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0:12: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生物的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高三階段,生物以復習為主,復習過程不是對高二內容的簡單重復,通過高二的學習,在學生對基礎知識(概念、原理、法則、定律、過程、事實)掌握的前提下,我們教師應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升華、深化,引導學生注重對知識的整理加工,達到優化重組,使學生形成比較合理的高中知識網絡,這是一種新的、科學的、高效的復習策略。
一、什么是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是人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通過多維度的聯系所構成的開放性知識系統。一般認為,知識網絡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系統的整體性。在網絡中的知識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相互間具有清晰邏輯關系的整體,其中的每個知識點都有特定的位置,從而使大腦對知識的提取、應用變得較為容易。二是聯系的多維性。即每個知識點都可以通過不同的聯線與其他多個知識點相聯系。三是網絡的開放性。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新的知識源源不斷地補充到原來的網絡中,使網絡中的知識點不斷增加,知識點間的聯系更廣泛、更優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所學的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將有助于他們扎實地掌握各個知識點,有助于他們在解決問題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到有關的知識,并有助于他們形成學科能力。因此,我們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把所學的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方法等知識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構建成知識網絡。
二、復習時如何構建知識網絡
在高三生物復習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構建學科內、學科間的知識網絡,通過對比、交叉、串聯、圖線或表格等方式,建立知識間的“宏觀”聯系,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下面以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為例,談談一些具體的做法。
在“光合作用”第一節復習了有關基礎知識后,提出在生產實踐中有哪些途徑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以解決當前世界出現的糧食危機?隨后與學生一起分析,得出應該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光合作用效率與時間、光照面積、科學管理及改良品種。按教室的四組位置每個小組挑選一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求每位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和思考,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一方面所需的所有學過的知識。由各個小組派代表來匯報自己小組的成果,隨后其他小組可以進行提問和補充,在學生提問完成后,教師可以對學生未提到或注意到的地方進行著重解釋。當四組學生完成了相互提問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在黑板上呈現以“提高農作物產量”為主題的知識網絡,如下圖:
本節內容采用“提出任務―學生小組學習―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采用這種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糾正、完善和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了課堂的復習效率,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匯報自己小組的成果和相互提問過程中,學生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構建知識網絡復習法
知識網絡復習法關鍵是引導學生一起編寫具有網絡特點的復習教學提綱,過程中要堅持三個原則:(1)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2)重視教材的系統性,以一定的課型為載體,把各章節的關鍵詞進行貫穿,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使知識和能力同步發展。
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途徑是多樣的。在許多教學輔導用書中也有歸納好的知識結構。但要將這些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網絡的構建。以下為幾種常用的方法:
1.核心輻射法
抓住一個核心的知識內容,然后圍繞這個核心知識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聯系,使之形成由點到面的知識結構。這個核心的內容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原理、一個圖解、一個實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可抓住課本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來構建。如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設計實驗證明?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光的強度,光照時間,光質)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不同光譜的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又如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的結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成分包括哪些?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點?這種分布與功能怎么聯系?只有葉綠體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嗎?還有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等問題。圍繞圖解聯系相關的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2.穿線成珠法
以某一生理過程或現象為線,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鏈,這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一種重要方法。例如,氮是生物體中蛋白質的重要成分,以“大氣中的氮氣植物體中氮人體中氮尿素排出體外”為線條,可貫穿、聯結相關的內容,比如大氣中的氮氣被轉化為植物體可以吸收的氮的過程有哪些?植物體內合成蛋白質場所在哪兒?過程是怎么樣的?合成的蛋白質類型受什么控制?人體吸收的氨基酸在人體有哪些變化過程?最終以什么途徑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過什么途徑被排出體外的等等。這樣,把生物固氮、植物體對礦質離子的吸收和運輸、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質代謝、自然界中氮循環等知識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知識鏈。
3.歸類比較法
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類,將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種的知識分布在必修和選修教材中,復習時可將它們整理在一起。即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植物細胞雜交育種、動物細胞克隆育種、轉基因育種等育種方法的原理、處理方法、主要優點等可以羅列一張表格中進行比較,聯系農業操作實踐,鞏固已有知識。
4.樹形拓展法
根據一定的規律按順序將主要的概念連成主線(樹干),然后對主線上各點進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識點放在主線上各點所引出的支線(樹枝)上。例如,我們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可將生物研究的多個層次水平排序,形成一條主線:元素―化合物―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然后對線上各個點進行衍射,即可得到一個樹形知識網絡。
構建生物知識網絡結構的方法還有:檢索表法(如遺傳病的判斷)、熱點歸納法(如生物技術的進展)、層層展開法(如無土栽培)等,在此不加贅述。在構建知識網絡時,同樣的知識內容,可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養成構建知識網絡的良好習慣,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構建出各種可以運用的知識網絡。
高三復習時教師應在統觀知識全局、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系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本質的東西,進行知識遷移,盡可能將反映知識間內在聯系及異同的“骨架”和精髓提煉出來,將相關知識串聯成“知識鏈”,再將知識衍射開去形成“知識網”,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加強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自己構建一些知識網絡,學生變課本知識為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賴倏冬.討論式學習在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04,(11).
