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5 09:56: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貿易與實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漸發現傳統的高校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知識結構單一、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的適應能力差等,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比較狹窄。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達不到新世紀國際間競爭的要求。為了適應大時代的需要,應結合高校國際經濟貿易教學的實際情況,對高效國際經濟貿易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培養出具有深厚國際貿易知識、扎實的外語基礎、復合型高素質和強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
二、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課程內容改革點主要有:減少課程的重復內容,增加課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時間力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對前人的知識經驗過分重視,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忽略了對學生在關注國際經濟貿易的現在形勢的引導,忽視了國際貿易與實際生活聯系的實踐教學;在教學期間對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以及學習方法的培養不到位;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慣常的思維模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逐步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培養出合格的國際經濟貿易人才。
三、對課程的設置進行改革
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教學過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礎課、政治理論課、專業基礎課、主干專業課和選修課等五大類。忽視了對人文、自然、社會和科技等相關學科的補充。公共基礎知識課:政治理論、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原理、法學基礎、大學英語、公共關系學等。相關學科: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企業管理、西方經濟學等。專業課: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營銷、國際稅法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增開設社會調查課程和教學參觀課程,合理安排學期實習和學期準備畢業論文或與導師合作開展課題的研究等等。
四、對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革
我國高校的教學方式存在填鴨式教育,在課堂上教師多為主體,師生的互動較少,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性的培養,同時還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社會性。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由填鴨式改為啟發式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并調動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具體概括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應采用多提問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新見解或質疑;教師應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對于比較難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要講深并講透,其它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通過學生自學、提問、練習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關于現實和實務問題,在教學的過程可以采取研討的方式,并介紹幾種流派和做法,鼓勵學生或學生小組去查閱資料,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個人形式或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鼓勵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研討的過程教師再適當的給與提示和指導,并在最后做出歸納總結。不但教學方法要改進,教學的內容也要改進,教師授課不能僅限于書本,要把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發展,學術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逐步給學生補充新的內容。
五、把信息技術與國際經濟貿易課程結合起來
現代化信息技術是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絡、互聯網絡和校園網絡等。多媒體計算機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中的一種,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國際貿易課程學習的興趣,還能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國際貿易知識的獲取、保持。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對國際貿易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組織實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計算機網絡特性不但對實現了培養合作精神有利,還有利于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把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提高學生的以上信息素養對育和教學過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們與國際貿易學科的教學進程密切結合,才能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國際經濟貿易教學中,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還是采用的傳統教學技術,教師、黑板和粉筆以及為數不多的簡單實驗和現場演示為主要的傳播手段,重點還是側重于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甚少關注創新能力培養、操作能力訓練,教學效果十分有限,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信息素養偏低,創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養創造能力,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六、對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對高校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就業前景雖好。由于國際經濟貿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而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所以提高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把學生的理論與實際水平結合在一起,進而滿足社會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嚴密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做到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想真正做到實踐教學,必須把國際經濟貿易模擬實驗納入教學計劃中,并加大實踐教學次數;配備優秀的、專職的國際經濟貿易模擬實驗教師;進而把模擬實驗與網絡操作模擬實驗結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升。為了加快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文化活動,比如:體育、辯論賽、美術等各種競賽;教師也可安排和鼓勵學生參加學術報告與科技講座;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可以參加一些社團和文體活動,從而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還應組成課外活動小組,來統計學生獲得的證書以及取得的成績,根據統計情況給予獎勵。提高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八、結語
國際經濟貿易相關畢業論文范文一: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及策略
電子商務是一種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形式,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電子商務是一種給予互聯網的一種經濟運用模式,借助計算機與互聯網平臺來發展經濟,其經濟發展形式眾多,以B2B、B2C、C2C三種為主。電子商務發展引領潮流,是經濟的一次蛻變,對國際經濟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此,本文就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及對策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貿易;影響
如今,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也變得更為頻繁,國際貿易額度在逐漸增長。在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其對國際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轉變了傳統的國際貿易發展形式,借助電子商務即可實現選擇目標產品、協商、下單、付款等工作,為國際貿易的開展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實現了國際貿易的電子化,也能促進國際交流,利于國家打開國際市場,進而刺激我國經濟的有效發展。
一、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
(一)實現貿易開展的電子化
電子商務的出現,對于國際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可透過電子平臺實現貿易伙伴的有效尋找,物色更為適合的合作伙伴是每個企業發展最為關注的話題。傳統的國際貿易發展方式,若想尋求優質的伙伴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電子商務解決了這項問題,可在短暫的時間內即可實現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會受到空間與時間上的控制。國內的企業可以構建自己的專屬網站,將企業的相關產品上傳至網絡之中,通過電子平臺實現對企業的宣傳與推廣,能讓全球看到,能夠吸引相應的客戶前來,利于合作的開展。此外,貿易雙方就貿易問題的洽談、協商等都是通過電子溝通的方式,當然,支付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針對游有形與無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電子商務的運行標準,實現國際貿易的電子交易。
(二)利于拓寬企業的國際貿易市場
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12.3萬億元,增長21.3%,其中網絡購物增長48.7%,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滲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電子商務是一種主流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其能讓企業將原有的貿易壁壘打破,擴大國際貿易的范圍,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實施,能為企業進軍國際社會提供諸多的優勢,增強企業在國際社會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業的影響力,利于國際貿易額度的全面提升。
(三)實現國際貿易主體的多元化
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互聯網與計算機平臺之上的,是在網絡環境中設定多個虛擬的企業[2],以充分發揮個體外貿企業無法完成的任務與業務,電子商務環境中參與的主體越來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業的外貿水平也在逐漸提升,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開展國際貿易,其不會受到企業規模大小的影響,都能實現貿易的有效運行。
二、電子商務背景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策略
(一)積極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在電子商務背景下,國際經濟已經呈現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態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3]。若想將電子商務更好的應用到國際經濟貿易之中,其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執行,培養電子商務人才成為當前我國的重要目標。因此,外貿企業應與高校進行合作,開展人才的訂單式培養,將電子商務人才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企業與高校簽訂人才訂單,能加強高校的重視程度,利于電商人才的培養。此外,電商人才的應用,應充分結合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形式,根據市場的變化情況進行人才崗位的安排,在上崗前應接受嚴格的評估、測試和培訓,專業人員不僅僅要具備電商知識,還要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巧與國際貿易知識,利于電商平臺的維護與國際貿易的開展,是實現電子商務有效利用、國際貿易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優化電子商務的法律制度
為了保護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安全應用,應加強相關的法律建設,如稅收問題、電子商務信息不對稱現象、電子商務欺詐等現象,都應在法律條文中進行明確的列舉,應及時總結以往電子商務中可能出現的威脅與風險,將其寫入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文件之中。同時,由于開展國家貿易,涉及到一定的稅收問題,應根據兩國的稅收制度進行有效的協商,并嚴格對國際貿易市場進行合理的規范。
(三)積極發展國際門戶網站
通過對現代外貿企業運行情況的分析,了解到外貿工作的開展都是借助相應的外貿網站進行產品信息的有效推廣,通過相關的網站平臺上傳產品的圖片、描述、關鍵詞等,能實現對產品更為具體、直接的展現,并未客戶提供相應的價格參考區間,一般情況下,國內的外貿網站是漢英兩種語言模式,利于為外國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同時,企業應借助當前電子商務發展的諸多優勢,充分發揮其高度的互動性營銷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務機制,主張為客戶提供主動服務,進行相關信息的推送,以擴大影響力,進而拓寬國際門戶,利于實現中國經濟走向國際。同時,外貿企業應將網上調研、網上溝通與客戶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統籌企業資源,為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實施提供條件[4]。
(四)加強信息化系統建設
電子商務經濟的開展,尤其是國際貿易額度的不斷提升,其對信息技術與網絡環境的要求在不斷提升,對信息化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要求很高。電子商務過程中會涉及到國際貿易的交易與支付問題,若系統安全維護與保護不當,會導致信息化系統出現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國際貿易的相關數據、信息面臨被窺探的威脅。針對當前問題,應加強信息化系統建設,強調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對國際電子商務經濟的運行系統進行不斷的升級與加密處理,保證國際貿易的機密性,維持相對安全、穩定的交易環境。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已經成為21世紀話題的引領者,其應用領域在不斷拓寬,應用價值也在不斷提升,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也更為深遠。為了將電子商務更好的融入到國際貿易發展之中,應注重電子商務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優化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制度,積極發展國際門戶網站,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拓寬平臺,讓中國經濟走向國際,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提升,進而擴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喬陽,沈孟,劉杰,楊光,岳強.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應用現狀分析[J].對外經貿,2012,03:39-41.
