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時間:2023-12-11 10:0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基本內容
國務院23號文件要求“加大對高危行業安全技術、裝備、工藝和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高危行業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水平,合理確定生產一線用工”,并提出“十二五”期間,要繼續組織研發一批提升我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關鍵技術和裝備項目。國發40 號文件要求“整合安全科技優勢資源,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安全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進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在事故預防預警、防治控制、搶險處置等方面,盡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積極推廣應用安全性能可靠、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企業必須加快國家規定的各項安全系統和裝備建設,提高生產安全防護水平”。
根據上述文件要求,《規劃》重點圍繞建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提升安全生產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提出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重大災害事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安全避險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職業危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安全監管監察技術裝備與方法研究、安全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等7項重點任務,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這對于實現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總量、促進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規劃》還進一步明確了安全生產科技研發的重點領域、重點方向和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的重點內容,力爭在攻克防范重大事故的關鍵性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臺建設方面有所擴展,安全技術示范工程建設方面有所推進,政府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水平和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升。重點包括以下工作:
強化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裝備研究開發
“十二五”時期,圍繞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需求,突出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應急救援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重點和難點,著力破解安全生產技術瓶頸制約,提出一批科學指導政府安全監管監察和企業安全管理的理論依據,解決一批影響安全生產的重大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安全生產重大技術裝備,制定一批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建設行為的標準規范,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為實現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好轉打下堅實的安全生產科技基礎。
在規劃目標上,力爭取得100項創新性成果,較“十一五”的61項增長64%;建立20大類100個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獨具特色的安全技術示范工程,較“十一五”的60個增長67%;在科技項目研究中制訂安全生產技術標準不少于200個,較“十一五”的161個增長24%。
加快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及應用
“十二五”時期,跟蹤安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對先進適用的新技術和成果及時引進、推廣和轉化,并積極進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培育發展安全科技產業。同時,進一步發揮企業在行業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推廣應用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建立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科研單位、政府、中介機構等相結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推廣模式,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規劃目標上,穩步推進大型企業安全科學技術進步,培育100家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型中小示范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安全裝備升級換代,開展安全生產100項先進適用技術和1000項新型實用產品的遴選工程;引導、支持、鼓勵各地創建一批安全產業園區,創建5個安全產業示范園。
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
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是支撐安全生產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隨著我國安全生產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投入絕對量穩步增加,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笆濉睍r期,在繼續完善現有各類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搭建科技研發、安全評價、檢測檢驗、職業危害檢測與評價、安全培訓、安全標志申辦與咨詢服務等的技術支撐平臺。同時,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各類技術支撐平臺按照各自功能要求實現良性發展。此外,還要加快高科技條件資源的開發應用,推進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和開放共享,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強化支撐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為安全生產科技研發創新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保障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順利推進。
在規劃目標上,建立9大類100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臺,建立30個安全工程專業技術研發中心和50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發展和規范建設5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
現實意義
《規劃》提出,要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領導,完善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經濟政策,加大安全生產科技投入,加快安全生產科技資源融合,加快人才培養,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大規劃落實情況檢查與評估工作,確保規劃落實到位?!兑巹潯返某雠_以及上述重要舉措的制定實施,都將為“十二五”期間安全生產科技創新提供重要的物質支撐和制度保障,為安全生產科技進步創新保駕護航。
加強領導、完善體制機制改革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時期是完善我國安全生產科技體制機制的重要時期,安全生產科技創新要支撐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就必須要強化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領導,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把握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領導、支持和推進“科技興安”戰略,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制度保障。同時,要加強安全生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統籌規劃和系統推進,在促進全社會安全生產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加快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企業本質安全化程度和政府監管監察科技水平。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關鍵詞]施工企業;科技管理
