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4:5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刑事責任能力解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民事責任能力 概念分析 法律責任
從范疇類型而言,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應屬于主體論范疇。但主體論范疇是對法律世界的實踐豐_體和價值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和概括,既反映誰在從事法律活動,又說明誰是法律調整的受益者,似乎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又不完全是主體論范疇。這種落差絕非無意義或可以忽略的,相反,筆者認為,對這種差別的追根問底,也許可以找到自然人責任能力問題的所有答案。
一、民事責任能力的各種定義與評析
(一)民事責任能力的各種定義
目前,我國民法理論界遠沒就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達成共識。學者們’般將《民法通則》133條作為民事責任能力的法源性規定,在解釋該條規定的基礎上形成多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根據側重點不同和出現時間先后,町分為:(1)廣義民事行為能力說:(2)侵權行為能力說和不法行為能力說:(3)權利能力涵蓋說;(4)客觀能力說;(5)獨立責任資格說。此外,還有意思能力說、識別能力說兩種觀點,但學者己對此達成共識,認為它們是認定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
(二)對以各種定義的評析
整體而言,廣義行為能力說,侵權行為能力說和不法行為能力說都是從民事行為能力方面展開的,爭論的不過是立法技術上枝節問題。具體而廣義行為能力說僅是學者理論上的一種概括,并不是要取消嚴格意義上的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概念的區分,當然,在立法技術上,這區分行為能力和責仟能力實有必要。①而且,事實上此說極易混同了民事責任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因此難說妥當。對此梁慧星教授指出,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兩者雖有聯系,但二者畢竟兩種不同的資格。二者在目的、效力和性質方面存在明顯區別。②侵權利行為能力說或不法行為能力說顯然比廣義行為能力說更科學。
“權利能力涵蓋說”雖然在理論上實現了統一。但這種理論構建的意義是存疑的:它一方面同樣無力解釋立法中的若干例外規定,于司法實踐的意義不大;另‘方面其論證過程中沒有明晰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的界限,難說立論穩固;再者用民事權利能力這種民法學前提性范疇來界定民事責任能力,有解構般人格權概念的風險,照其思路,很可能出現立法上否定般人格權的概念。果真如此,這樣的理論創新就得不償失了。
客觀能力說突破了從主體資格方向解釋民事責任能力的局限,為認識民事責任能力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提示人們在研究民事責任能力問題應注意民事責任的財產客觀性,不宜過于強調其人身性,把抽象的主觀判斷引向客觀判斷,把價值判斷變為事實判斷。應當承認,至少在方法論卜此說是有重要意義的。但”客觀能力說”將民事責任能力的將主體資格物化為的自然人的財產:能力,顯然混淆了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能力兩個概念。
獨立責任資格說沒有用”能力”去界定”能力”,在邏輯上最為完整。遺憾的是,梁慧星教授不但沒有在此概念的基礎上展開,反而加了足以迷惑人多數人的后半句。所以一般認為,此說雖然強調民事責任能力的獨立地位,對以意思能力和識別能力之判斷標準提出正確的質疑。
到此,我們可以對以上爭論進行梳理與簡化:(1)學者們大致在兩個層次論說民事責任能力,第一種是討論所有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將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辦人的民事責任能力解釋成為法律的例外規定,筆者將此稱為廣義的民事責任能力:第二種是直接討論了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人的民事責任能力,即直接用責任能力作為不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對于完全行為能力人,他們認為是無意義的,因為所有人都有責任能力。(2)學者們認為:民事責任能力問題與民事行為能力問題緊密聯系,因為只有先有民事行為才會有所謂的民事責任問題,但是立法上應分立而是整合存學者們有分歧。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學術研究的視角選擇問題,如果交待清楚,自然不會產生異議,就研究視角的選擇,本文是在廣義民事責任能力問題上立論的;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立法技術問題,只需考證實在法規范就可得知答案,或者說這是個立法價值選擇問題。
