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8 16:12: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影像技術進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移動醫療;數字圖像處理;醫學影像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0-0238-03
隨著科學技g的快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問題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然而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不健康和長期處于現代職場高壓環境之下,很多人的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頭痛、胸悶、失眠等健康問題困擾著現代職場白領,長期以往,身體不堪重負,疾病隨之而來。面對這種情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既可以減輕患者病痛,提高預后水平,又可以減少患者的經濟支出。因此,對疾病問題的早期診斷就成為國內外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然而由于醫患交流以及過去醫學影像不清晰、保管難等問題,始終制約了精準醫療的發展。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影像學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種疾病的檢查中去,醫生讀片診病,影像成了醫生重要的診斷輔助工具,難以被低估,不能被替代。隨之影像學科也成了當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學科,多門課程如通訊、計算機、醫療交叉,為醫務工作者提供盡可能準確的輔助診療方法,這將是今后影像學科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對體內和體外的血液細胞、器官組織進行無損害性檢查時,通常會選擇諸如:數字線攝影、核磁共振、超聲波三維診斷等治療方法,這些拍片式的診斷方法可見即可得,不僅生動補充了書本上的人體正常組織以及病灶組織的解剖學知識,同時對影像引導下的教學、檢查、穿刺、手術等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醫療圖像A生成往往會因自然界信號的干擾、信號傳輸過程中的衰減、醫療設備的成像原理、光線和顯示屏等原因的影響,所顯示出來的影像像質往往不夠清晰、感興趣內容不突出,或者不適合人眼觀察或者機器理解分析,同時醫學影像本身也有圖像分辨率不高導致圖像模糊不清或者無明顯邊緣、噪聲偏大、結構信息缺乏的問題, 最終生成的影像不能準確定位病變部位以及病變性質,臨床診斷面臨各種困難。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對生成的醫學影像進行數據處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增強醫學影像的可讀性可分辨性,臨床醫生可以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對病變組織有針對性的觀察并診斷,這將大大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因此,醫學影像的數字化處理對醫療衛生、信息技術、生物科學等學科來說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這是人類認識疾病并對之精確診斷的重要環節,這將是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和長遠發展性的課題。
1醫學影像的發展及意義
1.1國內外醫學影像的背景及對其圖像處理的意義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在實驗室拍攝出其夫人手指和的影像,自此 “X射線”被發現,并被影像學逐步引進到醫學領域。經過30多年的研究與應用,醫學影像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引進和廣泛應用,影像學科更是呈現出跨度大、知識交叉密集的特點,如今基于計算機算法的圖像處理技術也已經成為醫學影像學中發展迅速的領域之一。
1971年,英國科學家漢斯?基于計算機技術原理設計出第一臺X-CT診病機,這一發明在醫學界引起巨大的轟動。從此,對醫學影像的數字成像技術的研究開始發展壯大,各種醫療設備也被開發出來,它包括計算機 X線攝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數字 X線攝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 X- Computed Tomography,X- CT)、磁共振成像超聲( Magnetic Resonance, MR),超聲( Ultrasound)成像、光纖內窺鏡圖像、磁共振血管造影術(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單光子發射斷層成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EEG腦電圖、 MEG腦磁圖、光學內源成像等。
本文著重論述的 X- CT( Computed Tomogaphy)意為 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是用 X線束對器官組織進行斷層掃描,應用物理原理來測量X射線在人體組織中的衰減系數或吸收系數,再經計算機進行數學計算來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按照測量的衰減系數的數值排列成一個二維分布矩陣,計算出人體被掃描組織斷面上的圖像灰度分布,從而生成斷面圖像。X-CT以它高速、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的探測器螺旋式旋轉來獲取器官組織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斷面或立體影像,經臨床實際應用,它能發揮有別于傳統X線檢查的巨大作用。它能綜合反映人體組織在解剖學方面的功能、性質,還能提供人體被拍攝部位的完整三維信息,器官和組織結構清楚顯影,提示病變,已與核磁共振、超聲波等診斷方法一樣成了醫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并且具有其他醫學設備不可比擬的優點,X- CT成像簡單方便、對人體損傷小、組織結構密度分辨率高,這在病理學和解剖學研究中尤為重要。特別是臨床在對腫瘤的診斷中X-CT的分辨率要遠遠高于其他醫學設備成像,研究顯示在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的檢測上,X-CT顯示率高達88%,而B超、MRI等僅為48%。在針對肝臟疾病實驗的拍片中, X-CT可以較清晰的顯示出多種器官病變和功能性狀,如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等,其對肝癌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3%,最小分辨率可顯示為1.5厘米,
可以直接觀察到肝靜脈、門靜脈與腫瘤大小、位置之間的關系,并能診斷出肝靜脈、門靜脈有無癌栓,為醫生的精確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由于器官病變的位置、病灶大小、病程長短等自身因素,加上設備電子元器件、嘈雜的環境以及人為操作等因素的影響, X- CT在對病灶做定位影像、定性精確診斷時常常會有所限制,即它能反映出器官的異樣變化,但卻不能反應目前器官的生理功能?,F實工作中采集到的數字化影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偽影、雪花、邊緣不清、病灶不清、對比度不強……憑借肉眼無法從整張影像中清晰分辨出病灶部位或者確性病理改變的程度,要想精確診斷,還需做進一步的檢查。
目前,對 X- CT圖像處理進行處理大部分的研究還集中在預處理階段,即研究通過調試設備、提高影像像素、提高出圖效率、減少外界干擾等方式增強醫學影像的可讀性和敏感性。而對于醫學影像成像后的處理則相對冷門,其中對部分內容的研究也比較單一,如僅僅單獨研究醫學影像的降噪或增強。同時應用降噪、增強、分割技術來處理影像的研究較少,理論研究也停留在可行性階段,針對單一疾病的醫學影像處理研究還不常見。
1.2醫學影像常用的診斷方法
目前我們常用超聲波、核磁共振、X-CT等設備生成的醫學影像作為輔助診斷方法。其中:超聲波是使用聲波來探測病理并生成平面圖像的一種診斷方法,由于其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強,聲能集中,操作簡便,能反映出人體組織的灰度形態和結構等優點,被影像科廣泛采用。其中 B型超聲波采用超聲平面成像,在超聲屏上顯示出病變部位周圍有明顯的強弱不等的回聲區,表現為亮度不等的光點、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可判斷這些高光區和暗區的病變性質。且價格低廉,診斷快速,但缺點是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診斷準確率不到達48%。
