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4 11:17: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信息化結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通信專網;設計思路;網絡結構;物業化信息;本質安全性;主干網絡;環形網
1 關于網絡基本形狀及其比較環節的分析
1.1 為了滿足企業專網建設工作的需要,進行環形網建設體系的優化是必要的,這就需要進行組網方案內部應用環節的協調,保證其組網形式的更新,從而滿足物業企業部門的工作需要,實現相關項目組的信息系統體系的健全,促進其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這就需要做好節點的傳輸媒介工作,保證電纜、光纜、微波等的有效串聯應用,實現閉合環的體系健全,實現環形網工作方案的更新。在環形網應用中,其相關的節點都需要進行不同方向的應用,滿足信息數據的發送及其接收的需要。該環形網具備良好的保護能力及其抗災害性能力,其具備極強的生存能力,非常有利于復雜化的地理環境。目前來說,線形網的基本形式是通信的不同節點的串聯,進行首尾節點的開發,進行線形網的形成,其結構比較簡單化,總的來說經濟性非常強大,是一種良好的網絡結構模式,但是這種方式也具備一定的缺點,那就是無法進行鏈路失效問題的解決,從而導致其生存能力太差。
1.2 在實踐應用中,星形網的基本應用形式,進行通信網的特殊樞紐節點及其相關節點的結合,在企業專網建設環節中,環形網建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其是一種常見的組網方案,其基本的組網形式是進行物業企業的不同部門、項目組的信息系統的應用,做好節點的傳輸媒介工作,實現光纜、電纜、微波等的串聯,保證其閉合環的形成,從而滿足環形網工作的需要。在具體的組網上,需每個部門自行搭建服務器,再通過星型結構鏈接至集團信息源。
這就需要注意網孔形網的基本應用形式,保證通信的節點的相互連接性,進行網孔環網的形成,保證不同節點的相互連接性,實現網孔形網的理想性,避免其結構受到節點瓶頸及其失效的影響。需要保證不同節點的相關方式的協調性,實現其整體可靠性的提升,但是這種工作模式,具備較為復雜的結構,并且其成本比較高,比較適合于較大業務量的工作。以上幾種方式,就是通信網絡中的常見基本網絡形式,這些網絡的拓撲結構具備各自的應用特點,滿足了實際生活中的不同應用需要。為了實現物業企業的通信專網工作需要,進行網絡結構的優化選擇是必要的,從而滿足其業務量的需求需要。
2 關于網絡結構選擇思路及其應用原則的分析
2.1 在物業企業通信應用中,進行物業企業安全生產體系的健全是必要的,這需要做好相關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證其服務方案的更新,實現其信息化體系的健全,保證專網的整體安全性,確保其可靠性及其抗災難性的提升。在建網初期應用中,進行網絡設計環節的優化是必要的,從而有利于進行網絡物理拓撲結構的優化選擇,保證網絡的正常工作的開展,保證其信息業務的正常開展。
在網絡結構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注重其復雜性,從而進行投資及其運營維護成本的應用,實現其建設環節及其維護環節的協調性,但是,這種方式的應用,很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資源浪費,但是如果進行簡單的網絡結構的應用,又難以滿足企業信息的工作需要,就需要進行網絡結構的優化選擇,實現物業企業的建設及其運營的協調,實現其經濟性及其可靠性的提升。
2.2 這也離不開良好的網絡配置,進行網絡結構的優化選擇,實現網絡內部信息系統的健全,實現其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這需要進行通信設備及其節點間的傳輸媒介的良好配置,實現其整體應用環節的協調,保證網絡建設成本體系的健全,實現其內部細節的優化,這就需要進行通信網絡方案的更新,進行網絡建設成本的縮減,保證規?;捌浼夹g化的通信網絡的應用,保證硬件設施及其軟件設施的應用協調,實現新建網絡的組網方案的更新。這就需要進行物業企業的專網方案的更新,使其適應當地地區的發展需要,由于網絡建設的差異性比較大,就需要進行通信的專網網絡結構方案的優化選擇。
3 關于網絡結構規期設計應用模式的分析
在物業企業的實際應用中,需要注意到由于其建設的環境低于環境、信息化設施、企業規模等因素,其物業企業的通信專網建設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的困難,這就需要針對企業的自身特點進行網絡結構方案及其網絡模型的選擇,實現企業信息化專網體系的完善,盡管其網絡結構是復雜性、多樣性的,但是他們都是由基本形式的網絡結構構成,是有一定規律可尋的。
通過對專網網絡結構設計范例的分析,可以得知網絡建設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需要面臨自然等突發性災害,這也需要進行網絡承載信息化業務體系的健全,保證其安全運行性。保證網絡結構的整體可靠性的提升,實現其整體的抗災難性的提升,從而滿足當下通信專網網絡結構的應用需要,再進行主環網、子環網等的協調,實現其綜合性網絡結構的應用,保證日常工作的需要。
其網絡內的服務模塊有:(1)呼叫中心業務,為業主和客戶提供及時的咨詢及信息反饋;(2)服務器:數據服務器、應用服務器;(3)客戶端(業主通過電腦或手機等);(4)項目部服務信息系統(項目部A、項目部B、項目部C……);(5)集團總部信息系統(職能部門:財務、品管、工程、客戶服務等)。以上通過互聯網(ADSL、光纖)互聯,呼叫中心、服務器、集團總部信息系統處于主環網,主環網攜帶客戶端、項目部服務信息系統等處于子環網,構成綜合性信息化體系。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物業企業的通信總體網絡結構的普及應用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范圍。其主要包括了通信主干網絡、子干網絡等的通信網絡應用。所謂的通信主干網絡就是進行全網絡范圍的選擇,進行代表性單位的選擇,保證其通信節點方案的協調性,實現這些節點的網絡組織,保證網絡中通信節點的匯接性,保證信息通信體系的覆蓋,從而滿足企業的工作需要。
通信子干網絡是局部干線網絡的組成部分,其需要在一定業務相近的單位內進行傳輸媒介組織網絡的應用,實現網絡節點的協調性,保證其單位內部網絡功能的優化。這需要實現子干網絡的主干網絡協調性,針對其服務項目進行子干網絡數量的協調,實現其不同業務種類的鏈接,這需要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工作。項目部通信網絡,是終端通信網絡。它包括安全生產、日常調度、安全監控、行政通信、計算機網絡、視頻會議、自動控制、有線電視等系統。環形網具有高生存性,抗災能力強,主干網絡、子干網絡盡可能地使用環形網方案組建。終端網絡結構形狀的配置比較靈活,方式較多,隨項目部內部具體情況而定。
4 結束語
通過對網絡組建及其管理措施的應用,可以實現全網集中管理方案的應用,實現子干網絡、終端網絡的分級管理優化,實現其子干網絡、主干網絡的協調性,從而滿足日常組網的需要,實現不同子干網絡、主干網絡等的相交性、相連性。保證子干網絡與主干網絡之間可實現相交、相連、相切?,F代互聯網鏈接媒介速率很高,也可以直接利用互聯網,但安全性、穩定性有所欠缺。
參考文獻
[1]吳秋峰.自動化系統計算機網絡[J].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企業信息化測度體系評價體系
一、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內涵
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體系主要是指由評價指標體系制訂的原則,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內容,評價原則和評價組織等所組成的整體。
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一般可分為:單一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即對一個具體的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如對海爾集團,聯想集團等;行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即對某一行業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水平進行評價,如對汽車行業,紡織行業等;區域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即對某一個地區的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如一個市、一個省或一個國家等。
行業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和區域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是建立在單一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基礎之上的。
二、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意義
企業信息化是企業不斷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信息資源的過程?;蛘吒_切地說,企業信息化是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開發由局部到全局、由內部到外部、由戰術層次到戰略層次不斷深化的過程,其建設過程應該包括計劃、實施、評估和改進四個環節。
對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進行評價,是從企業引進信息技術的目的和戰略出發,考察信息技術應用給企業經營和管理帶來的影響。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1)檢查企業信息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2)及時發現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3)總結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
三、企業信息化評價的內容
1.信息設備的裝備情況
企業信息設備的裝備情況,是評價企業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內容。如計算機、多媒體、傳真機和電話等信息設備的裝備,局域網、互聯網的建設情況。
