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10:1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勞動教育;習慣;“家社校”三位一體
2020年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把勞動教育、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了課程標準。勞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職業院?!拔逵⑴e”中的重要一環,“五育”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融合。但現實中很多職業院校在“就業為先”的指導思想下,已將勞動教育“工具化”并出現了功利主義的傾向,導致勞動教育出現了理念功利、目標模糊等一系列問題,勞動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亟需回歸育人本位。在這種大前提下,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特點,探索“以勞促智、以勞樹德”的育人途徑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勞動教育的含義及其與德智體美“四育”的關系
從學科地位的角度來講,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涵蓋特定的教育內容,與“德智體美”四育并行。從本質上講,勞動其實是腦力和體力的結合。如果缺乏腦力勞動,學生也許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如果缺乏體力勞動,學生可能變成“書呆子”。脫離勞動教育的德育會成為“夸夸其談”,脫離了勞動教育的智育則會變成“紙上談兵”,脫離了勞動教育的體育往往“顧此失彼”,脫離了勞動教育的美育將成“無果之花”。因此,“五育并舉、缺一不可”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二、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勞動教育邊緣化
目前,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薄弱化,在學校中被邊緣化,在社會中被輕視化。職業院校很多學生在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被各類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所占據;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目前還沒有完善的機制和平臺來專門支持勞動教育的開展,且部分網紅、主播傳播的扭曲的價值觀,使很多學生對勞動的看法出現了嚴重偏差。
(二)勞動教育口號化
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關鍵載體,本應讓學生去主動體驗,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是學生被動接受。很多勞動教育活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停留在“口號”上,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勞動而去勞動,學校忽視了將勞動情感和勞動精神融入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逐漸淪為某個特定時期內臨時起意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紀念日大掃除等),或者在技能大賽中強行融入勞動元素,明顯缺乏長效機制,導致了勞動教育在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上“變了味兒”。
三、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
構建“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已成必然趨勢,三個要素應分別發揮不同作用,在勞動教育體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一)家庭要素
家庭對于孩子勞動觀的形成具有最直接和最深遠的影響。很多家長雖然在心里也認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實到行動上卻瞻前顧后、缺乏魄力,沒有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在這方面,學??梢猿浞职l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學生在家的時間,專門安排一些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如“兩個一”(一道拿手菜、一次家務活)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等,既讓孩子享受到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又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
(二)社會要素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要不斷強化社會要素的作用。學校應鼓勵各系部、各班級廣泛開展社區服務(利用寒暑假時間)、志愿者服務(地區舉辦的大型活動如“馬拉松比賽”等)、校內服務(如定期打掃校園包干區、校內實訓場所等)、家務勞動(以寒暑假作業的形式開展)等形式多樣的普遍性勞動教育。這樣可以讓學生時刻感受勞動氛圍,享受勞動果實,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職業精神的養成,繼而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技能,不斷增強他們的勞動信心以及對勞動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三)學校要素
學校要把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上,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植根在學生的人生觀培育過程中,讓學生最終養成“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勞動品質。校系兩級可以組織開展“模擬面試”“勞動教育進課堂”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設中融入勞動教育思想,構建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制度,讓學生真正“以勞為榮、以惰為恥”?!皡⑴c勞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學生在思想層面慢慢轉變,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成“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繼而發展為“大家的事情搶著做”。勞動教育不是憑借“一頭熱”就能完成的,它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專門實踐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要素的作用,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可、接受勞動教育。
四、結語
教育工作重點
根據十六大提出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確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為實現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教育工作要不斷增強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實現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標,決定從現在起到2005年,鞏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堅戰,使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到201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發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為實現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要增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使學校成為終身學習服務的重要載體。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報》)
教育部發出通知
要求多元評價學生
教育部日前發出改革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要改變目前“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不重能力的評價與升學制度,要求教師、學生、社會多元評價學生。
通知指出,中小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要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多個方面。
教育部還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要采用多樣性、開放式的評價方法。要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學生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與測驗的信息等。
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升學率作為惟一標準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評價體系。初中升高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體差異,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高中錄取,可試行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綜合評價進行錄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錢江晚報》)
北京中小學教師必
修心理健康課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至少要學習30課時。全市中小學教師關于“心理健康”的培訓將在2005年底前完成。
據介紹,通過“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訓,要使全體中小學教師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掌握針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或指導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對學生進行輔導,同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輪的培訓將更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北京教育學院將負責組織專家設計教案,考核由全市統一組織。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齊魯晚報》)
我國每8個青少年
有1個心理亞健康
