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2 15:17: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語言文學專業素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漢語言文學教學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部分,通過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中職院校雖然在定位上側重于職業技術教育,但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大部分中職院校都將漢語語言文學作為必修課程。但是從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中職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很大問題,因而必須從教學方式、師資培養等多方面來改革漢語言文學教學,以此來真正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人文學科;教學方式;改革
人文素養指的是一種全面發展的能力,所謂的人文素質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能力培養以及個性思S的發展,尤其注重對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雙方面的培養。根據語文課程的相關教育標準規定,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應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就明確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和內涵素養,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中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開展,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學生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學習,既可以提高對漢語語言理論知識的掌握,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內涵。同時在感悟中國文字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認知水平,從而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的傳統學科,從小學到中學階段一直是學校的必修課程,到中職或者本科階段后,漢語言文學在不同學校內的開展情況各有不同,有的成為必修課程,有的則成為選修課程。從漢語言文學的本質看來,其本身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各個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息息相關,是時展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學科。在當前就業壓力大的背景之下,企業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復合型人才,除了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外,也強調人才的其他能力,這就包含人文素養。這些都說明,在高中院校中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全面發展能力有著重要影響。
二、當前我國中職院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中職院校的改革,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收到就業壓力激增的影響,很多中職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不少學生,甚至教師自身都認為漢語言文學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基本理論只是的傳輸,包括文章結構、寫作結構等。有時,一些教師會適當的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闡述,但是仍舊是按照考試的答題模式來進行講解。學生若不能理解教師所說的內容,就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住內容,缺乏人文關懷。
這種不適當的教學方式,是與時展需求相背離的,也難以滿足時展要求。在當前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人文素質的教育理念雖然多次被提到,但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往往被忽視。很多青年人過于追求物質文化,忽視了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公德道德觀念淡薄,個人主義盛行,造成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最主要都來自于學校家庭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從長遠看來,會對學生的成長發育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因而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要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加入人文素養的內容,以此來改善素質教育的現狀,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中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首先,中職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當把人情關懷放在首位,強調用情感來培育學生僅僅使用專業知識來培養學生的教學觀念,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專業知識的教學,雖然可以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但是卻難以讓學生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必須把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首位。要增加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對美與道德的判斷能力。通過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來感染學生,達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不少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這是因為單純的應試教學模式,脫離了學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從學校層面來看,還應當加強對教師的人文素養訓練。只有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提高了,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四、結語
由于我國中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往往為職業技術培養,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忽視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導致學生在人文素養上往往出現匱乏的現象。不少中職院校中雖然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但是無論是從學生還是從教師深層面來看,該項課程的開展都存在很多的問題。不少教師把上課看作為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這就極大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有序開展。新時期以來,隨著中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開展,越來越多學校逐步明確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師資力量培養是很多學校的做法。在未來,我們還要進一步明確中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發展方向,讓漢語言文學課程的開展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朱娟娟.對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2).
[2]王蕾滋.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J].新西部,2016(04).
[3]孫靜.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創新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08).