2.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從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統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圍上得到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從性能上,涉及技術先進性、可靠性、適用性、易維護性和用戶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評價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的過程中,要遵循動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隨著企業信息化的進展,企業不斷應用新的信息技術,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也要隨之進行調整。而且,評估指標要有重點,分層次,以確保評價的質量。
3.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
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企業信息系統的運行要靠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支持,否則再先進的信息系統也毫無意義??梢姡谄髽I信息化水平的評價中必須要十分重視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情況的評價。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角度,可以評價信息系統的利用程度和企業的知識管理水平。在評價中可以從挖潛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數據庫的開發等方面進行評估。
4.信息化人才開發
人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參與者。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員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是進一步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基礎。這方面,可以從企業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數、企業員工素質的提高和員工參與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來評定。
5.信息化組織和控制
對企業信息化組織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員工逐漸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化規劃、組織和控制機制,同時,也必然伴隨著有關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標準的制定過程。企業信息化的實施總是依托于某一類型的組織結構,信息技術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儲、使用、修改、積累和傳播,從而為企業的經營活動發生由量到質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評價
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額算法進行評價。
(1)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為企業信息化收益;QC為企業信息化成本。
(2)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差額算法:
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EX1=QE-QC
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
1.企業信息化信息設備裝備指標
(1)信息設備單項裝備率。郵政裝備率,企業用于郵政間接投資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電話裝備率,企業用于電話裝機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傳真機裝備率,企業用于傳真機購置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計算機裝備率,企業用于購置計算機的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多媒體裝備率,企業用于多媒體購置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電子信箱裝備率,企業用于電子信箱投建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網絡裝備率,企業投建網絡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國際互聯網裝備率,企業投建國際互聯網站(點)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
(2)信息設備綜合裝備率。通過這一重要指標全面反映各種信息設備綜合裝備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與企業全部設備投資總額之比。
(3)信息設備裝備提高率。這是動態反映信息設備裝備率提高的速度指標。它有信息設備單項裝備提高率和信息設備綜合裝備提高率兩個指標。
2.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指標
(1)信息技術應用于企業管理的范圍。如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生產管理、物料管理、客戶管理等。
(2)信息系統的性能指標:①信息系統的總體水平:系統的總體結構、地域與網絡的規模、所采用技術的先進性等。②信息系統功能的范圍與層次:功能的多少與難易程度、對應管理層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統的質量指標:系統的可使用性,系統的穩定性,系統的可靠性,系統的適應性,系統的可擴展性,系統的可維護性等。
(3)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統文檔的完備性。
3.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指標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聯網的字節數;②每人圖書、報紙、雜志的總印張數;③人均電話通話次數;④人均傳真次數;⑤購買數據庫的數目;⑥開發數據庫的數目;⑦數據庫信息總量。
4.信息化人才開發指標
包括:①企業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②企業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結構比例;③企業用于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和培訓的經費;④企業用于吸引信息技術人才的專項資金數量;⑤企業用于獎勵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的專項資金數量。
5.企業信息化組織和控制指標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針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標準;③企業CIO體制實施情況;④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情況;⑥企業信息系統維護和運行管理的質量;⑦企業信息化項目管理的質量;⑨企業信息化總體規劃的水平等等。
6.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指標
(1)直接經濟效益的有關指標:①信息化的投資額:包括信息系統硬件、軟件的購置、安裝,應用系統的開發或購置所投入的資金。②信息系統運行費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費用、系統投資折舊費及硬件日常維護費等。③信息系統運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庫存積壓減少、流動資金周轉加快與占用額減少、銷售利潤增加及人力減少等方面。④投資回收期:投資回收期為通過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資金所需的時間,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統經濟效益好壞的重要指標。
(2)間接經濟效益的有關指標:①對組織為適應環境所作的結構、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式的變革會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一般無法用其他方法實現。②能顯著地改善企業形象,對外可提高客戶對企業的信任程度,對內可提高全體員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員獲得許多新知識、新技術與新方法,進而提高他們的技能素質,拓寬思路,進入學習與掌握新知識的良性循環。④系統信息的共享與交互使部門之間、管理人員之間的聯系更緊密,這可加強他們的協作精神,提高企業的凝聚力。⑤對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定額與標準、計量與代碼等的基礎管理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條件。⑥應用系統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決策的自信心和準確度。
五、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方法
1.企業信息化指數的測算方法
綜合評價分析法的基本評價模型,通常多采用簡單線性加權法:
式中,Pi為第i個評價指標無綱化處理后的值;Wi為Pi的權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為企業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值。
2.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提高率
它是動態反映企業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標。一般有兩種方法:
(1)環比法。即本年度企業信息化指數與上年企業信息化指數之差,及與上年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的比率。
式中:叫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提高率;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
(2)基比法。①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總提高率:
