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金融工程基本分析方法
時間:2023-11-23 10:51: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工程基本分析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 證券投資學 課程建設 比較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C-0074-03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證券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作為專門研究證券市場的證券投資學課程,承擔起了證券知識普及以及證券投資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任,并已成為高校財經類核心課程、教育部確定的21世紀高校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
然而,不同類型高校的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也不盡相同。高校一般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根據類型不同,大學的基本使命——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的側重點也不同:研究型大學主要是以科研為主;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兼顧研究使命的同時關注教學工作;而教學型大學則以教學為核心使命,兼顧科學研究,但研究層次和方向以應用為主。因此,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也就顯示其不同之處。
一、研究型大學本科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
研究型大學主要是以科研為主,其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精英人才。在國外,大部分著名大學的本科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具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亨利·羅索夫斯基描述得很直接: 在傳統哈佛人的眼里,哈佛的真正兒女只能是本科畢業生,一個研究生學位頂多只能給予一種旁系親屬的地位,只是募集基金時另當別論。國內著名大學的本科生也同樣如此,目前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學非常重視本科生教育,讓最有水平的教師上教學第一線,使最有水平的教師通過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把自己進行研究工作的經驗、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方法滲透到教學中。如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南開大學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兼物理學家陳平教授都曾上過本科班學生的課程。
研究型大學與普通大學相比,擁有普通大學無法企及的科研優勢和教育資源,如相對充足的辦學經費、高水平的實驗室、完備的科研設施、研究水平較高的科研團隊、較優的師資力量、良好的生源等眾多優勢。特別是在教學資源方面,通常匯集社會名流、企業精英甚至學術大師到學校上課、舉辦講座和參加活動,營造有利于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競爭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環境與條件,而這些有利條件為研究型大學提供優質課程,實施高質量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體現在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方面,該課程顯示出以下特點:
(一)課程目標。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對證券投資基本知識的把握和對基本原理的系統掌握,并動態跟蹤證券投資領域的最新進展,注重理論體系的全面完整,強調培養學生思考型學習與研究型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二)教學內容設計。證券投資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證券投資的基礎知識、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風險與收益等證券投資基本理論。研究型大學在本課程教學內容中,注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等理論內容的教學,而對實踐教學一般涉及較少或不涉及。如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主編的《證券投資學》授課的課時分配中(見表1),總課時為54節,基礎知識、基本分析與組合管理分別占總課時的37%、24%與28%,三個部分的內容合計占總課時約90%,對實際操作起直接作用的技術分析僅4個課時,占總課時的7%。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師甚至不上技術分析,認為技術分析不需要在大學的課堂上進行教學,這在典型的研究型大學中持此觀點的教師較多,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主編教材《證券投資學》課件。基本知識包括證券投資工具、證券市場及監管、資產定價理論的發展;組合管理包括證券組合管理、風險資產的定價及投資組合管理業績評價。
造成這一認識的另外原因是,研究型大學的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有緊密的聯系,本科生讀研比較較高,如中國人民大學本碩連讀的比例就高達三分之一。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有機銜接產生了許多教學上的優勢,使專業教育的重心上移,使得他們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
(三)理論課程特色。研究型大學在理論教學上,力求全面、完整、嚴密,使學生系統接受本課程的理論教育,注重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對涉及證券投資技術與技巧分析時,一般講授較少,或略微提及,或在理論上只側重于理論方法的闡釋,在理論層次上體現出一門學科的特點和要求。同時,注意吸收學科最新成果,將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動態及最新成果,及時補充到課程教學中,將傳統理論與現論進展有機結合起來。相當部分的研究型大學還注意與金融相關學科如金融經濟學、金融工程學、風險管理等理論知識以及數理統計方法的交叉融合。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課后較高的作業要求。例如,針對證券市場出現的熱點問題,課后布置的作業思考題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學生查閱較多資料研究完成。通常教師會要求學生閱讀國內外有關證券投資的文獻資料,以及閱讀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和方法;而有些教師會讓學生根據宏觀經濟、產業發展和上市公司財務和價值分析等基本面撰寫上市公司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體現了在本科階段就開始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這一教學模式。但是,對實踐教學則涉及較少或不涉及,一般由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酌情而定。
二、教學研究型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
教學研究型大學應培養知識面寬、應變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復合知識、有開拓精神和研究潛力的專業人才,力求做到在開展本科層次的理論教學基礎上,注重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重視對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據此構建體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編制體現“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潛能和協作精神”的人才培養計劃,科學安排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合理增加實踐性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因此,其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顯示出如下特點:
(一)課程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有關證券投資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證券投資與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運用于實踐中。與研究型大學相比,提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而理論要求則相對降低,力求做到本科層次的理論教學,沒有研究型大學提出的在理論內容上要求全面、完整與嚴密。
(二)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研究型大學此門課程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等理論教學,也注重實踐教學。以東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為例,在課時分配中(見表2),理論課總課時為54節,基礎知識、投資分析與市場監管分別占理論課總課時的52%、30%與18%。其中技術分析課時約4節,占總課時的7%,技術分析已真正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理論課程開設的同時,開設了模擬實驗課程。實驗的方式主要以模擬操作為主,通過證券交易過程的模擬,了解進行證券投資的條件、步驟及主要的手續,運用理論課所學的證券投資基分析、技術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預測證券行情。
資料來源:東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網站。投資分析包括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風險與收益、組合分析、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效率及績效評價;模擬實驗教學為6課時,學生模擬實驗一個月。
(三)理論課程特色。教學研究型大學在理論教學上也基本要求全面、完整,使學生系統接受本課程的理論教育,但在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上沒有研究型大學的要求高。如作為教學研究型的東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的投資分析部分除包括了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外,還包括了風險與收益、組合分析、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效率及績效評價等投資理論,但其占理論總課時的比例也只有30%。而中國人民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中的的組合管理就占總課時的比例達28%,如加上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內容,則這一比例將達到59%。在這一類型大學的理論教學中,鮮見提出要與金融相關學科以及數理統計方法交叉融合。
(四)實踐課程特色。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更多創新型、實用型人才,目前,全國許多財經類院校都已建立起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環境。如購置證券投資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軟件“世華金融家”、“國泰安”等教學系統進行實驗教學,一改傳統的教學方式,成為此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特色。實驗教學軟件“世華金融家”、“國泰安”等教學系統均可以通過衛星接收系統得到滬、深股市和國際證券市場的即時財經資訊,并可通過模擬交易系統實現股票、期貨、外匯的實盤模擬交易。
教學研究型大學也基本都建立了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環境,在實驗教學上均有一定量的課時安排,同時實行實驗室開放或校園局網等。學生通過證券模擬實驗,學會閱讀分析證券資訊,正確使用證券分析軟件,掌握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要領,熟悉證券交易的基本流程。
為了使學生對證券投資業務有更直觀的認識,有些高校還安排學生到各類金融機構進行實習,接受行業專家的指點,與行業工作人員進行交流。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與研究型大學一樣,教學研究型大學也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基于證券投資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的課程的特點,教學研究型大學本門課程的教學逐步改變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做法,采用了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實驗教學的方面,利用證券投資實驗教學軟件進行模擬操作,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證券投資基本理論的理解,對學生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實際動手能力提供有利條件。
