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4 11:17: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技術的地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The technical pessimism and technical optimism from the different attention spot, the role which acts in the society carry on the limits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hopful; Or frightening. Two thought both have one-sidedness and the limitation, but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o society's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mprehensive, dialectical appraise the social consequence which technical the society affects and produces.
關鍵詞:技術悲觀主義 技術樂觀主義 雙刃劍
key word:Technical pessimism Technical optimism Double-edged sword
一、技術概念的內涵及其演化
英語中的“技術”一詞technology,源于希臘詞τεχνη或techne(技藝、工藝、技能)和logos(言辭、邏各斯)的組合。technē有許多意義,原表示所有與自然(phusis)相區別的人類活動,尤其是表示一種技能性。另外,techne還與兩個詞有關:一是表示科學知識的episteme(認識),另一個是表示創造、寫詩及藝術技能的poiesis。因此,在希臘人的眼中,科學、技術和藝術三者是不做區分的。17世紀 technology在英國首次出現,僅指各種應用技藝(arts)。1859年它正式進入英語詞典。20世紀初,technology的含義逐漸擴大,它涉及工具、機器及其使用的方法和過程。到20世紀后半葉,它被定義為“技術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總和”。
中文古籍中的“技術”一詞出現在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意為“技藝方術”。在中國,要問何人、何時、何處采用“技術”一詞翻譯technology,還是一個有待考證的問題?!蹲匀晦q證法百科全書》也有中國人對技術下的定義:“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依靠自然規律和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來創造、控制、應用和改進人工自然系統的活動的手段和方法。”
二、對科學技術的價值反思
從不同的層面理解科學技術的價值導致了不同的科學技術價值觀,其中最為系統的則是從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層面來理解科學技術的價值??茖W技術是在人們的認識、實踐和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存在著價值主體、價值客體和價值關系不同層面的理解差異,正是這種復雜性,在一定程度生使人類對于科學技術社會價值的認識歷經了曲折的過程。
在科學還處于孕育和萌芽狀態時期,它雖然在實踐中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果,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這種效果并未引起人們的太大關注。直到,15世紀后半期開始到19世紀這一時期,由于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及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許多思想家才開始覺察到科學技術的重大社會價值。特別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由于不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使其再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造成了對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負面影響,與之相應的是涌現出來一批否定科學技術的觀點。除此之外,馬克思和恩格斯等者也曾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做出過較為深刻的表述。下面分別對其進行介紹。
1、 科技樂觀主義
科技樂觀主義。實際上就是“技術崇拜”或“技術救世主義”,其本質特征是把技術理想化,絕對化或圣神化,認為技術的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和根本動力。主要認為是指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及其社會后果持樂觀的態度和看法??萍紭酚^主義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可以解除和擺脫人類社會的各種難題的困擾,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能給人類帶來美好的未來?!凹夹g樂觀主義”認為,技術不僅能發展生產,繁榮經濟,而且還能解決經濟危機、失業、能源危機、環境污染、人口、戰爭等問題,技術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文明。托夫勒、貝爾等人就持這種觀點?!凹夹g萬能論”則是技術樂觀主義的極端表現。
就思想和學術來言,科技樂觀主義可以追溯到認識論樂觀主義。16世紀技術的樂觀主義的代表人物,培根就曾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但是只作為一種思潮,直到19 世紀技術樂觀主義才真正形成。18世紀60年代爆發的產業革命,顯示了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所產生的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社會機構和經濟生活的決定因素。因此,技術樂觀主義者認為,技術科技興國,技術可以救世,技術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入20世紀,隨著信息技術,電子技術和克隆技術的發展成熟。一些持有技術樂觀主義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就認為,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技術的正面效應逐漸呈現并擴大,人類完全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技術解決我們的問題,更好的控制和利用自然。認為現在的全球性生態問題不足為慮,人類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去開發利用地球、海洋、以及內層和外層空間。與古代希臘和近代相比,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相當神速、涉及面廣、創造性強、波及的國家和地區多,是前所未有的。
2、科技悲觀主義
科技悲觀主義??茖W技術在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影響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的出現。由此,一些思想家對科學技術的作用產生了消極態度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后果持悲觀的態度和看法,科技悲觀主義便應運而生。這一思想主張抑制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技術悲觀主義(pessimism on technology )是這樣定義的:“指認為技術的發展直接主宰社會命運,并必然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一種觀點,又稱反技術主義。它是技術否定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懷疑、否定技術的積極作用,主張技術必須停止乃至向后退, 盡管這個定義有以偏蓋全之嫌、值得進一步商榷。當然,從現在的角度考慮,一些科學悲觀論者,還有一些持有其他觀點的人,如西方某些極端環境主義者、后現代主義者、科學的某些研究者有技術悲觀主義的傾向,但是,科學的巨大負效應可以說還沒有出現。自盧梭以后,對技術的批判就不曾停止過,而且技術越發展,對技術的批判和指責越強烈。因為“技術正在變成全球性的力量,它開始染指于人類歷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類歷史注入極不穩定的因素”。
