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9 17:25: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次貸危機的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過去10多年間,美國主要商業銀行的業務運營形式發作了宏大轉型,由過去的“購置-持有”轉變為“發起-分銷”形式?!鞍l起-分銷”形式的特征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不同于傳統上發起貸款并持有到期的運營形式,銀行不再將全部貸款持有到期,而是將全部或局部貸款轉移出資產負債表。
二是資產證券化是“發起-分銷”形式的關鍵支柱和最普遍方式。經過放貸-貸款的出賣和包裝-證券化產品銷售這樣一個資產證券化流程,美國的商業銀行在6-9個月內就能夠完成貸款銷售,為發放新貸款提供資金來源。
三是從利潤來源上,在該形式下,商業銀行大量收入來自于貸款效勞費,預支利息,托管買賣費,提早還貸罰款等貸款效勞收入和手續費收入。從利潤構造上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上升,利息收入相對降落。
四是近年來,業界關于風險量化、市場化、買賣化的認同和悲觀認識是“發起-分銷”形式賴以產生和開展的根底。在風險管理上,“發起-分銷”形式被視為一種有效的信譽風險管理途徑,由于它能夠完成風險在銀行和資本市場之間以及不同機構間的買賣、轉讓、分散和配置。
總體而言,這種全新的業務形式在理論上和不少理論中被以為能夠擴大銀行的收入來源,為銀行節約珍貴的資本,以至能夠協助銀行分散風險。這種新形式還一度遭到廣闊中小銀行的追捧,由于它使得銀行既能擴張貸款業務,又不會違背監管機構對銀行信貸的風險敞口、資本請求等風險控制規則,能夠使得小銀行能夠和大銀行“公平”停止競爭。
但是,美國次貸危機充沛暴露了新形式在鼓勵、透明度、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在缺陷,而業界漠視新形式帶來的應戰更放大并完成了新形式的危害。在一定意義上,美國的此次金融危機與其說是次貸危機,還不如說是由于風險管理不順應新形勢而引發的“發起-分銷”形式危機。
首先,“發起-分銷”形式拉遠了借款人和違約風險最終承當者之間的間隔,招致信譽風險買賣的發起者和始作俑者-銀行機構,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這表現為:銀行放松信貸規范,不再停止嚴厲的貸前調查和貸后檢查。
其次,“發起-分銷”形式下,市場參與者眾多、風險買賣鏈條拉長、風險持有期限縮短、拜托關系復雜等特征,招致了發起方、組織方、管理方、擔保方、分銷方、信譽評級機構、投資者等嚴重的風險漠視和鼓勵失當(incentivemisalignment)問題。例如,按揭經紀人不再有動力去對次貸借款人停止嚴厲的失職調查,而是忙于多放貸,按筆數和范圍收取更多的傭金。
再次,“發起-分銷”形式下不充沛的信息披露和復雜的產品設計,嚴重地惡化了金融市場上本來就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巴菲特曾經提供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假如閱讀住宅抵押貸款證券的招募書就會發現,那些由數以千計的抵押資產構成的證券,被細分紅30或更多小塊。而每個次級抵押貸款(CDO),又是從住宅抵押貸款證券中挑出較差資產,將50塊或更多不同的較差資產打包在一同。
[關鍵詞] 次貸危機 目標管理 過程控制
一、次貸危機及其發生的原因
美國次貸危機,全稱是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次級按揭貸款的危機。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基于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的緊密關聯及美國經濟在全球的引領位置,美國的次貸危機已通過種種渠道演變成一場世界性金融危機,并極有可能轉化為全球經濟危機。
次貸危機是一種經濟性危機,因此人們更多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次貸危機產生的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美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波動是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第二,房地產市場萎縮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直接誘因;第三,寬松的市場準入埋下了次貸危機的種子;第四,為追求更多利潤,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對風險把控的不足放大了次貸危機;第五,市場利率變化是次貸危機產生的重要推動力量;第四,受技術的限制和利益趨使,資產評級機構不能客觀進行信用及其產品的評級,也是產生次貸危機的重要原因;第七,監管者的失職加劇了次貸危機的形成。
二、從管理學分析,人們對目標管理理解及應用的偏差,是導致次貸危機的重要因素
1.目標管理的內涵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又稱成果管理,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1954年提出來的,其基本涵義是由組織的員工共同參與制定具體的、可行的且能夠客觀衡量效果的目標,在工作中進行自我控制,努力實現工作目標。
目標管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廣泛重視的一種管理制度。盡管國內外對目標管理的定義和具體實施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其實質都是強調根據目標進行管理,即圍繞確定目標和以實現目標的為中心,開展一系列管理活動。這種管理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強調活動的目的性,重視未來研究和目標體系的設置;第二,強調用目標來統一和指導全體人員的思想和行動,以保證組織的整體性和行動的一致性;第三,強調根據目標進行系統整體管理,使管理過程、人員、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圍繞目標運行;第四,強調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按照目標要求實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以提高適應環境為化的應變能力;第五,強調根據目標成果來考核管理績效,以保證管理活動獲得滿意的效果。
2.目標管理的局限性
目標管理在全世界的反響很大,是當前世界上很流行的一種管理方法。然而,目標管理理論與其他管理理論一樣,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在實踐過程中導致一些不良的結果。其表現為:
(1)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是把人看作是“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即管理學中的“Y―理論”。從“社會人”假設出發,要求管理人員對下級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說,要把重點放在關心和了解人的需要上,提倡集體獎勵制度重于個人獎勵制度,培養和形成員工的歸屬感和整體感,實行參與式管理。
