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4 10:2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動物科學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平常看散文,看到作者偶爾穿插一兩句古詩,立感品味上升,氣質不凡。
小學科學課本屬理科性質的課程,好像與文學、古詩風馬牛不相及,但也不盡然??茖W課中,也可以滲透古代詩文。
2014年4月11日,我市在我校舉行市科學優質課評比。在優質課評比中,來自含山縣環峰小學的朱玉騰老師,上了科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動物怎樣繁殖后代》一課。上課伊始,朱老師用課件打出了動畫,講的是地球上擔了蹺蹺板,一邊是鹿、羚羊,一邊是一個獵人拿一把槍對著這些動物,當槍聲響后,鹿、羚羊這些動物倒下,掉下了蹺蹺板,隨即蹺蹺板的一端翹起,另一端的獵人因失去平衡,也掉下去了。這一激趣導入,說明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制造生態不平衡的人,最終也幸免于難。緊接著,朱老師說:這些動物不斷被獵殺,還有的老死了,難道就這樣滅絕了?這些動物該怎樣生存下去呢?學生馬上反應說:要繁殖后代!接著老師給予肯定,從而揭示出課題:《動物怎樣繁殖后代》。接著,朱老師在屏幕上出示了四對動物圖片,他們分別是獅子,鸚鵡,鴨子,蠶蛾。朱老師指著這些圖片說:你們發現這些一對對的動物,兩兩之間樣子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說:有的漂亮些,有的個頭大些;有的是雌的,有的是雄的。學生們正在仔細觀察辨析。教師接著說:你怎么知道哪個是雌的,哪個是雄的?怎么分辨?正像《木蘭詩》里所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從此揭開了動物主要有有性生殖的卵生和胎生以及無性生殖的一些特殊生殖方法的序幕。
教師隨口念出"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句古詩,不僅增添了動物雌雄的難辨的神秘性,更增添了科學課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們可能暫時不能完全聽懂和理解整句詩的含義,但對“安能辨我是雄雌”或多或少會理解一些的,所以學生在后面的回答中,很快就圍繞“分辨雌雄”這一內容展開探索,對課程進行了精準引導和對接。而對聽課的老師來說,那是眼前一亮,倍感新鮮,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感到老師并不是賣弄、掉書呆子,而是自然流淌的心中獨白,提示學生――動物的雄雌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要講出一定的科學道理。對科學課程來說,把古詩滲透到科學課中來,是個嘗試,科學課上講《動物怎樣繁殖后代》,不僅能滲透生態平衡,也能滲透古詩。對于過去有沒有人做過,不得而知,最起碼,對本次優質課評比,是個亮點,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對科學課教學中插入古詩,也是有難度的。
1、要有文學底蘊和積累。本節課中涉及的古詩雖然不深,只是初中所學的,但要順手拈來,恰合所上課文的內容,也不是易事。假如換一個內容,恐怕中學的內容沒有能拈得來的了。只有飽讀詩書,下筆才如有神,運用起來才隨心所欲。
一、激趣引入,平添教學魅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從野心或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庇纱丝梢姡d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以往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忽略學生興趣的激發,因而教學效果不佳。為此,教師要創新導入設計,以學生興趣為教學設計出發點,帶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讓科學課堂從“導”開始綻放精彩。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尋訪小動物》這一課時,教師設計新穎的導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開始,教師以謎語導人:身體半球形,背上七顆星,棉花喜愛它,捕蟲最能手。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動物?學生很快回答出來,學習興趣明顯被帶動起來。
師:聽到“動物”這個詞,你們都想到了哪些“大動物”和“小動物”呢?
生:(七嘴八舌)小鳥、麻雀、大象、蛇
師:同學們,我們可以去哪里觀察小動物呢?
