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3 10:1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老齡化的好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財政 社會保支出
一、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特點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2014年年底,在我國十幾億人口中大于60歲的人口已經占據了2.2億,也就是說幾乎占據了近16%,并且2015年這一比例還在上升。評判一個國家是否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主要依據是該國家居民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數占據了該國家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歲的總人數數量占據總人口人數的7%以上時,則說明該國已經成為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根據有關的準確統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會不斷加重,預計在2050年左右會達到最大值,如下圖所示。
根據有關數據,在我國的現有老人中,獨居老人要占據一半的人數,并且在60歲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照顧的,即失去勞動能力與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萬人以上,因此國家為了幫助這些老人可以繼續良好的生活必須要加大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決定一國人口模式情況的因素很多,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歷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數情況與世界其他國家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一是未富先老,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大。20世紀,由于我國的人口數量龐大,人口自然增長率十分高,社會發展壓力不斷加大,因此國家積極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該項政策實施后,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時龐大的人口基數也使得我國很快的進入人口老齡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實施,新生人口數量減少的速度越來越快,老齡人口數量不斷增多。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步伐。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快于經濟發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中,經濟發展速度是快于國家進去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從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萬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這些國家在人口老齡化到來的時候有足夠的財政能力來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數據顯示,根據國際標準來看,我國在21世紀剛開始就正式進入到人口老齡化階段,而當年的人均GDP僅僅是1041.5美元,在同為人口老齡化國家中不及美國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國人均GDP雖然有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增加了6倍,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并沒有與經濟保持同樣的速度發展,由此帶來的經濟壓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現老齡化現象地區間的差異大。由于我國人口地區分布數量差異較大,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老齡人口數量的地區差異也會較大。 從宏觀地區角度看,東部與中部地區由于本身經濟較為發達,人口數量較多,老齡人口也相對較多,因此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也最為明顯。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斷減少。雖然留守老人較多但是與東部相比差距較大。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中部和西部近年來依托國家的政策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口也越來越多,因此人口老齡化也開始向中部與西部進行轉移,但是由于中西部與東部經濟發展總體差距過大,因此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仍然相當明顯,如下圖所示:
三是自然增長率下降,高齡化現象顯著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后,我國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國內人口的平均壽命在不斷提高。因此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 在不斷下降。20世紀后期至21世紀初期,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紀初期有輕微的回落,但是總體呈下降態勢。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最主要的影響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紀初期至2012年間,人口出生率從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醫療衛生以及食品監督力度的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總體也不斷變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總體呈下降的態勢,雖然中間略有上升,但是總體上結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下降。作為人口大國,人口基數相當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人口老齡人口數量就會不斷增多,高齡化現象就會突出。
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財政負擔影響
人口老齡化將不可避免的加重國家在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針對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從而會進一步加大國家的財政負擔。
(一)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加重財政負擔。隨著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行政事業單位中達到退休年齡的工作人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從而退休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費用及退休工資完全來自于國家財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沒有社會化。因此,越來越多的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退休會帶來很大規模的財政支出。
(二)企業人員養老保險加重財政負擔。在當前我國的企業中,企業職工所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主要來源于財政支出和企業支付。企業人員中老齡退休人口的增多會加大財政為這些人員購買養老保險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式,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不計入納稅范疇,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支出。
(三)醫院衛生財政負擔加重。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相關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醫療設施壓力也會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國醫院需要關注的主要對象,根據有關數據顯示,超過60歲的老年人發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兩倍之多,是年輕人的四倍之多。根據我國當前的城鎮醫療保險制度,對于老年人進行醫療費用繳納時有相當大的優惠,其差額由國家財政補助,當老年人數的不斷增加,進行醫療費用的補貼也是對應的不斷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務的財政負擔加重。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必須要加大對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財政支出力度,改革開放后,經過多方面的努力,我國的老年社會福利設施有了很大發展。雖然發展的態勢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老年人社會福利需求的增長力度要大于社會福利的供給力度。從另一方面考慮,老齡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斷的增加,因此簡單的資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齡人口的是實際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對于老齡人口的精力投入還需要增加,因此對于社會福利的財政支出還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從目前來看,國內的社會福利機構的主辦方式以民辦為主,但是財政方面會給予一定的補貼。張時飛(2009)在研究中指出,當前情況下對于社會福利機構的財政補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進行具體的財政計算,如果每個福利機構的床位為計算基數,每個床位給予國家補助一萬元,則需要財政支出補助約為250億元。
三、減輕社會保障財政負擔的政策選擇
根據當前我國的經濟情況,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負擔壓力是當前財政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合理科學的減輕社會保障方面財政支出的負擔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為了促進社保體系進一步改革與完善,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逐步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各方面的問題,才能減輕社會保障財政負擔。
(一)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報告內容提出了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并且逐步增強社會公眾救助能力等社會保障方面的目標,同時著重關注社會基本養老,人民醫療衛生情況,以及最低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及時匯報老齡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老齡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二)盡快擴大社保覆蓋面。根據當前我國的實際社會保障情況來說,短時間內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情。根據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來看,享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多為城鎮居民,而中國的城鎮居民只占到中國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數的農村人并無法享受到社會保障體系帶來的好處。不僅如此,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到社會保障帶來的好處,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覆蓋率一直無法提高上去。
根據這一情況,盡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積是緩解人口老齡化即將帶來的社會保障財政支出負擔的重要步驟。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分層次分步驟地把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全面的推廣與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漸納入更多的居民進入社保體系。
(三)提高人們參保意識,使社會保障制度落到實處。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導致國內很多人缺乏積極的參保意識,一旦公眾沒有參保意識就會忽略社會保障系統的作用,從而無法積極配合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工作,更無法對于社會保障方面提出積極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當前建立的老齡人口養老保險體系的標準,卻因為缺乏相應的參保意識從而不去參加老齡人口福利保險等。對此,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保障體系財政支出負擔過重,國家可以有意識的先去積極宣傳社會養老保險的積極作用,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完善。
(四)加強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從哪方面分析,財政支出程度與社會保障能力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單純的提高財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夠的,還必須實施相應的政策來提高財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財政在支持社會保障工作過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財政支付結構,根據各個地方的人口老齡化情況進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進行財政社會保障的專項撥款,從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現財政撥款大規模,少利用的現象出現。其次是培訓一批優秀的財政管理專業人員,在地方財稅體系中進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員培訓,從而加強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財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當地的人口老齡化群眾中進行適當的宣傳與教育,讓當地的老齡人口充分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優越性,積極和及時參與社會保障體系中來,從而為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支出中的發展過程可以一帆風順,逐步減少人口老齡化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鄔滄萍.社會老年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2]趙麗宏.城市居家養老生活照料體系研究[J].學術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體系構建中的政府責任[J].社會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區老齡工作構建社區和諧社會[J].新疆農 墾經濟,2007(2).
