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0:12: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環境保護心得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應用優勢
(一)生態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這一概念源自于我國偉大思想家老子的作品。而其中的“道”指代的是規律及準則,“德”代表的則是人的品行。到了近代,“道德”衍生出了“生態道德”的概念,而對于其具體定義,學術界還沒有構成統一標準。有學者認為,這一概念屬于人類對自然所理應擔負起的責任。還有的學者提出,生態道德所突出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要求二者和諧共處。而這兩種觀點的共同點,即都是在原來的道德概念基礎上延伸出來的,但也只限于闡述人和自然間的聯系。之后,人們又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構建出了生態道德教育理念,要求人類與自然親密相處,互相促進,并且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確保受教育者能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而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
(二)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語文學科與文字密切相關,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素材,可以讓廣大學生接受生態道德教育。而將生態道德教育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則不需要特意設置道德課程,只需在日常教學當中對學生施以生態道德教育即可。這樣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構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態道德教育,能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優勢。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頌揚了大自然的美麗。例如《廬山的云霧》、《彩色的非洲》、《桂林山水》等,都描述了風光無限的自然景色。借此,教師便可以將語文教學同生態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在字詞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根基所在,亦是小學時期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教師在字詞教學的過程中貫徹生態道德教育,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進而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老師教給學生這首兒歌:“天氣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該首兒歌中便出現了不少和大自然有關的字詞,如“天氣”、“河水”、“青蛙”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字詞同自然環境聯系起來,同時告訴學生:“晴朗的天氣和清澈的河水很美,小青蛙也很可愛。但是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保護?!币源思ぐl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愛上自然。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學習一些常見的環保標語,通過這樣的字詞積累,在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宣傳環保理念。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摻入生態道德教育,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不少課文描述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熱愛,比如《觀潮》、《海上日出》、《火燒云》等。老師在針對這些課文進行講述的時候,也應當注意生態道德教育的糅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這些景色的現狀,向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知道人類的活動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這樣便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樹立起端正的生態道德觀,進而逐步使其建立起環境保護意識。
(三)在實踐活動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應當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培養起保?o大自然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相關的知識講座,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護環境的必要性。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對身邊環境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并作出匯報。比如樹林、河流、空氣的變化等。并且,每當到了環境保護日時,教師再讓學生親自參加植樹、撿垃圾等活動,待回去之后再寫下自己的心得。這樣便能夠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并認識到保護環境的意義所在。最后,教師還可以挑選一些關于環保的紀錄片,讓學生在課后自主觀看,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讓其對當今的自然環境狀況再多一分了解。
因為今年來家鄉的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環境日趨嚴重,這些都給家鄉的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們幾個提議創建一支環保隊。
主要目的:
1;對家鄉的生態環境開展調查
2;找出家鄉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
3;在周圍鄰里間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為環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對家鄉環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2月10日——25日衛生情況調查:
(1);首先 ,我們在家鄉的主大街觀察了過往行人亂丟垃圾的行為且進行了適當的記錄。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沒及時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隨手亂扔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在我們家鄉能真正愛護環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為這樣,容易導致家鄉主街道的環境衛生惡化,影響市容。
(2);然后,對一個主要河流深入實地調查。我們發現由于人們環境意識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邊,使得主河流被眾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廢棄塑料,生活廢品,污水,嚴重影響了河道衛生與清潔。我們也調查了解到由于家周邊沒有較大型的處理生活垃圾的場所,所以一些居民為了貪圖方便,便把垃圾丟到河里,使河中許多地方淤塞,河水也變色了。
2月10日——25日,在街區我們制作了一部分傳單,對居民進行一些環保問卷調查。
1;調查針對人群:15——65歲街區居民
2;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調查如下:選擇題
(1)你認為環保的目的是什么?
a.愛惜每一個生命(62%) b.保護生物多樣性(10%) c.與動植物和睦相處(10%) d.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需要(18%)
(2)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
a.飲用水,空氣質量(10%) b.森林,土地保護,防止水土流失(34%) c.環境改善(16%) d.糧食蔬菜安全(14%) e.脫貧致富(16%)
(3)你對亂丟垃圾行為有何看法?
a.無所謂(5%) b.值得批評(89%) c.不關我事(6%)
(4)您覺得您周圍環境怎樣?
