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 10:0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中個體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在對生態倫理學進行界定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倫理學所涉及的主要流派對其內部自然觀念的發展變化進行梳理,指出生態倫理學發展的基本理論趨向;進而厘清生態倫理學的基本發展路向,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關于生態倫理學的界定問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生態倫理學是環境倫理學內部以生態學為依托對傳統倫理學進行改造的環境倫理學?!€有一些學者認為,生態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是指自然界有機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生態系統,所以生態倫理學強調人只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員,而非其中心。正由于生態倫理學以生命實體乃至整個自然為研究范圍,關注生態系統中所有自然存在物,強調生態的整體利益,所以理論相對較為激進,因此在環境倫理學中具有獨特的理論地位。
就生態倫理學的特點和關注的問題而言,可以把動物權利論/解放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涵蓋在其研究范圍之內。其中,生物中心主義立足傳統倫理學理論,以生命個體的權益作為自己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而生態整體主義立足于生態學,以生態整體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試圖把倫理關懷的范圍由生命個體拓展到整個自然系統。
在生態倫理學內部,針對自然的倫理觀念從生物中心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經過了一個從關愛生命實體到關愛整個生態系統的過程,其目的都是要擴展人類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而這種自然倫理觀念的轉變恰恰體現出它的兩條基本致思理路,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wWw.133229.Com
一、生物中心主義視角:從個體生命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生物中心主義包括施韋澤‘傲畏生命的倫理學”、泰勒“生物平等主義倫理學”以及辛格“動物解放的倫理學”、雷根“動物權利論的倫理學”,它們的基本觀念是把人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個體納人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之內。
1923年,施韋澤提出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沖破了傳統倫理學只限于關注人與人之間行為和關系的觀念束縛,力圖把善賦予其他的生命。在他的哲學視域里,一個人能否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他是否是一個理性的存在物,不在于他是否具有內在的善,而在于他是否把一株植物、一個動物的生命看得與自己的同胞的生命同等重要,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敬畏生命的基本原則就是:‘菩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生命原理。”這一倫理觀念的顯著特點就是要求我們對生命采取一種敬畏的態度,其目的是通過直覺、體驗等培養、提高我們的德性。本質上,這種倫理觀對以往的傳統倫理觀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戰,使人們發現倫理在本質上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泰勒尊重自然的倫理思想是對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延續和發展。生命在施韋澤的觀念中不僅僅指的是人類的生命,還包括自然界的其他物種,像動物、植物等。泰勒繼承和發展了施韋澤的生態倫理學思想,以善為基礎概念提出,任何生物均是由自己的本性決定了它們都擁有自己的善,善是對其生命事實的描述,所以,人類與其他的生命形式一樣都擁有絕對平等的天賦價值和道德價值。
從理論形態上看,這類生態倫理學關心的對象僅限于生命個體,只重視生命個體的權利和價值,而對生物共同體所具有的實體屬性卻視而不見,而且也沒有看到人對生物種群及生態系統的道德責任。但是,無論是動物權利論還是動物解放論,乃至生物平等主義都是從關愛個體生命出發,試圖重建人類對自然的倫理觀念。
二、生態整體主義視角:從生態整體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生態整體主義以生態學思想為理論范式,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把自然界的有機體、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整體都預設為道德主體。其目的是通過道德主體范圍的拓寬,對生態環境問題做出倫理解答。生態整體主義主要有三個流派: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奈斯的深層生態學和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倫理學。
三個流派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力圖轉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建立一種生態的、整體的觀念。例如,利奧波德大地倫理學的基本思想是要擴展道德共同體的邊界,他說“土地倫理只是擴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把它們概括起來:土地”0141193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被大地倫理學視為最高的善。利奧波德同時認為現代生態學已經證明人類只是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員,他曾這樣表述道:“……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重,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薄蔽覀內祟愐獙W會像山一樣思考,大地倫理學的建構不能缺少人類對自然的情感體驗,共同體的拓展過程不光要依托生態學所提供的知識,而且也需要我們的情感。