式中: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總提高率;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為基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②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年均提高率:
式中: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總提高率;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平均提高率;為基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N為l,2,3,…,N一l,N。
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組織
組織也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結果,因此,在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組織的工作。
一般來說,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組織內容主要涉及評價專家組的組成,評價過程的安排,評價步驟的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選定等。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伴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內部管理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主要手段與核心內容,在企業內部管理監控系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些年來,我國非常重視對內部控制的研究,不斷內控的相關規范與指導意見,促進了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與完善。然而,信息技術在企業的應用和發展卻增加了企業內部控制的潛在風險,為企業內部控制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與挑戰。因此,作為企業自身的一種自我監督與自我調整體系,內部控制體系或制度應當隨著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不斷改進和完善,以確保企業內部控制體系能真正適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與風險防范能力的內在要求。
一、企業信息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就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內容而言,企業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決策的信息化、生產過程的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等。企業信息化的特點和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當今社會,信息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與創造財富的重要資源,企業對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已逐漸成為衡量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難點不是資金,也不在于技術,而是企業管理思想與理念的更新。因此,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要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緊密結合起來。
2.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當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手段是計算機網絡。企業的管理多是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及現代信息基礎設施來收集和處理信息,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以及智能信息工具等技術手段的應用,促進了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組織流程再造以及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等。
3.組織管理的信息化
組織管理的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企業通過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法規與制度,并廣泛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保證信息傳遞的高效率。同時,企業通過對先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可以將管理的重心拓展到對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的一體化管理,另一方面使企業管理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本企業的價值鏈與供應鏈,而是延伸到和其他企業的供應鏈、價值鏈的競爭。
4.企業決策的信息化
企業決策信息化實現的前提是在企業信息系統以及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保證信息處理與傳輸的動態化和實時化。從企業決策信息化的角度講,“擁有信息就等于擁有貨幣”。企業只有在及時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以及相關的競爭情報的基礎上,才能在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促進本企業健康快速地發展。
二、企業信息化建設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1.內控環境更加復雜
(1)組織控制的復雜化。在企業信息化進程中,信息時代組織模式逐漸成為當前眾多企業進行組織創新和轉型的趨勢。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與傳統組織結構下的高規范性、集權型相比,組織結構的扁平化降低了企業的規范性與集權性,這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弊端:權利和義務的邊界模糊,管理責任較難界定;組織結構不穩定,企業管理易失控等。
(2)道德準則控制的復雜化。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企業不斷處于躁動不安的變革之中,加之互聯網的影響,由此滋生出各種道德觀念,現行道德規范和準則的約束力不斷下降,使得企業不斷加強對管理、決策以及業務流程的控制。然而,網絡的匿名性與無形性往往會使人產生犯罪的僥幸心理和行為,如竊取企業重要信息資源以及利用信息系統舞弊等。
2.風險評估的難度加大
企業的風險評估就是分析與辨認對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的過程。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原有業務流程大多被徹底改造,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與重要性大幅增加,企業的大多活動如戰略制定、運營管理以及授權與控制等也越來越依靠于信息系統,這大大增加了企業與信息系統和信息資產相關的風險。而且風險評估的難度和復雜度也在增加,信息化下風險評估除了要評估傳統的評估對象以外,還需要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進行評估,而這些工作往往需要具有不同專業背景人員的緊密協作才可以完成。
3.信息訪問控制易存在安全隱患
通常來說,信息系統都會對用戶訪問進行嚴格的控制,只有當用戶或管理者輸入正確的用戶名與密碼后才可以執行相應權限的操作,然而使用者卻經常忽略退出控制的操作。此時當系統未設置“限時無操作自動退出或鎖屏”時,在剛登錄的用戶離開后,其他人員仍可以繼續訪問信息系統,這樣安全隱患較大。此外,還有的企業出于省錢或者其他考慮,經常有意或者無意地使用盜版軟件,在盜版軟件中很可能包含了木馬、病毒等,這將會給企業信息系統帶來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4.缺乏適當的監督
利用信息技術能夠自動實現一部分監督過程,而且能夠做到實時監督,大大提高監督的效果與效率。但是,企業信息化建設以及組織結構的變化也給監督帶來了新的挑戰。如基于信息化的矩陣型組織結構難以準確區分權責利以及信息化下內部控制監督經驗不足等,都給內部監督帶來一定困難。
三、企業信息化進程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的對策
1.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中最為基礎的要素,在內部控制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在完善的控制環境下才能確??刂浦贫鹊呢瀼貙嵤T谄髽I信息化進程中,筆者認為控制環境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改進與完善。
(1)重塑企業文化氛圍。企業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對員工產生一種無形的約束力,可以減少或避免在組織結構“扁平化”下企業下屬部門或單位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犧牲企業整體利益的行為發生。因此,企業應當建立基于信息化建設的規章制度、道德價值觀以及基本信念,以便有效解決企業信息時代組織結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完善企業組織控制結構
為了避免矩陣型組織機構所帶來的多頭領導和權責不清等問題,企業可考慮采取更為完善和科學的組織結構,如可以采取跨越功能的組織,該組織的生命周期較短,一旦任務完成,團隊便可隨即解散,并可以根據具體問題隨時成立彈性化的組合,規避因專業分工而帶來的僵化和協調等問題,同時還能夠激發組織成員的責任心與成就感。
(3)制定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企業應當從信息化建設的特點出發,研究與制定切實可行的責任分配和授權制度以及分享與合作的激勵制度,以達到充分優化企業控制環境的目的。