不少教學研究型大學進行了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的建設,并使用精品課程網站資源進行了教學。如課程的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思考題、重點難點、參考文獻等均放到網上,由學生上網直接查閱學習。
三、教學型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
教學型大學的基本定位是,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本科教育為主,建設有特色的“教學型”高校。在辦學特色定位上,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服務方向、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學校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學術背景。在培養目標定位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服務定位主要考慮有效地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解決基層第一線的問題,為基層第一線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教學型大學的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顯示出如下的特點:
(一)課程目標。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基本掌握證券市場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證券市場分析能力,能初步應用所學理論知識于證券實踐中,解決證券投資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與教學研究型相比,更強調實踐教學,提出了基本技能的培養,但其理論要求進一步降低。
(二)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型大學的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內容中,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的教學,同時加大對實踐環節的教學,“多媒體課件+原理與方法講解+討論與案例分析”的理論性、應用性教學與“實時行情接收+資訊分析+模擬投資+實地考察與現場觀摩”的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基本形成。以湖北經濟學院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為例,在課時分配中(見表3),理論課總課時為54節,基礎知識、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投資理論分別占理論課總課時的52%、11%、15%、22%,其中技術分析課時增加到8節,技術分析已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一個較為重要的部分。與教學研究型大學類似,在理論課程開設的同時,開設了證券實驗課程。實驗的基本方式仍是模擬投資,但安排的課時已明顯增加,實驗的項目更加貼近市場。另外,也組織學生到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或上市公司等實習基地進行實踐。
資料來源:湖北經濟學院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網站。基本知識包括證券投資工具、證券市場及監管;投資理論包括證券價格、收益與風險、現資理論。
(三)理論課程特色。給學生講授較為完整的內容體系,闡釋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學生建立起證券投資理論思維框架。在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上,比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要求又有所降低。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地方院校對收益與風險、組合管理等投資理論較少涉及,這是教學型大學在理論教學中應該補充的內容。
(四)實踐課程特色。教學型大學普遍加強了實踐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教學基本形成了通過實驗課、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以及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三種途徑實現。在校內建設證券模擬實驗室等,使學生在實習前便了解證券交易的基本情況,初步進行證券行業第一線所需人才實踐技能的訓練;在校外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建立了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證券投資模擬大賽等課外實踐活動。
而在實驗教學方面,實驗課時通常比教學研究型大學有相當大幅度的提高,湖北經濟學院證券投資學課程的實驗課時只有10學時,相當多的教學型大學實驗課時遠不止10學時,如貴州財經大學為24課時,廣西財經學院至少32課時。之所以安排大量的實驗課時,是因為要培養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基本操作技能,通過設計實驗項目和證券實驗室投資模擬操作,將課堂教學內容與證券投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
通過實踐課程教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少學生對于證券投資分析及投資實戰操作,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一部分學生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研判和投資決策的能力,其中有些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證券模擬大賽取得良好的成績,而有些學生通過考試取得了證券從業的部分資格。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型大學基本形成了“多媒體課件+原理與方法講解+討論與案例分析”的理論性、應用性教學與 “實時行情接收+資訊分析+模擬投資+實地考察與現場觀摩”的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實踐性教學比教學研究型大學有了更為具體而豐富的內容,設計了跟理論課程相對于的實驗項目,甚至緊密聯系證券行情的變化,在實驗項目上不斷跟進和完善。與教學研究型大學類似,也積極開展了精品課程建設,利用精品課程網站資源進行了教學。
總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今天,必然要求大學的層次、類別和培養目標的多樣化。既需要承擔學術型的研究型大學以及教學研究型大學,也需要能夠滿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升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教學型大學。不同高校層次滿足社會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并不代表其辦學水平質量的高低。因此,對于數量較多的地方教學型本科院校,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應合理定位,從其所在地區的實際出發,以重點解決本地區證券業發展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承擔起提升所在地區證券業發展水平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趙文華,程瑩.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2(6)
[2]張紅霞.從國際經驗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高向東.教學型大學的責任與追求[J].中國高教研究,2006(9)
[4]鄭祥江.教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構建[J].高教研究,2009(3)
[5]李炎生,周玉俊.教學型大學之學科、專業、課程與職業關系解析[J].九江學院學報,2008(1)
關鍵詞:獨立學院;金融綜合實訓;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215-03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大部分獨立學院都開設了證券投資實訓課程。這門課程從20世紀90年展至今,雖然不斷與時俱進,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某些方面與實踐脫節、廣度和深度不夠等等。金融投資的實驗教學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化教學工程,不僅涵蓋了金融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涉及經濟學、數學、統計學、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和任課教師都有著非常高的素質要求。由于金融投資的實驗教學對學生未來的金融投資行為和就業選擇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不能因為它難度高就放松要求甚至望而卻步,而是要適應現實需要,迎難而上。本文將對金融投資實驗教學的課程設計進行初步的探討,希望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一、課程培養目標
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大致可分為“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前者以重點高校為代表,后者以職高院校為代表。獨立學院介于兩者之間,既不能一味地強調“就業崗位導向”、“證書導向”,也不能一味地埋首理論,簡單地坐而論道。區別于重點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和職業學校的“簡單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在掌握一定專業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實踐問題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金融投資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金融投資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獨立自主進行實際投資分析的能力。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有了非常深刻的變化,與國際資本市場不斷接軌,金融產品不斷創新、股權結構改善、外部環境變化,這些變化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大多數院校的實訓課程設置中,都有針對單一課程的實訓環節,但是對涵蓋了多門課程知識的綜合實訓卻鮮有涉及或者設計粗糙?;谂囵B“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有必要對這一課程體系的設計進行探討。
二、金融實驗室的構建
金融實訓離不開金融實驗室。一個金融實驗室、一套完善的金融模擬實驗系統、一個仿真現場交易的環境,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考慮到經費問題,一個簡單的初級金融實驗室金融需要由電腦、網絡、桌椅、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金融類模擬軟件構成。其中,與金融投資相關的模擬軟件系統應包括:(1)股票、債券、期貨、外匯、黃金即時行情系統;(2)財經資訊綜合分析系統;(3)上市公司資料查詢及財務分析系統;(4)多媒體教學系統。
在金融專業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以實驗室為教學場所,以各種硬件和軟件為媒介,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培養觀察、分析、判斷、綜合、推理、比較、抽象等各種能力,可以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實驗室應該采用開放式管理,學生可以申請在課余時間進行模擬投資操作。
三、課程內容設計
1.時間安排
作為金融投資綜合實訓,由于涉及的投資品種較多,因此時間安排應該相對較長,至少10周,最好能夠持續一個學期。每周安排1―2次集中實訓,其他時間采用分散實訓的方式。金融實驗室對外開放,學生選擇適當的時間自主進行模擬操作。
在進行實訓之前,學生應該完成證券投資學、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市場學、期貨與期權交易、國際金融、金融投資技術分析等理論課程的學習,因此實訓時間最好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
2.內容模塊
證券投資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1)基本分析法,包括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2)技術分析法,包括道氏理論、K線理論、切線理論、價量理論、形態理論、波浪理論等;(3)學術分析法,又稱投資組合分析法,包括均值-方差模型、CAPM模型、APT模型等;(4)心理分析法,又稱行為金融分析法,從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的角度解釋投資行為,解釋一些用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市場異象。
基于這些投資方法的應用,整個內容模塊的設置如表1所示。
以上六大實訓板塊基本涵蓋了金融投資分析的理論知識點,并且囊括了股票、債券、期貨、外匯、黃金、基金等交易品種。目前個股期權和商品期權的細則已經基本制定完畢,等將來開市交易之后,可考慮加入相應的模擬實訓內容。
基于此六大模塊的綜合實訓相較僅針對單一品種的實訓,其優勢在于:
(1)綜合實訓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每一種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的對比,掌握其共性及各自的特點,深化對理論的理解。比如,雖然技術分析理論適用于各類投資品種,但是通過比較,學生會看到股票的K線圖與債券、期貨、外匯的K線圖相比,形態上細微的變化。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可轉債的價格和正股價格之間的聯系,從而選擇適合的轉債時機。通過比較,學生會更深刻地了解期貨交易特有的賣空機制、T+0交易、保證金交易、逐日盯市制度等,了解黃金交易中實物黃金、期貨黃金和紙黃金的區別和聯系,掌握如何進行各品種或合約之間的套利等等。這些都是在單一的實訓中無法領會到的。
