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2 09:43: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綜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者簡介]楊媚,德州學院社科部講師,碩士,山東德州253023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1)10-0163-03
近年來,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動力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引起社會各方的重視,學界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廣大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就此進行的探討對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大有助益。
一、研究現狀
王禮湛、余瀟楓認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所體現的社會發展對思想政治觀點、道德品質的要求與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現狀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依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發展對思想品德的要求與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現狀的矛盾、教育對象自身發展的要求與其思想品德現狀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教育對象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環境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既規定著過程的性質和基本方向,又是它的動力和源泉,隨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不斷產生,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進展。
朱仁寶有關德育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動機是激勵人的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是直接推動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內容并轉化為自身行為活動的內部動力。而需要則是動機產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動機產生的內部因素中包含著人的信念、道德理想、個性的心理品質等因素引起的動機。動機是需要的動態表現和反映。激勵內部動機是培養受教育者正確動機的根本方法。激勵內部動機可以主要從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有效興趣、追求理想、堅定信念、樹立牢固的世界觀及提高抱負水平幾個方面著手。
劉居安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方面談動力,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簡言之,就是接受主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動機。動機因需要而產生,沒有接受主體的需要,接受主體的行為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因此,復雜多樣的接受主體動力可以概括為四項,即物質利益的需要、獲取知識的需要、追求真理的需要、政治參與的需要。
段文閣認為在個體道德發生發展的動力問題上,一方面要看到個體內在道德需要在個體道德發生中的價值,但又不能夸大這種價值,甚至把個體道德需要看成是個體道德發生發展的唯一動力。另一方面則要充分認識到社會道德需要在個體道德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梅子、尚金聲指出: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為的動力。情感在個體的品德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于欽波提到: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影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濟因素也將成為個體思想道德形成的動力之一。
亓鳳香認為: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的啟動和展開,是由個體的內在動力系統和外在動力系統有機結合共同推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動力是由個體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觀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個體接受并能推動個體踐行各類社會規范的壓力。它以社會需要為核心,通過社會推動、社會強制和社會反饋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動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會應該通過制度建設等途徑以保障適度的外在動力。
張軍指出: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多端性,“受者”和“傳者”的雙重身份,決定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必須轉變觀念,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建立受教育者的接受機制;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育途徑,形成載體合力;建設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的監管機制,從接受主體角度出發,對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和接受規律進行研究,才能轉化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動力。
何琪峰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具有生活性、復合性、動態性的特征。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就要樹立動力意識和觀念;完善高校領導體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
二、總結
學界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觀點眾口不一,但從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四點:
(一) 的確存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的動力。雖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學者有著不盡相同的見解和觀點,但是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大家都肯定的,那就是的確存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發展的動力,并且這一動力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不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發生著影響,也同樣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體,共同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進行和開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是為了更好地施行這一教育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準確實現教育目標。
(二)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特殊的,是有意識、有思想、會行動的人。這就決定了這一教育活動不可能像往盤子里倒東西一樣,倒進方的就是方的,倒進圓的就是圓的,一成不變。受教育者的知識背景、文化積累、社會關系、心理特征等等在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已經客觀存在了,因而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能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的施教,一成不變,而是必然要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把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工整合,變成自身思想體系的一部分,然后體現在行動上。鑒于受教育者的這種特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動力就成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角度、深度、層次不大相同。對于某一問題的分析和探討,不同的學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見,表述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觀點。就思想政治教育動力這個問題而言,學者們的考察視域主要集中在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曾提到哲學關于動力的理論。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表現在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相互作用中,同時又是在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以王禮湛、余瀟楓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將這一哲學原理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認為矛盾同樣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力。他們側重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對對矛盾以及矛盾解決的途徑,描繪矛盾的不斷產生和不斷解決是如何一步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漸走向深入并最終達到制定的教育目標。還有一部分學者則側重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認為動機是個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發動力,而動機產生、發展的內部原因主要來自于個體內部的各種需要,需要是各種動機產生的基礎和前提,動機則是需要的動態表現和反映。需要與動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離開了個體的內在需要或者說動機,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產生行為的結果也就不存在了。但應該注意的是,持這一派觀點的學者并不同時否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外部矛盾是它的動力,只是就這一方面所作的探討并不多,有的只是在研究成果中作了概況式介紹,沒有作為研究重點。鑒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這一派學者所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方面的研究無論是針對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無論是針對群體還是個體都始終集中在對人的研究,對于社會、國家、教育機構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的動力有哪些、來自何處則鮮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遺憾之處。
