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6 11:0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膝關節僵硬;訓練;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02-91-03
High-quality patient care and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SUN Yanl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Jili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angchun 130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are and th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Methods 157 cases with Fractur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ll of them Underwent internal fixation,79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7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to implement quality care. We compared knee flexion good rate,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knee flexion good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ining methods, duration, training frequency, precautions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level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are satisfaction scores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Knee stiffness; Training; Nursing
膝關節僵硬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下肢骨折后一種常見并發癥,骨折愈合后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發生率高達96%,關節附近的骨折術后發生率可達到100%[1-2]。 膝關節僵硬對患者的步態、功能及整體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如不及時防治可導致關節強直,造成患者終身殘廢。正確的功能鍛煉可維持和恢復膝關節功能,預防關節僵硬的發生[3]。本研究對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行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觀察對康復訓練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骨折患者157例,均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男102例,女55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6歲,平均(41.9±6.8)歲;病程12d~8個月,平均(2.7±0.4)個月,股骨髁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31例,髕骨骨折35例,脛腓骨骨折52例,術前膝關節活動度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積極配合。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采用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為患者實施連續的護理及系統的康復訓練教育,由分管責任護士監督完成整個訓練過程。
(1)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颊叩南リP節屈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比較[n(%)]
組別 n 優 良 可 差 優良情況
研究組 79 66(83.54) 9(11.39) 3(3.80) 1(1.27) 75(94.94)
對照組 78 49(62.82) 14(17.95) 9(11.54) 6(7.69) 63(80.77)
x2 8.95
P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組別 n 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滿意度(分)
訓練方法 持續時間 訓練頻率 注意事項
研究組 79 74(93.67) 72(91.14) 76(96.20) 67(84.81) 97.53±16.89
對照組 78 51(65.38) 38(48.72) 49(62.82) 25(32.05) 91.08±14.72
x2 7.58 12.39 9.62 14.07 5.21
P
伸功能受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會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向患者講解膝關節僵硬的預防、治療方法、康復訓練中的注意事項,使患者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在功能鍛煉時能積極主動的與醫護人員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2)康復訓練指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降低關節僵硬發生率,并可有效伸長攣縮的軟組織,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被動加主動的原則[4]。術后6h協助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鍛煉肌肉緊張度,做踝關節屈伸活動,收縮運動的時間為5~10s,放松運動的時間相同,反復收縮,40~90次/d,分2~3次完成。術后3 d,將活動范圍及活動量逐漸增加以達到恢復肌肉力量,加大關節活動度的目的[5],患者取仰臥伸腿位,收縮股四頭肌,將患肢足跟緩緩向臀部滑動,使膝髖屈曲,足尖朝前,持續5s,放下肢體,放松肌肉5s,如此反復,40~60次/d,分2~3次完成[6]。功能訓練的量的調節要以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為依據,標準為患肢出現疼痛但患者對疼痛可耐受。
1.3 評價標準
(1)將療效評定為優、良、可、差四個級別,優為膝關節屈曲度在100°以上者,可參加勞動和工作;良為膝關節屈曲度在80°與100°范圍內者,不影響日常生活;可為膝關節屈曲度在70°與90°范圍內者,部分影響功能活動;差為膝關節屈曲度在50°以下者,癥狀體征無明顯緩解,優良率=(優+良)/該組總例數×100%[7]。(2)康復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預防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知識調查表對患者的康復訓練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調查,該調查表共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訓練方法、持續時間、訓練頻率、注意事項。將每個方面知識掌握情況分為全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個等級。(3)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包括5個方面:服務形象與意識、護士工作能力、病區管理、健康教育、關愛與溝通,每個方面的滿意度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分別賦予相應的分數,5分、4分、3分、2分、1分,該項調查滿分為110分[8]。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組間比較用t檢驗、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訓練方法、持續時間、訓練頻率、注意事項等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的重要活動和負重關節,有傳遞負荷、保存動量和提出供包括小腿在內的活動動力匹配的功能,膝關節功能的好壞關系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9-10]。股骨、脛骨、髕骨等相關骨骼創傷術后發生關節僵硬主要是由于肢體關節部位骨折、手術后固定時間較長、沒有及時進行功能鍛煉等影響靜脈和淋巴液回流導致局部瘀血[2],給患者的治療及康復的信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預防術后膝關節僵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康復訓練是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有效方法。
本次結果表明,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膝關節僵硬是膝關節附近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在骨折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是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有效護理措施,優質護理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患者膝關節僵硬的預防作用較好,可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屈曲度,更好的了解康復訓練知識,護理滿意度更高。
[參考文獻]
[1] 章靈君.骨折后膝關節僵硬的臨床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4,21(9):58-59.
