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3-11-15 10:12: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自學能力
魏書生老師在談到自學能力時曾經講過:“自學能力從心理學上講,既是一種優良的心理品質,又是一種個性特征。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都要經歷知、情、意、行的心理過程,才能形成和發展?!薄皩W生最初沒有自學習慣,好像一部靜止的汽車。產生了培養好習慣的欲望就好像汽車打著了火。第一次推動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運動規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狀態?!倍鴮τ诔踔袣v史學科而言,要讓歷史成為學生的一種優良品質和個性特征,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究、自我思考,必須找到點燃學生主動思維“這部靜止汽車”的火花。結合當前初中歷史教材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認為這一火花就在于培養學生辨史的興趣和能力。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發育和認知規律以及知識儲備等因素的影響,初中生辨史可以從分辨、論辯和思辨三個方面入手。
一、歷史真偽的分辨
當前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由于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在史實的選取方面比較簡單,對于一些相關復雜的歷史知識并沒有做詳細的介紹。如在三國的相關歷史中對三國政權內部的紛爭,劉、孫、曹等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赤壁之戰前后的史實均沒有做詳細的闡述。因此在授課時常常會發現學生受《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將文學創作當成真實的歷史史實來理解。所以在授課之前或之后都可以讓學生針對特定的史實來收集相關的資料或者采用歷史小專題、歷史小論文、歷史探究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學會自我收集歷史史實,自我分辨歷史真偽的自學習慣,讓學生通過收集史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厚積薄發,為培養初中生歷史自學能力奠定基礎。
二、歷史觀點的辯論
在學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從自己或小組成員收集的資料中形成自己的歷史看法或觀點,并學會用相關史料來論證。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歷史觀點進行收集和整理,將類似觀點的同學或小組合在一起,再進行相關的指導,讓學生針對自己的觀點再一次進行全面的收集和論證,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論點。然后通過小組辯論或史學辯論會的形式組織論辯。在論辯中讓學生形成思維的碰撞,激起歷史學習的火花和興趣。一個論點的論辯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學生的觀點,最好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這樣才能長時間地保持學生自我探究的興趣?!盀閷W患無疑,疑則有進。”(南宋哲學家陸九淵《語錄》)論辯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產生疑問,發現問題,從而通過自學去解決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過程。
三、歷史規律的思辨
在史料收集整理和史學觀點論辯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把握歷史史實的發展規律,養成正確認識和分析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的方法,從而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深入思辨的習慣,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權威,敢于與別人商榷,敢于對同一史實發表不同的觀點,敢于否定。對于歷史規律的思辨,教師最好有選擇地組織一些學生來進行,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寫成論文,通過發表或參加評選的形式,形成一種氛圍,樹立一個榜樣,逐步影響整體。
同時歷史規律的思辨,不僅僅局限于形成自我的歷史觀點,還在于讓歷史成為借鑒的對象、分析的工具和把握未來的導向標桿,由古及今,中外合璧,古為今用等等。也就是說,歷史規律的思辨,其實我們更應該強調歷史的作用,讓學生從“死”的歷史中獲得“活”的經驗,讓歷史指導未來,讓學生從微觀的歷史識記和認知中走向宏觀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向和最終目標。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說過:“人是為了思考才被創造出來的?!备璧乱苍撌鲞^:“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們自己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可見思辨的重要性,如果學生不學會自我思辨,只是被動接受的話,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為“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用一個詞來稱呼,就是‘愚蠢’”。(高爾基)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探究
問題是數學學科豐富內容、復雜要義的集中“展示”和生動“代言”,他是數學學科的“精髓”和“靈魂”.數學學科的教學進程中,總是貫穿著數學問題的全程“陪伴”.教育學認為,數學問題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學生主體數學技能及其素養鍛煉提升的重要“平臺”.初中生在感知、探析、解答數學問題的進程中,需要穩定、強烈、深刻的數學意識作為支撐和保障.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問題意識是學習對象有效探究問題、解答問題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證.新的初中數學(蘇科版)課改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主體敢于問、愿意問、學會問、善于問.不可否認,當前大部分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較為單薄、問題解析能力較為薄弱,已成為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著力探究的重要課題,深入教研和探索.
