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10:1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工程學科評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地球化學;工程學;放射性; 廢物處置
Abstract: with the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worsening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any new subjects are applied in environmental waste. In this paper, the earth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for various environmental waste disposal, provides the basis.
Key words: the earth chemistry; Engineering.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中圖分類號:TL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各種廢物排放和堆積越來越多,尤其是放射性廢物,對人們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意識以及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其對廢物的處理力度也不斷增強。目前,采用地球化學工程學中的方法來處理放射性廢物是一項新的嘗試,也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嘗試。
一、地球化學工程的屏障
地球化學工程的屏障主要有三項,分別是廢物容器、頂蓋以及回填的材料。廢物容器指的是有利于將一些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的廢物阻滯在工程屏障內,而不是其向外遷移的第一道有力防線。一般包括混凝土或者金屬等不同的廢物容器,這些容器能保護一些具有放射性廢物的固化狀態,從而使其不會過早地被破壞和侵蝕,不對人們生活環境造成影響。頂蓋是工程屏障設置的基本要求,它在廢物處理中能夠起到防止地表水以及雨水等對廢物帶來不良影響,還能通過其中的抵抗侵擾的屏障來有效防止人類的干擾,這種屏障是通過設置卵石或混凝土等具有較高強度的難以穿越的層位來實現的。回填材料是在放射性廢物處理的過程中,將一些巖石或者礦石等放在廢物容器和土壤之間,或者放在各個廢物容器之間來吸附一些有放射性的核素,減緩這些核素往外界泄露的速度。
二、地球化學工程學中放射性廢物處理的模式及其應用
第一,中低放廢物的廢物處置模式。這種處置模式是對一些壽命比較短的中低放廢物進行處置的模式,通常是選擇在靠近地表的地方進行處置。所謂靠近地表,一般是指在擁有厚度為幾米的的防護層的地表的上下,或者是在一些地表之下幾十米深的巖洞當中,采用帶有或者不帶有上述工程屏障的對廢物進行處置的模式。當將廢物放在靠近地表的地方處理時,通常的做法是先將這些廢物在包氣帶中埋藏起來,然后遵循就近原則,在旁邊選擇合適的回填材料,一般是選擇黏土。這樣子所形成的工程屏障具有簡單、可操作性強等特點,并且所選擇的黏土材料能夠有效地防止放射性核素從土壤中往地下水遷移,防止其進入生態環境中造成不良影響。
擬建于我國西南某處的極低放廢物填埋場具有地質條件復雜、人口眾多、降雨量大, 巖石風化淋溶作用強烈等特點, 且該地區水系發達, 又屬于長江上游, 對環境安全的要求較高。因此, 需要對場址采取適當的地球化學工程屏障, 確保水環境不受污染。
Sr 是長壽命裂片核素, 在長期的科研生產中積累了大量的含鍶核廢物, 特別是在核設施退役過程中, 產生了大量含鍶極低放廢物。極低放廢物按國際慣例一般采取簡便、經濟、安全的就近填埋處置方案。為了確保填埋場址的安全性, 往往將工程屏障與地球化學屏障相結合。其中地球化學工程屏障, 主要是針對場址地層巖性對核素吸附固定能力差的不利因素, 通過采用礦物或化學添加劑改良巖土對核素的吸著能力, 從而在場址地下水的運動途徑上形成新的屏障, 確保環境安全。該技術在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等領域有較多應用,但將其引用到核環境治理中, 還是近年來的事。選擇合適的添加劑是地球化學工程屏障設計的關鍵。添加劑的選擇主要依據場址地段土壤的表面電荷性質和核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為。吸附比是評估放射性核素在水-巖中遷移和滯留的重要參數, 它受控于巖土和水溶液的物理化學性狀, 以及影響水、巖性狀的各種外來因素等。采用測定吸附比的方法來選擇添加劑直觀可行。
第二,高放廢物的廢物處置模式。這種處置一般是在較深的地質中進行的。也就是說,將放射性廢物在地表以下深約五百米到一千米的地方,埋藏起來,使之和環境之間形成永久性的隔離。這種處置通常是設置較多重的工程屏障,這樣子能有效防止放射性核素對生態環境帶來影響。
在處置庫關閉后的長時間尺度( 要求的安全期至少是1 萬年)和空間跨度下,放射性核素在進入生物圈之前會存在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在這期間,復雜的耦合作用會破壞工程屏障和地質屏障,因此在高放廢物深地質處置中對多場耦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對高放廢物處置的過程中,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作為地質屏障的圍巖介質的溫度會隨之升高,這就引起介質的膨脹或收縮并產生熱應力,引發介質中裂隙張閉變形和巖石滲透率的變化,影響機械性質。高放廢物是多種放射性核素的混合物,在遷移過程中會伴隨著多種復雜的地球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礦物。這會改變巖石的滲透性,同時影響巖體的強度和完整性。由于水巖作用不僅使地下水的化學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導致巖石的礦物成分發生變化,生成新礦物,與此同時本身的質量也發生變化。
三、某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地球化學工程屏障物料研究
放射性廢物處置場的選址原則是自然條件優越與社會經濟許可的統一。對于極低放廢物而言,按國際慣例,要求就近處置。為確保環境質量安全,需針對場址自然條件上的缺陷性,采取地球化學工程屏障新技術,改良自然條件,實施安全處置。所處置的放射性廢料中的核素以鈾(U)和鍶(Sr)為主。實驗資料和機理分析表明,U與Sr的遷移一固定性能相反,因此,必須在核素滲流途徑上的不同地段,分別建造U、Sr雙重屏障,即首先在處置體地層建造鈾的吸附屏障,然后在處置體地層的外緣再建造sr的沉淀—吸附屏障。通過四組共52個試樣(8種添加劑)歷時70天的K1實驗,以及巖土表面電荷測定等膠體化學研究,得知:場址東南山脊臺地上的橙黃色砂質亞黏土,對U的吸附能力很強,且物源豐富,是茶園溝場址庫的優質填料和底層吸附屏障。庫體外緣滲流帶Sr的沉淀一吸附屏障,必須采用碳酸鈉作為添加劑。作為屏障填料的橙黃色亞黏土,是山脊臺地基巖風化殘積土,處于高嶺土風化殼發育階段。土中富含水鋁英石,表面活性高,且正電荷(AEC)含量較高。該物料的pH值在6.0左右,正電荷主要由土中氧化鐵等膠體引起。U的分配系數K1=1 228.4,滿足屏障的一般要求。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山脊橙黃色亞黏土在加入NaCO3(5%)的情況下,pH在9.6以上,Sr的分配系數K1>1 400,滿足屏障的一般要求。同時,預作屏障填料的橙黃色亞黏土物源豐富,因此,可作為首選屏障物料。
結束語:
