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11:1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閱讀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判斷和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謂閱讀是語文之本,是學習之母;通過閱讀,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所以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致力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語文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是需求的動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就像花香引來了蜜蜂一樣。學生努力尋找閱讀機會,從中獲取信息,得到了閱讀的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質量,也可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閱讀的書籍,供學生閱讀。如向學生推薦科幻小說、童話故事、傳記、游記、各國的風土人情、名人奮斗故事、百科全書等。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得到閱讀滿足,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就更會增加閱讀的興趣。同時,教師還要注重依靠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動和吸引學生。讓他們在有目的和對象的閱讀中逐漸培養興趣,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品味漢語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讀,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內涵,在讀中浮現語文意境?!彼栽谛W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同時在閱讀訓練中,發展學生的智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充分的朗讀能讓學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內涵,有助于發展學生語言。因此掌握朗讀的方法是閱讀教學中的訓練重點。而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扮演好指導角色,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朗讀,是一種審美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
三、制造矛盾,鼓勵質疑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
四、以人為本,突出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爸魅恕睕Q定著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和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這樣,學生才會有“心理自由”的感覺,也才能積極地思考和賞析課文,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加強訓練,促進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 閱讀 能力 方法
小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比如閱讀水平低下會影響數學中的應用題的解答等。怎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下面w 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增加學生閱讀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尤其適用于年齡尚小的小學生,因為小學生的自制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光靠別人的督促很難在閱讀上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能把閱讀轉化為內在的興趣,那么對于小學生閱讀的提高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總結了兩點經驗:第一,采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后選擇優秀教材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與課本相關的趣味故事,故事內容可以采用略講、分段講的方法,但不可講盡,激發學生聽下去的興趣,然后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學生往往會帶著好奇心去學習,閱讀水平提高的會很快,學生閱讀的材料的選擇要有趣味性、適應性和方向性。第二,突破傳統的僵化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傳統的教學方法講究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很多教師仍然遵循著課文閱讀示范、學生跟讀、熟讀成誦的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不是說沒有可取之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的教流了,應該對其進行改造。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不能以教師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而應該引導和培養學生感受、欣賞、評價能力,這種思想也符合現代教育教學思想。其次,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運用自己的語言、神態,通過形象化的講解使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可理解的范圍,積極引導學生在獨立閱讀中促成這種轉化,以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師要通過設置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榜樣人物的設置,很容易激起小學生閱讀的動力。在樹立大榜樣的情況下,在學生身邊也可以設置小的榜樣。例如,在班級舉辦閱讀小明星的評選活動等??傊喿x興趣的培養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二、熟讀與泛讀相結合
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閱讀,一句一句跟讀直至熟讀,可增加他們感知固定詞語的能力和語句的斷句能力,有助于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但同時,如果閱讀僅限于課堂跟讀,那么他們的思維會停留在固定詞語的組合中,而固化詞語的有限組合又會限制他們閱讀水平的提高。
閱讀是一種思維方式,甚至有科學家研究聲稱,不同的語言模式(比如英語與漢語語言模式的不同)對智力的影響是不同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熟讀會固化思維方式。但是熟讀的好處不言而喻的,熟讀可以使小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尤其對于古文。泛讀對于彌補熟讀的缺點有很好的作用,其也是培養小學生閱讀速度、詞語組合能力的一個很好方法。因此,熟讀和泛讀的組合缺一不可。熟讀與泛讀是課上與課后進行閱讀訓練的兩個主要方法,從時間順序上來說,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我們應以課堂教材熟讀為主,逐漸加大課后泛讀材料的比例;到了高年級逐漸以課后的泛讀與課上的熟讀相結合的方法為主。熟讀側重于對文章深意的理解,對文章的寫作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泛讀側重于對知識面的拓展,對語言風格的廣泛涉獵,對熟讀技巧的遷移應用。兩者之間不可偏廢,應該相互結合,作為教師,應該對小學生進行有意識地引導。
三、閱讀方法的傳授
熟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有人以漁,講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首先是第一位的,可見方法的重要性。任何事情都要講求方法,如果一味的蠻干,往往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就會事半功倍。
(一)快速朗讀法
