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7 11:19: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建設困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Zhao Hui
(TianJin Land Reclamation&Expropriation Affairs Centre TianJin 3002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effec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basic farmland. However, many problems were initia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mai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Key words: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land consolidation
1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中明確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指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建設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2012年3月29日,國土資源部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再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舉措,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耕地保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資源保護、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舉措,是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的重要職責,對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2 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概況
《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分配天津市“十二五”期間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規模224萬畝,國土資源部下達天津市2012年60萬畝、2013年48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天津市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整治任務,全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取得了明顯成效。2012年度天津市共完成59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面積約67萬畝,圓滿完成年度任務。2013年度設立了53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面積約52萬畝,均完成項目設計工作,項目實施穩步推進。
3 主要做法
3.1 完善制度建設
為適應土地整治工作形勢需要,在國家以及天津市相關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轉發市國土房管局擬定的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國土房管局下發《關于印發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方案及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基礎調查技術方案的通知》、《關于規范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實施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天津市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變更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關于印發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竣工驗收管理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辦法文件,進一步就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工作方案、基礎調查技術標準、實施管理以及規劃設計和驗收環節等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政策制度依據。
3.2 加強組織保障
為切實保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天津市建立“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為主體、國土搭臺、部門參與、統籌規劃、整合資金”的工作機制,以確保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各區縣分別設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各區縣主要領導任組長,國土、財政、農業、水務、項目轄區內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各負其責、各盡其職,著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3.3 強化公眾參與
一是在項目申報階段,充分征求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意見,并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字蓋章的土地整治項目征求意見書為項目立項的要件之一。二是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規劃設計方案應充分征求意見,確保項目規劃設計符合當地實際。三是在項目實施階段,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依據土地整治規劃開展農民自行開發土地整治項目;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單項工程可由項目所在地村民承擔。四是項目建設全程,由當地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村民代表實行多方監督,村民意見為項目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五是項目建成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戶作為管護承擔單位和管護責任人,進行日常管護工作,確保后期管護工作落實到位。
3.4 嚴格制度執行
為保證項目實施的規范運行,嚴格按照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要求,執行項目“五制”,即法人責任制、公告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監理制。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等單項工程,凡是需要招投標的,一律按規定進行公開招投標。建設過程中,一是聘請專業監理單位和項目區農民對工程實施全程監理;二是強化工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工程造價有預算,材料進場有檢驗,關鍵部位有鑒證,工程進展有日志,確保建設工程各個環節規范運行。
4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思考
4.1 資金缺乏動力不足
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普遍缺乏資金,只有少數項目可以爭取到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其余項目均為自籌資金項目。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造成各區縣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積極性不高,推動工作阻力較大。且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撥付程序繁瑣,撥付進度與工程進度不匹配,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4.2 從業隊伍素質有待加強
近幾年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的發展,天津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均設立了土地整治專門機構,但人員存在著缺乏系統性在崗培訓,對土地整治行業了解不精的問題。依據相關規定,土地整治專門機構承擔著全市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審查、竣工預驗收等技術性工作,對人員土地整治專業技術知識要求較高,從業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
4.3 參建單位水平參差不齊
從目前工作上看,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涉及的招投標機構、勘測、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監管,僅對于規劃設計單位需要具備天津土地學會頒發的土地規劃乙級以上證書,其他各類參建單位均未進行準入管理,對其完成的質量成果更是缺乏有效評價,從而影響了項目建設的成果質量。
5.有關建議
5.1 理順資金渠道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對新增費的使用范圍、預算管理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資金渠道不暢通,從財政部門申請專項資金比較困難。建議國家出臺具體新增費使用程序規定,明確新增費由各省土地開發整理專門機構安排項目和管理,增加地方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擴大新增費的支出使用范圍,使用新增費實施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新增耕地也可用于耕地占補平衡。
5.2 進一步健全文件標準
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需求,國家先后出臺了《全國土地整治規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土地開發整理預算定額標準》以及《規劃設計編制規范》等一系列文件標準,建議在此基礎上,盡快出臺土地整治行業的工程招投標、監理方面的標準,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標準,規范和指導土地整治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5.3 加強土地整治專業隊伍建設
結合不斷出臺的標準、規范,建議廣泛開展針對土地整治基層管理人員和中介機構從業人員業務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水平和業務能力;積極與部土地整治中心、高校以及研究機構建立合作,加強與其他省市的溝通交流,學習好做法、新觀念,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團隊合作意識強的服務隊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5.4開展對參建單位的考核評價
建議一方面借鑒其他行業部門的經驗,建立土地整治行業資質管理體系,出臺對招投標機構、勘測、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的考核評價辦法,形成參見單位準入退出機制;另一方面借鑒其他省市做法,成立專門的土地整治協會,負責機構資質和從業人員資格監管,優化土地整治行業隊伍,確保土地整治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關于實施《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55號.2012.3.27
