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10:26: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商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2、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
3、商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 中小企業 國民經濟 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中小企業,怎樣劃分中小企業,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樣,這是我們在制訂和實施中小企業政策,進行企業統計和經濟管理,以及對外交流中經常提到的問題。但令人驚訝的是,多數國家還沒有統一的中小企業定義,而且由于各國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對什么是中小企業各有其符合本國實際需要的界定標準。如美國將從業人員500人以下,年銷售額35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稱為小企業,而這樣的企業在我們國內許多地方就算是很大的企業了。
雖然世界各國對什么是中小企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中小企業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的“底座”,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現代化不可能消除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層次性,生產的大型化、集中化和分散化是現實經濟中并行不悖的新趨勢。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一批企業通過擴張、兼并、收購形成規模巨大的企業集團;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業也蓬勃發展,并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現在:
第一,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推動力量。企業規模的大小,是由技術裝備、產業特征和市場需求等各種因素共同決定的。企業規模既不是越大越先進,也不是越小越經濟,而是要受市場競爭的最終裁定。經濟發展的一種普遍現象是,大中小企業并存,并表現為金字塔型,塔尖是為數不多的大企業,塔基則是為數眾多的中型企業和小企業。這是因為,社會化分工和生產的專業化為眾多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分工和專業化意味著即使是大企業,它的發展也離不開其他企業提品和服務。所以,即使是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對就業與國民生產總值也有著重要的貢獻。美國、歐盟、法國、日本等國家的中小企業的數量均占企業總數的98%以上,在數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優勢,就業人數占65%-80%,提供了超過半數的就業機會;GDP和產值分別占40%-60%和50%-65%,創造了相當部分的國民財富(1)P117。改革開放28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蓬勃發展,到2006年10月底,中小企業數已達到4200多萬,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已達到43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達到3800多萬戶。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和上繳稅收,分別占全國的58%、68.3%和50.2%。中小企業的發明專利占全國的60%以上,研發新產品超過全國的八成,提供了城鎮就業人口75%以上的就業機會。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就地區來說,我們以比較偏遠的云南省為例,到2005年底,全省中小企業共有6.65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9%;從業人員238萬人,占全省企業從業人員的88.5%;上繳稅金253億元,占全省企業稅收總額的38%;完成增加值1374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0%;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75.1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6%。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講,具有經濟發展推進器和社會政治穩定器的作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只有中小企業的廣泛發展,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充分發展。
第二,中小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是中小企業最主要的經濟作用之一。中小企業通過兩種方式促進從業人員的增加:第一種是靠中小企業的新建;第二種是靠這些企業新建后的擴張。中小企業能靈活地組織和吸收不同素質的勞動力就業,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因而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據統計,雇員少于250名的中小企業占歐盟企業總數的99.8%,其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66.52%;在美國,1976年-1990年間,中小企業提供了全部就業機會的53%,其中新增就業機會的65%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2)P179。目前我國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約為1.5億人左右,其中在中小企業就業的就有1.1億多人,占73%。特別是近幾年來,非國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大大拓寬了就業渠道,成為解決國內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榮獲“全國再就業先進單位”的廣西南寧市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全市新增就業8.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3萬人,其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新增就業1.8萬人,吸納下崗失業人員3500多人。3中小企業的這種作用在經濟衰退時期表現得更為明顯。在大企業因不景氣而裁員時,小企業一般能保持一定的就業增長速度,從而起到穩定就業市場的作用。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持續的全球經濟衰退中,英國的失業人數經常超過300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的10%以上,這些勞動力大部分轉入了中小企業。在美國,1988年至1990年期間,大公司裁減了50萬職員。而同一時期,20人以下的小公司卻增加了410萬個就業機會,不僅緩解了大型企業的減員壓力,而且提供了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新增就業機會(4)P179。