一、創設融洽教學情境,在和諧氛圍中使初中生愿意問
問題意識是學生主體內在數學學習素養,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是學生要有主動、能動的“問”的情感和愿望.但筆者發現,部分初中生缺乏主動“問”、積極“疑”的數學問題情感和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類開展和實施一切實踐活動的思想“根基”和“力量之源”.處于情感波動期、反復期的初中生,更需要保持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能動的學習狀態,積極思考,認真研究,主動設問,提出問題.新改版的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無論教材內容設置,還是教學體系架構,都為初中生學習情感培養提供了條件.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數學教材內容生動性、實用性、豐富性等特點,借助于現代化教學媒體資源,創設出融洽生動、興趣盎然的教學場景,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點燃初中生探索研析“火花”,在積極情感下樹立主動問、愿意問的內生動力.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性質”教學中,該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之一,就是引導初中生認清和掌握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為觸發初中生對“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的問題意識,教者設置了“用事先準備好的5厘米、6厘米、10厘米、11厘米等幾根木棒,選取三根拼接成三角形”的動手實踐教學活動,讓初中生在教師的引導演示和實踐操作中,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在和諧氛圍中產生“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的問題疑惑,帶著問題、帶著困惑,深入進行探析新知活動.
二、發揮問題探究特性,在解析案例中使初中生能夠問
問題是數學學科的“外在代言”,通過數學問題“鏡子”,可以窺視到數學學科知識要義的深刻內涵和復雜關聯.教育實踐學指出,問題教學,一方面是錘煉學生主體解決問題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主體提出問題的素養.眾所周知,解決問題的進程,實際就是分析問題、產生疑惑、解決疑惑的探究發展過程.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將問題意識培養融入到問題教學之中,延長問題解析過程,在關鍵節點引導初中生思考研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從而帶著目標,帶著任務,深層次的探析數學問題,實現數學問題解答與問題意識培養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如在“如圖所示,已知有兩個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是18 m,現在站在A點測得D點的俯角α為30°,測得C點的俯角β為60°,試求出這個建筑物CD的高度是多少?”案例教學中,教師將解答問題和培養問題意識合二為一,同步實施.在感知數學問題條件環節,教師向學生提出:“仔細審題,你能從問題條件中發現哪些內容嗎?”初中生開展合作互助活動,共同探析問題條件,指出:“該問題涉及的數學知識點由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公式等數學知識,它是一道關于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中的仰角俯角問題”,此時,初中生自然而然將“視線”轉移到“如何完成解題要求”上來.初中生根據問題條件,結合所學數學知識,探析得到其解題思路為:“過點D作DE⊥AB于點E,由四邊形BCDE是矩形,可以利用正切函數知識,分別求出RtABC與RtADE中AB與AE的長,從而求出CD 的長度”.教者根據其解題思路,向學生提問:“針對此類問題,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解答?”,此時,初中生帶著問題,深入思考,得出其解題方法為:“借助俯角構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題的關鍵,注意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三、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在解疑釋惑中使初中生學會問
初中生數學學習能力與現階段學習標準要求之間存在差距,導致初中生在研析、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認知錯誤和解題缺陷.初中數學教師應把學生認知沖突作為培養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有利契機,組織初中生針對認知沖突,進行深入的反思和辨析活動,讓初中生產生“為什么出現此類問題”、“怎樣消除此類問題”的意識和想法.同時,教師要發揮教學評價手段指導功效,幫助初中生認清認知沖突存在的根源和“癥結”,引導初中生在反思辨析認知沖突中形成主動“思”和“探”的問題意識和技能,提高其自我提問、自我反思、自我質疑的意識和素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總之,培養初中生的問題意識是長久持續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滲透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目標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初中生主動思維、素養提升、創新求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健.引導自學質疑 培養探究能力[J].吉林教育,2010(27).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感悟能力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扮演著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重要角色。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閱讀教學必須注意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知識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感悟能力能夠提高學生日后解題的質量和速度,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一、強化學生知識的全面性,以積累帶動感悟