2.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
企業信息化下,企業除了要建立傳統企業風險管理機制以外,還應當結合企業信息化的特點,建立健全基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風險管理機制:一是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信息網絡系統安全制度與政策;二是要定期對這套制度和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三是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框架下,建立健全企業預算及其責任控制,強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風險意識。此外,如果有必要,企業可以設立專門的風險評估崗位或部門來專門從事相關風險的識別、規避與控制。
3.加強計算機硬件和信息系統安全的控制
為了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規避系統運行錯誤等各種不安全隱患,企業應當加強計算機硬件與網絡系統安全的控制。具體來說有環境保護、安全控制與接觸控制。其中接觸控制是指任何未經授權的人員均不得擅自動用信息系統的各種資源,確保企業各項資源的安全性。
4.將企業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督相結合
企業應當將內部控制管理與外部監督相結合,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一方面,企業領導層要將內部控制管理的執行情況列入考核范圍,并就執行情況做出相應評價;另一方面,可以委托社會中介結構,對本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體系以及信息系統進行評審,以便及時發現薄弱環節和安全隱患,從而及時改進和完善。
四、結束語
隨著企業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加強和改進內控體系是企業在信息化下的必然選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或制度應當隨著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不斷改進和完善,以確保企業內部控制體系能真正適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與風險防范能力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柴國偉.會計信息化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1年4期
[2] 翟月春.企業信息化過程中內部控制問題研究.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年6期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現有部分較為知名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回顧,指出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提出企業信息化測度應從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能力3個角度建立三維立體測度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1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現狀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對企業信息化測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富的成果。
1. 1. 1劉鳳勤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吉林大學劉鳳勤于2001年2月在《情報學報》《機械工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提出包括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綜合力度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中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信息裝備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發展潛在力。該指標體系對企業信息化測評研究具有獨到新穎的見解。
但是,指標體系中一些指標并不貼切,如:指標體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數”,在電話、電子郵件十分發達的今天,函件已經不是人們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該指標值已經不能反映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說,指標數據的下降反而可以說明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標“信息技術經濟效益值”的計算采用企業信息技術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進行計算,雖然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學的,因為,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具有滯后性,而且,企業的“產出”或“利潤”的增加,也不能都歸功于企業信息化,所以,以此來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適的。
1.1.2梁濱的企業信息化基礎理論與評價方法。中國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濱1999年5月的博士論文《企業信息化的基礎理論與測評方法》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論文從人本管理的思想出發,認為企業信息化包括以下5個方面:生產過程信息化;流通過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體現人本理念);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根據這5個方面,梁濱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對各具體指標給出了具體的計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業信息化水平與企業經營相關度”測算企業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較大的開創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并沒有完全體現他在理論分析時所提出的5個方面,沒有設置反映企業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的具體指標。另外,整個指標體系的指標測算絕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經費為基點進行測算的,這樣指標體系的計算結果就是經費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實際上,經費的投人多少,只能說明企業管理者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而且過多的經費投人,可能導致過度信息化,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改變企業領導對企業信息化的態度。因此,這一套指標體系的運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3唐志容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評指標體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學與科學管理》雜志上《企業信息化指標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提出了一個包含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5個一級指標是:信息技術投人及設施水平;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營銷信息化水平;人員素質。
這一套指標體系明確的將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作為2個獨立的一級指標提出來,說明作者意識到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性?!?/p>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用“生產過程自動化”作為一級指標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適,因為,“生產過程自動化”不能等同于“生產信息化”;在一級指標“管理信息化”中,雖然提出了4個非常精彩的二級指標,但是對信息化對管理變革中的組織機構變動、流程再造等并沒有作出反映。
1. 1.4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川。2000年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測評中心推出“企業信息化基本測度指標試行方案”,該指標體系包括6個一級指標:戰略地位;基·礎建設;應用狀況;人力資源;安全;效益指數。這一套指標體系剔除了企業特點和行業特征,是一種通用型的指標體系,使得不同行業能夠在除去行業特征的情況下測評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標能夠很好地推行、應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發展。
1. 1. 5唐小我等人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2001年6月侯倫、唐小我等人在《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發表文章《企業信息化及其指標體系探討》,文中提出一個包含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組織建設評價指標;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指標;應用信息系統評價指標。