1圍繞一個中心,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科技工作堅持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著力發揮科技對施工生產和管理的護航作用。幾年來,共承擔集團公司級以上課題1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獎2項,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認可社會力量科技進步獎9項。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61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4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工法13項。編制地方標準和規范2項。應用《津秦客專特殊橋梁結構關鍵施工技術研究》課題成果施工的津秦客運專線跨京哈鐵路特大橋工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惰F路斜拉橋雙向非對稱拆除》施工技術通過了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的專家鑒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搭建3組平臺,激發創新內升動力
2.1健全創新體系,搭建體制機制平臺。科技創新體系是科技管理的組織保障,而完善的科技創新制度是科技管理的政策保障。建立了以總經理為核心的科技進步領導小組,負責科技創新的總指揮和領導;建立了以總工程師為引領,科技部、工程技術部、安全質量部等業務部門為首,各項目部總工程師為成員的組織實施體系(技術中心)。堅持以工程項目、業務管理、企業發展作為技術創新工作的立足點,不斷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經過多年來的持續完善,構建起了以公司為核心、以項目部為主體、以工程為依托的上下三層次、縱向多條線的技術創新管理體系。幾年來,在科技進步領導小組及技術中心的帶領下,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對科研課題管理、科研經費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規范,進一步完善了科技創新的制度基礎,形成了體系規范化、覆蓋全面化、流程清晰化、職責明確化的動態科研機制。2.2加大科技成果獎勵力度,搭建獎勵促進平臺。為調動廣大員工科技創新積極性,先后出臺了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技術中心管理辦法及科技獎勵辦法,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以及科技獎勵力度,“十二五”期間,共計發放科技獎勵121萬元,有效激發了廣大員工參與和投身科技創新的動力和熱情,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2.3強化內外科研資源,營造創新氛圍平臺。對內,為進一步發揮技能人才示范作用,為技能人才開展管理手段創新、業務營銷創新、技術攻關、技術協作搭建平臺,工會、工程技術部、科技部、安全質量部等部門聯合成立了創新工作室,組織引導了廣大員工崗位成才,促進了員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創新工作室針對鉆孔樁樁頭控制、循環吊筋、樁頭鑿除等施工技術開展了立項研究及推廣應用,進一步推進了施工現場創新創效的實施應用,促進了企業管理升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營效益。對外,通過多渠道籌集課題經費等方式深入推動科技研發。堅持加大對外聯絡力度,積極與天津市科委、股份公司、集團公司等上級單位之間構建交流互通渠道,為科研課題的申報提供了條件。幾年來,先后立項研究各類課題23項,爭取外部資金支持232萬元,有力地推動了課題研發的進展和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同時積極組織各類科技培訓學習,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我們先后與市科委、市建委、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區科委、區知識產權局等科研單位建立了培訓聯系,積累了一大批客座專家資源。圍繞科研課題立項申請、科技進步獎申報、科技創新點提煉、工法編寫及修改、專利寫作與申報、論文撰寫及發表等方面,邀請多領域、多專業的客座專家為廣大技術人員進行了數十次培訓講座。也通過考核選拔等方式,積極選派精干技術人員參加由市科委、市知識產權局、市建委等部門組織的課題、專利、工法專題學習,有效保證了隨時掌握最先進、最前沿的施工技術。
3夯實六大技術領域,提煉關鍵技術和創新點
3.1鐵路既有線施工及高速鐵路、重載鐵路修建技術。一是依托重點項目,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既有線施工、大型鐵路樞紐建造等傳統優勢施工技術領域實現再創新和再突破,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二是重載鐵路、既有鐵路運維綜合技術實現新提升。開展重載鐵路研究及營業線養護維修技術研究。參與研究探索30t以上軸重重載鐵路建造技術和技術標準的研究。三是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實現新跨越,同時進行高速鐵路維修改造技術研究。開展350km/h有砟軌道高速鐵路建造技術研究;開展400km/h及以上高速鐵路成套建造綜合技術及400km/h高速鐵路道岔施工技術研究,不斷加強復雜環境及地質條件下高速鐵路建造技術研究。3.2特殊橋梁結構修建技術。一是開展3.0m超大直徑鉆孔樁施工技術、潮汐河流下水中墩基礎施工技術以及柔性拱鋼桁梁成套制造安裝施工技術研究,其中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技術包括鋼桁梁厚板整體節點制造、鋼桁梁大懸臂拼裝、臺風環境下拼裝安全、鋼桁梁線性與應力監控、梁上柔性拱豎轉合龍安裝技術。二是開展臨近鐵路既有線大噸位轉體斜拉橋大型鉸座安裝技術、多點轉體施工技術、斜拉橋既有線旁基礎施工技術、超薄主梁施工技術、主梁線型和精度控制技術等研究。3.3隧道、地下工程修建技術。以在建項目為載體,著力培育新的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獨立知識產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創新型的技術和工藝。一是圍繞復雜環境及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山嶺隧道、城市地鐵開展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根據所承建工程情況,針對天津地鐵軟弱地層及復雜環境條件下的施工難題,開展濱海軟土地區地鐵施工關鍵技術研究;二是加快提升隧道施工機械化水平。依托在建重點隧道工程,大力推廣隧道機械化配套施工技術,以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障項目工期和效益安全。三是超前探索城市地下管廊施工技術。通過參與建設地下管廊,掌握修建技術,提升在地下管廊建設方面的競爭力。3.4工程測量技術。一是確保測量人員持證上崗數量滿足現場需求,嚴格落實“三級管理,三級測設、三級復核”的測量管理制度。二是以掌握行業內先進技術為目標定期對測量人員進行集訓或輪訓,確保培訓率達到100%。同時針對股份公司技能大賽考試重點開展專題培訓,力爭在該項大賽中進入前五名。三是加快推進測量工作信息化,實現內業外業數據超限開啟報預警功能,避免測量事故發生。四是開展工程測量數據庫課題研發,將控制測量、工程測量、監控量測、工程測繪、變形監測、GIS技術進行統一整合,保證內外業技術安全。五是逐步開展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等業務板塊的研究,推動工程測量資質升級。3.5綠色低碳技術。一是進一步夯實基礎管理。推動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實現節能減排與企業管理的充分融合。二是充分發揮技術創新作用。堅持以科技促進節能減排理念,推動四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引導項目通過優化施組和施工方案促進降耗增效,實現“四節一環?!?。三是持續深化示范工程建設。力爭在節能減排標準化工地和綠色示范工程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四是進一步抓好節能減排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深入開展節能宣傳月活動及日常宣傳工作,以加強業務培訓為手段不斷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管理水平。3.6BIM技術以地鐵Z4線為依托,將BIM技術進行推廣應用,BIM技術所需的2臺工作站、4臺移動客戶端配置齊全,相關配套軟件已調試完畢,配備的3名專職BIM人員均已到位。BIM模型將與設計圖紙同步發送到項目技術人員,待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經業主批準后,根據施組編制的施工進度,按照進度要求逐項分拆模型,匹配施工進度。在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報驗采用移動端上傳報驗過程,與BIM模型匹配。檢驗批、試驗報告也需與BIM模型進行關聯。在進行方案匯報時,將施工方案過程進行建模模擬,驗證施工方案可行性,尋求最優的方案。同時在匯報時,將模擬的施工動畫作為匯報素材,形成一個施工方案的全過程的動畫演示,真正意義做到結構物的三維空間展示。
4構筑兩條通道,點燃科技引擎
4.1堅持自主創新為主,厚植核心優勢。幾年來,以承建的既有線改造工程、客運專線工程、城市軌道工程及橋梁工程等為依托,圍繞完善專利布局的核心出發點,結合科研課題立項,深入挖掘了施工技術,在現有施工工藝上進行了再創新,并及時提煉總結,撰寫申報了一大批科研專利,為各項科技創新成果的歸集轉化提供了條件。同時,根據科研課題的實施周期,提前規劃和擬定了專利的研究方向,實現了關鍵技術專利組合的加速構建、實現了專利申請數量、質量的“雙升雙提”。在日常的專利管理實施中,緊密圍繞核心技術和重點產品建立了專利信息數據庫,在框架橋頂進施工領域形成了專利集群。這些成果的取得也為日后各類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偨Y提煉的《一種非爆破拆除橋墩使梁落地的施工方法》、《公鐵兩用車》、《箱體頂進過程中止水帶設置方法》、《斜交頂進過程中在偏轉端利用頂鎬進行糾偏的箱體頂進法》、《一種先頂進后加固線路的框架橋頂進施工方法》、《一種普速鐵路下地道改造及新建高速鐵路聯合施工方法》等專利成果保護了核心施工技術,也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鑒的依據。4.2堅持引進消化吸收為輔,發揮創新作用。以技術中心為依托,加強了對外研發交流,與天津大學、天津城建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傳統專業院校建立了交流渠道,并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津秦客專戴河大橋工程、大里營斜拉橋非對稱拆除工程,津保高鐵引入天津西站三線矮塔斜拉橋工程、13孔道岔連續梁工程、灤縣福州路框架橋頂進等工程中,積極加強與各高校的溝通、技術交流,充分引入了各大高校的技術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質量。
