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1 10:13: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科學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體育從二戰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一大批理論和成果涌現出來,但相對于其他的成熟的學科來說體育還很年輕,體育學還沒有奠定真正的基礎,也沒自己固定的研究方法,主要還是借鑒其他成熟學科的方法來研究體育。這樣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借鑒其他學科來研究體育的人,最后成了他所借鑒學科的人。
2.體育的概念不清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體育概念劃分得不明確,致使這個領域的一些下屬學科的劃分不清楚,有互相重疊的現象,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不明確。第二,由于體育概念的不清楚,致使整個體育體系的建立有混亂。第三,由于體育概念的不清楚,致使我國體育與世界的接軌有障礙。
二、近25年來體育概念的發展狀況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曾較大規模的對體育的概念研討了3次,即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確立了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確立了體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確立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在體育中具有高度的統一性。
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確立了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1980年,《成都體院學報》第一期發表了胡曉風先生“關于體育科學體系的若干問題”的文章,將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教育的組成部分,確立、提高了體育的社會地位。最大的貢獻在于肯定了“人”的價值。1982年6月,林笑峰先生在《體育和體育方法》中對體育的定義,對于當時的學校體育是有貢獻的,這種定義把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分開,為體育教學在學校中爭得了一席之地,對于后恢復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學校體育面向全體學生,并增強學生的體制,但把體育只當作體質教育,應該說是很不全面的。這種思想與同期日本有些學者的觀點有相似之處。1983年,《體育科學》第二期發表了劉秉果先生“體育概念應如何確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從《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詞典》中引得體育條,也是把體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確立了體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在這一階段對體育概念的研究,從三本比較權威的著作中,即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的《體育概念論》和1988年3月第3次印刷的高等教育出版社《體育理論》中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1.在中國大體育概念已經確立,包括體育(狹義的)、競技運動、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盡管這種不合邏輯的劃分遭到任海先生等人的批評,認為“這種不合邏輯的劃分將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人為的割裂開來看,歪曲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边@種批評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對的,但遺憾的是中國體育界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較好代替這種劃分,并能讓大家接受的新的劃分方法。2.體育概念的內涵擴大。3.把體育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進一步提高了對體育的認識水平,即體育在社會中的地位。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確立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在體育中具有高度的統一性。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體育概念》,對體育定義得相當全面,突出特點是:1.既肯定了人個體發展,又肯定了社會對人發展的社會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統一性。2.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觀、心理觀和社會觀的統一。3.這個定義是以日本、美國、前蘇聯等學者在體育的:“育人機制”的基礎上定義的。4.將體育歸入教育、文化、社會現象之中。1999年,在《體育與科學》第2期,韓丹先生發表了“論中國體育:一分為三”的論文,較全面地對體育及進行了定義,并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體育概念的文章。但對體育的定義不夠準確,并且有用被定義概念解釋想要定義概念的情況。
由于中國對國外有關文獻研究的滯后性,國外對sport的定義仍基本延續了歷史的定義方法。這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國外以前對體育概念的研究較深入,因此,才具有如此好的穩定性。通過以上對我國體育概念的歷史研究可以看出:1.體育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擴大。2.研究體育概念的視角逐漸擴大。但也不難看出研究中對體育的概念定義得過于籠統、宏觀、不具體、針對性不強,經常用一個統一的概念概括了所有體育的組成部分,對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等方面的關系界定不夠清楚,對體育的上位概念及最鄰近的屬概念界定含糊,對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culture;sport;athletic等都翻譯“體育”不夠準確。
三、結論
對中國體育概念的歷史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體育是文化、教育的組成部分。2.體育的內涵隨社會的發展逐漸擴大。3.“人”成為體育的主體,成為具有社會性和個性的統一體。4.研究體育概念的視角逐漸擴大。5.注意到了體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聯系,同時也關注體育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研究。
存在的不足之處是:1.研究不夠深入,缺乏研究的思想基礎,研究結論不夠確定,反映體育的本質不夠。2.對國外資料的理解不夠精確,對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culture、sport、athletic等都翻譯成“體育”,不夠準確,并且研究滯后。3.對國外的學習借鑒,多于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創新。4.概念定義的過于宏觀、籠統、不具體、針對性不強,經常用一個統一的概念概括所有體育的組成部分。5.對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等方面的關系界定不夠清楚。6.對玩、游戲、休閑、娛樂、身體教育、sport、競技、工作之間的關系研究不夠深入。
四、建議
1.中外體育概念的研究應具有互補性。中國在學習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要深入研究,不斷創新,有獨立的見解,為世界體育的發展作貢獻。
2.中國對體育概念的研究應不斷具體化,加強研究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3.中國對體育概念理解的內涵不斷擴大,要界定組成部分及其之間的關系。并應該注意這種趨勢,避免內涵擴大給體育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董杰.對近25年來中外體育概念研究的比較.體育與科學,2001,(2).
[2]李慧萌.從邏輯學的角度對體育定義的重新審視.皖西學院學報,2005,(2).