[2]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63號.2012.4.6
[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1033-2012)2012.6.20
關鍵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做法;成效;問題;建議;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陽縣自2002年就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并被自治區作為寧夏南部山區的典型區域進行重點扶持,通過多年來的不斷投入,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農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別是2009年以來,把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與農業綜合開發結合起來,組織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梁峁溝坡臺綜合治理,農林牧副全面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區域產業培育、小流域生態治理協調推進,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態顯著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創新思路,提高認識
彭陽縣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中低產田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業、水利、林業、科技等進行綜合運用,以促進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之路,創立了山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新模式[1]。
1.2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
縣委、政府提出了“圍繞一個中心,實施兩大戰略,加快三個進程,推進四個轉化”的總體工作思路,對全縣各個流域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踏勘、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編制完成了《彭陽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十二五”規劃》。并積極探索以發展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為主,配套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爭取實施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寬農業綜合開發在南部山區新的發展空間,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成為加快推進彭陽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1.3 多措并舉,統籌推進
通過坡改梯,使人均基本農田擁有面積達1 333 m2以上,采取開挖水平溝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機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設節水示范田,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實現了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2-4]。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載體,統籌規劃各流域單元,以村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林水牧項目捆綁,按規劃要求實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
1.4 明確責任,狠抓落實
對于重點工程的組織實施,一律實行行政干部包進度、包規模,技術干部包技術、包效益的辦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采取打攻堅戰的方式,集中勞力,集中時間,集中會戰,集中流域綜合治理,整村推進,落實到位,探索大規模生態農業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2 取得的成效
3年來,彭陽縣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 835萬元。農業綜合項目的開發實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業得到加快發展,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2.1 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
營造優質經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換頭嫁接改造666.67 hm2、農田道路防護林20 hm2,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2.4%,基本上達到荒地林草全覆蓋,初步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和“山綠、水清、地平”的目標,既涵養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強了農業抗災減災能力[5]。
2.2 改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近3年累計建成高標準坡改梯田200 hm2,拓寬鋪砂田間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處、建成容量不等的各類蓄水池12個,水保塘壩2座,新打及維修配套機井37眼,鋪設輸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溫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棟。項目區基本實現了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耕的田園化格局,旱、澇、漬等障礙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進生態產業鏈形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通過3年來的農業綜合開發,培植了一批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如紅茹河流域的辣椒種植、肉牛養殖,長城塬的菌草生產,草廟的紅梅杏,北部山區的苜蓿草收儲加工、林地放養生態雞,彭陽果脯加工等優勢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果、草畜、勞務為主體,特色種植、多種經營并舉的格局,發展后勁持續增強[6]。
2.4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設施外,還重視軟件設施的建設,積極引進推廣各類農業科技成果,加強對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項目區共舉辦各種培訓班30期3 000人次,實現了10戶農民就有1名農民技術員。紅河鄉上王設施農業示范區是彭陽縣確立的設施農業技術創新示范園區之一,占地面積166.67 hm2,重點推廣水泥拱架和鋼竹混合結構2種棚型,共建成日光溫室50棟6.67hm2、移動塑料大棚2 758棟160 hm2,加之引進蔬菜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據測算,僅設施蔬菜一項可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彭陽縣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兼顧了山區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化了農業生產的結構和功能,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3.1 農業基礎環境差,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立項原則有一定差距
彭陽縣地處寧夏東南邊緣六盤山東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殘塬區,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的選擇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議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劃分上也應以小流域為單元,考慮到山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約1 333 m2的實際情況,建設規模應在連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積控制在2 000 m2以內。
3.2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與農業并重,治理措施多樣化,高標準農田涵蓋不足
在小范圍集中成片的農田中,實行水利、農業和科技措施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溝上沿等高線統一放樣,進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風保土,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因此建議將小流域綜合治理也納入高標準農田的范疇,以滿足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求。
3.3 投資標準偏低
一是自籌資金難以到位,導致實際投資標準低于計劃投資標準。二是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相應下降了建設標準。三是山區農田建設成本偏高。由于山區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飯田僅為1 333 m2左右,因此,在農田規劃設計時,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塊進行設計,相應的灌排渠系設置也較為緊密,從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襯砌的工程量與田間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響了實際的投資標準。
3.4 資金整合程度差,項目開發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按照“渠道不變,資金配合,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進行整合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政出多門而產生的扯皮現象將很難避免。建議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部項目資金由一個職能部門來投放,有利于項目的組織實施,有利于建設標準的提高。
4 參考文獻
[1] 舒琳.都市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研究與應用[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2] 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 促進農業轉型―對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土地,2013(9):57-58.
