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10:1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 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更加重視,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其內容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陶冶高中生的精神情操,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档略f,教學可以讓人變得更加聰明和善良。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注意在課堂教學內容滲透人文精神,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體現
所謂人文精神,是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是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是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注。在語文課堂上,不僅需要教師向學生灌輸人文精神教育,而且高中生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文文化,才能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理解課本教材中的文章作品。譬如,如果學生不能理解人應該具備正義、公平、獨立、理想、潔身自好等人性的品格,就難以理解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如果學生不理解生命的可貴,也就無法理解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敘述,更無法理解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對現實生活的許下的簡單愿望。為此,人文教育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人文精神的滲透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首先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中貫徹人文精神,也就是說,語文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硬性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教師發揮課堂引導者的角色,增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真實感情去理解課本教材中的內容。其次,高中語文的課堂內容包含有強烈的人文精神,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散文、詩歌、小說、詩詞等文學作品中大都具有思想性、情感性,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課文知識的講解向學生灌輸社會倫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識、思想方法、良好習慣等,理解人具有的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可以正確地對待和體味自己生活中的親情、友情、愛情等,并逐漸養成獨具個性的心理品質。此外,在語文教材中還收集了很多諸如《荷塘月色》似的美文,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會美,更能體現人性之美,通過對這些人文精神在教學內容中的滲透,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對策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相比其他學科教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情感和抽象思維的培養。培養高中生的人文文化,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營造更加富有情感性的氛圍,讓學生在教材學習中,用心理解,陶冶情操。比如,在很多古典詩詞中大都蘊含著身后的民族歷史文化和濃厚的民族情感,為此,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才能真正理解。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詩詞中所包含的意象美、語言美的敘述,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其次,組織多種多樣的人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高中生情感較為豐富,比較容易受到情感渲染的影響,為此,教師可以創建多種多樣的人文學習環境,譬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當地的古代文化遺址、歷史博物館中參觀,讓學生在現場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人文閱歷,豐富了學生的內心情感,促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
再次,注重課堂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論水平,還要讓每個學生成為具有豐富思想感情,完善人格的人。語文課的朗讀教學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容易在課堂上喚起學生的內心的共鳴,學生通過出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本中所含有的感情。譬如,在史鐵生《合歡樹》一節課上,教師讓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獨自朗讀,由于學生情感的投入以及教師營造出的課堂氛圍,會出現很多學生感動的場面。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教學,才能讓每個學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鍛煉他們的人文品德和素養。
最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滲透人文精神教學。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課堂學習的主要陣地,為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結合多種參考資料整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影響學生的情感和情操,讓學生在滲透人文精神的語文課堂中不斷成長。
結語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影響,為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應試教育似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在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12-11
一、當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的重點和難點
1.人文精神培養的重點是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是一種精神觀念,是對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總的看法與理解。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之前,首先應該清楚人文精神的實質與內涵是以人為本,就是重視人的主體作用,增強個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價值。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培養,一方面是對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是現代人文精神的發展與完善。
2.人文精神要與具體實踐相結合