a.很好(9%) b.感覺還可以(31%) c.比較差(52%) d.很差(8%)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們發現家鄉居民的環境意識相對薄弱,對環境問題不是很關心。與此同時,我們向其講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目標,讓他們認識到一些環境保護對自身及自己周邊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們的支持。
由于我們環保小隊切身體會到了生活垃圾對家鄉環境所帶來的破壞,我們向當地有關環保部門提出了幾點建議:
1.政府及相應機構應在全民中開展整體教育,加強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居民的環保素質,樹立環保風氣,讓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大力宣傳污染的危害性。
3.多推廣環?;顒?,調動全民共創和諧美麗武岡。
(小結)本次活動讓我認識到:
1.環保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企業,公民缺一不可。
2.“團隊精神,共同合作”尤為重要。
3.預先準備工作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昂玫拈_始是成功的一半。”
4.我覺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是成功的。
關鍵詞:環境工程概論;研究型教學;課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2-0125-02
研究型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身邊及生活中獲取的各種課題為學習載體,利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開展主動性研究,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不斷構建及完善專業知識體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1,2]。研究型課程能夠極大調動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研究型課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3,4]。因此,研究型課程是一種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側重于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是目前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國內大多數高校中,對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方式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或者只進行了小范圍的探討,或者未開設。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開設的《環境工程概論課》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課程理念的課程設計方案及學生能力培養方法。
一、課程改革目標分析
《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既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又是工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學體系中,該課程通常作為針對非環境工程專業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主要介紹環境保護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環境現狀,是當代大學生環境素質教育的基礎課之一,使非環境專業學生能夠對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以及噪聲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的深入貫徹[5],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環境工程概論》成為環境類專業新生學習的第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
作為環境工程專業新生的入門課程,《環境工程概論》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概論類課程的共同特點是涵蓋內容多、知識更新速度快,基本內容既包含了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與方法,也涵蓋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管理等方面的有關內容,同時還介紹了環境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每一章節的內容就是一門獨立的課程。由于課程內容多,知識點零散,傳統的單個教師主講的“灌入式”全講課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不僅讓授課老師上課吃力,淺顯且泛泛的內容對學生也缺乏說服力,導致學生興趣下降,課堂氣氛不活躍。
對于剛入校的大學新生來說,他們對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的理解還只局限在媒體報道的“霧霾”、“溫室效應”、“富營養化”及各種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選擇的專業的具體方向及內容。在此情況下,為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應通過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教師總體講授,使學生對環境專業有總體認識。然后,學生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結合身邊環境問題,成立課題小組,開展一些研究型課題的學習。這些研究型教學課題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資料、社會實踐調查等,對身邊環境問題的發生根源、基本原理、解決措施等進行深入了解。這樣,在完成課程任務的同時,既熟悉了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研究方法,了解到環境工程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又激發了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興趣,建立起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責任心,為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環境工程概論研究型教學的具體實踐
根據環境工程概論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本課程的研究型教學由課題設計、課題實施、成果評價三部分組成。
(一)課題設計
課題設計是研究型教學的基礎,是以課題為中心對學習內容進行的重新規劃。根據學生人數,并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認知水平,結合桂林市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取得的成果,將《環境工程概論》教學內容課題設計為以學生調查實踐為主題。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通過調查發現的問題所作的匯報作為各章內容的開題,進而引出各章理論主題內容。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研究內容進行總體講授、指導,使得課程生動、課堂氣氛熱烈,進而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題設計的具體內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狀況調查、桂林市大氣污染狀況調查、桂林市固體廢物狀況調查、桂林市聲環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態之城建設五個部分。
(二)課題實施
1.成立課題小組。課程第一堂課為導論課,由教師對目前的環境問題及環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內容進行總體講授,布置研究型課題并對課題進行說明。課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報名,教師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微調,保持各組同學水平相當,每組6名同學。
2.方案設計與實施。各小組成員首先根據課題題目,明確完成目標,討論課題實施方案;然后進行組內分工,完成資料收集、查閱、現場調查、數據分析匯總、書面總結及口頭匯報等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以課下業余時間完成為主,教師輪流跟組進行指導、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論知識補充,幫助學生解決在課題完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經過分組討論,各課題小組方案設計內容如下表1所示。
在完成過程中,數據信息來源主要包括圖書館的圖書、期刊、統計年鑒、環境公報等紙質資料,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如CNKI數據庫等,以及環保局網站、環保局實時監測系統等網絡數據資源。然后,再結合實地調查結果,完成課題的研究。
(三)課題成果評價
1.成果展示與評價。首先由組長作為代表對課題完成內容進行匯報,同時對課題完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介紹,課題組成員共同對其他小組的提問進行解答。根據匯報結果和答疑情況對課題成果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由三部分組成:組間評價、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課題小組根據評價內容對課題內容進行進一步修改,并形成書面報告上交。
2.成績評定。研究型教學課程的成績評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6]。其中課程總成績由學生個人的平時表現(包括課題表現、對小組課題項目的貢獻)、所在課題小組成績(要求3~4名環境工程專業老師對小組作品進行評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試成績(閉卷考試)三部分組成。
三、總結與反思
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發現以下兩點需要進一步完善。
1.完善學生在課題完成過程中的過程管理工作。小組成員應記錄下課題完成過程中的日記與心得,不斷總結課題完成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安排是否合理,有無改進措施,如成員分工情況是否合理、時間安排是否得當等。
2.教師對課題完成過程的反思。如根據每個課題完成情況,評價課題設計是否合理、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研究開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學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浩,郭龍建.高等院校本科教學中開展研究型課堂教學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4):192-193.
[2]馮湘,王雷,林亞平.研究型大學創新型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18):69-74.
[3]鐘秉林,董奇,葛岳靜,等.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9,(11):22-24.
