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10:2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企業稅務會計的發展、作用及特征
企業稅務會計逐漸從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中分立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會計分支,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開始的。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后,企業稅務會計被人們當作一門學科加以研究。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指出:“很多小企業,會計的目的是為了編制所得稅申報表,甚至不少企業若不是為了納稅根本不會記賬。即使對大公司來說,納稅也是會計師們的一個主要問題?!惙▽τ谔岣邥媽嵺`水準具有極大影響,并促進一般會計實務的改進及一致性的保持?!ㄟ^稅法還可以促進會計觀念的發展。如促進尋求更好的折舊方法和存貨計價方法,澄清了計稅收益的實質和所應包括的,范圍等等?!笨梢?,企業稅務會計對于企業利用稅法取得合法利益以及確保不固納稅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從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稅務管理得到加強。增值稅憑專用發票抵扣稅額方法的實行,使應納稅額的核算逐步走向規范化。對此,各地稅務機關試行了在企業財務會計人員中培訓辦稅員,指定取得辦稅員合格證的會計人員辦理納稅事項辦法。這一辦法,完善了企業涉稅事項的會計核算,可以說是建立我國企業稅務會計的初步探索。
與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相比較,企業稅務會計的特殊性體現在三個萬面:
(一)企業稅務會計要在稅法的制約下操作
對于企業財務會計核算方法、處理方法等,企業可以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并結合自身生產經營實際需要加以選擇。但作為企業稅務會計,必須嚴格按照稅法(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運作,受稅收規定制約,不能任意選擇或更改。例如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在固定資產的折舊上、可在現行財務制度規定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限總和法等幾種方法中選擇,采用其中一種;在存貨核算中,企業可在加權平均法、后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等五種方法中選擇。但企業稅務會計只能依照稅收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方式及存貨核算方法進行核算,并需報稅務機關批準或備案。也就是說,企業的經濟行為和財務會計核算涉及到稅務問題時,應以稅收規定為依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規定要求不一致時,應以稅收規定為準繩,進行必要的調整。
(二)企業稅務會計是反映和監督企業履行稅收義務的工具
企業稅務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一個分支,對企業以貨幣表現稅務活動的資金運動過程進行系統。全面的反映和監督,具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因為稅收規定的計稅依據與企業會計記載反映的依據并不總是一致的,處理方法、計算口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差異。對此,企業稅務會計應有一套自身獨立的處理準則,通過稅務會計工作所反映出來的情況,保證企業的稅務活動按照稅收規定進行,使應納稅金及時、足額地解繳,防止偷、逃、騙、欠稅問題發生,保證企業認真、完整、正確地履行納稅義務,避免因不熟悉稅收規定、未盡納稅義務而受處罰所導致的損失。
(三)企業稅務會計具有稅收籌劃的作用
企業稅務會計不僅僅是對稅務資金運動的反映和監督,而且能通過稅負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納稅人更加明確地利用合法手段來達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目的。具體地說,是指企業稅務會計依據稅收的具體規定和自身生產經營的特點,籌劃企業的經營方式及納稅活動,使之既依法納稅,又可享受稅收優惠,實現企業不多繳稅、減輕稅負的目的。
二、設立企業稅務會計的必要性
(一)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的差別日趨明顯的必然要求
目前,企業納稅仍然依賴于財務會計的賬簿和報表,其財務人員在申報納稅時,頭腦中往往沒有稅務資金流動的清晰、完整,系統的觀念,導致在多層次、多環節、多稅利的復合稅制下顯得無能為力。在較多的情況下只能機械地接受稅務機關的指示或處理。在現實情況下,企業稅務會計只能成為財務會計的簡單附屬,而財務會計又不能全面行使稅務會計的職能,二者互相牽制,影響了各自職能的充分發揮。
現行的稅制已日趨完善,它與會計制度的差別越來越明顯。(l)目的不同。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信息,除了為綜合部門及外界有關經濟利益者服務外,更主要的是為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服務;而企業稅務會計則要根據現行稅收規定和征收辦法計算應納稅額,正確履行納稅義務。例如納稅申報和稅款解繳是稅收資金運動的結果和終點,是稅務會計應反映和監督的重要內容。由于各稅種的計稅依據和征稅方法不同,同一稅種在不同行業的納稅人之間的會計核算方法也不盡一致,所以反映各種稅款繳納的方法各不相同。企業應按稅收規定,結合本行業會計特點進行正確的核算。(2)核算基礎、處理方法不同。當前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通則規定,企業的財務會計必須在“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中選擇一種作為會計核算基礎,一經選定,不得更改。而企業稅務會計則不同。因為根據稅收規定,在計算應稅所得時既要保證納稅人有立即支付貨幣資金的能力和稅務機關有征收當前收入的必要性,又要考慮征收管理方便,所以稅收制度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結合,是實施會計處理的“聯合基礎”。例如房產稅,商品房一經售出,即使購買方未付清房款,房地產商都得按“權責發生制”記入收入;但稅法考慮到房地產商支付稅款能力,規定根據房地產商是否收到房款來確定納稅時間,即以“收付實現制”作稅務會計基礎。又如企業計提上繳主管部門管理費時,先按權責發生制加以提存,到年終時,如未付出,按稅收規定則應按收付實現制予以沖回,并入本年損益,繳納所得稅。(3)計算損益的程序和結果不同。企業稅務會計從經營收入中扣除經營成本費用的標準與財務會計不同。如財務會計把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折款從營業外支出科目中列支,即準予在利潤結算前扣除,但稅收規定則不允許在計算應稅所得時扣除。(4)企業稅務會計堅持歷史成本,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而這種價值正是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進行核算的重要內容。(5)企業稅務會計要對納稅申報、稅款解繳、稅款減免、稅收籌劃進行專門核算。而企業財務會計則把以上項目作為附屬,這些差異,成為稅務會計單獨設立的前提條件。
(二)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完善稅制及稅收征管的必然選擇
一是企業配備既懂稅收規定、又精通會計業務的專門稅務會計人員,根據稅收規定和生產經營情況及時計算、申報納稅,及時、正確履行納稅義務,有助于保證國家稅款及時、足額上繳。
二是有利于分清稅企權責,使稅務人員從繁雜的財務賬簿、報表檢查中解脫出來,利用更少的人力全面高效地履行稅務機關應有的職責。
三是有利于稅制結構的完善。企業稅務會計相對獨立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之后,企業稅務人員能對企業稅務資金的運動情況進行潛心研究,有助于稅務機關發現稅收征管的薄弱環節及稅制的不完善之處,從而促進稅收征管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進一步加速稅制完善的進程。
(三)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企業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
企業作為納稅人應忠實地履行納稅義務,不得片面地為了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和納稅額的最小化而亂擠成本、擴大費用開支范圍、擴大或多報免稅產品、轉移銷售收入、多提專用基金、搞兩套賬、私設小金庫等,更不能搞明拖暗抗、明漏實偷。企業在自身法人地位得到承認的前提下,一方面要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另一方面也應充分享受納稅人的權利,如有權申請減稅、免稅、退稅;有權請求稅務機關解答有關納稅問題;有權對稅務處罰要求舉行聽證;有權向上一級稅務機關提出復議;對上一級稅務機關的復議決定不服時,有權向人民法院;對稅務人員營私舞弊的行為,有權進行檢舉或控告;有權在稅收規定容許的前提下確定企業類型、企業經營方式,以減輕自身稅負等。要充分享受納稅人的權利,必須熟知稅收規定,不僅要熟知稅法原理,更應精通各稅種的實施細則、具體規定和補充規定等;不僅要站在征稅人角度熟知稅收規定,還應站在納稅人角度正確進行有關納稅的會計處理,并適時做出符合企業利益的、明智的財務決策。
(四)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企業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之間分配關系的最佳途徑