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象十分突出;與此同時,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專家認為,青少年的內心矛盾沖突本來就是非常強烈,對某一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做出不顧一切地傷害別人、損害社會的極端舉動。很多老師、家長以為,事情發生了,對學生處理了,就沒事了。實際上,恰恰忽略了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報》)
上海實施職業教育
工程
上海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高素質的管理、研究人員,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發展職業教育的舉措。
這些舉措包括:就業與創業能力培訓工程。對失業人員、從業人員、新生勞動力加強職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養一批數控機床維修操作工、軟件藍領、高級護理等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一批能夠參與國際勞動力競爭的高技能人才;外來務工人員培訓工程。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學習文化知識、技術技能、法律常識等,提高他們的素質;終身培訓體系構建工程。整合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創辦綜合性、社區性的高等職業學?;蛏鐓^學院、社區學校。把職業學校辦成面向全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此外,還將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工程和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工程等。
(杜啟榮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聞晚報》)
瑞典中小學的
勞動技術教育
瑞典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貫重視手工勞動教育,同時注意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學的手工課從3年級至9年級連續開設7年。
手工勞動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 ,是因為它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對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動手能力至關重要。手工勞動教育既有普遍的適應性,它對所有兒童和青少年都適合,又不受學校所處地理環境的影響。手工勞動教育為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較為完美的內容和形式。
除手工勞動教育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年級還增設了一些新的勞動教育課程,如在7―9年級增加了技術課和幼兒保育課等。勞動教育的形式也有變化,除課堂教學外,還通過參觀和調查,讓學生獲得不同勞動領域、工作環境和職業的感性認識,為以后接受職業教育或選擇職業作些思想準備。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匯報》)
威廉姆斯的
創造力教學策略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姆斯為培養、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1.激發性問題。運用發問的技巧,提出有激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多方面探求各種事物的新意義,分析探索知識的功能,去發現新知識和新事物。2.隨機的探求。將一種熟悉的結構隨意改變成另外的結構,并從隨意變動結構的那些新方法中獲得一種新范例。3.直觀表達。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感受事物,培養表達的技巧,同時啟發他們對事物的敏感性。4.以調適促發展。輔導學生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強調發展勝于調適;通過積極調適而拓展出發展的多種選擇及可能性。5.創造性傾聽技能。輔導學生從學習聽別人講話中,產生新見解及獲得由一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資料。6.視覺化技術。輔導學生用具體的圖或實例的方式來表達或說明各種觀念、思想情感、經驗。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匯報》)
日本兒童的“食育”
日本學者提出,在育兒學中除德育、智育、體育外,還應進行“食育”。所謂“食育”,就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及相關知識的教育,并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和人生觀培養上。
“食育”的主要內容: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怎樣看待飲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樣來的和怎樣做的”。基于此,日本學者認為,從兒童能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后,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身。
在飲食中培養人生觀:在向兒童介紹各種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時,可說明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勞動。讓孩子們參加食物的制作,更會加深“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體會。還有,孩子在吃魚時,怕被刺喉,家長便予以鼓勵。讓他們知道,集中精力,以經常吃作為鍛煉的道理。
(盛榮強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報》)
美國人眼中的優秀兒童
1.具有技巧和知識,能適當運用這些技巧和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里集中注意力來求得解決某一問題。
3.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
4.堅持性強,能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應性強,容易受到啟發,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積極作出反應。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從自己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并且自己能夠提出新問題。
7.樂意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和進行爭論。
8.機靈,具有較敏銳的觀察力。
9.善于正確地運用眾多詞匯。
10.具有獨創性,能夠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1.想像力強,能夠獨立思考。
12.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
13.關心集體,樂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和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齊魯晚報》)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西爾瓦經過對3000名3―5歲的兒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結論:“兒童的成功與他們所
擁有玩具的多少和類型、父母陪伴他們時間多與寡有著極其復雜的關系。給孩子們太多或者類型不當的玩具,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害處。因為他們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更不可能在某一種玩具上有足夠的逗留時間并從中學到什么有益的東西。”
研究者指出,與父母有很多時間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勝過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會玩電腦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齊魯晚報》)
早晨睡懶覺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員對睡眠方式進行研究時發現,被稱為第二階段睡眠,即在熟睡與做夢之間那段時間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說:“有些情況下人們在一個晚上會有50%的時間都處于第二階段睡眠。假設我們每天都睡8個小時,那么最后的兩個小時對于強化記憶尤為關鍵,但這兩個小時的第二階段睡眠往往因為人們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斷。”
這一研究結果對于運動員、音樂家以及外科醫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來完成高難度動作的人也會因此受益。
研究人員說,這一研究結果也許還可以解釋為何嬰兒的睡眠時間較長。這是因為:“嬰兒在睡眠時間里也在學習?!?/p>
關鍵詞 培訓師;能力要求;“雙制制”職業教育;德國
中圖分類號 G719.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職業教育領域,德國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其強大的職教師資隊伍功不可沒,特別是以企業培訓師為核心的企業職業教育人員更是德國職教師資的主體和特色所在。對于德國企業培訓師群體,國內學者雖有較多關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訓師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結合具體的職業教學活動上,而對作為德國培訓師能力標準及培養參照的《培訓師資質條例》[1]① (以下簡稱為AEVO)則沒有給予太多重視。即使在德國,為增加培訓企業② 并進而提高培訓崗位的數量,《培訓師資質條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隨著增量效應的減弱以及企業培訓質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歸。如今,國內眾多中德合資企業在推進自身員工培訓及參與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時,也在嘗試引進德國的AEVO,以保障企業培訓師的能力水準。因此,深入探討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業培訓師能力建設中的作用,對于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和培訓師的概念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培訓
