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7 09:5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互聯網職業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過去的十年間,傳統零售業被電商顛覆,產生了萬億級的航母級企業,現在隨著互聯網對教育產業的滲透,在線教育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根據《2014互聯網跨界趨勢報告》顯示,教育行業的互聯網滲透率遠遠低于娛樂和餐飲,其作為各大互聯網巨頭爭相搶占的戰略高地,未來的滲透率將得到質的飛躍。
“互聯網+”促進實現教育公平
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2013年在線教育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839.7億元,并且預計仍將以約20%的年復合增長率繼續擴大。至2017年,市場規模將較2013年翻倍,達到1733.9億元。2013-2017年間,隨著互聯網普及、用戶使用習慣的形成、企業的市場推廣等原因,在線教育總用戶規模將由6720萬人增至12033萬人。
同時,線上教育也開始搶占線下教育培訓機構的市場,根據新浪《2013 年中國在線教育調查報告》顯示,近4成網友表示參與過線上教育培訓,線下教育培訓參與率53%??紤]到巨大的網民基數,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直逼線下教育,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在我國,教育一直被作為人才選拔的工具,優質教育更是作為稀缺資源不為大多數人擁有。而互聯網的出現開始打破教育資源稀缺壁壘。國外,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的主要市場參與者(包括Coursera、Udacity 以及EdX)正以免費或價格極低的公開課沖擊著收費高昂的高等教育體系,其本質是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共化。此外互聯網特有的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也影響著在線教育,教學內容的制定者不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互聯網用戶之間亦師亦友,形成良好的互動反饋機制。
國內,BAT三巨頭及各個互聯網公司也開始涉足互聯網在線教育,如網易公司旗下的網易云課堂立足于實用性的要求,與多家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合作,課程數量已達4100+,涵蓋實用軟件、IT 與互聯網、外語學習、生活家居、興趣愛好、職場技能、金融管理、考試認證、中小學、親子教育等十余大門類,其最近推出的“微專業”板塊更是聯合各領域知名專家,以就業為導向,精心打造的職業化課程,如按要求完成學習,考試通過可獲得專業認定證書。
職業教育經營模式新突破
在線教育的產業鏈可分為三類,即教學內容生產者、平臺資源整合者以及技術設備提供者。
產業鏈下游:教學內容生產者。教學內容生產者大多直接接觸最終消費者,并根據消費者的反饋意見不斷進化其在線教育產品,是在線教育的核心。根據產品類型劃分,可以分為三類:生產學習視頻(傳統網校、MOOC等)、生產各類教育類工具(移動端APP 、功能型的網站等)及UGC 模式(百度文庫、豆丁網、知乎等)
產業鏈中游:平臺提供商。平臺資源整合者通過搭建在線教育平臺,起到“教”與學的中介作用,按是否產生教學內容,可分為B2C和C2C兩種類型,如新東方在線就是B2C的代表,其生產并銷售其遠程教育類產品,屬于自產自銷;C2C代表性平臺包括百度教育、淘寶課程、騰訊課堂以及網易云課堂,平臺自身不生產教學內容,而是依靠流量優勢吸引生源,并通過技術手段撮合學生與第三方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的在線交易。
產業鏈上游:技術設備提供者。技術提供商本身不輸出教育相關內容,如華平股份為遠程教育系統提供支持,立思辰和全通教育在政府或學校搭建教育云平臺等,其技術支持是整套教育解決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項目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學校網絡成為其最大優勢。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用戶的付費意愿還不強烈,想要獲得免費教育資源的用戶還占據大多數,大部分用戶仍處于付費培養階段;另一方面,我國在線職業教育產業仍以免費和海量的內容為主,在線職業教育參與方更多的還只是將線上渠道當作導流量及推廣的工具,缺乏貨幣化方式,純線上教育培訓模式盈利模式非常不穩定?,F有的在線教育盈利模式主要有內容收費模式(對提供的課程和資料收費)、增值服務模式(為學員提供考試服務、就業咨詢、大數據挖掘、以及提供學習工具等服務收取費用)、平臺傭金模式(對進駐平臺的教育機構收取傭金)、廣告收入模式(向在網站上投放廣告的廣告主收費),相較于國外成熟的在線教育收費較為單一。
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出現降低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時互聯網教育具有數據化、個性化、便利化等優勢,這對一部分傳統的線下教育培訓產品和商業模式造成了沖擊。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互聯網教育具備的這些優勢并不意味著線下教育將會被取締,更有可能的趨勢是線下線上的融合發展,使得線上線下教育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大的影響力、更有效率的管理、更加強大的用戶粘性,產生“1+1>2”的效果。
深耕細作才是關鍵
職業教育受眾的年齡一般在18歲以上,其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也隨之提高,而標準化程度的提高,對于師生之間的交流要求越少,更適合錄播類的教育形式(比如注會的培訓視頻、計算機語言編程的教學視頻、語言類培訓等),其具有可復制性強、邊際成本較低的特性;此時,學生更注重教學的質量和內容,名師效應在此時的作用十分顯著,其反過來也促進了在線教育機構的招生。
教育行業一直以來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原創高質量內容的匱乏,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統一的考試標準導致中國教育培訓機構的內容基本上是基于考試教材研究和以國外引進為主,缺乏規?;莫毩㈤_發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國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重視不足導致盜版泛濫,原創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生存土壤,原創人員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導致缺乏進一步改善或者再創作的動力。隨著社會版權意識的提高及職業教育培訓的標準化程度也較高,行業內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個教育培訓機構想要突圍,必須加強自身絕對優勢,優化所處領域教學內容,方可積累客戶,做到長期發展。
他山之石
職業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解決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重中之重,從傳統代工廠制造業向工業4.0向中國制造2025邁進對職業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注學歷職業教育的同時,也將注重非學歷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鑒與參考意義。例如,德國作為職業教育研究的先進國家,職業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體系完善,近幾十年來為促進職業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發展,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直接干預就是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同時德國政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產環境,提前熟悉未來的工作,并能較早地接觸社會新技術。政府和企業的雙重影響下,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能及時對產業結構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使社會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政策支持和“互聯網+”滲透將會是職業教育變革的兩大推動力量,政策從國家意志高度由上至下施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而互聯網從底部影響用戶使用習慣由下至上對職業教育產生變革。
政策支持方面,國家出臺各項法律法規,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2014-2020年)》體現著國家意識對職業教育產業的推動,中高級職業院校即學歷職業教育將從中積極收益;“互聯網+”則將使職業教育轉型的實現方式是通過線上互動、大數據分析及O2O 融合,變革最多的是非學歷職業教育。在兩大動力推動轉型、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職業教育產業必將迎來大變革。
【資料】