[2] 樓繡華,高雯,吳凱琳.中藥外敷聯合穴位按摩預防下肢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僵硬[J].護理學雜志,2013,28(12):40-41.
[3] 呂勤,盤雪梅.玻璃酸鈉與CPM功能鍛煉聯合應用在外傷性膝關節僵硬患者術后康復的臨床觀察[J].齊齊 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4):1793-1794.
[4] 馮桂敏.早期康復鍛煉在骨科膝關節僵硬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597-2599.
[5] 孫英霞,羅新,呂坤芳.下肢創傷骨折術后預防膝關節僵硬的功能訓練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3):82-85.
[6] 李興華,唐杰,周緒琴.骨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預防患者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7):803-805.
[7] 王曉梅,周會菊.優質護理服務預防下肢骨折患者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河北醫藥,2014,36(19):3019-3020.
[8] 鄭麗嬌,林鳳英,李佩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4,28(10):3613-3615.
[9] 周笑珍,鄧珍良.早期康復訓練對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0):154-155.
[10]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45.
[11] 劉翠芬,謝志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膝關節功能鍛煉指導[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7):874-876.
[12] 黃淑明,蘭樹華,鄭榮宗.股骨遠端骨折術后伸直性膝關節僵硬的治療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7):644-646.
[13] 段春華.優質化護理在膝關節病變非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5):111-112.
【關鍵詞】老年股骨頸骨折;康復訓練;體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3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83-01骨質疏松、老年髖周肌肉群退變、反應遲鈍或遭受嚴重外傷導致的股骨頸斷裂都被稱為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這是因為老年人內因骨強度下降,股骨頸部張力骨小梁變細,有的甚至消失,股骨頸的生物力學結構削弱,再加上老年人髖部周圍的肌群退變,對于應力反應降低,在應力較大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很大的外力沖擊也會發生骨折,發病后患者髖部有明顯疼痛,腹股溝中點附近有壓痛或縱軸方向有叩擊痛,骨折部位腫脹,且會發生關節功能障礙,臨床治療上主要有外固定、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方法,有資料顯示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康復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探討其康復訓練內容和特點,本組研究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了詳細分析,具體內容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2±5.5)歲,其中27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3例合并高血壓,具體骨折分型:28例患者頭頸型骨折,22例患者經頸型骨折,10例患者基底型骨折。手術方法:全麻或硬膜外麻醉,12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療,33例患者進行螺紋釘內固定治療,10例患者進行股骨頭和全髖置換術治療。
1.2康復訓練方法
1.2.1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為手術治療創造了積極條件,護理人員需督促患者保證充分的休息,骨折部位進行牽引或皮牽引,注意牽引時力道適中,防止對患者患處的再損傷,注意皮牽引的力道不要超過5千克,牽引重量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決定,一般維持在體質量的1/7,懸空牽引重錘,牽引繩與患肢長軸平行,防止斷裂和滑脫,定期觀察患者的牽引情況,并對異常情況進行糾正和調整,定期協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瘡的生成。
1.2.2術后康復訓練術后患者臥床時取平臥位,為防止嘔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患者頭部可略偏向一側,保證呼吸通暢,兩腿之間可以放入軟枕,保持患肢的中立位,適當外展一定度數,并穿防外旋鞋,防止關節畸形或假體脫出。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肌力狀態進行被動運動,在患者發病3天后即可對患者進行按摩等被動訓練,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按摩過程中注意力度的掌握,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可增加重復按摩的次數。在拔除引流管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康復訓練,收縮和舒張患者的四頭肌,每天3次,每次持續30分鐘,根據患者的最大耐力調整訓練量和次數,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情況下協助或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運動。主動或被動訓練時,訓練量和時間逐漸增加,具體增加強度根據患者的自身耐力決定。為了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隨著患者的恢復,訓練量需要逐漸增加,康復訓練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常規指標,分析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可應用康復器協助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自行進行抬腿聯系,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并促進全身運動。2結果
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后,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癥的方式。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退化,多有程度不同的骨質疏松,再加上生理代謝的原因在輕微的外部創傷下也有可能發生骨折,骨折發生后患者髖部有明顯疼痛,關節功能障礙,不能站立和走路,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及時采取措施診治,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本組研究中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還進行了心理及并發癥的護理,因為老年患者聽力及反應能力可能比較遲緩,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保持認真傾聽的態度,耐心詢問患者的需求,并盡量滿足,在增強訓練強度前親切詢問患者的感覺,分析其最大耐受力,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認可患者的進步,并告知患者的恢復情況,言語鼓勵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的信心,爭取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老年患者合并基礎疾病較多,病情復雜,容易發生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針對常見并發癥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無法自行移動,為防止褥瘡的生成,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護理。術后患者大都有惡心嘔吐的癥狀,再加上長期不運動,腸胃功能退化,容易發生便秘,因此護理人員需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在保持充分營養支持的情況下合理應用藥物輔助治療,防止血壓增高等癥狀的發生。經過護理人員的康復訓練后,本組患者均痊愈出院,且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1]楊學萍,仇春梅,張麗華,姜翠娟.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3):159-161.