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和主體是著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即受訓者既在企業里接受企業職業教育,同時又在職業學校里接受理論知識學習,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職業學校主要負責文化課教育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而企業則重點負責實踐技能訓練和職業經驗的獲取。工業企業內的職業培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工業教學車間培訓,多數在大型企業專門的培訓中心進行;二是非系統的工業培訓,主要在實際生產車間和工作崗位進行。傳統的手工業企業培訓則全部在生產現場進行。此外,跨企業培訓在各個職業領域也都有著廣泛分布,彌補了企業在培訓設施設備及培訓師資源上的不足。基于企業培訓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企業培訓師也相應成為德國職業教育及其師資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企業培訓的實施及培訓師的作用
在具體實施中,企業培訓要根據培訓職業③ 的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向學徒系統傳授包含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及個人能力在內的職業行動能力。培訓企業必須向受訓者無償提供必要的教材、儀器、工具、機器及其他設備和培訓用品。同時,培訓企業還必須擁有合格的培訓師。企業培訓師的任務是根據企業內部、相關行業以及職業要求的培訓內容,獨立組織、實施和監控學徒培訓,企業培訓師還肩負著促進學徒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的任務,積極、正向推動學徒的個性人格發展。
德國企業培訓人員(即廣義的企業職業教育人員――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為三類:培訓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訓師(Ausbilder)、培訓專員(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訓崗位提供者(對外的職業教育提供者)負責與學徒簽訂培訓合同以及按合同規定進行培訓,通常即為企業主。培訓師,即本文重點探討的企業培訓師資,他們受雇于企業,負責傳授特定培訓職業所要求的技能、知識和能力(計劃、領導、指導、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訓的具體負責人。培訓專員則是支持、協助培訓師完成培訓任務的技術人員和辦事員,其往往在特定設備和具體工作崗位上為學徒提供培訓。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訓師都必須通過《培訓師資質條例》的考核,必須具備培訓師資格證書[2]。
二、《培訓師資質條例》的相關改革
(一)AEVO簡況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國聯邦政府頒布《培訓師資質條例》,對企業培訓師應具備的個人能力、專業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擁有合格的培訓師是作為企業提供“雙元制”職業教育必須滿足的資格門檻。此后,由于具有培訓資質的企業所提供的培訓崗位多年呈下滑趨勢,致使培訓崗位市場供需失衡,德國年輕人接受企業培訓的機會不斷惡化。為此,20世紀末德國國內各界就一直在討論如何放寬企業門檻,提高培訓崗位數量,以緩解培訓崗位市場的嚴峻形勢。作為這方面的一個具體舉措,2003年5月,德國聯邦政府宣布《培訓師資質條例》暫停生效五年。6月,德國勞動與職業研究所(IAB)專門通過其面板數據企業調研了此項政策的影響范圍,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確使德國擁有培訓資質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即培訓師門檻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沒有資格提供“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企業有了資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帶來的有資格培訓的企業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復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國政府委托,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著手對AEVO中止生效期內企業培訓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調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確實帶來了培訓企業和培訓崗位數量的增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數量效應逐漸減弱;另一方面,AEVO的暫停使用帶來了一定的企業培訓質量下滑現象,如,中斷培訓的人數上升、學徒考試成績和考試通過率下降等,且培訓師和培訓生之間的沖突也呈上升趨勢[4]。評估認為,AEVO中止生效所帶來的數量上的正面效應不斷弱化,質量上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鑒于此,聯邦政府與行業協會達成一致意見,重新恢復《培訓師資質條例》的應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訂后④的新《培訓師資質條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復生效,除了得到相關評估的直觀數據支撐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和邏輯: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自身的變革,對培訓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進一步強化了培訓師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為核心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方式、競爭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只有不斷革新工藝、變革工作組織形式、提高產品質量,具備良好的客戶關系與快速的客戶響應、前瞻性的環保理念等,企業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一背景下,企業內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已不能僅僅局限于職業技能、知識等專業能力,還必須具備獨立性、責任感、靈活性、終身學習能力和意愿等非專業能力[5]。德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提出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職業行動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謂“職業行動能力”,指的是個體“在職業情境中從事熟練而職業化的、個體深思熟慮的以及承擔社會責任行動的本領和狀態”[6]?!奥殬I行動能力”體現了德國職業教育界對職業能力的系統理解,體現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的變革。這種培養理念和目標的變革引發了德國職業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對包括培訓師在內的職教師資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鑒于此,以前的《培訓師資質條例》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對培訓師的要求。新《培訓師資質條例》更加強調以能力為本、以工作過程和業務過程為內容指向及以學徒為中心,強調通過行動導向教學培養學徒的職業行動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內容變化
新《培訓師資質條例》以能力為導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過四個行動領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對培訓師的要求。培訓師的資質可分為專業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養(Pers?nliche Eignung)兩大維度。所謂專業能力,指的是培訓師既要具有自己負責培訓的職業所要求的技能、知識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稱為職業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的教育教學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謂人格素養,指的是培訓師背景良好,無違反《職業教育法》的行為,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為模式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培訓師資質條例》中,特別著重描述的是培訓師應具備的教育教學能力。
表2 培訓師的資質要求
從內容上看,與原有的七個行動領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將培訓師的教育教學技能、知識和能力劃分為四個行動領域[8],更加適合當前對培訓師的要求。四個行動領域依培訓師的工作過程依次展開,具體為:檢查培訓條件和制定培訓計劃、培訓的準備和協作參與招生、培訓實施、培訓完成。聯邦職教所在對此法規的細化解讀和實施建議中,給出了培訓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課程的時間框架,總課時為115(可借助合適的自學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課時),四個行動領域所占份額分別為20%、20%、45%和15%。與此同時,建議中也具體描述了基礎能力的細節,給出了相關技能、知識、能力的舉例。這些做法不僅直觀呈現了完整的培訓過程,有助于培訓師掌握培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也能夠提示能力構成和要點,促進培訓師的培養培訓。
從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別強調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強調培訓師在制定培訓計劃和實施培訓時都應該充分考慮職業工作過程。如:行動領域3(培訓實施)第三點關于培訓師的要求中指出,培訓師要能夠“從企業培訓計劃與典型職業工作過程中開發并實施企業培訓任務”。這就要求培訓師必須熟悉企業的整個工作過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向受訓者傳授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訓師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養成中,也延續了這種工作過程導向,這突出體現在對培訓師的能力描述上――依據培訓師的工作過程展開行動領域和具體環節,依次描述培訓師的工作和應滿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訓師的資質要求和成長路徑
(一)培訓師的資質要求
德國《職業教育法》第28條規定,只有人格素養和專業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許作為培訓師[9]。就人格素養而言,所有培訓師自身此前的經歷中不能有違反《職業教育法》相關規定的行為,也不能有有關青少年的犯罪經歷等。就專業能力而言,則有以下多種可能:對于工業、手工業、農業等領域,通過師傅考試者,即被認為已滿足了培訓師的專業能力要求。其他人員,如完成特定職業學習的人、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在相關培訓機構參加國家認可考試者,以及在國立學校通過相關專業的畢業考試者,如想從事培訓師工作,則必須按AEVO規定接受培訓師資質培訓并通過考試(主要培訓和考核教育教學能力)。對于自由職業者,如法官、律師、公證人、經濟師、稅務顧問、醫生、牙醫和藥劑師等行業人員只要具有相關就業證書和任命書就能擔任該行業培訓師,無需專門的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也無需通過考試。
