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1 11:0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生活的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學生;經濟生活;選擇能力;策略
由于家庭狀況和成長經歷的不同,中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程度存在差異,其選擇能力也有高有低。雖然中學生普遍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但家長平時給的零花錢、過年過節的壓歲錢,使中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支配條件。所以,中學生提高自身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避免其肆意揮霍金錢、甚至誤入歧途的關鍵。
一、中學生的經濟狀況分析
中學生普遍還未成年,無法通過社會勞動獲得經濟報酬,其主要經濟來源是家長給的零花錢和壓歲錢,具有不固定性。中學生能夠支配的金錢數量取決于家庭狀況和家長的教育理念,通常數量不是很多,但也有部分特殊情況。比如在中學階段就開始住校學習的學生,每個月會有較為固定的生活費,還有部分學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出差,將家庭經濟大權暫時交由學生自己管理。在這些情況下,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擁有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資本。所以中學生在中學階段應有意識的提高自身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對自己掌握的經濟資本進行合理支配[1]。
二、中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分析
中學是大部分人剛剛獲得一定經濟條件、開始參與經濟生活的階段,所以中學生普遍還處于消費觀念的形成時期。中學生的消費觀念具有較高的隨意性、盲目性以及樂觀主義成分。學習用品、餐飲消費、娛樂消費以及禮品消費是中學生的主要消費途徑。中學生受年齡和成長經歷限制,心智普遍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也與缺乏辛苦的勞動體驗有關,不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在支配金錢時隨意性很高,“花錢買高興”是中學生消費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另外中學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和跟風行為,看到同學買的漂亮文具,自己也要買同樣的或者更好的,而實際利用價值可能很低,沒過多長時間就又換新的了,這是某種程度的浪費。還有就是中學生缺乏一定的購買經驗,對同類商品缺乏性價比的認識,自己買回來的東西往往在家長眼中花了冤枉錢,但是自身還認識不到,反倒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強烈逆反心理厭煩家長的說教,消費選擇能力難以提高[2]。
三、通過學校學習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
在學校的學習占據了中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所以學校也是中學生學習理智消費、學習消費技巧的主要途徑。其中,思想政治課對學生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的幫助很大,學生可以通過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了解經濟的概念、了解我國的經濟政策、了解收入與分配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掌握基本的消費技巧。比如學習《多變的價格》一課,可以讓中學生認識到價值決定價格,價格的變動有多方面影響,從而在自身消費過程中建立性價比意識,選擇合適價位的商品。此外,教師在平時與學生的交流中,也會涉及到與經濟相關的話題,教師會給學生講家長賺錢養家的不容易,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意識,還有相關校風校紀的要求,都是對中學生提高參與經濟生活選擇能力起到重要幫助[3]。
四、通過家庭教育樹立正確消費觀念
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有關鍵影響,由于家長的教育理念不同,有些家長在孩子具備一定消費選擇能力之前,會嚴格控制孩子能夠支配的金錢數量,以防孩子肆意揮霍或者誤入歧途。而另一些家長會刻意鍛煉孩子的消費選擇能力,給予孩子適當的機會,鍛煉消費能力。其實從傳統的“五歲可以打醬油”的兒歌就能看出,大部分家長都會適當的培養孩子的消費選擇能力。站在學生自身的角度,應珍惜這樣的鍛煉機會,結合在學校學到的消費知識,在消費實踐中提高選擇能力,學會理智消費[4]。
五、在社會生活中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實踐能力
當下中學生的生活早已不是學校和家庭之間兩點一線的模式了,學校注重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實用的知識技巧。家長也注意孩子的課外拓展,在節假日帶孩子參加知識講座、參觀博物館,或是外出旅游,還有電腦和手機的普及,都為中學生提早接觸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消費選擇能力是每個人必備的生活能力,中學生應在社會實踐中主動參與經濟生活,從主觀上積極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比如利用網絡的便利,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了解經濟生活的具體內容,關心國家經濟發展、關心社會經濟動態??梢酝ㄟ^了解優秀企業家的成功經歷,加深對個人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比如經常出現在熱搜榜的馬云以及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介紹,可以使中學生初步了解企業運作方式、了解市場經濟運作模式,形成基本的經濟生活概念,對今后學生的個人發展也很有益處[5]。既然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變化為中學生提供了提早接觸經濟生活的機會,中學生就應該順應時代需要,在參與經濟生活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快速提高經濟選擇能力。在實踐中端正消費觀念,學習實用的消費技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盡快適應社會經濟環境,提高甄別能力,規避消費風險。
六、結束語
中學生提早接觸經濟生活有利也有弊,對于廣大中學生來說,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挑戰。我們應善于把握機會,在參與經濟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經濟選擇能力,珍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為我們提供的實踐機會,發揮自主探索精神,早日具備基本的經濟選擇能力。雖然我們還不具備賺錢的能力,但是可以通過合理消費為家長節約支出,減輕家庭負擔。另外,提早接觸經濟生活也有利于中學生早日實現經濟獨立,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獻出一份力量。
作者:郭亞楠 單位: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李平.提高中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從《經濟生活》的生活主題教學談起[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197-198.