第三,中小企業是大企業發展的依托。隨著產業分工和專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加強。在生產領域,中小企業可以對大企業所需原材料進行開發和初加工,可以為大企業分散加工零部件,可以對大企業大批量產出的一次性產品進行小批量的二次加工使產品適銷對路,可以與大企業協作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試驗。舉例而言,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波音客機,所需的450萬個零部件,來自6個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1.5萬家中小企業。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過是科技的設計、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和產品的最終組裝而已(5)P157。在流通領域,中小企業可以為大企業供應原輔材料,擴散產品。在大企業周圍有一大批中小企業補充和協作,有利于大企業克服“大而全”的傾向,有效地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實現低成本擴張。分工協作既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使得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發展。
美國小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杰斯汀?G?隆內克和卡羅斯?W?莫爾、J?威廉?彼迪合著的《小企業管理》一書在提到小企業輔助大企業的作用時,認為小企業使大企業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的職能是:分銷功能、供應功能、服務功能(6)P34。較充分地說明了中小企業作用的發揮有助于大企業的成功。
第四,中小企業是活躍市場的基本力量。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是通過各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來實現的。生產要素流動的過程也就是企業間優勝劣汰的過程,期間一些企業破產、一些企業新興是必然的結果。一個大企業的破產無論在哪種社會制度下都將造成較大的社會震動,而中小企業具有可替代性,即一個中小企業所從事的活動比較容易為其他企業所替代,少數中小企業的失敗、倒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有限的,其盛衰存亡,即使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容易被社會心理看成是一種很自然的經濟現象。因此,中小企業的新陳代謝,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越性。同時,中小企業在轉變生產方向和更新換代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更貼近消費者,能更快地接收市場信息,調整經濟方向、形式和力度。同為市場主體,如果說大企業是實力所在,那么,中小企業則是活力所在。
第五,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優勢。中小企業的領導層往往比較精干,內部交流渠道比大企業暢通,開發成本比大企業低,通過研究開發及生產和營銷上的相互結合,能更容易地克服內部交流和文化差異上的障礙,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作出創新決策;而大企業的官僚體制,一般情況下使決策層趨于保守,不利于創新的風險投入。大企業的行政等級制度常常窒息研究人員的創新激情,中小企業寬松的管理環境有利于創新活動的展開。而且,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經常得益于大企業溢出的科研人員。中小企業把創新作為競爭戰略的核心,而大企業對科研人員的重視則體現在把他們調到管理層去。大企業對一些小的創新不太重視,而中小企業往往對這些創新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另一方面,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大企業往往反應遲緩,即使擁有先進的工藝技術也未必應用,中小企業則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只要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能給企業帶來利益,就會毫不猶豫地采用。因此,中小企業創新在量和質上都表現出很高的水平?!缎∑髽I管理》作者認為,根據美國商業部的許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50%的革新和95%的開創性革新來自新建的小企業(7)P32。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分析發現,20世紀美國許多重大技術創新,包括飛機、DNA指紋技術、人造生物胰島素、錄音機、心臟起搏器、個人電腦等,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并推向市場的。在我國,中小企業也越來越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載體。據湖南省經濟委員會2006年12月底的統計,該省專利的65%、技術創新的75%、新產品的80%是由中小企業實現的。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作為社會經濟中的活躍因素,在其國民經濟發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注 釋:
[1][2][4]陳乃道.聚集中國經濟[M].北京:改革出版社.1979.
[3]《華南新聞》[N]2004年9月14日第一版.