(二)培訓師的基本成長路徑
德國企業培訓師的成長路徑和培養過程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和靈活性三個特點。在人格素養之外,要獲得培訓師所要求的專業能力要求(職業能力與教育教學能力),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應用與實踐階段及資格獲取階段[10]。
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是企業培訓師能力與知識積累的初級階段(專業基礎形成階段),經過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未來的培訓師將初步具備滿足實際生產需要的工作能力。但與一名合格的培訓師相比,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還不夠嫻熟,還不具備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還存在脫節的現象。這些問題只有靠長時間的反復實踐和經驗積累才能解決。應用與實踐階段主要解決的是經驗和熟練問題,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未來的培訓師已經可以較好地掌握培訓職業完整的工作過程和熟練的職業行動能力。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培訓師,他們還必須具備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意義上的教育教學能力。這一能力可以通過兩種方法獲得:其一是參加師傅培訓,并通過考試獲得師傅證書;其二是根據AEVO規定的學習領域進行自學,或者參加相應的培訓,最終通過行業協會組織的培訓師資格考試,取得培訓師資格證書。無論是師傅考試還是培訓師資格考試都把基于職業教育學與勞動教育學的教育教學能力作為一個重要考核內容。
四、對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
《培訓師資質條例》及其變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國對培訓師的能力要求變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國職業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變化,對于正在著力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的我國職業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完善職教師資能力定位,推動“雙師”素質職教師資培養
針對職業教育對教師專業實踐與教育教學復合能力的要求,我國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作為引領職教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為止,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結構并沒有明確的認識和準確的界定,很多職業院校仍片面強調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忽視教育教學能力,致使教學陷入簡單的灌輸和機械性演示,影響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德國《培訓師資質條例》所明確約定的培訓師能力結構,也包括培養過程和成長路徑,為我國明晰“雙師型”教師能力結構提供了非常直觀的參照和借鑒。
(二)培養高素質企業培訓師,促進“雙師型”結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
理實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實現行業企業更多參與職業教育的同時,單純依靠職業院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弊端也日益凸顯。一方面,“雙師型”素質教師畢竟只能是職業院校教師的局部;另一方面,單純依靠職業學校建構“雙師型”教師隊伍,永遠存在與行業企業的脫節問題,存在教師能力追趕行業企業發展問題。鑒于此,建設企業培訓師隊伍并將其納入整個職教師資隊伍范疇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培訓師能夠全方位促進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職業院校學生企業實踐的質量。除此之外,企業自身的員工培訓等人力資源建設也對培訓師群體有著直接的需要。因此,學習和借鑒德國經驗,從明確能力要求、規范培養過程等視角進行制度建設,建立一只高素質企業培訓師隊伍,無論對于中國以學校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還是對于企業自身來說都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職業能力――基于比較分析的角度[J].江蘇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國企業培訓師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簡介:王繼平(1970- ),男,黑龍江綏化人,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治理與管理,職教教師教育;黃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財政部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職教師資培養資源開發項目《職教師資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開發》(VTNE093),主持人:王繼平。
① 德文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國內曾譯為《實訓教師資質條例》《企業培訓師資質條例》《企業教師資質條例》等。雖然作為企業雇員的“實訓教師”、“企業培訓師”所承擔的任務遠超出“實訓”或“培訓”的范疇,要從事基于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但其與嚴格的教師要求仍有區別,因此本文譯為《培訓師資質條例》。
② 除非特殊說明,本文中所謂的培訓,均指“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培訓(亦稱企業職業教育),是一種嚴格意義的職業教育,而非狹義的、以單項技能和單一目標為目的的短期培訓。此處的培訓企業,指的是提供職業教育的企業。
關鍵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價值定位和目標
農村小學初中階段的教育是什么性質的教育?如何定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取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實際是一個必須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因為,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的規定是把握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的基礎和本真,而對其性質和價值定位的規定,又是發展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邏輯的起點,同時,也是研究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改革、課程改革、辦學模式等諸多問題的基本依據。
一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是什么?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同人們的思維方式有關。只有用立體的、系統地、結合的思維方式,才能全面把握和回答這個問題。立體的、系統地、結合的思維視角,具體說,就是從三個維度及其結合中思考規定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
第一,法律維度。從法律維度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義務教育。1986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義務教育的表征主要有:一是強制性。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是一種強迫性的教育制度,是由國家強力保證實施的教育。義務教育的強制性,不僅指向作為教育主體之一的家庭(或公民個人),也指向作為教育主體的國家、相關社會組織。就是說,無論是家庭還是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任何妨礙或破壞義務教育實施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制裁。二是免費性。義務教育的經費由國家承擔,對其受教育者實行免費教育。免費是完整的義務教育的必要條件,免費性是實施義務教育強迫性的基礎。否則,一個家庭經濟拮據,衣食住行都難以維持,義務教育強迫性又能奈何呢!三是普及性。義務教育要求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除按法律規定辦理緩學或免學手續外,都必須接受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四是基礎性。義務教育就是國民基礎教育,小學初中教育就是通常說的基礎教育。五是公共性。義務教育是社會的公共事業,由國家設立或批準的學校實施,學校是基層公共服務機構。義務教育的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利益。義務教育由國家對其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全社會都關心、參與和支持的事業。六是平等、公平性。義務教育賦予一切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出身階層,平等的享有和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由國家向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實現義務教育權利的條件。義務教育對每個適齡者都一樣,是公平的教育。
第二,教育自身維度。從教育自身維度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蓖ǔH藗儼殉醯冉逃椭械冉逃òǔ踔泻透咧须A段)稱為基礎教育。也有的學者撰寫的文章指基礎教育為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A教育的突出表征是基礎性。小學和初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也可以說是為非基礎教育奠定基礎的教育。就受教育者自身而言,是接受高中教育、中專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礎,也是接受終身教育的基礎。人類社會將從政治型、經濟型社會向學習型社會發展,小學初中教育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