[2]劉暢.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企業導報,2015,06:46-47.
[3]秦斯睿.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商,2015,04:82.
[4]候斌.淺談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及建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1:460-461
國際經濟貿易相關畢業論文范文二: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存在的學科中心型和崗位應用型兩種課程體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種需要為依據、優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方案,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為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復合創新型國際經貿應用人才的整合課程體系。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優化改革
1問題的提出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尋求專業課程體系的最優組合或最優結構,是深化高等院校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合格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關鍵。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傾向:
一種是沿襲傳統的高等教育觀,以學科為中心的專業課程體系。該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線,強調打牢基礎理論知識,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理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朝國際經貿專業理論研究型的方向發展。按照這一課程體系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低,難以適應國際經濟貿易崗位的實際需要。另一種是在國外職業培訓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我國逐漸流行起來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該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以特定崗位實際需要的專門技能為中心,以該專門技能所需的實用知識為基礎,強調實踐操作能力和勞動態度的培養??梢?無論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學科中心型課程體系,還是重實踐、輕理論、重專業知識、輕關聯知識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應當怎樣去優化現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必須先弄清專業課程體系的決定因素是什么。
2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依據
美國芝加哥大學泰勒教授曾經指出:課程選擇決定于目標設定。這就是說,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我們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國際經貿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政策與法規,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洞察國際市場趨勢隨機應變的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的能力,適應外經貿行業崗位群工作的高級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③那么,我們究竟應當怎樣根據這一培養目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專業課程體系呢?讓我們轉向該專業培養目標的決定因素,因為這些因素不僅會通過它所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來影響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而且最終會直接影響該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
首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外貿行業崗位群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對準崗位設課程是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設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一。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僅僅局限于某種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而要關注整個行業崗位群或職業群所需的各個方面知識技能。為此,我們考察了三百多家進出口企業的外貿崗位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最后將外貿崗位群實際工作所需的能力確定為國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理論、WTO規則、中國對外貿易政策與法規、進出口業務流程、外貿合同商訂等共14種專業知識技能模塊。但是,這些知識技能的有效運用將需要強有力的基礎知識技能和關聯知識技能作為支撐。同時,幾乎所有的外貿企業都希望高校國際經貿專業的教育教學能與外貿崗位對接,培養出實踐能力強,能獨立勝任外貿崗位工作,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畢業生。約有83%的用人單位把就業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擺在了首要位置,還有二分之一的單位對該專業學生的外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說明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外語知識能力培養極為重要。因此,國際經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僅應包括外貿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應當尋求與此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教育等課程的支撐。
其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學生就業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們對對1400多名國際經貿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91.3%的學生認為他(她)們來高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就業能力,以便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專業課程的設計與優化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要教給學生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職業崗位體系由于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演化為一個動態系統,而且就業者受利益驅動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常使其就業經常變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5年內有37%的社會成員改變職業,而不是簡單地調換工作崗位。美國勞工部最近的研究預測表明,20歲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時間內,職業的變換將會達到67次之多。就業的經常變動也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專業及其課程的選擇,這就向專業課程結構與內容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課程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初次就業(職業入門)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明日擇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僅應使學生在受教育后獲得就業準備,而且應獲得邊工作、邊繼續學習,甚至向更高層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與能力,以增強學生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以及接受繼續教育的可能性?;谶@些考慮,適當擴展該專業學生的語言、寫作、數理、心理等基礎學科知識技能和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將十分必要。
再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40年代以來,科技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愈來愈短,并且呈現技術走向綜合化、精確化等特征。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應用必定會直接影響社會職業崗位的變遷。工作現場技術的持續更新會不斷地促使傳統低技術崗位的消亡,高新技術崗位的增加。而技術發展的綜合化與精確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職業知識技術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術型人才具有綜合應用能力。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國際貿易的方式方法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引起外貿崗位技能的變化,如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必然促使外貿單證無紙化,外貿經營網絡化,外貿管理信息化,從而導致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外貿崗位實踐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關理論知識的支撐,尤其是高技能崗位的實踐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論基礎上的。因此,課程設置上必須強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重,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
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跨入后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是第三產業持續迅速發展(第一產業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緩慢增長或停滯不前),并逐步取代工業的地位而成為現代社會的產業中心。商業、貿易、金融、證券、保險、旅游、房地產和咨詢等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會引起該產業就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如2001年以來美國紐約的全部就業者中,90%從事第三產業,而且會引起該產業內各行業間以及行業內就業結構的迅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職業崗位結構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變化會使得社會的某些職業崗位大批地消失,又會有大批新的職業崗位增加。如美國近5年有7000多個職業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個職業崗位。
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社會迅速發展、并逐步向后工業社會過渡的時期,第三產業持續穩步上升。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貿易迅速發展,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達21,738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和韓國的總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國出口總額為12,180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過美國的11,630億美元,僅次于德國,上升為世界第二位。這標志我國對外貿易已邁上新的臺階。與此同時,我國外貿行業的崗位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崗位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外向型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化,外貿崗位群出現了綜合化與細分化雙重趨勢。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由于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這就要求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設計符合各類企業的多重需要。
3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思路