因此技術悲觀主義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技術觀,自始至終都存在于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之中,只不過由于人們的觀察角度不同、生活體驗不同、價值追求不同,而對技術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現不同。其極端表現便是徹底否定技術的作用,主張放棄技術,遠離現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真正持這種極端技術悲觀主義觀點的學者并不多。多數技術悲觀主義認為,現在社會發展所存在的一切負而效應都可以歸罪于技術,技術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危險物,社會最終將毀滅于技術之中。例如,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不僅是改造自然的一種展現,它還是一種“座架”或“框架”,它把自然和人類社會都遏人到其中并把它們改造成一種失去其獨立性甘受其奴役的“持存韌”,把人類社會推向生態毀滅和政治自殺的危險邊緣。
3、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革命都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產生重要影響。它不僅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文明的進步,還推動社會制度的轉換。但不能否認的是,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威脅人類未來的全球問題。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更多的人為人口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所困擾,因此,我們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進行評價就應該用辯證的眼光,注意發揮它的正面功能,同時正視并抑制它的負面影響。只有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才能保證人類利用科學技術來拓展未來的發展之途,而不把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的前途對立起來,不被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所累。
科技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兩種觀點都是以歷史為依據,卻顯示一定的片面性。科學技術的價值總是兩面的,既能造福社會,也會破壞社會的健康發展。如何發揮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的正面功能,盡量減少其負面影響,并非僅僅取決于科學技術本身,更主要的是人類如何去運用?,F在,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觀點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只有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這種雙重影響,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負面效應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變成真正造福人類的利器。
技術悲觀主義和技術樂觀主義在對“轉基因”技術和“電腦能否代替人腦”的認識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前者擔心轉基因技術將會危害人類身體健康,電腦會完全超過人腦井取代人的地位:后者卻認為.轉基因技術可以解決溫飽,造福于人類,不能因為“轉基因”技術存在著負面效應而阻止對它的研究.阻礙它的發展。電腦不會戰勝人腦,機器人只能模仿人類的某些行為.能夠高效率地為人類服務而不會戰勝人類。
三、的科學技術價值觀
對待科學技術,無論是悲觀主義還是樂觀主義態度,其共同點都是科技決定論,把社會出現的許多問題單純地歸咎于科學技術。按照馬克思、思格斯的技術社會觀思想不難看出,技術決定論極端和片面地夸大技術在與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社會環境對技術的影響和塑造。在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中,技術只是一種帶有中介性的客體,人類則是主體,技術雖然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類的豐體地位,它將永遠受到人類及社會的影響和牽制。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不能絕對地取決于技術本身,應該通過完善人類自身和社會的體制并依靠技術來加以克服。因此,以技術取代人類的地位是本對的,而圍繞技術給人類社會影響的后果所產生的極端樂觀主義和極端悲觀主義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學技術的重要社會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是歷史發展的有力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等深刻的認識。更為深刻的是馬克思認識到,科學在資本主義大生產條件下以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的觀點已經成為近現代實踐所證實,因此,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指向美好未來的重要途徑。科學技術不僅在物質方面增強了人類認識可征服自然的能力,也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和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把握和應用。實際對科學技術的效應及其他方面的負責聯系都難以有個絕對清晰的預測,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的發揮也是有限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技術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各自片面強調技術、社會在二者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使其觀點具有片面性。馬克思、思格斯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他們既承認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與影響,也強調了社會對技術及其發展所起到的引導和作用。馬克思、思格斯的技術社會觀既不是單純的技術決定論,也不是單純的社會決定論.而是關于技術系統與社會系統互動的理論。因此,不能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進行斷章取義地片面臆斷,而應當今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技術社會觀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技術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樹立科學的技術社會觀。
參考文獻:
[1]黃志斌.自然辯證法概論新編〔C〕安徽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第341頁
[2]E舒爾曼.科技時代與人類未來〔M 〕.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60
[3]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Z〕.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216,214
[4]趙建軍.技術悲觀主義思潮辨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3)
[5]鄒珊剛.技術與技術哲學〔C 〕. 北京: 知識出版社,1987.227、236
關鍵詞 科技創新 中國國際貿易 競爭力關系
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地位是逐漸增加,隨之而來的國際競爭力也越來越大,要想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上得到一定的地位,中國企業就要改革創新,科技創新是現在信息社會的根本,也是社會競爭力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首要的觀點,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力上勝出就必須實行科技創新。
〗一、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市場競爭力也是不斷增加,科技作為企業的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的的的社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現在社會一科技為第一競爭力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的激烈,隨著科技在企業競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使得人們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更使得人們重視了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并且在科學技術的改進與創新方面加大了研究與精力的投入,讓科技的改革與創新能夠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取得勝利與進一步的發展。