放射性廢物的地質處置難度高,科技含量高,將地球化學工程應用在放射性廢物的處理中,具有一定的意義。其中,廠址的選擇以及工程屏障的建立是處理的關鍵,本文對高低放廢物處理的模式進行了探討,并以實例說明了地球化學工程學在放射性廢物處理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燁,王關玉.地球化學工程與環境保護[J]。地質地球化學.2002,30(3)181-87.
[2]王海,李曉紅,靳曉光.放射性廢物處置中的地質學問題及研究現狀口].重慶大學學報.2003,26(4):130—134.
[3]吳傳璧.地球化學工程學——21世紀的環保產業[J].物探與化探.2002,26(6):41I-414.
[4]IAEA.Site Investigations for Repositories for Solid Ra—dioactive Waste in Shallow Ground[R].ViennalIAEA,1982.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216.
以燕山大學為例,電子文獻資源的語種包括中文和外文兩種;所屬學科包含經濟/管理、法律/政治、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生物科學/生物工程、體育、光學/儀器、化學/化工、環境科學、交通運輸、電氣/控制/自動化、藝術/傳媒、語言/文學、哲學/宗教、數學/物理、信息科學/計算機/電子技術、土木工程/建筑、動力/能源/礦業、圖書館/情報/檔案,共19個學科;應用學院包括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建筑工程與力學學院、車輛與能源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文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共16個學院;資源類型包括期刊、學位論文、報紙、視頻、年鑒、參考工具、電子圖書、工具書、專利、會議論文、標準、音頻、案例、科技成果、法律法規、事實型數據,共16種;揭示深度包括全文、文摘、題錄、目錄、事實5種;文獻來源分為購買數據庫、免費數據庫、NSTL提供、國家圖書館提供、自建數據庫、試用數據庫6類。另一方面,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方式和采購年限也并不統一。中文電子文獻資源多采用自主談判的方式進行,外文電子資源分為DRAA組團和自主談判兩種采購方式。采購年份根據學校經費情況以及DRAA聯盟采購方案要求分為1年合同、2年合同以及多年合同。電子文獻資源類型的多樣化、采購方式及采購年限的差異化加大了高校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工作的難度,對電子文獻資源采購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管理成為圖書館建設的重中之重。高校圖書館迫切需要一套基于網絡化應用的、可內部共享的、便于使用與維護的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系統,以實現對電子文獻資源生命周期全過程的高效管理。
2電子文獻資源采購流程的設計
電子文獻資源在圖書館的生命周期包括選擇評估、提供試用、試用情況評估、溝通談判、組織購買、使用評估幾個階段。其中,對于參加DRAA聯盟組團的外文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可以省去溝通談判環節。在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工作中,資源評估是前提工作,談判購買是核心工作。高校圖書館要對每一個新增電子文獻資源進行試用前評估,分析新增資源是否與已有資源重復、是否能對教學科研起到輔助作用以決定是否提供試用;要對每一個試用電子文獻資源在試用期內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組織購買;要對每一個購買數據庫在合同期內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續訂。對通過評估的電子文獻資源,圖書館可以通過參加DRAA聯盟組團和自行談判兩種方式開展采購工作。
3系統功能實現
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系統讀入圖書館采購電子文獻資源的基本信息、年度采購信息、聯系人信息以及集團采購方案信息,可按照年度查詢本年度電子文獻資源采購完成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任務,可按照指定數據庫查詢該數據庫歷年采購情況,以明確數據庫價格漲幅情況,并對數據庫的采購價格進行預測。該系統還具有電子文獻資源合同信息掃描件上傳的功能,實現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信息的數據化。另外,系統后臺數據儲存時指定文件上傳的物理路徑并對上傳電子文獻資源信息的命名格式化。該系統操作簡便、實用性強、功能齊全,實現電子文獻資源購買和相關服務的流程化、規范化、平臺化管理,提高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信息維護、服務、保存等業務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3.1系統安全登錄
系統嚴格審核執行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任務的工作人員的角色和權限,根據工作人員角色、權限的可定制功能實現用戶分級管理,超級管理員可實現對整個系統的讀寫操作,一般采購人員只可實現讀操作,不可進行寫操作。由于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系統中涉及電子文獻資源合同期限以及價格等敏感信息,為了保證系統內容的隱私性,系統對管理員的活躍時間進行限制。如果管理員超過15min未對系統進行任何操作,系統默認管理員已經離開,再次操作時會出現超時提示。
3.2按年度查詢采購情況
系統可提供指定年度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統計信息,包括采購電子文獻資源總數、續訂電子文獻資源總數和新增電子文獻資源總數,方便管理人員明確采購的方向。同時在電子文獻資源列表中將電子文獻資源采購重點信息展示,方便資源查看和對比。系統采用JS控制實現將新增電子文獻資源高亮顯示,方便管理員查看。
3.3按資源查詢采購情況
系統可以實現按照電子文獻資源名稱查詢特定電子文獻資源的歷年采購情況。在電子文獻資源詳情頁面可顯示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的年度信息、基本信息、聯系人信息,并提供電子文獻資源的掃描文獻下載專區和集團采購方案下載專區。其中,年度信息提供電子文獻資源歷年合同起止時間、合同價格信息、數據庫商以及付款商合同簽署時間、發票時間以及沖賬時間;基本信息提供電子文獻資源的內容、類型、回溯年限、涉及科目、網址等基本信息;聯系人信息提供電子文獻資源采購聯系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聯系方式;掃描文件下載專區提供歷年采購合同、回執、發票等紙質文件掃描版下載;集團采購方案下載專區提供歷年采購方案掃描版的下載。
超級管理員登錄系統后可實現對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信息的上傳提交,分為基本信息提交、年度信息提交、聯系方式提交、掃描文件上傳、采購方案上傳5個子模塊。其中,基本信息提交、年度信息提交、聯系方式提交是電子文獻資源基本信息,對年度采購信息以及聯系人信息進行人工錄入系統。掃描文件上傳、采購方案上傳是將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紙質文件以及采購方案電子化并上傳到指定的物理路徑。
3.5后臺數據存儲