核磁共振是診斷組織病理變化的一種新的方法,通過層片選擇,頻率編碼,相位編碼,實現對接收到的電磁信號在人體內部的準確定位,根據接收到的電磁信號的頻率、相位的差別成像,完成對器官組織的檢測。例如:核磁共振檢查原發性肝癌時通常表現為信號改變,T1W1馳豫時間加權圖呈低信號,T2W2加權圖呈高信號。其特征性影像為病灶內出現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號,該信號提示肝癌結節內有動靜脈短路形成。但缺點在于檢查價格昂貴,且核磁共振設備在我國普及率較低,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診斷準確率較低。
X- CT是用 X線束對器官組織進行斷層掃描,再經計算機由于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能夠掃描到早期剛發展起來的較小的腫瘤,這對病人早診斷早治療不至延誤病情具有重要意義。比如:X- CT肝癌表現與大體病理形態一致,平掃多為低密度,少數為等密度或混雜密度,外形不規則呈球形或結節形,邊界模糊。增強掃描表現為低密度區略縮小,境界變得較為清楚。腫塊中心部位常因腫瘤組織壞死囊變形成極低密度區。研究顯示在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的檢測上,X-CT顯示率高達88%。目前X-CT已成為各種疑難雜癥中最重要的診斷方法。
1.3對醫學影像進行數字圖像處理的可行性及意義
在實際圖像信號的生成和傳輸過程中,由于受到醫療器械自身、人為操作控制和自然界噪聲等干擾的影響,多多少少會出現細節模糊、對比度差、噪聲較大或存在偽影等問題,影響到影像質量。且成像是用亮度不等的灰度表示,加上病灶發展早期其空間形態變化通常比較小,拍出的片子肉眼很難觀察,誤診和漏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致使病情診斷準確率下降,醫務工作者的效率也難以體現。因此,有必要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來處理和分析醫學影像,提高影像質量,這將有助于減少誤診和漏診率,提高診斷準確率。因此,研究醫學影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數字成像技術有個共性:基于計算機將圖像采集、顯示、存儲和傳遞分解成各個獨立的部分,將每一部分圖像信息分別數字化,這種共性為我們以后對各功能模塊進行單獨優化提供了便利,對其實施圖像數字信息的后續處理提供了可行性。
以X-CT成像為例,對影像進行預處理可以過濾掉影像上的不利影響,處理掉無用的信息,保留或恢復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過濾掉不利因素,加強病灶信息的可讀性,突出感興趣部位,清除各種干擾的同時能保留所攝影像的形態和邊緣,有效的改善圖像視覺效果,為醫生診病提供了依據和便利,這就達到了圖像處理的目的。
2數字圖像處理在醫學影像中的具體應用
圖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在醫學上也被稱作影像處理,是指將圖像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后使用計算機對醫學影像處理和分析,提高并改善影像的質量供醫生有效診斷的專業技術。將將人設為對象,圖像設為目標,輸入低質量的圖像,輸入改善后高質量的圖像,當圖像達到滿足人的視覺效果為最終目標。圖像處理方法通常有圖像增強、復原、編碼、壓縮等等。本文將重點討論圖像去噪、增強、分割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技術。
2.1圖像去噪
影像的生成和傳輸常常受到自然界各種聲音的干擾導致影像質量下降,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交談時被其他聲音打擾一樣,在語言中表現為聽不清對方說話, 表現到影像上,則是原本很清楚的圖像,因為機械本身、電子元件、外界雜音等干擾原因產生各種各樣的斑點或條紋,圖像變得模糊不清,此即為圖像噪聲。噪聲的存在勢必影響后續對影像的分割和理解分析,所以圖像去噪是預處理的重要步驟之一。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結合影像特點、噪聲的統計特征及頻譜分布規律,目前常用均值濾波、中值濾波、低通濾波等算法來對圖像進行平滑處理。
2.2 圖像增強
圖像增強(image enhancement)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影像學上的圖像增強和復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醫學影像的質量,清除干擾、降低噪聲,通過增強清晰度、對比度、邊緣銳化、偽彩色等來提高影像的質量,或者轉換為更適合人觀察或機器識別的模式。不同于圖像噪聲,在圖像增強中通常不考慮影像降質的原因,它不需要反應真實的原始圖像,只需突出圖像中感興趣的內容。但要對降質的原因有所了解,依據降質的原因建立“降質模型”,然后各種濾波方法和變換手段增強圖像中的背景與感興趣部位的對比度,比如:增加圖像高頻分量,被照人體組織輪廓變得清晰,細節特征明顯;增加低頻分量,能有效降低噪聲干擾,最終達到增強圖像清晰度的目的。
圖像增強根據空間不同可劃分為基于空間域的增強方法和基于頻率域的增強方法?;诳臻g域的增強方法是對圖像中的各個像素的灰度值直接處理,算法有直方圖均衡化、直方圖規定化等;基于頻率域的增強方法不直接處理,而是用傅里葉變換將空間域轉換成頻率域,在頻率域對頻譜進行處理,再使用反傅里葉變回到空間域,算法有低通濾波、高通濾波、同態濾波等。
2.3圖像分割
圖像分割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目的是將圖像中有意義、感興趣的內容從背景里剝離,劃分為各個互不交叉的區域。有意義、感興趣的內容通常是指圖像區域、圖像邊緣等。分割是后續圖像理解分析和識別工作的前提和依據。目前已經開發出很多邊緣檢測和區域分割的算法,但是還沒有一個算法對各種圖像處理都有效。因此對圖像分割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入,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將始終是熱門話題。
圖像分割方法基于灰度值主要劃分為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和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
(1) 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
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是確定每個像素的歸屬區域(同一區域內部像素是相似的),從而形成一個區域圖集,來對圖像進行分割,常用算法有閾值分割法、形態學分割、區域生長法、分裂合并法等。
(2) 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
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是指先提取區域邊界,再確定邊界限定的區域。因為圖像中的邊緣部分往往是灰度級發生躍變的區域,根據像素灰度級的不連續性,找出點、線、邊,最后確定邊緣。常用的算法有邊緣檢測分割法、Hough變換等。
與此同時,醫院數字化、信息化、無膠片化的建設作為醫療改革的一部分,在近幾年備受關注,作為醫學影像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愛普生公司攜全新的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解決方案亮相本次研討會。
愛普生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解決方案是將愛普生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機通過醫學影像光盤刻錄管理軟件直接連接在CT、MRI等醫學成像設備或PACS等系統中,自動接收醫學影像設備或系統發送的患者檢查信息,并將接收到的信息刻錄到醫學影像光盤里,為患者診斷提供便利,受到參會者的廣泛關注。
醫學影像光盤取代傳統使用的膠片,已經成為醫療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趨勢。長期以來,國內醫療機構的放射科、影像中心等部門,都使用傳統的醫療膠片保存患者的CT、MRI、超聲波等檢查信息。膠片成本高,存儲文件類型單一、攜帶不方便,制作過程不環保。而光盤儲存量大、支持多文件類型、攜帶方便,環保型好,非常適合代替傳統膠片成為醫學影像存儲介質。而且早在2012年,國家發改委、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就在《全國醫療服務價格規范》明確規定:“所有膠片和各種圖文報告成本均包含在該醫療服務價格項目中,不得另行收費。圖像較多時,可以用光盤等存儲介質替代膠片,不得另行收費”。2014年1月7日上海市物價局、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上海市醫療保險辦公室三部門也聯合《關于規范和調整本市換藥等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的通知》(滬價費〔2014〕6號),規定了相關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取消了一部分醫療膠片的收費,醫院成本增加。相比之下,光盤價格低廉,存儲容量大及保存時間久、環保、攜帶便捷等等優勢是取代傳統醫療膠片的最佳選擇。