[3] 楊邦杰,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夯實農業轉型基礎―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發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劉峻嶺,劉麗麗,等.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關問題思考[J].中國房地產,2013(20):54-57.
一、基本情況
(一)計劃播種面積及任務分解落實情況
1.糧食:2020年計劃播種面積370萬畝,比上年增加15.45萬畝,增加4.36%。計劃播種面積任務已分解落實到縣市區。
水稻:288.76萬畝,比上年增加17.74萬畝,高檔優質稻面積50萬畝,比上年增加6.01萬畝。早稻102.7萬畝,比上年增加20.53萬畝;一季稻76.42萬畝,比上年減少25.56萬畝;雙季晚稻109.65萬畝,比上年增加22.77萬畝。
旱糧:玉米、大豆等特色旱雜糧種植面積81.23萬畝,比上年減少2.29萬畝,其中玉米53萬畝,比上年減少0.31萬畝,豆類12萬畝,比上年增加0.47萬畝。
2.蔬菜:通過一手穩產,一手抓保供,全市一季度蔬菜生產總量預計為26.7萬噸,產值達3.7億元。目前疫情期間蔬菜供應基本充足?,F有在園蔬菜面積2.011萬畝,比上年增加0.11萬畝,全市春季蔬菜計劃播種15.3萬畝,比去年增加2萬畝,主要品種有早春葉菜類0.6萬畝,早春瓜類10.4萬畝,如苦瓜1.2萬畝,黃瓜3萬畝、絲瓜4萬畝,南瓜2.2萬畝,辣椒4.3萬畝。一是搶播葉類速生蔬菜,保市場平穩供應。選擇中心城區周邊具有50畝以上設施大棚規模的重點蔬菜生產基地,分期分批發展1000畝快速葉類蔬菜(如上海青、小白菜、莧菜、空心菜、蘿卜菜、生菜、油菜苔)等品種,確保短期內中心城區葉菜類的應急生產儲備,確保“菜籃子”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當前已組織全市重點蔬菜基地搶播種葉類蔬菜600畝,同時將主動抓好辣椒、黃瓜、西紅柿、南瓜、絲瓜、豆角、甜糯玉米等瓜類作物的育苗管理,搶栽春提早辣椒,進一步加強在田蔬菜田間管理,加固、防止大棚倒塌。二是抓好早春瓜果類蔬菜的育苗工作。加大黃瓜、西紅柿、絲瓜、苦瓜、南瓜茄子、甜糯玉米營養缽育苗力度,加強苗床管理,培育壯苗。三是落實關鍵技術,加強技術指導。加大中央1號文件的宣講力度,強化政策引導,穩定播種面積。積極推廣春提早蔬菜設施大棚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綠色精細高效栽培技術、蔬菜防災抗災等關鍵技術,積極對接省級蔬菜體系專家團隊,加強在田蔬菜田間管理,組織市縣農技人員及時指導蔬菜生產,及時幫助企業解決蔬菜種植技術和防疫物資上的困難問題。
3.油菜:全市油菜種植面積60萬畝,比上年增加1.06萬畝。當前正處在抽苔期,田間長勢較好,預計產量比去年略有增加。采取的主要田間培管措施有,一是病蟲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蟲和菜青蟲,春后注意清溝排水,油菜初花一周內每畝用100克菌核凈或多菌靈200克噴霧,一周后再噴一次,防治菌核病;二追肥。三葉一心和現蕾時各施一次尿素,每畝施尿素7.5公斤。 三是2月下旬至3月上旬,苔高15~30厘米時,每畝用30克裝硼肥2包兌水30公斤(硼肥用熱水溶解),選晴天下午葉面噴施,以促進開花結莢,提高粒重與出油率。
4.水果:全市現有果園64.4萬畝,其中柑橘36.6萬畝,梨10.5萬畝,桃8.4萬畝,葡萄8.7萬畝。今年計劃新增種植(改擴種)柑橘面積2.6萬畝,梨0.6萬畝,桃0.5萬畝。
5.茶葉:全市現有茶園14.41萬畝,今年計劃新增種植茶園1.7萬畝,改造低產茶園1.3萬畝。
(二)種子、肥料、農藥等農資供應情況
1.種子供應情況。據調查反應,我市去年主要農作物種子需種量:水稻(早、中、晚)種子160萬斤左右,玉米種子110萬公斤左右。今年通過調查各縣市區種子批發商和零售商初步統計,目前到貨率(或儲備率)已達到去年需求量的90%以上,完全能夠滿足現在市場上的需求。種子的價格也與去年基本持平,水稻種子價格區間在25-50元/斤,玉米種子價格區間在10-20元/斤。今年制種企業為加快資金流轉,要求縣市區的批發商、商年前打款進種,因此,我市大部分種子在年前(疫情爆發前)均已到貨,儲備充足,價格基本穩定。采取的主要保供保質穩價措施有,一是加大農資打假力度;二是加強組織調運。
2.肥料供應情況。全市肥料存貨達20萬噸左右,據部分肥料經銷商介紹,年前都購進了往年需求量的50-60%左右肥料,有些準備年后補貨。但受疫情影響有些物流公司未上班,加之湖北作為全國肥料的產銷大省,今年受疫情的影響,肥料供給不確定因素增加,因此我市目前在肥料供給方面暫時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總體來說應該對全年農業生產整體影響不大。采取的主要保供保質穩價措施有,一是調劑使用有機肥;二是推廣節肥栽培技術。
3.農藥供應情況。全市農藥總需求量為1260噸左右,現已部分入庫,因時節未到,大批量的還處在冬貯待運中。目前主要防治油菜病菌核病的咪鮮胺農藥已到位19.9噸,基本能滿足生產需要。
(三)土地翻耕等情況
由于疫情的影響,所有的種糧大戶和30%的散戶已經準備好秧田,大田翻耕已占冬閑田總面積的30%左右,比去年同期略低3%左右。
二、主要問題
(一)農戶生產、資金需求及遇到困難和問題情況
當前我市種糧大戶、蔬菜當前需要購買農機、種子、化肥等大量農資存在資金困難和大量口罩等防疫急需物資。
二是種糧大戶、蔬菜生產企業聘用的農民工都沒買保險,基本權益無法保障,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不利于生產主體的后續發展。
(二)已協調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解決的問題情況
當前已經幫助蔬菜生產基地解決了1萬口罩、2噸消毒液。
(三)暫時沒有解決請求幫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情況
由于疫情的不可預見性,口罩及消毒液是重要的防疫急需物質,用量大,現在基本上買不到,建議政府為生產基地協調解決這些防疫物資。
三、項目進展
(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1、進度情況:我市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3.5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0.94萬畝),其中冷水江市0.5萬畝,新化縣4.1萬畝,雙峰縣4.3萬畝,漣源市4.6萬畝。截至2月28日,全市總體施工進度為54%,其中冷水江市70.0%,新化縣70.0%,雙峰縣68.0%,漣源市25.0%。
2、復工情況:截至2月28日,全市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均已陸續復工,其中雙峰縣復工率最高,工程施工劃分為23個標段,已復工23個標段,復工率100%;漣源劃分為16個標段,已復工13個,復工率81%;冷水江市劃分為4個標段,已復工2個,復工率50%;新化縣劃分為32標段,已復工10個,復工率31%。
(二)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1、任務情況:省廳下達我市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5.8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0.55萬畝),其中婁星區1.1萬畝,雙峰縣4.5萬畝(包括高效節水0.15萬畝),漣源市4.82萬畝(包括高效節水0.1萬畝),冷水江市0.54萬畝,新化縣4.84萬畝(包括高效節水0.3萬畝)。湖南省財政廳湘財預〔2019〕281號已預撥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1.6342億元,下達任務和預撥資金均已落實到縣市區。
2、進展情況:雙峰縣正在進行勘察設計費財政預算評審,冷水江市正在會商確定勘察設計單位,婁星區已初步確定項目選址、正報區委政府審定,新化縣、漣源市正在進行招標機構比選。
四、其他情況
(一)典型做法。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打好全年農業生產第一仗,不誤農時抓好春耕備耕工作。
1、爭取領導高度重視。2月5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懿文率領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糧食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府研究室主要負責人到經開區湖南省九耳金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調研“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生產保供情況。2月14日,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劉非深入橋頭河蔬菜基地、平康種植專業合作社調研蔬菜保供、春耕備耕、疫情防控等情況。 2月12日,全省春耕生產工作視頻會議后,副市長梁立堅主持召開了全市落實春耕生產工作視頻會議精神,部署安排全市春耕生產、動物防疫、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相關。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多次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疫情防控和生產保供工作,先后下發了《關于建立春耕備耕生產和農業企業復工復產對口工作聯系制度》、《關于進一步落實春耕備耕農業企業復工生產的緊急通知》,幫助生產企業排憂解難,做到防疫與生產兩不誤。
2、科學組織,全程指導。在疫情防控特殊期,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相互配合,認真組織春耕備耕調查,加強備耕協調,農業執法部門已及時啟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確保種子、農藥、農膜、化肥等農資質量安全。針對當前部分農民與種糧大戶人心不定、備耕滯后的狀況,采用發短信、微信的方式宣講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農民釋政策、鼓民心、振士氣,充分調動種糧備耕積極性。雙峰縣農業農村局專題下發了《雙峰縣農業農村局關于扎實做好疫情防控下春耕生產工作的意見》紅頭文,并組建了8個技術分隊下沉鄉鎮指導春耕生產。
3、深入一線,指導農業企業復工生產。各級農業部門都已委派技術分隊指導農業主體一邊進行疫情防控,一邊組織復工復產,全力保春耕、保農產品供給。市農業農村局成立了由局黨組書記、局長袁若寧同志任組長、黃建明、唐政偉、趙彩宏副局長任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春耕備耕生產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領導小組,指導調度各縣市春耕備耕生產,并對44家企業復工復產進行對口聯系,及時幫助企業解決防疫與生產中出現的相關問題。至目前為止,我市養殖主體、蔬菜種植主體復工生產率達100%,25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人員到崗率為87.88%。
(二)工作打算
下階段我市將在抓好疫病防控的同時抓好農業生產,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加大宣傳和督查力度,加強技術指導,抓細抓實各項工作,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 梯田;成效;做法;發展思路;寧夏隆德
中圖分類號 S2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280-02
隆德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六盤山西麓,全縣國土總面積985 km2,轄13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27個行政村、18.8萬人,人口密度183人/km2。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全縣海拔高程1 720~2 942 m,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復雜,主要地貌類型為土石山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河谷川道區,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縣之一。該縣海拔高,氣溫低,干旱少雨,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缺乏,農業生產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經濟發展緩慢,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級貧困縣。
1 隆德縣梯田建設取得的成效
