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 11:3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洋經濟產業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ine economy and mar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way and level of the marine economy in this district. The paper show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arine industries on marine economy is differ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grey relational degree. So, the difference and their percentage should be connected. Further to promote the optimal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s then transformed into the feasible fr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ine industry;marine economy;grey relational degree
中圖分類號:F121.3;P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182-02
0 引言
海洋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3)》(簡稱《報告》),2012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萬億元大關,達到50087億元,較上年增長7.9%,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9.6%?!秷蟾妗奉A測,未來中國海洋經濟仍將保持8%左右的年增長速度。在現代經濟增長中,和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是產業結構,它影響和制約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在現有的研究中,人們大多關注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的關系。例如,蓋美、陳倩[1]以遼寧省為例,分析了1997-2007年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海洋經濟增長的影響;陳志杰[2]利用灰色關聯法研究發現,福建海洋經濟產業走得是三二一的發展模式。
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文著重研究海洋產業的結構性變化及其與海洋經濟間的關聯程度。海洋產業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進行的生產和服務活動,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主要產業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3]目前,中國海洋產業內部的發展參差不齊,對海洋經濟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它們與海洋經濟之間的關聯程度到底如何,同樣值得關注。
1 中國海洋產業結構的變化
表1是根據海洋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計算了2001年和2011年中國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以及主要產業與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以2001年為基期,2011年海洋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了1.5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了4.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比重下降了2.48個百分點。這表明,當前中國海洋第二產業仍處于成長期,海洋經濟走得仍是以二三一的發展模式。
就海洋產業的結構變動來看,在海洋第一產業,海洋漁業的比重下降了3.11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隨著海洋環境污染問題凸顯,以及政府保護海洋環境意識的增強,沿海省市大多嚴格控制養殖面積,保護海洋生態和海洋生物資源多樣性,近海捕撈量趨于下降,由此影響了海洋漁業增加值的提高;在海洋第二產業,除了海洋鹽業的比重下降外,其他海洋產業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工業以及海洋工程建筑業的比重增加得最多,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需要海上能源,即或直接來自于海洋,或經由海洋由外部輸入;在海洋第三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的比重下降了4.56個百分點,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的比重下降了3.1個百分點,濱海旅游業的比重增加了2.46個百分點。可見,海洋產業結構正處于更替變化中,由此影響著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顯然,這種更替變化對海洋經濟的影響是參差不齊的,有些產業的影響會相對更大些。
2 中國海洋產業與海洋經濟的關聯度
2.1 灰色關聯分析模型 灰色關聯分析是指對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的定量描述和比較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確定參考數據列和若干個比較數據列的幾何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反映了曲線間的關聯
程度。
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
①確定分析數列。確定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參考數列(母序列)和影響系統行為的比較數列(子序列)。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稱為參考數列。影響系統行為的因素組成的數據序列,稱為比較數列。設參考數列為x0={x0(k),k=1,2,…,n},比較數列為xi={xi(k),k=1,2,…,n,i=1,2,…,m}。
②變量的無量綱化處理。由于系統中各因素列中的數據量綱可能不同,這樣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關聯度分析時,一般都要進行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
xi(k)=■,其中k=1,2,…,n, i=0,1,2,…,m
③計算關聯系數。x0(k)與xi(k)的關聯系數如下:
ζi(k)=■
其中Δ■(k)=x■(k)-x■(k),k=1,2,…,n, i=1,2,…,m,ρ∈(0,∞)被稱為分辨系數,ρ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ρ∈[0,1],具體取值視情況而定,本文取ρ=0.5。
④計算關聯度。關聯系數是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在各個時刻(即曲線中的格點)的關聯程度值,所以它的數不止一個,而信息過于分散不便于整體比較,因此有必要將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幾種為一個值,即求其平均值,作為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間關聯程度的數量表示,關聯度公式如下:ri=■■ζ■(k)
⑤關聯度排序。關聯度按取值大小排序,如果r1
2.2 數據說明 我們選取了2001-2011年之間11年的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選取海洋生產總值作為母序列,13個海洋產業增加值作為灰色分析的子序列。其中,在變量的無量綱化處理環節,是以2001年的數據為基準對各數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步驟4得出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發展之間的關聯度。
2.3 實證分析結果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可得到: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濱海旅游業與海洋交通運輸業與海洋生產總值的關聯最為密切,分別為0.991、0.985和0.981,在表1列出的13個海洋產業中位居前三位,并且它們都屬于海洋第三產業;位居第四位的是海洋漁業,它與海洋生產總值的關聯度為0.977;在海洋第二產業內部,海洋礦業、海洋生物醫藥業以及海洋電力的關聯度相對較低,分別為0.667、0.837和0.877。
將表2的計算結果和表1結構比例的變化結合起來看,可得到: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以及海洋交通運輸業的關聯度最大,但是與海洋生產總值的占比卻出現了下降。顯然,在“十二五”期間,二者在海洋經濟中的地位需要進一步給予提升;濱海旅游的關聯度高,同時在海洋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也提高。這表明,近些年來,濱海旅游業的崛起正成為海洋經濟總值不斷上升的重要推動力;海洋漁業盡管與海洋生產總值的關聯度高,但受制于海洋環境與資源約束,在海洋生產總值的占比不能提高;在海洋第二產業內部,以海洋鹽業、海洋油氣為代表的能源類產業的關聯度最高,分別為0.956、0.949。但是,表1顯示海洋鹽業的占比是下降的。這主要是因為鹽田面積呈現逐步退讓減少趨勢,尤其是開發區占地使得鹽場原有的海鹽生產工藝布局需要大規模的調整,由此影響了海鹽生產。
3 總結及相關建議
海洋經濟狀況和海洋產業結構狀況共同反映海洋經濟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制約著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當前,中國海洋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的比重呈現出的二、三、一格局。然而,海洋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相差也就相差0.5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軌跡有朝著高度優化的水平邁進的潛力。
本文對海洋產業與海洋經濟關聯度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海洋產業對海洋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將這種差異與它們占比結構聯系起來,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而將這種優化升級轉化為切實的經濟發展成果。例如,對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此類關聯度的產業,就要在增加資金投入,提升海洋科技創新以及在公共服務,綜合保障能力、企業負擔等方面考慮,增強它們的發展后勁,提高它們在海洋生產總值中的占比。
參考文獻:
[1]蓋美,陳倩.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1).