關鍵詞:體育;概念;定義;運動;實踐;原則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11-1458-04
長期以來,對體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看法,引發了各種爭議。本文在有關研究的基礎上,對體育概念的界定問題作進一步較為深入、全面的考察。
1對以往體育界定的考察
1.1以往體育界定的若干方面對以往體育的界定,主要體現在明確的定義中,如從形式邏輯出發,用所謂種差加屬概念的定義方法,其中種差包括目的、功能、屬性等方面;其次還體現為非定義論述中對體育的目的、本質、功能、外延等的認識方面。
1.1.1目的、功能(作用)方面嚴格意義上,目的主要體現為價值維度,功能(作用)指具體特性、效用,幾者不可相提并論。甚至功能和作用的指向都不相同――功能指向事物的固有、特性方面,而作用側重指向事物于人的意義。在實際界定中,體育的目的和功能(作用)往往沒有嚴格區分,大部分界定均蘊含“價值”取向(在此,后者――功能和作用更是作為一種“功能”性價值)。如“謀求身心健康、增強(人的)體質、發展體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強化體能”等(具體到某一界定,可能取其中的部分),如果不考慮層次、方面的不同,其中大部分既可看作是目的,又可作為功能(作用)――在相當多的文獻中,目的和功能(作用)呈現一體化(我們在以下多處表述為“目的-功能”)。
1.1.2屬性方面對于“體育”的屬性有多種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形式等方面:1) 形式方面――其指向身體活動。2) 其他方面。如周愛光博士認為體育的本質屬性是身體活動性和教育性,以及“體育的本質是教育”的表述(盡管他是把教育作為屬概念的意義提出的)[1]。再如對復合體育概念“競技體育(運動)”(sports)某些特征的描述:規則性、競爭性等??傮w來說,“身體活動、身體練習、運動”等作為體育的基本內涵在理論界已基本取得共識。
1.1.3屬概念定位方面以往定義體育大部分采用種差加上屬概念的方法,這些相關的屬概念主要有:社會現象、教育、文化現象、文化活動、教育過程、社會活動、社會文化現象、社會文化活動、身體活動、肢體活動、過程等。
1.1.4其他方面這既表現在定義方面,也表現在圍繞定義對體育進行的相關認識。定義方面包括:特點和“過程”表述――“傳授、運用……知識技能”(與增強體質關聯)等;關系界定――“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也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以及“非生產性”等。
1.2以往體育界定的問題
1.2.1目的、功能(作用)方面的問題一是在體育界定中加入超越體育的某些價值目標,實踐中,這并非體育所必然能承載。在以往和當前體育概念中,相當多的界定中包含了超越體育本身的一定社會發展取向、意識形態、人文理念及其他價值目標,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等。從一定政治意識形態對體育的影響來看,隨著體育發展的世界一體化進程,我國體育發展的意識形態正在逐漸消退。但人們對體育的社會文化功能并沒有放棄――體育仍不乏精神、文化功能,教育、教化功能,以及社會、政治整合功能。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體育概念畢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體育的概念中是否應和如何介入一定的價值維度不失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任何活動都有屬人性和目的性,這當然不排除體育界定中有超越體育的價值維度的準入。二是主觀心理取向無法體現在具體體育活動中。以往體育概念的目的表述具有較大的主觀意識色彩,如“為了……”,“以……為目的”,以及其他主觀傾向的遣詞方面。實際上,這些主觀傾向與人們從事和參與的體育活動并沒有必然聯系。那些體育項目,不因為人們的主觀意識不與體育概念界定的目的-功能取向一致,而被否認其作為“體育”的存在――人們從事某一“體育”時或許摻雜著與體育概念界定風牛馬不相及的其他目的。三是從體育目的來看,體育的功能在發展――包括擴大和變化,現有體育概念無法涵蓋或確定。體育的概念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不同領域和不同時代,其可能分別側重謀生、軍事、教育、體質等不同的目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體育實踐的開展,體育的功能還會進一步擴大。并且,由于體育事實上的多種劃分,每類體育的目的-功能并不相同,現有概念對體育目的-功能的確定還不能涵蓋這些體育的不同類型和領域,或對某些體育類型和領域來說這些既有界定是有偏差的。如競技體育的目的-功能顯然是與“增強體質”或“教育”相違背或相偏離的。四是目的表述與體育實踐不符或目的無法達成。如:有的界定中,“強化體能”在實踐中對眾多體育項目的排除,以及“全面發展、完善社會公民、創造優異成績”等目的無法或不一定能達成。
1.2.2“身體活動”等屬性的偏差主要表現為“身體性活動、運動”等外在表述的非明確化。其一,如果“身體性活動、運動”等泛指所有人體的活動,則體育的范圍納入過廣。什么是“身體性活動、運動”,在一般的體育界定中并沒有明確交待。如果其是指一般性身體活動,則人體生命活動幾乎不與“身體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從睡眠狀態到人類的劇烈體力勞動(當然也包括競技運動),均可視為有身體活動的發生。即使加上“增強體質、娛樂”等體育目的-功能內涵的限定,也很難區分體育和非體育的界線。其二,如果“身體活動”等專指大肌肉(群)活動,則在界定中又把一些“體育”項目排除在外。如把一些在實踐中被認為是體育的項目――甚至典型的體育項目,包括奧運會的射箭、射擊等“小肌肉活動”項目排除在外。另外,“身體活動”等的限定缺乏對體育項目進行納入的依據。如:從這個意義,無論根據“身體活動”還是“大肌肉(群)活動”,似乎找不到決定是否把馬術、賽車的其一,或把二者都納入體育的依據。從這兩個項目在身體活動的表現乃至其他方面的特征來看,它們均有很大的類似之處。而它們的區別就在于一個是傳統意義上被視為體育的項目,而另一個是新興的項目。此外,體育界定中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如,有學者提出以“非生產性”來對體育進行界定。無疑,這個界定在對體育和其他生產性勞動(活動)進行區別的基礎上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論貢獻,但用“非生產性”這個屬性來界定體育也不十分確切:其一,從“生產性”的詞源“生產性勞動”來看,其在當今是個具有爭議的術語,有擴大到泛指物質生產領域或非物質生產領域以物質產品、服務和精神產品為形式的可納入國民經濟統計意義的社會有效勞動的趨勢。其二,從“非生產性”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意義,其又無法區分藝術、文化中的相關身體活動,如舞蹈、雜技等。
1.2.3屬概念定位不恰當一是太寬泛或模糊。如“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社會活動、過程”等。二是太狹小或有偏差。教育、教育過程、身體活動、肢體活動等。此外,相關探討中還涉及到體育的真義――認為應把體育轄定在教育或身體活動等的范疇,以及認為體育就是“身體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不應把競技(Sport或Sports)等納入進來,必須把體育從中區分出去。這實際上也存在上文所述造成體育范圍和納入縮小化問題。此外,對于體育界定,還有其他一些認識和觀點,雖然視角和表述方式不同,但與上文提到的其他問題有某些類似之處,此不贅述。
2體育界定的若干維度
從現有體育界定的情況來看,對外在邏輯的考察還較為薄弱,這是下文我們考察體育概念的重點。
2.1理論-實踐的維度理論和實踐環節是否為兩個井水不犯河水、各不相干的系統呢,理論界定是否應對現實中廣大公眾稱其為體育的東西避而不談,或不給予其名分呢?這無疑對體育的理論界定提出了挑戰。我們認為,體育一詞本身具有強烈的實踐性,體育界定是一個向社會實踐開放的體系,體育的理論界定和人們的實踐認定不應該擺出兩副不同的面孔,其理論認識和實踐應保持某種張力。這是理論說明和解釋,乃至指導體育實踐的重要前提,否則將給體育的社會實踐造成一定的混亂。某種意義上,現在的問題不是先確定體育概念,再來認定哪些是體育,而是體育的實踐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體育概念的變遷。實際上,對我國來說,體育一詞本身已經具有了濃厚的本土化的特色――如,“體育”最初從域外傳入時,其就不指包含武術在內的傳統體育,但到現在為止,真正否認武術作為體育項目的人可能為數不多了。所以說,社會實踐本身就在擴大和完善體育的內涵,盡管這一擴展本身也是有限定的。在社會實踐的層面上認識體育是超越那些具體的屬性和特征的區別,而在更高的層次來進行把握的。換言之,社會認識認可的“體育”主要是作為一個總括性的詞匯,具有廣泛的實踐包容性――這可視為我國體育文化具有個性化的特色。這是與我國特有的體育社會實踐相聯系的,是我們在定義體育時必須考慮的方面,而不能單純地借鑒國外的體育界定,乃至追求字義、詞源的意義。而對于在體育概念內更細的區別和劃分,對其子概念――復合的體育概念作嚴格限定,則是我們對體育下位層次理解的應有之義。