1.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2.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理論素養養成策略——以文學理論教學為例
3.以市場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6.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言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8.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問題——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9.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發展特點簡析
10.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11.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研究
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4.以應用型為主旨,創新本科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創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和途徑
1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芻議
18.大眾化條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分型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為例
19.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21.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的思考
22.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問題探討
2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類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探究——以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為例
24.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25.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2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國際化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介紹
28.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競賽教學模式”初探
29.“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30.強化論文題目的科學性引導——淺探提高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有效性的途徑
31.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精品師范專業建設的思考
32.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例
3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探究
34.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35.論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教學
36.試論基礎文科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普通本科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
37.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淺析
38.新疆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改革發展比較研究
39.三級訓練: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綜合模式——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1.“轉型”大勢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
42.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萍鄉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為例
44.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45.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對策——以欽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工作的困境與對策——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48.新疆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古代漢語課程設置調查分析
4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50.論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學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以梧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1.在探索中開拓 在改革中前進——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顧
52.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外閱讀研究(一)——以懷化學院2009至2014級“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
53.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4.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專業漢語實踐性教學體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教學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二級學科教學團隊優化——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57.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方案設計——以運城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59.論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課程體系的構建——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60.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61.培養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及能力的實證研究
62.開放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探究——以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語言教學論”課程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專業本科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調研分析——以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為例
6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代文學閱讀教學改革
65.論教育學院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的去專業化傾向
66.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與人才培養定位問題
67.中國高等院校特色學科大觀(十一)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
68.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69.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考察與建議——基于對非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的分析
70.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7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73.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應對高校轉型發展態勢——以陜西省地方本科院校為例
7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75.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76.提高創新教學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語言學概論、漢語專題課教學體悟
77.國家重點學科與本科專業內涵建設的模式及啟示——以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78.加強漢語言專業學歷教育,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
79.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趨勢為視角
80.簡論國家安全視界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昆明學院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外國文學教學為例
81.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造中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學院為例
82.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83.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8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
85.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
87.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課程設置改革方案
88.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89.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90.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91.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9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94.“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95.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9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9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98.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9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100.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101.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102.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103.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10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105.漢語言文學師范本科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建議簡
106.再談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107.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能力評估與指導
108.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110.海南大學新增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制4年