高校培養的大學生應該是性格完善,心理素質良好且富于個性的健康型人才。學業壓力、情感受挫、就業迷茫等狀況給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學生帶來了新的心理沖擊和挑戰,出現了多種心理矛盾沖突。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中覺的心理矛盾沖突進行分析,并對他們進行教育、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這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矛盾沖突的良性轉變,促進他們心理世界科學健康的發展,培養能擔負起跨世紀重任的高素質的時代新人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要突出三個新環節
(一)發揚學生民主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現階段的重要任務這上就是充分調動教工和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投身到“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中去。因此,發展學?;鶎用裰?,使廣大學生更多地直接參與對自己身邊的學習、生活的管理,以充分調動廣大學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積極性,應當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各學院除了堅持和健全分團委學生會這一基本形式外,還應該建立協商對話制度、情況通報制度,以便于學生工作者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對相關問題的意見和看法,達到為學生服務的目的,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貫徹疏導方針和民主原則的重要措施,充分體現現代教育雙向交流的特點,充分激發廣大學生主人翁責任感和政治熱情。
(二)校園文化建設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和塑造他們的人文精神。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娛樂活動之中,寓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播之中,為青年學生所喜聞樂見。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還體現了“無意識教育”和“形象化教育”的特點,情理交融、潛移默化,容易為表揚學生接受,能比較好地避免某些逆反心理,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應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內容
1.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組織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對培養學生敢想、會想和勇于實踐的科學探索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學生創造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促進理論課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實現教育與科技一體化,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2.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是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能的需要。我們應該在活動中真正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給學生以自信,注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給學生創造充分表現和展示自己愛好和特長的舞臺,認真組織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創造和創新的激情,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想象能力,造成學生人人成才的有利條件。3.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是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需要。高校學生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有迫切的成才愿望和成功心理,他們正為了自身的價值能夠得以真正體現而不斷奮斗,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能夠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意識并發現自身的能力和價值,或受到啟發和激勵,在創造與創新嘗試中找到新的切入點,為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四個新問題
(一)務實求真要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新風尚青年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比較薄弱,心理素質還未成熟,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響,對原有理念的信心易產生動搖,難免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此,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須使“務實求真”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并以此為主線開展系統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謂務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先進性的典型教育和廣泛性的普遍要求結合起來,有層次地開展工作。所謂求真,即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中央16號文件精神,提高學生工作者自身的素質,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
(二)教育制度的變革,使學風建設工作出現新難點學風建設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衡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依據。由于學分制的推行,高校學生的學習壓力有所減輕,課余時間更加充裕,學生的自由時間增多,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活動和實踐,雖然鍛煉了自身的社會能力,但是卻影響了高校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態度,弱化了自身對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加大了學生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因此。我們學生工作者應有針對性的開展系統的學風教育工作:一是把好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質量關,是學風建設的關鍵;二是積極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文化強國”的觀念;三是完善高校獎學金制度,以榜樣作用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對學生日常管理產生了新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滲透到學生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學生日常管理的有序性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良好保障。伴隨著教育制度的變革,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的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這要求我們學生工作者必須開拓工作新思路,時刻發揚奉獻精神,切實有效地開展日常管理工作:一是拓展談心談話活動到學生食堂和宿舍,把全方位教育法貫徹到學生日常管理的每一個角落中去;二是強化民主協商制度,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作者簡介:李 軍(1982-),男,四川廣元人,碩士,重慶郵電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近年來,我國已有學者逐漸開始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了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進展有一個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依據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成果,特別是綜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發表的有關該論題的相關文獻,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勢和趨向。研究分析表明:該命題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基礎與理論體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2)05-0068-05
當前,高校已日益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突破障礙,開發潛能,自我實現,更是大學生將個人發展同為國家和人民建功立業結合起來的重要紐帶。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單薄,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夠,職業規劃能力差,職業價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本文擬在國內高等教育理論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綜合分析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情況,并提出這一研究的走勢和趨向。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從事學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論工作者們一直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成果簡介