企業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企業會計學科領域中研究企業納稅及其有關的財務決策和會計處理,首先,是為了完整、準確地理解和執行稅收規定。不能片面地只為緩繳稅、少繳稅、不繳稅。納稅人應樹立牢固的納稅意識和責任感,正確處理企業和國家之間的分配關系。在政策允許下,企業爭取獲得納稅方面的優惠待遇則屬常理。其次,如果現行稅收規定中存在某些“灰色地擴,納稅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采取避重就輕、避虛就實等策略也屬合乎情理和法規之舉。目前,國際上合理避稅已很普遍,納稅人樹立避稅意識,既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當然稅務機關在稅務實踐中,對發現的稅收立法、執法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堵塞漏洞。從這個意義上說,設立企業稅務會計是強化征納雙方的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的有效途徑。
三、建立我國企業稅務會計應注意的幾個基本問題
(一)我國企業稅務會計應遵循的原則
1.遵循稅法的原則。企業稅務會計所反映的企業的稅務活動是否合法、正確的標準只能是國家稅法。因此,在企業稅務會計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稅法中有關計稅依據與會計處理的規定,這些規定涉及到賬簿、憑證、會計基礎、會計年度、計算單位和申報制度,特別是涉及到資產會計處理”,這方面的規定更加詳細。企業稅務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法規。
2.靈活操作原則。這里所說的“靈活操作”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企業在進行稅務會計活動中,對于那些與企業納稅關系相對重要的會計事項,應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力求準確;而對于那些與企業納稅關系相對次要或無關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納稅資料真實性的情況下,則可適當簡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與監督相結合。因為納稅申報期一般是在企業會計核算終了之后,如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的機構、場所應當在每次預繳所得稅的期限內,向當地稅務機關報送預繳所得稅申報表;年度終了后四個月內,報送年度所得稅申報表和會計決算報表?!币虼?,企業既要在日常的會計活動中正確核算各種應納稅金,又要做到核算和監督相互配合,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及時發現并糾正不符合稅收規定的行為,以免企業遭受處罰,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尋找適度稅負原則。稅務會計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為企業管理人員、投資者及債權人提供準確的納稅資料和信息,以促進企業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對此,企業的稅務會計人員應深刻理解現行稅收規定的有關精神,在符合或不違反的前提下,進行稅收籌劃。國家的稅收政策是根據全國的經濟情況制定的,具體到某一地區、某一行業、某一產品、某一項目,可能因主、客觀原因而使經濟狀況相對懸殊,有的可能獲得推遲納稅期或減免稅照顧,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顧。企業一方面要綜合權衡各種投資方案、經營方案與納稅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組合,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業稅務會計活動,從企業經營收入的取得到利潤的形成以及計稅、納稅都要真實反映、正確核算,不允許任何隱匿收入和利潤的現象發生,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及時、足額地向國家繳納稅款。
4.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即會計核算總體上的客觀性、可比性、一貫性原則,會計資料信息質量方面的相關性、及時性、明晰性原則,會計修訂方面的謹慎性、重要性原則。它們體現著社會化大生產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是對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二)我國企業稅務會計的對象、內容及核算方法
具體地說,企業稅務會計的對象就是納稅人在其生產經營過程中可用貨幣表現的與稅收相關的經濟活動。在實際工作中企業稅務會計應包括以下內容:
1.確定企業稅務會計的納稅基礎,即稅務登記、變更登記、重新登記、注銷登記和納稅申報。
2.流轉稅、所得稅兩大稅金的會計處理及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環節應納稅種的會計處理。
3.企業納稅申報表的編制及分析等。
(三)我國企業稅務會計應遵循的基本制度
1.財務會計制度是根據《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及《企業財務通則》的要求制定的,與其它專業會計一樣,稅務會計也必須遵照執行。只有當這些制度與稅收規定有差別時,才按稅收的規定執行。
2.納稅申報制度。納稅申報制度,是企業履行納稅義務的法定程序,按規定向稅務機關申報繳納應繳稅款的制度。企業稅務會計應根據各稅種的不同要求真實反映納稅申報的內容。
3.減免稅、退稅與延期納稅的制度。企業可按照稅收規定,申請減稅、免稅、退稅和延期納稅。按照稅務機關的具體規定辦理書面申報和報批手續,應附送有關報表,以供稅務機關審查。批準前,企業仍應申報納稅;減免稅到期后,企業應主動恢復納稅。
4.企業納稅自查制度。企業納稅自查,是企業自身監督本單位履行納稅義務,防止和糾正錯計稅、少繳稅、欠稅的一種手段。企業內部對賬務、票證、經營、核算、納稅情況等進行自行檢查,以避免應稅方面的疏漏而給企業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四、對設立企業稅務會計的幾點建議
要把企業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中分立出來,其中雖然涉及許多方面的問題,有些甚至還要補充和修訂《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等等。但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企業稅務會計的具體操作并不是一件繁瑣的工作。田會計電算化給稅務會計所帶來的便利、快捷和高效必將成為稅務會計迅速普及的巨大推動力。
目前,企業稅務會計在我國基本上還處于構想階段,如何讓其初具雛型,筆者認為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人才方面<BR>
如果說稅務會計的最重要的目標是促進企業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那么稅務會計的業務素質則是稅務會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證。稅務會計作為融會計知識、稅務知識、法律知識及其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一體的高智能活動主體,首先需要社會為其提供充足的業務培訓機會:
l.在高等教育中開設與“稅務會計”相關的課程,培養具有較深會計理論、稅收理論及法律理論功底的專業人才。
2.稅務機關應給企業稅務會計常年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的機會,以使企業稅務會計及時掌握最新的稅收規定和征管制度。
3.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納稅觀念,選拔符合稅務機關和企業要求人員擔任稅務會計,并為其提供培訓、調研機會,保證稅務會計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組織方面
健全的組織形式是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的必要條件。就我國現狀來看,要設立企業稅務會計,還必須建立注冊稅務會計師協會,定期組織稅務會計資格考試,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具有一定水準的執業素質;并對稅務會計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為完善稅收規定和企業決策提供參考。另外,還應制定約束企業稅務會計行為的條例或規定,以減少企業稅務會計不合法行為的發生。
制度安排是一種資源,因而制度安排是一個經濟變量。雖然美國會計學會在1966年便提出“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但美國學術界與政府對會計安排的倚重很早就開始了。美_的會計理論研究在20世紀20、30年代便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典型的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松散、混亂的會計實務被認為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被認定為罪魁禍首,而美國政府對會計的干預與管制也不亞于其他經濟層面,1907年針對信貸危機成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1%9~1933年針對經濟危機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盡管把會計作為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替罪羊”有些言過其實,但不能否認會計與30年代經濟危機的相關關系,fl]51而最近的事件則是針對近期美國次貸引起的金融危機,SEC于2008年底了‘ReportandRecommendationsPursuanttoSection133oftheEmei^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of2008: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對公允價值會計的反思也暗示了會計與經濟波動的關聯性。種種證據表明,會計安排一直被美國視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變量。