[4]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關鍵詞】校園物質文化 中職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12-01
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象征,它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表層結構,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態,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設置的各種物質設施和環境的總稱,它映射著整個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水平和文化發展樣式。
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活動場所建設等,它是育人方略的重要載體之一,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 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立足之本。
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我校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對學生心理成長的重要作用,遵循科學規律,合理布局校園內部區域結構,打造功能劃分合理、學習生活便捷的結構,利用每一道優雅景致,賦予它們人文內涵。
校園四季有綠色,三季花盛開,假山池沼,魚戲水中,草木含情,山水說話,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進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學生在幽靜的環境中學習,倍覺舒心,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進而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
其次,塑造富有感染力的校園景觀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藝術在于使用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園物質文化為建設和諧的校園生態系統提供肥沃的土壤,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空間進行精心布局、藝術創作,使校園充滿生機。
在校園的醒目位置建造雕塑、擺放石刻、設立展牌,傳承學校的悠久歷史,激發學生進取、拼搏、團結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學校通過定期更換校園廣場、甬路邊展牌,宣傳學校各專業文化和心理文化;在教學樓墻壁展示優秀畢業生照片、合作企業公司介紹、學生的作品等,形成專業化的校園風貌;在辦公樓走廊放置教職工規范及學生規范牌、名人警句、名人畫像,向師生傳遞美的信息,用蘊含豐富的哲理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我校充分挖掘學校人文歷史背景。
教室環境的布置的標語、字畫,花卉、魚蟲都對學生構成相應的刺激,引發美感的形成,整潔漂亮的教室布置,可以引導學生鑒賞美、追求美、創造美,感受到向上的力量,良好的教室環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力地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公寓管理以“整齊、統一、衛生、清潔”為標準,入口處墻面定期出版黑板報,張貼宣傳畫,宣傳心理文化,宿舍間間有綠色,室室有生命,由學生參與或自行設計宿舍的布置,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展示學生個性化文化,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第三,建造現代化的場館設施是校園物質文化的堅實之根。
建設“書香型”校園。為豐富全體師生的文化生活,滿足廣大師生的閱讀需求,學校致力于建立現代網絡管理系統,分門別類完善和規整圖書館數據庫,使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進行自我補充、開闊視野,為學生學習和科研提供詳盡的信息和資料。
學校每年都要添置大量圖書,藏書量呈每年遞增,此外,學校每年還訂閱百余種報刊雜志,購置大量的音像資料。我校圖文信息中心現有紙質藏書近7萬冊,電子圖書5萬余冊,音像資料900余盤。閱覽室訂閱報刊353種,電子閱覽室擁有微機104臺,館內座位數為540個。在建設“書香型”校園活動中,學校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堅持讀書,寫出自己的讀書心得。同時,學校還要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要求學生讀經典的書,讀古今中外名作名篇,尤其是在學前教育專業開展 “每月一本心理書”活動,通過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演講、講名著故事活動、書香班級評選、讀書心得征文活動、名著影視欣賞等活動,使學生豐富了課余生活、充實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力爭“用讀書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
建設信息化校園。完善現代化校園網絡,進而滿足教學科研和辦公現代化的需要,滿足學生快捷多樣地汲取知識的迫切需求。
(一)班級多媒體系統全部到位。在實現校園班班通之后,學校又投入資金將全校所有班級安裝了多媒體設備,實現班級教育教學的多媒體化。(二)學校網管信息中心改造。由于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學校重新添置服務器并改造了信息交換設備,改進建設校園網,傳播校園文化,滿足工作需要。(三)升級學校廣播系統。校園每日三次播音,設置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新聞、音樂鑒賞、心靈美文、歷史哲學、專業技術等欄目,每周日晚間播放以“真善美”為題材的電影,每月播放心理勵志電影一部,讓廣播電視成為學校心理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陣地。(四)堅守“校園貼吧”,貼吧設有校園風云、心靈驛站等專版,師生互動,啟迪智慧, 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和良好素質。
建設“心靈港灣”。學校建立了二級心理維護中心,配備有放松室、沙盤室、團體輔導室、心理閱覽室等功能齊全的心理工作室和心理輔導設備,先后培訓了13名“國家級二級心理咨詢師”和12名“拓展培訓師”,成立以學校咨詢師為主要成員的“陽光心育研究中心”,組建了學生的“陽光心理社團”,在每個班級都設立心理健康聯絡員――“陽光使者”,通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輔導課、沙盤活動、讀書會、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個體咨詢等活動,達成以心育人的目的,春風化雨,溫潤心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學生;流失;原因;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新生入學人數和在校人數都在不斷增加,由此帶來高校辦學規模擴張、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及學生個性化需求增長等一系列問題。在競爭、壓力的背后,由此也帶來學生因各種原因而退學的現象。
一、高職院校學生流失的主要類型
(一)轉學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十九條學生一般應當在被錄取學校完成學業。如患病或者確有特殊困難,無法繼續在本校學習的,可以申請轉學。第二十條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轉學:入學未滿一學期的;由招生時所在地的下一批次錄取學校轉入上一批次學校、由低學歷層次轉為高學歷層次的;招生時確定為定向、委托培養的;應予退學的;其他無正當理由的。在規定的內容中有些操作性不強,如對“確有特殊困難”的界定不明確,對??茖W校升格為本科院校之際轉學問題上存在漏洞。這些就導致在實際操作中,高職院校學生家長為學生轉學的現象存在,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生源的流失。
(二)心理、精神疾病
現如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已經侵入了高校校園,侵蝕著學生的健康。這類學生性格內向,目標迷茫,不善于與外界交流;心理承受力弱,害怕與他人交往。也有受家庭成員不和諧關系的影響,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受到打擊,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上大學后復發,病情加重。學生中的獨生子女傲慢、任性、怕困難、不合群、感情脆弱,將大學生活想象得過于美好、想象與現實差距過大以及家庭單親等因素導致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導致情緒低落,無心向學,進而產生抑郁、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最終導致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自己的學業。最終這類心理、精神疾病的學生選擇了休學或退學,且成上升的趨勢。
(三)厭學
主要表現為對所選擇的學院或專業不滿意,或對學校的嚴格管理不適應。上大學后,理想與現實產生距離,心理落差大,產生厭學情緒。個別學生因基礎差、生活習慣不同等原因,學習上雖很用功,但考試不過關,達不到要求。經過認真思考,認為無法達到畢業要求,與家長協商,征求家長的同意,選擇了退學。有些學生迷戀網絡,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愿望,寄希望在網絡虛擬世界里能夠使其私人欲望、虛榮心得到滿足,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迷戀網絡,嚴重影響了學業,最終無法通過學業考核,無奈地選擇了退學。
(四)違紀
大學生依賴性強,個性張揚,少數大學生易沖動,遇到事情不能寬容他人,不計后果,嚴重者致傷他人,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學校規定,學生被開除。另外,在高校中違紀的學生中又以考試作弊和曠課最多。因考試成績與學生入黨、評優、獎學金等掛鉤,加上一些學生平時學習態度不端正、經常曠課,即使去上課,也要么睡覺、玩手機、抄作業,要么說話,因此,考試時鋌而走險,夾帶紙條、使用通訊工具作弊,甚至叫人代替考試等。最終這類學生因嚴重違反校紀校規被開除。