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A)已成為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常見的治療方法[1]。THA可以及時、有效地緩解疼痛,重建髖關節功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病人功能康復的重要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對8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康復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42~90歲,平均年齡69.5歲。骨折類型:頭下型骨折36例,經頸型骨折40例,基底部骨折4例;Garden分型:GardenⅡ型21例,GardenⅢ、Ⅳ59例;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壓、肺部感染等其它疾病。63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17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其中全髖置換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體20例,混臺型6例,骨水泥型37例。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病人常擔心切口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而不敢活動,我們主動與病人溝通,反復強調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只有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才能取得較好的手術效果。同時幫助病人控制和調節心理狀態,告之樂觀的精神狀態有益于康復,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本組有7例病人急于求成,術后要求馬上活動,我們指導其掌握合適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量力而行;5例過于謹慎的病人,術后不敢活動,我們消除其疑慮,鼓勵并幫助訓練,最終所有病人均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2.2 飲食護理:60歲以上的老年人脾胃虛弱、胃腸道功能減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癥、貧血,造成術后組織修復能力低下,致傷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是術前準備的重要內容。飲食中應遵循“軟、精、細”的原則,適當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尿路感染。對胃納差、進食少的患者,采用靜脈補充營養的方法改善全身狀況。本組有12例患者采用靜脈補充營養的方法。
2.3 術前康復指導
2.3.1 訓練床上排便:術前3 d練習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時,將骨盆整體托起,從健側置人便盆,不可牽拉、抬動患體,以免造成假體脫位。
2.3.2 患肢康復訓練:指導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康復訓練,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繃緊一放松,如此循環。直腿抬高運動:伸直膝關節,背屈踝關節,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10 S后放松10 S。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運動及踝關節的伸屈運動等。本組有9例因年齡較大直腿抬高運動做不到位,空中停頓時間
2.3.3 臀部肌肉訓練方法:無外展受限的患者取健側臥位,指導做外展髖關節的主動運動,外展受限的患者,協助其做外展髖關節的被動運動,30~50次/組,3~4組/d。
2.4 預防并發癥
2.4.1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術后1~4 d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發生在股靜脈。本組80例均預防性使用速避凝,其中52例使用速避凝0.4 ml(0.4 ml/瓶)臍周皮下注射預防性用藥3d,18例高危病人預防性用藥7 d。同時麻醉作用一消失即進行踝關節伸屈運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80例術后均未使用止血藥,以減少因止血藥可促進血液凝固而增加血栓危險的發生。經密切觀察,本組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
2.4.2 預防髖關節脫位:術后避免患側臥位,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平臥時兩腿間放置“T”形墊,患足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內收內旋。搬運病人時,一人托住患側髖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側髖部和下肢,其余人協助,避免動作不協調而致髖關節脫位[2]。本組1例因病人不合作,患側臥位后致髖關節脫位,經患肢脛骨結節牽引后復位。
2.4.3 預防感染:除術前及時治療感染病灶外,術后重視各項無菌操作。與有感染傷口病人分開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導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對年老體弱者常規給予霧化吸入每天2次;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切口滲液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觀察體溫變化,監測血常規;對留置導尿管者應加強會陰護理,每天用碘伏消毒會陰,指導多飲水,定時開放導尿管,爭取術后2~3d內盡早拔除導尿管口。本組有3例患者術后4d傷口紅腫,予以碘伏濕敷換藥后,順利拆線。本組均無泌尿系感染及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
2.4.4 預防壓瘡:病人因術后疼痛不愿多動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極易發生壓瘡,因此,術后應臥氣墊床,每隔2~4 h讓病人借助床上牽引架及健側肢體輕輕抬高臀部,緩解壓力,用50%紅花酒精按摩或溫水擦拭骶尾部及骨突部位的皮膚,保持床單位的干燥、平整。本組病人無壓瘡發生。
2.5 術后康復訓練方法
2.5.1 手術當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進行患側足趾及踝關節主動伸屈運動,按摩下肢肌肉3~4次/d,10 min/次,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2.5.2 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雙上肢伸屈運動及深呼吸運動,以鍛煉上肢肌力,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同時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臀肌等長收縮訓練,30~50次/組,3~4組/d。
2.5.3 術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將床頭抬高45°~60°。練習坐位,4~6次/d,20~30 min/次?;贾_始做CPM機運動,一般從20°~30°開始,2次/d,2 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術后2周要求達到屈髖90。(但不能>90°),本組除10例外均能達到。除CPM機運動外,還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30~50次/組,3~4組/d。