目前專門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著尚屬空白。不少學者對這一課題作過零星的探索,如學校部等編著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中涉及到就業與職業理想等[1];曲振國等編著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中談到大學生與社會適應等問題,對職業觀念、現代職業精神進行了專章論述[2];劉建新、費毓芳主編的《大學生生涯輔導》中也提道:“高校就業指導要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要培養學生創業和敬業精神,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同國家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3]這些論述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的啟示與指導意義。
從已公開的學位論文來看,相關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只有3篇,分別是:北京交通大學楊德才副教授指導的趙敏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漢科技大學張繼才教授指導的萬杭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2009),河南大學施昌海教授指導的李士營的碩士論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2009)。
期刊論文方面,筆者以“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為關鍵詞,在CNKI上對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間全部文獻進行精確搜索,共得到相關文獻47篇。從時間上看,相關呈逐年上升趨勢:2003年之前,相關論文幾乎沒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此階段已逐漸得到重視,但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學術界足夠關注;而在2009、2010年,相關文獻突增,超過之前期刊論文數量總和,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重視并參與這個課題的研究。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關系的探討狀況
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兩者關系的探討是一大主題。綜合文獻來看,主要有兩類觀點。
1.兩者之間相互融合,存在內在契合之處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營在碩士論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中提出,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育人目標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內容同質”[4]13-14;任鳳彩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中提出,兩者之間的內在契合之處表現在“教育對象的針對性和教育內容的互通性”[5]。陳春一、高培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關聯性》中認為,兩者關聯性表現在“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教育內容上的交錯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補性”[6]。屈善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為,兩者在“對象的一致性、過程的實踐性、內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補性”四個方面具有契合點[7]。閆禮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為,兩者的關聯性表現在“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教育內容的一體化和教育導向的社會性”[8]。這些文獻實質上都論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結合的基礎。
還有學者論述到了兩者之間結合的必要性和意義。如萬杭碩士學位論文《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提到,兩者之間結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有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有效實施”[9]8-9。關于兩者結合的意義,萬杭認為,“有助于大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協調發展;有助于社會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鳳彩認為,兩者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需要,是彰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的需要,是實現大學生職業理想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5]。屈善孝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對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內容、目標、實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7]。
關于兩者結合的原則,萬杭認為,要“遵循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教育的系統化和個性化三個原則”[9]19-20;關于兩者結合的對策或途徑,萬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體觀念,調動教育客體積極性,更新教育介體,挖掘社會資源,擴展教育環體”[9]20-25。任鳳彩提出,“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依托,發揮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統領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5]。
2.兩者之間互為載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萬杭《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內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兩者都是研究如何幫助大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服務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實踐中可以互為載體”[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有促進作用。如趙敏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10]13。陳春一、高培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可以“使得學生較好認識自我、較好導向正確的目標、較好開發潛力、較好改善師生關系”[6]。閆禮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誠信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導向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8]。另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進作用。黃炳輝在《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中認為,“職業生涯設計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標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內容具體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無獨有偶,張志萍等在《職業生涯規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一文中也主要“從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改進方式等方面闡述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綜上所述,通過對兩者關系的研究,當前學術界已經把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凸顯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這已經超越了過去單純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技術性的工具范疇;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途徑和手段,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實效,更具有時代性,更能被廣大青年學生接受。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探討狀況
從既有的文獻中看,不少學者也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有所研究和論述。如趙敏在《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學生自身在選擇職業、規劃人生的過程中,存在價值取向偏頗、自我認識不清、生涯目標模糊、職業素質欠佳的問題”[10]13。李士營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中提到,大學生自身在選擇職業、規劃人生的過程中存在問題主要有: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淡薄、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充分,實踐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職業生涯輔導工作體系;缺乏專業和針對性的測評工具;缺乏專業化、職業化、長期穩定的工作隊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學生主體意識增強,需求日趨多樣,價值觀念更加多樣化,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成才和未來發展;同時,大學生也普遍存在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夠,職業能力不強,目標定位模糊等問題[7]。任鳳彩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中提到,大學生群體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團隊合作意識不強、艱苦奮斗意志淡薄、敬業奉獻精神缺乏、誠信缺乏以及社會責任感淡薄等不良現象,這種現象表明,目前我國部分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職業精神、職業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淺議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國傳統高等教育體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和輔導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備受質疑?!盵13]