根據上述三種需要,結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特點及相關課程的內在聯系,我們構建了一根主線、兩個強調、三個突破、四個加強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方案。所謂一根主線、就是以國際經貿的應用知識技能課程為主體,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兩個強調:一是強調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三大課程模塊的結構必須優化,打通三大課程模塊的內在聯系,突出綜合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課程應以語言、寫作、數理、計算機和哲學等基礎知識技能為重點,基礎應用知識技能課程應適當加強,特別是應加強外語能力的培養;關聯知識技能課程應以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為重點,并應當適度拓寬其口徑,應選擇關聯性、針對性與應用性較強的,淘汰較弱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的口徑不宜過窄,應針對外貿業務崗位群而不應針對某種外貿崗位設置,經濟學、貿易學和計量學等專業基礎必須夯實,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口徑可適當放寬,并增設一些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擇業機會;二是強調素質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必須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把職業道德、態度教育的內容滲透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實踐技能的課程設置之中,把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合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德、智、能、體、美全面協調發展,成為合格的國際貿易高級應用型人才。三個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課程觀,樹立厚基礎、重實踐的新型課程觀。在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是專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傳統教育觀,樹立既重知識傳授又重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教育觀;三是突破理論知識課程與實踐知識課程相互分割的教學觀,樹立兩者相互融合的教學觀,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協同培養。
根據上述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案,我們對原課程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我們適當提高了英語、數學、計算機應用和哲學的授課學時;在關聯課程中,舍棄了《產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課程,增設了《投資理論與實務》,并把《會計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學》和《金融學》等課程重構為《會計原理與實務》、《管理知識與實務》和《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我們對《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學》中的交叉重復的內容進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學中的簡單重復,并把《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整合到《國際貿易學》中,將《WTO概論》重構為《WTO規則及其應用》,增設了《國際貿易前沿問題》(含前沿理論、前沿政策和前沿實踐)和《反傾銷知識》等課程,以支撐該專業學生把握國際貿易前沿動態和應對反傾銷的實際需要;在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中,我們增設了《商品學》、《商務心理學》、《社交禮儀學》、《國際經貿地理》、《經貿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增加了《通關實務》、《外貿單證操作》、《國際物流與保險》、《國際電子商務》、《國際市場營銷》、《商務英語》等必修課程的授課學時;在選修課中,我們增設了《中外文化比較》、《美術欣賞》、《音樂欣賞》等人文知識課程和《創新方法論》、《創業理論與實踐》等創新創業素質課程。在此基礎上,精心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為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業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國際貿易高級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課程體系(參見圖1)。同以往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比較,該整合課程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整合課程體系設有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個必修課程模塊,三個模塊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4∶3∶3優化為3.6∶3.1∶3.3。每個模塊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它與其它模塊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動發展的,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體現在各個模塊之中;
(2)整合課程體系不是針對國際貿易業務的某個具體職業崗位,而是面向國際貿易這個專門的行業崗位群,課程的導向具有更寬泛的就業范圍;
(3)整合課程體系設有理論知識課程、應用知識課程、實踐技能課程三個不同層次的課程,各層次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5∶4∶1優化為4∶3∶3,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漸次提高各種能力;
(4)整合課程體系突出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兼顧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每個課程模塊中,都有實踐技能的訓練。在基礎課程模塊中,有英語交流、計算機應用、公關協調和計算機應用等技能的訓練,學生必須通過國家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并獲得相關證書;在關聯課程模塊中,有會計實務、管理實務、金融實務、投資實務等技能訓練;在專門課程模塊中,有進出口業務、國際電子商務和國際市營銷等技能訓練,而且每種類型的專業技能訓練又設有若干技能實訓項目,如進出口業務技能又分為國際商務流程模擬操作、通關實務操作和外貿單證操作等技能實訓。整個課程系統的專業技能實訓都與國際商務職業資格證書接軌,并與相關職業崗位實際需要的實踐能力實現對接。
(5)整合課程系統是開放的,具有專業拓展的靈活性,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課程、關聯知識技能課程基礎上,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的不同類別知識技能課程,以適應外貿行業不同崗位就業的需要,或適應向相鄰職業崗位升遷的需要。
參考文獻
信息化、電子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得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活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國家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十三五”期間,電子商務增長空間很大。開展國際電子商務交流與合作,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加快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將電子商務工具與傳統商務過程結合起來,是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國際貿易的電子化、信息化的關鍵。通過對國際貿易信息化的模式研究,提出信息化條件下國際貿易的實務模型。將產品與信息化有機結合,根據貿易需求實現信息化的商務合作。
關鍵詞:
信息化;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建議
一、國際貿易信息化
在經濟新常態下,秉承“開放、共享、協同、智能”的理念,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原有的生產消費方式,市場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傳統貿易方式造成了巨大沖擊。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際貿易將信息技術和電子化與商業貿易結合起來,通過研究國際貿易信息化的模式及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的實務模型,以期對經濟發展做出持久動力,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二、國際貿易信息化的現狀與問題
互聯網信息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同時還帶來了挑戰,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中心的信息化對國際貿易帶來了巨大的改革和機遇,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有關數據顯示,如果電子商務能夠在全球國際貿易中應用,每年可帶來大約1000億美元的收益。但是目前從世界范圍來看,電子商務在大多數發達國際實現了成功應用。在中國,為了提高我國國際貿易的信息化和電子化水平,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2005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范圍程度、技術條件上我國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際貿易與發達國家仍有一段差距。發達國家大力支持與推薦電子商務發展,以期能夠在21世紀信息化時代謀求主動權,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推動力,獲得戰略性優勢。電子商務作為虛擬經濟,在交易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欺騙和信用問題,法律問題和安全問題也是需要面臨的挑戰。
三、信息化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
在信息化和電子化的沖擊下,國際貿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一場新的革命在國際貿易領域悄無聲息的掀起。信息化條件下的電子商務已然占領了國際貿易重要領域,而國際貿易在信息化的沖擊下,貿易主體、貿易方式和交易方式、國際貿易投資及國際貿易市場等都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貿易主體發生改變。
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促進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一體化,眾多公司聯合成群體網絡,通過技術聯合共享實現了單個公司所不能實現的功能,實現利益的更大化,市場資源配置最優化,提高了貿易效率和成交率。這種新型的跨國公司戰略聯盟的貿易合作方式使得傳統的資本關系發生了變化,公司主要是在信息搜集處理和傳遞過程中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二)貿易成本發生變化。
電子商務網絡虛擬實體雖然降低了貿易的交易成本、契約成本和控制成本,但是電子商務的技術成本、法律成本和安全成本也隨之上升。保證交易中出現的網上交易公正性和安全性,交易的可靠性,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電子商務成功的關鍵,而這些都需要相應的技術和監督作為保證,從而提高了技術成本。
(三)交易方式發生變化。
不同于傳統的交易方式,電子商務的交易工具、付款方式、交付方式都變得更加迅速快捷、方便高效。電子會議視頻進行討論,網上支付電子發票網上傳送等諸多信息化方式使得國際貿易在虛擬市場中形成全新、開放、多維、立體的市場空間,打破地域限制,進一步促進全球貿易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無論你是處于北半球還是南半球,交易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空間迅速達成合作。
(四)經營模式發生變化。
新的信息化電子商務形成了以物流為依托,資金流為形式,信息流為核心,商流為主體的“四流合一”的全新經營管理模式。“四流合一”借助于信息技術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商業模式,將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受地域限制,資源、資本、人力在信息條件下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縮小了地區之間的差異,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權利。
四、信息化條件下國際貿易實務的商務過程
我國國際貿易信息化具體實施中的關鍵因素有以下幾個層面:標準、政策、法規三大人文因素始終貫穿于技術服務保障層、網絡通訊支撐層、安全保障層、應用服務層等中,為國際貿易信息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討論與建議
信息化、電子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一體化的進程,成為經濟持續健康增加的強有勁的推動力,但是在信息化國際貿易過程中,網絡安全、信用問題、信息可靠、物流應用是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的國際貿易的關鍵,也是信息化條件下電子商務有序發展的條件。
作者:余祺 單位: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吳鋼.人文關系網絡對國際貿易網絡的影響機制及效應研究[D].湖南大學,2014.