系統通過掃描文件上傳頁面以及采購方案上傳頁面上傳的電子化文件,按照程序指定的物理路徑進行存儲。同時,系統的一大特色是對上傳電子文獻資源信息的格式化命名功能,上傳的電子文件在上傳至指定文件夾的同時,會自動將文件命名格式化。例如,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信息在上傳后,文件名稱自動格式化命名為“年份【數據庫名稱】(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文件類別”。通過指定文件上傳的物理路徑以及對上傳電子文獻資源信息的格式化命名,后臺數據存儲更加規范化,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人員可以清晰地根據文件夾名稱以及文件名稱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4結語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制藥工程;培養目標;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176-02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回歸工程”教育觀逐漸影響國內教育[1],經過多年的發展,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近年來,為了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中工程實踐教育質量,建立與國際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教育部在2006年啟動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2013年1月,中國正式提交加入《華盛頓協議》申請,同年6月,中國科協代表我國順利加入《華盛頓協議》,被接納為預備成員。該協議中規定:所有簽約成員國均承認通過國際認證的專業,其對應本科畢業生均達到從事工程師職業的學術要求和基本質量標準,具有實質等效性。
制藥工程專業是一個化學、藥學和工程學交叉的工科,涵蓋了化學制藥、中藥制藥、生物制藥和藥物制劑技術與工程等內容[3,4]。隨著現代醫藥工業的高速發展和世界制藥業的轉移,醫藥生產企業要想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中生存,必須首先增強實力和創新能力,既懂得藥物制劑、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知識,又懂得現代制藥工程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成為醫藥企業技術革新、行業領先的關鍵[5]。
大連理工大學于2000年依托化工學院、精細化工系和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制藥工程本科專業,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制藥工程專業。在十年多年的發展中,大連理工大學制藥工程專業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強化“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隨著近年來國內外對制藥產業過程中高級藥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切實提高了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影響力。本專業于2012年開始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以學生為中心,用培養目標來衡量和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并于2013年6月份通過專家現場考核。在認證過程中,本專業十分關注確立一個什么樣的制藥工程培養目標,能夠將工程認證與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
一、工程教育中對培養目標的要求
培養目標作為高等學校教育的具體化,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而提出的。工程認證標準,中明確提出培養目標是對該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后5年內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的總體描述,同時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具體內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幾點。
1.專業應有公開的、符合學校定位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
2.培養目標應包括學生畢業時的要求,還應能反映學生畢業后5年內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能夠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評價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并定期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應該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
二、培養目標制定依據
1.本專業的社會需求。首先,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能力”,需要培養大批掌握藥品生產制藥技術與工程設計的基本理論與工程技術、熟悉國家藥品相關政策法規的工程師技術人才。其次,本專業人才培養應與社會需求狀況相適應,著力滿足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
2.本專業的學科支撐。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支撐學科是化學工程、化學和藥學,具有鮮明的化學、化工特色,以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生物基化學品重點實驗室和本學院創新藥物研究平臺為依托,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新藥物研究平臺和產業化技術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藥物化學、制藥工藝和現代制劑技術等領域,研究方向包括: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研究,手性藥物合成方法學和工藝技術研究,經皮給藥技術、功能型緩釋控釋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機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載體、微流控芯片設計與制造等研究。
3.本專業的性質與學校的定位。本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學校培養目標的細化和延伸,既要體現專業特點,同時也應符合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培養模式。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和建設,形成了從本科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格局。近年來,學校順應國家產業發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藥科學與技術學院,并將制藥工程專業發展納入學校“985工程”重點建設,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經費等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支持。為適應社會對制藥工程專業人才的需要,學校不斷對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已經畢業的學生,部分正逐漸成為制藥企業的技術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見,本專業的性質和定位完全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思路,是學校學科和本科專業布局及今后發展的重要一環。