111.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12.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1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14.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15.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116.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117.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118.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析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是中文類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類方向,也稱漢語言文學(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屬于師范類教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勝任21世紀中國中等學校的語文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與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文字工作者。
本專業培養具備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活動口的和基本思路
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校園文化活動旨在通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開放大學學生對文學作品和事件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整體素養。其次,多元品文學的豐富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第三,展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踐環節的改革創新實踐。第四,結合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的校園文化建設,寓教于樂,豐富教職工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意為展示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所有活動作品均應為文學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繹和解讀,活動作品包括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以情景劇演繹、繪畫、舞蹈、戲曲、文章、茶藝、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鼓勵各種新興演繹和解讀的藝術形式。選題范圍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具體文學作品、文學現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讀和演繹。多元化解讀文學的藝術作品要求探索創新,意蘊深遠,形式多樣,提倡真善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表現形式與時俱進,思想內容健康積極,彰顯文學藝術的永恒魅力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與分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全新的視角和思維解讀和診釋文學,涌現出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作品。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以參與活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設計了《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調查》的問卷,以校園文化的視角,問卷主要涉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活動作品的內容、活動作品的形式、參與形式以及活動效果等方而的內容。調查問卷在征求業內幾位開放教育和漢語言文學專家意見并做出修改后,發放52份,有效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為96.1%用專業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一分析
(一)今基本情況分析
1、參與對象
筆者對參與此次活動學生的勝別、年齡、分校等情況進行了統訓一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整體的結構與層次分布,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分校直屬一分校占比12% ,直屬四分校占比12%,長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調查數據顯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齡集中在25歲以下的占比54% , 25歲35歲的占比28% ,大多為青年學生。根據調查,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內容
根據調查數據,西安分部的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中,選取中國古代文學為內容的占比72%,中國現當代文學內容的占比28%,外國文學的選題為零。大部分學生喜好中國古代文學題材,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鐘,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國現當代文學題材也有涉及,對于外國文學題材較為陌生,無人選題
3、作品形式
根據調查問卷,各分校參與學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數據統計中,直屬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劇演繹、朗誦和茶藝闡釋等形式;直屬四分校有情景劇演繹、舞蹈診釋、書法繪畫、攝影診釋和朗誦作品等形式;長安分校主要以朗誦作品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書法繪畫、朗誦作品和版畫等形式。統計顯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形式呈現出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和愛好,探索創新,凸顯個性化設計,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彰顯漢語言文學的風采
4、參與形式
根據活動方案設計,參與活動的形式可以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協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參與形式的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學生采用了獨立完成和小組協作兩種參與形式。其中直屬一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8%,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92%;直屬四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46% ,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54%;長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學生均采用了獨立完成的形式。根據整體數據統計,參與活動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選題內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夠靈活選取合適的參與形式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
1,活動效果調查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等方而進行了調查。其中對于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學生為36人,占所選人次的76%,問卷中人數的72% ;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特長的學生人次為45人,占所選人次的95%,問卷中人數的90%;認為活動有助于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學生人次為47人,占所選人次的100%,問卷中人數的94%。該項調查顯示,小組協作的學生普遍認為該活動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獨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學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的特長愛好,有助于豐富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2、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
我們對學生在活動中關于知識直觀化、提升專業素養、增進文化藝術素養和提高專業學習興趣等方而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95%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專業知識的直觀化、具體化;91%的學生認為該活動有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素養;9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進個體的文化藝術素養;100%的學生認為該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興趣。根據數據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寓學于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
在調查問卷中,對于此次活動是否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以及是否希望該活動繼續開展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學生對此次活動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96%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體現開放、自主、和諧的學習理念,更加適合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的特點;對于是否希望繼續開展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其中60%的學生希望能夠繼續開展活動,26%的學生希望能夠推廣開去,讓更多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8%的學生希望能夠改進完善。根據分析,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認為該活動更加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繼續開展甚至推廣到其他專業
三.反思和探索
漢語言文學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從學生自身的愛好和興趣出發,結合自身的特長,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診釋文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專業知識直觀化,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素養,活動效果顯著,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據調查分析,此次活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反思和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作品內容的選題不均勻
根據調查分析,活動作品的內容選題大多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其中外國文學的選題占比為零。究其原因,學生對中國文學的內容相對熟悉,對于外國文學的內容掌握不夠。此外,從藝術表現來講,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效果更為明顯,也導致了學生選題的側重
2、作品形式整體多元化、個別分校單一化
活動作品的形式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態勢,但是根據調查數據,個別分校的活動作品形式僅限于一種或者兩種藝術形式,仍呈現出單一化的傾向
3、個別分校學生參與形式簡單化
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整體呈現出自由、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個別分校的學生參與形式均為獨立完成,沒有小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質量良蕎不齊
雖然活動中呈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例如《海棠詩社》情景劇演繹,《李清照詩詞解讀》情境演繹,《王維山水詩解讀》攝影作品等質量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單一,作品設訓粗略,內容表達不夠充分,質量欠佳的情況
(二)改進和探索
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此次活動的總結和反思,對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有以下幾個方而的改進和探索
1、創建作品內容選題參考
