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10:0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危機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后經濟危機市場營銷創新
一、后經濟危機時代特征概述
自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迪拜債務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的一連串爆發嚴重動搖了全球的經濟。后經濟危機時代呈現三大特征:美國經濟去虛擬化、國際金融去杠桿化、世界經濟去全球化。經濟危機后,世界經濟、政治次序面臨重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摒棄原來的虛擬經濟,而回歸實體經濟;美歐等都紛紛通過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實行資本控制以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呈現出全球化速度放緩、經濟壁壘增加。
二、后經濟危機給我國的啟示
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難以估計的挑戰的同時,也給予了我們不少的啟示,使我們在這次經歷之后學會總結教訓,學會在逆境中成長。
(一)擴大內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經濟增速減慢,加之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我國出口歐美發達國家的商品量受消費能力減少的影響,僅2009年十個月時間里,我國進出口總額下降了二十個百分點,我國外貿企業和整體經濟受巨大影響,一些沿海中小型企業瀕臨破產的不在少數。
反思我國原本依靠出口國外,依靠國外的需求來盤活國內經濟的策略是被動、消極、不確定性極高,一旦國外市場發生動蕩,我們只有認命而無法應對。政府和各個企業開始調整原本主要靠出口拉動經濟的策略,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將拉動經濟的重點從“出口”轉移到“內銷”,在內需上做文章。
(二)綠色經濟帶來的機遇
經濟飛速發展引發的全球變暖問題早已收到各國的普遍關注,經濟危機發生過后,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的同時,西方發達國家有機會慢慢審視自身所處的環境現狀,并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并掀起了在全球范圍內的以綠色、低碳為主體的環保運動。
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面臨依靠排放溫室氣體的巨大壓力,同時也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在低碳上下工夫。淘汰耗能大、產能低的舊能源企業,逐步把重點向綠色經濟、生產低碳商品的新型企業轉移,依靠科技和創新,發展新能源。商家們在后經濟危機時代下,更應依靠科技創新,生產出符合低碳要求的綠色產品,并形成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同時,借機轉變原本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真正實現低碳環保。
(三)抓住產業創新的契機
金融危機為產業創新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推動產業結構以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當今國家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關于產業創新的競爭,各個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后經濟危機時代能否把握住這個產業創新的契機關于今后的生存開展。歷史表明了每次經濟危機都是產業創新的契機,各商家應把握住這個難得的契機,推動自己品牌的產業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努力在經濟危機過后成為本行業的排頭兵。
三、后經濟危機背景下市場營銷的創新
全球經濟在后經濟危機時代下,經濟次序面臨重組,使得中小型商家在新的背景下排到同一起跑線上,每個商家都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在營銷理念、營銷方式和營銷手段上進行相應創新,以適應后經濟危機時代拉動內需的要求,以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
(一)拓需和個性化營銷
后經濟危機時代,拉動內需是抵御危機的核心措施。在這個經濟衰退的時期,要使國內消費者產生購買欲,關鍵要依靠生產創造消費的原理,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市場調研,挖掘出消費者的潛在需要,并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的開發出新產品,通過適當的促銷活動,刺激和培養消費者對它的需求。
將消費者的地位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提出自身要求轉變,生產出更多的個性化定制的產品,在商品的生產上體現出消費者的主觀意愿,不僅可以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更充分,“一對一”的消費模式可以使商家的推銷過程更順利。
(二)綠色營銷
后經濟危機時代強調保護環境,呼吁低碳生活,綠色營銷的理念是應時應景的創新,也是各商家需要把握住的推進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契機。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低碳已經不僅僅是一句空喊的口號,將會成為日后人居生活的主流,綠色營銷也將成為營銷的主流。綠色營銷把環境保護觀念融于營銷管理之中,要求市場營銷者在確定市場營銷政策時,協調公司利益一消費者需求一自然效益三者的關系。綠色營銷要求企業在產品開發、價格制定、產品促銷諸方面充分考慮環保要求,真正使產品的綠色含量高。
(三)低價格、寬渠道攻略
后經濟危機時代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便捷的互聯網技術使得人民對商品價格的搜尋變得既快速又無成本,使得買賣雙方的信息變得對稱起來?;ヂ摼W、物聯網技術使得消費者可以有更可靠和來源便捷的信息作為購買商品的決策支撐,使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更理智,也使得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更敏感。在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價錢越低的商品無疑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互聯網是當今快節奏生活的最佳購物選擇,直接互動和打破地域限制的網購是對傳統營銷渠道的變革。運用網絡來完成商品的交易,運用適當的促銷手段,使消費者可以方便的買到需要的商品,并努力培養各種VIP客戶,使得互聯網成為商家傳統實體店營銷的重要輔助渠道,拓寬商家的營銷渠道。
關鍵詞: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美國
中圖分類號:F832.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061-02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它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固有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現。正如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尖銳地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本身”。美國當前金融危機與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兩次大規模的危機。兩次危機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危機發生的狀況以及危機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處,它們都是美國經濟自由化發展的必然產物。雖然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尚未演變成資本主義全面的經濟危機,但危機的規模、危機波及的范圍、各國采取的應對措施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都可以與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相提并論。
一、兩次危機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兩次危機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