對于檢驗一個人閱讀水平高低的一個有效方法便是讓其朗讀一段文字,從其朗讀的速度和其連貫性中,便可以判斷其閱讀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們可以從這點著手分析為什么有的學生可以流利而連貫地完成閱讀,而有的學生卻不能。作為閱讀能力相對較強的教師來看,這涉及到方法問題,可以理解為閱讀視域問題。所謂閱讀視域,是指在視力范圍內能加工理解文字容量的多少。閱讀水平低下的學生閱讀視域比較狹窄,而閱讀水平比較高的學生閱讀視域相對較寬。閱讀視域寬的人可以在沒有讀出文字的同時理解下一句話甚至更多內容,所謂的一目十行便是這個道理。筆者認為,思維同時加工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提高相輔相成。打個比喻,這一過程像是多核處理器,可以理解正在讀的文字的意思并發出聲音,還可以對即將閱讀的文字進行“預覽”。所以,在閱讀訓練中,可以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快速朗讀法的訓練,拓寬其閱讀視域。
(二)默讀法與略讀法
1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
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又是不易突破的難點,這是一個不好掌握,但必須掌握的環節,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收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無誤地給學生講清楚。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嚴重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使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的接受記憶的過程。但是,探究性學習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是學習的唯一方式。美國就因為全面推行“發現學習”,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不牢固,系統性不強,說寫算技能下降,如今他們正大力開展“恢復基礎運動”和“最低能力測驗運動”目的就在于扭轉這一趨勢。這一教訓,值得我們深思與記取。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人們的學習方式除了探究學習外,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接受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并不是所有知識和內容都需要以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二、獨特體驗和價值引導。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無疑是對學生健康個性和健康人格的尊重和關愛。在這種新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結果學生對課文的“反應”的確出現多元化,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開放和利用課文潛在的認識價值,挖掘和展示教學中各種價值的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因為小學生畢竟年齡小,閱歷淺,對事物和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容易出現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或以偏概全、以己及人的現象,盡管見解有別他人,顯的“獨特”,我們也不能照單全收,而應該委婉矯治,巧妙引導,從而使教學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陶冶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學生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以上述“狐貍是聰明的”為例,教師可問學生:狐貍的聰明是在什么樣的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用在了哪些地方?以此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理解其“聰明”是因為騙人有術、騙技高超,它是用故意說好話使人受騙上當的計策去滿足自身的欲望,它的“聰明”是建立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基礎上的,違背了做人的“誠信”,其手段是不道德的。如此引導,既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學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禮。
2自主選擇與統一規劃
“你喜歡讀哪一段?”“想學那一段?”已是當今閱讀課堂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從物本到人本的提升,從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高,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兒童學習觀和對學生個體生命的高度關注。然而凡事都有個度,須知“過猶不及”。一教師教學《荷花》這課,問學生“最感興趣學哪一段?”大部分學生喜歡“一池荷花隨風舞蹈”一段,于是教師就從這里開始,這看是尊重學生,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但事實上,有悖于課文的內在聯系和情感脈絡,不利于學生對文章情蘊的領悟,因為,《荷花》一文是按“聞花香――觀花姿――愛荷花――變荷花的順序寫的”,“一池荷花隨風舞蹈”一段是作者欣賞了荷花之美后愛花之情的真實表露。沒有了前面內容的學習、理解作為鋪墊,學生又如何能體會到作者愛花、迷花、醉花的感情呢?對這樣結構特殊或有內在情感聯系的課文,如此教學顯然是不妥的。再如,現在課本中有不少的課文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如學生只選背其中最短卻不是語言精美或表達有特色的一段,與編者意圖、教學要求顯然背道而馳,實在不利于語言的積累和學習目標的實現。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除了學習有直接知識外,還要更多地汲取間接知識。所以,課文教學在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同時,也需要一定的統一要求和規劃。為了使這種統一要求和規劃成為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教師應多采用誘導和激勵的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一、情感導入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其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巨大的助推力。有些小學生對閱讀有畏難和厭倦情緒,歸根到底是沒有興趣。因此,在課前、課中、課后激發學生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力提倡智慧課堂的今天,利用情感導入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很多,如圖片法、影像法、提問法、聯想法,等等。
圖片法是展示與課文有關聯的圖片,通過形式多樣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以直觀圖片使學生感悟,從而引發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興趣。影像法是運用多媒體手段,放映一段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或影像,引發學生的遐想,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提問法是教師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并且是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聯想法是將新課文類比一些學過的經典文章,讓學生聯想其相似性與不同點,深層次地閱讀課文。總之,情感導入法的宗旨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欲望,使之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采用設置懸念的方式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在閱讀《比尾巴》一文時,教師可采取提問法,問學生:“我們自己有沒有尾巴?課文中的一群小動物有沒有尾巴?這些小動物用自己的尾巴做了些什么事?”可用懸念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情節,課堂的閱讀氛圍漸漸營造起來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生產生了觀察的欲望,還產生了寫作的意愿。當學生讀到猴子、小白兔、公雞、孔雀等動物參加比賽,就產生了進一步閱讀的興趣,好奇地想知道它們尾巴的特點和長處,還會聯想到對其他動物的觀察。教師若能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探索和求知,就能更好地確立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實現快樂閱讀。
二、課外閱讀法
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有益讀物,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但不少學生雖然閱讀廣泛,閱讀能力卻沒有明顯提高,原因在于他們只是泛泛而讀,停留在了解瀏覽的層次。因此,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正確閱讀。