(2)綜合實訓可以避免宏觀經濟周期的影響。單一的股票操作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在股市低迷的時候,再好的投資技巧也無法盈利。但是加入了股指期貨這一投資工具,無論大盤指數如何,只要選對投資方向,都可以獲得利潤。
(3)綜合實訓可以鍛煉學生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中、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資金的約束下選擇合適的投資品種,合理地分配資金,規避風險,獲取最大收益的能力。
3.組織方式
在金融投資綜合實訓中,應當改變以往的個人獨立操作的方式,采用小組團隊操作。每組成員6―8人,每個成員主持1―2項自己感興趣的投資模塊,并適當參與其他模塊。項目組設一名組長,對組員進行組織、指導、協調及任務分配等。于投資期結束時計算各分項投資收益率以及總體投資收益率,并按時提交實訓報告。
采取小組方式實訓的好處在于:(1)可以讓具有不同的風險偏好的同學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工具;(2)可以鍛煉學生的分工、組織、協調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整體觀和責任感,(3)不會因為投資品種太多而使學生精力過于分散。
四、課程教材建設
時至今日,針對金融投資的實驗教材數量仍然較少,加上各院校裝設的模擬軟件不同、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很難在市面上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實訓教材,故而大多數院校都結合自身特點,采取了自編講義或教材的方式。
教材的設計應當包括兩部分,一部分講理論,一部分講操作。
理論部分雖然在相關的課程當中已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分散在不同的課程當中,沒有形成有序的系統,而且不同課程的老師在講授時往往深淺不一,所以有必要進行適當的歸納和整理。但是,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相關課程的所有內容都詳盡展開,必須遵循重要性、相關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將整個實訓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論提綱挈領地加以闡述。
操作部分主要是講述軟件的操作,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軟件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金融投資。例如,如何切換行情窗口、如何使用畫線工具、如何建立股票池、如何設置指標的參數、如何進行交易買賣等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各種交易軟件的功能越來越多,在選擇模擬軟件的時候既要注重實用性,又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
五、課程評分體系
課程的評分體系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收益情況,二是實訓報告的撰寫情況,三是答辯情況,分值比例各占1/3。
對收益情況進行評分時,一是就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總體業績比較,二是就同一類投資品種或交易方式的進行單項橫向業績比較,就兩部分成績給出綜合分。
各組長需要對小組成員的單項報告進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在此基礎上形成整體報告。對實訓報告進行評分時,對每一個小組成員獨立撰寫的分項報告給出單項分,以及總體報告給出總體評分。
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需要制作答辯PPT,在答辯會上接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指定專人進行答辯記錄,以此作為評分依據。
結語
本文對于金融投資綜合實訓的設計是針對日益創新的金融環境,為了和實踐緊密接軌而設計的一套方案。它立足于比較高的實踐應用層面,對學生和老師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在一些條件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也可以先采用競賽的方式試水一下效果,再逐步改進和完善方案。筆者相信,或許目前來看,一些獨立學院開展金融投資綜合實訓的基礎條件未臻完善,但隨著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進步,在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指導的原則下,金融投資綜合實訓這門課程一定會向著這個方向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 周惠明.《證券投資學》課程實踐教學設計――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角[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6).
[2] 崔立升,王靜.高職《證券投資分析》課程“一體三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證券期貨,2013,(9).
[3] 王愚.證券投資分析課程仿真實踐教學設計[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
[4] 徐晟.金融實驗實訓教學改革探索[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3,(4).
[5] 季林凱,王立民,李霜.證券投資學課程模擬教學創新[J].中國證券期貨,2013,(7).
Investigate to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urse desig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ANG Yan,HE Bin-feng,QIAN Ting-ting
(Jincheng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56,China)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家們一直認為資本賬戶自由化——資本在各個國家間自由地無限制的流人與流出確實是有益的,它對債務國有益,同時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然而,過去幾十年中所發生的銀行投機和金融危機——從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金融危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1990年的危機,到后來發生的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以及最近的阿根廷金融危機徹底打破了這一觀念。在這本文筆簡練、分析透徹的著作中,歐洲經濟學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讓?梯若爾分析了上述危機的特征,防范危機的制度改革,以及為此而進行的全球金融體制的重建等重要問題。
?讓?梯若爾首先分析了關于金融危機以及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普遍觀點。他認為,大多數的改革建議只注重表象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并且無法協調建立有效的融資限制條件與確保借款國自行改革之間的目標沖突。他強調指出,正確識別市場失靈對于重建IMF的目標責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將公司金融、流動性供給以及公司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運用于個體國家的借款問題。建立在“雙重”和“共同”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審視了通常建議的政策,并且考慮了多邊組織如何幫助債務國在開放本國資本賬戶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收益。
【前言】
經濟學家對于以下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即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允許資本在各個國家間無限制地自由流人和流出——確實是有益的。它對于債務國是有益的,對于世界經濟也是有益的。資本流動的兩個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第一,資本流動創造了較好的保險機遇,并促進了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配置。資本流動使得家庭和企業能夠在世界范圍的市場上對本國的(流動性)沖擊進行保險,消費者因而得以平滑他們的消費,而企業則可以更好地管理它們的風險。商業周期受到抑制,完善的流動性管理促進了投資和經濟增長。第二,除保險作用外,資本流動允許儲蓄從低回報國家流向高回報國家,這種資本轉移提高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
【序言】
我非常高興看到《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在中國出版。2002年12月,應鄒恒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做訪問,期間與EMBA學員和博士研究生討論了本書的基本觀點。對于所面臨的國外借貸及其與世界金融體系的相互關系等問題,中國也許與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所不同,因而本書的某些觀點必須加以修正以適合中國的現實。但無論如何,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其中的共性,并且我希望中國的讀者會對本書的基本觀點感興趣。
讓?梯若爾1953年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小鎮,197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素有法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搖籃之稱的法國理工學院。1978年,在他獲得巴黎第九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后不久來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并于1981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梯若爾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科學的傳統,再加上他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了他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卓越的天賦和才華。他當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并以1982年和1985年發表在最權威的Econometrica(經濟計量學雜志)上的兩篇經典論文奠定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此后,梯若爾轉向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產業組織理論,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同時師從于著名的博弈論大家馬斯金(EricMaskin)研究博弈論。梯若爾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應用于產業組織理論,開始構建了一個新的框架,并用其分析并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1988年,他的代表作之一——《產業組織理論》出版,標志著產業經濟學新的理論框架的完成。在此后的十幾年中,這本書一直作為世界著名大學經濟系研究生的權威教程而廣為流傳,至今無人超越。
1991年,梯若爾和弗登博格(Fudenburg)合著的《博弈論》正式出版。這本著作立即成為博弈論領域最為權威的高級教程,十幾年來一直無人超越。80年代中期,梯若爾和拉豐教授共同開創了激勵理論的一個最新的應用領域——新規制經濟學,并以兩本經典著作《政府采購和規制中的激勵理論》(1993)和《電信競爭》(2000)完成了這一理論大廈的構建,同時確立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開創者地位。
梯若爾從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的十幾年融會貫通的研究中獲得了經濟學研究的真諦和“秘笈”,這個真諦就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直覺——即透過紛繁復雜的經濟學現象把握經濟學本質規律的能力,而這個秘笈則是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爾開始以一個開拓者的姿態征服經濟學的新領域:經濟組織中的串謀問題(1992),不完全契約理論(1999),公司治理結構(2001),公司金融理論(2002),國際金融理論(2002),以及最近完成的經濟心理學(2002)。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梯若爾或以綜述性論文的方式,或以專著的形式完成該領域的理論框架的建構,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轉向另一個領域。梯若爾具有非凡的概括與綜合能力,他總是能夠把經濟學的任何一個領域中最為本質的規律和最為重要的成果以最為簡潔的經濟學模型和語言表達出來,并整理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而梯若爾對經濟學驚人的直覺,也是一般的經濟學家望塵莫及的。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極快的反應能力使得一般的學者根本無法跟上他的思維,因而許多人都這樣認為:“在梯若爾面前,我們如同!”