1在生物教學中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的意義
生物教材涵蓋的知識范圍廣,內容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為了提高生物教學的效率,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就不得不在生物教學設計上下功夫。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是對于生物教學的優化,在生物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授課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提升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能夠有效開展生物教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仔細觀察,從而促進學生知識增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2在生物教學中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的途徑
2.1將故事與生物教學相結合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將故事教學法引入到生物教學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知識的講解,從而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故事與生物教學相結合,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食物鏈的知識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在故事講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對這個故事思考和分析一下。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在引入食物鏈的講解,這時學生就會明白故事的奧妙,同時也能夠更加簡單深刻的理解食物鏈。故事的導入能夠為生物教學增添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2.2巧妙使用多媒體
生物課本的內容是固定的,是不動的,多媒體的使用卻可以讓生物知識更加豐富,讓生物知識動起來。教師在生活教學中巧妙使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直觀深入的學習生物知識,有效解決教學難點和遺漏。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巧妙使用多媒體,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人體器官的知識時,書上的圖片不夠全面和清晰,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人體器官圖,通過放大等多種方式使學生了解的更細致更全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展示使生物知識更加直觀和全面,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2.3采用實物教學
實物的引入能夠讓生物教學更加真實,學生也可以根據實物驗證書本上的知識,這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信服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靈活掌握。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實物教學,有效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實物的知識時,可以攜帶綠色盆栽到教室中,然后根據盆栽向學生講授植物的構成。這樣可以讓學生更詳細的認識和了解植物的組成。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盆栽,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的解答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所以教師采用實物教學是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拓展,有利于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2.4將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相聯系
生物課本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的相聯系,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的生物學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相聯系,推動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所學的生物知識在生活中觀察或實踐,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花的構成以后,可以讓學生去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多種多樣的花朵,了解它們的構成,鞏固和深化課本知識。教師將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相聯系,可以讓學生感受生物知識的貼切,通過真實生活喜愛和學習生物知識。這對于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也有積極意義。
2.5開展生物實驗
生物實驗應當是生物教學的一部分,它是對于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對于學生學習的更高要求。生物實驗的開展可以讓學生通過儀器和實踐觀察到肉眼看不清或看不見的實物,從而理解生物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開展生物實驗,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教師對于比較課本上需要實驗輔助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學習和掌握知識。例如,教師在將關于細胞的知識時,可以將學生帶到實驗室中,采用儀器讓學生觀察細胞的形態和構成,做積極思考和詳細記錄,加深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教師開展生物實驗可以豐富生物教學的內容,加強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從而促進學生生物學習的進步,推動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3總結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 新課程改革 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次新的嘗試和探索,要求實現人才培養的廣度同時實現人才培養的深度。課程改革主要是從高中一年級開始,通過引導其進入高中教學的同時,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達到課程改革的目的。高中階段是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的預備期,不僅要求學生對基本知識進行全面掌握,也要求學生具備進入大學學習前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主要是以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為闡述對象,探討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構建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一、新課程改革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