眾所周知,醫院每天都會采集到大量的醫療影像信息,如何高效的完成醫療影像光盤制作,愛普生為此提供了智能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愛普生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解決方案。
愛普生全新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解決方案是基于DICOM網絡環境下快速、高效、按需發行的全自動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輸出方案,它讓醫學影像資料的存儲、備份、電子病歷的分發更為便捷,全面助力醫學影像光盤在醫院的推廣使用。愛普生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解決方案包含兩大部分――醫學影像光盤刻錄管理軟件和愛普生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機,它可以與CT、MRI、PET、DR、CR、DSA等數字化影像成像設備連接,還可與PACS、HIS、RIS等系統連接,自動接收醫學影像設備或系統發送的患者檢查信息。并將接收的患者檢查信息刻錄到醫學影像光盤里。而且醫學光盤儲存文件類型多樣,不僅可取代傳統膠片進行醫學影像存儲,還可以拓展應用范圍,對新生兒出生過程、手術過程進行錄制儲存,還可以取代紙質病歷,將帶有患者病歷數據、診斷信息、影像資料的電子病歷進行分發和歸檔。全面支持醫院數字化、信息化、無膠片化的建設需求。
另外愛普生醫學影像光盤印刷刻錄解決方案中的醫學影像光盤刻錄管理軟件是全面的智能信息管理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管理和查詢功能,符合IHE、PDI規范。還自帶專業醫學影像瀏覽器,提供豐富的影像后處理和傳輸功能。醫生根據診斷需要將患者影像信息刻錄在光盤上后,光盤中自帶的影像處理功能可對影像進行如窗寬窗位調節、動態影像的播放、放大縮小、翻轉旋轉、放大鏡、銳化、浮雕、定位線、測量、標注、融合等操作,可以在任意電腦中瀏覽圖像和進行圖像處理,方便醫生參與業務交流時,在其他計算機上進行圖像查詢、處理。光盤便于攜帶的特點不僅方便了醫生將醫學資料在醫院外交流,也方便了患者將儲存有自己病例資料和動態影像資料的光盤帶到其他醫院,或者讓其他專家作出診斷意見。解決了在診治危重病例或邀請外院專家會診時,調閱膠片難度大,不易遞送的難題。
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進步,以借助文本、圖形、動畫、動靜態視頻、聲音等媒體優勢的多媒體教學,已經在醫學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它為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促進教學改革及提高教學質量等帶來了勃勃生機。特別是在《醫學影像學》等影像學科的教學中更顯示出了其獨到的重要作用[1]。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給教學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2]。筆者總結我院多年來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情況,就其利弊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 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優勢
1.1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醫學影像學》學習的積極性 近30年來,醫學影像學發展迅猛,從放射學發展成為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包括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X線計算機成像(CR)、X線數字化成像(DR)、超聲、核素掃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等逐步興起并應用于臨床。而且傳統X線攝片逐步為CR、DR取代;CT不斷更新換代,如螺旋CT(SCT)、電子束CT(uFCT)的出現,成像軟件包的開發利用,使其成像速度和清楚度均明顯提高,應用范圍越來越廣;MRI發展趨向于實時成像、功能MRI(fMRI)、顯微結構成像;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和臨床應用,將以X線診斷為主的放射學發展成為一門診斷和治療兼備的新的臨床醫學學科。影像學診斷,將由以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基因成像過渡;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診斷模式由膠片采像和閱讀逐步向數字采像和電子傳輸(無膠片放射學)方向發展, 隨著信息科學的進展和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ACS)和遠程放射學系統出現,“網絡影像學”將會到來。介入治療及其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的融合發展等,這些將改變影像學實踐和服務方式,使醫學影像學在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比率,也必然對從事本專業的人員和專業教學提出新的要求[3]。
恰當的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中的應用有望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育模式。集文字、圖像、動畫、聲音于一體,把相關的內容、圖像生動、直觀地投影到屏幕上,通過聲、光對信息的傳遞觸及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使整個教學活動在生動、靈活、形象中進行,這樣就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另外應用多媒體教學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可把《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并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教學內容,創造立體的教學空間,增強教學感染力,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接受,也利于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1.2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充分展示《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
醫學影像學集成多門學科,使它的內涵大,而且教學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圖像多,而對圖像的顯示恰恰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所在[4]。同時,部分醫影像學所顯像屬功能性成像技術,它不僅能獲得臟器或病變的解剖方面的信息,主要的是能夠得到反映臟器或組織功能、血流、代謝等變化的功能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對疾病做出早期診斷。在顯像過程中,可將上述各種信息通過計算機進行圖像重建,得到臟器或病變的彩色斷層、三維立體以及動態的影像,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實時地顯示出動態性影像隨血流流經某一臟器或被某一臟器不斷地攝取、排出,或在某一臟器內反復充盈和射出的動態過程。同時,功能性影像中某些量化的指標可以用不同色階來反映。因此,彩色圖像較之灰度更易顯示出臟器微小病灶的形態和功能的變化。很多《醫學影像學》中的教學內容,若沒有多媒體教學,老師講解很費力,學生聽課也覺得枯燥無味、抽象難以理解,而通過多媒體的動畫制作及采用視頻、聲音插入等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充滿生動、活力的教學氛圍,使《醫學影像學》教學達到形象生動、一目了然的直觀教學效果??傊?,多媒體教學為《醫學影像學》教學提供了一個能夠顯示其獨特功能的寬闊教學舞臺。
