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7:43: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比如,一些代表性的國家和行業標準逐步更新,主要包括《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308-)等,教學內容應該與相關規范銜接一致,保持同步。同時為適用測量設備和技術的進步,適當增加對于全站儀(測量機器人)、高精度數字電子水準儀、電子經緯儀等的介紹,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使得學生參加工作后能更加順暢、快速的進入角色。針對土木工程類專業特點,壓縮“測定”教學內容,強化“測設”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土木工程各專業方向,設置相關專業的施工測量教學內容,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測量、公路工程測量、橋涵工程測量、市政工程測量等,教學過程中針對專業方向有針對性的施教。
2針對性與時效性強的教材
教材在教學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鑒于此,我們專門編寫了普通高等教育土木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并與2012年入選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該教材結合土木工程各專業的生產實踐,突出以下五個特色:(1)以往傳統測量教材通常重“測定”、輕“測設”,而土木工程各專業的實際需要與這種偏向于測繪的教材編排結構相反,因此,教材中壓縮“測定”,強化“測設”;(2)將土木工程施工驗收規范中的測量控制標準引入測量教材;(3)關鍵詞采取中英文對照形式;(4)突出工程安全監測的重要意義,將工程變形測量單獨成章,并引入詳細的工程實例;(5)根據土木工程各專業方向,設置相關章節針對性介紹施工測量(測設)。
3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突出學生工程測量的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且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3.1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信息量大的多媒體課件,采用啟發式、講解式、討論式講解工程測量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插入大量的儀器操作動畫和圖片,從而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夯實學生的工程測量的基礎知識,并為其它教學方法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3.2實踐教學增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包含兩部分:(1)教學過程中的實驗環節,通過指導教師手把手的教和學生的現場操作,掌握水準儀的使用及水準測量方法、經緯儀的使用及角度測量方法、全站儀的使用等基本的儀器使用方法;(2)課堂教學之外的《工程測量》的課程設計,通過一周時間的《工程測量》課程設計,實踐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分組完成一項具體的工程測量任務,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土木工程;《基礎工程》;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基礎工程》是土力學課程的后續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其主要內容為地基基礎設計理論和施工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隨著我國土木工程發展和國家對土木工程應用人才的需要,很有必要對該課程傳統教學進行改革。如何在有限的學時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難度,給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我校土木工程專業源于學校1945年建校時創辦的礦井建設專業,195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經過7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土木工程專業現設有巖土與地下工程、礦山建設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工程等4個專業方向,成為安徽省本科教改示范專業和“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權。結合我校結合土木工程專業設置特點,在前期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學科發展規律,以優化授課內容,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環節等為切入點,嘗試對《基礎工程》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精選課程教材,優化授課內容
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至關重要,往往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關于《基礎工程》課程的教材非常多,但主要內容基本上都大同小異。莫海鴻等編著的《基礎工程》(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趙明華主編的《基礎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景星等編著《基礎工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學科專業“十一五”規劃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教材。根據教學大綱和課時安排,結合土木工程專業下設專業方向的不同,對上述《基礎工程》相關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編排、刪減、調整、補充,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既重視基礎理論和知識的闡述,又注意反映我國目前工程實踐的新成就,給學生介紹基礎工程方面的新進展、新技術和新工藝,并與最新的勘察、設計和施工等規范或規程等保持一致,力求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即便是同一授課內容,在給不同專業方向講授的側重點也有差別,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我們在給巖土與地下工程專業方向講授《基礎工程》時,將淺基礎、連續基礎和樁基礎的設計理論與施工過程等列為授課重點內容,并結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規范》(GB51004-2015)和《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等相關內容進行詳細講述,把相關規范融入到與教學內容之中。而對地基處理、基坑工程等內容則可以進行簡要的講述,由于該專業方向后續將會開設相應的專門課程。通過優化授課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與先進性有機結合,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學專業方向的特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授課效果
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土木工程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既不利于工程能力的培養,又不利于創新意識培養,更容易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痘A工程》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啟發式教學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是近年來我國本科教育一直提倡的教學方法,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教育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普及,逐漸替代灌注式教學而成為一種比較成功的教學方法。講授《基礎工程》課程時,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提出相關的啟發性問題,有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簡單思考后及時回答,有的問題則可以留給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的資料文獻,自行尋求答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基礎工程》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今后進行生產實踐無疑是幫助較大的。例如,講解淺基礎時,因選擇基礎埋置深度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可列舉具體的工程案例,讓學生了解不同情況下如何確定基礎埋置深度。又如,講解樁基礎時,針對樁基設計中如何選擇樁基的類型,可以作為思考問題提出,讓學生課后分組討論,根據各組討論得到結果和設計理由,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這種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討論中不斷加深對《基礎工程》課程的認識。另外,建立具體工程應用案例庫,把教學內容的講解融于具體工程背景之中,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的掌握,而且把所學到的基礎工程知識與前面所學土力學等課程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達到了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啟迪創新的綜合教學效果。