感悟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過程的優化必須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經歷和知識積累。因此,要想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須強化初中生的知識覆蓋面。首先,強化課堂知識積累。在這一環節中,知識獲取和積累主要靠教師的幫助來實現,老師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進行擴展延伸,在語文閱讀課程中引入軍事、社會、科學、經濟等方面的相關知識,緊扣閱讀課程的內容,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與此同時,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切忌死讀書、讀死書,初中語文閱讀一定要在閱讀中真正挖掘課文內容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社會、走進生活,縮短學生與課文的距離,開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其次,加強課外知識積累。課外知識積累主要就是靠學生自己,學生在課下要多多閱讀相關的書籍,加強積累,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初中生找到源遠流長的知識泉眼,開拓學生閱讀視野。同時,老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閱讀條件、有目的、有計劃的推薦一些優秀作品,選擇與課文有關的作品讓學生加強閱讀,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感悟能力。
二、提升學生學習的情感性,以情感提升感悟
語文是最富有情感的課程,這是它區別于其他特別是理科課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情感性是指語文教學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它通過美的事物激發人們的情感,喚起情感共鳴,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和學的積極性,通過在閱讀中情感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環境,認真把握閱讀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獻給母親的歌》課程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飽含深情的朗讀和莊重肅穆的音樂來烘托氛圍,進而培養自己對母親的熱愛和思念之情,讓學生們明白,當我們相加思鄉的時候,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母親是我們最堅實的感情寄托,然后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唱響一首獻給母親的歌;其次,不斷強化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對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只有從內心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心理需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自行閱讀、自行體驗,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融入到學生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再次,用真情教育學生、感化學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師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初中生,必定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情感教育的良性發展。教師給學生講解“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時,讓學生認識到時間的寶貴,時間一去不復返,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好好學習,進而告知學生生命是有限的,應該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通過語文閱讀中的情感教學,真正提升初中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實踐帶動感悟
感悟能力作為一種學生必不或缺的綜合能力,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情感感化,還需要實踐的內化?!安┯趩枌W,篤于務實。”要想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必須培養初中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實現感悟的升華。
1.積極引導初中生進行語文社會實踐。其一,為了培養初中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報告會、讀書會、問題研討會等,在交流實踐中提高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文競賽、朗誦比賽等,在比賽中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其三,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關系社會。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除了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還應該從生活中獲取點點滴滴,在實踐中感受社會、感受生活,進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2.培養學生感悟內化能力。從人的本能角度來看,一種是消化能力,另一種就是內化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學習中,內化就是把自己的知識掌握、實踐感悟與自己的文化結構有機融合起來,用“內心”去品位、體悟思想,進而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
四、引導學生的聯想意識,以理解推動感悟
說到底,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層次的分析能力和聯想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中,學生可以通過在閱讀中對一些關鍵詞、關鍵語句的把握和聯想,進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詳細來講,就是需要老師培養初中生“窺斑見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閱讀中的關鍵句、關鍵詞,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深度分析,聯想自己以往學習的知識點,不斷拓展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初中生在充分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之后,通過主題更好地感知全文,進而實現對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學習《背起行囊走四方》閱讀材料的時候,學生應該抓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以“家鄉”“親人”“夢想”為關鍵詞,通過聯想以往所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點,對“行囊”等詞語進行重新詮釋,不斷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良好養成。
參考文獻:
[1]吳銳.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J].內蒙古教育,2008,(24).
[2]張鳳君.感悟能力培養探微[J].新課程學習,2011,(12).
[3]艾慶華.沿用誦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J].吉林教育,2002,(09).