然而,Y理論對于人類的動機作了過分樂觀的假設:認為多數人都有發揮潛力、承擔責任、實行自治和富有成就感的需要,都有事業心和上進心,而且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通過能力工作來滿足這些需要,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得比金錢更重要。但在現實世界中,很多人是有“機會主義本性”的,尤其在監督不力的情況下,會追求自身利益特別是短期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許多情況下,目標管理所要求的承諾、自覺、自治氣氛難以形成。
(2)目標管理強調成果控制,對目標的實現過程主張自我管理。因為目標管理注重成果,很可能產生這樣一種態度,只要能夠獲得成果,任何行動都可以接受。過于重視成果,特別是經濟成果,會對下級產生壓力,引起不道德的行為。
3.目標管理的局限性在美國金融機構的放大效應為美國次級貸款中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目標管理作為當前最為流行的管理方法之一,在美國的金融機構普遍采用。在實踐中主張成果考核,而對目標實施過程實行自我管理。正是這種看似有效的管理方法,為次貸危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1)貸款機構為了完成以目標管理的名義確定的業績目標,貸款機構之間盲目降低貸款條件,惡性競爭。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許多放貸機構調低了針對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門檻。不少放貸機構開始向一些信用等級較低的借貸人推出次級抵押貸款。一些次級貸款公司受利益驅使,開始了更加激進的信貸擴張,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須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如工資條、完稅證明等。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咨詢機構―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研究所2006年4月對100筆此類“零文件”貸款進行了一項跟蹤調研,調研者比較了貸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申報的收入,同其提交給美國國內稅務署的稅務申報比較,90%的貸款人高報個人收入5%或更多,其中60%借款人虛報收入超過實際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在2006年發放的全部次級房貸中,此類“騙子貸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為21%。為了完成業績目標,獲得更多的傭金,次級貸款竟可以放給無資產、無工作、無收入的“三無”人員,由全球投資者去承擔風險,就反映了這種模式引發的道德風險和欺詐行為的嚴重程度,也說明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社會人”、“自我實現人”的人性假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受到挑戰。
(2)對業績目標實現過程缺乏監控,目標實現過程出現違規操作,違反金融領域普遍要求的“最大誠實原則”。為了實現放貸目標或其他業績考核目標,達到短期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在次級房貸放款中出現了許多不良行為,但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兩類。
①獵殺放貸,在此類貸款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費者。貸款機構或其沒有依照美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消費者真實、詳盡地披露有關貸款條款與利率風險的復雜信息,即人沒有履行本應履行的如實告知義務。所謂“獵殺放貸”,按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的說法就是:“近年來,主導次級房貸市場的貸款種類是混合型可調整利率房貸,通常頭兩年為固定利率,此后每半年上調一次。上調幅度通常很大,很多貸款人無力負擔月供,只得以更高的成本再融資,或賣掉住房。在發放這些貸款時,貸款機構依據的是房產價值,而非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這就是“獵殺借貸”的基本定義。美國國會早在1968年就通過《誠實借貸法》,旨在保護消費者。該法要求貸款機構清晰披露貸款交易的所有條款與成本。換句話說,在放貸時,貸款中介如果提供錯誤信息,或未能完整地向消費者解釋貸款的所有風險,應以欺詐罪論處。然而在發放貸款時貸款機構或其人為了完成業績目標,并沒向借款人解釋清楚這些貸款條款。
②貸款欺詐,受害者一般是貸款機構。一些放貸公司編造虛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貸人的借貸申請獲得通過。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不可能借到錢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錢的“邊緣貸款者”,也被蠱惑進來。同大多數行業一樣,大多數次級房貸專業人士的確是誠實體面的好人,很多借貸者的問題也的確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或不負責任的消費沖動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過去幾年中,金融業內一些害群之馬為了完成業績,掙取更多的傭金,利用家訪、電話、郵寄資料、電子郵件、互聯網彈出廣告等各種方式,通過種種欺詐手段,包括故意隱瞞信息、提供虛假信息、慫恿甚至代替消費者虛報收入,等等。
由此可見,目標管理關于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人”的假設并不符合所人有的本性,因此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對過程的實施者進行必要的監控,單純用最終的成果對員工進行考核評價,必然會有人違規操作,當這些因素積累在一起,最終導致次貸危機。
三、次貸危機的發生對我們在現實經濟管理中應用目標管理時對其局限性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并對其可能造成的危險防患于未然
目標管理作為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的一種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甚至可以說是管理哲學,在管理實踐中取得了廣泛應用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理論基礎對于人性是“社會人”、“自我實現人”的假設是符合人類對真善美的終極目的的追求;讓員工參與目標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部分員工的工作態度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強調成果第一,而對目標實現過程充分授權,也簡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因為人性的復雜性及其引致的經濟運行機制及管理的靈活性,任何一種管理理論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目標管理雖是企業經營與發展的一劑“良藥”,但絕非“靈丹妙藥”,它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們還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來分析目標管理的不足之處,因此,在應用目標管理的過程中,特別是控制國民經濟的“血液”資金流的金融機構,必須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目標不能過于單一,要考慮到綜合平衡
