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8 14:50: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素質好的表現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素質對于舞蹈表演來講是十分重要的。舞蹈表演中有很多的個人情感和精神,是一種行為藝術,心理素質指的是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學會承受一切來自外界的壓力,需要給舞臺增添魅力。心理素質對于舞蹈表演是非常關鍵的,舞蹈表演的每一個動作都代表一個故事,都代表一種情感,都代表對藝術的尊重,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夠讓人們看到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能夠讓人們與舞蹈表演的情感產生共鳴。
一、心理素質對舞蹈表演很重要
(一)舞蹈表演中,能夠影響舞蹈表演的效果和質量的因素很多,但是舞蹈者的心理素質卻是眾多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養成對于舞蹈表演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素質能夠影響舞蹈者表演舞蹈時的藝術發揮,能夠影響舞蹈者在舞蹈時精神和情感的釋放,能夠考驗一個舞蹈者的表演能力,舞蹈者的表演能力高低將影響舞蹈者的地位。
(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克服人本身的緊張感,能夠讓舞蹈者在進行表演時的動作靈活,不會出現僵硬的現象,這也關系到舞蹈者的演出是否成功,舞蹈者在舞臺上心理素質良好,能夠讓舞蹈者發揮潛力,超常發揮,能夠讓舞蹈者發揮舞蹈水平,能夠有突破性的進展。
(四)舞蹈要有技能和知識雙重的輔助,才不容易遺忘,心理素質良好的舞蹈者,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就不會出現遺忘或者是遺漏的現象,舞蹈者就不會因為緊張導致舞蹈動作的不協調,而且即使出現差錯,也會因為心里素質良好的原因,巧妙地掩蓋過去,而不至于使舞蹈表演的現場出現混亂的現象。
心理素質良好能夠使舞蹈者終身受益無窮,良好的舞蹈基礎能夠使舞蹈動作協調和熟練,心理素質良好則會讓舞蹈表演整體感覺富有美感,而且能夠使舞蹈者的情感升華,能夠使舞蹈者的表演幾近完美。
二、舞蹈表演中,不良的心理素質的原因和表現分析
(一)舞蹈者的臨場應變能力比較差在日常的舞蹈訓練中,教練和學生還有教學的場所和環境基本上是固定的,舞蹈者能夠在訓練場所中表現地很好,舞蹈動作比較嫻熟,但是到了舞臺上,或者在不同的表演場合,舞蹈者心理素質不好的話,調整心態就會很慢,而且因為受環境影響比較大,還會出現舞蹈動作遺忘或者是僵硬的現象。
(二)在舞臺上,舞蹈者缺乏自信心在舞臺上,面對舞臺下面眾多的觀眾,很多舞蹈者都表現怯場,因為缺乏自信心,時常在表現中問自己做的夠不夠完美、夠不夠好,自信缺乏會導致舞蹈動作不協調,觀眾也不能夠動情,舞蹈的表現也就不夠好,缺乏自信心的話,舞臺上還會出現心慌或者是腳軟的現象,而且還容易出現幻想,認為自己已經輸掉了,表演不充分或者不夠好。
(三)在舞臺上,表現過度緊張在舞臺上,表現過度緊張,舞臺表現就會出現漏洞,甚至不能夠做出任何舞蹈動作,呼吸比較急促,渾身冒虛汗或者是血壓突然變高,心率跳動不正常等等,到了舞臺上,也需要好長時間才能夠調整這種狀態,消除緊張,不能夠正常發揮水平,更不要說超常發揮,讓觀眾產生共鳴或者是好感了。
(四)在舞臺上過分計較成敗得失舞臺表演本身就是對自己心里素質的挑戰,能夠戰勝自己才能夠表演完美,舞臺上真正能夠做到不緊張的人真的少之又少,舞蹈者在舞臺上過分看重成敗得失,會令情緒失控,在無形之間就給自己增添了壓力和困擾,心理狀態不好,舞蹈表演就會出現問題,而且在舞臺表演時,也不會全力以赴。
三、舞蹈表演的教學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養成的措施和對策
(一)教練應該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表演場景。表演中如果出現緊張或者是舞臺比較陌生的現象,要告訴學生是正常的,不要更加慌張,教練要想辦法讓學生消除緊張感和陌生感,學生才能夠在舞臺表演中表現突出。舞蹈的排練不一定要在舞蹈的教室或者自習室內進行,要想減少觀眾的壓力和舞臺的壓力,就要讓學生敢于走出去,在一些公共場合下表演,消除緊張感,體會到觀眾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教練對學生的心理訓練和心理調節方面要積極進行指導,要學會對自己自我暗示,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才能夠有自信心站在舞臺上為觀眾表演。在表演中要盡量做深呼吸來消除緊張,或者是做一些動作消除自己的壓力,或者是讓自己分散注意力,消除緊張。
(三)要不斷訓練,增強舞蹈表演的基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舞臺上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能夠在短暫的舞臺表演中看出舞臺表演者的魅力,能夠看出舞臺表演者平時的努力,舞蹈表演要進行反復地練習才能夠不斷進步,而且還能夠提高自信,動作比較嫻熟了之后,就能夠比較熟練地在舞臺上表演,就算出現錯步,也會及時地做出調整。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系統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么聯系,與其他素質是什么關系,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一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著心理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統歸之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于心理教育的范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為所有心理現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這一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鑒于心理現象是十分復雜的系統,并且對心理現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一,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注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實要求。
基于此,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為表現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如,對自己的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群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郁,穩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沖動,自制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恒還是無恒,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征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度等等。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約著心理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動力的激發,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因而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下,在行為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創造能力等。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為: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啟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
、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為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強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質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約行為表現。例如一個情緒調適能力強的人,更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和穩定而愉快的心境,產生積極的內驅力,避免許多痛苦、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障礙,并引發積極而適當的行為表現。
