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0:12: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生 叛逆情緒 管理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高中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基礎知識還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緒管理能力。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由于受到家長的溺愛導致情緒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缺失,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結合當代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現狀對其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廣大高中教師提供一些借鑒作用。
一、高中生產生叛逆情緒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高中生產生叛逆情緒具有多種原因,其中學生的自身原因是主因。高中生尚未成年,心智不成熟,對于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而且缺乏堅定的意志,極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從而影響其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高中生一直處于學校這座象牙塔中,缺少社會經驗,認為家長和教師的忠告是對自己的約束,從而對此產生不良的情緒[1]。此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識強,不希望受到管束,所以當教師和家長對其學習和生活提出一定要求時,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出現叛逆情緒。
(二)外界環境的影響
外界環境可以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父母的言行、性格、素質都影響著學生的信仰、觀念和習慣。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如果不通暢,或者互相理解存在偏差,極容易引起學生的反叛心理。同時,在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父母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過多,缺乏對子女的關心,或者在對孩子的關心中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一旦孩子成績與家長預期出現偏差,將會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這些家庭情況都會使家庭的氣氛變得緊張,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引起學生的叛逆情緒。其次,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教師是學生主要的模仿對象,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的范本,如果在教學或者日常生活中,教師不注意言辭,對學生的批評沒有以尊重學生的自尊為前提,往往會對學生的自尊造成損害,從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最后,學校的教育理念陳舊,對學生容易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比較避諱,比如,早戀、上網等敏感問題在學校嚴禁提及,這樣反而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在與學校反抗的過程中,產生抵觸心理。學生在校外容易對一些不良現象和人群進行模仿,久而久之產生叛逆情緒[2]。
二、高中生叛逆情緒的管理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學習生活的關注
父母和教師是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所以其言行和思想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和家長要看到學生的優點,并對其優點進行肯定和鼓勵。客觀公正的看待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不摻雜個人喜好,避免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傷害。高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得到家長和教師的肯定和贊揚,所以家長和教師都應該付出足夠的耐心來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留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其優勢給予及時的鼓勵,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對其缺點給予改正的機會,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及時發現學生的叛逆情緒并給予疏導
高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學校,而且一部分學生選擇住校,所以學校是學生情緒梳理的主要場所,教師是學生情緒梳理的主要力量[3]。教師必須要時刻注意自己所管轄的學生。留意學生的心理動向,并對出現叛逆心理的學生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學??梢蚤_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舉辦心理輔導活動,對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和心理認知規律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并學會掌控自身情緒的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與學生間的交流,要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進而以良師益友的身份為學生傳授正確的思想觀念。
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自我調理的能力,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對學生的叛逆情緒進行控制。這樣當學生出現叛逆心理時,才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對不良的情緒進行疏導。一般情況下學生自我疏導的方式可以通過聽音樂、深呼吸或者與人談心的方式進行,通過轉移對情緒的注意力,避免造成具有嚴重危害的局面。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灌輸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在生活上學會寬容,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客觀的分析,理智的對待[4]。
(三)營造民主的課堂
在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中,教師都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揚民主精神,摒棄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現象,這樣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叛逆情緒。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比如,當班級上出現一些事件或者需要組織活動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商量,聽取學生的意見,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在班級中的存在感和主體性,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以及對班級的責任感。高中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如果教師能夠有效的引導,將這種自我意識轉化為對班級和自身的責任感,那么將會減少因為班級內部矛盾對學生產生的叛逆心理。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儲備力量,所以高中生的成長狀況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的快節奏,導致當代高中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叛逆情緒,進而對高中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阻礙,所以高中教師必須要負起責任,在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時發現學生不良心理,及時疏導,與家長共同為學生營造出一片和諧、民主、自由的天地,從而有效消除學生的叛逆情緒。
【參考文獻】
[1]黃春,張艷紅,蒲娟等.論當代高中學生叛逆心理形成的成因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4(12):377-377.