[關鍵詞] 典型相關 汽車制造業 國民經濟
一、引言
1986年,國家“七五”規劃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汽車制造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發展,但當時汽車年產量僅為37萬多輛,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很小。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汽車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汽車產量年均增長20%以上,對世界汽車增長每年的貢獻率達到近50%。2008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二位,汽車工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2% ??梢哉f,此時的汽車制造業已經真正成為了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汽車制造業的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許多人對汽車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也產生了懷疑。為此,本文采用了典型相關模型對國民經濟與汽車制造業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汽車制造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高度相關,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實證分析
1.研究方法。典型分析是研究兩組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多元分析方法。它借用主成分析降維的思想,把多個變量與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化為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 即首先在每組變量內部找出具有最大相關性的一個線性變量組合,然后再在每組變量內找出第二對線性組合,使其本身具有最大的相關性,并分別與第一對線性組合不相關。如此下去,直到兩組變量內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被提取完畢為止。有了這些最大相關的線性組合,則討論兩組變量之間的相關,就轉化為研究這些線性組合的最大相關,從而減少了研究變量的個數。
2.指標選擇及數據來源。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非常多,至今國際上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指標體系。因此結合國民的實際情況和各指標的經濟意義,并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通過篩選,從經濟增長、社會財富和居民生活水平三個方面確定了6項指標,作為因變量組??疾旖洕鲩L的最常用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依據生產法,選取了一、二、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三項指標,分別記為。社會財富的總積累用資本形成總額來反映,記為。居民生活狀況通過居民收入和就業狀況反映,選取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兩指標,分別記為。汽車制造業的發展共選取了4個指標,分別是:企業個數,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并將這4項指標稱為協變量組。
樣本數據均來自于《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9)》、《中國統計年鑒(2009)》,具體以2008年中國大陸的省際截面數據作為樣本(即大陸的31個省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3.模型建立。在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消除量綱的處理后,采用SPSS13.0經濟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得出如下結果。(1)典型相關系數及其檢驗。首先通過Pillai跡檢驗,Hotelling-Lawley跡檢驗,Wilks L檢驗和Roy的最大根檢驗,分析兩組變量的相關性。四個檢驗都是有兩個自由度的F檢驗,每個檢驗都給出了相應的F值和p值,結果p值均為0.000通過檢驗,可以進行典型相關分析。通過分析得出,前三對典型變量(U,V)的累積特征根已經占了總量的99.261%。它們的典型相關系數也都在0.8之上,表明相應的典型變量之間密切相關。接下來進行維度遞減檢驗。維度遞減檢驗檢驗的是從本行所對應的典型相關系數及其以后的所有典型相關系數。如果有一行維度遞減檢驗不顯著,即說明以后各行的典型相關不顯著。因此維度遞減檢驗能夠提供每對典型相關的檢驗信息。經計算,前三對典型變量通過檢驗,相關關系顯著,僅用這三對典型變量就能夠用協變量組來解釋因變量組。(2)典型相關模型構建。鑒于原始變量的計量單位不同,不宜直接比較,因此采用標準化后的典型變量系數,構建典型相關模型,見表1。
表1 典型相關模型
4.結果分析。根據典型變量重要程度及系數大小,從建立的典型相關模型可看出,國民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受汽車制造業發展狀況影響的程度可用三對典型相關變量予以綜合描述。
第一組典型變量和最相關,也就最能揭示國民經濟發展與汽車制造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由第一組典型相關方程可知, 與工業總產值相關;與第二產業GDP以及第三產業GDP呈高度相關。汽車產業的發展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供需兩旺的汽車制造業具有較高的產業增加值,汽車制造業作為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加值直接影響到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生產總值。另一方面,汽車制造業的發展還會帶動金融業、汽車服務業、燃料能源業等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第二組典型變量也相關,但遠遠不如和的相關那么顯著。根據第二組典型相關方程,與汽車制造業發展相關的主要因素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總產值;第二產業GDP,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汽車產業的發展,要求其配套展業也相應發展。為其配套的鋼鐵業、橡膠業、機械工業等相關第二產業得到發展,同時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相應發展起來,汽車制造業帶動了國民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第二產業GDP的增長具有拉動作用。
第三組典型變量相關程度相對前兩組弱。與汽車制造業的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相關;國民經濟的第三典型變量呈高度相關。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眾多的就業崗位,拉動了就業。
總而言之,汽車制造業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他的產業關聯度高,又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堅持汽車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是符合國民目前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現狀的。
參考文獻:
[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統計分析.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2] 陳希需 倪國熙:數理統計學教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 我國經濟發展 作用
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房地產方面的政策和法規,房地產經濟在曲折中發展。雖然調控政策比較嚴格,但是其發展勢頭依舊不減。房地產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對鋼材行業、建筑行業、水泥行業、裝修行業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房地產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一)房地產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
房地產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國民經濟的先導和基礎。
房地產行業向社會提供的產品不僅包括生產資料,也包含生活資料,這些資料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人們的日常生活既離不開房地產,也離不開房子。房地產中住宅占80%左右,而住宅是人民居住需要的基本生活資料。發展工業需要建廠房,商業經營必須有經營用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也離不開相應的基礎設施。房地產作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貫穿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從而使房地產業具有基礎產業的特征。
房地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比其他產業的發展相對超前,對房地產的開發和投資會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和需求。城市的發展建設離不開房地產的開發建設,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促使房地產業迅速發展。房地產業的發展為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等國民經濟基本行業的繁榮發展提供著先導性物質條件。為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利用外資創造著良好的經濟環境。因而,房地產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性的地位。
(二)房地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
主導產業主要是指某種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中能起到帶動和導向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一般具有較高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廣闊市場前景。房地產業由于具備上述這些因素就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房地產業能有效促進其他關聯產業,如機械設備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建筑材料等多個行業的發展。房地產業一直是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導產業。
(三)房地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支柱產業不同于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主要是指在國民經濟中能夠起到至關重要地位的少數產業。在GNP(國民生產總值)中,支柱產業的產值會占有較大的比重。從理論角度看,建筑成本、土地價格、房產稅務、收入利潤等四方面是影響房地產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建筑和土地在經濟發展中又占有基礎地位,這決定了房地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也注定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主導產業強調的是其擴散和帶動作用,支柱產業則強調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和比重。
二、房地產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對第三產業進行大力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要求。房地產業是組成第三產業的重要一部分,對房地產業進行大力推進也是促進第三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重要舉措。房地產業的良好發展進程,能夠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增強對各方面資金的吸引力,使城市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圈。城市聚集效益主要是指個人以及群體集中在地域空間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城市聚集效益的高下同房地產業所提供的用房、用地的數量、質量以及結構等是密不可分的。
(二)房地產經濟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數量眾多,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住房問題成為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一大難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不可能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房子,比如,在美國,最高的住房自有率也只達到64%,近些年可能更少,在德國只有50%多一點。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套房子顯然是不那么現實的,但是要保證每個人都有居住的地方。以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讓每個人都擁有住的地方顯然更加重要。
(三)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就業的作用
房地產建設的發展對其周邊需求如:木材、鋼鐵、磚塊、水泥、家電、家具以及裝修等具有相當重要的拉動作用,房地產建設對服務業、運輸業運輸等的需求也很大,因此,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相當明顯。
在就業方面,據統計,每對房地產建設一萬平方米就可以幫會組一百個人解決就業問題。我國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就業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也是民生之本,大力發展房地產業,能夠有效的緩解就業難題。
三、國民經濟與房地產業的協調發展
房地產經濟的過快發展也會產生一些問題:首先,在監控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房地產會產生泡沫經濟,導致市場經濟發展出現混亂,主要表現在房地產價格虛高,脫離市場的正常走勢,會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也會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其次,還會引發社會危機,一旦危機產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失業,擾亂社會秩序。第三,容易引發金融風險,資金鏈的斷裂會對金融行業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房地產經濟并不是發展的越快就越好,社會中的各個行業要為其提供物質條件。