二、高職院校學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職業學校學生流失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引起學生流失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上存在的陳舊觀念的影響
隨著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的嚴峻,“讀書無用論”、“上大學無用論”有所抬頭,值得關注和警惕。與讀大學高投入相對應的是,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有些學生及家長片面地認為大學讀了“劃不來”,很多學生、家長也就產生了念不念沒有意義的想法。在這些社會偏見和陳舊觀念的影響下,高職學校學生思想壓力大,學習勁頭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從而導致學生流失。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或疏于管教
由于父母既是孩子的撫養者,又是孩子的教育者,父母的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順從,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學校是不可能單獨把孩子教育成才。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上了學,只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吃穿問題,至于孩子的學習和教育問題交給學校和老師去管就可以了。這個觀點其實是不對的,這其中關鍵在于孩子平時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不同。受到學校的紀律處分、甚至被學校開除的學生大多是因父母親長期在外打工或父母親離異導致無人管教或者教育方法等問題。
(三)社會、家庭壓力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學生既是承載家長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也是承載社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面臨著時代壓力、生活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然而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結果,有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強,責任意識薄弱成為一種趨勢。伴隨著大學生生理心理上的日趨成熟及自主自立意識的確立,面臨問題的復雜情感變化都需要自己去體驗。在面對各種心理體驗時,部分同學表現出自尊與自卑并存、獨立與依賴矛盾的心理狀態,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有的學生由于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差,離開父母后難以適應職校學校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導致流失。
(四)學校教學質量不高
教學質量不高,主要是存在師資力量薄弱、課程開設不合理、教材選用不科學、專業特色不突出、學生動手機會少等諸多教學問題,學生普遍感到學不到東西,從而對學習喪失興趣、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同時就業渠道不暢,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一方面受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影響;另一方面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高,難以達到社會需要對人才的要求。這也使得學生的就業存在專業不對口、工資不高、工作環境不好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問題,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是學生最為擔心的事情。
三、控制高職院校學生流失的對策
面對高職院校學生流失的現狀,我們應該深入探究控制學生流失的對策,以便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減少學生流失,促進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嚴格學生管理,改善學校環境
嚴格的管理是辦好一所學校的前提,學校要制定相應的校規校紀和班規班約來約束學生的行為,教育、引導、監督學生養成遵守校紀校規的良好習慣,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法律觀念,培養遵紀守法意識,以此來規范學生行為。對于學生中出現的違紀事件要及時查處,對嚴重違紀影響極壞的學生不能姑息遷就,對屢教不改、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典型學生給予嚴肅處理,必能凈化校園環境,確保校園安全。同時學校也要下決心、下大力氣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條件。
(二)改革教學管理
在課程開設方面要增加專業技能課的比例,對課程進行合理安排;在教學內容方面要以學生和社會需要為依據,及時吸收新技術,增加教學實踐環節課時量,使他們在實踐中學到更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方法方面要改革落后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科開展教學方法研究與實驗,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根據社會和學生的實際,對現行教材取舍增刪,靈活使用,而不是全部照用。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娛樂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分析學生,揣摩學生心理,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積極與家長溝通,達成共識,共同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處理學生申請退學的過程中,發現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學生以各種借口為由,提出退學。但與家長溝通后,家長都不希望學生退學。鑒于這種情況,學院注重與家長保持聯系,遇事勤與家長溝通,特別針對提出退學的學生,請家長到校共同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學院、老師、家長三方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學生終生設計,為學生最終利益著想。這樣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雙管齊下,分析問題可能更透徹、更準確,解決問題就更能找到切入點,有可能事半功倍。對于個別勸說無效的學生,也要盡可能把工作做細,減少家長和學生對高校的敵視態度,保證學院安定團結,利于學院的穩定和發展。
(四)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就事業、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人生觀決定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生活的態度。當代大學生只有正確理解人生價值的內涵,明是非、辨善惡、知榮辱,才能在實踐中最大限度地創造人生的價值,成就人生的輝煌。因此,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要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特點,幫助他們盡快樹立起新的目標;通過對校史、專業講座的教育,讓新生對學校、專業樹立信心,形成愛學校、愛專業、愛班級的思想;引導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目標與國家的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把社會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目標,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樹立起為報效祖國而學習的遠大目標,并為此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教育
通過對大學生退學現象原因分析得知,由于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導致退學的學生不在少數。多數情況是由于學生無法適應以至融入新環境而產生逃避心理、厭學心理造成。因此,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專題講座等,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校園大力營造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氛圍。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心理與行為訓練、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健康有益的文娛體育活動,給學生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氛圍,陶冶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相互關懷與幫助的意識。老師在批評學生或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講究工作方法,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們的教育觀念的轉變,高職院校正通過端正辦學思想,狠抓教育教學管理和提高質量,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只要社會、學校、家庭齊心協力,對全體學生尤其是成績或能力有所欠缺的學生加強引導和管理,退學的學生必定會越來越少,高職教育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偉. 對大學生留級、退學現象增多的思考和對策[J]. 蘇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學院學報,2002(4).
2、曾廣明. 學生退學面面觀[J]. 消費導刊,2006(12).