2.5.4 術后3~7d練習床邊站立,雙上肢用力支撐練習步架上,雙下肢稍后移,然后囑病人抬頭,挺胸,做骨盆前移動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搖擺練習:扶雙拐或習步架,上肢負重,同時雙下肢伸直,置輕度外展位,站穩后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髖練習: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過調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髖角度;術后8~14d可開始扶雙拐或習步絮下地進行負重行走練習。每日3次或4次,每次50~100步.以后逐漸增加,每次步行后休息15~30min。需在醫生保護下進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勞為度。骨水泥型術后1周后即可,非骨水泥型適當推遲l周。行走練習主要注重步態訓練:開始時囑患者雙手持助步器,雙眼平視,腰背伸直站立lmin。待站穩后向前行走,步態自然,行走時不要拖步,不要跛行。每日2次,每次5~10m逐漸增加,待助步器行走能保持平衡和穩定。
2.5.5 出院指導選擇病人出院前1天及出院當天有家屬在旁時進行出院指導。(1)指導患者堅持按出院前訓練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時進行,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防止關節腫脹和疼痛;(2)術后3~6周可逐漸恢復輕微的日?;顒樱苊鈩×业捏w育運動;(3)術后6周內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雙叉;不要患側臥位,側臥時患部前后各放一軟枕;不要坐軟沙發或矮凳子;不要彎腰拾東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廁,使用坐廁時防止身體前傾;(4)3個月內扶拐免負重行走,穿防滑平底鞋,注意安全,防止摔倒;(5)加強營養調理,防止感染;(6)復診時間為術后1.5~2個月,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診。
3 結果
本組80例病人經過術后隨訪3~6個月,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有4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有11例,生活能大部分自理的有20例,部分依賴的3例。80例患者均無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
4 討論
THA的目的在于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關節功能狀態,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護理中發現,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訓練意識淡薄、依賴性強、主動性差,對醫護人員的指導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在護理過程中要不厭其煩地向病人講解康復訓練的意義及主動活動練習的重要性。通過幫助病人建立正確的康復訓練意識,并采取辨證施護的康復指導方法,使病人按計劃進行正確的康復鍛煉,才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 老年; 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個高發群體,同一般骨折群體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等基礎疾病,而加之自身肢體功能的下降,術后恢復相對較慢,如術后康復過程中不能堅持功能鍛煉,可能遺有肢體功能障礙。近年來,我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老年病人進行住院期間康復性護理及指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齡56~79歲,平均63歲。入院后均行X線及膝關節CT檢查。按Schatzker分型標準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隨機分為兩組,護理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兩組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礙者,嚴重基礎疾病影響康復訓練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入院宣教,普通護理及骨科常規護理,飲食指導,協助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引流量觀察等,治療組給予康復性護理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2.1 手術前后心理護理 心理干預在老年骨折病人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對較差,性格獨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認這一點,拒絕別人幫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觀心理,甚至拒絕手術或術后康復性訓練,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對于老年人骨折的特點,骨骼質量下降的原因等進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緒得到舒緩,充分認識自身骨折的特點及康復訓練的意義,積極配合治療。通過交流和溝通,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心理狀態,解除患者恐懼及憂慮心理,將術后康復內容向患者適度地解釋和說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術后早期康復護理 手術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協助患者作患肢踝關節、跖趾關節的被動內、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轉等動作,每天每個動作120次左右,并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主動自足進行上述關節運動。
1.2.3 術后中期康復護理 手術后8~21d,在早期康復護理的基礎上,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力量訓練,即平臥位主動收縮股四頭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訓練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產生膝關節的微動,對于正確的收縮股四頭肌的方法給予指導,在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時,可能產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適,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說明及指導,消除患者認為可能影響骨折愈合的顧慮。
1.2.4 術后晚期康復護理 手術3~4周以后,囑患者做主動的抬腿訓練,輔助患者固定膝關節,以免產生骨折處反?;顒?鼓勵患者配合康復護理訓練,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對患者膝關節局部做按摩護理,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環,協助患者做仰臥位主動抬腿、側臥位外展、膝關節屈伸、內外旋動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勵患者作主動屈伸膝關節、靜態負重、原地重心轉移及跨步練習。依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并限制患者過度活動,告知患者過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處的斷裂,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減少患者的急躁情緒。