從理論形態上看,同前類生態倫理學相比,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不僅生命個體具有道德主體的地位,而且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道德主體,所以人類應把自己倫理關懷的范圍從個體生命延伸到整體生態系統,應對整個生態系統負有道德義務和責任。為此,生態整體主義的哲學家們都從整體生視角出發,依托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力圖對生態系統所具有的道德主體地位的合法性進行確證。他們認為,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其他有機個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在其中無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都處于相互依存、內在關聯之中,生態系統本身固有的整體性、過程性、相關性使其具有不依人為判據的內在價值,所以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主體、倫理主體。
正是基于上述兩個理論視角,生態倫理學內部形成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兩條基本進路。這一方面是源于生態倫理學內部自然倫理觀念的變化;另一方面是生態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擔負著一個責任,即為解決環境危機所表征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指導人類行為的道德準則,但在理論實踐上,它卻無現成的倫理原則可以直接運用。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就在于,從起源上說,應用倫理學不是單獨發展了傳統倫理學中‘原理’之后的‘應用’這一部分,而是起源于現實生活中無法‘應用’傳統倫理學的原則來加以理解和解決的問題領域,換言之,是起源于現有的原則在同一問題上的相互沖突、以至相悖而使現實實際上無原則的問題領域”。所以,生態倫理學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來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是它的兩條基本路向。
三、生態倫理學的基本進路: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如何把道德身份拓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既是個體主義路向,也是整體主義路向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一般意義上,傳統倫理學只承認人的道德身份,認為人對自然并無直接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所以,道德身份范圍的拓展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如何拓展的問題,是生態倫理學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作為個體主義路向主要流派的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和生物中心論是以人之外的生命個體作為道德的主體,從個體生命的權益、價值出發論述它們應具有何種道德地位、道德權力和責任等問題。在本質上,這些理論是建基于傳統倫理學的情感范疇框架之內,用人的情感來感知動物,所以具有西方傳統情感主義的理論特質。就具體而言,個體主義路向的生態倫理學是對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康德的道義論思想的借鑒和運用,其實質是對傳統倫理學理論及概念的延伸和移植。例如,辛格對平等的基本準則進行重新詮釋和擴充,試圖使平等原則運用于其它物種,論證了所有動物擁有平等權益的正當性。他提出,各種動物之間感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差異并不能成為他們能否享有平等原則的依據。這一思想直接源于邊沁功利主義倫理學,邊沁認為感受痛苦和享受快樂的能力是獲得權益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整體主義路向在對個體主義路向進行批駁時,首先肯定了個體主義路向以生命本身作為判據對道德身份的拓展,是倫理思考的重要轉折點。這一思想把道德關懷的對象由人推及到自然界的大多數生命存在物,從而賦予倫理學新的理論意義。但是這一思想過于強調生命個體的權益,而沒有考慮非生命自然存在物和生態共同體的實在性以及整體性,使其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顯得過于片面。而‘一個完整的倫理學必須給非生命的自然物體(比如河流和山川)和生態系統予以道德關注……生態倫理學應當體現‘整體性’,比如物種和生態系統以及存在于自然客體間的關系等生態‘總體’應當受到倫理上的關注”。整體主義路的這種觀念的確立,完全得益于生態學思想蘊涵的整體性?,F代生態學的深入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的物種是普遍聯系的和相互依存的。受到現代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之間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間緊密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啟發,整體主義路向的學者通過強調系統的整體『生使道德身份拓展到人類以外的其他非生命存在物。他們基于生態學的相關知識提出,這些非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系統整體的觀點來看,它們本身就具有價值,這種價值是道德身份的判據。
關鍵詞:生物概念;教學方法;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1-0024
通過《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可知,關于概念的學習在高中生物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高中生物中的基本概念有許多,許多生物學概念比較微觀、抽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難點。假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則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概念。下面通過一些筆者在生物教學中用到的具體例子與讀者共同探討對這些概念的教學方法。
一、舉例說明法
在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中,學生剛開始學習的第一章的第一節講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時會學到“種群”和“群落”這兩個詞,它們在必修二和必修三還會再次學到,可以說是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在開始學習生物時,教師要盡量使學生理解透徹,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態度和信心都非常重要。因此,筆者在講解這兩個概念的時候,先自己簡單舉例,然后耐心地找學生舉例說明,再讓其他學生找其中的毛病,這樣能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
教師舉例:一個池塘中的所有鯽魚就是一個種群,一個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是群落。然后反問學生:“一個池塘中的所有魚屬于生命系統的什么層次?”