德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的形成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二戰后得到迅速的推進和發展。二戰后伴隨著經濟的調整與轉型,德國立即開始教育體系的重建工作,恢復職業學校教學工作。一方面,為提高在職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政府建立了職業補習學校、繼續進修學校;另一方面,為適應科技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將原有的工程師學校和高級經濟學校升格為高等??茖W校,同時,校企合辦的職業學院也應運而生,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大力發展的態勢。1969年德國聯邦政府在《職業教育法》中正式提出“雙元制”,即正式將企業與學校合作的職業培訓形式寫入國家職業教育立法,定義為“雙元制”。20世紀70年代德國的改革者主張將基礎職業培訓標準化,在職業學校內進一步充實實用的培訓內容,實行“基礎職業教育年”,嘗試給“雙元制”一個新的現代結構。
此后,德國政府多次從立法角度強調職業教育建設的重要意義。1997年推出《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計劃》,強調職業培訓內容的實用性,開發新的職業培訓領域,鼓勵企業參與,重視培養青年人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轉化適應能力,承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等值等;2005年,政府頒布新《職業技術教育法》,指出實現職業教育的高價值是國家的任務。雙元制的教育體系使得德國職業教育得以發展提速、規模壯大,各州、市形成了一個嚴密的職業教育網,從而使德國在普及職業教育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縱向來看,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即初級職業教育、中級職業教育和高級職業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級比例結構合理,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相結合的“雙元制”體系。初級職業教育或初級職業培訓的目標是培養掌握一門技術或手藝的合格工人或職員,培訓的對象是完成了9年普通學校義務教育,不繼續升學而準備就業的青年人;中級職業教育以培訓中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與師傅為目標,其教育的對象必須是受過初級職業教育,獲得專業工人證書或徒工證書后再經過1至2年的職業活動者;高級職業教育的目的與任務是培訓高級技術人才,如工程設計人員與其他高級技術人才等,其培養對象包括全時制職業學校、??聘咧械漠厴I生和同等學歷的人員。政策方面,德國職業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體系完善,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刺激科技與經濟發展,以及增加職業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發展,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直接干預就是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德國分別在1969年、1981年、1997年、2001年、2003年分別制定《職業教育的基本法》、《職業教育的配套法》、《職業教育改革計劃》、《職業教育報告》和《2010年議程》,針對經濟結構變革和經濟方式轉變對職業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以適應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教育;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71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66-02
互聯網是信息時代人們信息交流的首選工具,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是從上世紀的80年代末開始的,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網民規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梢娀ヂ撀摼W已經走入平常百姓家,并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2.53億中國網民的數量對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相適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類職業教育網站相繼開立,各類職業信息共享更加方便快捷。盡管如此,我們的職業教育滯后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一、職業教育的含義及其主要內容
職業教育分為技術工人層次的教育、技術員層次的教育、工程師或工藝師層次的教育。本人認為職業教育則是貫穿于人的教育全過程的職業化的教育和一部分繼續教育,通過對職業教育對象及職業教育進程中的人、財、物的管理與協調,其最終目的在于使教育對象獲得從事未來某種職業的全面的知識、技能。
職業教育根據職業教育面向的教育對象,以及所滿足的社會需求的層次性,職業教育可以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根據教育對象從事某種職業的時間順序,職業教育可以分為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表明,現代職業教育已經并正在從“終結性”轉向“階段性”和“終生性”,從單純滿足“就業需求”走向“就業和創業并舉”,職業教育內涵從“職業預備教育”延伸拓展為“職業預備教育和升學預備教育”或“人生預備教育”。
二、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的意義
1.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有利于降低職業教育成本。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是指培養每名學生所需的全部費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成本是培養學生所耗費的社會勞動(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其貨幣表現為培養學生由社會和受教育對象個人直接和間接支付的全部費用。互聯網應用于職業教育在降低教育成本方面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降低了時間成本,由于互聯網的發展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使教育對象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接受相關的知識、技能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職業教育的時間成本。二是降低了人員成本,互聯網所需要的人員數量遠遠低于常規的職業教育進程中所需的人員數量,極大地減少了人員耗費,進而降低了人員成本。三是降低了資金成本,互聯網應用于職業教育,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網絡資源共享可以實現投入少量資金完成全部進程。
2.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有利于對職業教育行為的及時監控,有利于組織者的勤政和廉政建設?;ヂ摼W的應用,促進了職業教育行為組織者政務的公開,使職業教育組織者內部的信息也是暢通的?;ヂ摼W的無界性,賦予了職業教育組織者內部和教育對象更大的監督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對職業教育某一職業教育進程的行為進行全方位的跟蹤。
3.有利于加強教育機構與教育對象及用人單位的信
息共享,防止職業教育偏離社會或國家需求方向,有利于實現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化,從而實現人才的國際間流動。
三、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有的教育體系不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己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大類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所構成的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但在結構功能上仍不能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需要。一是基礎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其他成才途徑被視為落榜后的無奈選擇。二是職業教育雖然在數量上有了較大發展,但長期被看作是單一的就業教育,其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合理愿望往往難以得到滿足。同時,各類教育之間缺乏銜接通道和方法,嚴格的招生和入學年齡限制、單一的學制,不利于受教育者多樣化和多層次的選擇。
2.現有職業教育模式不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模式處于僵化狀態,主要表現為:一是職業教育過度注重學校靜態教育,忽略了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動態教育。二是職業教育過度注重教育內容的規范化,忽略了職業教育的職業性。三是職業教育過于強調學歷化,忽略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實用性。
3.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資金不能適應互聯網快速
發展需要。從經濟角度講,職業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性質。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個人和接受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的企業外,社會則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實現勞動力的合理就業和合理流動,減少社會失業。而這些正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和應履行的職責。