應用目標管理,首先是要制定目標。目標是一個組織的導向、標準、基礎,具有激勵與凝聚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數組織都有一個單一目標,這個目標對于企業就是創造利潤,對于我國的許多地方政府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在金融領域,這個單一的目標或許是一定時期內保險人銷售的保單數、信用卡業務員推銷的信用卡數、貸款業務員發放貸款額、銀行網點吸收的存款額。但是,現實中沒有一種單一的衡量尺度能夠有效地評價一個人、一個組織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的使命,并且管理者為了追求單一目標往往會忽視作為組織任務重要組織部分的其他目標。比如一些企業過份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略社會責任、員工的福利,一些地方政府過份追求短期的GDP增長率而犧牲環境、忽視應有的社會公平。
近幾年來有些企業采用的平衡記分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標設立及績效評價標準的單一性,平衡記分卡主要從財務角度、客戶角度、內部流程角度、學習與創新角度這四個方面來衡量企業,平衡記分卡重在平衡,是一種綜合的平衡,動態的平衡,戰略的平衡,增量的平衡,藉以尋求財務與非財務的衡量之間、短期與長期的目標之間、落后的與領先的指標之間,以及外部與內部績效之間的平衡。這種方法可以在企業設定目標及績效評定中推廣。在對地方政符政績的評價上,我們也逐步走出了唯GDP的發展思路,提出了綠色GDP、國民幸福指數、可持續發展水平、核心競爭力等更為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發展目標。這種平衡的藝術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和諧之道”。
2.對目標的實現過程要進行必要的監控,預防“道德風險”的產生,減少違規操作
目標管理的哲學假設在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不一定都存在。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更多的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其行為動力的,每個部門、個人都關注自身目標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組織長期的、全局性目標的實現,滋長本位主義、臨時觀點和急功近利傾向甚至違規、違法操作。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已出現類似的現象。比如,一些保險人為了完成保單銷售目標,擅自降低承保條件,對有些對投保人、被保險人不利的條款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一些銀行貸款業務員,為了完成放貸目標,擅自降低借款人的信用條件,提高抵押物的價值;一些銀行信用卡業務員,為了完成其業績目標,有意降低申辦條件,有些客戶并不愿意辦信用卡,信用卡業務員甚至動員客戶先辦一個,然后不用激活,或者打個電話把新辦的信用卡注銷,說這對客戶并沒損失,還可以獲得一份禮品,這純粹是一種增加銀行經營成本,浪費社會資源的行為。以上所舉在日常經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不加以防患,日積月累,也將為我國的金融領域埋下危機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發生危機。著名金融學者易憲容認為,中國按揭貸款實際上比美國次級債券的風險要高。
因此,對目標實現過程中多數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要進行過程控制,發揮道德的軟約束和法律規章制度的硬約束。一是提高員工的職業道德水平;二上建立健全法律及組織內部各項規章制度,使目標管理的推行建立在規范化、制度化的基礎上;三是對組織、個人的評價不但要對其最終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目標實現過程是否合法、是否有違規操作進行檢查,并對違規、違法操作者進行嚴厲的懲罰。
參考文獻:
[1]李 :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2007(9)
[2]孟 輝 伍旭川:美國次貸危機與金融穩定[J].金融研究,2007(18)
關鍵詞:次貸危機;選擇性放棄;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9-0174-03
自2007年6月爆發次貸危機以來,美國許多金融企業面臨危機,不僅僅是企業的利潤下滑,更重要的是企業面臨倒閉或被收購的局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由于經濟的蝴蝶效應,歐盟、中國、日韓等國的經濟也已開始逐漸下滑或者衰退,這些國家的經濟基本體――企業不可避免地也遭受到影響。由于中國資本市場沒有完全開放,人民幣尚未實行國際化,故美國次貸危機通過金融市場直接影響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健康是相對有限的。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貿易領域對中國出口貿易,進而對出口企業的影響。在次貸危機中,中國歷來具有優勢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如何使損失盡可能小,讓企業渡過這次危機,以及如何從危機中汲取經驗,謀求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總體影響
作為全球經濟中心美國,一直都是各國商品的消費大國,中國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次貸危機的爆發,直接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造成影響。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07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幅呈現明顯下滑趨勢,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幅為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自2007年7月份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第三季度同比增幅僅為12.4%,第四季度則下降為10.8%[1]。除此之外,與美國有密切聯系的國家經濟也因危機而受到重創,也間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貿易。因此,美次貸危機的爆發對中國出口貿易造成的總體影響可以從中國2007―2008年貿易月份出口額(如圖1)和2007年各季度貿易出口額及增長率(如表1)看出,中國的出口增速從2007年的第四季度到2008年1月份開始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在給中國出口貿易整體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更是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的預期指數、滿意指數及信心指數,從2007年初一直遞增到年中,然而從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中國消費者的這三大指數都逐漸出現下降的情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08年10月份。