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4 10:27: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發展的變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科技發展戰略 實施效果 指標體系
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日趨深入,科技發展戰略制定和實施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部門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要使科技發展戰略真正發揮效用、創造價值,必須要從概念階段轉化為實際行動階段,戰略實施與控制給科技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證。本文提出了科技發展戰略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思路,并根據此思路提出一個簡潔實用、合乎邏輯的評價指標體系,使科技發展戰略實施效果評價更具有實際意義。
設置科技發展戰略實施效果評價指標的基本思路
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對戰略實施效果進行動態的跟蹤評價,應著重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力求客觀,注重戰略目標的合理性評價。戰略目標反映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的方向和所要達到的水平。正確、可行的戰略目標是有效實施的前提,是戰略控制的評價標準,是戰略獲得成功的保證。
加強管理,注重戰略實施的階段效果評價。企業只有加強對戰略實施過程進行階段效果評價,并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戰略目標進行調整、控制,才能保證科技發展戰略總目標的實現。
突出重點,加強對科技發展戰略重點實施效果評價。重點項目的完成,可以有效推動總體戰略目標的充分實現,提高戰略實現的水平,因此還應考慮設置科技發展戰略重點評價指標。
科技發展戰略實施效果評價指標及標準
一般來說,評價指標指的是從哪些方面衡量或評價工作,解決“評價什么”的問題,而標準指的是各個指標分別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水平,解決“怎樣評價”的問題。我們在遵循了指標設置的少而精原則、微分化原則、獨立性原則的基礎上,設置了2個一級評價指標,14個二級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不管戰略規劃時考慮得多么全面、周詳,由于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你總會感到“變化大于計劃”。因此適時地、客觀地、高效地對正在實施的戰略進行效果評價,并據此采取相應行動,無疑是保證科技發展戰略既定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評價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避免評價時機不當
戰略評價活動應當持續地進行,而不只是在特定時期的期末或在發生了問題時才進行。當環境變得愈來愈復雜、市場變化越來越快時,戰略評價活動的頻率也要相應提高。
避免評價指標短期化
戰略實施效果評價時,常出現注重短期的財務指標現象。由于絕大多數財務指標都不是為長期目標制定的,而有些戰略需要經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施完畢,其實施效果可能在數年后方能顯現,因此,這種做法有時不僅難以對戰略做出公正、客觀、準確的評價,反而在客觀上“弱化”了戰略目標,并極易對戰略實施產生誤導。因此,在確定戰略評價指標時,要側重于長期的戰略目標,兼顧財務指標。
制度安排屬于社會規范的范疇,取決于法律、政治、經濟等的需要和行為準則,并受科技水平的影響和制約[1]。我們把文化產業制度安排的影響因素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經濟規律。文化產業屬于一項經濟活動,其產生、發展和變化過程必須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管理制度。二是文化規律。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內容的產業,所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和變化過程還必須符合文化的發展規律,遵循符合文化規律的管理制度。三是科技等環境因素??萍歼M步對文化產業的制度安排的影響,在整個影響體系中處于比較靠后的地位。這種現象在科技與文化結合不緊密的早期時代表現得尤為突出。不過,近幾十年來隨著文化科技的發展,文化與科技之間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尤其是在現代文化產業之中,不少新興文化業態已經突破了原有的文化、經濟層次,轉而依托科技手段和科技載體。隨著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越來越緊密,文化科技的不斷發展變化,必然對文化產業制度安排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上述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影響因素中,科技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高,甚至成為決定性的考慮因素[2]。為了便于討論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用“匹配程度”一詞來衡量兩者間的契合關系。從文化產業出現至今的發展進程來看,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制度安排之間是匹配的。文化產業管理制度與科技發展水平的匹配程度,反應了科技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首先,科技進步突破了原有的管理形式和模式,對文化產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管理制度必然產生以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管理制度要適應科技發展,是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體現。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無論是文化、文化產業,還是文化產業制度,都必須盡量與文化科技發展程度相匹配。其次,科技進步創造了新的生產和管理技術。這些生產和管理技術涉及文化產業化生產過程中的管理環節、運行環節、制造環節等等。這些新的技術為創新管理制度創造了技術和硬件上的可能。比如:網絡技術的出現,為規范網絡行為創造了條件;數字版權的出現,為制定數字版權保護提供了條件。