關鍵詞:奧運理念高校思政方法途徑
北京2008奧運會籌辦了7年,將13億人民向世界做出的“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莊嚴承諾變成一份提交給奧林匹克運動的特殊答卷。7年來,中國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積極實踐,對文明進步的不懈追求,濃縮于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之中,既書寫了社會發展的宏圖雄篇,更化為人們身邊的點滴之變,詮釋出東方文明古國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獨特理解。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與奧林匹克運動“和平、友誼、進步”的宗旨一脈相承,回應了當今時展的呼聲。
實然性:奧運理念的深度解讀
(一)綠色奧運: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人類發展模式的自覺矯正
當社會生產力發展高歌猛進,“征服”自然的力量空前強大之時,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基礎卻正被撼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困惑不可避免地映射于奧林匹克運動。奧運會從最初的十幾個國家參與到成為全球第一盛事,隨著場館建設耗資日增,環境代價難以估量。整個奧林匹克大家庭都在思考,需要以怎樣的方式才能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推動奧林匹克運動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色奧運是一種戰略選擇,也是一種生存智慧。1999年,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運動21世紀議程》,提出奧林匹克運動要全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事業。環境與體育、文化并列,成為奧林匹克面向未來的三大支柱。綠色奧運的理念,深深植入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藍圖。而此次綠色奧運的內涵是,把環境保護作為奧運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首要條件,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標準和系統的保障制度;廣泛采用環保技術和手段,大規模多方位地推進環境治理、城鄉綠化美化和環保產業發展;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鼓勵公眾自覺選擇綠色消費,積極參與各項改善生態環境的活動,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科技奧運:奧林匹克精神的不竭動力與奧運史的伴侶
回首百年,科學技術以其驚人的滲透力進入奧運賽場,為“更快、更高、更強”提供不竭動力。一部奧林匹克發展史,科技的身影相伴始終,密不可分。從優質精良的運動裝備,到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從精確到毫秒的計時裝置,到環保節能的競賽場館;從五彩繽紛的開閉幕式,到覆蓋全球的賽事直播……科學技術讓奧林匹克競賽更加緊張激烈、扣人心弦,在你爭我奪的趕超中汲取不斷創新的力量。
科技奧運支撐起北京籌辦奧運的框架。在智能交通、潔凈能源、場館建設、信息通訊、奧運安全、運動科技等諸多領域,北京奧運會的7年籌辦展示著中國的自主創新之旅。奧林匹克盛會讓科學技術散發親和時尚的光彩,在潛移默化間提升科技的魅力,催生著億萬國人的創新意識。它吸引更多民眾學習科技知識,接受科學精神,投身創新行列。
(三)人文奧運:奧林匹克運動的進步機與世界潮流的助推器
奧林匹克指出:“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社會的發展”。人文奧運理念的提出,不僅關注個體的人,更關注整體的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閃耀人文精神的奧林匹克運動,與走過五千年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相遇,為奧林匹克精神添加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人文奧運是一個系統工程?!叭宋摹狈褐溉祟惿鐣鞣N文化現象。人文奧運是指“奧運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奧運參與人文現象,其核心是“奧運”,其現象是“奧運人文”;“人文奧運”不等于“人文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人文現象”才能稱之為“人文奧運”,把中國的文化融入到奧運的參與文化之中,才能是名符其實的“人文奧運”,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直接形成的“奧運文化現象或景觀”才是“人文奧運”。人文奧運構筑起北京籌辦奧運的基石。北京奧運會將奧林匹克的人文底蘊深深鍥入中國,又通過奧運會的舞臺,將中華文明的精髓獻給世界。人文奧運著力于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促進各種文化相互了解與尊重,展示悠久的東方文明為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的新貢獻,成為北京奧運會為奧林匹克精神寫下的新注腳。
必然性:奧運理念的意義
(一)奧運理念涵蓋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
三大理念的構想發端于北京第二次申辦奧運會之時,彰顯了中國價值觀與奧林匹克精神的交融交匯。申奧成功一年之際,2002年7月,三大理念被鄭重寫入《北京奧運行動規劃》。從申辦到籌辦,從承諾到行動,三大理念既順應了當今時代進步的潮流,又踏上了中國科學發展的節拍,這一切閃耀在籌辦奧運會的無數細節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贊揚。正如《國際奧委會評估報告》所言:“北京奧運將給中國和世界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遺產”。在三大理念中,人文奧運是靈魂,綠色奧運與科技奧運是兩翼。三大理念指向“以人為本”的核心,形成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循著和諧發展的軌跡前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類世界和諧。
(二)奧運理念是奧林匹克運動與時代相結合的必然選擇
奧運會四年一屆的周期和主辦城市的變換,使奧林匹克運動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豐富完善自身的價值體系?,F代奧運之旅走到北京,已有22個城市有幸成為東道主。每個東道主都為奧林匹克運動增添了自己的色彩,貢獻了獨特的理念。
1948年,二戰后的首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辦。不少擺脫了殖民統治的國家雖然還沒有訓練有素的選手,但出于對和平與團結的向往,紛紛應邀前來。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終于能夠匯聚在五環旗下交流競技,奧林匹克的舞臺奏響了和平團結的時代強音。從漢城奧運會的“和諧進步”到巴塞羅那奧運會的“永遠的朋友”,從悉尼奧運會的“分享奧林匹克精神”到雅典奧運會的“歡迎回家”,這些各具特色的鮮明口號,表達了東道主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征。
奧運會百年之旅,正是世界走向全球化的過程。如今,人類已進入“地球村”時代,勃興于全球的奧林匹克運動,同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只有與時俱進,變革創新,奧林匹克運動才能聚集人類文明的精華,浩蕩而行。北京奧運會用三大理念為奧林匹克運動注入源自東方的活力,成為奧林匹克之舟的新航標,也為尚在種種發展模式中折沖斡旋、時有困擾的人類文明進程揚起一面風帆。
(三)奧運理念是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
