加強財政政策支持等方面。
Dr. Germán Aroca(2003)從智利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優勢,以及CDM項目可以給智利帶來利潤的角度,分析目前智利在利用CDM項目進行融資過程中的不足。Helen Luckge, Sonja Peterson(2008)通過對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介紹了歐盟國家在履行《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過程中,歐盟政府與企業在利用CDM靈活履約機制中所面臨的選擇。Cathrine Hagem(2009)分析比較了發展中國家通過CDM機制獲得技術創新與不通過該機制,而是通過自行研發獲得技術創新的優勢與劣勢,認為通過CDM機制獲得的先進技術更有利于發展中國家低碳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通過對國內學者近幾年的研究進行總結,如閻慶民(2010)、吳英姿(2010) 、翁清云,劉麗?。?010)、喻翔宇(2010)、張偉偉,汪陳(2012)、聶佩進,王萌(2012)等,總體來看,中國學者對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研究呈現如下特點:①對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泛化、表面性研究多,系統、實質性的研究很少;②對低碳經濟單一投融資工具、CDM機制研究多,綜合投融資體系研究很少;③靜態低碳經濟投融資工具研究多,動態投融資體系研究很少,沒有融入時間維度和發展周期等動態因素;④對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積極方面研究多,風險預警、防范方面研究少。本文結合低碳經濟不同發展階段的投融資資金需求,投融資主體特點,不同風險、資本投入回報率的投融資工具,綜合、動態地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突出投融資體系的整體性、實踐性,以期為專家、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后續深入研究提供借鑒。
三、完善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政策建議
1.立法形成低碳發展長效機制
加快低碳經濟規劃立法進程,強化法律力度促進產業轉型,促進金融立法進程激發市場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構建低碳科研機制,加強消費立法引導低碳消費模式
2.推行強制減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場
強制減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在自愿減排和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場,只有在國家碳排放總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價格,才能通過最低的成本減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場交易。
3.財稅政策引導資本流向
可以通過財政投入保障低碳企業發展,通過財政補貼促進低碳企業進步,通過轉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區發展低碳,通過政府采購引導低碳產品消費,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企業低碳發展。
參考文獻:
[1]Dr. Germán Aroca. CDM Projects in Chile[J]. LAMNET-NEWS, 2003,04.
[2]Niels Anger. Christoph Bohringer, Ulf Moslener.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Role of Investment Barriers and Regulations. http://. 2008.
[3]Cathrine Hage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http://webmeets. com/ERE/WC3/Prog/getpdf.asp?pid=543&pdf=/files/papers/ERE/WC3/543/EAERE.Hagem.2.pdf, 2009.
[4]張偉偉,汪陳.低碳經濟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建設研究[J].經濟縱橫,2012,06
[5]喻翔宇.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的困惑與思路[J].求索,2010,07
[6]吳英姿.低碳金融體系的構建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0,12
[7]翁清云,劉麗巍.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實踐的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J].金融論壇征文增刊,2010
[8]聶佩進,王萌.我國構建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框架設計[J].科技創業月刊,2012,09
關鍵詞 碳市場;EUA期貨;CER期貨;價格變動關系
1 引 言
《京都議定書》創造性提出的三種交易機制,實現全球碳排放權的量化、定價和交易,人為締造出一個碳市場.從2005年碳市場初步搭建,到2012年短短8年的時間里,碳市場交易額翻了近22倍,首次超過石油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碳市場的迅速崛起一方面離不開各國對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視,而更重要的是金融衍生工具在其中所作的貢獻.據世界銀行2012年碳市場現狀與趨勢報告顯示[1],歐盟碳交易體系(EU ETS)碳交易的成交金額達到1 478億美元,占全球碳市場總成交金額的84%,繼續發揮全球碳市場的引擎作用.其中,期貨交易依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歐盟配額(EUA)期貨(2005年3月推出)交易額占到了88%的份額,在國際碳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EUA期貨的蓬勃發展,2008年3月,歐洲氣候交易所(ECX)又推出了核證減排量(CER)期貨合約.至此,國際碳市場中基于配額和基于項目的交易市場均推出了相應的期貨衍生產品.由于EUA期貨合約不論從推出的時間、市場占有率,還是從交易規則制度等方面都具有絕對優勢,因此,EUA期貨的價格已經成為全球碳市場的價格重要參考依據[2].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則,現階段只能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但長期以來,雖然中國的碳減排資源潛力巨大,CDM項目產生的CER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供給國,但由于國內沒有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沒有形成CER的定價機制,導致本國企業與國外買家進行CER價格談判時缺少話語權,定價權完全掌握在國外買方手中,嚴重損害了本國項目業主的利益.因此,研究EUA期貨價格與CER期貨價格的變動關系,為中國碳市場引入期貨定價機制,實現本國CDM項目業主分享國際碳市場份額,提升市場盈利空間,實現金融創新發展,爭奪產品的定價權提供技術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深入研究歐盟碳市場中EUA期貨和CER期貨價格的變動關系,為中國CDM業主和投資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依據.本文著重考察以下幾方面問題:分析兩種期貨價格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引導關系?各市場價格波動受哪方面影響較深?兩市場之間是否存在杠桿效應?兩市場對信息的影響程度如何?