會計不僅對經濟交易進行反映和解釋產同時也作用于經濟交易過程,成為交易結果的參數,包括會計職業在內的會計安排成為美國的市場資源之一,會計資源在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充分交換,實現會計的市場價值。美國是最早實行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管理會計“三分”會計安排的國家,但應該注意到稅務會計領域存在的兩個典型化客觀事實:一是作為最堅定的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倡導者與實踐者,美國的稅務會計缺少一個類似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會計三大分支的管理會計
也具有相似的命運,管理會計不但沒有建立起概念框架,還經歷了約翰遜與卡普蘭所宣稱的“沒落”時代;二是盡管美國稅務會計觀念與實務的發端以及理論研究均早于中國,稅務會計理論卻并不系統,雖然以經濟學家斯科爾斯為代表創建了系統的稅務籌劃理論,但企業稅務會計理論是零碎的,而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萌生的稅務會計研究,至今卻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稅務會計理論體系,包括相對系統的企業稅務會計理論及稅務籌劃理論。本文試圖比較中美稅務會計理論的客觀差異,從歷史與邏輯角度搜尋差異背后的內在線索,建立理論解釋視角的假說。
二、美國稅務會計理論的功與過
(一)實務研究對概念的超越
美國的會計理論研究至今沒有一個嚴格理論意義上的稅務會計概念。依據普雷維茨等學者對美國會計史的研究觀點,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為滿足戰爭對資金的需求,林肯的財政大臣薩蒙P蔡斯的財政政策是直接對收入征稅,此舉創下了一個先例,那就是要獲取個人收入記錄,同時也標志著稅務會計的產生我國研究者曾指出“如果將納稅人向國家繳稅與其會計記錄相融合視為稅務會計產生的標志,則在公元前18世紀的巴比倫王國就已經有稅務會計了”這同美國會計的史證研究觀點在稅務會計產生標志問題上取得了相互一致的印證,表明稅務會計緣起于稅收對會計的依賴——稅收與會計強相關而引發的一系列復雜實務及理論問題。
美國會計學者的研究體現了對稅務會計的實務性解釋,威廉姆斯等學者認為,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是被用于描述經濟廣泛使用的三類會計信息,納稅申報表的填制是會計中的一個特殊領域,引入稅務會計信息觀念的目的是與財務會計及管理會計信息相對比,稅務會計信息對一個公司的成功經營是重要的,并關系到財務和管理會計信息,稅務會計來自于不同系統。威廉姆斯等學者的貢獻在于不但澄清了財務、管理和稅務信息的關系,還明確指出稅務籌劃是稅務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稅務會計最具有挑戰性的領域不是編制納稅報表,而是進行稅務籌劃。美國的聯邦收人法典體現了對稅務會計實務的要求,并構成了稅務會計準則的一部分,根據一項以美國著名會計學府伊利諾伊大學博士論文選題的調查研究稅務會計是美國會計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在會計學理論(不包括財務管理、審計學)的12個領域中,稅務會計選題比例達到12%,僅次于會計基本理論,但選題與研究注重的是實務性強且較為具體的問題。
(二)準則論證對學科的替代
美國的稅務會計實際上僅是所得稅會計,t3]23作為所得稅會計學科理論的替代,FASB于1992年2月在全部6位委員一致投贊成票的情況下SFAS109《所得稅的會計處理》,雖然SFAS109是一個財務會計準則,卻以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正式規則宣告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盡管此前稅務研究作為一個分支在會計研究領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SFAS109的《附錄A:結論依據》實質上是部分地論證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及其價值,FASB認為SFAS109采用資產負債表法生成了最有用和最可理解的信息,然而針對一項認為復雜的所得稅處理方法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則的批評,FASB認為SFAS109成本與效益比是合理的。W384m5FASB對于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會計信息質量與成本效益的論證是籠統的,而這兩個問題的充分論證對于財稅分離的有效性無疑是關鍵的,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如何內在而又結構性地影響并優化了會計信息?在經濟學意義上,的確存在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產生的交易費用問題,該如何界定、描述、計量分析,這是稅務會計目前尚未論證的一大難題。SFAS109對于稅務會計的另一個貢獻是提出納稅籌劃戰略(Tax—PlanningStrategy),盡管現代稅務籌劃遠遠超越其所限定的范圍,但SFAS109無疑是第一個正式提出稅務籌劃概念并指出稅務籌劃與會計的緊密關系,當今的事實也驗證了SFAS109的開創性意義和示范效應,稅務籌劃離不開稅務會計,是稅務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經濟學理性的路徑依賴
美國的經濟學學術思想對自由市場主義的堅決維護是聞名于世的,經濟學伴隨著現代會計理論的演進,經濟學思想與經濟學家對美國會計理論的推動由來已久,從20世紀20年代起,一批經濟學學者便加入到會計研究中來(如坎寧、貝爾、愛德華茲等),通過借鑒或引人經濟學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收益概念)來建立會計理論框架,而愛德華茲、貝爾的經濟收益思想成為FASB提出“全面收益”概念并制定“報告全面收益”準則的濫觴,20世紀60年代受財務經濟學及其學者(如鮑爾、布朗等)的影響,會計盈余與資本市場關系的“經驗會計”研究開始盛行,70年代以經濟學契約理論、理論及管制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實證會計”及理論開始出現,20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經濟學者莫迪利安尼與米勒的資本結構理論對現代會計學引申的相關學科——財務學的重大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被視為“財務理論家入侵會計領域”。
財務經濟學家斯科爾斯、公共經濟學者斯蒂格利茨同樣再次“入侵”稅務籌劃領域,斯科爾斯以經濟學的計量方法、套利理論、有效契約理論為基礎,創建了美國稅務會計理論中最為系統的稅務籌劃理論斯科爾斯的稅務籌劃理論主要以資本市場為中心,涵蓋資本品與金融品投資、公司組織形式、融資方式、企業并購、分離等資本運作,圍繞隱性稅收、顯性稅收、稅收成本、非稅成本線索與理念,構建有效稅務籌劃理論。W3_4斯蒂格利茨在公共經濟學理論中論述了避稅與稅收庇護兩個稅務籌劃概念與技術問題,盡管斯蒂格利茨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避稅在宏觀上使得經濟扭曲,不符合經濟學效率,但同時認為避稅(taxavoidance)是由于稅法漏洞(loophole)引致的,避稅是遵守稅法而不是違法的市場行為,這和我國學者將避稅界定為稅務籌劃邊界的研究觀點有著一致性。
三、中國稅務會計理論的是與非
(一)先入為主與后發優勢
美國稅務會計獨立于財務會計對中國會計理論研究有示范效應。1994年我國的工商稅制改革為會計理論提供了一個誘致性的制度安排,稅務會計理論發端于這個時期,?但就理論本身而言,初始階段的研究無疑受美國示范效應影響,存在先入為主的思路,是一種強制性的理論變遷——理論引進,但其后的本土化與理論深化卻體現了后發優勢。迄今為止,中國稅務會計理論包括相對完整、系統的兩大領域:企業稅務會計理論與稅務籌劃理論,研究者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歷史演化軌跡和未來趨勢為依據,論證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歷史必然性,以稅收與會計的關系為基礎闡述稅務會計獨立的必要性,提出在我國建立適度分離稅務會計模式的觀點;二是從學科角度討論稅務會計的概念并以高度的理論水準進行嚴格界定;三是建立相對完善、真正意義上的稅務會計理論結構——概念結構;四是構建了與國際模式不同的、以費用觀為基礎的增值稅會計理論框架;五是構建了以產品市場為主體、以會計為核心、分稅種的稅務籌劃理論,并提出基于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稅務籌劃原則;六是提出稅務會計經營屬性觀點,從學科角度論述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的關系。
(二)“分權觀”與“集權觀”的爭議
在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問題上,我國一直伴隨著兩種會計觀點的博弈:基于會計權益的“分權觀”與基于財稅權益的“集權觀”。前述稅務會計研究觀點為基于會計權益的“分權觀”,可以概括為主張獨立稅務會計制度安排,尊重市場交易機制下市場交易主體(企業)對會計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有效選擇權利,而基于財稅權益的“集權觀”或者強調稅收法律對會計的控制與統領,或者倡導以稅收法律為主導的稅收法律與會計的協調,不主張獨立稅務會計安排。從世界范圍的典型會計模式——法德與英美模式來看,“分權”與“集權”反映了不同的會計產權配置觀念,⑴]36-48會計是作為私人(企業)經濟職能為私人服務,還是作為社會經濟職能為社會(國家)服務?還是既作為私人經濟職能又作為社會經濟職能?或者這兩個經濟職能哪個更為優先、更為基礎?