二、民事責任能力的邏輯分析
(一)民事責任能力的縱向邏輯關系
民事責任能力在縱向的邏輯構成大致為法律責任、民事責任、民事責任能力。法律責任概念在我國的法理學界仍有爭議,但張文顯教授的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接受。他認為,法律責任是”法律責任是由于侵犯法定權利或違反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于專門機關認定并歸結于法律關系的有責主體的,帶有直接強制性的義務,即由于違反第一性法定義務而招致的第二性法定義務。”③很明顯,此概念更多是根據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抽象而得出的。對此,有學者批評此說”有些籠統”,并進一步修正認為法律責任是”是指由于違背了具有法律意義的義務或基于特定的法律關系,有責主體應受譴責而必須承受的法律上的不利負擔”。④至少對于民事責任而言,后者在表述上更精確。
依《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民事責任的來源方式三:其一,為違反合間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其二,為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其三,雖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的。即,民事責任的來源可簡稱為違約、侵權和法律規定。而民事責任的本質,梁慧星教授概括為:(1)民事責任為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2)民事責任使民事權利具有法律上之力;(3)民事責任是連結民事權利與國家公權力之中介;(4)民事責任為一種特別債。
通過對民事責任能力的縱向邏輯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推論:(1)既然民事責任及法律責任都具有國家保證的強制性,那么,民事責任能力也應是法定的,屬民法強行性規范要素之一。(2)既能民事責任及法律責任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那么民事責任能力的目的也應是保障權利,加害人和被害人都應在被保護之列。(3)既然民事責任及法律責任是屬于客觀的制度事實,那么民事責任能力至少不能為一個抽象的主觀標準,否則可能會導致民事責任形同虛設。
[關鍵詞]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矯正項目
在我國,未成年犯是指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并實施了危害社會、觸犯刑律而應當受到刑法處罰的人。近幾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日趨嚴重,給社會造成了較大的危害。因此,為了減少未成年犯再犯罪,促使其有效回歸社會,探求正確的矯正謀略,是當前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課題。
社區矯正(community correction)指通過適用各種非監禁性刑罰或刑罰替代措施,使罪犯得以留在社區中接受教育改造,以避免監禁刑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并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參與犯罪矯正事業的一種罪犯處遇制度。作為一種人道、有效和經濟的罪犯處遇制度,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2002年8月,我國上海市開始了社區矯正的試點工作,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頒布《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和2004年7月1日生效的《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標志著西方國家盛行的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從理論走向實踐。隨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山東等六省市開始了社區矯正的試點工作。從社區矯正的發展史來看,最早的社區矯正是從青少年罪犯,尤其是未成年犯開始嘗試的。未成年犯由于其生理、心理及犯罪成因的特殊性,極為不適合對其采取監禁刑措施。正如《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北京規則)》中所明確規定的,“除非在別無任何其他適當辦法時,不得把少年罪犯投入監獄。”“應使主管當局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處置措施,使其具有靈活性,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監禁?!庇行┛梢越Y合起來使用的這類措施包括.(A)照管、監護和監督的裁決;(B)緩刑;(C)社區服務的裁決;(D)罰款、補償和賠償;(E)中間待遇和其他待遇的裁決;(F)參加集體輔導和類似活動的裁決;(G)有關寄養、生活區或其他教育設施的裁決;(H)其他有關裁決。在目前實施社區矯正的國家中,未成年犯始終是社區矯正的重點對象之一。而根據我國的有關規定,未成年犯也是社區矯正的主要對象。然而,因為我國的未成年社區矯正還處在摸索階段,我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無論是在矯正主體、矯正項目、矯正方法上還存在重大缺陷。而理論界對此也是眾說紛紜,介紹國外理論的多,而論證其在中國社會的合理性較少。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矯正主體、矯正項目、矯正方法三個角度嘗試完善我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體系。
