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10:0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控編程基本教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數控專業 理實一體化 課程體系構建
現代制造技術不斷發展進步,各種數控機床的應用也日趨普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一、目前數控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專業基礎課的課程系統性不夠
基礎課課程內容交叉多,如《數控加工工藝》與《數控機床的編程與操作》有很多的內容是重復講解,整個課程體系不能夠適應現在的教學。這導致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不愿意教,學生的學習效率直線下降。
2.專業基礎課教學與實訓教學不能完全結合
實習指導教師與專業理論課教師分開。如數控車的實習教師專業理論課教學時可能教的是普車的工藝課,而普車實習的教師專業理論課教學時教的是數控銑床的編程。這造成學生的專業理論課與實習課的學習內容不一致,理論與實訓嚴重脫節。
3.有強調操作而忽視基礎課的傾向
相關數控專業基礎課的內容不能充分地展現給學生,學生不能完全接受基礎知識。這造成學生專業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只是學習了一些皮毛,最終結果是職業院校只能培養出機床操作工。
4.實踐教學與工廠生產脫節
現在實習教學的設備與工廠中用到的實際加工生產的設備不一致,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F在的教師多數是從大學畢業來到學校,缺乏工廠實踐操作的相關技能。
二、對課程體系構建的改進思路
1.突出專業基礎課的應用性
將《刀具》《機械基礎》《夾具》等專業基礎課整合到一起,把《數控加工工藝》以及《數控加工技術應用》《數控編程》三門專業理論基礎課與實習課融合到一起,編制成適應筆者所在學校實際教學的校本教材《數控車編程與加工工藝應用教程》,實現了專業課程體系與生產實踐所需綜合性知識相統一。
2.重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學生平時見習參觀的多,實際加工操作的時候少,單個的操作訓練多,多元的技術實踐少。這造成了在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進行中,只是單獨強調操作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特殊技術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3.校企聯合辦學
改變實訓設備及實驗器材的投資方式,與工廠聯合辦學,可以將實驗室搬到工廠中去,讓學校與工廠完全接軌,充分發揮出學校與工廠一起培養學生技術實踐能力的作用。
4.以“理論基礎+模塊”的模式構建一體化專業理論課程體系
專業理論課以課堂理論教學加車間實驗教學的形式授課。實際訓練模塊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教師根據實際工廠崗位的要求設計訓練項目,從而能夠按社會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
三、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具體實施方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
我們采用分散的管理方法,對學生進行分組管理。比如數控車操作實訓工作任務中,共有機床五臺,我們開展了五個針對數控車操作的興趣小組,將對數車編程和操作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分在這些小組中,讓他們一起編程序,一起制定工藝,一起查閱資料。
2.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
按照本課程教學培養目標,我們將實習任務進行詳細分解,按其所包含的基本操作技能劃分為三大主要項目:車床實習工作項目,數控車實習工作項目、數控車實習仿真工作項目。以數控車床實習項目為基礎內容,模擬數控車實習項目任務,然后將數控車實習任務在實踐中進行。
普通車床實習工作項目主要突出以中級車工為重點進行講解,讓所用到的基本實踐操作知識讓學生必須掌握,為后期學生數控車的學習打好基礎。
數控的實踐操作是所有實習內容的重中之重。對于高級班的學生來說,數控機床一類的學習要求基本是相同的,就是要求學生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要求完成零件的加工。
仿真實訓內容重點包括數控車、數控銑、數控加工中心等的基本實踐操作過程、數控模擬仿真加工過程等。 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之前,首先通過講述專業理論知識,讓學生進行仿真操作。在仿真通過的情況下,再進行實際的操作,可減少學生實踐加工中程序的修改次數,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數控教學一體化
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致,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一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成教師安排的各種項目的具體任務,并最終達成按照教學計劃要求的教學目標。
4.及時評價反饋
關鍵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內容與效果;特色與創新
一、前言
培養適合區域經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結合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基于崗位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緊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進行課程設計及行動導向教學,以培養適應崗位工作需要的專業能力及適應專業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兼顧著職業培訓屬性和人本教育屬性,進行職業教育探索,是當今培養技能英才的重要課題。課程改革是在解構完成專業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等能力點的基礎上,以同性質類別的典型工作任務集為同一學習領域,以一個個完整的工作任務為情境,以完成總體工作過程時相關崗位群的具體工作環節為情境的學習任務,結合具體工作環節的任務要求進行跨學科相關知識與技能等能力點的重構。
《零件手工制作》是在“數控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踐”這一課程改革研究背景下,經過大量數控加工類企業的實踐和調研,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思路,為數控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后所確立的。該書由廣州機電技師學院教師封富成為代表的教學團隊編寫,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容的構建基于工作過程