2.2運動性-社會性的維度對體育概念界定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基本屬性方面,現有概念集中在體育的“運動性”方面,而體育的“社會性”則基本沒有納入到對其概念的認識中來(現有體育概念“社會性”的表述主要體現為目的和功能方面)。所謂運動性,是指“體育”界定中以“身體活動”、“運動”、“增強體質”等為關鍵詞所揭示體育作為“運動”的特性。而社會性則主要指體育作為職業、行業、社會建制、社會系統等方面。體育的“運動性”主要指體育作為項目存在及其開展的形式、運動的機理等方面,反映這方面的特征主要是基于體育的物理(外形、外力等)、生物、心理等方面特性。具體如:項目的活動形式、規則,項目的發展,技術形成的規律,訓練和恢復的機理,運動的生物學機制,運動的干預和控制――如計劃的制訂、運動的監控、運動的心理調控等,運動對人的生理、心理的影響等方面。從學科的領域,這主要反映為狹義運動訓練學和人體生物科學方面。當然,這二者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介于它們之間的還有其他一些體育社會活動和組織形式,包括體育競賽等體育活動的開展、組織,以及作為其他方面的社會存在。現代體育發展的一大特點就是其開展表現了越來越強的組織性和社會化。有學者進一步指出:“體育三要素(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都有自已特殊的結構和功能,有自己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條件,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它們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各自能獨立形成的社會事項”[2]。其中,在我國最具制度化和組織化特征的是競技體育的開展和運行。從建國到現在,我國競技體育已經形成一整套涵蓋內在機制和外在體制、管理的龐大結構和體系。這包括軟件方面的目標系統(政治任務和實際目標的確立)、管理和競賽制度(含激勵制度)、保障制度、人才輸送和流動制度等;硬件方面的組織、機構的設立、人員的配備、經費的保障,乃至場地建設、器材置備。具體到各個環節還表現為訓練實施、競賽組織、信息流通、醫學監護、科研服務、教練培訓、裁判隊伍建設、運動員管理、后勤保障、國際交往、對外宣傳等。新時期下,競技體育的社會、政治定位雖然可能會發生某種變化,但其作為社會建制和設置的性質卻不會改變。在我國,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雖然沒有競技體育這種嚴密的體系化特征,但它們和競技體育一樣也是作為執行特定社會任務和功能的社會設置及社會事項――如這些任務和功能體現在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文件中。盡管包括學者在內,人們已認識到體育的這種社會性,甚至以此滲透到對某些體育復合概念的界定。如王則姍這樣來定義競技體育――“競技體育是為了爭取優異成績而進行的各種專項運動及其組織領導體系和全部實施的總和。”[3]在一定意義上,這包涵了對競技體育“社會性”頗為準確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并沒有推衍和擴展到作為整個體育概念系統的認識,并對運動性和社會性進行專門的區分??梢?,從更廣的層面來看,體育不單單是(身體)活動、是運動,而是集“運動性”和“社會性”于一體的復合體。前者是后者的內核,后者包容著前者;前者是小體育,后者是大體育。厘清體育構成的層次性對我們界定和認識體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體育“三分法”的實踐――作為我國法定意義和廣泛認可的“體育”存在形式,也必然成為挑戰“體育”概念的充分理由,其應是構成界定體育內涵的應有要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對體育分類的這一社會認定必然也要拓寬其上位概念――體育的界定。厘清體育的多層次構成,也使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分析體育的相關命題。如認識到體育可能同時蘊含著運動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屬性,就知道籠統地說“學校體育包含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也要開展競技體育”這類命題本身就存在問題和值得商榷,而由此引發的爭議,其實都是沒有前提、沒有基礎和無謂的。
2.3時(間)―空(間)的維度
2.3.1時――時間和歷史的維度時――體育概念界定的時間維度是指歷史性或時代性。其表現在:一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體育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社會功用并不一致,人們對體育目的、功能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二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育所包涵的具體內容不同――這主要指項目的發展和演變。再從體育作為名稱和術語的變化來看,其也表現出歷史的特點。――國外Sport概念從發展演變來說已擴大化而指向各種不同類型體育,是對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等的概指;那些現代意義上我們稱之為體育的活動,在我國歷史上分別有不同的詞來指代:如舞、導引、養生、武術等。再有,“體育”相關內容在最早傳入我國時是與“體操”聯系在一起的。體育界定的時間-歷史維度揭示了“體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
2.3.2空――空間或地理維度體育概念界定的空間維度具體體現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中西方體育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它們不僅發軔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審美、價值評價等方面具有很大差異,并且直接反映到體育外在形式的不同。所以,在西方體育引進之前,我們不知道“體育”為何物。隨著西方體育的引入,“體育”一詞也對我們相應的一些活動形式進行整合和包容,其內容隨之擴充,形成了我們新的“體育”觀,而使體育變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外來的體育已經被我們的文化體系進行過濾和改造,已經“為我所用”,演變為具有我國文化風格的一個名詞。對我們所稱為體育的東西,西方并沒有一個較為嚴格意義的詞語與之對應,即使對于Sport這個泛指體育的語詞,其也沒有我國文化背景下“體育”的廣泛包容性和模糊性。我們在翻譯一些關于“體育”的外來詞時,其中很多與我們的“體育”對應的層次并不相同,這不僅給人們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偏差,并且在此前提下進行的中外“體育”比較也沒有實質意義。
3體育界定的操作原則
以上對體育概念的認識主要是基于其社會關聯,即外在制約和影響因素來分析的,從具體操作的方面,界定體育的原則主要有:
3.1廣義性和狹義性如上文所述,從社會認識的層面,“體育”包容相當廣泛,是個總括性的概念,故在尊重這種社會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把這個意義上的“體育”作為廣義的概念。而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出發,體育還有不同的指向,如身體教育、“體育教育”(也是一約定俗成和習慣性稱謂)、運動項目、身體活動、競技體育等,我們可把這些不同層面和方面的“體育”視為狹義的。狹義的體育主要是兼顧“體育”的不同類型、領域,具有較大的適用性。
3.2正式性與非正式性體育項目的正式性與否也是決定體育概念界定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主要是基于“運動性”方面的考察,是和正式的競技體育項目比較而言的。構成體育的三個方面為:一是規范的競技體育項目形式(具有正式的規則、競爭性,以及較強的“身體活動”特征),二是社會認識層面所認可的社會、民間體育活動(有較為正式的形式和規則),三是隨意性的體育活動形式(如散步、隨意性身體活動)。
3.3多維性從不同的方面考察事物和對象,得到的結果往往是不相同的。事物是多種屬性和特征的統一,正如水可以從物理特性來定義,也可以從化學屬性來定義。體育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如反映為學科的背景――隨著人們對體育認識和實踐范圍的擴大,生物、物理,心理、社會等學科和因素都有可能介入而構成對體育界定的應有要素。對體育認識的多維性提示體育界定是否可能或必要統一的問題。從一個角度,這也提示體育界定的開放性。