[2]劉月梅.班主任對叛逆學生心理教育初探[J].林區教學,2013(7):26-27.
[關鍵詞]青少年 青春期 心理健康 叛逆
青少年期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是一個開始由家庭更多地邁進社會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據世界衛生組織調研,中、小學生精神障礙,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本質及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提到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可以舉出不少例子。比如:當見到商品廣告出現“價廉物美”字眼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種商品的質量肯定是次的”;還有人說:“我一見到他就反感,一聽到他講話就不舒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么,“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睋Q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
青少年在15歲左右的時候,常常表現出非常叛逆、希望獨立的情況,心理學家把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此類特別的心理變化統稱為“十五歲現象”。那怎么人出現這個現象呢?有這幾方面的原因:第一,人們的家庭生活優越,每家只有一個孩子,這讓青少年產生了一種“讀書無所謂,反正有家長”的依賴思想;第二,家長又對青少年過于溺愛,處處都想管著他們,而青少年此時又想獨立、想有自己的隱私,因此雙方就產生了沖突,誰也不讓誰,久而久之就造成青少年不愿與家長說話,嚴重的離家出走;此外,現在有些場所比如網吧、游戲廳管理仍然不夠規范,青少年人仍可自由進出,而這些地方對孩子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現
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1.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2.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
3.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三、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作為未威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業,學習的壓力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自尊感明顯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他們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羅嗦,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大于其他人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很長,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易于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易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擺出封建家長式的威風,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抵觸,而且以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緊張沖突,會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寧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行為。
3.學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不公正的處理,這樣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的教師比較偏愛某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當好學生犯了錯誤也會很容易地原諒他,即使批評也是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式的。而聽說一些成績不好、喜歡調皮搗蛋的所謂“差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表現是疾言厲色、大聲訓斥,即使“差生”沒有明顯的過錯或根本沒有過錯時,教師也不道歉。結果是“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恨這個教師,上他的課就是不聽、故意搗亂,與教師作對。即使理智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這個教師。所以說學生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時間生活在班集體里,班集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每一個學生在這種關系結構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并由此決定了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
我國在小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是與實際的要求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使小學生擁有更加客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與學習精神,從現階段小學生心理教育的實際問題出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將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位教師的心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做好小學心理教育工作。小學班主任要從工作實際出發,注意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學班主任加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計算機的高度普及與發展,標志著網絡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在各種思潮的沖擊和交織作用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沖擊,社會的復雜多變,使得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各種積極的、負面的、落后的亦或先進的思想,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發育處于初期階段,對于外界環節的抵抗能力弱,經不起花樣繁多的誘惑,因此,非常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另外,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城鄉經濟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外打工,留守兒童也在不斷增加,缺少父母的教導與陪伴,這些孩子在心理上必然會存在孤獨、偏激、消極等問題,再加之心理教育的缺乏,從而使得小學心理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與城市里的小學生相比,一些農村孩子的心理問題會更為嚴重,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只有加強我國的小學心理教育力度,從孩子們所關心的問題出發,站在他們的角度,進行開導,幫助他們建立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已經是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和義務。
二、小學班主任如何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小學生心理活動的調查