1.2競爭力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概念
競爭力是指與此同類對象比較相互競爭的能力。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與競爭力相關的包括城市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區域經濟競爭力等。目前研究競爭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國經濟學家邁克•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為依據。國家競爭力理論也被稱為波特的鉆石理論。波特的鉆石理論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有4個因素,分別為:①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和基礎設施;②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③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主要指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④企業的戰略、企業結構和競爭對手。關于競爭力,直觀的理解可定義為競爭主體之間在爭奪一個或多個競爭對象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海洋經濟競爭力是指不同研究對象包括區域層面、省份或者國家層面對比中突出的海洋經濟方面的競爭能力。在不同階段海洋經濟競爭力有不同的表現。在海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以海洋經濟產品成本作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海洋經濟競爭力強弱主要取決于因資源稟賦或其他生產要素而構成的成本優勢。在海洋經濟的發展階段,海洋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作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到現今,資源稟賦的優勢、技術的優勢、經濟資源和要素分工協作所構成的體系,以及制度所營造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潛能發揮環境的共同協同,成為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2海洋經濟競爭力影響因素
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海洋資源稟賦、技術進步、海洋科技人才、區域經濟、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環境等。根據波特鉆石模型的理論,結合海洋經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技術影響力、資源影響力、市場影響力、經濟實力影響力和政策制度影響力。不同影響力的共同作用能夠對海洋經濟競爭力產生根本性和結構性的變化。技術影響力主要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分析現有科學技術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進行技術創新的組織制度。政策制度影響力主要從海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現。
2.1技術影響力
在世界沿海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的今天,海洋競爭的本質已從海洋資源的競爭,轉變為海洋技術的競爭。據有關專家統計,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因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已達到80%左右。正是隨著海洋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及應用,推動了新興海洋產業的形成和壯大,促使海洋產業從傳統海洋經濟階段向知識海洋經濟階段的轉變。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礦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業均是在21世紀才起步發展起來的。同時,高科技的應用使海洋產業中的傳統產業得到了不斷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開發、環境工程和資源管理等技術在苗種培育、生產和管理過程中的開發應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方式發生戰略性改變,形成了海水增養殖和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在高新技術支撐下發展的海洋服務業必將迅速成為新的海洋經濟支柱產業。沿海國家或地區海洋科學技術的競爭,歸結到底還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競爭。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齡構成、身體素質、思想觀念、科學和技術素養等,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形成。海洋科學技術發明及技術創新應用都必須以人才為載體,而能夠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就要有完善的、協同的組織制度作為培育科技人才的搖籃。技術影響力是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而這種影響需要在現有科學技術水平下,通過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組織制度共同協同才能實現。
2.2資源影響力
海洋擁有豐富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間資源和海洋景觀資源。正是基于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產生了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而隨著海洋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就需更深層次,由此產生了海洋油氣業、海洋旅游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新興海洋產業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務業。隨著經濟全球化,沿海地區對海洋資源的直接依賴程度不斷減弱,但是海洋資源仍然是海洋經濟競爭力形成與提升的根本。一個地區或國家海洋資源的豐裕程度是決定著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空間容量和基礎的關鍵。
2.3市場影響力
在經濟層面上,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反應在市場需求上。競爭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較優勢。若某一海洋產業在區域之間或國家直接的比較中地位最高,則社會對該區域的海洋資源及其產品和服務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場份額就高,市場占有率有就大,則表示該區域的海洋經濟產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而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在海洋經濟體系中所處的海洋地理位置、周邊國家和地區格局等也影響區域市場的容量。隨著交通信息業的迅猛發展,區位的影響逐漸弱化,但優越的區位可以提高海洋資源流向的影響力。市場影響力最終反映出海洋資源及其產業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反映出該海洋產業可持續的競爭力,是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動力和源泉。
2.4經濟實力影響力
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自身的經濟實力對該國家或地區在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非常重要。沿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決定著該區域在海洋經濟領域的投融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資本的投入來體現[4]。無論是海洋人才的培養、海洋產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海洋產業固定資產的投資都需要大量資本的投入。沒有資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海洋科學技術研發都無從談起。因此,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是該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和準備。
2.5政策制度影響力
一個沿海國家的海洋戰略和政策能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一個地區能夠在國家的海洋戰略和政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海洋資源,制定適宜的財政、貨幣和產業政策,把資本投入海洋科技研發、海洋科技人才培養引進等項目上,促進主導海洋產業群的形成,從而提高海洋經濟競爭力。海洋企業在國家和地區海洋發展戰略政策的引導下,制定企業發展方向,結合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提供有競爭力的海洋產品與服務。適宜的政策制度最終會優化海洋資源配置,建立鼓勵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創新的制度,最終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因此,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制度是該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可持續提升的根本。技術、資源、市場、資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導,才能實現優化配置,并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
隨著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海洋經濟理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是對海洋經濟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探討。要構建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首先要確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反映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通常由經濟總量及增長、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3個方面來體現。經濟總量及增長主要從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來衡量,既要選取總量指標,又要選取人均指標,總量指標與區域大小有關,但可反映一個區域的總體實力;人均指標與區域大小無關,可消除因為區域大小不同而帶來的影響,反映該區域人均的經濟水平。而經濟結構的研究重點應當是第三產業。海洋經濟競爭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標,通過使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科學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經濟基礎、海洋經濟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綜合性指標。海洋經濟競爭力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包括海洋經濟、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海洋科技等諸多子系統競爭力之總和。狹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則僅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環境、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經濟實力與海洋經濟的資源推動力,它主要體現在所有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的經濟競爭力之總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經濟競爭力主要指狹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根據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以及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設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4個方面,分別為海洋經濟總量、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4個要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是由這4個要素綜合分析評價。每個要素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海洋經濟狀況。
(1)海洋經濟總量是反映海洋經濟水平和動態的宏觀數量指標,評價海洋經濟總量的指標主要包括海洋經濟總產值、海洋經濟增加值、海洋經濟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海洋經濟總量是從宏觀層面定量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強弱。這些指標有共同的特性,即數值越大越能體現海洋經濟競爭力的高低。當然海洋經濟總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也是各個海洋產業發展水平的匯總。而海洋經濟推動力則直接決定著潛在的海洋經濟總量水平。另外,單一的海洋經濟總量在體現海洋經濟競爭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經濟總量指標一般是絕對數,盡管一個小國或地區的海洋經濟總量水平比不上一個大國或地區,但其海洋經濟競爭力的相對指標并不一定比大國或地區弱。所以在應用海洋經濟總量分析海洋經濟競爭力時要充分考慮其相對水平。