經 濟 數 學第 30卷第4期盛春光:碳市場EUA與CER期貨價格變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資源;水環境;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在范圍上呈現廣闊,在種類上呈現多樣,在程度上呈現嚴重等特點,水土流失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發展,影響人民生產生活,妨礙生態重建的根本性問題,是創建全面小康社會中主要的阻礙和制約。當前水土流失在水資源和水環境上有幾種的表現,水體水質惡化、非點源污染嚴重、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等問題在我國廣泛存在,這些危害不但對當前社會進步不利,更會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需要對水土保持工作進行深入研究,要將水資源和水環境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考慮因素和環節,突出水土保持的科學性和長期性,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資源和環境,更為長期的進步提供基礎和保障。
1水土保持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
1.1水土保持對水資源的影響
水土保持工作中應該考慮水資源的效應,通常在行業內建成水量效應,主要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對設計和工作區域內流域徑流和地下水資源變化的影響。一般地看,水土保持工作能夠有效降低流域內徑流的大小,減緩徑流產生的沙化趨勢,削減流量在雨季洪峰的流量,使徑流含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在特殊時期,例如多年不遇的洪水過程中,水土保持可以滯緩洪峰出現的時間,預防流域內不同徑流洪峰的疊加效應,同時有利于降低洪水過程中產砂量和徑流。總之水土保持會對區域內的流域水循環造成影響,會對水資源的數量、時間和質量有比較大的改變。
研究
1.2水土保持的水環境的影響
水土保持對水環境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對非點源污染的控制上,非點源污染來自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居民生活、城市徑流、大氣污染物沉降,非點源污染具有隱蔽性強、隨機性大、分布廣泛、種類眾多、來源復雜、形成機理多樣、發生落后等特點,這會大大提高治理和控制的難度。水土保持工作要利用水環境的生態和綜合效應,實現對非點源污染的過濾、吸收、遷移和轉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積極考慮水環境的因素,同時水土保持也會對水環境產生巨大的長期影響,這是進行水土保持工作時必須重點考慮的關鍵環節。
2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重點
2.1水文分析的措施研究
水文分析是水土保持措施中最為基礎的部分,進行水文分析應該立足于水文泥沙觀測的資料,建立有一定精度的治理前流域產流產沙模型,然后將治理后的降雨條件代入,還原計算得到相當于治理前的產流產沙量,再與治理后的實測水沙量比較,從而求得水土保持措施對水沙的影響量。水分分析可以根據經驗公式法、雙累積曲線法、不同系列對比法、單位毫米有效降雨產流產沙量對比分析法和徑流系數還原法等方法進行,這些方法具有模型直觀、計算簡單、效率高等優點,是水文分析的常見方法。但是水文分析法對汛期有著特殊的規定,因此,需要重點加以區分和明確。
2.2成因分析的措施研究
成因分析措施是根據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減水減沙作用實測成果,并考慮產沙在河道中的輸移及沖淤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新增水土流失數量等,計算水土保持減水減沙效益的一種方法。其關鍵是水土保持措施數量的統計和蓄水保土定額的確定。該方法的主要優點包括:一是能直觀了解在實施各項措施的土地上土壤侵蝕減輕的程度;二是能在一定范圍內檢驗水文法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三是不僅能分析計算現狀治理措施的蓄水攔沙效益,而且能預測規劃治理措施的蓄水攔沙效益。它是計算水保效益、分析當前治理現狀、預測未來水沙變化的一種重要分析方法。
2.3非點源污染物計算的措施研究
水土保持工作中對非點源污染的負荷計算分為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溶解態物質,即在降雨徑流的過程中污染物溶解在水中并隨地表徑流匯入水體;二是,吸附態物質,即侵蝕土壤吸附的固態污染物,它與侵蝕土壤一起被輸送到水體中。非點源污染大多是在土壤侵蝕運移基礎上產生的,它的主要過程是以侵蝕過程為基礎。流域下游水環境污染主要就是由于降雨產沙過程中所攜帶出的污染物造成的。通過流域地表徑流和地下水水質分析是研究水土保持水環境效應最直接和最有說服力的工作。但是非點源污染發生的不確定性、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及監測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給流域非點源模擬、監測與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難;而分布式水文模型又對基礎數據的要求十分嚴格,稍有缺失或誤差將會影響模擬結果,因在成因分析法計算泥沙輸移流失量的基礎上采用吸附態非點源污染負荷模型水土保持措施對氮、磷、有機質的影響進行定量計算。其中吸附態非點源污染物負荷模型描述如下:吸附態污染物以土壤侵蝕過程為輸送載體,其流失負荷受到污染物在土壤顆粒中的富集比例的影響,其計算模型數學表達式為:Ca=A×Qa×η