學生開始的時候因為剛學完種群和群落這兩個詞就容易掉下陷阱,有的說屬于種群,有的說屬于群落。于是教師再提示:一個池塘中的所有魚可不可以有鯉魚、草魚、鰱魚等多種魚,從而使學生明確一個池塘中的所有魚并不是一個種群;接下來再問學生:“一個池塘中除了魚有沒有水草、藻類、小蝦、細菌等其他生物?”從而使學生明白一個池塘中的所有魚并沒有包括這個區域中的所有生物,它也不屬于群落。通過先讓學生掉下陷阱,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使其得出正確的結論來加深印象。
二、形象類比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大多數是采用形象、直覺、靈感等去探索和發現客觀規律。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必須找出中心語,同時列舉出生動形象的模型做比喻,這樣才能使學生容易理解和終身難忘,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能提高。
比如,理解“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們的關系,筆者就讓學生把染色質想成鐵絲,而鐵絲螺旋化后縮短變粗的彈簧就相當于是染色體,這樣就可以形象地記住染色質和染色體。再如,在講授“DNA雙螺旋結構”時,把DNA的雙螺旋結構比喻成摩天大樓的螺旋狀樓梯,把交替連接在外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比喻成樓梯扶手,內側的堿基對比喻成臺階。當然,比喻只能借助某事物認識概念,再貼切的比喻,也不能代替概念本身。我們最終必須把對概念的認識歸結到概念的本質上來。
三、圖形演示法
在講解某些概念尤其是一些不容易區分的概念時可以用簡單的圖形來表示,通過一系列的圖來講解一個或幾個容易混淆的詞有助于學生理解透徹。比如在講與細胞周期有關的一些概念時筆者就用了這種方法。
細胞周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是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
方法一:細胞周期:BB;間期:BA;分裂期:AB。
方法二:細胞周期:a+b或c+d;間期:a或c;分裂期:b或d。
四、比較記憶法
所謂比較,就是引導學生對生物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本質特點加以比較。許多復雜的生物概念只有借助于比較,才能區別一般和特殊的屬性并突出其特征,明確其相似性和差異性。
任何概念雖然都是相對獨立的,但其間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在教學上,如果將同一類別的概念并列起來,學生對近似的概念就不容易混淆了,例如復制、轉錄與翻譯的概念。復制: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信使RNA的過程。翻譯:在細胞質中核糖體上進行的,以信使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如果把互相對立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反差,從而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例如顯性性狀(基因)和隱性性狀(基因)、等位基因與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如果把相關的概念放在一起,加以類比,則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并將類似概念加以區分和記憶。
關鍵詞: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245-01
生物學中有許多概念都是通過重要概念連接起來的,作為主線,只有形成的完整的結構體系,才能促使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加深刻。同樣的,只有加強對生物學中重要概念內涵的理解,真正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實現重要概念在學習中的重要價值。
1生物學中重要概念的界定及重要性
1.1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概念的定義為: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觀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征。
不同于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則是更高度的概括并提煉出學科的核心知識,具有統攝一般概念的性能。在初中生物中,重要概念有許多個,而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更是有50個之多,這充分說明了重要概念在教學中占據著中心位置。
1.2重要概念的重要性。
作為高中生物初級階段的初中生物,其最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幫助學生落實重要概念的思維方式,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者構建重要概念的完整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重要概念其實就是對學生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訓練和滲透,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重要概念處于生物學的核心位置,它們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并相互組合,構成了初中生物學科的結構骨架。作為生物學的基本框架,它們連接了基本的事實、原理及規律,并支撐起了新的事實、原理及規律。因此,老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些重要概念來組織教學,深入淺出,使學生盡快內化重要概念,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學知識體系。
2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教學實施方法
生物學重要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就其教學實施方法而言,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方可。就老師來說,一是要注重教學過程中重要概念的傳遞方式,要不斷的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特別是對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能力。二是要注重對學生正確概念的傳授,幫助學生正確、科學的理解重要概念,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對其定義。具體方法如下:
2.1幫助學生理清重要概念的本質。