一是多感官閱讀。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大多是靠默讀來理解內容的,但默讀內容容易遺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刻。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精彩句段,大聲地、瑯瑯地誦讀。通過眼、耳、口、腦等多感官的協同閱讀,記憶精彩句段的內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二是抓意境想象讀。引人入勝的課外讀物,作者往往比較注重意境描寫。如在文章開頭,或揭示故事的背景,或渲染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得到美的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給讀者留下思考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品的這類細節時,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象,使學生能夠入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
三是推薦經典讀物。課外讀物種類繁多,但良莠不齊。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閱讀適合小學生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習慣。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師因勢利導,向學生推薦了安徒生的其他優秀作品,如《演木偶戲的人》《海的女兒》《母親的故事》等,用適當的讀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三、交流互助法
閱讀的交流互助有多種形式,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可以取長補短、教學相長。交流互助法是讓學生閱讀課文之后,相互交流閱讀心得和感悟。這種方法有益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保持和分享。如用演講、講感悟、講故事、展示等方式,讓學生交流文中的大事要聞、奇事怪物、民情風俗、自然風光等。還可定期開展書面交流活動,比如優美片斷摘記匯展、讀書筆記結集、讀書會等。
如教學課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師就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交流來感悟“神圣”,理解印第安人對西雅圖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他們來說,這片土地是珍貴的,是神圣的。學生在交流中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發現了人類與大自然的息息相關,同時產生了保護環境的意識,使主題得到了深化。
四、激勵評價法
教學如果缺乏激勵評價就如同一潭死水。好的教學方法離不開恰當的評價,尤其是對小學生,恰當運用激勵評價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常采用的激勵評價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不定期評價如課堂上的即時激勵,對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等;定期評價則通過開展各種讀書活動,如開展讀書筆記、閱讀之星評選活動、講故事大賽、演講比賽、現場作文大賽等,表彰先進,樹立榜樣,激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五、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法是培養學生深層次閱讀的方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和思維能力。在學習比較抽象的說明文時,需要學生擴容知識量,就要在課前布置任務,提出課文存在的疑問和難點,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到圖書館搜集文獻資料、閱讀相關書籍、進行實地調查、請教專業人士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這些活動往往需要進行深入閱讀理解。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作為基礎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立足于保證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閱讀技巧,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薩特說:“閱讀就是自由的夢。”閱讀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閱讀的味道,在聯想與想像的空間里學會理解,發展思維,陶冶性情,進而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只有把閱讀真正還給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地喜歡閱讀。
1.愉悅的閱讀環境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閱讀環境是有效閱讀的保證,學生是閱讀的主人,作為教師,有義務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在教學初始,教師的導語可以把學生快速地引入閱讀環境。開始閱讀,教師根據閱讀內容,可以靈活性地選擇音樂渲染、合理的閱讀形式(朗讀、默讀、誦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帶問題讀書等。學生讀書之后,要創設開放自由的討論環境。這些都有利于鞏固學生的閱讀效果,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問題的設計非常重要。問題是激發思考的鑰匙,有效閱讀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具有開放性,難度恰當有梯度,反對滿堂問和以問代罰,既要面對大多數,又有利于個別生的發展和思維。
2.充分的閱讀時間
閱讀中的傾聽和對話,就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對話。這種心靈的對話,應該是自由的,而不是強迫的。在這種對話基礎上的自由交流和討論是更廣范圍內人們的對話,有利于每個讀者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熏陶。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讀者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在做課堂預設時,教師往往更多考慮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流程的推進,教學環節的銜接,而更多地愿意擠占學生的閱讀時間,來保證整個教學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練中,孩子的自主閱讀成為了一種形式。剝奪學生自己閱讀文本,就是剝奪學生的傾聽和對話,剝奪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對話,也就是放棄閱讀能力的培養。沒有充分的閱讀,就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失去了閱讀的快樂。
3.獨特的閱讀感受
新課標要求,要充分尊重個體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而閱讀是個體的行為,由于個體的性格、經歷、知識體系的不同,同樣的文字,閱讀后的感受并不相同。因此,在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觀點,進行正確的評價和引導。這也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觀點,不要輕易打斷,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吝嗇你的評價,評價時給點熱情,給點期望,同時又要指出問題,指明方向,一味的表揚和一味批評同樣可怕。
二、教會學生學會閱讀
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地閱讀和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正是課程計劃賦予語文課的重要任務。
1.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課,應該努力讓學生自主讀書,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承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差異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定。我們應該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不要只盯著本年級的目標。如低年級學生閱讀課文,可以按“讀準――讀通――讀懂”這樣幾個層次進行。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這里強調“品讀”,按照年級的不同有一定的培養欣賞、評價能力,這樣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2.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應該努力提倡學生創造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語言和創造性思維。