如上述所說,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的管理制度安排,兩者間匹配程度還在不斷增強。但是兩者間的匹配程度卻呈現出波動現象。這種現象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企業的組織形態發生了深刻變革,出現了兩極化趨勢。一方面,由于不同媒體的相互融合,不同生產方式間的相互嫁接,加上全球文化市場的形成,使文化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文化企業總體數量不斷增加,還出現了一些巨型企業;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類型文化生產關聯度增加,延長了產業鏈,極大地刺激了文化服務業的需求,帶來中小企業大量涌現。二是文化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由原來側重分業管理轉變為綜合管理。在現代科技推動下,各種文化產品生產越來越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包括通信、網絡、廣播電視、圖書出版等越來越相互融合、相互依賴,各種技術行業之間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文化管理體制要適應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相互融合的需要,從原來注重分業管理,轉變為綜合管理。上述兩點說明,近幾十年來,科技與文化產業制度之間的匹配程度呈現出向上波動的趨勢。不過,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之間匹配程度只能得到一般的經驗性結論。通過考察一百年來科技發展水平與產業管理制度化建構之間的匹配關系,可以發現,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90年代,科技的發展速度開始超過了產業管理制度的建構速度。只是這僅僅體現著一種質的趨勢,而不是量的變化。之所以難以進行量的考察,就在于對重大科技發展的衡量標準很難確定,而對每一階段內的科技創新數量就更難以確定了。另外,從整個世界范圍內來說,文化產業的興起也只不過是上世紀中期之后的事情。正是因為其成長、發展歷程較短,考察兩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缺乏數據支持。如果拋開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建構,而對其他產業管理制度進行統計則模糊了科技與文化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傊?,對科技發展水平和文化產業制度建構的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難以確定,這就導致了兩者之間的匹配關系難以用精確的數量關系進行準確表示。這也是研究這一問題并不適用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原因。
二、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總是圍繞科技創新波動前進
科技與文化產業制度之間的匹配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卻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是完全匹配或完全同步的。事實上,兩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時滯。這里存在著兩種可能:一是文化產業管理制度超前于科技發展水平;二是文化產業管理制度滯后于科技發展水平。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第一種現象比較普遍。在這一階段里,科技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從人們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到技術與文化相結合,再到技術本身再次發展之間的時間間隔較長,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制定出完善且有預見性的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從上世紀末,尤其是本世紀初之后,則出現了與之完全相反的現象。一方面,科技發展大大加速,科技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制定相關產業管理制度的速度;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文化與文化科技相結合的產業,其興起時間不長,結合程度不夠,人們在面對科技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時,還沒有太多的應對經驗。從近20年來文化產業制度的事實來看,確實如此。上世紀90年代即出現了數字影視技術,但是我國到2002年才實施《數字電影管理暫行規定》。我國于1992年首接入互聯網,網絡成了新興文化業態的主要陣地之一。但是,我國到2000年才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至今仍無專門立法來規范網絡行為,而其他關于互聯網文學產權、網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出臺。同樣是1992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手機短信,而我國卻在2008年才出臺關于手機短信的《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而且該制度在實踐中還極不完善。上述事例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滯后于技術出現之后約10年左右的時間。在對單個國家的技術成熟程度、管理制度的試運行時間等因素進行糾偏和平均之后,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制度安排之間仍然存在有大約三至五年的時滯。
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間存在時滯現象并不完全是負面事情。相反,時滯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這種現象是一種客觀必然。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才造成了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間發展不同步,這也正是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圍繞科技創新波動前進的前提。科學技術的興起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各種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各種因素的作用效果不可能始終一致,也不可能同時一致,這也就造成了科技發展的時快時慢、時大時小。某項科學技術本身需要經歷謀劃、提出、產生、發展、完善等階段。所有這些科學技術個體的疊加,最終就會形成技術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周期性發展模式。除了科技是周期性發展之外,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也是波動前進的。按照經濟波動理論,經濟發展是周期性波動的。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發展變化同時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自然也會出現波動前進的現象。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兩者各自都是周期性地波動前進,而兩種波動之間也會發生影響,相互干擾。由于時滯現象的存在,在同一時間周期里,兩種波動相互疊加的時候,必然的結果就是不同步。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疊加的結果仍然會出現波動現象,只不過疊加后的波動周期和波動范圍不再具有直觀的規律性。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總是圍繞科技創新而不斷波動前進??萍季哂泄ぞ邔傩?,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一種使用工具,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作用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來加以保障。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就是維護科技推動其發展的保障??