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1 09:13: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工智能教學成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耿國華,工學博士,1978年西北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習、任教,1989年~1994年任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主任,現任西北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計算機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89年、2007年獲陜西省優秀教師,2006年獲陜西省教學名師,帶領的計算機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榮獲2007年陜西省教學團隊。
多年來從事智能信息處理、數據庫與知識庫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承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多項省自然科學基金、橫向項目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專著2部,9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信息處理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已形成智能檢索處理的研究特色。
耿國華教授教書育人,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主講8門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主持2門國家精品課程;主持獲得國家級教學獎1項和省級教學獎3項;主編出版教材13部,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4部;共指導博士生15名,碩士研究生76名,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百余篇。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好評。
編者按:
作為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九所高校之一和“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七所大學之一,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安交大)剛剛度過了120周年華誕,雙甲子校慶讓這所古老的名校又增添了更加非凡的神采。
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作為西部高校的一面旗幟,西安交大在提升學科實力、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舉措呢?仲夏時節,《計算機教育》雜志奚春雁主編專程走訪了西安交大,下面是奚春雁主編(簡稱奚)和鄭慶華副校長(簡稱鄭)的對談內容。
奚:鄭校長您好,隨著MOOC、“互聯網+”和大數據專業的發展,您認為對計算機專業來說,意味著承擔哪些新的使命?
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慕課,在我們信息領域簡稱為“物大云移”,是未來信息技術發展的4個方向,既是國際前沿的研究熱點,也是信息領域進一步深度融入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一個必然趨勢。慕課實際上是把互聯網+信息領域的網絡多媒體技術深入融入到傳統教育教學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或者說是一個新的臺階。從最早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到多媒體課件,到網絡多媒體課件,到精品課程,到視頻公開課,到今天的慕課,從這個發展軌跡可以看出,計算機技術在不斷推動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慕課通過互聯網把世界各大學最優質的資源,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跨越國界、時空,讓各地區、各民族足不出戶就可以分享世界最優質的課程,這樣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消除了語言鴻溝,所以無論是以美國為首的最發達國家,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都對慕課高度重視。慕課對大學、教師、學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國家來說,通過慕課可以牢牢掌握全國高等教育的主導權;對大學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影響世界、影響高等教育格局的一個杠桿,比如說一所大學有幾門課程能夠在全世界得到公認,有數十萬學生在學習,那么大學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其影響力;對教師來說,通過講課可以成為互聯網的明星;對學生來說,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可以獲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資源。所以,慕課受到歡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互聯網+”這種手段,它對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對大學、對老師、對學生都提供很好的資源共享,形成一個共享的合力。
對計算機學科來說,“互聯網+”也好、慕課也好,背后的很多支撐技術還是計算機學科的知識,比如將虛擬現實技術怎么運用到慕課課程的設計當中?怎么更好地展示和實現知識的可視化?怎么讓知識更好地被理解,更好地實現人機互動、人人互動?這都是搞計算機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這里面還有大數據的分析,因為訪問慕課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為教育大數據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載體。西安交大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國有2 000多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有800多所,怎么樣提高計算機教育水平,要求每個大學都有國家教學名師、杰青、長江學者、甚至院士,這不太現實。怎樣提升二本、三本甚至更普通的一些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慕課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
因此慕課不僅僅是對傳統人才培養理念模式的一個創新,在技術上也倒逼我們要把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或者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改革當中,滲透到課件和知識的設計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有效的推進途徑。
奚: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重大變革時期,高校信息化的作用引起大家高度重視。作為教育部大學計算機課程教指委副主任,您認為在學時壓縮背景下如何加強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
關鍵詞:OBE理念;高職英語;人才培養;教學成果評價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反向設計和持續改進。高職英語課程包含了對學生閱讀、語法、聽力等能力要求,與OBE理念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因此,基于OBE理念的英語教學改革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促進高職院校英語人才培養。
一、OBE教育理念的內涵和核心內容
(一)OBE教育理念的內涵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派帝(Spady)在其專著《以成果為本的教育:爭議和答案》中提出了OBE教育理念,即“以成果為本”的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強調在教育系統中,一切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都要圍繞學生在畢業時所要達到的學習成果來開展,這也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不同于英語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輸入型教學模式,OBE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持續改善型教學模式,對“學生學得怎么樣”給予重點關注,并通過構建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設計和學習成果評價方法,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確保教學質量[1]。總之,OBE教育理念更多體現了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討論式教學,符合高職英語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二)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