生1:我們可以去學校的大樹周圍觀察小動物。
生2:我們還可以去學校的花壇周圍觀察小動物。
生3:我們還可以去學校的草地上觀察小動物。
師:大家快快組建小組吧,我們一起進行尋訪小動物活動。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謎語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并以簡單的提問設計牽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逐層深入,引出學習主題,讓小學科學學習從“導”開始魅力紛呈。
二、生活探究,演繹魅力課堂
小學科學是一門充滿樂趣的課程,其中也有很多內容值得學生去探究。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設計生活探究活動,演繹精彩的科學課堂。在設計探究內容時,教師還需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興趣點,以“探”促發展,讓學生在“探”中學會學習,獲得提高與發展。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水珠從哪里來》這一課時,教師設計生活探究活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裝了冰塊的杯子,并提出生活探究問題:裝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從哪里來?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一起探究,提出設想,并進行分析。經過幾分鐘的熱烈討論,各小組提出如下設想:
1.水珠從杯子里漏出來的。
2.冰化成水后從杯口滿出來的。
3.加冰時冰塊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來了。
針對學生提出的設想,教師不急于評論“對”或者“錯”,而是組織學生針對設想,繼續討論,看看水珠真的是從“設想”中來的嗎?此時,科學課堂逐漸走向,課堂中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從而探究出“水珠從哪里來”。由此可見,生活探究活動能真正帶動學生的興趣,能夠促進魅力課堂的構建。
三、課堂生成,點燃魅力智慧
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群活潑愛動的小學生,頭腦也會時常進出一些新穎的東西或者內容。這些資源往往被教師當成“意外”或者是教學中的“意外干擾因素”。其實,教師要換一種眼光看待,將其變成有用的課堂生成資源,并加以利用,點燃課堂智慧的火花,將科學課堂推向。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面包發霉了》這一課時,教師充分運用科學課堂中的生成資源,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霉菌。在上課時,教師原本想要引導學生認識“面包發霉了”,并探究原因??墒牵斀處熞觥懊姘l霉了”這一課題時,只見一名男生大聲地說著:“學校小賣部經常賣發霉的面包,吃了拉肚子,真沒良心?!北旧磉@一“意外”的抱怨會成為科學課堂的干擾因素,可是,教師沉思一會,回應學生:“的確如此,吃了發霉的面包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大家想不想一起探究面包為什么會發霉,然后提醒小賣部老板要合理存放面包,讓我們一起遠離發霉的面包,大家說好不好?”教師智慧的反應徹底點燃了學生的激情,學生紛紛組建小組,一起探究面包為什么會發霉,從而總結出其保存條件。如果教師惡狠狠地對待學生的“實話”,并與之辯駁,那么只能讓教師與這名學生“結恨”,而稍微轉變話語,則能讓科學課堂綻放光彩。
四、激勵評價,促進魅力學習
魅力的科學課堂少不了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激勵評價能夠溫暖學生的心窩,能夠給予學生前行的力量,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為此,教師要在科學課堂上善于激勵評價,以評價帶動課堂學習氛圍,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鐵生銹了》這一課時,教師運用激勵評價,取得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拌F生銹了”,這一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此時,學生開始議論起來。
生1:我覺得鐵器放在潮濕處很容易生銹,比如經常淋雨的自行車,鐵的部分會生銹。
師:你真棒,能夠舉出生活實例說明鐵在什么情況下會生銹。其他同學還有什么觀點嗎?
生1:空氣中的“裸”鐵容易生銹,也就是說沒有涂過漆的鐵或者電鍍過的鐵。
師:一個“裸”字生動的解釋了沒有涂過漆的鐵或者電鍍過的鐵,生動有趣,非常有幽默天分哦。
在2001年第八次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前,小學自一年級起開設自然課,其性質為科學啟蒙課程。課改后,自然課改為科學課,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為三年級。時隔16年,科學課從三年級又回歸至一年級。那么,科學課緣何會受到如此重視?孩子們又應該在科學課上收獲什么呢?