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迄今為止資本主義世界發生過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在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經濟是一片繁榮景象,1923--1930年間紐約股票交易所成交額翻了4倍,1925--1929年間股價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國內方面,技術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動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國際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和戰后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為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然而在經濟繁榮的背后,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美國當前金融危機源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和“9?11”事件之后,美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連續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條件下美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擴大,不具備償還能力的貸款人也獲得了購房貸款,為危機埋下了隱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聯儲又開始連續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大幅降溫,大量償還不起貸款的人出現,房貸公司遭受沉重打擊。隨后引發一系列金融事件,導致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
(二)兩次危機背景的相似之處
雖然兩次危機發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卻有相似之處:一是在兩次危機爆發前,美國經濟都處于繁榮的狀態中,經濟表面呈現出投資增加、生產擴大、股價上漲的局面。二是在經濟繁榮的背后,都存在著經濟比例失衡、貧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問題,這些矛盾的積聚,最終導致危機的發生。三是危機爆發前,美國政府都采取了擴張性經濟政策,主張經濟自由化發展,助長了危機的發生。
二、危機發生的狀況比較
1 兩次危機發生的基本狀況及特點。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始于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價的暴跌,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資本主義世界各行業的蕭條。造成社會中下層的恐慌。由于其表現出來勢兇猛、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強的特點,因此被稱為“大蕭條”和“大恐慌”。在整個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46.2%,貿易總額下降了70%,出現了極高的失業率,大量的生產設備遭到破壞;與工業危機交織在一起爆發了嚴重的農業危機,農產品市場經歷了價格的暴跌,大量的農畜產品被廢棄,眾多的貧農、中農走向破產,美國農業生產者的人均收入從1929年的223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90美元,降低了60%;失業人數達1300多萬,至少14萬家企業倒閉。實體經濟出現危機的同時引發了嚴重的信用危機,美國投資者在證券交易所內一周損失100億美元。美國的這次經濟危機波及的范圍和持續的時間都創下了空前紀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4%,失業人數達到5 000萬左右。
美國當前金融危機以次貸危機為前導。2007年上半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國股市劇烈下挫,金融機構大規模破產倒閉。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以此為標志的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此次危機呈現出明顯特點:一是美國國內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關系極為密切,金融業務相互交織、債務關系相互關聯、鏈條不斷擴大延展、風險交叉傳遞,一旦債務鏈斷裂,就會不斷出現連鎖反應,并逐級放大,形成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二是由于金融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各國的金融業不斷開放,美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出售給了其他國家,因此,此次金融危機又對全球資本市場造成強烈沖擊。
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兩次危機發生的狀況各有不同: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主要發生于實體經濟領域,表現為商品的供給規模嚴重超過了市場的有效需求,實體經濟危機導致信用危機,并引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而當前美國金融危機主要發生于虛擬經濟領域,它以美國次貸危機為誘因,引起金融市場的動蕩。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
2 兩次危機狀況的共同特征。雖然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這兩次危機發生的狀況有相異之處,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危機的傳導速度極快,危機一經爆發迅速傳導至相關經濟領域,引起了資本主義世界各行業的衰退;二是危機的波及范圍極廣,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蔓延至歐洲、亞洲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全球市場的劇烈震蕩;三是危機的破壞性較大,危機發生后,金融資產大幅縮水,社會生產迅速萎縮,產值下降,失業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少,消費力下降,造成經濟下滑;四是危機的延續時間較長,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持續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國政府都采取了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進行救助,以刺激經濟,擺脫衰退。
三、危機成因的比較分析
(一)兩次危機產生的原因――以經濟理論為分析基礎
1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能夠更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成因。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由于資本主義競爭規律和剩余價值規律的存在,資本主義本身具有一種盲目提高生產能力和無限擴大生產規模的趨勢,生產的社會化為擴大生產的趨勢提供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的
增長已經超過了勞動者的實際需要,不是社會產品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過剩,是相對于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現的相對過剩。馬克思從社會制度層面去尋找經濟危機的根源,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
2 美國當前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虛擬資本的無限擴張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對美國金融危機進行深入分析,能夠進一步揭示危機的根源。美國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虛擬經濟,它通過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最早對虛擬資本與實體資本的關系進行過系統論述。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本身沒有價值,它們只是資本的所有權證書,是資本的紙制副本并不創造價值。虛擬資本實際上是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給持有者帶來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虛幻的資本。在正常情況下,有價證券作為資本的虛擬性不易被人們察覺,但是,一旦有價證券的價格暴跌,甚至成為一張廢紙時,其資本的虛擬性就會明顯的暴露出來。因此,虛擬資本的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經濟的運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最終將催生泡沫經濟。
(二)兩次危機成因的相通之處
《資本論》視角下的經濟危機理論