(2)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是從各個產業的圍觀角度對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產業指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電力、海洋船舶業、海水利用業等。這些海洋產業基本包括了海洋經濟的各個主導產業,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主要看其主導產業的發展水平。海洋貨物運輸量、海洋產業生產總值、海洋漁業收入、旅游總收入、旅游外匯收入等指標可以較好反映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狀況。各個海洋產業的具體發展水平指標能很好地體現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內部具體實力狀況[6],能反映其海洋經濟的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對海洋經濟競爭力是一個具體的微觀描述。
(3)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海洋經濟結構是海洋部門的經濟結構,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海洋經濟結構也是海洋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海洋經濟結構是從質的角度對海洋經濟的一個描述。標志著海洋產業由傳統的海洋產業向現代海洋產業的轉變。海洋產業結構水平、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產業增加總值的比重、海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海洋產業從業總人數的比重等指標較好地反映海洋經濟結構的狀況。海洋經濟結構與海洋經濟總量是緊密相連的,產業結構的演進會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總量的增長也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加速演變。
(4)海洋經濟推動力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因素與重要推動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海洋資源要素,鹽田生產面積、海水養殖面積等能夠較好地反映海洋資源要素的狀況;另一個是各種經濟要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等,其中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海洋產業人均總產值等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映經濟要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海洋經濟推動力一方面決定著未來的海洋產業經濟產出和海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代表著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潛在的實力。綜上所述,海洋經濟總量、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4類要素都是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體現,四者相互聯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4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摘要:運用偏離份額模型,以全國為參考大區,分析了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份額分量N、競爭力偏離分量P、結構偏離分量D。研究結果表明,藍區海洋漁業仍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穩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撈所占比重依然過大;第二產業比重逐步提高,但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調整空間;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缺乏競爭力。根據上述問題,建議通過堅持“以養為主”方針,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
關鍵詞 :偏離份額模型;產業結構演進;海洋漁業
1產業結構演進理論綜述
1.1海洋產業結構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主要對海洋產業進行了分類,探討研究了海洋漁業、海洋礦砂業、濱海旅游業等具體海洋產業的發展[1]。對捕鯨業與海洋生態旅游業、國際貿易、海洋捕撈等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對海洋礦砂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并對海洋礦砂的開采實行管理[3],認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評估了海洋能源產業[4]。
我國較晚研究海洋產業結構理論,國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召開了海洋經濟座談會,提出了關于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的決定[5]。對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運用“三軸圖”法進行分析,認為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雖然與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6];對我國海洋產業運用多種統計方法進行現狀描述與趨勢分析,研究發現“三、二、一”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7];運用層次-賦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對海洋主導產業的選擇進行了研究[8-9];運用Weaver-Thomas布局優化模型、D-S證據理論對海洋產業發展進行分析,對優化海洋產業布局提出對策建議[10-11]。
1.2偏離份額分析研究綜述
偏離-份額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選定時間范圍和背景區域內,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作為參考,把某個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動分解為三個量,分別是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通過分析三個分量說明該區域產業部門結構是否優化,評價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大小,確定調整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國經濟學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該模型,E·S·鄧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學者進一步進行完善,廣泛應用于研究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等領域;提出了偏離份額分析的空間模型,研究了區域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13]。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偏離-份額分析法,《區域經濟學》較早引入了該方法的使用[14];在《區域分析與規劃》中詳盡闡述了其計算過程[15];對產業發展運用偏離份額分析的傳統模型和空間拓展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其動態變化及演進趨勢[16-17];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地區間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18-19]。
2產業結構演進的偏離份額模型分析
由偏離份額分析法可知,某區域的經濟增長(G)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全國份額分量(N)、結構偏離分量(P)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
份額分量(N):
N=∑y0iR(1-1)
——N代表標準區域平均增長效率,即以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為標準,研究區域各部門所能實現的增長份額;y0i表示該研究區域中第i產業的基期產值;R表示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
結構偏離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區域部門比重與參考區域相應部門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對于參考區域部門該區域部門增長產生的偏差;Ri表示參考區域第i產業的增長率。
競爭力偏離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區域部門以不同于參考區域相應部門增長速度發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區域海洋漁業第i產業的實際增長率。
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為總偏離分量,反映研究區域第i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優勢: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樣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Gr)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地區增長份額(R)、產業結構份額(R*-R)和競爭力份額(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R*表示以參考區域產業增長率為基準該研究區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區增長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區域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則R*-R>0;反之,則R*-R<0;若研究區域競爭力水平高于標準區域水平,則Gr-R*>0;反之,則Gr-R*<0。
相對增長率L、結構效果系數w和區域競爭系數u:
——Y0i、Yti分別為標準區域第i產業基期與末期產值;k0i、kti分別為研究區域第i產業占標準區域相應產業比重。
若L>1,則區域增長快于全國;若w>1,說明該研究區域中增長快、朝陽的部門所占比重大,該研究區域總體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若u>1,說明該研究區域各產業部門具有快速的增長勢頭,競爭能力非常強。
3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演進實證分析
3.1數據來源
根據SSM模型的計算需要,計算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的地區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選擇全國的海洋漁業產業發展作為參考區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2發展數據作為分析的數據來源。本文原始數據來自《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993-2012)。
3.2偏離份額模型的應用——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為例
根據SSM分析法計算需求,山東半島藍區研究區間為20個分時段,每個研究區間為該產業結構每年的變化程度。以上年的產業數據為基期數據,以本年的產業數據為末期數據。
3.2.1各個產業SSM的時間序列分析
3.2.1.1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1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的份額分量在各個時間段中的數值較大,呈現“W”型的變化,以20~130之間為波動幅度。份額分量自2008年開始持續增長,從33.60918516增長到2012年的128.7788761,漲幅達到3倍。表明山東半島藍區作為中國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一次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占比大,所帶來的份額分量也相應比較大。
②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研究的19組數據中,有11組數據的結構偏離分量呈現負值,其余8組數據數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中第一次產業占比太大,遠遠超過第一次產業在全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所占比例。遵守《關于“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漁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撈強度的通知》3,嚴格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總量控制制度,將漁船總捕撈能力控制在與資源相協調的水平。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在0上下波動,2002年以后數據呈現上下波動趨勢,但在2010年后呈現快速發展狀態,說明相對于全國水平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的增長速度比較高,表明山東半島藍區產業競爭力比較強。“九五”之后,山東半島藍區作為海洋經濟區的重要發展區域,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確立海水養殖業在海洋漁業中的重要地位,產量大幅增長,競爭力有所提升。
3.2.1.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2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二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部門份額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原因是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使水產品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但總體處于增長趨勢,表明本部門屬于全國性的增長部門。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產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樣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結構偏離分量的19組數據中有15組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現“W”型的波動,最小值為-48.57349285,最大值為20.06006077,總體波動范圍不大。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調整空間。銷售市場中水產品精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低,沒有充分發揮水產品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區間相對較多,呈現劇烈波動,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負值。表明第二次產業的相對發展速度比較低,相對于全國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山東水產品出口產品單一,對國際市場變化反應緩慢,出口產品結構有待于改進和優化,而且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漁藥、漁用飼料缺乏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的統一監管,競爭力不強。