3.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效率
選擇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授課效果的重要途徑。為培養“寬口徑”的“大土木”應用型人才,很多高校在對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調整時通常會增設一些課程,并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數所占份額,這樣勢必造成原有專業課程學時的減少。目前,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工程》理論教學僅為32學時,如何在較少的學時內完成所需講授的內容,并保證學生得以消化吸收,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難度,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為解決課時量不足而授課內容多的矛盾,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教學無疑是一種提高授課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因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優點,可以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和豐富多彩,給學生以深刻的感官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過程中防止一味追求采用多媒體教學,摒棄板書演繹。若完全依賴多媒體進行教學,就很容易把授課內容變成走馬觀花式的放映,會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造成視覺疲勞。因此,多媒體教學要結構明晰、重點突出、簡明扼要。對一些重要理論和公式的推導,要應以板書為主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緊跟教學思路,能記下關鍵內容,方便理解。對于一些利于多媒體展示的內容,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片甚至視頻等展示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概念。例如,講授淺基礎的類型時,可將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等不同淺基礎類型通過多媒體將圖片呈現出來;講述樁基礎施工內容時,可放映一些關于樁基施工的動畫或現場視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印象,使學生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加強實踐環節,延伸課堂教學
實踐教學是對課堂理論教學的一種有效延伸方式。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要求具有獨立完成一般基礎設計的能力。通常是采取開設基礎工程課程設計作為其實踐教學環節。短短1周的基礎工程課程設計作為實踐訓練顯然難以滿足要求,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幫助有限。由于學生實踐不足,理論容易脫離實際,難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工程中,設計結果不能滿足工程需要。例如:進行樁基設計時,很多學生不懂把地質資料與設計相結合,設計結果不會考慮現場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繪制的施工圖不符合規范要求?;A工程課程設計中,要以實際具體工程為背景優選設計題目,提供給學生的設計資料要盡量完備,使設計內容及步驟應與實際工程設計相符,讓學生熟悉設計理論和過程,要求學生采用手工計算和軟件計算驗證相結合,并使用CAD繪制施工圖,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方便以后能夠很快地適應生產工作。對課程設計中出現的錯誤和共性問題,教師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僅僅靠傳授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課程設置時應盡量多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環節,盡可能多地接觸工程實際,把學生帶到工地進行現場實地教學,加深學生對基礎的認識和理解。需要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和建設校內實習基地相結合,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實踐場所。為此,我校專門建設土木工程專業實訓中心,建有淺基礎、樁基礎、樁基靜載試驗、基坑支護、礦井巷道、橋梁隧道、房屋建筑等工程模型,在《基礎工程》課程中可讓學生進行參觀,增強工程認識,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或參加教師的一些科研項目或工程現場,將所學的《基礎工程》知識點融入到項目,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動力能力。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達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僅促進了學生由基礎理論知識向工程實踐能力的轉化,而且促進了教學團隊素質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中,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學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的理論儲備和實踐能力直接影響培養學生的質量。教師具備了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科研實力以及豐富的工程經驗,不僅能講授基礎理論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夠結合科研實際和工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隨著土木工程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基礎工程將會出現新的理論、技術和問題,教師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以學生為本,貼近教學的實際,努力培養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工程科技人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滕延京,王衛東,康景文,等.基礎工程技術的新進展[J].土木工程學報,2016,49(4).
[3]楊冬英.“大土木”背景下基礎工程課程教學實踐與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關鍵詞 土木工程專業;創新教育;大眾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6-0073-02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 for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under Popular Education Background: a Case in Civil Engineering//Lv Xiaoshi, Lv Shasha
Abstract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to be the popular, more young people enter university to get further study, employment units demands highly on soci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ital to develop a set of feasible training mode. Combining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popula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Civil Engineering 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隨著高校的普遍擴招,高等教育已經從過去的“精英教育”走向現在的“大眾化教育”,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社會及企業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給高校教育的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必須設計、優化一套新的創新教育培養模式,才能適應發展需求。
1 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的特點分析
隨著“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高校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價值觀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1.1 思想比較成熟
現在的大學生,不論城里來的還是鄉下來的,大都從小學開始就參與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提前經歷過社會的磨練,為人處世顯得老練,思想相對成熟。這些閱歷能激發他們的自律性和自信心,但也容易讓他們放任自流。
1.2 就業壓力比較大
社會提供的就業職位的增加與學生畢業人數的增長明顯不成比例,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壓力,有的學生急于求成,金錢觀念和功利意識太強,有的學生則產生消極厭世的情緒[1]。
