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9 17:46: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慧交通的必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旅游業發展的近三十年來,旅游發展的主要模式是以建景區景點、配套酒店的“景點旅游”。但是在當下,作為綜合性產業的旅游業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將更加廣泛,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完全不能滿足旅游業當前發展的需求。我們需要從以往的“景點旅游”模式轉換成為“全域旅游”模式,才能促進旅游業更加健康的持續發展。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在其《全域旅游大有可為》的講話中對全域旅游做出了這樣界定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以旅游業作為優勢產業,對區域內其他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生態環境、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等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提升優化,從而能實現區域內資源的有機融合、產業互助發展、資源共建共享,讓旅游業帶動和促進區域內經濟社會共同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理念和模式。簡單來講就是將一個區域整體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來運作和建設,實現景點和景區內外一體化的大旅游。
二、揚州市旅游發展概況
(一)揚州市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2006年以來,揚州每年接待游客總量和旅游總收入均有著很大的提高,旅游業發展迅猛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部分景點景區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的不完善;旅游季節性強、春秋季節旺,夏冬季節旅游市場冷清;旅游產品比較單一;旅游資源豐富,但資源同質性強;當地居民的旅游服務意識還非常薄弱。
(二)揚州市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
1.地理條件優越。揚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是蘇中地區的旅游集散中心。依托“襟江臨淮”的區位條件,對加快揚州旅游業的縱深發展,促進其地方經濟發展,塑造城市整體形象有著較大優勢。
2.城市美譽度高。揚州有 2500 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公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之稱。同時擁有聯合國人居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3.旅游資源豐富?!肮?、文、綠、水、秀”構成了揚州的整體風貌,其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等構成了揚州旅游業的靈魂。揚州古典園林特色集南秀北雄于一體,與周邊蘇州、杭州齊分秋色。有湖上園林瘦西湖,以全國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為首的私家園林20多處,以大明寺及禪宗四大叢林之一的高F寺為代表的眾多寺廟園林。在長江流域這條黃金線路上,揚州以其豐富的風光、文化資源必將成為旅游熱點地區。
三、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導旅游業發展的必要性
(一)戰略規劃上的必要性
揚州的旅游業存在小、散、亮點不多等問題,眾多旅游資源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小。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市旅游缺乏統攬全局的總體規劃,對揚州旅游發展的戰略定位沒有清晰的思路。我們要借用專家學者和群眾的力量,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戰略定位的層面上通過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定位、編制規劃,避免我市在旅游發展道路上走彎路。
(二)旅游市場需求的必要性
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指出“全域旅游對生產要素的配置,能更好的發揮旅游的導向作用!我們工作的重點不能停留在對景區景點、資源配置,這樣整體效率和宏觀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全域旅游的發展能更加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城市群發展的需要,使道路風景化、交通體驗化,同時可通過網絡將智慧旅游包裝成整體項目,讓客人感受到信息與交通的最大便捷,從而促進旅游投資。
四、全域旅游視角下揚州市旅游發展思路
(一)政府主導,對全域旅游建設發展提供保障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涉及面廣,包括當地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經濟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關系也錯綜復雜,要實現多方面的共同發展目標,政府必須牽頭,對全域旅游建設發展提供保障。政府一方面要做旅游發展的牽頭者,同時還要扮演各相關利益關系的協調者的角色。成立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最大程度發揮專家學者作用的同時,還應健全全域化旅游管理合作機制,指導協調整體旅游工作。利用智慧旅游技術,打造揚州全域智慧旅游信息中心等,使揚州全域旅游的發展更加科學化、智慧化。
(二)加強全域旅游業態梳理,推動揚州旅游全面發展
全域旅游的發展必須要從全域視角出發,加強對全域旅游業態的梳理,從而突破揚州目前較為單一的觀光旅游業態,挖掘以園林為主打的全域旅游資源,使文化產業、農業、工業等有機融合,使單一的觀光揚州轉換成美食、休閑、度假、養生、文化等型旅游業態發展,建立體驗型旅游產品體系。同時揚州的旅游要改變以往的“門票經濟”,減輕對景點旅游資源門票經
濟收入的依賴,要圍繞整體全域旅游資源,設計開發出“鏈條式”旅游產品,發揮全域旅游綜合經濟帶動效應。除加強對揚州白天旅游產品的設計和營銷,也需要重視揚州旅游的“夜晚經濟”,開發夜間旅游產品,促進夜間消費,打造全時空旅游產品體系。以體驗型、鏈條式、全時空旅游為目標,推動揚州全域旅游的健康全面發展。
(三)進行全媒體營銷,促進旅游宣傳的全域化
一個地區想要提升知名度,旅游營銷宣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揚州旅游的營銷必須用好揚州園林這一強力引爆點,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和影響力,將其與全域內其他旅游資源與域內其它旅游資源有效整合,進行統一營銷,能夠更好地增強全域旅游營銷內容的份量,加深揚州旅游的多方內涵。全媒體營銷可以通過旅游宣傳片、宣傳手冊、影視作品等途徑,利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深度地宣傳推廣。如借助瘦西湖大型實景演出《春江花月夜》等一批展示揚州風情、揚州文化的作品,讓游客既感受到了揚州魅力的園林風光,還有其所承載的文化點滴,在全媒體營銷中,注重揚州全域其它旅游元素的統一包裝,促進旅游宣傳的全域化。
(四)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全程化旅游服務
關鍵詞:吉林市 智慧社區 建設典型培樹 問題研究 探索
中圖分類號:D66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01-02
現階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在國內逐步得到關注和重視,未來城市建設與智慧電子網絡等結合將更為突出,智慧城市建設將是重點體現。智慧社區建設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環節,隨著新技術、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進經驗的引進,其已經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選擇?;诋斍凹质猩鐓^管理薄弱,社區服務不夠深入,社區參與意識不強等狀況,綜合國內外智慧社區典型培樹經驗的基礎,有的放矢地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對策探索。在借鑒國內外智慧社區典型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培樹分析,建設有針對性的智慧服務平臺。提出植于政府宏觀調控下,構建新型管理方式,發展智慧服務理念;同時結合社區社會層面,通過建設社區信息服務中心等多功能服務系統,整合社區資源,切實調動社區的積極性;從社區自身來說,社區內智慧平臺建設應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服務體系,創建智能服務系統。