一年級引入科學課是否過早
從今年9月開始,杭州市時代小學科學教師張忠華有了一項新的教學任務——給一年級學生上科學課,每周一課時。
暑假結束前,張忠華已經接受了專門的培訓,為這門課作準備。浙江小學科學網原本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網絡研修活動,邀請有經驗的專家為全省的科學教師培訓。此次為了讓教師們更好地適應低年級學生的科學教學任務,暑假結束前的培訓更為密集,培訓內容主要圍繞對新課標的解讀和一年級《科學》教材和教法兩部分內容?!坝行┍容^超前的學校在幾年前就已經嘗試給一、二年級的學生開設科學啟蒙類課程,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在培訓中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睆堉胰A說。
除一年級科學課外,這個學年張忠華還要給四年級上科學課?!按饲翱茖W課從三年級開始上,所以到了四年級,學生們已經對科學學習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學雖然還以觀察為主,但已經可以加入一些較高級的對比實驗等。但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教學還是以啟蒙、培養興趣為主,多開展一些觀察、體驗活動,比如觀察植物。”
目前,已通過審定的《科學》教材包括教育科學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青島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多個版本。張忠華所在的時代小學使用的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參與了教科版《科學》教材中生命科學領域內容的編寫。
“在生命科學領域,低年級的科學教育主要強調基礎方法的學習,比如對植物、動物的分類,就涉及到基本的觀察、比較、測量、歸納等方法。”張勁碩介紹說,“這也是科學課開展的一個思路,即不直接灌輸科學知識,而是以對孩子科學思維和方法的培養為大方向?!?nbsp;
有些家長擔心,一年級課堂引入科學課是否過早,是否會給孩子造成負擔。對此,張勁碩認為,其實,科學很早就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了。“當孩子最早去叫爸爸媽媽時,其實已經在使用分類的方法。所以,從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是非常正常的,并不算早?!睆垊糯T說,“而且在科學課上,孩子能動手做實驗,并從中得到一些認識世界方面的啟發、科學實證精神的培養,較早地讓孩子們接受這方面的訓練,也是很有必要的?!?nbsp;
“從國際比較來講,在科學文化傳統較強的西方國家,科學課都是很早就開展了,而且從來都是與數學、語文同等重要的課程?!蹦暇┐髮W教育研究院教授張紅霞介紹說。在她看來,在我國,讓孩子盡早接觸科學教育更為重要,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傾向于對人際關系的重視,而缺少科學傳統和思維培植的土壤。
“相比于嚴謹和準確的科學數據和事實描述,我們更喜歡用形容詞。比如媒體報道臺風新聞,可能會用‘千軍萬馬’‘摧枯拉朽之勢’等詞,但實際上,講清楚臺風中心在哪里、臺風幾級是怎樣劃分的、臺風吹倒的樹有多粗、臺風為什么這樣移動等,才是準確、有效的信息傳遞??茖W追求的是事實及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情感表達。這樣的思維我們一直有所欠缺,所以更要用科學教育來彌補?!睆埣t霞說。
在張紅霞看來,科學教育越早開展越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人腦結構是可以在后天得到改變的,外界的刺激越早,改變越容易發生?!岸遥^早開展科學教育也符合孩子的天性?!?nbsp;
在這方面,張忠華有著切身體會。時代小學此前也開設過科學趣味實驗等課外興趣班?!耙荒昙壓⒆訄竺姆浅6啵瑢φn程也很感興趣。他們其實是很喜歡科學的。”張忠華說。
一次重要的轉變
如今,科學課被引入小學一年級的課堂,學校早期科學教育受到更多重視?!斑@是個重要的轉變?!睆垊糯T說。
2001年,依據國務院《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當時將“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為三年級,此后直到2017年2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頒布。對于這16年的評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科學》教材主編郁波坦言,我們在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進步,但科學課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課程,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斑@種不重視與我們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很大關聯?!鼻迦A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說,“很多學校過于追求升學率,不與應試升學等掛鉤的課程當然不受重視,沒有專職的科學教師等情況很普遍。而且,科學課標往往設計得很理想,但真正到了講臺上卻因為種種原因,實際教學打了折扣?!?nbsp;
在張紅霞看來,科學教育的缺失還與當下國家教育的發展階段有關。“我們當前教育資源的豐富程度還很不夠,科學教育尤其需要教育資源,因為它要求學生能動手,能出去考察,大到科技館,小到植物角、動物角都是需要的。在這方面需要國家更多的投入?!?nbsp;
張紅霞認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科學文化傳統的不足。“我們對科學的本質還沒有足夠了解。很多人覺得,科學教育無非是讓孩子去記一些科學知識,但科學教育的真正意義并不在此。我們的教師和家長還不十分清楚科學與人文有何不同的教育價值等問題。在這方面,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培訓?!?nbsp;
如何上好科學課
如今,科學教育被更早地納入到正規教育中。但劉兵提醒說,畢竟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不要把科學課的目標定得太高?!暗湍昙壙茖W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科學最基本的感覺,包括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方式、科學探索的好奇心和興趣等,不要把科學弄得那么冷冰冰的,顯得很神秘,很高深。”而且,劉兵著重強調說,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是面向全體公民的,而不是只為了以后從事科學研究職業的人或精英階層,科學課程的廣泛性應該得到重視。
在張勁碩看來,科學課開設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科學教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做人?!氨热缭谏茖W領域,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知識要貫穿在整個教材中?,F在孩子們獲得知識的渠道很多,但他們眼中缺乏對生命的關注。我們生命科學的教育要讓他們知道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知道除了人類之外,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生命,不能唯我獨尊?!?nbsp;