2 創新是大眾化教育的根本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永恒動力,高等學校作為科學文化傳承、創新和發展的基地,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必須圍繞育人這一根本任務,努力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適合社會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2]。
2.1 工作思路上要創新
“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服務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樹立“以創新能力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化實踐性、應用性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2.2 工作方法上要創新
遵循人才培養與成長的客觀規律,統籌考慮大學生在校的整個培養過程,制定科學合理、系統優化的培養方案,處理好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體現土木工程專業獨有的辦學特色與創新理念。
2.3 自身建設上要創新
大學生培養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師資隊伍是最關鍵因素,應在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指導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思想和人格的引導。
3 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的構成研究
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制訂主要是規定本專業的基本要求、課程設置和實踐安排等,對于土木工程專業而言,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的構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1 創新培養目標
如今,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巨大的變化,需要大量有工程技術背景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這種需求,將培養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作為根本目標,注重提高大學生解決實踐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
3.2 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是制訂專業培養方案的關鍵。在課程設置和內容選擇上,要加強多學科知識的聯系,緊跟學科前沿及時進行更新,努力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自覺提高創新能力,有效地培養他們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實踐能力。
1)對課程體系進行特色定位。根據辦學思想、辦學條件和社會需求狀況,立足創新培養目標,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課程體系設置可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性課程五大平臺,通過合理調整各個平臺課時及學分比例,對課程體系進行特色定位。如可建立“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的模式,開設土木工程新進展、工程項目管理和結構力學、巖石力學等[3]。
2)優化課程體系的內容結構。課程體系設置中的五大平臺應該各有側重,要有不同的學分安排,必須首先確立土木工程類課程的基礎地位。要加強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其他課程應與土木工程緊密相關并帶有專業技術性,在增加課程間橫向聯系的同時避免課程的重復講授,更要避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現象。
3.3 推行自主實踐
學習時間的安排對于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還要注重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主動去實施實踐教學[4]。
1)加強與省內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通過合作學習強化大學生的培養,如高校間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師資互聘、資源共享等,尤其是與各高校的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建立長期聯系,為學生加強實踐創新能力提供便利條件。
2)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基地。土木工程專業可在建筑工地、路橋現場或礦區巷道設立實習崗位,以實際崗位的能力要求和相應注冊職業資格認證的標準,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出發,建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產、學、研實踐基地。
參考文獻
[1]周敏.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問題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1(7):49-51.
[2]許青云.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之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21):175-176.
【關鍵詞】土木工程;建筑;發展
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土木工程將會引進更多的高新技術,土木工程發展極為迅猛,其實踐和研究已取得顯著成就。據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分析, 208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頂峰(106億),而后有所降低,因此,我們要將土木工程引進更多的高新技術,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土木工程進一步提高、創新和發展。
1 土木工程的涵義
土木工程是應用各種材料、和設備進行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從狹義來看土木工程即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如建造在地下或者地上、水上或者陸上、間接或者直接影響人類生活、科研服務、軍事戰略的各種工程設施,包括房屋、道路、堤壩、運輸管道、鐵路、橋梁、隧道、港口、海洋平臺、電站、防護工程、給水排水等。本文主要以房屋建設工程為中心進行論述。
2 新世紀的土木工程
2.1 新世紀土木工程的高層建設成就
新世紀以來,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由于城市用地日趨緊張,于是我國高層建筑飛速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質量上。據初步統計,我國已建成20層以上高層建筑物10 000多棟,超過100 m的高樓有500多棟, 200 m以上的高層建筑50多棟,有20多棟超過300 m。例如長沙中心百貨大樓為懸挑結構,總高115m,共三道預應力混凝土懸挑大梁,每道挑起6層樓面;南京多媒體通訊大樓為巨型框架結構,32層,140.5 m高,四角的電梯井筒為其四根巨柱,整個大樓有4道大梁;上海浦東金茂大廈其主要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和鋼構架混合結構,地上88層,高度420. 5 m,地下3層;重慶中建大廈也為懸挑結構,52層,高192 m,中央電梯井筒作為承載柱,懸挑部分為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每層懸挑結構分別承托8層樓面;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用了巨型框架結構,33層,114 m高,采每隔6層設置一道大梁,將6層的樓面荷載傳至巨柱上,巨柱由筒體形成;另外還有海金融中心大廈地面94層、地下3層,高466m,以及高368. 5 m的香港中國銀行,高374 m的香港中環廣場大廈,高347. 5 m的高雄T&C塔樓。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最高的建筑,迪拜的哈利法塔高828m,臺北101大樓高508m,芝加哥高442 m的Sears塔樓,吉隆坡高452 m的石油雙塔樓二棟,高346. 3m芝加哥Amoco大廈。
2.2 新世紀土木工程大跨建筑的成就
新世紀以來,中國建成了不少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馬鞍形殼板屋蓋單層建筑,隨之我國大跨建筑、大空間建筑顯著發展,不僅包括單層建筑,還包括了多層建筑。
2.3大跨建筑的土木工程實例
上海色織四廠工程于20世紀80年初建成,是國內最早、最有影響的大跨多層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工程,為6層,雙跨,每跨20 m的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柱距7.2 m;珠海玻璃纖維廠主廠房采用了大跨度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門式剛架結構,由4跨連續組成;珠海海關聯檢大樓,為大柱網預應力混凝土雙向框架結構,縱向7跨,每跨18 m,橫向5跨;上海閔行影劇院工程為大空間建筑,平面為正六邊形,對角線長28 m,采用了預應力混凝土平面交叉梁系屋蓋結構;珠海海關聯檢大樓為大柱網預應力混凝土雙向框架結構,縱向7跨;北京西客站主站房門吊裝階段和使用階段受力的不同,分別在下弦跨中區段、邊部受拉斜腹桿和上弦端部區設置了預應力鋼索,其上弦、下弦和腹桿均采用焊接H型鋼斷面,為樓跨度為45 m,其大梁為45 m跨的預應力鋼桁架結構。