從目前研究的現狀來看,通過成因分析法計算水土保持的措施過程中還存在對氮、磷等土壤營養物攔截效應的成果較少的缺陷。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產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復雜、多樣,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過長將會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特別是我國水土保持的理論研究還存在著系統性和基礎性的不足,這導致水土保持工作任重而道遠。當前水土保持工作要與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治理相結合,要形成水土保持工作中對水資源和水壞境的影響和評估體系,以政策性規范和決策強調的方式強化水資源的保持和開發,為社會的長期進步和發展營造優良的空間和環境支持。
參考文獻:
[1]周旭,穆興民,張鑫,嚴寶文.禿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對河流泥沙變化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0(01)
[2]張軍,秦奮,邢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對下墊面抗蝕力影響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01)
[3]康玲玲,魏義長,張勝利,劉小強.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徑流量宏觀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0(02)
關鍵詞:低碳交通 相對低碳 絕對低碳
中圖分類號:X324
為應對全球變暖給人類社會和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尋求以減碳為目的的低碳化發展模式成為全球共識。目前,深圳正面臨社會經濟、居民生活方式的重大轉型,低碳交通發展模式的選擇對于深圳市交通行業發展方向、目標及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深圳實際,從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空間結構、機動化發展水平以及政策法規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從而確定適合深圳的低碳交通發展模式及策略。
1、低碳交通發展的模式及特征
低碳交通是動態追求社會經濟發展與交通低碳化平衡點的過程,根據低碳發展的目標不同,可以將低碳交通模式分為兩類,即相對低碳模式與絕對低碳模式。
其中,相對低碳模式是指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滿通需求的同時實現單位周轉量碳排放的降低;絕對低碳模式是指在維持社會經濟發展和滿通需求的同時實現碳排放總量的減少。
兩種模式沒有本質的區別,最終目標都是要實現交通的低碳化發展。但不同的是絕對低碳注重的是“結果”,以最終碳的絕對量減排為依據,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為標準,注重的是實現低碳經濟,結構和目標都比較單一。而相對低碳注重的是“過程”,指出實現絕對脫鉤本身是一個社會發展、交通發展轉型的過程,低碳的核心定在如何走上發展低碳交通的軌道上。
但從整個低碳交通發展的過程來看,相對低碳模式和絕對低碳模式都是低碳交通發展的一個階段??v觀國內外城市低碳交通發展的經驗,各個城市都是從相對低碳逐步過渡到絕對低碳階段。
2、影響低碳發展模式選擇的因素
(1)城市發展階段
城市發展階段一般分為城市化發展初期、城市化高速發展期以及城市化穩定發展時期。
在城市發展初期,最重要的是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引導作用和拉動作用,培育增長極和增長軸線,促使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城市高速發展時期,交通的主要功能除滿足出行及經濟需求外,還需要考慮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在實現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降低能耗及污染。
在城市穩定發展時期,城市空間結構、經濟、居民出行方式基本穩定,具有發達的交通系統,新能源、新技術基本成熟,并逐漸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城市發展更多的考慮環境、人居因素。因此,在此階段,交通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環境和降低能耗及排放總量,實現京都議定書中的減排義務。
(2)機動化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不同城市發展階段的機動化發展水平和趨勢各不相同。
在城市發展初期,由于城市規模較小,職-住距離較小,且居民生活水平較低,因此機動化發展水平較低。當城市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功能布局的改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車開始大規模進入家庭,機動化水平快速提升。當城市處于相對穩定時期,由于空間結構、居民方式結構等基本定型,機動化水平也處于相對穩定階段。
因此,不同的機動化發展水平,對應的低碳交通發展模式也必然有所差異。當機動化水平處于高速增長時期,強制性的減排措施很有可能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機動化發展水平處于相對穩定階段時,繼續優化方式結構降低碳排放的潛力已經十分有限,因此,必須依靠能源、技術進步來實現碳減排。