1.2.5 出院前做康復性護理指導 患者出院前,詳細告知膝關節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在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并對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給予說明,6個月后做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1]。
1.2.6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完成,采用兩組計數資料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術后半年膝關節功能優良率86.7%,對照組優良率為70%,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質量下降,強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發生骨折,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數屬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后肢體固定時間較長,容易發生膝關節僵直等并發癥,影響膝關節功能,老年人優于自體身體條件等限制及心理特點等原因,常不能進行主動功能恢復性訓練,而有條件的、盡早的主、被動功能活動是防止骨折后并發癥發生,關節功能減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縮,相鄰關節的主動運動,膝關節的伸屈運動均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癥消退,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老年人心理倔強,對于術后的恢復常有過高的期望值或絕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絕恢復性訓練,而有的病人則自行增加訓練強度,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認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同時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質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性訓練,護理人員對其訓練方法,強度應進行合理的指導,必要時進行協助,以免過早鍛煉引發重大并發癥,或過遲訓練影響關節的功能恢復,甚至不合理訓練引起骨折不愈合等嚴重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在進行康復性護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康復性護理起到的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積極作用[3],由此可見,對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病人進行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能起到重要作用,適宜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開展運用。
[參考文獻]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純潔.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4):2795.
【摘要】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以解除關節疼痛,恢復骨關節一定的活動度,使大多數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患者從病痛中解脫出來,重新站起來行走。手術后的康復訓練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早期恢復關節功能,提高術后療效,而且可以減少和預防各種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康復 護理
2009-2011年,我院共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22例,現將康復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9-2011年我科共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22例,男13例,女9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59歲。其中股骨頸骨折18例,股骨頭無菌壞死4例。所用假體中進口假體15例,國產假體7例,骨水泥固定假體17例,生物性固定假體5例。所用患者術后均及時行康復功能訓練及護理。
1.2康復訓練方法
1.2.1術后第1天即指導進行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伸,繃緊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繃緊-放松,依此循環。定時按摩下肢肌肉,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以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1.2.2術后3-5天開始做CPM運動。一般從20-30°開始,2次/d,1-2h/次,以后增加5-10°/d。術后2周達到屈髖90°。除CPM運動外,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要求足跟離床20cm,在空中停頓5-10s再放下,如此反復。30-50下/次,3-4次/d。
1.2.3如假體為骨水泥固定,術后第3天即協助下床,在床邊站立;如為生物性固定,術后5-7d協助患者在不負重的情況下,扶雙拐練習站立,屈曲髖關節
1.2.4術后1周可扶拐行走,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指導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先用雙拐,再用單拐。3個月后棄拐自由行走。
1.3結果 本組22例患者術后3-6個月復查,生活自理完全獨立15例;生活自理大部分獨立6例,部分依賴1例。均無關節感染、脫位、下肢靜脈栓塞等并發癥發生。
2 護理
2.1一般護理
2.1.1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與傷口出血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創傷較大、術程長,易引起出血。術后應予心電監護儀檢測血壓、心率、呼吸等變化;觀察傷口敷料以及傷口引流液量的變化。
2.1.2保持正確 患肢應保持外展15°中立位,避免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以免造成脫位。可在雙大腿之間放置軟枕或三角海綿,以防內收;穿丁字鞋或行皮牽引。
2.1.3預防感染 術前應注意休息,預防感冒、尿路感染等感染病灶;術前30min應用抗生素;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易消化食物;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壓瘡、肺部感染等發生。
2.1.4 心理指導 術后患者常擔心切口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而不敢活動。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反復強調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2.2出院康復指導 患者出院前應指導其正確更衣方法(如穿褲時先患側后健側);在術后3個月內避免患側臥位,并保持患肢外展15-30°,術后6個月避免兩叉,不能坐低凳和馬桶或下蹲,不能坐位前傾取物,騎自行車時座位不能太低,避免過度屈髖;持續坐位不能>1h,需經常走動、登高負重,術后6-8周避免性生活,定期復查。復查時間一般為:第1次術后1-2個月,第2次術后4個月,第3次為術后1年。