2.4大跨建筑預應力技術的應用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預應力技術已從單個構件發展到預應力結構的新階段。由于預應力技術在解決大、高、重、新建筑工程的設計和建造難題中發揮著其獨特的優勢,因此其是大型會議展覽中心、建造大跨度公共建筑、大開間住宅高層、超高層建筑以及轉換層結構、重型傳力大梁等承受特重荷載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技術。大跨建筑大多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空間鋼結構,大柱網、大開間的多層與高層建筑以及核電站預應力安全殼、大型預應力儲倉與儲液池都應有到預應力技術。例如蘇州八面風商廈是中國第一次在高層建筑中采用24 m跨的大跨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江蘇省公安廳大樓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曲梁轉換層、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大廈為預應力混凝土交叉梁系轉換層、南京婁子巷高層商住樓預應力混凝土厚板轉換層,南京山西路金山大廈等高樓中采用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轉換層的體系。
3 土木工程活動與可持續發展
新世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以混凝土、鋼鐵和玻璃幕墻為代表的現代城市建筑正在無節制地擴張,造成了環境破壞和人與自然的不協調。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展望未來,土木工程的發展應該與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首先,土木工程師和建筑師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建筑觀,在土木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將工程與環境效益結合起來,有效利用太陽能、節能技術、自然通風、材料循環利用等自然方式,盡量減少對建筑工地周圍樹木、植被、土地的破壞,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證綠色建筑的興起。
就土地利用而言,為了使土木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我們應該在房屋建設的過程中節約用地;就材料而言,近年來土木鋼纖維、聚合物浸漬混凝土、玻璃纖維混凝土、節能混凝土、鋼化玻璃、多功能涂層玻璃、雙層中空玻璃等都已經在不斷研究并促進了發展,為了使用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節水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在房屋建設工作中我們可以加強粉煤灰利用、用廢橡膠筑路、碎玻璃制磚以及廢混凝土、廢磚石經回收加工使變廢為寶,或者要求不高的地面材料或填充料,也可用于筑路或重新制磚。利用碳纖維材料加固修補混凝土結構的技術是未來土木工程材料上的發展趨勢。就水資源而言,我們要在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對水資源的利用,因為水是人們生活耐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目前我國水資源緊缺,工程污染水增多,嚴重影響了環境,因此,我們一是要努力減少水的消耗量,二是要注意水的二次利用,以滿足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結束語
新世紀社會經濟將不斷持續發展,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時土木工程還在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將其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加強新型結構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術手段的理論探索和應用研究,實現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參考文獻:
[1]方從嚴,梁有峰,吳慶.土木工程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綜述[J].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年02期
[2]丁大鈞. 我國土木工程的新進展[J].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03年01期
作者簡介: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土木工程材料課堂教學注重教材理論知識的學習及其運用,這在—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在教學觀念上進行了一些轉變。首先,將課程教學的重心轉變為強化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各種材料相關的生產和技術性能機理,強調各種材料的用途及應用范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多嘗試,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T程觀念,pj即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工程實際聯系起來,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所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從而樹立正確的工程觀念和創新意識。再次,教學內容考慮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把教學內容和T程實際進行結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專業能干什么、怎么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未來的職業有所規劃。
二、課堂教學改革
近年來,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發展迅速,各種新型的材料不斷出現并應用于實際工程。相關材料的標準規范也不斷更新。而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已成為很多課程面對的問題。為了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和滯后,教師在平時注意教學資料的積累,通過翻閱各種專業期刊,了解各種土木工程材料的最新進展,在每學期初把課程涉及到的標準規范進行檢索和更新,使教學內容—直保持最新。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明確課程教學思路,優化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圍繞鋼材、膠凝材料、混凝土與砂漿、砌筑材料、瀝青、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木材、裝飾材料等九大類材料展開,以材料的組成、生產、技術性質、應用為基本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聯系實際工程強化對土木工程材料的應用范圍講解,注重向學生傳遞創新理念。鼓勵學生創新(如圖1)。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把各種材料及其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材料施工的工藝和流程等以圖片、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各種材料的認識,培養他們的工程觀念。通過介紹各種材料的發展歷程和新型材料的產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創新。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由于材料缺陷、疲勞破壞、施工條件、使用環境等造成的材料失效、工程事故等有很多案例,將這些工程實例引入課堂教學,既可以加強材料與工程實踐的聯系,還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是有益的。課堂教學中,弱化理論教學并不等于不學習理論。根據授課內容,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理論,H將課堂學習與課下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所學知識。課堂教學中注重習題課教學,通過習題課鞏固所學知識,引入工程案例分析等拓寬學生視野,彌補教學內容的不足。三、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土木工程材料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各種土木工程材料技術性質的試驗在課程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以往的教學往往忽視了試驗教學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建了課程試驗、課外實踐、計算機應用和自主創新“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
圖2。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強化試驗教學。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中試驗教學的學時相對較少,學生無法利用上課時間完成一些必做試驗。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機會,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相關試驗。試驗過程中在強調學生動手的同時,鼓勵他們多思考,并設置一些創新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通過采用不同形狀的試件測試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讓學生分析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對于一些綜合性試驗,通過分組讓學生從不同的基礎數據出發,以獲得不同的試驗數據并進行對比,比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試驗中,各小組采用不同的配合比所獲得的混凝土強度是不同的,據此可以分析配合比和強度的關系,而且試驗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實驗室根據學生的需要不定期進行開放,讓學生熟悉試驗設備,完成一些課外試驗。