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及企業的影響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美國又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因而美國經濟放緩使中國出口貿易的外部整體環境趨緊。依據經濟鏈條的蝴蝶傳導效應,美消費市場的緊縮造成了美國對中國產品的外需放緩。作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紡織服裝,每年為中國出口貿易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中國紡織服裝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根據中國海關公布數據顯示,2008年1―9月紡織與成衣產品出口延續上半年之狀況,呈現趨緩現象,累計出口值達約1 402.85億美元,跌至2003年以來新低[2]。
(一)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的總體影響
次貸危機的爆發,極大地打擊了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貿易,如圖3所示,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從2007年11月開始下滑,一直持續到2008年2月,且下滑的速度非??欤S后由于中國政府的支持出現了小步上升,一路從2008年3月開始上升持續到2008年8月,后因危機的繼續擴大深化,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又繼續開始走下滑路線。
美國一直都是中國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大國,危機的爆發影響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具體到紡織服裝行業相關消費市場上,從2007年12月起,美國服裝服飾產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由此前的5%~8%直線下降至0.2%,2008年前三個月分別增長0.7%、0.5%和-1.58%[3]。這無疑會影響美國對中國的紡織服裝進口量。據美商務部紡織品服裝辦公室統計,2008年1―9月美國從全球進口服裝171.40億平方米,同比下降了3.26%,其中從中國進口57.92億平方米,占全球進口總量的33.79%,同比減少5.1%[4]。
由于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的競爭力因低成本優勢喪失而逐漸減弱,部分美國進口商放棄從中國進口,不少服裝訂單轉移至印度、越南等新興紡織工業區。據美國商務部數據,今年前三季度越南累計對美出口服裝11.4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2.75%,所占比重為6.67%,已成長為美國進口服裝的第二大供應國[5],意味著印度、越南等取代中國對美紡織服裝出口大國的地位,這無疑對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二)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影響
紡織服裝企業一直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參與者”,而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導致消費市場萎縮,引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低迷,全行業2/3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0.67%,而1/3優勢企業的平均利潤率也僅為8.73%[6];紡織服裝企業的資產和產品銷售收入的分配也出現了大幅差距[7],我們以龍頭企業為例來說明這種下降趨勢(如圖4)。
從圖4可以看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龍頭企業前十位的產品銷售收入和資產總和的分配存在大幅度差距,排在第一位的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后九位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之和幾乎相當,資產亦是如此,這充分說明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2/3的企業利潤處于負增長的事實。同時,由于企業利潤下滑,一部分企業面臨倒閉的危險或處于倒閉邊緣[8],從中國紡織服裝全行業的企業虧損數(如圖5)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滯后作用,進入2008年以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虧損數從2007年11月的2 671個到2008年8月的3 466個,2008年5月一度有3 620個紡織服裝企業倒閉。
三、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從美國次貸危機中應引發的思考
社會心理學已證實,人具有從眾心理(conformity),當決策者行動時,常考慮其他決策者的判斷和行為,即使知道其他決策者是一種從眾行為(羊群行為),理性的人也會參與其中并采取類似行為。在風險資產市場上,從眾行為的心理偏差常會出現在各類投資者中,它是投資者心態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體壓力”或“社會影響”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對風險資產的價格具有深遠影響。因此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進行經營時,必須進行相對理性的思考,切忌盲目投資擴大規模。
為了應對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在投資時必須把眼光放寬、放長遠,不能一味地瞄準一個方向,更不能只進不退,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敢于選擇放棄,放棄亦是選擇,如這次美國次貸危機中的摩根大通,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企業自身和市場環境角度考慮,放棄了當時公認為具有豐厚獲利的領域,當時很多企業很難理解摩根大通的做法。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在適當環境下選擇放棄反而是最好最佳的選擇,因此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在進行投資生產時,必須要根據外界經濟環境、企業自身發展特性等來作出相對理性的決策,那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學會選擇性放棄,避免羊群效應。
(二)促進企業合并重組,調整產品結構