一、未成年犯社區矯正主體的完善
1.社區矯正權力的移轉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負責被判處暫予監外執行、緩刑、假釋、管制和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人的執行。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的規定,5類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監督與考察權均統一歸屬于公安機關。但同時規定,司法行政機關要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基層組織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公安機關是“執行主體”,而司法行政機關是“工作主體”的情況。由于由兩個部門共同管理,出現多頭指揮、多頭交辦任務、多頭檢查、多頭要數據材料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職責不清、界限不明、銜接不力、效率不高、都負責又都不負責的問題。
因此,必須明確社區矯正工作的主體是司法行政機關,完全有必要將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管理機關從公安機關轉交給專門的刑事執法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取代公安機關,成為社區矯正的主體機關具有合理性。公安機關是犯罪的偵查機關,其擔負的重要職能是打擊犯罪,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而社區矯正工作是以教育、感化、挽救、說服為主要內容的工作,同公安機關的職能特點不相符合。我國傳統的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剝奪政治權利執法主體模式,不僅不利于強化公安機關的工作職能,也不利于緩刑、假釋對象的改造。司法行政機關成為社區矯正的執法主體,則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社區矯正刑罰執行的效益。
2.社區矯正人員結構的完善
在社區矯正的具體工作中,鄉鎮、街道司法所具體負責實施社區矯正。據司法部公布的數據,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司法所4.02萬個,占全國鄉鎮(街道)建制數近80%,司法所隊伍發展到9.4萬人,專職司法助理員隊伍5.5萬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到41%;此外還有近萬人兼職從事司法助理員工作。街道、鄉鎮司法所和基層司、處、科系列不是國家的刑事執法機關。在1981年國家司法部恢復之初,基層沒有設立司法所而是設立了司法助理員,主要職責是協助法院的民庭進行人民調解工作,減少或避免因人民內部矛盾的激化而使民事糾紛轉化為刑事案件。從形式上看,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與社區矯正似乎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在工作的性質、工作的目的、工作的方法、工作的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即后者是刑事執法,前者則不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大多數司法助理員缺乏刑事執法方面的專業知識,許多人并沒有接受過專業法律方面的學習。在這種狀況下,僅靠短期的培訓難以滿足刑事執法工作的需要。
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采取優勝劣汰和擴大規模的措施。由于司法所以前并非刑事執行機構,而現在一夜之間將社區矯正的重任加于其身上,必然會出現其人員難以適應的情況。社區矯正工作并非只需要具有法律知識的人員,隨著社區矯正的深入,家庭的咨詢、個人的咨詢、健康的關心、針對濫用和酒精的矯治處遇項目、對服刑人員的干預等等也需要大量的人員。因此,在我國現有的司法所內部,根據個人能力實行優勝劣汰。將不符合要求的人員排除出社區矯正的體系中。同時,應該擴大社區矯正人員的規模。社區矯正體系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國內現有的人員配備也不足以應對社區矯正人才的需要?,F在我國大學生大量擴招,而崗位卻相對稀缺。面向各高校招收符合社區矯正要求的法學、心理學、社會學、護理學等專業的人才,逐步健全體制內的社區矯正人才體系。同時,在體制外大量吸納社會志愿者加入到社區矯正中來。