但是,該指標體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級指標中沒有考慮到企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我們知道,無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多么好,沒有與之匹配的信息資源,信息化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這就像無論公路修得多么好、車速多么快,但是沒有貨運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一樣。其次,指標體系中定量與定性指標顯失平衡,定性指標太多,定量指標太少。第三,指標體系沒有給出具體的指標測算方法,使得這套指標得應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對企業信息化述評測度理論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贅述。
1.2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為推動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作者認為,現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處:
1.2.1操作性不強。通過文獻查證,我國眾多企業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紹性的文章,雖然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對企業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要么測度不全面,要么指標體系過于龐大,指標無法準確測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數文章在研究時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較少,這種從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企業信息化研究應該盡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從具體指標的定量研究到企業信息化定性結論,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當然,指標體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難進行定量的指標,如,“信息化效益”指標在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持續建設企業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該指標量化的難度較大,這也給我們繼續進行研究留下一些課題。
1.1.3研究角度單一。在現有的文獻中,對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基本上都是從企業信息化靜態現狀著眼,強調、側重企業信息化的現有數量、規模,研究角度十分單一,所以無論怎樣顧此輕彼、顧彼輕此的指標體系研究都不能改變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應該從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化發展質量、信息化發展能力多個角度著手,進行立體的研究。
1.1.4指標測算缺乏科學性。在現有的成果中,多數學者對信息化指標測算都使用“投人法”或“產出法”。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投人法”,其結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這將違背“適度信息化”原則;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產出法”或“利潤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測算方法缺乏科學性。
2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的新方法
2. 1三維立體測度理論與方法
我國一些企業在早期信息化發展階段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較好,但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于是在新的一輪競爭中逐漸落伍,最后與企業期初信息化目標相差甚遠;一些企業信息化高標準、高投人,最后企業負債累累、舉步為艱。導致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不能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進行科學的指導,不能確保正確樹立“適度信息化”的企業信息化理念,于是我們在充分考慮到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企業信息化測度從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能力3個角度立體測度,以改變現有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三維立體測度理論—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數量與規模)、企業信息化發展質量測度(效益和穩定性)、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測度(可持續能力)。
通過研究確定,企業信息化內容都具有“信息化組織建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應用信息系統”四大屬性要素,因此,建立以這4個要素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與質量指數,建立以“信息化系統”和“信息化環境”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
發展水平:主要指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即信息化要素的數量和規模,建立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EIDI)。
發展質量:主要測重信息化系統結構和經濟效益,建立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EIQI)。
發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統中的可持續建設能力,建立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EICI )。
企業信息化測度方法:以投人法為主,兼顧信息化效益和發展潛力。
2. 2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綜合指數模型
建立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EISI):
α,β,γ分別為企業信息發展指數、質量指數和能力指數指標權重。
其中:
Ei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反映信息化發展現狀水平。
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二級指標權重;dy為三級指標權重;f( Aij)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具體指標。
Ei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反映信息化的效益體現程度,包括穩定性和持續性。
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二級指標權重;qij;為三級指標權重;f(Bij)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具體指標。
Ei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反映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二級指標權重;cij為三級指標權重;f( Cij)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具體指標。
2. 3指標的處理
由于企業信息化評估涉及許多指標,而且各企業間指標數值有高有低,情況十分復雜。所以在進行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測算之前,必須把各指標的情況綜合起來形成單一指數,以符合多目標綜合評價的要求。但是各指標又不能進行簡單的相加和羅列,因為,首先各指標的性質和計量單位不一樣,有些是總量指標、絕對指標,有些是相對指標,還有人均指標,這些不同性質和計量單位的指標無法簡單相加;其次,各指標在指標體系中所處重要程度不同,簡單相加不能體現出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運用模糊隸屬度函數的方法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關鍵詞:小微企業;信息化;提高;發展
小微企業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對于小微企業的發展,必須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結構調整和創新發展,不斷拓展市場開發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和發展后勁,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在十報告提出的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思路下,提高小微企業信息化水平是小微企業突破目前發展困境的必然選擇。