“次貸危機”對美國的消費市場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中低收入者的影響比較大,而對中、高層收入者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在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具有“小而多”的特色,而真正具有國際品牌的大企業很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影響在所難免。我們理性分析“次貸危機”對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的影響,可以發現其中還包含另一層積極意義,那就是利于行業內企業重組,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產品結構升級。企業進行重組、資源整合有利于企業減少成本,人力、資本、資源更加充分合理利用,使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由產業鏈中利潤最低的加工環節向高端發展,向設計、研發、品牌、服務、營銷等環節延伸,提高該行業的技術水平、贏利空間和整體競爭力。
(三)加強自主創新
關鍵詞:次級貸款證券化;債務-通縮效應;SIV;SPV;表內雙擔保債券
課題項目:本文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百項”創新項目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在經歷了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之后,全球經濟的霸主美國再一次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震蕩,我們最開始稱之為“金融海嘯”的金融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經濟發展似乎早就該經歷調整了,但是為什么直到2008年才發生經濟危機呢?這要從IT泡沫說起,上世紀末互聯網經濟風靡全球,網絡光纜把全球各個角落連接到一起,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IT產業成了精英的匯聚地和資本爭奪的新高地。隨著2000年網絡泡沫的破滅,美國經濟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企圖實現反經濟周期地持續發展,房地產投資成為了資本的新去處。房地產和金融業是密切聯系的兩個行業,房地產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金融創新。MBS、ABS、CDO、CDS交易量日益加大,僅在十年之內,這些衍生品證券市場就膨脹到62萬億美元以上,雖然2003~2006年放貸規??s小23%,但次貸增加了156%。
一、金融衍生品導致風險隱性化與根源深化
(一)金融衍生品導致風險隱性化。傳統的銀行貸款是銀行與貸款客戶的直接合同關系,購房客戶購買不動產,通過銀行進行貸款。貸款作為資產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一旦風險發生,比如房價下降或者利率上調,客戶可能發生違約。按揭貸款證券化特別是次級貸款證券化通過把銀行的資產打包上市,在打包的過程中,把各種資產打包成債券(如MBS),降低了人們對風險的可測性,同時在資產證券化的同時,貸款被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去掉,形成了資產的表外化,表面上形成了風險的轉移,同時降低了銀行的資產杠桿比率,提高了資本金利用效率。
MBS、CDO、CDS的隱蔽性很高,加上評級機構對其的AAA評級使得銀行、投行、基金等都被其所迷惑,他們把這些資產看成風險小、收益高的優質資產,進行大量的投資與持有。有的甚至設立專門的SIV進行投資,對風險卻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
(二)金融衍生品導致風險根源深化。從表面上看,首先利率上升導致了還款壓力加大,違約率上升;其次貸款的質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貸款過程中的失職和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委托問題也是貸款質量下降和違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次貸危機中貸款的質量肯定不如優質貸款,但是從深層次的角度剖析,次貸危機的貸款質量下降有很大原因來自于金融衍生品的創新。此次危機中,貸款質量是普遍性的問題,瑞銀、花旗等知名金融機構深受其害。造成這種局面的核心問題是資產證券化及其后來的CDO、CDS的大量投機性使用。通過證券化把傳統的“發起-持有”模式轉變成“發起-配售”模式,銀行在轉嫁風險的同時,丟失了盡職調查的責任,從而產生了更多的次貸,更高的違約率。有些銀行為了加大衍生品的交易量,甚至反向要求加大次級貸款的發放量,這種倒逼的方式更大大降低了基礎資產的質量。由于基礎資產質量下降和表內資產表外化,以前單一經濟體的非系統性風險轉變為整個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導致了風險根源深化。
二、次貸衍生品在次貸危機中的作用
(一)次貸衍生品帶來的便利。次貸衍生品的產生可以分解為三個市場:一是次級貸款市場,次級貸款市場就是發放次級貸款給購房者購買房產的市場;二是衍生品一級市場,即次級貸款包裝成MBS、CDO等金融工具的市場,即投資銀行參與發行的市場;三是衍生品二級市場,即打包好了的次貸衍生品出售給對沖基金、社保基金等投資者的市場。
次貸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對于次貸市場起到了增益的作用,通過資產證券化水平的提高,使得銀行和經紀公司的資金周轉加快,避免了以前貸款期限長、結構不匹配以及資本充足率約束的影響。通過衍生品二級市場,次貸證券化的發展使得資產表外化得以實現,加大了資金的流動性,同時轉嫁了自身風險。
(二)次貸衍生品帶來的問題與危機。次貸危機的發起來自利率的變動。此次次貸危機是在低利率環境改變時發生的。在美國IT泡沫破裂之后,美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開閘放水加大流動性供給,2000~2004年美聯儲進行25次降息,從而導致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下降到了1%。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房貸市場成為了銀行調控的重點,從此房貸市場開始發展,次貸市場也隨之繁榮。但隨之而來的加息使得次級貸款的還款壓力加大,違約率上升。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作用,貸款市場上的風險在衍生品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得到放大,同時每一個環節的風險都會產生縱向和橫向影響,任何一個環節的崩潰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癱瘓。當違約率上升,貸款市場的風險直接在二級市場得以體現,MBS、CDO所承諾的現金流不能得到兌現,金融衍生品出現違約,大批金融機構出現巨額虧損面臨破產,去杠桿化加劇,產生“債務-通縮”效應。
在早期設計時,CDS是為了對沖風險,類似于保險,只不過保險的標的物資產是所擔保的債券,債券可能是MBS、ABS、CDO或CDO的幾次方。由于資產證券化的復雜性,且缺少歷史數據,經過幾次合成后證券的風險很難評估,同時評估的過程和金融資產打包的過程非常復雜,難以理解。CDS是一種高杠桿證券,它通過高杠桿對標的物資產進行擔保,一般由機構投資者采用場外交易,所以交易過程相對保密。通過信用評級公司的高評級,使得標的物資產一般都獲得AAA的評級,風險很小。所以CDS的賣家只收取很小的費用,用高杠桿擔保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市值的標的物金融資產,有些CDS的發放者的所有資產遠遠不足以彌補風險發生時的賠償金額,比如有些對沖基金通過CDS賺取巨額利潤但是擔負著破產的風險。當風險發生時,次貸違約導致的次貸證券產品違約使得金融機構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三、我國房貸衍生品創新現狀與發展途徑