第三,社會維度。從社會維度上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一方面要受其他系統的制約和支持,另一方面又要為其他系統服務。農村教育性質的表征主要是支農、富農和為農,概言之,就是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指出,制定決定的目的是為“加強農村教育發展,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市協調發展”。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規定“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就世界而言,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都是如此,例如印度學者在談到小學課程計劃時,指出:“應該與社會的需要相適應、相聯系,最終使學校成為重建印度農村的工具”。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三維性質集于一身,既是義務教育,又是基礎教育,也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三者雖有各自的內涵,但是統一的,是相結合的,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彰顯其中的一維而否定或排斥另兩維中的任何一維,都是片面的,都會割裂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的完整性。我們應當抑簡單性思維而揚復雜性思維,也就是說“要求我們的思維是永遠不要將概念封閉起來,要粉碎封閉的疆界,在被分割的東西之間重建聯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慮到特殊性、地點、時間,又永不忘記起整合作用的整體”真2f。只有運用復雜性思維,才能從全局上,三維地把握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整體性質,也才能對其價值給出準確的定位。
二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干什么的?理論的表述就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定位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們有許多闡釋,其中不乏真知卓見,但也有偏頗之處。有學者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文化科學知識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軸心。教育的基礎地位就是要為高一級學校、專門人才的培養奠定好基礎,也就是,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升學打好基礎,所以,升學率的目標也是基礎教育中基礎的目標。同樣的觀點,有的學者闡釋為:基礎教育,從性質上說,走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因此,應對全面的基礎教育實行統一的政策,要讓農村的中小學校集中精力辦好義務教育,讓農村中小學生集中精力學好國民基礎教育階段的各種知識,讓農村中小學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一樣集中精力修完完整的國民素質教育課程。也有的學者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這一維度出發直截了當地把農村教育定位于培養農民的教育。也有的學者由此出發提出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地方化”、“職業化”的結論。
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局部來看,從一個維度考察,上述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的定位的闡釋是很精辟的。但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規定。因此,只有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整體性質出發,才能引伸出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正確的定位。否則,就會把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引向偏斜。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三維性質決定了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和目標應該是三維一體的,即培養受教育者具有國民的基本素質;具有普通文化科學知識、職業知識和技能基礎;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性人才。這里重點談談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小學初中學校的輻射作用,即向農村傳播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勞動技能、文明素養等,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按照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定位和目標培養學生,使之成為具有文化科學知識基礎、職業知識和技能基礎,具有基本的文明素養,成為新農村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勞動者。有些人否定農村小學初中教育要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點,其理由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是為當下的比較落后的農村經濟社會服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普通農民,因此教育就失去了前瞻性、進步性。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概念是個動態的概念,要做動態的理解,既包含有對當下的農村服務,也包含為發展過程中的農村服務,更包含對未來時期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概念,其含義是非常寬泛的,從產業而言,不僅僅是農業,還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從就業崗位的類別而言,與城市沒有什么兩樣,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志。農村剩余勞動力一部分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參加城市建設,成為城市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部分要從農業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建設,成為農村新興行業的勞動者;相當一部分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成為思想素質好、有文化、懂科學、會技術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他們是農村的一代知識農民。這樣的農民同其他行業的人一樣,同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主力軍。有些人頭腦中總是有些抹不掉的觀念,一提起農民,就從落后、愚昧、貧窮、低人一等聯系起來,輕視農民,看不起農民。實際上,無論從時間維度上看還是從空間維度上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都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歷史意義上的農民,即使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也不是一般意義的農民,而是懂科學、懂技術的新一代農民。實現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和目標不是空話,必須有教育教學和實踐內容的體現和支撐,其基本內容應該有:國民基本素質教育、普通文化科學知識基礎教育、職業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術技能教育等諸多方面。對這些內容不應該有所偏頗、偏廢或排斥任何一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都會在實踐上把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引向歧途,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就無法實現。轉貼于
三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現實,同其性質、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要求存在著巨大差距,而要縮小這個差距,使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符合其性質、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要求,必須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發展和改革農村小學初中教育。
第一,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由片面教育轉為全面發展教育。國家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價值定位和目標也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只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既具有文化基礎知識、基本的國民素質,又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現代化本領、能力和品質。而現實的農村學校教育,則是一種片面的教育。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潛性的教育指導理念,以及教育內容和行動,則是地地道道的片面教育?,F實的農村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知識為唯一內容和指向的教育。這種情況高中甚于初中,初中甚于小學,小學甚于幼兒園。學校的德育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思想品德課,一個是思想教育活動,前者只限于說教,缺少思想上的針對性,具體性,學生只記了一些知識,對其心理的教化成果甚微,許多學生是不得不學,而且學而不做者甚多,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各種課程中最不受重視的課程之一。許多學校沒有任何思想教育活動,有些學校雖然也開展一些活動,甚至搞得有聲有色,但多半圖形式而無內容。有活動,沒教育內容,這種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體育、美育工作缺失,音、體、美課程,也是不受重視的課程之一,不但課時很少,而且也沒什么相應的活動,有的學校因為師資缺乏、質量不高,而不能正常開課,音、體、美教育嚴重缺失。相反,文化科學知識課或升學考試的課,則受到異常的關注,不僅課時多能得到保證,而且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都是文化科學知識課的延伸。課業負擔越來越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學生壓得直不起腰,喋喋叫苦。有的初二學生中考后,撕掉了教科書,用以表示向負重苦難的日子告別。片面的教育已發展到極端,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學校以文化課測評分數論英雄,上者到重點班,次者到普通班,下者到戲稱的愛心班,甚至考試分數成了排座位的標尺,高分者坐前排,低分者坐后排。片面教育就是追求升學率的教育,評價一所學校優劣,升學率是最根本的指標,升學率高的學校和老師,都會得到獎勵,而升學率未達到要求的,就會受到懲罰,某縣委書記就是因為升學率低而向全縣百姓道歉。然而這位縣委書記從來也沒有因為學生沒有實現全面發展目標而向百姓道歉,這一事實說明某些為官者,隱性的教育理念是推行全面教育的極大障礙之一,而對片面教育則起到助推的作用。