盡管我國政府在職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但與國外相比,與事業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就顯得相當不足。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各級職業學校比普通學校要高出1~2倍的收費標準,在社會嚴重存在鄙薄職業教育的情況下,本應通過經濟杠桿即降低收費標準來引導和約束學生的分流,滿足家庭貧困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無疑會影響職業教育的生源。
4.職業教育的社會人才培養觀念不能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根深蒂固。通過“學而優則仕”,成為“人上人”變成衡量一個人是不是“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尺。因此,考上大學、讀上研究生就成為“人才”成長的一條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選擇路徑。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雜志與中青在線聯合發起的“2005中國技能人才職業聲譽調查”,有52.7%的人認為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達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去學習,技校的生源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后繼乏人。
5.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不能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力量特別是行業企業的參與。經過國家機構職能的調整,大多數行業主管部門不再具有舉辦和指導行業職業教育的職能。在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很多原來由企業舉辦的職業學校被關、停、并、轉。企業對技工的培訓不重視,很多企業無系統的技工培訓規劃、年度計劃及培訓制度。一些企業只重視對干部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忽視了對工人的培訓,有培訓往往也是短期的應急培訓。
四、應用互聯網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的新思路
1.轉變傳統理念,樹立與時俱進的創新職業教育理念。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全球在瞬間連成一個“地球村”,作為“生產”勞動力資源的職業教育要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須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一是要樹立職業教育多元化、開放式的教育理念。二是要樹立職業教育服務于個人進而服務于國家、社會的教育理念。三是要尊重個性化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著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拓寬學生成才之路的理念。四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樹立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學質量觀。五是要加快發展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高等職業教育。
2.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需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職業教育要獲得長足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扶持。因此,構建良好的職業教育政策環境至關重要。一是要加大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體現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責任,要建立職業教育經費合理分攤和有效供給的保障機制,增加投入的多渠道,為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堅實的條件保障。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實施對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保護政策。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和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政策機制。四是,加強社會輿論宣傳,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五是加強職業教育立法,創建良好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制環境。
3.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一是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體系和建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及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二是建立以就業率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產教結合,拓寬職前、職后培訓,以就業為導向深化創業教育。三是創建職業教育的特色教育、品牌教育,構建有效的校企對接。
4.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構建強大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敖逃年P鍵問題是教師。對于教育,興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師……”。互聯網快速發展絕不會消弱教師的作用,更談不上替代教師。相反,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強化教師資格審查,多面手與專業性并重,加強創造性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
5.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構建政府、用人單位、職業教育機構的信息共享平臺與保障信息安全。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要充分認識構建政府、用人單位、職業教育機構信息共享平臺和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同時要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建立信息共享的技術保障體系和管理體制。要加速職業教育機構的遠程教育的發展,構建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網站,通過加強信息安全建設,保證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6.重視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本優勢。世界人力資本的價值要大于世界金融資本和真實資本的價值之和。人力資本是指人類所擁有的思想和信息的儲存。職業教育則是實現人力資本最大化,實現我國農村人口壓力轉換為人力資本優勢的重要途徑。一是,重視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轉換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本具有重要意義。發展職業教育也是體現社會公平,幫助困難群體擺脫貧困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教育是他們改變生活的重要途徑。二是,探索面向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是實現人力資本轉換的重要途徑。三是,探索面向農村的分類職業教育,改變農業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實現人力資本轉換的另一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應用互聯網加強職業教育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步伐給職業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任重而道遠,但方向已不可逆轉,職業教育一定會在互聯網環境下不斷創新,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進程逐步完善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08-01-17).
http:///zhuanti/CNNIC21/baogao.doc.
[2]朱堅強.教育經濟學發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新浪網站教育頻道.
[4][英]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新華網.
[7]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47.