張紅霞則認為,觀察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步。中國的小學生如果能分清什么是事實、什么是想象,能準確描述觀察到的事實,認識到說真話的重要性,養成尊重事實的習慣,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斑@說來簡單,但并不容易?!睆埣t霞在小學課堂觀察時就發現,孩子們很喜歡想象和擬人化的表達,但卻不會客觀地表達。
“比如,孩子們看到蝸牛在爬,用手一碰它的頭,頭立刻就縮回去了。有的孩子就說這是因為蝸牛怕冷了,有的說蝸牛害怕了。這些答案往往還能得到老師的表揚?!睆埣t霞說,“其實這時老師應該追問‘你怎么知道’??陀^描述應該是‘我用手一碰蝸牛的頭,它就縮回去了’。至于是否怕冷、害怕,并沒有被觀察到。那么,老師應該繼續問的問題是:多試幾次還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嗎?用溫度不同的手再試試呢?這才是科學探究的態度。可是很多科學教師往往會表揚學生的想象力,而不是科學性?!?nbsp;
“老師在教學中還要允許孩子犯錯,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都能得出那個唯一的實驗結果,應該引導孩子更注重科研探索本身的過程?!睆垊糯T說。
科學教師如何“演”
小學科學課從中高年級擴展至低年級,科學教師人才的缺口無疑會進一步增大。
“目前我們科學教育專業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其中還有很多學生畢業后改行了。而且,現在科學教師還存在著對科學的綜合性認識不足、對科學本質理解不深入的問題。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未必就比高難度的科學內容好教?!眲⒈f。
2002年和2012年,張紅霞等人分兩次對全國21個省市的近4000名小學教師的科學素養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教師對科學性質的理解,相比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表現出了較低的水平,而且歷經10年,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郁波認為,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是對科學的理解的核心。對于普通公眾而言,也許懂得事實性的科學知識就夠了,對于教師來講,不懂得科學的性質,不懂得科學與其他學科的差別,就不能真正上好科學課?!斑@樣的教師,不僅存在著將偽科學引入課堂的危險,而且不能做到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寓于科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寓于科學史和科學與社會關系的情境之中,會長期停留在以識記符號為特征的‘應試教育’階段。”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郁波認為在于讓科學家真正參與到科學教育中來,教師培訓和課程設計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所以,在教科版《科學》教材的編寫中,郁波邀請了一批科研和科普工作者來參與。除了研究動物方面的張勁碩之外,還有研究植物、物理、化學、天文、自動化等方面的科學家和科普人。前幾天,張勁碩等科學圈人士還與教育專家、全國各地的科學教研員一同開會討論科學教育的相關問題。
“其實,我們各大學、研究所每年培養這么多的碩士、博士,不一定都要去從事科研工作,也可以去從事科學教育工作,他們對科學研究有著更深入的認識?,F在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的科學教育行業,人才需求都很大。研究領域較窄的科研人才我們需要培養,但同時也需要培養更多綜合性的科學人才,滿足科學教育的需求?!睆垊糯T提議說。
張紅霞強調,一流大學應該參與到基礎科學教育的師資培養中來?!暗壳斑@方面并未得到各方面的重視?!睆埣t霞說,“還可以讓科學教師參與到一流大學的科研課題中,讓他們切身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進行科學探索,而不是在課堂上‘演科學劇’。”
在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方面,張紅霞還提出,課標的細化非常重要?!澳阋嬖V科學教師,從哪里下手、如何循序漸進,甚至在課堂上要如何說話?!?nbsp;
關鍵詞 信息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習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圍繞這一目標,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探究與探索在激發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及課堂效率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與經驗。特此與大家一起分享與探究。具體做法如下:
一、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應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逐漸地進入了課堂。直觀形象的多媒體圖片,以及網絡資源共享成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又是逐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最佳方式。在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整合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
俗話說得好,在小學階段,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加上求知欲,使他們在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這一特點,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學三年級科學課《動物》一課時,教師事先搜集一些小動物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于小動物的天生喜愛之情被我迅速調動起來,積極投入到本單元小動物的觀察實驗中。
我們知道,在科學教材中,有關動物、植物、地球、宇宙等方面的內容,學生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取它,掌握它,只靠書上的資料和和老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老師要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教材內容,提供一些有結構的畫面,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例如,《哪種材料硬》一課,為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垃圾回收的重要性,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看一段“易拉罐的故事”的視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哄堂大笑后,去感悟,增強學生環保的意識。