目前,我國智慧社區建設以及其治理模式還處于探索時期,成功運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部分社區,智慧社區建設促進了現代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的轉變,也創新了社會治理觀念、手段乃至內容,終將為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提供契機。
一、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研究現狀
(一)智慧社區信息化建設內涵
智慧社區信息化建設,其定義是基于街道、鎮、村等地理區域范圍內,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務,提升社區居民對智慧城市的體驗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區建設首先要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突出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過智慧化的社區管理與服務,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區;其次要統籌考慮、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智慧社區的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因地制宜,扎實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工作,并做好與市級層面社會事業、公共服務項目的銜接工作,減少重復建設;最后探索智慧社區的建設模式和運維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積極利用社會各方資源,合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建立長效運行機制。
(二)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基本概況
智慧城市綜合了資源多樣化、信息交互無障礙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動運行化等特點,以實現城市便捷、高效發展和運行為目標。我國從2012年12月開始國家層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進行試點開展。2014年12月底,在試點的基礎上,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達90多個,涉及了全國大部分省份,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環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密切聯系智慧建設的受眾――社區和社區居民。智慧社區建設,在我國尚處于初級階段,經驗借鑒有限,有必要進行必要的探索與研究。
社區是城市組合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更是黨和政府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注重的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經提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要率先從社區入手,基層社區的創新管理與建設事關我國發展的根本,隨著社區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區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結合新時代下新型信息技術以及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社區管理職能要不斷提高,管理模式要進行創新,服務平臺也應拓展和創新建設?;谶@樣的基礎下,將“智慧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作為社區建設的發展目標,并在全市部分社區啟動了智慧社區建設,是吉林市進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另一方面對推動社區治理創新研究,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性。
(三)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研究的內容
1.智慧社區的信息化建設
在基于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進行應用、整合和再造,通過主動感知和網絡互連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區生態化服務和運行平臺。
2.智慧社區的系統化建設
智慧社區強調信息的采集、互通、處理和應用的系統化,通過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區要求的現代化、精細化和標準化的社區公共服務系統。
3.智慧社區的治理化建設
主要是把社區中各主體,即政府公共部門、社區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圍繞社區公共事務充分協商的互動過程,綜合建構智慧社區基層社會治理結構和基層共同體的發展方向,轉變到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結構,培育社區共同體,重構社區共同體。
二、吉林市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培養措施
根據發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現階段要結合社區智慧型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開展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網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礎設施“樹”的網絡化
吉林市要基于規劃引導、集約建設、資源共享、規范管理、滿足需求的原則,依托通信運營商全面開展智慧社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信息網絡綜合承載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輻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服務水平和普遍服務能力,滿足居民對通信質量和服務的要求。
當前,吉林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從光纖寬帶網、無線局域網、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以及應用終端等五個方面著手開展,為社區居民提供高速、安全、優質的上網服務,保障通信質量,為廣大社區提供高清電視、高速數據接入和語音等三網融合業務的能力,并借助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社區屏等多種載體,面向不同群體和推送具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信息。
(二) 生活服務“樹”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區居民生活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推進社區生活服務建設。
吉林市的生活服務樹主要從生活信息、便捷服務開展,匯聚社區周邊生活信息,通過多種渠道,及時、準確地提供給社區居民,積極創新為居民服務的方式、方法,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三) 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樹”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完善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功能,推進廣覆蓋、易使用的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信息化應用,提高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