面對隆德縣自然資源貧瘠的實際情況,當地群眾努力尋求擺脫貧窮、生存發展的出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縣委、縣政府把農田基本建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項重大措施常抓不懈,開始了梯田建設的“接力賽”。截至2010年,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梯田3.014萬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0.3%;治理小流域32條共312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8 km2,治理程度達58.4%;農田灌溉面積達6 400 hm2?;拘纬闪思篮?、灌溉、人畜飲水于一體的多功能水利工程體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連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產生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并先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集體”、4條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1.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通過多年的梯田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全縣3 100條溝道得到了有效治理,年攔蓄徑流3 200萬m3,攔截泥沙113萬t,土壤侵蝕量由345萬t降低到166萬t,土壤年侵蝕模數由3 500 t/km2下降到2 200 t/km2。達到了“泥土不下山、暴雨不成災、洪水不泛濫”的目的,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效地促進了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1.2 改善生產條件,拓寬人類生存環境
圍繞“水保立縣”的新思路,堅持“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把坡改梯、造林種草、生態修復和溝道壩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設結合起來,改善生產生態條件,拓寬生存環境,自強致富之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2010年,共建成?。ㄒ唬┬退畮?1座,小(二)型水庫17座,水保骨干壩38座,中小型淤地壩183座,砌護防滲渠道515條446 km,發展農田灌溉面積6 400 hm2,配套鄉村及田間道路2 750 km,興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39處,解決了全縣15.5萬人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提高了群眾的健康水平,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勞力,促進了勞務產業的發展。
1.3 提高了糧食產量,群眾的溫飽得以徹底解決
通過以梯田建設為中心的綜合治理,昔日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有效地攔蓄了降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了土地產出率。據調查測算,水平梯田較坡耕地產量增加750~1 500 kg/hm2,即使遭遇大旱,產量也仍能達到2 292 kg/hm2,在抗旱減災中發揮出巨大作用。1990年實施退耕還林以來,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總產量卻增長了35.9%。由此表明:隆德縣的梯田建設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供需平衡。
1.4 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全縣基本農田面積的增加,為產業結構特別是現代優勢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舞臺,實現了由種糧型向糧經飼結合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由傳統自給自足型向現代商品型的轉變,加快了現代農業產業化步伐。通過退耕還林、實施林藥及林草間作,為中藥材、草畜等后續產業的培育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土地產出率得以提高,走出了一條“梯田安家、產業帶動、勞務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子,為建設和諧、富裕的新隆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2]。
2 隆德縣梯田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在梯田建設上,隆德縣堅持從縣情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設。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結束了隆德人民長期不能溫飽的歷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秀美山川營造了美好的前景。
2.1 堅持以基本農田建設為抓手
縣委、縣政府把農田建設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治理水土流失,夯實農業基礎,發展農村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突破口來抓,堅持“人修”和“機修”相結合的辦法。把每年的10、11月作為農田建設月,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以鄉鎮為單位的農田建設大會戰,由于組織到位,認識到位,截至2010年,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梯田3.014萬hm2。
2.2 加強組織領導,措施得力
縣委、縣政府把梯田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高度重視。一是成立了以政府縣長為組長的梯田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工程實施;二是領導小組每年都同成員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建設任務、完成時間,并提出了要求;三是把梯田建設工作納入成員單位的年度目標考核中,實行獎罰兌現;四是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分工協作,互相配合;五是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等部門領導經常深入一線,監督指導。做到了“五個有”,即有安排、有落實、有督查、有考核、有獎罰。
2.3 統一思想,堅持大搞農田建設不動搖
隆德縣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少雨,農業基礎條件差,“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人多地少、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是該縣的基本縣情。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在多年的抗旱抗災斗爭中充分認識到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區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條件,才能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加土地產出率和農民收入??h委、縣政府借“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的東風,在全縣廣泛宣傳動員,使廣大干部群眾對基本農田建設由“感性認識”躍升到“理性認識”,使全縣大搞梯田建設,改變山區面貌的新熱潮[3]。
2.4 統籌規劃,注重質量
隆德縣在梯田建設規劃過程中,將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長遠效益與眼前效益并重,堅持以梯田建設為突破口,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單元,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生物、封育保護措施相結合,按照“山頂戴帽子,山坡系帶子,山腰修臺子,溝底穿靴子”的模式,合理布局,綜合治理,實現了農田基本建設由進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2.5 綜合開發,提高綜合效益
隆德縣將農田基本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一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基礎配套工程建設結合起來;二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結合起來;三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四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推廣運用科技,挖掘梯田潛力結合起來;五是把興修梯田與小流域治理結合起來[4]。
3 發展思路及建議
梯田模范縣的建成,實現了隆德縣梯田建設的第一次創業,為全縣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隆德縣應以此為動力,立足實情,精心策劃,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增產、增收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主線,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目標,爭取將隆德縣建成環境優美,社會安定、人民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隆德。
3.1 構建生態經濟區,促進農業綜合開發
在大幅提高梯田利用率的基礎上,結合隆德縣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在全縣建成四大不同生態類型的高效生態經濟區:一是利用六盤山高寒陰濕的有利條件,發展道地中藥材和球宿根花卉;二是在河谷川道區,充分發揮區域的水、日、光等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三是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建成以草畜為主導、農牧結合的生態農業區;四是在城鎮第二、三產業區,培育壯大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龍頭企業和以農副產品、小百貨、建材為主的產業開發區[5]。
3.2 培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發展現代特色優勢農業如中藥材、花卉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梯田。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達到總產穩定、收入增加的目的。
3.3 加強綜合治理,促進梯田建設步伐
一是堅持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不動搖,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和產業開發;二是抓好退耕還林、補植補造項目建設,解決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的問題;三是充分利用陜甘寧坡改梯、退耕還林口糧田項目繼續加大梯田基本建設力度,徹底改造低標準梯田。
4 參考文獻
[1] 魯嘉林,趙永光.秦州區梯田建設的成效及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11(5):25-26.
[2] 趙永強.甘肅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1,47(11):30-31.
[3] 師桂琴.原州區后期扶持移民黃堡村水平梯田建設技術要求[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1(5):39-40,46.