一個東方文明古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正展開全球化的視野,融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走過百年的奧林匹克運動,始終以開放的胸懷接納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北京成為奧運會東道主,使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對話有了一個極佳的載體。三大理念展現出奧林匹克運動自身發展的趨勢,蘊含著應對現代文明發展挑戰的探索,更注入了東方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用奧林匹克的語言,在中華大地推進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舞臺倡導建設和諧世界。對三大理念的弘揚與實踐,使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文化找到了相通的脈絡,兩者的結合不僅呈現了世界性、開放性和平等性,也充分體現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既是奧林匹克運動對中國的饋贈,也是中國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回報。
(四)奧運理念彰顯了我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1979年,中國重返國際奧委會大家庭之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之際。中國的奧林匹克之路疊加于改革開放的歷程,投射出一個民族復興進取的偉大身影。城鄉面貌的巨變,生活水平的改善,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無不與環境、科技、人文的進步息息相關。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不僅是對世界發展潮流的契合,更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總結歷史經驗、經過深思熟慮寫下的心得。
在這30年中,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尊重自然、自主創新、以人為本的重要?!敖鹕姐y山不如綠水青山”、“金碗銀碗不如科學飯碗”。每一次觀念的變化,都是改革開放實踐的生動寫照。沒有30年的物質積累,沒有30年的思想解放,舉辦奧運會不過是個夢想,弘揚和踐行三大理念更無從談起。中國在前進道路上所做的思考與抉擇,正通過北京奧運會這座舞臺,通過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展現給世人。
綠色奧運不僅是一片綠地,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當綠色的種子深入民眾之心,生態文明的森林便會蓬勃生長。科技奧運不僅讓人們驚嘆“鳥巢”和“水立方”的雄奇,更增強了全民自主創新意識。人文奧運不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激發了人們對自身全面發展的追求,對世界和平、友誼、進步的向往。三大理念帶來了北京的成長、中國的進步,在實踐中提升中國人的生態意識、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三大理念從無形到有形,使奧林匹克宗旨和精神更全面地進入中國人的生活,塑造著一個民族昂揚向上的氣質,展現著一個國家團結奮進的形象。同時,三大理念的回響不會隨著北京奧運會的結束而休止,中國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
應然性:高校奧運理念教育的方法途徑新探
(一)系統教育:奧運理念教育方法的主流
1.積極開展奧運理念“三進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兩課”,多年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顯性教育模式存在著內容單一、方法簡單等問題,需要有豐富多彩的內容來填充,而相關奧運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以北京2008奧運會為契機,積極開展奧運理念“三進教育”,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使學生對奧林匹克知識都能有系統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也是對大學生這一重要特殊群體進行奧運理念教育的主流方法。
在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健兒不斷超越自我,屢破記錄,使得中國在近年來的奧運會上所獲得的金牌數和獎牌總量一直名列前茅,因此《義勇軍進行曲》會在奧運賽場頻頻奏響,鮮艷的五星紅旗也會一次次地高高飄揚,每當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升騰,這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引發他們的愛國熱忱,培養他們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開展以這些內容為主題的思想教育活動,教育大學生積極響應“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號召,結合高校實際開展“綠色校園”、“科技校園”、“人文校園”的創建活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熱愛環保的意識,獻身科技的理想,弘揚人文主義的精神,把他們打造成具有可持續發展思維,蘊涵科技創新能力和充滿人文主義氣質的復合型人才,以承擔起和諧社會建設的重任。
2.積極開展奧運理念專題教育?,F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認為:“教育是奧林匹克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目的不是去推行競技運動,而是把競技運動納入教育,把體育納入一般的教育,進而把一般教育納入人類文化和生活的過程中”。它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造一種在努力中追求歡樂,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教育為核心。奧林匹克理念教育就是利用體育競技運動這一形式,來傳播奧林匹克理想、精神、宗旨、格言。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奧運知識演講征文,開展體育比賽,邀請知名教育家、體育學家到學校做專題講座,對奧運理念進行深入的解讀,這些措施都能使大學生們深刻理解奧林匹克的精髓,踐行奧林匹克的生活哲學、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教育大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日常教育:奧運理念教育方法的有益補充
1.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建立奧運理念教育網站。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使用了先進的網絡技術,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上的局限,但沒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對面的直接真實,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管理制度的約束,這是它的不足之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照搬照抄傳統方法的內容和形式,而是要依據網絡特征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和運行體制,創新教育手段和表現形式。充分理解科技奧運的內涵,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建立奧運教育網站,是對大學生進行奧運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徑。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教育載體而言,它所依托的網絡科技含量高、技術更新快;就教育內容而言,要更加生動形象,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就教育過程而言,更加強調平等溝通和疏通引導,這些都給奧運理念的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開辦主題網站和博客等形式,運用現代媒體強大的功能來開展形式多樣的奧運教育,使奧運理念真正烙在每一個大學生的心中,體現在每一個大學生的行動上。
