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標準
時間:2023-12-01 10:35: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它直接關系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各級政府及專家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也越來越關切。雖然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建設過程中還仍然在著許多問題,阻礙了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發展,下面我們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措施。
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從2009年開始,我國財政部和水利部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作為重點建設工作,每年投入資金達50億元,開展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在建設過程的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需引起國家和相關事業單位的重視。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工程面臨建設水平低、工程不配套、缺乏資金投入等問題,在施工質量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設前期的規劃、建后的管護工作都不夠明確,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二、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施工監督管理不到位,建設標準低
農田水利施工的監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管理工作沒有落實到位,施工單位為了趕進度,不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制度進行操作。在施工過程中,一些監理單位為了節省開支,在監管工作中投機取巧,減少監管次數,致使違規行為不能被及時監管。施工單位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使用劣質材料,不按照圖紙私自操作,責任落實不清,出現監管互相脫節、施工秩序混亂的現象,如果對這些行為不能做到有效的制止和處罰管理,將會對水利工程建設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此外,由于資金短缺等原因導致一些水利工程建設標準達不到要求,工程竣工后管理粗放,水利設施損害嚴重,影響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
2、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缺乏統一標準和規劃
合理的規劃設計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質量的前提,而現階段我國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水平還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對于規劃方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調查發現,各地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在進行工程驗收時沒有統一的依據和評價指標可供參考。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統一的規劃,沒有制定出合理的規劃方案和工藝流程就開始施工,或者規劃較為片面,所以導致隨意、盲目施工,在實際施工時出現許多沒有預見的問題,例如水旱調節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無法顯現等問題,與實際施工脫軌,既影響了工程質量,又耽誤了施工進度,影響效率,給工程的建設帶來困難,造成經濟損失。
3、施工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人是工程建設的主體,策劃者的知識水平、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都是施工質量好壞的決定性因素。而我們不乏看到許多施工單位一味追求設備和材料的完善,忽略了人的主體作用,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對人員進行技術和思想的培訓,直接上崗作業;而且施工單位缺乏一支較高技術水平的專業隊伍,在問題出現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施工過程中管理者的素質尤為重要,很多施工單位的管理者都缺乏專業的技術知識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沒有發揮管理者的效能。要想提高整體施工質量,就必須提高參與施工建設的所有人員的整體素質。
4、缺乏資金投入
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工程中機械設備老化、卻得不到及時的修護和保養,影響施工進度。對于水利工程來說,電費和水費是較大的支出,水利工程運行費用較高,給農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農田水利工程分布面積廣、數量多,所以國家在管理和扶持農田水利工作中存在許多困難,目前來看,國家對其的投入還不能滿足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的需要,設備維護、技術革新、水費補貼等一系列資金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5、工程建設不按規劃實施,部門缺乏配合意識
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脫離了行業部門的規劃盲目施工,缺乏技術合理性,社會效益和經濟難以實現。水利工程必須在合理的規劃、設計和指導下進行,而在實際的工程建設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情形:工程沒有統一的安排和布局,各個部門各負其責,配合意識差,對實施的項目存在不同的要求;在規劃設計方面、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工程糾紛現象普遍,導致規劃無序、施工無質、管理無度、科技含量低,嚴重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三、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1、建立管理機制,加強監督管理
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監管工作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為了保證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順利施工,要建立管理機制,從施工開始到結束,要明確監管目標、制定監管計劃、掌握監管內容和質量標準,加強對原材料、中間產品和工程質量的管理。施工前做好質量監督管理保證一切準備工作滿足施工過程的需要;工程施工中的質量監督管理主要是對施工方案、施工人員和施工材料的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及時解決處理;施工后的監管工作主要是工程驗收,以科學的工程方案為指導,對完成的工程質量進行評估。
2、加強農田水利技術力量,提高施工隊伍素質
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設的保證,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是完成高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須重視水利人才隊伍的建設。所有參與農田水利工程的人員,上到管理者,下到操作工人,都要進行嚴格的培訓學習。作為管理者,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施工技術知識,掌握工藝流程,才能更好的進行管理;對于操作人員,一定要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和思想培訓,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差錯影響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
3、提高施工規劃管理水平