·普遍的相對生產過剩是經濟危機的實質與特征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現象是普遍的相對生產過剩。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蘊含著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才使危機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價值增殖,這就使生產具有了無限擴大的趨勢,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社會生產自發擴大的條件下,必然導致普遍的相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虛擬資本與信用制度加深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
虛擬資本是信用制度的產物。虛擬資本的積極影響主要是能擴大貨幣資本的積累、促進資本集中、加速資本周轉。消極影響主要有使有價證券買賣成為投機的工具,造成虛假繁榮,容易引發經濟危機。當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出現后,貨幣信用危機就隨之而來。生產過程的發展促使信用擴大,正是對借貸資本的需求在繁榮時期的擴大,造成了停滯時期的信用緊迫,伴隨而來的就是商品跌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經濟危機隨之進入全面的爆發。
淺談本次美國金融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是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結果。新自由主義者大力倡導放松對金融的監管,他們認為只要靠市場機制就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是從“次貸”危機引起的?!按钨J”是美國住房貸款的一種形式,銀行給予那些收入少、信用差的客戶貸款,叫“次級貸款”。許多金融機構為了繁榮住房市場,爭奪客戶,紛紛降低次貸門檻。這樣,開發商為了追求最大的利潤,蓋的住房越來越多,購房者所需支付的貨幣僅靠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實際上是沒有真正購買力的、不能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最終由債務清償危機導致經濟危機和世界性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啟示
·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
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已經出現衰退跡象。由于部分投資者缺乏投資信心,我國企業引進外資難度加大,引進資金、技術等受到限制。出于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的擔憂,部分生產企業對國際經濟走勢難以預料,多數企業處于觀望狀態,企業投資削減逐漸顯現。
·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機遇
首先,從實體經濟角度看,我國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太大的影響,我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將較快地提升。從戰略角度考慮,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只有通過經濟手段才能取得與其綜合實力相適應的國際地位。因此,我國應該利用此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加快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并在改革過程中,增大中國的發言權。
其次,有利于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許多中小企業來自歐美的訂單大幅減少,這讓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小企業面臨更嚴峻的威脅。在目前的危機下,中小企業必須升級技術、開拓新興市場。
最后,有利于我國擴大內需,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要通過此次金融危機加快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刺激經濟的關鍵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收入分配的改革。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警示
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了新自由主義的失敗。新自由主義主張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場化,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事實告訴我們,新自由主義行不通。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利潤最大化是市場經濟主體追逐的目標,盲目性生產在所難免,所以,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不能放任市場自由發展。
相對于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危機時期不但會對消費者造成諸如收入減少、失業等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消費者的預期:比如收入會繼續下降,就業機會將更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偏好,導致消費者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消費策略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
1.消費者的產品偏好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的產品偏好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消費者會注重節約,減少奢侈品的消費數量。據統計,亞洲金融危機時期,80%的消費者減少了他們在休閑、購買衣服和請客的花費。在泰國,58%的泰國人不再購買時裝,45%和46%的人不再購買whisky和雜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費數量下降以外,消費者還會減少在諸如旅游、休閑等無形服務的花費。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某些奢侈品消費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轉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經濟危機時期,奔馳、寶馬這些豪華車的銷量會遭到嚴重沖擊,而那些二線的產品比如現代、豐田等的銷量反而會上升?;蛘?,人們會從一些別的奢侈品中去尋找安慰,比如高檔香煙和啤酒等。
相對于奢侈品而言,實用油、鹽等必需品的消費并不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因為產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還會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父母比較注重家庭和對孩子的培養,即使犧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滿足孩子的愿望。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需要的一些消費品,即使是奢侈品對父母來說也是必需品。同樣,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在泰國進行過一次品牌忠誠度的調查發現,營養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誠度最高,分別為89%和97%,而這兩者都是兒童食品。這也就是說,即使在經濟危機時期父母給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沒有改變和降低。
第二,消費者會轉換產品品牌。這有兩種可能。(1)從外國品牌轉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都會認為本土品牌比起國外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而價格卻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經濟危機會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消費者認為購買本國產品會挽救本國的經濟,因而會傾向于購買本國的產品。(2)從相對高檔的品牌轉向普通品牌。這個過程一般會有兩個階段,首先轉向競爭對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購買相對低檔的品牌。當然,對于某些產品轉換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對于那些具有關鍵作用的產品,如果出現失誤則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那么轉換品牌的可能性就不會很大。