二、利用媒體課件,突破教學重難點。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把學生探究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實驗操作步驟是否正確,是否規范直接關系到實驗的結論,實驗的安全、規范的操作步驟是實驗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但在實驗教學中,有時只通過看圖、演示、講解實驗步驟還不夠,因此,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制作一些小課件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混合身邊的物質(二)》,我在教學中發現:小蘇打與白醋混合產生氣泡的現象是明顯而易懂,而燃燒著的火柴容易熄滅的現象卻只有一部分學生能明確感受到。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實驗所產生的泡泡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以致于耽誤了第二個實驗觀察的最佳時間,只好重新做一次才能清楚看到實驗現象。而利用媒體播放錄像,使學生清楚了解實驗方法,把重點移到觀察火柴的燃燒情況上,并結合看到的氣泡現象,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實驗難點。
在日常教學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操作技能是小學科學學習的難點,教師應力求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主的探究,在實踐中領悟科學的真諦。運用電教媒體來優化教學,能協助教師指導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提高操作技能。如演示實驗要求:用投影儀可讓細微變化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三、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現代教育教學強調,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研究表明兒童生來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提供發展機遇。實踐證明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確實能有效地推動科學探究學習活動的深入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能力。為了實現科學課程改革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用好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更大的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態度的過程中。這樣,才能把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有機地和科學知識目標結合在一起。
如教科版版四年級下冊的《認識常見的巖石》,它只是《巖石與礦物》中的一個知識點,但它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又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內容。因此,我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對該內容進行了補充,讓學生根據“化石”這一大的主題,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小專題;如上網查詢資料。學生根據在信息課中所學到的方法,將所搜集到的有關化石的圖片、資料進行整理,并做成課件在班級的多媒體中展示。激發學生研究化石的興趣,并在整理的過程中掌握了一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能,同時親身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也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我們知道,因特網(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因而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學習。所以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把所學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把小問題帶回去,通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全方位的尋找答案。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實驗教學,能給予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科學探究課堂中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如,在教學《校園里的樹木》這一課時,讓學生要按科學程序展開觀察,先整體再局部,觀察植物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觀察方法,要求學生運用感官和工具對樹木進行仔細的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在教學《螞蟻》這一課時,讓學生提前一星期對螞蟻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如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匯總,以便分析研究。在學生探究實驗中,我也是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動手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告訴他們在操作中出現誤差或失敗是很正常的,不必害怕或隱瞞,使學生從小只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從學生感興趣的自然事物、現象出發,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上《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時,學生對小動物非常感興趣,有的喜歡蝸牛,有的喜歡螞蟻,有的喜歡金魚,有的想要研究蚯蚓,我就讓他們針對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科學的觀察,然后在課堂中設計一個環節讓他們進行匯報、交流。學生的興致很高,有的學生的觀察記錄得很詳細,匯報得非常精彩,很有點“小科學家”的樣子。在上《植物的葉》這一課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葉子和標本、圖片,得出了“在大自然中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的結論。有些學生對于這個結論表示懷疑,我就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帶著大家一起找葉子,然后再兩片兩片地作比較!最終得出: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個結論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比得出的!這不正表現出了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嗎?