關鍵詞 土地整治;扶貧;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建議;貴州望謨
中圖分類號 F301.2;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288-03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扶貧攻堅的決勝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但是廣大老少邊窮地區尚未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1]。土地具有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屬性,這決定了土地資源對于地區經濟發展、消除貧困具有持續性、根本性作用[2]。土地扶貧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一種新思路,尤其是通過土地整治項目改善了農村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目前農村扶貧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吨袊r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多處提到要加強土地整治,說明土地整治已成為我國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3]?!度珖恋卣我巹潱?011―2015)》中提到“土地整治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務農收入。通過村莊整治,改善了農村面貌,農民居住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大為改善”。
部分學者對土地扶貧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楊穎瑜總結了廣西喀斯特石山區土地整治與扶貧發展有土地整治旅游扶貧、土地整治生態移民、土地整治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土地整治大會戰與產業扶貧、依靠科技發展教育增強貧困石山區的造血功能等5種模式[4];陳曉軍等圍繞城鄉統籌創新土地整治模式:首先,由農村土地整治形成了地票交易;其次,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整村整鎮實施國土整治試點[5];李東法提出要增加農村土地整治和新農村建設投入,探索建立基本農田經濟補償機制和基本農田保護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6];阮松濤等就當前中國土地扶貧制度構架與具體實施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證,對下一階段土地扶貧事業政策構建進行了展望[1];鄭娟爾等對貴州省創新土地利用政策促進地區脫貧的主要做法進行了分析,并總結了存在的問題[2]。
本文通過資料搜集、問卷調查、實地調研、案例分析和座談交流的方式了解貴州省望謨縣土地整治和扶貧情況,在此基礎上對土地整治與扶貧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以期為貴州省其他地區通過土地整治推動農村脫貧致富工作提供借鑒。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望謨縣位于貴州省南緣,介于東經105°49′~106°32′,北緯24°54′~25°37′之間,全縣總面積3 005.5 km2。望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 718.1 m,最低海拔275 m,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東西部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典型,西南為非喀斯特地貌。山地面積占76.8%,丘陵占20.4%,河谷壩地僅占2.8%。全縣轄10個鎮6個鄉2個社區,16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2.14萬人。2014年,全縣GDP為36.16億元,比2013年增長14.1%,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34.4∶13.3∶53.3。望縣屬于三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區,是國家級貧困縣,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全縣城鎮化率為31.6%,農民人均純收入5 206元,農村貧困人口9.88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31.6%。
1.2 數據來源
本文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貴州省統計年鑒》(2015)、《貴州年鑒》(2015),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望謨縣2014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
2 望謨縣土地整治基本情況
土地整治是對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以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總稱[7]。農村土地整治是對農村地區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進行綜合整治,從而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與生產生活條件?!笆濉逼陂g,望謨縣積極開展土地整治,國土資源部門積極探索土地整治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途徑,在廣大貧困地區推進以農用地整治為重點的土地整治工作,積極推動田地平整、農田水利、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建設,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
3 土地整治對扶貧開發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3.1 土地整治對扶貧開發的直接效應
3.1.1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首先,通過土地整治中的各項工程措施,優化田塊布局,改善耕作條件,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道路布局等,提升耕地質量。通過土地平整工程進行田塊修筑,加上地力保持工程措施的實施,提升了項目區耕地平整度、規則度和集中連片度以及有效土層厚度等;通過土壤改良工程改善了土壤質地,通過種植綠肥翻埋還田等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了耕地質量;通過修建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以及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工程,改善了耕地利用條件和生態條件,提高了耕作的利用與管理水平,促進了耕地質量的提升。根據收集到的望謨縣最新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與項目區界線進行疊加分析,通過開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設,雖然部分耕地斑塊由于整治措施不當給耕地質量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項目區耕地質量利用等別仍有較為明顯的改善和提升,平均提高了1.05等。其次,通過鼓勵、引導當地農民參與到土地整治工程中來,增加了農民務工收入。望謨縣整治項目區充分吸收閑散的農村勞動力參與項目實施,促進了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帶動了農民就業,解決了農民增收“缺渠道”的問題,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手。通過對項目開展問卷調查,“十二五”期間,望謨縣土地整治涉及12個鄉鎮128個村,涉及項目受益9.85萬人,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1 374.86元。項目施工期間,對于農民群眾的參與,政府堅持“同工同酬”,讓任何一個積極參與到工程中的農民群眾獲得實惠,提高農民對于土地整治積極性、認同性的同時,也為農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4 土地整治結合扶貧開發的工作思路及建議
4.1 以高標準基本農田為重點,著力推進農用地整治,改善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
科學劃定基本農田,對基本農田采取統一命名,統一永久性保護標識,統一集中監管。建立基本農田建設臺賬和連片優質耕地建設集中投入制度,重點保護優質基本農田。按照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及貴州2009年139號文件的相關標準,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嚴格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和標準,積極推進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確定田塊規模,歸整田塊,完善田間道路系統,提高道路的荷載標準和通達度,為中、小型農業機械生產提供條件。加強田間灌溉與排水工程建設,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和耕地灌溉面積,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
4.2 以增減掛鉤為抓手,穩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生活條件
科學編制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統籌鄉村土地利用。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建設規模與范圍。以“空心村”、農村危房改造、地質災害搬遷居民點、生態移民、工礦廢棄地等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合理使用結余指標,確保土地增值收益返還農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4.3 切實加強土地生態環境治理,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
以土水耦合為核心,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構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明@提高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將土地整治規劃深度融入水利建設、生態建設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規劃。根據生態環境退化的成因和機理,緊緊圍繞如何解決“人地矛盾”落實各項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堅持自然修復為主,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科學規劃生態移民,把石漠化治理與解決農民長遠生計結合起來。
4.4 不斷加強機制創新,積極發揮土地整治在促進扶貧開發中的平臺作用
建立健全扶貧開發工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促進貧困地區發展。以實施土地整治項目為契機,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自身發展和脫貧致富能力。統籌區域土地整治,加強各部門間的協作,整合各項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的項目以及項目資金,統籌安排土地整治工作,捆綁資金,節約使用,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具可行性。
5 參考文獻
[1] 阮松濤,吳克寧,鄭子敬.中國土地扶貧的制度分析與政策探討[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5):115-120.
[2] 鄭娟爾,王世虎,袁國華.扶貧攻堅與土地政策創新:基于貴州省的調研與思考[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6):27-30.
[3] 任佳,薛劍,賈文濤.扶貧開發,土地整治如何“錦上添花”[J].中國土地,2013(5):56-58.
[4] 楊穎瑜.廣西喀斯特石山區土地整治與扶貧開發研究[C]//中國農村土地整治與城鄉協調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405-411.