3.4語境性體育界定的以上考察角度揭示體育在不同的上下文和背景下,其內涵并不相同,因此,在很多情況下,舍棄其界定的統一性乃至“規范”性,而根據不同的語境來進行界定就十分必要了。如在探討某一體育現象或問題時,指出其特定的操作定義。以上論述主要是圍繞從體育概念定義的方面入手的,而定義的方法不可能把體育的多種內在關系、屬性、特征等都揭示出來,所以,不能光用定義的辦法來取代對體育多方面內在規定性的具體認識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周愛光.體育本質的邏輯學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2):19-21.
[2] 韓丹.論中國體育:一分為三[J].體育與科學,1999,20(2):43.
[3] 張洪潭.體育的概念術語定義之解說立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4):2-5.
[4] 熊斗寅.什么是體育[J].體育文史,1996(5):8-10.
[5] 熊斗寅.什么是體育[J].體育文史,1996(6):9-11.
[6] 易劍東.體育概念和體育功能論[J].體育文化導刊,2004(1):32-34.
[7] 黃德春.我國體育概念發展的哲學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2):38-40.
[8] 孫葆麗.研究體育概念要用發展的眼光[J].體育文史,1996(5):12-13.
[9] 韓丹.續論“體育”詞的多義理解[J].體育與科學,2001,22(6):5.
[10] 崔穎波.スポ_ツ為什么能成為日本體育的總概念[J].體育與科學,2005,26(3):6-10.
[11] 韓丹.“體育”就是“身體教育”[J].體育與科學,2005,26(5):11-12.
關鍵詞:體育系統;整體現;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0-0011-03
隨著“促進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奮斗目標”的確立,方興未艾的“大體育”理念推動著我國體育事業全面快速發展,體育的內涵得到了極大豐富,業已成為新世紀我們亟待建立和完善體育系統整體觀的原動力。然而,從文獻及相關的文本中發現:“體育系統”一詞完全被作為“體育局系統”的代名詞,在行文時存在邏輯關系上的混亂,不能全面反映其內涵,以至于嚴重影響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和完整的概念建立,對正確理解和建立體育大系統的整體觀及科學決策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時代賦予體育系統全面內涵,對實施“體育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 “體育系統”的內涵
1.1 系統概念及屬性
系統論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4個要素,并具有整體性、關聯性等基本特征。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在一定的位置,起著特定的作用。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研究系統時,必須從整體出發,立足于整體來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對部分的分析達到對整體的理解。
1.2 “體育系統”的元素構成
體育是指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依據人體生長發育、動作技能形成和機體機能提高的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在體育的分類中隨著人們對體育價值認識的提升而不斷使體育的內涵產生新的變化。按照系統結構分析,體育系統由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3個子系統構成。盧元鎮從目的和對象視角將體育劃分為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娛樂體育、休閑體育、康復體育等部分,子系統的構成得到了細化;體育是整體概念,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體育的各級系統又有著各不相同的子系統構成。盧元鎮按參加體育的群體和活動區域范圍,將我國的群眾體育又劃分為學校體育、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民族體育、老年人體育和殘疾人體育等等?!皩w育概念分類,可以采取很多標準”,無論運用何種標準來劃分,這些子系統的要素組成必定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行為的統一集合體,共同構成上位系統的全部內涵,具有重要的多元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特征。同時,各系統也并非是一些子系統的簡單組合,而是具有統一性,各組成部分或各層次的充分協調和連接共同影響上位系統的有序性和整體運行效果。
體育系統是由許多總體目標一致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子系統構成的系統,體育的全面發展靠的是所有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子系統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特點,子系統的結構調整和功能發揮直接影響到體育大系統。正確理解“體育系統”的概念,將有助于從根本上把握“體育系統”的本質特征、目的任務乃至基本途徑和方法手段,從而科學地指導體育實踐。
2 “體育系統”的整體觀缺失與歧義
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體育界開始研究和使用系統論,80年代中期應用系統論思想研究體育的各種問題,到了90年代“體育系統”的概念逐漸被廣泛使用。近年來,“體育系統”的概念在學術論文中運用也越來越多,但出現了許多使用和理解上的歧義。
2.1 子系統從母系統中分離,母系統與子系統內在聯系割裂
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體育系統的重要分支,理所當然的隸屬于體育系統,是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子系統。但行文中較多表述成以下關系:“‘體教結合’是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聯合培養體育人才的一種形式”。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兩大系統概念并列使用,造成了把學校體育子系統作為無本質(體育屬性)關系從體育系統分支出去,造成了學校體育子系統與體育系統成為一對并列關系,剝離了系統的關聯性和層次性。研究成果中有很多類似的表述:“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優勢互補效應只有在學校內才能體現,……而體育系統內的教練員資源向教育系統內的轉移完全能夠實現”。諸如此類表述均割裂了母系統與子系統的內在聯系。
系統整體中的部分不能脫離系統整體,一旦脫離系統整體就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部分了。實施“體教結合”的意義在于促使競技體育系統中的要素與學校體育的有機結合,是學校體育系統增加發展競技體育要素,并非是兩個并列系統間融合問題,更不是“從過去由體育系統獨家包辦的單一發展格局,逐步向由體育系統、教育系統、其他體育社會團體等多家參與的多元化格局轉變”的混亂關系。這種表述嚴重擾亂體育系統完整概念的形成和“體教結合”精神的正確領會,無疑使“承擔競技體育發展的主體不明”,責任不清,以至于二者并沒有像當初規劃的那樣齊心協力共謀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之事。
2.2 子系統代替母系統,子系統間互相排斥
體育系統中的子系統之間具有重要的關聯性和內在統一性。在使用時經常把競技體育這一子系統的部分工作表述為體育系統,造成了子系統代替母系統,母系統與子系統間的關系混亂。如:“僅在體育系統內部挖潛難度很大,只有協調好體育系統與非體育系統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完成2008年的任務,才能推動體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為了培養人才我們要“處理好體育系統與非體育系統的關系,不斷拓寬體育發展的途徑,改變競技體育人才只靠體育系統獨家培養的狀況”;從“體育系統一家辦向體制外多家系統共同辦的方向轉變”等等。文中所要表達的是利用學校和社會的力量來培養體育人才之意,但從“非體育系統”詞義上看,此種表述已把學校體育系統和社會體育系統排斥于體育系統之外,成為了內外系統的“合作伙伴關系”。歪曲了三者之間的真實聯系,導致了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偏差:作者把“我國體育系統的工作人員中25 077名教育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作為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這是我國體育系統首次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全國體育系統體育競賽組織人才隊伍中有“裁判員20 079人、日常競賽組織管理人員3093人、競賽組織工作人員5850人”;我國體育系統籃球后備人才隊伍發展動態的研究中“以2000至2007年我國體育系統籃球一、二、三線運動員、教練員數量動態變化為研究對
