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2 09:4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教學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云南;偏遠地區;歷史教學;對策
一、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在課改中教師對歷史教學研究不足
在當前的教學觀念中,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兩種教學方式,前者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主導地位,學生以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主導,學生則在下面認真的聽,拼命地記。在這種教學觀念下,學生完全處于一個被動學習的局面,學生很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很難提高學習效率。
與這種教學觀念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完全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采取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一般以年輕的教師為主,這些年輕的教師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同時也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上課的時候更加注重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感受。年輕教師采取這種教學方式本來出自好心,但由于一些教師由于對課堂把握的經驗,在上課的時候過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而忽視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主導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由于學生本身知識面窄小、零散,而所學的知識分散,歷史時間跨度大,教師也沒有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綜合性的知識體系,會出現教學內容偏離軌道、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等。
(二)缺乏專業的歷史教師
一直以來,學生、家長甚至一部分教師都認為歷史課并不是主科目,因此歷史課也往往被安排較少或者上午最后一節課和下午第一節課,這是歷史老師以及其他老師心知肚明的一個問題。因此,很多學校也不重視歷史專業老師的配備,很多歷史老師,并非科班出身,在對歷史的認識和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深入的研究。有些學校甚至只配置2-3個歷史教師,卻完成了5-10位教師所本該承擔的課程,這些都是因為本校歷史教師緊缺,接下了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自己對一些歷史知識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課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課就逼著學生死記硬背,歷史課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這樣的課學生肯定是不喜歡。
(三)對于歷史學科的看法存在誤區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任何事物都在不斷發展,唯有歷史是固定不變的,畢竟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可以改變歷史的。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很多過去認為是史實的東西也有可能會被。如在歷史教材上也有經常更改更新的情況發生,在人民出版社七年級第五課教材中就認為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叫司母戊鼎,但是隨著考古學、歷史學的不斷發展,現在的新教材就了這一觀點,而是把把它改名為后母戊鼎。相較于具體史實,歷史觀念的變化往往會更加頻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歷史觀念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即使是在同一時期,站在不同的立場,采用不同的視角,結果也會導致觀念存在差別,因此,歷史觀念也像其它事物一樣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例如在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時,在早期的觀念中,往往把它的性質一分為二,即在初期,二戰是屬于帝國主義之間的利益爭奪戰,而到了后期就演變成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然而現在史學界更為普遍的觀點則是把二戰的性質統統歸結為一點,那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由此可見,歷史學科并不是人們觀念中的“古董”,它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變化。
(四)教學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國的教學模式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應試教育,很多學科在開展過程中,都是圍繞著各種考試來進行的。考試作為一種評價方式具有客觀、公正、可控性強等優點,在教學評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單一地地依賴考試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容易產生很多負面效果。在我省,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不少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教師過分強調考試重點,考試科目的重要性,往往忽視了歷史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時總是盯著考試內容不放等現象。在這種情形下,要想學好知識、培養能力是很難的。
二、解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對策
(一)改變教育理念
我們教師在面對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時,首先是要積極學習;其次是要全面準確理解;最后是要有科學批判精神,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吸納,不要盲目模仿。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多的人會把目光盯在能力的培養上來,包括現在的考試制度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像是歷史科目,大部分學生是為了考試而在背誦相關歷史內容而去應付考試。然而無論是什么能力的培養,都要以基礎知識作為根基,這就與蓋再高的高樓大廈都需要把地基打好是一個道理。因此,要想學好歷史,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基礎的知識,接下來才能談得上能力的培養。
(三)改進教學方法,引進新的教學模式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的年齡階段,那種照本宣讀的枯燥的教學方法當然無法吸引他們,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使學生參與教學,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
(四)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需要秉持如何教學觀念、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只有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師的素質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只有擁有了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歷史教學質量才有不斷提高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歷史學科作為初中階段的必修課,無論是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還是對于學生認識國家的現狀,樹立正確的的價值觀,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將在本次繼續教育學習中,努力學習,認真和其他老師探討,爭取在教學中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 李莉,唐秀忠.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6期
[2] 楊國英.初中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探究――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歷史.2006