3.2.1.3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3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三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部門的份額分量都均大于0,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在一些年份數值低于結構偏離分量。在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三次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發展遲緩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相對于一二次產業處于劣勢地位。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動,從2009年開始大幅下降,說明產業結構處于不合理狀態。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發展不足,各地發展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各地特色,應該加大對第三次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推進休閑漁業發展。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分量整體數據不穩定,波動比較大,全時段共出現了11次負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現快速下降狀態,由正值變為負值。說明第三次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發展速度比較低,沒有形成競爭優勢。
3.2.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整體產業結構分析圖4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產業結構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3.2.2.1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份額分量變化最大,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仍然為正值,說明相對于全國海洋漁業,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要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要求,穩步推進漁業發展各項工作,使山東半島藍區漁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3.2.2.2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偏離分量數據變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組結構偏離分量數據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是在發展海洋漁業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而降低了對于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加工業以及服務業一直發展緩慢。
3.2.2.3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不穩定,19組研究數據中12組為負值,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比較差,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優勢。
依據偏離-份額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增長量:
2415.90億元=2857.25億元+(-301.82億元)+(-139.53億元)
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總量增長了2415.90億元,其中2857.25億元為份額分量增長量,-301.82億元為結構偏離分量增長量,-139.53億元為競爭力偏離分量。結果表明,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由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了-441.35億元的經濟損失,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
利用公式(1-7)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進行計算得出:
w=0.90,u=0.95
結合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數據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總的結構效果和競爭能力進行分析判斷: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w<1、結構偏離分量為-301.82億元,說明相對于1993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區域產業結構效益下降,第一次產業部門所占比重過大,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1、競爭力偏離分量為-441.35億元,說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不足,沒有形成強的競爭力。
3.3結果分析
根據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可知,三次產業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轉變為“39∶32∶29”,結合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結果分析,影響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發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東”戰略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養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遠洋漁業迅速崛起,減輕了近海海域的壓力,但是山東半島藍區在發展海洋漁業過程中過于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2)中央提出的放開水產品價格和放開經營體制的“兩個放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水產品加工的發展,但是主要以低價值凍魚和冰鮮魚類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限制了第二產業的繼續增長;(3)第三次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投資休閑漁業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投資機構只有能夠確保盈利時才會投入資金,尤其是經濟危機后,危機意識更強。
國外在發展海洋漁業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資源,以海洋捕撈業為主導產業,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隨著漁業資源的衰退,國家對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日益提高,頒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撈、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同時采取優惠政策,促進海水養殖業的發展,使海洋漁業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發生調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優質水產品深加工提高檔次,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處于結構演進的“二、一、三”階段;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需求逐漸增多,休閑漁業作為娛樂生活開始發展起來,同時嚴格執行各種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進一步減少捕撈量,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二、三、一”階段;今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業的日益發達,海洋館、漁業博物館、漁業節慶活動等促進休閑漁業發展的活動日益增多,將會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三、二、一”高級階段。
綜上可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由于發展基礎好,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但是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發嚴重,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日益增加,產業結構發展愈加合理,但競爭力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斷下降,處于明顯的不利位置;第三產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開始上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競爭力相對于全國來說很差,產業關聯帶動作用不突出。
4結論與建議
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雖經過了一系列調整,但仍然處于結構演進的起步階段,呈現“一、二、三”的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出發,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應該夯實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基礎,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終達到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今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發展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積極發展遠洋捕撈,控制近海捕撈,通過限定和壓縮海洋捕撈量,實現近海捕撈產量零增長。(2)堅持“以養為主”方針。開拓海水養殖面積,大力推進淺海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改善海水養殖品種,不僅要穩定傳統養殖品種的養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養殖。(3)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提高競爭力。加快水產品內部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海洋漁業第一產業為依托的基礎上,堅持以保鮮?;詈途罴庸榘l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4)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包括漁業技術推廣、質量檢測等體系在內的適合海洋漁業發展需要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且充分利用環渤海的區位優勢,發展海上旅游垂釣、郵輪旅游為內容的休閑漁業,以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良性結合。
參考文獻:
[1]
黃盛.區域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海洋經濟座談會紀要[J].經濟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5(4):71-76
[7]寧凌,胡婷,滕達.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升級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7):67-75
[8]邵桂蘭,楊志坤,于謹凱,等.山東半島藍區海洋優勢產業選擇及戰略定位研究[J].東岳論叢,2012(7):008
[9]李平龍,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及其價值鏈延伸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03-109
[10]于謹凱,于海楠,劉曙光.我國海洋經濟區產業布局模型及評價體系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2):60-67.
[11]孫才志,楊羽頔,鄒瑋.海洋經濟調整優化背景下的環渤海海洋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業,劉再興.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吳繼英,趙喜倉.偏離-份額分析法空間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鍵.空間依賴性與地區工業發展:基于空間偏離-份額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59-64
[18]李國平,周晨,劉源.基于偏離-份額法的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以陜西省11市(區)為例[J].人文雜志,2012(3):53-60