象”,等等。雖然這些數據只是來源于各項目訓練管理中心的競技體育系統之內,學校體育系統和社會體育系統的體育人才卻沒能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系統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一旦改變或中斷,系統整體就會喪失原來的性質和功能”。整體觀的缺失,造成了文中研究的對象與“體育系統”詞義不符,得到的結論遠不能全面反映我國體育人才的整體情況,造成了以偏概全,致使學術研究結果缺乏科學性,因而是不能作為制定體育人才發展規劃和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依據。
3 “體育系統”的整體觀與思想轉變
“體育包括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3個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了體育的整體”?!皬默F代體育的發展史來看,體育(主要指競技體育)是從社會走進學校,又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可見,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及競技體育本身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并不能完全分開,是統一的整體。我們在“普及與提高”思想的指導下大力發展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系統和社會體育系統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培養出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這是他們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漠視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作法,或者片面強調后者、忽視前者也是錯誤的、有害的。在體育的整體發展過程中,各個子系統承擔不同的發展任務,體育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應是相互協作、相互促進,才能保證體育的整體發展,否則子系統的薄弱將影響整體的效果。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生態體育園的概念進行界定并對生態體育園的功能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生態體育園有提供健身鍛煉場所、提供旅游觀光服務環境、提供體育競賽場地、提供觀賽場所、提供休閑娛樂場地、發展體育商業圈、發展體育科技創新基地、完善生態環境的基本功能。生態體育園的拓展功能有:提供社交場所、提供商業談判場所、提供康復療養場所、實施環境教育、倡導生態與科技結合等功能。
關鍵詞 生態體育園 概念 價值工程 功能分析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概念深入人心,關于“生態體育”的研究得到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有關“生態體育”的相關研究開始涌現出來,針對“生態體育”的說法各有千秋,至今沒有學者對于生態體育園的概念、功能定位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目前,國內各地修建的生態體育園為數眾多,但其規劃設計并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大眾的訴求,沒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生態體育園園區功能設計不合理。因此,我國生態體育園園區功能分析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生態體育園園區功能分析,研究涉及生態體育園的概念界定以及功能分析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CNKI)、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等電子文獻資料庫查閱近十年來與生態體育園相關的研究論文30余篇,參考其中相關性較大的研究論文20余篇,為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2.比較分析法。本研究通過對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獲得信息進行針對性分析和比較,清晰定義生態體育園的基本概念,較好地對生態體育園進行功能分析。
二、生態體育園的概念界定
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與分析,目前只有極少的一些理論成果對生態體育園相關概念進行過界定。鄧逢明認為城市生態體育公園是指體現城市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生態、衛生等標志性、功能性,以體育為特色,服務全民健身活動為目的,集體育運動、康體健美、娛樂休閑、觀光旅游、生態保護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場所[1]。陳冬平認為體育公園是指開放式的,集生態功能、體育競賽、體育訓練、表演、健身娛樂休閑、旅游觀光,融體育商業、體育科技為一體的體育主體休閑生態公園[2]。陳冬平所下之定義與鄧逢明所界定的概念類似,基本上較好地反映了生態體育園的基本功能,但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第一,概念混淆了生態功能與旅游觀光、娛樂休閑等的層級關系,因為旅游觀光也好,娛樂休閑也罷,從本質來講都是生態功能的體現形式之一;第二,體育公園并非一定是開放式的,只是就目前而言以開放式的居多;第三,生態體育園園區生態性與體育性的協調和完美結合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生態體育園界定為:生態體育園是指以“人――體育――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和諧發展為前提,以體育運動項目與生態環境為基本載體,以身體運動為活動參與的形式,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訴求,集體育競賽、健身鍛煉、娛樂休閑、旅游觀光、生態保護、體育商業、體育科技等于一體的體育園區或場所。
三、生態體育園功能分析
本研究根據《體育產業價值工程》這本書中關于功能分析的闡述,對生態體育園進行功能分析。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簡稱VE),又名價值分析(Value Analysis,簡寫VA),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美國[3]。功能分析就是對價值工程對象的功能系統進行剖析,逐個分析、認識、研究其各個局部功能,并且研究其局部功能之間的聯系。
功能分析是生態體育園價值實現的中心環節,其功能主要以“功能圖”的形式呈現。生態體育園的基本功能有:提供健身鍛煉場所、提供旅游觀光服務環境、提供體育競賽場地、提供觀賽場所、提供休閑娛樂場地、發展體育商業圈、發展體育科技創新基地、完善生態環境。生態體育園的拓展功能有:提供社交場所、提供商業談判場所、提供康復療養場所、實施環境教育、倡導生態與科技結合等。作為生態體育園并不必然地實現以上全部功能,而是根據園區建設的條件及目的確定。
四、結語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自身和諧將成為未來體育發展的主旋律[4]。中國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卻越來越嚴重,因此,對生態體育園的概念進行界定,對生態體育園的功能進行分析,這將有助于為未來生態體育園園區的規劃、建設提供必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鄧逢明.淺談城市生態體育公園的市場運作思路[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01:36-39.
[2] 陳冬平,張軍.體育公園的分類及可持續發展方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58-60.
[3] 李曉軍.價值工程在市政工程造價控制中的應用[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08:136-137.