要真正形成并l展人文精神,只是在課堂上宣揚人文精神是不可取的,這樣并不能讓大學生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幫助大學生真正體會并理解人文精神,一方面教師需要對人文知識有正確的認知;另一方面則需要開展具體實踐活動。大學生只有參加了相應的社會活動,才能切身感悟到人文精神,才能升華這種精神,這才是對大學生進行培養的最終目的??傊?,實踐活動是人文精神培養的重中之重。
3.人文精神的培養還需要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很多高校人文精神的培養方式為增加人文課程及組建人文社團,雖然這種做法的成效比較快,但并不是治本之策,長時間開設人文課程,學生很容易失去熱情,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及課程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氣質及人文情懷。因此,逐漸將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要比專業的人文教育課程教學更有意義。學校教師應該加強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全面開展人文精神培養。
二、人文精神的培育方法和措施
1.向大學生普及常識性的人文知識
大學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識,對人文精神有個整體上的認知,是形精神、人文氣質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現狀是長時間的文理分科,這種分科教育的后果就是使得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存在人文認知上的缺陷。具體表現為,文科生對自然知識很陌生;而理科生則缺少一定的人文情懷,對傳統人文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傊?,大學生在人文認知上的缺失,使得人文精神的培養比較困難,存在巨大阻礙。
古人熟讀四書五經,對人文知識的了解比較全面?,F代的分科教學,使得人文精神的培養變得困難?,F代高校的專業劃分明確,為各個行業培養了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但是功利性比較明顯。對比古代和現代教學,并不是讓我們恢復古代學習四書五經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更多地借鑒古代教學在培養人文精神方面的優勢,特別是高校需要更多關注教育主體,對學生加強素質方面的培養。
2.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和法制觀念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們更多地關注經濟利益,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浮躁之氣。特別是在公共環境當中,由于人們不需要支付費用,一些不良行為凸顯,說明人們公德意識存在缺失。然而,在整個學校教育當中,相關各方并沒有重視公德教育。公德意識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對學生加強社會公德意識方面的教育。
法治社會需要人人知法守法,人民知法守法是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的重要標志。要做到人人是守法的好公民,就需要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捍衛公民的人格尊嚴。現代社會培養人文精神離不開法制觀念的培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高校需要全面利用教學資源,不斷創新人文精神培養模式,加大力度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方面的培育,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姚國臣.以人文精神為載體,構建大學生思政工作新模式[J].學園,2011(1):33-35.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高職學生 人文精神 培育方法
一、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
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總和。如果說科學求真,藝術求美的話,人文就是求善。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曾指出,高等職業院校的大學生應該做到“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彬彬有禮,談笑風生?!睆哪撤N意義說,這就是人文精神,表面是禮儀,內涵是自信,其實是教育的真諦。
2.人文精神對于高職學生的重要性
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政治方向,那就是社會主義大學要把“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擺在大學教育的首位,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另外,要做到“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1]”。
高等職業院校的大學生,因為身份的特殊性,學習的職業性,社會對他們的高要求,大力培養和弘揚他們的人文精神,使他們成為有自尊和受人尊敬的勞動者,顯得更為重要。在教育過程中,除了要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外,不可忽視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為了掌握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并有針對性地加強人文精神培育,我們設計了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5份,有效率為98%。另外,先后與20名在校學生和15名畢業學生進行了有關人文精神的調查訪談。
1.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
一是對人文精神的認識不夠。盡管有許多學生(32%)聽說過什么是人文精神,但也有更多(53%)的學生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人文精神。
二是對人文精神的把握不準。超過半數(51%)的同學認為圖書館是人文精神體現的代表性地方,但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相當多的學生(46%)基本不去圖書館看書借書。同樣,對“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有助于校園內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完全同意者不多(35%),他們甚至說,在校園內要做到相互關懷,不太可能,有時候連老師都難以做到。
高達60%的受訪學生認為“讀大學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這說明對教育存在嚴重的誤解。讀大學有可能找個好工作,但不是主要和唯一的目的。在學校教育中,基本上沒有涉及學生為什么接受教育,傳統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從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灌輸,盡管大學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競爭,但很多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把讀大學定位于找個好工作。
2.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是現行應試體制缺乏人文精神培育。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文化基礎相比本科院校學生較為薄弱,人文素養也相對缺乏,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文化底蘊不足,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博覽人文方面的書籍,學校也沒有相應開設這方面的課程,人文素質、人文精神方面的修養相對欠缺。
二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明確。高中畢業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自身定位不是十分明確,有相當多的學生(60%)認為讀高職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部分學生對待考試的態度也不是很端正,考試中不講誠信的現象較為普遍,據調查,近40%的學生有過作弊的經歷或者有作弊的企圖。