(3)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低碳交通發展模式的選擇還受城市碳排放峰值是否出現影響。對于發達國家或地區,由于已經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碳排放峰值已經出現,因此一般采用絕對低碳模式,交通發展的目標是碳排放總量較峰值年有所降低。而對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由于正在經歷城市化進程,城市交通結構、居民出行特性等尚未穩定,碳排放峰值尚未出現,因此交通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單位周轉量碳排放較往年有所降低。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與相對低碳模式相比,絕對低碳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資金投入等更多因素影響,實施難度較大。因此,不同城市發展階段以及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低碳交通發展模式各不相同。
圖1 交通低碳化發展路徑
3、深圳低碳交通發展模式
3.1 深圳城市交通低碳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深圳在交通低碳化發展的道路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包括于2010年與交通運輸部簽署《公交都市框架協議》,確立了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積極發展軌道交通,持續優化慢行交通出行環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法規,如《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深圳市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深圳市2010年節能減排實施方案》等。
然而,與發達國家或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城市土地資源未能圍繞軌道樞紐集聚利用,導致機動化需求持續增長,剛性排放持續高位
將城市資源盡可能圍繞軌道站點和公交走廊聚集,能夠有效減少機動化出行總量,最大化交通設施的利用效率。
目前,全市已開通軌道站點周邊的用地容積率僅在1.5-4之間,而發達城市一般在10-15之間。由于城市資源沒有最大限度的集中在軌道站點上方或軌道走廊兩側,無法實現步行到站人數的最大化以及公共交通系統效率最大化,機動化出行量仍將持續增加。
2010年,全市機動化出行總量為1509萬人次/日,較2005年增長約50%。隨著機動化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長,城市客運交通二氧化碳排放持續高位。2005-2010年,城市客運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5%,到2010年達到688萬噸,約占全市交通運輸業碳排放的59%。
圖2 2005-2010年深圳市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量(單位:萬噸)
(2)能源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單位產值碳排放高
近年來,隨著“清潔汽車行動”、“‘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行動”等開展,替代燃料與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投放新能源公交2350輛(混合動力大巴1761輛、純電動大巴253 輛、純電動中巴26輛、純電動出租車300輛),成為全球新能源公交應用數量最大的城市。
但從能源消費來看,全市交通工具仍以傳統化石燃料為主(包括柴油、汽油、煤油)。至2010年,全市交通運輸業能耗98%為傳統化石燃料,清潔能源僅占2%,能源結構較為單一。
圖3 2010年深圳市交通運輸行業耗能結構圖
除此之外,能源利用率低也是導致交通能耗及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滿足同等交通需求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全市交通運輸碳排放量遠高于香港、新加坡等國際先進城市,單位GDP交通運輸碳排放量約為香港、新加坡的4-5倍。
表1 深圳與香港、新加坡碳排放量對比表
注: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4月公布的2009年世界各國人均GDP值
(3)缺乏必要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小汽車碳排放占比持續攀升
近年來,全市小汽車的發展呈現高增長和高強度使用的態勢。2005-2010年機動車的年均增長幅度約20%,2010年達到175萬輛,其中60%以上為小汽車。全市小汽車年均行駛里程約為15萬公里,是倫敦的1.5倍,日本的2倍。全市小汽車油品消耗接近147萬噸,碳排放量約為536萬噸,占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的80%左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車還將保持持續增長。未來,即使小汽車保持年均5%的增長率,能源利用率較現狀提高3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0年小汽車碳排放仍然較2010年增長約40-45%。因此,僅依靠燃油技術提升降低碳排放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控制小汽車的發展。
表2 小汽車增長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的關系
(4)低碳能源、技術、發展機制相對滯后
一方面,低碳交通行業發展規劃及考核機制尚未形成,導致低碳交通工作缺乏總體上的宏觀戰略指導,導致城市低碳交通發展目標不明確,方式不清晰。另一方面,低碳交通發展的財稅激勵機制亟需完善。對低排低污染車輛的購置、使用沒有明確的優惠政策,未能充分發揮稅收、價格等杠桿對低碳交通方式選擇以及新能源開發推廣的引導作用。