[2]蘇杰.《經濟生活》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高迪.中學生流行文化觀的理性再平衡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參與生活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正確地認識當前國家經濟形勢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重難點:當前國家經濟形勢與《經濟生活》知識點的結合,規范答題,提高發散思維和解題能力。
教學過程:(一)習題背景材料探究分析點評
1、當前國家經濟形勢背景分析。
2、分小組探究做題:用《經濟生活》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
3、分小組提問,共同探討。
4、學生探究做題展示點評。
(二)教師歸納
在學生探究做題的基礎上教師結合教材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三)解題要求
1、要有針對性,即答題思路要正確,要針對題目的設問作答。
2、要有邏輯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說哪句話,后說哪句話。
3、要有層次性,要層層分析,大的層次包含哪些小的層次。
4、要點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數字清楚地表明答題要點。
5、全面化,答題要點要全面,不要遺漏答題要點。
6、規范化,包括書寫規范和語言表達規范。
習題:原創題 背景材料:
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2、2007年12月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08年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2008年定調:防過熱、防通脹、重民生。
3、2008年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09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2009年定調: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請運用《經濟生活》有關知識回答:
(1)上述材料中國家經濟政策的變 化體現了哪些經濟學原理?
(2)請你為國家如何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獻計獻策。
教學采用小組討論方式進行,結合課本知識點分析。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展示討論結果,同時對其他同學提問,就某幾個知識點回答,效果非常好。
我在課堂上指出學生在答題中出現的問題:
1.審題不清
2.表述不完整、不切中要害
3.沒有使用專業術語
4.理論與材料相脫節
5.答案不分層
6.錯別字較多。
老師概括本題與課本《經濟生活》知識點的結合之處:
第8頁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第10頁匯率,第16頁調節生產規模,第17頁影響消費的因素,第29頁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第41頁勞動和就業,第48頁債券,第60頁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第64頁國家財政,第70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第81頁市場調節的局限性,第83頁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利率,第84頁宏觀調控的手段,第87頁科學發展觀,第88-90頁自主創新、新農村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
最后總結送給大家四句話:
1、就業靠就業擴大
2、富裕靠富裕帶動
3、繁榮靠繁榮支撐
一、智、能、情三維目標有機整合
三維教學目標是有機聯系的,而情感是首要因素,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思維和認知發展的原動力所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情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好,搭好腳手架,這就是教師目標意識的轉變。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政治課堂上,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情感,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每一個觀點,去發現其中科學、合理的因素,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方法交換。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對于“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等觀點,筆者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讓學生將在生活中的消費意識暴露出來,從而產生矛盾,引發困惑,并由此入手進行分析。最后學生觀點趨于一致,消費要“量入為出”,要“避免盲從”,確保消費的可持續性。
學生智、能、情的發展必須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而獲得,教師無法代替。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每個學生均是獨立的、處于發展中的個體,知識、能力和情感均存在著個體差異,對教師引導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首先應該將所教班級的學生按照原有的認知和情感水平進行分層,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確保每個學生在政治課上都能獲得最大的發展。
二、師、生、書多邊互動有效交流