2.借用學生社團資源成立奧運理念研究組織。學生社團決不僅是娛樂的工具,更是構成大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成才和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教育部和團中央已經明確了大學生社團的發展方向: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熱情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積極倡導社會公益型社團。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加強有效引導,確保校園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
獨立、自治、開放、容忍,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秉持理想以及在堅守這些傳統理念與作為變革前沿之間保持張力,是我國高校在幾個世紀以來展示出來的形象,也是大學之為大學的基本特質。學生社團是大學精神的天然承載者。所以說,在一個公民人格不夠彰顯的社會里做一個負責任的現代公民,在一個壓抑個性的社會里保持自己的獨立和寬容精神,在一個民主不完善的體制下開始我們建設性的民主實踐,在一個自由不足的體制下探索并拓展自由,在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世界中學會合作,在一個志同道合的集體中全面地鍛煉和發展自己,就是在現代我國大學生社團的真正使命。再加上當今大學生興趣愛好廣泛,知識更新快,社會活動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所以可以借用學生社團資源,成立各種奧運理念研究組織,使大學生深刻體會到奧林匹克主義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創造一種以奮斗為樂,尊重社會公德,崇尚以人為本促進人全面和諧發展的生活哲學。這有助于教育青年大學生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具備完善的審美能力,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
3.構建“一個理念、兩個平臺、三層構架、四級教育”的奧運理念日常教育體系。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我們認識到,奧林匹克運動會早已超越了運動本身。奧林匹克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從一種新的角度促進青少年身心和諧發展,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奧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形成友誼、和平、尊重、公平競爭等奧運理念和價值觀,完善人格,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就大學教育而言,對奧林匹克理念的傳承不應該是應景教育,而要觸及其精神的“內核”。所以構建“一個理念、兩個平臺、三層構架、四級教育”的奧運理念日常教育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此教育體系的基本內涵包括:一個理念是指以奧運理念傳承為理念。北京奧運會之后,“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口號也許會淡出人們的記憶,但綠色、科技、人文將成為關乎民生的長遠課題。以舉辦奧運為契機,在高校涵養友好和諧的環境意識,弘揚崇尚科學的文明風尚,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使大學生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兩個平臺是指有效利用校內校外兩個平臺,對奧運理念進行全面宣傳,增強奧運教育的影響力,實現校內外奧運理念教育的“共振”效應,使他們對奧林匹克精神有更深的感悟。三層構架是指學校行政牽頭,院系團委組織,學生輔導員落實的三層教育構架。四級教育是根據各個層次大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各種奧運教育。具體而言,對大一新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奧運教育,大二學生可以進行日常性的奧運理念教育,對大三學生應對其進行重點強化專題教育,對大四學生可以將奧運教育穿插于職業教育之中進行。此教育模式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必須共同作用,才能發揮最大教育功能。
綜上,新的時代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而奧林匹克蘊涵的博大精深文化體系與這一要求具有一致性,所以寓教于體,把奧運教育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利用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通過社會上有利的奧運輿論和氛圍來開展高校奧運教育,教育青年大學生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集體主義人生觀、和諧的價值觀、愛國主義的情懷、國際主義精神,增強人文底蘊,提升精神狀態,實現自我超越,為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未來和諧國際社會的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國寬,王琴.奧運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機[J].職業圈,2007(21)
2.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梁金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4.劉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泛在學習;特征分析;網絡文化;思想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02-0094-02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盡快適應時代特點,把握教育信息傳播的主流方向,并利用網絡時代的優勢提升教育教學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是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
一、網絡時代的泛在學習特征
泛在學習(U-Learning),有學者又稱其為泛在的學習、普適學習、無縫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等[1]。其定義,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描述,但內涵大致相同,是基于便捷計算和通信能力的環境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獲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進行自主化學習的方式[2][3]。泛在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更加人性化的學習理念,它涵蓋了學習方式、學習狀態、學習資源以及學習環境的構建等多層面、理想化的學習觀念。通過學者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泛在學習理論是一種具有良好效果的學習理論。面對網絡到來的勢不可擋,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滿足大學生學習研究和健康成長的客觀要求,而網絡時代的環境特征,又與泛在學習的客觀要求不謀而合。下面簡要列舉泛在學習的方法和特征:泛在性:學習者可基于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持續地、無縫地獲得各種嵌入和非嵌入的學習支持。易獲取性:學習環境的開放性、兼容性及信息與物理空間的整合,使學習者有較強的體驗感和良好的接受度。交互性:學習者利用終端設備隨時與專家、教師或者學習伙伴進行同步或異步的協作與共享交流,也可以隨時隨地直接從泛在環境中獲取信息。學習環境的情景性:學習者可以體驗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習進程是無縫變換的且沒有被學習者察覺,學習者甚至意識不到學習環境的存在。以現實問題為核心:學習過程是一種根據學習者需求的自我導向過程。以學生為本,它以學習者的學習任務和認知目標為焦點,目的是解決學習者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在于資料的收集和學習工具的使用。上述描述不僅僅是泛在學習的特征,更是學習的方法。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中,如何圍繞泛在學習的特征設計工作平臺和機制,提升工作平臺的效果和質量,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基于泛在學習特征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設計與實踐