第三,消費者對產品的包裝大小會有偏好。在1990~1991年的美國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的消費者都喜歡買大容積和大批量的產品,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省錢。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金融危機后的亞洲國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僅限于那些經濟受影響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經濟危機影響比較深的家庭卻比較偏好小型包裝的產品。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析:一方面,消費者只買得起那些小型包裝的產品,而大容積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太貴了;另一方面,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們認為買小型包裝的產品能減少使用時的浪費。
2.消費者的價格偏好
一般來講,金融危機時期消費者會變得更加理性和冷靜,對產品的價格(包括購買價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維護費用)會更加敏感。1973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8.6%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關注產品價格(Shama,1978).他們在做出消費決策前,會進行特別仔細的調查和比較,而在購買過程中還會有特別激烈和反復的討價還價行為。同時,也會重點考慮到產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產品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會比單一功能的產品好賣。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較容易維修的產品更會受歡迎。比如,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有廠商推出一種新式口紅,這種口紅兩頭都可以用,可以涂兩種不同顏色,結果很受歡迎。消費者對產品的性能和價格的感知和判斷受經濟危機影響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經濟危機不是特別嚴重,消費者會比較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響比較大;如果經濟危機特別嚴重,比如俄羅斯經濟危機以后,人們極度貧困,因而消費者對產品的惟一判斷標準就是價格,對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會去考慮,因而很多購買行為都是考慮性價比以后才實現的。
3.消費者的促銷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由于嚴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消費者對于廠商的一些促銷方法的反應會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比如,對于廣告,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非常努力、非常緊張地收集購買方面的信息,因而會更加看重廣告所傳遞的產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對于那些僅僅是為了提升產品形象方面的廣告,消費者會認為那是一種浪費,進而懷疑其產品的性價比,甚至會由此激發一種逆反心理:認為企業缺乏對消費者的一種必要的同情,使得其產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對于企業的一些具體的促銷措施消費者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此時的消費者特別理性,在購買某個產品的時候,總是會仔細地計算廠商可能從他那里獲得的利益,如果廠商不能夠讓消費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時,消費者就不會購買。比如,此時的消費者可能會寧愿用較低的價格買某個產品而不用較高的價格買一些能夠獲得贈品的產品(MarkPlusInternational,1998).在金融危機下的印尼消費者的這個比例是92%.而對于一些抽獎機會,消費者可能興趣也會減弱,因為他們不喜歡這樣的不確定性。
4.消費者的渠道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的渠道策略有兩個明顯改變。(1)消費者購物的頻率明顯增加。1973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3%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經常地購物(Shama,1978).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于產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購物本身也是一種相對比較便宜的娛樂活動。(2)消費者購物的渠道發生了變化。因為此時的消費者相對偏好一些低價格的品牌,因而購物的地點一般來說也會由以前相對高檔的商店轉向比較大眾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銷店等。1973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79.7%的消費者去批發商和折扣店購物的次數明顯增加(Shama,1978),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檔購物中心就不會太受歡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購物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
二、經濟危機時期的企業的營銷策略
經濟危機時期大部分產品的銷量和利潤都會迅速下降,競爭也會進一步加劇,因而企業必須根據消費者行為偏好的變化,轉換營銷策略,以適應經濟環境,使企業能夠繼續生存并獲得發展。
1.企業的產品策略經濟危機時期市場疲軟,產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業會出現利潤下降,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那么這部分企業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1)從薄弱的市場退出,縮減產品線的寬度,鞏固和加強企業已有的強勢市場。企業的強勢市場指企業的產品擁有領先或強力挑戰者地位的市場,對該市場來說,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最好的品質和最低的價格等。一般說來,企業的強勢市場獲得的利潤占了企業經營利潤的大部分,而且相對穩定。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會凸現,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場占有率,這對于企業渡過難關是相當重要的。因而此時企業應該從自己的弱勢市場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營銷渠道等)集中用到維護和加強自己強勢產品的推廣上。而實際上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得76%的美國企業縮減了其產品線(Shama,1978).(2)管理好并保護好企業的核心品牌,適時地根據環境改變產品的定位,但必須要立于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Zipoc將其生產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經濟危機前的“密封袋”轉變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在經濟危機時期將其生產的汽車的定位由“安全”轉變為“將你的資產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會逐漸轉向比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業會陷入提高市場份額和保持品牌形象的兩難境地。解決辦法就是企業推出一些跟一線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但價格要相對便宜的二線品牌,這樣既保護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擊一些邊緣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場份額,一舉兩得。1990年南斯拉夫經濟危機期間,24%的企業推出了替代產品(Shama,1992).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將產品的包裝改小,這樣也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年俄羅斯經濟危機期間,吉列公司為了適應消費者收入減少的實際,減少了每個包裝袋的刀片數量。
經濟危機給部分實力比較強大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擴大領先地位的機遇。一方面,經濟危機時期市場上很多公司難以為繼,由于嚴重貶值,此時企業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進行兼并和收購,以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擴大自身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這些公司可以根據企業的長遠規劃,繼續推廣新的產品。當然,企業需要給顧客提供更多的保證,以使顧客相信此時購買產品是劃算的。比如,1998年新加坡的民眾普遍認為地產價格將繼續大幅度降價,而李嘉誠設在新加坡的地產發展集團因為給顧客許諾其地產在五年以后起碼升值10%而提高了銷量。