5拓實三種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5.1狠抓科技先導促進,助推經營增量。幾年來,先后獲得市專利試點企業、區創新團隊、區知識產權先進單位、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技創新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順利成為集團公司范圍內首個省部級專利試點企業;獲得省部級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資格,為下一步沖擊市政工程特級資質申報奠定了基礎;豐碩的科技成果在市誠信企業評比、投標活動中為企業做出了加分的貢獻;此外,以科研課題及科技成果為有力支撐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國家級高新企業的申報工作。5.2狠抓科研成果落地,助推生產增質。針對承擔的重難點工程,如津秦客運專線大里營斜拉橋拆除工程、津保鐵路13孔道岔連續梁工程,積極成立科研課題組進行技術攻關,通過專家論證,方案研討,確定應用有限元分析軟件結合現場監測點布置,通過理論計算、受力分析、線性、應力控制及施工工況模擬等方法總結出相關參考數據,進一步指導了現場施工,確保了工程的安全順利完工。5.3加快完善成果轉化機制。一是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上下要充分認識到,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科研成果開發,絕不僅僅是為了成果數量的增長、資質維護及擴展的需要,其最終目的是加快提高生產力水平,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健全機制,加快實施。相關管理系統要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廣應用辦法,加強引導,重點扶持,盡快形成良性推進局面。要對近年來取得的各類科技成果進行梳理,明確轉換指標、責任主體和應用流程,抓好新技術、新工法、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真正把科技創新成果落實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要精于借鑒,善于吸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內部科研成果為生產服務,實現內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于引進、消化和吸收行業內成熟的技術成果,使其為我所用,避免盲目立項和重復研發。
6注重培養,強化使用,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不斷完善人才選拔、培養、引進、交流、激勵機制,及時發現和大膽使用優秀人才,加快建立創新人才梯隊,使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后繼有人。一是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加強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健全內部評價考核和選拔任用機制,加大各級專家選拔培養力度,大力加快專家梯隊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待遇激勵和條件創造,鼓勵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相關專業執業資格考試取證,以滿足企業產品實現和發展的需要;瞄準行業先進技術發展方向,從適應發展向努力趕超轉變,大力加強新技術、新工藝的再創新培訓和技術研發攻關項目的專題培訓,努力建設一支高層次的技術專家人才隊伍。二是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引導各級專家加強技術指導和推廣,解決重大技術難題,積極參與培訓教材編寫和各類培訓授課,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各類專家后備人才和技術骨干。把技術創新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作為培養人才的主戰場,充分發揮技術創新人才在推進企業技術進步中的積極作用,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年輕技術人才到重點工程、主要科研項目挑重擔、長才干,使其成為優秀的技術拔尖人才和技術帶頭人,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7結語
本文從圍繞一個中心、搭建三組平臺、夯實六大技術領域、構筑兩條通道、拓實三種能力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對施工企業科技管理的意識形態以及方式方法都做了詳細的闡述,可以為同行業相關工作起到借鑒作用。
作者:張志偉 單位:中鐵六局集團天津鐵路建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藥品價格,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把深化醫改工作推向縱深是國家衛計委的重要職責。
2013年,李斌出任新組建的國家衛計委主任。在此之前,她任職安徽,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女省長。期間,安徽創造了享譽全國的新醫改“安徽模式”。2014年,安徽成為4個深化醫改綜合試點省份之一。
“醫改已經進入深水區、攻堅區?!苯邮堋敦斀泧抑芸穼TL時,李斌說,在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家進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努力實現人人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決不是一件易事:醫療衛生方面的一些問題經過長時間積累,改革措施短期之內還難以立竿見影;一些新問題還會伴隨醫改產生,如“基層空虛、能力不足”和“藥價虛高”等頑疾考驗著改革者的智慧??梢灶A見,下一步醫改將涉及更復雜的利益關系調整,會有不小的阻力。但經過數年的艱苦攻關,我國新一輪醫改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效,重點領域的突破進一步凝聚起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看病難、看病貴”的痼疾開始從基層消融。
李斌說,“我們對醫改成功充滿必勝信心”。
公立醫院改革: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
《財經國家周刊》:你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曾經坦言,“中國的醫改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難點還是要啃公立醫院改革這塊硬骨頭?!币荒甓鄟恚坝补穷^”啃得如何?
李斌:如你所言,公立醫院確實是“硬骨頭”。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加大改革力度,在全國1300多個縣(市)推動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相當于全國一半以上的縣都進行了改革;在60多個城市探索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在此基礎上,又謀劃在江蘇、福建、安徽、青海4個省開展省級綜合醫改試點,雖然試點省份不多,但涉及東部、中部和西部省份,這對積累改革經驗,持續深化改革,建立新的體制機制,促進實現醫療、醫藥和醫?!叭t聯動”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公立醫院改革的方向、原則和方針政策都已經明確,就是扎扎實實向前推進,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建立科學補償機制,深化編制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建立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績效評價制度。同時,政府要切實履行辦醫責任,加大投入,加強行業監管。
《財經國家周刊》:你認為下一步公立醫院改革中,還要關注哪些問題?
李斌:在公立醫院改革的過程中還要高度重視控制大醫院盲目擴張的問題。有的地方醫院床位已經達到幾千張,還打算繼續擴張,這可能會造成虹吸現象,既會把醫生往上吸,也會把基層的病人往上吸,這會直接導致整個醫療體系的底層不穩。
《財經國家周刊》:新醫改提出了“強基層”的原則,如何構筑基層的“底網”,又如何保證其牢固不破?
李斌:我國人口眾多,必須有牢固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是三級網的網底,非常重要。為了筑牢網底,我們主要在四個方面采取了措施:
一是通過對口支援、多點執業等,鼓勵和引導大醫院優質醫療服務資源下沉。2014年全國1600多家三級醫院與近3800家縣醫院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縣級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3600多所,累計近17萬城市醫生在基層多點執業,力求解決“放得下”的問題。
二是重點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啟動500家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2.6萬名縣醫院骨干醫師和56萬人次農村衛生人員接受了上級醫院培訓,重點提升縣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努力解決“接得住”的問題。
三是加快推進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和慢性病連續管理,今年以高血壓、糖尿病和結核病服務管理為切入點,上下聯動,打包付費,讓??漆t生、全科醫生和公共衛生人員加強健康管理服務,讓群眾“信得過”。
四是積極采用信息化等技術手段,大力發展智慧醫療。通過移動通信、網上支付、遠程醫療等技術手段,實行預約診療、自助服務等,提高診療流程各環節服務效率,切實方便患者,促進大醫院與基層機構協作,共享資源,為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體系打下了基礎。
醫保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報銷比例
《財經國家周刊》:連續幾年的政府預算報告,醫療衛生領域增速都高于其他領域,你怎么看待國家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加大投入?