(1)科技創新是適應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也是十分的明顯,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也是逐漸的加大,中國貿易要想在國際貿易上站穩腳跟,就要尋找一個很好的出路與支點而這個支點就是科技創新,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國還不是貿易的強國,隨著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趨勢也是越來越嚴峻,所以,中國貿易要想在國際貿易中站穩腳跟,就必須找到一個全新的改革之路,而這條路就是科技創新。
近幾年來,科技創新這個詞語不斷的被人們提出來,也是人們看到了日益嚴峻的國際市場競爭趨勢,認識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所以,發展到現在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對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趨于劣勢的認識與醒悟,并且中國人們在認識到這一方面的不足后,主動的在中國貿易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尋找出路,把中國企業立國際貿易于不敗地位。所以,科技創新也就成為了中國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勝出的必備武器,當然,科技創新也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因素,社會要想發展與進步,市場經濟要想發展,那么科技創新就是關鍵所在,而且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進步也是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是社會進步與發展,市場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科技創新是中國貿易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勝出的重要因素。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市場經濟更是取得了更好的成就,但是取得的這些成就與發達國家相比就顯得有些落后,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水平比我國的進步了好幾倍,我國在日益增長的市場競爭力中還處于劣勢,要想我國的市場經濟水平有所提高與進步,就要對我國企業進行改革與創新,并且面對這一形勢,國家也是鼓勵我國企業進行改革與創新,而科技創新就是我國企業進行改革的主要方面,也是我國地位在國際地位中提高的根本。
隨著市場競爭力的越來越激烈,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努力也是投入的越來越大,當然收到的成效也是顯著的,使得我國的貿易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水平得到很高的進步與發展,更使得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得我國貿易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的勝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重要因素。
(3)科技創新有利于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科學技術的創新,使得我國市場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樣的結果就促進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使得中國人民的國際地位也有所提高,更讓我國企業在國際組織上有了穩定的地位,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國貿易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立于不敗地位。
二、科學創新與中國國際貿易競爭力的關系
中國的國際貿易需要科技創新,而且中國的國際貿易也離不開科技創新,中國國際貿易要想在國際貿易這個大舞臺上取得一定的勝利,那么就要進行科技創新,這樣才能讓中國企業能夠在國際貿易上立于不敗之地。
(1)科技創新是中國國際貿易的基礎。中國國際貿易要想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勝出,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是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基礎,也是中國國際貿易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是中國國際貿易在國際舞臺上更進一步的重要標志。
(2)中國國際貿易競爭力離不開科技創新。自從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國際貿易就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競爭力越來越激烈,也使得我國貿易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履步維艱,所以我國的貿易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改革創新,而科技創新就是我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首要解決的問題。
(3)科技創新與中國國際貿易競爭力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國際貿易離不開科技的創新,而且科技創新也是中國國際貿易在國際舞臺上勝出的基礎,所以,沒有了科技創新,我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貿易中就會處于不利地位甚至失敗,甚至會被國際舞臺所淘汰,所以,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要想成功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三、結語
隨著國際貿易競爭的越來越激烈,我國貿易在國際貿易上的道路也是走的越來越困難,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實行科技創新,使我國貿易在國際貿易上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美國科技發展;科學;技術;哲學
長久以來技術被視為應用科學的觀點影響頗深。但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技術先于科學;從哲學的視角來看,技術是人類在世的方式。如就生存論的維度來看,技術比科學更具有本質的意蘊。對于科學與技術關系的討論因而顯得很有意義。美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有目共睹,其發展歷程為人類認識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因此,本文對其發展歷程進行了重新解讀。
一、南北戰爭之前:科學被認知在于其技術維度
美國起初是西歐的外地的前哨,它是一個與歐洲民族文化有著歷史聯系的國家。美國的科學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科學先驅者們,“在培根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的影響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幫助下” [1],在發展科學、了解北美新大陸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發展殖民地的工農業生產方面進行了工作。
獨立戰爭之前的美國,以純粹增長知識為目的的科學研究的人很少,人們熱衷于技術革新和實用知識的積累;獨立戰爭之后,由于長期的積累和歐洲科學的帶動,美國科學的發展加快。在美國科學發展的早期,科學家的工作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追求實用的環境中,利用他們的研究來說明科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以爭取慈善家、公眾和政府的資助;二是為促進科學專業化,確立獨立的職業地位,把科學研究與實用研究及工匠傳統的創新工作區分開,把他們的工作和業余科學愛好者的工作區分開。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之下,科學通過對實用技術的推動展示其自身的價值。如富蘭克林創立的美國哲學會,它是殖民地上的第一個重要的科學組織,其宗旨是“促進新世界中‘有用知識’的興趣與傳播”。[2]