2.企業的價格策略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對價格相對更加敏感,更加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因而企業必須讓消費者感覺到自己的產品是最劃算的。此時,企業一般有三種價格策略可以選用。(1)以相同的價格提供質量更好的產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顧客需要的功能。這樣做的結果是企業保留了那部分忠誠度和購買力都比較高的顧客,而另一部分顧客很可能會轉向競爭對手或者低價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內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都會下降。但是由于企業的產品保持了一種高質量的品牌形象,當危機結束,企業很容易通過擴展產品線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相同的產品,這種策略意味著企業的利潤率會大幅下降,但同時卻有可能使企業保持甚至增加市場份額,這種策略比較適合那些很難增加市場份額的行業。比如,某些工業產品,市場份額對于它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競爭非常激烈,企業一旦失去了其市場份額,想要重新占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企業往往不惜犧牲其利潤,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這種策略的風險在于當經濟復蘇的時候企業卻很難再提高產品的價格。因此,企業可以考慮以價格折扣、低利息貸款、免費維修等這些隱性降價策略代替純粹的降價。(3)以較低的價格提供質量較差的產品。經濟危機一般會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大眾產品市場,這種策略在危機時期容易使企業獲得成功:增加市場份額和利潤。但是這種策略會給消費者造成一種次品的形象,長遠看來,當經濟復蘇即使企業重新提高產品質量,也可能無法改變消費者已經形成的這種印象,因而對一些產品來說可能是災難性的。
3.企業的促銷策略廣告是企業廣泛應用的一種促銷工具。經濟危機時期人們的購買力下降,企業需要正確地調整其廣告策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降低廣告預算,因為在他們看來廣告是一種成本而非投資。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缺乏遠見的。根據美國的一項商業調查顯示:那些在危機時期沒有降低廣告預算的企業在經濟復蘇以后,平均銷售額翻倍,利潤增加75%.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廣告預算的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長要少30%~44%.可見,經濟危機時期持續進行廣告宣傳,其效果是相當明顯的。因為一方面危機時期廣告價位會比以前更低,而艱難度日的媒體為了保住自己的客戶,往往會給企業提供較以前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危機時期競爭對手的廣告量減少,而且顧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獲取信息,因而會更加容易被顧客注意和接受。企業此時在進行廣告宣傳時,應該注意適時地改變廣告訴求的核心和方式,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更加看重廣告所傳遞的產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業的廣告應該更加側重于產品利益的傳遞和訴求上。而且因為此時的消費者關注的信息較以前不一樣,企業必須找準其目標消費者所關注的內容、節目,以便有針對性地選擇廣告媒體,使廣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機時期很多人關注工作方面的形勢,因而適當地加大這類版面的廣告投放會取得較好效果的。
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會問銷售人員更多的關于產品的信息。因此企業應該加強銷售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能夠詳細地回答顧客詢問,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較產品的性能,以鼓勵消費者購買。因而企業應該授權銷售人員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決策權去完成交易。1973年石油危機期間,64.5%的美國企業擴大了銷售人員的自(Shama,1987),而1990年南斯拉夫經濟危機時期,這個比例是80%(Shama,1992).
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銷活動帶給他們的經濟利益。因此企業應該有選擇地進行一些促銷活動,如贈送優惠券、現金獎勵或價格折扣等,使得消費者能夠感覺到價格實惠,以刺激其購買欲望。日本的連鎖零售商Ito2Yokado和Daiei曾進行過一次促銷活動,他們給顧客提供5%的價格折扣,而這正好是顧客需要支付的稅收。這項促銷活動后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企業不但要積極地給顧客提供經濟刺激,也應該加大對經銷商的鼓勵,比如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現金返還,使得他們能夠在困難時期仍然保持積極性。總之,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一些其他促銷策略的調整,盡可能地趨利避害,降低經濟危機對企業的沖擊。
4.企業的渠道策略經濟危機時期,大部分消費者的購物渠道會轉向那些低價格的商店。企業必須根據消費者的行為特點,對營銷渠道做相應的調整。(1)轉換營銷渠道。將更多的產品通過倉儲式超市、折扣店、直銷商店銷售以降低價格。但是必須處理好新的銷售渠道與原有的銷售渠道之間的關系。(2)尋找新的市場機會,擴展營銷渠道的覆蓋范圍。一方面,企業應該從本國去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經濟危機時期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因而農村可能比城市蘊涵著更大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將眼光投到國際市場。一般說來經濟危機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但這恰恰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而是企業擴大出口,消化過剩生產力的一個很好的時機。當然,企業在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的時候,應該牢記的一個前提就是:企業在這個市場機會會擁有核心競爭力。切忌不顧實際盲目擴張。
【關鍵詞】 后經濟危機時代; 全面預算; 研究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其后不久就演化為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它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大量的企業在這次危機中倒閉。經過各國的共同努力,目前世界經濟已經逐步走出低谷,出現了經濟復蘇的跡象,進入后經濟危機時代。本文即著眼于經濟危機對企業預算管理的啟示,探討了后經濟危機時代的全面預算管理模式以及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經濟危機對企業預算管理的啟示
經濟危機的爆發雖然對企業經營造成了嚴重的困難,但也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了一些經驗教訓。具體到預算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算的目標不能完全以利潤為導向
此次經濟危機追根溯源是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而次貸危機的最大教訓就是華爾街的過分貪婪,盲目追求利潤,而不是從客戶的利益出發。早在1954年,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就提出,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為客戶提品或服務,而不是利潤的最大化。對企業而言,沒有利潤就無法持續經營下去,但利潤不應成為企業的目標,企業應當將利潤看成是創造客戶后的必然結果。就企業的預算而言,雖然以利潤作為預算目標便于企業控制收支,降低成本、費用,明確盈虧等,但“成熟的企業,利潤不是第一目標”,首席財務官們更應關注針對戰略行動計劃而編制的確保戰略行動開展所需資源的預算。
(二)預算的編制要能靈活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經濟危機的爆發表明,不確定性的持續增長以及不確定性的持續萎靡,都已經成為當代商業世界的基本特征。企業制訂完成預算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之后,動態地響應環境的變化。預算就像航海一樣,發現偏離了方向就應調正,并且只能是在航海過程中隨時糾偏,才能最終駛達終點。為了做到動態的響應環境變化,滾動預算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工具。在經濟危機中,一些企業由于實行了滾動預算,并按照預算期可預見的各種業務量水平為基礎,編制能夠適應多種情況的預算,使得它們能夠讓預算與實際情況更相適應,充分發揮了預算的指導和控制作用,從而減少了經濟危機的影響。
(三)預算的管理要注意加強對現金流的管理