萍己椭贫炔豢赡芴幱谕瑯又匾奈恢?,前者必然起主導作用,而后者永遠處于從屬地位。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時候,就會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明顯的作用。這個時候,就需要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證科技之于文化產業作用的正向效益最大化。比如,當互聯網技術成熟之后,文化信息中的加密、傳播技術盛行,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才能保證這類技術給文化傳播、消費甚至是文化發展帶來最大的正向效益。否則,如果失去了管理制度的制約,就可能會導致互聯網領域文化服務質量和內容的混亂。再比如,當印刷技術普及之后,成冊的文字宣傳已經平民化,就需要相應的印刷行業管理制度,否則印刷產品就會無節制發展,落后愚昧文化的產品就會泛濫。隨著文化與科技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科技除了能夠給主導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發展之外,還為制訂文化管理制度提供了可能條件。而科技的進步,將不斷促使著這一可能條件的改變,并進而要求出現與新條件相符合的制度。所以,文化管理制度只能根據科技的變化而變化,根據科技的完善而完善。當科技創新過程存在波動時,文化產業管理制度也必然隨之而產生波動。同時,由于時滯現象的存在,這種波動還不可能是同步的。
三、保證科技之于文化產業正向效益最大化的途徑選擇
從上世紀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通過積極引進國外科技、加大國內科技創新力度,逐漸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科技發展體系,并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但是相比較同時期發達國家科技發展和對社會的保障能力,我國科技發展水平還比較有限,而且在科技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大國,科技的發展從資金、人才、系統性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只有及時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有效的解除科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和問題,不斷完善我國科技發展的范圍和內容,為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保障。
一、我國科技發展的成就
科技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詞匯,也同時代表著各行各業的水平,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科技發展體系化更加明顯
科技發展的體系化代表著該行業科技發展的長久性以及繼續研發創新的保障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科技發展的體系化正在加深,比如在某一領域的科技創新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創造,而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這種源源不斷的發展方式能夠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積累科技創新的厚度。
2.涉及領域更多
現代科技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不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辦公交流都需要運用到現代科技,另外不論政府部門、學校等單位,還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或者個人都在通過現代科技進行活動,而且除此之外,科技涉及的領域不僅僅在范圍上更加廣泛,而且在深度上也有明顯進步,高精尖技術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重點。
3.科技的專業化程度更高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開始體現專業化的程度,傳統技術的特征發生了變化,比如某一領域的技術不僅僅在該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運用的專業化程度更高,能夠體現出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科技的另外一個專業化就是在各項技術之間的聯合運用程度更高,雖然技術的使用領域具有專業性,但是其涉及的專業領域已不再單一。
二、我國現代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科技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但是結合我國科技發展的歷程來看,我國現代科技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人才基礎有限
任何力量的對比最終都會落到人才的對比方面,科技的發展也是如此,最終科技的進步與創新都需要人才來完成,因此具有良好的人才儲備是發展現代科技的重要力量,但是現代我國科技的發展在人才方面還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一方面是我國現代人才培養的環境存在一些問題,另一方面是高層次人才國外流失嚴重等。人才基礎有限的問題現在也必是長時間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阻礙因素。
2.研發資金方面存在問題
科技的發展除了要求專業的人才之外,還需要有相應的資金作為保障,我國在近些年來一直不斷加大資金的支持,以促進我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相比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對科技的資金支持力度,我國的研發自己數量還不足;另外我國研發自己的利用程度也存在問題,比如一些科研院所、學校等對于研發自己的利用率有限,造成有限的資金無法運用到更廣的領域。
3.科技產出不足
科技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現代科技產出的問題,只有不斷的通過產出的方式才能逐步的促進科技的發展和更顯,這種產出不僅僅只技術方面的創造和更新,而且包括理論科研文章的發表和被引用問題,我國近些年不斷加大科技產出,并且規定了明確的目標,但是仍顯不足。
三、應對措施
針對我國科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1.加大人才培養
人才強國是現代許多國家選擇的發展方式,我國也應當繼續堅持培養高水平的人才,為我國科技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一方面是改善我國當前的教育環境,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都應當更加貼近現代科技發展的實際;另一方面是加大人才回籠政策,鼓勵更多的人在國內發展,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
2.優化資金支持
資金是開展科技活動的重要基礎,很多國家對于科技發展規劃給予了明確的資金保障。我國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資金對科技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就是加強對于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保障資金的使用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對資金使用的每個環節等進行管理。