[8]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9][美]薩繆爾遜,諾德豪斯.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10][美]詹姆斯邁天.生存之路——計算機技術引發的全新經營革命(中譯本)[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11]馬建廣,劉純華.知識化生存——新經濟問題報告[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12]汪向東,等.中國: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13]吳興南,林善煒.全球化與未來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服務,信息與知識的傳播載體不再局限于課本,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占據了主流地位,并對學校課堂教育產生非常大的沖擊,成為影響傳統教育教學的重要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日常教學活動與互聯網已經不可分割,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1.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發生變化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講,學生聽”,是學生獲得職業教育技能知識的主要途徑,由于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差異等各種原因,每個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內容并不能完全理解,學生課堂聽課效果不佳。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發展、移動終端的普及應用,智能手機成為了學生的標配,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上網獲取信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教育的個性化需求,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學會主動獲取信息,分享信息,樂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更希望與教師或同伴交流,從而獲得了學習上的主動權。
2.對課堂教學秩序管理產生的影響
學校明文規定學生不能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但往往難以阻止學生偷偷看手機,瀏覽社交網站、打游戲。上課前,教師一再強調學生不能看手機,但在講課的時候,此起彼伏的各種聲音往往削弱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學生正常上課,也打斷了教師講課的思路,嚴重干擾課堂紀律和教學秩序。同時學生心理敏感,對手機的依賴非常強烈,如果強硬地收繳學生的手機,很可能會觸發學生反叛心理和過激行為,也發生過父母或者教師收繳學生手機導致學生跳樓的新聞事件。如何有效治理學生上課與手機的問題,是每個學校和教師面對的難題,簡單的“堵”和“禁”,未必是可行的辦法。
3.師生關系的角色調整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前的備課多數只局限于準備教材,對學生較少接觸和了解,較難知道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課堂上的講解方式簡單劃一,沒有對學生聽課情況進行及時了解。課堂上教師會采用提問的方式,往往回答問題僅局限于特定的幾個學生,大部分學生未參與。如果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學生與教師的教學節奏難以保持一致,最終導致出現學生聽課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教師和學生角色定位,學校需要與當今時展相適應的教育思想。課堂教學模式應該突顯學生為中心,師生交互式的教學模式積極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在移動互聯技術的推動下,以手機為媒介能更好地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課前和課后,學生還能及時與教師就課程中的問題開展持續的討論和交流。相較于傳統教學,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時間大大增加,這種模式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機會。
4.教師素養的綜合要求
時代在改變,社會在進步,教學不應只是對昨日的重復。對教師而言,一本教材講幾年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師不能只是灌輸學生課本知識。在移動互聯網的大信息推動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獲取課本知識,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課本以外的問題,教師要有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還要根據學科特點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這些都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手機APP構建移動課堂
堵不如疏,在信息技術的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與其千方百計地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不如利用手機APP打造移動課堂,讓智能手機變成學習教具,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把手機與課堂有效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利用手機APP,創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協作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手機APP建立班課教學平臺,打造班級移動課堂。
1.建立班課
登錄手機APP教師端,創建班級課程表,設置課程,導入班級資料,教師邀請學生加入班課,為日后課堂教學和師生互動搭建平臺,方便教師管理班級學生,??現課前手機簽到、考勤記錄等日常學生管理目標。
2.課前準備階段
一方面,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準備一些用于檢驗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小測試題、作業任務等,導入到教學平臺中,給學生。學生可以預習教材、查看學習要求,并完成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或測試提交情況,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設計課堂教學模式,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展開重點難點教學。
另一方面,方便教師構建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資源包括知識點的講解視頻,視頻時間不能太長,可以在網絡下載優質的課程視頻,也可以是教師自制的課程視頻,后者的視頻更受學生歡迎,因為教師錄制的視頻更符合學生聽課的進度和風格。另外還要準備與課程視頻相關的知識點測試題目,以便實時了解和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是否掌握相關的知識點。課件、教案等教學資源積累也可以與同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打造數據化的職業教育教學系統。
3.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時,教師通過投屏顯示講授內容視頻,學習完一個知識點后,教師利用手機實時課堂任務,通過教師客戶端把相應知識點的作業推送到學生手機的客戶端,現場檢查任務完成程度,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測試題,并可以對獲得的數據進行記錄和多種形式的統計分析,使教師能夠及時對教學內容或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積分獎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手機與課堂有效結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
課堂教學可以設計并組織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開展學生分組自主學習模式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作業、實踐答疑、互評等,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對知識的構建和表達能力的培養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投屏,每個學生可以即時在上面發表自己的觀點,評價和分享別人的觀點,發送圖片等,活躍了課堂氣氛,調整課堂教學節奏。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的講臺,學生可以跟隨教師的講解,與教師進行現場互動;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互動。這樣學生全程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課堂學習效率自然提高。
4.課堂的延伸