[4] 張麗萍.馬克思自然觀視域下生態和諧社會的構建[D].四川師范大學.2013.
[5] 黃湘,李衛紅.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07:64-70,73.
摘 要 體育課程資源是學校體育課程開設的前提,沒有課程資源就沒有課程而言。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不同種類和具有不同價值的體育課程資源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提供資源保障。文章在課程理論的基礎上介紹了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闡述了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談到了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
關鍵詞 體育課程資源 開發利用原則 途徑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順利實現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各種體育課程資源,可以發揮課程資源應有的教育優勢,體現課程的彈性和地方特色。體育課程資源是活的教材,合理利用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推進隱藏在課程中的各種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來了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守哪些原則,開發的重要途徑有哪些,現就這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
(一)課程資源的概念
要想給“課程資源”下個準定義,我們首先要把“課程資源”這個概念弄清楚。徐繼存等課程專家對課程資源的定義是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一切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即使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
我國學者吳剛平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雖然每個專家對課程資源的描述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資源是課程的來源,課程實施的支撐條件。2.它體現了為實現課程資源目標,課程資源需要經過不斷地篩選、評價、加工才能進入課堂。
(二)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
由于我國體育課程資源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有關文獻中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并不多見。依據課程資源概念的分析結合體育課程的特征,學者認為體育課程資源是指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而形成體育課程的因素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二、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
體育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但是無論多少豐富的資源,都必須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原則,通過適當的途徑,進行開發、篩選、加工和利用,才有可能成為學校體育課程。因此,明確體育課程資源的原則和了解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尤為重要。
(一)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結合的原則
“健康第一”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和課程設置的基本出發點。如果不能有利于實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的根本目標,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價值。開發利用的資源包括豐富的體育文化含量,突出其文化價值,如參與、協作、競爭、拼搏、創新等等。
(二)科學性和適應性相結合的原則
開發體育課程資源時要遵循科學性原則,不僅遵循學科的發展規律,反映本學科的新進步和新成果,還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同時,要充分考慮學校實際的情況,如教師的專業結構和素質能力、學生的體育基礎和體育需求、以及學校的場館設施、財力等具體的情況。
(三)優先性和興趣性相結合的原則
開發時應認真研究,優先開發已經具備條件的、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課程內容,同時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只有學生對內容、方法、環境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三、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每一個學習領域目標細分為若干個水平目標,并對如何達到某一水平目標提出若干活動建議或內容建議。這就給學校、教師和學生留有了很大的選擇余地和空間。說明,不管選擇什么樣的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多種多樣,一般而言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基本途徑。
(一)開展當代社會途徑
不斷的預測社會需要的發展動向,以便確定或者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所給予的機遇而應具備的體育基本知識,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
(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發體育課程資源
深入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為實現自己體育學習與鍛煉的目標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各種體育課程資源,包括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體育活動經驗與體育課程教學經驗。以及開發和利用相應的實施條件,在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發體育課程資源。
(三)鑒別和利用校外體育課程資源
校外體育課程資源包括自然與人文環境,各種機構,各個單位有體育特長的人員或體育場地器材等體育課程資源,不但要大力開發,而且應該加以利用,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發展的財富
(四)驗證體育課程資源
任何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都必須經過教學實踐的驗證,才能檢驗出體育目標是否實現。因此,應提倡和鼓勵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實驗結果來證實所選擇課程資源的有效性,從中選擇最佳的資源加以利用。
四、結語
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它的開發程度決定體育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對體育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以上三個原則、四條途徑,根據各地方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廣開思路,挖掘課內外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體育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在體育教學中的作業。
參考文獻:
[1]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 徐繼存等.論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學.
[3] 耿培新,李志剛.學校體育課程資源與利用的研究[J].體育教學.2005(3).