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專業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做好施工準備工作。要搞好農田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采集數據資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為工程的順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礎;各級政府應該為工程的規劃提供一定的資金投入,確保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專業人員在分析數據和工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包括具體的管理目標和進度計劃等;詳細規定各個工序的質量檢查和驗收標準,做好各個工序的協調和銜接工作;最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實行責任制。
4、加大資金投入
資金是農田水利工程順利完成的保障,國家政府和相關單位應該加大對農田水利工程的資金投入,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從長遠利益來看,加大資金的投入可以獲得更高利益的回報。老化設備的維修養護、先進技術的引進、施工人員的培訓、工程質量的監管等各個施工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避免由于資金不足導致的施工質量問題,所以說,加大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5、全面加強對現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維護
加強對已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是保證工程長期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對重點的水利工程設施實行重點專人管理,實行管理責任制;向水利工程的收益方征收部分費用,用于對現有工程進行定期的養護,遵循“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做好后期的維護工作;此外,根據各地的地質、氣候等具體情況,建立符合各地實際的工程建設監督管理體制,以不同模式進行水利建設和監督管理。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a
(一)總體思路。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要求,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強化改革創新、科技驅動、資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動現代物質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健全,打造發展先進、創新活躍、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樣板,形成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極,示范引領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
(二)總體目標。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范區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初步形成一批區域代表性強、類型多樣、路徑清晰的建設模式。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面落實,耕地質量大幅提升,現代科技廣泛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平均達到80%左右,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平均超過60%。農業用水總量有效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業廢棄物(農膜、秸稈、畜禽糞便)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引領和帶動各地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二、改善生產條件,率先實現基礎設施完備化
(三)集中連片建設主導產業核心片區。以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核心村鎮為基礎,健全統一規劃、部門協調、程序規范的建設管理體制,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發揮好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落實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整村整鄉整建制推進核心片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示范區以核心片區為載體,積極探索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產能建設有機結合,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穩定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產穩產、生態安全的現代糧食生產基地。鼓勵運用以獎代補、以補促建等措施,支持村集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核心片區項目建設任務,完善建后管護機制。
(四)分類打造特色產業園(基地)。堅持市場導向、規模合理、效益優先,結合“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統籌布局各類特色產業示范園(基地),有序推進高水平、網格化、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示范園(基地)建設,發揮比較優勢,實現以點帶面、錯位發展。支持示范區按照程序和標準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廣泛開展園藝作物、熱作標準園創建活動,以及園藝作物“三品提升”(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和品牌創建)行動。
(五)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堅持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與區域土地消納能力、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調整優化畜禽水產養殖基地布局,開展養殖標準化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鼓勵優先利用未利用地發展養殖業。率先應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化養殖設備,建立科學、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管理機制。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配套建設畜禽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探索規模養殖用電按農業生產電價執行的具體實施辦法。
三、強化科技支撐,率先實現技術應用集成化
(六)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積極探索現代耕作技術與全程機械化融合的生產模式,支持示范區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糧食主產區的示范區率先實現小麥、水稻、玉米等主糧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其他農產品優勢區的示范區在機插秧、機采棉、甘蔗機收等薄弱環節上率先突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向示范區傾斜,培育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探索推廣以信息化手段促進跨區作業、訂單作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優先在示范區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項目。