然而,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并不如人意。通過對我校八年級學生的調查,我發現在課外閱讀方面最值得語文教師注意的有以下幾方面:
1.大部分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意義,能增長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情操,但沒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2.大多數學生閱讀僅憑興趣,無明確目的,無具體計劃,無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量偏少,并且不少課外書的內容低俗、有害。
顯然,在這樣無序的背景下進行課外閱讀,其效果必然不佳。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引導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特別重視下面兩點:
一、有序組織
各學科知識都是有體系的,有其整體知識框架及其變化的規律。我們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必須遵循其規律而有序地進行。課外閱讀,因為閱讀內容的廣博、閱讀心態的平和而使之具有開放性特點??墒牵晃兜亻_放必將導致閱讀的散漫和迷亂,帶來的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得。因此,課外閱讀必須結合學生實際,加強閱讀知識體系的建構而有序地開展。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有所不同。這些能力一般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因此,學生的閱讀對象也必須與這個過程相適應,與學生的心理相適應。比如,剛進初中門的七年級新生,稚氣未脫,可以進一步培養他們對兒童文學的興趣愛好;八年級時可以引導他們讀一些淺易的中長篇作品,逐漸向青年文學方向轉移;九年級時不僅要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更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賞評(不拘泥此法,可隨學情而作調整)……就這樣有序遞進,由比較單一的純閱讀上升到培養他們鑒賞能力的高層次閱讀。如果不遵循這個原則,任由學生隨意博覽,那么,結果必然是前讀后忘,所獲無幾;或囫圇吞棗,不知其味?!白x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朱熹),循序漸進乃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法則。一個能力較低的學生閱讀高層次的書與一個能力較強的學生閱讀低層次的書,都無疑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指導上一定要有長遠的、有序的規劃。
這里的“有序”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規范學生的閱讀行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級圖書閱讀制度,安排閱讀的具體時間,選任認真負責的管理員,使每周的閱讀課開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當前的圖書市場魚龍混雜,大量內容粗俗的“武俠”“玄幻”“兇殺”等小說充斥市場,更有一些低級趣味、不健康的讀物悄然流傳于學生當中。處于特殊年齡階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較高的鑒別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這樣不但導致閱讀的盲目無序,更有可能對初中生的人格造成嚴重的損毀。所以,對初中生課外讀物的甄別與篩選必須嚴格而慎重。有了這樣的前提,課外閱讀才有健康的氛圍,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中開闊視野、陶冶性情,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有效指導
有了知識體系的約束,課外閱讀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嗎?關鍵還在于閱讀指導的過程要有效。有效閱讀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們老師要引導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要遵循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基本規律。在指導閱讀的實踐過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進行的:
1.擬好計劃
培根說過:“盲目會使你萬事不成?!闭n外閱讀也需要制訂計劃,讀什么內容的書,希望解決什么問題或者需要達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數,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閱讀書目,這樣就可以避免閱讀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學期開始都把具體書目列給學生,各學生再從中作挑選,制定好個人具體可行的閱讀計劃。這是克服閱讀盲目性、實現閱讀目標的根本保證。
2.重視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說明了動手的重要性。勤奮閱讀,精神可嘉,但如果學而不“記”則忘,“學而不思則罔”。課外閱讀由于書籍雜而多,閱讀的時間和地點相對隨意,這就必然增加記憶和理解的難度。要克服這種不利因素,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動手寫好讀書筆記,以鞏固記憶;同時還要多思,以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這些筆記還可能是今后寫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強交流
個人的精力與時間畢竟有限,因而個人閱讀所獲取的知識信息量也是有限的。為此我們可以組建閱讀小組,在組內分配不同的人閱讀不同內容的書,然后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會上組員之間交流信息,互通有無,豐富積累;交流感想,觸類旁通,互補優勢。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條件下,獲取最大限度的閱讀效益,使課外閱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不經思辨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思辨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是聯系知識和覺悟的橋梁。思辨能力越強,分析、歸納、運用知識的能力就越強,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覺悟提升的空間也就越大。思想品德教師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激發學生的思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打造思品高效課堂。