李斌:國家對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非常重視。2015年的政府預算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去年相比增加9.5%,但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同口徑)增長達到了18.8%,主要用于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的補助,這個增長速度在各領域中是比較高的。
我們也要看到,雖然國家醫療衛生投入增速較高,但從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來看,還是比較低的。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各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平均為9%以上,美國約占17%,而我國還不到6%。所以我們還應當逐漸加大投入力度。
《財經國家周刊》:對老百姓來說,更關注的是如何能夠少花錢、看好病,這又涉及到醫保的問題,如何完善現行醫保制度?
李斌:我國已經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絡,今后還將繼續完善這個醫保網絡和服務體系。要健全基本醫保,主要給老百姓提供基本保障;2015年,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提高群眾抵御突如其來疾病風險的能力;還要積極推動醫療救助、緊急救助、大病特殊貧困救助、商業保險等制度相銜接,讓保障體系更加全面,把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結實。
《財經國家周刊》:相對而言,我國的人均醫保水平還比較低,所以有呼吁引入商業保險經辦醫保,你怎么看待?
李斌:我國現在居民城鄉基本醫保人均籌資標準達到了500元,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我國基本醫保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臺階。但是這個標準與國際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群眾還有不夠滿意的地方,我們還得繼續努力,想方設法繼續提高保障水平,切實讓老百姓從好政策中更多受益。
對于基本醫保引入商業保險經辦的問題,要結合實際,突出實效,逐漸推進,但不一定所有地方都采用一種模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積極探索打通基本醫療大病保險的經辦服務通道,規范和約束服務行為,加強經辦運行監督。
醫患關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兩手抓
《財經國家周刊》:有一段時期,我國頻繁發生醫患暴力事件,醫患關系很緊張。今年的情況如何?
李斌:今年大家對醫患關系問題還很關注,但是與去年相比已經降溫了。
去年我們醫療衛生的總量達到了76億多人次,相當于在中國把全世界的人都看了一遍。與2013年同期相比,診療量增加了3億多人次,但醫療糾紛數量下降了18%,醫患矛盾明顯緩解,醫患關系有所好轉。
《財經國家周刊》:針對醫患糾紛,國家衛生計生委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斌:國家衛生計生委為構建醫患和諧關系問題,采取了兩手抓的辦法,一手抓整治、一手抓機制。
2014年4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臺了《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從法律層面遏制涉醫違法事件頻發的勢頭。
在長效機制建設方面,“三調解一保險”醫療糾紛處置機制的“組合拳”打出成效:兩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在醫院調解,兩萬元以上的通過人民調解組織調解。大約85%的醫療糾紛可以成功調解,如果調解無果,可以至人民法院。法院及時立案受理,開展訴訟調解,依法裁決、執行。大力推行醫療責任保險,目前有5萬多家醫療機構參加,如同交通事故險一樣,根據鑒定結果,由保險機構賠付。有條件的地方還探索開展了醫療意外保險。下一步,還將通過深化醫改,創新體制機制,促進醫患關系更加和諧。
醫療創新:科技和醫改要有機融合
《財經國家周刊》:國家一直鼓勵創新,你怎么看待未來一段時間醫療領域的科技創新?
云南滇中新區是國務院于2015年9月批復設立的第十五個國家級新區,位于昆明市主城區東西兩側,初期規劃范圍包括安寧市、嵩明縣和官渡區部分區域,面積約482平方公里。2016年一季度,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3億元、同比增長52.8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億元、增長2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億元、增長13.2%。截止目前,新區已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華電集團、寶潔公司、中國中信集團、中國華信能源公司、北控水務集團、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蘇寧控股集團、中國東方航空集團等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入駐。
二、云南滇中新區管理體制創新主要措施
半年多來,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結合新區實際,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級新區成功經驗,著力構建完善適應國家級滇中新區建設發展需要的體制機制。
(一)聚焦經濟發展職能,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
在職能權責方面,推動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從原聚集區“16+1”州市一級全職能管理模式,轉變為重點聚焦新區范圍內的經濟管理服務職責,908項社會管理職責已于5月底全部移交昆明市,為新區突出主業、聚焦重點,集中精力抓開發、搞建設、促發展提供了保障。在機構設置方面,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推行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工作機構從原來的21個精簡為“三部兩局”5個,減少了管理層級,提高了運行效率。在分工運行方面,根據新區開發建設實際需要,以部為單位運轉,以處為單位進行專業化分工,更加突出經濟發展職能,聚焦開發建設主業,有效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二)聚焦市區一體發展,著力構建融合發展新體制
在共謀發展方面,昆明市與新區成立了市區融合發展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經濟工作、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社會維穩、黨的建設5個專項小組,建立了工作例會機制,研究明確新區財政體制、工作移交、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事項;實行昆明市和新區領導交叉任職;在市國土、環保、林業、水務、工商、質監、統計7家單位加掛新區相應機構牌子,履行相關職能,合力推進新區開發建設,促進了昆明市與新區優勢互補、要素聯動,體現了市區融合“1+1>2”的作用。在規劃編制方面,主動加強與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經濟圈規劃的銜接融合,建立完善職責明晰、運轉順暢、與新區發展相適應的規劃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昆明統籌、滇中協同、新區管理、高效有序的規劃管理體系,推動多規同向、多規同步、無縫對接。目前,已編制完成新區總體規劃,正在加快推進重點片區、重點園區、重要專項等40余項規劃編制。在基礎建設方面,強化與昆明市在綜合交通規劃、融資支持、項目用地等方面的融合,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目前,由滇中發展集團和昆明市交投合作成立項目公司,共同投資41.48億元,合作共建機場北高速,該項目將于6月底前開工建設。長水機場―小哨―楊林―嵩明、西山車家壁―太平―安寧城市軌道試驗段將于年底前開工建設。
(三)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財政管理和投融資體制機制
在財政管理體制方面,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市區間、市縣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管理體制。新區財政由新區本級和三縣市區財政構成,各自擁有獨立的財政收支,履行獨立的財政職責職能,承擔獨立的管理責任。新區本級預算、決算報省新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審定后并入昆明市,由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審查批準后實施。在投融資體制方面,緊緊圍繞“錢從哪里來”這一核心問題,探索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健全完善借、用、還一體化運行機制,制定了投融資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今年計劃融資1000億元。大力推廣PPP建設模式,成立了新區PPP工作推進領導小組,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運營,嵩昆路、哨關路、安寧青龍街道新型城鎮化等項目已獲批納入省PPP項目庫。同時,在新區目前財力十分薄弱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市區融合發展的互補作用,通過昆明市的增信支持,有效破解了新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融資瓶頸。嵩昆路、哨關路等因融資困難而一度停工的項目已復工建設、加快推進。目前,已獲各類金融機構融資授信近700億元;北京國際信托金融戰略合作、省農信社500億元授信協議已在南博會上簽訂。
(四)聚焦產業體系構建,大力創新招商工作機制
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按照圍繞產業抓招商、抓好招商促產業的思路,在二產方面,重點聚焦汽車及現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石油煉化、通用航空、新材料等產業,突出汽車、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在三產方面,大力發展航空樞紐服務、商貿會展、綜合保稅、旅游健康等服務業。進一步健全招商引資配套政策,充分發揮新區獨有的財稅政策優勢,以產業為導向,借鑒周邊國家級新區招商引資政策,分制造業和服務業兩個大類,近期將出臺符合新區實際、優于西部其他新區、具有滇色的普惠性招商引資政策,著力打造投資洼地。進一步創新招商機構設置,改變過去以地域劃分設置招商機構的做法,依據新區招商產業和招商重點,在經濟發展部內部劃分為5個專業招商機構,分別對應汽車與機電裝備產業、現代服務業、基礎產業、科技創新產業、生物醫藥與電子信息產業,一支隊伍負責一至兩個專業領域的產業招商和全程跟蹤服務。同時,領導力量向招商傾斜,明確3位管委會領導專司招商,分別負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方向的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招商。截止5月底,已達成意向內資1285.3億元,協議內資777.5億元,實際到位內資123.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84.1萬美元。