(三)問題一個擴展性思考
稅務會計制度安排的爭議,就其深層原因來看,核心問題在于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有效性。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從屬于經濟學的制度范疇,從而具有經濟學的效率意義如果說技術創新的報酬直接表現為熊彼特的利潤的話,對于制度創新的報酬的表現形式則遠為復雜”,[⑴77制度效率的成本、損失、收益等變量往往不可直接量化,通常無法精確驗證,盡管如此,仍然存在一個從理論角度對兩者分離的邏輯檢驗,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一是從宏觀視角來看,我國現存稅務會計理論事實性與實體性構建研究多于制度根源性研究,缺乏經濟學的制度研究,我國現時的稅務會計安排是暫時性事實還是最終有效選擇,這涉及如何從經濟學視角來解釋、預測稅務會計安排的制度變遷趨勢及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交易費用問題;二是從微觀視角即從會計視角來看,缺少對稅務會計的會計價值進一步地研究。
四、功過是非個理論假說
(一)美國稅務會計理論的成因推斷
1. 會計理論需求與供給
實證會計學者瓦茨、齊默爾曼認為,會計理論的研究可以用“需求與供給”進行“市場化”解釋。雖然2000年2月FASB最后一個概念公告,但作為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核心——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前6個概念公告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完成。此后FASB的核心依然是利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作為指導、評價標準來制定、完善一系列財務會計準則。因此,從會計理論需求角度來看,代表權威性的FASB的理論研究需求接近飽和,會計理論剩余空間很小,會計概念結構研究的邊際利益遞減。但同時也隱含這樣一個邏輯——既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本完善,FASB對稅務會計的理論構建需求應該增加,而事實恰恰與此相反,如何解釋?應該有這樣幾個原因可以推斷。一是從財務概念框架構建過程來看,在美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其爭議和成本更是數不勝數,也讓FASB認識到構建一個會計概念框架成本太高,況且美國已經構建會計理論中的核心——財務會計概念結構,這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外部性——對稅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理論的空間擠占效應;二是稅務會計的管制與參與不如財務會計那么單純,不僅僅涉及會計行業,還涉及聯邦財政、稅務、國會、立法機構等眾多具有行政權威的非會計利益集團與非會計因素,不但影響會計職業的權威性、壟斷性,而且制定稅務會計概念結構帶來的租金或經濟利潤也會被其他集團占有。三是稅務會計的復雜性極高,制定一個稅務會計概念框架難度太大,這個推斷也得到了美國會計研究領域的印證,威廉姆斯等研究者認為比起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又相當復雜”。[4;3從以上分析來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成熟后,以經濟人假設推理,FASB在實用主義觀念作用下,由于成本、技術等原因對其他會計分支的理論建構以消極態度對待也是合乎邏輯的。
2. 稅務會計研究選題約束——單一稅制與發達的資本市場
美國實行的是單一所得稅制,因此美國稅務會計面臨的是理論選題的單一與狹窄。如前所述,如果從所得稅會計角度來看,FASB幾經周折于1992年的SFAS109已經有所論證,單一的稅制再加上實用主義觀念限制了美國稅務會計的視野與規模,單一所得稅制同樣限制了美國稅務籌劃理論對產品市場的研究。然而,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為稅務籌劃提供了一個主要的研究選題,斯科爾斯等創建的是以資本市場為對象、高度系統的稅務籌劃理論,與我國以相對成熟的產品市場與處于新興、轉軌階段的資本市場為選題約束的稅務籌劃理論形成對照。更應該引起注意的一個細節是:美國所得稅結構中個人所得稅的主體性質對稅務會計研究注意力產生的分解效應,這同我國所得稅結構中企業所得稅主體的稅法制度又形成對比。
3.稅務會計的實務化傾向與實用主義理念
與管理會計“曾經沒落”不同的是,美國稅務會計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始終興旺不減,這歸功于稅務會計實用性推動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美國文化固有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反過來實用主義又促使美國稅務會計的實務化。
二戰后,所得稅成為聯邦政府首要的收人來源,聯邦稅制的日益龐大與復雜化引起對稅務會計空前的重視。依據美國會計史研究結論,稅收成為美國會計新的增長點,交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數迅猛增長,第一次促使社會對稅務會計師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美國對外戰爭還產生了一種超額利潤稅,以投資資本的回報率為基礎,對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師造成極大挑戰,公司管理層不得不關心如何進行稅務籌劃,這又一次刺激了社會對于稅務會計服務的需要。i2]36^37°從史證角度來看這兩次增長,顯而易見,對稅務會計實務與稅務籌劃這類實用性的會計供給是一種“需求一回應”的演化路徑,而美國“對所得稅會計只求操作上的可行、不求理論上的完整”W39同樣是出自實用主義的理念。
實用主義還體現在美圍會計職業界對稅務增長的參與以及對增長利益的獨占欲望上。稅法成為各利益集團間博弈的寫照,根據美國會計史證,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取消簡易納稅申報表,促使稅務這一全新的職業悄然興起,“但對注冊會計師們卻如同夢魘一般”,從事稅務工作的會計師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擔心無限膨脹的稅務行業會給會計師職業帶來沖擊,所以,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還專門制定出稅務從業人員的道德標準,并努力促使美國國家稅務局頒布規則,規定非注冊會計師只能以“登記”名義執業;二是同律師行業在稅務問題上進行博弈,因為〗956年律師行業指責注冊會計師稅務服務是對法律業務的侵占。由此可見,稅務會計牽涉眾多利益集團,實際應用與理論創建都表明會計職業及代表會計職業利益的FASB在稅務會計的租金或經濟利潤的分享問題上一直存在實用主義的隱憂。
會計上的實用主義在會計概念結構制定上也體現得比較充分,FASB制定并概念結構,“其主要目標是為外界批評會計準則及其制定提供一種‘看上去很科學’的辯解借口,同時幫助會計職業界繼續享有會計準則制定權”,U]59從財務會計來看,是先有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然后在其指導、評價下制定財務會計準則,因此,財務會計受單一準則約束,而稅務會計受雙重準則約束——稅收法律與財務會計準則,而且稅務會計概念結構與稅務會計準則存在部分倒置程序——先有稅收法律后有稅務會計概念結構,稅務會計概念結構最優先反映稅收法律的約束,在其約束下又反映財務會計目標訴求,并指導相關財務會計準則的制定與評價,盡管會計準則機構可以理所當然地行使制定稅務會計概念結構的權利,但如前所述,稅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制定涉及多元化的相關利益集團,這意味美國之所以沒有產生稅務會計概念結構,也與FASB對權威性與租金或經濟利潤的憂慮有關。
(二)中國稅務會計理論的成因推斷
1.會計理論需求與供給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會計理論反思與引進期,會計理論面對史無前例的研究需求,會計理論研究的邊際利益處于迅猛遞增階段,這是滋生中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化的條件之一。在我國會計準則研究論證初期討論的諸多問題中,“對會計準則影響較大的是財務稅收制度,會計、財務、稅務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所有問題中需要優先解決的”。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為稅務會計研究提供了一個引致的制度安排基礎,可以說我國稅務會計理論研究與以概念結構為核心的財務會計理論研究幾乎同時進入一個此前近乎零供給的會計理論研究市場,這無疑大大降低了財務會計理論對稅務會計理論的外部性擠占效應。在經濟學意義上,市場規模決定分工程度,市場越大分工越精細,分工提高了研究效率并由此產生規模效應,顯然,當時的中國會計理論需求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會計理論研究的分工產生了一定的規模效應,短短10余年的巨大變遷與成就也驗證了這種市場分工帶來的好處。
瓦茨、齊默爾曼認為只要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會計研究,那么會計研究的供給就會對需求作出反應,葛家澍、劉峰也認為如果將理論視為一種“商品”,那它的提供者會因提供這種特殊的商品而獲益。萌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稅務會計理論研究正處在經濟利潤不為零的非均衡時期,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里將會獲得新興市場超額利潤的好處。理論提供者的收益可以視為會計理論的作用之一,盡管是比較間接的作用,當利潤與創新之間的聯系成為社會共享的信息時,利潤將不再是創新的可能結果,它變成了創新的激勵,巨大的經濟利潤是我國稅務會計理論研究持續增長并完成體系化建構的不可忽視的驅動力。
2. 稅務會計研究選題約束——雙重稅制
稅務會計研究選題的寬度帶動了稅務會計理論的深度與厚度,這是中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化的滋生條件之二,也是一個基礎條件。1994年稅制改革后,我國實行增值稅與所得稅雙主體稅制結構.,增值稅使稅收法律與會計發生更大面積的沖突,并使得稅法與會計沖突凸現實質性與細節性,如果說所得稅是通過收益間接作用于生產過程,那么增值稅則是直接介人生產當中,其對財務會計確認、計量以及目標的實現產生了強烈噪音。而實施增值稅的國家和地區,其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基本上都是稅法導向的財稅合一模式,存在諸多弊端,n5H9FASB也因美國不實施增值稅而沒有制定增值稅會計準則,因此,我國學者在沒有國際參照與示范前提下的增值稅會計理論的構建,便具有理論探索與準則指導的雙重價值。研究者主張以會計目標為起點構建增值稅理論框架,以增值稅費用觀構建財稅適度分離的增值稅會計模式,設計財稅適度分離的增值稅處理方法,并指出在增值稅會計準則建設上不可能寄希望于FASB與IASB,中國有必要、有條件制定區別于他國的增值稅會計準則。fl5]52_53
3. 反實用主義邏輯的理論辯解
[關鍵詞]稅務會計基本特征模式建立
稅務會計是進行稅務籌劃、稅金核算和納稅申報的一種會計系統。通常人們認為稅務會計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自然延伸,這種自然延伸的先決條件是稅收法規的日益復雜化。在我國,由于各種原因,致使多數企業中的稅務會計并未真正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中延伸出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系統。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及一體化的到來,會計國際化已經成為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一、稅務會計基本特征
1.稅務會計的特點包括法律性、廣泛性、統一性、獨立性。法律性表現為稅務會計要嚴格按照稅收法規和會計法規的規定核算和監督稅款的形成、繳納等行為;廣泛性表現為稅務會計適用于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統一性表現為不同的納稅人所執行的稅務會計是相同的;獨立性表現為其會計處理方法與財務會計有著不同,例如應納稅所得額的調整、視同銷售收入的認定等等。
2.稅務會計的目標,即納稅人通過稅務會計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企業經營者,要求得到準確、及時的納稅信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并為經營決策提供依據i企業資產所有者和債權人要求得到稅務資金運轉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利用貨幣的時間價值;稅務管理部門要求了解納稅人的稅收計繳情況,以進行監督調控,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
3.稅務會計的任務。稅務會計的任務是雙方面的,既要以稅法為標準,促使納稅人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又要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保護納稅人的合法利益。具體包括:按照國家稅法規定核算納稅人各稅種的稅款;正確編制、報送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進行納稅人稅務活動的分析,保證正確執行稅法,維護企業的利益。