我國目前的房貸衍生品發展尚處在初始階段,首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是2005年12月建行推出的建元2005-1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信托資產證券,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規模遠不能滿足住房貸款規模的需求,不論數量、品種和參與者都與發達市場水平有很大差距。隨著房價近10年不斷走高,放貸規模與日俱增,個人貸款規模2007年增速比人民幣貸款增速高55.8%。伴隨著成交量上漲,違約率有所抬頭,從2004年到2006年9月,上海中資銀行個人房貸平均不良率上升了7倍,商業房貸違約率上升了10倍。另外,銀行是開發商資金的主要來源,房地產的風險向銀行集中。為了避免風險,增加融資渠道,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應該加快住房貸款證券化創新,解決我國的銀行機構創新不足問題。
首先,完善法律體系與監管體系。目前設立SPV增高信用評級與現行《公司法》、《破產法》和《民法通則》等存在較多的沖突。在總結現行立法基礎上,借鑒次貸危機經驗教訓制定一部資產證券化法規,并修改、補充、完善現有的與實施資產證券化產生障礙的法律法規。推動證券化產品的可交易性和標準化,相關各方的法律責任和權益得到進一步明確。加強對住房證券市場的監管,嚴格執行對基礎資產的盡職調查的責任,杜絕貸款過程中的失職與欺詐,落實貸后管理。同時,限制高杠桿的使用,防止過度投機的發生。
其次,建立合理的信用評級系統。此次次貸危機的問題之一就是信用評級的不合理。由于信用評級公司的收入來源有很大程度取決于對次級貸及其衍生品的評級業務,所以評級機構缺少獨立性,這種基于利益的不合理評級麻痹了人們的視線。同時,次貸產品的結構非常復雜,也是評級失效的原因之一。由于有些產品在打包證券化的過程當中,通過不同種證券的組合,構造出一種合成的證券,使得這種證券的風險很難被衡量。因為次貸衍生品的發展時間還較短,所以對于違約發生的相關性和風險發生產生的損失缺少實際的數據參考,對評級帶來了困難。綜合考慮以上問題,需要對衍生品證券進行更加細致科學的評級,合理地體現風險。
最后,推行表內雙擔保債券。表內雙擔保債券是銀行等存款機構以住房抵押貸款等高質量資產為抵押擔保,組成擔保資產,直接或通過SPV間接發行債券,擔保資產仍然保留在資產負債表上,銀行為此保留一定的資本金。一旦風險發生,投資者可以向發行主體求償或者要求處置擔保資產。CB可以被視為優先支付的有擔保債券,一般采用固定利率。由于CB的投資者具有雙重追索權,銀行不能把風險像“發起-配售”模式那樣完全轉嫁出去,所以投資者的權益可以得到保證,有利于金融穩定。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忠永.次貸危機形成的機理及其警示.南方金融,2009.4.
當前有媒體披露,在江浙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因企業資金斷鏈引發系列跑路事件,嚴重挫傷了銀行支持中小微民企信心,銀行與民企關系由“婚姻甜蜜期”滑落到了“婚姻危機期”,而且這種情況在全國正呈蔓延趨勢。若不對銀企關系中存在的矛盾足夠重視,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帶來十分可怕的經濟后果,對中國整體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
極端的逃債
大家知道,民企在經營發展中存在各種不足,以及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風險因素,在獲取銀行信貸支持上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但由于民企在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占我國企業總數70%以上,對中國CDP貢獻已超過60%,容納了85%以上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和90%以上農村轉移勞動力,正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中央政府近十年來十分重視民企發展,出臺了若干支持民企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尤其對民企融資難、融資貴更是頻頻拿出政策“組合拳”,引導銀行機構加大信貸投入。在民企發展各種中,各類銀行費盡心血,支持了大量民企創業和發展,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疲軟,加上我國大部分民企產業層次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尤其部分民企盲目投資,資金運轉出不靈,普遍陷入了資金緊張困局。
不少民企由于缺乏應付債務危機心里準備和其他應對策略,在資金出現斷鏈困局時,不是積極與銀行、其他債權人和政府部門趟開心扉地溝通,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來化解債務危機,而是在突如其來的巨額債務擠兌面前產生極端恐懼感,陷入“無知”、“無策”、“恐懼”的三種絕望境地。在這種心里支配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極端逃債之路:動輒采取跑路等被動手法應付債務。更有甚者,為逃避債務,采取通過假破產等手段轉移資產,造成銀行和其他債權人債務落空。民企上述兩種逃債手段,不僅無助于債務危機的真正化解,其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不僅激起了債權人的非理性追債行為,而且破壞了社會信用秩序,使銀行對民企喪失了信心。
如今民企融資難、融資貴,與民企自身存在不正當的逃債行為有很大關系,在很在程度上導致了銀行對民企畏貸、懼貸、厭貸心里,反過來更扎緊了民企融資難的“口袋”。
當然,我們不能把民企融難困局完全歸結為民企應付債務的不當行為,也有銀行信貸經營策略和方向的問題。但銀企關系日趨惡化現狀,卻又是造成民企融資難的不可回避的話題,也是銀行不敢給民企放貸的最大心里障礙。如此,要解開民企融資難、融資貴這個“死結”,還得從重新塑銀企關系入手,良好銀企關系已成民企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因此,如何重塑銀企關系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任務,因為重塑銀企關系已不單純是銀企之間關系修復,還關系到政府在其中發的揮協調引導作用,更關系到社會經濟權利組織(人)之間依法維權行為,因而銀企關系實質演變成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關系,需要政府、銀行、民企之間以及民企與社會其他權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如何重塑關系
就政府來說,不能“一出了之”。即針對民企走出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出臺了若干政策規定,但卻缺乏具體認真落實的作風,工作漂浮,流于形式,使扶持民企發展的政策措施難以落實到位。尤其在民企遇到資金鏈困難時,或漠不關心,或麻木不仁,甚至在民企出現跑路時,或無動于衷,或驚惶失措,顯得束手無策。