直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美國有了一批較為專業的科學家,他們科學專業化的意識增強,開始強調對純科學知識的追求,并把自己的工作稱為“科學”或“理論科學”,以與“實用科學”相區分。這種信念恰是“應用科學”技術觀的基礎。
二、從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純科學地位的確立與科學的獨立性增強
在此期間,一方面,戰爭對技術提出了訴求,科學對技術發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在歐洲文化的影響下,科學不再依賴技術,而是依靠自身的魅力展示其獨立性,特別是德國科學文化的輸入使得科學在美國茁壯發展。這表現為:
南北戰爭處在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的交接點上,大炮、烈性火藥、電報、氣球、火車、裝甲車、鐵甲艦都在這場戰爭中使用。北方在工業與科學上的優勢對取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南北戰爭解放了美國的生產力并促進了美國科技的發展。美國通過立法決定由政府撥地在各州建立州立大學,促進有關農業和機械工程技術的高等教育,并決定成立農業部及其相關機構。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后,美國大批從德國留學歸來的科技人員開始倡導“純科學信念”,提倡為追求科學知識而自由探索的信念。他們大力呼吁發展美國的純科學事業,變革的浪潮迅速席卷了全美高等教育界,這些改革直接促進了美國純科學的發展,也促成了科學家的社會地位變化,最終使得科學家們的科學研究成了社會普遍承認的“學者”職業。機構方面的變革也更進一步支持了把大學作為純科學家的工作中心的觀點,以及純科學就是出于促進對大自然的理解所獲知識的增長的純潔動機的觀念。[3]
到了十九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在一些重要工業領域,技術進步越來越明顯地依靠科學進步。因為科學的應用價值通過發明家和工程師的工作來體現,科學家們也不用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他們的目的是使科學專業化,使科學研究活動本身脫離實用目的的束縛與控制。因而他們培育了一種強勢話語,即純科學是一切技術發明與革新的唯一而可靠的源泉,并堅決主張把純科學研究與科學應用分離開來。正是在“純科學被視為技術發明與革新的唯一而可靠的源泉,技術是科學的直接應用”這種觀念的促使下,形成了把技術解釋為應用科學的觀點。
三、從一戰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基于大科學來看技術
這一時期,科學彰顯著無上榮耀和威望,而技術的發展則被籠罩在“大科學”之下。
兩次世界大戰對人們關于科學的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茖W家們為美國贏得戰爭勝利作了巨大貢獻,極大地提高了科學的聲望。一戰后,美國的生產、工業研究和政府研究都有巨大的發展,基金會和私人研究所也有巨大增長。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建立了科學研究發展局,負責協調和組織全國的軍事研究。它通過撥款并與有關單位簽訂合同,把大學、工業企業以及其他機構中的研究力量組織起來,協同工作,美國科學研究的幾條戰線開始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兩次大戰使美國政府取得了領導并協調全國科學技術力量為國家需要服務的經驗,使得美國政府取代工業資本家,成為美國科學研究的主要資助者,美國科學進入了“大科學”時代。[4]
“大科學”的特征可以從美國的工業研究中窺探一二。早在一戰期間,德國切斷了對美國的戰略物資供應,美國開始關注本國工業研究的能力,很多原來在純學術機構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大學生涌入工業研究領域,以幫助工業研制戰備物資。
為爭取社會聲望和獨立的職業地位,工業研究者在工業中大力倡導純科學研究,抹殺“工業研究”與“純科學”界限,以增加純科學家對工業研究的認同。他們用“基礎科學”這個概念代替“純科學”從而使一部分工業研究獲得了與“純科學”同等的“基礎”地位,成功地將限制在學術機構的純科學擴展為包括工業研究的“純”科學。“純科學”與“應用科學”變成了“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這樣的表述。另一方面,通過證明工業研究是一種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都與“純科學”沒有區別的原創研究,工業研究者們改變了人們對“應用研究”的看法,使人們認識到“純科學”理論并不能直接應用、直接產生技術革新,在這二者之間還存在過渡階段??茖W對技術的“應用”這一觀點被工業研究者悄然地修改著。[5]
工程研究也大致經歷了上述同樣的過程。工程研究者們首先要為他們作為“學者”的地位努力辯護,之后工程研究作為一種原創性研究才獲得普遍承認。
四、七十年代之后:技術與科學的交融與會聚
在美國科技發展獲得世界矚目的同時,肇始于 19 世紀后期德國的技術哲學,20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勃興,并與80年代末趨于成熟。近幾十年,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發展迅速,出現了一批知名的技術哲學家及其優秀的學術專著。關于技術的哲學思想的產生,一方面顯示了技術的強勁發展,另一方面它也對科技的發展產生影響,產生了新的科學技術觀。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于1985年提出了“2061”計劃,該計劃所包含的觀點被認為是,現今科學界關于科學、數學和技術素養的觀點所能達到的最接近正確的表述。[6]在關于科學與技術關系的問題上,它認為“技術依靠科學又促進科學”。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使用知識的積累,了解事物如何發展的原理對技術的發展同樣重要。科學常常可以為我們提出新的事物特性,導致新技術的出現。另一面,技術不僅為科學提供工具,推動各個方面的科學研究,而且還可以激勵理論研究和提供方向。最后,技術變得越復雜,與科學的聯系就越緊密,以至于不可能將技術和科學截然分開。
科學與技術之間的深度交匯,從技術自身發展的維度來看,表現為“會聚技術”,即NBIC。該技術由美國于2001年首次提出,分別指納米科技、生物技術 、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 。該技術凸顯了統一在納米尺度上的科學技術整體發展觀:如果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納米科學家就能夠制造它,生物科學家就能夠使用它,信息科學家就能夠監控它。[7]
technicalscience(技術科學)、technoscience(技術化科學)等詞的興起也反映了科學與技術的內在緊密關聯,凸顯了科學與技術關系的復雜性與某種同質。在實踐中,技術科學早先被用來指代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處于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的中介層次。技術哲學則賦予了它另一層的含義,科學必然是技術科學,當代科學是物質化的、技術化的;同時大部分當代技術也是技術化的科學,技術必須應用精確的自然科學。這也帶來了“基于異質性的技術化科學實踐的科學-技術觀:一方面強調技術與科學在知識與人工物的建構中整合為同一過程;另一方面堅持物質論立場—— ‘科學與技術通過物質性的行動與力量的相互轉換而運作起來,科學表象是物質性操控的結果’”。[8]科學和技術都已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類似哲學觀的形成正是對這一交融和匯聚的認知和反思。
五、小結
當今人們對美國的科學政策和科技發展有著強烈的興趣,然而不了解美國科學發展的歷史根源就不可能全面地說明美國科學的政策和發展。時至今日,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不僅這段歷史很重要,對其解讀的方式也很重要。這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明晰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之路。
通過對美國科技發展歷程的梳理,可以發現科學與技術有著自身發展的邏輯,美國因其與歐洲的文化淵源和特殊的歷史境況產生了“大科學”,然而隨著技術哲學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技術與科學相互依賴和促進的當下,技術自身的邏輯終將顯現,未來將是技術與科學交融與匯聚的舞臺。
參考文獻:
[1][4]范岱年. 美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的鳥瞰[J]. 自然辯證法通,1980,(05):39, 43-45.
[2]卡羅爾·卡爾金斯主編.程毓征等譯.美國科學技術史話[M].北京:人民出本社社,1984:190.
[3][5]陳紅兵,于丹,陳玉林. 技術作為“應用科學”之觀念的歷史溯源以美國為例[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4):236,237.
[6]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譯.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1:22.
[7]四大技術會聚世界將會怎樣——NBIC會聚技術將實現21世紀科學技術新的復興[J]. 世界科學,2004,(05):8.
[8]段偉文.對技術化科學的哲學思考[J].《哲學研究》,2007年第3期,第77頁.