3.學校力量的加入
未成年犯還是處在適學年齡,除了占未成年犯大部分的社會閑散人員以外,小部分未成年犯是在校學生。對于這一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在符合適用社區矯正的條件以后,如果仍然簡單地將其開除學籍,未成年犯本人無疑會失去一個重要的矯正渠道,社區矯正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而社會無疑會承擔矯正無效后帶來的危險。學校在對學生的制約與保護,對學生劣跡行為的矯治,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與教育以及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新型的人際關系等方面,都起著教育的“杠桿”的作用。讓未成年犯能夠繼續在學校學習,接受健全的學校教育,首先是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其次有助于其認真悔過思改,另外,學校的學習嚴格要求,也能夠讓其在智識上不落后太多,從
而有利于其更好地復歸社會。
學校參與對未成年犯的矯正可以從以下三個地方做起。一是為未成年犯創建融洽的學習環境,學生朝夕相處,良好的集體、良好的風氣對他們改正不良行為習慣至關重要。而動輒劃分優生差生、片面注重成績、在學校就給未成年犯貼上罪犯的標簽等行為無疑是不可取的。因此,對于這一部分能夠繼續讀書的未成年犯,學校應該以寬容的心態來對待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溫暖和關懷。二是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未成年犯并非都是一無是處,他們有很多缺點,也存在很多優點。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簡單地知道有錯必罰,批的體無完膚,而是讓他們明白為什么錯了,錯在哪兒,以后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相對于僵硬的批評,心靈的溝通更能夠喚醒未成年犯的良知和責任感。因此,學校應該為每個班級,起碼每個年級配備心理咨詢的老師。讓他們熟悉每個未成年人的情況,經常交流,潤物細無聲。三是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應重點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感染力的法制教育活動,如模擬法庭、以案說法等等。
二、未成年犯社區矯正項目的完善
根據我國法律,對未成年犯適用的社區矯正主要是一些類似于對成年犯適用的管制、緩刑、假釋、監外執行項目等傳統的未成年犯矯正體系。目前在社區矯正的試點中,由于在社區服刑的未成年犯比例較低,因此在管理上基本未加區分。但隨著社區矯正的推進,迫切需要在細化各個現有項目的同時對未成年犯設立更多的的社區矯正項目。
(一)現有矯正項目的完善
1.管制刑的完善
對社會危害不大、犯罪手段不是十分殘忍的未成年犯適用管制,使其在矯正的同時,依然與其家庭成員在一起生活,不影響其學習、工作和生活,而且能夠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愛和幫助,有利于其思想和人生觀的改造,避免了監禁刑所造成對未成年犯身心的損害。盡管管制刑具有很多優點,但我國現在管制刑的適用率并不高,在1999年,全國各級法院判處刑罰的犯罪人總數為608259人,其中被判處管制的有7515人,占總數的1.23%;2000年為646431人,其中被判處管制的為7822人,占1.21%;2001年為751146人,其中被判處管制的為9481人;占1.26%。原因在于我國管制刑的執行內容太空洞,難以造成對犯罪人應有的心理壓力,以致其懲戒作用十分有限。
在社區矯正的情況下,對管制刑的完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細化管制刑的內容。在管制刑的義務配置中引入對受害人的賠禮道歉、賠償、參加公益勞動、繳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等內容。這樣,不僅使刑罰的力度加大,同時可以強化社會的正義感,贏得公眾對管制刑的認同和支持。當然,這些新的義務規則應該有選擇性的適用,由法官根據未成年犯所犯罪的性質、未成年犯罪人的具體情況適用。
其次,建立管制刑易科拘役刑制度。(P184)對未成年犯寬容并不代表可以放縱,即在未成年犯不思悔改、惡意逃避法律制裁、拒不履行有關義務的情形下,可以調整原來的社區矯正判決,對未成年犯易科拘役,從而使管制等非監禁刑的執行過程保持必要的張力,督促未成年犯積極遵守和履行法定的規則與義務,保證行刑的效果。當然,因為未成年犯的特殊性,這一措施要謹慎實施,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將未成年犯置于監禁的狀態。當其體會到監禁所帶來的痛苦,從而愿意放棄重新犯罪、認真接受社區矯正以后,可以考慮再恢復管制刑。
在完善管制刑以后,對于未成年犯,符合管制條件的,要提高管制的適用率。
2.緩刑的完善
緩刑的適用率在我國一直很低,全國的緩刑適用率在1999年為14.86%,2000年為15.85%,2001年為14.71%。此外,由于各地人民法院適用緩刑的標準差異很大,有些法院適用緩刑的數量很少,還有一些法院幾乎不使用緩刑這種刑罰方法。對未成年人而言,緩刑制度則是對未成年罪犯實行非監禁刑的有效形式。對于未成年犯,我國并沒有針對性的規定。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完善。