“教材只是個例子!”“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思維認知水平,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科學地用好教材,通過教師、學生、教材多邊互動,給學生搭好腳手架,促使學生在分析教材和學習教材的內容過程中,實現智、能、情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1.鉆研教材內容,克服預設盲目化
我們在教學前應從課程標準出發對教材進行深度研究,思考在形形的經濟生活中,與高中生最貼近的是“消費”,而這恰是對新教材進行布局的一個思路。在經濟生活的教材中,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教學內容從“消費”活動中常見的“商品”“貨幣”“價格”等入手,學生不知不覺被帶入了經濟生活與經濟學理論的世界,且行且思,逐漸地揭開經濟學的神秘面紗。通過對這些經濟現象的分析和思考,接近其經濟學本質,自主發現經濟學基本道理:我們所消費的商品是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勞動創造價值。這種認知形成后,教材又以此為基礎,將學生的目光轉向“消費”的源頭――“生產”上來,“生產決定消費”,很自然地進入了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接著第三單元、第四單元。整本教材從學生最為熟悉的經濟生活現象――消費出發,由近及遠,層層推進,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整個教學也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把握教學的層次感,提高學習的有序性
第一層次,把握全書的總體思路。如經濟生活:為什么生產(第一單元)―誰來生產(第二單元)―為誰生產(第三單元)―怎樣生產(第四單元)。
第二層次,把握每一單元的思路。以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為例,第一單元的總思路是“為什么生產”,人類為什么要努力生產?教科書的思路:貨幣―價格―消費―解決“為誰生產”問題。
第三層次,把握每一課的思路。以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為例,第一課的核心是介紹“貨幣理論”――神奇的貨幣,著重幫助學生理解貨幣的“神”(神在何處、為什么神)和“奇”(奇在何方、為什么奇)兩個問題。貨幣的“神”主要通過貨幣的職能來理解,而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體現,要把握貨幣的本質則必須了解貨幣的產生過程。貨幣的“奇”主要通過貨幣形態的發展來回答,所以,要從貨幣的產生和發展這條線索中解開貨幣之“奇”: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各種信用工具(包括電子貨幣)。
【關鍵詞】“感覺教學法”;“經濟感”;“新鮮感”;“生活感”;“懸念感”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模塊1《經濟生活》雖然在教材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但學生仍然感到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調。這樣的教學難題,政治教師們該如何應對?筆者發現,恰當運用“感覺”教學法有助于全面地挖掘《經濟生活》的魅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理念。下面本人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四個角度談談在《經濟生活》教學中是如何落實“感覺”教學的。
一、運用視覺:引領學生用經濟慧眼“看”世界,打造課堂的“經濟感”
傳統的《經濟生活》教學課堂常因缺少應有的“經濟感”而無法得到學生的青睞。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引導學生用經濟學思維方式觀察、分析社會經濟現象,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由于高中生很少真正地涉足經濟生活,這就需要政治教師通過一定的諸如“比較”的方式,構建富有“經濟感”的政治課堂來加以正確地引導。
例如,在講解《經濟生活》前言時,筆者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當前,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5310億桶,而目前每年消耗的石油為165億桶,請問地球上的石油多長時間會用完?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經過討論,得出了三個結論:一是30年內就會用完;二是30年后用完,因為人們會節約使用;三是永遠用不完,因為會出現代替品。針對學生觀點,教師進一步引導:第一種觀點是運用數學思維方式的體現。第二種觀點是運用社會學思維方式的體現。第三種觀點才是用經濟學思維方式得出的結論。從經濟學上說,石油價格上漲,人們會減少對石油的需求,轉而消費石油的替代品。隨著石油開采成本的不斷升高,最后人們會減少甚至放棄石油的開采,因此,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教師針對學生觀點作出的判斷、分析、比較,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這個“被肯定”或“被否定”的過程中與教師進行著激烈的思維碰撞,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也正是這些火花讓學生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對“經濟感”鮮明的《經濟生活》產生了無限的興趣。
二、運用聽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會“相互傾聽”,營造課堂的“新鮮感”
在傳統的《經濟生活》課堂上,“被灌輸式”、“無新鮮感”的知識接授方式讓學生們對《經濟生活》感到頭疼,他們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政治課堂。筆者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相互傾聽”,交流思想激發靈感,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促進師生的相互理解,還有利于促使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和積極參與課堂程度的增加。