[2]張娟.服務業跨國公司的貿易效應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
[3]王小珍.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4]劉方浩.新公共服務理論視野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5]張濱.發達國家綠色物流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5.
【關鍵詞】國際金融;國際貿易;風險研究
一、我國國際金融市場貿易的產生和發展
(一)我國國際金融市場貿易的產生
在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經濟隔絕的狀態下生存,尤其是在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一個國家的經濟的各個方面,例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水平等,都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貿易密切相關。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國家的客觀存在,二是一個國家內部產生了過剩的產品和服務。剩余產品只有在一個國家社會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能會出現,而對于生產力的發展是需要國際的分工與合作的。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交流日趨平凡,國際分工與合作只可能在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和建立起來,因此,國際貿易便在國與國之間產生,國際貿易的產生擴大了國家層面的交流與合作,也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的體現。但是,國際貿易間的貿易順差或逆差會對本國國內經濟產生一定影響,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金融與貿易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謹慎應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金融市場貿易風險,抓住國際貿易的機遇,發展本國經濟,進而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
(二)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貿易的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對外貿易增長速度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這對我國國內經濟能夠實現平穩的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進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展,貿易順差也逐年加大。2002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的進口、出口增長速度保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水平。伴隨著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對外貿易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直到2010年才出現好轉,外貿增長的速度才出現穩速增長。目前,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我國與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也日趨頻繁。對于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國際貿易都對國民經濟有著深遠影響。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要抓住這個機遇,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更要發揮好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加入WTO使我國進出口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使中國經濟對國際金融市場依賴程度不斷加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讓中國清醒地意識到外貿風險的存在和潛在威脅。面對當前的美國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一系列沖擊,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隱患和突出問題。
二、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貿易的特點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強勁,我國進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展,貿易順差也逐年加大。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貿易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彌補資源短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②利用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③促進我國增加財政收入和就業。
(一)彌補資源短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
世界上的不同國家,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存在差異。比如說中東地區盛產石油,熱帶雨林地區盛產橡膠、中國盛產茶葉和絲綢等,這些因地域不同而導致資源的差異,往往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各國科技水平的不同,也會影響對外貿易,比如一些工業水平較低的國家可以通過對外貿易,獲得一些先進技術產品。而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制造大國,中國的制造水平處在全球前列。尤其是中國的高鐵技術,太陽能電池板技術,中國鋼鐵技術等,通過國際貿易,不僅為別的國家帶來技術支持,也帶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增加了外匯的儲備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
(二)利用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
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因各國的生產力的不同、經濟結構的差異等,使得有些國家對某些商品生產成本存在差異。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生產滿足自己本國所需的所有產品,與此同時也不可能消耗掉自己所生產的一切物品。因此,這就需要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實現商品的相互交換來加以解決。從而節約社會勞動時間,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而中國恰恰是利用了這種國際的分工與合作,一方面滿足國內人民的生活物質需求,另一方面使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享譽全球。在現代的經濟模式下,科學技術其本質也相當于一種特殊的商品,也必須通過市場與貿易,用一種等價的方式獲得。因此,各個國家通過國際貿易來進行技術貿易,比如造船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導彈技術等,進而提高自己國家的生產技術水平。
(三)促進我國增加財政收入和就業
國際貿易能夠顯著提高我國的財政收入,一方面我國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上繳的各種稅收以及政府所征收的關稅,都能夠增加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中國作為一個進出口大國,國際貿易帶來的財政收入特別的明顯。另一方面從事國際貿易能夠加強國際分工與合作,降低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節約材料,創造價值,進而能夠間接增加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我國內部的建設,也能促進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失業或就業不足,這就造成勞動資源的浪費。而對外貿易為各國解決勞動力就業開辟了新途徑。通過對外貿易可以擴大出口,能夠增加一部分就業,使閑置的勞動力得到安置,增加就業率,進而增加國民收入。從我國多年來的對外貿易數據來看,國際貿易對解決勞動就業的作用十分顯著。
三、我國在國際金融市雒騁椎南執侍
對外貿易給我國帶來了諸多的好處,同時也使我國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金融合作與金融貿易與日俱增,這極大促進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由于國際資本流動的加快,加之金融投資工具的不斷創新,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進一步加大,國際間貿易也面臨著風險。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貿易的現存問題主要包括:①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因素加大;②國際貿易的難度和風險大于國內貿易;③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反傾銷調查將增加。
(一)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因素加大
自從牙買加體系以來,國際貿易更為頻繁,但是接踵而來的是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加大。而對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則直接影響著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正常貿易。與此同時,隨著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國際間資本的流動使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擴大。當代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當美國經濟開始衰退時,我國經濟雖然表現出強勁勢頭,但是也難免受到經濟全球化這樣的大背景下,所帶來的經濟沖擊。各國的經濟政策都是服務于本國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國際貿易。因此,國際貿易也會因不同的經濟形勢、不同的政治變化而改變。從這些方面來看,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因素加大,而我國所要面臨的挑戰增加。