[5]姜向群,萬紅霞.人口老齡化對老年社會保障及社會服務提出的挑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11).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養老;養老體系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52-0149-02
1 我國人口老齡現狀分析
20世紀后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于21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我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我國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在多重壓力下度過人口老齡化階段。21世紀前半葉,我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我國各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的差異比較大。我國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還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如四個直轄市和浙江、江蘇、山東等中東部發達地區(四川除外);而我國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青海、寧夏等,人口結構仍處在較為年輕的狀態。中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將通過吸引西部地區年輕勞動力的流入而得到滿足。因此,勞動力跨地區的流動將減小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如果勞動力從不發達地區流入發達地區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現不發達地區老齡化問題比發達地區更嚴重的情況。權威部門預測,未來5~10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將以平均每年500萬人的速度增長,2010年將接近1.6億人。許多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成為所謂的“空巢家庭”。
2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1 增加了社會費用的支出
由于贍養老年人與撫養少年人所需社會資源不同,負擔也大不相同。各國研究結果都得到相類似的結論:贍養一位老人的平均費用與兒童的費用大體上為2∶1~3∶1。盡管中國兒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扶養人口總比例增加不多,但社會費用的支出仍將穩定地增長。醫療費用及退休金是社會對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項目。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由于實行高所得稅、高社會福利的政策,社會保障費用已接近國民收入的1/3。美國某些年的養老金開支超過國防費用,成為主要的財政支出項目。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障費用也曾高達GDP的13%,近年穩定在5%左右。
2.2 我國老年人醫療費用負擔隨年齡增加而迅速加重
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較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據國內外大量資料分析,退休職工醫療費用與在職職工相比約為3∶1,有的國家甚至達到5∶1。我國正在深化醫療制度改革的過程之中,這些數據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視加強社區建設,使老年人在社區中得到方便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降低了醫療開支,這些都是有益的經驗。從管理體制上,還可實行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相結合,進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在一些地區試點,對大病治療給予有力的支持。據調查,貧困農民在脫貧后又返貧的,有60%是因疾病、災害造成的。完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將為農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為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撐。
2.3 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不足
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就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技術設備的更新停滯,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在歐洲等發達國家表現比較明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成為制約他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由于在現階段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還很豐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面對的將是勞動力過剩而不是勞動力不足。但是從2015年開始,隨著勞動力數量的下降,當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2.4 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口紅利”時期
老齡化雖然對勞動力產生長期不利影響,但也帶來了某些有利影響,一個廣為人知的好處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學說的核心思想認為,生育力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也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齡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從表現可以看出,中國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將處于“人口紅利”黃金時期,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紅利”期不會長期呈現,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齡化的不利影響將開始加劇。因此,應該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加速經濟發展。
2.5 人口老齡化增加了社會的管理成本
老年人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老年人自殺率居高不下,各種類型精神疾病困擾著廣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家庭聯系松散,喪偶以后獨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無助。因此,社會必須建立一些老人活動、交流場所。組織年輕人讓他們陪老人聊天、打球、讀報、同老人出去散步等,滿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種不同年齡階段的和諧相處的家庭式氛圍,方便和豐富老年人生活。建立老人教育市場。計算機、琴棋書畫、適合的健身運動都會吸引老年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青少年的減少,大學向老人開放,提供適合他們需要的教育,將是老齡社會大學經營者的一項新選擇。這些都需要社會付出管理成本。
3 提升我國養老體系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從市級以下,領取養老金的人員管理和服務勞動保障已建立了5級管理和服務體系,分別是:市退管中心、區退管中心、街道(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社(村)勞動保障工作站、退管小組。這種體系基本能保證日常的管理工作,但離服務工作的要求還是不夠的。
3.1 管理體系的難點和建議
領取養老金和撫恤金的人員中有一部分居住在異地,也就是說領取養老金的地方與生活居住地不在一個地方。這部分人員的管理事實上就脫離了我們現有的5級管理?,F有彌補的措施是:委托居住地的勞動保障事務所每年認證一次。這樣異地人員的生存信息往往是滯后的,造成養老金、撫恤金的流失。每年一次的認證給居住在異地的人員也添加了無形的負擔。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街道(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可以將異地居住的人員的生存信息管理歸居住的街道(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管理,以傳真、電話等形式進行當月通報,養老金及各種費用還保留在原渠道領取。這是一種利用現有工作平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3.2 服務體系的難點和建議
現在的5級管理體系很適合管理,但對于服務就不是很適應。因為這5級組織都是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經費的使用是有額度和途徑限制的。要想搞服務必須申請專項基金。只有經過深入調查的可行性項目,才可以申請專項基金。因此,我們必須要主動立項,并對立項的項目做出可行性報告及操作細則。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規模大小、是一次性還是不定期等情況可以請系統內或請專家一起做可行性報告及操作細則。執行可以內部執行也可以外部服務執行?,F在需要立項的項目實際上很多,由于在管理體系中沒有這項內容,因此,我們現有的一些服務項目都是一些傳統的項目,如在原有的活動點增加活動器材后加掛名稱、重病慰問、節日慰問等。而有些項目的由于沒有前期的可行性報告及操作細則大都無法開展,如困難退休人員救助金、銀齡計劃等。因此,要想把服務做好有必要把立項和項目管理納入這一體系中,隨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辦法》的貫徹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非常多。由于服務的內容非常多,肯定會受到人員、經費的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解決。比如志愿者、社會募捐等。
關鍵詞: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民族地區;可持續性;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G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4)03-0106-05
一、引言