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從其心理調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細致的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知道他們想的是什么,最關心的是什么,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學生處于心理叛逆時期,對于家長以及教師的教誨,抵觸心理非常強,如果無法從其心理特點入手,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會造成與其相反的不良結果。一般情況下,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們關心的問題,教師會選擇用問卷調查這種方式,在總結了調查結果之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其生活以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入手,進行引導與幫助,進而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營造健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優先的從出生開始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成長。因此家長要注重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家庭里要做好表率同時社會應該營造一個充滿和諧與公平正義的大環境.這樣就不至于使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有情感反差,而產生不適應的心理,讓學生們個體感受到家庭、社會的和諧與幸福。從而對生活、對社會充滿自信和希望。
3、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加強正面教育,幫助學生克服不良心理:開展多項活動,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學校開展的文體活動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和活動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對事物處理的方式方法的積累老師應該定期組織學生去做一些公益性活動.加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對感恩思想的體會只有孩子們親身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并引導他們去學習和改變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從小樹立目標,去追求生活。
4、加強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教育制度
【摘要】 青春期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的特殊時期,對普通孩子來講都存在問題,何況是聾啞殘疾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特點,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交流溝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視他們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這就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了很多問題,加強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讓聾啞孩子懂得保護自己,安全度過青春期。
【關鍵詞】 聾啞學生 青春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心理指導與咨詢》的序言中寫到:“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保護和增進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盡管心理教育目前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足,但由于它體現了社會與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反映了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還必須完成自身心理發育和日漸成熟的客觀規律。特別是對于聾啞帶有身體殘疾的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一、 青春期的含義
醫學上把第二性征開始出現到成熟,身體停止長高這一階段稱為青春期。不同的人的青春期長短各不相同,一般指十二、三歲至十七、八歲,它是人的身高和體重的突增和性發育成熟的過程,每一個人到青春期時期總會產生朦朧的性意識,出現微妙的性沖動,這是生理發育的特點所決定的。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會行為等方面從未成熟到成熟,從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劇變化時期,是人生中質的轉變期,也是男女青年鐘情懷春的時期。而對于聾啞學生來說,相對于正常人,他們思維直觀顯得更加偏執,正確分析、判斷能力不強,自我調控差,容易鉆牛角尖,道德意識差,很多時候根本就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偏差,所以就給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帶來一些的問題。
二、 住校聾啞學生的特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最早的課堂,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聾啞學生來講,由于聽力的缺陷,在家庭中往往形成了兩種現象,一種是父母過分溺愛,一種是父母嫌棄不聞不問。加之若他們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絕大部分需要住校,使他們過早地跨入了獨立生活的軌道,也使他們把對父母的依賴過早地轉向了對老師的依賴。這是我們特殊教育教師的殊榮,即為人師又為人母。但正因為有著雙重的任務,往往使我們的教師在繁忙的教學與精心的照顧學生生活時,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在發生了“奇事”后,例如: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會突然離?;螂x家出走,老師越是交代不應該做的事情,有的學生偏要去做,老師、父母茫然不知所措, “怎么會變成這樣?”,然而在事情過后,隨之而來的又是老一套的教學與母雞護小雞般的照顧,問題又不斷發生。其實,學生的這些反常行為都是正常的,而且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的,只是我們的心理教育沒有跟上智力、知識教育的步伐,忽視了心理指導與咨詢這一環節。
三、 青春期聾啞學生心理異常的幾種表現形式
從兒童過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第二次危機”。青少年期是心理發展的艱難階段,它不僅對青少年本人、對父母、老師也是一種考驗。青春期聾啞學生心理異常的幾種表現形式
1. “出走”
由于老師、父母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忽視,導致了學生心理發展與智力發展嚴重失衡,學生“出走”的因素并非是學習上的挫折,而是諸如友誼喪失、幻想破滅、物質或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外界的誘惑、情感的挫折、老師或父母對他們的失望、甚至歧視而造成的。
2. “逆反”和“破罐子破摔”
“逆反”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反應。青春期是學生自我意識和自尊形成的最關鍵階段,是心理發展的危機期,也是非常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的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父母、老師又缺乏對他們的信任,往往采取一些壓制的手段,“不準這樣,不準那樣”,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對抗情緒。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出對父母、對老師的逆反心理,一旦叛逆心理產生,不僅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也會影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任感。