經濟危機中企業生存的關鍵,是保證現金流足以維持生產經營所需。在此基礎上,如果企業還有更多的現金流,就能通過加大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的投入、并購重組等手段,實現戰略轉型和擴張,真正地化危機為發展契機。此次金融危機波及的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即使處于同一個行業也有著明顯的差別,有的陷入“?!本澈翢o生“機”,有的卻能化“危”為“機”,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于現金流是否充足。因此,對于企業的預算管理而言,要始終保持對現金流的關注,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都應充分考慮資金收入和支出時間上的配比以及資金不足時的應對措施。
二、后經濟危機時代的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以戰略為導向
基于經濟危機對于企業預算管理的啟示,在后經濟危機時代,企業的預算管理應當實施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所謂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是指全面預算的編制和執行是以實現企業戰略為根本目標,利用平衡計分卡等工具精心設計績效指標體系、目標體系及實現目標的措施方案體系,并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作業之上。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改變了傳統全面預算不能全面反映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僅以財務指標進行評價、容易造成短期行為的弊端,為提高企業預算管理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具體而言,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對后經濟危機時代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契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現了預算管理與企業戰略的良性互動
在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下,公司戰略決定預算目標,預算目標是對公司戰略重點與管理方針的基本描述,全面預算管理則是公司戰略實施的保障與支持系統。而且,全面預算管理理順了企業戰略與經營活動的關系,使企業的戰略意圖得以具體貫徹,長短期預算計劃得以銜接。預算管理與企業戰略的良性互動還表現在,一方面,全面預算管理運用價值管理的手段,使企業內部資源達到高度整合,同時將企業價值與各級組織的具體目標、崗位職責相聯系,使業績計量和業績評價的戰略導向性更強。另一方面,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通過預算運行過程和結果的分析,進而再評估或修正企業戰略,從而對企業戰略起著全方位的支持作用。
(二)強調顧客滿意度等競爭優勢的獲取和保持
顧客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如何確認、保持和增加這項“資產”的價值,對于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依據企業戰略明確了企業在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等方面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并將這些目標作為單獨的一方面加以考核,同時還通過內部過程、學習與創新來保證和促進這種業績,不僅從觀念上促進了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對于顧客“價值”的重視,而且提供了貫徹企業競爭戰略的具體方式,并為企業塑造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支持。
(三)利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促進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均衡
企業戰略目標往往具有長期性,而財務預算指標,特別是采用單一指標進行預算評價時,往往容易使具體的經營人員更多的關注短期利益,不重視甚至損害長期利益。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利用平衡積分卡為工具將企業戰略細化到財務、顧客、內部業務流程、員工學習與成長等相互聯系的四個維度,既包含了傳統的財務指標,也包括了實現企業戰略非常重要的非財務指標,實現了非財務預算指標與財務預算指標的結合以及相互的制衡,從而促進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均衡。
(四)強化了對企業風險的控制
由于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著重于研究全局、長遠的戰略性問題,因此它必須經??紤]風險因素。戰略預算體系可以初步揭示企業下一年度的預計經營情況,根據所反映出的預算結果,預測其中的風險點所在,并預先采取某些風險控制的防范措施,從而達到規避與化解風險的目的。
三、實施戰略導向全面預算管理應該注意的問題
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由于種種優勢,較好地契合了后經濟危機時代企業抓住機遇、形成或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注意保持預算的嚴肅性和靈活性
預算目標是企業戰略目標在本預算期的具體體現,為了保證預算的嚴肅性,預算指標確定后,一般不輕易做出調整。但這并不意味著預算不能做出調整,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或企業戰略決策發生重大調整時,企業應該對預算做出適當的調整,但要以建立規范的調整程序和調整權力的相互制衡為前提,保證預算目標實現。預算管理是企業戰略導向的過程控制,預算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企業經營活動,實現企業戰略發展目標。企業經營活動不能被靜態的預算目標所束縛,重要的是利用預算的動態過程來增進學習、鼓勵問題解決和提高適應性,由此引導企業研究市場和把握市場,優化內部流程,要讓企業根據市場變化來動態調整和實施行動計劃,以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實現戰略目標。
(二)要注意靈活運用多種預算控制方法
正確目標的實現需要科學的方法作保證。為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戰略性,在預算控制方法上,要注意預算編制方法的多樣性。比如:一方面要注意固定預算與滾動預算相結合,通過固定預算以及年度預算按月滾動和中長期預算按年度滾動的方式來保證企業戰略意圖的貫徹。另一方面要注意增量預算與零基預算、概率預算相結合。企業可以在經營環境相對穩定、經營活動變化不大時可采用增量預算;而為了使預算更迅速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變化,保證戰略的落實,企業可以根據環境變化,采用零基預算、概率預算來重新配置資源。
(三)要注意預算緊控制與松控制相結合
預算控制模式有緊控制和松控制之分。預算緊控制是一種傳統的預算控制模式,屬短期行為,重視預算目標的實現。在這種模式下,預算既是員工的奮斗目標,也是考核其業績的主要依據,預算指標顯示剛性特點。預算松控制是近年來在國外逐漸興起的一種預算控制模式,具有長期性,它并不認為預算是對管理人員的約束,預算目標沒有達到并不說明業績不佳,強調預算計劃和溝通的作用。一般而言,預算緊控制適合于較為穩定的經營環境和傳統管理層次,而預算的松控制則較為適應經營環境多變和企業組織靈活性增強的情況。在戰略預算管理的實施過程中,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當原本穩定、可預測的經營環境變得不確定了,企業經營的不穩定性明顯增強時,應該尋求二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這樣,既有利于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完成,又保證了工作更有效率。
四、結束語
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給許多企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并給大多數企業的經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但危機的結束也為生存下來的企業帶來了機遇。后經濟危機時代,企業如何吸取經驗教訓、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形成或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其能否抓住機遇避免失敗的重要因素。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為企業提供了高水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實現了企業戰略和預算管理的良性互動,不單純以利潤為目標,更加重視顧客、內部業務流程、員工學習與成長等非財務目標的實現,強化了風險的控制,充分契合了后經濟危機時代的管理需要。因此,企業必須正確認識戰略與預算管理的關系,充分認識和掌握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思想,并從全面預算的編制開始,直至全面預算的執行與控制、考核與評價各階段始終貫徹這一管理思想。
【參考文獻】
[1] 寶利嘉顧問.戰略執行平衡計分卡的設計和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 陳麗京.企業集團全面預算控制[J].財務與會計,2007(9).
[3] 呂丹等.危機下的預算專題[J].首席財務官,2008(12).