小學科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觀察和實驗,只有通過教師實驗前的有效引導,才能加強學生實驗操作規范。只有通過學生親歷探究獲取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態度。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同時得到情感的熏陶,品德的培養。
【關鍵詞】拓展教學模式;實驗分析并總結;探究總結;活學活用;創新思維
教育系統是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小學科學課程承擔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小學生保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發展學習科學的潛力,實驗教學更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礎??茖W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實驗教學是要堅持不懈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課標》中明確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
《課標》中要求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四個層面,應全面體現在課程內容中。對于這“四位一體”的科學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農村教學中,實施的并不到位。老師和學生對科學的認識不深刻,不重視,對于本學科滲透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沒有挖掘思考,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存在死記硬背的現象,甚至實驗根本不做,有些實驗室只是擺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發展。
我們要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封閉的課堂變成現代的、動態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使科學課堂更形象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輕松地學到更多的知識。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總結以下幾條教學模式。
1.盡量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官知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1)實物展示,讓學生觀察,感知科學源于生活。如:展示多種昆蟲,觀察地球儀,征集不同的土壤、巖石展示等。(2)動手操作。如學習《我在哪里》一課,讓學生畫出自己家的平面圖?;ハ嘤懻摫容^。讓學生制作簡單的地球儀,風車,陀螺等。自己種植一株植物或飼養一只動物,科學養護,觀察它們的特點,習性等。但是在該動腦的時候一定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開動他們的腦筋,不能讓動手占據動腦的時間。要邊動手變動腦。(3)多做實驗,驗證理論。如淀粉遇碘變藍,三棱鏡分解太陽光等。充分利用實驗的作用,把理性知識轉化為感性知識。
2.巧用電教技術,化難為易,優勢互補 科學課上有些活動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的,比如《天體和星座》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等一系列天文知識課文,《食物鏈》等表現多種生物類課文,都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觀看,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不限于課堂上,實現學習時空的拓展。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課,反反復復講解理論學生都很難理解,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虛實互補,讓學生“看到”植物根的水與植物莖、葉脈向上輸送的水緩緩流動的情景,陽光的照射情景,反應變化過程,再在重點處點撥,植物“光合作用”這一難點就解決了。如教學我們身邊的動物植物的內容時,在學生掌握了昆蟲的概念以后,訓練學生能不能在一些動物中判斷哪些是昆蟲?這時可以在電腦上出示“送昆蟲回家”、連線、填空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 “拖拽”昆蟲到相應的欄里,學生既引發了興趣,又強化了知識。如講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識,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地再現給學生觀看,這樣虛實互補,學生對這類知識就不會只是死記書本內容而不理解了。
3.豐富資源,注重問題意識,深化探索研究 《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課標》要求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開啟學生的創造思維,提出問題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根據以上課標要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根據各種資源,養成發現或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一系列的學習模式,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但是教學中有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教師要先給予指導,在分析猜測總結時,盡量讓學生發言,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教師絕不能越爼代庖。
4.傳統課堂教學和課堂外教學相結合,增強開放性 除了課堂學習,我們要適當的組織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的空間。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組織參觀表科技館,海洋生物館等;校內校外考察;科技小能手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利用搜集的資料出手抄報,寫倡議書等,深化探究學習,延伸探究成果。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他們的創造力。
關鍵詞:科學課;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86-01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他們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如何才能上好科學課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大多愛新鮮、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每次教學新知識前,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問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就能有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幫助他們高度集中地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情境中來,提高教學新知識的效果。
同時,我在教學中把大自然引入課堂,供學生觀察學習。在室內放置動物、植物或它們的標本。如飼養蠶、蚯蚓等,還鼓勵學生種植一些花草,養小動物,讓學生能經常觀察、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的形態及其生長規律。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勞動習慣,又培養了愛心,使他們學到了科學知識。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把游戲相進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之中,讓學生運用自然知識開展饒有趣味的游戲,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進一步學習和掌握自然知識。
如在教學《杠桿》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看誰力氣大”。老師故意挑選了班上身材較高大的男同學與身材較瘦小的女同學作為對手。女同學膽小畏縮的樣子,引起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都以為不用比賽,就能斷定誰勝誰負了。力量懸殊的兩位對手也不愿作比試,但在老師的激將動員后,要求男同學在接近門鉸鏈處,把門往外推,讓女孩子在遠離門鉸鏈的門把手處,用力把門往里推,比賽開始前,老師用粉筆在門板的前后兩面中間劃上一條白線,要求參賽者雙手都不能超越白線,看來極其公正。比賽結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獲勝利,這是什么道理?同學們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了。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實物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當前的教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恰當運用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幫助。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即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在利用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利用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不能忽視實物。要上好科學課,老師、學生都要在課前去找實物,帶到課堂上看。另外,有時電腦中的實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學重點,看屏幕與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在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要真正做到“該動手時就動手”。充分體現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功效。
三、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三個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1、鼓勵質疑
教師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后,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2、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
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3、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