心理動力是指由個體的需要、興趣、動機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所產生的,來自主體自身的驅動力。它既有動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異,同時,因其行為的目的指向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會,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動力大小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其動力所指方向是否適當。心理動力是一個人的性格優化、能力強化、心態健化、行為良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它對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訓練、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積極性可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心理素質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體素質,又會對心理動力的大小產生強化或弱化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高層次的個性心理傾向和思想道德素質左右著心理動力的目標指向。
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們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標準來衡量。即看個體是否存在情緒、認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礙,有沒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并直接導致行為表現,決定行為適應與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所引發的行為表現。此外,人的行為中還有一部分是屬于環境壓力所導致的被動服從行為。心因表現的適應與否是一個人心理素質高低與否、心理健康與否的外在體現。而心因所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及心理健康。這里的適應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適應社會及環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個人的自覺的行為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綜上所述,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循環。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揮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是主干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志,心因表現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及行為表現的引導統一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質各方面不僅內部存在相互的聯系,而且與其外部的其他素質也存在密切關系。相對說來,心理素質居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一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度,而這些結果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表現,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會間接地影響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一個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況下產生過激行為,從而違反道德規范。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與他人發生利益沖突時,更易表現出自私、甚至損人利己的非道德行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會目光短淺,難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反之,一個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更易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性格品質的培育。優化,是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標和任務,也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最直接的結合點。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兩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開發和利用,直接影響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其基礎和條件。心理適應能力在制約個體的社會適應的同時,也制約著對自我的適應及發展,成為一個人在充分實現自我的同時順利地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進程順利與否,因而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體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產生與性格的病態、情緒障礙、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
間接關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礎。
心因是一個人現實行為表現的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質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適應的心因就增加,被動服從的行為就會減少。心理素質和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制約著人的行為表現,決定著其社會適應狀態
心理動力不僅直接制約心理素質其他方面的優化,而且同時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心理動力的大小對人的各方面的發展起著加速或減緩作用,其指向則影響著各種素質發展的方向,并且決定著人的素質發展及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對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統歸之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于心理教育的范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為所有心理現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這一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鑒于心理現象是十分復雜的系統,并且對心理現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一,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注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實要求。
基于此,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為表現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如,對自己的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群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郁,穩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沖動,自制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恒還是無恒,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征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度等等。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約著心理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動力的激發,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因而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下,在行為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創造能力等。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為: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啟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為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強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質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約行為表現。例如一個情緒調適能力強的人,更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和穩定而愉快的心境,產生積極的內驅力,避免許多痛苦、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障礙,并引發積極而適當的行為表現。