[關鍵詞]投資組合模型均值—方差隨機規劃
一、引言
由于投資收益和風險的不確定性,個體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對資產進行有效的配置,實現資產回報的最大化與所承擔風險最小化的均衡,即如何進行投資組合的選擇。美國經濟學家HarryM.Markowitz于1952年發表題為《資產組合》的文章與1959年出版同名專著,詳細闡述了“資產組合”的基本假設、理論基礎與一般原則,標志著數量化方法進入了投資研究領域。經過50多年的發展,投資組合理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二、投資組合選擇相關概念
1.投資組合
對投資組合概念的理解可以從物質和行為兩個層次進行,首先,從物質層面上看,投資組合一般指投資者有意識的將資金分散投放于多種投資項目而形成的投資項目或資產的群組;其次從行為層面上看,投資組合是指配置各種資產以符合投資者對風險和收益等需求的過程。
有效的投資組合必須達到或接近資產收益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的均衡狀態,具體來講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在期望收益率給定的條件下,使得風險最小化;二是在風險給定的條件下,使得期望收益率最大化。有效投資組合可以構成資產的有效邊界,或者稱為有效前沿。
2.投資組合選擇
投資組合選擇的概念與投資組合和有效投資組合的概念密切相關,是指研究如何把財富分配到不同的資產中,以達到在給定風險水平下最大化收益,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最小化風險的過程。這種投資風險與收益的權衡貫穿于投資活動的始終,是投資決策與管理的基本問題之一。
三、投資組合選擇模型
1.均值—方差模型
20世紀50年代,Markowitz從投資者如何通過多樣化投資來降低風險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創立了投資組合理論。均值—方差模型依賴的假設條件主要有:(1)證券市場是完全有效的;(2)證券投資者都是理性的;(3)證券的收益率性質由均值和方差來描述;(4)證券的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5)各種證券的收益率的相關性可用收益率的協方差表示;(6)每種資產都是無限可分的;(7)稅收及交易成本等忽略不計。在此前提下,投資者從眾多資產組合均值—方差集中尋求帕累托最優解。但均值—方差模型與效用理論只有當投資者的效用函數是二次的或者收益滿足正態分布的條件時,才能完全符合,而這樣的條件在實際中常常難以滿足,因此均值—方差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了較多的限制。
2.單指數模型
1963年Sharpe提出了單指數模型,用對角線模式來簡化方差—協方差矩陣中的非對角元素,假設各個證券是獨立的且其收益率僅與市場因素有關,如證券市場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指數等,即證券收益率可由單一的外在指數決定,從而大大地簡化了模型的分析與計算工作量,解決了均值—方差模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計算困難。
3.MM理論
Modigliani和Miller在研究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無套利均衡思想,即所謂的MM理論。無套利分析方法是當今金融工程面向產品設計、開發和實施的基本分析方法,并成為現代金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4.均值—絕對偏差模型
Konno和Yamazaki運用絕對偏差風險函數代替了Markowitz模型中的方差作為風險度量的函數,建立了均值—絕對偏差投資組合選擇模型,通過求解一個線性規劃問題來達到均值—方差模型的目標,從而既能保持均值—方差模型中好的性質,又避免了求解過程中的計算困難。
四、動態投資組合選擇模型
從上述投資組合選擇模型的發展中,可以看出理論界對于投資組合中收益與風險的認識與度量不斷加深。但這些模型對于投資組合選擇問題的考量都是基于靜態或單階段的,然而在實踐中,投資行為卻往往是動態的和長期的。因此,將時間與不確定性相聯系,分析動態過程的投資問題,并在模型中考慮到投資者在每個階段之初根據上一階段的情況調整投資策略,來適應收益率的變化和不確定因素帶來的波動,成為動態投資組合選擇模型的主要問題。
隨機規劃是在不確定條件下解決決策問題的有力分析方法,針對隨機規劃中對隨機變量的不同處理方案,隨機規劃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取隨機變量所對應函數的數學期望,從而把隨機規劃轉化為一個確定的數學規劃,這種在期望值約束下,使目標函數的期望達到最優的模型通常稱為期望值模型;第二種由Charnes和Cooper提出,主要針對約束條件中含有隨機變量,且必須在觀測到隨機變量的實現之前作出決策的問題,其解決辦法是允許所作決策在一定程度上不滿足約束條件,但該決策應使約束條件成立的概率不小于某一置信水平;第三種由Liu提出,其主要思想是使事件實現的概率在不確定環境下達到最大化的優化問題。
Mossin于1968年首先提出多階段投資組合問題,用動態規劃的方法將單階段模型推廣到多階段的情況,但由于不能直接用動態規劃方法求解,始終未能得到象單階段一樣形式的解析解,直到Li等在2000年用嵌入的思想方法得到了多階段均值—方差投資組合選擇問題的解析最優有效策略和有效前沿的解析表達式。
近年來,隨著計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隨機規劃的方法在動態投資組合選擇的研究和實踐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如:Kallberg、White和Ziemba提出了投資組合選擇隨機規劃模型的一般理念;Kusy和Ziemba將隨機規劃模型應用于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Kouwenberg介紹了用于資產負債管理的隨機規劃的一般模型及相應的情景生成方法;FrankRussell公司和Yasuda保險公司開發的多階段隨機規劃模型,以多重周期的方式確定最優化投資策略,并將其運用于財產與意外保險領域;TowersPerrin公司開發了CAP:Link系統以幫助其客戶了解涉及資本市場投資的風險與機會等。
隨機規劃模型通過構造代表不確定性因素未來變動情況的情景樹,作為狀態輸入,將決策者對不確定性的預期加入到模型中,可以將諸多市場與環境因素加入多階段投資組合選擇模型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很強的應用性。但隨機規劃模型由于其求解的難度會隨模型考慮的范圍和考慮的階段數的增加而急劇增加,因此對算法的依賴程度較大。
隨機規劃投資組合選擇模型是建立在對利率、通貨膨脹率、投資收益率等隨機變量的參數化基礎上,建立模型,找出最佳的投資組合,其步驟為:(1)生成未來經濟元素,包括利率、股市、債券等證券市場收益率、通貨膨脹率等;(2)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研究其現金流量;(3)選擇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建立隨機規劃模型;(4)將步驟(1)、(2)中產生的隨機參數值載入模型求解,解釋其涵義并加以改進;(5)對投資組合進行決策。
參考文獻:
[1]H.Markowitz,Portfolioselection.journalofFinance,1952.7:p.77~91
[2]H.Markowitz,PortfolioSelection:EfficientDiversificationofInvestment.JohnWiley&Sons,NewYork,1959
關鍵詞:需求導向;工商管理研究生;經濟學思維方式;教學模式
經濟學是目前我國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在研究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設。經濟學原理與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第一步。在實踐上,國外經濟學各層次教育都非常注重經濟學思維方式的訓練,國內經濟學教育也非常注重經濟學素養的培養,但大都定位在本專科的教學研究,而對研究生的教學研究較缺乏。與本科階段的經濟學不同,研究生經濟學一般定位于中高級水平,教學目標是通過全面闡述經濟學的理論,使學生掌握經濟分析方法,提高經濟學分析素養。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是研究生經濟學教學基本目標,也是管理類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有鑒于此,本文就理工院校生源特點,結合市場的需求和學生需求狀況,探討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經濟學思維方式培養模式。
1認識學生的知識背景
這里所述的知識背景主要是指理工院校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所具有的有關經濟與管理相關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從現實情況來看,理工院校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專業背景非常的寬泛。本課題小組調查了周邊的理工院校,調查主要為2010屆至2014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以及2012級至2014級在校生。調查總人數為270人,其中6人未予回復。數據顯示,近年來理工院校管理類碩士研究生主要來自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經管類相關專業,占總人數的77.3%,部分來自于計算機、軟件工程、數學等數信專業,占總人數的13.6%,另外少量學生來自于化工、機電、地質、機械、環境科學等歸為其它理工類專業,占總人數的9.1%。當問及本科是否學習過經濟學等相關課程時,經管類專業出身的學生均表示學習過相關課程,但學習效果好壞不一;而理工科出身的學生均表示未系統接受過經濟類課程的教育,少量學生出于愛好閱讀過經濟類書籍。他們或是出于興趣,或是出于就業前景,繼續讀取本專業研究生或轉專業而來,知識背景差異很大。究其原因,發現以下三個主要因素:第一,本科專業不同,所受教育經歷不盡相同。本科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大多學習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相對而言,他們具有較為系統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本科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本科時幾乎從未接受過經濟學的教育,只是為了考研而自學相關課程,這些學生大多知識較膚淺,雖然通過經濟學的入學考試,但并不具備經濟學的頭腦。第二,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課程安排存在差異。不同的學校教育資源和環境具有明顯不同,財經類院校更重視系統性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的訓練,理工院校更重視應用能力與動手能力的訓練。第三,個人對經濟學課程的興趣和努力程度不同。對經濟學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必然會更努力地學習課程、更自覺地獲取課外知識。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學生的經濟學知識背景。例如,當今的教育模式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教育而教育,在師生之間普遍缺乏經濟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的理念[1]。即使本科階段已經學習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學生,也大都缺乏有關經濟學綜合性的實踐教育和體驗??傊?,雖然他們具有某一專業的知識和優勢,但是,對于學習經濟學課程、培養經濟學思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1)經濟學學習目標不明確;(2)局限于理論的學習,缺乏應用訓練;(3)未能建立經濟學思維模式,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4)經濟學的綜合能力不足。
2了解人才市場需求的特點