(二)國際貿易的難度和風險大于國內貿易
在國際間進行貿易合作,會遇到語言、習俗、各國法律的約束;也會受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條件,都會使國際貿易的難度加大。在多種貨幣流通的國際貿易活動中,會因為匯率、貨幣制度的不同,而影響當事國的經濟貿易。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上開展交易過程中,有許多的中間環節,比如運輸、保險、海關等都需要嚴格的審查和把關,一旦任何的一個中間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影響交易的正常進行。國際貿易是跨國家和地區,一般在國際貿易中的交易量大、金額多,而且還需要長途運輸,這就增加了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國際金融市場上也存在信用、匯兌等風險,而且在國際貿易中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這都會使國際貿易的難度和風險加大。
(三)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反傾銷調查將增加
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加劇,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加深,這就致使歐盟各國增加出口而減少進口。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濟保持持續的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歐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使得歐盟采取措施來遏制中國,保護同盟國的利益,于是中國對外貿易就多次遭遇反傾銷調查。而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貿易的增加,以及中國的低勞動成本力給我國帶來的比較優勢,都會使我國受到更多的反傾銷調查和貿易壁壘。與此同時,美國的金融危機致使許多的國家和地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進口商品的減少和經濟的不斷萎靡,全球的經濟形式也不樂觀,而中國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和歷史背景下,對外貿易受到更大的負面影響。
四、我國應對國際貿易的新對策
國際貿易便在國與國之間產生,國際貿易的產生擴大了國家層面的交流與合作,也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的體現。但是,國際貿易間的貿易順差或逆差會對本國國內經濟產生一定影響,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金融與貿易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謹慎應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金融市場貿易風險,抓住國際貿易的機遇,發展本國經濟,進而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我國應對國際貿易的新對策主要有:①加強政府職能;②成立促進出口的服務機構;③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優勢;④利用技術進步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
(一)加強政府職能
對于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國際貿易都對國民經濟有著深遠影響。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要抓住這個機遇,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更要發揮好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非常的注重對外出口,增加出口順差,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首先。政府應制定科學的貿易政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世界經濟發展規律,通過雙邊和多邊的談判為本國出口創造更為廣闊的市場準入條件。其次,積極參加國際性的經濟、金融和貿易組織,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與此同時,也要積極參加地區性的經濟貿易集團,例如亞太經合組織、亞投行等。最后,簽訂雙邊和多邊的貿易協定與協議,參加各種商品協定與生產國組織,為國際貿易保駕護航,維護和發展貿易利益。與此同時,積極協調和解決各種貿易摩擦,促進貿易的健康發展。
(二)成立促進出口的服務機構
建立貿易中心,同時也舉辦貿易博覽會,因為貿易中心是永久固定性的設施,可以為出口商或進口商提供辦公地點和服務咨詢等。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為促進我國出口貿易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成立專門的促進出口的服務機構,我國要促進出口的同時在海外應設立商情網,為一些跨過企業或公司提供商業信息和資料。為了發展我國的對為貿易,我國應經常組織貿易代表團出訪,增加對外貿易的機會,擴大對貿易的途徑。
(三)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優勢
經濟特區在各國的經濟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特區更開放、更靈活,能夠很大幅度引進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國際貿易。經濟特區的經營范圍包括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等,在中國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經濟體制,同時對前來投資的外商能給與特殊的優惠和方便,以便吸引較多外資。中國更應該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優勢,擴大本國的對外貿易,引進更多的國外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能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對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輻射作用。
(四)利用技術進步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技術進步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應加強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因為利用技術進步可以獲得高額的利潤和開辟更廣闊的國際市場。與此同時,中國應積極鼓勵和l展大型的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大型的跨國公司發揮著比較優勢,不僅擁有雄厚的技術優勢,還有強大的開發創新能力。同時,我國應該由一個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只有突破技術的壁壘,才能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李偉,矯萍.國際貿易[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8
[關鍵詞]傾銷;傾銷價格;損害;反傾銷稅;反傾銷協議
一、傾銷的法律內涵
關貿總協定曾在第六條對傾銷作了原則規定:“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格的方法進入另一國市場內,如因此對某一締約國領土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威脅,或者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造成實質性阻礙,這種傾銷應該受到譴責?!?/p>
1980年1月1日繼續適用的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關于實施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定》(簡稱《反傾銷修正守則》),是對總協定第六條的解釋、補充與發展?!妒貏t》關于“傾銷的確定”是這樣說的:“如在正常貿易中一國向另一國出口的某一產品的價格,低于出口國本國消費的相應的同類產品價格,則此產品應視為傾銷品(即以低于正常價格輸入到另一國的商業領域的產品)?!?/p>
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開始后,對“東京回合”的守則又作了重要修正與精確表述,達成了《關于執行1994年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反傾銷協議》)。《協議》給傾銷下的定義是:“如果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至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在通常貿易過程中,低于在出口國旨在用于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于正常價格進入另一國商業,則該產品將被認為是傾銷?!?/p>
由此可見,法律傾銷具有自身的重要特征:第一,法律傾銷強調傾銷的后果,即強調這種傾銷行為對進口國工業引起或可能引起的危害;第二,構成法律傾銷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即存在傾銷性銷售商品行為與這種傾銷行為給進口國工業造成損害或損害威脅并實質上阻止某一國內工業的建立。
因此,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是通過立法將傾銷行為限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只有當傾銷行為超越了這一限度時,才允許對其采用抵制措施。所以,反傾銷法的本身就是作為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出現的,而反傾銷稅則是當前一種重要的非關稅貿易避壘。
二、傾銷確定的基本條件
如前所說,只有法律意義上的損害性傾銷才應予以限制,這種限制即采取以征收反傾銷稅為主的反傾銷措施。而在對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之前,必須確定該商品進口同時滿足了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一)傾銷價格的確定。傾銷價格的確定通常是以所謂正常價格或者“公平價格”作為參照系數,凡低于正常價格的銷售即有可能構成傾銷。因此,傾銷價格的確定的關鍵,在于正常價格或公平價格的確定。根據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的一貫規定,商品的正常價值應該正確理解為由該商品輸入進口國時的以下三種價格構成:
1.該商品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即相同產品在出口國用于國內市場銷售時在正常情況下的可比價格。出口國國內市場銷售價格是常用的價格標準,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無法獲得這種價格或這種價格不適用。假如發生這種情況,便要以其他價格作為正常價格。
2.向第三國最高出口價格。這是出口國國內市場銷售價格的一種替代價格,即出口國向提起傾銷指控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出口相同產品的最高可比價格。假如向第三國出品價格仍然不能作為正常價格時,則還可以采用另外一種價格。
3.推定價格,即按該商品在原產地國生產的實際成本加上銷售成本與一定比例的利潤計算的價格。這種價格是在上述兩種價格無法確定時所采用的一種確定正常價格的方法。
從前引《協議》的傾銷定義可以看出,價格是確定是否構成傾銷的直接因素。那么,怎樣理解《協議》所確定的是否構成傾銷的價格標準呢?筆者認為:第一,一國向另一國出口的產品價格,是否低于相同產品在出口國用于國內消費時、在正常情況下的可比價格;第二,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正常貿易過程中不存在該相同產品的消費時、或者由于該市場的特定情況,或者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量低,該項銷售不允許進行適當比較時,則傾銷幅度應通過與一個合適的第三國出口的相同產品可比價格(如果該價格是有代表性的話——筆者注)進行比較而確定,或者與相同的構成價格進行比較而確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幾種價格標準在法律效力上有先后順序之分,但它們都僅僅適用于市場經濟國家,而對非市場經濟國家或中央統制經濟國家則另外規定了特殊的確定價格的方法,即所謂的“替代經濟”方法。就是說,用一個屬于市場經濟的國家作為替代國,替代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要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水平一樣或相似,以其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的價格作為確定有關非市場經濟國家“公平價格”的基礎。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最具代表性。按照美國商務部的規定,根據替代制確定商品的公平價值有以下幾種價格方式可供選擇:
(1)國內價格。也就是選擇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國相類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替代國相同產品的國內價格或向第三國出口的價格,就成為該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公平價格。
(2)構成價格。也就是首先確定產品在該國的成本、費用與利潤,然后選擇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國相類似的市場經濟國家生產相同產品的成本、費用與利潤作為計算基礎,計算出產品在該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構成價格,并以此作為該產品的公平價格。
(3)美國價格。在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替代國或無法確定上述兩種價格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美國相同產品的構成價格作為確定公平價格的標準。在此情況下,美國本國成為替代國。
那么,在無法選擇“替代經濟”的情況下怎么辦?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對“替代經濟”原則作了修改,不再使用“替代經濟”這一概念,而使用“構成價格”方法。然而,由于它仍然需要選擇一個市場經濟國家來確定構成價格,故其實質內容未作改動。這種做法不但往往損害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利益,人為地制造貿易紛爭,而且與反傾銷法維護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這一主旨背道而弛。
(二)損害的確定。嚴格說來,僅僅是商品在另一國的銷售價格低于正常價格并不必然構成傾銷;傾銷的確定還必須同時滿足第二個條件,即對進口國直接造成了重大損害。
什么是損害?《協議》在《第三條·損害的確定》中明確闡述:“關貿總協定第六條的損害確定應根據確實的證據作出,并包括對下述兩方面的客觀審查(a)傾銷產品的數量和傾銷產品的結果對國內市場相同產品價格構成的影響。以及(b)這些進口產品對國內該相同產品生產商造成的后續沖擊程度?!痹诒緱l的注釋中又特別指明:“本守則內所稱‘損害’一詞,除非另有規定,應指對某一國內產業的重大損害、對國內產業重大損害的威脅,或是對某一產業的建立造成嚴重阻礙,也可按本條的規定進行解釋?!睂Α爸卮髶p害威脅的裁定應依據事實,而不是僅僅依據宣稱、猜測或者極小的可能性。某種傾銷將會導致損害情況的變化必須是明確地被預見得到的,并且是迫近的?!蓖瑫r在本條的注釋中加以強調:“有理由使人確信:以傾銷價格進口的產品即將會急劇增加。”因此,“在涉及傾銷產品造成損害威脅時,適用反傾銷措施應特別小心地加以考慮和作出決定?!?/p>
這一大段完整的論述邏輯嚴謹,不可隨意抽刪,斷句取義。因為它層層深入地表述了一個重要論點:確鑿的證據與客觀的審查。
根據《協議》的基本精神,確定是否構成重大損害及其威脅,通常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要素:
1.對損害客體的確定。按照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的規定,損害的客體是指進口國的國內產業。什么是國內產業?遵循《協議》的邏輯思路,應理解為是指進口國相同產品的全部生產商或者他們之中那些生產商,其產品的生產在這些產品的整個國內生產中占主要部分;如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通過一體化具備單一的、統一的市場特點時,整個一體化區域的產業也被視為國內產業。
2.對損害結果的確定。這通常要考察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傾銷商品的進口數量和數量增長的幅度。也就是說,無論從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來講,傾銷商品的進口數量是否太大,增長幅度是否太大、太快。第二,傾銷商品的進口對國內相同產品價格的影響。例如,比較國內相同產品的價格,傾銷商品的進口是否有大幅度的降價,是否在相當程度上壓抑或阻礙了國內相同產品價格的合理提高等。第三,傾銷商品的進口對國內相同產品生產工業的影響。例如,銷量實際或潛在的下降;影響國內價格的因素;傾銷幅度;對現金流動、庫存、就業、工資、增長率、籌措資金或者投資能力等方面實際或潛在的負作用。
3.對商品的低價進口與損害之間因果關系的確定。一般說來,對國內工業與國內生產者造成損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傾銷產品之外還有其他已知的因素,例如,國內工人罷工、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則不能構成傾銷案件的成立。只有在證實進口商品的傾銷是造成該國工業重大損害或威脅的直接原因時,才能使傾銷案件完全成立。簡而言之,傾銷的存在是“因”,重大損害的存在是“果”,兩者之間是嚴密的邏輯因果關系。因此,在考察是否構成重大損害的同時,應當把由于商品的低價進口造成的損害與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害區分開來,確定產品的低價進口與損害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對此,《協議》明確指出:“表明傾銷產品和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應以當局對其所擁有的全部相關證據的審查為基礎。”并且斬釘截鐵地作出結論:“由其它因素造成對產業的損害不得歸咎于傾銷產品。”
三、征收反傾銷稅的基本規定
反傾銷稅是出口國進行商品傾銷,對進口國的相同產品造成重大損害或重大威脅時,由進口國海關依法征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或特別關稅。關于反傾銷稅,筆者主要依據《協議》的基本規定,試述管見:
1.在全部征收條件都已滿足的情況下,是否要征收反傾銷稅,以及征收反傾銷稅的數額是否按傾銷幅度的全部或者小于傾銷幅度,均由進口國當局或者海關當局決定。
2.在對所有有關產品都要征收反傾銷稅時,應根據每一案件情況,對構成傾銷與造成損害的進口產品在無歧視的基礎上,按適當數額征收反傾銷稅。
3.征收反傾銷稅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商品傾銷給進口國工業造成的危害,是進口國為抵制傾銷而采取的一種行政救濟方法,不是懲罰性質。因此,所征收的反傾銷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超過進口商品的傾銷幅度。如果征收較少金額反傾銷稅便可以消除傾銷對進口國工業所帶來的危害,應征收抵于傾銷幅度的反傾銷稅;如果實施反傾銷稅后發現征收的捐稅超過實際征收的傾銷差額,則超過的部分應盡快償還;如果已經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商品不再對進口國家的工業造成危害,進口國應該立即停止對該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
4.反傾銷稅只有在抵銷傾銷的損害所必需的期限內才有效。只有在存在傾銷并有損害的足夠證據的情況下,作出初步肯定的結論之后,才可以采取臨時措施。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允許進口國在作出初步傾銷裁定后至作出最終裁定前的這段時間內,對裁定進口商品采取不超過4個月期限的臨時反傾銷措施,如有特殊情況,根據出口商請求,也可以延長到6個月為限,使其有比較充分的時間為自己準備辯護。臨時反傾銷措施包括征收臨時反傾銷稅、要求提供擔保以及停止對該進口商品的海關估值。
5.對存在著造成損害的傾銷歷史,對進口商知道或應該知道出口商正在從事損害性傾銷行為,對大量傾銷商品在相當短時期內擁入進口國市場,并且該傾銷商品擁入造成的重大損害使得只有對其征收追溯性反傾銷稅,才能防止同樣情況再次發生,在當局對該傾銷產品作出裁定后,可以對那些在臨時措施適用之前90天內進入消費領域的產品征收最終反傾銷稅。
參考文獻:
[1]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經貿關系司、關貿總協定上海研究中心.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最后文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汪堯田,周漢民.世界貿易組織總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3]張玉卿.國際反傾銷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3.