第二,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由脫離實際轉為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農村的廣闊天地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不但沒有享用這些資源,反而走上了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脫離的道路。近些年的改革雖也規定一些同生產勞動相聯系的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但時間甚微,也沒有很好落實。并且這一點點的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聯系的課程,不僅不夠穩定,也是一種形式、擺設,甚至成為某些學校創收的一種手段,學生和家長可向學校交錢或顧人頂替,學生本人未必親自參與。有些學生雖然也參加一點兒生產勞動或社會實踐,但是有勞動和實踐,卻沒有教育,為勞動而勞動,為實踐而實踐,這不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由于農村教育嚴重脫離生產勞動、社會實踐,致使農村的決大多數學生日益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厭惡農業勞動、厭惡農民、厭惡農村。致使脫離農民、脫離農村、脫離農業,成為多數農村孩子的廣種價值取向和選擇。陶行知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對當時中國鄉村教育脫離鄉村經濟建設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陶行知的話雖說的是解放前,但仍適于現在。現實的這種可怕后果,不能不使人們憂慮,也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因為這不僅關系到農村孩子們的成長,更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和民族的興衰。
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也是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人的根本保障,更是培養新農村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唯一方法或根本途徑。人的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僅靠書本知識和說教是不能實現的,而只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就是勞動人民參加生產勞動和各種社會實踐的結晶,勞動素質是各種素質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引申出集體主義、群眾觀點、團隊意識,創新精神,為人民服務等的思想品德,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態度是親自參加勞動的一種體驗、一種感受。沒有這種體驗和感受的人,在口頭上說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但永遠也不會把這個情感內化在自己的血液和靈魂中。農村基礎教育只有走勞教結合的道路,讓學生親自生產和社會實踐,才能使他們體會到勞動、勞動人民的光榮、偉大,從而生長出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并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的價值取向。正如只有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做到學以至用,至用促學,學用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走與勞動人民相結合的道路,成為社會主義現代√t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在教育領域有少數學校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要求,堅持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很多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惜的是沒有得到支持,沒有認真總結,更沒有自覺的推廣,這不能不說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失誤。
第三,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變精英教育為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在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我們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實地考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特別是重點?;驅嶒炐5慕逃褪蔷⒔逃?,是對少數尖子生的教育,是對權貴和富人子弟的教育。農村的重點中小學,被稱為貴族學校,現又改稱為優質學校,是精英教育理念的產物,其存在就是精英教育的實踐,其結果輻射到全部小學中學,使精英教育理念彌漫整個教育領域。這些所謂的優質學校,是集中了國家或地方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界域中的尖子學生或權貴、富人子弟,而剝奪了大多數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加劇了教育的不平等。
平民教育是面向百姓的教育,面向普通百姓子女的教育,面向普通智力發展水平的學生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也是平等教育,應當提供給每個受教育者均等的受教育機會,享有國家提供的同等的教育資源的權利。維護每個學生的平等教育權利,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僅僅為了少數尖子學生的升學服務;而置大多數學生的后續生存發展而不顧,實在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
第四,農村小學初中教育要變單一文化知識教育的培養模式為文化知識和職業知識教育相滲透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就其教育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而言,仍然是以單一的文化知識為唯一的內容,課堂傳授是培養學生的主要形式。這種教育嚴重脫離農村實際,脫離農業需要,脫離教師學生的訴求。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課題組在福建6個縣的抽樣問卷調查表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占本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80%以上,有96.26%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職業意識、基本勞動技能、態度等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94.17%的農村初中生認為,小學、初中階段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職業意識、技能等方面的培養,85.71%的小學生喜歡或很喜歡職業技能課,99%的初中學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學校開設職業技術課。我們在吉林省東豐縣調查兩所初中,2004年和2005年畢業生中,分別有60.34%和55.63%留鄉務農,外出打工分別占19.5%和21.2%,升入普高的分別為16%和17%,升入職高的分別為3.8%和5.5%,個別復讀。就是說,農村初中畢業生大部分要留在農村就業或者出外打工參加城鎮建設。而目前普遍的現象是,農村小學初中學?;緵]有開設職業技術方面的課程,義務教育目標定位單一,“離農教育”“升學教育”仍占據主要地位。這樣一大批初中畢業生,難道不應該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職業素養、職業技能類課,不應該為他們的職業選擇奠定某些基礎嗎!
近些年,通過改革,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內容,增添了某些職業教育內容的課程,但內容隨機性較大,缺少吸引力,多半流于形式,有名無實。我們認為,排斥職業教育內容的滲透,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最大誤區之一。其實許多國家對中小學階段職業教育內容的課程都非常重視,例如,美國對中小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社會需要評價標準就是: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動手能力,是否奠定了成為熟練工人所需要的良好基礎。我們都知道,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務實的民族。猶太人認為,接受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但學習知識、專研律法都不能代替勞動的技能。從古代開始,希伯來人就極為強調掌握一門技藝,要求兒童無論貧富貴賤等級高低,到成年時都必須掌握一門手藝。部落所有的頭領也都有技術,甚至可以和街上的匠人媲美。以色列建國之前,在巴勒斯坦猶太人建立的基布茲組織中,就很重視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各種農活,掌握最基本的飼養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還經營自己的小農場、小飼養場、小植物園等。建國之后的以色列,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接受系統的勞動教育,使他們熟悉勞動的基本知識,了解主要的生產原料和加工過程,學會使用基本的勞動工具。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要掌握各種勞動技術,如材料加工、制圖、制表、電子、裁剪、縫紉、家務操持、家政管理等。普通學校8年級(相當我國初中二年級)要學習“以色列工業和國民經濟”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基本原理、國民經濟的主要運行機制、產品的生產及市場營銷、財政金融的基本法則等。中學高年級的勞動教育有了明顯的職業化傾向,學校把勞動教育分成農業技術教育和工業技術教育兩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培養一門專門技藝。這種教育方法使學生學完中學課程時,已基本上完成了基礎的勞動教育訓練,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學有專長,這對其選擇專門化的大學教育方向以及未來的就業都很有幫助。
一、選擇題
1.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
3.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具有(示范性)
4.教師的表率作用主要體現在(言行一致)
5.師生關系主要取決于(教師)
6.少年期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11、12-14)
二、辨析題
1.教師職業也是一種專業。
正確。這是因為教師職業符合以下基本條件:需要專門的知識技能;遵從以奉獻和服務精神為核心理念的職業道德;要接受專業訓練,并為社會機構所認可;擁有專業的自主權。
2.教師為了更好的了解和教育學生,可以拆看學生的信件。
錯誤。因為教師違法了《教育法》規定的受教育者享有的隱私權。從法律角度說,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他們的權益受法律的保護。隱私權,包括通信等,收到法律的保護。
三、簡答題
1.教師這個職業有哪些重要作用?