[19]韓國珍.甘肅省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實證分析——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關鍵詞: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TOPSIS法;對策建議
一、產業競爭力研究基礎
(一)產業競爭力的內涵
產業競爭力,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某個特定產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產業競爭力的實質是比較的內容和比較的范圍。產業競爭力比較內容指的是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最終體現于產品、企業及產業的市場實現能力。產業競爭力比較范圍指的是國家或地區,是一個區域的概念。因此,產業競爭力分析應突出產業集聚、產業轉移、區位優勢等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
(二)產業競爭力研究的理論基礎
產業競爭力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比較優勢原理和競爭優勢原理。比較優勢強調同一國家不同產業間的比較關系,而競爭優勢強調不同國家同一產業間的比較關系。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于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比較優勢要通過競爭優勢才能體現。因此,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性決定因素是比較優勢,而直接作用因素是競爭優勢。
1. 鉆石理論
根據波特的“鉆石模型”,產業競爭力由生產要素、需要條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機遇、政府六個要素共同決定。其中前四項是關鍵要素,后兩項是輔助要素,它們之間彼此互動(如圖1)。
(2)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
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分為顯示性指標和分析性指標兩類。
2. 顯示性指標,用以說明國際競爭力的結果,主要包括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兩個指標。顯示性指標可用數學公式進行計算,方法包括四種:一是“貿易專業化系數”(TSC);二是“出口績效相對系數”;三是“固定市場份額模型”指標(CMS);四是“顯示性比較優指標”(RCA)。
3. 分析性指標,用以解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因,反映的是競爭力已經得到顯示的解釋變量或未實現的競爭潛力,可分為直接原因指標和間接原因指標。其中,直接原因指標又可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與生產率有關的各項指標,如勞動生產率、成本、價格、企業規模等;第二類是與市場營銷有關的各項指標,如品牌商標、廣告費用、分銷渠道等;第三類是與企業的組織管理有關的各項指標、如售后服務網點和全球質量保證體系等。間接原因指標主要是指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四要素”模型。
二、廣州市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分析
(一)海洋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建立
結合廣州市海洋發展情況,利用海洋資源、環境和人口為約束條件,選擇四個量化海洋經濟主導產業評價的基準指標:產業結構基準、市場競爭基準、效率基準、產業關聯基準。
1. 產業結構基準
衡量產業結構基準選取的是經濟彈性系數和產業集聚水平,經濟彈性系數可以反映出產業的發展和萎縮過程;產業集聚水映的是產業生產的集中程度。
(1)經濟彈性系數
產業經濟彈性系是指產業的相對變化量與國民經濟的相對變化量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η為產業經濟彈性系數,θi,t為i在t年的產值∑θ,為所有產業在t年的產值。
(2)產業集聚水平
hi=(xj/x)2,(j=1,2,3,4,...,n)
其中:xj表示j行業i的經濟活動水平,x為全國范圍內該行業的經濟活動水平
2. 市場競爭力基準
市場競爭力基準通常采用產業相對規模和產業環比增長速度來衡量,產業相對規模說明了目前產業的增長實力,產業增長速度則能說明產業的成長性。
產業相對規模m=Δy/y,其中:Δy表示該產業的增加值
產業增長速度v=yt/yt-1,其中:yt表示報告期產業增加值,yt-1為上一期產業的增加值
3. 效率基準
效率基準可以由勞動生產率、就業彈性來表示,勞動生產率反映產業生產的效率,就業彈性系數反映該產業對于整個經濟系統的就業的拉動。
勞動生產率e=xi/li,其中:xi和li分別為i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
就業彈性系數d=r/g,其中:r和g分別為廣州市就業人數增長率和海洋生產總值
4. 產業關聯基準
對產業關聯基準的測度,選取產業對地區經濟帶動率和產業貢獻度。都能反映出海洋各產業對地區經濟的拉動與貢獻作用。關于海洋產業間的關聯系數,采用了灰色關聯模型測度。
產業對地區經濟帶動率V=C*R,其中:C是產業貢獻率,R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產業貢獻度C=M.D,其中:M表示廣州市海洋生產總值增量,D表示廣州市國民生產總值增量。
(二)廣州市海洋產業指標測算及結果分析
1. 廣州市海洋產業指標測算
在指標測算中,主要使用2010~2013年廣州市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各主要產業產值、就業人數。根據上述指標計算公式分別對廣州市2011、2012年的四個基準進行測算,然后分別對2012年的廣州市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現狀和這2年的發展變動情況進行分析,測算結果(如表1):
2. 結果分析
(1)產業結構基準
從經濟彈性系數上看,2012年廣州市的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和濱海旅游業的經濟彈性均大于1,說明這些海洋產業發展處于增長階段,增長速度高于廣州市海洋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從變動趨勢上看,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和海洋船舶業處于增長狀態,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和濱海旅游業處于穩定階段,而海洋交通運輸業處于負增長狀態。
廣州市海洋產業集聚水平相對于全國來說,海洋化工業為低寡占型產業,其他均為競爭型產業。從發展趨勢看,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呈聚集趨勢,海洋生物醫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呈分散趨勢,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狀態。
(2)市場競爭力基準
廣州市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相對產業規模不大,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建筑工程低于1%;從發展趨勢上看海洋生物醫藥業呈上升趨勢,其余業均成下降趨勢。
從產業增長速度上看,海洋生物醫藥業增速比較大,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增長比較平穩,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船舶業增長速度有所下降。
(3)效率基準
從勞動生產率看,海洋化工業、海洋船舶業有所下降,這可能與宏觀經濟政策有關,其余產業均呈上升趨勢,正是科技創新在海洋產業發展的作用體現。
從就業彈性系數上看,海洋工程建筑業、濱海旅游業就業彈性系數較大,說明這些產業對勞動吸納的能力比較強,其他產業就業彈性系數比較低;從發展趨勢上看濱海旅游業有所增長,其余產業均呈下降趨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這些產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是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海洋各產業中。
(4)產業關聯度基準
海洋醫藥生物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對廣州市地區的帶動作用比較大,其他產業帶動作用較小甚至呈現負帶動;從趨勢上看海洋醫藥生物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呈現增長趨勢,海洋工程建筑業呈穩定狀態,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船舶業呈下降趨勢。
海洋醫藥生物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貢獻度比較大,其他產業帶動作用較小甚至呈現負帶動;從趨勢上看廣州市海洋產業的貢獻度逐漸分散化,說明廣州市海洋產業的發展更加全面化,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基于TOPSIS的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
分別用A、B、C、D表示產業結構基準、市場競爭力基準、效率基準、產業關聯基準。用A1、A2表示經濟彈性系數和產業集聚水平;B1、B2表示產業相對規模和產業增長速度;C1、C2代表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系數;D1、D2代表產業對地區經濟帶動率和產業貢獻度。采用調查、咨詢專家等指標賦權方法得到如下權重(如表2):
將數據正向化和標準化處理:
其中:xi表示標準化值;Xi表示原始值;Xmax、Xmin分別表示原序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將表1中數據標準化處理,然后根據TOPSIS進行測算,得出主要海洋產業發展評價得分(如表3、4):
(四)廣州市各主要海洋產業競爭力現狀
指標體系測算的結果顯示,2012年廣州市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位居海洋產業發展總得分前三位。說明,這些產業在現階段已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處于快速成長期,對海洋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強大帶動力,符合海洋主導產業的選擇標準,適合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從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的發展趨勢看,廣州市主要海洋產業的得分和排名一直在變化。2011年排名前三的海洋產業有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濱海旅游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得分差距比較大,其他產業發展比較平穩。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質量呈現大幅度的提升、其余產業發展質量正在穩步增長。
(五)關于廣州2013年濱海旅游業和港口運輸業與計劃單列市的比較
1. 濱海旅游業
以表5中可以看出,在計劃單列市中國外入境旅游這項中廣州占有很大的優勢,在國內旅游人數這項中廣州與其他計劃單列市并無明顯差距,而在國內外旅游人數這項中廣州次于大連、青島和寧波。從一定層面上反映出廣州的濱海旅游業與計劃單列市是旗鼓相當的。
2 .港口運輸業
從表6中可以看出,廣州的港口貨物運輸量僅次與大連,但是與領先于其他計劃單列市優勢并不是很明顯,而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排在深圳和大連之后與青島齊平。從一定的層面上看,廣州的港口運輸業略占優勢,但是優勢并不突出。
三、提升廣州市海洋產業競爭力的路徑選擇與政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對海洋產業的發展引導
海洋開發涉及眾多產業部門,包括港口、水產、運輸、石化及旅游等,各種產業活動之間有較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沖突,因此,要優化廣州市海洋產業結構,需充分考慮海洋開發活動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等,按照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做好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規劃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指引作用,引導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布局,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二)調整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海洋戰略新興產業和高端臨海產業。圍繞廣州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建設工作,重點發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產業,著力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形成一批重大海工裝備和產品,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規模。突出發展涉海服務業。加快發展海洋運輸物流業、海洋旅游業、涉海金融、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體育和商務服務業,發展濱海休閑度假旅游和海上觀光旅游,同時,實現由夏季觀光向四季休閑度假的轉化,進一步提高濱海旅游產品層次,拓展產品內涵,提升海洋第三產業的引領和服務作用。穩定提高海洋第一產業。樹立品牌漁業、高效漁業和生態漁業發展理念,搞好漁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三)創新海洋產業投融資機制
拓寬海洋產業發展融資渠道。擴大海洋產業直接融資規模,依托政府財政資金探索建立海洋產業投資基金,吸收機構和民間資本投入海洋產業發展,鼓勵工商資本、外商投資等進入海洋新興產業,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促進涉海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完善金融支撐體系。創新海洋保險種類與產品,提升海洋產業保險補償能力。創新信貸產品支持涉海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涉海抵押融資方式,推進海域使用權交易平臺建設。對海洋第一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給予政策性扶持,加大財政投入和稅費優惠措施,完善涉海政策性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完善保險保障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洋,豐愛平,劉大海,馬琳娜.基于聚類分析的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01).