例如,在講到“公司成功經營的因素”這一目內容時,教師提前一周給出了例如“公司經營”、“品牌”、“戰略”等關鍵詞,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材料。到上課時,學生們積極性高,競相拿著自己動手搜集的事例到多媒體上展示,列舉了諸如“蘋果”、“阿里巴巴”等成功經營的事例,語言詼諧風趣,看法獨到精辟,課堂氣氛活躍有余。
在學生展示、評說新鮮事例的基礎上,教師有的放矢地對這些事例加以歸納、點評,強調“正確的經營戰略”、“自主創新”、“誠信”對于公司成功經營的重要性……這些不斷被剖析的知識點,在自由新鮮的學習活動中,在師生互相傾聽的歡樂氛圍里,逐漸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
三、運用觸覺:帶領學生“接觸”社會,讓生活走進課堂,釀造課堂的“生活感”
“教學應當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一位政治教師如是說,這句話深刻闡釋了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督洕睢飞孀愕氖墙洕I域,全都來自真實的生活,因此,《經濟生活》課堂教學應當回歸生活。教師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用心“觸摸”世界并在體驗中理解感悟課本知識,加強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生活多大課堂就有多大,生活本身就是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更多的時候,教師不妨放手逐步讓學生接觸社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去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捕捉材料,然后把這些素材帶進課堂,這樣既大大地豐富了《經濟生活》的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使學生感知到生活的鮮活和生動,體會到《經濟生活》的靈動魅力。
四、運用嗅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飽嗅”課堂余味,制造課堂的“懸念感”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馑际钦f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還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顯然,《經濟生活》課不應該只是圓滿的句號,也可以是帶有疑問的問號和意猶未盡的省略號。好課,應該是有懸念留有余味的,讓學生可以從中“嗅”出課中所授知識或所談事物的拓展趨勢。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激發學生尋求新知識的強烈愿望。
在《經濟生活》課堂教學中,“視覺教學法”、“聽覺教學法”、“觸覺教學法”、“嗅覺教學法”統一于“感覺教學法”這個有機整體中,共同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服務。它們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著學生學業的進步和素質的提高?!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經濟生活》教學任重而道遠。筆者始終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學習、實踐,反思“感覺教學法”,啟迪真理的鑰匙一定會掌握在我們的手中,而我們的《經濟生活》課堂也一定會感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生們想上、愛上的有效課堂。
關鍵詞:高一政治;《經濟生活》;教學;匯率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經濟生活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也反映在了高中教育教學中,高一開設了《經濟生活》的課程,該課程以馬克思注意理論為指導,以經濟生活為基礎,以經濟學相關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對于學生掌握有關經濟學的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經濟生活,最終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下面我們就以高一政治《經濟生活》這門課程中有關“匯率”的部分內容展開分析和研究。
一、有關“匯率”的概述
從定義上來說,教材中這樣闡述匯率,它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實際上匯率是一種價格,是一國貨幣單位表示另外國家貨幣的價格,實際上匯率表示的是一種價格。正是因為不同國家其貨幣幣值不同,因此兩國貨幣在兌換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相應的比率來進行兌換,所以匯率還可以成為兌換率。在貨幣兌換的過程中,兩種貨幣均可作為對方貨幣價格計算的標準,所以匯率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標價法,前者看成外國貨幣數額不變,這時隨著外國貨幣幣值的變化本國貨幣數額隨之改變,在這種標價法之下,外匯匯率升降與外幣幣值的升降之間為正比例的關系,同時與本幣幣值的升降呈現出反比關系;后者以一定數量的本國貨幣單位為標準,表示為折合成多少的外國貨幣單位,也就是說在這種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始終是不變的,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外國貨幣數額發生變化。尤其是人民幣加入“SDR”,將對美元匯率造成極大的威脅,人民幣納入SDR后,將有更多國家和地區與內地相關機構加強合作的意愿,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區域結構亦加快調整。因此,人們對匯率相關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高中這部分內容的講解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講明,不管是采用直接還是間接標價法,都要看貨幣換算是否便利,同時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先明確使用何種標價法,然后再確定匯率在當時是上升還是下降,這樣才能避免誤解。