其次,充分利用課外實踐。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課外調研,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調研報告或研究論文,作為課下作業的一部分。同時,利用認識實習等課外實習機會,帶領學生參觀建材市場、施工工地,熟悉所學的各種建筑材料以及它們在工程中的應用,以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
再次,加強計算機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當前,計算機已經成為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檢索圖書館中的各種電子數據資源以獲取有用的數據。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解決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學習中的問題,比如利用計算機編程解決最佳配合比設計問題。利用計算機模擬材料受壓破壞問題等。
最后,鼓勵學生自主創新。政府和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分別設置了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好這些平臺,積極自主創新,根據自己的新穎想法申請創新基金項目或申請各種專利。
四、考核方式改革
全面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土木工程材料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出發點。以前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為此,將考核內容分為兩部分:課程理論知識,占70%;綜合能力,占30%。課程理論知識考核不局限于課程的書本知識。通過在試卷中加人·些T程案例分析、前沿問題分析等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綜合能力考核包含對學生的試驗操作能力、試驗報告完成情況、課余調研情況(以小論文或調研報告形式進行考核)等的考核。
五、注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土木T程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這要求教師要經常閱讀國內外文獻,積極申請和參與研究課題.這不僅有利于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對于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利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改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應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做實驗和參與工程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教師應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計算機是解決工程中問題的重要工具。教師需要熟練掌握這個工具,這有利于個人解決科研問題和對學生科學合理的指導。教師應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注重課堂上和課下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在不斷交流中發現問題,促進教學相長。
六、結束語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指導下'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觀念、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等進行改革是必要的,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有利的,對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學改革的效果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在教學實踐中,推動教學改革,總結經驗教訓,全面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下一步要踐行的工作。
土木工程也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種工程設施,也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
作為一個重要的基礎學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屬性: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技術經濟與藝術統一性。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經演變成為大型綜合性的學科,并已經出許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鐵路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特種工程結構,給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等學科。土木工程共有六個專業: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橋梁工程。
通過一個學期土木工程概論課的學習,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蓋的廣泛,體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領悟了作為一名土木工程師的重大責任。當然,我們不能沉浸于現已取得的輝煌成就,止步不前。我們還應當與時俱進,去挖掘,去發現,去思考,去想象,去創新。在此,作為一名中國未來的土木工程師,我想結合土木工程的歷史,結合我國的國情和世界形勢,談一談土木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EnglishSummary)
MyknowledgeaboutcivilengineeringhasbeenbroadenedsinceIbecameastudentofTongjiUniversity.
Civilengineeringisaformofhumanactivity.Humanbeingspursuedittochangethenaturalenvironmentfortheirownbenefit.Buildings,transportations,facilities,infrastructuresareallincludedincivilengineering.
Thedevelopmentofcivilengineeringhasalonghistory.Ourseniorshadleftalotofgreatconstructionstous.Forexample,ZhaoZhouBridgeistherepresentativeofourChinesecivilengineeringmasterpieces.Ithasahistoryofmorethan1300yearsandisstillserviceatpresent.
Civilengineeringhasbeensorapiddevelopmentoftheperiod.Alotofnewbridgeshavebeenconstructed,andmanygreaterplansareunderdiscussion.Chinaisalargecounty.Andsheisstillwelldeveloping.SothiserawillbebothexcitingandrewardingfortheChineseCivilEngineers.Andofcourse,civilengineering’sfutureispromising.
However,civilengineerswillbefacingmorecomplexproblem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growingpopulationandalotofdeterioratinginfrastructures.Weshouldprepareforthepossibilityofnaturaldisasters.Tomeetgrowneedsinthefuture;weshouldalsotrytoupdateallthetransportationsystems.
Todealwiththeseproblems,wewillhavetodevelopinnovativeandenterprisingskills.Andweshouldchooseawaythatwecangocontinuously.HazardMitigationmaybeagreatchoice.Notonlycanitsavemoneyinthelongrun,butalsoavoidgettingintoanembarrassingsituationinwhichwehavetorebuildallthebrokenbuildings.Andweshouldalsousemoreenvironmentallyfriendlymaterialswhendesigningorconstructingnewbuildings.
Well,tobeabrilliantcivilengineerisnoteasy.Today,engineeringisasyntheticsystem.Itnotonlydependsontraditionalmechanics,butalsocloselyrelatedtoadvancedscience.SoPhysics,Chemistry,MaterialScience,ComputerScienceandperhapsmoreareallinourcivilengineeringprogram.