3.進一步實現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合作是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一些國家的科技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推進和加強產學研之間的合作,以便讓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我國科技的發展在也應當堅持這種思路,促進三者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 林業科技 生態壞境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23-01
國家林業局的《林業科學和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表明,到2015年我國林業科技發展的貢獻率將達到50%。其中突出創新、強化應用、升級產業、服務林改為林業科技發展的四大主題。堅持繼承發展,注重長短期戰略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注重整體與區域協調、堅持需求導向,注重生態與產業科技相結合、堅持優化配置,注重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注重高新與實用技術相結合、堅持服務全局,注重自然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六個結合。在此基礎上,國家進一步提出促進林業科技發展的任務以及發展林業科技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1 在林業規劃基礎上提出的促進林業科技發展的任務
一是將突破林業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作為重要任務。這要求擴大資源總量、提高產業效益、服務林權改革以達到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的目標。
二是超前進行林業高新技術研究的產業化部署任務。圍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準高效分子育種及轉基因技術研究、創制新型生物質材料與綠色化學品研究、生物反應器規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質技術研究、林業生物質能源多形態等高新技術研究、高性能納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備、生物質定向解聚與分子重組、以木質纖維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質能源產品開發研究以及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調控等國際前沿技術的研究。
三是積極開展前瞻性的林業基礎科學研究。以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和林業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展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林業生物災害防控、林木種質創新、森林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基礎性的理論研究。
四是加強推廣應用林業科技成果。以科技示范和技術服務為核心實施項目帶動和政策引導,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林業科技創業活動以加強林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建設。
五是全面加快建設林業技術標準化的質量監督體系。深入貫徹林業標準戰略并加強修訂和實施完善的林業標準體系,加強林業檢驗檢測機構和健全林業質量監督體系的建設,不斷開展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全面提升我國林業標準化和質量監督的水平。
六是進一步建設好林業科技創新平臺。著力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和研究實驗平臺以及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和產業技術平臺的建設,從而提升林業科技基礎條件水平,不斷完善提高林業自主創新能力。
七是不段完善林業科技發展的保障服務體系。加大林業植物新品種權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以及林業認證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力度以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并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從而把握國際林業科技發展動態和新趨勢。
八是進一步推進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理論的研究。這要求必須不斷前瞻世界林業發展的新趨勢,系統化地開展林業發展戰略理論和政策模式研究,進一步構建完備的林業發展理論導向、政策保障體系、以及決策支持體系,從而為維護國土生態安全、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保障。
2 林業科技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也遭到了重創,尤其以林業資源為主要代表。傳統的林業產業化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促進現代化林業科技產業的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以來的重大課題。林業作為生態文化的源泉需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設道路,這需要通過不斷革新的科學發展現代林業以摸索出一條適合的生態建設之路。因此,林業科技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林業科技發展是構建林業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環節
當前社會的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建設目標之一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因此,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是切實做好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重要任務。森林生態系統作為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代表性產業必須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就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的生產力促進林業進一步革新,從而保障現代林業的生態發展之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2 加強林業科技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現代林業產業化的基礎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生態科技作為一種新型的科技發展方向在林業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仿生科技的發展一直是我國近年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對于我國的科技進步有重大貢獻意義。