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主要文獻有三篇:閆禮芝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和《生涯規劃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研究》中,通過實證調查、SPSS統計分析與研究,在一定范圍內,對部分學生自入校即開始實施生涯教育、生涯規劃制定、指導督促實施的過程進行跟蹤,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吳惠、王雷華在《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實證探析》中,也經過數據分析,論述了“新社會階層的思想行為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整體認識、職業規劃、職業選擇期望和職業選擇地域”[14]。
從上面論述所見,歷經十年萌芽和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已經有一定進展,學者們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也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當前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研究既缺乏專門論述,也缺乏個案研究,實證研究也較少;同時,因為研究者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大學生就業等情況不甚了解,對大學生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研究也需要進一步深入。
(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對策探討狀況
當前,理論界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所提出的對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趙敏學位論文《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統對策主要包括:“一是認為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畢業階段前移,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針對新生階段、專業學習階段和畢業階段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寬職業生涯規劃的工作體系,解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深度思想問題,努力構建新的更為科學、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教學體系和服務體系;三是系統整合,動員全校教職員工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盵10]iii寧曼榮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運用初探》中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極發揮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一是認識層面上加大宣傳形成共識,二是制度層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機制,三是方法層面要加強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四是實踐層面要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盵15]吳惠、王雷華認為,要正確引導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要做到:“深化對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的認識;關注易受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影響的學生群體;重視媒體對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的宣傳作用;發揮新社會階層校友的示范作用?!盵14]
也有學者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全程化、全員化角度提出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營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中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總目標及實施方案進行了闡釋;將大學生四年劃分為新生階段、專業學習階段、畢業階段,詳細論述了每個階段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實施方案。對于全員化研究,李士營提出:“要加強學校黨委、行政部門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要建立新型的職業生涯服務機構;要充分挖掘專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作用;要強化輔導員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用?!盵4]39-45
以上關于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的研究,不少學者都能各抒己見,既有宏觀上的總體研究,也有微觀視角的具體展開,較好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但這些研究仍然不夠,在對策探討的創新及深入方面,勢頭不足,還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生的多元需求;同時,不少學者提出的對策較為宏觀籠統,實際可操作的研究相對缺乏。
二、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學術界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開的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領域有了進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研究及規律把握。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較為薄弱。
(一)基礎理論研究薄弱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所出理論成果參差不齊,有些基本問題還需進一步理清。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實施主體、教育策略、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缺乏,不夠系統。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有別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獨立性,但其內涵和外延至今尚無明確界定,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對它們各自的特點、功能論述等也較為籠統。
(二)研究視野較為狹窄
當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論述,主要是從教育學角度出發,圍繞教育要素而展開,存在視角單一、人云亦云等問題。實際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需要借鑒人才學、倫理學等學科理論來充實。比如,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素質的大學畢業生,高校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較單一
目前,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運用文獻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實證研究較少。從檢索文獻來看,僅有閆禮芝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生涯規劃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研究》以及吳惠、王雷華的《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實證探析》等三篇期刊論文運用了問卷調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任重而道遠。
(一)理論基礎與理論體系研究尚需深入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兩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但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領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還十分有限。我們應該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放在人才資源開發理論體系中去思考,開發個體潛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趯Υ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系統研究,學術界應進一步加強在歷史考察、過程及規律探討、環境優化、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寬該論題的研究領域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經觸及和深入的領域,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如醫學類、師范類、公安類)加強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載體等進行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學校部.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國,楊文婷,陳子文,等.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74-191.
[3] 劉建新,費毓芳.大學生生涯輔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9.
[5] 任鳳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陳春一,高培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關聯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97-99.
[8] 閆禮芝.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萬杭.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9.
[10] 趙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11] 黃炳輝.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教育評論,2005(2):33-36.
[12] 張志萍,呂建秋,劉智強.職業生涯規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0(8):54-55.