三是高職人文教育不夠重視。可供選擇的人文精神培育課程較少,除了應用文寫作、商務禮儀等課程外,美學基礎、文學藝術欣賞等高雅的選修課在高等職業院校難覓蹤影;即使有的人文素質教育教材中有這些內容,但受課時的限制,很多內容都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做不到有實質性的教育與培養。
四是教師的人文精神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教師以功利的、實用的觀點去看待學生的素質,認為只要專業成績好,動手能力強,人文精神與人文修養無關緊要。加之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短,大學文化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教師隊伍整體上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偏低。
三、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與培育途徑
高等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應該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未來國家間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學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和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的結果,因此,如何培養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1.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是尊重勞動與他人的品質。在校期間,我們作為學生,尊重老師的辛勤勞動;在家中,作為子女,尊重父母親的含辛茹苦;走向社會,作為公民,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做人最基本最起碼的素質。在高職院校,師生有接觸頻繁、相處時間更多的有利條件,這對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很有幫助,正確處理這種關系,讓他們學會尊重別人,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進入職場,員工(也包括部門)只有和諧共處才能干好事情。和諧需要包容,包容的前提是尊重。為了避免互不買賬的現象,防止溝通障礙,要善于尊重別人,待人恭敬而有禮貌,就會“四海之內皆兄弟”,營造更加寬松的人際交往空間。
二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人際關系的和諧,不只避免摩擦,更重要的是善于與人合作。企業都強調團隊精神,很多項目需要團隊的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否則,只能被淘汰。協調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這樣才會具有合作精神。通過合作,實現信息與智力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技術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團隊的整體效應。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注意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三是具有社會公民的責任意識。以培養社會負責任的公民為基本目標,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民主法制精神、謙虛禮讓精神和誠實守信精神等[2]。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階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其應有的責任,做好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在學生時代培訓這些責任意識,走向社會時為做好一個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2.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徑
一是切實重視高職人文教育的地位。學生進入高職后,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學部門到教師和學生本人,都應在思想上、行動上切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培育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是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是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應在全校開設各種人文素質教育的公共選修課程,除了常見的應用文寫作、商務禮儀等課程外,還應盡可能地開設美學基礎、文學藝術欣賞等高雅的選修課或者開發適合學生情況的校本教材等。
二是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的作用。正確認識教育的作用,就是淡化教育功利性,正確理解成功與幸福,培養良好的情感智慧,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開展各種主題活動,讓學生體驗幸福與成功,徹底改變考試、分數等曾經留給他們的陰影,也要徹底改變考試、分數會給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決定性影響的觀念,以快樂的心態,不斷培養自己的積極情緒,形成學習的成功體驗[3]。對高職學生尤為重要。正確對待教育,很重要的方法是多讀書,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全校師生都要有愛讀書、善讀書的良好習慣?!吧畹暮诵淖罱K還是要回歸到人文精神上來,而獲得人文精神的道路,不外乎是讀書,多讀書,讀好書。[4]”
三是大力提高教師整體的人文精神水平。要改變教師以功利性的觀點去看待學生的素質,教師自己就要做一個有靈魂的人,大學文化建設要從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做到文化自覺。教師要做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把教學(也包括實訓)的過程真正當成對話的過程,吸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掌握技能;師生間的交往不僅僅是雙方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還包含著知識、思想和意義的傳達[5],可見老師對學生影響之大。同時,教師要強化服務意識,成為學生的知心人、好伙伴;另外,要加強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與培訓。
四、結語
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短時間的事,也不是通過幾門課程的學習就能做好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在校大學生來說,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應該是一種方法的教導,讓他們進入職場后,有勇氣和能力去面對所有的問題,解決所有的矛盾,真正做到彬彬有禮,談笑風生,在人生的長河中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用在三年大學時光里學到的東西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這樣,人文精神的培育就算起到真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余德剛.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問題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22-31.
[3]劉德恩等.職業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4.
[4]葉開.生活的底蘊來自人文精神http:///cms/article.aspx?nrid=3039(2012-12-06).