林業科技在提高資源的有效生產效率、豐富我國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中排污減排事業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林業科技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我國人民生活品質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這表現在純天然無污染的農林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加強林業科技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現代林業產業化的基礎是貫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國家發展戰略的表現。
2.3 加強林業科技發展對于低碳經濟的推動性作用
低碳經濟是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其中森林樹木對于環境的保護以及低碳經濟做出突出貢獻。低碳經濟是以科技為發展的原動力,林業科技的充分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現代林業的生態化建設之路,在保障發展低碳經濟中具有無法估量的作用。
林業科學發展既然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那么重要,我們就應該在今后的工作中積極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發展林業科技,這要求從基本上提高林業科學工作者以及科研界的生態意識,只有意識到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才能夠在具體的科實踐當中為生態環境的建設做出努力。大力發展林業科技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提高受破壞林業的修復工作,還應該開發技術保護已有的林業產業資源進而促進全面的生態環境建設。要把握好林業生態建設中生態和經濟效益的平衡,林業科技的發展重心就不應該僅僅圍繞著林業的經濟效益進行建設,更應該注重生態效益方面的技術開發使得林業資源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積極促進我國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技 人力資源管理 工作系統 外包 HER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由于科技的發展、市場范圍和種類的擴大,對大規模組織的強調、日益增加的勞動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與工作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萍嫉陌l展,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已經多次帶來了明顯的轉變。
科技發展對人員管理影響的歷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歷程中,生產力水平低下,信息傳播途徑閉塞,手工技術生產相互之間的學習、借鑒比較困難,科技創新發展的進程十分緩慢。所以,這個階段的科技對組織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響不大,變化周期比較緩慢。自從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以后,組織變遷越來越受制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幾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大的變革都導致了組織的一次大變遷,組織的每一次變遷又導致組織對人員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
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使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結果是使人的體能獲得了解放,相應地,組織對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來那種單純依靠增加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來提高勞動效率的管理方式轉向雇傭管理。工業革命之后,機器大生產的出現,使得人與工作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早期雇傭雙方之間家長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大規模組織和機械化大生產淡漠、疏遠了雙方之間感情紐帶。在利益、工作環境和勞動保護等方面漸起紛爭,工廠成為了沖突和暴力的場所。控制和安撫是這個時期人員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的發明發現和使用為特征,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勞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的結合程度對生產的影響日益明顯,出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股份公司。以泰羅為首的科學管理學派和以梅奧為代表的人際關系學派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直接導致了人事管理的產生。人事管理強調以“事”為中心,人員管理活動是被動的、反應性的,但這種機械式的組織管理方式是與當時科技發展下形成的企業組織方式相一致的。
現代技術革命開始于20世紀40年代,現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發展著,它的主要標志是原子能空間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領域里的革命,現代科技革命的強大浪潮正沖擊著當今社會的各個層面,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面對科技不斷創新、顧客需要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紛紛進行變革和再造,頻繁的變化使得“事”不斷變化,只有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活動才能主動應對變化、適應變化,抓住變化中的市場機遇。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甚至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成為了理論和實踐的主導。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人與技術之間、人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因而,帶動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實踐的轉變。
科技發展對工作系統的影響
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在經濟社會的很多領域內,我們對科技發展是持肯定態度的??茖W技術曾是我們用以減少人類辛勞、提高生產和獲得更好生活質量的基本手段。但近來有人對這種看法產生了懷疑,而且開始強調科技“進步”的消極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時期、階段兩者的勢力對比處于不同的狀態,因此,科技發展對工作系統的影響也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