三、培養目標的定位
本專業制定培養目標按認證標準中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構成。
1.知識要求:掌握化學、藥學和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藥品制造技術與工程設計的專業知識,掌握藥物生產工藝流程和質量控制、生產裝置與設備的設計方法;熟悉國家關于制藥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新藥申報管理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制藥工程學科前沿、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2.能力要求:能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提出并解決問題,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藥品制造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對藥品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能力;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與人溝通能力;具有應用英語和計算機信息技術檢索中外文文獻、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
3.素質要求: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體魄、良好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進取心,勇于面對各種挑戰的潛質,具備樹立較強的藥品質量、安全及環境意識。
四、培養目標的衡量與評估
本專業以學生必須具備的畢業要求為目標,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本科生培養計劃,精心設計各個教學和實踐環節,以科學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保證教學工作順利實施,通過對各個環節進行過程控制,保證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從而使培養目標得以達成。這樣每一項畢業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門課程及其教學實踐環節當中,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都圍繞畢業要求而展開,同時要求學生參加必要的課外活動,完成畢業設計(論文),通過答辯并成績合格,以順利畢業并獲得學位為標志衡量培養目標的達成。良好的教學過程控制,得以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其畢業生應具備以下三種競爭優勢。
1.基礎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制藥工程專業是大連理工大學重點發展的新專業,本專業具備培養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的良好環境,具有優勢的學科支持、強勢的科研實力后盾、產學研結合的良好氛圍、優質的辦學條件和敬業愛崗、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師資隊伍。特別是許多教師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經歷和經驗,承擔和完成了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和企業委托課題,具有從事工程教育的優良條件。秉承“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培養能力、突出創新”的辦學理念,使培養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2.綜合素質高、發展后勁足?;谟萌藛挝坏姆答佇畔?,本專業畢業生基礎和專業知識扎實,工作嚴謹認真,態度端正,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勝任與專業相關的技術和管理工作。本專業的畢業生肯于吃苦、樂于奉獻,一般情況下,畢業生在企業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為技術或管理骨干,自身發展潛力巨大。
3.具備深造潛質,深受名校認可。本專業學生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出國繼續深造的比例從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國內其他研究生培養機構(如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對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評價較高,認為本專業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工作踏實、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樣認同本專業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近幾年已經有多名本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到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學位。
五、結語
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適應社會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制藥工程作為新時期醫藥工業產業迅猛發展的產物,畢業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就是對未來將要從事的醫藥工作領域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問題進行合理的理解和行動,它的核心是使知識、行動和學習形成有機的統一體。專業培養目標,也應該是使畢業生具有應用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領導力和創造力。在工程教育和滿足社會需求背景下,契合本專業學科支撐,符合學校對本專業的定位的培養目標的確立,對于優秀的高級醫藥人才培養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全體藥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朱玉萍,張喜艷,沈宏強,曹智.試論工程教育與實踐課程[J].職業技術,2014,(8):58-59.
[2]宗士增.解析工程教育的目標與方法[J].中國高??萍?,2012,(2):53-54.