作者簡介:靳賢勝(1958-),男,河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摘要:以課程目標理論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對體育課程目標術語的形成與發展的回顧,對其內涵及外延進行了探討。并認為,體育課程目標與體育教學目標有聯系,也有區別,弄清二者的關系,對研究體育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體育課程;中小學;目標;術語;界定
中圖分類號:G80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5-0671-03
進入21世紀,我國正進行一場深刻的基礎教育改革,課程是落實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主要是通過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得以實現的。要實行課程改革,首要問題是解決課程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目標是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和必要條件。然而,在我國,對于課程目標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且存在概念混亂,說法不一,從而造成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困難。體育課程作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本文以課程目標理論研究為基礎,以體育課程目標術語的形成與發展為線索,探討了體育課程目標的內涵和外延,為構建科學合理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1 課程目標定位及其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隨著課程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課程目標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課程目標的定位問題,因為,課程目標的定位是一切有關課程目標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本文引用了課程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一個邏輯起點。
要研究課程目標,必然要涉及到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等概念。對于以上概念,有關法規文獻中已做出了較為明確的闡釋,對于它們5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有研究認為“教育目的在先,教育目標在后,與其他三個概念形成下列排序:教育目的一教育目標一培養目標一課程目標一教學目標”。對于這種觀點劉明才認為有失之偏頗之處,因為,教育目標不應列在教育目的之后培養目標之前,它與其他4個概念既不是先后關系,也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一種包容關系,是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系。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都是教育目標的一種,是不同層次上不同類別的教育目標?!督逃筠o典》對于教育目的的定義為:培養人的總目標。在這里顯然已把教育目的列入教育目標的范疇。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目的是想要達到的結果,目標卻含“目的”和“標準”的意思,二者之間仍屬包容關系。那么,人們為什么總是把教育目的放在首位呢?這是因為,教育目的是含有方向性的總體目標和最高目標,是一個國家乃至一種社會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是一個國家教育的起點和終點。它“關系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和具有什么樣素質的根本問題”所以人們總是習慣把教育目的放在上述幾個概念的上位。但最終仍可以把它看作是教育目標的一種。為了突出其地位,可將其稱為一級教育目標或總目標。
培養目標是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它是根據教育目的制定的,但又高于課程目標,可將其看作二級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的準則,也是指導教學的重要準則。它的制定應以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為依據,體現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的意圖,可稱為三級教育目標。中國《教育大辭典》認為: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目標,對一定教育階段的學生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達到的程度。主要有四類:
認知類:包括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理解和思維能力。
技能類:包括行為、習慣、運動及交際能力。
情感類:包括思想、觀點和信念。如價值觀、審美觀等。
應用類:包括應用前三類來解決社會和個人生活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四級教育目標,它是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主要依據。對以上五個概念可圖示如下。
從以上關系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5個概念的定位,在這一定位中,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聯系最為緊密,正因為如此,有人經常把二者混為一體。因為他們在內容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但二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這主要體現在目標制定者、目標使用范圍和目標功能方面。
首先,從目標的制定者來看,課程目標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和課程工作者完成,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規定性,它不但要考慮學科特點,還應考慮學生特點和社會需求。而教學目標主要由教師來制定,相對課程目標而言,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在目標制定中除重視學科特點、社會需求以外,更應重視學生特點。
其次,從目標的適應范圍來看,課程目標的首要作用是為課程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其次是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參考,它處于教學目標的上位概念。而教學目標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依據,對局部的教和學產生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
第三,從目標的功能來看,課程目標雖在教學活動的實踐指導方面弱于教學目標,但它的銜接作用和指導意義卻是其它教育目標不可代替的。教學目標雖處于教育目標的最低層次,卻是最具實踐性和實效性的教育目標,教育教學中的所有意圖和方針都要通過教學目標來體現,它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
2 “體育課程目標”術語的形成與發展
2.1 “體育教學任務何為主”的討論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校體育界首先就體育教學任務應以什么為主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至80年代中期,討論的觀點主要集中于以下3點:體育教學的任務應以發展學生身體為主;以掌握“三基”為主;增強體質和掌握“三基”并重。此外,有人提出了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的觀點,也有人提出“以發展學生體育學科能力為主”和“獲得整體運動效益,”以及從整體上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等觀點。近年來,又有人認為: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應是‘普遍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而與此相對應,體育教學應當發揮自身的獨特功能,將主要目標確定為‘系統地傳習運動技術”’。
2.2 對“體育教學任務”的說法提出異議 80年代中期,有研究者對傳統的“體育教學任務”這一概念術語提出異議,并主張改革這一傳統術語,代之以教學目標的提法。因為,“教學任務”的提法具有“比較公式化、缺乏質和量的規定性;側重于教,對學的方面強調不夠,難以較科學地評估課堂教學效果”等弊端。還有研究者認為,教學任務僅限于教師所用,而教學目標則是師生共用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采用“教學目標”比采用“教學任務”更具有實踐意義。
2.3 “體育教學目標”這一術語在某種程度得到認同 通過相關討論,體育教學目標這一術語在我國得到了某種程度的
認同,這可以從高師系統《學校體育學》教材使用這一術語得到證明。
隨著人們對體育教學目標探討的深入,有人就體育教學目標的體系結構問題,做過有益的研究。有學者把各級學校體育教學的共同目標概括為“身體發展、技能發展、知識發展、社會發展和情感發展等五個方面的目標”,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目標體系還缺乏特點分析和相關研究。還有學者則根據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對教育目標的分類,把體育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技能技術和情感三個領域;并參照“任務分析型”目標編制模型,根據教學大綱中的主要教材編寫學校、學年、學期、單元、課時教學目標,將抽象的目標具體化。這種探討符合當代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有利于教學目標研究的深化。但也有人認為這一研究還不成熟,難以作為范例來仿效操作。