二、《經濟生活》教學中的匯率問題
1.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在國際之間的貿易網絡過程中,匯率是始終發生著變動的,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國際收支的變動。一國國際收支如果發生了順差,那么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長以及外國貨幣的供給將會增加,這時的外匯會供過于求,出現該國貨幣與外國匯率分別上升、下降的現象,相反的若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逆差,那么這時該國為了支付對外債務,其對外國貨幣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這時外匯將會供不應求,出現了該國貨幣匯率與外匯匯率分別下降與上升的現象,紙筆流通制度之下匯率變動主要由一國國際收支情況決定;第二,通貨膨脹。一國物價上漲的同時,其出口商品的成本就會提升,隨之減少出口商品的數量,但是進口商品的價格幾乎沒有變化發生,將增加進口商品數量,這時容易出現逆差,外匯匯率隨之上升。通貨膨脹基于外匯匯率的影響,是新課標要求學生理解的知識點之一,自從新課改試點開始以來,它就是高考的??键c,在講解這部分知識點時,教師應注意多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這樣學生很容易會學會如何判斷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相關問題,則對于提升學生解答這一知識點的能力非常重要;第三,利率。一般一國利率提升,將會引發資本內流,資本流入之前需要兌換成該國的貨幣,這時容易出現外匯市場供不應求的現象,進而出現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反之則該國匯率下降;第四,中央銀行的干預。中央銀行可以按照既定的政策目標,合理選擇實際利用政策性工具,適當該與外匯市場,成為匯率短期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2.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一直以來,人民幣匯率升降的問題都是高考的熱點,因此必須深刻理解人民幣匯率升降對經濟有何影響。首先,從有利方面來分析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影響。人民幣匯率上升,各種國外消費品價格降低甚至低于進口成本,這種情況下有利于促進進口,這時國內資本轉到了國外投資上,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國外投資能力,這無疑為我國企業銷售渠道的開拓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在講述這部分知識點時,注意要簡潔明了,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與理解;其次,從不利方面談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影響。雖然人民幣匯率上升會對國家經濟帶來一些益處,但是也存在一定負面影響,如抑制出口增長、增加就業壓力、外債規模擴大等;第三,從不利方面分析人民幣匯率下降的影響。人民幣貶值隨之而來的就是物價上升,擴大國內生產者的生產成本,這時人們將會將資本投到國外,以賺取外匯,與此同時大大降低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購買力。要答好這方面的問題,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人民幣升值將會對我國各企業造成何種影響,分析判斷怎樣的情況下可以促進我國企業發展。
結語:
關鍵詞:政治課 社會生活 學生實際 課改要求
當今社會是開放的世界,當今的高中學生視野開闊,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積極關注著國事家事天下事,學生的客觀現實就注定了我們高中政治課應是一潭活水,充分體現時代氣息,讓學生在政治課充分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同時升化生活,讓生活與政治課的內容實現有機的結合與統一。
鑒于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提出了“要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從這個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基本內容看,高中政治課應該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提高學生參與當代社會生活能力的課程。筆者是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注重將政治課生活化的嘗試。下面就將本人的體會與同行們共同切磋。
一、學案引導,走近生活
現實的生活多姿多彩紛繁復雜,而我們的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點對這些復雜的生活現象難以做到有效的取舍和甄別,因此我認為引領學生走近生活是高效課堂的首要前提,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每堂課的學案,在學案中給出明確的范圍,讓學生積極搜集相關的資料,為課上所用。
案例一:
在學習《經濟生活》“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在學案里我這樣設計了問題:
1、搜集我國的名牌產品(注:數量在三到五個即可)。
2、以其中一個為例,提出問題:企業為什么能夠成功打造這些品牌?