4.稅務會計的作用。有利于納稅人貫徹稅法,保證財政收入,發揮稅法作用;督促納稅人認真履行義務;促進企業正確處理分配關系;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等等。
5.稅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包括營業收入、經營成本費用、營業利潤、應稅所得、稅款申報與繳納等等。
二、稅務會計模式的建立
1.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稅務會計模式
隨著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的改革,我國稅法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目標逐漸出現差異,財務會計不再融財務、稅務的要求于一身,而是遵循會計準則。稅法也在力求獨立,如稅法第一次制定了資產的稅務處理就是明證。這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成為可能。兩者分離是不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呢?從法、德、日等國家的經驗看,卻又未必。這些國家所采用的財稅不分或盡量相統一的會計模式和美國的相比,不論實務或理論都沒有嚴謹的財會體系,但并不妨礙各國的經濟發展。
2.遵循流轉稅會計和所得稅會計并舉的稅務會計模式,應加快稅收法規建設。創造良好的稅務會計發展環境
我國現行稅制模式是以流轉稅、所得稅為主體的雙主體稅制模式,這種模式既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又有利于政府職能的實現;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可調節社會收入差距。我國的雙主體稅制模式決定了增值稅與所得稅共同構成稅務會計的兩大主體稅制。
隨著稅務會計的誕生,企業會計可能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違法的情況下為企業制定出最佳的納稅方案上。這便對企業管理及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用制度的形式規定稅務會計必須遵循的準則,規定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強行要求稅務會計作出違法行為,從而為企業稅務會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另一方面要求稅務人員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稅收的法治化,減少稅務管理上的人治現象。其核心在于制約稅務機關權力,將稅務機關稅收征管權的運作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中。
3.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稅務會計模式,必須注重培養一批通曉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專業人才
稅務會計作為融會計知識、稅務知識、法律知識及其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一體的高智能活動主體:首先需要這些工作人員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而要不斷地學習稅收會計等領域新的法規、準則、制度;其次稅務機關應給企業稅務會計常年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機會;再次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納稅觀念,選拔符合稅務機關和企業要求人員擔任稅務會計,并為其提供培訓、調研機會,保證稅務會計質量的不斷提高;最后嘗試在高等教育中開設與“稅務會計”相關的課程,培養具有較深會計理論、稅收理論及法律理論功底的專業人才。
4.必須建立我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
關鍵詞:財務會計 稅務會計 分離
1 前 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會計體制改革和稅收體制改革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理論上講,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存在的目標差異以及由于目標差異而導致的計稅差異和其他內外趨動因素,必然導致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而實踐中,英美等國家制度上已經形成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三足鼎立之勢。因此,建立稅務會計有其客觀必然性,也是我國會計改革的必然趨勢。
2 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分離的客關因素
稅務會計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國家為了保證稅收的及時、穩定、可靠,滿足公共需要所需的經費而制定相應的稅收法律法規。在征稅中,政府主管財稅的部門要計量與核算所征收的稅款,以反映稅收收入的應收、已收、欠交情況,產生了稅收會計;而同時,各企業、單位和居民個人也要計量和反映本身稅款的應交、已交、欠交情況,以便于準確地計算并及時繳納稅款,這就產生了稅務會計。從職能說,現代稅務會計不僅要核算所得稅會計、流轉稅會計、其他稅法與會計準則規定有差異的稅種會計,還包括稅務登記、發票的購置及使用、納稅申報、稅款解繳、稅款減免等納稅環節、同時具有稅務籌劃(也稱節稅)等職能。這樣,稅務會計不僅能為稅務機關稅務征管、檢查提供明確的會計信息,而且也為納稅人自身節稅提供會計信息。稅務會計既能使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納稅情況和有關稅金支出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又能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有關稅金支出的會計信息。通過稅務會計工作反映情況,保證企業按照法律規定履行其納稅義務,使應納稅金及時、足額地解繳,防止偷、逃、騙、欠稅問題發生,避免因不熟悉稅收規定造成未盡納稅義務而受處罰所導致的損失。企業稅務會計不僅是對稅務資金運動的反映和監督,而且能通過稅負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納稅人更加明確地利用合法手段來達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目的。這樣的稅務會計兼具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之長,與成本會計類似,稅務會計既為財務會計,又為管理會計提供會計信息。
3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內在原因
3.1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差異
稅收制度主要代表征稅人即國家的利益,其目標是保證企業能夠及時足額的納稅。因此,政府將會更加關心企業收入方面,表現在收入實現的時間和規模上;而對成本則采取相反的態度,這表現在政府限制成本的范圍、標準而體現的時間。會計制度主要代表出資人的利益,關系到與企業存在利益關系的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為了客觀公正地維護各方利益,保證企業順利經營,財務會計必須遵守其準則的要求,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其目標是向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觀公允的財務信息。這種客觀公允的效果表現為:經濟真實性效果和資本保全效果。因此,出資人首先關心的是會計能夠真實反映收入,并清晰界定收入中用于成本補償部分。這表現在出資人往往從謹慎的原則出發多估預計成本。相反,出資人對收入則采取與成本相反的態度,即少估和推遲確認收入。出資人這種做法,不僅充分保全資本,也有助于防范潛在風險,減少或推遲稅賦。
3.2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差異導致計稅差異
財務會計在確認和計量損益的時候遵循權責發生制和配比的一般原則,并大量運用起修正作用的謹慎性原則。在計量屬性上,財務會計適當考慮經濟的變動因素如物價變動等,修正歷史成本,對所得的資產評估增值,依據有關的規定可調整相應的賬戶余額并且納入損益計算的范疇。而稅務會計在具體核算中采用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結合,為了防止稅賦的無端流失對配比原則作了許多規定,對會計制度上頻繁使用的謹慎性原則不予肯定,在計量屬性上則堅持使用歷史成本,因而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在收入、費用確認的范圍和時間上存在著不同,這種不同導致它們對所得稅計算的差異,這種差異按性質可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企業在納稅申報時就需要以會計收益為基礎,依據所得稅法進行調整,即將會計收益調整為應稅收益作為計稅依據。為了保證財務報告所揭示的會計信息的客觀公允,財務會計中產生了一個專門處理由于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的不同所導致的所得稅費用差異的會計程序,就產生了稅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所得稅會計”,它也是導致稅務會計獨立于財務會計的主要因素。在增值稅上,稅法對配比原則持否定態度,實務中并未使用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是依據扣除法設計了發票制度,并制定了扣除條件,由此產生大量的增值稅差異,包括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這些差異都為稅務會計的獨立及稅收籌劃提供了空間。
3.3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的必然性
為了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財務會計允許企業根椐自身經營的具體情況在幾種會計方法中進行選擇。而稅法是為了滿足國家對各種稅收和繳納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會計方法的選擇上做了許多硬性的規定,如果會計準則服從于稅法的要求,財務會計就必然偏離其客觀公允的目標,從而嚴重破壞了會計準則的規范性。同時,稅法的制定要考慮國家政治或經濟的宏觀目標,往往會隨著經濟形勢和國家政策的變化而修改,如果會計準則隨著稅法而不斷變化,將導致前后不一致的理論體系,勢必極大地影響其科學性。因而就需要適度分離財務會計準則和稅法規定,建立相對獨立的稅務會計。
4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外在因素
4.1 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分離是國際會計協調化的需要
縱觀世界各國的作法,不外乎兩種選擇:①分離法即英美稅務會計模式。該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分離。②統一法即法德稅務會計模式。該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合二為一。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意味著我國會計制度要受到國際規則的制約。面對世界貿易組織背景下的會計國際協調化趨勢,我國會計制度變遷將充分考慮與國際慣例相協調,而國際慣例受美國公認會計原則 影響深遠。美國采用財稅分離的模式,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也將體現兩者分離的趨勢。
4.2 我國會計制度和稅制的改革為企業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分離創造條件
2001年初,我國為實現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充分協調,在以往改革經驗基礎上,頒布了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建立一套能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而不再具體規定企業如何進行會計核算,這就使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產生很大的靈活性。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為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隨著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更加明確,使得財務會計目標與稅法目標差異越來越大,只有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才能使財務會計按照新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進行核算監督,才能使會計改革見成效。稅制的改革為分離企業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提供了實施依據。目前,我國已逐步建立起多種稅種、多環節、多層次的稅收調節體系。同時,稅收管理工作進一步納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軌道。所有這些都為企業稅務會計的具體操作提供了可行性。