除此之外,有關交通低碳化發展的規范、標準亟需完善和提升,如機動車排放標準、車用燃油標準、新能源車輛技術標準等。
3.2 深圳低碳交通發展模式選擇
綜合以上分析,并結合深圳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未來深圳交通的低碳化發展應該分兩步走:
第一階段(2011-2020年):相對低碳模式
側重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出行方式結構和貨物運輸結構,以降低單位周轉量碳排放水平。貫徹落實緊湊型城市理念,圍繞軌道站點和公交走廊進行城市功能規劃,最大限度的利用公共交通。全面推進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合理引導小汽車的發展,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車為補充、慢行為延伸的一體化都市交通體系。進一步改善慢行交通環境,引導“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的出行方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海鐵聯運、甩掛運輸等高效運輸方式。
同時,不斷升級燃油及排放標準,探索建立新型的碳交易市場機制,逐步推廣新能源、新技術。完善低碳交通發展的法規、考核及激勵機制,促進行業節能減排。
第二階段(2020年以后):絕對低碳模式
側重于通過能源、技術創新,降低直接碳排放,實現交通碳排放總量較峰值年有所降低的目標。此時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基本實現協調發展,城市空間結構、出行方式結構和貨物運輸結構基本穩定,減碳潛力有限。因此,在延續以往交通低碳發展政策的同時,必須加大對能源、技術的投入,通過大幅提升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運行效率,減少無效碳排放。車用油品消耗限制標準、排放標準等實現與發達國家同步,新能源車輛得到規?;瘧茫囕v技術、道路建設新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交通碳排放總量較第一階段明顯降低。
4、深圳低碳交通發展的策略
深圳市低碳交通發展將綜合運用“ 空間減碳、方式減碳、技術減碳、管理減碳”四大策略,系統推進低碳、高效的交通運輸建設。四大策略相輔相成、密切配合、四位一體。任何策略如果沒有其他策略的協同配合,低碳交通的目標都將難以實現。
(1)空間減碳
以“雙快”(高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統引導城市發展,以公交車站打造城市開發中心,推動建立緊湊型城市,通過減少出行距離和機動化出行總量,從而抑制碳源增長,降低碳排放總量。
(2)方式減碳
努力扭轉現有交通方式結構,鼓勵減碳出行、推動低碳出行、倡導零碳出行,形成集約化交通運輸方式結構,降低單位運輸周轉量碳排放。通過實施一整套“組合拳”式的“推(即合理控制和引導小汽車擁有和使用)、拉(即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緩解由于小汽車快速增長帶來的交通擁堵和碳排放增長,推動交通出行方式從小汽車轉向公共交通,減少個體交通碳排放。
(3)技術減碳
建立和完善交通運輸能源、技術創新機制、政策、規范和標準體系,推進新能源、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減少交通工具和交通生產環節的直接碳排放。
(4)管理減碳
系統提升交通運輸業信息化水平,推行高效運輸方式,加強低碳出行行為引導,提高交通系統整體運營效率,減少低效和不合理的交通需求,降低無效碳排放。
5、結論
作為我國華南重要的金融、信息、商貿中心城市,深圳要實現社會經濟轉型,實現交通轉型是其重要的一環。當前,深圳的城市規劃、交通結構以及低碳能源、技術、發展機制滯后于低碳交通的發展,各種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費與碳排放迅速增長嚴重制約了深圳低碳交通轉型。然而,城市空間結構的改變、低碳技術的進步都需要長期的過程,深圳要實現十二五期間的減碳目標,必須從優化交通結構和提高交通運行效率入手。因此,科學引導小汽車的合理使用,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是實現深圳社會經濟發展與交通碳排放相對脫鉤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2】陳飛,諸大建,許琨,城市低碳交通發展模型、現狀問題及目標策略[N],城市規劃學刊,2009-6
【3】宿鳳鳴,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實現途徑[J],綜合運輸,2010.5
[關鍵詞]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雙扶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4-0-02
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對校園經濟困難學生的幫助和引導作用,雖不同于社會工作者對受助對象的幫助、治療和預防,但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開展有許多啟發意義,其目標是在充分利用好國家各項關于高校資助政策的基礎上,將貧困生的經濟資助與貧困生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問題,保障學業的順利完成,也幫助貧困生做好心理建設,從而促進其全面、協調發展。
然而,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國家不斷加大高職院校資助政策的力度,大學生貧困人群也越來越多地受益于國家資助政策,但是國家資助政策的扶持對象范圍、資助周期有限,不能顧及所有需要資助的學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工作的范疇也應包括貧困生資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質都是為了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促進人與環境、社會的和諧。