2009年9月,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決定在全國選擇10%的縣(市、區、旗)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并逐步擴大試點,于2020年之前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根據指導意見規定,新農保制度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二是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新農保制度的試點,以“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為基本原則,其中“可持續”是新農保制度得以推廣的關鍵。
目前,對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研究,國內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開展。錢振偉、卜一和張艷[1](P58~65)(2012)通過構建養老金的收支精算模型和農村人口預測模型,分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提出僅僅依靠調整變量指標或者激勵農民增加繳費等外在措施無法達到兼顧保障水平與保障能力的目的。薛惠元[2](P68~79)從政策仿真學的視角,提出在2010~2053年,只要中國經濟能夠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不管是東部還是中西部地方財政,都可以負擔起新農保的財政補助。封、李夢伊[3](P100~128)運用社會保障統計與精算技術方法,構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以陜西省為例對模型進行應用,提出陜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短期缺口在2030年達到峰值后開始縮小并逐漸趨于穩定,而長期收支缺口則逐年擴大,基金存在較大收支失衡風險。 鄧大松、薛惠元[4](P164~171)應用保險精算方法,構建新農保替代率精算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指出新農保替代率與參保年齡呈負相關的關系,而與繳費檔次、個人投資賬戶收益率呈正相關的關系。劉昌平、殷寶明[5](P35~40)構建現收現付制財政補貼平衡模型,認為應該建立財政提供繳費補貼的階段式現收現付制平衡模式作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補貼機制。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民的養老需求與日俱增,一方面人口老齡化與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保持的低生育率有著關聯,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也使得人口的預期壽命得到提高。因此,人口老齡化既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的結果,也是影響社會保障發展,尤其是未來社會保障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鄭功成[6](P71~72)認為人口的發展決定著社會保障的項目及內容結構,它不是經濟的也不是政治的因素,而是人口本身的發展需求決定著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與內容,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財務模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呂昭河[7](P31~36)對云南省未來50年中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做了預測,認為到2050年,云南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將達到19.43%~21.46%之間,即接近或者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人口老齡化增長的速度為年均2.40%~2.59%之間,老齡化的迅速增長對于目前的養老保險體系支出壓力增大。此外,梁海燕、徐行和代燕等[8](P53~57)指出,云南省的真正人口紅利時間為2000~2021年,意味著在此20年間總撫養比低于50%,老年化也低于10%,同時2020年也是新農保實現全面覆蓋的最后時期,就是說對于云南省而言,未來幾年是全面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關鍵時期。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過構建模型,分析了云南省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
二、人口預測模型構建和分析
據《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11 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為6.74億,占總人口的50.32% 。結合前兩次人口普查數據所得我國近20年的年齡結構變化如表 1。表 1 數據顯示,近 10 年間老年人口數量所占比重不斷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逐漸呈現出老齡化趨勢。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假設:(1) 城鄉生育率相同,使用全省生育率作為農村人口的生育水平;(2)死亡率、生育率在五歲年齡組內都是相同水平;(3)死亡率、生育率維持2010年水平不變;(4)不考慮城鄉遷移(在省內城市化或遷出本?。8鶕@得的數據和研究目的,采用年齡性別遞推法進行人口預測:
(1)0歲年齡數人口數量與育齡婦女人數乘以所在年齡組生育率后相加,得出一年的生育人數,用2010年小普查的性別比得出男、女出生人數,形成1年后的0歲年齡組分性別的人口數。
(2)1~99歲:目前某年齡組的人數乘以所在年齡組的存活率(1-死亡率),得出1年后下1年齡的存活人數。
(3)最高年齡組(年齡開口組): 99歲的人數乘以(95-99)歲的存活率(1-死亡率),得出1年后的存活人數,再加上(100+)年齡組的人數乘以(100+)歲的存活率(1-死亡率),二者的和即為1年后(100+)年齡組的總人數。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按目前的繳費水平及實證調研的繳費檔次,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020年出現收支缺口,缺口規模在1.7億元左右,隨著老齡化不斷加劇,收支缺口在2028年達到峰值110億元左右。為了避免出現農?;鹗罩笨诘臓顩r,應該提前建立養老保險儲備基金、按照國家充實全國社?;鸬姆椒ㄎ从昃I繆,另外要提升農保的統籌層次,放大基金的風險分散功能。長遠來看,應該讓新農保、城市居民養老保險和職工養老保險等有效銜接。
四、云南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建議
(一)要逐步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
《國務院指導意見》提出在2020年之前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新農保制度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提高這項制度本省的覆蓋面,這樣才有利于做大這項制度的風險池。新農保制度中,參保農民的繳費時間越長,年滿60歲時,其可以獲得的養老金的替代率就越高。因此政府應該鼓勵農民盡早開始參保,并保持長期繳費。按繳費檔次建立補貼機制,鼓勵農民選擇較高的繳費檔次,這樣有利于提高養老金的數額。政府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在新農保制度的宣傳推廣工作中要用清晰明確的數字告訴廣大農民早些參保的好處及多繳的補貼優惠。其次,要加強對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準確預測,爭取在農村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實現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保障農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
(二)配套建立完善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制度和基金監管制度
目前,由于新農保還處于試點階段,基金積累規模較小,并且金融市場不夠成熟,新農?;鸬耐顿Y方式主要還是購買國債和存入銀行。然而隨著新農保制度的推廣,基金積累的規模必定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新農?;鸬谋V翟鲋敌枰獙I的投資運營機構管理,拓寬投資渠道,提高投資回報率。完善基金管理機構,建立市場化投資運營機制,允許其進入某些周期較短,風險較小且回報穩定的基礎設施項目或者針對其發行特別的債券項目,在流動性和安全性前提下,穩步提高其收益率,增強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三)適當的時候建立養老保險儲備基金
應該比照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方式在省一級層面建立養老保險儲備基金,以應不時之需。儲備基金來源主要由省級國有企業資產的變現或者轉持籌集,適當劃撥財政資金及接受社會捐贈資金。儲備基金要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強化市場化運營及保值增值要求。成立省級儲備基金管理委員會,保證基金的公開透明性。
(四)逐步實施“省級統籌”,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風險分散范圍及風險抵御能力
云南省作為一個邊疆多民族省份,省內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市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較大差異。而新農保制度一般以縣級為管理平臺,即制度模式、保障范圍、繳費標準、補償標準、資金調劑與運行只是在縣級范圍內保持統一。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碎片化”現象嚴重阻礙了新農保制度的進一步推進,不利于制度的風險分擔。要逐步實施“省級統籌”,省級統籌的層次越高,制度調劑余缺的能力越大。在省級范圍內實行統一制度、統一標準、統一征收和統一管理,將有助于降低縣域管理單位帶來的管理風險、投資運營風險,顯著降低機會成本。因此提高新農?;鸬耐顿Y運營管理層次,由省級機構統一管理,對于新農?;鸬谋V翟鲋稻哂兄匾囊饬x。
(五)完善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制度銜接
2010年云南省城鎮化率為35.2%,到2020年要達到50%左右,意味著將有半數以上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新農保制度在制度設計上要考慮到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和并軌。在城鎮化過程中可將部分征用土地的補償費或者轉讓承包土地的收益用于新農保的社會統籌賬戶中,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并軌時,將城鎮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兩者的社會統籌賬戶合并。在城鎮化進程中,應該允許城鄉流動勞動力參加養老保險時,可以在城鄉兩類制度之間自由選擇,建立兩類制度之間流通的良好通道,為以后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做好制度準備。
[參考文獻]
[1]錢振偉,卜一,張艷.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仿真評估――基于人口老齡化角度[J]. 經濟學家,2012(8).