對于學生選題不均勻的情況,可以創建校園文化活動作品內容選題參考,選題內容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領域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內容,給學生提供詳盡、豐富的選題參考和輔助,提供支持服務,讓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選題視野更加寬闊、廣泛。更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文學視野和藝術視野
2、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
根據統計分析,部分基層分校的學生活動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單一,參與形式單一化的情況根據調查反饋,個別分校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指導教師和責任教師對活動內容領會不清楚,有趨于簡單化管理的思維,導致此次活動學生的參與形式和作品形式單一化。針對以上問題,需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完善培訓機制,讓分校的主管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領會活動的精神,打破束縛和案臼,以創新的思維、多元的形式解讀文學,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構建生動、個性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精神。
3、完善審核、監督機制
針對作品良蕎不齊的情況,活動小組需完善審核、監督機制,加強頂層設計,逐級管理、質量把控。加強對活動作品指導教師指導過程的審核和監督,保障學生活動作品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03-02
前言:
為了提高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加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認識,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性,并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深入研究,為提高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還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在教學中以教師和教學大綱為中心,教學方法也多以講授知識為主,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聽得多忘得也多,很少有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閱讀,長期下來養成了漢語言專業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對教材大綱一味順從的現象,學生課外閱讀量很少,寫作與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使該專業的學生專業基礎得不到鞏固,同時由于在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單純講述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學中缺乏動腦和動手的機會,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礙,因此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效率。
其次,目前在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傳統單一也是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缺乏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以講授的方式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學生單純地記筆記,對重點知識進行機械記憶與理解,不利于漢語言文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忽略了漢語言文的特點,漢語言文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僅要求學生通過漢語言文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要通過漢語言文學學習提高寫作與理解能力,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盲目地使用傳統講授的方式授課,在課堂中學生缺少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寫作能力的鍛煉,不利于學生今后將漢語言文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失去了現實意義[1-2]。
再次,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缺乏實踐教學,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生活現實情境,進而阻礙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的提高,語言的學習與表達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而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將教學束縛在課堂中,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感受不到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色彩和文學藝術,使漢語言文學教學陷入困境。
最后,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對漢語言文學形式的喜好也不同,有些學生喜好文學作品欣賞,有些學生喜歡文史知識,這些不同類型的漢語言文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偏熱現象,如果教學內容涉及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生就興致盎然地學習,如果學生不喜歡的內容就被動消極地接受,與此同時教師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漢語言文學,使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使我國漢語言文學在高校的發揚與繼承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漢語言文學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和教學大綱為中心,使學生失去了課堂主體地位,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僅作為教學課堂的輔助者,學生為教學主體,學生發揮了自身的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對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突破了以往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結合生活實踐,學生掌握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技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造實踐中得到鍛煉,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分析,在教學中學生掌握了更廣泛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豐富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知識的認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美學概論、影視概論等課程,這些豐富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通過對古往今來漢語言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與學習,還對中外文學進行比較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因此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我國培養綜合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
1.研討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討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高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方法,目前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高校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研討式教學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互動能力,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進而達成高效漢語言教學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在使用研討式教學方法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研討式教學的初衷,究其根源在于教師沒有抓住研討式教學方法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對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探討教學內容深度不夠沒有達到研討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要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應用研討式教學法應當從以下幾個發面入手:首先教師在設立研討問題時應當抓住文章的主旨,通過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深度挖掘作為課堂探討立意,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研討[3]。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探討時不應局限于教學范圍,應當從作者的時代背景與人生經歷出發,結合作升到者的相關作品,將教學研討提升到較高層面的語言文學中。最后,在研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學會傾聽,肯定學生的個人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切實將自己定位成研討的參與者,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研討,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研討與思維能力。
2.課外實踐教學法,增強學生綜合能力。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實踐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使學生將在漢語言教學內容中學到的知識完全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4]。只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應用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3.以靈活的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是教學課程的關鍵環節,科學、靈活的評價方式是促使評價發揮其最佳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對教學采用科學、靈活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通常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時間往往花費在對課后作業和考試成績的評價中,將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這種教學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5]。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對一些鑒賞性的文章,要將課堂中學生對文章鑒賞的程度和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對一些提高寫作水平的文章,教師應將學生是否將其中的教學重點做了筆記、是否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等作為評價標準,針對一些開放性較強的文章教學時,應當將學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維是否具有創新性作為評價標準。只有采用科學、靈活、公平的評價方法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不斷地發揚廣大,同時還有很多的漢語言文學人才被引進其他國家教授漢語言文學知識,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推向國際,使更多的外國人學習和認識中國的漢語言文學,對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才能真正地了解與體會漢語言文學的真正意義和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彩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章芳,何世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長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
[3]章淑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職業技能培養――以新余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2015,(02).