1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現狀
1.1 高職院校的資助體系:落差大
高校資助體系涵蓋了獎、助、貸、勤、減、免、補等資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對政策的解讀不一致,體系理論落實不統一,導致資助體系出現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對不完善,資助效果也不明顯。一方面,國家資助體系中的獎、助學金的資助面相對比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夠提供的獎、助學金十分有限,這樣就造成了,體系看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卻“空無一物”,無法落實,因此,“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訴求在高職院校資助中顯得異常強烈。高職院校資助體系的設計與實際操作之間有很大的落差,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體系:不科學
全國省、市和高校相繼出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辦法。一份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一份貧困證明、一份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申請表,三份材料齊全,基本可以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再通過家庭經濟困難的程度,分為特別困難和一般困難。其中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都需要蓋學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關部門的公章。但是大多數家庭情況調查表格或證明的填寫都是學生自己填寫,相關負責部門蓋章,而具體內容相關負責部門是否進行了核查,高職院校無從得知。因此,對這樣一份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的真實性,筆者持懷疑的態度。
1.3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忽視
經濟層面的差距,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帶來了心理層面的負擔。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極強,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經敏感,帶來的后果就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極度偽裝自我,不敢流露心跡,交際圈窄,不愿意“拋頭露面”,情緒化嚴重等。而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往往忽視了這類心理問題,大張旗鼓地進行資助,傷害部分貧困生的敏感心理,挫傷了一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導致有些學生即便得到了資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學校和國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視心理,仇視周圍家庭經濟富裕的學生,從而帶來一系列的學生矛盾問題。
2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雙貧”
2.1 經濟貧困
高職院校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幾年,隨著高校擴招步伐的加快,大學生總人數不斷增加,貧困生人數也不斷上漲,導致貧困問題日益突出。且農村的貧困大學生占據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幾點。
(1)低收入。造成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勞動力少,經濟來源單一,家庭總收入低,導致無法承擔學生基本的生活費、學費。這部分學生的家庭構成基本分為:單親家庭、多子女家庭、無謀生特長家庭、父母一方或雙方同時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種為收入的農村家庭、突遭天災人禍或家長失去勞動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為主的家庭等??偨Y來看,這些學生家庭的經濟來源單一、途徑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穩定;要么是收入來源脆弱。帶來的問題就是盡管已節衣縮食,但仍難以繳付高昂的學費。
(2)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經濟困難。東、中、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也帶來了部分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問題。有些學生生活在西部地區、革命老區等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他們來到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上學,導致無法承擔所在學校高昂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這也是在校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貧困