[2] 薛惠元.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保障能力可持續性評估――基于政策仿真學的視角[J]. 中國軟科學,2012(5).
[3] 封,李夢伊.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模擬與預測――基于制度風險參數優化的角度[J]. 公共管理學報,2010,(10).
[4] 鄧大松,薛惠元. 新型農村養老社會保險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 經濟管理,2010,(5).
[5] 劉昌平,殷寶明.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貼機制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現收現付平衡模式的角度[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
[6] 鄭功成. 社會保障與人口老齡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研討會發言擇要[J]. 人口與經濟,2001,(1).
[7] 呂昭河. 云南未來人口發展預測及經濟影響[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8] 梁海燕,徐行,代燕,等. 2011―2050年云南省人口紅利預測分析[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2012,(7).
根據中國國情研究小組近年研究成果顯示,我國已相繼面臨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長的“三線交疊增長”的非常時期:總人口繼續直升,估計到2050年將達16億左右;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將持續增長到2020年,達94100萬人,所占比重將增長至2010年,大約占67%左右,屆時從屬年齡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會贍養負擔最輕,即從現在至2020年是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最佳時期,隨后從屬比上升伴隨著勞動人口比重的下降,預示著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開始顯現。另一方面,未來一二十年我們在面臨勞動人口比重和絕對量增長的同時,還將面對失業人口繼續上升的趨勢。這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作出勞動就業戰略決策的合理選擇,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喪失的不僅僅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失去國家財力和自身養老金積累的“黃金時代”;更為嚴峻的是,我們還面對著人口年齡加速老化的挑戰。如下表所示,未來16年我國將進入老齡化加速發展階段,屆時老年人口將逐年遞增到2.43億,占總人口的19.96%;此后30年間將進入快速人口老化階段,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32.73%,并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在這一高水平上。
二、綜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呈現以下五個特征。
1.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最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20多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億,我國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1%。但到2040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4.11億,占到總人口的29%,它將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的人口總和。解決好我國老年人口問題,對亞洲和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來勢猛
老齡化可能是由于年齡金字塔底部少兒人口增長減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頂部的老年人口增長加速所導致,人口學中稱之為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發達國家經歷了由底部老齡化到頂部老齡化的漫長演變過程。而我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底部老齡化與頂部老齡化同時“夾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發展很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國用了60年,英國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國人口政策的作用,改變了世界老齡人口的發展格局,即人口老齡化不僅成為發達國家的問題,而且也已經開始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
3.人口未富先老,對經濟壓力很大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呈漸進的步伐。當它們的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10%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發達國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在2000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達856美元,屬于剛剛邁過最低收入門檻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變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嬰兒出生率甚至已經降到了1.0;而人口預期壽命則由1949年的41歲延長到了70歲,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低收入國家之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區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達238萬,占總人口的18.5%,到2025年將達到最高峰468.8萬,占總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為188萬,占總人口的14.6%,到2025年將會猛增到416萬,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過現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低于東部。
另外,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就靜態而言,由于農村嬰兒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齡化程度城市高于農村;但就動態而言,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從鄉下涌到城市,農村老人因此經常無人照護,因此城鄉老齡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5.老齡人口高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人口學中認定,60-69歲為低齡老年人口,70-79歲為中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為高齡老年人口。過去說“人活70古來稀”,現在說“活到70不稀奇”。我國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00萬增長到2000年的1100萬,到2020年將達到2780萬。高齡人口喪偶和患病的機率高,高齡女性多于男性,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們不僅需要經濟上的供養,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三、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人口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美好的愿望,標志著經濟、文化、衛生和社會安定的水平。當然,我們也應當以辯證的觀點全面看待這個問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都帶來了重大影響,這些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認真對待。
1.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對老人贍養比上升
如上圖所示,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199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對老人贍養比為13.7%,2000年上升為15.6%,預計到2025年上升為29.46%,2050年上升為48.49%。如果再加上對幼年子女的撫養,勞動年齡人口的總撫養比上升得更為迅速,2025年達到59.5%,2050年達到76.8%。人口老齡化將使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負擔日益沉重。
2.人口老齡化對投資、消費、儲蓄和稅收都帶來相關影響
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終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二者此消彼長。一般來說,未成年人口無力儲蓄,老年人口減少投資并開始動用儲蓄,人口老齡化會使人口從勞動狀態轉移到退休狀態,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為單純消費人口,成為勞動力人口提供稅收的享受者,這樣無疑形成稅基縮小,稅收減少,儲蓄率下降,投資率比例降低,單純消費增加。當然從近期看,消費增長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但從長期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為使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后勁,必須繼續擴大積累,持續增加投資。
3.人口老齡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財政支出增加,財政負擔加重
養老保險基金源于人們的工薪收入,因此勞動年齡人口的富匱與否,決定了基金籌集的可能規模。由于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不斷發展,財政中用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的支出不斷增加。據統計,從1985年至1997年12年間,我國用于社會保障的資金從327億元增加到3043億元,增長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離退休職工的各種費用從149億元增加到2068億元,增長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近幾年來,由于完成“兩個確?!钡娜蝿?,全國各地區普遍調整了財政預算結構,為確?!皟山稹卑l放,實行財政兜底,使各地的財政負擔十分沉重。
我國目前的養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辦的社會基本養老;二是傳統的家庭養老;三是以個人儲蓄為主的自身養老。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和人口老齡化的來臨,老年人對社會養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將進一步擴張和強烈。事實上,年輕的一代也已缺乏為長輩提供各種養老資源的能力,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老年人口超速增長,又進一步表明社會養老負擔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積累難度更為加大,從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增長產生強列的掣肘作用和后續影響。