關鍵詞:高職;地理實踐教學;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體現著人類的文明素養和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前提。在高職地理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感知理學科的魅力,人文精神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文精神培養與高職地理實踐教學
1.人文精神
人文實力和科技實力共同組成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人文精神的培養對于提高全民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人文精神,在廣義上講,可以理解為人對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的基本態度。其精神內涵為“對人的價值追求”和“區別于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前者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關注人的身心價值的全面體現;后者則關注人們的人文精神自身,并認為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人文精神也包括對本體個性的高度宣揚,以及對生存意義的探索等。因為人文精神對人的存在有著超越性的思考,因此,可以直指人的生存本質和精神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人文精神因其內涵,具有超越時代與文化的永久魅力,對個人、民族、文化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2.人文精神與高職地理實踐教學
新課標對高職地理教學的要求是:學習對生活終身發展有用
的知識,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同時提倡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使學生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職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部分,其核心內容包羅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高職地理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為高職地理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實踐提供了基礎。
高職地理因其涉及面廣、應用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實踐教學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而這些正是人文素質的具體體現。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對高職地理的教材進行充分發掘和豐富,對實踐教學方式要大力發揚,讓學生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了解到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態度,使學生關心關注周圍事物,對自然和人類充滿熱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這些教學目標恰恰體現了人文精神的內涵。
二、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地理實踐教學策略
地理實踐教學的方式有很多,它通過學生親身合作和探究,來尋找解決地理學科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對科學的熱愛和尊重,增強興趣和個人責任感,使學生在實踐中達到認識生活、感悟生活、完善人格的目的。
1.加強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素養
在高職的地理實踐教學中,教師充當著引導的作用,為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人文精神素養,深入了解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各種表現,立足于地理科學和人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展示人文精神的魅力。
2.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
教師在地理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人文精神的滲透??梢酝ㄟ^介紹地理科學的發展和影響以及地理學家的感人故事來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并鼓勵學生自己講地理,培養其參與的意識,還可以結合我國目前的形勢,引導學生進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比,提高學生對人文環境的認識程度,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
3.通過地理課外活動培養人文精神
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地理實踐體驗活動,比如植樹、參觀、調查、辯論等。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同時也增加了對環境的了解,進而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也可以通過地理學科教學的相關工作,比如,地理板報評比和征文活動,鼓勵學生表達對于地理方面的看法,強化學生環保的責任意識。
4.營造校園環境的人文精神氛圍
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活動的機會,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并且和學校的相關部門協調,開展美化校園的活動,把課堂活動延伸到課外,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圍。讓學生體會到地理活動對于日常生活存在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人文精神無論是對個人、民族還是文化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地理學科中也對人文精神有所體現,倡導了人與自然間的協調發展。在高職地理實踐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需要教育工作者們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何慧.芻議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J].知識經濟,2009(11).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人文精神;高職教育
一、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內涵之辨析
人文素質,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它體現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準則。[1]我們可以把人文素質理解為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知識內化的結果,可以稱之為文化素質,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人的精神品格和價值取向,比如愛國愛家、不屈氣節、頑強意志等,所以它既有知識涵養方面的闡釋,也有氣質精神方面的解讀。人文素質一般來說涵蓋四個方面內容。一是人文知識,比如歷史、文學、哲學、宗教、道德等。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滲透在人文知識之中,它往往有較強的民族和區域特點,更強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也即汲取人文知識與獲知人文思想的認識方法與實踐方法。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它從人文思想與人文知識中來,又指引著人文知識與人文思想的走向。[2]在這四個層面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最高目標。只有培養并實踐人文精神,才真正體現個人、民族的人文素質的提高。人文精神具有三方面特點:一是求善求美,以期達到真善美的統一;二是超越性,超越客觀現實的束縛,構筑人精神文化的自身世界;三是以人為本,展現人的需要、人的理想。[3]綜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我們所認為的高職學生應該具有的人文精神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的自我定位;對自己人生目標的畢生追求;提升自我與終身學習的意識;拼搏奮斗的意志,艱苦樸素的作風,堅持不懈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操守,威武不屈的氣節,悲天憫人的情懷;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及對普遍人類文明的珍視。