Tobeagoodcivilengineer,weshouldhavetheabilitytoapplytheknowledge,todesignasystem,acomponent,oraprocedureofconstruction.Weshouldalsobeabletoconductexperimentsandexplaintheresults.Furthermore,anengineerneverworksalone,soweshallcooperatewithworkingteam,andtryourbesttocommunicateeffectively.
I’mverygladtobeastudentinthiswonderfulfield.AndIwilltrymybesttobeasuccessfulcivilengineer,tomakecontributionstoourmotherland.
1.對土木工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認識
1.1.1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長的時間跨度,它大致從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到17世紀中葉,前后約7000年。在房屋建筑、橋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國的不少傳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紀建成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橋,于1991年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選為世界上地12個土木工程里程碑。
1.1.2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時間跨度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前后約300年時間。在此期間,建筑材料從以天然材料為主轉向以人造材料為主,建造理論也從主要以總結長期建造經驗向重視科學兼顧經驗轉變。建造技術方面,一些性能優異的大型機械伴隨著各種極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現,使得人們開始能建造結構復雜或所處環境惡劣的土木工程。期間建成的埃菲爾鐵塔、帝國大廈和金門懸索橋,至今仍不失為偉大的土木工程。
1.1.3現代土木工程
現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紀中葉。發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結構理論和建造技術方面都取得了極其巨大的進步。
建筑材料方面,高強度混凝土、高強低合金鋼、高分子材料、鋼化玻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建筑上。結構理論方面,利用電子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繪圖能力,力學分析和計算的結果更加符合結果的實際情況,使得在結構設計上更為可靠。對于建筑技術,已經發展到機—電—計算機的一體化,施工過程中,不論是上天、入地還是翻山、下海,都已不是施工的障礙了;而焊接技術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鋼結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現代土木工程造就的舉世矚目的建筑有:我國臺北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廈,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石油大廈雙塔樓,法國的諾曼底斜拉橋等。
1.2對土木工程的現狀的認識
現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產工藝緊密結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結構、給水排水、采暖、通風、供燃氣、供電等現代技術設備日益結合成為整體。
工業建筑物則要求恒溫、恒濕、防微振、防腐蝕、防輻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塵、防高(低)溫、耐高(低)濕,并向大跨度、超重型、靈活空間方向發展。
另外,高層建筑大量興起,地下工程高速發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橋大量出現,并逐步實現交通運輸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具備更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條件,如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工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水利工程。
1.3對土木工程未來發展的認識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將面臨一個更大規模的建設??梢哉f,我們正面臨著一個伴隨著國民經濟飛躍的土木工程大發展的大好時期。而且這樣一個優良的發展環境已經受到并將繼續受到西方國家的急切關注。
作為跨世紀的一代,這一大好形勢為我們提供了空前難得的施展才干、向國際水平沖擊的良好機遇。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到,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合作”與“競爭”交織、“創新”與“循舊”相爭的時代,如何把握世紀之交時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勢,開創具有中國特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學科的新紀元,是對我們跨世紀一代人的嚴峻挑戰。
2.我的感受和認識:中國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的土木工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項大資源被13億一除即變得微不足道,而一個小問題乘以13億就成了大問題?!眲⑽骼淌诖苏Z切實道出了我國的困難之所在。我國的煤、石油、天然氣、水、森林總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卻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能源、教育、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所面臨的四大嚴酷問題。走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而土木工程,也必當立足長遠,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放眼世界,美國的現代化進程可謂先進,而現今資料表明:未來美國要投入16000億美元來解決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狀態,譬如,氯離子所引發的建筑銹蝕等等。作為當代土木工程師,在傳承前人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必須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訓,在今后的工作中進行創新改良,實現可持續發展。
2.1發展高新技術,應用結構健康監測,實現可持續發展
土木工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或性能退化,這將影響起承載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發嚴重的工程事故,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從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監測、修復和加固的準備。
隨著現代傳感技術、計算機與通訊技術、信號分析與處理技術及結構動力分析理論的迅速發展,人們提出了結構健康監測的概念,給土木工程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在結構上安裝各種傳感器,自動、實時地測量結構的環境、荷載、響應等,對結構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科學有效地提供結構養護管理的決策依據,確保結構安全運營,延長結構使用壽命。
近年來,大型土木工程特別是大跨度橋梁結構的健康監測技術成為國內外工程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通過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國內外近年新建的許多大型橋梁都安裝了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如我國的上海徐浦大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東海大橋、香港地區的青馬大橋,韓國Seohae橋和Youngjong橋、美國CommodoreBarry橋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橋等。
像這樣,通過發展結構健康監測與安全預警,在第一時間發現建筑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復與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決了建筑過快老化損壞,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尷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經濟、資源、時間上的浪費,實現建筑使用的可持續發展。