(五)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在審批體制上,貫徹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總體要求,以行政審批局為載體,以“相對集中審批權”為核心,實行“兩集中、兩到位”,將行政審批部門和事項統一集中到政務服務大廳,嚴格規范使用“2號章”,有效承接行使省、市兩級審批權,做到一體化運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解決了審批流程繁瑣、部門互為前置等問題,有效提高了審批服務效率,基本實現了新區事新區辦。在審批服務上,以服務新區經濟發展、招商引資、項目落地為主線,以流程最優、環節最簡、時間最短、服務最佳為目標,精簡審批事項,再造審批流程,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總協調人、一個審批服務小組、一個工作實施方案”的工作機制,實現“一門受理、同步審查、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在平臺建設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善提升行政審批網上服務大廳,啟動電子政務、行政審批信息系統和政府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電子化、信息化。截止目前,新區政務服務大廳共計完成審批1800件次,其中投資項目審批299件次,項目總投資654.6億元,審批時限提速50%以上。
(六)聚焦干事業抓落實,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關鍵詞】節能環保產業 政府 動態性 職能 機制
節能環保產業是以治理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生態、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的再生產體系。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有利于協調生態和經濟發展平衡關系的環保技術將被大量需求,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存在巨大空間??梢灶A見,環保產業將是21世紀最有前途的朝陽產業和主導產業,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杠桿和增長點。政府如何根據產業發展的具體特征確定自身職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創造良好的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政府職能和作用的動態性特征
政府行為的目的,是使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在市場機制推動下逐步產生內在力,通過市場競爭來謀求自身利益。政府的職能定位和作用是隨著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成熟度不斷地變化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一般經歷萌芽、快速發展、成熟三個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的作用強度會發生相對的變化,政府職能定位和作用側重也會發生動態性變化。
初始萌芽階段(30-50年):小企業起步和蓬勃發展。這一階段,政府職能主要以規劃、投資、組織協調職能為主,資金投入以政府為主,占50%以上。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引導政策,進行制度創新和安排,直接投資節能環保企業,初步建設環保產業發展所需的軟硬環境和機制,鼓勵創業投資;以直接財政手段為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是以政府培育引導為主導,完善市場的基礎性資源配置作用。這一時期,政府的制度規范和直接行動至關重要。
快速發展階段(10-20年):企業集群和大企業產生發展。這一階段,政府職能主要以扶植、鼓勵為主;資金投入以民間投入為主,政府投入低于一半。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制定更加完善的產業引導政策;完善法律保障系統;進一步改善創業環境,大力扶持引導大型節能環保企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隨著市場的日漸成熟,政府的主導作用由強漸弱,職能發揮的重要逐步由制度建設、扶持組織、直接投入向完善機制、公共服務轉變,形成適當的具有明確目標和工作措施的計劃和市場。
成熟階段(不定,更高層次的產業出現):企業集群匯集,市場完善。政府職能以引導、服務、監督為主。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進一步完善各種機制、制度建設和社會服務體系,注重社會文化和信用體系建設、間接的法律監管和公共服務。在這一時期,在完善的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體,政府職能的重點主要是通過金融和咨詢、指導、目標和自愿協議等手段尋求影響企業行為的方法。
二、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
1、產業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我國節能環保企業雖然多,但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大型環保企業只占全國環保企業總數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業。更重要的是企業專業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以企業為主體的環境技術開發創新體系建設進展緩慢,科研、設計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尚未形成較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著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骨干企業隊伍。
2、地區分布不均衡,產品結構不合理
節能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沿長江以及中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西南、西北所占比重較小。產品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企業注重企業有形產品的開發、生產,節能環保產品較多還停留在自產自銷階段,缺少中介流通環節和專門咨詢公司。
3、市場發育不完善
我國目前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空間雖然很大,但由于技術不過關、標準不統一,引導環保產業發展的體系不完備等原因,還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地方保護等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特點充分表明,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正處于初始萌芽階段的后期,這也是需要政府起主導作用的階段。能否早日實現向快速發展階段轉化,還取決于政府職能定位的進一步明確和作用的充分發揮。
三、現階段政府職能重點
1、進一步完善制度安排
在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下發展環保產業,政府的最主要的職責義務在于提供制度規則和彌補市場失效,政府的權利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結果進行監督。
一是科學制定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在制訂環保產業的發展規劃時,要立足我國國情,面向國際市場,確立環保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把環保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即戰略性產業加以培育,根據“筱原兩基準”,確定發展重點,分步驟多梯次推進規劃的實施。各級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規劃,理順管理體制,采取有效措施,引導鼓勵環保企業進入環保設施運營業和環境污染治理服務業,擴大環保技術服務隊伍,培育和完善環保技術服務市場。逐步形成產品生產、技術服務、資本三個市場協調發展、完整統一的節能環保市場體系。
二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我國環境立法雖多,但實用性差。突出表現為現行《環境保護法》1989年公布實施至今而從未修訂,對環境監管體制的界定已呈明顯缺陷;對嚴重污染行為的處罰過輕,導致“違法成本低”等?!董h境保護法》應修訂成綱領性的環境友好政策法,并使之成為國家的基本法律。把建立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和干部環境績效考核制度放入核心位置,落實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總責的要求,從源頭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兩大問題。
三是制定完善環保產業政策。主要是制定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組織優化政策。鼓勵發展技術先進、經濟高效的環保技術與產品,促進環保產業升級。引導大企業適應現代化大生產要求,進行資產重組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成為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在進入環保領域時充分考慮自己的基礎和優勢,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技術特點選擇合適的產品,通過建立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提高環保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2、形成長效規范的市場化機制
當前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帶動技術的進步,加快社會資金渠道的形成。
一是明晰事權,進行環保價格機制改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合理的環境事權分配應是:政府承擔組織實施公共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跨地區的污染綜合治理與監督;企業承擔投資經營風險(包括環境風險),個人和居民按照“使用者付費原則”,有償使用或購買環境公共用品或設施服務;公共環境設施的建設與運營可以契約方式實行部分政府權轉移,按照市場規則運作。繼續深化并加快排污收費、資源定價的改革,特別是能源價格和水價,使其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及環境的外部性,增強價格及稅費對需求的響應。與此相適應,建立環境相關的財政預算系統,完善環境投入產出與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用以實現環境目標的財務手段。
二是開展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是一種市場化的環境保護機制,主要是通過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進行市場交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嚴格控制的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經濟手段。美國等先進國家已有較為成熟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可供借鑒。我國可在經濟發達地區先行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開,并由此制定相應的交易法規,規制市場運行。
三是建立和完善財政稅收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支出力度。加大對環?;A設施及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強環保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工作,增強示范帶動作用。對企業的環境投資貸款進行財政貼息,或對環保新產品的開發實施財政補貼,重點是通過財政補貼、貼息的方式促進我國大型壞保設備的生產和研發。另一方面,完善稅收政策。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改排污費為環境保護稅,把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迫使企業負擔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恰當地反映“污染者負擔”、“受益者付費”的環境補償原則。繼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無形資產抵扣、擴大減免環保稅收范圍等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促使環境保護企業盡快發展壯大,形成規模。