科技與工作系統之間的適配關系,成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關鍵??萍紝ぷ飨到y的體現在三個方面:科技是組織決定所要求人力資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間接地講,它是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組織結構和程序的某些總特點的決定因素;科技是單個或者群體工作設計中的直接決定因素,因而是社會結構和準則的間接決定因素。
對組織結構的影響
科技對組織結構具有直接的影響??萍及l展與組織中的多種特性相關:組織命令——控制層級的長短;管理人員的管理跨度;組織人員之間的比例關系;甚至組織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發展水平下,不同類型的組織都有一個最佳的結構??萍几锩欢仁沟闷髽I的組織結構不斷擴張,各種巨型組織不斷形成,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組織結構又開始不斷縮小。
對組織社會心理系統的影響
科技以多種方式影響著組織中的個人。科技是確定任務和專業化程度的關鍵因素。工作群體的大小和構成以及與其他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相互作用的范圍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決定的??萍加绊懡M織中人的各種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時,對每個員工的認為的具體設計具有重要影響。
科技的變革會引起人們工作的不安全感和憂慮感??萍歼M步的加快,導致員工知識、技能半衰期的縮短,社會對不斷學習、更新技術的要求提高,嚴重影響了人們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對生存、發展的憂慮逐漸增大。 對管理系統的影響
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知識不斷專門化,致使組織內的專業化分工程度不斷深入,職能分工更加細致,從業人員的專業化知識、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管理系統的基本關注使將活動分解或分割開來,以便由各分系統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發展,管理系統的重點發生了改變。隨著復雜組織中的差異性的不斷發展,各個職能之間的合作問題成為了發展趨勢,創新要求各個專業之間知識的碰撞和共享,競爭要求各個職能之間更加靈活、快速的協作反應?!ξ覈肆Y源管理的影響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對科技的迅速引進、吸收,導致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呈現出跳躍式發展趨勢,形成管理水平極其不均衡的態勢,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礎平臺方面千差萬別??萍嫉陌l展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尤為強烈,站在總體的角度上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歸納。
思維方式的轉變
人力資源管理呈現兩級分化趨勢。兩級分化趨勢是指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性職能得到加強,需要更多參與到組織的戰略決策中來,共同尋求人力資源與其它資源之間的整合;而事務性職能更加弱化,很多職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員配置等會更多由直線部門負責人承擔。結果,人力資源部門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積極融入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去,以客戶服務的理念進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資源部門就會弱化甚至消失,戰略職能由高層管理人員承擔,行政事務工作由直線部門承擔。前者更多出現在我國本土大型企業中,而后者多出現在外資性質或者民營企業中。
人力資源管理在科技發展引發變革中的作用。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導致科技的學習、共享更加方便,各個方面的創新活動更加活躍,變革也就成為組織中的常事,并且變革的周期越來越短。人力資源管理順理成章地負起了變革的發動和管理的責任,利用各種心理激勵和社會互動方法,規劃變革進程,引導雇員的態度和行為。
管理的對象向知識和能力傾斜。我國的人員管理一直重視資歷、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正在向人職匹配邁進。但是,隨著組織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增加,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也會發生轉移:由強調人職匹配向以人為載體的知識和能力傾斜,這是全球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思維方式又會被置于多層次的轉變發展之中。
人力資源外包。人力資源外包是指依據雙方簽定的服務協議,將企業人力資源部分業務的持續管理責任轉包給第三方服務商進行管理的活動。這是科技推動專業化分工在組織層次的體現,“回歸核心”不僅是組織戰略決策,也是企業職能戰略決策,企業會逐步把不涉及企業機密、要求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程序較繁瑣和經常性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業務需要遵循一個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為公司業務服務:企業核心人力資源管理業務,即有關公司文化建設、機構設置、核心決策等事項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規事務性的工作都能夠外包。
基礎平臺的升級—EHR
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創新的生產工具和運作平臺,在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平臺得到了升級, EHR成為了國外先進公司的發展趨勢,這也是我國今后發展轉變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電子化人力資源,是將先進的技術運用于人力資源管理,為企業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的網絡系統,使人員管理流程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能將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過數字化的信息系統與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大幅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我國企業人才戰略實施中的功效會更加明顯,理解并運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所蘊涵的管理理念,將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操作技術的轉變