具體要求:自己搜集完之后在小組內充分交流,然后小組內選出一個具有代表性企業的做法,在課上其他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結果真的如預期所料,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通過自己搜集、組內交流和組間交流,極大地拓展了知識面,而學生的這些材料也給了我十分有益的啟示,發現我們的學生真的很棒,同時也讓真正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快樂和幸福。
二、課堂互動,理解生活
通過學案的引導,學生已經有了相關生活的基礎,再通過課上的活動,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教材真的是和生活息息相關。
案例二:
在學習“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在課上我放了兩段視頻:
1、人大代表的選舉場面及兩會期間人在代表的活動。
2、舊社會中國人民的悲慘生活。
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感受到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通過人大代表的活動,也認識到了人大代表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
案例三:
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多媒體展示一段材料: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金融市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迅速使全球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的風險和危機,很難有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獨善其身。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各國政府、央行紛紛緊急出臺救市措施,聯手應對危機。我國政府先后多次頒布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和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減免稅收等措施來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
同時,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1、應對金融危機為什么要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2、擴大消費與適度消費是否矛盾?并說明理由。
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與解決打消了學生心事的疑慮,解開了學生的心結,更加理解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
三、聯系教材,升華生活
在經濟生活自習課中,以學生熟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有毒大米”等為背景,引導學生將相關的經濟生活的內容聯系在一起。
案例四:
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所涉及的經濟生活道理。
經過學生的充分討論,得出了以下道理:
1、市場經濟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和不足;
2、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宏觀調控;
3、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
4、應遵循市場交易規則;
5、加強對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范;
6、要保護消費者的權利;
7、企業應該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8、食品安全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國際上較早開設經濟教育課程的是美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家,這些國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美國一直走在經濟教育的最前沿,在經濟教育的課程設置、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師資建設、教育支持系統方面形成了完備的體系。韓國的中小學經濟教育,自20世紀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下面分別以美、韓這兩個東西方國家為代表對其小學經濟教育目標進行詳細介紹。
1.美國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現狀美國經濟教育課程已經被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可見經濟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美國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主要在《全美自愿性經濟學內容標準》(VoluntaryNationalContentStand-ardsinEconomic,1997)和《全美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待》(CurriculumStandardsofSo-cialStudies:ExpectationforExcellence)中進行了詳盡的規定。(1)《全美自愿性經濟學內容標準》中的小學經濟教育目標1997年,美國經濟教育委員會(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簡稱NCEE)頒布《全美自愿性經濟學內容標準》。這是美國第一部關于幼兒班至12年級經濟教育的國家課程標準。該標準在前言中闡述了經濟教育的基本目標。知識目標:①理解基本經濟概念,能夠找出影響生活的各種經濟問題,避免發生因不懂經濟學而犯的錯誤;②了解有關美國經濟的一些事實,包括失業、通貨膨脹、現行的資費標準和利息率等;③理解人們看待經濟問題時會存在不同的觀點。能力目標:①確定經濟問題、選擇、利潤和成本;②分析經濟環境中激勵對工作的影響;③考察經濟條件和公共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后果;④收集經濟證據,比較利潤與成本。為了實現經濟教育的這些目標,教育委員會又制定了貫穿幼兒園到12年級的20條內容,針對幼兒園到4年級、5年級~8年級、9年級~12年級,每一條內容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基準。例如,該內容中的第一條為:學生能理解的生產資源有限,人們不能得到他們所要的所有產品和服務,結果是他們必需選擇某些東西,放棄其他的東西。