互聯網+背景下對商業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動等的改變,會計工作的許多方面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職能將從傳統的信息處理和提供轉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輔助決策,從事后算賬轉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由核算職能轉為管理職能,實現會計職能向業務前端嵌入。第二,互聯網+背景下,隨著電子發票的應用、支付模式的改變,會計業務不再是單純的記賬、算賬、報賬,而將更深入拓展到單位內部控制、投融資決策、項目論證、經營數據分析及運營風險管控等管理領域。第三,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快速發展與應用。企業借助這些新技術不斷加速轉型升級,會計流程、業務流程、管理流程將有機融合,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將融為一體。因此,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職能、業務、流程的轉變必然從思維方式、知識結構、技能要求上改變對人才的需求,即從原來對核算型會計人才的需求轉向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會計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樹立互聯網+教育理念,做好會計教育模式的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統籌考慮系統內部各個層次和各個要素,基于最高層次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ヂ摼W+教育是一種智慧教育,是會計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的推進器。因此,有必要基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管理系統以及會計學專業課程與教學三個層面做好當下會計教育的全局規劃與統籌安排。
首先,互聯網+背景下會計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離不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在未來會計教育離不開Web3.0,其可以為全新教育模式下的差異化、個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務提供信息手段支持。如大數據可以預測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存在的潛在問題,還可以發展預警系統,設計干預策略。
其次,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教育的??施離不開教育管理系統建設。會計學習管理系統是建立的網絡支持與服務平臺,用以實現師生間的教學、互動、評價、考核、分析、預警與干預。教務管理系統是融合互聯網+建立的相關數據倉庫群,升級與創新傳統教育下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建設、教學獎勵以及實踐教學。
最后,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教育的完善離不開課程與教學建設。學生的教育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互聯網+教育的用戶,學生需要熟悉管理系統的使用、網絡教學原理以及網絡課程設計的方式,以便于及時適應互聯網技術下的全新教育模式。在課程設計上,全新教育模式需要采用實體課程與網絡課程相互融合的機制。教學評價是對會計教育成效的檢驗,基于互聯網+的全新教育模式本身是一項嘗試,因而有必要構建系統質量、課程質量、教學質量、學習效率及學習效果等模塊,確定科學的評價指標,規劃動態的會計教育評價體系。
(二)完善教育管理,加強會計師資團隊的組織建設
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管理理念有待創新,有限教育資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活動的協調需要向會計的網絡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方向傾斜,并且會計教育管理中有必要強化網絡化管理意識,提升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的能力,重視對網絡資源的篩選。
對于新時期的會計教育,高校還需要加強會計師資團隊的組織建設。會計教師是全新會計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執行者,教師團隊的風格與氣質決定著整個會計教育群體的文化。互聯網+背景下對會計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會計教師深入分析與把握互聯網+對會計理論的影響、對會計行業的沖擊以及對會計教育模式的挑戰,通過持續化的知識發現、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提升自身能量,持續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進與創新,努力實現互聯網+會計+教育的有機融合。
(三)推進教學改革,將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教育模式落到實處
信息時代的發展是會計高等職業教學改革的根本動因,當今社會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順應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快會計教學改革的步伐,努力將融合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教育全新構想落到實處。
首先,注重對學生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升他們的會計軟件分析、設計、開發能力和會計信息化實施能力。會計信息化不同于會計電算化,其充分利用網絡實現信息的實時性和集成性,為信息使用者服務,提高決策的效率。通過會計教育過程向社會培養會計+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是未來會計教育的發展方向,要更加注重于學生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會計軟件開發、操作與維護能力,財務信息系統分析與決策能力,以及網絡通信技術運用能力的綜合性培育。
其次,完善會計課程體系,優化會計教材內容,改革教學組織方式,提升成績考核水平。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教學需要提升會計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開放性、系統性與創新性,以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并做好相關課程的銜接。在教學內容拓展上,要緊跟當前國內外會計理論的最新動態,融合互聯網+對會計領域的挑戰,盡可能采用案例分析與實務模擬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索會計發展的前沿問題,提升學生決策與創新能力。在教學組織上應盡可能借助于互聯網+,有效做好課堂教學與網絡教育的有機融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爭取運用多元化的組織方式、生動化的學習案例來提升學生的創新驅動力,基于學生視角為卓越會計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 實訓基地 4I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100-03
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應用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在智慧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大集合里的智慧職業教育、智慧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如何開展頂端設計,在完成實訓基地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實現“公共”“智慧”“服務”,探索這個問題的意義重大。
1 概念的提出
該文提出的4I建設模式是基于對國內外已有的眾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調研、了解的前提下,融合互聯網技術提出的。
4I模式包括:專業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professional)、院校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校企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管理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management)。
專業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professional):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分區域建設專業基地,實現不同基地不同課程的交叉組合,實現培養傳統行業升級為“互聯網+傳統行業”過程所需人才的目的。同時,實現設備投資最小化、設備使用率最大化。如果把每個分區域建設的專業基地比喻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島嶼,那么互聯網就是鏈接它們的跨海大橋。
院校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實現院校間設備、技術資源的共享。如果把每個院校比喻為一個城市,那么互聯網就是鏈接它們的高速公路。
校企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實現基地為企業用戶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持與服務;企業為基地提供生產、研發項目及資金支持。
管理間互聯(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management):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實現大數據環境下的基地智能管理,為自主培訓、體驗式學習管理制度的執行提供硬件條件。開放實訓基地管理系統的應用可實F遠程控制和管理,確保實訓室的開放和安全。對學生可限期授權,也可通過選課獲得授權,刷卡(支持校園卡)進入實訓室,通過觸摸屏派位,直接就位在打開電源進行自主學習、訓練。通過開放式管理系統,進一步提高了實訓基地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的學習環境,為教師的開放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持,為領導提供了準確的決策依據。
2 理論基礎
2.1 政策支持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早就對職業教育應當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過要求。因此,應用好“互聯網+職業教育”戰略思想,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需要,為現代智能制造業培養重要的技能人才的智能實訓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是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更為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撐。