課程內容基于企業工作崗位要求,在章節安排方面依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的完整工作過程序列,情境序化后,依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進行構建,使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結合,滿足于課程體系序化遵循職業成長規律。
(二)內容邏輯嚴密、實踐性強
《零件手工制作》是通過頂板的加工制作、底板的加工制作、連接板的加工制作、景觀凳的裝配,四個學習任務項目,按照企業中零件實際加工的工作過程有機整合為一體,結合行動導向的教學活動設計而組織編寫的,符合知識技能認識的規律,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三)課程適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
在本課程內容編撰過程中,編者除了消化大量的企業調研信息、畢業生跟蹤調研信息,參考以往積累的教學經驗外,同時還參考了鉗工(初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知識與技能要求,使本書的可推廣性進一步增強。為達到預期學習效果,本書需要配備相應數控編程與操作方面的教材,以及一體化教學專業課室使用。
二、《零件手工制作》課程改革建設的過程
《零件手工制作》在建設過程中,由教學團隊先進行企業調研,然后經過大量資料整理后編寫,并進行教學實踐,再經多次教學實踐和改編后,才定稿出版。下面重點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的內容與教學效果、課程設置的特色與創新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師資隊伍建設
本課程組是一支具有較豐富教學經驗、理論知識淵博,實踐操作技術強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專任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良好,且有廣東省技術能手、廣州市技術能手及參加技能競賽的冠軍和指導競賽的金牌教練;企業兼職教師有多年產品開發和管理經驗,同時承擔實訓教學和教師培訓。
1.“雙師”結構與專兼職教師比例
課程組主要有8名教師,其中5名專任占62.5%;2名外聘兼職教師占25%;1名專家教授占12.5%。團隊中專任教師全部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外聘兼職教師分別來自廣州型腔模有限公司和上海潤品有限公司,他們都是企業技術骨干,在課程建設和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學緣結構
課程中教師團隊都是來自于不同的高校,學緣要布較廣泛,專業相近,有利于溝通和交流,對課程建設發揮著有力的支撐作用。
3.年齡結構
課程組教師平均年齡35歲,年富力強,業務能力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對課程改革、開發、建設及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執行能力。
4.職稱與職業資格結構結構
專任教師全部達到雙師素質,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率100%,所有團隊均有相應職稱資格,圖表略。
(二)課程設置的內容與教學效果
《零件手工制作》課程是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全國大部分職業院校的機械類專業都開設此類課程,此課程在本校是校級精品課程。
1.設計理念和思路
該課程在設計理念上,以數控實訓中心制造生產線為載體、以零件生產崗位需求為導向,突出課程教學能力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做一體化項目,引入企業真實生產任務的教學模式。其課程設計思路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資源,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結合。本課程從生產制造的實際工作出發,基于工作過程采取“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由簡到難原則,以實訓中心零件生產制造為平臺,以學習情境為主線,以項目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驅動,設立課程教學項目,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完成工作任務,實現對工作過程的認知和對完成工作任務的體驗,從而形成職業崗位能力。
(2)模擬真實工作環境,實現學習情境與工作情境結合。課程案例來源于企業,設計4個學習情境。從基本的鋸鏨銼培訓,到鉆擴锪鉸訓練,再到螺紋加工訓練,最后進行整體裝配訓練,在完成這4個學習情境后,學生已經具備了初級鉗工操作的職業能力。通過在校企合作實踐平臺進行零件加工生產,并按企業質量要求考核學生,實現學習情境與工作情境相結合。
(3)教學情境設計由簡單到復雜。課程組經過與企業的研討,為4個教學情境確定如下圖所示的4個引導型項目,這些項目以零件手工加工為主線,由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前三個學習項目為生產制造三種類型的零件,第四個學習項目則把前三個零件裝配形成一個整體,其中項目由簡到難,應用工量具由少到多的漸進模式,具有鮮明的特色。
(4)以職業能力培訓為重點,突出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本課程在設計開發過程中考慮模具鉗工崗位的任職要求,并選擇企業的真實項目作為學習的載體,充分體現職業性;在實施過程,通過一化的教學模式,采用教、學、做一體的典型零件加工實境訓練,突出實踐性;在載體選擇上,充分考慮企業中先進技術、工藝及新材料的應用情況,通過設置拓展任務,實現課程的外延,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教學載體可替換,又通過設備校外實習基地完成的工作任務和課外拓展項目及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培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形成全方位、全時段、開放式的學習環境。
2.《零件手工制作》教學效果
課程組編寫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配套校本教材,開發了引導文、課件、任務書、考核評價表等體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文件,建設了視頻錄像、動畫、試題庫等教學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便利。
(1)編寫特色校本教材 課程組結合課程學習和訓練體系的改革,在原有校本教材《鉗工實訓》、《鉗工入門指導與技能訓練》的基本上,圍繞零件手工加工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要求,突出適應性、針對性、應用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參照鉗工的職業資格標準,進行工作過程導向的教材建設。教材中四個學習情境所涉及的內容,即涵蓋了鉗工加工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又滿足了學生知識技能拓展的需要。