[4] 周穎,周雅.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創新思考:戰略預算管理[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5] 王建勝,韓來東.對企業推行戰略導向全面預算管理的思考[J].前沿,2007(9).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管理;啟示
引言
如果從2007年底美國發生“次級貸款”危機算起,被稱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至今已近兩年了,現在還再探討這個題目,似乎有炒冷飯之嫌,但在筆者看來,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說,金融危機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不應失去思考;它摧毀了我們許多,但不應摧毀價值。還有人說金融危機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認識到它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是年輕人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它給我們多了一種經歷、一種見識、一種歷練、一種本事。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思考,認真總結經驗,不能輕易地放棄金融危機給人類思考的價值。
理由之二:人們經常說形勢決定任務。當前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對世界經濟寒潮何時消退的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以便確定當前任務。
就我國而言,在經濟寒潮何時消退中存在多種意見,其中有兩種代表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經濟2008年底就觸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次經濟寒潮2009年才能見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應當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張2009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曙光的理由,媒體已有許多的披露,這里從略。下面主要講主張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時代,世界雖大也只不過是個地球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里先關注世界多數經濟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目前仍見不到底,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能見底。因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治;實體經濟深層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經濟調整還將進一步展開。有的專家還預言會出現第二波金融危機。拿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來說,經濟危機還在繼續,其經濟仍然在惡化,失業在增加,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70%降到60%等。這是因為,美國生產要素已缺乏增長動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夠填平金融海嘯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維持美元穩固的世界地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因預測到這次金融危機而得獎)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經濟將真正進入蕭條期,人們將看到零利息、通貨膨脹和無復蘇景象,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很長時間。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是1元。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是通過美元和五花八門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國擴散,并滲透到世界各國經濟中。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及發展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我國所面對的外部嚴峻環境和自身的困難。而對于后者。主要有四點判斷:
第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長61%;全國財政收入1.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用電量和運輸量一般是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的風向標,而一季度用電量還在下降,說明經濟產出仍是下降趨勢。有人具體指出,2009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時減速的險情。先說投資。投資增長的原因,是經濟增速的拉動?,F在經濟下滑,投資自然就沒有積極性。再說消費,這幾年主要是靠汽車、房地產拉動,而這兩個產業又是靠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然而百姓的消費力已經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費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億,而現在只有4億多。而今又有1000多萬的農民工返鄉,農村的消費很難拉動,目前又很難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策略并不理想。東部不想買,西部又買不起。有的還說,家電是因為不能出口,才轉銷到農村的,而價格優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稅而已。
第三,央行認為,房地產目前仍有回調的危險。商品房開工面積還在下降。其調整時間約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業的調整。
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產業的分工,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對外貿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內難以逆轉。如我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我國出口卻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降24.9%。我國經濟面臨美歐經濟衰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巨大考驗。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到盡頭的說法并不可靠,現在僅是進入止穩狀態。因此,如何從認識危機產生原因和怎樣科學認識危機的問題出發,進而總結經驗、豐富知識、提振信心、沉著應對、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共克時艱這些問題,今天仍然嚴肅地擺在面前,需要我們做出響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并沒有過時,更不是炒冷飯,仍然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針對性。
基于此,根據有關文獻及筆者學習的體會,這里先講金融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講當前人們對金融危機的幾種認識;接著討論一下怎樣科學與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最后,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形勢,談一談金融危機給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一、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這場危機來得莫名其妙。在談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說一下什么是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過熱到停滯,再走向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發生經濟危機。從其表面現象來說,就是你所生產的東西,有錢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買不起;或者說,大家需要的東西無人生產,不需要的東西卻還在大量制造。嚴重而又全面的經濟危機,是以下述7種現象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經濟嚴重泡沫化(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價值);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生產相對過剩;三是銀行嚴重虧損,有的倒閉;四是很多企業破產,大量員工失業;五是發生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六是經濟下滑;七是經濟秩序混亂。當人類被動地接受懲罰后,又會回到價值規律上來,使經濟得以恢復。但以后又會再出現經濟危機,使經濟呈現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經濟危機既有始,也會有終,所以稱其為經濟發展的周期性。