一般而言,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業方向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進入各類工商企業以及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通過在工作中的不斷實踐和學習最終成長為高級管理人才和決策者;二是進入金融機構或金融監管部門等,從事相關的經濟數據分析、預測、規劃和管理等工作;三是進入研究性機構以及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四是自主創業。課題組通過走訪用人單位、瀏覽網站招聘信息,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等了解了用人單位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就業單位對管理類人才的經濟學素質和能力要求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第一,一般企業對管理類人才的經濟學素質和能力要求更注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具體表現為:一是了解與企業相關的經濟政策并能運用于企業的實際;二是處理實際工作的技能;三是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用人單位表示:在校學生更多的是學習經濟學的原理,很少有機會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綜合運用能力普遍較差。在招聘人才時,有相關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的往往能優先錄用。第二,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對于管理類人才的能力要求則更注重經濟分析、預測和規劃等能力。具體表現為:一是能理解國家及政府的相關宏觀經濟政策;二是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行業或某一特定投資進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預測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關注國家政策及財經新聞,并具有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第三,高校則更關注管理類人才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及其邏輯性和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應聘者不僅要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功底,還要有清晰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表達能力。值得強調的是,在權威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者往往獲得優先錄取。第四,自主創業者最基本的素質就是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根據當前經濟政策、形勢及消費者偏好,及時發現商機,運用所學知識預測其經濟效益,分析可行性。
3探討新的經濟學教學模式
3.1確定經濟學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不同的專業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具有不同的目標偏愛,對管理類碩士研究生來說,他們要成為從事管理理論研究或管理實務高級人才[1],就需要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2]。然后再針對其專業培養目標、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確定經濟學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知識,熟悉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技巧與方法,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前沿,能夠成為工商管理理論研究與教學、政府經濟政策研究、公司的決策分析與戰略制定等領域的高層次創造性管理人才。關于學生學習本專業目標取向,經調查發現,有15%的學生目標是成為理論型人才,50%希望成為應用型人才,35%希望成為綜合型人才。從學習經濟學目的來看,希望了解經濟學在以后學習工作中有用途的占50%,希望掌握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礎的占35%,認為經濟學成績對找工作有幫助的占10%,僅為完成必修課程的占5%。對于期望獲得何種經濟學能力,有50%的學生選擇了閱讀經濟學論著及報告的能力,55%的學生選擇了洞察經濟學動態的能力,60%的學生選擇了理解并能夠利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95%的學生選擇了利用經濟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選擇其他的僅占5%。由此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期望通過學習經濟學課程獲得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對此經濟學教學目標應注重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在學習、工作、研究中的運用。綜上所述,經濟學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介紹現代中高級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現代經濟學的規范化過程,培養學生以嚴謹方式分析經濟理論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掌握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和現代方法體系,并能靈活運用經濟學原理深入、系統地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對中國宏觀經濟的表現及政府政策的效果評價,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它經濟管理課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3.2整合經濟學教學內容與體系,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
經濟學的內容相當廣泛,管理類碩士生的經濟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為40學時左右,課堂時間相當有限,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學內容要適當取舍,側重應用性,在教學體系的設置上適當增加經濟學技術分析方法的內容及專題講座等等。具體框架為:第一,經濟學認知與思維方式通過本科階段學習的經濟學原理的教學來培養,研究生階段在此基礎上拓展為專題———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改革,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思維模式試圖研究或解決當前我國現實的經濟問題。第二,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對正確理解和學好現代經濟學以及對將來管理思維的創新和應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人們正確地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經濟環境、不同經濟人行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類經濟問題[3],并為將來管理應用提供基本的分析工具??捎芍懈呒壩鞣浇洕鷮W重點章節來實現,如全面論述不確定條件下的消費者選擇問題,建立完整的消費理論體系,運用博弈論方法嚴格論述一般均衡與社會福利問題,建立令人滿意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研究鋪墊基石,并將把學生引向現代經濟學的前沿。第三,數據處理、經濟分析和預測能力則由后續的計量經濟學完成。第四,團隊協作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利用后續跨學科選課基礎平臺、創新能力延展性平臺等來實現,以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和其它學科共同分析某個領域的能力,拓展學生能力的培養。
3.3探討教學形式與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
針對經濟學體系全面、邏輯性強、對學生的理解質量要求高等特點,探討課堂內外的教學形式與訓練方法。經調查對于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僅有5%的學生表示對經濟學很感興趣,55%的學生表示比較感興趣,35%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另外還有5%的學生對學習經濟學不太感興趣。學生們對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不高,這就要求老師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本科階段對經濟學學習的難易程度來看,60%的學生認為本科階段的經濟學課程有些難度,35%的學生認為難易適中,僅有5%的學生認為偏容易??傮w來說,學生普遍認為本科階段的經濟學課程有相當的難度。關于本科學習經濟學的難點,有40%的學生表示知識點過多,很難理清這些理論之間的關系,40%的學生表示曲線太過抽象,容易混淆,15%的學生表示數學公式以及推導難以理解。因此,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理論知識間的聯系、曲線含義以及公式的推導和理解。從學生對于期望從老師獲得的幫助來看,希望獲得教學輔導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0%,希望獲得創新項目輔導的占65%,希望引導模擬實驗的占50%,希望獲得社會實踐機會的占80%。由此可知,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運用和檢驗所學知識,進而指導今后的理論學習。從教學方式定位上,有30%的學生選擇了課堂教學,80%的學生選擇了案例分析,60%的學生選擇了專題討論,70%的學生選擇了實務訓練。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希望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融入案例分析、專題討論、實務訓練等。學生積極主動實踐是教育成功的保證,西方有一句名言“聽過的我會忘記,看過的我能記得,做過的我才理解”[4]。要使經濟學教學達到目標,一方面需以厚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數據資料為基石,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課后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獻,關注一些權威雜志對相關主題的研究與討論,要求學生定期地對教學相關的某一主題進行討論以及主流觀點的評論與交流;另一方面由學生去收集現實中的相關主體的經濟問題,并能夠編寫一些案例進入課堂的學習并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在思維上動起來,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變抽象為具體,變晦澀為通俗,變苦讀為樂學[5],同時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真實經濟世界,掌握探究現實問題方法,并利用其成果為社會服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羅光強.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現代經濟學教學理念與實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12):56-58.