兩起戰爭皆因鴉片而起,都以清政府喪權辱國為結局。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這兩課時,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則能使學生對兩起歷史事件、現象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它有利于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歷史以及識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這也是根據學生怎樣學來設計自己怎樣教的重要原則。
首先,這兩次,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诖?,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一次的借口,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試想,當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沒有兩起事件的發生,它們就會偃旗息鼓嗎?否。它們依然會尋找另外的借口發動戰爭。因為它們早已選中中國作為其侵略對象,蓄謀已久,戰爭遲早要爆發。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透過歷史的表面現象,認清侵略者的本質和狡詐手段,區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進程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在這兩次反侵略戰爭中,我們試比較一下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時,清政府內:道光帝驚恐萬分,派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琦善妥協,奕山投降,牛鑒臨陣脫逃,后來簽訂了屈辱的中英《》、中美《》、中法《黃浦條約》。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英勇犧牲。第二次時,清政府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完全寄希望于俄美兩國“調?!?。當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后,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簽訂了《》、《》、《》等。與此相對照的是,南海、番禺兩縣幾萬人民成立團練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大沽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
我們再分析一下戰爭的性質、結局、戰敗的主要原因。這里應指出的是,兩次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都是反對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英、法、美等國是侵略者,是非正義的,而中國都是戰敗國。正義之師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后,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亦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戰勝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鑄成民族的奇恥大辱。
那么,給中國造成的影響又如何呢?戰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戰后,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巨大權益:中國領土喪失,中國遭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源源不斷地傾銷中國市場,中國經濟遭到扼殺。中國從此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除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更加尖銳外,還增添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被迫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雙重革命任務。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再將《》、《》聯系《》加以比較分析,可以進一步認清列強們得寸進尺的強盜嘴臉和清政府步步退讓的腐敗無能。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意義
1.提高學生積極性
歷史知識較為枯燥,教師在講述知識點時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調動學生的聽課熱情,因為書本知識點缺乏趣味性,許多歷史知識離我們的時間距離較遙遠,在學習時只能依靠死記硬背,理解較吃力。如果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通過對故事的講述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歷史故事了解歷史知識的背景,也為書本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擴展學生知識面。高中歷史包含了各個時期發生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故事,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故事,具有每一個時期的特點。并且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一定的聯系,可以通過相關人物、相關事件將多個歷史時期串聯在一起,展現每一個時間段的特點。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發生的重要事件,了解各個時期的社會環境與背景,使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社會的歷史背景更加熟悉,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
3.增添教學生動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可以增添教學的趣味性,因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選擇合適的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來輔助歷史教學,通過講述與知識點相關的歷史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對課本內容的認知。在教學中穿插歷史故事,使得教學內容更具生動性,能夠提高學生的聽課質量,進而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方式
1.運用歷史故事設下懸念。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來吸引W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在學習距離我們這個時代較遙遠的歷史時期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該時期的歷史故事來為學生留下疑惑,設下懸念,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講講古代皇帝的生活,聯系影視劇中皇帝的形象來講述比如秦始皇、朱元璋等著名皇帝的故事,減少學生的距離感。由于從小就看過許多有關宮廷劇的內容,加上教師講解的有趣歷史故事,學生會對古代政治制度產生好奇,因此愿意主動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提高聽課效率與聽課質量。通過在教學中利用歷史故事來為課本內容設下懸念,能夠為課堂內容做好鋪墊,同時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興趣,以此來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2.運用歷史故事強化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經濟背景、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歷史知識的綜合性較強,許多知識是十分抽象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歷史故事,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因為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間述道理,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歷史知識的內涵,同時,歷史故事能夠將抽象的歷史知識通俗易懂化,降低學生理解知識點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三國時期的歷史時,教師可以引用當時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的混亂,感受到人民百姓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東漢末年時期的痛苦,從而可以分析出東漢末年政權瓦解的必然性。通過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會背景,掌握社會狀況,從而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歷史知識,解決學習中的難點,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