四、結語
目前,我國有些地區的房價已經逐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政府也出臺了不少控制房價的措施,比如:限購、對基礎住房的建設增加投入、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等。只有將房價控制在正常合理的范圍內,房地產經濟和國民經濟才能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體育經濟;國民經濟;發展;地位
在我國新形勢下,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具備的經濟價值能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在社會中也能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行分析,具備借鑒意義。在文章中,根據對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下的體現、組成部分進行思考,研究其在發展中的地位,以保證認識到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展現
當前,我國體育經濟在逐漸進步和發展下,體育產業的表現形式也更為多樣。在總體發展趨勢上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有形的表現形式,該形式主要是基于體育產業發展形成的增值產品、體育服務等,在當前的競爭市場下,不僅能帶動其他產業的進步,也能增加就業量,維護整體進步。第二,無形的表現方式。該方式下的體育經濟價值不僅是社會效益的展現,也是國民經濟下的直接效益,它不僅能提高公民素質,也能維護國民的整體水平。具體形勢下,直接效益是體育產業、從事體育的各個行業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如:體育廣告、體育產品等,這些收入都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對于體育產業下的社會效益,是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展現的影響力,在積極發展下,也能帶動其他行業的進步,使其他行業也能獲得經濟效益,從而在整體上展現出社會效益。例如:在某旅游地點舉行比賽,使該地區獲得一些經濟收入,也在整體上增強了國民體質。
二、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部分
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下,其最為核心動力是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體育經濟為其中的主要部分,在其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诤暧^角度進行分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育經濟為其中的基礎條件,國民經濟的積極進步,也是體育經濟的有力提升?;谖⒂^角度進行分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育產業為內部的從屬產業,在逐漸進步下,能在體育活動中增加公民消費。當前,社會進入到大背景時代,體育產業創造的經濟價值在逐漸增長,其占有的GDP為0.6%。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我國的體育產業和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經濟價值進行比較。比如:美國的體育經濟價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比重為3%。在美國,體育產業發展效果最好,每年的體育經濟GDP都在逐漸上升。所以說,根據與發達國家的對比和分析,我國還處于明顯的落后狀態。主要是我國的體育產業資源在配置工作中以及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方式下,還存在較大不足。同時,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體育產業下的產權關系不夠明確,其投入主體也不夠。對于資產管理工作,不僅不夠清晰,也無法保證工作的規范性。體育市場發育也不夠健全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為其帶來較大限制條件。所以,根據我國在當前面對的各項問題,為了對其改進,需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積極爭取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保證能為其投入更大動力,加大力度實現體育產品、體育設施以及體育精神的宣傳,保證人們都能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
三、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體育產業的積極發展,促進我國體育經濟價值的體現。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體育經濟具備強大動力,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體育產業在當前發展過程中,受各個因素的限制,在各個方面還不夠完善。所以,為了凸顯出體育產業的巨大價值,不僅要明確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需要在實踐工作中,促進工作的整體進步和經濟水平的提升。
(一)體育經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
體育經濟促進當地的經濟,是地區體育產業優勢的發揮。體育經濟發展,需要國家和相關產業的支持,與其他產業的也存在較大關系。所以說,體育產業也能帶動其他產業的進步發展。體育產業為當前的新興產業,其發展能促進地區旅游、運輸以及服務通信行業的進步。同時,體育產業能容納較多勞動力,解決了當前的就業問題。如: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帶動了北京、天津等地區的旅游行業,也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二)體育產業能提高勞動力素質
體育活動的開展,能鍛煉人們的身體素質,也能保證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勞動力存在緊密聯系,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需要積極參與到體育產業中,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帶動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在對國民經濟中的體育經濟發展地位進行分析過程中,當處于投資需求不夠理想的環境下,體育經濟也能得以發展。所以說,體育產業不僅是社會上普遍關注的焦點,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維護我國國民經濟水平。
四、總結
總之,我國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較大地位?;隗w育經濟在我國的發展趨勢,促使其積極發展,能為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成云.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J].體育文化導刊,2013(04):101-105.
[2]王浩愷.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J].勞動保障世界,2013(20):176.
[3]楊大銘.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12):62.