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樹”主要從社區管理、醫療衛生、社區文化、關愛救助、教育體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著手實施。結合家庭醫生制度,創新社區居民就醫模式,為家庭醫生提供隨訪、診療服務的信息化支撐,并建立完善的預約掛號服務流程,實現實時查看聯網醫院掛號就診情況,同時為社區居民建立涵蓋個人基本信息和主要衛生服務記錄的電子健康檔案,以及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實現遠程醫療會診、遠程健康監護等,構建社區遠程醫療服務模式。充分發揮社區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務功能,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強關愛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區幫扶救助和養老助老工作的開展。關注社區學生教育和居民體質,營造社區和諧教育、健康環境,同時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創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環境。
(四)小區管理智能“樹”的建設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通過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打造安全、舒適、高效的智能化小區,主要做好居住區周界、重點部位和住戶室內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區整體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過訪客對講、周界防越報警、閉路電視監控、電子巡更、管理與監控(物業運營管理、公共設備監控和小區門禁管理)、車輛出入與停車來進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樹”的建設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進技術,實現家居生活設備設施和家庭生活環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監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適、安全、低碳,主要從家庭設備監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種探測工具和手段,對居家環境進行監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財產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質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問題探索的意義
智慧社區是一種全新的社區生態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它需要結合到社區民生服務、公共安全、社會保障和社區管理等一系列基層社會治理,進行創新建設。吉林市通過智慧社區的建設來重構社區新型管理和發展建設,結合存在的背景和發展的時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區建設典型培樹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智慧社區建設研究的理論意義
智慧社區在吉林市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視角,縱然有理論研究和學術分析基礎,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處于初級摸索階段,原有的部分理論概念不能適應新型信息時代背景下社區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區建設需要通過網絡背景下,結合網絡管理理論,依靠多元治理理論進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來說,就是結合時代和信息發展要求,進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務和管理為目標。
2.現實意義
智慧社區是社區的高級階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礎上,重構“線下”現實社區和“線上”虛擬社區的結合體。把政府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第三部門和個人等都囊括進智慧社區平臺上進行互動和協商,共同參與治理社區公共事務。
首先是,政府通過信息化平臺技術,建設一系列的智慧服務平臺,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區服務,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個社區的服務建設,及時提供社區的必要服務,通過技術化手段進行監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過智慧社區建設,把社區資源全面整合,把社區的衛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電子商務都進行互聯共享,促進了社區的網絡化和服務化。
最后是,通過智慧社區建設,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形成社區治理合力。通過打造現代化社區“智慧綜合體”,創造社區成員之間的溝通空間和平臺,從而為拉近社區成員之間的距離,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
通過此課題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區建設的典型培樹的優勢和未來對基層社會治理的現實意義,最終目的是實現信息化時代基層社區的科學管理。
參考文獻:
[1]張永民. 智慧城市總體方案[J].中國信息, 2014,05:145-156.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快遞;影響要素;應對措施
當前,互聯網經濟下的快遞業逐漸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就業創業的新動力。據調查,快遞業在我國2015年發展指數約為386,相較于2014年提高36%以上。自2010年發展指數持續5年走高,均超過31%。國家扶植和市場利好吸引下,快遞業開始出現網絡布局不合理,價格非理性競爭,管理粗放,服務創新不足等發展期后遺癥,導致丟包、爆倉、加盟商與總部沖突頻頻出現。在國家郵政局申訴情況通告中顯示,2015年全年共受理約28萬件快遞用戶有效申訴,同比增長17.9%,挽回快遞用戶損失約3320萬元。為了高速成長的快遞業健康發展,實現二次飛躍,快遞產業升級與創新應加快提到議事日程中來。
1 “互聯網+快遞”背景下智慧快遞的提出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中指出“互聯網+”快遞是快遞業未來發展方向,是全民創新創業的新途徑之一,也是快遞業實現產業優化和升級的重要手段?;ヂ摼W經濟發展帶動了快遞業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經濟需要依賴快遞業實現虛擬向現實的過度,二者關系相輔相成,相互依賴。隨著web2.0向web3.0時代過渡,互聯網與快遞二者關系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將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將為快遞行業發展帶來重要契機?!盎ヂ摼W+快遞”,借助大數據挖掘、云計算、移動終端互聯網絡、物聯網絡等技術,創新快遞業經營管理模式,加速快遞的提質增效,優化經營網絡和產業布局,擴大服務對象的受益面,更好地為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積蓄力量。
智慧是發現和感知萬事萬物,規整和創新萬事萬物的能力。作者認為,智慧快遞是利用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技術,使快遞系統具有自行感知和規整快遞事物的能力。智慧快遞形成離不開感知、識別、傳遞、分析、決策等過程。在智慧快遞范疇里,感知和識別過程要借助傳感器、l形碼標簽及終端、射頻標簽及終端、視頻音頻采集器等設備,替代人的觸覺、聽覺、視覺,快速、準確識別和采集數據,形成以需求為導向的大數據平臺。傳遞過程中,移動終端互聯網和物聯網共同搭建了快遞世界信息傳遞的“神經網絡”。最后,由云計算和大數據挖掘實現了快遞領域決策過程中的計算、分析和決策。