掌握重要概念的首要前提便是正確理解其內涵。要理清其本質,摒除掉那些容易使學生產生誤會的模糊字眼。比如對于"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而言,它的定義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蔣志剛曾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將其表述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物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所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中的定義很是不同。對于這個不同的概念定義,我們就要積極的幫助學生,理清其是屬于微觀的還是宏觀的抑或是二者兼具,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
2.2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構建圖的價值。
重要概念的構建圖,是幫助學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極高的價值。重要概念構建圖中每一級的知識之間都是具有緊密聯系的,呈網絡式的結構很好的將學科里眾多零散的知識點連為一體,建立起一個體系。其基本框架不會隨意動搖,隨著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會不斷的快速發展并完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建立起具有高價值的構建圖。
2.3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重要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區別重要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氧氣和有機物,呼吸作用則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它們的區別則是綠色植物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則是生物體內的細胞通過分解糖類以獲得能量。
特別是對于相似的重要概念的區別和理解,最好的辦法,一是創設特定的生物實驗情境或活動情境。概念學習和形成的過程其實是對事物探究的過程。老師將概念教給學生,會使學生被動學習的情緒和狀況,無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因為生物中的許多知識都是與生活生存息息相關的。使學生從生活探究活動中理解、總結并歸納出這個概念,引導并促進學生更好的實現自主學習。二是利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或教圖,或掛件,或自制的工具,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以進一步的掌握不同的概念所呈現的不同現象,特別是其本質現象。
2.4幫助學生學會評價學習效果。
學習知識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能夠運用,這也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幫助學生學會評價自身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運用到其他的學習情境中,達到舉一反三,融匯貫通,促使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及學習效果的進一步提高。
3生物學中重要概念教學的啟發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科學知識和產品的影響。科學生產為我們帶來的利惠讓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仍會碰到一些不可避免的負面問題,如我們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我們所在的生物圈中物種滅絕的數量越來越多,轉基因的植物越來越多但其帶給我們的安全問題尚未明朗等等。因此,當前的教育教學工作者不僅要引導學生明白重要概念"生物多樣性"的內涵,理解生物多樣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要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到的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提出合理的建議,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能充分解釋清楚我們周圍所存在的事物,不管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并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重要概念的掌握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獲得技能,進一步提升個人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情感價值的養成,讓學生更加關愛自然、關心世界,關注人類生活。
參考文獻
[1]楊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學中的重要價值.[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2,27(6),22-26.
[2]周靜.圍繞重要概念的初中生物教學.[J].教研,2012,26(11),54-55.
一、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它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多樣性。
(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基因多樣性決定種類多樣性,種
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二、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三、生物的各種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
四、我國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五、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
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1)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2)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
(3)環境污染
(4)外來物種的影響
七、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銀杉;被稱為中生代動物的“活化石”的是揚子鱷;中國鴿子樹(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我國現已建成許多保護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護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開發生物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