3.歷史故事比賽豐富教學。高中生的表現力和表現欲望較強,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歷史知識,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表演和比賽中深入學習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舉行故事大賽,讓學生們自己講述歷史故事,選出最生動的歷史故事和最優秀的講解者。比如在學習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與、、相關的歷史故事在班上進行講述。學生為了更好地講述歷史故事,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會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歷史故事比賽會豐富了課堂形式,使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現狀 創新策略
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極大的影響,當前廣大教師正在逐步使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等開展教學,既快速提升了教學質量,又出現了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不足對教學進行有效變革,已經成為教師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進歷史教學創新發展的相關策略。
1 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歷史課程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而且關系著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目前,我國歷史教師正在致力于采取有效措施以幫助學生獲得對于歷史知識的高效認知。當前,歷史教師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大力變革。然而,在這種變革的環境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有效接受。具體而言,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首先,初中歷史教學仍然受到應試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接受處于一種偏離學習目的的狀態。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是作為應試教育下不甚重要的科目存在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明顯的差距,學生將歷史科目當做可有可無的課程,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影響而難以產生教學動力,教學效率低下。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難以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性及深入性的講解。學生過分注重對于歷史知識的硬性記憶,而無法對歷史知識進行必要的理解及思考。這就使得教師在引導學生疏通歷史知識的脈絡時,遭到了學生不正確的學習態度的阻礙,不僅學生的接受效率低,教師的教學效率也難以提升。最后,由于受到教學手段的限制,教師難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學主要依靠黑板、粉筆和口述進行,學生不能形成對歷史知識形象、直觀的認知。由于不能以高效的手段展開教學,因此教師無法及時有效地向學生展現出知識的有效收益,長期下去,學生會認為歷史知識并不重要,這極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
2 創新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歷史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看待事物的歷史眼光,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愛國情感及歷史責任感,對于學生的學習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以推動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是教師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本文從四個方面談談創新歷史教學的策略。
2.1 以教師自身的魅力帶動學生的學習。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要促進歷史教學的創新變革,教師可以通過提升自身的魅力來實現。歷史教師應該加強對于現代化的創新型教育理念和歷史知識的學習,提高歷史知識素養,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并且要努力以自身獨特的魅力來引導學生學習。比如:在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以探究式學習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適當地進行指點遠古知識,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知識淵博。
2.2 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開展教育。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歷史教學有效開展的必要指導,初中歷史教師要改善教學狀況,必須創新歷史教學的教育理念。歷史教師應當意識到歷史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有意識地采用先進的理念開展教學。而且,教師必須明確當前國家教育部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人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此外,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及人文素質的培養,淡化歷史教學應試的功利性,使歷史知識轉變為一種新時代人才必須掌握的知識。
2.3 以創新型的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模式以使學生真正地接受歷史知識。歷史教師要構建一種良好的教學環境,通過應用多媒體和創設歷史情境等方式,把歷史知識變得更為形象、直觀、生動,從而將學生引入到逼真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歷史知識。比如,在講述“中華民族的”這一部分內容時,應該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視頻和圖片來拉近學生與當時歷史環境的距離,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民族勇于拼搏奮斗的愛國精神,提高學習興趣,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愛國情感。
2.4 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創新教學。初中歷史教師要注意針對學生的特點開展創新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得以有效發揮。歷史教師應該跟軍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不同學習喜好、不同學習方式和不同學習能力等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比如,對于那些喜歡從理論知識的細節方面對知識進行記憶的學生,應當著力幫助他們疏通知識脈絡,以引導他們深入掌握理論知識。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關于國外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的政治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將俄、美、英、法等國家的發展建立時間和事件的聯系,使學生解各個國家的發展順序,從而高效地學習。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發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歷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174-01
當前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為了貫徹國家關于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進一步推動歷史課程改革的發展,
筆者就中學歷史教學評價問題作了如下一些思考:
1.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教學評價上都強調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
1.1 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索,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不利于把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凸顯出來。