1.3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對《醫學影像學》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補充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隨著電子技術、基礎學科及其它相關學科而迅猛發展,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克服傳統的采用單一教科書的局限性,將突出《醫學影像學》先進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作重點講解,對一些過時的或被淘汰的成像技術和方法刪除不講或盡量少講,并及時把相關新進展、新技術補充進多媒體教學內容中來。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既能掌握本學科的主干技術內容和臨床應用情況,也能為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培養學生及時跟蹤醫學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提供條件。我院近幾年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緊跟醫學發展的步伐,對教學內容作了較大的調整。對體現影像診斷學特點及優勢的內容(如骨骼、肺部X線診斷、中樞神經、腹部實質臟器CT診斷等)仍作重點講解;對目前應用較少的內容(如心臟大血管的X線診斷等)少講;對本學科的新進展、新技術(如MRI的功能成像、灌注成像等)則及時地加入了多媒體教學內容中。實踐證明,我們進行相關教學內容調整后取得的教學效果是滿意的,在我院教學部門進行的師生教學反饋會上,被調查的同學對《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的滿意度在90%以上。
2 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弊端
任何教學輔助手段都有其雙重性,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發揮其巨大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如對這些問題認識不足,不僅不利于發揮其優勢,反而會對教學效果造成影響[5]。因此,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必須對以下幾個問題加以足夠重視。
2.1 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由于多媒體的使用導致教師間的教學水平差距在縮小,但應急能力卻表現出巨大的差異。許多教師過分依賴預先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課堂駕馭控制能力差,無法隨教學環境進行思維應變,在課堂上僅充當“解說員”的角色,甚至完全對著課件內容照念,缺乏恰當的、形象生動的講解,使教學過程枯燥無味;一些青年教師利用其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優勢,不再注重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課前不進行充分的備課,僅照本宣科似的講解課件內容,而課件外的學科知識的橫縱向比較的講授就很缺乏,導致課堂經常出現錯誤,且應變能力差,一旦電腦出現故障或停電等意外發生時,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普通方式教學。以上種種情況都是過分地強調多媒體的使用好處,而忽略了教師自身素養培養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多媒體只是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我們認為多媒體教學同樣需要配合教師精辟、藝術的講解,適當的板書說明,并精心制定各種應急方案等,不能有了多媒體就放棄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優點,應注意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密切結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雙方缺乏互動與交流 這是目前多媒體教學中最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同樣易犯的致命錯誤。課堂上教師埋頭操作計算機,演示其課件,口中念念有詞,但卻無暇顧及觀察學生的反應,也不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教師常被無形地禁錮在多媒體控制臺上,缺乏主動站到臺前,無法很好的活躍課堂氣氛,與學生交流的意識比較差,學生常常是只聞教師其聲、“不見”教師其人。課堂上教師不問問題,學生不能提問問題,更沒有授課過程的熱烈課堂討論。教學過程中沒有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而變得枯燥無味,這樣必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興趣造成極大的影響。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如要求教師充分熟悉課件內容,不要對著電腦屏幕照本宣科;教師要充分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各種反應,必要的提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對多媒體設備在教室里的布局也應進行改進,改變設備對教師的局限,如盡量使用光電鼠標,使教師能站在講臺上講課等,最終目的都是想辦法能使教師更貼近學生、面對學生。
2.3 喧賓奪主,教學目的不明確 這也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很容易犯的錯誤。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片面追求課件漂亮的外觀、動感,在課件中過多地使用不必要的視頻、音頻,對課件界面作過分的渲染。這種做法就過分強調了課件制作的技巧和課件表面形式,其結果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的表現形式上,而忽略了他們真正應該掌握的教學內容。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學目的不明確。《醫學影像學》是以圖像特點介紹為主的學科,雖然對其斷層圖像、三維圖像、動態顯像等,加入適當的動畫、音頻使學生便于理解是需要的,但不宜過分渲染,且對其主要教學內容(如成像的原理、正常和異常圖像的分析、臨床應用等)必須加以文字說明,進行清晰的講解。
2.4 課件過于簡單化,照搬教學文稿制成課件 主要是教師因工作較忙碌或懶散,只是把課本上的文字部分簡單復制到課件中,這種課件往往文字部分很多,字體很小,教師上課對著課件宣講,因缺乏歸納性和字體小很不利于學生做筆記。多媒體課件要將教學內容及示教片按教學大綱要求統一制作,每一位教師有自己的授課特點和方法,因此授課老師必須在課前結合自己的情況編排好有自己特色的思路和進程,充分設計適合自己的課件,盡量避免喧賓奪主的課件過于華麗,同時又避免過于簡單化,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好每一節課[6]。
2.5 課件換頁過快,學生不易做筆記,影響課后復習 這是在課后對學生調查中,多數學生反饋認為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弊端。還有的同學反映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圖像和實際影像片的圖像不同。我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傳統教學方法的好處是學生容易做筆記和看到實際圖片,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能否成功地被學生接受的關鍵也在于學生能不能接受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圖像,因此教師如何能讓學生看懂、聽懂、熟悉并學會讀投影屏幕的影像圖像就成為教學過程當中的關鍵問題。從實物片上的圖像到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圖像再回復到實物片上的圖像,這是一個較為艱難的認識、適應過程[6]。
總之,通過近幾年來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運用,我們深深地體會到,CAI對于促進《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大力提倡。但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教學手段,CAI還存在上述的一些問題,只有充分認識這些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將其優勢發揮到極致。目前我院承擔《醫學影像學》教學的教師多為中青年教師,自開展多媒體教學以來,為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監督教學效果,課前教師必須在教研室進行多次試講,并對其多媒體課件進行集體備課、討論;課堂上學院派出教學督導專家對中青年教師的教學進行聽課,并提出不足和建議;課后定期召開師生教學聯系會,收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藝術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反饋信息。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使《醫學影像學》教學中,能盡量發揮CAI的突出優點,同時又將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玲,余國容,余世才,等.多媒體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4,2(2):141-142.
