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七年級地理的課堂教學
時間:2023-12-07 15:37: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七年級地理的課堂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文言文入門;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原意為“美好的語言”,傳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語言文字學的范疇,成為一種象征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符號。作為初中起始階段,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是學生走進這種語言文字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徑。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偏重于古詩的誦讀和積累,初中階段則重在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隨著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深入都對起始階段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
對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研究,重點是對學法指導的研究。有效的學法指導能幫助七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建立系統的學習模式,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如何幫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盡快完成文言文入門學習,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是在起步階段,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以中學生文言文入門階段的學法指導為突破口,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和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為更深入地學習和傳播傳統國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指導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豐富、充實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學理論。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賴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創新,七年級是文言文學習的入門階段,教學方法的研究可以給其他語文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論經驗、啟發指導。
七年級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指導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驟進行:
1.根據前期問卷調查的情況,確定實驗班級和樣本學生,篩選出文言文課堂教學實驗中階段性的研究重點;制訂課堂教學研究實驗方案,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
2.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通過研究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行為來檢驗文言文入門學法指導的效果,依據課堂生成的問題對研究方案作出及時的調整與補充。
根據樣本學生按照問卷調查和學習水平進行分組,確定小組負責人、發言人、記錄人,明確在文言文課堂學習中的角色。
課堂教學中應結合同步的研究學案開展學習,學案中應貫穿學法指導,讓學生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時選擇對應的學法,同時在學案上記錄學習中生成的難點問題。
教師將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和前期調查問卷中的困難點進行抽樣比較,注意反饋問題的集中點,通過作業設計、課堂討論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觀察學法指導的有效性、達成性。
3.開展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設計思路的體現,貫穿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學習的規律,并將學法延伸到對課外文言文的學習,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運用學法進行探究式學習,逐步養成屬于學生個人的文言文思維模式。
七年級文言文學習的學法指導研究是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總結,它不僅為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模式,而且是對七年級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從課堂引導式的學習到自主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愛文言文。
依托課內文言文教學篇目,延伸學習內容,選取適合七年級學生閱讀的課外淺易文言文,作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篇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分組學習的情況,確定樣本小組并作為自主學習的研究對象,教師幫助學生確定篇目,指導學生設計教案和學案。
由合作小組推舉的代表來實施課外文言文篇目的課堂教學,組織全班同學借助學案完成課堂教學。
教師從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記錄課堂效果,并將樣本班級和普通班級、樣本班級實驗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學生個體在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對,分析七年學生文言文學習水平的變化程度。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就自主探究式學習開展學習交流,分析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自主探究實踐活動中的收獲,適時調整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時改進教學實驗,積累經驗,為下一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夯實基礎。
經過對七年級文言文課堂教學學法指導的探索實驗,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而學習效率的提高必然帶動興趣的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有效的學法指導來引領七年級學生走進文言文的浩瀚天地,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
捷克偉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著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與新教改所提倡的有效課堂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謀而合?!坝行дn堂”是我們教師的不懈追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理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庇行дn堂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上,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
一、有效課堂的背景
我們如今的課堂教學仍然大量存在低效現象。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使用方面形式化,課堂上呈現出散亂的現象,如表面上自主合作,實際上隨意開放探究,等等。學生出現上課鬧哄哄,下課一場空。而課堂教學質量則是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因此,提倡有效課堂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二、有效課堂的概念