首先,設立限制自由措施。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點是感情多于理智、易于沖動、情緒容易失控、對客觀環境有易感性、違法犯罪偶發性強;而未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改造的過程一般都要經過開始轉變、動搖反復、穩定鞏固三個階段,因此對未成年人罪犯的改造和其心理的轉化,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而轉化的遲早和長短首先取決于未成年人的行為習慣。因此,必須對未成年犯的行為進行限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行為本身違法,如打架斗毆、偷竊、賭博等違法行為,緩刑人員實施這類行為就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而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種不良行為是其本身并不違法,而是容易誘發違法犯罪行為,如曠課、夜不歸宿、進入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酒吧、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結交有不良行為的朋友等。
其次,設立義務性措施。在緩刑的義務配置中引入對受害人的賠禮道歉、賠償、繳納罰金、支付法院費用、接受文化教育和職業訓練、接受戒酒、戒毒治療和精神治療等。這些規定能夠培養未成年犯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同社會之間的融合。
在實際操作中,義務性措施是必須的,而限制自由措施可以根據未成年犯個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取舍。
最后,建立專門的對未成年人緩刑犯觀護、考察制度。執行機構負責下列事務:對未成年人緩刑犯進行考察,處理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監督其遵守法定的義務,預防緩刑犯在緩刑期間再次犯罪;結合社區服務、道德法制教育、文化知識學習、生活技能、職業技能培訓等,幫助緩刑犯適應社會生活;幫助介紹職業,給予必要的經濟資助等,幫助未成年人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避免他們因為生活困難而重新犯罪;對出現法定撤消緩刑事由及違反監督考察規定的緩刑犯,及時向法院匯報,并建議撤消緩刑。對確有突出悔改表現的緩刑犯,建議減輕其刑罰,縮短緩刑考驗期限。
3.假釋制度的完善
我國假釋適用率1996年為2.58%,1997年為2.90%,1998年為2.06%,1999年為2.11%,2000年為1.63%。在對未成年犯適用假釋的規定上,1997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的《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3條規定:“對犯罪時未成年的罪犯的減刑、假釋,在掌握標準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彼痉ú坑?999年12月18日實施的《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規定》第57條規定:“對未成年犯的減刑、假釋,可以比照成年犯依法適度放寬。”二者在對未成年犯的假釋上怎樣依法適度放寬都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使得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假釋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的規定難以操作執行,未成年犯的假釋率難以提高。
適合不成年犯的假釋制度可以做如下改革:
首先,建立假釋委員會。根據現行法律,假釋決定權由人民法院行使,監獄只享有提請報批的
權利。假釋權從本質看并不屬于審判權,因為假釋并不改變原判決,而只是刑罰執行方式的變更。從國外的情況看,許多國家傾向于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假釋委員會來行使假釋決定權,這樣有利于促進假釋適用的公正和效率。這種模式應是我國假釋決定體制改革的方向。在假釋委員會成員的組成上,除了給矯正官員分配一定的名額之外,應吸收一定數量的心理學家、醫學工作者等專家及社區代表參加,以體現假釋決定系統的開放性和專業性,強化假釋決定權的社會化色彩。(P194)
其次,放寬未成年犯假釋的條件。監獄對未成年犯的矯正效果并不理想,那些主觀惡性較小、人身危險性較低的未成年犯在監禁一定時間后,根據其矯正效果,通過假釋委員會的批轉,轉由社區對其進行矯正,既有利于合理配置未成年犯行刑資源,又能夠將監禁刑對未成年犯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具體而言,被判處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犯在實際執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一時,如果符合假釋其他條件,(其他條件指《刑法》第81條規定的:“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可以適用假釋,假釋后的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矯正效果處理。