學生的“破罐子破摔”的行為表現其實是對自信心的喪失,自信心是人的個性的具體體現,成績好的學生由于老師的寵愛、精心栽培,助長了他們的優越感和自豪感,而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和父母的喜愛,是大家的“受氣包”,常受到歧視,甚至打罵,在他們心里滋長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
3. “早戀”
“早戀”是一個普遍問題,也是一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青春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青少年的性意識逐漸產生,除生理上的變化外,在心理上也開始蒙發對異性的興趣和好奇。我們的聾啞學生,因生理上的缺陷,他們對青春期出現的一些現象往往是模糊的,對生理上、心理上的變化通過老師課堂上的簡單講解并不能完全理解,更多的是通過電視、書籍以及周圍環境中的最直接現象來進行思維和模仿,對性意識帶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更多的性知識。由于生理缺陷和性知識面得狹窄,常常分不清愛情和友誼的界限,把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寄托在異性的關懷中。有的學生是因其虛榮心,看到別人在戀愛覺得自己沒有沒面子,或是想到因自己的生理缺陷以后走出校門后選擇的范圍更小,開始朦朧了初戀。但這時的“初戀”往往是無意識、無目標的,多數是盲目的。這一時期,如果老師和家長對他們出現的蛛絲馬跡產生誤解和施加壓力限制他們的交往,往往會適得其反。這時我們的老師、父母如能了解他們心理上的需求,對親情、感情的理解,對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引導其區分愛情和友情之間的關系,讓他們全面了解認識性知識,愛情是高尚純潔的、是專一的、要有共同的理想、志趣愛好才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而盲目、輕率的戀愛,往往是得不到幸福的,最終會造成終身的遺憾。
四、 針對聾啞學生青春期異常行為所采用的基本策略
第一,改革傳統師范院校公共心理學課,增設更為全面的主修心理學課程以供學生按興趣選擇。只有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才便于教師開展工作,同時還有助于其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心理學課教學改革要以師范大學生教學工作中應具備的心理教育能力來調整公共心理學課的內容,要以培養師范大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為目的,幫助他們掌握教育教學中的心理規律,提高師范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尤其是要幫助師范大學生掌握分析未來工作對象的心理發展特點的能力,適當增加公共心理學必修課的學分和課時數。授課者應是從事過心理輔導工作的專家,這些專家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方法上善于結合案例把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的某些原則和某些方法納入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之中,以便于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中學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和發展規律,掌握中學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技能技巧,幫助師范生樹立心理教育意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從而有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增加心理教育方面的選修課,開設心理教育輔修專業課程,培養師范大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心理教育理論水平。雖然我國目前針對中小學的教師培育在教學課程上都是大同小異的,但在獲取教師資格證時因所考取的中高級教師資格證書不同而學習不同的心理課程,并沒有對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教師的心理課程進行專門的設置,因而師范大學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具有的心理教育能力沒有針對性。師范院校要在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基礎上,可以開設學生能夠根據將來所要面臨的教學對象來選擇心理教育方面的公共選修課,同時還可以開設其他與心理學相關的課程。公共選修課的課程內容不單是公共心理學內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主修心理學的基石。
第三,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課,并將心理教育活動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增強師范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實踐能力,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培養廣泛的興趣。讓師范大學生親臨教學實踐現場,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滲透和實踐他們平時所學習的心理教育知識,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認識。師范院校平時還要加強對常見心理問題的診斷和疏導,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心理學專家給師范大學生作心理健康的講座與測評,傳播心理知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第四,培養中學教師良好的職前心理素質,還需要一個適宜于他們成長發展的外界大眾環境。對于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社會方面也應予以高度重視。可以通過新聞媒介、專業著作、報紙雜志、網絡以及其他大眾傳媒加強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中學教師在不斷提高學識水平和職業道德的同時,也應不斷加強自我心理修養,正確認識、評價、有效地激勵、調控、不斷超越和完善自我,只有中學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才能,才能以全新的姿態去影響他們的學生。中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階段正是處于叛逆期,身心極易受外界誘惑,并開始逐漸有著自己的主見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教師針對青少年的行為處理稍有不慎,孩子便會肆無忌憚、難以管教、甚至誤入歧途。因此,青年教師只有加強自身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水平,才能弄清青少年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才能科學合理地組織和運用教材,成功地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的職業生涯得以發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因此,做好教師職前心理教育,教師在面臨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壓力、生活上的負擔、社會所給予的過高期望時所產生的緊張、焦慮、壓抑等不良情緒時,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處理和應對,迎接屬于自己的個人職業生涯。
作者:李婭 成云 康有黎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西華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現狀 對策