4.3 貨幣時間價值概念的提出,為稅務籌劃提供新的理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投入周轉使用的資金價值將增值。這種增值的能力或數額,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一基本前提已經成為稅收立法、稅收征管的基點。因此,各個稅種都明確規定了納稅義務的確認原則、納稅期限、繳庫期等。同時,它也促使納稅主體意識到推遲確認收益或加速確認費用可以產生巨大的財務優勢,使得納稅人在稅收籌劃時運用最輕稅負原則和最遲納稅原則,也說明了所得稅會計中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納稅調整的必要性。稅收籌劃職能的加強,使稅務會計更具有分離的意義。
4.4 會計電算化的實現為稅務會計獨立提供了技術支持
近年來,我國的會計電算化迅速發展,由于電算化,會計信息更為集中并可以重復利用,稅務會計就可以根據財務會計產生的信息系統加工形成納稅資金流動的信息。而且,電算化數據處理具有實時性、隨機性、多樣性,使得電算化會計信息可連續儲存,跨年度存儲和利用,對企業隨時了解納稅資金的流動具有重要價值。這就為企業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分離提供了技術基礎,使兩者分離具有了現實可能性。
5 結 語
關鍵詞:稅收會計;結說會計;稅務會計;稅收籌劃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財稅合一的會計制度,但是隨著會計改革與國際接軌進程的加快和稅收制度的不斷完善,西方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三大會計體系的逐漸形成,我國稅務會計的建立必將成為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繼而出現了稅收會計、納稅會計與稅務會計等不同提法。
關于對這三個概念的界定,理論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稅務會計就是企業納稅會計;有人認為稅務會計就是國家稅收會計;還有人將代表國家利益的會計稱為稅務會計,將代表企業利益的會計稱為稅收會計。鑒于諸多觀點,筆者汰為有必要對三者的內涵予以界定,明確稅務會計的內涵及其內容。
一、概念界定
顧名思義,稅務會計是關于稅務的會計。那么,何謂“稅務”呢?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對稅務所作的解釋為:稅務是關于稅收的工作??梢?,稅務會計是關于稅收工作〔活動)的會計。稅收工作包括反映國家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兩方面的稅收活動。若站在征稅人角度(稅務機關),稅務會計稱為“稅收會計”(即國家稅務會計);若站在納稅人角度,稅務會計稱為“納稅會計”(即企業稅務會計)。由此可見,稅收會計和納稅會計是稅務會計的兩個方面,兩者都歸屬于稅務會計,分別為稅務會計的一門專業會計。稅收會計是國家預算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稅務機關核算稅收收人,反映和監督稅款的征收、解繳、入庫和提退情況的稅務資金運動的專業會計,體現了稅務機關和國家金庫的關系,是屬于國家政府會計范疇的一門專業會計。納稅會計是以稅收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技術,并融會其他學科的方法以貨幣計價的形式,連續、系統、全面地綜合反映、監督和籌劃納稅人的稅務活動,以便正確、及時、足額、經濟地繳納稅金,井將這一信息提供給納稅人管理當局和稅收機關的門專業會計。納稅會計具有直接受稅法制約的特點,體現了依法征納關系。
稅務會計概括的說就是以稅法為準繩,運用專門會計理論和方法,對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稅收或稅務資金運動進行反映和監督的專業會計,劃分為稅收會計和納稅會計。通常意義上,將納稅會計稱為稅務會計。即稅務會計從廣義上,包括納稅會計和稅收會計;從狹義上,稅務會計即指納稅會計。下文中采用稅務會計的狹義概念,對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作以比較、分析。
二、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聯系
兩者幾乎是同時產生,只要有稅收,就有計算應納稅款的稅務會計和核算征收稅款的稅收會計,這是稅收活動的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的銜接點是稅法。以稅法為準繩,稅務會計監督納稅人自身及時、足額并且經濟地繳納稅金,而稅收會計則要監督所有納稅人及時、足額并且正確地繳納稅金。所以兩者存在著天然的、內在的聯系。
三、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
從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定義來看,兩者的內涵存有較大差異,并非簡單的概念之別。但是目前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經常混淆兩者的區別,這將不利于會計理論問題的研究和會計改革的實踐,使之有失偏頗。本文擬從會計主體、會計目標、會計具體職能、會計核算對象、會計核算依據、會計記賬基礎、會計核算范圍、會計核算難易程度及會計體系諸方面分析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內涵區別。
(一)會計主體不同
稅收會計的主體是直接負責組織稅金征收與人庫的國家稅務機關,包括從國家稅務總局到基層稅務所等各級稅務機關以及征收關稅的海關。但是并非所有各級稅務機關都是稅收會計主體,只有那些直接組織稅款征收并與國家金庫發生業務關系的稅務機關才是稅收會計的主體。其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依據稅法的規定,核算和監督稅款的征收、報解、入庫、提退等稅務活動。
稅務會計的主體是負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法人和自然人)。法人或自然人發生應稅行為后,就應依據稅法的規定,運用會計的基本方法,對其應稅行為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完整地反映和核算,并進行納稅籌劃,以便正確、及時、足額、經濟地繳納稅金,井將這一信息提供給納稅人管理當局和稅收征管機關以便審核。
可見,稅收會計的主體是征稅人即國家稅務機關;稅務會計的主體是納稅人即負有納稅義務的法人或自然入。
(二)會計目標不同
會計主體決定會計目標,不同的會計主體便有不同的會計目標,稅收會計的目標主要在于保證稅款的及時、足額收繳,有效控制稅源,努力增加稅收收入,配合征管改革加強稅收征管力度,查補偷漏稅行為,防止稅收流失。通過稅收會計核算,使稅收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形成稅務系統內部的相互約束機制。稅務會計的目標是計稅和納稅,即向其利害關系人(納稅人管理當局和稅收征管機關)提供有關納稅人稅務活動的信息。即納稅人一方面滿足納稅企業管理當局的需要,進行稅務籌劃,尋求經濟納稅(即節稅)的有效途徑,以實現降低費用,達到稅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方面滿足稅收機關的需要,核算稅金的形成,保證及時、足額地繳納稅金。
(三)會計職能不同
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一致的,即核算與監督資金運動。然而其具體職能不盡相同。稅收會計的具體職能受制于稅收會計的目標,即參與稅收管理的職能和保證稅款安全的職能,從而為稅收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并保證稅款及時、足額地繳入國庫。
稅務會計的具體職能表現為經濟納稅的稅務籌劃職能和貫徹稅法的職能,即保證納稅人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納稅人通過對投資的稅務籌劃、生產經營的稅務籌劃、利潤分配的稅務籌劃和改組兼井的稅務籌劃等手段,使企業納稅成本最低,實現稅后收益最大化,從而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四)會計核算對象不同
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共同構成稅收資金運動的全過程。稅務會計的核算對象是稅金的形成(從企業生產經營資金中分離出來),包括事前納稅的籌劃,事中稅款的計算、申報繳納、核算,稅后稅款計算、繳納正確性的檢查等項內容。
稅收會計的核算對象是稅金的征收和入庫,即從納稅人繳納稅款開始,到稅款納入國庫的整個過程,包括稅款的應征(納稅申報)、征收、解繳、提退、入庫等項內容??梢姡瑑烧呒扔忻芮械穆撓?,又有嚴格的分工。
(五)會計核算依據不同
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的核算依據有其一致之處,都遵從于稅法的具體規定。然而其核算依據義不盡相同,除共同遵從于稅法的具體規定外,稅收會計的核算依據是總預算會計準則,稅收會計的主體是國家和地方稅務機關,它們作為政府的宏觀調控部門,主要從事稅款的征集、上繳等預算活動,應執行總預算會計準則。總預算會計準則的具體內容往往受稅法的制約,井與稅法的規定一致,不需要在會計核算時再做調整。
稅務會計的核算依據是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平時稅務會計遵循國家統,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及其具體準則對計稅依據、應繳稅款等進行計算、核算。如果按企業會計準則確認、計量的計稅依據與稅法的規定一致時,稅務會計需要按稅法的規定對其進行調整。
可見,稅收會計的核算依據是總預算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具體規定;稅務會計的核算依據是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具體規定。
(六)會計記賬基礎不同
稅收會計的主體是稅務部門,它是屬于非盈利性組織,一般執行改良的權責發生制,即對稅款征集、解繳等的核算以收付實現制為記賬基礎,對固定資產的折舊、無形資產的攤銷等需要劃分期間的業務以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這實際上是將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相結合的一種改良記賬基礎。
稅務會計的主體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單位等經濟組織,在組織會計核算時通常以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稅務會計作為會計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以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因此,在稅務會計實務中設有“遞延稅款”、“應交稅金”等會計科日。
(七)會計核算范圍不同
稅務會計的核算范圍包括企業所有應納的稅款,如流轉稅、所得稅、其他稅及關稅。而稅收會計則要區分稅種和征稅機關。關稅在我國是由海關對進出國境的貨物征收的一種稅,也就是說海關作為征集部門要征收關稅,與進出口貨物有關的消費稅、增值稅也由海關征收。其他稅種由稅務部門征收。稅務部門又分為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并分別征收中央稅和地方稅。如果稅收會計僅指稅務部門對所征的稅款進行核算,兩者的核算范圍是不同的。
(八)會計核算難易程度不同
稅收會計是在稅務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僅對納稅人繳納的稅款進行核算,并作稅款的收入與付出的會計處理,會計核算較簡單。稅務會計則是核算稅收資金與其經營資金相互交叉運動,其計稅、納稅的程序和方法及其會計處理比較復雜,增加了納稅會計核算的難度。
(九)會計體系不同
稅收會計與稅務會計歸屬于不同的會計體系。稅收會計屬于國家預算會計體系,國外稱之為政府會計。隨著稅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與作用的不斷加強,稅收會計也經歷了一個“建立—削弱—恢復一一再削弱—再加強”的曲折發展過程。隨著核算體系的不斷完善,稅收會計作為一門核算和監督稅收資金運動的專業會計才真正獨立,成為國家總頂算會計的一個重要分支。
稅務會計體系歸屬于企業會計體系。隨著稅制的不斷完善,稅收費用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進而影響企業的利益分配。正因為如此生產經營者對稅收費用倍加重視,甚至采用偷漏稅款的違法行為來減少企業稅收費用。于是專門研究稅務籌劃和經濟納稅的會計便應運而生,這就是稅務會計??梢姸悇諘嬍菑钠髽I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研究稅收資金及其運動的專業會計。目前在國外,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已成為現代西方企業會計體系的三大支柱。
四、我國稅務會計的含義及其內容