廣義來講,閱讀的形式主要有讀、述、唱、畫、演、問、比、思等。我們要把他們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讀述結合、讀唱結合、讀畫結合、讀演結合、讀問結合、讀思結合、讀比結合、讀寫結合等,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從而創造性地閱讀。
三、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生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包括課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一項大工程,同樣需要學校與老師的幫助指導。研究表明,中國兒童的閱讀量遠遠少于同年齡西方兒童,中國兒童大量閱讀的時間也比西方兒童兒童整整晚了四年,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利用學校的資源,自主開發資源,通過課外大量的閱讀,不僅是對閱讀教學的補充,更是閱讀積累,思想積累,方法積累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拓展閱讀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向我們提出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毙抡n標的這一全新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內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了,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僅僅等同于語文學科學習了。
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解釋、整理、歸類、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谝陨系恼J識,在教學中嘗試著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訓練,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課文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兑灰沟墓ぷ鳌芬晃?,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們對的愛戴,更好地體會生活儉樸、工作勞苦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集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后,在學生心理留下的是對人物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
二、課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課文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習提供廣闊的舞臺。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的建構,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草船借箭》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點,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了另一個信息。為學生準備《三國演義》中孔明借東風的課外閱讀材料。學生在閱讀兩篇同一個主題的材料時,就自覺地進行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自然地總結出了周瑜、諸葛亮等人物豐滿的性格特點。
三、課后推薦信息,拓展延伸課文
一、串講法
“串講”即連接、貫穿式的講解。串講法是語文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容易形成課堂教學“一言堂”的現象,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逐漸減少。而作為一種方法,串講法也有其存在和開發價值,對那些學生必須領會的重點、難點,還是要運用串講方法,注意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進行串講。
二、談話法
目前,在語文課堂內,談話法也經常為教師廣泛采用。但是,談話法在推廣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所有語文新課講授都采用談話法,而不管學生對語文教材內容是否理解。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經思考就能回答對,完全是為了提問而提問,這就毫無啟發意義。也有的教師將談話法片面理解成問答式教學,課堂內一問一答,盡管非常熱鬧,課堂氣氛活躍,而效率卻較低。這些現象的發生,并不是談話法本身的缺點,是部分教師對談話法理解片面或運用不當導致的。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談話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思考價值,并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易要適度;二是提問要有目的性,不可過多而使學生機械性回答,疲于應付,擠壓了學生讀書、思考探究的時間;三是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面對不同的學生,要防止發生少數優等生作答,多數學生充當觀眾的現象;四是提出的問題既可以是由教師提出的,也可以由學生提出的;五是提出的問題不能僅限于文本內容,還一定要指向文本的語言形式,不然,就背離了“學習母語”這一語文課獨擔重任。
三、講讀法
語文教學講讀法是將誦讀、講解、指導、練習結合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講讀法能幫助小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方法,掌握字間句篇的基本功。必須把學生的實踐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由學生自己多讀、熟讀,自己感受、思考、分析、概括、鞏固、運用所學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講讀法中,讀是基礎,議是關鍵,練是手段,講是貫徹始終。講解只起引導、解惑、總結的作用,練習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技能,二者都是手段,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才是目的所在。所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背誦課文是講讀課的主要活動。
四、品味法
“品味”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文學欣賞和評價,學生的閱讀理解也往往伴隨著欣賞和評價,再小的學生在閱讀作品時也會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感情。因此,現行語文課程標準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分析課文的表達形式,領悟意蘊和寫作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品味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認識水平較低,其欣賞與評價處于初級階段。品味畢竟是較高層次的閱讀,有濃郁的文學閱讀色彩,因此,在教學中占用的時間不可過多。對小學生來說,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從讀懂兒童讀物到讀懂科學普及讀物、歷史傳統教育讀物,才是小學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二是品味文學作品,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品味重在感悟、感知、啟發,可以通過朗讀表現,若要求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意會或感悟,經常會弄巧成拙。三是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小學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動形式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在欣賞和評價作品時,教師要對充滿童性的想法予以理解和鼓勵。四是教師應引導學生提高欣賞能力和評價水平。并給予適當地點撥和引導,與他們平等地交流各自的閱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