[4]劉德標.涉外經濟貿易法教程(修訂本)[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
[5]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條約法律司.全國外經貿系統“三五”普法教材[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教學內容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or?蒺s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ob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undergraduates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start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uidelines. Then, it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textbooks in China. Finally it deliberate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 financial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flect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eaching content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24-02
《國際金融》是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這門課包括國際金融理論和實務,內容廣泛,信息量大,專業性強。在《國際金融》的教學中,為達到“應用型”的培養目標,如何設計和取舍教學內容,是值得我們長期思考的問題。
一、《國際金融》教學的指導思路與目標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把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分為三種:研究型大學以理論創新為己任,培養的是“理論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學側重于實踐技能,培養目標是“實務技能型”人才;而教學型本科院校大都突出“應用型”特點,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目的是培養“理論應用型”人才?;谶@樣的分析,對于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學生而言,《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總體指導思路應該有如下三點:
1.《國際金融》教學應有意識地體現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的關聯性。這是在教學中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看,在經常項目占國際收支絕大比重的時候,國際收支幾乎等同于貿易收支,當時的國際金融還沒有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是從屬于國際貿易的一個內容。國際貿易需要有國際間的金融運作才能完成;反過來,國際金融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又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國際投資、國際投機、國際借貸規模的逐漸增加,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越來越有其獨立的規律性,國際金融也不再是國際貿易的附屬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與國際貿易一道,共同構成了國際經濟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一直要強調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聯系,以避免學生在學完了國際金融之后,還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國際金融,弄不清貿易和金融之間的密切關系。
2.《國際金融》教學應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又要避免純理論性。在教學實踐中,國際金融理論授課的分寸最不容易把握。研究型大學以理論研究為導向,可以把大量的課時用于對純理論的研討,高職院校以掌握實務為教學目的,國際金融的理論學習僅滿足夠用就行。應用型本科國際金融理論部分的教學應介于這兩者之間,理論的教學應該要求“扎實”,即理論的科學性準確、實在,但是不要求過深。具體來說,對于一些常用的國際金融理論,學生能夠掌握這個理論的假設前提、數理模型的經濟學含義,并能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就可以了。至于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數理模型的詳細推導、構成學派等等,就適可而止。應該著重于這些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1]
3.《國際金融》的實務教學要以透徹理解原理為基礎,以熟練掌握為目的。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文件精神,在應用型本科的《國際金融》教學中,要特別突出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并結合實踐,靈活應用國際金融的專業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對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金融實務,特別是金融衍生交易,教師要分析透徹,使學生首先能從原理上理解清楚,繼而就需要借助仿真系統進行大量的實訓,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至于衍生工具中的很多理論模型則可淺嘗即止。
按照上述教學指導思路,應用型國貿本科《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國際金融的基本理論,能獨立分析和解釋國際經濟中發生的現實問題;理解并熟悉常用的國際金融實務,能滿足國際貿易業務中報價核算、經營風險防范、投融資安排等業務的需要,為今后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現行《國際金融》教材教學內容評述
和歐美的教學方式不同,我國高校的教學內容往往是由所采用的教材限定的。國內目前影響較大且較為流行的《國際金融》教材主要有四種:一是姜波克編著的《國際金融新編》,二是陳雨露主編的《國際金融》,三是易綱、張磊合著的《國際金融》,四是劉舒年、溫曉芳主編的《國際金融》(第四版)。這些教材已多次再版或修訂,各具特色,是眾多國際金融教材中的精品。
姜波克的《國際金融新編》,確定了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和經濟可持續增長(長期)條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變量是匯率。內容包括國際儲備和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中國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沖突的根源問題、次貸危機問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年來的新變化等問題。該教材的最新版又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核心變量匯率為工具,構建了中國內部均衡條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調節模型[2],是一部很不錯的金融理論教材。但由于理論過深又缺乏實務,顯然很不適合應用型國貿本科的國際金融教學。
陳雨露從應用經濟學視角出發、按照“本土化”要求編寫的《國際金融》,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兼顧理論與實務。但其中的“跨國公司財務管理”與國貿專業的《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管理》等課程中的許多內容有重復,加之理論部分也不夠簡明,以及課時數的約束,該書也不是應用型本科的理想教材,但不排除選用。
易綱、張磊合著的《國際金融》分為宏觀篇、微觀篇、市場篇和體制與政策篇。全書論述嚴謹、全面,并能結合中國的實踐。但學生需要具備比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功底和較高的數學水平,且需要80個課時以上,因此也不適合應用型的教學。
劉舒年、溫曉芳主編的《國際金融》(第四版)以國際金融基本理論、基本業務、基本技能為主線,密切結合對外經貿實際,深入分析與貿易有關的外匯交易、外匯風險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國際融資等內容。[3] 理論簡明,實務全面,是國際商務師考試的指定教材。筆者認為,該教材最適合應用型本科教學。但由于課時的限制,以及每個學校會有不同的教學要求,使用時還應根據教學實際增減內容。
綜上所述,上好《國際金融》這門課程,首先寄望于有一本適合的教材。盡管國際金融的教材汗牛充棟,但適合于某一特定學校教學需求的教材可能不多。因此,鼓勵任課老師積極總結教學經驗,編寫出符合所在學校教學要求、體現其教學特色及地域經濟需求的教材,意義重大。
三、《國際金融》教學內容優化
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專業的《國際金融》授課大都設計為40個課時左右。我校前幾年主要使用劉舒年和陳雨露的教材。通過幾年的教學積累,我們將應本國貿《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并編寫了教材,基本滿足了應用型本科國貿專業的教學需要。按照上述的教學指導思路,筆者將《國際金融》授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設計如下:
1.外匯和匯率 在搞懂外匯、匯率、標價法這些入門概念后,要使學生充分理解影響匯率的主要幾個經濟因素以及匯率對經濟的影響這兩方面,這是國際金融分析的基本功,應緊扣金融和貿易的聯系來闡明匯率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匯率理論一節主要講授購買力平價理論,特別是要講透利率平價理論,因為后面很多外匯交易的學習需要對利率平價理論有很好的理解。其他的匯率理論僅做一般性介紹。至于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分析是屬于介紹性的,可引導有興趣的學生深入鉆研。
2.國際收支 在上述章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國際收支的概念,理解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結構及其記賬方法。教學重心是要使學生能夠透徹理解國際收支、經常收支和匯率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關系。國際收支理論可以著重講授彈性論和吸收論,對于斯旺圖和蒙代爾的有效市場分類理論可作為知識性介紹。
3.傳統的外匯交易 這一章是衍生工具的基礎,也是整個國際金融實務的基礎。對于應用型國貿本科學生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包括的內容有:即期交易、遠期交易、套匯、套利、掉期、擇期和不同幣種的報價換算。教學難點一是有買賣價的銀行匯率套算,二是結合利率平價理論講透套利的原理。
4.金融衍生工具 這一章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紤]到對外貿易的實際,衍生工具的內容選取了期貨、期權和互換三個內容。教學重點是要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習題講清楚這些衍生金融交易的“原理”。
5.外匯風險防范 這一章的教學要結合傳統交易和衍生工具的知識,重點是應收、應付外匯賬款的管理。其實就是如何運用上面兩章的知識來規避匯率風險。
6.國際金融市場 這一章安排了國際金融市場概述、國際貨幣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歐洲貨幣市場、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特點等內容。教學重點一是歐洲貨幣市場,二是當今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
7.國際資本流動 內容有:國際資本流動的概述、發展、理論和債務危機。著重講述當今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債務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理論可做一般性介紹。
8.國際貿易融資 根據外貿公司常用的融資方法,該章設計的內容有:出口信貸、項目融資、出口保理、福費廷和結構性貿易融資。教學重點是要使學生理解每一種融資方式的運作原理和流程,各當事人的權利和責任。
9.國際儲備 內容有:國際儲備的概述、構成、管理和我國國際儲備的現狀。重點是結合國際收支一章的內容,分析我國國際儲備的現狀,以進一步鞏固國際收支的有關理論。
10.國際貨幣體系 這一章設計了五個小節,即:國際貨幣體系概述、國際金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協定和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與發展。重點一是講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特點(雙掛鉤、特里芬難題)及其崩潰的原因,二是當代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11.國際金融機構 主要介紹IMF、世界銀行和區域性國際金融組織。重點放在IMF、世界銀行和亞行的性質、使命和貸款特點。