關鍵詞:農業 國民經濟 作用 影響程度
一、簡單概述
所謂國民經濟,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也就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總體經濟活動的總和。一般情況下,涉及到一整個國家的經濟,稱為國民經濟,比方說中國經濟、英國經濟等等。所謂“國民經濟”也即是宏觀的、整體的,整個國家經濟。本文就對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影響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產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農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它是我國各層次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按照產業部門的理論劃分依據,可將我國國民經濟劃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三個層次。第一產業也即為農業,目前制造業統稱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即是服務業。從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3次產業結構劃分模式,將林業、牧業、漁業也包含在了第一產業里面,第將采掘業和建筑業包含在了第二產業里面,而將科技文化部門(譬如科研單位、教育部門、廣電娛樂部門、醫療衛生服務部門等)、公共管理部門(如各級政府部門、軍警等)包含在了第三產業里。 概括起來說,上一級產業歸屬為下一級產業的基礎,也即是農業為第二、三產業的基礎,而第三產業(服務業)屬于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制造業)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為農業和制造業服務;換句話說,假使沒有了農業,就不可能有制造業和服務業,也就是說沒有農業和制造業那么服務業就無從談起。
三、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影響力
分析農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力可知,農業作為食品的基本來源、人類生存的根本,是人類社會所賴以生產、發展的根本基礎。之所以將農業認為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因為要生存,首先要獲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資料,而在生活資料當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其它部門賴以獨立和發展的基礎。換句話來說,正是由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才使社會分工成為可能。農業生產一直是生產力水平極低的人類早期社會僅有的生產部門。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從而產生了剩余產品,才使得人們從事農業以外的生產活動成為可能。
四、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影響
1、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土地、勞動力和資金三大生產要素
農業作為非農部門的基礎,為非農部門提供基礎的勞動力,同時也是“要素貢獻”中的基礎和核心,是農業發揮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作用的基礎。若沒有農業勞動力為非農部門源源不斷的提供勞動支持,后者的發展也便無法存在。
2、農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農產品
農業提供者以糧食為代表的各種食品,用以城鄉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來保障勞動力,且用于再生產,以此來保障整個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因此,農業產品的貢獻始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除了糧食的供給以外,漁業、林業、畜牧業等也給社會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大量的產品,以此來滿足人類社會日益增長的各種生產、生活需求。
3、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除了基礎性的貢獻外,還有外匯方面的貢獻
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需要外匯, 而出口的農產品同時給國家的經濟發展賺取大量的外匯。對于外匯來說除了通過借款獲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出口來換取。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是取得外匯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滿足國內普通用戶對農產品需求的同時,將國內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藥材等用于出口,以此來換取外匯。目前來看,國內出口換匯已逐步從農產品專項工業品,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產品被世界的逐步認可。
4、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對資金方面的影響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影響,體現在資金方面,則比較特殊,主要是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采取的多方面“進貢”。之所以出現和長期存在該情況,主要是因社會財產權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為農民財產權利未收到應有的尊重結果。這就需要做好惠農、扶農工作。
從以上進行的分析不難看出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據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貢獻,從實質上可將其貢獻分為價值形態貢獻和實物形態貢獻兩類。事物形態貢獻主要有農產品、勞動力、土地三大方面,價值形態貢獻主要體現在市場、資金、外匯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種貢獻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雙向性的特點,將農業作為一方,同時將國民經濟中的剩余其他部門作為另外一方,將二者從“貢獻”與“受惠”進行比較分析,二者之間互為對象的,體現出了國民經濟整體性及緊密關聯性的特征。