[2] 韋葉生,覃志堅,鄧益斌,等.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醫教與管理,2005,33(1):84-85.
[3] 艾書躍,周全,李士建,等.醫學影像專業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J].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1,23(2):134-136.
[4] 鄭建金,楊竹麗,姜明,等.多媒體教學法在影像專業教學中的改革及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5,19(3):205-206.
[5] 王金文,楊慧霞,徐敬東.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3):266.
【關鍵詞】: 腦 磁共振 擴散峰度成像 體素內不相干運動成像
【分類號】:R445.2;R338
【正文快照】:
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反映活體組織細胞內外水分子彌散能力(即布朗運動)的無創檢查方法,其理論前提是生物體內水分子擴散呈現正態分布,通過采用梯度磁場自旋回波技術成像,間接反映活體組織內微觀結構的變化及特點。而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kurtosi
【參考文獻】
1 丁玖樂;邢偉;陳杰;俞勝男;孫軍;邢士軍;;腎透明細胞癌多b值DWI的單指數函數與雙指數函數分析比較[J];磁共振成像;2013年04期
2 周純武;張仁知;;乳腺影像學的現狀與使命[J];磁共振成像;2014年04期
3 董棟;王新怡;;磁共振體素內不相干運動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診斷中的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年08期
4 單藝;盧潔;李坤成;;擴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3年12期
[關鍵詞] 非影像醫學專業實習生;實習;影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a)-100-02
To explore the radiological teaching for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LI Ming,ZHAO Ze-hua,JI D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for non-professional radiological intern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professional radiogical interns,take class teaching integrate with personal guidingand mak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practice teaching. Results:It was useful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to mak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 Conclusion: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with class teaching what can increase practicing efficiency of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Key words] Non-professional radiological intern;Practice; Radiological teaching
醫學影像學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之一。醫學影像學是多種影像學的一門集合學科,以影像為依據綜合臨床各方面資料形成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大影像學概念)。由早期單純的X線成像發展到計算機控制的復雜成像技術,影像手段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發展、從二維顯示到多維顯示、從形態學診斷到功能學診斷的轉變、診斷與治療相結合。隨著信息科學的進展、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ACS)和遠程放射學(tele-radiology)的出現,網絡影像學(network-imaging)以及計算機輔助診斷(CAD)將會成為可能,醫學影像學在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1 世紀醫學影像學日益拓展的研究領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提高質量和效益,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床思維與影像知識相結合,使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掌握醫學影像學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掌握不同影像診斷技術和檢查手段的特點、優勢與限度、臨床適用范圍,為他們日后進入臨床充分自如地選擇各種影像診斷技術和方法,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為臨床工作服務夯實基礎。由此必然對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方法提出挑戰,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非影像專業實習生的教學質量。
1 現代影像教學要求及教學現狀
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存在“三多一少”,即內容多、新知識多和圖像多,而教學時間卻減少了,教學上的這對矛盾很突出。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多媒體技術給教學方式改革帶來了契機,它通過課前備課將教學內容整理編排,突出重點、講解難點,使理論知識條理化,圖像精練、質量提高。課堂上能節省板書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多媒體的清晰度高,克服幻燈片圖像清晰差的不足,保證了教學效果。另外多媒體具有音樂、解說、動畫、電影、圖像、文本等信息,交互控制流程、程序調試、網上發行等功能,使得多媒體教學生動活潑,更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制作課后影像圖像庫(附臨床表現、影像特征) 和考試摸擬題,使其具有參與性,吸引學生課后復習。
來本科室進行輪轉實習的實習醫生以非影像專業為主,輪轉時間不長,大多在2~4周。他們大多在校期間影像專業課課時少, 影像專業的知識理論相對薄弱。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大綱里規定內容的教學并能夠讓實習生掌握必須的影像學知識有一定的困難。傳統X線診斷學教學方法是以大班講授理論為主,輔以小班實習閱片,以期解決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如何聯系的問題,亦有電影、錄像、幻燈等輔助電化教學方法的嘗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以板書為主的課堂教學和實習閱片的教學方法機械、耗時,學生自學困難。影像教學面對的是多種專業或學制,由于層次不同,學時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專業的大綱要求差別不大,而且每年教師輪流授課,更是給備課帶來困難,學生、教師意見很大。我們按不同專業需要將醫學影像學大綱按課時數分,將不同專業對號入座,分別歸入,這樣教師和學生都不至于偏離教與學的方向。以往臨床專業的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日新月異的影像學知識,這些不合理的課時安排導致了臨床專業的學生雖然開設了影像專業課,但像走馬觀花一樣,知識掌握不牢,將來在臨床工作中不能熟練應用,有的甚至成為“影像盲”,所有的檢查只看報告。改革了課程設置后臨床專業為了適應影像等特檢專業的迅速發展影像學課時數適當增加,影像知識掌握牢靠,反過來又促進了臨床知識的學習。