二、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現狀
1.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就業壓力
造精神培養重視不夠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應用性、技術型的實用人才。[4]因此,高職教育更強調職業性、實踐性、應用性,以及與社會對接的適應性。更因為就業壓力逐年加大,使學校與學生都以就業為要,將就業視為軸心,這樣的確能培養出適合崗位的應用性技能人才,但人才僅限于應用性技能型,便容易出現學生目光短淺、后勁不足、安于現狀等弊端,學生往往認為只要能就業便完事大吉,對自己沒有合理定位,對人生和事業發展沒有規劃,對未來認識不足,不能掌控自己的發展方向,于是出現了只求考試通過和掌握眼前的基本技能、不思長遠的短視現象。
2.人文素質教育程度不夠深入
目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強調知識拓展與素質提升,基本涵蓋了人文素質的兩個方面———人文知識與人文方法。此外對于人文思想,也能有一定認識。但在人文精神的獲得上還普通缺乏,也即人文素質教育不夠深入,還停留在淺層次。因高職院校普通強調崗位對接,專業性強。所以專業課的比重很大,人文素質課程并不是主要方面,在課程中也更為重視知識的傳授及與崗位銜接的素質訓練,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還很不夠深入,使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
3.不良的文化生態與長期應試
教育造成學生對社會現狀與人類文明成果關注度不夠,視野與思想深度受限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當今的文化生態也突顯出功利化、工具化、物質化、庸俗化的特點。[5]高職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閱歷少,視野窄,所以易受不良文化生態的影響,出現拜金主義、生活物質化等傾向,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與人生目標。以前只需要關注眼前學業,進入高職院校后,只需要關注就業,因此,學生普遍表現出知識面窄,視野局限,關注眼前利益的多,關注長遠發展的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度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珍視度都不夠,對自身的發展也存在著茫然。
4.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與生活熱情,掌控自己行為的能力弱準確的自我定位、拼搏奮斗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些都是人文素質的一部分,更是人文精神的體現,但現今高職學生群體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即將來臨的繁雜的社會生活有恐懼惶惑之心,加之學業的不力,對未來的茫然,或不自信或盲目自信,普遍缺少奮斗精神與堅持的意志,對自身無法把握和掌控,甚至有些人意志消沉,而社會責任感也普遍較低。
三、人文精神培養方式
1.人文精神培育與人文素質
教育的融合人文精神作為人文素質的一部分,是人文素質的高級層次。為學生長遠發展積蓄力量,現今高職院校已經開始普遍關注人文素質的培育,但大多仍是人文知識的傳授。學生在接受式學習中對人文知識予以把握和積累,但這些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如果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養內容,將兩者有機融合,將會起到一定的素質提升與精神灌溉的作用。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素質教育等課程,一直以來都是人文知識的傳授的重要載體,但教學中往往關注學生搜尋信息、整理資料、知識宣講等能力的訓練??紤]到人文精神的提升,可以加入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審視內容,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使學生產生對即將失傳的民間手工藝的興趣,探討古建筑是否該扒掉等有關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孰輕孰重等問題,以引起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培養其對人類文明成果的關注與珍視。
2.校園文化生活與人文精神培養
清明純正的校風,豐富多元的文化生活,也是引導學生提升人文精神的途徑??梢酝ㄟ^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來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比如詩詞朗誦大會、學生自己的“百家講壇”、舞臺劇展演等活動,通過談古論今,歌詠名篇,展現社會生活等方式,以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操守、威武不屈的氣節;或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陪伴孤兒及孤寡老人,為弱勢群體獻愛心等方式,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其他如學校的文化墻、書法或詩歌長廊等文化景觀,獨特的富有歷史感的校園建筑等都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3.專業技能與人文精神培養
如果是與人文知識相關的專業課程,較為容易將人文精神引入其中,但是如果是偏重于自然科學的專業課程,在人文精神的灌注上往往不大好把握。自然科學課程在語言表述上不同于人文學科課程,很難直接體現主體的精神因素。[6]因而,與自然科學有關的專業技能訓練中,則需要結合專業知識,解讀人文內涵,并進而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予以關注,所以專業課教師也需要有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識。專業課程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這是高職學生學習任務中的核心部分,在核心的教學內容中,專業課教師以往多以學生理解知識并會實際操作為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專業課教師更應該有“育人”的意識,不止教書,在德育方面也予以關注。專業課是適合著重培養學生的鍥而不舍、勇于鉆研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為自己的未來定位,并使之具有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意識,并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以為社會服務的方式,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同時,專業技能訓練,往往強調精熟,需要細心耐心,這也能夠促使學生在專業技能訓練中培養出頑強的意志品格。
4.廣博視野與人文精神培養