[13] 田必琴.淺議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25-26.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
當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內涵的觀點有兩種:其一認為,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時取得的客觀實際效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是持該觀點學者的特點,他們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結果的意義出發對概念進行分析和闡述,苗麗芬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中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實際成效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觀點則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效果程度是持該觀點學者的特點。范思溢認為,高等學校在校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后取得的預期目的與結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預期目的的實現和實現程度是其主要表現。
對于以上兩種觀點,筆者更加傾向于第二種,第二種觀點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宏觀效果。通過這些研究成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能夠據此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進一步深化。
二、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標準
評價的基本標準和尺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評價標準,它能夠直接反應實效,也能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實際工作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評價標準的選擇和使用。很多學者認為客觀評價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中是可以實現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衡量,不僅應當給予行為充分的關注,還應當考核學生對相關知識和觀念的接受理解程度。張紅霞在《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標準》中認為,行為標準、信念標準、情感標準、認知標準是評價標準的核心體現。張紅霞雖然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評價標準提出來了,但可操作的相關具體細則仍然缺乏。苗麗芬認為,現階段還沒有開始深入研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評價標準,還沒有建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評價體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與能否建立一個完整客觀而又科學系統的評價準則息息相關。
三、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
我國近年來才開始關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其他環節,此項研究還較為薄弱。實際教學當中,主要有社會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對象、教育者等方面因素能夠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產生影響。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傳播者是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道德水平和專業素質的高低。我國學者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學水平不高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素質不高;其次是教學需求還沒有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中得到滿足,結構性缺陷大量存在;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專職隊伍職業化水平與其職責要求不相符。近年來,用心不專、思想不穩、追求地位和待遇等現象廣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直接影響因素是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會受到教育者具備的知識素質、道德素質、政治素質的直接影響。
第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與他們的接受意愿和主動性直接相關。我國學者認為,當前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大學生當中都存在,如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是非辨別能力、艱苦奮斗精神等缺乏。但是由于教育對象具有范圍的廣泛性和一定特點等原因,使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面臨巨大的挑戰。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但實際當中經常會產生偏差。首先,思想政治理論無法適應于學校其他教育環節,進而導致在育德的專門課程上寄托更多的德育責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脫節的現象也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本身,學生的理論學習無法和實踐活動有效結合。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與所處社會環境存在緊密聯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我國學者認為,市場經濟還未發展完善,進而造成不同道德觀念的碰撞,出現道德失范現象。由于沒有經受住權力和利益的誘惑,很多人拋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進而對社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必然會受到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進而造成道德危機問題,這給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在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人們的道德觀念不斷受到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錯誤的觀念在物質誘惑中很容易形成,例如現實社會中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1.對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建設進行強化
對于上述教育者存在的問題,高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教育者隊伍進行不斷凈化,進而推動教育者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國學者認為,應當嚴格執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準入制,進而保證教師隊伍具有相應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嚴格要求教育隊伍的業務素質和責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對自身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進行強化,應當具備過硬的道德品質,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需要言傳身教,應當以身作則,用身教實現對學生的影響和感化。在知識方面,教師應當對自身的知識水平進行不斷提升,用科學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對學習者產生影響,否則就無法形成對受教育者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引導作用和感召力,所進行的道德說教作用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強化自身的道德修養,將其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以上措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強化自身的感召力,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2.將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為了有效解決教育對象在接受意愿、主動性等方面的問題,應當將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不斷調動起來,推動教育對象自身素質的提升。在調動客體主動性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應當給予尊重和了解,使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其次,受教育者應當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端正學習動機,推動學習品質的提升;再次,將學習興趣和創新意志激發出來,為個性合理發展提供保障??傊?,應當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確保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3.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在理論的科學指導下,充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通過和其他學科的有效聯系,實現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有效結合。我國學者認為,要想實現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應當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應當對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進行強化;其次,應當充分重視教育過程的藝術性,其中邏輯性強、層次分明、材料豐富翔實、觀點鮮明正確是其主要表現;再次,應當運用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在教育過程中要有效結合教育者的理論灌輸、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實現彼此間的相互促進。綜上所述,應當對理論課的科學性進行強化,在對科學理論知識進行正確傳達的過程中,保證運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同時改革枯燥的填鴨式教育,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提高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
首先,應當對網絡環境進行凈化。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學習生活的主要途徑已經變為網絡,它就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加強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應當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就應當凈化網絡環境,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其次,優化教育環境。優化環境對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非常必要,可從以下方面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一是強化學風和校風的建設;二是要活躍校園文化,為健康校園文化的開展提供保障;三是應當做到互助友愛,推動和諧校園環境的形成?,F代高校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校園,教育者應當積極宣揚中華傳統美德,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一,對于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各級院校都開展了大范圍的教學改革活動,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仍存在較多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充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挖掘其中存在的問題并認真解決,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樣化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11.