(二)國外先進矯正項目的引進
目前在社區矯正的試點中,由于在社區服刑的未成年犯比例較低,因此在管理上基本未加區分。但隨著社區矯正的推進,迫切需要對未成年犯設立更多的不同于成年人的社區矯正項目。西方國家的社區矯正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其中很多關于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美國設有釋放安置、離家出走項目、養育家庭、日處遇項目、小組之家、爭取生存的項目、教養院等。外注意安排他們的文化學習和技術培訓以及必要的勞動。通過這些活動,使未成年人在社區服刑中的生活更加充實,并且在這些活動中通過積極引導,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當然,我們在借鑒其經驗的同時,也必須根據本土的特點進行合理的變通,避免盲目的抄襲與跟風。結合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可以增加以下的未成年犯社區矯正項目。
1.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在國外也稱為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令、社區勞役和公益勞動等,是指一種判處罪犯在社區從事一定時數的無償勞動或服務的刑罰,是替代短期自由刑的非監禁行刑方式。這種勞動是公益服務性的,例如清潔修繕公園、教會等慈善機構,以及幫助發掘考古現場等。由于是無償勞動,時間較短,以小時計算單位,一般在40-240個小時之內。社區服務刑自1972年在英國立法中首創以來,發展十分迅速,至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西歐國家、美國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及我國香港地區,都引進了這個刑種。1994年生效的法國新刑法典,系統規定了社區服務刑,使之成為一種重要的監禁刑替代刑。俄羅斯1996年新修訂的刑法典,也借鑒西方的社區服務刑,增加了強制性工作的新刑種。
社區服務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刑罰方法,它融教育刑思想與賠償理論于一體,符合刑罰執行的社會化、開放化潮流,它不僅避免了監禁的負作用,也克服了罰金刑因被判刑人貧富不均而潛藏的實質上的不平等。在我國刑罰體系中引入社區服務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這將使我國的刑罰結構更為合理、科學。社區服務給未成年犯一個為社會作貢獻的機會,當他完成了服務項目后,會產生一種良好的心境,同時也矯正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
對未成年犯行刑側重于矯治是世界性趨勢。1990年《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利雅得準則)規定:“在防止少年違法犯罪中,應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和方案,特別是在還沒有設立任何機構的地方。正規的社會管制機構只應作為最后的手段來利用”。1985年《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準則》(北京規則)也把“社區服務的裁決”作為處置違法少年的司法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監禁。我國刑事法制把未成年犯定位于教育改造,確立了“以教育改造為主,輕微勞動為輔”的行刑基本原則。為了貫徹聯合國上述兩個刑事司法準則和我國行刑基本原則,可以考慮對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檢察機關在作出不的同時,以“社區服務令”的形式令其到指定社區從事一定時數的無償勞動,以彌補其違法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損害。2001年5月,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人民檢察院在內地首次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使用“社區服務令”,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上海市長寧區法院在2002年7月首次對一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試行“社會服務令”制度,試行情況良好。