人文精神并非無本之木,它除了來自于學校教授的人文知識,也來自于學生廣博的視野。只有具有廣博的視野,才可能具有思想的深度,所以需讓學生長見識,多歷練,除了社會實踐活動之外,在校內可以通過廣博的閱讀和慕課等形式進行。廣博的閱讀,包括兩方面:一是圍繞專業課程的閱讀,二是名家經典的閱讀。這里重點指名家經典的閱讀。而慕課的內容多是名校名家的授課,重點指高等教育通識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看名家書籍,聽名家授課,來感知社會,培育人文精神。所以,學校圖書館、閱覽室、資料室等部門,要結合學生特點,向學生推介相關的人文書籍,學校也可以通過校園電子屏幕、多媒體影音室、校園網站等相關平臺,向學生播放慕課、人文紀錄片等,進行人文知識宣傳,以培養學生廣博的視野與見識,并加強思想深度的修煉。人文精神植根于深厚的人文素質,但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中,高職院校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簡單地理解為知識的積累、見識的增長,學生內在的精神素養尤為重要,他直接關系到人文知識與專業技能應用的方向以及產生的影響。所以在人文素質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進人文精神的培育環節,勢必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美育德育的實現產生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解梅,陳紅.理工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8.
[2]巨乃岐,巨亞智.論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J].天中學刊,2007(12):135-136.
[3]趙成.人文精神的內涵研究及其意義[J].學術論壇,2005(5):148.
[4]高振強,劉自團.論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6):77.
[5]許總.經典閱讀與人文精神重建[J].江淮論壇,2011(4):161-162.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人文精神;培養;理論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實施人文精神的培養成了重大課題之一。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人文精神還沒有太多的認識,所以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將人文精神這一重要的人格品質在學生身心中打好基礎,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做好鋪墊。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之間的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與關切,而人文學科是對人文精神教育的知識體系,思想品德教學正是一門以人文為主要對象的重要學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乎以后學生的人生觀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注意一些事項。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思想品德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人格品質和扎實的知識理論體系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整天面對的就是老師,老師的一舉一動都在深深地影響著學生,老師的個人行為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思想品德教師要在道德素質、思想品德思想、個人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須首先能做到。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人要講誠信,那么自己就要在生活中誠信待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學生,不能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誠實守信,而在課下干些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情。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真實性。
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人格品質,還要用豐富的知識儲備來給學生具體地講解人文精神的具體含義。古語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熓菫閷W生傳授知識解答疑問的,所以首先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除此之外,思想品德教師還要學會接受新鮮的事物,在這個更新換代異常快的時代,思想品德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知識和新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要積極探索出新時代的思想品德教學手段和方法,讓自己始終處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狀態,隨時都能夠用思想思想品德的手法向學生講解現代的一些事實,使學生對思想品德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教師產生敬重感,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導。
二、在課堂上加強人文教育的培養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綜合發展,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作為教學工作的重心。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加強對人文教育的培養,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是將知識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對教師來說就是要切實改變傳統的觀念,真正貫徹人文思想,一切從學生本身出發,建立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品質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在進行討論時要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情感釋放、人格修養以及道德情操。通過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對以后長大成人形成有益的影響。
在課本中善于發掘人文精神的養分,在思想品德課這一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陣地上,每一課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素材,結合初一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本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境界,陶冶他們的情操,鍛煉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懂得人的一生所要經歷的種種困難和失敗,磨煉意志,優化性格,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和愛國主義感。在初二時結合課本上的法律知識在課堂模擬小型的法庭,讓學生充當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在實戰中具體地理解法律的意義,并且了解到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公平,最終讓學生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在社會上見到違法的行為要勇敢地揭發,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結合初三的課本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一些紀錄片或電影,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體制,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正確認識現實的世界所面臨的人口、環境、戰爭等問題,使學生有一種使命感,自覺肩負起報效國家的責任,把自己和國家的前途聯系起來,并且落實到以后的行動中去。