高中的生物教學在傳統的教學進程中,從其課本編制、教學大綱的制定以及課后習題的參考等已經形成體系化和制度化。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生物教學的結構和模式,是廣大生物教學工作者和研究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但是就目前而言,生物教學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生物教材的編訂使其與其他學科間呈現脫離態勢
目前高中的生物課本主要包含一些基本的生物學知識以及關于這些基本知識的運用。但過于單一的生物學知識體系,使其與其他學科之間是獨立的,毫不相關的,使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例如生物學課本中的關于“生命的物質基礎”這一章節,主要講述的是生物體中的蛋白質問題,但這已經不僅僅是生物問題,也涉及化學問題,可是關于這一類的化學問題已經是高二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部分,這就造成學科知識脫節、階段知識脫節。
(二)生物教學注重知識教學缺乏實踐操作
生物教學其學科特性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求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更應在每一章節后設置有實踐環節和操作過程,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探討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但是大部分學校由于資金的缺乏以及教師觀念的陳舊,將這一環節直接省略或者是在課時安排上縮短。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生物教學,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三)初中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進程脫節
目前我國初中、高中的生物教學是處于脫節狀態的,主要表現在時間進程上的脫節。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是初一、初二年級進行,高中階段則是高二、高三年級進行。這種斷裂式的教學進程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鞏固,也會影響學生對生物課程的興趣。W生對書本知識從熟悉到陌生,到高二階段再重新學習,無一不是對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和學習興趣的挫傷,忽視學生學習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二、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新課程改革有別于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育,主要是以思維教學、過程化教學以及自主教學為主,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升自我學習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以及自我理解和接受知識的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則主要重視學生學習素養的提高以及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技能的提高。
(一)學生的生物學學習素養的提高
生物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而學生也不僅僅以對知識的接受為主要任務,而更重視對這些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在知識接受過程中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實踐相聯系,以便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生物學知識。
(二)學生的生物學應用技能的提高
生物教學也需要學生對基本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實踐,生物學的概念范圍是囊括整個社會的生物體,因此涉及較多的發展性問題,包括目前較為關注的環境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相聯系,以提高其科學素養,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
三、新課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學方式轉型
(一)生物教學的教師理念轉型
關于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教師應該在教學角色、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方式上都做出進一步改進。首先是要對生物教學本身的意義進一步肯定,生物教學不僅僅是接受知識更是應用知識;教師不僅僅是教學,更多的是育人。同時教學方式也不僅僅是基礎知識的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幫助學生去自主學習。
(二)生物教學的教師技能的提高
新課程改革對于教師賦予更多的責任,要求教師能夠對教學進程的全局進行把控,對教學氛圍進行優化、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引導以及對整個課堂環境和進程作好掌控等。同時也包括在教案設計、作業批改以及課后輔導等多重環節上下功夫。如何將課堂轉型為知識和技能培養的雙重性課堂,如何讓課堂進一步吸引學生,這都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技能。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夠進一步提高。
(三)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生物是囊括社會和自然的大學科,不僅涉及人的各個方面,也涉及與人相關的環境等問題,教師應該通過對生物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形成一定的科學素養,能夠在生活中對知識活學活用。
四、小結
新課程改革在生物教學課堂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和提高教學能力,并且將生物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聯系。
【參考文獻】
[1]馬蘭.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導入的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對話教學法 有效運用
一、對話教學法的內涵解讀
教育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知識的外化現象,通過語言傳授教材知識,通過師生對話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說,在傳統教育課堂教學中并不缺少對話,而是缺少一種平等互動的對話,缺少的是師生、生生間的平等交流。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對話常常異化為教師的問答,教師以“是嗎”,“對嗎”的方式主導學生的思維,通過對不同意見、不同觀點學生的忽視保持知識的固定性和教學的有序性,同時從對話內容看,也限制在一些簡單的材料歸納及知識回憶中,關于新知識的探索則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講授法。