隨著社會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飛速發展, 影像學傳統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 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雖然影像技術已逐步向無膠片的數字化發展, 但數十年來, 許多教學單位積累了豐富的示教膠片, 有些示教片極其珍貴。由于長時間的庫存使不少膠片變質、老化而毀壞。如何長期保存這些珍貴的教學資源,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困擾著各影像教研室。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增加教學信息量,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是影像診斷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但目前國內的醫學影像資源庫非常缺乏, 無法滿足教師查閱資料、編制教學課件和教學研究的需要, 更無法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嚴重影響醫學影像教學的多媒體化、網絡化和互動式教學的進程。建立一個方便易用, 資料豐富的多媒體醫學影像資源庫, 是解決目前醫學影像教學網絡化多媒體化資源貧乏的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充分利用我們現有的基本配套的網絡硬件、教學課件和各種教學資源, 建立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影像教學資源庫, 不但為教師備課、制作多媒體課件、從事教學研究提供豐富的醫學影像學資源, 對廣大醫學生進行醫學影像網絡教學和遠程輔導, 還可以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的參考依據, 為醫學工作者學習提高提供一個理想的醫學信息網站,推動醫學影像學教學信息化網絡化事業的發展。
2 教學改進的探討
2.1 教學模式及方法的改進
2.1.1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我教你學、“滿堂灌”的方式,采取:①多安排高年資、有教學經驗教師參加教學,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②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應用電子幻燈的形式制作課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板書工整、學生專注于聽。③收集更多的病例影像圖片,通過電子幻燈的形式直接展示出來。④課前把講義整理印發給學生,解決學生課堂上忙于抄筆記而忽略聽課的弊病。⑤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可適當提供1~2個病例圖片存于教室電腦,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2.1.2臨床見習帶教分小組進行見習,每個系統從正常影像表現、基本病變到常見病,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出現征象的病理基礎的可能性,綜合提出診斷依據,做出肯定性、可能性、討論性意見。為進一步的臨床學科學習拓寬了思路。
2.1.3臨床實習教學熟悉放射科的工作程序,掌握如何恰當地選擇影像檢查項目,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協作學習。收集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病例,制作成多媒體片庫。
2.2 課程設置的改進
我們按不同專業需要將醫學影像學大綱按課時數分, 將不同專業對號入座,分別歸入,使教師和學生都不至于偏離教與學的方向。臨床專業為了適應影像等特檢專業的迅速發展影像學課時數適當增加,影像知識掌握牢靠,反過來又促進了臨床知識的學習。
2.3建立大型醫學影像閱片庫
制作影像診斷學教學數據庫,構筑課程設計的框架,采用掃描儀,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采集臨床典型病例的癥狀體征、影像學資料及病理資料及結果,輸入數據庫; 完善多媒體實習片庫,制作讀片訓練系統程序,以供學生平時自行訓練。 完備考試題庫,制作考試程序,以供學生在考試訓練時使用。制作合成最終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系統,并在局域網上聯機應用。
2.4完善評價體系構建新知識體系
首先進行教學水平評價,由校督導團的專家按照教學評估給每個教員打分。其次,對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建立一個大型考試題庫,其中包括理論題,影像圖片,題目難易程度分層次,選題應用“背靠背”盲選,教考分開,評分采用計算機。最后將教學改革后的學生成績與改革前的相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為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提供客觀依據。
3 總結
影像教學面對的是多種專業或學制,由于層次不同,學時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專業的大綱要求差別不大,而且每年教師輪流授課,更是給備課帶來困難,學生、教師意見很大。我們按不同專業需要將醫學影像學大綱按課時數分,將不同專業對號入座,分別歸入,這樣教師和學生都不至于偏離教與學的方向。以往臨床專業的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日新月異的影像學知識,這些不合理的課時安排導致了臨床專業的學生雖然開設了影像專業課,但像走馬觀花一樣,知識掌握不牢,將來在臨床工作中不能熟練應用,有的甚至成為“影像盲”,所有的檢查只看報告。希望能夠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進,提高影像教學的效率,進一步促進臨床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文戈,張雪林,李穎嘉,等.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 ,8 (3):293-295.
[2]劉玉清.醫學影像學展望及發展戰略[M].杭州:浙江科學出版社,2001.
[3]Margulis AR, Sunshine JH .Radiology at turn of the illennium[J].Radiology,2000,214:15-23.
[4]張俊祥,儲德開.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探討[J].實用全科醫學,2004,2(3):246-247.
[5]游箭,黎海濤, 陳偉.實行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02,4(3):195-196.
[6]楊小慶,陳儉,靳激揚,等.醫學影像學專業多媒體課件設計與應用[J].現代醫學影像學,2000,9 (6):279 - 280.
[7]李子平,張中偉,孟悛非,等.醫學影像診斷學幻燈模式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2,16(1):22-24.