那么,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么?應當說,各個時期產生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至今還在繼續。此時,要對這場金融危機做出全面的尋根究源還不是時候。下面根據有關資料,講五個主要原因。
(一)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關鍵詞:經濟危機 銀行監管
一、經濟危機下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銀行經營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銀行風險是指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資產和預期收益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銀行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類。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為違約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信用風險幾乎存在于銀行的所有業務中。信用風險是銀行最為復雜的風險種類,也是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資產價值不發生損失的條件下及時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從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包括資產流動性風險和負債流動性風險。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不能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負債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過去籌集的資金特別是存款資金由于內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規則波動,受到沖擊并引發相關損失的可能性。
聲譽風險,聲譽風險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銀行的政策調整、市場表現或日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負面結果,可能對銀行的這種無形資產造成損失的風險。
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因為無法滿足或違反相關的商業準則和法律要求,導致不能履行合同、發生爭議/訴訟或其他法律糾紛,而可能給銀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
戰略風險,戰略風險是指銀行在追求短期商業目的和長期發展目標的系統化管理過程中,不適當的未來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可能威脅銀行未來發展的潛在風險。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銀行戰略目標的整體兼容性;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制定的經營戰略;為這些目標而動用的資源;戰略實施過程的質量。
其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風險。
由美國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在全球范圍內殃及各行各業,而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是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經濟危機使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的影響程度均加大,如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信用風險,在經濟危機中會加劇,經濟危機使借款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而借款人經營財務狀況惡化,會使銀行產生大量呆壞帳,加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另外,經濟危機使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惡化,造成匯率、股市大副波動、投資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加劇了銀行的市場風險;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使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可能會加劇銀行的操作風險。
最后,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有優勢。
一般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受到的監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外部監管主要指銀監會、人民銀行、審計署、外部審計機構等監督檢查部門的監管;內部監管主要指銀行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等的監督檢查。因此其監管具有及時性、全面性,這也是內部監管有別于外部監管的重要特點之一。另外,內部監管來自銀行內部,監督檢查人員一般對銀行風險、銀行業務流程比較了解,一般能夠提出對銀行的經營具有增值作用意見和建議,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綜上,經濟危機下銀行不能僅依靠外部監管防范銀行風險,而應該加強內部監管,銀行內部監管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應對措施
在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該如何切實有效的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如何有效的防范銀行風險,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供參考。
1.重視銀行內部監管
銀行經營管理層必須正確認識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營管理中,必須始終貫穿科學健全的內部監管制度是商業銀行安全穩健運營的前提和基礎的思想,把加強銀行內部監管作為促進業務發展的寶劍,而不是認為銀行加強了業務發展會阻礙業務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內部監管真正起到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員工
銀行操作風險來自銀行內部員工,在經濟危機帶來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近期,各家銀行發生案件的勢頭有所上升,分析這些案件的發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銀行員工參與的內外勾結的案件,這類案件在內部審計監管中很難發現,如何應對這類銀行風險,筆者認為,目前銀行類金融機構在為客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時,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戶”的風險控制原則,此條原則同樣適用于銀行各層管理者對下屬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員工”,一名合格的銀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內部控制中除了通過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員工職業道德素質外,對員工的了解不應僅限于八小時內,應該對員工八小時外的情況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員工是否參與賭博、其消費是否明顯與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教育
隨著金融環境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業務范圍也不斷的有所創新;隨著高科技的應用,商業銀行業務流程也不斷發生變化,銀行面臨的銀行風險發生的原因也多種多樣,無形中加大了銀行內部監管的難度,一名合格的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只有不斷的學習提高,學習先進的內部審計理念,學習銀行業務專業知識,只有這樣,其在日常的檢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才能真正體現其增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