四是形成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工業化國家在建立了可供選擇的資金渠道后,政府投資已減少到30%左右的水平,而我國目前政府投入仍在60%左右。為此,一是設立多種形式的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也可嘗試利用專項國債發行環保彩票籌集環保投資,利用社會資本實現環保技術產業化。二是制定靈活的環保融資政策,鼓勵融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企業債券、項目融資(BOT、股票等)、企業上市、信托投資等多種融資方式;還可創建股份制的環保銀行,實施優惠措施支持環保企業發展。三是制定鼓勵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環境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政策,積極與國際金融機構接軌,利用國際資金實現環保融資。
另外,要盡快建立完善環保產業監督管理機制。進一步改革現行環境管理體制,按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方式,逐步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增強環境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形成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監督機制。
3、拓展公共服務覆蓋空間
環保產業服務體系應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為環保產業提供全面的服務。一是建立環保產業政策和市場咨詢體系,為環保企業提供政策和市場信息服務,使企業能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和國內外市場狀況,從而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以適應環保產業市場的需要。二是建立環保產業技術和信息交易體系,提供有關的技術信息服務,發展技術信息交易的中介機構,促進國外技術進入我國市場,引導我國的成熟技術走向世界市場。三是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攻關的技術創新體系。在加強國內環保產業的科研與技術創新、推廣和應用的同時,加強環保產業技術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加快環保高科技成果轉化。
(注:本文作者劉新勇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劉清、施放: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用機制研究[J].經濟論壇,2007(8).
[2] 傅京燕:政府須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進環保產業發展[J].中國環保產業,2001(4).
[3] 曾賢剛: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結構分析與產業組織政策[J].當代財經,2004(4).
[4] 陳天翔:走出誤區促進環保產業發展[J].中國環保產業,2001(5).
[5] 李紀武:美國環保產業發展政策研究及對武漢市環保產業發展的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2).
[6] 趙鵬高:我國環保產業政策現狀及對策建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8).
[7] 韓永奇:節能環保產業:實質“推進”在當前[J].中國經濟信息,2007(6).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著力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面勝利和“十二五”規劃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
(二)總體要求。把保持經濟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著力完善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把完善政府調控與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結合起來,著力激發經濟發展內在動力與活力;把推進社會建設與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結合起來,著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保障機制;把提高經濟效益與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著力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體制機制;把加快國內發展與提升開放水平結合起來,著力形成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
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一)落實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的制度,支持民間資本投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有效激發市場投資活力。(發展改革委牽頭,各有關部門負責)
(二)推動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適當退出,切實把國有資本投資重點放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國資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三)繼續完善對小企業的支持政策,健全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開展支持小企業融資的金融產品創新試點,研究制訂促進小企業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銀監會、財政部負責)
三、深化國有企業和壟斷性行業改革
(一)以推進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為重點,制訂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并開展試點,探索建立保障三網融合規范有序開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工業和信息化部、廣電總局等負責)
(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完成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改革,出臺輸配電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研究制訂農電體制改革方案并開展試點。(發展改革委、國資委、電監會、水利部、財政部、能源局負責)
(三)推進鹽業管理體制改革,出臺鹽業管理體制改革意見及相關配套措施,推動形成新型食鹽供給體制和鹽業管理體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負責)
(四)加快推進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母公司層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強化境外國有資產監管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國資委牽頭)
四、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
(一)出臺關于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的實施辦法,簡化電價分類結構,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發電定價和費用分攤機制。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繼續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發展改革委、電監會、能源局負責)
(二)穩步推進水價改革,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推進農業節水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財政部負責)
(三)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醫療廢物等處理收費制度,研究建立危險廢物處理保證金制度,制訂出臺推進排污權交易試點的指導意見并擴大試點范圍,完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制度。(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一)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制度,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研究實施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完善消費稅制度,研究開征環境稅的方案。(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負責)
(二)全面編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試編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加快形成覆蓋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統一、有機銜接的公共預算體系。推進預算公開透明,健全監督機制。研究建立地方政府財政風險防控機制。(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資委、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和收入管理制度。完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收益上繳和使用管理制度。(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國資委負責)
六、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一)借鑒國際監管標準的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強化資本和流動性要求,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建立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信息共享機制和國際合作機制。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管機制。探索規范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外匯局負責)
(二)修訂出臺《貸款通則》,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加快發展多層次信貸市場。盡快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制定出臺存款保險條例。(人民銀行、銀監會負責)
(三)加快股權投資基金制度建設,出臺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完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管理機制。健全創業板市場相關制度,推進場外交易市場建設,推動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展改革委、證監會、財政部負責)