智慧快遞將“互聯網+快遞”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將現在“人找包裹”轉變成的“包裹找人”。智慧快遞不僅僅涉及快遞企業如何利用互聯網相關信息技術,進行內涵式發展,實現快遞企業提質增效,還涉及跨企業、跨區域、跨平臺、全覆蓋的快遞信息流的自動智能化、可控可視化、共享資產化發展,從而刺激內需,促進全社會資源優化分配、產業合理布局及生產力提高,創造出社會新價值新財富的。
2 智慧快遞的必要性分析
快遞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有很多現實的意義,快遞業的發展促進創新創業,惠及民生工程,拉動市場需求,保障經濟穩增。然而,2015國家郵政局調查結果表明,收派件服務、包裹延誤和丟失短少問題嚴重,投訴率居高不下,三項合計占總投訴比例約為75%??爝f管理粗放、運營成本偏高、設施設備落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跨國經營能力不強等現象現在依舊存在,以現在既有的方式都已經力有未逮。
如何讓快遞業提高服務品質,做大做強,順利實現產業升級,以應對快遞業全球化的競爭,發展智慧物流是一個有效途徑。在快遞企業經營管理和成本控制問題方面,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可以將經營管理和成本可視化、透明化,再通過云計算,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物的可感知、可辨別、可分析,可決策;其次,快遞目前存在一些盲區,我國的邊遠地區和農村快遞延伸不到,國際快遞領域存在很多難題,智慧快遞發展有利于農村快遞和全球快遞的快速布局,破除難題,為拓展我國企業內需和外需市場的提供條件;再次,我國快遞業服務同質化明顯,價格競爭激烈,競爭層次不高,快遞突破當前困局,實現差異化發展,打造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快遞智慧化發展是一個著力點;最后,快遞智慧化發展,可以促進政府出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標準、行業規范,讓電子商務健康發展,讓快遞企業向綜合、全覆蓋快遞方向發展。
3 智慧快遞發展要素研究
發展智慧化快遞,首要是緊抓投入要素的發展。快遞系統投入要素一般為人、資金、物、設施設備、信息、技術等。智慧化物流必須緊緊圍繞這些要素展開設計,缺少這些要素發展,智慧快遞的發展便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1 人的要素
人的要素是快遞系統最基本要素。提高快遞參與者的素質,是建立一個科學、高效的快遞系統的基礎。通常,快遞人的要素包含快遞企業中作業和管理人員,而智慧快遞要將人的內含向橫向縱向延伸,投件方、收件方、信息與支付平臺方、銀行方、保險方等參與方都應包含在內。各方登陸統一的信息平臺,采集快遞物流的方方面面數據,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數據模型,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收件和派件環節,保障快件包裹的安全無誤,完善服務產品線。以移動互聯網、手機應用軟件、GPS等技術,將快遞參與方緊密互聯互通,對人的行為和包裹狀態進行信息化描述,砍掉原地等待等多余環節,甚至參考網絡專車服務形式,讓投件或收件人主動參與最后一公里物流,承擔一定的收件和派件工作。智慧快遞將引導更多人主動參與,為人們提供新的創新創業就業機會
3.2 資金要素
物的流動伴隨著資金的運動過程,快遞公司通過提供的空間、時間和形質效用來換得資金,用于企業持續發展和建設。當前加速資金回流,保障資金安全,優化資金配置,成為快遞公司關注重點。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快遞公司在費用結算業務模式創新和轉型。智慧化快遞結算系統,采集和分析快遞用戶消費行為習慣或規律,構建方便快捷的渠道,全天候全方位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將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與保險信息平臺與手持POS機、手機、小區智能快遞柜等設備互聯互通,加強企業資金流可控性、可預測性和可視化,捕捉市場細微變化,通過智能分析和判斷提升財務決策能力和資金抗風險能力。
3.3 物的要素
物的要素在快遞系統中指各類包裹快件。作為勞動對象,包裹和快件需要公司實時掌握其所處的狀態信息和物流信息。圍繞包裹智能化跟蹤和調度,基于RFID、物聯網等技術,企業可以嘗試開發包裹GIS系統。在電子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的線表示線路的繁忙程度,直觀地展示各快遞節點收發貨實時動態, 通過線路擁堵調度來減少爆倉和設施。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公司實時掌握妥收率、在途率、妥投率等數據,事前、事中、事后反饋異常包裹。對于未來的用戶而言,希望全程了解包裹位置狀態信息同時,還想了解途中快件的溫度、濕度、顛簸次數等更多信息,將測量溫度、濕度和傾斜度指示標簽、RFID電子標簽、互聯網GPS整合起來,讓RFID電子標簽成為快遞過程的記錄者和監督者,以便于追溯追償。對于快遞企業而言,透明、全面的包裹在途信息,可以預防丟包、盜包、貨損貨傷,快速追溯責任,對人員更好地進行績效考評,有利于科學化管理和服務。
3.4 設施設備
快遞設施設備屬于勞動資料,其中,設施包括節點和線路,快遞節點是指連鎖營業網點、配送中心、分撥中心、物流中心等,線路有鐵路、公路、水路、航路??爝f設備主要包括信息采集與打印設備、網絡設備、信息處理終端、自動化分揀設備、裝卸搬運設備、包裝設備、運輸車輛、存儲設備、派件設備、工具、周轉材料等?!爸腔邸痹O施設備就是將設備這種死物轉變為活物,讓設施設備擁有一定的智慧,其標志是少人化甚至無人化。智慧化物流設施設備應具備數據感知、數據互聯、規律發現、行為決策和自動執行等能力。目前,國內有多家企業建立實驗室研發快遞智慧化O備,將分揀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車輛、智能快遞柜等設備應用于智慧物流設施、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領域,未來會出現快遞節點和線路的無人化作業,從而大幅減少快遞作業時間和成本,提高派件收件效率,提高包裹的安全性,為破解農村最后一公里難題提供新思路,為客戶帶來了便捷、高品質的快遞體驗。
3.5 信息與技術
如果設施設備是快遞的軀體,信息與技術則是這具軀體的靈魂。智慧快遞的發展離不開信息與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提高,為智慧快遞實施提供了可能。智慧快遞的信息技術來源于四個方面:(1)信息自動識別與采集,包括RFID射頻識別技術、位移、壓力、速度、溫度及氣敏傳感技術等;(2)信息傳遞,包括互聯網、4G移動通訊技術、物聯網、EDI電子數據交換等;(3)信息存儲,包括云存儲、數據庫技術等;(4)信息加工和應用,包括計算機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管理模型、人工智能、GPS和GIS技術等。
上述研究表明,人、資金、物、設施設備、信息、技術等要素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發展智慧物流必須著眼于這些要素,正確、合理的配置和作用智慧快遞發展要素,將要素間協調發展,是提高物流效率,創造優質服務的根本途徑,也是智慧快遞得以實現的關鍵。
4 發展智慧快遞面臨的挑戰
在“互聯網+”背景下,智慧快遞面臨哪些挑戰?作者認為,主要面臨三個方面,首先是技術問題,新技術在快遞物流的應用正以點帶面快速發展,但是有些技術商業化進程較慢或應用成本太高,制約了快遞技術的升級,如RFID技術,在短時間內依然無法取代條形碼;其次是信息共享問題,智慧快遞高效運作有賴于多方協同、信息共享??爝f企業間包裹信息共享平臺由于競爭關系很難達成。雖然有菜鳥裹裹在做類似的事情,但主要服務員在淘寶或天貓購物的消費群體。另外在快遞公司信息完整度、銀行配合度方面問題較多。而智慧快遞,將快遞、賣方、買方、支付平臺、銀行、保險等各方打開信息壁壘,破除信息孤島,實現物聯網信息管理;再次是政策問題,國家非常重視快遞業的發展,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是政策缺失或落實不到位,影響了各種商業模式的創新??爝f公司按照現行的‘一照一址’將增加快遞公司運營成本,如實行‘一照多址’將更有利于快遞規?;l展和技術創新;最后是信息安全問題,智慧快遞讓人感到更便利的同時,往往個人信息面臨泄露的風險。
發展快遞業這一新的業態,是促消費惠民生的工程,而快遞的智慧化讓邊這一新業態插上了雙翅??爝f業應全面推進“智慧+快遞”,加強與電商和制造企業深度合作,促進線上線下、工廠到消費者的互動創新,發展智慧終端、機器人、智能化分揀、無人機等技術,與其他新業態同發展共進步,一并為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嘉琦.基于智能快遞柜模式的網購末端物流應用分析[J].物流技術,2015(9):58-60.