招聘。招聘是在統一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下為企業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動,招聘活動將從現在的崗位導向標準向重視潛力、發展轉變,內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睞,招聘渠道更加豐富,招聘、獵頭公司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訓開發。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會更加重視培訓開發活動,特別是對組織所需的專用知識的培訓力度??萍紟蛹夹g價值的提升,企業培訓開發的潛在收益與成本的比例增加,企業在培訓開發投資上的積極性增強。另外,培訓開發也是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從總體上還會降低企業的人員成本。
員工援助計劃??萍茧m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和水平,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類有所控制和傷害。在我國,由于歷史文化原因,對員工工作生活質量的關注是比較高的,但關注的重心主要是個人道德和家庭倫理方面。隨著科技影響的加大,系統的員工援助計劃將會得到廣泛發展,特別是基于工作變革的員工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專門咨詢活動,在我國今后人力資源管理中將會占有較大的比重。
能力工資??萍嫉陌l展,使得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組織中的重要性增加,創新對于市場競爭和利潤增長的意義重大,組織對能力和人員之間的結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將會從以職位為基礎向以能力為基礎過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兩者的結合。
時間如流水,屈指一數,改革開放已有三十年之久了。在我的記憶中, 這些年來,我的家鄉濰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我才上小學的時候,放學后我常常沿著河邊的小路走,一直走到離家不遠的地方,才坐上媽媽的車回家。那時候,白浪河的水不是清澈見底的,而是污水橫流的。河面上常有人們丟棄的廢物和飄浮的死魚。一陣微風吹來,我還可以聞到一股令人生厭的氣味。使我快樂的是河邊的樹,它們開得花是那么絢麗多彩,妖嫩的似一位位美麗的少女。
現在一切都變了。治理過后的白浪河不再有氣味,我還可以看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河邊鋪了綠油油的草坪,又種上了許多我不知名的花,百花齊放,散發著淡淡的清香,使白浪河變得更美了。從我家窗前放眼望去,?。《嗝创渚G的景色,若置身于花的海洋中,聞著令人陶醉的花香,會使人如癡如醉;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仿佛進入了美麗的畫卷。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時代,處處都有著高科技的潮流,然而這也是一種變化。前些日子神七終于發射成功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悅的事情啊!隨后,宇航員出艙等過程都是處處順利,真讓人高興啊!同時,這也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變化。從神舟五號開始,我們的國家就開始了載人任務。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這次的三人,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的工作任務難,這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體現,我為中國的科技發展而驕傲。
這些年,家鄉的樓房也發生了變化。原來矮矮的樓房變成了一棟棟高樓大廈。樣式真是五花入門,多種多樣。一棟棟高大的樓房如眾星拱月般地環繞著濰坊這個美麗的城市,使這座城市變得更美了。
家鄉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更重要的是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方便。以前,有什么事還要騎自行車四處奔波,現在坐著公交車,不用太長的時間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你看現在科技發展得多么快?。?/p>
關鍵詞:科技;經濟;主成分分析;協調性
0 引 言
科學技術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同時又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的制約。如果科技水平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則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社會進步將失去根本動力;如果經濟發展遠落后于科技發展水平,則說明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科技發展水平應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即保持協調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問題已經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朱李鳴(1994)從系統論的角度,闡述了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特征和基本要求。張仁開(2008)從系統論的角度研究了科技與經濟的相互作用與協調機制。白敏植(1997)提出了基于二元相關實用模型的科技與經濟協調性評判方法,并以邯鄲市科技與經濟協調度評價為例驗證了該模型的有效性。朱李鳴(2000)認為科技與經濟的協調,就是指它們在各自內部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科技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估指標體系。張首魁(2006)基于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對西部省份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協調性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_。張仁開、楊耀武(2007)將我國內地31個省市區劃分為五大類型:發達協調型、發展協調型、落后協調型、科技領先型、經濟領先型,并對其科技與經濟的協調性進行實證評估。祝愛民(2007)應用模糊數學理論構建了我國縣域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模糊綜合評判模型。李斌(2009)研究了我國科技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結果表明,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的大部分指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由于全國各地科技發展現狀受地方經濟和國家政策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對地區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分析二者之間的協調程度,可以為進一步完善科技的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分別計算主成分得分并排序,得到排序的等級差。如果經濟發展水平排序遠大于科技水平排序,則說明科技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如果經濟發展水平排序落后于科技發展水平太多,則說明科技有超前或過度情況;如果二者排序大體相當,則說明科技與經濟發展比較協調。具體的分析方法是:首先分別建立能夠反映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然后通過主成分分析分別確定發展水平主成分,計算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及排序,得到二者的等級差;再對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2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江蘇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本文所用數據為2000~2007年,數據來源為2001~2008年《江蘇統計年鑒》,所用軟件為SPSS17.0。