為此,政府應需未雨綢繆,提前搭建跨部門、多方聯動的溝通平臺,創造“敞開心扉”的環境和機制,先解決如何引導出險企業有路可找、有話愿說的問題,做民企心靈的撫慰者。讓民企老板跟政府敞開心扉,敢說真話,把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和真實原因擺出來,與政府一起尋找解決資金危機的良方,讓政府在資產重組、債權人溝通、確定債務償還計劃等方面創造條件。同時,各級政府可成立了政府化解風險企業專門機構,幫助企業與金融、司法、債權等部門聯系,為民企緩釋債務危機和壓力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就銀行來說,不能“一停了之”。即當民企出現經營危機、發生資金困難時,不做市場調研、不區分原因,“一刀切”地采取斷然停止貸款、抽貸壓貸等手段,使民企融資生態陷入雪上加霜局面。尤其使一些民企在資金出現困難上,不是積極主動與銀行協商延期或分期償還計劃,而是采取跑路避債或行假破產真轉移資產之實懸空銀行債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銀行的畏貸、懼貸心里,也更助長了對民企的停貸、斷貸行為,銀行這種行為的不斷延續,對整體實體經濟發展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
為此,銀行應站在經濟發展的整體高度,主動放棄前嫌,再次加大對民企的情感和信貸資金雙投放,通過建立銀企對話框架,與民企一起分析經營失誤和資金緊張的原因,適時提供幫助民企主動調整生產結構和方式、實現產業升級,開發新產品,使民企渡過難關,重新開辟市場競爭空間,重獲振興發展機會。
就企業來說,不能“一躲了之”。即民企在遇到經營不景氣、資金運轉困難的時候,心里就變得十分脆弱,缺乏社會責任性,不顧社會經營聲譽和形象,不顧損害所有債權人合法權益,采取一跑躲債了事或破產了事的惡劣方式。這種逃債行為,使本來在信貸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民企會陷入更加弱勢地位,使銀行本來對民企貸款缺陷存在“身份歧視”和勉強包容心里就會變得更加看不起民企和無法包容,這對將來民企發展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民企要主動增強心里的承壓能力,認真分析自己資金緊張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主動調整生產策略,積極與政府、銀行溝通,把自己的真實困難都暴露出來,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都說出來,讓政府和銀行為自己出謀劃策,一起尋找走出資金困局的路。唯有如此,才是化解資金危機的明智選擇,是解決資金出路的合理合法的途徑。
就債權人來說,不能“一逼了之”。即當民企陷入資金債務危機時,不能落井下石,采取各種催貸、逼貸等甚至是暴力追債等手段強迫民企還貸,使民企陷入恐慌、絕望境地,從而采取跑路、自殺等方式來逃避債務。實事上,民企跑路、自殺現象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與各種債權人非理性的逼債行為存在很大關系。
這種行為對民企和債權人來說,是一個兩敗俱傷的錯誤行為。一方面,催債逼債甚至是非法討債,只會加劇債務人恐慌心理,是債務人采取消極被動措施應付,不僅使民企自身陷入無法正常生產甚至是蒙受關門破產的損失,而且對各債人來說,更有可能造成債權懸空而成為死賬。另一方面,催債逼債導致跑路和自然現象,好似極具感染力的“瘟疫”,會夠波及整個社會,影響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從而引發銀企信用危機,使民企更加失去銀行支持,使越來越多的民企陷入破產的危機,更加惡化債務環境,債權人的權益更加難以保證。
Ps:我們的寒假作業有一項是:對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各國政府對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談談自己對這次金融風暴的看法和觀點(論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論文,請各位有經驗的讀者給我提提意見,謝謝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機”成因
我認為導致次貸危機的原因是美國政府的目光短淺和過于自信。
1.次貸危機的產生
根據資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貸危機”。1999年,互聯網開始流行。在布什時代,互聯網的熱潮逐漸退去了,美國要尋找新的經濟活力。于是,他們將目光集中在了房地產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貸款。所以申請貸款的人越來越多。2007年,美國人的按揭貸款已和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大。而且,后來有很多申請貸款的人無法還款,這種無法還款的比率越來越高,引發了次貸危機。
2.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
次貸危機,是不足以產生金融危機的。2000年,在美國出現了一種法律監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違約互換,CDS成為了最時髦的金融產品。因為沒有很強的法律監管,CDS這個金融產品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在發生次貸危機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國證監會規定只有在股票上漲時才可以賣空,現在股票下跌時也可以賣空。這個變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內容加上次貸危機、CDS的膨脹和大企業的降息,引發了金融危機。
3.我的觀點和想法
這次金融危機是政策上失誤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決定按揭貸款這一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這一政策的弊端,沒有為自己的決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經濟騰飛。政府、組織似乎是照顧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卻使企業與公司虧損、破產。經濟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子,從小商鋪到企業,從股票到銀行……一環連一環,一個環會影響相鄰的兩個環。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事情發生得太快,連政府都來不及控制,只能花費大把的資金追隨在事態后面,試圖控制大局。
次貸危機的“?!痹谟谫J款款額過大,就算人民把貸款全部還清,國內生產總值就全部賠進去了,美國的經濟將無法自給。何況,人民無法還清貸款。再加上,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不斷降息,會導致通貨膨脹;錢不值錢,貸款的窟窿不但沒有變化,還有可能會緩慢變大,形成了惡性循環。從上述資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資金都是從各種稅中來的,且其中企業、公司所交的稅占大多數。很多企業、公司都因為政府的降息,導致收入減少,股票也因為美國證監會的政策改變而一路下跌,越下跌,賣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把企業、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國是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發達國家,每個國家幾乎都和美國有各個方面的關聯,美國出了事,世界必定都會受影響;因此美國的金融風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國政府如何面對金融危機