[2]殷克東,王曉玲.中國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的聯合決策測度模型[J].經濟研究參考.2010(28).
[3]徐叢春,宋維玲,李雙建.基于波士頓矩陣的廣東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特區經濟.2011(02).
[4]李曉光,崔占峰,王少瑾.藍色經濟區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02).
[5]王圣,張燕歌.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體系的構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 (07).
[6]扈丹平.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
[7]孫林林,李同N,吳濤.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及其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05).
[8]吳姍姍,張鳳成,曹可.基于集對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國沿海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4(11).
關鍵詞: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34-02
一、競爭力的來源及內涵
“ 競爭力”一詞最早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產生,它的研究起源于歐美,在20世紀70年代末得到發展。從貿易資源稟賦出發,李嘉圖等人認為競爭力是一種“比較優勢”。以效率為出發點,波特把競爭力定義為生產力或生產率。所謂的競爭力,就是競爭主體在稀缺資源背景下及一定競爭范圍內擁有比其他主體獲得更高利益的能力,在市場經濟中, 即是指競爭主體能否以更低價格、更高質量、更優服務的產品,持續占領市場的能力。
二、產業競爭力的內涵
國內外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多是針對理論研究與評估技術。國外學者對產業競爭力研究較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是第一位從產業層面研究國家競爭力的學者,他創立了競爭優勢的“國家鉆石”模型,為形成系統的產業競爭力理論和方法奠定了基礎。[1]
國內學者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時間不長,競爭力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才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金培博士[2]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或在排除了貿易壁壘因素的假設條件下),一國特定產業以其相對于他國的更高生產力,向國際市場提供符合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者)或購買者需求的更多產品,并持續地獲得盈利的能力”。1998年,中國社科院裴長洪博士[3]專門就“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展開專項研究,他指出:“產業競爭力是指屬地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它的一般市場絕對競爭優勢的綜合?!?/p>
三、海洋產業競爭力
(一)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內涵
海洋產業競爭力是指某國或某一地區海洋產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在人才、資本、國際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體現的是海洋產業的投入產出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的比較關系。[4]
(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范圍廣、角度多,但關于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目前, 國外學者對海洋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產業發展模式上, 尤其是對海洋漁業、[5]海洋油氣業、[6-7]濱海旅游業、[8-10]海洋電力業、[11]海水利用業、[12]海洋生物醫藥業[13]等特定產業的評價分析。
國內學者在海洋產業競爭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從研究區域上看,目前研究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廣東、山東、浙江省、江蘇省、海南省和長三角地區。研究方法主要運用定性分析及常見的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等定量方法。
以全國沿海地區為研究對象,李彬等,[14]孫林林等[15]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競爭力狀況。殷克東等人[4]利用解釋結構模型方法,從海洋產業人力資源、海洋產業資本、海洋產業國際化水平,海洋產業科技競爭力,對我國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梯度類型劃分及動態評價,探明了中國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發展的動態變遷特征、關鍵因素及其內在關聯效應。劉大海等[16]從科技水平、經濟狀況、資本實力等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沿海省市的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定量評估及比較。郭孝偉[17]利用層次分析法從海洋產業實力、海洋人力資本、海洋產出能力、海洋運輸能力、海洋科技研發能力五個方面,通過綜合加權法和因子分析法對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
以中觀尺度的省級為研究對象,對海洋大省山東的研究較多。劉洋等人[18]對山東半島7個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9大海洋產業競爭力作了聚類分析。戴桂林等[19]運用偏離份額法、李勛來,李慧[20]運用波士頓矩陣分析方法、王圣[21]等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山東省海洋產業結構及競爭力進行分析。李曉光等[22] 采用主客觀賦權相結合的方法對藍色經濟區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對其他沿海省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徐叢春等[23]借鑒波士頓矩陣方法,對廣東省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評價研究。林雄斌[24]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情況。常玉苗,蔡柏良[25] 利用主成分-TOPSIS 法,評價了江蘇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中的排位。馬仁峰、莊佩君[26]運用核心要素對比法和聚類分析法,從海洋產業發展條件、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產業社會效益、海洋科技能力四單要素測度和分析長江三角洲的海洋產業競爭力。李仁君[27]對海南省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現狀評價和綜合評價。
四、小結
從研究區域上來看,對我國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大省山東,而對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經濟發展較好的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以及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海南地區。
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海洋產業競爭力的評估分析中,最常見方法的就是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層次分析法屬于主觀評價方法,是用專家打分來確定權重的,由于引入主觀因素,評價結果的客觀因素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是客觀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以指標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進行加權的,客觀性很強,但是僅根據指標的方差貢獻率來確定主要指標的權重會損失約20%的信息量。熵值法的數學理論依據很強,避免了評價結果的主觀隨意性,但是靈活性較差,測得的權重可能會與專家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指標體系上來看,關于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定量研究中,采用的指標多集中在主要海洋產業等經濟統計指標,對政治、文化、環境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關注不夠。在指標權重設定上也存在爭議, 測評方法也很單一。由于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 學者的主觀隨意性很強。這種對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大小的不同認識, 決定了其對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的不同結果, 甚至采用相同的測算方法也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鑒于目前我國海洋統計工作的特殊性,應從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出發來選取指標,建立一套相對完整合理的指標體系,針對指標選取適當的定量、定性方法進行分析,必要時可以采取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以確保測評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各地區的海洋產業競爭力情況。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金 培.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3] 裴長洪.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 殷克東,王曉玲.中國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的聯合決策測度模型[J].經濟研究參考,2010(28).
[5] MORGAN G R.Optimal fisheries quota allocation under a transferable quota (TQ) management system[J].Marine Policy,1995,19(5).
[6] MANAGI S,OPALUCH J J,DI J,et al.Grigalunas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off 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11).
[7] FRASER S G,ELLIS J.The Canada-newfoundland atlantie accord impleme -ntation act:Transpar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offshore oiland gas industry [J].Marine Policy ,2009,33(3).
[8] KUJI 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lf.AMPO[J].Japan-Asia Quarterly Review,1991,22(4).
[9] MORGAN R.Some factors affecting coastal land scape aesthetic quality Assessment[J].Landscape Research,1999,24(2).
[10] A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
[11] MISRA B M.Sea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nuclear heat/electricity-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Desalination,2007,205(2).
[12] FENICAL W.New pharmaecuticas from marine organisms[J].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97,15(9).
[13] GAMAL A E A.Biological importance of marine algae[J].Saudi Journal,2010,18(1).
[14] 李 彬,高 艷,張士洋.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c//.中國管理學年會——城市與區域管理分會場論文集,2010.
[15] 孫林林,李同昇,吳 濤.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及其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5).
[16] 劉大海,陳 燁,邵桂蘭.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理論與實證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7).
[17] 郭孝偉.我國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及比較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2).
[18] 劉 洋,豐愛平,劉大海.基于聚類分析的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
[19] 戴桂林,石 聃,王 偉.山東省海洋產業結構及競爭力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5).
[20] 李勛來,李 慧.基于波士頓矩陣的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21] 王 圣,張燕歌.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體系的構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7).