關鍵詞:跨國公司 對華投資 技術轉讓 技術擴散
近年來我國工業領域的技術進步十分迅速,一方面是改革開放政策所帶來的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引入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促使企業更加重視研究和開發科學技術。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國公司已然成為全球進行研究開發的主要力量,對于貿易具有壟斷效果,因此,研究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所帶來的中國技術領域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
一、港臺投資和西方投資的對比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的跨國公司投資增長迅速,到20世紀末為止,中國利用的外資主要來自于香港、臺灣、新加坡、美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香港、臺灣在大陸進行投資的大多是技術要求較低,對勞動力需求較高的加工型工業,例如:服裝、紡織、玩具等行業。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國內地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商品成本、提高利潤,并且這些項目的投資金額比較小、技術水平基本和大陸持平,所以對于中國工業領域技術水平的提高沒有什么作用。
自20世紀末開始,港臺在華投資基本上沒有較為明顯的增長,與此同時歐美發達國家對華投資卻呈現出平穩增長的趨勢,相比于港臺投資,這些發達國家的投資有三個較為明顯的特點:首先是投資的主體大都是跨國公司;其次是投資的大都是先進的技術;最后是項目投資的規模都比較大。按照上海市浦東新區的統計來看,1997年美國《財富》雜志的排名較為靠前的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都是在中國投資,投資的公司又有超過一半開始向規模化發展,跨國公司在很多工業園區也占有主導地位??鐕就顿Y規模的巨大可以通過表1看出。
二、歐美發達國家對華投資所帶來的積極作用
中國引進外資的目的是通過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和市場換取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本國的工業技術水平。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擁有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些跨國公司對華投資進行項目合作,對提高中國工業技術的水平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可以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直接作用體現在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所帶來的技術轉讓和技術擴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鐕九c中國進行合資,提供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線,中國的企業在合資企業中就可以通過對先進技術的模仿和學習從而掌握技能,跨國公司在華雇傭的中國員工也可以促使中國的技術人員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這種跨國公司轉讓技術,國內企業模仿、吸收、學習技術所帶來的作用實際上是十分有限的,技術的獲得伴隨的是國內市場的轉讓,后面將具體論述這種作用的有限性。
間接作用則體現在對國內企業的刺激作用上??鐕驹谥袊M行擴張,使得國內企業的競爭壓力變得更大,迫使國內企業重視技術的革新與進步。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內企業已經能夠認識到如果不加強管理、提高科學技術,是無法與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跨國公司競爭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更是加大了這種競爭壓力。現在跨國公司已經滲透到中國工業的各個領域,國內企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分析
跨國公司通過對于中國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以及世界市場狀況的權衡,對華投資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兩種戰略:其一是提供相對于中國較為先進而相對于母公司較為落后的技術,其二是提供母公司內較為先進的技術。
事實上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一般都是在產品達到成熟階段之后,這就決定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企業所采用的技術不可能是最先進的??鐕緸榱吮3肿∧腹镜募夹g優勢,以便于在與投資國的政府進行談判時處于優勢地位,用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條件逼迫投資國的政府和企業放棄一些利益,同時又不對母公司最先進產品的出口產生影響。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企業的同時也向中國出口產品,在電器、汽車等行業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鐕就ㄟ^對華投資轉移其母公司內較為落后的科學技術,延長先進技術的壟斷時間。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企業的市場取向主要分為出口導向型和市場占領型兩種:
出口導向型是指對華投資企業所生產的商品主要用于出口??鐕纠弥袊l展中國家的政策優惠和廉價勞動力等優勢條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利潤,加強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這種類型在高新技術產業中表現的尤為明顯。這種類型的跨國公司大都是采用其母公司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中國生產出最先進的產品,再出口到各個國家。實際上就是把中國作為一個商品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業的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因此在華采用落后的科學技術是沒有意義的,而生產的產品同樣也能占領中國市場。例如因特爾公司在上海投資的企業、希捷科技,索尼等都是采用的母公司最先進的科技,用于出口。
市場占領型是跨國公司為了規避貿易壁壘,謀求在中國的巨大市場,這是大多數跨國公司的主要目的。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發展迅速,是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由于發達國家的市場已經日趨飽和,市場競爭太過激烈,為了保證企業的發展,許多跨國公司就把目光放在了像中國這類的發展中國家。
近年來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外資企業在很多行業中處于壟斷地位,例如中國的手機市場被蘋果、三星、諾基亞、索尼等幾家占領著,高性價比和良好的質量使得人們對于國產手機逐漸失去信心,理所當然的購買國外的手機。在汽車市場上則更為嚴重,國內產量幾乎被大眾、雪鐵龍、本田等幾家跨國公司的投資企業所占領,這種產業結構使得國內市場的競爭變成了跨國公司間的競爭,這些高科技的產業通常都是采用其母公司最先進的技術,占領中國的市場。例如日本的本田汽車在廣東的公司投資生產的車型就是本國最暢銷的ACCORD車型,大眾則推出了更加先進的PASSAT系列。
四、歐美發達國家對華投資所帶來的積極作用的有限性
跨國公司通過提供先進的生產線確實能夠提高中國工業制造產品技術和質量,但如果缺乏技術轉讓,這種作用就十分有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現代生產線的高度自動化
跨國公司如果不轉讓生產技術,那么國內企業學會的只是這種現代生產線的操作技術,根本無法了解這種生產線的設計原理和工藝,單純的依靠工人和技術人員在工作中的學習是無法全面的掌握這種生產技術的,當跨國公司撤走之后,企業的技術水平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二)現代生產線的更新換代很快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每個技術的更新換代都是很快的,如果沒有掌握產品的生產技術,就無法進行技術的創新,也就無法跟上產品最新技術的發展。
五、跨國公司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抑制作用
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對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還有著抑制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產業抑制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起步較晚,在很多領域上都還是一片空白,有些已經研發出的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比較弱,其技術水平和跨國公司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必須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鐕就ㄟ^近年來的投資,在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已經占有了絕大部分的市場,并且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剛剛起步,跨國公司的強勢使得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有很強的市場進入壁壘,使得剛剛開始發展的企業面臨著實力差距懸殊的競爭對手。技術的發展是漸進的,必須腳踏實地,先從水平較低的技術入手,待熟練掌握了之后再去學習水平較高的技術。但由于跨國公司的存在,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在水平較低時生產的商品與跨國公司生產的技術先進物美價廉的商品相比,在市場上嚴重缺乏競爭力,企業缺少發展的空間。即使科學技術能夠與跨國公司差距拉小,但有著雄厚資金實力的跨國公司可以通過降低產品價格在與國內企業的競爭中取得絕對優勢的地位,這對于資金實力不夠,發展又急需資金的國內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因此,國內高新技術企業掌握低層次的技術得不到回報,但又掌握不了高層次的技術,陷入了一種僵局。
(二)人才抑制
跨國公司由于資金力量上的絕對優勢,相比于國內企業而言,可以為公司員工提供更好的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等。由于這個原因,近年來中國國內人才流失的情況十分嚴重。高新技術領域的跨國公司進入,使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流入到跨國公司中。這個現象在IT行業中體現的最為明顯,自國際IT行業的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北京中關村的人才流失量超過了50%,絕大部分都選擇了跳槽到這些跨國公司。伴隨著現代化科學化和第三產業日益崛起的發展趨勢,人才資源已經成為了衡量現代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上與跨國公司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人才的流失,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十分困難。