器官、系統整合課程體系改革是目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醫學影像學是重要的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課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門關鍵課程。在形成大連醫科大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背景下對五年制臨床專業新的整合課程體系中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實踐進行總結和分析,對改革未來進行了客觀思考,如醫學影像學在整合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實現教學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學內容如何重新設置、教學方法的探索及嶄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
教育,醫學;診斷顯像;教學方法;系統整合
21世紀醫學教育已呈全球化發展趨勢,近年來,國內眾多醫學院校先后進行了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其中課程之間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發起“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以五年制臨床專業為對象,將臨床階段所有學科進行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構建全新課程體系,為培養卓越醫生及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醫學影像學以此為契機,力爭上游,也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實踐。
1醫學影像學在臨床醫學器官、系統整合課程中的作用
1.1醫學影像學是重要的橋梁課程
醫學影像學是應用醫學成像技術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和在醫學成像技術引導下應用介入器材對人體疾病進行微創性診治的醫學學科[2]。其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內科學、外科學、神經內科學等多種學科均有緊密聯系,使其成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1.2影像診斷學滲透在整合教學體系各系
統疾病教學中器官、系統整合課程模式是以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根據臨床需要綜合和重組醫學基礎各學科知識,實現功能與形態、微觀與宏觀、正常與異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種綜合,淡化了學科意識[3]。而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影像診斷學已被譽為人類一雙能透視的眼睛,在各系統疾病診斷中發揮重大作用;且影像學幾乎涵蓋全身各個系統,與整合課程體系具有天然親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分為呼吸、循環、消化、骨肌、神經、泌尿生殖、內分泌、血液及風濕免疫8個系統疾病,而醫學影像學滲透在各系統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臨床分型分期、預后及隨訪中,其作用舉足輕重。
2教學改革實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學對象分析
學情分析是優質教學的先導。處于大學三年級的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有如下特點:(1)基礎醫學知識扎實,對人體各系統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各系統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礎;(2)求知欲強,學習熱情高,思維活躍,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專業英語能力欠缺,查閱文獻及自學能力稍差;(4)對教學改革沒有準備。故提出相應策略,教學中反復復習所學知識,建立與臨床疾病的聯系;根據學習興趣,適時設置問題、布置中英文作業、考評獎勵等調動學習積極性;組織教學前動員會,講解教學改革的意義和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4]。
2.2師資隊伍建設
在學校及教學醫院的支持下積極利用網絡、院報、工作會議、繼續教育活動等各種渠道在校內廣泛宣傳系統整合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逐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并借鑒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關于教師培養的方法,重視骨干影像醫學教師的培養,設立各層次教師培訓項目,學科帶頭人、項目負責人重點培養,提升教學水平,樹立名師風范[5]。具體途徑如下:(1)適時派遣各層次教師參加國內外影像醫學教學培訓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學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師到國內外學習先進教學理論、方法,并有多名教師在國家級臨床技能大賽中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增強了教學榮譽;(2)不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國內教學會議、各類教學公開課程[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及技巧,不斷優化教學方式,為開展新的影像醫學教學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2.3教材選擇
以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駒、徐克編著的第7版《醫學影像學》為教材基礎,參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統教材,編寫適合本校影像學教學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統整合課程的硬件準備
本校創建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十年余,主體包括兩部分:(1)校本部建立臨床技能實驗中心總部;(2)各附屬教學醫院分別設立獨立的臨床技能實驗中心,具備各項臨床操作技能教學的功能,形成了滿足多專業臨床實踐需要的綜合性教學訓練平臺。另外各教學醫院醫學影像科均應用國內先進的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獲取、顯示、存貯、處理醫學影像學資料,PACS是一種高效率、無膠片化的圖像綜合管理系統。在大幅提高醫療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為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6-7]。
3教學內容的設置
3.1設置原則
借鑒國外醫學院校相對成熟的教學內容設置方式,結合我國具體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學內容必須涵蓋國家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教學大綱規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學目標不變;(2)為達到課程縱向整合,加強學科間融會貫通,打破原有大綱順序,結合其他臨床學科各系統知識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應教學內容;(3)刪減學科教學中的低效重復,促使內容間的有機融合,增加見習學時。
3.2具體安排
為配合系統整合教學改革將醫學影像學理論內容拆分重組為8個系統包括呼吸、循環、消化、骨肌、神經、泌尿生殖、內分泌、血液及風濕免疫系統,并按系統總論和系統各論分步教學,另外創造性設置了PBL課程,占16學時??傉搩热莅ú煌跋駥W方法的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各系統的正常影像學表現與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熟悉常見的影像學術語;各論教學重點為各系統不同疾病的影像學特征,以呼吸系統為例,與其他學科系統整合課程同步,以疾病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縱隔疾病等逐一講解,利用具體臨床病例,結合疾病臨床及病理表現,將學生之前所學相關臨床學科理論知識與醫學影像學真正應用到病例中,重點討論影像學特征及進展、轉歸,并學習該疾病的影像學描述,從而提出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其他各系統疾病不做贅述)。將所學重點內容貫穿整合,培養學生醫學影像學診斷思維方式,增強學生對影像學理論知識的認識,提高診斷信心,并創造性加入少量涉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部分中醫學影像學考試內容,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建設添磚加瓦。
4教學方法探索
在醫學影像學系統總論、系統各論及實踐課程3個階段的教學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完整,條理清晰,框架明確,故選擇應用于第一階段系統總論授課。第二階段系統各論的教學中借鑒國內多所醫學院校改革經驗,根據各系統疾病的特征選擇PBL與LBL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和教師均成為課堂主體的一部分,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提供了平臺。實踐課程中更加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利用先進的醫院PACS,應用案例導入式教學法[9],既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與綜合分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教師也從中獲取了教學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評價體系
將以往卷面考試為主轉變成綜合考評方式,保證了教學質量評估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本課程成績包括采用課堂案例導入式教學參與度成績、期末理論筆試成績及病例實踐考試評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評分采取量表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方式改革、教學內容改進、課前準備重要性等方面的認識程度。并創新性應用數學公式的方式計算最終成績,公式如下:總成績=18%×課堂表現成績+80%×期末考試成績+2%×調查問卷評分。學期結束后將不同教學方式的班級成績進行對比,歸納總結,結果發現系統整合教學改革班級成績優于傳統教學方式的班級。
6思考與展望
以系統整合課程為中心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是醫學教育不斷發展創新的產物。本校醫學影像學教研室借此良機,依托原有教學大綱設計改進教學內容,學習并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在讓臨床醫學生減負之余,增強自學能力,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和學習樂趣,且提高了影像學診斷能力,值得參考借鑒。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臨床課程與自身內容邏輯關系之間的沖突,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手段匱乏之間的沖突,傳統內容與知識更新之間的沖突,考試方式改變與學習興趣的沖突等[10],在未來的實踐中尚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作者:孫博 苗延巍 張維升 劉愛連 易桂蘭 許馳 劉靜紅 劉鐵利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務部 大連醫科大學影像系
參考文獻
[1]趙振富,王子梅,張健,等.臨床醫學專業整合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7):570-572.