(七)率先普及應用現代科技成果。探索農業科研機構與新型經營主體合作集成熟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徑,建立并完善“一個主導產業、一位首席專家、一個示范基地、一套技術模式、一支服務團隊”的農技推廣機制,促進現代科技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創新拓展科技服務領域,建立新品種推薦、育秧供苗等綜合服務網絡,加強基層農業災害預警防控與統防統治能力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使用產地質量證明,建立產地準出機制。有條件的示范區要率先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加快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融合發展,推動物聯網等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生產管理智能化平臺和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信息平臺。
四、激發發展活力,率先實現生產經營集約化
(八)構建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新格局。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農民采取互換、入股、托管、并地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流轉市場和縣鄉村服務網絡,鼓勵支持承包土地經營權更多地通過公開市場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探索建立自愿組合、集中連片流轉土地機制。支持國有農場參與農村土地流轉。鼓勵示范區率先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產前產中產后關鍵環節,為眾多分散經營農戶提供統一服務,以社會化服務帶動生產經營的規?;?、標準化。對落實政策好、激勵措施實、推進成效顯著的示范區,在組織申報相關項目、試點政策時給予適量加分或優先推薦獎勵。
(九)傾斜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新增農業生產性補貼的支持重點,放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機庫棚、倉儲等設施的用地扶持政策。引導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聯合與合作,探索鼓勵科技特派員、大中專畢業生、基層農技人員領辦或創辦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措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覆蓋到所有示范區,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力度,培訓對象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
(十)全方位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健全農業公益經費保障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試行政府購買公益。創新搭建以公益為基礎的綜合平臺,吸引農資配送、農機作業、工廠化育秧、病蟲害統防統治、配方肥統配統施、設施維修等經營性、半經營有序集聚,促進公益與市場化服務優勢互補、成龍配套,為各類主體提供保姆式、菜單式、超市式等多種形式系列化服務。探索制定重點行業、主要品種生產的具體規范和合同樣本,健全服務標準和流程。
(十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支持示范區依托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基地,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集聚區集聚,建設與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套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完善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和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各地發展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直銷直供等現代流通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創建區域特色品牌,發展電商及連鎖配送,探索創新服務農業生產營銷的新方式。支持相關領域、相近環節、上下游產業間的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融合發展,通過“接二連三”、“隔二連三”,創新聯動經營、協作服務的合作機制,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組合型、群體化發展。
五、保護資源環境,率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十二)實行農業資源掛牌保護。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基礎上,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漁則漁,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優化,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率先在示范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掛牌保護機制。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及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成果為基礎,支持示范區構建耕地保護信息平臺,建立公開公示機制。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促進免耕播種、深松整地、科學除草等技術廣泛應用。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示范工程在示范區實施力度,優先在適宜示范區開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
(十三)推進農業環境長效治理。探索構建適應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技術體系,加快改變大水、大肥、大藥的技術模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建立農藥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檔案,探索農藥可追溯體系。健全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產品產地環境例行監測制度,鼓勵開展高標準農膜推廣和殘膜回收利用示范,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新機制。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探索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新途徑。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重點在示范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逐步實現示范區全覆蓋,不斷提高水肥一體化等農藝技術在示范區的應用水平。
(十四)發展高產高效生態友好型農業。以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為衡量標準,凈化產地環境,因地制宜建設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基地。有條件的示范區應積極開展糧食作物改種飼料作物、糧草輪作、發展草牧業等試點,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積極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循環模式,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立體養殖,積極推進稻魚共生、林下放養等生態農業模式。
六、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實現支持保護系統化