4.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影響家庭結構和贍養功能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國厲行計劃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際人口結構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贍養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會養老功能極大發揮,以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據從中國老齡人協會和勞動保障部獲得的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目前65歲的老人中,有64%與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這一比例在農村顯得更高;而在老年婦女中,65歲至79歲的有67%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相比之下,80歲以上的則有80%與自己的子女同住一個屋檐下,他們對自己后代的經濟依賴也更強。
5.人口老齡化使完成脫貧任務更加艱巨
中國在經濟欠發達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絕對數量大,社會供養矛盾突出。中國城市老年人的絕大多數享有退休金,但其經濟收入受所在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物價等因素影響較大,生活水平難以提高;農村老年人則主要依賴家庭成員資助生活養老,其生活水平不僅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而且受子女實際供養能力的制約。老年人尤其農村老年人的醫療需求還難以滿足。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利益調整過程中,老年人貧困風險增大。
據統計,50%以上的城鎮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農村老人在銀行中基本上沒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會供養。老年人口的儲蓄水平低于全國人均儲蓄水平。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演變,核心家庭比例上升,世代同堂比例下降。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至今我國尚有500萬貧困老年人口,他們有的處于老少邊窮地區,有的身為孤寡,有的染病在身,有的身患殘疾。在人生的晚年仍忍受著生活的艱辛和病痛的折磨,他們成為社會最需要幫扶的貧困對象和脆弱群體。
6.人口老齡化帶來老年人口的心理變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幫助
中國的老齡工作剛剛起步,基層服務網絡薄弱,專業工作人員缺乏,老齡工作資源不足。城鄉社區針對老年人的服務項目少,服務水平低,服務對象覆蓋面窄,老年人的參與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都將給老年人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
隨著老年人口高齡化、高齡老人喪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數增加,家庭養老的經濟負擔和生活照料負擔日益加重,但生活節奏越來越緊張的中青年夫婦常常難以兼顧對老人的贍養與對子女的撫養。對于逐漸增加的獨居老年人來說,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問題就更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會供養和照料的老年人約有200萬,預計到2040年將超過1千萬。所以我們不僅要給予老人經濟上的贍養,而且還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給予他們安慰、體貼、照料、尊重和幫助。
四、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產物。發達國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進入了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因此我們也不必“談虎色變”。正因為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波及許多領域的重要趨勢,因此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也必須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內綜合考慮,協調運籌,把它作為一個戰略性的大問題全面策劃,及早部署。
1、做實“個人帳戶”,逐步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改為“統賬結合”的部分積累制,目的就是為了迎接下世紀人口老齡化高峰時養老金支付的危機?;鹄鄯e制養老金擁有許多優勢,它可以幫助正在走向老齡化的中國維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資與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它能讓勞動者分享經濟改革成功的果實,并且拓寬和拓深中國的資本市場。但是由于當前國企處于戰略重組階段,經濟效益不佳,養老金替代率又不斷提高,因此現在的“個人帳戶”實際上起不到積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滿足當期的支付,“個人帳戶”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帳”。
為了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從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模式順利轉變,為制度轉換成本尋找積極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經迫在眉睫。據統計,從1952年到1978年,職工實際工資每年只遞增0.38%,到1978年職工的貨幣工資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儲蓄額僅有21.88元。而國民收入的積累率卻由1952年的21.4%增長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達43.8%,工資總額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僅為18.9%。所以國有資產的存量是政府過去長期實行“低工資、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從理論上說,通過國有資產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會保障的轉制成本,將“老人”和“中人”的空帳填實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關于這筆轉制成本的估算,國內外專家的測算不盡相同。據世行1994年測算,大約有19170億元,只占當年GDP的40%多一點。據國務院體改辦課題組1997年的測算,大約在27628億元—108260億元之間。筆者認為,如果剔除1997年提前退休者集中以及投資回報率不高等因素,這個成本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水平。另外,這個轉制過程將經歷30年,因此分攤到每一年大約只占GDP的3%左右。尤其是在2000年至2020年之間,是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而總撫養率相對較低的時期,應當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增加積累,將空賬填空,順利完成轉制的歷史性任務。
2、建立老年醫療健康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
按照人的生理演變,人的一生80%的醫療費用在60歲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齡人存在看病難的問題。主要因為經濟拮據,無錢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撐著”。以武漢市漢陽區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費醫療的只占全區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時,醫療費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時足額拿到手的老人顯然是難以看病的。至于農村,合作醫療未能普及,許多地方缺醫少藥,農村老人看病更難。
首先我們要建立和健全老年醫療保險制度。與總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傷殘率、高醫療利用率的特點。位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結締組織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眼及其附屬器官疾病。身體機制的退行性改變以及疾病導致了老年期傷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6、7%的60歲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視、聽、語言、智力、肢體等功能方面的殘疾,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滿足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為疾病導致個人及家庭經濟危機。在建立面向整個人群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有必要對老年人制定有關政策(可根據情況先從高齡老人開始逐步進行),以保障老年人醫療的基本需求。開展面向老齡化社會的教育,醫學教育要兼顧人口老齡化有其對醫療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醫學院校、護士學校的課程中增加有關內容,使醫務工作者系統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點。同時要培養一批適合社區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全科衛生工作者,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區成員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會、家庭和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識,護理知識,緊急狀況下的應急措施,提高人群對老年身心特點的認識和一般保健護理知識。努力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城鎮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農村探索多種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其次要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國際上的有關研究和經驗均表明,疾病和傷殘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產物,通過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們壓縮到生命最后的較短時期內,即實現健康的老齡化,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齡化社會的期望。在促進老齡人的全面健康對策中,要建立醫院、家庭、社會(社區)和老年人個人組成的健康促進整體。特別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趨勢下老年家庭看護照料的供需狀況,及時提供相應的幫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決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強調并重視老年人的文化養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有一定的發展,為廣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條件。
3、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優勢
據報道,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68.9歲,高于世界平均63.2歲的水平①。健康壽命延長意味著工作年限的延長將成為可能,總的勞動力生產成本會下降。在德國從1972年起就已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凡年滿63歲男性,可自行決定是繼續工作,還是退休,并從2000年起,把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3歲提高到65歲;意大利已準備把退休年齡從男性60歲、女性55歲分別逐步提高到65歲和60歲;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我國實行性別、職業差異的退休年齡制,與那些預期壽命與我國同水準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退休年齡普遍較低。從而兩種現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隱性就業;二是退休時工齡越長養老待遇往往也就越優。前一現象使我們無法真實地了解、反映和掌握當前的就業狀況;后一現①《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國際比較》,《上海證券報》1998年3月11日。