(2)選取優質參考教材 在《零件手工制作》校本教材的基礎上,課程組還選取了《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鉗工工藝學》、《鉗工項目式應用教程》作為學生參考書,見參考文獻。
(3)開發體現本課程特色的教學文件 為了使教學具有規范性、針對性和目的性,課程組編寫了一系列教學文件。如課程標準、課程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引導文、任務書、任務檢查單、考核評價表等。
教學組通過編寫教材、教學實踐、再改編再實踐,多次反反復復,教學效果明顯,取得較好成績。具體表現如下:
校外專家評價 廣州市職業技術教研室課改專家,廣東職業教育示范導師辜東蓮評價說:《零件手工制作》課程是數控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只有掌握了零件的切削加工原理,熟悉加工工藝的制定方法及工藝參數的選用原則,熟練選擇工具、夾具及量具,并進行正確操作,才能為后續機加工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校內教學督導評價 課程定位準確,教學理念先進,思路清晰,內容豐富,針對性強。課程組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圍繞數控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強化基礎訓練,注重能力培養。教學內容與行業聯系緊密,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使學生能有效掌握加工工藝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教學效果好,縮短了學生畢業后適應生產實踐的時間。
后續課程教師對本課程的評價 通過《零件手工制作》課程的學習,進一步驗證了此學材開發的良好效果。學生們對板材件的加工工藝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對于加工刃具的選擇,加工方法的優化及加工操作技能的提升都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后續課程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評價 學生總體教學效果如下:(1)教學態度 態度嚴謹,上課負責,準備充分,語言精準到位;(2)實訓紀律 整個實訓過程中,能按時上下課,課程安排合理,講解示范到位,不斷巡回指導,確保實訓安全等;(3)實訓內容 課程安排內容豐富,老師上課很生動,學生易于理解,掌握重要知識;(4)教學方法 利用多種方法多手手段,結合輔助儀器設備等進行教學,注重交流展示及信息反饋等,收到良好效果。
(三)課程設置的特色與創新
《零件手工制作》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具有比較顯明的特色和創新點,突出了課程改革一體化的優勢和工學結合、學習與工作過程以項目驅動模式成效。
1.《零件手工制作》課程設置的特色:
(1)該課程是制造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專業優勢。
(2)師資隊伍強大,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多為雙師型教師。
(3)教學條件優越,有完善的校內實訓條件及校外實習基地。
(4)根據社會發展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要求,更新和調整課程體系,構建合理且具特色的課程體系,提出改革方案。
(5)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6)強化實踐教學。
2.《零件手工制作》課程設置的創新點:
(1)注重技能培養、突出實踐教學,職業教育與企業緊密結合。本課程從高職教學模式出發,加強理論與技能的結合,突出實踐訓練,強化動手能力。在教學理念上,倡導“與崗位結合、為就業服務”的指導思想。
(2)以就業為導向,突出產、學結合。實施校企合一的辦學特色,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基地,加強工學結合,實現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驅動教學模式,通過與企業實際生產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務實意識。
(3)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方法上,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和“項目驅動、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
(4)在教學上,堅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采用高水平多位一體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項目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通過分數激勵法等鼓勵接受能力好的學生完成更多的項目。在手段上,應用網站、模擬仿真、實操、多媒體課件等,資源豐富,充分滿足教學的需要。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看出《零件手工制作》在經過多次教學實踐和修編后,具有顯明的特色和創新,并對中等職業教育示范建設課程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更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1)加強企業引進產品,的工作方法,嚴格挑選引進的產品,讓其更好的為課程服務。行業企業的技術是不斷發展的、變化的,我們應該緊跟發展的方向,與行業企業專家適時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有所用,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企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2)優化教學團隊。課程組將教學團隊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通過下廠實踐、及外出培訓等方法,不斷提高教師理論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
致謝:
作者在撰寫本文過程中,非常高興得到了教學團隊中幾位老師的有益指導,并對本文的修改提供了寶貴意見,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封富成.零件手工制作[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8
[2]勞動部教材辦公室.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01.