一、小微企業信息化水平的現狀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改變著企業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ヂ摼W、電子商務發展至今,在國民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影響力,使工作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多的用戶傾向于通過互聯網解決問題。云計算、電子商務、大數據、移動互聯及各種數字化的交互、智能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重構社會中的經濟、企業的運作模式,信息化也真正融合進了實體經濟。目前國內的企業處在以客戶為中心、通過網絡媒體將產品研發、生產、營銷和售后服務等緊密連在一起的信息經濟環境中。這其中也包括了眾多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據國家數據統計,我國中小微企業占到企業總數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業占到企業總數的97.3%,而其中實現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
相比大型企業的成熟完善,小微企業的各種資源有限,經營成本偏高,隨著需求拉力的減弱,企業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一直以來,作為中國經濟生態系統中的“弱勢群體”,小微企業面對信息化既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實施信息化的小微企業卻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企業實施了,結果也只是流于表面。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大多數小微企業的管理呈現粗放、混亂的狀態,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很容易因為大型和中型企業的競爭而倒閉破產,同時也制約了小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據統計,中國的小微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如何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佳的信息化能力,是每個管理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小微企業管理層的信息化意識普遍比較單薄,相對信息化,他們更關心業務、成本和利潤,而且實際上,由于財力和人力所限,小微企業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來做一個整體的信息化戰略規劃,具體部署和實施當然也無從做起。
我國一直把推動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信息化作為推動“兩化融合”的重要內容,積極組織實施小微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例如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其它部委印發了《關于強化服務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意見》;啟動了百萬中小企業信息化培訓工程;圍繞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緩解融資難等難點問題,開展了精益研發、管理升級、電子商務、融資服務等信息化服務平臺試點和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等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小微企業信息化需求越來越迫切,但是小微企業因其自身特點,信息化預算投入有限,小微企業迫切需要投入較少同時又能滿足其全方位需求的產品。
二、提高小微企業信息化水平的難點
1.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和管理部門引導與支持乏力
首先是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環境不足,雖然存在著不少扶持、支持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但是這些扶持、支持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不夠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財稅政策的具體化不夠。其次,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規劃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性,不能適應不同區域和不同行業的具體要求。再次,政府內部管理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不能順應現代信息化發展的要求,難于對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做出合理的引導和指導。最后,對于小微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管理體制不順,存在著多頭管理的現狀,不利于對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促進。
2.針對小微企業的外在信息化服務滯后
最近的調查中發現,不少小微企業迫切希望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對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支持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有效利用”;“能在不同終端設備(PC、平板、手機、電話等)之間無縫切換”;智能化的IT管理”;“消除信息孤島”;“可從高靈活性的架構和眾多整合選項中顯著受益,輕松實現擴展,更加靈活的部署選擇,從而全面滿足企業各流程、各部門的應用需求”等,或者可以說,達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為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需求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數針對小微企業的軟件服務商提供的服務仍然停留在“以我為主”的理念上,不從小微企業利益的角度出發,使自己的產品能與企業生產管理特點相符合,不能滿足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多變的情況。而且軟件的維護和升級也不到位,小微企業的個性化服務得不到滿足。
3.小微企業自身信息化建設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信息化建設的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小微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大部分小微企業對于“信息化”還呈現出種種疑慮。他們既擔心投入大量資源建設成的IT信息系統其投資回報周期有限且無法適應企業形態的快速變化,又懷疑IT信息系統不能完全滿足其獨特的、復雜的應用需求。對信息化作用認識不足的本質是信息化觀念不強,隨之便會導致企業對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積極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環境不佳等一系列問題,最終致使小微企業信息化停滯不前。其次是內部管理不利于信息化建設。大型和中型企業的管理體系、部門設置和人員配置都比較完善,擁有較多的大型管理軟件支持,因此各個體系的信息化應用更容易實現。而小微企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雜”,業務、人員、流程和IT設備都很雜亂,這就導致企業信息化實現起來存在諸多難題。
三、提高小微企業信息化水平的出路
1.政府對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推動
政府在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這一點也得到了實踐的認可。例如北京2012年聯合中國聯通、百度、用友、金蝶等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商,通過企業健康成長計劃、管理升級計劃、育林計劃,為一大批中小企業提供培訓、咨詢、應用推廣、免費建站、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務。筆者認為,政府對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推動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加強:首先是加強組織引導。在全國范圍推動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發揮地方主管部門和信息化服務商的資源優勢,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強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納入地方發展建設規劃;推廣信息化應用和服務的經驗,引導小微企業提高信息化建設的自覺性。其次是加強政策扶持。出臺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優惠政策,如信貸、稅收支持等;政府通過調研,主導開發適合不同小微企業的各類相關軟件,降低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本。再次是加強培訓指導。發揮新聞媒體受眾面廣、傳播渠道通暢的優勢,組織開展大規模信息化培訓、政策宣講和案例宣傳活動;整合各類培訓機構,為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免費培訓或必要的補貼;整合各類服務機構資源,建立為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服務的專業隊伍和業務服務機構。最后是加強平臺服務。建立地方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網下服務平臺,提供建設專業服務及日常相關專業服務,維護網絡運行。營造地方網絡誠信平臺,讓企業通過誠信的通道實現盈利和發展,吸引更多的小微企業自主加入信息化建設,做強誠信綠色信息通道。
2.外在機構對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