[3]顏雪明,肖新明,譚倪.制藥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1):45-48.
培養目標作為高等學校教育的具體化,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而提出的。工程認證標準,中明確提出培養目標是對該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后5年內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的總體描述,同時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具體內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幾點。
1.專業應有公開的、符合學校定位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
2.培養目標應包括學生畢業時的要求,還應能反映學生畢業后5年內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能夠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評價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并定期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應該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
二、培養目標制定依據
1.本專業的社會需求。
首先,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能力”,需要培養大批掌握藥品生產制藥技術與工程設計的基本理論與工程技術、熟悉國家藥品相關政策法規的工程師技術人才。其次,本專業人才培養應與社會需求狀況相適應,著力滿足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
2.本專業的學科支撐。
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支撐學科是化學工程、化學和藥學,具有鮮明的化學、化工特色,以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生物基化學品重點實驗室和本學院創新藥物研究平臺為依托,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新藥物研究平臺和產業化技術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藥物化學、制藥工藝和現代制劑技術等領域,研究方向包括: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研究,手性藥物合成方法學和工藝技術研究,經皮給藥技術、功能型緩釋控釋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機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載體、微流控芯片設計與制造等研究。
3.本專業的性質與學校的定位。
本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學校培養目標的細化和延伸,既要體現專業特點,同時也應符合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培養模式。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和建設,形成了從本科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格局。近年來,學校順應國家產業發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藥科學與技術學院,并將制藥工程專業發展納入學校“985工程”重點建設,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經費等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支持。為適應社會對制藥工程專業人才的需要,學校不斷對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已經畢業的學生,部分正逐漸成為制藥企業的技術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見,本專業的性質和定位完全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思路,是學校學科和本科專業布局及今后發展的重要一環。
三、培養目標的定位
本專業制定培養目標按認證標準中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構成。
1.知識要求:
掌握化學、藥學和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藥品制造技術與工程設計的專業知識,掌握藥物生產工藝流程和質量控制、生產裝置與設備的設計方法;熟悉國家關于制藥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新藥申報管理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制藥工程學科前沿、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2.能力要求:
能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提出并解決問題,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藥品制造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對藥品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能力;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與人溝通能力;具有應用英語和計算機信息技術檢索中外文文獻、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
3.素質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體魄、良好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進取心,勇于面對各種挑戰的潛質,具備樹立較強的藥品質量、安全及環境意識。
四、培養目標的衡量與評估
本專業以學生必須具備的畢業要求為目標,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本科生培養計劃,精心設計各個教學和實踐環節,以科學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保證教學工作順利實施,通過對各個環節進行過程控制,保證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從而使培養目標得以達成。這樣每一項畢業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門課程及其教學實踐環節當中,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都圍繞畢業要求而展開,同時要求學生參加必要的課外活動,完成畢業設計(論文),通過答辯并成績合格,以順利畢業并獲得學位為標志衡量培養目標的達成。良好的教學過程控制,得以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其畢業生應具備以下三種競爭優勢。
1.基礎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
制藥工程專業是大連理工大學重點發展的新專業,本專業具備培養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的良好環境,具有優勢的學科支持、強勢的科研實力后盾、產學研結合的良好氛圍、優質的辦學條件和敬業愛崗、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師資隊伍。特別是許多教師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經歷和經驗,承擔和完成了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和企業委托課題,具有從事工程教育的優良條件。秉承“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培養能力、突出創新”的辦學理念,使培養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2.綜合素質高、發展后勁足。
基于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本專業畢業生基礎和專業知識扎實,工作嚴謹認真,態度端正,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勝任與專業相關的技術和管理工作。本專業的畢業生肯于吃苦、樂于奉獻,一般情況下,畢業生在企業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為技術或管理骨干,自身發展潛力巨大。
3.具備深造潛質,深受名校認可。
本專業學生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出國繼續深造的比例從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國內其他研究生培養機構(如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對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評價較高,認為本專業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工作踏實、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樣認同本專業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近幾年已經有多名本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到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學位。
五、結語
【關鍵詞】《石油加工》 課程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各類高素質的工程師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作為高等教育核心的課程,是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同時,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的課程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1、2]教學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溝通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應用。探索建立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是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高素質的工程師面臨的重要課題。[3]