心理動力是指由個體的需要、興趣、動機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所產生的,來自主體自身的驅動力。它既有動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異,同時,因其行為的目的指向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會,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動力大小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其動力所指方向是否適當。心理動力是一個人的性格優化、能力強化、心態健化、行為良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它對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訓練、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積極性可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心理素質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體素質,又會對心理動力的大小產生強化或弱化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高層次的個性心理傾向和思想道德素質左右著心理動力的目標指向。 轉貼于 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們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標準來衡量。即看個體是否存在情緒、認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礙,有沒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并直接導致行為表現,決定行為適應與否。
心因性行為是指直接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所引發的行為表現。此外,人的行為中還有一部分是屬于環境壓力所導致的被動服從行為。心因性行為表現的適應與否是一個人心理素質高低與否、心理健康與否的外在體現。而心因性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及心理健康。這里的適應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適應社會及環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個人的自覺的行為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綜上所述,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循環。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揮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是主干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志,心因性行為表現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及行為表現的引導統一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質各方面不僅內部存在相互的聯系,而且與其外部的其他素質也存在密切關系。相對說來,心理素質居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一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度,而這些結果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表現,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會間接地影響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一個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況下產生過激行為,從而違反道德規范。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與他人發生利益沖突時,更易表現出自私、甚至損人利己的非道德行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會目光短淺,難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反之,一個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更易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性格品質的培育。優化,是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標和任務,也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最直接的結合點。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兩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開發和利用,直接影 響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其基礎和條件。心理適應能力在制約個體的社會適應的同時,也制約著對自我的適應及發展,成為一個人在充分實現自我的同時順利地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進程順利與否,因而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體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產生與性格的病態、情緒障礙、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礎。
心因性行為是一個人現實行為表現的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質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適應的心因性行為就增加,被動服從的行為就會減少。心理素質和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制約著人的行為表現,決定著其社會適應狀態
心理動力不僅直接制約心理素質其他方面的優化,而且同時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心理動力的大小對人的各方面的發展起著加速或減緩作用,其指向則影響著各種素質發展的方向,并且決定著人的素質發展及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培養; 醫務人員; 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人為本的意思逐步加強,醫院高風險、高強度的特殊職業,導致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更加明顯,直接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影響醫療工作質量。當前,加強醫務人員優良心理素質的修養,是衛生系統開創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和基礎工程。只有關注和培養醫務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的促進他們堅守救死扶傷宗旨,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目標。
1心理素質的內涵及其積極意義
1.1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含義。
1.1.1素質。 素質是個體對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和行為規范內化和升華的結果,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的標志。
1.1.2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揮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主要包括心理潛能、心理能量、心理特點、心理品質與心理行為五個方面。
1.2 良好心理素質的積極意義。
1.2.1良好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F代醫學證明,擁有健康的心理,對人一生的行為、性格和智力等因素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心理素質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還關系到未來的成功,更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課題。