(四)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加快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開展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試點,深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改革。(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負責)
(五)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全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研究制訂偏遠山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辦法,研究制訂農村抵押擔保條例,充分發揮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在支持“三農”中的作用。(銀監會、人民銀行、財政部負責)
七、協調推進城鄉改革
(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條例,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出規范農村土地整治的指導意見。修訂國有建設用地劃撥目錄,深化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國土資源部牽頭)
(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進一步完善暫住人口登記制度,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
(三)做好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工作。制訂出臺進一步加快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推進國有農場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制訂出臺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思路,進一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推進農村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農業部、林業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等負責)
八、深化民生保障體制改革
(一)研究調整和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標、重點和措施。積極穩妥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推進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設,改革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工資總額管理制度,完善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分配和監管制度。(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資委等負責)
(二)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研究解決城鎮集體企業職工、退休人員及城市無收入老年居民養老保險問題,繼續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配套政策并擴大試點范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
(三)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推進城市和工礦區棚戶區改造,出臺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長遠健康發展的綜合性政策。(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負責)
九、深化社會領域改革
(一)出臺并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重點,推進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學校制度和辦學體制等改革,并啟動相關試點工作。(教育部牽頭)
(二)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扎實做好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重點改革。(發展改革委、衛生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
(三)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推進非時政類報刊改革,制訂出臺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改革意見,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出版社轉制任務。(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
(四)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科技部牽頭)
十、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
(一)研究制訂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促進對外貿易協調可持續發展。(商務部牽頭)
(二)研究修訂外商投資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簡化和規范外資審批程序,建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制訂出臺境外投資條例,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法制辦負責)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一)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原則,制訂出臺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文件及相關配套文件,逐步擴大改革試點范圍,為全面啟動改革創造條件、積累經驗。(中央編辦、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負責)
(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出臺政府投資條例,加快制定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制定中央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責任追究指導意見和代建制管理辦法,建立重大項目專家評議制度。(發展改革委、法制辦負責)
(三)研究推進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研究提出深化政府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意見。(發展改革委、中央編辦、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管局負責)
十二、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開放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戰略任務深化改革,率先突破,形成有推廣價值的改革經驗。各部門要積極支持改革試點工作,將專項改革試點放到試驗區先行先試。支持和指導各地區各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改革試點。(發展改革委牽頭)
關鍵詞:寧夏;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政商關系
近年來,民營經濟占據了寧夏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不可否認民營企業對于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的貢獻。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寧夏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日趨突出,其中既有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也有企業外部體制機制環境方面問題,更有部分政府官員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如何準確把握并解決好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關系寧夏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寧夏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及特征
民營經濟支撐作用明顯。2015年,寧夏注冊登記非公企業7.16萬戶,注冊資本總額3500億元,實現增加值1298億元,占寧夏經濟總量的47%,經濟增長貢獻率近50%,民間投資占寧夏固定資產投資的55%。民營企業創造了寧夏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就業崗位,貢獻了70%以上的創業創新成果,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轉型升級優勢突出、“走出去”步伐快。寧夏認定的53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45家;67個國家級、自治區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中,民營企業55個。寧夏共登記企業科技成果149件,其中民營企業就有110項。截至2016年4月,寧夏境外投資企業達95家,95%為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完成額達5.66億美元,比“十二五”初增長18倍,增速較為顯著。[1]民營企業家信心不斷增強。2016年3月4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聯組會上,用“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與“獲得感”三個關鍵詞,給民營企業送來新春大禮包,吃下“發展”定心丸。特別是總書記講話中有關“親”、“清”政商關系的闡述,廓清了多年來企業家的思想困惑,堅定了民營企業家一心一意辦好企業的信心與使命責任感。
二、寧夏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政府失靈”①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是行政干預與審批過多。作為“看得見的手”,政府的職能在于做好政府該做的事,即只做市場做不好或無法做的事,一旦熱衷于干預市場,往往變成“閑不住的手”。一些好的項目和產品急需發展,但申請用地審批難,辦理周期長。一些部門和干部對非公經濟認識有偏差,對民營企業關注度低,工作缺乏積極性,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少,企業好時關注多,企業困難時關注少。個別部門會議上表態好,行動上反應慢。還有的部門缺乏誠信,政策執行缺乏連續性,新官不理舊賬,對于招商引資來的企業,后續服務不能跟進。二是職能部門間協調不佳。涉及非公有制經濟的部門較多,政策也多,相互缺乏協同整合。大部分優惠政策僅適用于規模以上企業,中小企業無法享受。不少地區和部門依然存在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隱性壁壘,導致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打不通。
(二)融資貸款難,金融環境不佳