一、精心設計課堂討論,激發思辨
思品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因問題而發動,因問題而深化,并以問題的解決為目的。所以在思品課上精心設計討論題,引導學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學習,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和目的,如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第二十課“保護環境”時,就青海玉樹大風沙塵暴阻礙救災進程的案例,提出四個問題:第一,這個案例反映了我國目前存在的什么問題?第二,遭受沙塵暴襲擊的原因有哪些?第三,你認為國家應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第四,面對這個問題,青少年學生應做些什么?讓學生圍繞這四個問題展開分析、討論和評價,結果同學們提出了許多正確的看法和大膽的設想,既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幫助學生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并付之于行動。
二、適時開展課堂辯論,激發思辨
通過開展課堂辯論,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激活學生的智慧和靈感,另一方面還能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在高漲的學習熱情中主動地探究、思考和辨析,突出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當然,辯題的選擇首先要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比如:初中學生對挫折認識不太清楚,耐挫能力差,在學習九年級第三課“人生難免有挫折”時,可以以“挫折是壞事還是好事”為題舉辦小小辯論會;初中生打游戲機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十二課“面對誘惑學會說‘不”’時,教師就可以設計“打游戲機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辯題展開辯論。其次,在辯論開始前,教師要做適當的啟發、引導,要求學生要做充分的準備,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展示思維的創造性。再次,辯論切忌搞形式、走過場,一定要像正規的辯論一樣,這樣同學們才會認真對待。最后,辯論結束時,教師應當對每次辯論進行及時的總結,應該針對正反兩方同學的表現,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客觀且具有知識延伸性的評價,并進行適當的獎勵,從而真正達到辯論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質疑,激發思辨
“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質疑是指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質疑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它是一種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的良好的教學方法,它符合素質教育讓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學切合學生實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辨析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敢問”;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教師都要認真地對待,組織學生認真地討論解決,使學生“愛問”;可以有意識的在主干知識、重點難點知識處設置矛盾,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善問”。從而使學生能在質疑中獲取基礎知識,在質疑中形成基本技能,在質疑中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如在學習九年級第四課“學會合作”時,當學生討論知道了競爭的積極作用后,我特意讓學生回顧了合作的價值,這時,停頓了一會兒,學生就很自然地提出了“怎樣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這樣一個問題,并經過看書、討論和結合實際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注重適當“留白”,激發思辨
在思品課教學中需要講究點“留白”藝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思考、去解決一些問題,這同樣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留白”藝術的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而且有助于提高思品課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高效課堂。
一、注重責任,傳承中華文化
很多教師談到文言文與古代詩詞,反復強調興趣的培養,想通過學生對之產生興趣提高學習熱情,誠然,這無可厚非,但從時代角度講,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外界各種誘惑使學生產生的興趣、吸引力與注意力遠遠大于古漢語文學對當代孩子的吸引力與注意力,因而興趣并不是很容易產生的,卻很容易被破壞或干擾。故筆者認為對古代漢語文化傳承的責任認同并有所擔當,才是最有力的學習動力。當下,我國青少年普遍缺乏責任感,對比外國學生對母語和祖國的熱愛,我國更多的是無動于衷與崇洋。認為古代漢語文學沒有意義的青少年大有人在。因此,通過培養學生責任感和愛國之心來產生對古代文學詩歌的學習動力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作為教師的我們責無旁貸。即使和有些初中生談這種大道理,雖不易令人欣然接受,卻可以通過談話,讓他們加強加深文化底蘊和人文修養。如此既能對學生進行道德和心靈的教育,也能逐步提高學生對古漢語文學的學習熱情。
二、挖掘思維,多種角度分析
初中生文言篇目與詩詞,太多帶有教育意義與思辨色彩。有的文言文,由于角度不同,可產生多種思維分析,類似于數學中的“一題多解”,但最終還得從寫作背景出發,探尋文章的本意。對于學生提出的不考慮作者意圖但也有一定道理的結論,我們不能給予否定,應以新課改的理念,尊重學生的思維,以平和引導的方式逐步使學生聯系背景。例如,在學習《傷仲永》一文時,當問到文章給了我們什么啟示時,有同學以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認為仲永之父既想使仲永有才,又可以使之為其謀利為由,得出“我們做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能魚和熊掌兼得”的結論,對于這樣的觀點,我們不宜立即否定,因為這樣會嚴重打擊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激情。而應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與下文聯系,逐步排除這個帶有片面性的歸納,結合下文與背景的全面分析而得到正確結論。如此,既使學生產生了對古漢語文學學習的自信,又得到了一定的學習經歷與方法,一舉兩得,這豈是直接否定給出標準所能達到的!