1.2.2良好心理素質是培養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積極關心別人的意識。美國調查報告指出:人際交往能力和專業成績相比,二者是同等重要。日本航空企業在錄用畢業生時,注重獨立人格甚于學習成績。醫務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
1.2.3良好心理素質是正確面對困難的關鍵。人生難免有很多困難,要敢于面對和克服,否則,將會受到諸多影響。美國《托薩世界報》報道說,據美國心理健康資料中心統計,近幾年,美國產業界有關人員因在競爭中受到心理壓力導致生產力下降,每年平均達180多億美元的損失??梢?,良好心理素質是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的關鍵。
2當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和原因分析
當前醫務人員心普遍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全國抽樣調查顯示,壓力來自家庭生活因素的占55%,感覺工作壓力重的占54%,資格考試難的占96%,與領導溝通壓力大的占45%,環境因素占39%,社會壓力63%。表現為積極應對壓力的有75%,表現為消極應對的有25%。就其原因分析:一是工作量大、心理壓力大、環境復雜、經常接受病人死亡的刺激是導致醫務人員心理狀況不好的主要原因;二是救死扶傷的愿望與醫療水平發生沖突,從而對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影響;三是醫院突發事件多,作息時間沒規律,使醫務人員沒有正常生活規律及睡眠習慣,容易產生煩躁、不滿及身體不適感;四是戀愛、婚姻、經濟困難等給醫務人員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五是緊張的醫患關系,是影響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長期以來,醫療資源供給不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這樣必然會對醫務人員產生憤怒和抑郁心理。
關鍵詞:心理素質 演奏學習 訓練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b)-0234-01
在我們日常學習中,普遍會看到這種現象:上課練習時,演奏水平不錯的同學,一到考試或者比賽等人多或者隆重的場合,就會出現緊張、失常的演出狀態、使成績大打折扣。相反,通常沒有非常優秀的學生,反而發揮出了自己的水平。存在這兩種千差萬別的現象是心理素質和自我控制實力產生分歧的效果。在演奏教學或學習中,我們比較重視演奏的各種技能技巧,而忽視心理素質對教學和學習的影響。演奏和學習的心理素質始終影響和控制著演奏技巧和藝術情感的發生和發展。
1 心理素質在器樂演奏和學習中的重要性
英國基爾大學心理學系約翰?阿?斯羅伯達他既是音樂理論家、鋼琴家又是認知心理學家,他的《音樂心理學――音樂認知心理學》一書中不僅具有一般認知的心理學特點,強調主體心理結構在認知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強調認知因素在音樂學習、發展中的作用,強調認知過程中結構、模式的把握能力,它還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內容的豐富性、方法的多樣性與鮮明的文化學色彩。
在演奏與教學中和很多的表演場所,演奏者有著緊張的心理,主要原因是由執行者所造成的心理障礙。不少的較有經驗的表演者能很快地調解這種臨場存在的情緒及心理轉變,取得表演的成功,然而也有很許多沒有這些經驗的人,就沒有辦法應對這類的情緒轉變。因此,也就導致演出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表演者臨場心理狀態和演奏技巧對演奏的進程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心理調節過程。它對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
在音樂表演中心理學的應用研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它是對心理和精神現象的學習和實踐性的科學分析,是把握規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論文、論著也有很多,都對音樂表演中的投情、音樂表演中的想象力,直覺,心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詳細的介紹。
嫻熟的器樂演奏技巧和扎實的音樂專業知識是對演奏者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沒有熟練的演奏技巧,甚至不懂得相關的音樂知識,就想演奏一部作品,那就體會不到作曲家想要表達的音樂情感,體現不出作品的藝術價值,這樣的演奏注定是失敗的。出色的演出技巧和完善的藝術發揮在音樂表演中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演出技術根本談不上藝術體現,擺脫了藝術表現,表演技巧也將失去它本身的存在價值。音樂表演是綜合性心理活動組成的各種心理因素,參與了每個認知,記憶,情緒,智力,想象力,直覺等,由于其性質的再創造,又使它具備有音樂創作和欣賞情緒很不相同的少許特征。因此,熟練演奏的作品,是對演奏者最低的要求,作為一個合格的樂手,他不僅是一個嫻熟的音樂家,而且還要成為一個集技能、音樂修養、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等全面發展的音樂創作者。在平日的上課和學習中注重培育學生良好的演奏情緒狀態,首先是意志和信念的培養,要有冷靜、自制和磨練自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去戰勝情緒的干擾,增強藝術涵養,培養學習器樂的興趣和愛好。
在演出中,作為一名演奏家就必須要上臺表演發揮自己,而大部分演奏者在登臺時都會產生舞臺緊張情緒和不良的心理素質體現。如:怯場、靦腆、怕羞等等。隨著現代器樂藝術的發展和器樂水平的提高,器樂比賽日趨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演奏者之間,技術和藝術素養的差距越來越小,比賽的勝負也往往取決于演奏者的心理素質。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當今器樂競賽或考試,不光是演奏者藝術素質和技藝技巧的角逐,更心理素質的較量。
2 在器樂演奏學習中從心理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2.1 端正學習動機,正確認識演奏技巧的作用
心理學認為,人類在某種心理或生理狀態的需要下,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動機,它是具有一定目標,是可以實現對行動的出發點。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明確演奏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是學生在學習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必須端正學習動機,認識到學習器樂演奏的過程是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技能技巧不僅僅是學習器樂演奏的目的,也是作為一種手段來表現作品的情感內容。
2.2 對學生的培養從平時學習中訓練做起
學生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練習作品時要用心,應自信、冷靜,不要被技術方法嚇倒,要相信方法并不難,要加倍努力學習,就能逐漸消除緊張心理,使你感到平靜,良好的心態便自然建立起來,平時練習時,揣摩作者的寫作動機,盡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懷,可避免思想緊張而造成技術方面的失誤,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
2.3 培養自知意識,練習演奏技巧
教師在教學中時常會遇到這樣兩種情況:(1)個別學生由于天生條件不錯,或是演奏基礎比一般同學要好,由此產生一種自大心理,主觀上沾沾自喜,停滯不前;(2)部分學生的條件稍差些,覺得自己的任何方面都不如別人,產生自卑感,同時也直接影響課堂進展。針對這兩種情況,可實行心理調節法、暗示法等方法來分別對待不同的問題。對自大的學生需要常常提醒,使其在學習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自己的不足,對于自卑的學生,應積極地給予鼓勵和幫助,必要時降低標準,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處于一種沒有被教師放棄,反而是被信任的學習氣氛中,良好的學習意識才是學習進步的保證。
3 在演出實踐中建立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3.1 演出、考試前應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作品曲目
一個初學器樂者或是大師級的人,都要選擇適合自己演奏水平的作品。根據自己的演奏水平情況去選擇曲目。因此,表演和考試前,選取演奏作品要從本身的實際水平出發,選擇自己熟識和可以勝任的作品來完成考試或演出。尤其是在器樂大賽和重要演出中,盲目選擇技巧性高、難度相對大的作品,會讓自己心里沒底,無形中就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演出時緊張、手腳冰冷,甚至身體僵硬、顫抖等不良反應。
3.2 提供表演機會,加強舞臺實踐及適應能力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多加強舞臺的實踐活動,體會舞臺感和駕馭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讓學生多參與不同類型的演出,學習別人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優點,積累舞臺經驗,從而使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演出中,要把注意力和情感投放到表演中,用音樂傾吐,把思維放到作品的感情上,表演時就可以處于可控的狀態。