石油和天然氣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質,國家一貫都非常重視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其中,油氣儲運工程是該工業中的中游產業,是連接油氣產、運、煉、銷諸環節的紐帶。與石油的勘探開發工程、化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輸送介質的多元化,油氣儲運專業逐漸成為一門綜合性工程學科。而作為煉油行業主干課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中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對該課程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根據《石油加工》教學目標的特點,該課程教師急需認真探索創建新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石油加工》課程教學分析
1.《石油加工》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石油加工》課程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是一門知識體系龐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藝類課程,主要任務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為產品,研究對象為非理性的、動態的、開放的石油加工工業化裝置,包括原油蒸餾、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氫等各種石油加工過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新工藝新標準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和性質、各種石油產品的使用性能和現行的產品質量標準、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過程均有很強的實用性,是一門實驗科學,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非常密切,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在廣泛的基礎知識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如何提高石油產品的質量,掌握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與使用性能之間的關系。
2.《石油加工》課程教學現狀
在實際教學《石油加工》中,大多數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教學手段和方法較單一,純粹依賴多媒體教學,沿用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優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有絕對的主動性,缺點是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適應教學,獨立思考的空間不多,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普遍對相關知識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
作為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學生普遍不重視,雖然開設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等化工基礎課程,但普遍化學基礎理論不夠?!妒图庸ぁ氛n程的課時為32學時,全部為理論課時,沒有根據課程特點分配相應的實驗教學課時,且理論知識的敘述性較強,相對枯燥,如果沒有實踐環節,那么學生學過理論知識后很容易遺忘,當需要派上用場時,卻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課程無法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與之相稱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構想
1.挑選合適的教材,合理分配課時。
現在有關《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數是針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專門適用于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課教師需要認真挑選適合教學使用的教材。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要適當增加前沿的新工藝、新技術以及國家頒布的新的質量標準。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意識,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據調查,目前各高校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開設的《石油加工》課程大多數只安排理論課,很少進行實驗教學,實際上,許多高校都具備開設實驗課的相關條件,理論課和實驗課并重是切實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夠在課程教學計劃中,保證一定比重的實驗課時,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提倡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基礎理論知識拓展應用到專業課的學習中,例如對于煉廠氣的加工利用,可以結合有機化學中C1~C4烷烴及C1~C4烯烴的主要化學反應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煉廠氣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徑。對于石油的蒸餾過程,可以通過比較與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餾的異同點,掌握原油蒸餾的特點。多角度、多方位,展開討論,分析解決工程實踐問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兼用課堂討論、參觀考查、讀書報告等輔助形式,既發揮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通過形象、直觀的手段進行大容量教學,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石油加工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同時可以增進學生和教師的互動。
在《石油加工》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對比式的教學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在教學中需要經常比較各種加工過程的異同點,利于學生記憶。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氫是典型的石油加工過程,可以從主要生產目的、原料、主要產品、工藝流程、石油烴類的主要反應、催化劑的性能等方面比較兩者的異同點,加深學生對工藝過程的理解和記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增加實踐教學,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過程錯綜復雜,專業實驗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完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獲得較接近實際的真實體驗,發揮課堂教學和實際工作的橋梁作用。通過專業實驗,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地認識石油加工工業生產特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過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在進行專業實驗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我院前后購置了原油實沸點蒸餾、催化裂化、催化加氫、延遲焦化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裝置,也購置了各種先進的油氣分析儀器。教師在指導實驗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儀器操作能力。對于我院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儲運,因此,只有掌握各種石油加工過程的特點,采用儀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種加工過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氣儲運方法。
在進行專業實驗時,因為課時較少,對于類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實驗裝置,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教師演示、學生觀摩的方式進行,而對于催化裂化產物分析實驗,應保證每位同學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要注重自助與互助結合。
傳統的考核方式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占30分,期末卷面成績為70分。平時成績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為出勤;一為平時作業,抄襲作業的現象屢禁不止,幾乎不能真正區分認真學習的同學。改革單一的考核制度,進行過程考核,以便對知識進行更全面的考查。具體的方式為:在平時考核中,增加課堂討論以及學生提交的小論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證成績的真實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加實踐過程的考核,用具有實際應用背景的任務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我學院的期末成績以開卷考試為主,但應增加活分析、活應用的試題,減少分值。最好進行連續多次的考核,通過多次評估,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
三、結束語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完善的動態系統。在《石油加工》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國瑜.關于行業特色高校建設與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4):22~24
關鍵詞:知識能力素質;環境工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1-0108-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環保人才,當前環境工程教育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是本科院校需要高度重視的課題。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參考行業、企業標準,長春工業大學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并增加了培養標準的實現矩陣。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強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養,同時強調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