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有效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我們的課堂應該是講求實在、講求有效。學生既能學到并掌握知識,教師又能達到教學目的,圍繞重要概念展開教學,面對全體學生可以用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延深和拓展。
三、有效課堂的途徑
1.創新課堂導入方式
創新課堂導入方式是有效課堂的起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采用情景導入,如我們教師在講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綜合探究《帶著地圖去旅行》這一課時,我們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導入:暑假期間,家住浙江省溫州市的我們準備和父母到福建省廈門市旅游。這是我們第一次和父母去那么遠的地方,我們做了認真的準備,找來好幾張地圖。我們該準備哪些地圖呢?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也采用故事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講七年級下冊“季風的影響”這一課的時候,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然后提問學生諸葛亮為什么會知道一定會借到東風呢?這個問題一拋出來,學生馬上就會很興奮地展開討論,這樣一來,馬上就點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學生想不認真討論都難。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興趣來了,自然而然就會融入我們的課堂,這樣我們的課堂就向有效課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創設輕松課堂氛圍
創設輕松課堂氛圍是有效課堂的關鍵,法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边@也就是說老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不僅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使學生精神煥發、思維活躍。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帶著地圖去旅行》中如何設計旅游路線,我們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地向學生講授教師在備課中勾繪出的路線方案,而是要與學生一起進行合作設計,在設計中教師應走進學生中來,和學生一起完成,并要用商量性的語氣和學生探討。
3.課堂教學資源生活化
魯賓斯坦曾經指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各方面向他提出有重大意義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務,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須親自解決的任務,這比什么都重要,由此可見,我們的教學只有植根于生活,同生活發生聯系會顯得有生命力。從《歷史與社會》的學科特點看,我們教師應把教學場景還原為生活場景,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主要的內容是地理內容,教師平時要關注一些生活中的與教材相聯系的地理現象。如,七年級《歷史與社會》從地球儀上看世界地球運動中的“北回歸線,北極圈的知識點中牽涉的太陽直射點移動和南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是學生理解的一大難點。在上課時可以利用好我們平時學生在家起床的時間進行教學,從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內容。我在課堂中問學生:“夏季學期早上5點30分起床天已大亮,冬季學期早上6點30起床天才有一點點亮?”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可以很快理解: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這樣就通過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難點知識,又學會用所學知識理解了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變化。這樣,將七年級地理的學習內容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加大課堂的監督和管理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經指出:“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他的這段話足以顯得課堂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課堂環境有助于師生合理地利用活動時間,促進課堂活動的有序順利進行,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提倡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難題,即課堂的管理。課堂秩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和保障,否則課堂教學設計得再好、教師講得再多再美也是徒勞無功的。
總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發展的過程,這才是我們有效課堂的根本所在。只要我們樹立有效教學理念,實施有效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讓我們的課堂成為真正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林高明.有效課堂觀察.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本學期筆者被安排擔任七年級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拿到新鮮出爐的《英語(七年級上冊)》的教材,筆者感到既熟悉又新鮮。如何有效地進行這本新教材的教學,筆者對即將到來的挑戰充滿了期待。
新學期開學至今已快兩個月。筆者懷著小心翼翼的心情進行著《英語(七年級上冊)》每一單元的教學工作。在進行每個單元教學之前,筆者都會通讀該單元各部分內容,從而做到教學設計時兼顧同一單元內有關聯的前后內容。
以下就是筆者進行《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一、第二單元部分內容教學時所做的教學設計,其中既有教師預設與生成一步到位的,也有經過一次課堂教學實踐后發現問題,經過修改后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舉例如下:
例一:
教學內容:《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This is me! Reading (I)。
內容簡介:此部分是關于陽光中學七年級(1)班4位新生的介紹。
教學設計如下:
Step1.Revision
1.The Ss practice greeting each other in pairs.
2.The teacher helps the Ss to greet each other in groups of three.
Step2. Pre-reading
The teacher shows th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efore reading:
①What are the names of the four students?
②The first two introduc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wo. Why?
Step3. While-reading
1.The students skim the introductions with the tape recorder on and think about the above questions.
2.The teacher leads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
3.The students scan the four introductions, then complete the table below.
4.The students complete Parts B1-B3 on P9-P10 with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able.
5.The teacher asks some Ss to check answers to the exercises from Part B1 to Part B3.
Step4. Post-reading
The students discuss which of the four students they like best. Why?