[2]侯俊華,湯作華,胡國軍.試論轉軌時期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60-163.
[3]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4]侯俊華,湯作華.美國的經濟學本科教育對我國地方院校的啟示[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60-163.
關鍵詞:戰略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流程;重塑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93-03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影響下,企業外部“開源”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和挑戰,內部“節流”降本增效便成為其渡過難關的首選。然而,縮減日常支出、裁員減薪等成本控制措施收獲的效果通常一般,且易損害企業的社會信譽和員工凝聚力。企業必須注重成本策略和結構上的改進,才能找到一條長效的“節流”之道,安全渡過危機。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吻合的戰略成本控制,成為現代企業成本控制的必然選擇。
一、成本控制重心轉移
(一)成本控制理念的更新
傳統成本控制以“降低成本、減少支出”為宗旨,符合中國一貫提倡和秉持的“節省”觀念。但是,在實施控制的流程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控制范圍局限于生產經營過程;二是壓縮預算費用不分階段不論主次不管緣由一刀切。簡單化的控制模式直接導致企業的成本費用管理缺乏彈性,具體操作時“一緊就死、一松即散”,遠未達到“控制”應有的成效。將戰略成本管理引入到成本控制的實施過程中,就要求企業更新控制理念,樹立為節省而花錢的新思想,將控制重心轉移到與企業發展戰略相結合的高度,即向其兩翼――產品研發與設計階段和社會成本階段傾斜。盡管企業為此會相應地增加一部分開支,但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來看,卻可以為企業帶來成倍增長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成本控制手段的擴展
戰略成本控制的實施,需克服傳統成本控制中的兩個不利因素:一是控制信息的反饋滯后;二是信息的準確度值得商榷。因此,企業必須按照自身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進行動態實時控制,建立起相應的成本動態反饋控制模型。開發以計算機信息系統為基礎的交互式成本控制系統和成本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以提高成本反饋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同時,通過人機交互方式,能判斷企業的調控措施是否存在弊端,是否達到控制目標。ERP系統的推廣實施為戰略成本管理信息化構建了技術平臺。ERP系統充分運用價值鏈分析,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綜合評價及重組優化,摒棄了那些不創造價值的流程,從源頭上消除了無效成本的發生。根據企業的不同戰略目標,在ERP系統中輸入不同的參數,可以使ERP系統的運行符合企業戰略的要求。如企業可在“成本管理”模塊中選擇不同的成本歸集、核算、分配和分攤方法等。
(三)成本控制重心前移
傳統成本控制范圍局限于生產領域中產品的生產和成本形成過程,其控制方法是首先建立起一套固定的標準成本指標體系,其次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偏重于單一成本的降低和費用的節省,最后以成本費用的升降作為評價管理成效的唯一標準。這種“單一”的觀念,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企業為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必然要求一種全面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策略。戰略成本管理實施,需要適時改進標準(或限額),重構成本控制模式,在傳統的制造成本控制基礎上,將重心轉移到產品研發和設計階段,進而再將控制對象延伸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形成一條脈絡清晰的價值鏈,以適應產品更新換代快,新技術投入比重不斷加大的現實狀況。
(四)成本控制重心后移
現代企業是由股東、員工、供應商、客戶、政府和社會等構成的一個利益共同體。作為利益共同體,企業承擔著多元化責任,既要為股東創造財富,為員工構建培訓和發展的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又肩負著公益、環保、和諧等諸多社會責任。因此,企業應當全面衡量產品壽命周期內的成本與效益,以社會成本最小化作為成本決策的依據,實施真正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
二、成本控制新模式
(一)成本抑減
1.含義?!俺杀疽譁p”一詞,源自西方,英譯為Cost Reduction。其意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地運用各種技術方法和管理措施對企業成本形成環境進行改造,以消除和減少無效成本的管理方式。成本抑減,屬于戰略成本控制的初級形態,具體表現為“成本維持控制”和“成本改善控制”兩種執行模式。
2.對比。從兩種控制的對比中不難發現,成本抑減,較之傳統成本控制更積極主動,更富開拓性、創新性和前瞻性。實施成本管理時,可持續不斷地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以改進成本費用支出標準,提高工作效率,達到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抑減的實現,必須借助于良好的成本控制基礎和運行機制,通過成本抑減所建立起來的新的成本控制標準,也必須依靠健全的成本控制體系來維持。
3.成功案例。在世界化工行業,王永慶被譽為“經營之神”。由他任董事長的臺塑集團,無論臺灣經濟高速增長還是低迷蕭條,總能保持一定速度的成長率。臺塑“神話”,得益于王永慶構建并付諸實踐的“合理化”成本“抑減”管理模式。