針對幼兒園到4年級提出:人們需要做出選擇是因為不能擁有所想要的一切;經濟需求是一種欲望,可以通過消費商品、享受服務或從事休閑活動得到滿足;商品是可以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服務是可以滿足人們需要的行為;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選擇決定了資源怎樣被利用;一旦做出選擇,就意味著其他一些東西被放棄;企業家是組織生產資源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人;生產者是指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人等15條具體基準。總之,美國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教育概念,開始學會抉擇。(2)《全美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待》中的小學經濟教育目標美國全國社會科協會于1994年推出的《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望》是美國課程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社會科課程標準,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都影響深遠。該課程標準以10大主題軸(thematicstrands)的形式構建了社會科課程結構。
這10大主題軸分別是:文化;時間;連續與變遷;人、地與環境;個人發展與認同;個人、團體與制度;權力、權威與管理;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聯系;公民意識與實踐。其中“生產、分配與消費”主題軸主要涉及經濟內容。該主題軸分別描述了學生在低、中高年級應達到的經濟教育目標。低年級應達到的目標如下: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要學會區別“想要”和“需要”,通過比較自身與他人的經濟體驗去探索經濟決策,進而思考這些決策給不同的群體、社區、國家等所帶來的影響。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又對低年段作了詳細的預期目標,被確定為:(1)舉例說明稀缺性和選擇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決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從范例中分辨出屬于私人還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務;(4)說出構成經濟體系的各種不同機構,如家庭、工人、銀行、工會、政府部門、小型商業機構、大公司等;(5)描述我們怎樣依靠特定工種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們服務于生產、商品與服務的交易;(6)描述動機、價值觀傳統和習慣在經濟決策中的影響;(7)解釋并說明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給和需求的價格關系;(9)使用經濟學概念如供給、需求、價格去幫助解釋社區和國家中的事情;(10)用經濟學概念分析當地經濟問題,如怎樣減少垃圾。從上述主題軸中的經濟教育課程目標可以看出:(1)美國對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尤為重視。其目標的詳細性和深刻性遠超過我國小學階段,甚至超過我國初中的經濟教育課程;(2)目標的邏輯性。目標根據人的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來構建。(3)目標內容的全面性。內容涵蓋了經濟學的基本要素,便于經濟學知識的構筑。
2.韓國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現狀韓國中小學的經濟教育是通過社會科課程實施的。1987年韓國進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課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經濟學內容,另外對各學段的經濟教育目標作了具體規定。其中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為:教育誘導學生從小關心經濟生活,養成良好的經濟生活習慣和正確的生活態度,對周圍的經濟生活產生興趣,并能用簡單的用語來敘述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培養學生合理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和素質。低年級(1~4年級)重點放在養成正確的經濟生活習慣和形成良好生活態度上;高年級重點放在能夠正確理解與經濟有關的基本概念,在較高的層次上關心經濟生活,培養對經濟生活的濃厚興趣和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與素質。與美國相比,韓國沒有獨立的經濟教育課程,而是通過社會科課程進行實施的。由于各國國情不同,經濟教育目標會存在差異,但也有共同的特點,如美、韓兩國都旨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掌握基本的經濟概念??梢妼A教育階段學生實施經濟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經濟習慣。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一直把“德育”作為社會科課程的主要目標,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美韓等國的經驗對于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二、我國小學經濟教育課程目標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經濟教育在小學階段涉及到的內容很少,相比發達國家,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差距。在小學尚未設置獨立經濟教育課程,只有少量與經濟相關的內容存于社會科課程中,如品德與社會課程個別單元涉及了經濟內容。隨著“國家三級課程體系”改革序幕的拉開,有些發達地區出現了經濟教育的校本課程,如浙江省蘭溪市實驗小學開設的《理財與生活》和宜昌市大公橋小學開設的《經營與消費》等。關于小學經濟教育目標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有所涉及,以下添加著重號部分為經濟教育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經濟教育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二)能力1.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相比較美、韓等國,我國對于經濟教育目標研究的敏感度不夠,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理論研究不足通過搜索數據庫可以發現,關于經濟教育的論文還比較少,專門寫經濟教育目標的論文更是很少,大多零散地出現在對經濟教育情況整體描述的文章中。另外,對于國外的經濟教育研究多于國內,如對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經濟教育研究的學術論文都有涉及,而對我國經濟教育研究的文章很難找到。且研究的深度不夠,大多是對我國經濟教育進行宏觀的文本研究,缺乏深入課堂、深入實際教學中進行的調查。只有把文本研究和實際調查相結合,才能深刻把握經濟教育的實質。