2.2 技術保障
日漸成熟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為用戶實現跨專業交叉組合學習;實現院校間設備、技術資源的共享;實現基地為企業用戶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持與服務,企業為基地提供生產、研發項目及資金支持;實現大數據環境下的遠程操控、數據自動采集分析、基地智能管理等設想成為現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2.3 “互聯網+職業教育”大趨勢
傳統職業教育將升級為開放式實訓環境、以大數據為智能管理平臺、任由學習者任意挑選可實現多專業融合的學習培訓環境的“互聯網+”職業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意義深遠。極客學院創新上線,“互聯網+”職業教育不但可以在線上教育平臺提供職業培訓,還可以實現更多的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等功能?!盎ヂ摼W+職業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2.4 國內已建公共實訓基地的經驗
公共實訓基地具備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等特點,是提高職業培訓和培養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平臺。國內許多地方已經建成并使用的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運行經驗給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與借鑒。
上海市公共實訓基地的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兼具有職業技能實訓與職業資格鑒定雙重功能。深圳市公共實訓基地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和員工培訓的企業、行業協會、社會培訓機構和職業院校。青島市職業教育現代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是全國第一個由中央和當地政府財政共同投資建成的區域共享、覆蓋城鄉、公益為主的大型實訓基地。無錫市公共實訓基地定位于為企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培養產業一線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平臺,具有引導性、補充性和置換性三大功能。紹興市公共實訓基地主要面向紹興籍學生,完善人才培訓工作,為企業和用人單位提供滿意的培訓項目和服務。
3 建設的思路
3.1 4I模式的“互聯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思路
由于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產生,社會用工崗位必將導致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方向轉變。培養復合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現在的中職學校與高職銜接,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公共實訓基地是走質量生存的必由之路。
思路:以“互聯網+”戰略思想為指導,通過省專家指導,企業參與,系統設計,兼容共享,學校承擔具體建設任務。
目標:服務區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辦學模式、培養模式和基地運行模式,為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為中高職銜接及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奠定基礎。
3.2 攜手企業,共建基地
成立“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與企業密切合作,努力實現“企業設備、技術進基地共建環境;企業技術人員進基地共建師資;企業生產加工標準、操作流程進基地共建課程;企業制度進基地共建文化;企業生產任務進基地共建實訓(教學);企業新員工進基地共建培訓;企業新技術、新設備進基地共建(新技術)普及、推廣平臺”的7大共建目標,并給此目標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實現攜手企業,共建“互聯網+”公共實訓基地。
4 建設的意義
以“互聯網+職業教育”戰略思想為指導,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打造“智慧”專業技能實訓基地,完成實訓基地復合功能的創新建設,最終實現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服務學生的目的意義在于以下方面。
4.1 對升級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現實意義
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互聯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為導向,通過組建新興專業,按照職業崗位和技術活動需求設計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與之配套的專業互聯型公共實訓基地,與企業共同開發項目,創新培養應用技能,這種建設模式的探索,對升級中職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4.2 對職業院校主動適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直接服務具有現實意義
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以企業實際工序為流、以技術標準為培養目標的基地建設模式與新形勢下傳統行業升級的需求實現了無縫對接,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直接服務。
4.3 對提升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意義的認識、完善建設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調研、探究、完善建設思路,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基地的建設思路、細化建設環節、深化合作機制、優化資源配比。這項工作對提升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意義的認識、完善建設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4.4 對實現“政府主導、學校管理、校企共建”,達到社會、企業、學校“多贏”目的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特點,產業發展呈現新趨勢,客觀要求職業教育必須提供支撐產業升級的新能力。“互聯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思路就是順應這一現實形勢提出的,這一探索對實現“政府主導、學校管理、校企共建”,達到社會、企業、學?!岸嘹A”目的具有重要意義。
4.5 對創新跨界思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互網+職業教育”一方面要求職業學校培養專門人才,另一方面要求職業學校實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系統化、融合化、綜合化,搭建通用能力平臺,培養復合型人才。破除重顯性技能,輕隱性技能的傾向,增強學生發展潛力和后勁。針對智能制造、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崗位能力要求,針對省電子信息公共實訓基地的設備情況,設計課程體系,制定了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方案,修訂了課程標準、技能鑒定標準、基地建設標準、教師標準,推進了專業升級,創新了跨界思維的人才培養模式。
4I模式的“互聯網+”公共實訓基地較以硬件實物為主的傳統公共實訓基地具有虛實結合、設備使用率高、易于實現開放式實訓、易于實現智慧管理,能更廣義地體現“公共”二字的優勢。但由于4I模式的公共實訓基地運營模式比較新、運作載體的虛擬化數字化平臺建設還不夠完備、有效教學資源大數據不夠豐富、物聯技術局限性等現實原因,會給公共實訓基地的運作帶來很多問題,如虛擬實訓基地很難開展實訓載體以硬件為主的訓練、即時評價存在統計風險等現象。比較之時,優劣之處勢均力敵,但在“互聯網+”洪流面前,在完成實訓基地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實現“公共”“智慧”“服務”這6個字是值得深思的 。
參考文獻
[1] 賁志宇,孫穎.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系統化建設實踐與研究[M].沈陽出版社,2013.
[2] 解繼麗.“互聯網+”引領教育改革新趨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30(2):85-88.
[3] 梁克瑞,徐廣智,陸玲.基于工作過程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J].技術與教育,2014(2):35-37.
[4] 彭曉蘭.基于“產學融合、實境育人”的專業建設方案[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5] 王曉平.“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木雕設計與制作專業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312.
[6] 王俊山,楊天英.基于專業群理念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0):25-27.
[7] 姚曉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研究的文獻綜述[J].成功:教育版,2013(24).
[8] 朱雨蘭,鄒定南,陸春其.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建設之專業產業化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9):19-21.
[9] 馬越超.基于內外互融的5D式實訓室管理模式探索及分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3(2):226.
[10] 譚靜.中職生職業技能訓練現狀與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1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全文)[Z].
[12] 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Z].