(一)智慧資本的內涵
智慧資本是經濟學家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的概念,用來解釋企業的財務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的差距,智慧資本也稱為智慧資產、知識資產或者無形資產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我們現將此概念擴大化,推廣至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并認為智慧資本是能夠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從而創造經濟效益的該地區具有的顯性的和隱形的能力、知識、文化、戰略、流程、知識產權與溝通網絡的總和,通過優化智慧資本能提升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創造經濟效益。
(二)智慧資本構成
智慧資本由三部分構成: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人力資本包括該地區人口的能力、技術、知識及經驗;結構資本是該地區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變化而建立的本地區的規章制度,價值觀念,文化體系,組織結構,知識管理系統等;關系資本是指該地區和其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關系,即當該地區與其他地區進行物質、能量、思想、信息的交換過程中所結成的各種各樣的經濟和社會關系。
(三)智慧資本和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1、人力資本是形成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條件
擁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勞動力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支持,勞動者素質提高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有了保證,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才能提升。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也說明了這點,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保持了自身的經濟核心競爭力。
2、結構資本是形成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硬件條件
我們可以看到,地區經濟發展要有硬件條件的支持,比如科學設置的地方經濟管理部門及高效運轉的經濟管理機制、具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的政府、本地區具有開拓創新的文化氛圍、有利于高新技術傳播的機制等,這些硬件條件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些硬件條件形成的結構資本如果得到優化,可以顯著提高區域經濟的的競爭力。
3、關系資本是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與外部的經濟交流,不同區域由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和社會關系,凡是與外部經濟聯系緊密的地區其經濟一般來說都比較發達,所以優化關系資本有利于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二、通過優化智慧資本結構增強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性
(一)通過優化人力資本,可以增強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
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和優化。人力資本的投入和優化可以提高本地區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從而產生非??捎^的經濟效益。
(二)通過優化結構資本,可以提高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
西部地區的各類組織的規章制度,價值觀念,文化體系,組織結構,知識管理系統的建設在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地區的結構資本不合理,比如西部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封閉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新觀念,文化建設相對于沿海發達地區比較落后,這都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通過優化結構資本,可以有效提升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
(三)通過優化關系資本,可以強化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
西部地區由于地處內陸,地廣人稀,再加上交通相對于東部地區比較落后,因而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交往沒有東部地區頻繁,這就制約了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西部地區可以通過優化關系資本,加強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交往,提升西部地區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三、通過優化智慧資本結構增強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思路
(一)優化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結構,提高教育質量水平,強化素質教育
在原有的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優化人力資本投資結構,重視基礎教育的投入,抓好基礎教育的質量工程,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動手能力。加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水平質量,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水平。西部地區要加大教育資本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并支持高等院校的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對在職人員也要進行多種形式的人才培訓和開發活動。
西部地區人才培養模式要有自己的特點,走素質培養之路,針對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人才。
(二)優化西部地區的結構資本,提升區域硬件條件水平
西部地區硬件條件的改善也有助于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硬件條件方面的建設不僅是政府部門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機制,提高西部地區政府部門的宏觀經濟調控水平,而且也包括對本地區公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建設。培養公民的現代市場經濟意識和現代管理理念也可以幫助西部地區構筑經濟核心競爭力。
西部地區各類組織要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學習型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文化特色,使得學習型組織植根于本地區。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學習型組織可以改變人員的心智模式,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整體素質,從而有利于增強西部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西部地區還要加大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投資力度,營造有利于創新活動的氛圍和創新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進行創新,走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三)優化西部地區的關系資本結構,構建地區間網絡化戰略聯盟
通過文獻檢索發現,目前采用下穿湖區的公軌共建隧道較少,而疊合分離式下穿湖區公軌共建隧道更是尚未見諸報道。綜合考慮下穿湖區和富水礫砂層等復雜水文地質條件,艾溪湖隧道將面臨如下前所未有的工程技術難題:
(1) 富水地層雙排鋼管樁+回填土圍堰的防滲穩定機理與設計計算方法。目前對于雙排鋼管樁+回填土圍堰的設計僅限于指導性建議,尚缺乏對其作用機理和設計計算方法的研究;
(2) 富水地層坑中坑、有限土體支護結構變形與穩定機理,以及沿線不同深度和布置形式的基坑支護結構優化。對于坑中坑開挖的情況,由于上部基坑開挖卸荷導致下部土體應力狀態發生變化,引起下坑開挖的應力條件不同于一般的基坑。目前對于這種坑內基坑的支護結構力學機理和設計方法還不成熟。同時對于艾溪湖隧道,由于長度較大,在湖西和湖東段都存在暗埋段和敞開段,基坑深度不一,應考慮實際穿越的水文地質條件和支護結構作用機理,進行變形穩定計算和優化設計;