這套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在產業特性一定的前提下,從構成產品成本的最原始因素出發,沿著生產與管理流程逐項作異常點的深入分析和持續改善,以促使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能達到最合理的境界。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王永慶的創新之處在于,提出了“單元成本分析法”。強調對構成產品成本的各個最小單元進行不同于以往的深入分析,以發掘問題點進而解決問題點。這就將“成本控制”、“成本抑減”與“目標管理”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做法大致可描述成“標準―目標―分析―控制―抑減―新目標―新標準”這樣一個循環公式。基本分為五個步驟:一是以石化工業的產業特性為前提,依據構成產品成本的最原始因素來發掘成本異常,各成本項目以“魚骨圖”或“成本樹”的形式列示;二是針對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沿生產線逐項作深入分析和持續改善。比如,王永慶在實踐中發現,任何一套引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都不是完美的,都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需要采用單元成本分析法,依靠臺塑員工的切身感,沿既有的生產線逐項做點的改善;三是若差異連續三個月為正值,則重新檢討并據此設定新目標;四是若差異為負值,則不論時間長短,一律采取專案方式立項改善并連續跟蹤改善結果,直至由負轉正為止;五是由點及面,形成制度,如此周而復始,不斷追求效益提高與成本降低。
A、整理問題型魚骨圖(各要素與特性值間不存在原因關系,而是結構構成關系,對問題進行結構化整理)。
B、原因型魚骨圖(魚頭在右,特性值通常以“為什么……”來寫)。
C、對策型魚骨圖(魚頭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來寫)。
(二)成本避免
1.含義?!俺杀颈苊狻币辉~,英譯為“Cost Avoidance”,是一種立足預防,從源流管理的角度來挖掘成本降低潛力的控制模式。它主張事前預防重于事后調整,企業應在早期盡力避免可能發生的無效成本,節省費用支出。這就需要企業在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通過重組生產流程,來避免不必要的生產環節,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如去掉產品的無用功能、用新材料替代舊材料、對產品的設計、生產工藝、生產程序進行改造與改善等。
2.實質。成本避免屬于戰略成本控制的高級形態,必須與工藝、工序在源流階段的革新相結合,共同實施。因而現代成本避免的實質是“成本革新控制”。其核心內容是:一是在生產經營活動開始之前,對成本動因展開深入的調研和透徹的分析;二是在滿足企業整體效益和符合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重新構思和規劃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三是追求科技和管理進步所產生的成本效益效應。
3.成功案例。日本的“成本企畫”(Target Costing),被美國《幸?!冯s志稱為“鋒利的日本秘密武器”、 “為預測、監控和解釋成本的體系,相當‘簡單’……但是有效”。其特征是,“目標成本的設定、分解、達成、再設定、再分解、再達成……”,這一多重中心實施循環。每一次循環就代表對成本的一次擠壓。豐田公司通過實施全流程多重中心控制,將價值工程分析法與成本管理結合起來,實現先導式、更具成效的成本免除。豐田公司的成本企畫是一種獨樹一幟的成本避免。獨特之處在于,它針對的源流對象是“制品concept”?!爸破穋oncept”的確切含義是“產品觀念”。以汽車為例,外在有式樣、格調的“觀念”,內里有行駛性能、駕乘舒適度、操作及功能上的“觀念”等。所有這些“觀念”反映的均是源自對產品本身的要求,具有較強烈的主觀導向。鑒于此類“觀念”,開發設計人員就會把眼光轉向車身、底盤、馬達、剎車、動力源、內裝和附屬備品等一系列具體問題。但是增加材料、改進加工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必然拉動整體成本的上升,這在設計攻關中將會引發技術人員對成本的思考:能否使這部分成本少上升甚至不上升,能否使上升額在其他“觀念”改變較少或不改變的領域得以消化吸收。其實,所謂的“產品觀念”,就是服務于源流管理,匯集了現有工程和成本要素,并可融入未來成本思考的一種“產品構想體”。針對產品構想體的管理是成本控制質的飛躍,較之于傳統的反饋型成本控制模式有了根本的轉折,即以產品觀念為對象實施自覺的、前饋型成本控制。
(三)成本筑入
1.含義。“成本筑入”一詞,英譯為“Building-in of Cost”,是成本避免思想在實務中的深化。其本質是預防性、前饋式成本控制。由于“筑入”的成本是“先天性”成本―在生產階段無法左右其開支的成本,所以,只有當這部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時,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
2.實質。成本筑入的過程,是企業優化成本結構的行為過程。它將技術與會計結合在一起,按功能分解目標成本,并在設計制造工藝上予以具體化,進而進行會計估算,用以衡量設計和制造工藝決定的產品成本是否在目標成本范圍內。這一過程可以形象地表述為:對成本這種特殊部件的削減與重新裝配。因此,成本筑入,實質上是結合價值工程進行成本改善與功能成本分析評價的方法,其目標是獲取最優化成本結構。
3.實踐。時下,“低碳”、“綠色”觀念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備受社會關注,化工產品的棄置和環境損害問題成為化工企業不容回避的問題。廢棄成本主要包括產品和包裝物廢棄后的廢物處理、回收、循環利用成本;環境損害成本主要指由于產品的生產、使用、廢棄而損耗、保護、恢復環境和資源后所支付的成本,包括保護成本、恢復成本、再生成本、替代成本、損失成本等。作為“社會人”的企業,理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成本筑入”時期就考慮到產品的棄置成本,在研發設計階段“筑入”產品的棄置成本。這樣,一方面能滿足企業自身成本控制目標,另一方面又能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既符合社會效益,又符合企業長遠利益;既降低了產品的社會成本,又拓寬企業的成本優勢范圍。
三、結論
由本文論述可見,隨著成本控制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演化,成本控制觀念不斷更新,事前成本控制越來越受到重視,成本控制與戰略管理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當前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利用戰略成本控制對傳統成本控制流程進行重塑,實施真正的產品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成為現代企業降本節流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胡建新.壽命周期成本策劃[EB/OL]..
[2]李春海.戰略成本管理初探[J].現代企業管理,2008,(35).
[3]薛巨泉.淺談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J].大眾文藝(理論),2009,(9).
[4]溫秋鵬,淮建平.戰略成本管理與ERP[EB/OL]..