[5] 陳曉軍,鄭財貴,牛德利,等.基于城鄉統籌的重慶農村土地整治創新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2):182-184.
一、上半年工作小結
1、努力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工作。2020年全縣夏收小麥142萬畝,畝產在410公斤以上,其品質、單產比上年顯著提升。全縣水稻種植面積288萬畝,雜糧面積25萬畝。受旱情影響,計劃水稻改種面積44萬畝。我縣上半年累計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累計產量達到30萬噸,累計產值達到8億元。都市圈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項目全縣新建供肥蔬菜基地947.5畝,明確10家蔬菜種植基地,已經完成企業申請、村鄉核實并與財政部門聯合下達實施方案。
2、努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高標準農田項目省下達我縣治理面積13萬畝,2019年10月份陸續開工建設,截止到6月底全部完成建設任務,當前正抓晴好天氣組織鄉鎮、施工單位逐標段驗收,市農業農村局已組織專家對我縣驗收,等待批復。2019年農田建設“最后一公里”項目省廳安排計劃19萬畝,現已全面施工,竣工時間計劃在11月底。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12萬畝安排在9個鄉鎮18個村,投資18040萬元,目前已經完成初步設計、市級批復,等9月份水稻收割完成后即可開工建設。2020年“最后一公里”省農業農村廳安排我縣17.49萬畝任務,涉及16鄉鎮21個項目。目前項目初步設計已經經過專家評審,完成縣級批復,7-8月份完成招標工作,計劃9月開工建設,11月底竣工驗收。
3、努力抓好現代農業發展。2020年1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復審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49家,新認定的市級龍頭企業18家,新認定的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家。31家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94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0家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12個品種獲“無公害食品認證”;5家企業12個品種獲“有機食品”認證;“蝦田米”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入選“中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產品;3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續報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復,期限5年。
4、努力抓好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摸排,精準界定確定具備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扶貧條件的貧困戶。把是否具備產業扶貧條件,具備哪類產業扶貧條件作為脫貧大數據平臺中貧困戶的基礎信息之一。目前共摸排4.2萬戶對象戶,已完成在省辦系統內標注,全縣第一批產業到戶獎補共打卡發放了5755.9萬元,涉及20449戶。
5、努力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大力開展了“干凈整潔迎新春”行動,全縣出動清理車輛2.3萬臺次、出動人工8萬人次、清理垃圾4.3萬噸、清理溝塘河渠2.9萬米、清理草堆雜物2.7萬處、清理亂搭亂建1883處、清理廢棄廣告牌4045處、清理無功能建筑1177處。積極開展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制定下發了《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方案》(霍農工組〔2020〕6號)文件,對全縣廁所進行摸排登記整改,目前對59403戶廁所進行了排查,排查出42285個問題,已經基本整改完成。
6、努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謀劃、統籌部署,轉變工作思路方法,更加注重質量提升,堅持扶優扶強,促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內強素質、外強能力,抓好規范提升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加快提升發展質量。抓好試點示范。開展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今年上半年,全縣新培育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7家,家庭農場11家,省級示范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5家。下半年力爭培育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2家。深入推進聯合與合作。在繼續培育壯大一批單體新型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引導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依托選定的縣級產業發展帶頭人、鄉鎮級產業帶頭人,充分利用我縣農業特色產業資源優勢,開展多元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構建利益共同體,培育一批產業競爭力強、區域知名度高的品牌聯合社。
7、努力做好農村改革試點工作。結合“兩項改革”集中整治行動,切實落實好市級抽查反饋的問題。全面完成2018、2019年度清產核資工作任務。完善“三資”平臺管理。結合省農業農村廳關于“三資”管理專項行動為契機,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清理整治,繼續嚴查“三資”引發的腐敗問題。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內容、范圍、方式、責任等方面進行細化和規范,建立健全簡單明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三資”管理權力運行流程,做到讓基層干部會操作,讓農民群眾看得懂。加大農村財務審計監督力度,特別要對“三資”管理混亂、群眾反映強烈村進行專項審計。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健全宅基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改革,推進建立依法取得、節約利用、權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有序、管理規范的農村宅基地制度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
8、努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2020年我縣起草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推進服務標準、服務質量、服務主體名錄、服務事項清單、服務主體信用等行業管理制度建設,加強服務價格指導,鼓勵充分競爭,形成合理價格,保障農戶利益。加強服務平臺建設,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更大范圍的服務供給與需求線上對接,推動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信息建設,全縣60家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主體實現注冊登記。
9、努力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目前農產品快速檢測已完成8695個,完成率57.6%;農產品追溯體檢建設已完成45家。規模以上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入駐國家或省追溯信息管理平臺已有47家企業入駐國家平臺,92家企業入駐省追溯平臺.