高校的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圍繞高校的育人職能,面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理論基礎和專業機能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升三個方面進行。結合泛在學習的方法,圍繞工作目標進行設計與實踐是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總體要求的。這里,我們以某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工作實際進行高校網絡文化平臺的設計與實踐,供高校各學院、學工部門參考借鑒。
1.矩陣管理,借勢借力,設計泛在、易獲取的網絡文化平臺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自身需求,設計具有較強體驗感和良好接受度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持續無縫的學習和文化平臺。
(1)微平臺百花齊放,矩陣管理一呼百應?,F階段學生廣泛應用的是微博、微信和QQ這三個微平臺,因此針對三微平臺,根據各自特點,進行有目的的引導性建設,如針對學院、分團委學生會、心理健康指導、年級建立官方微信和微博,針對學生組織、班級、社團等建立QQ交流群,做到持續無縫覆蓋。設立學院的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機構,對官方三微平臺進行指導和統一運營,在交流群組設立聯絡人,保證全院微平臺體系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整體聯動,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2)輿情監控,有效發聲。立足官方微平臺,整合各級各層交流平臺,建立聯絡員聯動的訴求處理渠道,注重問題的接收和處理的機制。同時,開展積極正面的引導活動,如開展了“學院發聲”欄目,引導學生應用正確的渠道表達自己的見解,起到預防和調控的積極作用。
(3)加強隊伍建設,整合網絡力量。輔導員隊伍是高校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需要加強輔導員隊伍網絡建設業務能力培訓,提升隊伍工作能力和實效,如聘請宣傳部門進行培訓,召開工作討論會,進行專題研討等。輔導員隊伍是離學生最近的群體,開辟輔導員“微導心語”等專題欄目,進行思想引導、專題交流等工作。同時為了更好地加強工作實效,定期邀請學院領導、學者、專業教師、行業專家,以文字或語音的形式與學生交流心得感悟。借助家長的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具有極大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孩子的未來發展。情感教育是改善師生關系,提高教育水平的有益嘗試。因此開展“一封家書”活動,邀請家長給孩子們寫信,表達他們的思念與感悟;中秋節時開展“月滿中秋”活動,通過視頻的形式,將家長的力量整合到網絡文化建設中來。
(4)發揮學生的“三自”作用,提升接受度和體驗感。開展“學子SHOW”“達人”和“V團”等欄目,充分利用網絡的擴散性,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2.延伸課堂,建設交互性學習渠道
利用網絡渠道優勢,延伸課堂,加強互動,通過新穎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建設交互性學習渠道。
(1)豐富黨課形式,唱響主旋律。利用微平臺在黨團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緊握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借力借勢,開設“微思想黨課”欄目。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事政治熱點,利用新穎的方式,如漫畫、視頻等,吸引學生的關注,引導正確的思想和時事認知方向。
(2)創新學習渠道,傳道授業解惑。針對學生們在學習中的困惑,創新學習渠道,邀請專業教師共同開設“信軟微課堂”欄目,以提高服務,促進學習,加強互動。
3.以情景性活動為抓手,兩線作戰,聯動并進
設計情景式的學生活動,在學生活動中融入教育信息,避免傳統教育形式帶給學生的審美疲勞。通過喜聞樂見、體驗式、身邊可見的活動提升泛在學習效果,并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增加實際感受度。
(1)榜樣學習,組織學霸主題活動。加強學風建設,開辟“你好,學霸”專欄,專門為各年級學風榜樣提供展示和評比的平臺。通過圖文的形式介紹展示自己,為自己拉票,官方平臺進行學霸風采和學霸故事的專欄介紹,擴大影響面,起到榜樣的作用。
(2)抓住契機,開展主題教育。利用大型活動,挖掘教育題材,提升主題教育效果。如利用學校銀杏節的契機,開啟“網絡銀杏節”“邂逅銀杏,曬出我與銀杏的自拍”,讓更多的人感受校園之美,提升集體榮譽感,開展“銀杏樹下”主題征文比賽,引導學生們在收獲的季節注重反思,加強大學的規劃;銀杏節志愿者征集,兩線聯動,提升志愿者精神和環境保護意識等。
(3)交換體驗,體味別樣人生。交換體驗,倡導換位思考,如在三微平臺上推出“交換120分鐘”活動?;顒油ㄟ^線上宣傳,線下實施的形式開展,以學生食堂為載體,提供如加工、淘洗、保潔、售賣等多個工作崗位,使學生在2個小時的體驗時間中,切身感受后勤人員工作的辛勞,加強后勤工作人員和學生的溝通和理解,構筑和諧校園。
(4)激勵行動,養成良好習慣。發揮微平臺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如開展“晨曦計劃”,提出好聽易記的口號“早起來簽到,一起做個‘晨型人’”,以積分的形式促進學生早起讀書和鍛煉,獲獎的學生紛紛在網絡上曬出獎品和心得,帶動了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4.以現實問題為核心,以教育引導為主線,形成微文化
針對不同階段的問題,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引導工作,逐漸建立信息獲取習慣,形成微文化。
(1)開展網絡新生教育。以迎新為契機,在微平臺上開展新生教育工作。如:開展“家長請放心,大學我能行”活動,增強新生的獨立意識;“謝謝你們,我的家人”,利用分別時刻,進行感恩教育;“逐夢大學”開展大學生涯勵志教育。
(2)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抓住重大傳統節慶日,開展主題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如:中秋節的“月圓中秋”活動,邀請家長錄制視頻,用豐富生動的形式實現情感育人;教師節的“教師節特刊”,開展詩歌大賽等活動,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倡導正能量。
(3)開展時機教育。利用特定時機,適時開展主題教育和信息服務,提高實效性。如:在高考階段,開展“學院邀約”活動,加強高考學生對學校學院的了解與認可;迎新階段,開展“學長知道”“初識導生”“新生便利站”等欄目;實習季,開展“實習小報”“暑期特刊”等欄目;畢業季,開展“職飛航班”“企業風采”等欄目。
(4)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及時進行事件新聞推送,提升榮譽感和歸屬感。如:迎新時推送的“看到這件T恤,就知道是我們成電信軟人”欄目,通過解讀迎新T恤加強新生的歸屬感;開辟“學院喜報”欄目,將學院大事新聞進行推送,提高學生榮譽感,增強學生的“學校烙印”。本文通過對泛在學習特征和方法的研究,針對學生特點和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目標,對學院網絡文化平臺進行合理設計,嘗試探索一種適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雖然實踐時間只有兩年多,但是從學生的調查、家長的反饋可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和家長的關注率達到80%以上,信息的交互速度得到了提高,主題活動的效果也有大幅提升,相較傳統教育方式有良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學校、專業、區域等環境的不同,平臺內容設計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應根據泛在學習的理論特征,針對實際情況予以內容上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小艷,徐真.普適計算技術支持下的泛在學習研究[J].軟件導刊,2015,(1):166—168.
[2]石慧慧,劉奎.U-Learning與終身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