OBE教育理念清晰聚焦“要實現什么樣的學習目標?為什么要實現這些學習目標?如何實現這些學習目標?如何確認已經實現了這些學習目標?”四個問題,與傳統應試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一,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畢業時的預期能力實現為目標導向而設計和開展,以保證學生在畢業以后可以獲得其未來成功的經驗與技能。因此,OBE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在結束學習以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為目標的。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必須從學生學習所要取得的成果為目的出發,明確學生要掌握的經驗和技能。教師要設計具體的、真實有效的、可以實現的任務,確??梢詫W生開展評估,幫助他們查找不足。第二,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參與的,是在相互交流中實現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接受了知識,而且也在與教師交流中進行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課堂實踐不斷獲取新的教學技巧,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技能,實現了自我促進和自我提升[2]。因此,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打破了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了一種雙元平衡體系。
二、高職英語教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能力不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首先,在當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面臨著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學生國際競爭能力的重任,語言的時代性、靈活性、變化性對教師教學目標設定、課程設計、教材選用、教師培訓、課程評估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教師在職業定位、職業發展、能力素養及教學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其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創造了跨時空的學習方式,使得知識傳遞和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智慧教育促進了課堂生態的創新,MOOC、混合學習、翻轉課堂、泛在學習、移動學習等在線教育模式已成發展趨勢。有的英語教師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立體化的全新學習需求。
(二)高職英語教師教育思想缺乏創新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國家迫切需求具備堅定的文化自信、扎實的學識素養以及開拓進取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人才,呼喚著高職外語教師走新型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發展之路。教師要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先進性的教學理念、前沿性的教學內容、高效性的交流互動、創新性的方法技術,構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外語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新時期的高職學生思想個性鮮明,希望通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掌握當下最前沿、最新鮮的英語知識信息,培養自信力、溝通力、競爭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能力”[3]。但是,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一些教師缺乏國際視野和實際應用,英語教學局限于書本,教學中不能補充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對行之有效的英語教育理論和方法缺少有效的總結和提升,學生也僅僅是學習啞巴英語,理論無法聯系實際,導致未來在進入職業崗位后,如國際商貿、民航商務、會展策劃等所學不能滿足應用需求。學生雖然在校園中習得了完備的專業知識,但卻離真實的職業場景甚遠,缺少勝任國際職場環境工作的能力。
(三)高職英語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建設難度較大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0)中“測試”一節規定,英語教學采用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國家級試題庫進行命題和測試,分為A、B兩個等級。長久以來,A/B級通過率被認為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但卻逐漸脫離了高職英語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標。自2009年教育部頒布《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來,不少高職院校開始建設完善高職英語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但仍因為以下方面原因,存在較大難度:1.部分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缺乏評價理念,始終依賴教學末端的終結性考試;2.教學評價過程仍以教師為主導,是教師的一言堂;3.教學評價未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4.教學評價未能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自主性等信息內容[4]。
三、OBE教育理念下的高職英語人才培養的路徑
高職英語教學,以OBE理論為指導,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各學科的預期成果更加清晰、明確,成果可評測,應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創新教師教育理念,以成果導向構建教學內容
為了更好地達成英語學習的成果,英語教學要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利用英語教材、數字課程、微課視頻、移動學習、慕課平臺等共同構建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深度融合、師生高效互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鼓勵教師打破專業、學科壁壘,選擇主題豐富、視角多元、趣味性強,與學生學習成果相匹配的英語教育資源,以英語人文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以問題研究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溝通技巧,達成英語最終學習成果。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創設英語實際應用環境,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問題,以產出成果作為教學起點和終點,引領學生對輸入材料進行“選擇性”學習,最終實現學用無縫對接。如以案例式、項目式、任務式教學,避免“全扶植式”的英語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就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探尋問題解決的方法。高職英語教師要有開放性教學思維,在專業能力提升上,重點向“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轉變,把握高職英語課程的特點,建立師生、教研、創新創業等相互結合的多維開放式教學課堂系統,實現以課程和教學內容為中心向以創新和實踐為導向轉化。側重體驗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注重實踐性較強的英語第二課堂開展,為學生搭建英語實踐活動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高職英語教師積極爭取科研實踐項目,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科研活動和創新創業活動相互結合,實現科研項目向實際應用轉化[5]。提高教師的專業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更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學習向實踐能力培養的跨越,同時也為學生科研創造有利環境,更好地實現高職英語學習與實踐的相互結合。