“救市”這個詞是在“金融危機”后出現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對金融危機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風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認為現在各國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緩解暫時發生的狀況。要真正平息金融風暴,我認為需要長一些的時間。畢竟金融風暴就是慢慢到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醞釀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1.各國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各國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舉幾個例子:
德國政府將拿出最多5000億歐元用于救市,英國政府宣布向皇家蘇格蘭銀行、哈利法克斯銀行和萊斯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法國將拿出最多3600億歐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國則已撥出7000億美元救市,還有4500億備用。政府只有撥出大量的資金,才能填補貸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經濟漏洞。
這些出資救市的國家基本上是發達國家,而我們生活的亞洲似乎沒有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這對我們來說算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2.我的觀點和想法
如上述觀點一樣,我認為金融風暴不是能輕易平息的。其實美國政府撥款救市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要維持國家正常運作,還有安定民心,重新給予企業、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訴人們:“既然這個經濟漏洞已經出現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p>
我認為除美國外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應該循序漸進,不要浪費太多資金用于環緩解暫時的經濟困難,應該想辦法讓大企業、公司恢復運作能力,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力大部分是靠這些企業、公司作基礎的。
而關于美國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國也曾經有過一次經濟大蕭條。當時的政府就通過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開營業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保證了儲蓄用戶的利益。再經過時間的磨合,和財富的積累,使美國的經濟又飛上了世界的頂端。然而現在,我們又面臨了更大的金融危機,所以,我認為美國的企業家、政府應該用長遠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計劃。我認為美國政府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第二步才去考慮怎樣填補經濟漏洞,最后再考慮如何使美國經濟再度騰飛。
三、總結和疑問
1.總結
對于這次金融風暴的成因,我的觀點是:這是政策有漏洞導致的全球性災難。而對于各國救助措施我的觀點是:每個國家都應該循序漸進,制定長遠的計劃,保證人民生活質量,并且盡快讓企業恢復生產力,拉動經濟的腳步。
2.疑問
1.起源于美國的金融風暴影響了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如歐美國家嚴重,為什么我們身邊很多人都開始節儉,營業場所也開始降價呢?
可惜的是,人們的好奇心還沒有來得及滿足,大小非和再融資兩大利空的舊傷復發,一下子就把人們心底的疑問一掃而光。
沒多久之前還是鋪天蓋地的利空,怎么可能一夜之間就突然消失了呢?如果這不是一種錯覺,那么,一定是時間在弄人。時間可真是個愛作弄人的家伙。
按照證監會人士不久前的解釋,解禁不等于減持,曾經被視為最大流通壓力的大小非似乎根本就不足為憂??墒?,如果證監會的這個解釋是說在誠惶誠恐的三四月份,能有人相信么?而如果沒有4月20日出臺的規范或限制大小非政策,如果沒有進入5月份以來大小非解禁數量的暫時性趨緩,實際減持僅為解禁量30%的這個數字也未必具有太大的說服力。因為如果沒有任何控制的話,誰能保證大小非拋售套現的失控不會象滾雪球一樣的越來越大?在這方面,宏達股份和冠福家用的違規減持就是一個提醒。
事實上,時間既然并沒有支持人們對股改的“風險后置”化解大小非解禁所帶來的全流通風險的一廂情愿,那么,如果今后并沒有恰當的進一步的控制或改革措施的話,來自大小非的壓力不也還將依然是壓力嗎?壓力不可能自然地消失,更遑論壓力神奇地化為動力!在這方面,“圈錢猛于虎”的再融資更是如此。證監會人士說再融資危害不大的話音剛落,有關平安再融資的傳聞就狠狠地煽了他一記耳光。
沒錯,對于現在來說,最困難的時刻或許已經過去。就連巴菲特也說“美國次級債危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是,這與其說是拜時間所賜,不如說是拜救市的力量所賜。如果不是美國政府果斷出手和各國央行聯袂救市,危及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能夠自然而然地自我化解么?把“最壞的時刻”變成“最好的時刻”需要的不僅是一定的時間過程,更在于人們不失時機的努力奮斗。
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發生次貸危機的中國股市反而比發生了次貸危機的美國股市跌得還快還多還更兇猛,這既是壞事,也可以說是好事。它至少讓我們在時間效應上改變了對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理解。按照原來的理解,還沒有走出資本圍城的中國股市同美國股市建立聯動關系不僅缺乏通道而且更缺乏時間,但是,利益的急不可耐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也超越了時間。可悲的只是,中國股市“快三步”的暴跌和“慢了不止一拍”的救市不僅讓中國股民在吃了“10送3”之虧之后又飽受6000點跌到3000點之傷,而身處美國次貸危機“最壞的時刻”的國際資本卻有幸看到了“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最好的時刻”。
時間發出了救市的呼聲。當奧運的圣火遭遇西方的阻攔的時候,對于中國股市來說,穩定壓倒了一切,于是,也就有了眾望所歸的救市。然而,即使真的就是奧運救了中國股市,即使正在進入奧運時間表的火爆股市確實非常值得期待,但過了這一刻的時間段以后呢?后奧運時代的股市所將面臨的豈不是更大的考驗?只要考慮到這一點,相信任何過于癡迷于救市效應或對于“救市組合拳”冀望過甚的人們也該多一點清醒。其實,穩定的考慮擱置的不只是救市不救市的爭論,接下來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就將不是救市而是超越救市。這也是不難理解的。救市除了讓人們贏得了喘口氣的時間之外,其實并沒有改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