當前外在機構對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主要是成立信息化服務聯盟,通過聯盟的形式把支持小微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力量統一起來,通過品牌扶助、管理扶助、融資扶助、信息化扶助等措施提升小微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工具,打造品牌實力,獲得融資支持,從而使更多的小微企業能夠順利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2011年,廣東省中小企業信息化創新服務中心、英特爾公司、中國銀聯等5家合作伙伴在廣東共同發起“助力中小企業成長創新聯盟”,旨在通過將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相結合,幫助中小企業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其獲得高效的金融及融資服務。聯盟成立以來,共有超過100家中小企業在此次創新性的跨行業聯盟的合作中受益,累計獲得銀行授信近5000萬元。
3.小微企業自身提高信息化建設的能力
中小企業實現信息化建設步伐需要內外功的結合,內功方面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設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小微企業自身的信息化意識,特別是管理層要真正認識到信息化對于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建設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中。其次要改革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就是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手段革新和管理團隊重組的過程,要求企業必須加快推進改革、改組、改造步伐,加強內部管理,否則,體制、機制、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一成不變,陳舊僵化,即使采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和信息系統,也只會失敗,不會成功。最后要提高小微企業的軟硬件建設。其中硬件系統是信息化運作的基礎,軟件系統是實現信息化的手段;硬件系統為軟件系統服務,軟件系統則直接為用戶服務。小微企業如果準備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統,就需要詳細了解企業自身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信息化產品,并制定配套的硬件系統搭建方案。在選擇時切忌貪多求全,或者盲目選擇高端產品,而是應以適合企業情況為最大前提。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企業; 信息化; 綜述
信息化已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人類社會正逐漸由工業化社會邁向信息化社會。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企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就必須推進企業信息化。本文回顧了有關企業信息化研究的文獻,對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企業信息化評價及企業信息化風險等內容進行綜述,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探討,以期為該領域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借鑒。
一、國外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研究綜述
對企業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但至今國內外研究仍處于不斷探索中。國外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企業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業信息化評價研究等幾個方面。
(一) 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諾蘭(Nolan)水平理論。1973年,Nolan水平理論立足于美國企業的調查數據,將企業IT應用劃分為4個水平:引入、傳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組織IT吸收過程的擴展IT水平理論[2]。
(二) 企業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個指標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測度IT成熟度的9個指標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將IT在計劃、控制、組織和協調方面的職能,作為公司運用信息技術成熟情況的衡量指標,建立了含有20個問題的指標體系[5]。
(三) 企業信息化評價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企業信息化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統收益來源于5個方面,分別是戰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與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鑒別出信息系統績效的重要影響維[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較了運用IT成功的公司和運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國內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研究綜述
相對于國外蓬勃發展的企業信息化研究,我國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企業信息化的理論研究。
(一) 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律研究
國內學者借鑒諾蘭階段模型中的階段概念和衡量指標,如馬芝蓓認為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為現代組織管理信息模式的選擇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9]。郭訊華博士對中國企業網絡時代總體信息化進程進行階段分析。
(二) 企業信息化的評價研究
國內學者對企業信息化的評價研究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構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業信息化評價方法的研究。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在2002年出臺《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方案》,該套評價指標體系為評估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和應用水平提供了一個依據和標準。倪明 等從理論上建立了一個基于部門間資源分配的企業信息化投資決策模型。司林勝 等對企業信息技術應用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三) 企業信息化風險的研究
企業信息化建設風險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企業信息化的風險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設的風險防范兩個方面。關于企業信息化的風險因素,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巫江將企業信息化的風險概括為:戰略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來自軟件開發商的風險和來自企業員工的風險3個方面。王黎虹將企業信息化的風險概括為:企業文化風險、信息人才資源規劃風險、學習借鑒能力的風險、企業組織結構風險、制度風險、人員培訓風險、企業領導的認知風險、基礎管理風險等方面。彭建華對ERP的實施過程進行分析,總結了ERP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陳亮、王燕提出,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風險防范措施為:認真做好情報搜集工作及選擇軟件開發商、積極加強政府工作職能、健全信息化項目評估體系。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管理
一、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可以分為基礎管理平臺的搭建,管理結構優化、實現企業一體化的集成管理,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首先,基礎管理平臺的搭建。信息基礎建設是目前我國企業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在此時期,企業先必須將所有的資源進行信息化和數字化。企業信息化比較重視應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國有些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沒有建立標準化的制度和體制,對于同一個資源,每個部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數字化,從而導致同一中資源出現不同命名和編碼,進而導致企業管理的混亂。其次,管理結構優化、實現企業一體化的集成管理。一般情況下,企業要對是否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實現對內部的基礎管理的規范化和基本管理的流程進行確認。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將電算化和信息化區別開來。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對業務進行優化主要是采用以業務流程為導向的方式,實現對傳統業務結構的改革,從而使得運營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最終獲得最大的利潤。再次,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通過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有利于促進企業之間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等實現有效管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企業在進行內部資源有效管理的同時,還必須對外部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對客戶的實際情況進行跟蹤,開發新市場,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能夠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