【關鍵詞】 快速康復理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
快速康復外科旨在對圍術期患者實施相應措施, 降低患者心理和身體遭受的創傷應激, 達到加速康復的目的[1]。目前, 快速康復外科已成功應用于骨科患者圍術期, 可控制手術應激, 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發生, 加速康復速度, 減輕患者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以行保留股骨頸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融入到患者術后的康復訓練中, 并與傳統康復訓練方法對比, 觀察分析其療效, 為臨床應用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為關節置換圍術期護理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和模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佛山市中醫院骨科進行保留股骨頸型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60例, 隨機分為A組和B組, 各30例。A組患者男18例, 女12例;年齡51~77歲, 平均年齡(65.29±4.21)歲。B組患者男17例, 女13例;年齡51~78歲, 平均年齡(65.34±4.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組進行傳統康復訓練:術后常規保溫;用阿片類和靜脈止痛泵止痛, 并預防性口服非甾體抗止痛藥;下床后拔除尿管, 傷口引流量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和費用、并發癥情況、改良Barthel指數, 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對比, 觀察分析其療效。在術前及術后1、3、10 d進行改良Barthel指數評估:包括進食、穿衣、上下樓梯等項目, 總分100分, 分數越高, 自理能力越好。其中, ≥60分表示基本可自理;41~59分為部分依賴;≤40分為較大依賴。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B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改良Barthel指數比較 術前勺楦牧Barthel指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B組改良Barthel指數改善優于A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和費用比較 B組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A組, 費用少于A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由丹麥外科醫生提出后受廣泛青睞, 目前在胃結直腸外科、婦科、泌尿外科等圍術期成功開展。Bandholm等[2]表明膝關節置換者盡早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能加快患者康復, 及早恢復正常生活與學習。Larsson等[3]表明股骨頸骨折者盡早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減少術后并發癥。過亞飛[4]研究顯示,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快速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有研究顯示[5],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減輕疼痛水平, 加快康復進程。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實施目前無固定模式, 任何能減輕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有助患者康復的治療方案都可歸屬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范疇[6-11]。其主要包括麻醉方法優化、術后鎮痛、早期腸內營養和下床活動、積極康復鍛煉等[12-14]。
本研究中, B組在傳統康復訓練基礎上, 遵循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進行早期康復鍛煉, 結果顯示, B組與A組比較, 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更短, 費用更低, 并發癥更少, 改良Barthel指數更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目前,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保留股骨頸型人工全髖置換術圍術期護理的應用研究在國內外暫時無文獻報道, 本研究的實施可為臨床應用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Kehlet H. Fast-track surgery-an update on physiological care principles to enhance recovery. 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11, 396(5):585.
[2] Bandholm T, Kehlet H. Physiotherapy exercise after fast-track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time for reconsideratio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2012, 93(93):1292-1294.
[3] Larsson G, Holgers KM. Fast-track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ip fracture. Inj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 2011, 42(11):1257-1261.
[4] ^亞飛.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關節鏡下自體軟骨移植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8):106-107.
[5] 張薏.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椎間盤手術中的應用.西南軍醫, 2014, 16(4):451-452.
[6] 廖春容.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髖關節置換圍手術期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6):154-155.
[7] 陳捷. 保留與不保留股骨頸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0例療效分析.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3, 21(1):19-20.
[8] 陳雪麗.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的應用進展. 藥物與人, 2014(11):30.
[9] 周雁, 黃偉, 趙尹松. 保留關節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分析. 現代實用醫學, 2016, 28(1):60-61.
[10] 楊伶俐, 楊柳, 陳鴻, 等.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的應用進展.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24):3499-3500.
[11] 程黎陽, 謝正勇. 快速康復外科新理念下的創傷救治研究. 創傷外科雜志, 2012, 14(1):76-79.