六、結束語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如果中國的技術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與跨國公司的科學技術水平相差太大的話,即使跨國公司放松了對于技術轉讓和技術擴散的限制,中國企業想要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有一定的難度。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影響,中國企業即使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果缺少創新意識,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將一直落后于這些跨國公司,當新的技術出現之后我們又需要進行購買和引進,這對于國內科學技術的長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于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的加強,中國是一個大國,依靠于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和技術擴散來提高國內的科學技術水平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事實上,現在很多國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都是依靠于自身的實力發展起來的,例如華為、中興的出現就打破了跨國公司對于程控交換機市場的壟斷局面,目前,中國自行研究開發的程控交換機在國內市場上已經占有了60%以上,其技術在世界上已經處于先進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的教育經費在GDP中所占的比率對比于發達國家依然較低,只有加強對于國內教育的重視度和科學技術的研究才能為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堅實的保障。但是在科學技術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十分巨大的今天,完全依靠國內研究也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將有限的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在研究開發和引進技術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趙佩華,張衛國.演化博弈下跨國公司技術轉讓策略分析[J].工業工程,2009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特點;發展方向
引言:
伴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的科技時代。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電子信息技術等一切科學技術是推動的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的需求,電子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我國各行各業。本文結合了目前我國自身的發展特點,分析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的方向的探究,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一、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
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電子信息技術產業一直以來保持著飛速發展的狀態,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整體中的朝陽產業。電子信息技術作為計算機發展的的主要部分,在計算機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應用,主要有涉及一下幾個方面:
1.1 智能集約化、自動化:
電子信息技術智能化是促進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也突破性的建立了計算機智能系統,不僅能夠運動當代的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對人類思維的控制活動,還能夠對人類的感官行為進行合理適當的模擬,最先進的是能夠對相關的信息開展集約化的邏輯分析和綜合性的處理。電子信息技術的智能化、自動化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力資源以及相關的人力費用,增加了信息的安全系數,更是加快了處理信息的效率,能夠及時的將傳感器傳遞出的有利用性的信息,加速了對信息處理的速度。
1.2 網絡化、數字化、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網絡技術多采用數字化傳輸與存儲的情形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電子信息技術建立了全球融為一體的網絡數字結構,進入了網絡時代中的無線通信‘光纖通信的時代。利用現代的電子信息技術進行傳輸具有傳輸速度快、可靠性高以及分布廣泛等特點。在目前計算機產業的在社會發展中占據的主導性地位,逐漸的深入運用并且不斷地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了計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產物。通過網絡的平臺,將信息資源共享,用計算機高清的數字處理的科學及時進行高端處理,最終使電子信息技術的網絡化、數字化得到了真實的實現。
1.3 效率化、快捷化:
在目前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高效快捷是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特點。受益于傳感技術的發明,能夠將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有機結合,是多種高科技應用于在一起,從而使電子信息技術具備了較高的效率和較高的速度,在信息的使用時簡單方便。
二、目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1 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力量作為支撐:
在科學技術研發的過程中,先進的技術型人才是其必須具備的資源,技術是研發的支撐性的力量。目前,在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型人才以及技術力量的短缺造成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緩慢的制約性因素。對我國技術方面的專業性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但是實際上各個高校培養出的人才大多為單一型,無法適應研發技術要求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2.2 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環境資源短缺:
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環境資源短缺是我國面臨技術研發的又一個難題,究其根本性的原因是企業間的不良性競爭而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等無信譽的行為使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小,競爭力持續下降,很大程度的打擊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動力,所以,為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營造優良的環境是重要的舉措。
2.3 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研發的結構不合理:
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構與先進國家相比落后很多,技術研發機構的不合理制約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在未來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應該打破原有的、傳統的產業結構,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
三、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
2.1 計算機的處理器要向多核處理器方向發展:
由我國第一臺巨型電子計算機的問世一直發展到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經過實踐證明,其處理器的處理速度與其體積正好是反比例關系,所以,在我國未來的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保證處理器的速度的同時,對其處理器的體積要求是越小越好。在處理器的發展中不光是對體積有要求,處理器還要向著多核處理器的方向創新發展,從單核心到雙核心,再由雙核心到多核心方向逐一發展。計算機在應用時,多媒體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也要快速的發展,對圖像處理的技術以及語言識別功能等技術使計算機和人能夠進行直接的交流,計算機的智能化將會向著更人性化的標準發展,最終設計到日程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發展成為互聯網時代。
2.2 微電子技術的高集成化方向發展:
當納米材料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世界上的集成電路的技術早已發展成為納米加工技術的時代,電子產品也普遍采用了納米技術,最終達到微電子技術的高集成化方向的發展。微電子技術的高級成化方向的發展將會大大的推進世界經濟生產力的發展,是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一大飛躍。
2.3 未來活中同時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著重發展為光電子技術:
在世界改革創新的發展潮流中,光電子技術將會是信息技術時代的發展方向,很有可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那就是光電子技術的革命時代。目前,光電子技術雖然處于研發時期,但是人各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的背景下,世界上已經有了多個對光電技術的研發中心。光電技術是光子技術和電子技術的合成品,涉及光星式、光存儲、光計算激光等多個領域,這將會是未來世界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
2.5 在未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中,越來越重視軟件技術的開發:
在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的潮流中,軟件作為其發展的核心環節,必須要提高軟件開發的重視程度,要將其放在電子信息技術靈魂的地位上。軟件技術在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多個技術領域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極高的作用。在計算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軟件技術的高效的性能才能使計算機的硬件能力發揮出強大的功能。軟件技術包含多種類型:主要有嵌入式軟件、應用層軟件、系統軟件、驅動層軟件,以上這些類型的軟件在計算機的發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軟件技術要與時俱進的不斷改革創新發展,向著技術與產品、系統與服務等綜合性方向發展前行,為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未來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當代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做了具體分析,對其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做了探究,為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希望能幫助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羅宇文.探究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和發展方向[J].通訊世界,2013,09:23-24.