在具體操作上,適用社區服務的未成年犯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1)未成年被告人必須有犯罪事實存在,其刑事證據也完全具備合法性、相關性和客觀性。(2)在對他們的定罪量刑方面,必須是罪行較輕的;應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3)應當符合初犯、偶犯并且認罪、悔罪態度較好的。(4)在共同犯罪的案件中,其應該屬于從犯、脅從犯,其犯罪情節比其他同案犯顯著輕微。輕微犯罪雖然也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性,但如不加以教育挽救,有可能縱容嚴重刑事犯罪的發生。(5)將被執行“社區服務令”者,有理由被相信其不會再危害社會和他人。(6)對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已經進行了賠償,或者已經得到了被害人的諒解的未成年犯。(7)未成年犯和其家長自愿服從“社區服務令”。因為,社區服務只能是無償的服務,只有無償的服務,讓被告人從服務中吸取教訓,達到教育改造的目的。社區服務的時數應控制在40小時至240小時之間,每天勞動時間不超過4小時,一般應在1年內完成。借鑒國外的做法,在對罪犯適用社區服務刑時,一般應征得本人的同意。如果罪犯沒有合法理由而拒不完成勞動,或者處心積慮故意使自己逃避社區服務,執行機關應報請法院撤銷社區服務,轉處監禁刑。
社區服務可以是主刑,也可以作為管制、緩刑、假釋等刑罰的附加刑。
2.家中監禁:《北京規則》第18條第2款規定:不應使少年部分或完全地離開父母的監管,除非其案情有必要這樣做。家中監禁是社區矯正機構要求未成年犯在特定的期間內限制于自己的家中不得外出,矯正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家訪的形式對當事人進行不定期的檢查。社區矯正機構還可以對未成年犯同時適用電子監控作為家中監禁的補充。家中監禁按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宵禁、家中限制和家中監禁。家中拘禁這種社區非監禁刑正在全美國廣泛使用,形式多樣,有些要求犯罪人每天在家里呆幾個小時,有些則要求整天不能離家。
普通的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一天中占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決不能輕視的,而未成年犯的一個特點也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將未成年犯在放在家中矯正,一方面因為其年齡尚幼,良好的家庭較有能夠使其對其犯罪行為有所認識,另一方面,作為家長也能夠痛定思痛,反思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進行彌補。而家中監禁的隔離性也讓未成年犯能夠相對遠離不良的社會環境。
具體操作而言,對于較輕的未成年犯可以放在家中監禁。家中監禁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宵禁、家中限制和家中監禁。對于一些輕微的未成年犯,可以采用宵禁,每天晚上不能出門。
對于違反宵禁規定的未成年犯或者其他罪行較重的未成年犯,可以適用家中限制,比如限制上網、限制使用電話等與外界溝通的工具。對于一再違反規定的未成年犯和其他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犯,可以適用家中監禁,即不能走出家門、不能使用任何與外界溝通的工具、不能會見朋友等等。
家中監禁可以配合電子監視,即在未成年犯身上安裝不能拆除的電子裝置,由矯正機關監視其行為是否違反規定。一旦超過三次以上的違反,可以易科社區勞動或者管制,而有更嚴重的危害行為,可以易科拘役,適用監禁矯正。
三,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方法的完善
矯正方法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矯正效果。社區矯正的核心任務就是提高教育矯正質量,為提高矯正質量,要探索多樣化的矯正辦法,確保矯正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我國,社區矯正展開不久,工作經驗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方法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方法進行完善。
1.心理治療
人的任何有意識的行為都是受其動機支配的,而每一個動機最深層次的因素是情緒決定的。由此可見,心理問題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對未成年犯進行心理治療,必須首先要對未成年犯的病態心理進行分類。在實踐中,較為典型的未成年犯主要可以分為未社會化的攻擊型、假社會化的亞文化型、不成熟的亞文化型、社會生活能力低下的幼稚型、過度壓抑的孤僻型、情緒不穩定的神經質型以及基本社會化的意外情景型等七類。
心理治療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九種,精神分析治療法(其主要的觀點為決定論的認為行為是受制于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阿德勒學派治療法(強調人性的正面觀點,認為行為受到社會興趣、追求意義與目標的影響)、存在主義治療法(在治療過程中會與當事人探索的主題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責任、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系、追尋意義、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及覺察死亡