一、改革教學體系,優化課程設置
1.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我校設置了人文社科、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七大平臺,各平臺既相互聯系又逐層遞進,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實現了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和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各門課程的相互關聯與銜接。從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環境監測,到水污染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等,從時間安排和教學內容上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系統地整合為一體。在學科建設中圍繞學科發展前沿和社會發展需求,注重學科的滲透與融合,環境工程專業課的設置,既要面向社會環保部門,又要突出化學工程領域環境工程的行業特色。
2.進一步增加選修課比例,提高選修課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2009版培養方案選修課比例為23.5%,2014版方案已增加到24.2%。為滿足社會對環保應用人才的需求,增加了與環境工程專業相關性較強的選修課,如給排水工程、化工安全、管道工程、工業通風與凈化、工程技術經濟和造價管理和環境法學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主修某些專業模塊,拓展其專業視野,提升其專業綜合實力。還設置了環境工程CAD制圖課程,注重實例與理論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和CAD技術應用能力。同時,還利用學術講座的形式,從市政設計院請來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講解“畢業設計CAD圖紙規范”相關內容,這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制圖能力。
3.以綜合為導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綜合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模式上,不斷增強課程的系統性,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傳授及多種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多角度的工程思維模式與綜合應用能力。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綜合大實驗及畢業設計,教學內容涵蓋了化工開發過程和化工加工過程等背景知識和對環境工程技術的需求。注重從思想、方法、推理上培養學生渴望學習、善于學習的科學思維素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國內外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在2014年本科教學評估中,環境工程專業基礎教育環節得到評估組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二、強化實踐教學,促進人才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1.近兩年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環境工程專業進一步加強了公共實踐環節、專業實踐環節等教學內容,大幅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總學時。通過畢業實習和生產實習、工程實訓等環節,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工程項目設計和實施的認識,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學活動和所學知識的實踐意義。在2014版培養計劃中,已將環境專業課程實驗又增加了20學時;又新增了污染控制綜合試驗,學時數為48學時;環境監測課程增加16學時的實驗內容;將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增至七周;進行為期十八周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當然,強化實踐教學,不僅僅是在形式上增加總學時和總學分,還應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內容,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2.采取新的舉措,加強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管理。為保障本科生畢業設計的質量,實行校、院、系三級嚴格管理和跟蹤考核制度,將畢業設計分為初期考核、中期考核和答辯考核等幾個不同的考核階段。初期考核階段,以環境工程系為單位進行學風教育、開題報告及方案設計的考核審查;中期考核階段,分別由學院和學校督學組對畢業設計的進度、完成的質量進行考核,針對考核結果和建議,專業導師及時督促、指導學生進行調整、改進;最后進入答辯考核階段,由5~7名專業教師組成答辯委員會,考核內容包括畢業設計(論文、設計結構方案、圖紙、圖表、計算及外文)的質量和數量,設計(論文)的新見解及成果,自述及回答問題情況等,對不合乎要求的需重新修改,應付了事的打不及格成績者需參加二次答辯,二答仍不合格者需重修。通過對畢業設計的嚴格要求、層層把關,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畢業設計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從而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
3.加大綜合性、設計型實驗開放,推行創新性實驗,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技能,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基礎。自2012年開始進一步開放實驗室,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學校設立實驗室開放基金,保證學生更好地于實驗室根據需要自主地進行實驗研究、產品開發等,不斷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環境工程實驗室也不斷加強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加大對在校本科學生的開放,采取全天開放、階段性開放、預約開放等多種形式,吸引有興趣或特長的學生進入實驗室學習。
4.加快校內實踐基地建設。自啟動吉林省教育廳高教強省項目――環境工程專業綜合實驗平臺建設以來,充分利用省教育廳和學校為環境工程專業實驗室累計投入的近300萬的建設經費,創建了獨具工程特色的實驗條件和研究場所。新建了一批能夠充分體現環境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實驗裝置;同時建立了具有仿真和操作功能的污水處理的綜合實訓實驗系統,包括傳統活性污泥曝氣系統、Orbal氧化溝系統、MBR池和二次沉淀池等;還新引進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設計和實訓軟件、通風與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模擬軟件。這些實驗平臺建設,工程性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意識,為訓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1.長春工業大學將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情商培養,為其立足于社會打下基礎。學校完善了教育教學、咨詢服務和危機干預“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立了校、院、班三級的危機預防和干預系統,形成“125-要愛我”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格局。在素質教育課程平臺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學時必修課程和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近20門必選1學分課程。我校為了體現“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辦學宗旨,提出并實踐了“離學生最近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
2.堅持素質教育貫徹于教書育人過程始終的教育觀,促進人文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注重培養學生提高哲學素養,不斷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修養。在培養計劃的品德與業務素質模塊中,已將基本原理概論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等作為必修課程。通過對學生哲學素養教育和人文綜合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能夠加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有利于學生工程思維方式的建立,更好地將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和工程思路運用于工程設計、施工以及污染治理,更好地適應社會科技迅速發展的需求。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完善和提高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離不開較強的師資隊伍。為了促進教師資源的結構優化和合理配置,我校提倡專業教師終身學習,不斷創造條件將中青年教師派遣到國內外重點大學進修學習,還嚴格要求每位專業教師要肩負作班導師工作職責。這些經歷使環境工程專業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增強文化底蘊。為了使青年教師盡快勝任教學工作,由學??疾?、指派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愛崗敬業的中老年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子,通過言傳身教不厭其煩地指導他們提高教學水平。我們環境工程專業的青年教師經過這種一對一導師制的培訓,很快成長起來,成為教書育人的有生力量。另外,環境工程專業在人才的引進上,采取有國外學習經歷的研究型人才和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工程型人才相結合的方式,努力建設具有多學科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高水平而密切合作的教學科研團隊,打造一支適應專業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曹優明.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0,29(4):85-90.