1 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的一門古老學科,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結晶,對我國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指導社會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規范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語言。
2 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結合應用的重要性
(1)教育理念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現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傳統的教學形式過于呆板,只限于知識的單向傳輸,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信息化時代對教學發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時代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求,顯然不能適應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實現教學方式上的轉變,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信息化與漢語言文學進行有效地結合,自覺地引入創新教學方法,推進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啟發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的專業興趣,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
(2)有利于知識和價值體系的構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國民的人文素質,深刻影響人們社會價值觀的形成,決定人們的精神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結合應用,避免了傳統教育中的弊端,加強了本科教育與人文教育。
(3)社會發展的需求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都具有較好的文筆、活躍的思維、高雅的氣質以及豐富的內涵,可以勝任多樣化的工作,比如編輯、創作、文學評論以及發展文化產業、行政管理等,就業面相當廣泛。因此,必須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結合,加強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結合應用,形成自己獨有的知識結構體系,并應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將機遇轉變為優勢。
3 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現狀
(1)漢語言文學信息化建設不符合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從某種角度上講,教育的職責和使命就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而這也是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來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完善教育的過程。為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更為重要的是注重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發展。但是我國的漢語言文學信息化教育并未達到以上這些要求,進而影響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求。
(2)缺乏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動力
從我國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漢語言文學實施了信息化,但是仍舊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一些學校也建立了漢語言文學信息化基地,加強了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的結合應用,但是由于受到辦學經費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政府對其的高度關注,所以漢語言文學信息化基地建設只是形成一種低層次的結合,并沒有實現其根本效益,進而這種形式下的結合缺乏有效的動力,難以實現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的緊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機融合,從而制約了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良性運行機制的建設。
(3)漢語言文學信息化課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漢語言文學信息化課程安排與教學計劃存在很大的沖突,由于課程安排與教學計劃的高度不協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的學習,進而無法遵循教學規律的發展,影響了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的有機結合。
4 加強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結合應用的有效策略
(1)構建漢語言文學與信息的一體化教育體系
在當前這個知識信息化時代,對人才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要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的統一協調發展,加強漢語言文學與信息化的有效結合,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以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求作為入手點,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構建漢語言文學信息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教育課程改革,拓寬獲取信息渠道,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強化漢語言文學信息化管理
在當前的形勢下,要加強教育改革,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管理上的柔性化,讓學生的選擇余地更多,注重實踐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比如當下的工學合作教育,這樣可經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加強“空白”藝術在漢語言文學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自主安排、自由選擇,加快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3)優化師資力量,培養應用型人才
從我國高校專業設置情況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個基礎性的文科專業,學科存在的歷史最為悠久,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培養學生人文社科素養的基礎學科。從事社科工作、文學創作的人員必須具備漢語言文學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隨著我國市場對應用性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側重于理論學習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與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建筑、機電、計算機等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明顯不能和社會的需求相吻合,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要求,不僅僅是理論性強的研究性人才,更需要文字功底扎實、業務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和掌握新聞宣傳、法律合同制作、文案創作、廣告策劃等能力的應用性人才。面對這些新的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積極創新,以便探索出更適合當今社會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1]。
2.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不合理。
面對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實用型和復合型需求,仍然有不少高校采用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重理論和專業知識,輕實踐和綜合知識,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新需求,導致該專業學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大部分學生從事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等問題的存在。例如,有些學校依然把教學重點放在專業理論上,使有關理論知識在文學理論、中國文學等課程中重復出現,而學生感興趣、社會需求性強的編輯技能、文秘寫作、公關實戰等等技能性和實踐性知識存在設置缺口,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知識與社會需求錯位、人才培養缺乏實用性等問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限制了學生的某些實用技能的發展,使學生在社會實際工作中缺乏核心競爭力,面臨“學不致用”的尷尬局面。
2.2 培養理念存在偏差