[22] 李曉光,崔占峰,王少瑾.藍色經濟區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2).
[23] 徐叢春,宋維玲,李雙建.基于波士頓矩陣的廣東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特區經濟,2011(2).
[24] 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競爭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25] 常玉苗,蔡柏良.陸海統籌視野下的江蘇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海洋經濟,2012(6).
關鍵詞: Shift-share方法;海洋產業;競爭力優勢
1 引言
福建省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部、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島相望。福建海岸線狹長,有3752公里,位居全國第二。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著力實施“大念山海經”、“發展藍色產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戰略部署,特別是把“海峽西岸經濟區”納入福建省“十一五”規劃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產業占已經達到了25.1%,海洋產業在福建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但海洋產業發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同時,還要注意對海洋產業的產業部門和產業結構進行適時的調整,以適應海洋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選擇與福建省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海洋主導產業,可以發揮海洋主導產業對海洋經濟的帶動和聚集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國外研究學者研究SSM方法比較,FOTOPOULOS& SPENCE(2001)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根據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之間絕對數的大小說明區域與產業結構在增長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斷是什么力量起主導作用。PENEDER(2003)在對28個OECD國家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產業結構是20世紀90年代宏觀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重要因素。
國內學者研究和運用SSM方法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區域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和區位偏離份額三大指標分析,得出安徽省工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基本趨于合理,但總體增長力和競爭力較差。
潘雄鋒、李名子(2008)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經濟增長的3個相關因素即份額分量、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對我國2000-2006年各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差異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種植業產值總量較大,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區農業內部及整體的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對產值增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王宜虎、徐銀良(2009)運用偏離份額分析對山東省服務業的競爭力作了實證研究,從服務業的行業結構和競爭力兩個角度分析,得出山東省服務業雖然相對全國增長較快,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較大問題。
本文運用SSM方法,從份額偏離選擇基準、結構偏離選擇基準、競爭力偏離選擇基準出發,對福建省海洋產業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初步選出適合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2 海洋主導產業選擇新基準
由SSM的數學模型可知:如果Gi 較大,L > 1,說明福建省海洋的經濟增長快于全國;如果 Pi較大, W> 1 ,則福建省擁有較大比重的朝陽產業且產業結構較好;如果Di較大, u> 1 ,則福建省有較多的海洋產業在迅速發展且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地位在不斷上升。我們可以把 分成三個選擇基準:
(1)份額偏離選擇基準。該基準源于份額偏離分量 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的經濟發展趨勢。值為正,說明該海洋產業部門在本區域內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且正值越大發展前景越好。
(2) 結構偏離選擇基準。該基準源于結構偏離分量Pij ,代表了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基礎。值為正,說明該海洋產業部門在本區域內具有較好的產業結構基礎,且正值越大結構基礎越好。
(3)競爭力偏離選擇基準。該基準源于競爭力偏離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的相對競爭力。值為正,說明該海洋產業部門較全國的相應產業部門增長快,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且正值越大競爭力越強。
3 運用SSM三基準對福建省海洋產業進行分析
3.1 數據來源
統計中所用的原始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報》、《200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報》和福建省統計局,各產業部門均以海洋產業增加值為分析對象。
3.2 實證結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產業總體結構特點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產業的總體結構特點:由于L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產業構成中包含比重較大的朝陽增長部門,海洋產業總體產業結構比較好,這種結構對海洋產業的增長有較大的貢獻,不必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從Di為負數,并且 u
(2)福建省海洋產業的Shift-share分析圖。
為了對各海洋產業部門進行比較,找出各個海洋產業部門份額偏離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產業的結構、競爭力情況和海洋主導產業的逐步確定,據表2所得數據,對其5個指標以標準化方法進行無量綱處理,并根據處理所得數據做產業部門優勢分析圖和產業部門偏離分量圖(圖1,圖2)。
在圖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屬于較好的海洋產業部門,一方面具有較大的產業部門優勢,另一方面全國增長優勢較明顯,是具有產業部門優勢的增長性產業部門;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屬于一般產業部門,要么具有一定的產業部門優勢,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長優勢;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則屬于較差產業部門,該象限的產業部門在全國的增長優勢既不明顯,產業部門優勢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也無優勢。在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中,1(海洋漁業)和12(濱海旅游業)屬于第一象限,說明這兩個產業既有產業部門優勢又有產業增長優勢,可以作為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的候選。2(海洋油氣業)、3(海洋礦業)、7(海洋生物醫藥業)、9(海洋電力業)、10(海水利用業)則屬于第三象限,說明這幾個海洋產業部門在全國既沒有增長優勢,與其他海洋產業部門比較也無優勢。剩下的海洋產業部門屬于一般產業部門,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福建省的12個海洋產業部門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說明產業結構比較合理,雖然兩極分化嚴重,但不缺乏作為優勢產業補充的一般產業部門。
在圖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其結構優勢和競爭力優勢較為明顯,原有的產業結構基礎很好,較其它海洋產業部門也具有很好的行業競爭力,屬于較好產業部門;分布于第二象限的產業部門雖具有產業結構優勢但競爭力優勢不明顯,第四象限的產業部門則具有競爭力優勢但沒有產業結構優勢,分布在這兩個象限的產業部門屬于一般產業部門;第三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結構優勢和競爭力優勢都不太明顯,與其它產業部門相比則屬于較差產業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沒有一個產業部門屬于較好產業部門,也沒有一個產業部門屬于較差部門。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都是有競爭力優勢但沒有良好的產業結構基礎或者有良好的產業結構基礎而沒有競爭力優勢,但1(海洋漁業)、6(海洋化工業)和12(濱海旅游業)都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潛力成為較好產業部門。
(4)主導產業的初步確定。
根據本文建立的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偏離份額基準,主導產業應選擇份額偏離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均較大的產業部門作為主導產業。由于圖2中,1(海洋漁業)、6(海洋化工業)、12(濱海旅游業)比較接近較好產業部門,所以可以初步選擇1(海洋漁業)、12(濱海旅游業)兩個產業部門作為主導產業。因為它們在屬于全國增長性產業部門,發展趨勢較好,有很好的發展潛力;它們都具有很好的產業結構基礎,在海洋產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它們的增長率明顯高于國家同類產業部門,從側面反映出其生產率較高,具有大區域競爭優勢。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規劃中把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作為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本文初步選擇的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是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說明SSM方法初步確定的海洋主導產業在實際的海洋產業發展戰略中具有基本客觀的有效性。
4 對福建省海洋產業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福建省海洋產業大環境,對福建省海洋產業做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對于原有產業結構基礎較差但有良好的競爭力優勢海洋產業部門,如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等,這些產業雖然結構基礎較差但具有后發優勢,發展潛力較好,應該抓住海洋產業的大發展這個機遇,從宏觀微觀方面進行積極培育和扶持,使其向著主導產業部門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屬于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醫藥和功能產品需要較強的創新技術研發體系,故應該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設產品研發基地,引進高科技人才,加強海洋生物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形成以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鏈。