[2]萬光俠.文化多樣化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新成果――評張紅霞的專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樣化視角》[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2):96.
[3]包心鑒.以文化多樣化為視角、以增強實效性為目的 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2013(5):193.
[4]周向軍.從文化多樣化視角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的力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樣化視角》評介[J].理論學刊,2013(5):129.
[5]趙萬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需要”論的幾點思考――兼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74-76.
[6]朱曉艷.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探討――從利益入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3):49-51.
[7]章小朝,何增光.關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5-121.
[8]黃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視角[J]. 現代商貿工業,2014(10):155-156.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其中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人文內涵已經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黨的十報告中,同志提出了培養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從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與原則、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梳理。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學習、了解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等,是培養一個人民族情感、國家觀念、社會意識的重要手段。通過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利用中國古代思想資源來解釋和論證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對其含義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間, 最近一個時期, 思想政治工作減弱了, 出現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
目前學者基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關于傳統文化的內涵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大多數研究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溫美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李菁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提供的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根據文獻分析,大多數研究者從自己的角度對“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時對傳統文化理解的側重點也有差別。
二、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現代, 雖然古代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 但也有對人們思想形成規律和思想教育規律的探討,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標、內容、原則、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問題。因此,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均有借鑒意義。
(一)宏觀上系統整理
沈壯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具體實踐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理論建設具有理論意義。
顧友仁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一書則以“透視傳統文化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變遷為目的”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進行了獨具特色的研究。
這一系列著作都給我們宏觀理解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二)微觀上重點分析
有學者嘗試著從傳統文化中選取一個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點闡述其思想道德理論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價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鄧球柏教授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分別總結了《大學》《中庸》《論語》等八部經典論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書中既探討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又探討各家思想可用于當代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教育的資源。
當前學術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或觀點。
三、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與原則
(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
討論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是很多學者研究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東莉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須植根于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的價值吸收和開發利用,進行重新開掘、認識和評價,不斷豐富、發展和充實,創造性地轉化中國文化傳統,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原則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傳統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嘗試從不同視野總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傳統文化的原則。
初文杰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淀,難免會帶有歷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時代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有合理和積極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極的內容。
雖然一些學者已經在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還相對較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四、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
(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全面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學者認為,特別是中國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對中國古代和諧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繼承與發展;民族精神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時代精神是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延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
(二)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錢穆先生在《文化與教育》中說:“人才之培養,系唯大學教育之責”。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負著保護國家的文化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維護民族文化血脈傳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濱、張薇在《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中指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弘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需要;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強傳統文化的作用。
可見,研究者已經從不同角度就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作出了比較深入的概括,這為我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借鑒。
(作者單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俄)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陳萬柏.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溫美琳.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J].法制與社會, 2010(34).
一、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講授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的科學性
人的心理意識、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識的基礎,思想意識是心理的高級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發端,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動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條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中,心理、思想和行為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為的順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發展的。
所以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識,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當中,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這樣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學的基礎之上。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講授教學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教學邏輯。
二、從方法論角度,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能夠轉變我們研究的角度,即從教育者向對象轉變,從靜態到動態轉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建設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必然要從方法論的角度來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從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出發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社會日益多元化,人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得到增強的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需要加強對教育對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關注教育對象的心理需求。對對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和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研究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手段。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擴寬了研究視角,通過對對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規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從時代的發展變化出發,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學借鑒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為政治服務,更向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進入十三五規劃時期,社會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加上互聯網帶來的各種沖擊,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提升黨的宣傳輿論力度,占領思想意識形態的陣地,就必須關注人本身的需求,關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真正解決教育對象的各種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教育對象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甄別能力,增強他們在各種價值觀紛呈的社會環境中適應社會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教學可以從人的心理、意識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聯系的視角著手,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方法論角度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證。時代的發展,很多科學研究也取得了諸多成果,發展了新的理論。在心理學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積極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借鑒這些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展。在將來,隨著以人為本思想的深入、學科建設的需要、實踐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胡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陳大柔,叢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3]張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曹杰,鐘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吸納心理學知識[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5]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
[6]文泰安.論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科研究的可能性[J].傳承,2008(24).