根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文件可知,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利于我國實施素質教育,進而提高我國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專業技能。[1]中職生處于青春叛逆期,這一時期他們漸漸地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若這一時期教師給予他們心理方面的正確引導,將有益學生的一生。然而,大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心理健康水平分為“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根據相關調查可知,65%左右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10%左右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差,20%左右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好,只有5%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好。從這幾組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少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這就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措施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分析
隨著中職生的學習與生活由以往的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轉換為就業為主,這些轉變讓他們在心理上容易困惑和沖突。面對職業的競爭,他們的壓力日益增大,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及成長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與發展。那么,下面將具體闡述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情況。
1.中職生心理健康存在不足的影響因素分析
中職生由于年齡小,大多數中職生都是未成年人,思想和行為都不夠成熟,敏感且易受傷。根據相關調查,大部分中職生都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及離異家庭等,由于家庭方面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教育,這部分中職生在性格方面、人際交往及心理方面等都有所不足??偠灾?,中職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是受三大因素的影響。[2]
1.1家庭環境。我們經常聽到這么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然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度和重視度的傾向發生了偏差,他們認為教育這個問題應該是教師的事情,當父母的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好,這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如:家庭離異或單親家庭,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未來,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容易讓孩子對他人產生一種懷疑的態度;父母忙于工作不關心孩子的家庭,孩子比較內向,沒有安全感,害怕孤單,容易在愛情觀上出現偏差;父母的性格容易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性格好容易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相反,脾氣不好的父母容易給孩子壞的印象,進而給孩子造成了父母的影響。
1.2學校教育。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師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首先,學校辦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有的中職學校注重學校本身的發展利益,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感受,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很少有中職院校以學生為中心,打開學生的心扉,這不利于學校做心理咨詢工作。其次,教師綜合素養不夠。有的任課教師只顧給中職生講授知識,沒有捕捉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讓課堂的教學效率很低;有的心理教師只顧心理知識的講授,卻忘記教會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有的心理教師教學風格不具有人格魅力,不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沒有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的心理教師缺少課后培訓,為學生講授的知識貧瘠。
1.3學生自我認識和自身調節不夠。如:大部分中職生由于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沒有成就感,來到中職校更加自卑,進而影響了人際交往;有的中職生認為自己長大了,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對,進而讓自己的內心處于一種尷尬的局面。
2.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2.1情感問題。由于大部分中職生處于青春期中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慢慢對異性產生興趣,對異性產生一種情愫。在這個情感產生的過程中,出現了幾種問題,如:單戀,這種情況就會讓主動喜歡的那個人處于一種痛苦的局面;失戀,有些中職生由于思想比較極端,就會讓其心理出現問題,有尋死的行為。
2.2學習心理問題。大部分中職生在來中職校之前都認為自己將來可以上大學,可是來到中職校之后心理落差很大,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三差生,學習與不學習都一樣。由于這種思想,讓他們出現焦慮、緊張考試等負面情緒,漸漸地他們的成績下降。
2.3環境適應問題。中職生由以往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些獨立解決的問題有些不知所措,進而產生了壓抑、焦慮、煩躁及不安全感等心理障礙,有的學生甚至還會導致神經衰弱。
2.4人際交往和擇業問題。首先,人際交往問題。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卡耐基說“人的成功80%源于人際交往”,這就說明人際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根據調查可知,大部分中職生害怕與同學交往;懷疑同學在交往過程中會傷害自己等,進而出現了自卑、孤獨、嫉妒、猜疑及社交恐懼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其次,擇業問題。大部分中職生讀中職是為了獲得中職證書,對工作迷茫,畢業時出現了幾種心理:自卑心理、逃避心理、依賴心理等。[3]
二、提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首先,提高中職生的自我認識水平。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知,人有六種需要,中職生需要得到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心理關注度。中職生需要結合教師所講知識,合理分析自己的心理缺失,進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加強學校教育和提高心理教師的綜合素養。第一,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打開學生的心扉。第二,提高心理教師的綜合技能,積極幫助學生。
最后,定期實施家庭教育培訓。家庭教育是學生是否健康成長的一個前提。那么,我國教育部需要根據不同性質的家庭制定一個培訓方案,將這個方案下放到不同的市、區及鎮,讓不同家庭的父母得到教育,明白自身性格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的意義。