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領悟與體驗,通過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中學習探究的方法,并培養學習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2 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更新轉變。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構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1.3 有利于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傳統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重筆試成績,方法單調,指標單一;忽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忽視對學生發展的激勵功能。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
2.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原則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原則有多樣性,有較大的發展,筆者搜集了一線中學教師和從事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專家的理論。
一線中學教師認為:實施評價原則應注重日常性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重視評價內容的多樣性,關注對非學業內容的評價,將日常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2.1 有的教師在比較傳統歷史學科教學評價體系的特點基礎上,認為應對歷史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提高教師的素質,呼吁中學歷史評價應完善歷史學科評價體系,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
2.2 歷史教學評價的角色,要由學校教師成為評價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包括教師、家學生和學校里與此有關的人員,評價的方式要由以考試為中心,注重結果的考察轉變為過程性評價,評價的內容要由傳統的以掌握歷史知識多少為依據、以考試成績為尺度轉變為以多種評價內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2.3 從事歷史教學研究的理論專家鐘啟泉認為教學的評價應形成內容人員評價與外部人員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目標本位評價與目標游離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聶幼犁認為中學歷史評價應堅持創造教評一體,共同改進與開發課程的教學評價:基準型評價、診斷型評、研討型評價、總結型評價、選拔型評價。
我們認為為了使中學歷史學業評價更加科學化,歷史學業評價必須遵循歷史性原則,實效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民主性原則。一句話:歷史教學評價應遵循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教學的評價。
3.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
歷史課堂教學評價與其它學科一樣都是包含一系列評價步驟與方法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指向預定的評價目標。評價者依據目標收集資料,經過對資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與定量的價值判斷。其作用在于:
3.1 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歷史課堂教學評價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政策依據,并形成對教師的激勵機制。國家對中學生在歷史教育方面的目標要求,主要是通過歷史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來實現的。較高層的教育決策部門制定有關歷史教育的政策或措施,必須對這一主渠道進行分析評價。對于一般管理部門(如學校、教研單位)進行的評價則具有評價與激勵的雙重作用。激勵的作用是對教學工作的直接干預與管理,其意義在于促使歷史教師們按照教學大綱與教學評價的原則,開展教學工作。
3.2 從教學研究的角度看,歷史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調控課堂教學過程的作用。課堂教學研究是教學研究的重點,通過評價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探討有關教學的許多重要問題,如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教學媒體的使用、教學模式的實施或創建等等。沒有第一手信息資料,就很難將研究工作深入進行下去。
3.3 對于教師自身來說,能夠起到提高自身及歷史教師整體水平的作用。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是每一個教師了解自己教學水平與特點,同行之間相互促進以及選擇教學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師參加自評與互評的過程中,學到的還有一種教學體驗,即從一個新的角度觀察與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一切教學行為,從而為發現與糾正自身弱點,修改教學程序提供依據。
4.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
一、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必然性
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不斷強調提高教師的素質,建立教師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體系,相關部門要求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學習與進步,實現教學實踐,努力使得教師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2.學生發展的需要
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教育發展基本在于學生的發展,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符合初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問題的欲望比較強烈,因此,老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使行為符合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歷史老師要在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新的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時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學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應該進行教的反思。作為一名初中歷史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學準備工作方面,教師應該保證歷史教學內容的充實,借助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媒體來豐富教材。并且還應該把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奧妙。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恰當,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過程與環節,結合學生的反應情況,如果遇到不合適的環節,要適時地做出調整。在教學后,教師依然要進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課中的優點與不足,揚長避短,來不斷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2.學的反思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學的反思。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是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教的方面進行努力,還應該在學的方面進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種途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學的進步。第一,對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因為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必然會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才會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很多學生依然喜歡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學習效率并不高。