(3) 深長隧道結構的抗浮理論計算與結構優化。對于埋深較大的艾溪湖隧道,由于上下疊合的公軌隧道自重小,長、大跨度主體結構底板極易在水浮力作用下,發生中部隆起變形而產生較大的彎矩。通過引入長短組合抗浮樁(中部長、周邊短)和有效利用圍護結構,可對抗拔基礎進行優化設計。
(4) 交通荷載作用下長距離疊合公軌共建隧道不共板主體結構縱向和橫向剛度的適應性。對于艾溪湖隧道,大跨度公路隧道位于小跨度地鐵隧道的上方,上部結構底板與下部結構頂板采用不共板模式。因此,上部結構底板受兩端土體和下部地鐵主體結構支撐,由于支撐剛度差異,極易引起上部結構底板彎曲開裂。因此,對雙層板間充填材料剛度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主體結構的合理化設計。同時,艾溪湖隧道下穿道路,湖堤及艾溪湖,在湖堤兩側結構埋深差異較大,且結構型式也出現變化,針對結構埋深突變的情況結合結構型式變化研究結構縱向剛度變化有利于合理的確定結構的縱向受力。
(5) 疊合分離式公軌共建隧道的變形縫設計與防水措施。本隧道湖底主要位于強透水層中,對隧道結構的防水性能要求高。變形縫作為明挖隧道的防水關鍵部位,也是防水的薄弱環節,設置的距離需兼顧適應變形和防水效果。
(6) 復雜水文地質條件下深長公軌共建隧道的智慧化施工技術。相比于常規的地鐵車站基坑,艾溪湖隧道不僅有公路隧道和地鐵隧道,而且還有4個匝道和通風井等輔助結構,施工過程復雜,運維要求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采用基于三維交底的BIM技術。
綜上所述,上述有關疊合分離式公軌共建隧道的研究課題均具有開創性,其研究成果必將為艾溪湖隧道工程的建設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降低工程風險,提高隧道的品質工程,實現復雜隧道工程建設的信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
智慧園區信息化趨勢
當前,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處于更新換代的重大變革期,寬帶化、三網融合進程不斷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快速推進,互聯網、物聯網交融發展,信息基礎設施走向以光網、無線寬帶為主的新階段。高速、寬帶、融合、無線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礎設施將成為現實,滿足隨時、隨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網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聯通。隨著光網和無線寬帶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各項信息化應用開始向更多領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娛樂以及商業活動中,提供綠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網絡服務。
電子政務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職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務功能轉變,更強調為公眾和社會提供更廣泛、更快捷、更全面的無縫服務,使得傳統政府由多層次、多部門、以“管”為目的向一個“智能的”、以“客戶”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務型政府轉變。園區政府信息化以政務網絡為依托,建成園區統一的網站編輯平臺和平臺,在繼續加強園區門戶網站的建設的同時,完善多語種網站服務,注重服務效果的提升。通過網上政府,促進政府管理模式的創新,建立面向政務的管理和服務流程,減少管理環節和層次,促進政府組織扁平化,實現對整個業務鏈的一體化管理,從而極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過政府信息化實現無線招商門戶,開辦招商引資網絡洽談會,創新數字化招商引資途徑。通過園區公用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承載基礎地圖數據,在各有關單位設遠程工作站建立基礎數據與應用管理支撐平臺,實現園區管理“一套圖”。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深入應用,形成無所不在公共服務環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氣、供電、供熱、電信、有線電視、銀行等部門的信息系統,形成園區便捷高效的公用事業服務信息網絡平臺。政府信息化工作重點向服務轉變,為園區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信息服務,為園區居民提供及時、虛擬化的生活服務,促進形成公平、和諧的園區社會氛圍。
隨著園區信息化需求不斷提升,信息資源的整合建設成為必然趨勢。園區的信息化節點很多,有的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如政府體系內的社會保障、人力資源、公安、一站式服務中心、進出口口岸等,另外還有企業、電信運營商開發運用的網絡。但這些獨立封閉的節點相互間能共享信息資源的不多。在這種構架下,不同業務信息系統可以與上級條線聯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務,造成了嚴重的信息資源重復建設、互聯不暢和資源浪費。電子政務方面,園區政府各局辦、直屬單位按照業務屬性和有關規范標準,分別做好網絡接入和業務應用系統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與查詢,在線辦事咨詢、交流、監督等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網站群系統。園區建設統一的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建立健全數據采集、數據交換、數據接收、數據安全、數據質量等數據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逐步形成統一的數據接收、存儲和機制,實現對四大基礎數據庫的實時交換與共享。同時梳理各部門信息資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資源共享目錄,通過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服務平臺滿足各部門的信息共享需求,實現常態化的數據共享交換模式。加強與市級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交換,逐步實現跨層級、跨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利用,支撐業務協同。進而整合園區企事業單位的信息資源,建設園區數字中心,聯合企業機關的計算資源,建設具有高性能計算、存儲能力的、面向園區企業、組織開放共享的云服務數據中心,開展計算、存儲、備份、咨詢、托管、測試等多種業務,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園區建設中,隨著園區管理機構自身信息化建設的逐漸完善、園區工作重點從事務向服務逐漸轉換,企業信息化成為政府關心的重點。智慧園區建設抓住“兩化”融合的契機,不斷推動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培育試點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經營生產方式,加快發展園區經濟。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和產業升級。以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之間、企業與園區之間的便利溝通,實現園區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發展,幫助園區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業務系統,提高園區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智慧園區的競爭力。園區管理機構將重點引導企業通過信息化途徑,加強項目建設、技術改造、企業合作、企業管理,推進云計算服務和支撐平臺的建設,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著力提高智慧園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重點建設新興產業研發孵化平臺、多元化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扶持企業建設管理服務系統和網絡銷售系統,培育智慧園區電子商務平臺,提高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智慧園區總體架構
當前園區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資源緊缺的背景下,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園區經濟轉型、社會和諧。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與融合,提升園區政府的管理、服務、引導能力,提升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的效率,提升園區運行的智能、順暢程度,提升園區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園區建設的主要任務。