二、企業信息化建設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首先,企業信息化建設使管理功能有所增強。通過計算機網絡的運用,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溝通更加容易。通過信息化的運用,客戶需求信息更容易獲得,更容易篩選,有利于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的制訂。其次,企業信息化建設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的實現,實現了跨國跨地域跨行業的管理,這是在沒有網絡的時代無法實現的。再次,企業信息化建設引發組織結構的調整。信息化使得信息傳遞的方式得以改變,從階梯層變為水平型,管理組織也從“金字塔”轉變為扁平化的“矩陣”型。第四,企業信息化建設增加了管理手段。ERP等系統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有效地減少了管理環節和管理層次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企業信息化建設應注意和存在的問題
1.企業信息化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防止生搬硬套,要有所創新。企業信息化建設并不是跟著潮流進行,它需要企業對自身的管理狀況進行需求分析。企業信息化并非是片面的追求自動化,而是需要企業不斷地進行創新。企業信息化建設與企業整體發展密不可分,不應盲目的使用社會上推銷的管理軟件,如果選擇軟件不慎重或軟件根本不適合本企業的管理,那么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其次,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企業必須建立對數據庫、計算機應用的管理標準和指南。同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的投資原則。
2.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國內企業信息化大環境發展尚不成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投入較少,應用水平不高。由于缺乏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環境,企業對于信息化的建設積極性不夠高。另外,目前國內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企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正確的引導。
(2)部分企業領導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程度不夠。表現在有些企業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敗多,產生懼怕情緒。一些企業的領導不能正確認識和掌握信息化發展的規律,對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嚴肅性認識不足,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缺乏主動精神。對企業長期形成的工作習慣、業務流程影響到企業信息化認識不足,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企業信息化是一項企業變革的系統工程,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與企業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同步進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3)企業缺乏信息化人才,管理和執行力度不夠。由于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不夠熟悉,自身缺乏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持,突出表現為技術與管理兼備的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此外,企業在這方面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管理上存在空白和漏洞;基礎數據采集、錄入等操作不規范,準確性難以保證。如果不能治理和改進這些情況,構建的信息系統最多只能提高某些工作的效率,但在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方面收效甚微,反而可能會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4)企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工作應當以企業發展戰略為中心,如果偏離了企業的發展戰略,任何的信息化建設都會失去意義,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整體規劃是后續工作開展的依據和指導,缺乏規劃,隨意性與盲目性難以避免,陸續建成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集成、維護和升級等都比較困難,成本也會比較高,整個系統的效率和效益會大打折扣。此外,有些企業信息化建設方式選擇不當,需要對建設方法進行改進。
(5)缺乏專業培訓和指導。剛剛接觸到信息化,企業上至高層領導,下至普通員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企業信息化建設,很多人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認識,對自己所應發揮的作用并不明確,員工積極性不高。在這個過程中對企業進行有效的專業培訓是很重要的,這有助于增強企業主導、掌控信息化的能力。
(6)缺乏管理咨詢及項目監理制和績效評價制。由于首次實施信息化的企業,對于實施過程和在每一步實施工作中應該取得的結果并不十分明確,對每一步工作的控制乃至整個實施過程的質量控制都沒有足夠的經驗。因此,應當引入管理咨詢及項目監理制和績效評價制,在諸如總體規劃、業務流程優化或重組、系統選型、階段性工作目標評價以及竣工驗收等重要環節為企業提供服務。
四、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1.管理創新。隨著社會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必須進行管理創新,樹立現代管理意識。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作為發展模式;以樹立全球化戰略思想為管理戰略;以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業務進行改造作為主要管理技術;以樹立綠色營銷理念作為企業營銷思想。提高企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僅僅是實現企業各種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為企業決策提高各種有效信息,而且是要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以信息化為基礎,實現企業管理水平的跨越式發展,進而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以提高。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基礎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正是由于具有強大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使得企業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因此,信息技術要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并且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衡量企業信息化的主要指標。
2.加大投入。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企業管理方式正朝著信息化方向邁進。企業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性和操作性較強。加強培訓,做好基礎性工作,企業主導、掌控信息化能力的增強可以通過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接受有效的專業培訓來實現。企業信息化建設各階段培訓內容是不同的,而在信息化項目啟動前的培訓更為重要。這樣的培訓能夠讓企業員工明確自己的角色和所發揮的作用,能夠很好的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是他們在工作中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另外,健全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是需要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做好前期的調查工作,從而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更好的適合本企業運用。在企業間及協作企業間建立數據交換中心,對數據的標準進行統一提取,數據的格式進行統一,數據的集成進行統一。通過數據交換中心進行處理和整合,使外部信息能夠為自己服務,使企業之間的信息系統的兼容性更強。
3.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統。為了提高企業信息系統應用價值,信息化應用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企業建立信息化的關鍵。全面評估、分析、測試、檢查和評審信息系統的性能,而且還包括對實際指標和計劃指標的對比工作,從而對系統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確定,并全面評價系統建成后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分析評價結果,對企業信息系統應用水平能夠客觀地進行量化,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并且使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