10、努力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2020年全縣計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00人,其中經營管理型培訓600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550人,產業扶貧帶頭人50人),專業生產型培訓50人,技能服務型培訓150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要求,我縣通過公開招標,遴選了縣水產站等五家培訓機構承擔培訓任務,目前全部開班,9月底完成全部教學任務。
11、努力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項目。組織全縣農技推廣部門和農技人員,一邊戰斗在抗疫一線,一邊進村入戶指導農業生產:截止到2020年6月24日,全縣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各類技術指導意見630次,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介開展宣傳360余次;全縣共遴選261名農技指導員,他們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微信、QQ、中國農技推廣APP等媒介,開展線上技術指導服12560人次,接受電話、微信等各類技術咨詢14280人次;通過開展包村聯戶服務,深入田間地頭,線下實地指導服務23650人次,印發明白紙、科技政策等資料8.9萬份。全縣共遴選1305名農業科技示范主體,通過他們帶動26000多戶農戶發展生產;農技指導員幫扶指導522戶貧困戶,幫助他們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12、努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按照縣2019年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益農信息社)建設整縣推進實施方案(霍農工組辦[2019]14號)要求,上半年已完成第二批289個益農信息社及信息員的摸底統計工作下步準備,聯系四創公司對289名信息員進行益農信息平臺操作培訓。屆時,全縣共建益農信息社32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0%。做好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系統填報工作,力爭7月初完成數字填報并通過上級部門審核。配合百食軒有限公司申報“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工程申報。
13、努力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制定2020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明確重點工作,落實秸稈產業化利用項目,擬定獎補范圍和資金標準。及時兌付秸稈收儲場(中心)建設獎補和運費補貼,協調秸稈收儲主體與外地生物質電廠簽訂購銷合同,簽訂數量達8萬噸。督促各收儲實體做好小麥秸稈收儲工作,全縣午季秸稈收儲量達6萬噸。著力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率。及時啟動中央財政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目前已完成項目投資600多萬元;加強秸稈綜合利用“五化”利用獎補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全縣已發展秸稈能源化利用企業9家、原料化3家、肥料化3家。大力推進秸稈機械粉碎還田。加強農機作業管理,全縣統一要求小麥收割機械必須加裝秸稈粉碎裝置,留茬不得高于15cm。
14、努力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以創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標準化建設示范單位為切入點,全面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縣級仲裁庭、鄉鎮調解庭和農村調解小組的作用,依法、公正、及時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上半年共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仲裁案件達58余件,結案33件。(受疫情影響,很多案件剛剛送達,還沒有開庭)有力的保障了我縣農業農村和諧穩定。
15、努力抓好各項重點工作。一是努力抓好黨建工作,認真統籌謀劃,研究制定局從嚴治黨工作要點和政治理論學習計劃,召開專題會議,討論研究黨建工作。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推動主體責任落實。強化政治理論武裝,推進學習常態化,認真開展“三個以案”警示教育活動,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全面完成縣委巡察整改工作任務,推動工作高質量完成。加強對黨員教育管理,加強對各黨總支,支部黨建工作業務指導,認真抓好黨員發展工作。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制定一崗雙責責任清單,細化工作任務,制定2020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點,防微杜漸,警鐘長鳴,應用四種形態,共提醒談話8人。做好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提拔使用股級干部7名。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細化工作責任,突出教育管理。做好文明創建和雙擁工作。二是努力做好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立以黨組書記、局長聞慶東為組長的疫情防控工作領導組,加強對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積極做好局機關工作人員及全體站、所、場、公司人員自身疫情防控工作,全局未發現一例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強化小區包保和辦公室值班,包保城關鎮陽光名苑小區,每班實行領導帶班24小時在崗在位,確保疫情期間信息暢通,安排部署落實到位。加大對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的疫情防控,特別是對畜禽養殖企業,印發明白紙和一封信,確保經營人員和養殖畜禽的生產安全。加強企業復工復產,確保全縣菜籃子和米袋子安全。糧油、蔬菜、肉蛋等食品市場供應充足,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社會穩定。保障防控物質供應,局黨組積極籌措資金,及時購買口罩、消毒液、消毒酒精等必需防控物質和用品,及時購買生活必須品確保陽光名苑小區包保人員值班值守。積極做好綠色通行證發放工作,主動配合交通、經信部門,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農資物質儲備、蔬菜、糧油運輸配送,春季農業生產物質儲備充足,市場供應暢通。加強疫情期間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扎實開展農業特色產業對象摸排統計工作,積極幫助帶貧主體復工復產工作,及時協調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精心組織安排為貧困戶購買雞苗工作,迅速開展產業發展指導服務。三是努力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及時貫徹傳達國務院、省、市縣會議精神,研究制定2020年局安全生產工作要點和工作計劃,制定網絡與信息安全、漁業船舶水上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環境污染、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農業地震、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水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種子突發事件、非洲豬瘟疫情、農機事故應急等12個應急預案。加強安全生產督查檢查,對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合作社生產管理、農田建設現場安全管理;重點行業安全管理,農藥、化肥使用安全等上半年督查檢查20余次,上半年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四是做好維穩工作,對重點單位重點人員明確包保人員,確?!皟晒潯逼陂g和“兩會”期間無越級上訪事件,主動接觸矛盾,真心真情化解。五是做好掃黑除惡工作,針對原繭絲綢公司王永明強占集體公房,局已按程序進行,案件在推進中。六是抓好民族宗教工作,認真做好局宗教聯系馬店鎮馬店教堂工作,配合鄉鎮做好非法傳教點普查工作。七是推進招商引資工作,2018年引進的方碩食品有限公司二期項目2020年投資一條小龍蝦冷凍包裝生產線3000萬元已完成。2019年引進鑫淼橡膠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投資1.145億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資9000萬元。2020年引進北京西拓聯合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沼氣工程和固化有機肥1.3億元項目和深圳中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8940萬元項目正在深度洽談中。八是推進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對潘集農場、十里井棉種場、戶胡農場、馮井農場、繭絲綢公司、種子公司等經營性事業單位進行改制,目前已完成資產登記,征求意見、職工簽字等工作。加強推進統籌解決縣屬困難企業和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認真落實霍政辦秘[2020]62號通知精神。
縣農業農村局上半年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還存在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水平不高,雖然是產糧大縣,但一產比重低,農產品加工產值負增長;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太多,雖然每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利最后一里公項目建設,極大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但由于面小,加上鄉鎮缺乏有效的設施監管,前修后毀,象今年前期的干旱和目前的雨水重大水災漬害等,造成一定的農田損毀,影響農作物收成。三是環境整治工作任務重困難多,特別是農村改廁工作,由于前期所建廁所標準不高,質量不高等,造成現在整改困難特別大,加之農戶使用保養不到位,省市督查多次發現問題,前面剛改好,后面就出現問題。四是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過去的業務在自然資源局,沒能很好的溝通與對接,責、權、利不明確,造成農戶分戶、辦宅基證等困難問題。五是機構改革后,業務量增加巨大,而人員年齡結構老化,知識面斷層等,造成部分工作應付多,顧此失彼,重點工作不突出,常規工作亮點少。六是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數量多質量低,沒有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科技水平不高,現代農業發展慢,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傳統農作物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現象,缺乏市場競爭力。針對以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局黨組高度重視,并將在今后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1、加強水稻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技術指導,防控重大病蟲害發生,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糧食生產目標責任,確保全年糧食收獲面積穩定在465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80萬噸以上。