2、人們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關鍵詞:微生物概述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指導思想 教學過程 教學手段
微生物概述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使學生初次接觸該課程即能產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更為了使教師和學生在今后的教學中配合默契,教學相長,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陽泉衛校三年制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第二學期開設本課程。學生特點是初中各科基礎及中?;A課不太扎實,自學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理解力較差,但他們年輕、愛動腦、記憶力好、好奇心強、課堂紀律好,如果能在課堂上發揮直觀性的特點,并盡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增,從而堅定他們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二、指導思想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直觀性和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師生互動,以問題帶動學生學習,同時教師教育學生不僅要向書本學,還要在實踐中學習。
三、教學過程
1.貼近生活,引入新課,充分體現教學的生活性
該節課的開場立足現實,緊密結合當前實際,學生再也不覺得微生物和他們距離遙遠了,也不覺得微生物神秘莫測了,這樣會激起他們學好這門課的強烈欲望。教師可以這樣開場:“當我們品嘗各種美味的時候,你知道面包、饅頭、醋、味精、酒等都是微生物賦予我們的嗎?食品變質、衣物潮濕發霉、齲齒發生……這些都是微生物在發揮作用。當我們吃了一些不干凈的食物或者飯前便后不洗手,容易拉肚子,你可知道這也是微生物在搗鬼嗎?微生物幾乎無時無處不在,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啟發引導,得出概念,利用啟發式教學,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通過一連串預先設計好的啟發性問題,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概念上,使學生在獲得概念的同時已經理解了概念的內涵。教師首先問:“你知道哪些生物屬于微生物嗎?”學生可能會舉出細菌、病毒等,教師接著問:“這些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說:“小!”再問:“小到什么程度呢?”答:“肉眼看不見”。問:“怎樣才能看見?”答:“用顯微鏡放大”。由此引出微生物的概念,這種啟發式教學比先給出概念再去分析概念效果要好得多,同時明確了微生物實驗的重要性。
3.層層深入,推出特點,采用問答式推導出微生物的幾大特點
師生將繼續采用問答、互動的形式推導得出微生物的特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微生物個體微小。那么微小生物的結構相對于大型生物是簡單還是復雜呢?很明顯答案是結構簡單。接著如繁殖迅速、容易變異、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等特點都可以一一推出,這樣學生感覺到是自己解決了問題,學習興趣會越來越高。
4.新舊銜接,精講種類,利用舉例的方法拉近學生與科學家的距離
微生物的種類是重點內容,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掌握,這部分內容教師的設計是精講。在每種微生物中舉一到兩個例子,讓學生先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如鼠疫桿菌、流感病毒等,使學生感覺到這些都和我們生活離得很近。
5.結合實際,介紹關系,用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微生物和人類的關系在理解上是難點,因為大部分學生以為絕大多數微生物都對人體有害。為了使學生了解多數微生物對人體有益的這個方面,教師可以舉些生活中的實例,還可以教學生怎樣自制葡萄酒,鼓勵學生將自己釀制的葡萄酒拿到學校與師生分享。
6.集體小結,反饋練習,采用評價法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教師最后進行系統性小結,歸納該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后讓學生提問題,解答問題后進行反饋練習,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
四、教學手段
該節課的教學手段主要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微生物的作用及微生物顯微鏡下的照片、病人相關癥狀的照片等,充分體現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對“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微小生物”有視覺上的印象,從而喜歡這門課。
一
從歷屆中考生物抽查試卷分析,考生在試卷作答中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知識不牢固,生物概念含混不清,“望文生意”的現象普遍存在。
2.對科學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沒有掌握,尤其是對照性實驗中的“控制性變量”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3.文字表達能力差,詞不達意,表述不準確。
二
根據近幾年的試題特點和學生試卷上存在的問題,中學生物教師在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側重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在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任務、制定詳實的教學計劃。
在新課改下,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題型、新要求、新目標,教師應做到復習目標明確,計劃科學、周密、合理,注重三位目標的層次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如此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教師要將計劃在復習前向學生說明,讓學生心中有數,自覺配合教師,做好教與學同步,提高復習的效率。
2.夯實基礎、加深理解、教學要系統化和網絡化。
基礎知識的考察是各學科的重點,教學大綱中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基礎,指導學生對生物學的概念、事實、原理理解透徹、到位,另一方面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文字的表達能力。在常規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對已往所學的一些分散在各章節中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比較、歸類、串聯,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遷移,形成學科綜合能力,適應新型的考試。