老師應該督促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反思,學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果。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初中歷史的學習應該嘗試多元化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然后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教與學的反思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在我國現階段,初中歷史反思性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對教的反思與學的反思之外,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雙向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程度。初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采用新的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還應該在學生反饋方面進行努力。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開展積極、廣泛的溝通交流,了解其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補救,使得初中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避免對學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落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獲取知識,同時讓知識更好地運用于實踐。
作者:陳惠忠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濱江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劉學鴻.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初中數學;趣味;多媒體
在現如今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對歷史學習毫無興趣是現階段歷史教學面臨的難題,下面就從三個方面的闡述來進行趣味教學的有關闡述。
一、引進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是現如今中學教學的主要教學工具,也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快樂的主要陣地,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引入來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進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多媒體教學在歷史教學的中的引入可以更形象的解釋一些難懂的歷史名詞,也可以將一些史實事件真實的再現出來。例如在講到“新航路的開辟”內容的教學時,教材中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很多時候文字的描述與圖形的表示對學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是一些圖形單位表示也是動態的、簡單的表示,根本不可能讓學生有效的接受新航路開辟的全部過程和路線的演變。因此教師便可以在此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巧妙的用上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事先將多媒體動畫內容上傳到多媒體課件上,然后在課堂上輕輕敲擊鼠標,學生便能夠清晰的看到四條顏色不同的新航路的路線,同時在讓學生了解了新航路的整體路線之后,動畫展示還可以更為細致的在箭頭的指引下一步步的描繪出新航路開辟所形成的路線,在路線形成的過程中,一旦涉及到某些重點地名和事件,多媒體中就會出現優美的語音講解,這樣一個簡單的動畫教學形式完完全全的讓學生又重新的感受了新航路開辟的完整過程,我相信在經過本堂課的教學之后,在學生的腦海中必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之后的有關學習中,這幅形象真實的動態航路圖會不時的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以此來輔助學生有關內容的學習。
二、讓歷史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
初中歷史教學重在對前人前世過往的一個回顧和評論的過程,這就使得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史實事件的教學,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機械的陳述或是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來了解有關的史實,甚至于有些教師會選擇放棄史實故事的教學,一味的通過理論的陳述來進行灌輸式教學,在新教育理念中,灌輸式教學已經遠遠落后于整體的教學步伐,教師只有尋找更先進的教學模式來改善現如今的教學,才能讓傳統歷史教學邁向新的征程。為了規避傳統灌輸式教學帶來的弊端,教師可以讓歷史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讓學生將一些有名史實故事表演出來,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增強對史實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表演的樂趣,從而保證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實現。
例如在教學“”有關知識時,有關的主要內容一直以來都是關于此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很多時候學生在記憶的主要內容時總是會“缺胳膊少腿”,無法實現完整的記憶,如在中提倡白話文的有關內容則會被不少學生忽視掉,為此教師可以充分的了解相關的史實,并將部分著名的史實故事引進到歷史課堂上,為了讓學生銘記白話文的引入,有的教師便將忽視在大學教學時與一個學生關于白話文使用產生的一場爭執帶到了歷史課堂上,并讓學生結合教師所講的故事,將與學生辯論的場景表演出來,這樣以來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不少學生為了盡可能形象的還原當時的情境,可以說是絞盡腦汁的設計各種表情和動作。在經過親自表演之后,大多數的學生都對白話文的使用背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歷史課堂也成了學生表演的舞臺,學生自然會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學習快樂。
三、比賽形式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學生競爭的心理是與生俱在的,一定的競爭心理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充滿更多的動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如果歷史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融入競爭機智的教學,則可以很好的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的比賽形式有很多種,其中應用起來相對容易且效率較高的一種比賽形式即為知識競賽形式。眾所周知初中歷史學科內容過于繁瑣零碎,很多時候初中生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來整理這些零碎的知識,而往往是越整理越覺得凌亂,當歷史知識越學越多時,學生自然就會感覺越學越迷茫,此時教師便可以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競賽的氛圍中提高對歷史知識記憶的效果。
例如在講到“”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往往會按照發生的時間、背景、導火索、關鍵人物、過程、結果和意義等方面來進行逐一的講解,即使在教師看來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是如此的具有系統性和緊密型,但是在學生看來,他們往往不會將這些細小的知識點有效的整合起來,于是便對歷史的記憶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事實上如果學生不愿意將這些零碎的知識穿成一條線來記憶的話,或者是對于時間、人物、地點、導火索等細小知識點難易把握的背景下,教師完全可以以知識競賽的形式展開新課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充足的知識庫,然后讓學生在學習了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之后,在班級里按照小組的劃分展開一場知識競賽活動,于是這些看似枯燥難記的知識點就會在一次次激烈的比賽氛圍中被學生徹底的記住,同時激烈的比賽氛圍也會很好的讓學生融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學生會在不經意間將這些零碎的知識點銘記在心。
綜上所述,在趣味教學的不斷探求中,歷史教師必須要以創新的眼光去發現和運用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爭取在一步步的嘗試和探索中為學生提供更具趣味性的教學體系,也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驚喜。
參考文獻:
[1]李新麗.圖示教學法在歷史課上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