高職院校大學生經濟困難是表象,深層次進行追究,發現心理貧瘠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2.2.1 失信現象
完善的高職院校的資助體系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緩解了資金的壓力,也擴大了受助大學生的覆蓋面;另一方面,無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按時還款、不守信、欺騙等失信現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2.2.2 依賴心理
高職院校的資助體系是獎、貸、助、勤、補、減、緩等資助政策,但是其中卻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有償的,另一種是無償的,這就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更加傾向于不勞而獲,傾向于無償的資助體系,對申請助學金、學費減免、醫療補助等政策熱情高漲,而對勤工儉學、助學貸款等望而卻步,甚至表現出排斥的心理。因為他們習慣了“搭免費便車”的依賴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經濟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貧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經濟的難關,這種依賴外界直接物質幫助的心理,對大學生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在心理方面承受著比正常學生更大的壓力,一方面有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還有生活的經濟壓力,更有甚者,還承受著人際交往的壓力。這就造成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卑心理。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下的人際交往,都表現出內向、不愿意與人交流,不敢積極主動發言等問題。因此,高職院校的資助體系僅僅解決了貧困生的經濟問題,更重要的心理問題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導來完善高校資助體系。
3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雙扶貧”
高職院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有完整的資助體系,對貧困學生的“雙扶貧”要從以下幾點進行。
3.1 經濟扶貧
3.1.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體系要科學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是資助工作的開端,沒有一個好的開始,就無法達到最終資助的完善。而認定體系既需要一個基本的指標,作為判斷的依據,同時要根據各地區、各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體系,既要有科學的標準,又要具備可操作性,這樣認定工作才能真正實現,并得到完善。
3.1.2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要完善
高職院校的資助體系內容豐富,但國家助學貸款與一般資助形式卻不相同。國家助學貸款是一種有償的資助,它能提高大學生自力更生和獨立的經濟意識,也能強化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增強其信用度。國外越來越多的成功經驗體現出,國家助學貸款對大學生的整體成長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國應提高高職院校國家助學貸款的比例和額度,讓更多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依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還款。
3.2 心理扶貧
3.2.1 誠信教育,刻不容緩
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國家助學貸款是資助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學生誠信意識較低,社會的信用監督體系也并不完善,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延遲還款、拖欠貸款等惡意行為,大大降低了銀行給大學生貸款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
3.2.2 心理疏導,勢在必行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好解決,但是產生的心理問題急需高職院校進行心理疏導。高職院校應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施跟蹤調查,一方面,了解其經濟狀況,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狀況,深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心,緩解其心理壓力,提供更多的幫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結 語
高職院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其應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經濟扶貧和心理扶貧,讓更多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博,孔難難.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3(12).