對話教學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一種教育理念。對話教學法認為,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已經不是教師傳遞知識的記憶或者說書本知識的一種簡單復制,在計算機和信息化系統等儲存信息工具的支持下,學習已經由知識記憶的豐富性向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轉化,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展開關于知識的交流和不同觀點的碰撞,只有這樣才能建立關于知識的靈活理解和自我知識體系的建構,而在這個過程中知識運用能力及學習新問題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二、對話教學法的主要特征
對話教學指以師生、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為基本形式,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來說,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對話教學在師生關系上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在專業知識水平上呈現差異,教師具有指導作用,而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展示的觀點,耐心解答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疑問,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對以成績為標注區別對待學生,以及在班級教學中部分成績較差學生的失語現象進行堅決批判;第二,對話教學的內容是開放的。目前初中化學教材是在綜合不同地區學生發展特征的基礎上編制的,因此具體到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班級學生的發展水平及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在教學重難點的教學實踐安排,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式的選擇,課外資料的補充上都呈現出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建立開放性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知識的發展動態不斷調整課堂教學,且不能按照教案刻板進行;第三,對話教學是圍繞一定目標展開的。對話教學不同于形式化提問,不同于師生和生生間的閑談。對話是以一定目標為指導的。例如,在重難點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小組間成員交流和辯論的方式,以小組整體信息為基礎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自主建構,這里的目標指導就是理解教學重點內容,而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聊天及在課下師生之間關于生活的隨意交流則不是對話教學的內容。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對話教學法的有效策略
(一)正確發揮教學雙主體的作用。
教學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對話教學的構建過程中只有正確發揮二者的作用,才能促進對話教學良好有序地進行。首先,學生是對話教學的主體。對話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實現對知識內涵的真實理解和自主建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而對知識的自主建構需要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需要學生主動解決新知識的疑難,學會構建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鏈接,學生主動搜尋相關資料,自主分析問題。例如,《生物圈》對于初次接觸生物學習的初中生來說是抽象的,這時教師展開對話學習,以地球儀為道具,討論生物圈的范圍,并試著給生物圈下定義。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對生物圈的概念認識呈現循序漸進的特征,通過自己給生物圈下定義更是學生知識能力的一種提升,同時在生物圈生物生存基本條件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通過積極搜集資料代表不同星球的動植物呈現它們的生活狀況,剖析動植物生存對食物、水、氧氣及二氧化碳的依賴,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知識的獲取通過學生對新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自我分析,這種知識的學習顯然是靈活的。其次,教師是對話教學開展的指導者。例如,在上述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美麗的太空畫面”的圖片,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而這正是學生積極參與對話教學的前提和動力。學生往往缺乏對生物知識學習的感性認識,以搜集資料展開的對話教學必然遇到諸多困難,如關于生物圈范圍的討論,很多學生隨意說、隨意猜,缺乏一定的思考邏輯,這時教師通過和小組學生的對話,為學生提供思路,同時對話內容的選擇、對話教學的形式等需要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和引導,保證對話教學的有效性。
(二)通過聯系生活,為對話教學的開展提供源泉。
為了保證知識學習的高效性,目前學科知識是從生活中高度抽象后形成的知識,學科知識的這種形成特征使得生物教學在開展過程中成為脫離生活經驗的一種知識記憶的訓練。生物課堂的開展是以理解生物知識的內涵促進生物知識的機械運用為目標的,通過問題的解答衡量學生的生物水平,而這種刻苦鉆研知識機械運用的學習方式,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初高中接受完生物知識后,百分之九十以上還給了老師。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對話教學的開展需要將生物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在促進學生理解基本生命現象及促進學生生活方面的積極作用。例如,《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個課題是與學生每天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們每天都從不同食物中獲取不同的營養,保持生命機體的健康成長。這時,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將上課前三天自己所吃的食物進行統計,并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五種食物帶入課堂進行探究,通過對話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資料進行統計。學生通過分析表格得出,不同物質所含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營養需求是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并分別學習,通過練習實際認識不同物質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如人們在勞累出現低血糖現象暈倒時通常會注射葡萄糖,而葡萄糖的主要營養成分就是糖類;高原地區的人們多以牛羊肉為主,這是因為脂肪可以御寒,而牛羊肉含有豐富的脂肪;分別了解不同維生素對人體的影響,缺乏相應的維生素會出現的相應癥狀等。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生物知識聯系生活實際,使得對話教學的內容更豐富,對話教學的開展充滿樂趣,也使教學更有效。
另外,結合化學知識開展相應的課外實踐,是對話教學開展的重要方式。對話教學在理論上強調知識的開放性,在能力上注重知識的實踐運用。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更廣泛地對話,是對話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莊傳永.初中生物課對話教學法的有效實施[J].學苑教育,2012,19:83.