2.2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注重既有土木工程設施的再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在不犧牲后代并滿足其需要能力的條件下,滿足當前的需要”。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則要在土木工程的建設、使用和維護過程中,土木工程師主動做到節能節地,并最大限度地發揮既有土木工程設施的作用。
比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綠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磚墻表面溫度,從而減少空調的使用量;可以使用節能保溫型的多孔磚或復合墻體作為墻體材料,達到冬季保溫隔熱的作用;還可以太陽能、地下熱能等新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用量的減少。
另外,對既有建筑的再利用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方面,上海已經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大量不用的廠房,很多已經轉變為展覽廳、辦公樓、藝術家工作室等。這樣的改造再利用,既符合現代使用的要求,又節約了能源,避免了浪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2.3開發利用再生資源和綠色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廢舊混凝土,工程建設產生的廢舊混凝土等均會產生巨量的建筑垃圾。我國每年的施工建設產生的建筑垃圾達4000萬噸,產生的廢混凝土就有1360萬噸,清運處理工作量大,環境污染嚴重。此外,我國是20年來世界水泥生產的第一大國,而這本身是一項高耗資源、高耗能、污染環境的行業。
與其他材料相比,鋼材和再生混凝土較為符合綠色建材的標準,應當大力發展這樣的綠色建材。
對此,日本的愛知世博會,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材料方面,世博會的各種建筑材料表面上看很高檔,但是很多都是廢物利用。許多木版都是由建筑用木材廢料加工而成,到處擺放的坐椅,是電視機殼粉碎后制成。豐田展館內壁由回收的廢紙加工而成,長久會場日本館,既追求了人與自然和諧,也節約了經濟開支,所使用的大部分鋼材和木料,都可以回收利用。同時,竹壁的優越性在3到9月愛知的酷暑也顯現無遺。竹子本身的性能大大降低了室內溫度,空調的使用也明顯減少。這一點給了我眾多的思考:在建筑選材方面,在合適之處應用自然的可再生資源,節約開支的同時,也實現了生態與建筑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在日本愛知世博會長久手會場,繭狀日本館為減少熱負荷,利用墻面綠化、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和間伐木材(森林中被砍掉的細木材)實現了環保功能。以“自然的智慧”為主題的愛知世博會,展館建設大量應用現代科技成果,突出環保性和功能性,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而這,也應當是未來土木工程師要學習和發展的方向。
我國建筑中,李國豪教授設計的揚浦大橋也堪稱經典。引橋部分的螺旋式上升結構,節約人民幣數億元,是土木工程實現經濟性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當然,可持續發展,絕不是一味地追求節省,而是要尋求一種最合理的中間狀態,既要保證建筑有足夠的創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術經濟指標,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我們依舊還是要創造經典,但是絕不能建立在揮霍金錢,建立在耗費更多的資源、能源的基礎之上。現今,建筑世界已經進入到生態美學的時代,注重文化、生態、工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注重人性化、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才是當代工程師的著眼方向。
3.身邊的土木工程實例
我已經在上文中提及了許多土木工程實例,也述說了我對它們的一些認識。下面,我想注重談一下對蘇通大橋的了解。
蘇通大橋連接蘇州與南通兩座古城,如今正在顯露雄姿。這座全長32.4公里的大橋,是在建中的世界第一大橋。
據蘇通大橋建設副總指揮何平介紹,蘇通大橋由跨江大橋工程和南、北岸接線工程三部分組成。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大橋總投資約64.5億元,預計2008年底建成。蘇通大橋的建設過程將攻克一系列世界性難題,并創造四個世界之最。
最大主跨。蘇通大橋為斜拉橋。斜拉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修建,世界上已建成的各類斜拉橋有200余座。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徑斜拉橋為主跨890米的日本多多羅大橋,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橋主跨1018米,蘇通大橋跨徑1088米,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跨徑斜拉橋。
最深基礎。蘇通大橋主墩基礎由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鉆孔灌注樁組成,承臺長114米、寬48米,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是世界規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橋梁樁基礎。
最高塔橋。目前已建最高橋塔為多多羅大橋224米鋼塔,蘇通大橋塔為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比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橋橋塔高6米,為世界最高的橋塔。
最長拉索。蘇通大橋最長拉索為577米,最大重量為59噸,比多多羅大橋斜拉索長100米,為世界上最長的斜拉索。
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說,蘇通大橋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橋,將成為中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轉變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
4.土木工程專門人才應具有的素質
成為優秀的土木工程師,必須具備“四要素”,即知識結構、實踐技能、能力結構以及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
知識結構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首先,優秀的土木工程師必定有扎實的公共基礎知識,并且,在熟悉了解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也必不可少。
其次,優秀工程師還必須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對工程數學、流體力學、巖土工程、結構工程等都要有扎實的理解和較強的應用能力。
第三,還要有深入的專業知識。不論是從事鐵道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還是建筑工程,每一個工程師都要對所偏重行業有著先進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土木工程事業,走在世界的前列。
土木工程離不開實踐。因此,工程師要具備高超的實踐技能。譬如:制圖技能、計算機應用技能、工程測量技能和結構檢測技能等。
作為土木工程學院的本科學生,我會在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努力掌握好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技能,珍惜每一個上機實習的機會,并在大學物理實驗、材料實驗和結構實驗中掌握一般結構實驗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備結構檢驗的技能,做好技術實習、課程設計,爭取在結構設計大賽中獲獎。
此外,工程師與科學家的不同在于不僅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還會受到社會規律的約束。工程技術人員的的每個工程方案的完成都是某種“社會活動”,絕不可能靠一個人在房間里單獨完成。因此要有足夠的能力與社會打交道,遵循好社會規律。
在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從學習中提升工程能力,在學生工作中提升管理能力,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中培養出科技開發能力并在表達能力和公關能力上多下工夫。
不過,這些技能還構不成一個真正有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土木工程師。因為工程師最重要的是具備高尚的道德文化修養和思想品質。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獻身祖國的事業。為了國家的榮譽,能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具備唯物辨證的思想方法,有蹋實、嚴謹、苦干的工作作風。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土木工程師。
我們還應看到,我國的土木工程事業與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譬如國內的不少高層建筑(包括上海的環球金融中心),其工程設計幾乎全部由國外承擔,鋼材幾乎全部從國外進口,工程總承包也大多由國外承擔,只有鋼結構制作與安裝等工作由國內單位承擔。獲得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實現工程建筑的國產化,趕超國際水平,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去完成!