12.區域金融合作 考慮到筆者所在學校地處中國――東盟自貿區前沿,故專門設計了這一章。內容有區域金融合作概述、最適度通貨區理論、歐盟貨幣一體化的實踐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金融合作。除了介紹最適度通貨區理論外,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歐盟、特別是東盟區域金融合作的相關問題。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國際金融》的教學重點內容是“外匯和匯率”、“國際收支”、“傳統的外匯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外匯風險防范”和“國際貿易融資”六個章節。在課時的約束下,其他章節的教學,教師可以事先指出學習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學閱讀、案例討論、課堂點評等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除了優化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重點外,教學目標的實現還必須重視教師的授課水平、教學手段、實驗室、課程建設等因素。
參考文獻:
[1]潘懋元. 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 高教探索,2010(1).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商直接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它通過向外活動來獲得更高的利潤,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的發展。
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效果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條件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自然風光、自然資源狀況、與海洋接近程度等,自然地理條件因素是最明顯的因素,其優良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
我國沿海地區如廣東,直接毗鄰香港、澳門兩個國際性自由港,尤其是毗鄰香港這個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受到這些經濟先進地區的輻射和傳導,推動了本地區的貿易合作和技術交流,對外商直接投資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為外商直接投資節省了原材料成本及運輸成本。且西部地區不僅有人文景觀,其歷史文化悠久而輝煌,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特色品牌。
(二)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外商直接投資活動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經濟環境因素的變化直接影響外商直接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經濟環境包括經濟發展狀況,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速度快,表明這一國家或者地區的收入多,需求大,市場規模大,盈利機會多,因而能吸引較多的外商直接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進行改革開放,尤其有著眾多的海港區,其有著十分便利的交通條件,加上政府政策的傾斜,使東部沿海城市的經濟快速發展,這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基礎設施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物質條件,其是否完備直接影響到投資效益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少。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商直接投資對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日漸加深,外商直接投資者在評價投資環境時,必然考慮基礎設施的完備情況?;A設施包括交通運輸、港口碼頭、能源和原材料供應、通訊信息設備、供水供電設備等。我國沿海地區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國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容易引進外資,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海岸線的中段,是長江入東海的出海口,臨近渤海,海陸兼備,有“黃金海岸線”和“黃金水道“之稱,其有眾多的優良港口,其中上海港、寧波港、南京港和南通港等一起組成了我國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更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因此沿海地區擁有內陸地區無法比擬的便利交通和優良港口,便于產品原材料的運輸,有利于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增加。所以外商直接投資常常選擇沿海地區,而我國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相對落后,交通運輸綜合能力低,郵電、通信體系不健全,電力供應還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制約了外商直接投資。
經濟政策包括外資政策,一國的外資政策直接影響到外商投資的領域、規模和效益等;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和行業是限制投資的,而對于有絕對優勢的產業和行業是鼓勵投資的,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其產業政策也是不斷變化的。
貿易政策對外商直接投資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會對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及產業進行一定的貿易保護政策,防止受外商投資企業的沖擊,加大對外商投資國的依賴程度,從來使其投資者形成獨占優勢,一旦其改變投資政策或者撤資,將會對國家或地區及其相對應的產業產生巨大影響,不但制約了其發展,也會帶來一系列社會不安定因素。
財稅政策也直接關系到外商直接投資者的利潤及其效益。如果東道國的納稅率低,財政政策寬松,這樣投資者就會進行積極的投資計劃。相反,如果對某些行業征收高額關稅或者報復性關稅,那投資者會繞道而行的。
外匯貨幣政策。如果東道國進行外匯管制或沒有可行的貨幣金融政策,那么就不能為外商直接投資者提供便利的融資條件,也不能進行自由兌換,這會限制外商直接投資者投資。
貿易與國際收支狀況。東道國一般歡迎進口替代型投資。經濟制度及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也為外商直接投資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
(三)政治因素
政治環境與政府的作用和行為密切聯系在一起,它直接關系到外商直接投資的安全性。
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國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由于與經濟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政治體制的健全程度以及演變趨勢往往直接表現在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方式以及干預和控制的程度上,從而對外商直接投資活動產生影響。
政治穩定性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有無被顛覆和的可能性,其穩定性包括政權的穩定性;政府的執政能力;反對派的狀況;國內一定時期內發生政治沖突的情況;國內民族、宗教及其工會;軍隊警察的狀況等七個方面。
政策的連續性是指一國政府政權發生換屆時,該國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保持一定的連續性。
政府及公眾對待外資的態度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問題,又是一個敏感的政治經濟問題。公眾對于不歡迎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往往會示威、抗議、罷工、游行等;政府對于反對的項目則施加更多的額外限制,如在稅收政策方面。
國際地位是指該國在國際中的地位,特別是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國際政治組織中的態度
(四)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教育水平、社會觀念和風俗習慣等。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勞動者的素質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在外商進行直接投資時,教育水平不僅影響勞動力的供給水平,而且影響到外商投資者的投資意識、風險意識和管理意識。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沿海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人才開始流向東部沿海城市,使得沿海城市聚集了充裕優秀的勞動力資源,為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且我國本來就有著廉價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政府又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這樣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資的成本,使得我國東部沿海城市成為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而我國東西部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落后,思想觀念守舊,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不完善,人們對教育的認知程度淺薄模糊,使得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在知識、技能和健康方面都十分欠缺,沒有能力接受外資,雖然有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但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低,難以管理和培訓,所以中西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
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
(一)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實現利用外資的地區均衡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廣東和福建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隨后其他十幾個沿海城市也陸續宣布對外開放,政府給予這些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在自、稅收和資源配置上等優惠政策,使得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同時也造成了東西部之間的差異,這時政府開始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使得政府政策開始向西部轉移,以加快外商直接投資者在西部的投資進程。為此頒布了一系列針對西部的優惠措施,包括進一步開放金融、保險、電訊等投資領域,放寬外商設立代表機構和營業分支機構的限制,對投資于該地區的外資給予稅收優惠等。這一系列政策的施行,雖然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和東部相比較還遠遠不夠,這就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并認真貫徹落實,使外商在西部的投資真正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二)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商直接投資對公共基礎設施依賴程度加深,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高東部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水平,投資環境中經濟環境是關鍵,基礎設施是經濟環境中的關鍵因素,基礎設施無論哪方面達不到要求,都有可能影響該地區吸引外資的能力,因此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準備好首要的物質條件,繼續加強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最近幾年不管是東部還是中西部,交通運輸方面的改善尤為突出,新建、擴建、改建了許多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動車、高鐵、地鐵等高科技運輸工具的應用,為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參考文獻:
1.黃曉霞,王歡.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對吸引外資的影響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3(5)
2.經合組織在華外商投資企業調查問卷主要結論與分析[N].國際商報,2001
3.劉建民.APEC國家和地區公司所得稅優惠政策研究[J].國外財經,2000(2)
4.李焜文.國際投資學[M].湖北科技技術出版社,2005
5.盧進勇,劉恩專.跨國公司理論與實務國際投資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6.孫淑紅.國際投資學[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7.聶建紅.國際投資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8.何軍,石靜.西部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現狀及對策[J].西部論壇,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