關鍵詞: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教材;設計思路
根據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組織編寫了生物學科六個模塊的教材?,F將整套教材的總體設計思路分析如下。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本套教材總體設計思路是貫徹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各模塊的具體內容標準,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教學實際,本著便于教和學的原則進行設計。概括地說,教材的編寫要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遵循《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落實《課程標準》中“具體內容標準”的要求。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一)構建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
為凸顯各模塊在知識教育方面的價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每個模塊的知識內容都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知識內容的呈現順序,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分子與細胞”模塊中,教材內容圍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這一主線展開(見圖1)。
圖1
(二)重視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
高中生物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廣泛而豐富。對學生來說,知識性內容與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時效性越長久,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高。鑒于此,知識性內容著重圍繞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展開,避免過多事實性知識的堆砌和單純描述,在認識“是什么”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如何”和“為什么”。
例如,關于動物和人體的激素調節,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具體實例理解反饋調節和分級調節的原理,以及激素調節的特點,而不是羅列許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三)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精選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和認知水平的基礎知識。知識內容的深難度總體上維持在現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現深、難、重。
基礎不等同于經典。教材展示給學生的生物學,應當具有時代特色,基礎性應是現代意義上的基礎性。在體現共同基礎的必修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與現代生物科學相一致,體現先進性。例如,酶的概念不局限于蛋白質的范疇,中心法則不局限于克里克提出的經典法則,將免疫也視作一種調節方式,等等。此外,還以“科學前沿”“科學·技術·社會”等形式介紹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如通道蛋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DNA指紋技術、基因治療、恢復生態學等。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的選修教材中,內容緊扣時代脈搏,集中反映現代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及其應用,同時也注意到把握基礎性,避免過深過難。例如,在“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側重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應用的介紹,技術操作多用“生物技術資料卡”形式介紹,學生一般了解即可。
基礎性與先進性之間有時會出現矛盾,矛盾的焦點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此,教材從高中階段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出發,做了靈活變通的處理。例如,關于水分子的跨膜運輸,盡管已發現水通道,教材正文仍沿用目前細胞生物學專著中將其歸為自由擴散的說法,而將通道蛋白的內容放在課外閱讀材料“科學前沿”中介紹;關于細胞的衰老和癌變的原因,則采用在正文中排小號楷體字的辦法,供感興趣的學生選讀。此外,教材不可能也無必要在反映新進展上面面俱到,為此,在正文和作業中常常提示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四)突出重點,點面結合,使知識內容層次分明
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體字排印;其余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和理解的內容以宋體字排?。还W生一般了解或選學的內容以楷體字排印,或以“相關信息”“資料卡”“科學·技術·社會”等形式出現,有的內容明確標注“選學”?!吧锛夹g實踐”中幫助學生設計實驗的資料也以楷體字排印。
(五)縱橫銜接,促進知識網絡的形成
為體現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橫向聯系,教材旁欄設有“學科交叉”欄目;為體現各個模塊間、同一模塊各章節間的聯系,教材旁欄設有“知識鏈接”欄目。在必修模塊各章后的自我檢測中,大多安排了畫概念圖的習題。
二、突出生物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有關科學過程與方法的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斑^程”包括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學生親自參加的探究過程?!胺椒ā眰戎卦诳茖W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學科內的方法,如分離細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標志重捕法等。
(一)關于科學方法的內容
教材中涉及的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下圖。
這些科學方法的內容貫穿在各個模塊中,同時,不同模塊在科學方法教育上又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分子與細胞”模塊側重觀察和實證的方法,“遺傳與進化”模塊側重假說演繹的方法,“穩態與環境”模塊側重系統分析的方法。
鑒于思維能力是科學探究能力的核心,教材注重思維方法的訓練:1.注重訓練抽象思維和發展形象思維相結合;2.注重形式邏輯思維與辯證邏輯思維相結合;3.注重引導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4.重視數學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統方法的介紹和運用。
關于科學方法的內容,教材主要通過研究過程的介紹和探究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逐步領悟。此外,在必修模塊中還辟有專門的欄目予以提煉和概括,其中屬于科學探究一般方法的內容見下表。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1.教材中科學方法內容是建立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基礎上的,初中階段已經講述的方法不再作為重點介紹,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比較法、搜集資料的方法等;2.系統分析的方法對高中學生來說過于深奧,教材通過研究群落、生態系統的結構和能量流動等內容來滲透其大致思路,而未做正式表述。
(二)強化科學方法教育、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途徑
1.安排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過程,領悟和運用方法(見下表)。