通過以上諸方面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稅務會計是指企業納稅會計,它歸屬于企業會計體系,以納稅人為主體,以現行稅收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淪和技術,并融會具他學科的方法,以貨幣計價的形式,連續、系統、全面、完整地反映和監督稅務資金運動,井專門研究稅務籌劃,以節稅為目的,正確、及時、足額、經濟地繳納稅金,并將這一信息提供給納稅人管理當局和稅收機關的一門專業會計。它應當作為會計學科的一個分支而受到應有的重視,并列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成為我國會計體系的三大支柱。
參考文獻:
[1]于長春稅務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彤。如何做稅收籌劃「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胡啟鴻。納稅會計實務「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
(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近年來,伴著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我們國家的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性日益增大。我國的稅務會計模式存在的財稅分離模式不完善、稅收制度改革滯后于會計制度改革、稅務會計只是財務會計的簡單附屬、納稅調整項目繁瑣復雜問題,并提出調整適度分離稅款稅收會計制度、完善稅務會計并重會計體系、適時制定我國增值稅會計準則完善我國的稅務會計模式、制定以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為主體的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策略。
關鍵詞 :稅務會計模式;財稅分離模式;會計環境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10-0113-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簡介:李賀(1992-)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本科,會計學;王海東(1973-),女,黑龍江省林口人,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會計模式是反應各種會計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內在聯系與結構形成的有機整體,是對一定社會環境下會計活動的各種要素按照一定邏輯進行的總體描述。會計模式是一個集合或整體的概念,他并不是反應會計活動中某一個或幾個要素的細小概念,而是反映會計活動中各要素內在聯系及本質特征的概念。我們必須將會計模式限定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為會計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日常活動中,會計對社會環境是有著深深地依賴。如果不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分析和研究,就很難準確理解會計事物的本質特征。
一、稅務會計基本理論概述
(一)稅務會計的概念
稅務會計是進行稅務籌劃、稅金核算和納稅申報的一種會計系統。稅務會計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自然延伸,這種自然延伸的基礎條件是稅收法規在不斷改革與完善中日益復雜化,在我國,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大多數企業中的稅務會計并沒有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系統,還沒有真正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中延伸出來。
(二)稅務會計主要內容
稅務會計主要從事兩方面的活動:稅務會計的核算,從稅務活動核算的內容來研究,我國企業主要是從事與稅種有關系的稅務會計活動;根據目前的稅制,稅務會計核算大體內容有:流轉稅會計、包括消費稅會計、增值稅會計、營業稅會計等所得稅會計、其他稅會計、有資源稅會計、房產稅會計及關稅會計等,其中所得稅會計、增值稅會計是我國稅務會計內容中的重要部分。
二、我國的稅務會計模式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不斷對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在新的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中,不難看出會計原則和稅法在處理某些經濟活動中保持著各自相對的獨立性和相分離的原則。我國應選擇混合模式同時強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協調發展,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參與著我國經濟活動,同時也發揮著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
(一)財稅分離模式不完善
我國稅務會計是在財務會計的不斷發展中慢慢演變而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都屬于同一科學范疇,即會計科學。但是二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財務會計能夠方便信息使用者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作出決策,是以會計準則為先導;而稅務會計是為了方便相關稅務部門征收稅款,是以稅法為依據。
(二)稅收制度改革滯后于會計制度改革
稅收制度改革仍然滯后于當前會計制度改革,很多時候,在出現新的經濟業務或會計政策變更之初,相關政策已經在會計處理方面做出了規定,但稅務上面的處理卻沒有具體措施,即產生了時間上的差異。例如稅務制度還沒有明確規定是否可以計入成本費用或確認為收入時,會計制度己明確規定可以計入成本費用中,并且在比例和限額上沒有限定,這種時間差導致了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間的負差異出現,也體現了稅收制度改革滯后于會計制度的改革。
(三)納稅調整項目繁瑣復雜
資產計稅基礎和負債計稅基礎在核算過程中要調整的差異內容涉及收入、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投資收益等利潤表項目中幾乎全部的內容,與此同時也與關聯方交易、資產負債表、會計差錯更正等各種會計業務息息相關。在進行納稅調整時也相當復雜,核算繁瑣,有些差異不僅企業納稅人員不能準確理解,就連稅務部門和專業稅務機構人員也不能正確操作,這不僅影響了稅款的征收,也增大了征納雙方的成本,顯然違背了稅務 制度改革的初衷。這時,會計人員如果強求會計準則會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那么兩者相互牽制,更無法兼顧的情況便會出現。
(四)稅務會計只是財務會計的簡單附屬
從目前來看,我國企業只是設置一般的會計人員而缺乏專業的從事計征稅款的稅務會計人員,這些會計人員對稅務會計知識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而不能細致的進行稅務會計核算,從而在納稅申報和稅款核算上缺乏經驗。
三、完善我國的稅務會計模式的策略
(一)調整適度分離稅款稅收會計制度
當企業發生某項經濟業務時,按照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對該項業務的處理無法達成一致是,企業應該按照財務會計規定的方法計算收入與支出,同時也要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相應的應納款項。企業為了簡化核算成本,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相分離的基礎上,在制定稅收法規和會計規范時,既要充分體現稅收法規的要求,符合國家的利益需要,又要遵循“相互靠近”的協調原則,令會計制度與稅法盡量相互靠近協調統一;以會計制度計算的收入與利潤作為計稅依據,而產生差異時,要主動按照稅收法規進行相應調整,即我們要采取外在調整為主,同時兼顧內在遵循的處理方式;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會產生一些對所得稅的征收管理和稅收收入的征收影響不是很大的業務,對于這些經濟業務,我們可以保留少量必要的不一致,盡可能大體上在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中保持一致。目前初步實現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即企業根據相關的財務會計規定計算的利潤,在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相應的調整后,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所得稅。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則要通過對會計與稅制的不斷探索和改革。
(二)完善稅務會計并重會計體系
從稅收體制上來說,我國屬于復合稅制。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既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依存性,又由于目標職能的不一致,存在分離的趨勢。但隨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所得稅在國家稅收比重中占據了越來越大的部分。同時,在我國的稅收收入中,流轉稅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所以我國應建立以流轉稅會計和所得稅會計并重的稅務會計體系。
(三)適時制定我國增值稅會計準則
我國增值稅法規不斷完善,增值稅會計大致上形成了自己的獨有的體系,會計處理也逐步規范,。我國在制定增值稅會計準則時,必須時刻考慮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因為我國在創建增值稅時就將納稅人分為這兩種,這也使得我國的增值稅及其會計處理具有獨特性。正確認識增值稅會計并制定一套適合我國經濟狀況、嚴謹規范的增值稅會計方法、行為理論已成為必要。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既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依存性,又由于目標職能的不一致,存在分離的趨勢。因此,,應特別強調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適度分離和必要協調。即當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與對企業發生的某些經濟業務的處理有所不同時,企業應按財務會計規定的方法計算相應的會計收益,同時按具體稅法要求調整應納稅所得額。國家在制定稅收法規和會計規范時,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適度分離的基礎上,還應該做到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相互協調,既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又有利于各自的實務操作
(四)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適度分離和必要協調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國際化已經成為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某些層面上看會計是一門通用的商業語言,因其獨有的技術性,使會計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上并不因為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別而有所不同。而會計的社會屬性又使得會計準則在各國間不可能完全一樣。會計的技術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了會計模式的本土化與國際化是共存的,而且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兩者在矛盾中不斷磨合滲透,相互協調,最后逐漸趨于一致,但這個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因此,我國在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上,在考慮國際化的同時更要適當顧及我國的客觀現實,了解我國經濟形式,注重實質,選擇合適稅務會計模式,否則難以得到我國的廣大會計人員認可,而且也未必能得到國際同行的理解和接受。目前各國稅務的客觀環境千差萬別,因此,就不存在固定的模式選擇。鑒于以上對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客觀環境的分析,即結合我國國情同時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適度分離的基礎上,在某些具體層面還要相互協調。
參考文獻:
[1] 趙浩天.稅務會計模式.[J].商業研究2013,(1)102~103
[2] 孟羽.稅務會計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J].現代商業2013,(8)27~29.