1)教師是日呢類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對人類社會的延續與發展有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
2)教師是人類領會的工程師,對青少年一代的成長起關鍵作用
3)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其主要依據是:
1)教師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師是教育工作的決策者。在教育過程中,從教育目標的確定到教學藝術的體現,都取決于教師
3)教師是教育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教師總是一定社會利益的代表者,是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執行者,他決定著學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人格的形成
4)教師是教育效果的影響者。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成效都取決于教師。
3.教師勞動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教師勞動的主要特點是:
1)復雜性、創造性。復雜性指教師的勞動不是一種簡單勞動,而是一種復雜勞動。教師的勞動不僅有體力的付出,還有腦力的付出。創造性指教師要創造性的運用教育教育規律。
2)連續性、廣延性。連續性是指時間的連續性。教師的勞動沒有嚴格的交接班的時間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可能是教師勞動的時間。光焰性是指空間的廣延性。教師沒有嚴格界定的勞動場所,課堂內外、學校內外都可能成為教師勞動的空間。
3)長期性、間接性。長期性指人才培養的周期比較長,教育的影響具有遲效性。間接性指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而是以學生為中介實現教師勞動的價值。
4)主體性、示范性。主體性指教師的勞動手段是教師自身。教師自身可以稱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響里的榜樣。示范性指教師言行舉止、品德才能、治學態度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4.教師的勞動為什么具有復雜性?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師勞動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單方面發展的人。
2)教育任務的多樣性。教師不僅要教書 ,還要育人。教師要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是多樣性的。
3)勞動對象的差異性。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千差萬別的人。教師不僅經常要在同一個時空條件下面對全體學生,實施同一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5.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勞動創造性從總體來講主要表現再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規律上。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學上的不斷更新
3)教師的"教育機智"
6.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主要包括:
1)愛崗敬業。人民的教育事業是偉大的事業,也是崇高的事業。教師應為此感到光榮和驕傲,并準備為之獻身。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
2)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愛生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表現。
3)團結協作。教師所從事的是培養人的事業,人的成長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才的成長是多方教育者集體勞動的結晶,教師必須與各方面協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4)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舉止、品德才能、治學態度等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必須時時處處對自己嚴要求,身教重于言教。
7.對于教師愛生方面有哪些要求?
教師對學生的愛由其特定的要求:
1)將對學生的愛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
2)將對學生的愛與尊重、信任學生相結合
3)要全面關懷學生
海航集團有限公司是2000年1月組>文秘站:旅游等產業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海航集團2012年營業額1073億元。海航集團從偏居一隅的海南島壯大為年營業額上千億元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優秀的企業文化一直被其視為最具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海航的企業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為核心的。表1試圖說明海航的文化體系。正在這種企業文化的引領下,海航集團曾四次榮獲“中華慈善獎”,多次榮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杰出企業”、“社會責任優秀企業獎”、聯合國頒發的“南南獎-企業社會責任獎”等。海航自成立以來,熱衷于公益事業。持續推出“光明行”、“至善井”等公益活動,在支持教育、幫孤助殘、扶貧賑災、環境與文物保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總價值逾8億元。[2]這些都是海航文化中“為社會、為他人做點事”的體現。
2海航文化融入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校園文化的實現方式
海航集團于2010年4月開始接管長沙南方職業學院。學院專業和集團產業對接的同時,將海航優秀的企業文化引入校園中。優秀的企業文化和學校的校園文化融合使長沙南方職業學院的職業教育錦上添花。
2.1物質文化層面引入海航企業文化物質文化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就企業而言,物質文化體現在人們可感知的企業建筑、企業徽章、標識、統一制服等被人們第一眼所感知的外在物質形態上。就大學校園來講,表現在校園的建筑形式、道路名稱、?;铡俗R等多個方面。加入海航集團后,長沙南方職業學院在校園文化物質層面建設方面引入了海航企業文化。具體做法包括:將教學樓命名為“求知樓、至誠樓、樓”等既體現海航文化精髓又有人文感召力的名稱;在教學樓門欄上懸掛了海航的經營理念“誠信、業績、創新”字符,同時行政辦公室中、圖書館、宣傳欄等顯著地方張貼了《海航同仁共勉十條》;修建了涼亭緬懷《海航同仁共勉十條》的提出者南環瑾先生,并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涼亭;學校宣傳片及教室里的宣傳黑板報引入了海航企業文化宣傳;教師及行政人員上班時穿工裝、配帶工號牌等。這些做法,使廣大師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海航企業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校園文化的輻射作用。
2.2日常校園管理中引入海航企業文化具體做法是:第一,將海航企業文化教育納入日常教學體系。每年新生入學的開學第一課,海航集團的陳鋒董事長總是親自給學生講授海航的企業文化,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學會“人道做人”的學問。并通過設立“董事長助學金”表彰和鼓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這體現了海航“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作點事”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學生做一個社會有用個的人的理念。學生在校期間,開設不少于8課時的《海航企業文化》課程,這門課程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第二,建立每周二海航文化全員學習長效學習制度。每周二下午的時間,學院不安排教學活動,將此時間段固定位為海航文化學習。此外,通過在學院積極開展海航價值體系演講比賽、海航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推廣海航文化。通過宣傳片演播、書寫海航文化學習心得等形式,強化廣大師生對于海航文化的認識。培養師生員工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精神。在情感上認可海航的企業文化,在道德上樹立遵守職業操守的理念。第三,開展新生勞動周教育。對于剛入學的新生,開展為期一周的勞動教育,通過用自己的雙手美化校園,加強對校園的認同感。建立日常上課考勤制度、學生會會議穿工裝、帶工牌等一系列制度,使學生意識到上課就和上班一樣。慢慢在校園中形成了職業素養。第四,積極組織師生員工參與海航集團活動。每年夏天,海航集團會獎勵集團內的優秀員工參與集團組織的夏令營活動,除了參觀旅游景點外,還參觀集團內其他企業,此活動也輻射到校園中。學院每年也會選派優秀的師生參加該活動。使師生更加了解海航集團的運營情況。