象也就意味著求學時間越長退休時比同齡人的養老金會更低,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我們建議考慮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其好處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壽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資源。根據社會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則,鼓勵和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傳授、社會公益事業、社區服務和自我服務等活動。對于從事教育、科研、醫務工作和有其他特殊專長的老年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按規定和需要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為他們繼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有條件的老齡工作機構可幫助把退休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組織起來,讓他們為企業界充當顧問,提供咨詢服務。三是變隱性就業為顯性就業既不新增就業壓力,又能客觀反映我國從業人員結構及就業狀況,實現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就業率目標向提高總人口就業率目標的過渡,以促成整體國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增進。四是有利于完善勞動力市場,根據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則開拓新的就業渠道,發掘新費源,實現保費的潛在收入水平。
4、在農村實行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養老制度
據民政部組織專家學者對部分省份農戶進行的調查表明,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80.52%的農民選擇了“養老”。因此推廣實施社會基本養老不僅在城市,即使在農村也日顯其重要與緊迫。未來的我國養老問題,難點在農村,重點也在農村。廣大農村,由于家庭規模逐步萎縮,子女數量持續下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動態速度也在加快。由于農村老人數量極大,農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權,因此從主體來說,農村養老應以家庭為主,社會為輔,提倡老人自養,樹立自我養老意識。
對于農村“三無”老人(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繼續實行“五?!敝贫?。對于遵守國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獨子(女)戶、雙女戶,繼續推行計劃生育養老保險。據不完全統計,這項保險在遼寧、福建等地試點以來,全國累計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超過4500萬戶,投保金額在40億元以上,受到這些家庭的歡迎,他們由養兒防老走向投保養老,觀念得到很大轉變,今后還應繼續加大推廣商業養老保險的力度。從80年代興辦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整頓金融機構的過程中,已經停辦了2年,現積累基金184億元。對于這項制度下一步向何處去?移交現有商業保險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維持現狀,則現有的管理人員繼續消耗著管理成本,長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響,因此應當抓緊決斷。筆者建議,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導、宣傳和監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時建立中國農村保險公司,性質定為政策性保險機構,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實行商業化經營,接管當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將社會養老保險轉化為商業養老保險,繼續承保。另外,該公司還可以開展全國農作物財產保險業務,填補我國在這一業務中的空白。在組建完畢正常運營之后,現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村養老保險司的功能轉移到保監會去。
5、積極推進社區養老建設,發揮社區養老功能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退休人員的養老功能基本上由單位和家庭承擔。隨著我國“入世”之后,企業不僅面對國內競爭,而且面對國際競爭,企業中的“小社會”功能一定要向社區轉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數已從過去的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活動范圍圈在縮小,因此社區成為老年社會活動的基本領域。社區養老服務包括提供家務勞動、家庭醫療保健、老人照料、護理等,還包括在社區興辦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詢服務站、以及各種老年文體設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務,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門,難事不出居委會,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項公益事業,要發揮社區助老功能,不以盈利為目的,有社會公益性質;但同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實行合理收費,維護良性循環。一方面,開展鄰里互助,組織低齡老人、健康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工作,動員社會各方義務為老人服務等等;另一方面,還有不少項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則提供有償服務。這既可以補充街道、居委會的經費,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崗職工就業。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十分重視社區養老功能的發揮,社區組織和社團組織具體組織實施。他們在社區住宅設計中早就提出所謂“太陽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為中心,在周邊建設為老人服務的醫療、娛樂、學習、健身的設施。有的國家還建立了“日托中心”(Day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與子女團聚。既解決了子女在白天工作無暇照料老人的困難,又滿足了老人與子女經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區養老的獨特優勢,既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又補充了家庭結構變化后單純由家庭養老的不足。
6、積極發展老齡產業,開拓老年消費市場
人口老齡化呼喚老齡產業。所謂老齡產業,就是指由老年消費市場需求增長帶動而形成的產業,它包括所有有關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產、經營、服務等設施和經濟活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產業尚未完全開發,企業經營者對老年消費市場需求攀升反應比較遲緩,政府部門對此也還沒有相應的扶持引導政策。但我們應對老齡產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首先,我國老年人口絕對數多,老年消費市場規模龐大。其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第三,我國地區間差異大,需求層次多,為發展老齡產業提供了多種選擇。第四,社會化服務需求在增加。據1995年百分之一抽樣調查顯示,老年人的喪偶率為33、4%,獨居戶為25%,獨生子女政策繼續執行,“4—2—1”家庭結構普遍出現,獨居戶比例還會增大。眾多的獨居老人對服務需求會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費能力不可低估。
老齡產業作為老年保障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標志著一個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程度。人們通常說的老年事業,更多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來對待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年事業中的政府負責供養“三無”老人等仍屬于社會公益事業,還有一些為滿足老年人物質、文化消費需求的事業,要轉向從產業角度考慮生產、消費、就業等一系列經濟問題,應該按市場規律辦事。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發展老齡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不僅僅是為經營者牟利,為此,政府從多方面創造條件支持老齡產業發展,包括給予政策扶持。如考慮到當前老年人口總體收入水平較低,對老年人生活服務市場政策中采取低稅或免稅優惠政策,使從事此類市場的經營者能有適當營利和拓展產業的能力??梢姡洜I老年產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市場專家指出,全國老齡消費者中每年有100億的購買力沒有實現,換句話說,老齡產業現今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我們缺乏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醫護和服務人員;缺乏足夠的養老機構;缺乏上門服務的保健機構,而這些服務產業和崗位將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再看看老年消費市場:老年人很難買到合適的服裝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開發,老年藥品、老年保健護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種老年商品都處于匱乏狀態。
參考書目:
①田雪原:《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趨勢與決策選擇問題研究》,《中國人口科學》1998年第1期。
②岳頌東:《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對策》,《社會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③武漢市教科文衛委員會:《武漢市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1999年9月10日
老齡化動因
導致人口老齡化最核心的動因是生育率。以1950年為起點,中國、印度和印尼的平均出生率大約是每個婦女生育6個孩子,此后生育率急轉直下,三國生育更替水平達1.9。中國的出生率下降速度無疑可歸因于其獨生子女政策,但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尼等國也出現了同樣的下降,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亦是大勢所趨(只是未必會陡然下降)?,F在,年輕的夫婦們為“是不是要生二胎”這個問題而糾結,全然不顧他們的祖父母輩平均要生6個孩子。
死亡率和出生率雙重下降,令人口平均年齡漸趨老齡化,這同時也證明了亞洲國家人口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的現實。以此觀之,人類壽命的延長和整體出生率的下降,是形成全球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主要動因,但這是一個良性趨勢,對亞洲地區社會福利的推動尤其顯著。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也對“老有所養”提出挑戰:確保他們收入穩定、降低健康風險。直到今天,亞洲大多數國家老年人的收入安全問題仍停留在家庭責任的范疇;特別是亞洲農村地區,健康保險還是空中樓閣。亞洲的未來不應如此。
我們判斷的方法之一是考察老年人撫養比率,它是指潛在勞動力人口的數量與老年人數量之比(即25~64歲人口數量除以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的比例)。以中國為例,短短50年的變遷具有十分明顯的戲劇性:進入21世紀之前,老年人撫養比率是13個潛在勞動力支撐一個64歲以上的老人。按照我們的推算,到2050年這個比率將達到2比1。同樣的現象也在地處南亞的印度同時發生,印度的老年撫養比率將由過去的9比1下降到3比1多一點。我們這一代歐美地區的旅行者們首次把腳印留在亞洲的土地上時,驚嘆于滿地都是小孩,但我們的孫輩們開始同樣的旅行時,他們會說:亞洲人看起來都好老。
亞洲式養老辦法在哪里?