教后反思:
①在上課第一環節,先讓學生復習前一天學到的兩人彼此問候的方式,再由教師引導學生生成三人之間相互問候的方式。這樣既起到了復習前一天所學內容的目的,又可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在“Pre-reading”(“讀前環節”)設置的第二個問題即“前兩段介紹文字不同于后兩段”。學生在筆者的點撥之下,很容易就發現前兩段“自我介紹”和后兩段“介紹他人”表達方式的不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詢問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能逐步培養起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己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根據要完成的不同任務,引導學生運用略讀和尋讀等不同的閱讀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幫助的。
③對于內容豐富的幾段文字信息,用簡單的表格的形式體現豐富的內容,既能幫助學生輕松記住這些內容,又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比較。
例二:
教學內容:《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This is me! Reading (II)(此處只摘錄本節課教學設計中“Warm up”環節)。
教學設計說明:
一、困惑迷茫,引發思變
xx年11月30日,在教育局的支持和鼓勵下,在進修學校的指導下,我校七年級啟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驗,面對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會寫導學案;把課堂還給學生了,教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了;學生展示水平低,花費時間多,進度緩慢,完不成當堂課的學習任務;有的同學自私,只顧自己學習,不參與小組交流和幫扶;課堂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小組交流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學生對加分評價無動于衷;------。等等困惑紛至沓來,大量的問題在挑戰著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新事物的能力。我們深刻地意識到,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會嚴重動搖教師改革的信念,導致改革走向夭折。窮則思變,“研修活動必須聚焦課堂,提高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破解難題,實現突圍!”學校領導班子達成了共識。
二、立足校本,統籌規劃
通過反復聽課調研、學習研究,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靠傳統的零打碎敲的教研方式,如上幾堂公開課、做幾次講座、外出觀摩學習等,只能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必須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把校本教研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
為了加強對校本研修工作的領導,學校確立了“學?!昙壗M、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三級校本教研制度及“學年組、教研組”雙軌教研制度。成立了校本教研領導小組,責任目標分解到人。明確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教導處具體組織實施。為了加強學年教研工作,又選拔三位領導分別擔任三個年級的學年主任。學校領導深入教研組和學年組,既確保了問題及時反饋解決,又確保了教研工作及時落實到位。
附1:xx市第xx中學校本教研工作領導機構
第一責任人:xx(校長)
組長:xx(副校長,主抓教學)
副組長:xx(副書記,主抓黨務工作)
xx(教導主任)
組員:xx(政教主任)
xx(副政教主任)
xx(團委書記)
xx(后勤主任)
附2:xx市第xx中學負責學科教研工作分工
xx:數學
xx:理、化、生
xx:俄語
xx:語文、微機
xx:政、史、地
xx:音、體、美
附3:xx市第xx中學負責學年教研工作分工
xx:七年級
xx:八年級
xx:九年級
針對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xx年12月,我們開始著手修改、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學習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等。 XX年3月,根據《xx市第xx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學校進一步統籌規劃校本教研工作,對校本教研活動的設計、開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使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改革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讓理念落地,唯有轉化為“教學行為”的理念,才富有生命力。一年來,我校聚焦課堂,基于改革產生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嘗試。
一、 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無論學習什么知識,興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地理必須從培養興趣開始。許多新的教學研究成果怎樣應用和推廣,也缺乏具體措施特別是在基本教學能力訓練方面,缺乏內容和要求。以致于學了教學法,卻不能解決教學的具體問題。
在國內,如邱學華創立的嘗試教學法,劉顯國創立的反饋教學法,劉學法提出的學導四環節教學法,李維樞創立的四步循環教學等,此外還有實物教學法、比較教學法。
在國外,如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斯金納提出的程序教學法,皮亞杰提出的活動教學法等。這些新的教學方法正在向課堂教學中滲透,得到推廣,并逐步獲得應用效果。
1.1巧引歌曲
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長江”一節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用電腦、大屏幕播放光盤,先讓學生欣賞歌曲《長江之歌》,要求會唱的同學跟著一起唱,師生共同用優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對長江的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再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東南風,西北風嗎?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巧用古詩文。
把古詩中的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這些詩猶如“調味劑”一般使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
1.3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我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氣候”一節時,講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諸葛亮不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略的勝利。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這樣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就更高漲了。又如在講“中東”一節時,講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的白色長袍。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氣侯炎熱干燥,白色對強烈陽光有反射作用,這樣吸熱就少,人們穿著、風俗習慣等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