[13]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Z].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創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3-0137-03
一、互聯網教育行業的細分與優勢
(一)互聯網教育行業的細分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運用網絡、多媒體和多種交互手段進行系統教學和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聯網教育由計算機及基礎網絡設施、教師、教學平臺、教學內容、學習者等基本要素構成,也稱為“在線教育”??梢詮膬蓚€維度對互聯網教育行業進行劃分,一個是根據用戶年齡層將在線教育細分領域分為五種,第二個是根據內容進行劃分。見圖1。
圖1 互聯網教育行業細分領域
(二)互聯網教育行業的優勢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教育企業的形式、內容都越來越豐富,且互聯網教育逐漸顯現出優于傳統教育的特點,分別是:
(1)突破時空限制;
(2)使學習變得輕松,真正能實現有問必答;
(3)方便高效便攜;
(4)教育的質量和水準都有所提升。
基于這些優勢,互聯網教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愿意嘗試這種新型學習方式。
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歷程
中國互聯網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歷經十幾年時間發展到現在可以劃為第四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網校形式的互聯網教育,即以網絡為介質的遠程教育平臺,將師資力量用互聯網手段分享。一部分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的網校如四中網校,還有一部分是1999―2000年左右,傳統培訓學校轉戰線上,如新東方網校等等。同時,線下培訓機構開始快速發展,如學而思、學大教育,等等。
第二個階段:2006―2010年期間,出現了以新東方為首的一波赴美上市的,但整個在線教育行業仍處于發展緩慢的時期。到2012年,美國MOOC、可汗學院開始流行,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國新興互聯網教育企業開始進入市場。
第三個階段:2013年開始,我國互聯網教育事業爆發,在線教育呈現井噴式增長,資本市場投資火熱,形式、內容也呈現多樣化形態,有行業人士把這個階段定為互聯網教育的新元年。
第四個階段:2015―2016年,國家教育政策的放寬導致赴美潮流開始減弱,很多公司選擇回歸國內A股。同時,還有上市公司大量收購和并購,很多教育機構掛牌新三板,眾多新興在線教育機構出現。
從以上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前期互聯網教育發展緩慢是受制于外部環境的發展即互聯網、電腦等技術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從終端用戶來講,還未形成接受線上教育的習慣,且有些人對網上授課還不信任,加上付費意識還沒有養成,導致發展緩慢。
三、互聯網教育發展現狀
(一)市場規模
中國教育產業正邁入“黃金時代”,整體行業規模和市場活躍度都處于擴張階段。2015年,中國教育產業的總體規模為1.6萬億元,預期至2020年這個數字將增長至近3萬億元,并實現12.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15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 111億元人民幣,2010―2015年間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2.9%,預計2018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 680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將保持這個增長率繼續穩步發展,特別是培訓領域,包括早教、K12培訓以及職業培訓,都將成為未來的主力增長點。見圖2。
圖2 2016―2018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預測
(二)對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AMC模型的分析
目前,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百花爭鳴,細分領域眾多且發展階段差異化明顯,整個互聯網教育市場基本處于探索和市場啟動期,且廣受社會各界關注。見圖3。
圖3 2015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AMC模型
1.探索期
目前,興趣教育、留學教育、學前教育處于探索期,創新型廠商不斷出現,資本市場長期關注,市場緩慢進入培育期,商業模式尚不清晰。
興趣教育:初創階段企業占主流,產品呈現多樣化形態,涉獵范圍廣泛,屬于非剛需性的慢熱細分領域;用戶市場處于萌芽培育期,尚未形成良性的盈利模式,在互聯網上仍處于探索期。
留學教育:潛在用戶范圍廣泛,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線下中介轉移線上,同時平臺式在線留學機構出現。但各自發展階段參差不齊,缺乏標準化產品,盈利模式穩定性較缺乏。
學前教育:用戶規模在不斷擴大,大量廠商及投資方涌入,廠商提供的產品/服務嚴重同質化,市場競爭激烈;商業模式不清晰,多以融資或并購為主要資金來源,形成規?;袌鋈孕钑r日。企業類型主要以創業型企業為主。
2.市場啟動期
目前,綜合平臺、K12教育、外語教育處在市場啟動期。產業領域主流廠商逐步確立,成熟的商業模式出現,市場進入快速推廣期。
綜合平臺:現階段主要由BAT、YY等互聯網巨頭占據,整體處于啟動初期?;ヂ摼W巨頭介入綜合平臺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投資,為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創業型教育平臺出資;二是獨立或與其他傳統線下教育機構合作,搭建全領域跨度的綜合性教育平臺。目前尚未找到較清晰的盈利模式。
K12教育:需求旺盛且基本為剛性需求,市場規模巨大并且還在逐步增加。產品的標準化程度較高,大多以網校為平臺,在線提供教學視頻、教輔資料文本等這類產品的盈利模式基本以都是付費購買的模式為主。
外語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剛需性,市場規模巨大,用戶需求強烈,產品呈現多樣化趨勢。大型傳統上市教育機構雄霸市場,新興已獲融資的初創企業發展迅速,整個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3.高速發展期
目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處在高速發展期,主流廠商進入IPO階段,市場規?;鲩L,產品應用逐步成熟,市場門檻提高。高等教育受到國家政策的壁壘性限制,在教育資源獲取以及用戶市場方面具有很強的封閉性特征。但在國務院宣布“取消和下放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的行政審批”政策后,這一細分領域將迎來潛力巨大的市場發展。加上從國外引進的MOOC教學模式帶動了高等院校以及互聯網企業的重視,用戶規模正在高速增長。
(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
在國家政策、市場剛需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潛力巨大。
1.所占市場份額
2016年,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在整體互聯網教育市場中占30.2%,僅次于高等教育,排名第二。用戶參加職業教育目的明確、主動性強、付費意愿高,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外語、 IT、會計等考試和資質類課程受到用戶青睞。見圖4。
2.互聯網職業教育企業類型
互聯網職業教育企業可以分為視頻/網路課程類、題庫類、綜合平臺類,每個領域都具有相關企業代表,競爭較為激烈。
3.互聯網職業教育處于高速發展期
目前,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目前處于高速發展期,以會計考試、 IT技能、外語培訓等成熟行業領域的企業領先。BAT主要布局教育平臺,優勢在于資金雄厚并且本身自帶巨大流量,目前處于務實者象限。隨著不斷創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創新者象限的企業可以通過提高投入產出比、加強品牌曝光度等途徑向領先者象限轉移。見圖5。
四、關于互聯網教育行業進行創新的建議
(一)實行社區化
互聯網教育會改變人們教育和學習的方式,可以將一群興趣相同的人會聚集在一個社區里,實行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學習,并且進行知識的分享和傳播。
(二)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
互聯網教育行業要發展得更好,就必須把更多的知識、經驗傳遞給缺乏教學資源的地區,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三)廣泛運用智能設備
互聯網教育行業要廣泛運用人工智能、高科技硬件等智能設備,使得線上體驗優于線下,提供更優質的教育?;ヂ摼W教育的興起為教育O2O的發展帶來機會,把線上和線下資源融合起來,提升教學效率。
(四)運用大數據
互聯網教育行業通過運用大數據,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改變,比如,基于大數據和云,教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進度,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五)使用新技術形態