關鍵詞:專業認證;環境工程;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181-02 《華盛頓協議》(Washington Accord)是一個有關工程學士學位專業鑒定國際相互承認的協議[1],是目前國際普遍認為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最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工程教育專業互認協議。至2006年起我國教育部、人事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學會)代表組成的,教育部授權的“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委員會”,參照《華盛頓協議》成員國的做法,開展了面向我國本科教育專業進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2]。
一、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認證歷程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開展有利于加強高等工程教育與工業界的聯系,有利于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有利于提升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是解決工程師技術資格國際互認的關鍵。2007年環境工程專業認證委員會成立了環境工程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組,制定和完善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和專業認證補充標準,并于2007年11月對同濟大學和南京大學、2008年5月對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6月對武漢大學、2009年5月和10月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6月和11月對東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進行了認證。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已經取得較大進展。截止目前,工程專業認證已經在安全工程、采礦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13個專業領域,設立了75個專業認證試點,涉及院校49所,我國已進入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穩步推進階段。
二、繼續擴大環境工程專業認證的必要性
資源與能源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瓶頸,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關鍵。我國政府提出的節能減排的目標是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多學科協作系統工程,但在系統工程中環境工程作為污染物排放削減直接相關的專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環境工程專業是化學工程、土木工程、衛生工程等學科的綜合,隨著經濟的發展,基本可以體現出:知識更新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多學科滲透、新興學科涌現等特點。高校作為孕育優秀工程人才的搖籃,在開展工程教育中,應緊密聯系行業發展現狀,及時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在加強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環境工程專業發展前景廣大。
三、基于專業認證背景下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動力,以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為依據,以構建“大環境”為導向,圍繞培養綜合型環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環境工程專業的有機整體。
1.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來的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構思)—Designing(設計)—Implementing(實現)—Operating(運作)[3]。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將應用與課程之間緊密聯系的方式學習。環境工程是一門實驗和理論并重的專業,在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中,實踐與實驗起著重要作用。借鑒CDIO成功的教育經驗,環境工程專業在建設過程中,第一是要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固的實踐基地。與企業保持長期的密切合作關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節約學校經費,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走進企業,深入了解所學知識在將來所要從事的行業中如何應用;第二是搭建校內的實踐平臺。實踐平臺是大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陣地,校內通過設立實驗示范中心、重點實驗室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第三是設立特色實驗室。根據專業需求開設特色實驗室,增加綜合型、設計型實驗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圍內共享實驗資源和設備。
2.將職業資格培養引入課堂,設置“工程師模塊”課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雖然興起的較早,但是發展至今一直沒能走進“象牙塔”,與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掛鉤。專業認證制度作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基本內容、必要基礎和重要支撐,是從業證書申請發放和登記注冊過程中一種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國際上,專業認證制度完備的國家幾乎都將專業認證制度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直接掛鉤。目前,筆者對黑龍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類型的學校中所設置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課程展開調查,發現不同學校雖然課程設置的形式上和名稱上略有區別,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課這一模式,并且在學分、學時、比例上也無明顯的差異。鑒于國際專業認證國家的經驗,我國在培養環境工程專業人才上,可以嘗試針對某一執業資格和學生主要的就業崗位來組織課程,即一年級安排基礎課綜合培養,二年級以專項課題形式參與實驗,三四年級進入模塊課程培養。在模塊課程設置中引入職業資格培訓,一方面為將來的專業認證與職業認證掛鉤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保證知識以結構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進入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可以用模塊課程替代原有的學科領域課程,分布合理的課時,搭建新的課程體系。
3.重視科研能力,尊重學生個性化選擇。我國在環境工程行業發展過程中急需培養高水平的、技術精湛的工程人才,切實解決行業內技術創新慢、產品升級難的問題。這對高校所培養的專業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工程教育本身就是創造力養成的教育,學生的興趣選擇對工程能力能否持續增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工程認證背景下,高校的能力培養更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以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個性和興趣的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發揮創造性和創新能力。第一,在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設立“導師群”人才培養方式,即組織教授“聯手”合作培養和授課,在理論課的基礎上以“專項課題”的形式進入實驗室,大學二年級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科研導師的研究,跟隨導師去專業的相關企業參觀,直接參與科研項目的工作,接觸學科前沿,既增加學生科研的深度和廣度,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推出的工程準則對工程專業學生的能力提出了11條評估標準,總結起來基本是強調工程實踐能力、多學科綜合的學習能力、職業素質與責任感。這些能力的形成絕不是某一門課程或某幾門課程能夠解決的,而是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包括整個教學計劃、培養方案,特別是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更多地考慮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學生提供豐富的環境工程學科發展前沿的信息,提高專業方向對學生的吸引力,為學生工程師素質的養成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培養對環境工程現存問題的敏感度和國際視角,以有利于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楊振宏,楊書宏,宋守信,等.國外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分析與借鑒[J].中國安全學學報,2009,19(2):61-66.
[2]賈叢林.工程教育認證的理念與經驗[J].計算機教育,2009,(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