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備課,準備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上課時,要運用講解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中的“地球自轉”時,我讓學生親自去演示地球自轉時晝夜更替情況,然后學生同桌為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講解晝夜更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同學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中學地理教學法課程應根據地理學科教學的實際提煉教學原則,結合中學地理教材談教學方法,將學科發展的新思想、研究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在實踐課中加強職業技能訓練。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必須采用一些先進的手段,如語音、錄相實驗室等。最后派一名代表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做到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同時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材的知識點達到較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動的理解記憶,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重視多媒體的教學。
多媒體是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于一體,聲形色畫并茂,既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進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課堂教學變的更為生動活潑,能使一些抽象、難懂、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淺顯易懂。
關鍵詞:綜合性思維;現狀;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區域性、綜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實踐性五大特征。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并初步揭示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因此地理教學要注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從地理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
一、地理綜合性思維培養的現狀
對于課程標準的落實與否需要對學生地理學習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地理學習的評價應注重多途徑收集信息,準確反映學生地理學習的結果及過程,激勵學生有效地學習,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依據課程標準及現實情況,我們的評價方法有紙筆測驗評價方法和觀察評價方法等。地理綜合性思維的培養來源于地理教學中的方法指導與思維養成,而紙筆測驗剛好能很好的反應地理課堂教學綜合性思維的培養現狀。
紙筆測驗分析:紙筆測驗評價方法是通過學生的書面回答,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評價方法。通過紙筆測驗題目可以明顯的看出學生對于氣候、地形、水文甚至是生物等自然環境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便構成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理解的十分不好,對于自然地理環境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系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因此培養學生綜合性思維的腳步必須跟緊。
二、地理綜合性思維培養策略
通過紙筆測驗評價方式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地理綜合性思維的意識不夠,很難將自然地理要素聯系起來,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從課堂入手,從分析學情、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優化或重組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讓知識遷移并建立起應有的聯系,最終達到課堂有效性高、學生地理思維逐步培養的課程標準要求。
(一)分析學情,為綜合性思維培養做準備
對于教師來說,分析學生的情況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學生關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起于兒童時期,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如七年級上學期是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轉折點,也是關鍵點,教師綜合性思維的培養要從小學開始。這里的小學是指中學地理教師要對小學科學課程有所了解,明確學生已有的基本知識結構,清楚有哪些知識可以為初中的地理教學服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可很好的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生的已有知識,判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種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的細心了解和調查,有了這種調查對于學生的幫助是十分巨大的。
(二)重視基礎知識,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是進行綜合性思維培養的基礎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七年級上學期打好知識結構的構建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其他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將舊知與新知聯系起來,構建知識結構。通過夯實基礎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負遷移的發生,還可以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明確學習的目的,綜合性思維便可一點一點的培養起來。
(三)優化或重組教學內容,搭建認知結構
教材的編寫是按照地理的區域性為基礎進行內容編排的,在七年級上冊進行地球地圖部分以及地理自然環境要素的基本內容來講解,七年級下冊進行分區域的學習,這種編排方式可以讓學生清晰的體驗到地理的區域性,但使得自然地理要素分散于各個部分,不利于學生綜合性思維的建立與塑造,因此在世界地理部分的教學中要落實綜合性思維的培養要進行必要的教學內容優化或重組,來實現地理課程標準的保質保量推進。