當投資人厭倦了在線外教、題庫、拍照搜題之后,互聯網教育行業要發展得更好,必須使用在線一對一教學、機器人教育、3D打印、電子筆、主觀題測評等新技術形態。
參考文獻:
[1] 呂森林.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6,(4).
[2] 張蕾蕾.互聯網教育企業的品牌傳播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職業學校;數學教育
前言:“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與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方式。受“互聯網+”的影響社會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時代。在此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作為一名職業學校數學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對挑戰,并結合時代特色,進行數學教學改革,已成為關注的重要課題,具有一定研究價值。
一、“互聯網+”時代下職業學校數學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數學作為職業學校素質教育中的的基礎性學科,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使社會對人才培育要求發生了改變,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專業化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職業學校,其各學科教育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1]。因此,為更高的明確時展需求,提升數學教育教學質量,筆者依據實踐教育經驗,采用調查分析法對之職業學校數學教育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
調查對象為本校560名師生,其中學生問卷489份,教師7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調查內容包括師資隊伍建設、學生數學學習觀念與方法、數學教材設置、數學教學方法等。調查顯示,在“互聯網+”時代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法以及學校數學教師等均面臨一定的挑戰與機遇。
(一)在“互聯網+”時代下,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一定的化,而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育的重要機構,其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以及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背景下,數學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已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增強互聯網思維,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成為“互聯網+”時代給予職業學校數學教育的重要挑戰[2]。然而,事物的雙面性原則,使職業學校數學教育在“互聯網+”時代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中的有效應用,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了便利,不僅豐富了數學教學資源,其“微課”、“慕課”教學方法的運用,進一步提升了職業學校數學教育課堂的開放性發展,推動了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對學生以及教師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意義。
(二)在“互聯網+”時代下,職業學校數學教師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教育”推動了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程,而信息化技術在數學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有效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通與溝通,在彼此溝通過程中,教師不僅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數學學習興趣與能力有效較為清晰的認知與掌握,對自身視野的開拓,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機遇[3]。此外,教學資源信息庫的建立為數學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利用,教學軟件的運用,降低了教師工作負擔。
但是對于教師而言,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對信息技術在職業學校教學中的認知有限,對各類教學軟件的應用并不理想,數學教師教學視頻制作能力不高??梢娀凇盎ヂ摼W”時代下,職業學校數學教師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加之,職業學校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并不樂觀(表1),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職業學校數學教育深化改革成為挑戰。
二、“互聯網+”時代下職業學校數學教育改革對策
(一)革新教育教學觀念
在“互聯網+”時代下,為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促進職業學校教育的多元化發展,職業學校數學教師應從數學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出發,克服“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化對數學教學帶來的挑戰。例如,一方面通過轉變自身教育教學觀念,突破傳統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存在的影響性,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現代化建設與發展。另一方面,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借助信息技術、虛擬平臺等為學生創設開放性教學環境,或通過“慕課”、“微課”以及虛擬游戲等方式方法,革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二)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首先,職業學校應注重優秀教師隊伍的構建,通過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訓機構,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使教師能過準確掌握各項信息技術,熟練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講授。其次,通過組織計算機教學課件制作競賽、信息化教學交流會、公開課等形式,提升職業學校數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此外,教師自身在業余時間需通過不同學習或前輩交流的方式,進行自我強化,開拓視野,提升實踐能力。
(三)完善教學條件
“互聯網+教育”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觀念,也改變了傳統教育方法與教學模式。因此,為推動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為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應注重教育硬件、軟件等設施建設的投入。例如,通過設置多媒體教室;編制符合時代需求與學生發展的數學教材;創設教育教學軟件,如各類辦公軟件、PPT教學軟件、視頻編輯軟件等,為數學教學信息化發展奠定基礎;通過配置教育資源搜索平臺或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為數學教師教學提供優秀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教學自主參與性。
結論:總而言之,基于“互聯網+”時代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已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職業學校數學教育工作者,應明確認知本學科在職業教育教學的特殊性,并有效把握“互聯網+”時代下所面來的挑戰與機遇,通過革新觀念、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建立完善學科教學機制等方法,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求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英.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改革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6,(2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