[2]白人駒,徐克.醫學影像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3]周新文,曹福元,晏漢姣,等.器官系統課程體系改革中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設置和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52-253.
[4]李萍,岳鳳蓮,劉白鷺,等.醫學影像學課程整合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5(6):71-72.
[5]黃鋼.以提升學生勝任力為導向構建PRICE教學改革模式[J].醫學教育管理,2015,1(1):1-5.
[6]徐貴平,金晨望,強永乾.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策略與趨勢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817-820.
[關鍵詞]臨床醫學;CT檢查;病理診斷
醫學影像包括X線、CT、MRI等多種檢查手段,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臨床診療對各種檢查手段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由于不同醫學影像技術有其各自的特點,在應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CT影像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適用于多種疾病的臨床診斷和病情評估[1]。對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該院診治的55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CT影像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診治的結腸癌患者55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癥狀為主訴,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齡39~61歲,平均年齡為(49.2±3.6)歲;經CT等檢查確診及病理診斷證實,符合WHO關于結腸癌相關診斷標準,均接受手術治療,其中乙狀結腸癌19例(占34.5%),降結腸癌16例(占29.1%),升結腸癌13例(占23.6%),橫結腸癌7例(占12.7%),對于合并嚴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其他腫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診斷
經CT檢查并確診,術前禁食,清洗腸胃,保留灌腸,所用藥物為泛影葡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劑量分別為900mL、1000mL;行常規腹部及增強掃描,取仰臥位,所用儀器為64排螺旋CT掃描儀(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積掃描,適當擴大范圍,層厚和時間分別為1.0cm、6s左右;再行增強掃描,所用造影劑為碘海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53103),肘靜脈快速注入血管內,速率為4.0mL/s,達到閥值后,行動態三期掃描,容積和多平面重建,對獲得圖像進行后處理,綜合分析血管情況。
1.3評價標準
術后留取患者部分病變組織,鏡下查看病理變化,對可疑復況進行病理分析,根據TNM分期標準,對癌變及進展情況進行評估,以T表示原發腫瘤,分為無法評估、無明顯證據、原位癌、腫瘤侵襲黏膜下層、固有肌層、漿膜下和漿膜層等情況,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結,分為無法評估、無轉移、存在1~3、≥4的區域轉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遠處轉移,分為無和有兩種情況,分別以M0和M1表示[2]。納入患者均接受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記錄術前CT診斷和術后復發CT檢查的陽性和陰性,與病理切片結果進行對照分析。
1.4統計方法
運用spss18.3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結合病理診斷結果,術前CT診斷準確率為85.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隨訪結果顯示,復發17例,CT檢出88.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CT影像診斷是指通過掃描獲得多層次圖像并在此基礎上對疾病做出診斷,該檢查技術適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無創等諸多優點,CT掃描成像為三維圖像,也可為疾病鑒別診斷提供參考依據。結合臨床醫學實踐,CT影像診斷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血管疾病、頭頸部、胸部等疾病診斷中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以胸部疾病為例,通過增強掃描可清晰顯示縱膈、肺門腫塊以及淋巴結增大等情況,對于中晚期癌細胞的診斷以及轉移、侵潤等情況,均可通過圖像顯現出來,CT掃描對實質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較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術對早期癌變的診斷可能存在漏診、誤診情況,需要聯合其他影像檢查手段,多項影像技術在臨床醫學診斷中的聯合應用價值更是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從醫學影像臨床使用情況來看,具有專業獨立性和互補性兩大特點,CT等影像技術有其自身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同時相互之間又存在緊密的聯系、聯合應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診斷水平,這對于CT影像技術的拓展應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4]。在臨床診斷中,CT等影像技術對不同疾病的檢查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即各自有其自身的優勢的局限性,任何一項影像技術都不是萬能的,影像技術的選用還應考慮到適用性和經濟性,即需從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規檢查中,所需的費用較高,多次檢查的輻射較大,對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婦,應酌情考慮使用,避免因濫用引發不良反應[7]。有關CT影像診斷在臨床醫學中應用效果的研究報道較多,宋澤[8]對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CT影像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急性水腫型和出血壞死性型的診斷準確率合計為97.5%,CT影像診斷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應用價值得到充分證實。CT影像技術在多種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癥疾病檢查中應用較多,該次研究中,選取55例接受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術前經CT影像常規腹部及增強掃描檢查,與病理診斷結果對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術前CT檢查的診斷正確率合計為85.5%,可見CT影像在術前癌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度;隨訪觀察結果顯示,術后復發17例,不同分期CT檢查的診斷正確率合計為88.2%,提示CT影像在癌變術后復發診斷中仍可獲得較高的準確度。與上述報道相比,該次研究中CT影像技術在術前和術后腹部疾病診斷中所獲準確率相對較低,分析認為主要受到多種疾病表征相近影響,但是總體診斷效果及其在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還是值得肯定的。綜上所述,CT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是臨床醫學進步的一大標志,該檢查手段能夠清晰且詳細地反映病變情況,可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的參照依據,結合臨床實際情況,應用CT影像技術,有助于提升醫療診斷水平。
[參考文獻]
[1]宋照亮,王錫明,紀曉鵬,等.128層螺旋CT低管電壓聯合低對比劑技術在下肢動脈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韋志武,吳書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動脈栓塞影像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華.CT影像診斷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療,2013,35(1):12.
[6]赫明鋒.醫學影像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