2 實證分析
2.1 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1.1 反映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
本文選取了8個反映科技發展水平的指標,即: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科技活動人員數、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研究與發展經費、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研究與發展課題數、申請專利授權量。
2.1.2 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
本文選取以下9個指標反映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外商直接投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 確定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
2.2.1 確定科技發展水平的主成分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得到8個反映科技發展水平指標的特征根、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見表1)。
從表1可見,第1個主成分反映了93.403%的信息量,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用該主成分作為江蘇科技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得到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
科技發展綜合得分=E
2.2.2 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
用上述同樣的方法可以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得到各個主成分的特征根、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見表2)。
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取前2個主成分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97.102%的信息量,因此可對這2個主成分進行加權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
經濟發展綜合得分:(83.256×E+13.837×R)/97.102
2.3 計算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綜合得分
根據上述2個得分公式,分別得出2000~2007年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綜合得分、排序及等級差(見表3)。
2.4 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
2000~2007年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綜合得分的發展態勢見圖1。
從圖1可知,2000~2007年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態勢基本一致,通過圖形可以初步判斷兩者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利用SPSS軟件計算得到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9841,通過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和肯德爾相關分析,得到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為1,顯著性水平為0.01。作為反映匹配性的肯德爾相關系數和反映等級相關程度的斯皮爾曼相關系數都為1,說明江蘇科技與經濟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和協調性,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可以為科技水平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3 促進江蘇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繼續加大科技經費的投入。優化科技投入結構
為了切實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保證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江蘇必須利用多種政策手段,積極拓寬科技資金的來源渠道,加大科技投人力度,優化科技投入結構,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輔助的全社會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R&D投入和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
3.2 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江蘇具有一批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力量雄厚,但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在研究類型上的差別及中介技術市場的不完備,兩者之間的溝通成為制約科技產出效率的“瓶頸”。建議政府部門以此為突破口,建立相應的激勵和轉化機制,把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移和網絡化信息平臺作為構建R&D環境的重要前提,確保各科研部門之間的信息及時溝通。促進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聯合協作,加速先進技術和研發成果向企業轉移。目前,我國的技術市場還不夠健全,發育程度低,使得通過技術市場交換的成功率很低,并未真正發揮作用。鑒于此,江蘇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轉讓市場,培養專門的經紀人和仲裁機構來溝通協調,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使技術市場有一個質的飛躍,使科技成果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