【關鍵詞】精準扶貧;稻田養魚;三江
一、引言
三江侗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縣境處于低緯度地區,屬中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雨熱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霧,四季宜耕的氣候為其發展農、漁業奠定了基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2014年出臺關于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明確要求,推出稻田養魚產業。發展新型稻田養魚,在促進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漁業產業的發展空間,促進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稻田養魚實現了農、漁業生態高效、循環節約發展的有機結合,是推進現代漁業建設進程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有利促進農漁業的持續科學發展。
二、三江縣貧困現狀及其稻田養魚的現狀
(一)貧困現狀
以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代表的廣西北部山區縣,歷年來一直是全區乃至全國的貧困縣,它們的扶貧開發工作一直以來備受關注。不過通過產業帶動、定點幫扶等一系列扶貧項目的實施,該縣貧困人口從“十二五”初期的12.1萬人減至“十二五”期末10.66萬人(十二五――2011-2015),減貧率12.1%,貧困發生率由33.4%降至29.3%。
這些貧困人口絕大部分的居住地區基礎設施差,且沒有項目發展支撐,社會運行成本高,經濟活動交易費用高,貧困程度較深。近年來,該縣人民政府結合本縣貧困地區的實際,大力發展適合山區特點的稻田養魚項目。養殖業是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把握好三江特色養殖業的發展,把特色養殖業與扶貧工作有效結合,是貧困山區解決群眾脫貧致富最有效的途徑。
(二)稻田養魚現狀
三江縣自然條件優越,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水質清新、工業污染小。廣大侗、苗、瑤少數民族素來就有稻田養魚的傳統,至今三江縣群眾仍保持春耕插秧放魚,秋后捕魚收谷的傳統。然而,三江縣農田大多在山谷中間,部分農田保水性差,加上水源不充足,一年中稻田里養魚的時間不長,效益不明顯,且傳統的稻田養魚方式生產效益低,畝產不足10千克。因此,為了提高生產效益,三江縣政府提出了從2014年起加大魚種的供應及魚種放養的成活率的解決方案,在全縣推廣“標準化稻魚生態種養”模式,對稻田設施田基進行硬化改造,實行“坑溝式”、“稻+魚”的立體生態種養,同時給予技術及資金的雙重支持。據統計,傳統的稻田養魚每畝產魚10千克,經技術升級標準化養殖后,畝增5倍以上,畝增收1000多元。
為了更大程度上的增長經濟收益,三江縣政府大力推廣超級稻、再生稻及冬閑田綠肥、油菜種植,提高土壤肥力,全面提高稻谷產量和質量,以達到“一田多用,立體開發”的立體生產模式。據廣西日報(2016年10月31日)報道:三江縣種植水稻12萬畝,蓄留再生稻1萬多畝,稻田養魚7萬畝,稻田養魚示范區平均畝產稻谷560公斤、產魚55公斤,再生稻平均畝產稻谷200公斤。以下是2014年―2016年10月三江縣的標準化稻田養魚面積的情況(單位:畝)。
(三)“三江稻田鯉魚”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
2016年12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2016年第四次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會上,三江用憑借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氣候孕育出來的三江稻田鯉魚參加評選,在這場較量重重的評比中,三江的稻田的鯉魚突破了貴州、云南、湖北、四川等各省的層層競爭,通過了專家的評審,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其中,經自治區分析測試研究中心對三江稻田鯉魚品質檢測報告顯示,三江的稻田鯉魚還富含鈣鐵鋅硒等各種微量元素,其中抗癌之王――硒元素的含量為0.207~0.628mg/kg,符合富硒農產品要求。
三、稻田養魚的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俗話說“稻田養魚魚養稻,稻谷增產魚豐收”,可見稻田養魚這個高效的生態模式不僅提高了稻谷的產量,還增加了魚的收益,可謂一舉兩得。目前,稻田養魚也是三江的傳統的農業生產項目,長期以來的項目技術升級和發展不但給三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讓不少農戶逐漸脫貧。據調查了解,通過實施這個項目,魚和稻谷的產量、產值都在不斷地提高。目前,鮮魚的產量平均每畝55公斤,再生稻產量每畝300公斤,并且自2014年以來,三江縣稻田魚田頭價格一直保持40-50元/公斤,再生稻的生谷r格為3.6-5.6元/公斤。
(二)生態效益
稻田養魚是一種綠色生態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是利用稻田的淺水輔以人為措施,使水稻與田魚相互依存,從而達到為稻田除草、除蟲、疏土和增肥目的,獲得水稻和田魚互利雙增收的理想效果。這種方式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有效地節約了水、土資源,還保護了周遭的生態環境。同時,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而稻田養魚的模式恰好體現了這一基本國策。
(三)社會效益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對策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臺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里,“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半p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并且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于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膰H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于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于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欲望強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并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于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涌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制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并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