2.較多地介紹生物科學史的內容,特別是生物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有的部分將科學發現的先后順序作為構建框架的重要線索,如遺傳部分,讓學生分析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學研究的,從中獲得科學方法等方面的啟示。
3.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資料分析、旁欄思考題、技能訓練、練習、思考與探究、自我檢測等欄目中有許多關于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思考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深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通過教材展示給學生的生物學,是在先進的技術手段支持下不斷成長的生物學,是通過技術而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生物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對人類文明有著巨大推動作用,同時又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和沖擊的生物學。為此,教材一方面介紹有關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資料,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解科學的價值和局限性,養成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理智地運用科學成果的情感和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教材通過多種方式突出了這方面的教育。
1.通過資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討論、調查、評價等多種活動,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教育。
2.在必修模塊中設置“科學·技術·社會”和“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欄目;正文辟“與社會的聯系”小欄目。
3.在選修模塊中分別設置相應欄目。如“生物技術實踐”中的“課題背景”,“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中的“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及“現實中的問題”“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的“實踐活動”“進展追蹤”“論壇”“熱點問題討論”等。例如,設置“論壇”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4.在教材的作業系統中設計相關的練習題。
教材通過介紹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實例、安排學生探究活動和講述有關知識等多種途徑,試圖構建具有生物學科特點和時代特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系(見圖2)。
四、重視知識內容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激發求知欲,驅動知識的建構
借鑒有意義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材內容的表述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盡量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頭腦中發生新知識與原有經驗之間的聯系,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也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
1.必修模塊的每節都從“問題探討”入手,該欄問題除了出自科學史,主要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煉。
2.教材重要概念和過程的闡釋,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體驗,使之親切而生動。
3.不少章節采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在“分子與細胞”模塊,還設有“與生活的聯系”欄目。
4.作業系統中注意習題與生活、健康、環境等方面的聯系和實際應用。
五、加強內容的引導性和開放性,促進探究性學習
為促進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寫法,也未停留在經典的啟發式寫法上,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
教材內容的開放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些問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
2.有些問題,并未敘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別是聯系當地和當前實際的信息。
3.探究活動的寫法重在引導,探究的課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不做過死的規定;對于難度較大的探究活動,教材提供了參考案例。
4.介紹生物科學上目前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存在的爭議,體現科學體系的開放性。
5.有些練習題的答案不唯一。
六、改進作業系統,促進評價的改革
評價方式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教材改變了作業系統主要為鞏固知識而設計的傳統做法,以期促進生物課程的評價改革。
1.作業系統圍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標來設計,特別重視知識的遷移、方法的運用和發散思維的培養。例如,必修模塊每章后都有“自我檢測”題(見圖3),幫助學生從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2.作業系統的內容既包括章節后的作業題,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動中的討論題;既有隨堂練習和技能訓練,又有階段性的自我檢測;既有書面作業,又有課外實踐、撰寫綜述報告等實作評價的內容。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總體編寫思路是貫徹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各模塊的具體內容標準,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教學實際,本著便于教和學的原則進行設計。概括地說,教材的編寫要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遵循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落實課程標準中“具體內容標準”的要求。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1)構建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
為凸顯各模塊在知識教育方面的價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每個模塊的知識內容都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知識內容的呈現順序,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分子與細胞》模塊,教材內容圍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這一主線展開。
(2)重視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