[12] Eglinton TW. The era of ERAS: a new standard of perioperative care. New Zealand Medical Journal, 2013, 126(1369):6.
[13] 李振剛. 保留股骨頸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 27(8):712-713.
【關鍵詞】頸椎骨折 高位截癱 前路手術 康復護理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54歲,漢族,住院號:291434,于2011年1月1日15時許,患者在工地干活時不慎被飛落的大木板砸傷后腦勺,當即倒地昏迷,約10分鐘后蘇醒,自覺頸部疼痛,胸以下肢體無知覺,不能活動,即由家屬急送至我院,急診行CT檢查示:“頸椎多發骨折”,遂以“頸椎骨折”收入我科治療。查體:頭后部可觸及一血腫包塊,頸椎各方向活動受限,雙上臂、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肘肌、前臂曲伸腕肌肌力III級,軀干胸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完全消失,雙下肢肌力、肌張力0級,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CT示:頸椎骨折伴截癱。
2 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首先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反應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以消除其憂慮。將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疾病預后告知患者及家屬,讓其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及風險,以取得合作和理解。其次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或請術后患者現身說法,幫助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氣管推移訓練 因頸椎前路手術中需將氣管牽向對側,以顯露手術視野。正確的氣管推移訓練可顯著降低血壓、心率、呼吸及吞咽次數在手術中的波動幅度,同時也避免因手術牽拉導致氣管塌陷、氣管軟化等,從而降低手術并發癥,減少手術風險。方法是陪護用2~4指將氣管持續向非手術側推移,必須將氣管推過中線,20~30min/次,訓練3~5d。因為維持訓練易刺激氣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癥狀,須告知患者此訓練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使手術能順利進行。
2.3呼吸功能訓練 高位截癱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肺活量下降,術前可通過指導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訓練肺功能,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提高有效通氣量,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3 康復護理
3.1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
3.1.1保持肢體功能位,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在骨折時期,因癱瘓肢體無力,故應使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下肢髖關節保持伸直位,外側放置枕頭或沙袋以防髖外展、外旋,膝關節下可用軟枕墊起,使兩膝屈曲,踝關節處于90°中間位,用枕頭或紙箱抵位,防止足下垂,保持踝關節功能位。 轉貼于
3.1.2按摩患肢,預防肌肉萎縮 家屬對患者肢體由近向遠,依次按摩,對馳緩性麻痹手法宜重,時間宜短;對痙攣性麻痹手法宜輕,時間宜長,2~3次/d,每次約15min,以防止肌肉萎縮。
3.1.3功能鍛煉和功能重建 研究表明,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與患者受傷至康復計劃實施的時間相關,康復實施越早,所需住院時間越短,而功能康復越多,并發癥越少。
3.1.4初期鍛煉 由于臥床期患者,在骨折早期,因癱瘓肢體無力,應使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床上鍛煉是整體訓練的基礎。包括:翻身訓練;上肢自動或被動訓練,可用握力器、握小球等輔助訓練;下肢鍛煉以被動活動為主;腹部肌肉鍛煉。
3.1.5恢復期鍛煉 在床上鍛煉的基礎上進行離床活動。包括:(1)起坐自由后,練習上下輪椅,開始由他人協助,慢慢靠自己上肢支撐力達到轉移的目的;(2)站立訓練:下肢隨意運動未恢復以前主要靠自己上肢的支撐力及腰背肌、輔助器具進行,順序是扶床站立-依扶站立-自己站立,練習站立的同時依靠上肢支撐力進行下肢活動;(3)行走鍛煉,站立穩定后由專人保護進行行走鍛煉。
3.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在上下肢運動基礎上盡早鍛煉患者生活中自理能力,如進食、排便等,隨著訓練的加強,患者體質恢復,可進行手工操作的練習和輪椅上各種動作的練習,如床與輪椅的轉換,輪椅與便池的轉換等。
4 出院指導
出院前應為患者制定計劃和防止并發癥發生的措施,并教會家屬康復訓練方法,以加強出院后的繼續康復治療。囑繼續加強呼吸道、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定時翻身預防褥瘡,加強功能鍛煉預防費用性肌萎縮,囑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少吃甜食及易產氣食物,每日按摩腹部2~3次,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秘。大便失禁的病人,訓練病人定時排便,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潔,防止周圍皮膚糜爛。囑患者家屬定期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