一、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戰略意義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已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系統“信息化”水平的標志,在提升國家經濟運行效率方面日益凸顯出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信息化人才已經逐步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需求,作為人才培育機構,財經類院校在金融信息化進程中擔負著不可替代的歷史責任?;仡櫸覈鹑谛畔⒒臍v史進程發現:金融信息化最初體現為業務操作的自動化并附加基本的管理需求;其后,是交易和管理的集中與整合,金融機構目前尚處于這一階段的末期;就未來而言,將會在集中與整合的基礎上實現產品創新與客戶支持體系,即金融信息化將會從管理集中、數據集中、業務集中走向風險控制集中、創新集中和客戶服務集中的發展模式。從金融學科發展的角度看,不能將金融信息化單純理解為傳統的金融電子化處理過程,而是必須從新的高度將金融信息化理解為未來金融業服務與創新的基礎,即需要高度認識金融信息化教學在提升金融創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務方面的戰略意義。由于金融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正在經歷從“平臺開發”與“業務開發”階段向“創新開發”與“思維開發”階段的過度。因此,與之配套的金融信息化教學也必然存在一個從“功能闡述”到“知識體系構建”的學科演變與發展過程。然而,金融信息化技術與服務的“前沿性”與“創新性”特征,使得教學環節很難對其保持良好的對接過程,由此也導致了金融信息化作為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學科,其認知過程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但是,隨著我國金融業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與不斷創新,金融信息化未來必然在業務、管理及決策等各方面代替傳統金融業務與營銷模式,逐漸過渡為金融業主流的發展模式與競爭模式,其功能不僅將貫穿虛擬經濟,也將對實體經濟構成重要影響。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對于財經類院校而言,應該把握金融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借助金融教學的傳統優勢,著力探索和開發金融信息化教學框架與教學模式。但就現實探索過程而言,在各個層次都暴露出一定的問題與瓶頸。首先是關于“學科屬性”的定位問題。金融信息化這一研究方向究竟應該歸屬于金融學科還是信息技術學科呢?就金融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金融與經濟管理為主導課程,信息管理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為輔助學科,因此,其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就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情況恰恰相反。然而,現實對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則同時強調兩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即需要同時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與創新能力,既要懂金融,又要精通信息技術,而這一復合型特征確實成為困擾金融信息化整體學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其次是關于“人才特征”的定位問題。金融信息化人才不僅需要較強的“業務能力”,即具備“業務型”人才特征,又需要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即具備“研究型”人才特征。因此,教學過程究竟應側重業務與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是應側重理論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呢?畢竟,業務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著本質的區別。例如,以商業銀行系統研發中心或分行科技部為例,業務型人才需要具備的是快速反應、快速學習能力,因為“應用構建”是其主要工作職能,通常包括數據庫管理、業務平臺管理、網絡安全管理、系統間接口管理、過程改進與調試管理等方面。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職能則主要包括數據跟蹤與數據分析,金融建模、風險測試、業務創新等方面。綜上可見,實際教學中究竟側重業務性教學目標還是研究性教學目標,也是當前困擾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認為,從學科建設的一般規律來看,業務型人才培養應作為整體學科人才培養的基礎,而研究型人才培養應為輔助。這既符合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結構,也符合學科建設“從易到難”的發展規律。并且,可以通過教學過程設計,在二者之間實現一定的平衡。所以,當務之急是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和平衡上述兩種人才培養目標。本文認為,其關鍵點在于“如何設計和實施一個完整的跨學科教學框架,并基于該框架重構教學流程與教學內容”。為此,本文以下內容主要結合“學科框架”、“課程結構”與“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對金融信息化學科的構建模式與實踐思路進行嘗試性分析。
三、金融信息化學科建設框架與課程結構設計
(一)學科框架設計從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分類來看,金融信息化人才包括多個層面,每個層面涉及的專業知識層次也不盡相同。因此,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培養各層次人才便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參考金融行業信息化進程來做統籌安排。具體來說,從歷史發展看,金融企業的信息化有四個層次,渠道層、整合層、業務層和管理層。其中、渠道層、整合層與金融IT技術培訓關系密切,業務層、管理層不僅與金融IT技術關系密切,還與金融工程、數據挖掘與計量分析、統計分析、風險管理、信用評估等非技術類金融信息化過程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從課程體系的結構安排(學科框架)上看,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側重“應用型”人才培訓的“金融信息化業務與金融IT技術整合”方向;二是側重“創新型”人才培育的“金融信息化產品設計與金融工程創新”方向。限于篇幅,本文僅以前者為例說明。
(二)教學課程設計
1.以銀行柜員系統、前置系統、核心系統為主線的“銀行核心業務與技術類課程”(1)銀行核心系統業務處理流程相關的“業務類課程”如:儲蓄業務、國債業務、卡業務、中間業務、貼現、同城票據交換、基金、清算業務。(2)與銀行業務流程配套的技術規范與開發相關的“技術類課程”A.C語言編程B.使用gcc和編寫MakefileC.Linux/Unix下C語言設計D.Linux/Unix下C語言編程-通訊應用E.Linux/Unix命令及shell編程F.SQL語言及Oracle下Pro*C編程G.Tuxedo中間件開發與管理H.銀行核心業務系統開發2.以網絡銀行系統為主線的“網絡銀行業務與技術類課程”(1)與“網銀系統”中產品服務、業務流程和相應金融背景知識相關的“業務類課程”A.網路銀行系統框架分析;B.網絡銀行應用架構分析;C.網銀系統安全設置與證書操作;D.網銀業務:轉賬與清算系統;E.網銀業務:電子支付業務;F.網銀業務:信用卡業務;G.網銀業務:黃金、外匯、基金、第三方存管、現貨延期、國債等;(2)與“網銀系統”中信息化技術應用相關的“技術類課程”A.MVC框架B.ORM框架C.J2EE與EJBD.數據庫技術E.網絡技術F.HTTP與SSLG.PKI與CA管理H.測試技術3.以手機銀行為主線的“移動金融業務與技術類課程”(1)與移動銀行業務與服務模式相關的“業務類課程”A.移動銀行業務構成B.移動銀行盈利模式C.移動銀行服務與產品設計D.移動銀行營銷策略分析(2)與移動銀行產品開發相關的“技術類課程”A.短信移動網關SMSGB.WPKI與WSLTC.基于Android系統的移動銀行開發D.移動銀行中間件開發4.基于金融信息系統核心技術原理的“綜合實踐類課程”本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涉及金融信息系統中的一些“基礎核心技術”,如:基礎編程、核心安全、數據庫管理等內容。這部分內容應結合實踐來講解,可參考的業務實訓操作包括:(1)中國銀聯接口系統的模擬設計與開發;(2)在線支付接口系統的設計與開發;(3)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4)柜面繳費業務(中間業務)的設計與開發(5)銀行自動叫號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三)構建“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金融信息化教學模式分析
金融信息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發展方向,因此,與其相關的知識建設進程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任何一種新興學科的發展,必然存在來自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挑戰。因此,在金融信息化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邊發展邊培育”的模式,注重研究領域、實踐領域中的新突破與新進展,并將其與教學過程融合,從而構建與現實同步的學科發展體系。實現上述構想的關鍵在于:需要建立一個穩固的、能融合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平臺,從而推動從“科研應用教學”的實踐升級與知識轉化過程。構建本文探討的教學模式也是對傳統金融教學模式的一次創新。具體實現步驟如下:第一階段:知識儲備與課程建設階段(1)推出金融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概念、教學方法、教學框架;(2)設計并開發金融信息化的相關教學內容;第二階段: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跨領域融合階段(1)以高校院系為依托,成立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開發與上述內容匹配的課程體系。并與金融企業(如銀行)及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簽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育體系;(2)基于上述人才培育體系,開發“職業技能資格認證”,用于培養和考核金融IT類人才的職業素養。認證課程可包括“金融信息化核心技術”、“金融信息化業務與產品開發”、“網絡銀行與移動銀行產品設計與開發”、“金融信息化產品定價與風險評估”等。第三階段:金融信息化“職業技能資格”聯合認證與人才輸出階段(1)以院校為依托,開展“金融信息化技術、產品創新與應用智能”研討會,邀請相關政府部門(銀監會、人行清算司、科技司)、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知名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共同研究與分析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手段、金融信息化相關“標準”。(2)與金融行業及金融服務行業中知名企業簽訂金融IT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從而將金融信息化“職業技能資格認證”從學術及教學領域推廣至企業界,并針對人才需求企業開展“一對一”的“定制化”培訓,輸出金融信息化人才。第四階段:金融信息化教學與職業培訓框架的標準化階段(1)依托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金融IT服務外包企業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核心企業,定期金融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在發揮學科研究優勢的同時,與企業界聯合開發可用于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產品,甚至基于上述創新思想申報橫、縱向課題支持,從而推動成果轉化。(2)通過與不同協議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不同類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模擬系統”及相關模擬教學模塊,并最終實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金融仿真系統,并可嘗試申報國家級實踐教學成果。如果學科條件較好,還可以將這一系統作為自主知識產權,進行成果轉化,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學品牌質量,另一方面將產品向兄弟院校推廣宣傳,擴展產品的商業價值。(3)向“銀監會”或“信息產業部”申請,成立金融信息系統工程師協會,并將上述“金融信息化職業技能資格認證”推廣為行業標準化認證。
四、總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