[7]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8]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7(5).
摘要:通過分析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問題,本文針對性的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中給出了建議,以期為新形勢下保持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引言
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活動,讓職工在政治立場、思想行為、價值取向方面受到教育和啟迪。當這些理解認識外化為行動和表現時,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就取得了實際的成效,達到了其預期目的,即具有了實效性。
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經過培養使其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行為,道德、政治觀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職工的道德理想、價值定位、思維意識的也在時刻轉變,這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授、溝通、接納、反饋等環節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企業政治工作者應該深切思考的問題[1]。
1.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問題[2]
(1)過分強調灌輸的作用,忽視了職工的主體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企業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強調理論的傳輸,職工極少能夠外化為外在行為,長此以往,容易給職工一種“強迫灌輸”的感覺,進而造成逆反心理;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細復雜的過程, 不可急功近利試圖通過幾次報告或會議學習,就能收到效果。
(2)近年來,在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由于社會大環境和企業小環境的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現象。這些影響具體表現在:企業市場化革新帶來的負面因素,社會環境的紛繁復雜,多元文化的沖擊,黨內和社會上出現的腐敗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良莠不齊等。
(3)企業職工價值定位與主流取向背馳,經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洗禮,職工的主體意識逐漸形成,其中一部分變得過分強調自我,漠視集體,反對約束,追求“自由”;另外,職工的務實精神在帶來腳踏實地的同時難免重利輕義,造成“無利不起早”的價值取向;職工創新意識的運用為企業帶來了發展,然而關于創新出現了“投機取巧”和“精于權術”的誤解。
(4)有些企業對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并不少,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精力重點放在運營管理方面,極少參與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信念薄弱,價值取傾斜,道德水準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實針對性不強,內容滯后,教授方式生硬,出現了思想政治教育“過時無用”的言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能以職工喜聞樂見的進行,內容與情感結合不緊密,方法不能體現現代教育手段優越性,職工的學習熱情不高。
2.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改善措施
(1)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對職工進行與時俱進的道德品質培養,教育者應該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對于職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思想觀念,情感,社會問題,應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結合企業實際、時代背景,根據職工崗位職責的不同,分階段、分層次的應對。
(2)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能否解決職工的思想觀念問題,使其日常行為能收到正確思想觀念的引導。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職工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先入為主的發表自己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社會感悟等看法和觀點,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從而收到實效。職工的認識發展是根據其現有的知識儲備、思維習慣、生活閱歷、判斷標準等能動地對教育內容進行分析、評價,有選擇的進行加工改造,使之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這些思想的健康與否影響著教育的實效性。從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需要教育者引導作用發揮和職工的主體地位明確,因此,如何把二者協調統一關系著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獲得。這需要形成職工與教育者之間相輔互動、相互尊重,具體表現為:情感的溝通,教育目標與職工認知的匹配,教育方式與職工掌握呼應,職工個體差異與教育梯度層次的契合等[3]。
(3)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革新。職工作為企業建設主力和認識活動的主體,要積極引導其進行自我教育,調動其參與教育的熱情,把教育融入職工喜聞樂見的活動中發揮其能動作用。常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顯性方式進行的,通過目的、途徑、要求的完全昭示以期職工能主動順應思路進行思維。這種教育方式極易造成抵觸、厭煩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靈活轉變,爭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的思想觀念滲透到職工的思想之中。 另外,思想政治的集中教育呆板枯燥且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應采取根本性問題集中教育,有傾向性的問題統分教育,個體差異問題分層次梯度教育。
(4)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真實的社會背景和企業環境下,力求實事求是,具備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為職工所接受,就必須有真實感和說服力,讓職工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剖析現實而受到教育,從而增強其政治認知,價值定位,素質提升的能力,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到實際中即為最終達敢于正視社會和企業的熱點、敏感問題,講真話不逃避,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認識和外在表現,形成正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標準[4]。
3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著力從教育者的引導作用,職工的主體地位,教育方式的革新以及教育的真實性等方面給出了建議,以期在新形勢下保持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只有在思想政治理論探討與企業實際工作總結中不斷改進,才能逐步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機制,從而增強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詹啟生,梅亮.以構建個體心理和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求實,2011(10)
[2] 王立仁,孟曉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
[3] 劉英.從主體性原則的“三個充分”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 學術論壇,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