(四)聯系實際,提升地理綜合性思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要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該知識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回到真實的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它。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意的地理,這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習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隨時提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解釋或創設情境,將問題、已有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升華學生初步具備的地理綜合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發現問題、尋找規律從而解決問題。如七年級下冊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滲透了許多綜合性思維的內容,雖相對比較分散,但經過一學期的強化,學生對地理綜合性思維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級的中國地理部分剛好將綜合性思維統一的應用到固定的區域,合理的聯系實際的農業、工業生產以及實際生活方面,從實際生活入手,將學生原本已有但不是很明朗的綜合性思維提升,逐步健全地理思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中國的農業分布特點的分析,需要調用綜合性思維來歸納總結??梢韵葟哪媳狈斤嬍沉晳T入手,《舌尖上的中國》中的部分內容可以用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想清楚地形與氣候有著密切的聯系,之前學過的地形、氣候、河流等知識都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這樣的綜合性思維的提升必然在遇到地理問題時可以及時調用,真正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廈門市教育科學學院.廈門市2013-2014學年地理七年級下質量檢測試卷,2014(7)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插圖;興趣;培養;激發
地圖被譽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前蘇聯地理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把圖片帶進教室,就是啞巴也會說話?!庇纱丝梢姡貓D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間概念。
根據現行的地理課程標準編寫的湘教版初中地理課本,編排了大量的課本插圖,這些插圖和正文、活動、閱讀材料等內容相得益彰,使課本內容圖文并茂,增強了可讀性和說服力。它是組成地理課本的有機部分,也是地理課本從內容和形式上區別于其他各科課本的明顯的特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正確合理地使用插圖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發展觀察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多種素質。
現在新的教學改革要求初中生在初中階段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插圖的使用過程也是學生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學習培養過程。從地理課本中的插圖表現形式看,初中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可以分為地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漫畫和史料圖等幾大類。那么在日常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插圖的作用才能使課堂教學更高效呢?
一、新課導入引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鼓舞著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新課的導入非常重要,在新課導入環節巧妙運用課本插圖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整堂課學生都比較興奮,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并能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澳大利亞”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動物”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出探究問題:“為什么澳大利亞有這么多的特有動物?”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在課前適當利用課本插圖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可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在比較興奮的狀態中,很好地提高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以使整堂課的學習氛圍比較輕松愉快。
二、以圖釋文,合理使用第二語言
地圖作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它和文字是相輔相成的,地理課本中的插圖是文字內容的呈現。插圖的使用過程也就是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理解了插圖的內容,也就明白了課本的文字意思,課堂教學中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例如,在學習“亞洲的自然環境”中的“地形和河流”這一框題時,就可以充分利用亞洲的地形圖,找到高原、山地和平原的分布位置,并通過描出河流的流向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就會很容易得出“亞洲的地勢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的流向是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這一結論。這樣學生對亞洲的地形特點和河流的流向在腦海中就會有一個清晰直觀的印象,使平面知識變為立體知識,就解決了文字和地圖分離的問題。
三、以圖提問,充分利用插圖質疑
地圖是課文內容的再現和補充,利用地圖提問可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讀圖能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世界的居民”中的人口問題時通過課本插圖“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提出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哪些問題?從圖中學生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住房擁擠、就業困難、交通堵塞等問題。在學習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的原因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其中的“遷移原因示意圖”提問遷移原因,學生在讀圖時就可以展開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教育條件、工作機會、醫療水平等的差異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這樣有效地利用插圖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輕松獲得地理知識,還可以改變教師“滿堂講”的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圖釋疑,以圖解難
課本中的重點、難點和原理性、規律性較強的內容都可以利用課本中的的插圖進行分析,降低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地球公轉和地球上的五帶”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普遍感到抽象和難以理解,不易接受。如果利用地球公轉示意圖和五帶分布圖及圖片和周圍的注釋,通過學生畫地球的公轉方向和描五帶的界線便更容易達到深入淺出的教學效果。再如,學習“世界氣溫分布特點”時,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描等溫線的方法得出世界的氣溫分布具有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的分布規律。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習上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完成我們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
五、引導欣賞,激發學習熱情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