一是各商業銀行對企業放貸日趨謹慎。許多企業明顯感受到了融資市場的惡化,集中體現在貸款門檻愈設愈高,貸款環節愈設愈多,貸款條件愈來愈嚴。二是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不足。特別是銀行認為農民合作社不是經濟實體,不給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制約了寧夏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牧企業多為租賃或依靠土地流轉經營,無資產用于抵押,貸款難度相當大。三是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不健全。由于經濟下滑,中小微企業經營出現困難,銀行抽貸、斷貸時有發生。有些企業為籌措資金還貸,迫不得已向民間借高利貸。四是各類擔保機構擔保條件過高。過去企業貸款,只需有抵押擔保即可,現在還要有政府擔保機構擔保,增加了貸款門檻,抬高了融資成本。
(三)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高
一是稅費負擔過重。有的企業承擔的各種稅費已占利潤的三到四成,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高,企業人力成本逐年增加高。盡管中央、自治區先后出臺了“三免兩減半”等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但大部分優惠政策僅適用于規模以上的大型企業,規模較小的企業普遍反映稅負偏高。二是物流、電費、天然氣的價格居高不下。寧夏電價平均0.5元/度,比內蒙古的0.38元、青海的0.36元分別高0.12元、0.14元。民營企業天然氣使用價格平均在2.83元/立方米左右(含增值稅),也比甘肅2.13元(含增值稅)、青海1.97元、新疆1.85元分別高0.7元、0.86元、0.98元。
(四)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有待完善。寧夏百戶企業擁有的服務機構不到發達省區的十分之一,特別是針對中小的企業服務機構發育緩慢、服務內容單一、范圍狹窄。缺乏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渠道不暢,不能有效滿足中小企業在技術支持和專業化服務方面的需求。二是創業孵化和輔導體系還不夠完善。孵化基地功能不夠健全,智能化程度低,孵化速度慢,為創客提供支持的眾創空間數量非常少。
(五)思想意識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思想上存在畏懼與迷茫。一些企業畏懼風險,不愿意打破現有的產業格局,不愿意舍棄眼前既得利益,對財富從投資賺錢轉向財產保值;一些企業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持“觀望”態度,對處于十字路口的企業沒有把握,對轉型升級的新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缺乏信心;還有一些企業雖然有較強的轉型升級愿望,但發展方向不明確,缺資金、缺項目、缺技術,不知道“該怎么轉”。二是管理水平低,人力資源狀況不佳。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主要是靠創始者的自我判斷和經驗參與市場,企業家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院校教育,很難跟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特別是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以及服務業企業大多以私營企業為主,尚未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很多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在人事、財務等關鍵環節運作方式上滯后,人才流失嚴重,人力資源狀況不佳。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轉變職能,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全力構建“服務型政府”。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內在組成部分,不應一味充當經濟活動的“主宰者”,而要努力成為企業發展的“幫手”。為此,必須要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入手,減少政府對市場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要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把服務挺在前面,定期有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市場需求和經濟運行的預測和預警信號,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盡快加強監管與糾錯機制。為加強對政府調控行為的監督,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程度。要進一步細化政府有關部門行政權力,落實崗位責任制,按照“一事一主體,一主體一責任人”原則,明確主要負責人和干部職工崗位職責,加大問責懲處力度。改變考核方式,采取“月點評、季測評、年總評”模式,引入第三方參與考核評價,變一方考核為多方參與,變結果考核為過程考核,變年終考核為全程考核,切實解決部分干部不作為問題。
(二)完善金融體系建設,更好地服務于民營經濟
創新金融服務。支持非公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動產抵押登記、存貨產品抵押以及企業家信用擔保等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適當延長企業貸款期限。加強金融支持“三農”力度,除了要有各種財稅政策優惠外,必須出臺限制農村資金回流城市、鼓勵城市資金流回農村的明確政策。鼓勵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經營,要真正尊重農民意愿,支持農民創造的各種經營方式,杜絕一切不應有的行政干擾。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按普惠原則,對于一切從事中小微企業進行信貸支持的各類機構,給予同樣的政策優惠,以更廣泛的動員區內各種金融資源。嚴格設定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的服務對象和經營區域。落實好自治區已有支持企業上市、新三板、寧夏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優惠政策的基礎上,自治區財政采取差別化獎補政策,激勵民營企業掛牌、龍頭企業上市,提升企業直接融資能力。優化擔保體系。改進寧夏擔保集團及市縣政府出資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運作方式,堅持微利原則,簡化擔保程序,降低企業貸款擔保門檻。加強對民營融資性擔保機構擔保費收取的規范化管理,使擔保費用保持在合理區間。
(三)進一步正稅清費,盡快降低企業成本
減輕稅費負擔,清理不合理收費。認真執行新辦大中型非公有制企業免征地方分享部分所得稅5年優惠政策,并適當免征地方分享增值稅部分。將新辦小微企業,享受與其繳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等額財政補貼的期限由3年適當延長。對小微企業設定“一纜子”綜合稅率,簡化優惠政策申請程序,縮短減免稅收申請時間。對繳稅確有困難的小微企業,設置緩交期,扶持小微企業發展。落實精簡歸并“五險一金”政策,合理下調“五險一金”繳存比例。逐步擴大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范圍并實行常態化公示。參照有關省市做法,在“十三五”期間內,對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取消。降低企業建設過程中安評、環評、消防等審批收費標準,杜絕重復性評估驗收。重點推動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壟斷行業改革。打破電力、天然氣等行業施工壟斷性收費。針對生產領域電力、天然氣價格偏高的問題,應積極協調中央部委以及有關部門,進一步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改革環保電價補貼方式,完善可再生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辦法,在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進一步推行基于單位能耗的差別電價政策,落實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政策。按照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以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為目標,把價格改革向縱深推進,把價格監管和服務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快推進價格信息化建設,加強價格監測預警和形勢分析研判,提高價格公共服務水平。
(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繼續完善自治區“168”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建設。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加大完善創業孵化和輔導體系,在融資擔保、信用評價、人才培訓、信息咨詢、法律咨詢等方面提供服務。加快推進“智慧寧夏”建設,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探索實施商務信息化平臺,切實解決企業市場信息不靈、低水平重復建設、低層次惡性競爭等問題。積極鼓勵并扶持地方民營企業“走出去”。要大力宣傳本地非公有制企業的作用和貢獻,培育樹立一批本地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典型。完善非公企業誠信體系建設。要把非公企業納入寧夏統一信息數據庫,實現金融、工商、稅務、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公開,依法依規解決問題與矛盾。
(五)樹立現代企業家理念,加快推動轉型升級
解除思想顧慮,增強發展信心。越是面臨下行壓力,越要保持定力、激發動力。[2]要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看清本質,認清形勢,正視困難,穩定預期,堅定對國家和企業發展的信心。要推動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定期邀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座談,聽取意見建議,提振發展信心。加快企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現代企業家既要懂得創新的必要性、迫切性,又要從事創新,敢于創新,靠創新立業和靠創新建立新品牌,靠不斷創新來擴大自己在市場中的份額。[3]要依托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建立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宗旨的技術研究中心。發揮財政資金扶助作用,通過適度貼息、發放創新劵等方式,支持“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指導成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聯盟,整合資源、加強聯盟成員間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建立人力資源儲備庫。制約企業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內部人力資本的供給。企業能發展多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部人才的培養速度,要倡導企業建立符合自身發展情況的人力資源儲備庫,培養人才,用好人才。要推動實施“千企百家”培養工程,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創新意識強、決策能力強、戰略眼光遠的非公企業家隊伍。
作者:尚亞龍 單位:寧夏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寧夏企業境外投資額5年增18倍達5.66億美元[EB/OL].新華網寧夏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