智慧應用體系是智慧園區建設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園區管理服務能力、生產生活環境的重要構成,智慧應用體系分析、整合園區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是園區運行更加智慧順暢,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應用體系包括一個支撐平臺和四個應用體系。
智慧應用支撐平臺是基于云計算技術,通過網絡把多個成本相對較低的計算實體整合成一個具有強大計算、存儲能力的完美系統,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這強大的計算、存儲能力分配到終端用戶手中?!霸啤敝械馁Y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并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電子政務體系以網絡為依托,以社會的需求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務”為出發點,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手段,將傳統的政府管理、服務工作移植到網絡化、數字化的環境中,幫助企業、公眾、社會組織等快速、高效地解決各種事務,協調各種關系。電子政務體系包括網上協同辦公、聯合行政審批、行政監察、經濟運行調節、市場監管、招商引資管理等多種政府管理、服務功能,實現政府管理與服務從“一個政府、多個部門”向“多個部門、一個政府”模式轉變。
精細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體系以構建更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為目標,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應用理念及最新的電子信息技術成果,廣泛布局立體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的感知網絡,特別是探索在盡可能多的城市基礎設施(如道路、交通信號燈、電燈桿等)上,附載以RFID技術、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等為核心的新型感知終端,全面、實時、準確獲取城市運行的相關信息,在園區安全、交通管理、環境保護、應急指揮、能源管理等方面實現城市運營管理從“平面管理”向“立體管理”的轉變,提高城市運營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兩化融合體系是園區推動經濟轉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抓手,兩化融合體系包括提升傳統產業智慧化水平、扶持壯大新型融合智慧產業、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務體系等。
全面便民的數字化民生體系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服務為先,重點加強教育、文化、衛生和社區等領域信息化建設,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務應用體系,推動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事業、電子商務向社區、街道延伸,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容,努力實現公共服務的普遍、優質和高效,為園區群眾構建親民、便民的數字化生活環境。
信息資源建設體系應在園區已有的政務信息化基礎上,遵循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和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在智慧園區建設的統籌規劃下,依照“一體化”集約共享的建設思路,以服務為宗旨,以應用為關鍵,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通過安全、通暢的信息資源交換,實現園區各單位間資源共享,達到業務協同。
信息資源數據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四大基礎數據庫,其次是園區管理、服務所需要的各類主題數據庫,例如市政數據庫、決策支持數據庫等,信息資源數據還包括視頻監控、傳感器、RFID等感知層上傳的數據。
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的建設應遵循國家電子政務信息資源交換體系標準,規劃和完善園區內各類主題的應用框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交換和共享的業務資源指標體系,實現不同部門、不同行業間的資源共享。
共享交換平臺是業務系統間無縫共享數據、連通信息孤島的高速公路,為實現應用層各種應用系統的搭建和運行提供支撐服務,包括目錄服務系統、交換服務系統、安全服務系統和導航服務、平臺管理服務等。
集約共享的信息資源利用體系打破了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從部門級到區域級的提升。通過加強數據的統一管理,可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通過數據的共享交換,實現了智慧園區運營的高效協同,實現了由數據轉化為價值。
通過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園區內的組織和個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網絡環境,實現園區內的部件、人員隨時隨地接入網絡,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網絡基礎。新一代的信息基礎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全面覆蓋的感知層和泛在的傳輸網絡層。
全面覆蓋的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以及傳感器網關構成,不同區域、不同行業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盡相同。通過信號、ID和位置感知網絡的全面建設,實現對園區主要的公共場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產場地和移動車輛等實現感知網絡的全面覆蓋,使得園區各元素的各類信息均可接入到傳輸網絡層。
泛在的傳輸網絡層建設以泛在接入、高速傳輸、安全融合為目的,高標準、高起點、集約化規劃和建設面向未來的FTTx網絡,大規模部署高速無線寬帶覆蓋,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的融合,構建大寬帶、全業務融合的有線無線高速的全覆蓋網絡,實現多種方式隨時隨地接入。
智慧園區安全體系需準確建立在業務流程整合、業務數據規范交互基礎之上,從信息系統等級保護角度提出安全體系的設計思路和安全防護策略,以“整體合規、資源可控、數據可信、持續發展”的生存管理與安全運維模式,詳細分析智慧園區安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園區網絡區域邊界范圍、安全保障技術路線、安全防護策略等,以此為園區服務機構、管理機構及社會公眾等提供安全有效、規范合規的信息服務。
智慧園區的典型應用
園區公共云服務平臺。園區企業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人力資源不足,IT預算有限,無法體會到昂貴的IT設備和應用所帶來的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計算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企業級的技術與設備,價格則相對可承受,使用起來也更加簡單便捷。一方面,由園區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業公共云服務平臺能夠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信息化建設問題。首先,云計算能夠為中小企業節省IT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其次,云計算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樣的信息資源和應用軟件服務。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云平臺還可以為特定區域或特定行業內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共享平臺,通過投資建設、資源整合等多種渠道,開放網絡數據通訊、數據中心、軟件構件庫、安全服務、軟件評測、在線與離線培訓、集成電路設計服務、軟件出口、嵌入式軟件技術服務、多媒體軟件技術服務等服務或功能,支撐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術和服務。
以支持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為例,園區公共云服務平臺功能是在創新過程中,開展檢索、查詢、實驗、測試、試制、中試等活動提供設備、儀器、場地、咨詢、認證和技術指導等專業的各類公共服務機構群體。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技術服務平臺可以更好地幫助企業利用社會服務規避技術風險、降低開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和提高創新效率,其典型應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電子認證公共技術服務。以國家電子簽名證書策略為核心,搭建證書策略體系實現框架和技術方法;在證書策略體系的基礎上,實現經過認證的數字證書之間的互信和互認;建立電子簽名證書資料備份庫,為電子認證行業監管信息采集與數據服務、數字證書和可信數據電文統一驗證及公共服務提供支撐。