2.比較研究不夠細致以中、美兩國為例,研究者趨向于把兩國的經濟教育總體情況作一個比較,缺乏從微觀視角入手,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作詳細比較。就中美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而言,可以從“二者有什么共同點?二者有什么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等方面作細致比較??傊容^得越細致,越能深刻把握其實質,越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3.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過于籠統,缺乏階段性和遞進性如美國在經濟教育總目標下,對幼兒園到4年級、5年級~8年級、9年級~12年級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基準。對每個階段具體應該掌握什么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而且每個階段的目標呈螺旋式上升。以我國的《品德與社會》而言,經濟學相關目標分散于課程的三維分目標內,缺乏不同年級或年段的目標,更談不上目標的階段性和遞進性。因此,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亟待優化。
4.經濟教育目標側重在經濟生活中道德品質的培養,缺乏經濟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是我們一直所推崇的,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再也不是一個談金錢、談利益可恥的年代。在我國社會科課程目標中,經濟教育目標和道德教育目標混雜在一起,更多的是教育學生如何看待財富的問題,缺乏從經濟視角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如課程目標中的“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則,體現的就是學生在經濟生活中所應該具備的道德品格。我國小學的經濟教育可以說是以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為指向的。這一事實與我國社會科課程突出道德教育相關。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該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因而,經濟學相關目標也指向了經濟道德品質的培養,經濟教育被作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與我國相比,美國經濟教育以公民素質的培養為宗旨,即以培養理性公民為目的。經濟教育目標包括了豐富的認知方面要求,以及選擇能力和決策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我國小學經濟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
1.加強小學經濟教育目標的基礎理論研究我國經濟教育目標的研究相比較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有利于我國經濟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對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其中包括目標、經濟教育、經濟教育目標等一組概念。這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經濟教育目標的起點。(2)對研究方法進行重新審視。對于經濟教育目標的研究應該把文本研究和實際研究相結合,深入課堂,對教師、學生、家長等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這樣得出的結論對我國經濟教育目標的制定和實際教學才更有借鑒價值。(3)引進國外先進經濟教育理論。美國一直走在經濟教育前沿,如對“樸素理論”和皮亞杰的“經濟認知理論”的引進,為我國經濟教育目標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2.優化我國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我國目前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包含在社會科課程標準之中,但對于經濟教育目標涉及的很少,且不夠完整和深刻。因此,我國經濟教育目標急需優化。我們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思路:首先我們可以從目標的來源(學習者的需要、社會需要、學科需要)以及三種基本取向(行為目標、展開性目標、表現性目標)來厘清小學經濟教育目標的確立依據。然后根據目標確立的原則———基礎性與發展性、連續性與一致性、全面性與差異性、科學性與人文性,對小學經濟教育目標進行優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以及霍恩斯坦的目標分類理論,為我們目標的優化提供了思路。因此,我們可以把目標分類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對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進行具體的優化。根據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實施的現狀,設置獨立的經濟教育課程標準還不可能,但是可以把這樣的優化思路用在社會科課程標準經濟教育目標的制定中。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研制自己的校本課程,制訂適合于本地區的經濟教育目標。
3.處理好經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關系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教育的發展,首先,我們必須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檀傳寶針對學校德育如何適應市場經濟,提出了“一方面學校教育告別羞于言利的陳腐思維,直面經濟生活的實際需要,提供充分、全面的經濟(學)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學校教育同時注意開展‘富的教育’、自覺承擔德育的超越使命等。兩個方面相互詮釋、缺一不可”。這里“富的教育”的思想源自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它指既要教會學生去創造財富,又要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財富,實質上是要讓學生更好地學會駕馭財富,形成正確的財富觀。我國目前的經濟教育傾向于后者,注重學生經濟生活中的道德品質,對經濟學的知識和技能關注較少。在現實教育生活中,對我們個體還是社會而言,我們需要的是道德規則和經濟規則的相統一。所以我國經濟教育的未來發展,二者必須兼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