收入方面,老年人的主要來源是工作收入、家庭資產轉移、儲蓄收入、養老金和公共財政轉撥。這其中,最為立竿見影的調整方法是延長工作年限。過去,很多亞洲國家的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部門照單全收了歐洲的退休規則。和歐洲一樣,中國的強制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0歲。在歐洲,執行這一政策的原理,是已完全被人熟知的“勞動合稱謬誤”,即一個社會中需要的工作總量是相對恒定的,所以出現一個退休人員就同時為一個年輕勞動力創造了工作崗位。這一課題的權威研究來自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David Wise和他的同事。他們的研究顯示,在歐洲語境下這一假設謬以千里,因為每天都在變化的老年勞動力群體,實際上并未在市場上為年輕人提供新的工作機會。這個錯誤理論在歐洲行不通,在亞洲亦然。
前文提到過,調整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可行途徑,是延遲退休且增加老年階段的工作年限,但知易行難。目前,對亞洲主要國家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的數據并不令人鼓舞。除印尼之外,老年男性勞動力參與率長遠趨勢或已停滯不前,也許還會持續下降。跟歐洲的情況相同,現在必須對亞洲人口老齡化作出調整,增強老年人晚年就業的動力,但這并非一勞永逸。
在亞洲農村地區,老年夫妻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靠親戚、朋友的私人幫助以及政府的公共轉撥。雖然在亞洲文化中,代際之間有相對牢固的家庭紐帶,這根緊繃的紐帶也會在將來接受更為嚴峻的考驗。在一個家庭有6個孩子的年代,或哪怕只是3個孩子,雙親老去時若有其中一個子女未盡贍養之責,其成本相對尚可忽略,因為其他子女可以補位。但是,在人丁不旺的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時,情況就要嚴峻得多。
在亞洲,一些老年夫妻不得不在養老問題上自給自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隨著亞洲大多數國家在過去2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成年子女比他們的父輩們富有得多,因而贍養父輩方面的經濟壓力隨之減輕。需要注意的是,亞洲國家老年人口養老仍停留在家庭成員范圍之內,如家庭收入轉移仍然持續,將是一筆風險很大的賭注。
因此,提高政府資源和養老金在收入補貼中的份額勢在必行??紤]到老齡人口數量的絕對增長,政府把補助集中在社會經濟最底層的人口是明智之舉。對于其他人口來說,擴大私人養老金并實施退休儲蓄的免稅獎勵計劃,才是構建了正確的保障支柱體系。
亞洲老年人口健康行為趨勢不容樂觀
亞洲在老年人的健康和衛生保健條件方面,已取得一些可喜進步,但畢竟任重道遠。整個亞洲都在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險方面做出巨大努力,而且已經取得一些成功。比如中國衛生部宣稱,2011年有超過97%的農村人口參與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因此大多數超過45歲的中國人已獲得醫療保險。優勢并未掩蓋不足,中國的醫保成本分擔比例按西方標準來說還是畸高。在中國新醫療體系下,只有少于50%的醫療保健費用可以報銷,其中,住院病人又比門診病人可多報銷一些。
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擴大到亞洲農村地區后,應把重點放在過去那些被忽略的健康問題上,即大量未經確診的疾病,尤其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在亞洲,高血壓的診斷不足是普遍現象。中國45歲及以上人口中,只有55%的男性和58%的女性被正確診斷為高血壓。同樣的低確診率,也出現在糖尿病的診斷上。不能確診,也就沒法有效治療,這讓很多人提前終止了生命。
除了提供醫療保險和確診疾病以外,最難以權衡的問題是:亞洲人近期的健康行為趨勢并不樂觀。正確診斷疾病的好處,只有建立在患者順應診斷并配合治療的依從的基礎上,才能完全體現出來。在這個前提下,人們會參與更多健康行為,降低疾病風險。這個原則在亞洲地區實施起來并不容易,西方社會已經通過實踐了解到,讓教育程度低的病人“聽話”很難?,F在這個問題正困擾著亞洲,這里的老年人教育程度以及對藥物的熟悉程度都很低,但對藥物質量的懷疑程度卻很高(當然這情有可原)。
關鍵詞: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現狀問題;策略分析
1.前言
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人口老齡化也漸漸成為社會發展趨勢,養老是每個國家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在20世紀晚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的老齡人口規模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加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使得我國養老服務社會化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面對我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的現狀,必須采取創新型農村養老服務模式,保證我國農村老齡人口能夠享受更加優質的養老服務,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本文將分析我國目前農村養老服務化的現狀,提出問題,并且給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2.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已經超過了1.6億,并且每年以幾百萬的速度持續增長。農村的老齡化程度相比城市而言,要高出許多。因此加快農村老齡化服務建設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面臨一些的問題,亟待解決。
2.1缺少正確的養老服務觀念
我國曾經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老齡人口集體養老的參與率比較低下。老一輩的人心里的養老觀念是年老后去自己兒女家里度過晚年生活,很多農村也還保留著這種習俗。目前我國的很大一部分的農村地區缺乏正確的養老觀念,認為子女或者子女家庭贍養是最正確的養老方式。雖然家庭養老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并且目前只有極少部分的“五保”老人是由農村養老機構實施集體養老服務,前者也在給家庭成員帶來不少的麻煩,而后者的實施力度明顯不夠。
傳統的養老觀念根深蒂固,老人們無法一下子適應養老機構的贍養,雖然在我國的某些農村地區已經設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但是往往只是招牌形式,并沒有真正得到老人們的認可。因此老人們都會以看熱鬧的心態去看待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中心活動室則常常形同虛設。只有改變老人們腦中的傳統觀念,才能促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2農村資金投入不夠,缺少養老設備
我國農村一直處于落后發展階段,無法趕上城市的發展水平,因此農村也沒有足夠的養老資金去建設完善養老設備,因此也導致部分的養老服務中心無法發揮其作用。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無法跟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因此導致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實業的發展滯后,無法達到目前的需要。我國農村老齡人口如果按照國際標準進入機構養老,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處于極度落后狀態。這一現狀導致很多農村老齡人口不愿入住敬老院,進入養老機構養老只能成為他們的奢望。
另外由于資金投入力度不夠,政府也無法及時為農村撥得相應的養老服務資金,導致養老機構里面的設施設備都相對落后,無法為老齡人口提供足夠良好的護理需求。而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職業環境也相對較差,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一些已經建立好的養老服務中心只能為老齡人提供相對簡單的生活服務,無法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全方位服務。