智能移動終端技術服務。為園區企業提供包括資源共享、技術交流、行業服務等內容的服務平臺,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動終端軟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包括智能移動終端軟件質量檢測平臺、智能移動終端軟件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和智能移動終端軟件資源庫。智能移動終端軟件資源庫,包括智能移動終端軟件的案例庫、缺陷庫、標準規范庫、政策法規庫、開發資源庫、質量信息庫、軟件版權庫和技術人才庫,相關資源庫以智能移動終端軟件公共服務支撐平臺為窗口對外提供服務。
園區公共云服務平臺充分體現了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軟件和硬件資源,并將這些資源封裝成不同類型的服務提供給相關企業。從用戶體驗角度劃分,園區公共云服務平臺總體架構分為三層,基礎設施層IaaS、平臺層PaaS和應用層SaaS,三層相互獨立,提供的服務不同,面對的用戶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綜合交通樞紐 BAS 工業以太網 智能車站
1 工程概述
按照目前規劃,建設中的佛山西站是我國最大的下進下出的線下式高鐵站,也是一個功能完善、換乘便捷的大型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同時,它還將成為我國鐵路改制后最先試點建設的新型城市綜合體車站。整個工程規模龐大、涉及面廣、投資主體多、界面復雜、設計時序不同步,建設難度較大,且未來有多條城市軌道交通與其對接。因此佛山西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作為佛山西高鐵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設計伊始,就吸收了地鐵ISCS和BAS的設計特點,從產品選型、系統架構、客專軟件功能上,全面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開放性和可擴展性,以便更好的服務于整個樞紐的市政配套交通設施。
佛山西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主要包含了:佛山西站樞紐高鐵路車場下方以及周邊地塊用地紅線內設置的城市公交車場及停車場、出租車場、社會車場、長途車場及停車場、支線巴士、機場快線、旅游巴士,并將接入若干條佛山地鐵線路。如圖1所示。
2 系統介紹
佛山西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機電設備監控系統(BAS)工程范圍為:主要實現對佛山西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中通風空調、給排水、電扶梯、屏蔽門、智能照明等設備的監視和控制。
2.1 系統架構
為了系統可靠性和開放性,本BAS系統采用光纖環網的組網形式,在車站西端四個區和車站東端四個區弱電監控設備室各設置一套世界知名品牌的高端冗余PLC、一套監控工作站,對本區域設備進行控制;在各弱電監控設備室各設置一套UPS電源柜,分別實現對各區監控設備供電。在排煙機房、配電間、弱電監控設備室等地方,就近設置就地控制箱用以采集各設備信號及出口控制。
在控制中心OCC設置一套綜合管理平臺,對車站整個BAS系統以及其它子系統進行監控。該平臺按照綜合監控系統的要求設置,預留了智能數據接口,可擴展接入其他系統數據(列如智能停車管理系統、門禁、視頻監控、廣播消防等),從而實現對整個樞紐車站的智能管控功能。并通過與FAS、EPS、智能照明等系統設備的互聯,實現在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理功能,為工作人員提供相應決策、解決方案指引,從而提高系統在緊急情況下的工作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系統構成詳見圖2。
2.2 系統設計特點
2.2.1 網絡系統采用光纖工業以太環網,具有以下優點
(1)光纜抗干擾能力強,壽命長;
(2)網絡拓撲結構靈活,拓展性好,為未來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3)系統具有符合國際標準協議的開放性總線,未來擴展或接入其它線路系統提供便利;
(4)通用和開放的工業以太網技術,代表了工業總線網絡技術發展方向,打破了專用網絡的局限性,大方減少第三方設備的接入成本;
(5)從控制層到企業管理層的信息無p連接,透明就緒傳輸。為接入路網管理中心,適應企業資產管理,ERP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2.2.2 采用基于硬件冗余的國際知名品牌高端PLC控制器
(1)自動同步程序和數據,無需手動查找;
(2)利用冗余光纖連接,高速同步;
(3)系統具備安全、可靠、高效的性能。
2.2.3 在通訊傳輸層采用了高性能、自診斷、自愈功能100M工業級交換機
2.2.4 在IO層采用環網,大大提高的故障診斷及排查效率,提高了系統的安全可靠性
2.2.5 軟件采用基于地鐵ISCS(綜合監控系統)架構的大型軟件平臺,該平臺具有以下優點(如圖3所示)
(1)成熟的綜合監控應用,穩定性,接口完善;
(2)強大的容錯功能,任何一臺工作站故障停機,都和可以由其它工作站接管控制權;
(3)基于任務的軟件架構;
(4)真正的C/S結構;
(5)優秀的性能;
(6)靈活易擴展;
(7)業界領先的冗余技術;
(8)開放性和集成性;
(9)安全可靠、快速切換,
(10)內置的冗余,配置簡單無需編程;
(11)Server主從機制,數據鏡像同步,一致性好。
2.3 系統的優點
2.3.1 安全性
(1)基于硬件冗余和網絡冗余的熱備系統;
(2)模塊化、熱插拔,支持多路通訊、遠程通訊、各種通訊協議;
(3)基于任務冗余的軟件架構。
2.3.2 可靠性
(1)抗高濕、粉塵等惡劣環境;
(2)高可靠自愈光環網。
2.3.3 開放性
(1)開放、高可靠的工業以太網;
(2)通用標準協議支持不同廠家設備接入,方便地鐵擴展 。
2.3.4 高效性
(1)e網到底,遠程監控和維護快捷高效;
(2)自動化與信息化無縫融合;
(3)透明傳輸 。
2.3.5 經濟性
(1)光纖到底,經濟實惠;
(2)預留各種標準功能模塊,方便后期項目擴展、接入,節省投資。
2.4 系統軟件功能特點
系統軟件由監控部分和智慧車站信息化部分兩部分組成:
監控軟件部分由基本操作系統、應用管理、數據庫、人機圖形接口、網絡及通信、分析及報表、報警軟件、維護及開發、自診斷、驅動軟件等部分組成,采用系統化程序設計方式,形成模塊化結構。監控軟件人機界面采用分層菜單,監控子系統菜單顯示各子系統受監控對象狀態、故障信息,并可以對控制對象進行啟停等操作。監控軟件采用簡體中文人機交互界面。
(1)對站內機電設備實現監控、報警;
(2)與消防系統配合,完成各種火災模式下的排煙,疏導工能;
(3)根據室內室外溫濕度,實現通風等工況轉換,為乘客提供舒適的環境;
(4)對機電設備運行、維護提供服務;
(5)預留其它系統功能,包括空調、節能、視頻監控、門禁、廣播,站務服務等,以便將來地鐵系統擴展接入。
3 智慧車站功能解決方案
面對佛山西交通樞紐站這樣大型的交通樞紐中心,車流大、人流密度大、車站客運人員有限、旅客服務要求提高、以及社會更高的安全關注度,計劃在功能強大的集成系統軟件平臺上,在BAS系統和其它監控子系統接入的基礎上,引入智能車站解決方案來對樞紐進行有效管理,實現由模糊管理到精細管理,由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目標。
3.1 車站信息化部分功能內容包括:
3.1.1 客運管理
包括應急預案,客運信息,安全防范,消防管理。
3.1.2 站務管理
包括站務人員行為管理,制度管理,考核管理,巡檢管理。
3.1.3 設備管理
包括所有機電設備運行監控管理,維修管理,設備巡檢管理。
3.1.4 運營管理
包括數據采集上傳,數據分析,資產管理,運維管理,培訓管理。
3.1.5 旅客服務
包括車次信息推送,樞紐交通信息,旅客自助,疏導、交通氣象信息。
3.2 功能架構
如圖4所示。
3.3 信息化系統優點包括
(1)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員數量,使用智能車站管理系統,客運人員采用跑崗方式作業,客運人員可以在不同區域工作,工作人員可以減少1/3。
(2)節能降耗方面,通過對照明,通風,空調系統的優化控制,可以為樞紐降低15%的能耗。
(3)安全生產方面,通過各種移動終端和物聯網技術的支持,實時推送運營、維護、安全、旅客等信息,高效協同,有效組織,提高了響應速度。
(4)客運服務方面,通過手機終端可以為旅客提供高鐵、地鐵、公交等動態交通信息、導向指引、疏導服務等。
4 總結
在設計佛山西交通樞紐站這類大型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工程時應考慮到全局性、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實用性和科學性,處處做到“以人為本”,為乘客盡量創造舒適便捷的條件,充分發揮城市交通樞紐中心的優勢,提高樞紐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充分發揮智慧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勢,并注重節省投資,降低工程造價。
參考文獻
[1]佛山西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一期工程機電系統設備采購及安裝技術規格書.
[2]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