[2]李樹濤.淺談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J].電子世界,2014,14:15-16.
[關鍵詞]科學技術史 教學 原則與方法
[作者簡介]曲用心。廣西民族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工學博士,廣西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7-0199-03
科學技術史是展示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重要窗口。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開展科學技術史教育。不僅可以影響國家現實的科學技術、教育和其他相關政策,而且特別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本文從科學技術史的教育功能分析人手,提出了高??茖W技術史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一、科學技術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史是關于科學技術產生、發展及一般規律的科學,它作為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學科,對于大學生有著特殊的意義。筆者認為,開展科學技術史教育的重要意義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有助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史記述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通過學習科學技術史??梢允箤W生把科學技術了解為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科學技術知識的現成結論。通過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的歷史分析,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的本質,更準確地理解科學概念、原理的演變過程,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批判、繼承關系。分析科學技術產生、發展的脈絡及歷史演變;可以幫助學生較準確地把握科學技術的生長點、突破,預測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2 有助于學生從社會的角度認識科學技術
科學是一種社會建制,它不是象牙塔中的知識,科學技術史不僅對科學技術發展本身進行邏輯分析,而且對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文、社會因素進行分析??茖W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被法西斯用來殺人;人們在享受著科學技術帶給人的豐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破壞和生態危機的種種威脅,這即是科學發展付出的代價,它的最終解決也必然依靠科學技術。了解科學技術的社會性、人文性以及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對于學生有著重要意義,它可以使學生對科學技術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對于未來的科學技術決策有重要的潛在意義。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面向21世紀的技術人才不僅需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而且需要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即文理兼容的復合型人才??茖W技術史作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交錯的綜合性科學,可以起到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作用,這是科學史特有的優勢,因而科學史的教學對于文理滲透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3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科學態度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簡單地說,科學態度就是面對實際問題時能遵循事物本身的規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科學技術史教學,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創造都與社會需要有著內在的聯系。而其本身又有自身的規律。任何脫離社會、違背規律的發明創造不可能存在。如造紙術的發明就是適應了漢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發明后又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科學史就是科學精神形成、發展和傳播的歷史??茖W技術不僅是人類物質文明的決定因素,而且科學活動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正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構建因素??茖W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至少可以包含如下幾個方面: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的嚴謹精神,批判創新的進取精神?;ブ策M的協作精神。而科學技術史正是科學精神的最集中的載體。通過科學史的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這些科學精神。弘揚科學精神,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修養對正處于世界觀的形成期的大學生的世界觀形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4 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縱觀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帶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從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得出的必然結論。通過對科學技術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信心,明確自己肩負的重擔,努力掌握科學技術。為將來投身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作好知識準備。
5 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我國古代在農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筑、橋梁、礦冶、陶瓷、紡織和造紙等各技術領域都有博大精深的技術成就,在大學各有關專業里開出各種技術史課程,不僅有益于各專業的學習,更可以。細雨潤無聲地對大學生們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具體來說,船尾舵、指南針、水密艙壁和車輪舟,這是中國古代造船術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造船技術的進展。大學生們在學習和掌握中國造船史資料的同時,愛國主義的情懷持續不斷地浸潤他們的心田。對于學習理工科的大學生來說,這也是―個極好的人文科學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對于后續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也是有益的。
二、科學技術史教學需要把握的三個原則
(一)內史與外史相結合的原則
科學技術史屬于歷史范疇。但又是介于科學技術與史學問的邊緣學科,是聯系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茖W技術內史要求了解和研究自然科學與技術的原理、造就過程和內部規律性,科學技術外史又要求我們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對科學技術和社會作出統一的研究和表述。哲學、政治經濟學的建立得益于它的創始人對近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而今天科學技術史的教學也理應滲透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滲透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對立統一的教育。
(二)中與西相結合的原則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國的李約瑟博士說:“在人類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國人是有過貢獻的。而且貢獻是偉大的?!彼脑u價是實事求是的。許多西方學者,或由于對中國的無知,或出于種族偏見?;虺鲎詫茖W技術定義想當然的解釋,或采取了以已今日之長掩蓋昔日之短的思想方法,始終無視、貶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甚至一些國內學者也自我貶低。因此,加強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展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本來面貌,就成了科學技術史義不容辭的任務。中西結合就是要注意橫向比較。在古代部分,既應弘揚中國科學技術的輝煌,指出西歐中世紀科學技術的落后,又應突出古希臘科學的開放和理性傳統;在古代向近代的過渡部分,需明確指出,西歐中世紀少數科學。如物理
學與技術如水輪、鐘表中長期積聚的潛能與對中國四大發明的研究和改造相結合,再輔以古希臘優秀科學傳統的恢復和發揚,形成了西歐天文學、力學、機械學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近代的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第一次技術革命。而同時期的中國卻發生了相反方向的轉化。循此前進,一方面是西方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幾乎壟斷了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源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中國被遠遠地拋在后邊,半殖民地中國的科學技術基本上已是西方的舶來品。
(三)古與今相結合的原則
這是因為,一方面,科學技術近現代史內容量的增加,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越來越大。以至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也只是到了當代才能提出;另一方面,距離當代愈近,科學技術與現實生活的貼近度愈高。對受教育者的啟示更直接、更親切。因此,要古今結合,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既從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汲取經驗和教訓。也從當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汲取力量。
三、《科學技術史》教學方法