4 結語
一、現代大學生的特點
當代大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理想信念,卻存在著行動力較差的問題。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比較突出,但是心理素質卻普遍較差,面對突發問題時的應急能力相對不足。由于當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也存在著自我意識較為強烈的問題,情感較為豐富,但是對人際關系較為淡漠。
另外,由于當前的社會形勢,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較大,也會使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需要在明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指導。
二、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
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主要劃分為認知維度、個性維度以及適應維度三個層面。
1、認知維度
認知維度是在現代大學生的認知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夠直接影響著現代大學生的主體認知能力以及行為特點,是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基礎性組成元素。傳統的理論研究過程中,將認知維度與智力測試相聯系,實際上是存在一定的思想誤區與局限性特點的。
現代大學生的認知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的反應和知覺,對信息的加工和創造,對信息的輸出與反應以及對信息的認知過程四個環節。
2、個性維度
個性維度是人們行為的內部傾向,能夠有效展現出人們的實際思想特點、情感特點以及行為特點等等,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特點。心理素質個性維度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學家所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現代大學生多為“90后”的學生,自身個性特點較為突出,加強對個性維度的研究十分必要。
3、適應維度
適應維度主要展現出個人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所產生的學習、應對以及防御能力,是個人心理素質不同理解和調試的過程。適應維度中主要可以劃分為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生理適應以及職業適應等層次。[1]現代大學生的適應維度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學校中的學習能力以及未來工作的適應情況。
三、現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特點
現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個人性格差異特點、家庭來源差異特點、專業類型差異特點以及不同年齡差異特點四個方面。
1、個人性格差異特點
縱觀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差異特點,可以看出現代大學生中,男生的心理素質普遍優于女生,在認知維度方面,主要包含反應性、創造性以及實踐性等維度。[2]男生的行動力稍強于女學生,但是在適應維度方面,女學生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強,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較小。
現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個人性格特點,一些學生的性格較為活潑,相應的其適應能力也會較強,而一些沉默寡言的學生則表現出交流的匱乏性特點,這種問題也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未來發展。[3]
針對這一問題,高校需要加強對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指導,學??梢酝ㄟ^開展各種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使每一位現代大學生都能夠勇于交流、勇于表達,為現代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家庭來源差異特點
不同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城市來源等等因素也是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特點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學校園中,一些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或者來自于農村的學生比較容易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心理素質發展結構也會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不利于高校大學生良好思想素質的形成以及適應能力的提升。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會受到學校教育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學校需要加強對現代大學生的教育指導,使每一位現代大學生均能夠正確認識自身能力,積極學習、積極進取,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3、專業類型差異特點
專業類型是直接影響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差異的重要因素,結合圖書館、相關報道的文獻查找結果可以看出,文科類與理工科類、經貿類專業之間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特點呈現出較大差異,這種問題也直接與當前社會的就業環境密切相關。
現代大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前景具有較高的期望,直接映射出當前大學生的自身心理狀態以及日常行為習慣,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工科類當前的就業環境稍顯較好,所以工科類專業的大學生相較于文科類專業的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相對較好。但是由于工科類大學生比較注重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自身的語言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又稍差于文科類專業大學生。學校需要針對這一特點,加強對工科類專業學生和文科類專業學生的心理指導,提升每一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適應能力。
4、不同年齡差異特點
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比如大四的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發展特點會與大二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特點呈現出較大差異,大四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
學校需要在明確大學生心理素質整體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穩定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生活節奏,使大學生能夠處于良好的狀態下。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模式;構建問題
體育心理素質有助于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實現人生的價值。目前,我國高校教育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不僅重視身體素質的發展,還注意學生的體育心理素質的發展。
1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模式的探討
體育心理素質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個人認知能力的提高,從而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體育心理素質通過先天或者遺傳從而形成自身的特征,影響著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1.1體育心理素質的基本要素和特點