高中生物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廣泛而豐富。對學生來說,知識性內容與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時效性越長久,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大。鑒于此,知識性內容著重圍繞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展開,避免過多事實性知識的羅列堆砌和單純描述,在認識“是什么”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如何”和“為什么”。例如,關于動物和人體的激素調節,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具體實例理解反饋調節和分級調節的原理,以及激素調節的特點,而不是羅列許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3)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精選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和認知水平的基礎知識。知識內容的深難度總體上維持在現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現深、難、重。
基礎不等同于經典。教材展示給學生的生物學,應當具有時代特色,基礎性應是現代意義上的基礎性。在體現共同基礎的必修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與現代生物科學相一致,體現先進性。例如,酶的概念不局限于蛋白質的范疇,中心法則不局限于克里克提出的經典法則,將免疫也視作一種調節方式,等等。此外,還以“科學前沿”、“科學•技術•社會”等形式介紹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如通道蛋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DNA指紋技術、基因治療、恢復生態學等。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的選修教材中,內容緊扣時代脈搏,集中反映現代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及其應用,同時也注意到把握基礎性,避免過深過難。例如,在《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側重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應用的介紹,技術操作多用“生物技術資料卡”形式介紹,學生一般了解即可。
基礎性與先進性之間有時會出現矛盾,矛盾的焦點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此,教材從高中階段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出發,做了靈活變通的處理。例如,關于水分子的跨膜運輸,盡管已發現水通道,教材正文仍沿用目前細胞生物學專著中將其歸為自由擴散的說法,而將通道蛋白的內容放在課外閱讀材料“科學前沿”中介紹;關于細胞的衰老和癌變的原因,則采用在正文中排小號楷體字的辦法,供感興趣的學生選讀。此外,教材不可能也無必要在反映新進展上面面俱到,為此,在正文和作業中常常提示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4)突出重點,點面結合,使知識內容層次分明
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體字排印;其余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和理解的內容以宋體字排印;供學生一般了解或選學的內容以楷體字排印,或以“相關信息”、“資料卡”、“科學•技術•社會”等形式出現,有的內容明確標注“選學”。《生物技術實踐》中幫助學生設計實驗的資料也以楷體字排印。
(5)縱橫銜接,促進知識網絡的形成
體現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橫向聯系,教材旁欄設有“學科交叉”欄目;為體現各個模塊間、同一模塊各章節間的聯系,教材旁欄設有“知識鏈接”欄目。在必修模塊各章后的自我檢測中,大多安排畫概念圖的習題。
2.突出生物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有關科學過程與方法的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過程”包括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學生親自參加的探究過程。“方法”側重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學科內的方法,如分離細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標志重捕法等。
(1)關于科學方法的內容
教材中涉及的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下圖。
這些科學方法的內容貫穿在各個模塊中,同時,不同模塊在科學方法教育上又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分子與細胞》模塊側重觀察和實證的方法,《遺傳與進化》模塊側重假說演繹的方法,《穩態與環境》模塊側重系統分析的方法。
鑒于思維能力是科學探究能力的核心,教材注重思維方法的訓練:①注重訓練抽象思維和發展形象思維相結合;②注重形式邏輯思維與辯證邏輯思維相結合;③注重引導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④重視數學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統方法的介紹和運用。
關于科學方法的內容,教材主要通過研究過程的介紹和探究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逐步領悟。此外,在必修模塊中還辟有專門的欄目予以提煉和概括,其中屬于科學探究一般方法的內容見下表。
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
模型方法
提出假說
控制變量
對比實驗假說—演繹法
類比推理預實驗
調查法(樣方法等)
數學模型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①教材中科學方法內容是建立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基礎上的,初中階段已經講述的方法不再作為重點介紹,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比較法、搜集資料的方法等;②系統分析的方法對高中學生來說過于深奧,教材通過研究群落、生態系統的結構和能量流動等內容來滲透其大致思路,而未作正式表述。
(2)強化科學方法教育、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途徑
①安排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過程,領悟和運用方法(見下表)。
類型特點能力目標側重點
實驗說明材料用具、方法步驟等培養操作技能和觀察能力
探究學生自行制訂探究方案
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大全面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模型建構提供一定的指導,由學生動手動腦建構模型領悟和運用建構模型的方法
資料分析提供讓學生分析的資料培養信息處理能力
資料搜集和分析讓學生搜集資料培養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
思考與討論,討論提出要討論的問題培養思維能力
技能訓練就科學探究的某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訓練過程技能
調查提出要求和提示,讓學生到自然界或社會中進行調查培養調查能力
②較多地介紹生物科學史的內容,特別是生物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學發現的先后順序作為構建框架的重要線索,如遺傳部分。讓學生分析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學研究的,從中獲得科學方法等方面的啟示。
③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資料分析、旁欄思考題、技能訓練、練習、思考與探究、自我檢測等欄目中有許多關于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思考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深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通過教材展示給學生的生物學,是在先進的技術手段支持下不斷成長的生物學,是通過技術而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生物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對人類文明有著巨大推動作用,同時又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和沖擊的生物學。為此,教材一方面介紹有關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資料,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解科學的價值和局限性,養成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理智地運用科學成果的情感和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教材通過多種方式,突出這方面的教育:
①通過資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討論、調查、評價等多種活動,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教育。
②在必修模塊中設置“科學•技術•社會”和“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欄目;正文辟“與社會的聯系”小欄目。
③在選修模塊中分別設置相應欄目。如《生物技術實踐》中的“課題背景”,《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中的“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及“現實中的問題”,《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的“實踐活動”、“進展追蹤”、“論壇”、“熱點問題討論”等。例如,設置“論壇”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④在教材的作業系統中設計相關的練習題。
教材通過介紹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實例、安排學生探究活動和講述有關知識等多種途徑,試圖構建具有生物學科特點和時代特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系。
4.重視知識內容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激發求知欲,驅動知識的建構
借鑒有意義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材內容的表述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盡量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頭腦中發生新知識與原有經驗之間的聯系,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也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
①必修模塊的每節都從“問題探討”入手,該欄問題除出自科學史外,主要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煉。
②教材重要概念和過程的闡釋,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體驗,使之親切而生動。
③不少章節采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在《分子與細胞》模塊,還設有“與生活的聯系”欄目。
④作業系統中注意習題與生活、健康、環境等方面的聯系和實際應用。
5.加強內容的引導性和開放性,促進探究性學習
為促進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材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寫法,也未停留在經典的啟發式寫法上,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
教材內容的開放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有些問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
②有些問題,并未敘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別是聯系當地和當前實際的信息;
③探究活動的寫法重在引導,探究的課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不作過死的規定;對于難度較大的探究活動,教材提供了參考案例;
④介紹生物科學上目前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存在的爭議,體現科學體系的開放性;
⑤有些練習題的答案不惟一。
6.改進作業系統,促進評價的改革
評價方式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教材改變了作業系統主要為鞏固知識而設計的傳統做法,以期促進生物課程的評價改革。
①作業系統圍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標來設計,特別重視知識的遷移、方法的運用和發散思維的培養。例如,必修模塊每章后都有“自我檢測”題,幫助學生從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②作業系統的內容既包括章節后的作業題,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動中的討論題;既有隨堂練習和技能訓練,又有階段性的自我檢測;既有書面作業,又有課外實踐、撰寫綜述報告等實作評價的內容。
在中小學非常重視“主科”和“副科”的地位問題,“主科”的地位高,因此所擁有的課時和被重視程度就高,相應的“副科”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中學生物算不上是“主科”,因此在課時的保證及學校給予的重視和建設方面就很弱。因而關于生命教育的開展自然也是困難重重。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
(一)中學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滲透的優勢
近年來生命教育在中小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教師都開始有意識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中學生物探討的是生命的起源和發展等知識,與其他學科相比更有利于滲透生命教育。1.教學目標上的優勢[4]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指揮棒。在新課程改革的視野下,中學生物的課程目標彰顯著生命教育的優勢。2.教學內容上的優勢[5]中學生物教學內容涉及生物的起源和發展,人體的構造和衛生保健等知識,這些知識無疑都揭示了生命的起源發展,生命體的結構和地位。在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3.教學方式上的優勢中學生物教學涉及課堂教學、科學實驗和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生命教育不是單純的理論指導和傳授,而更多的是一種活動與體驗。因此多樣的教學方式更適合生命教育的開展。中學生物教育在教學方式上存在多樣性這一特點,因而在生命教育中占有優勢。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滲透的可行性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在中小學,教師的授課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作為傳遞知識和經驗的第一場所,課堂也是生命教育的傳播場地。中學生物課堂中涉及自然生命的起源和發展、人類的構造及衛生維護、遺傳的奧秘、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系統的和諧性等知識,這些知識背后都隱藏著生命教育的眾多題材。因此,生物老師要善于挖掘知識背后的深刻含義,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授相關的知識和考點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背后的生命意義。這要比單純地傳授知識或是單純地講解生命教育有效得多。
2.在科學實驗中滲透生命教育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性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很多科學實驗。科學實驗不僅能科學解釋知識理論,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生物實驗,學生能夠自己觀察和感受很多生命現象,從而理解其本質。而老師要善于利用實驗,讓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生命的內涵。親身觀察與感受達到的效果是再多理論的講解也無法達到的。因此,在科學實驗中,不能為了實驗而實驗,老師應該確定實驗目標,除了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也不能忽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