總之,要想提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需要我們認真分析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而且還需要找到優化的策略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青少年 家庭環境 心理健康 整合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剖析了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種微妙的心理影響,其中家庭生活環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長過程中緊密接觸的第一要素,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突變。
1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環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環境和物質條件環境,同時也是青少年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家庭環境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1家庭結構方面
常見的家庭結構包含:核心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家庭。不同的家庭結構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核心家庭結構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對來說比較小,而重組家庭會有個別青少年處于自卑心理,從而產生人格障礙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高,單親家庭對青少年產生負面的歧視,進而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
1.2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主要包含:專制型、民主型、溺愛型。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的青少年,僅遵從表面上的順從,當父母觸及到逆因時,他們的叛逆心理就會爆發出來;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樂觀,擅長與人溝通,當遇到問題時,這種青少年能夠用理智的思維去處理問題;溺愛型家庭教養方式影響下的青少年,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懶惰性、不能獨立適應社會、意志力較差,難以融入學?;蛘呱鐣h境的人際交往過程中,青少年容易選擇不正確的處理方式解決問題,進而導致不融洽的社會關系。鑒于以上幾種不同的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為了給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個和睦家庭環境,家長必須身正為范做表率,為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2家庭結構比對
青少年隨著成長,不斷面臨著學習壓力以及自身成長壓力和形式多樣的外部壓力。這一時期心理健康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產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慮以及社交困難等心理問題。這種問題受到了很多家長及學校的廣泛關注,從而想通過家庭環境結合校方因力視導采取融合幫扶模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接觸點進行家長培訓、素質提高、家庭學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問題,以達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發展效果。
2.1家庭關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關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障,無論是哪種家庭關系,只要是建立在一個充滿愛、溫暖的、積極向上地家庭氛圍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緒、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當時心理,采用雙方都能達成的方法來解決很多容易出現矛盾激化的問題。
2.2家庭教養――人性化
父母雖然是子女的第一任家庭老師,但在培育孩子過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沒有成熟還是孩子,很少與自己的孩子多溝通、多換位思考、多相處、多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夠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礎。
單親家庭缺乏父愛或母愛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膽怯、拘謹、沉默寡言;離異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問題、自卑自閉;喪親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現冷漠,逆反和厭煩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對比較低,普遍出現行為問題、情緒問題,這就需要雙方都自責找出自身問題所在,將心比心對雙方子女教育及關心愛護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整合
3.1和諧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對青少年心理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過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環境。和睦的家庭氣氛能夠給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相反則會引起喋喋不休的爭吵、牢騷滿腹的大人、悲觀失望的心態都會帶給青少年們困擾的心理傷害,形成孤僻、冷漠、焦慮的不良情緒,從而損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觀環境
穩定的家庭客觀環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員及家庭經濟情況等。家庭經濟環境是未成年人閱讀行為的物質基礎,也會間接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消極影響,但不是起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園、社會相結合――青少年的綜合健康環境
一般說來,家庭關系等因素確實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家庭環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當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第一接觸的監護人父母來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是心理教育戰場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園、社會三個環境相結合是青少年生長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環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聯系,特別是青少年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維敏感,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學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長素質、定期培訓家長教育青少年心理課程、多開展親子互動開放式家長日等活動,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環境中得到融合,從而對青少年們的思想、品德、行為進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幫助學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學習成績,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學習中的樂趣,感受國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