關鍵詞: “CDIO” 《EDA技術》 課程教學
《EDA技術》是高等職業學校電子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它集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于一體,實踐性很強,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進行模仿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體現。筆者在認真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弄清《EDA技術》的基本教學要求后,在EDA教學中引入了“CDIO”模式,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展示了現代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的價值取向,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CDIO”的內涵
“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4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它是“做中學”原則和“基于項目的教育學習”的集中體現。它以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從科研到運行為生命周期,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以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白鲋袑W”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戰略之一,中國教育部于2008年開始組織課題組進行試點。
二、將“CDIO”模式應用于EDA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1.將“CDIO”模式應用到EDA課程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要求。
“CDIO”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通過選取工程項目創設情景,通過協作學習開展教學,通過完成項目達到意義建構,通過解決問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崗位性和應用性等特點。教師將“CDIO”應用到教學,學生不僅能掌握專業基礎理論及其相互聯系,還能訓練崗位所需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而且具能備參與項目生產的理念、能力,以及適應項目變化的潛力?!癈DIO”模式以實際工業項目為邏輯主線組織教學,讓學生以項目為學習中心,在項目中做,在項目中學,能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構思設計課程項目包的過程中,也會對所授課程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2.將“CDIO”模式應用到EDA課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以真實項目為載體的項目式教學的開展,能使學生親身經歷產品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項目開發生命周期,在與課程緊密聯系的項目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不同項目的設定有利于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便于開展個性化、差異化教學。通過個體和合作的形式進行項目學習和實訓,學生不僅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合作、溝通和組織能力。項目完成后的及時反饋,又有利于學生間經驗的分享。該模式構建出一個開放性、研究性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3.將“CDIO”模式應用到EDA課程有利于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
EDA技術是一門借助計算機來完成各種電子電路設計的自動化過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將“CDIO”模式應用到課程教學,教師必須結合院校教學實際,以及高職學生的知識層次、結構能力,合理制定教學大綱,優選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理論結合實踐,設計工程項目,體現以能力培養為主的原則。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知識、提高理論層次和教學水平的過程,也是“CDIO”的具體體現。這個過程有利于進行多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設計經驗和教學組織能力,而且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能極大地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
三、“CDIO”模式實施的具體過程
1.構思、設計。
筆者結合我院編寫的EDA教程一書,收集整理大量資料,優選教學內容;結合我院學生實際,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整理出EDA項目指導的活頁講義,構思設計出若干具有針對性、特色性的EDA工程項目包,將所有知識點融入到工程項目中,以項目任務為教學單元進行教學。
教學內容由基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綜合應用三塊構成。理論教學以夠用為度,實驗教學則精講多練,在完成一定量的基礎實驗和理論教學后我們引入綜合訓練項目,如時鐘電路、數字頻率計、正負脈沖數控調制信號發生器、序列檢測器等的設計。
考核形式采用多樣化原則,筆試、口試、常規編程、焊接操作、上機調試、小制作和小論文均可作為考核手段,將以上成績綜合即成為學生的最終成績。
2.實施、運行。
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組,每組成員3―6個不等。首節課以課程概述為主,其余學時均以項目為主線實施教學。如為了使學生能更清楚地熟悉軟件,了解原理圖、語言設計的全流程,筆者引入了“用原理圖及VHDL語言設計半加器,再利用半加器實現全加器”的項目設計;為了使學生充分把握VHDL的語句分類、語言結構及要素,筆者引入了“組合電路、時序電路的設計及拓展”,并要求學生根據拓展要求嘗試性地進行修改,編寫功能拓展程序;為了使學生對自上而下的設計理念有更明確的認識,筆者引入了“計數器及拓展”項目設計,學生根據要求依次設計十六進制計數器,十進制計數器,帶清零、置位、進位的N進制計數器,以及用六十進制、二十四進制計數器構建數字鐘并實現最終的下載。在這樣一個不斷拓展和提升的過程中,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在做中討論、體會、總結,隨著知識點不斷攻克,經驗不斷累積,解決方案變得越來越好。課時最后,筆者會分配三到四周的項目開發訓練,通過推薦項目和學生自定項目,讓學生了解從選題、調研、制定設計方案,采購元器件、硬件軟件設計、線路焊接到調試檢測的整個設計過程。對于項目所涉及的內容,如電路板的研制、電源設計等,筆者引導學生運用以前所學來合作完成,以培養學生完整的軟件、硬件系統設計能力。考慮到學生在實驗中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體系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項目指導書中筆者隨附了一些程序,以供學生閱讀理解。
四、“CDIO”模式實施后的教學反饋
在將“CDIO”模式應用到《EDA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后,學習的過程變成了人人都能參與創造的實踐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理解并把握了課程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體驗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引入“CDIO”模式應注意以下幾點:重視項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讓學生建構一個系統、全面的知識框架;學生分組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要防止學生出現依賴思想,應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避免兩極分化;創設學習的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工作;教材可以實際項目為主線進行改革,項目的合理選取是關鍵;課程考核機制應著重于實際應用能力,以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教學計劃可根據學生的掌握實際進行適當調整。
參考文獻: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戰略“做中學”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EB/OL].jk.ivt.省略/news/show.asp?id=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