體育心理素質的基本要素表現在4個方面:第一,需要體系。在需求體系中,需求的潛力是其重要的依據,其中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個人信仰等需求。第二,認知能力。程序潛能是其重要的依據,其中主要包括記憶、思維等綜合能力。第三,協作能力。心理相互依存性的潛力是其重要的依據,其中主要包括體育教學中角色的認同、學生之間的合作協助等。第四,主體性素質。潛能基礎是其重要的依據,其中主要包括個人意識、責任意識等。體育心理素質的特點表現在4個方面:第一,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體育心理素質是個人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它不是在一段時間內個人的行為和心理的表現,在學校發展中,體育心理素質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其具有一定的變化性。第二,綜合性。在體育教學中,體育心理素質包含了一個人的心理、運動、生活的全部過程。第三,可評價性。體育心理素質直接對學生的個人活動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具有可評價性。第四,基礎性。體育心理素質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創造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可以作為這些行為心理的補充。
1.2體育心理素質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意義
發展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是為了應對學生在學校中遇到的心理障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同時,可以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體驗。評價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從他們的情緒中看出端倪,一個人的情緒展現了他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和情感等,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進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同時,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體育教學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它主要在室外開展,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獲得豐富的體驗,而且,往往可以通過體育競賽的方式,使學生可以互相合作,增強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構建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思路
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進行研究,需要探討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測評機制、培養方案等。體育心理素質是個人整體素質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它也承擔著社會的整體文化素質,而且還連接著個體心理素質和社會的文化素質,是兩者之間的媒介。因此,在個體心理素質的發展中,體育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思維,我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做的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進行調查,從而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要想使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結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大學生的體育心理素質可以代表他們的心理個性素質,在注重學生的體育心理素質時,要進行綜合性的考慮,不能使其孤立,還需要將其與其他的心理個性素質結合。第二,要注意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的品格。第三,不僅要關注大學生成長的自身需要,還要考慮到市場對人才的需要,以及國家對大學生發展的需要。第四,大學生要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關注當下的發展,同時還要著眼于未來,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第五,將大學生的心理品質發展、年齡階段特征作為發展的立足點,研究這一特定年齡階段的體育心理素質模式。
3構建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目前,大學生的知識經驗較少,但是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和社會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但也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大學體育心理素質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注重體育心理課程對大學生的影響,還需要重點融入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
3.1體育心理咨詢
體育心理咨詢的方式眾多,其中主要的方式有面談、電話等。學生經常會在學習、生活中面臨很多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壓力,但是,這些問題往往難以在日常的課程上得到解決。因此,這就需要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到愉悅,減輕學生心理的壓力,放松心情。在開展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并要保守秘密,和學生成為密友,幫助他們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
3.2建立體育心理檔案
在新生入學時,學校需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心理測試,以便可以掌握學生的基本心理狀況,比如個人情感測試、情緒穩定性測試等,從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可以建立一個初步的體育心理檔案,并在后期的發展中不斷完善。教師可以根據測試的結果,挑選出具有情緒不穩定、心理抑郁等癥狀的學生,從而可以對他們進行單獨的指導,有助于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有益于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3.3成立心理協作小組
在一個班級內,學生可以自主成立心理協作小組,從而可以使他們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針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而且可以閱讀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書籍,自主運用互聯網,從而可以進行共同的交流。當小組成員都不能解決某個難題時,則需要請求體育心理學老師的指導,從而獲得幫助。通過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的形式,使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進行疏導,而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有助于他們敞開心扉,緩解壓力。3.4改變教學方式充分結合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體育教學,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這就要求在開展體育教學中,要增加心理教育的課時,延長心理教育的時間,從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綜上所述,體育心理素質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目前,我國體育教學主張實施心理素質教育,這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4結語
體育心理素質有助于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實現人生的價值。體育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也是為了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構建良好的心理素質模式。同時,在開展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發揮社會意義,使學生在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構建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可以從體育咨詢、建立體育心理檔案、成立心理協作小組、改變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
參考文獻
[1]石玉.當代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培養與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15):23-24.
[2]左雄偉.論當代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內涵及意義[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