三、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人文精神的培養換句話說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健康愉快的交流溝通,對于初中教育來說,在課堂上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氛圍是思想品德教學的一大前提。在課堂上營造這樣一個環境有利于學生自尊、自信、自強性格的培養。開展人文教育培養就要培養學生待人接物的能力,師生之間應該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深入的交流,這樣既增加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又體現了人文的關懷。在具體的課堂活動中,老師要轉變角色,老師不再是一個威嚴的知識的權威,而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陪伴,幫助學生解答疑問。在教學過程中要關心、尊重和理解學生的現實,成為學生的親人,要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學生,這樣,對學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學生會深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感情,這種人文的關懷能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四、保障人文精神培養的實施,改進評判機制
對學生的評價不應該只是老師的權利,學生也應該參與其中。而對學生的評價正是人文精神的一項重大體現,可以通過自評和小組投票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向比自己好的同學學習。這樣的評價方式保障了學生的地位,將原來簡單的評價變成對自己的反思和提高,體現了人文精神的關懷,使學生學習到了人文精神的優點。
1.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高中政治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對于基于人文精神培養的政治教學對策的提出意義重大,并且起著基礎性和方向性作用。在高中政治日常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政治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會直接影響政治教學策略的實施,關系到學生的政治學習成效及政治教學效果。合理的政治教學目標必須將政治知識的傳授及人文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除了要不斷豐富高中生的政治知識和提高學生政治學基礎能力之外,還要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她們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得他們更開朗陽光,并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并用積極的教學熱情促進教學目標的制定及完善,并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及政治教學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在為學生講授基礎的政治知識時,要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精神,從而增強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使學生有意識地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不斷豐富自身的政治知識,逐步樹立良好的人文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2.積極挖掘政治教材
基于人文精神培養的高中政治教學需要積極探尋滲透人文精神的載體,而高中政治教材就是承載大量人文因素的豐富資源,也是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分析政治教材,并在其中尋找人文精神教育的影子,在引導學生學習政治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得學生對人文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在今后學習中自覺培養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在政治教學中要善于將政治知識融入內涵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實現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真正落實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這一重要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經濟生活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人文精神教育角度分析經濟活動,從而理解經濟活動是一種人文活動,而市場經濟中的原則也屬于倫理道德范疇。教材中闡述的如何處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誠信原則更體現出具備極強人文價值的社會思潮。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實例,如“紅心鴨蛋”、“三鹿奶粉”等和政治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進而促使學生將知識學習上升到人文精神層面。
3.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基于人文精神培養的高中政治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加強人文理念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并進一步提高高中政治教學質量。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可以穿插以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為主題的選修課、參觀學習、學術講座、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巧妙地滲透人文精神,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政治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本質,并實現思想的升華。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強調的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基礎政治知識,而是通過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就能在知識積累和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了解知識的本質,有效樹立人文精神。另外,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這對于人文精神在政治教學中的滲透,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要求教師革新教學理念,有效地將人文精神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社會歷史背景當中,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適應和融入社會,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
4.提升教師人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