2.4 “體育課程目標”這一概念已為人們所關注 近年來,隨著國外有關教育目標分類學和課程理論在我國的引入,人們又提出了體育課程目標或體育學科目標的概念。一般來講體育課程目標等同于體育學科目標,但嚴格地講,稱為體育學科目標更為準確,體育課程目標實質上就是人們所說的體育教學總目標,對于體育課程目標的界定和分類也存在不同的認識。上海體育教學課題研究組曾提出:體育課程目標的基本點是否可在“體能、技能、德行”的基礎上落實到“身育、心育、群育”的實踐中,把身育(身體鍛煉的實效性)、心育(心理參與的主動性)、群育(互相合作的認同性)等融于一身。共同作用于:發展身體,掌握技術技能、增強體質;增進體育情感,體現主動地位,培養體育能力,發展個性;密切主客體關系,促進學生與學生(人際關系)、學生與事(組織管理)、學生與物(物質手段)的協調發展。從而為造就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打好基礎。
有些學者根據國內外教育目標和體育目標的分類,以及我國的傳統,將體育課程目標劃分為身體發展目標、動作技能發展目標、認知發展目標、品德發展目標和社會性發展目標。
從以上的回顧來看,體育課程目標這一術語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在我國有關文獻中出現的。盡管以前我國雖然沒有用體育課程目標這個術語,但我們所說的“體育教學任務”、“體育教學目標”中都包括了體育課程目標的內涵。
2.5 體育課程目標已成共識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熱潮已經形成,中國自然不會忘記歷史的教訓,不再做世界教育改革的旁觀者,而再次錯過改革課程和教學的歷史性機遇。國家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設立重點研究課題,在學習國外教育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實驗研究,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全日制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出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這一套課程標準中已廣泛地使用了課程目標這一概念。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目標包括五個方面,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融合的。
3 體育課程目標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課程目標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和課程工作者完成的,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規定性,其主要作用有二個方面,一是為課程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二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參考。根據這些特點,本文認為體育課程目標(內涵)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完成規定的體育學習任務而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體育課程目標應包括生理的(體格、機能、健康)、心理的(心理素質、非智力因素)、文化的(知識、技能)、社會的(人際關系、社會公德、道德品質)等多元目標(即外延)。
根據體育課程目標的內涵和外延,我們來分析一下最新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總目標的描述是對整個課程的基本要求,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達到的基本要求。但在具體目標(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描述上,確存在問題,因為,體育課程目標包括生理的(身體健康)、心理的(心理健康)、文化的(運動技能)、社會的(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五個具體目標與體育課程目標所包括的四個方面進行對照,我們可以發現運動參與和其它四個方面不是同一層面上的目標,這種劃分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在此提出這種觀點,以引起同行學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高孝傳,等.課程目標研究[N].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誨教育出版社,1989.
[3]古奇蹤,等.北京市中學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的實驗研究.第二屆學校體育學術論文報告會材料,1990.7.
[4]劉紹曾.關于體育教學目標的新思考[J].學校體育,1989.1.
[5]張洪潭.體育教學目標對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3.
[6]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體育教師職業素養與教師職業素養的結構內涵一致,但因其專業的特殊性,兩者在結構外延上存在差異性。另外,體育研究者因所處環境和看問題的角度和層次不同,對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異。汪國新認為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質,廣博的基拙知識以及全面的業務能力[4]。張潔認為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素質應包括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較高的科學素養,完善的知識結構,較強的體育科研能力,指導學生訓練和身體鍛煉能力,專項訓練和專項理論能力,較強的教學能力,敬業樂業等要素[5]。李翠琴認為職業素養是一個具有動態發展內涵的多維度概念。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是學校體育目標實現和功能發揮的核心要素。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形象、職業道德、知識結構、示范導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蔣菠等人將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結構分為職業課堂善教、職業業務技能、職業儀表言行、職業法規遵守、職業協作配合5個維度[7]。湯利軍等人從管理學角度,分析在學校體育現代化背景下,體育教師應該具備的6種素質:遠景規劃能力;團隊領導能力;良好溝通能力;創建信任的課堂組織文化能力;培養學生終生鍛煉能力;自身養成終生學習能力[8]。Reston認為一位稱職的體育教師應具備良好的體育價值觀(values),體育知識(knowledge),體育技能(skills),組織激勵學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評價(assessment)和反?。╮eflection)的意識和能力[9]。
關于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現狀的相關研究
陳海波的研究認為,體育課程改革與體育教師觀念的轉變緊密聯系。體育教師觀念的轉變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先決條件,沒有體育師對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刻認識,沒有先進的體育課程改革思想觀念的配合,體育課程改革將是不徹底的,也不可能是長久的[10]。李聰莉研究發現美國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有:知識內容,成長和發展,學習和學習者,計劃編制和指導,管理和動機,交流思想,對學習者評價,反思,協作[11]。孫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國教師資格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整個教師職業素養的提高[12]。賀恒德關于中英體育院系師資情況比較研究分析了兩國在教師培養上的差異[13]。劉波分析了中德體育師資培養的異同點,認為差異的原因包括兩國社會經濟條件、文化教育傳統、體育發展程度和對體育教師職業認識等方面[14]。張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師“特色”缺失的主客觀因素。客觀上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導,主要是以學位、科研論文作為唯一的提職標準,教師的教學工作實際上變成了一種“軟指標”。主觀上相關政策向著高學歷、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師為“進步”攻外語、考學歷、寫論文、拓展關系,教師的工作重點偏離教學活動[15].。格日勒從“作用理論”的角度調查了學生對體育教師的選擇性取向,結果顯示:學生最喜歡“知識全面、教學認真”的體育教師,最反感“不負責任、放任自流”的教師[16]。蔣菠等人通過對重慶市8所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現狀的調查分析,發現教師職業素養存在部分失范的現象[7]。魏曉燕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重慶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狀態進行了調查,歸納出體育教師的5種工作狀態,即動機強一有能力一有作為、動機強一能力差一無作為、動機弱一能力差一無作為、動機弱一有能力一無作為、動機強一有能力一無作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結合多學科,對“體育教師職業素養”這個概念進行了較廣泛的討論。但存在概念定義主觀性、隨意性較強,缺乏層次性,邏輯性,以致與其它概念相混淆,影響研究的深入進展。對中小學和公辦高校體育教師研究較多,但缺乏對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這個群體的職業素養的研究。多數研究是教師的自我評價,但缺乏教師自我評價和學生評價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科學性和真實性會受影響。大多是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