2.3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強文化建設建設高度仿真實訓室,模擬企業真實工作環境。我院航空服務專業學生在航空模擬倉上課時,主講老師是具有工作經驗的海航集團的空乘人員,要求學生必須身著海南海空
公司空乘人員的工作制服,這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僅是一名學生,還是企業需要的人才,為其畢業后適應企業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礎。同時學院依托海航集團相關產業,開辦了“海南航空空乘定向班”、“海航酒店班”、“海航金海重工班”、“物流管理人才定向班”等,還與多個知名企業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這使學生接觸到與今后工作崗位極其相似的職業環境。使學生對企業的工作環境、管理環境等形成身臨其境的體驗,增強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4其他引入企業文化的措施其他的措施包括校企共建課程開發、企業專家座談會和任職職業教師、教師深入企業學習等等,都能有效提高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融合的深度。
[關鍵詞]思想品德;師德;傳統美德;鞏固
談起教育目標大家都知道 “教書育人,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全面發展”是現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小學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因為學做人是成才的第一步,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會培養什么樣的人,首先培養好做人,再學更多的學科知識,這樣的教育才有發展,成功人士都必須具備這樣高尚道德品質,因此從小就培養好學生的道德理念,并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好學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鄉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道德教育從教師自己開始做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思想道德、精神風貌、學識水平、素質能力如何,直接影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進而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苯處熓堑掠逃ぷ鞯闹髁?,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各種渠道進行育人的功能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關鍵。我們的辦學方針是德育為先、五育并養、全面發展、培養能力。
1、教師的師德最為關鍵。
鄉村寄宿制小學里大部分生活都是師生一起度過的,偏遠的鄉下學校交通、信息等各方面都不太方便,教師是最主要的信息來源,小學生本來喜歡模仿別人,也特別渴求和期待教師能帶來更好的、更多的信息和知識,老師的日常行為就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的師德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鄉下教師,要作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作為學生的好榜樣,老師要特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這里不僅體現了自己的表現,又時時溶入了學生的心田。
2、應先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雖然是在偏遠鄉村,每年都有各方面的培訓使老師們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鄉下也要努力地向素質教育方向發展,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全面提高,積極推進義務教育普及。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淡化選拔意識,要承認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自身個性得以充分發展,使整體素質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3、教師要從小事做起,注重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從小事開始,從自己開始要注重良好的行為習慣,盡管是在鄉下的小學里,但是我們還是要重視學生成長發育的過程,從小事慢慢來培養。特別在鄉下寄宿制學校里學生們長時間跟老師一起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老師就成了像他們的父母,時刻都不離開他們,有了這樣的機會,老師的責任更大要保證學生學的好,吃的好,休息的好,還要安全管理好,自己看來這些都跟老師的愛是離不開的,因此,學生需要我們用真誠的愛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來指引他們學會做人,學會處事。教師在教學中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自己的修養習慣做起,從自己的言行做起,一點一滴都影響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4、老師良好的職業心態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課堂是德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老師在課堂里表現好自己的品德,需要具備一個與職業相匹配的態度與心境。良好的心態有利于教師人格美德的展示。老師良好的職業心態是建設和諧學校的保證,是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保證,是維護老師心理健康的保證。因此,老師首先要有愿教、善教、樂教忘我工作的心態,不斷進取和甘于奉獻的精神。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加強思想品德課程意識,教書和育人融為一體。
在小學階段開展思想品德課是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諸如同情心、樂于助人、尊重他人、熱愛勞動、珍惜一切勞動創造等基本道德素養應當從小培養,并形成習慣?!鄙虾盟枷肫返抡n,首先這課是講道德的課,課堂上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就是最大的課堂道德。
2、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發揮育人能力。
每個小學生最先接觸的是自己的家庭,作為小學生人生途徑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學校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
在鄉村長大的孩子的家境比城市的孩子相對來說比較差,但在傳統美德的影響下大部分孩子都愛勞動很勤勞,有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學生就會自覺地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勞動幫著做”、“集體勞動積極做”,在勞動中接受更深刻的教育。在勞動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培養勞動習慣以及勤勞、節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難作斗爭、助人為樂等思想品質等高勞動教育,這里有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很大的作用,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和影響家庭教育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學校德育的必要補充和助手,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家庭和中華傳統美德理性的呵護與教育,所以我們要繼續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
3、組織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動習慣,所以,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的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組織各種活動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方面、交流和組織能力,在校集體生活的這小社會里學會愛護公物、合作、協作較好很多好朋友等方面的好習慣,搞活動讓生生互學、師生互動,找回學生的興趣讓被動中找回主動,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培養小聲點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樣倡導了“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關注情感,關注生命,關注個性,讓每個學生的品德個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