與不存在)、個人中心治療法(堅信人是自由的、有能力來自我引導,主張治療者應具備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等特質以促進個案的成長)、完形治療法(以存在與現象學為基礎,治療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當事人目前存在的內在沖突,有能力去了解與解決早年所受的困擾,進而追求思想、感覺及行為的完整與統一)、現實治療法(能有自由作自己的選擇,重點放在當事人要弄清自己在做什么,并以控制理論來解釋人的總和行為)、行為治療法(運用科學的原理與步驟,使用客觀的評量,治療方法有一定的原理與步驟,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有極強烈的教導,主要的方法有松弛訓練、系統減敏感法、果斷訓練、自我管理方案等)、認知行為治療法(認為人們同時具有理性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思考,認知歷程會影響個體行為與情緒,可以經由改變認知歷程來改變行為與情緒,具高度的教育與指導性)、溝通分析治療法(強調早期決定所造成的影響,認為個案有能力作新的決定的能力。藉由分析當事人與他人及自己的溝通型態,即父母、成人及小孩自我狀態來教導當事人發現問題所在,并做改變)等。
在對未成年的分類治療中,結合相關的心理治療理論,針對不同病態心理的未成年犯進行不同方案的心理治療,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對不成熟的亞文化型的未成年犯,應當重在發展他們與成年人的積極、互相信任的關系,幫助他們重新得到親屬的照顧,克服他們的社會學習缺陷、掌握文化知識、健康成長。而對過度壓抑的孤僻型的未成年犯,就應該引導其本能以社會認可的方式進行調解,使其不需要深度壓抑自己的沖動。并結合精神分析方法,使其消除神經質的狀態。當然,這就要求我國社區矯正體系中必須具有數量相當高而且具有很高水平的心理治療師,人才問題也是社區矯正必須努力解決的一個難題。
2.個案工作方法
所謂個案工作方法是指個案社會工作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方式,運用有關人和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對個人和家庭提供心理調整和環境改造等方面的支持與服務。其目的在于協助個人和家庭充分認識自身擁有的資源和潛能,完善人格和自我,增進其適應社會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從而達到個人或家庭的良好福利狀態。經由個案工作,協助犯罪者疏解不滿、沮喪或害怕的情緒,并引導他理性的面對問題,尋求自我了解,進而改變偏差行為。
未成年犯從社會化的角度看,他們的主要特征是社會化過程的阻斷或弱化造成社會適應能力的降低或消失。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他們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運用個案工作方法,直接的、面對面的、用專業技術與方法對其進行矯治,能使未成年犯順利回歸社會,恢復良性社會功能。
首先,通過接納、尊重、真誠、關懷、信任、尊重自決、關注希望等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與青少年罪犯建立一種平等、相互信任、坦誠真實、開放、自助的工作關系。關系建立是開始個案工作的第一步,好的工作關系可以使矯正對象放棄防御,敞開心扉,主動配合,積極改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矯正工作自始至終都會運用面談。面談過程中有許多細微而又重要的技術環節,除了在時間安排、場所選擇、服飾著裝等方面嚴肅、認真、有備之外,社區矯正工作者需要注意態度、表達、言行方面的方法與技術。態度真誠,平和,有耐心。保持一定的幽默感,營造輕松、開放的談話氣氛。善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以自己的真情實感調動對方的感情。多作澄清,少作猜忌。多問開放性問題,少問封閉性問題。留意對方的非言語行為。
再次,面談時做好記錄,真正落實個案矯正,一人一案,獨立建檔,資料完整,有據可查,必須掌握記錄的方法技術。保證基本資料的完整、準確。以會談后記錄為主,避免邊談邊記影響會談的質量。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切忌將記錄隨便亂放,任人翻閱。定期整理,分類歸檔,及時補缺。
最后,面談時結合不同未成年犯的情況運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方法。例如,對于有心理不適的矯正對象,需要在矯正方案中加強心理矯正;對于存在心理疾病的矯正對象必須聘請心理醫生參與工作;對于有過情感創傷、情緒刺激的矯正對象,需要安排他們與心理咨詢人員建立聯系,定期接受咨詢和輔導,維護他們的心理狀態是順利開展社區矯正的前提。
2.小組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是一種方法,它是由知識、了解、原則、技巧所組成。透過個人在社區機構中的各類小組,借助小組工作者的協助,引導小組成員在小組活動中互動,促使組員彼此建立關系,并以個人能力與需求為基礎,獲得成長的經驗,旨在達成個人、小組、社區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