(1)引導、培養、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一些學生不會歸納、概括所學過的知識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打破章節界限,列出一些標題,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網絡或體系。如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這一章中,學生對各種類型的植物結構情況常常含混不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具體整合如下:藻類、苔蘚、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所含有的器官情況,可以用0、2、3、4、6表示(0: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2:有莖、葉,出現假根;3:有根、莖、葉,出現輸導組織;4:具有根、莖、葉和種子;6: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這樣的整合便于學生識記知識點。
(2)對知識進行歸類。教師可以將教材中一些相關的、帶有共性的知識劃歸成塊,分門別類,以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如生物學中往往遵循一個基本原理,即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總是統一的?;诖?教師可以把生物學中一些器官的結構歸在一起復習,如心臟的結構、肺的結構、腎的結構、腦的結構等等。這樣復習,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又如在動物學中,每學完一章,教材都有總結各種動物的特征,教師就可以將這些動物的基本特征作為一個類別或專題進行復習。
(3)對知識進行比較。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可以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復習。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應激性與反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四綱生殖、發育和心臟的比較,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復習,這樣能使學生弄懂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
(4)對知識進行串聯。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概念之間的包含關系、外延大小將一些有聯系的知識連成一體。在復習遺傳物質時,學生常弄不清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在復習時教師可以用圖表的形式表示出三者間的關系:串聯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基因是DNA上有遺傳信息的一個片斷。又如復習生態系統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個體形成種群―種群構成群落―群落構成生態系統這一線索,將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按照它們概念的外延大小排列進行串聯復習,這樣學生易懂、易記,效果會比較理想。
(5)對教材插圖要重視。近幾年生物試題中,看圖作答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圖像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于課本,所以在復習時教師應重視課本插圖的復習。在現行的初中生物新課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概括性強、生動直觀,是對課本內容的高度濃縮,其作用是語言、文字無法代替的。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圖像的復習,指導學生讀文對圖、看圖釋文、文圖活用、讀圖解題,使圖文結合,提高學生對圖像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3.重視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
生物課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根據對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的研究,我發現:只要考實驗,學生的得分就不會太高,特別是實驗設計類的題目,更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實驗能力是生物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它一般要求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實驗設計驗證某些生物現象。因此,在復習時教師要重視對實驗技能的訓練和實驗設計的練習,在了解實驗設計方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相關或類似的實驗設計,并注意閱讀實驗設計的實例,教會學生從中掌握簡單實驗設計的內容、方法與原則,學會科學地實驗設計,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復習中,對與實驗探究有關的知識教師應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復習。中學生物探究性實驗重點考察學生對“實驗對照”的理解,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對照組”的設置和意義,教師可以自己有針對性地進行命題。
4.注意聯系實際,關注中考生物命題方向。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生物中考的方式與整體方向、方式也隨之變化,所以教師在復習時要大量采集、整理、改變符合中考新形勢、新題型、新要求、新目標的試題,為復習訓練作準備。如綜合分析2008年和2009年我國的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的出現,給我國政府和人民帶來的反思,教師可分析今后的中考中會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考查,尤其是生物知識與技術的應用。
在生物復習中應用多種策略,可以使知識概念清晰化、知識系統化、機械的知識靈活化,也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掌握學習生物的更多方法,還對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 采用下定義的方式,獲得概念]
以下定義的方式直接學習概念的關鍵特征。如等位基因的定義:在遺傳學上,把位于1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進一步從定義中找出等位基因的關鍵特征: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符合這一關鍵特征的基因為等位基因,除此之外的基因為非等位基因,這樣就抓住了關鍵特征區分等位基因與非等位基因。
[ 運用概念正例和反例,掌握概念的本質]