三、耐心引導,豐富教學方式
古漢語文學的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每冊的教學過程與要求來看,它是貫穿整個初中學習的一項持續學習環節。因此,教師與學生都必須耐心,認真。本著新課改改變課程功能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原則,當前對教師的素質將有更多的要求。而針對目前90后或00后的學生興趣與娛樂方式的更為廣泛,教師應結合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因此,改變教學方式就是一個關鍵問題。
初中畢業生面臨的最大選擇莫過于是選擇讀職業高中,還是選擇讀普通高中。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首先要看學生的志向。我曾看過國外的文章說過一句話,“你是要當士兵還是要升學?”這句話當時是問高中生的,我覺得對初中生也適用。比如,有的學生生來就不擅長學習,把學習看作是很苦惱的事,但是對開汽車、修機器等動手操作的事情非常感興趣。其次是看學生對學習有沒有先天的熱愛,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或對學習有排斥心理,上普通高中則意義不大,可能讀普通高中會讓他感到苦惱,并且在普通高中里學習成績會排在后面,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而青少年最害怕的事就是受到打擊,學習成績經常排名在后面使其自尊心受到打擊。另外,如果一個人的動手能力很強,職業欲望很強,比如喜歡開機器,喜歡做銷售,這樣的學生應該去職業中學學習,學到一技之長,更有利于其盡快進入職場。因此,是選擇讀普高還是讀職高,學生的興趣很重要。初中生應該了解自己的興趣是什么,自己是否對動手操作的事情感興趣,這樣為自己的終生取得職業保障,因為行行出狀元。
普高和中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培養體系,不存在誰高誰低之分,其中一個體系是培養科學家或培養理論工作者等;一個體系是培養職業人,培養高級技工或精通某一行業的操作人員。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都會有這種偏向,有的人偏向成為科學家,有的人偏向成為技工或工程師等。心理學研究表明,成為科學家要從六歲開始培養,最遲必須在高中以前科學家的某些思想要體現出來,要成為科學家是要經過訓練的,需要創造性的東西,而有的人就不適合創造性的,而是適合操作性的,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適合什么進行選擇。
同樣,在價值觀方面,有的人喜歡做形而上的東西,喜歡學理的東西,或者比較喜歡讀普通高中的東西;有的人就喜歡操作性的東西,能把一件事做得很好,比如開汽車開得很好或賣汽車賣得很好,就覺得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綜上所述,選擇讀普高還是讀中職,學生需要首先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是什么。那么,怎樣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三張白紙分析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沒有參加與職業有關的活動的學生,用兩張紙也行)。用三張白紙分別記錄學生自己曾經參加過的業余愛好、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等、曾經參加過跟職業有關的活動,以及自己學得好的或自己感興趣的功課成績。如果學生測出自己是偏操作性、應用性的,則去讀中職比較好;如果測出是偏思辨性的、研究性的,則讀普高會比較好。
初中生不管將來是讀普高還是讀中職,首先,一定要打破一種思想,即不要認為讀普高就是高人一等,讀中職就是低人一等,這是不對的,他們是平等的兩個不同的培養體系。其次,要有科學的方法,分析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能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剛才談到的三張白紙自我測試法和問人法。問人法即問問自己周圍的同學、朋友,父母和老師,問問他們自己的特點是什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是偏哪個方面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拜訪從事該種工作的人,比如向當大學教師的人和開機床的人都問一問,問過之后,你可能發現自己更喜歡開機床的工作,或者相反。注意一定不要帶著職業高貴或卑賤的觀點看待職業,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應是不管學生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會獲得成功。如果有了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的觀點就會做不好事情。
如果學生選擇了就讀職業高中,那么職業高中的專業選擇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通過上述方法還不能作出選擇,那該怎么做呢?
理論上講,不管怎樣,學生最終都會有一個選擇,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初中生根據上述的方法作出選擇之后,就要堅守一條:今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堅持做下去。比如一個賣得好車票的人,他一定能做好商店的售貨員,一定能做好賓館的接待員,這些工作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偏向跟人打交道,只要這大的方向不變,其他工作都能做好;第二種是偏跟物打交道的,比如一個開得好機床的人,他開車應該沒有問題,在不能分得很細的情況下,可以大概地確定一個行業,比如制造行業,跟人打交道的行業,跟物打交道的行業等。
最后,職業生涯教育是體驗式的教育,重要的不是給學生講很多知識和理論,而是要引導學生有一種感悟,有一種職業意識的形成,有一些可以感受到的東西,比如生涯人物訪談,生涯故事,或者生涯對話等,這種方式可能學生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