總而言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第二、三產業的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主導,必須加強其基礎地位的建設。隨著近兩年農產品價格的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這就要求農業相關部門一方面保持現有農業產品的發生生產優勢,另一方還應將農業由過去傳統單一的生產部門逐步完善成為多元化的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的綜合部門,從而走向農業產業化的道路。只有這也,農業才能獲取社會平均利潤,才能使農民增收,進而增加農業生產資源的投入,強化我國農業發展能力,并以此來拉動我國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市場,形成工農業協調發展良好狀態。
參考文獻:
[1]蔡玲玲,羅燕婷.技術進步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獻率的實證分析[J].安徽科技,2006;1
關鍵詞:國民經濟動員;供應鏈;動員資源;運行機理;動員對象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08-0027-04
Construction of Supply Chain in Crisis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LI Zi-yao1, 2, KONG Zhao-jun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jing 100081;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A stract: Aiming at allo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task and mo ilization resource produc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relation structure chart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and further analyzes agents in this chart. ased on the research, it analyzes how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work in crisis to clearly demonstrat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upply chain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Key words: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upply chain; mo ilization resource; operating mechanism; mo ilization o ject
引言
國民經濟動員(以下簡稱經濟動員)主要任務是保證在危機發生時,所需資源的超常規供給。作為國防動員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經濟動員理論及應用體系已經由傳統的為應對戰爭服務拓展到處理應急事件的領域。
危機發生時,所需資源的超常規供給依賴于供應鏈的運作,但經濟動員狀態下的供應鏈存在著許多區別于常態供應鏈的地方。本文所作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延伸供應鏈理論及應用,有利于理順經濟動員機制。
1經濟動員概述
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經濟動員起源于戰爭,所以傳統的經濟動員理論為戰爭導向型研究綱領。2003年,全國在新疆召開的經濟動員工作會議在總結抗擊“非典”中經濟動員發揮的作用時,經濟動員工作的“應急功能”被正式提出,標志著新時期經濟動員概念在內涵上的一次拓展。
孔昭君[1] “大動員”觀念的提出,強調了動員是為國家安全服務、而不僅僅是為戰爭服務的宗旨,同時說明動員應強調平時與戰時、軍用與民用更緊密的結合;另外,在動員機制上強調發揮動員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將敏捷性概念引入到國民經濟動員理論之中,提出了敏捷動員理念[2]。主張拓展“危機”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由于系統內部矛盾積累或者外部強烈干擾造成的威脅系統生存與正常運行的態勢”,從而將“應戰”和“應急”的概念統一在應對“危機”的概念之中。進而將國民經濟動員工作所面對的兩種態勢概括為“常態”和“危態”。進一步從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理論入手分析,認為國民經濟動員要實現資源的超常規供給,就要依賴于國民經濟,依賴于國民經濟體系的產出。認為完成國民經濟動員任務所必需的供應鏈或產業鏈整體稱為國民經濟動員鏈[3]。本文正是著眼于“危態”(突發事件或戰爭)時所需的動員資源保障活動,對供應鏈與經濟動員的關系及其危態時的運行機理進行研究。
2經濟動員狀態下的動員資源
2.1動員資源內涵
[JP2]韓宇寬博士[4]從資源來源和結構的角度定義了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可動員資源:他認為用于國家安全的資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平時期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和規劃的,分配給國家安全的資源;另一部分是在緊急狀態時通過國民經濟動員轉移到國家安全的資源。而后一部分資源中的一部分是屬于國民經濟動員管理的經濟資源,并將這一部分定義為可動員資源。王成敏博士[5]從資源功能的角度界定了動員資源的概念:可以通過國民經濟動員活動得到的用于應對危機狀態(包括戰爭和突發事件)的任何資源。
以上研究對動員資源的定義涵蓋范圍較廣,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本文借鑒王成敏對動員資源的定義,針對所研究的內容重點,將動員資源定位在物質資源的動員生產和調配方面(后者不涉及動員資源的生產流程)。
2.2動員資源分類
經濟動員狀態下的資源分為實物資源與能力資源。實物資源從用途來講,分為應急資源與應戰資源;從來源來講,分為儲備資源,增產、擴產、轉產資源,征用/征收資源與調運采購資源;從功能角度來講,分為基礎設施與服務資源、專業處置資源、救援資源以及支撐保障資源[5]。能力資源分為生產能力儲備和技術能力儲備,能力資源的儲備作為危態時實物資源生產的保障力量,對持續性動員起到相當的支撐作用。
2.3動員資源的供給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