2、年底完成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任務80%以上,11月底前全面完成2019年度和2020年度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設任務,并完成縣級驗收。認真謀劃2021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設計劃和實施地點。
3、按時完成今年“三品一標”任務17個。下半年繼續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努力打造我縣農產品品牌。繼續培育壯大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培育5億元以上行業領軍骨干企業3家,億元以上龍頭企業10家。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做精做亮小龍蝦產業,優化提升皖西白鵝產業和朗德鵝產業,加強“三品一標”認證。
4、全面完成脫貧攻堅農業產業扶貧任務,完成2020年貧困戶產業獎補打卡發放工作。
5、繼續做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務。
6、進一步做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作,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動力。
7、切實鞏固好農村“兩項改革”成果,深化村級“三資”管理平臺升級工作,在全縣范圍內建立健全微權利E監督系統及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系統。
8、加快農產品檢測速度,力爭超額完成50%以上。繼續開展追溯體系建設。再完成5到10家。繼續推動規模以上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入駐國家和省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完成種植養殖生產經營單位名錄信息化數據庫建設,繼續推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
9、督查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按照省市有關要求,加強對各培訓機構工作指導和監督,確保9月底全部完成教學計劃,10月底全部完成驗收、總結、財務審計工作。
10、全面落實秸稈綜合利用“五化”利用項目建設,確保序時進度加快中央財政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實施進度。
關鍵詞:糧食生產;政策措施;問題;建議
前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逐漸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如何適應社會轉型,確保糧食安全,針對糧食生產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1、糧食生產情況
以某縣糧食生產為例,它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糧食生產大縣,連續多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常年種植面積在6.6萬hm2以上,以小麥堯玉米為大宗,種植面積均在3.3萬hm2以上,總產量50萬t以上,年貢獻商品糧40萬t,在全省位于上等水平。2014年糧食播種面積7.05萬hm2,總產量達到55.59萬t,實現連續10年增產增收。
2、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
2.1全面落實惠農政策
2.1.1政策性補貼。按照計稅面積,以每年1 500元/hm2以上的標準落實糧食及農資綜合直補,年落實補助資金逾6 000萬元,自2009年以來,實施農作物良種補貼小麥堯玉米全覆蓋,年落實補貼資金逾1 000萬元。2009年以來,共落實農機具補貼資金2 055萬元,深松耕補貼250萬元。
2.1.2專項補貼。2010年開始實施小麥“一噴三防”物化補助,截至2012年底,共發放“一噴三防”農藥129.3 t,落實追肥堯灌溉補貼資金278萬元。
2.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2.2.1推進農田基本建設。重點進行地、路、渠建設,通過平整土地、整修機耕路、田間路和鋪設地下管道建設,達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滲漏少”的高標準農田要求。2008年實施標準糧田建設規模2 000 hm2,總投資900萬元;2011年、2012年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2 667 hm2,總投資2 000萬元;2010要2012年實施土地治理項目2 867 hm2,總投資5 700萬元,2010要2011年實施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1 933 hm2,總投資1 055萬元。
2.2.2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自2006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共落實中央資金180萬元和省級資金140萬元,累計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面積16萬hm2,制定小麥堯玉米配方2個。
2.2.3實施糧食高產創建。重點抓農業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通過示范片建設提高示范帶動能力,推進糧食生產。2009年以來,年建設小麥高產示范片2~3個、玉米高產示范片2~3個,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
2.3提升技術推廣服務水平
2.3.1加強機構建設。健全和完善了縣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對縣級技術中心及區域站硬件建設,提高了服務能力。同時,健全了日常管理、技術下鄉等制度袁為做好技術服務提供了保障。
2.3.2推廣關鍵技術。認真落實領導包鄉,技術人員包村、包地塊制度,采取示范展示、召開現場會等展示觀摩形式,著力做好小麥、玉米等作物優新品種和先進技術的展示和推廣工作,抓好關鍵技術落實,提高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力度。
2.3.3抓好示范田建設。自2010年起實行縣、鄉領導示范田建設,縣級每年抓示范田4個(縣委書記、縣長、農工委書記,副縣長各1個),面積不少于200 hm2,鄉級領導干部示范田全縣共32個(每鄉2個袁書記、鄉鎮長各1個冤袁面積不少于67 hm2。在示范田建設上實行領導分包責任制,確保了各項管理、服務到位。
3、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3.1成本高,效益低
近年來,由于糧食價格增幅低于農資產品價格的增幅,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糧食效益低下。以2014年為例進行糧食種植效益分析,2014年商品小麥價格在2.3元/kg左右,效益4 5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玉米價格2.2元/kg左右,效益為15 0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一年2季糧食種植效益約為19 500元/hm2(不含人工),按外出務工每天人均收入100~200元計算,每667 m2糧食年收入僅相當于每人7 d的務工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遠高于種糧收入。
3.2種糧風險大
農業的自然風險,如暴風雨、冰雹、干旱、洪澇、低溫凍害、地震、病蟲鼠害等都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害。市場的供求失衡和價格波動,導致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收益受到影響。
3.3規?;降?/p>
當前農村生產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人均耕地面積0.1 hm2左右,戶均0.4 hm2左右,規模生產較少。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給糧食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一是農民不重視,管理粗放,生產效益低。二是農民對種糧的投入偏低,特別是對基本農田建設投入偏低,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4、促進糧食生產的建議
4.1促進適度規模生產,增加效益
制定優惠政策,促進土地適度流轉,培植種糧大戶,發展集約化生產,增加規模效益。
4.2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提高水平
雖然某縣已基本完成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健全了機構,配備了人員和設備,但實現技術入戶面臨經費不足等問題,需要上級部門給予大力支持,調動農技推廣隊伍積極性,發揮更大作用。
4.3整合農業項目建設,強化基礎
整合農業資源,加大農業生產條件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壓縮成本
一是加大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降低種植成本。二是完善政策性補貼方法。探索和完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補貼工作。完善其補貼方法,讓補貼與糧食生產掛鉤,切實發揮好補貼在推進糧食生產上的作用。三是加大對縣級財政支持,增加對種糧大縣轉移支付,緩解財力不足問題,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力保面積不少,總產不減,質量不降。
4.5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種糧直補政策
鄉鎮農技推廣中心業務工作應以縣農業局為主導,搞好業務協調和聯系,加強對鄉鎮技術人員的培訓,下達業務工作任務,嚴格考核和檢查,使他們真正專業起來,獨立實施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調整種糧補貼政策實施辦法,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糧食綜合直補三項補貼合并為糧食直補一項;同時提高糧食補貼標準;另外,要把落實補貼的登記、核實、張榜公示、撥付作為鄉鎮工作的重要內容,真正讓種糧的人得到補貼,而不要以土地承包人為補貼對象。
4.6完善支持保護政策監管評
價機制。近年來,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逐年增多,如何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政策扶持出效果,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備的監管和評價機制。政策監管上,要制定一套政策陽光操作程序,實行政策扶持全程透明化,便于接受社會各方監督,規范政策實施過程,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最大限度發揮項目實施效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加大工作和資金使用督查力度,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不規范、不到位的情況予以糾正。政策評價上,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不同的政策類型、項目種類,選擇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通過委托第三方開展評價等形式開展政策實施評價。對形成的評價結果,建立應用機制,為進一步調整完善政策、安排產業項目等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促進糧食生產支持保護的良性循環。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提高水平,整合農業項目建設,強化基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壓縮成本等方面的發展建議,以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張敬輝.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09,315
[2]朱其斌,童健飛,王興等.糧食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3(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