[3] 王洪濤.稅務會計模式存在問題原因.[J].商場現代化2012,(9)104~105.
[4] 劉倩.企業稅務會計模式.[J].中外企業文化.2012,(9)69~70.
[5] Werlhof,John Construction Accounting & Taxation 2013-6 Pro-Quest期刊.
關鍵詞:稅務會計;財務會計;納稅籌劃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144-02
稅務會計要以稅法為導向,因此,體現稅收原則的稅收核算原則也就是稅務會計原則。稅務會計原則一般都隱含在稅法中,它雖然遠遠不如財務會計原則那么明確、那么公認,但其剛性、其硬度,卻要明顯高于財務會計原則。
一、稅務會計
稅務會計是進行稅務籌劃、稅金核算和納稅申報的一種會計系統。通常人們認為稅務會計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自然延伸,這種自然延伸的先決條件是稅收法規的日益復雜化。在中國,由于各種原因,致使多數企業中的稅務會計并未真正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中延伸出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系統。與財務會計相對,稅務會計是以稅法法律制度為準繩,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運用會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申報、繳納進行反映和監督的一種管理活動,是稅務與會計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稅務會計應按照稅法規定,正確計算和繳納稅款,做到不重不漏,準確無誤;確定在稅法規定的期限內繳納稅款,做到不拖不占,迅速繳庫。
稅務會計的任務是雙方面的,既要以稅法為標準,促使納稅人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又要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保護納稅人的合法利益。具體包括按照國家稅法規定核算納稅人各稅種的稅款;正確編制、報送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進行納稅人稅務活動的分析,保證正確執行稅法,維護企業的利益。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區別
1.目標不同。財務會計的目的是給決策者提供信息。稅務會計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所得稅方面的信息,便于稅務部門征稅。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方式是提供報表。稅務會計目標的實現方式是納稅申報。
2.遵循的依據不同。財務會計的依據是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稅務會計的依據是稅收法規。
3.核算基礎不同。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稅務會計主要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
4.核算對象不同。財務會計核算的是企業全部的資金運動。稅務會計核算的對象是狹義的稅務資金運動過程。
5.對會計上的穩健原則態度不同。財務會計實行穩健原則。稅務會計一般不對未來損失和費用進行預計。
6.會計要素不同。財務會計有六大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人、費用和利潤。稅務會計的要素有四項:即應稅收入、扣除費用、納稅所得(應稅收益)和應納稅額。
7.程序不同。財務會計規范化的程序是“會計憑證一會計賬簿一會計報表”的順序。稅務會計沒有規范化的要求。
三、建立相對獨立稅務會計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增強財務會計核算靈活性,會計核算會計的,稅務核算稅務的,兩個適當分離,財務會計隨著企業改革發揮會計自,在準則基礎上選擇自己靈活會計核算制度,會計制度越來越靈活,企業根據自己需要靈活制定會計制度去核算,政府不用進行過多干涉,這樣財會人員為企業投資者提供更多有用的決策信息。什么叫有用?反映企業真實情況,對企業經營決策有用的決策信息。
2.有利于夯實稅務工作基礎,保證稅法嚴肅性和稅收籌資與調控職能完滿實現。漏洞更少,這樣對夯實稅收基礎是有利的。
3.有利于提高企業稅收籌劃水平,達到合理節稅目的。稅務會計核算很準確,不出差錯,免得受罰,稅法里面有規定納稅人很多權利,有很多優惠政策,也有很多不可選擇的條款,稅務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狀況進行靈活選擇,協助企業進行決策,不多交稅,不少交稅,達到籌劃效應。
4.有利于豐富會計理論和方法,完善會計學科體系。稅務會計也是一個獨立的會計學科,它也有它的會計目的,會計基礎、會計原則、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等,進行系統研究,從理論到實踐,有利于建立一個獨立的、有理論、有實踐稅務會計的學科,從理論上來指導我們的會計核算。
四、當前中國企業納稅籌劃中存在的問題
1.對稅收籌劃的認識不夠。一些企業簡單地認為與稅務機關搞好關系是主要的,稅收籌劃是次要的。長期以來,由于中國稅收法制建設滯后,加上征管機制不完善,稅務機關在執法上的自由裁量權較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稅收執法上的隨意性,造成納稅人把與稅務機關搞好關系作為降低稅收支出的一條捷徑。
2.稅收籌劃方式單一。目前企業稅收籌劃主要集中在稅收優惠政策的利用和會計方法的選擇兩大領域。眾多籌劃者意識到,充分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使企業的稅基縮小,或者避免高稅率,或者得到直接的稅額減免;也意識到通過選擇會計方法,滯延納稅時間,可以在不減少總體納稅額的情況下,取得“相對節稅”的收益。
五、稅務會計在企業納稅籌劃中的具體應用
1.準確把握會計制度和稅法規定。納稅籌劃是對納稅行為的合理規劃,并不是違法的行為,是一種合理的規劃行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或多或少很容易在籌劃的時候造成違法的漏洞。為了防止這種損害企業利益甚至葬送企業前途的事情發生,企業和其他納稅人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企業的納稅籌劃。企業進行納稅籌劃時,要對國家制定的稅收法律法規進行系統的學習理解,同時要綜合考慮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此外還要認真分析企業的經營外部環境和政策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綜合這些因素來進行納稅籌劃,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企業的納稅籌劃造成直接影響。
2.正確區別納稅籌劃和偷稅漏稅。企業要正確區別納稅籌劃和偷稅漏稅,納稅籌劃和偷稅漏稅的目的是一樣的,都可以減輕企業的納稅壓力。但是納稅籌劃和偷稅漏稅一個是合法的一個是非法的,納稅籌劃和稅法的要求是相同的,納稅籌劃是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的,納稅籌劃的實施不會影響國家法律的功能。偷稅漏稅是一種違背法律、違背納稅精神的行為。因此二者從本質上是有著區別的,不可以相提并論。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對納稅籌劃存在著很大的誤解,這些企業認為納稅籌劃就是偷稅漏稅,有著這樣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就會錯誤地將納稅籌劃行為變成偷稅漏稅。企業的納稅行為和稅務機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為了避免企業偷稅漏稅事情的發生,稅務機關要對企業進行時時的監管,企業也應該與稅務機構保持良好的溝通和聯系,嘗試從稅務機構的角度去理解國家機關的稅務法律、法規,盡量避免自身的納稅籌劃行為與稅務機構的要求產生不必要的分歧。
3.稅收籌劃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稅收籌劃是企業財務籌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而不是節稅金額最大化。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稅收籌劃方案理論上雖然可以少繳納一些稅金或降低部分稅負,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其中很多籌劃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是造成稅收籌劃失敗的重要原因??梢哉f,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其兩面性,隨著某一項籌劃方案的實施,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因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損失的相應機會收益。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時,該項籌劃方案才是合理的,當費用或損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時,該籌劃方案就是失敗方案。一項成功的稅收籌劃必然是多種稅收方案的優化選擇,我們不能認為稅負最輕的方案就是最優的稅收籌劃方案,一味追求稅收負擔的降低往往會導致企業總體利益的下降。比如,某個體戶從事生產經營必然要繳納相應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如果向他提供一份籌劃方案,可以讓他免予繳納任何稅款,只要他把經營業績控制在起征點以下就可以了,但這項稅收籌劃方案是合理的嗎?當然不是。這位個體戶的稅收負擔雖然為零,但其收益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種方案自然不是令人滿意的籌劃方案。犧牲企業整體利益換取稅收負擔的降低明顯是不可取的。所以,筆者認為,真正的稅收籌劃是為了讓企業做大做強,而不是謀求缺斤少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