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以培養作家創造文學作品為自己的培養理念和教學理想,而學校也將此作為教學考核的工具和教學成功的重要標志。事實上,這樣一種教學理念已經脫離了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在這種培養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內容多是空洞無物、風花雪月,很難找到與當今社會的契合點,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2.3 教學模式落后
就實際教學模式來看,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沿襲了高中時代的教學模式,多以“滿堂灌”為主,對其他新的教學模式鮮見嘗試。雖然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也只是對教學內容的硬搬硬挪,在課件制作上存在投機心理,投入的精力明顯較少。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失去了其原有的趣味性,也使學生對這一專業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原本具有趣味性、知識性、應用性的一套科學在這樣的模式下成了學生眼中的負擔和任務,自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新的社會需求下,中文系專業應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完善的文科知識結構、全面的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理論、深厚人文素養的高級現代人才,使學生既能夠勝任管理、領導、研究性工作,也可以從事出版編輯創作文秘策劃教師等技能性工作。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高校必須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工作原則,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養應用型綜合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3. 1合理設置課程
合理設置課程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條件,也是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高校應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念,大膽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體系進行改革。
3.1.1 對傳統的基礎性課程進行整合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般開設現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十多門專業課程,而各門課程基本都存在知識重復現象,而因此帶來的教師重復講授、學生重復學習問題會帶來的時間、精力或其他方面的耗費。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精簡,將有效避免這種耗費。例如,可以把不同課程相同知識點如文學概論和文學史課程中均出現過的“文學思潮”整合在一塊進行集中講授;在專業課程上增添一些如《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一些國外的專業相關理論課程。這些豐富的理論積淀,漢語言文學專業將走出只局限于本國文學的狹隘性和片面性。
3.1.2 將應用性課程引入教學規劃。
應用性課程的引入可以有效緩解大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的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不符問題,能夠實現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使其掌握更多實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適應社會崗位的能力。高??梢試L試按照學科類型將學科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進行增設。例如可增設以提高學生適應企事業單位秘書工作的能力為目的的寫作、文秘辦公禮儀系列;以增強學生適應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文案策劃、廣告、應用文寫作系列,以提高學生編輯能力為目的的報紙編輯、圖書編輯系列等等。如此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才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不斷熟悉寫作、制作、編輯、策劃和設計等多方面工作崗位極為需求的綜合性技能,從而獲得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與其他專業人才不同的核心競爭力。[3]。
3.1.3 豐富綜合素質課程的設置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包括科技藝術、政治經濟、外語、教育、哲學、歷史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知識。高校應積極將這類課程納入選修范圍,使多種學科的知識實現交叉融合,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人文素養水平得到最大地提升。另外,還應對補充開設實踐教學的相關課程,將基礎性、專業性、綜合性實踐課程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去,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擁有更為廣泛、綜合、深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使其不至于因為理論知識單薄、片面、零散而被社會淘汰或不得已另擇他路。
3.2 強化教學實踐環節。
3.2.1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校方應積極為漢語言專業學生建立起一個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尋找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并為其牽線搭橋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到相關崗位實習,在實際的崗位上鍛煉自己的寫作、制作、編輯、策劃、設計技能,使學生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接軌,使學生按照崗位需求不斷打磨自己的寫作和口頭表達、計算機水平、辦事水平、人事處理等相關方面的能力,培養自己所缺少的,提升自己較差的,改變實際崗位所不能接受的缺點,總之應按著崗位的實際需求對自己進行不斷地提升和完善,以使學生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各種需求。
3.2.2 校方應積極建立實習基地。
學生的實習實踐是教學實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成為應用性、綜合性人才的必經途徑。高校應從學校和該專業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出發,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的實習基地,并和實習單位維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完善、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有序地開展實習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在使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和用人單位實現長期零距離接觸。在用人單位對其考察和了解的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長和特色更容易凸顯出來。對高校而言,通過學生實踐結果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能夠掌握社會對該類人才需求的最新動向,為高校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寶貴經驗和科學參考[4]。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文學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指導的能力,解決學生實踐方面遇到的問題。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教師的要求有綜合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豐富的專業理論及相關理論積淀,較強的教學能力?!半p師型”教師便符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要求。這類教師不僅僅指教師和技師形成“1+1”的態勢,而是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有機融合。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這類教師較少。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鍛造出高水平的“雙師”隊伍從而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為復合型、綜合型、實用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
3.4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在漢語言文學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實踐環節更加科學的基礎下,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還需要客觀、公正、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例如,教師除了通過考察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中國文化史等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評估學生以外,還可以通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包括寫作、表達在內的綜合業務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為人處世能力以及實踐崗位對學生能力是否肯定等等方面來全面評估一個學生是否達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