科學技術史是一個蘊含著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巨大寶庫,從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中。大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自然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想,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起到積極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發揮有賴于科學的教學方法。筆者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方法:
(一)啟發式教學方法
強調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堅持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和引導對科技史的理解和掌握,重視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握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使學生在科技史學習中實現掌握知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同時。重視教法和學法的結合及其轉化,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二)計算機輔助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量的特點,實施計算機輔助教學,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一是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優化課堂教學藝術。講究教學藝術,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傾注感情。要有激情,要注意語言的規范、簡潔,并配合教學內容適時的聲情并茂,還要注意板書的工整、扼要,同時還要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結合知識點巧妙地設計一些小故事和生動的畫面,創造出美好的情境。二是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有效創設情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茖W技術史是一個靜態的已經發生的歷史,將其放在一個動感活潑的環境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計算機系統有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是創造這種情境的最佳工具。在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下,使靜態變為動態,抽象變為形象,教學效果較好。三是運用計算機充分及時出示課堂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練習鞏固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省去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四是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科技史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科技問題。
(三)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me一hased teaching),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案例教學的實質是開放、互動,強調大學生的高度參與。教師的重要職責是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保證科技史教學的順利進行。
案例教學法的過程大致可以歸納如下:(1)收集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情境資料;(2)將所收集資料形成教學案例;(3)進行班級團體討論或班級小組討論;(4)討論中,成員輪流擔任領導者角色;(5)歸納各組或團體意見。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可以質疑他人的想法,學習如何發問,進而學習到獨立思考、與人相處、解決沖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四)共同討論教學方法
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通過共同討論,不但可以強化學習的效果,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方便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宋海龍,白全貴,陳雷,工科院??茖W技術史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河南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2,(2)。
[2]侯二朋,中固古代科學技術史課的教學改革和實踐[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5)。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現代教育;應用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同樣在不斷發展,并且在多個領域中得到推廣使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有效推動了現代教育的改革,有利于豐富現代教育教學內容,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在現代教育中加強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探究,促使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對“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實踐運用”進行深入探究意義重大。
一、在現代教育中應用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優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逐漸在現代教育中得到推廣使用,并且優化了現代教育教學方式。具體內容如下:1.突破了課堂教學限制。計算機具有存儲功能,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將所需要教授的知識,提前將教學內容通過計算機進行存儲,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隨時調用將教學內容。此外,利用計算機存儲的教學內容可以在下次的教學活動中再次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同時突破了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2.擺脫了教育空間的限制。在現代教育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促使教育空間得到有效的增加。人們在接受教育時,不必要在課堂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遠程學習,同時可以利用計算機登陸教育專業網站,從而根據自身需求進行下載相關學習文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與教師進行在線交流。如此看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有效擺脫了教育空間的限制。3.便于教學中的交流。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在教學中的應用,交互性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優點,同時在開展教育活動中,有效的交流,能夠促使師生之間教育問題得以有效的解決。此外,師生之間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促使教學方式得到有效的優化,教學內容將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實踐運用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具有一系列優點?,F對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實踐運用分析。具體內容如下:1.在預習環節的應用。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之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主要是通過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加以任何的指導,促使學生的自主預習效果不明顯。但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遠程向學生說明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同時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促使預習效果更為明顯。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將學生的預習效果加以展示,從中及時發現學生預習存在的問題,從而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重視,促使在教學效果更為明顯。2.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在課堂教學環節的應用,促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有效的豐富,同時有利于教師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促使課堂教學手段變得多樣化。計算機的應用,促使教師脫離了傳統的板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此外,教師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制作了一系列教學課件,這些課件形式多樣并且內容新穎,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教師利用計算機設置一些開放性教學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交流,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3.在構建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現代教育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興趣的提高。構建多媒體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計算機、音頻設備、控制軟件以及數據存儲設備。在進行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教學內容,同時配以聲音、視頻等,促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求。例如,教師在開展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利用計算機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由于學生學習基礎存在著差異,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針對性講解。此外,多媒體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有效進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以及試卷分析,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