(十五)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強化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在資金來源渠道不變、用途不變、管理權限不變、檢查驗收標準不變的前提下,打破行業界限、部門分割,以示范區為平臺,以規劃為依據,以核心片區建設為切入點,按照功能配套要求,統籌銜接各類項目實施的資金計劃和進度安排,建立健全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溝通協調機制,提高財政資金有序投放的整體效能和使用效率。中央財政對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大、現代農業發展成效好的示范區繼續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并逐步擴大獎補范圍,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相關涉農資金結合現有渠道對符合條件的示范區給予傾斜支持。
(十六)創新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廣以農業機械設備、水域灘涂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農業保險保單、訂單倉單等為標的的新型抵(質)押擔保方式,建立各類農業資產價值評估機制和流通變現渠道。把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戶信用評定范圍,對信用等級較高的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額度放寬、手續簡化等正向激勵措施。創新農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建立農業金融風險補償基金,組建政府出資為主、涉農服務為重點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選擇有條件的示范區開展財政資金引導金融資本試點,優先建立農業信貸擔保機構。
(十七)完善農業保險服務。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提高糧食作物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探索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豬目標價格保險和蔬菜價格指數保險,以及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等業務。鼓勵保險機構開設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及適應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險種。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對設施農業、農機具、漁業養殖、制種、林果等保險保費予以補貼。
七、強化輻射帶動,示范引領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十八)推動“產村城”協調發展。示范區現代農業建設規劃應納入本地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相融。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明,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實現產村相融,一體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將農業生產作為城鄉發展的生態本底,探索建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生產的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
關鍵詞:耕地;耕地保護;資源
中圖分類號:F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0)04-0081-03
一、我國加強耕地保護的戰略意義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僅占三分之一,其中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有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優質耕地比例較低,分布極不均衡,且坡地數量較大,耕地質量、數量劣勢明顯。特別是近年來耕地動態發展狀況堪憂,雖然為保證糧食安全,我國提出了確保18億畝耕地的紅色警戒線。但是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耕地面積近年來一直呈不斷下滑之勢,從1996年的19.51億畝、2002年的18.89億畝、到2006年的18.27億畝、2008年12月31日的18.2574億畝,這意味著,
“十一五”期間我國年均凈減少耕地面積不能超過650萬畝。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進一步加劇了耕地數量的銳減,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導致了耕地質量的下降;而土地需要承載的人口數量又在不斷增長,生活需要、經濟發展需求在不斷增加。耕地于我國而肓,其戰略意義顯而易見。
耕地作為基礎性資源,作為國人賴以生活、社會經濟賴以發展的根基,如若銳減,穿透18億畝的警戒線,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糧食安全、社會安定都無從談起。因此,面對當前城市與農村爭地、工業與農業爭地、燃料與糧食爭地、住房與莊稼爭地、資源消費快于生產等現實問題,耕地銳減與需求快速增加的矛盾,保障發展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兩難命題,歷史性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國耕地保護的戰略意義毋庸置疑。
為此,我國在不斷加大耕地的保護力度,完善其保護機制。《土地管理法》對耕地的征用、補償、開發、復墾等建立了嚴格的管制制度,同步實施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體系,《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渤實行了省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對本區域內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的制度,加之我國全面實施的土地督察制度,到2008年度我國耕地面積凈減少29萬畝,比上年度凈減少數量下降50%,創歷年來的新低,耕地減少速度趨緩,怛我國耕地保護的緊迫性仍然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二、我國耕地保護面對的挑戰
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耕地資源的消耗是無法避免的。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耕地保護將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一)粗放式耕地利用模式,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
我國目前土地利用成本較低,投入較少的勞動和資本即可獲得巨大的利潤,致使人們不珍惜土地資源,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占用耕地現象未得到應有的控制,甚至蔚然成風。在農村,一戶承包經營幾畝、且分散多處的耕地,這種小規模的農業承包經營,給耕地流轉和集中帶來諸多限制,不利于實現農業技術的進步,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直接影響耕地的生產效率。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減少6000多萬人口,耕地被撂荒和得不到保護現象較普遍,農村的一些村落萎縮,耕地不僅未被整理出來,村莊用地反而增加了2億畝,這些地帶多是耕地連片的平原地帶。為此,城市化到底需要多少土地,涉及多少耕地,特別是農村什么時候萎縮到什么程度,農村的土地能不能被整理出來,能整理出來多少土地,都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二)耕地污染、退化現象嚴重
除了自然災害毀損外,工業發展、礦山開采、簡單的農業耕種對耕地保護都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目前我國土地資源還是大量地配置到工業中,為追求利潤,工業生產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廢氣等不達標污染物的排放在不斷增加,致使耕地質量下降、農作物絕產現象時有發生,受污染后的耕地退化、甚至變廢。礦山開采忽視對土地的節約利用,土地復墾、復綠機制不健全,私采亂挖直接占有耕地,都直接導致了耕地的浪費和退化。近年來,面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不斷上漲,農業技術進步的緩慢,農業的生產率低下,農民耕種土地漫不經心,有些地區的耕地撂荒、質量退化,甚至被沙化,耕地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