(2)對于結構基礎較好,具有產業部門優勢,但其競爭力較差的海洋產業。這些產業部門正在衰退。如海洋化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針對這些產業應該積極找尋衰退的原因,總結經驗,因為有著良好的結構基礎,如果政府能給予政策性的傾斜和資金支持,強化政策干預力度,從資金、技術、政策和服務等多方面重點扶持;增強其競爭力,會使它們走向復蘇之路。海洋化工業應該轉型發展為新型高端產業,由于有較好的資源優勢,根據環境的承載力,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引進高科技人才。在政策上政府應該給予海洋化工產業的支持,積極尋求與外合作,加快產業轉型。
(3)對于原有結構基礎較好,擁有部門優勢和增長優勢、競爭力優勢較明顯的產業部門,比如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等。今后應繼續加強具有全面優勢的產業部門的主導地位,根據本區域海洋發展的大環境,積極引導本區域的海洋產業發展方向。海洋漁業一直是福建省的主導產業,為了強化其地位,應該建立與環境相適應并具有高科技的新海洋漁業。環境是海洋漁業的命脈,根據海洋環境的承載力,建立生態、低碳、高效的親環境海洋漁業模式。在原有基礎上,把海洋漁業文化加到海洋漁業發展中,與濱海旅游業等產業相互聯系。
參考文獻
[1]FOTOPOULOS G, SPENCE N.RegionalVariation ofFirm Births, Deaths andGrowth Pat terns in theUK, 1980-1991 [J]. Growth and Change,2001,(32): 151-173
[2] PENED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14): 427-448
[3]王品慧,潘若愚.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安徽省工業結構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22,(1):19-23
[4]潘雄鋒,李名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我國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3):32-36
[5]王宜虎,徐銀良.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山東省服務業競爭力實證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9,(1):85-89
[6]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7]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R].2006,2009
[8]童江華,徐建剛,曹曉輝,徐芳.基于SSM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以南京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7,27,(5):733-736
摘要: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本文簡要介紹了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的概念,分析了海洋經濟產業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海洋經濟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海洋產業經濟對策
資源枯竭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瓶頸,嚴重阻礙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能源價格飆升,世界人口激增,各種自然災害不斷刷新歷史紀錄,政府則面臨著來自這些方面的各種威脅。人類在反思自我的同時,加快了調整和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的步伐,不斷的拓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尋求新的資源替代來源,而海洋蘊含的巨大能源資源,正是人類未來希望所在。
然而我國的海洋資源開發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開發不是很充分,海洋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依然不是很發達,海洋中的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基本上還是以傳統海洋產業為主,海洋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依靠資源消耗型的粗放性增長模式。因此,僅僅依靠初始的開發模式,難以維持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調整海洋開發思路,轉變經濟增長的模式,堅持科學可持續的海洋經濟增長模式。
1、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概念
海洋經濟包括海洋的開發利用及其保護和與之相關聯的各類產業活動。海洋產業和海洋經濟相關的的生產和服務活動,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船舶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產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沿海旅游等主要海洋產業,以及海洋研究教育管理服務。
而若按照形成時間分類,海洋產業可以分為傳統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和未來海洋產業。傳統型產業主要是指海洋捕撈業、海水制鹽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新興海洋產業是指海水增養殖業、濱海及海洋旅游業、海水鹽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藥物和食品工業、海水直接利用業和海洋服務業。未來海洋產業技術尚未成熟但是有很強開發價值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礦業、海洋信息產業和海水綜合利用等。
2、海洋產業特征分析
2.1 海洋產業的開放性特征
海洋不同于陸地沒有嚴格的封閉界限,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因此也難以準確的分割其界限,正因為如此國家上對與海域的競爭以及海洋經濟的競爭都要比陸地更加激烈,同時也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因此海洋經濟就具有開放性強的特點,海洋經濟需要跨越地區部門及行業之間的界限,從理論研究層面,海洋經濟也涉及到多個產業多個科學領域,總而言之,海洋經濟是一個開放型的國際化的全球經濟體系。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開始步入大規模開放利用海洋的新時期,沿海國家動用各個方面的技術手段加緊開放利用海洋,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世界海洋經濟的發展使得海濱地區成為國家發展與經濟開發的熱門地段。海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
2.2 海洋產業的現代化特征
和傳統的產業體系相比較,海洋體系本身依托于現代科學技術,對于海洋的開發方面對高新技術的依賴要大于一般的傳統產業。因為在廣大的海域進行開發,本身具有的難度很大,而且往往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以及密集的知識投入。真是海洋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才推動了海洋開發的迅速擴張。世界海洋產業近幾十年所取得的突破,離不開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石油探測技術的飛速進展。中國目前之所以海洋產業整體開發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高新技術方面的制約,據數據統計,發達國家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倚重的科技因素是我國的兩倍以上。我國在海洋經濟領域方面缺乏先進的探測儀器設備、資金和技術也不是很到位,因此發展海洋開發高新技術對于推動海洋產業化的發展是勢在必行的。從我國的國情上看,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將依托于強大的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
3、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策略
3.1 加大海洋產業開放領域和發展空間
產業開放主要是指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選擇基礎條件好的優勢產業領域,在投資市場準入條件方面依照國際通用規則進行經濟方面的合作。產業開發需要在自身優勢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國際先進的技術或者管理條件,進行國際產業分工合作,最終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自身的發展。
3.2 優化海洋產業區域結構
發展臨海產業本身具有重要的調整作用,一方面通過臨海產業為載體可以將海洋優勢從海洋推廣到陸地,擴張海洋產業的服務基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吸引陸地資源的開發方向向沿海地區傾斜,充分發揮港口海運等方面的輻射海外的優勢。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海陸之間的關聯度日益密切,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優勢互補的關系,海洋的深度和廣度開發本質上取決于陸地經濟的發展狀況,海洋經濟的制約因素也不然要通過加強陸地經濟的發展來加以消除。只有在加強海洋產業與陸地經濟的聯動中全面布局,優化調整結構產業,才能促進海洋產業在整個經濟和資源平衡中的作用。
3.3 優化海洋產業技術結構
針對傳統產業,要繼續發揚其原有的優勢,并且通過開發高新技術為產同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延長傳統產業的經濟優勢,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產業。要加強國際地區間的和高新技術相關的信息技術、資金以及勞動力的交流滲透。例如,加強國際漁業經濟技術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捕魚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漁業的整體競爭水平。產業結構的變動一般都是從低級向高級,由粗放到集約逐步提高,從農業為經濟支柱的農業社會,發展到以輕紡工業為主的階段到重化機械的大型工業區結構,再到最近的新技術時代。
4、結論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需要科研支撐和創新引領,要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堅持項目帶動,著力打造海洋經濟發展平臺和載體。抓住發展機遇,積極促進海洋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努力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切實增強海洋經濟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注重考慮發揮海洋經濟的綜合效應,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各級各部門要不斷優化服務,形成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為海洋經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齊心協力把海洋經濟產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余金.湛江舉辦海洋經濟博覽會[J].中國漁業經濟,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