正例傳遞的信息最有利于概括,便于同學們從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特征。反例傳遞的信息最有利于辨別,有助于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反例的運用,可以排除學習中無關特征的干擾。比如“相對性狀”的概念,可以通過課本上豌豆的7對相對性狀,概括出共同特征,即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這樣就獲得了相對性狀的定義。再舉幾個反例,如豌豆黃色的子葉與豌豆白色的種皮,牛的鬃毛與羊的黑毛,前兩者不是同一性狀,后兩者不是同一生物。通過這些反例的運用,大家就能真正掌握相對性狀的本質特征。
[ 運用變式和比較策略,區分概念的關鍵特征和無關特征]
變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無關特征方面的變化,通過比較這些變化,確定無關特征和關鍵特征,從而從本質上掌握概念的內涵。如單倍體的概念,單倍體的本質特征是指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單倍體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無關特征,單倍體體細胞中可以是1個染色體組,也可以是3個染色體組。如玉米的單倍體體細胞中還有1個染色體組,普通小麥的單倍體體細胞中還有3個染色體組。分析這2個正例在無關特征方面的變化,揭示出單倍體的本質特征。
[ 運用關系圖構建概念之間的關系]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理清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知識網絡是學習高中生物遺傳知識內容的一種重要方法。尤其是在這最后的高考復習沖刺階段,在腦海中構建一張完整、詳細的“遺傳知識概念地圖”,能幫助大家更加清晰地記憶有關知識點,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復習事半功倍。
下面,我們安排兩道典型例題,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復習記憶效果。
例1 現有4個小麥純合品種,即抗銹病無芒、抗銹病有芒、感銹病無芒和感銹病有芒。已知抗銹病對感銹病為顯性,無芒對有芒為顯性,且這兩對相對性狀各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個品種組成兩個雜交組合,使其F1均為抗銹病無芒,且這兩個雜交組合的F2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完全一致。回答問題:
(1)為實現上述目的,理論上,必須滿足的條件有:在親本中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必須位于 上,在形成配子時非等位基因要 ,在受精時雌雄配子要 ,而且每種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 。那么,這兩個雜交組合分別是 和 。
(2)上述兩個雜交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2種子,1個F2植株上所結的全部種子種在一起,長成的植株稱為1個F3株系。理論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現出一對性狀分離的株系有4種,那么在這4種株系中,每種株系植株的表現型及數量比分別是 , , 和 。
解析 此題出現的概念有相對性狀、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一對性狀。
(1)若抗銹病與感銹病、無芒與有芒分別受A/a、B/b這兩對等基因控制,再根據題干信息可知4個純合親本的基因型可分別表示為AABB、AAbb、aaBB、aabb,若要使兩個雜交組合產生的F1與F2均相同,則兩個親本組合只能是AABB(抗銹病無芒)×aabb(感銹病有芒)、AAbb(抗銹病有芒)×aaBB(感銹病無芒),得F1均為AaBb,這兩對等位基因須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才能使兩組雜交的F2完全一致,同時受精時雌雄配子要隨機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同。
(2)根據上面的分析可知,F1為AaBb,F2植株將出現9種不同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可見F2自交最終可得到9個F3株系,其中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中有一對基因為雜合子,自交后該對基因決定的性狀會發生性狀分離,依次是抗銹病無芒∶感銹病無芒=3∶1、抗銹病無芒∶抗銹病有芒=3∶1、抗銹病有芒∶感銹病有芒=3∶1、感銹病無芒∶感銹病有芒=3∶1。
答案 (1)非同源染色體 自由組合 隨機結合 相等 抗銹病無芒×感銹病有芒 抗銹病有芒×感銹病無芒
(2)抗銹病無芒∶抗銹病有芒=3∶1 抗銹病無芒∶感銹病無芒=3∶1 感銹病無芒∶感銹病有芒=3∶1 抗銹病有芒:感銹病有芒=3∶1
例2 某二倍體植物中,抗病和感病這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要確定這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應該選用的雜交組合是( )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純合體×感病純合體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純合體×抗病純合體,或感病純合體×感病純合體
解析 此題概念有顯性、隱形。課本中強調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隱性性狀。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在自然條件下都是純種,所以在學習這部分概念時,應透徹分析,總結出判斷方法。
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個體進行正反交,子代表現出來的性狀就是顯性性狀,對應的為隱性性狀;相同性狀的雌雄個體間雜交,子代出現不同于親代的性狀,該子代的性狀為隱性,親代性狀為顯性。
答案 C
[練習]
1.將雜合的二倍體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處理,使其能正常開花結果。該幼苗發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穩定遺傳 B.單倍體
C.有雜種優勢 D.含四個染色體組
2.擬南芥的A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上,影響減數分裂時染色體交換頻率,a基因無此功能;B基因位于5號染色體上,使來自同一個花粉母細胞的四個花粉粒分離,b基因無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與植株乙(AAbb)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實驗,在F2中獲得了所需植株丙(aabb)。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時,聯會形成的 經 染色體分離、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最終復制后的遺傳物質被平均分配到四個花粉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