2.3缺乏專業性的養老服務人員,無法為老人提供專業
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為養老機構培養專業人員的機構,因此導致我國目前的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達不到老人所需的標準,導致養老機構里面的服務人員無法為老人提供高質量的全方位服務,無法讓老人體驗到養老機構的好處,因此他們都無法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認為家庭養老或者子女養老才是最好的選擇。另外,我國養老機構的單位性質致使養老機構缺乏有效的經費來源,很多服務人員由于工資原因選擇離開養老機構,另尋出路,致使養老服務人員數量減少,工作人員不穩定。
而一些具有專業性能的養老服務人員寧愿選擇其他的職業或者去城市養老機構,不愿意待在農村養老中心。這導致了農村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無法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導致農村養老機構專業服務性人員短缺,從業人員不足,護理人員也沒有經受過長期的專業技能培訓,缺乏基本的護理常識,只能為農村老齡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簡單服務。
2.4缺乏城鄉統籌規劃,城鄉養老服務管理不同
我國農村養老服務建設與城市養老服務建設差距比較大,由于缺乏整齊統一的管理規劃,我國城鄉養老服務的管理模式不相同。相比農村而言,城市養老的資金更加集中,服務水平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專業性的服務人員比較多,因此城市老人能夠得到更好的養老保障。農村的服務水平比較低,專業人員不足,同時專業性的養老機構也比較少,因此農村養老機構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明顯更加無法滿足老齡人的需求。城鄉之間養老服務發展出現不平衡,導致了資源利用不當的現象。
3.如何實現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
針對以上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所出現的問題,筆者從以下方面給出解決方案,就如何實現農村養老服務化提出一系列可執行的措施。
3.1強化各級政府意識,改變老人傳統觀念
我國各級政府必須從根本上強化養老意識,確保從根本上完善農村養老服務意識,促進農村養老設施設備的建立與完善,確保能夠完善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各級政府在強化意識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農村建立起擁有專業性的服務機構,對一些養老服務人員做好培訓,確保每個服務人員都能夠擁有足夠的服務意識,并且有足夠的服務水平,能夠為每一位老人提供高水平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
另外,各級政府也應該加強宣傳,促使目前我國農村老齡人的傳統觀念,讓他們體驗到養老服務中心是真正為他們服務的,不僅能夠促進家庭和諧,也能夠使老齡人了解到養老服務機構的優越性,讓老齡人口能夠從根本上接受養老服務機構的存在,幫助老年人相信即使離開了家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保證農村養老服務事業的順利進行。讓老年人轉變傳統的觀念,增強老年人對社區化養老的意識,增加他們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關注度,為他們能夠早點接受社會化養老服務提供基礎。
3.2城鄉統籌規劃,實施創新型養老模式
在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進程中,必須做好城鄉規劃,確保養老服務不止是城市老年人的特殊待遇,城鄉應該均衡發展。因此,在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過程中,應該做好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確保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有良好的設備,保證老年人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服務。
創新型養老模式是指多元化組織農村養老隊伍,采取多重養老方式,根據每個地區自身的特點,推廣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過程,實施農村的老年教育,提高他們自養的能力,構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文化,促進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
4.小結
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需求。各級政府加強社區養老的需求,加大投資,改變農村老年人的傳統觀念,促進農村新型養老模式的建立,是保證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基本要求,能從根本上促進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榮華.贛州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現狀與對策[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2(5):84-86
[2]楊道華,曾艷梅.關愛“留守人群”促進社會和諧[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5(2):44-46
根據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家將積極發展老年旅游,加快制定實施全國老年旅游發展綱要,鼓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老年旅游產品。與此同時,支持研學旅行發展。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支持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鼓勵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工礦企業、大型農場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加強國際研學旅行交流,規范和引導中小學生赴境外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青少年和老年人也日益成為旅游市場重要群體。但市場上目前大部分產品都是行程緊促,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及小孩的身體條件、健康狀況、生活需求等?!暗抢先撕秃⒆邮且院舐糜蔚闹髁姡貏e是周邊游市場,家庭親子游讓老人和孩子不再孤單,孩子充實生活,也增進家庭和諧?!眲P撒旅游總裁陳小兵說。
“相對來說,老年人和兒童的消費能力比較弱,在旅游產品的供給上相對不足,因此還有很大的市場挖掘潛力。尤其是針對兒童的教育和啟智性旅游還需大力開發?!眹议_放大學(海南)國際旅游學院執行院長楊哲昆說,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旅游市場非常大,不能只做老齡高端市場,要豐富產品供給,適應整個老齡化市場需求,這對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都有好處。
全國政協常委邵琪偉說,據全國老齡委數據,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02億,預計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60歲-75歲男性、55歲-75歲女性相當一部分可以成為旅游人口。我國城鎮大多數老年人擁有充足的時間、有養老金保障,我國老年旅游市場需求規模不斷擴大。為老年人提供一流、安全的旅游服務,是旅游業的機會,更是對旅游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