作為祖國未來的土木工作者,我將努力做到:
1.達好基礎,學好外語,承認不足,不甘落后,不斷在創新、質量和美學上下工夫。
2.提升自己的競爭意識,敢于參與國際大賽并獲得獎項;
3.工作結合我國國情,特別是考慮由于人口負擔過重造成的能源不足、水資源和耕地缺乏。特別注意不使西方發達國家在他們發展過程中由于當時對可持續發展認識不足造成的錯誤與嚴重后果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
我將不斷提升能力,鼓足干勁,與其他同學一道,走出一條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土木工程發展之路,共同將我國的土木工程事業推向新的!
附錄:
參考資料:
《土木工程》(英)斯科特(Scott,J.S.)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土木建筑文獻檢索與利用》肖友瑟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土木工程總論》丁大鈞,蔣永生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土木建筑工程概論》王繼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木工程學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木工程學報編輯部
《土木工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科學出版社
《土木工程概論》上海交通出版社
《土木系統工程》機械工業出版社
《INTRODUCTIONOFCIVILENGINEERING》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聽課紀錄:
2007.09.19朱合華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
2007.09.26劉西拉21世紀土木工程師的知識素質和能力
2007.10.10周順華鐵路的現狀與發展
2007.10.17陳以一建筑與結構
2007.10.24呂西林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高新技術
2007.11.07盧耀如地球、科學、人生
2007.11.14樓夢麟水利工程與水工結構
2007.11.21孫立軍交通運輸工程概況
2007.11.28范慶國現代施工技術
2007.12.05孫柏濤地震的研究與預防
2007.12.12項海帆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新進展
國際關注度再創新高
作為本屆大會的主題,“仿生學”與其他 100 多場專題講座為來自全球的參會人員提供了一場視聽盛宴。
通過與CIRFS(歐洲人造纖維協會)、IVC(德國纖維工業協會)、AFMA(美國纖維制造商協會)的合作,加上媒體、貿易協會、研究機構及專業院校等的大力支持,本屆大會的國際參與度再創新高。本屆大會得到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關注,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亞洲國家;而美國和土耳其的參會人數呈增長態勢;德語區(包括德國、瑞士及奧地利等國)繼續保持積極的參與狀態。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及法國等國的參會人數進一步增長。這也再次證明了DORNBIRN MFC作為歐美地區人造纖維行業頂級盛會的地位。
高新技術的介紹
本屆大會,主辦方針對以下 5 個專題,繼續邀請來自產、學、研等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演講,包括:纖維領域的新進展;交通/汽車用纖維及紡織品;非織造布;紡絲油劑及改性帶來的纖維新功能;歐盟研究項目。
會議還首次邀請到了國際領先的汽車制造商及其上游供應商的參與,他們帶來了對人造纖維領域的新要求,這將進一步推動新纖維、新產品及新工藝的開發和創新。據透露,DORNBIRN MFC將每半年一次對這些概念性項目進行通報。
與各地行業協會的合作日益深入
在CCFA(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的組織和帶領下,1 個由 25 名來自政府機構、大學、行業協會以及產業界的代表組成的高規格的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本屆大會??梢钥闯?今后大會與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以及南美地區化纖行業協會的合作將不斷深入拓展。
亮點:探討人造纖維的未來
在PricewaterhouseCoopers(普華永道)發起的一項調查中,有 60% 以上的消費者認為環境可持續發展因素可以左右其購買行為。因此,對于纖維生產商及整個產業鏈來說,來自生態方面的壓力將持續上升。
由Lenzing(蘭精)公司的兩位高管 ―― 紡織纖維業務部總負責人Dieter Eichinger博士和公關部負責人Mag. Angelika Guldt女士主持的一場公共討論于9月16日下午舉行,討論主題為:對2020年世界纖維行業的展望以及在應對緊急問題的過程中全球領先的纖維制造商應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