(三)耕地開發、復墾、整理措施不力
我國耕地后備資源貯備有限,后備資源不能輕易開發、使用,需要由國家統一規劃。這就要求必須將耕地開發、復墾、整理的重點放在對現有已利用的耕地資源的開發、復墾、整理上。但由于缺少配套的技術標準和政策措施,監管不到位,且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資金來源渠道過窄,挪用、不能及時兌現等現象時有發生,致使耕地在整理之后其質量等級不能及時得到確定,耕地的開發、復墾、整理不到位,耕地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社會轉型加重了耕地的承載負擔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城鎮化”的區域擴大態勢明顯。從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即意味著土地資源的再次分配,再分配過程中雖然利益的兼顧與選擇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但是實踐中土地資源的分配方向則基本是單一的,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被城市化”的原因大多在于此。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居民的安居問題的公眾關注程度居高不下,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增加的情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耕地數量的進一步減少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面對日益高漲的房價,數據龐大的進城務工農民在城市安家還只能是一個良好的預期,返鄉帶來的農村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期間退耕導致的耕地退化,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仍將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耕地承載負擔日益加重的趨勢仍將延續。
三、加強我國耕地保護的構想
(一)建立耕地保護的專門法律制度
我國目前在《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復墾規定》、《國土資源部關于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土地開發整理若干意見》等法律法規中,從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地轉用審批、基本農田保護、征用耕地審批、非農業用建設占用耕地審批、占用耕地補償、耕地開發復墾和增加有效耕地的土地整理等方面對耕地保護問題作了一系列原則性規定,這也使得我國近年來耕地的凈減少數量開始下降。但是從我國耕地保護的整體形勢上看,制度建設仍然相對滯后,也缺乏操作性。實踐中,我國還是
多依賴中央政府的宏觀耕地政策來進行調控,多傾向于耕地的數量安全,缺乏耕地的質量、生態、產權、文化等方面的關注,使我國耕地保護顯現出制度建設的急迫性。
在我國現有的土地法律制度框架下,建議制定專門的《耕地保護法》,進一步明確耕地保護與占補平衡的立法宗旨,拓寬耕地的保護范圍;明晰耕地的產權歸屬、相關主體的責、權、利,理順所有權和使用權關系,特別是維護農民對耕地的承包經營權,解決耕地的所有權虛置問題,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建立嚴格的耕地征收、補償審查機制,嚴控各種占有耕地的行為;完善耕地開發、復墾、整理制度,構建保護耕地的補償和獎勵機制,實現耕地的永續利用;建立耕地環境監測制度,確保耕地質量;構建科學的耕地保護責任機制,提高全社會的耕地保護意識,有效防范和嚴厲制裁各種破壞耕地的不法行為。
(二)節約用地,合理規劃建設用地
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受趨利性價值觀的影響,相關利益主體多關注耕地產出的收益性,則忽視耕地的資源性。當前,城鄉建設用地是造成我國耕地數量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數據統計,改革開放30年以來,農村減少了6,000多萬人口,但是村莊用地增加了2億畝;而城市轉移和增加了4.2億人口,城市建設用地卻只增加了5000萬畝。在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從節約用地大的格局來看,首先解決好農村建設規劃問題,限制農村村莊用地擴大化,嚴格執行“一戶一宅”的房基地使用制度,鼓勵容積率適當的多層和高層住宅建設,加強對“空心村”、廢棄房基地的整理,從源頭上對占用耕地行為進行控制;其次,在城市化進程中走出盲目擴大區域建設的怪圈,改變“一刀切”的大城市建設思維,注重城市發展的科學規劃,嚴格控制建設用地,限制城鄉或者不同區域兩棲居住、多套居住、別墅居住和超大面積居住,同時考慮通過放寬城市保障性住宅用地的供給,鼓勵相對少的城市居住用地轉移更多的農村人口,鼓勵城鎮、城郊中用集體土地建設集中人口,置換農村庭院式住宅的多層甚至高層住宅;最后,通過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和累進稅率等辦法加強用地調節,減少用地。
(三)加強耕地生態環境治理,提高耕地質量
我國現有耕地中,高產田約占30%。中低產田約占70%,耕地質量不高、耕地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是我國耕地保護的又一嚴峻形勢。除水土流失、沙化、鹽堿化、貧瘠化、撂荒等對耕地質量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外,工業開發導致的重金屬及其它有毒物質對耕地的污染、質量下降,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耕地質量普遍較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數量保護是耕地保護的基礎,質量保護、生態保護則是我國今后耕地保護的重點和支撐。在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基礎上,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培育和提高耕地的養育功能,改善耕地質量,加強耕地環境保護,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和生態條件,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鹽堿化、貧瘠化,防止污染,構造耕地生態系統,提高耕地生態功能。從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和耕地開墾費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專項用于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大力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使耕地占補平衡真正達到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環境友好的耕地生態系統。
(四)積極穩妥開發、整理、復墾宜農荒地,推行耕地儲備制度
據國土資源部估計,我國可開發耕地約1億畝,但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較脆弱的西北和東北地區,通過復墾可以使我國工礦廢棄地增加耕地資源1400萬畝,通過土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資源0.8-1.1億畝。這就要求我國農村通過內涵式挖掘的方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在農村現有的土地上進行整理、開發、復墾,以增加耕地的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建立嚴格的耕地整理、開發、復墾監管機制,明確監管主體、審查程序、驗收標準、責任主體及方式,確立土地復墾年檢制度,實現占補平衡。
我國耕地后備資源量僅為1.13億畝,推行耕地儲備制度在我國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借鑒國外經驗,根據我國農業發展規劃,適時推出耕地儲備計劃,首先對于需要休耕的部分耕地予以補貼,對耕地實行短期保護;其次,根據退耕后的用途由農民同地方政府簽訂土地期限不等的退耕計劃,對耕地實行長期保護。通過這種“休耕法”實現耕地的保護。美國在耕地保護中的“表土保留制度”,也值得我們借鑒參考,在占用耕地前,占用者需要先把耕地表層至少30厘米的耕土集中起來,然后運到別處造地,以確保耕地肥力和耕地面積,建立耕地后備資源。
(五)加大破壞耕地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