(二)創新教學方法,反向設計英語教學
OBE教育理念要求英語教師吸取現代外語教育的新理念、新標準、新模式、新方法,借鑒外語教育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與經驗,具有教學反向設計能力,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社會發展需求構建課程體系與知識體系,體現跨界、交叉、融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以“行業發展倒推專業設置”“畢業要求倒推課程體系”“崗位需求倒推課程內容”“崗位職責倒推能力培養”,重構英語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從注重知識的養成,提升到對“品格+知識+能力”全方位素質的培養,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人文素養、科學思辨、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外語人才[6]。高職英語人才培養方案要以反向教學設計為主線,以校本特色課程為保障,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合理取舍,大力倡導個性化學習,實現模塊與內容的創新。對傳統的專業體系下條塊分割的英語專業課程進行整合,結合高職自身專業優勢和社會、行業企業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要,作為高職英語課程設置的引導因素。以成果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優化課程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英語學習成果評價作為英語教學質量保障的重要內容。創新英語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評價方式,設計學生對OBE英語教學和學習的反饋調查問卷,從傳統的英語學習評價向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過渡。從教學管理和師資培養等方面,對OBE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索給予政策、資金、技術和人員支持,為推行OBE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根本保障。
(三)創新教學評價方法,培養教學成果多層次評價能力
關鍵詞:數據挖掘;教務管理;決策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010-03
近年來,隨著高等學校擴招以及計算機在管理中的普及應用,學校教學管理系統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目前,這些數據只是用于簡單的成績分析,并未能充分用于規律分析和處理,未在學校管理和決策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學生成績數據進行深層次分析,找出其中各種潛在模式及影響因素,將對學生選修課個性化管理、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和教學實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3]。本文針對高等院校教學管理系統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將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本科生成績管理、分析和實踐,通過從學生成績數據中挖掘潛在的、有用的信息,目標是為教學管理者提供決策,為學生選課提供支持。
一、數據挖掘的概念
1989年,在第11界國際人工智能的專題研討會上,學者們提出了基于挖掘的知識發現(KDD)概念。1995年在美國計算機年會上,一些學者開始把數據挖掘視為數據庫知識發現的一個基本步驟或把兩者視為進義詞討論[4,5]。所謂數據挖掘(Data Mining),就是從大量、不完全、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的、未知的、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數據源必須是真實的、大量的;挖掘加工出用戶感興趣的知識;形成的知識要可接受、可理解、可運用。通過數據挖掘,可以幫助決策者尋找規律,發現被忽略的要素,預測趨勢,并用于決策。數據挖掘是對數據內在和本質的高度抽象與概括,是對數據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數據挖掘又被稱為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y,KD),因此許多知識發現中的算法,如人工智能,也常常被使用于數據挖掘過程中。數據挖掘一般以下7個步驟:(1)數據清理:消除噪聲和不一致數據。(2)數據集成:可以把多種數據源組合在一起,將數據結果放在數據倉庫中。(3)數據選擇:從數據庫中提取與分析任務相關的數據。(4)數據變換:通過匯總或聚集操作把數據變換或統一成適合挖掘的形式。(5)數據挖掘:使用智能方法提取數據模式。(6)模式評估:根據用戶某興趣度度量,識別表示知識的真正有趣的模式。(7)知識表示:實用可視化和知識表示及技術向用戶提供挖掘的有用知識。
二、數據挖掘技術在本科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大學本科教學管理,一般涉及了學生成績管理、選課管理、學生評教等幾部分內容,其實質上也是一個數據分析、加工利用和決策管理的過程。因此,利用上述數據挖掘的方法,對大學本科教學管理數據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可以將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數據查詢提升到決策支持、信息預測,在教學管理的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本科生成績的挖掘加工。學生成績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標志,在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中居于重要位置。所以通過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分析和挖掘,可以為教學管理者提供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通過不同范圍、不同角度分析學生的成績和分布規律,挖掘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主要包括:①統計分析各門課程成績分布,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等;分析各門成績之間的關系。②按班級分析學生成績分布,以及影響班級成績的因素。生成各年級成績分布情況排名,年級成績分布曲線。③不同任課教師給予的學生平均成績;學生成績與教師學歷、職稱,教學經驗之間的關系。④各生源地成績分布,生源地與學生成績間的關系。利用關聯分析或分類分析,可以發現一些普遍性的現象。如通過分析學生的成績,可能發現“高等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其在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成績也好。但這種分析,也可能導致對暫時不具有普遍性課程的忽略。
2.學生選課信息的挖掘分析。選課就是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選擇自己所上的課程。選課數據中可能隱藏著對教學管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數據挖掘技術可以用來找出這些隱藏在數據背后的信息和知識。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挖掘:分析各門課的課程歸屬和所占學分,確定學生選課時對不同課程歸屬課的學分多少的考慮;分析各門課的選課人數,確定課程的歡迎程度;分析各門課選課率,了解學生對目前課程安排中的滿意程度;分析某門課程的選課學生情況,了解選擇當前課程的學生的專業情況;分析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情況,了解任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和綜合能力。具體的挖掘步驟可按如下進行:①首先要對選課的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把其原始數據采樣后轉換成適合數據挖掘的數據。由數據收集階段得到的數據可能有一定的“污染”,表現在數據可能存在自身的不一致性,或者有缺失數據的存在等,因此要進行抽樣與清理。在處理的過程中,要明晰數據的上下結構和面向對象,為數據挖掘作好準備。②完成數據的預處理之后,確定參與挖掘的數據表,在教務選課系統中學生選課表是基本事實表,課程信息表、學生信息表和教師信息表可作為維表。③最后將預處理之后的數據進行狀態運行,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數據挖掘算法進行數據挖掘。數據挖掘通過匯總或聚集操作將數據變換或統一成適合挖掘的形式,可單獨利用也可綜合利用各種數據挖掘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用戶所需要的各種規則、趨勢、類別、模型等。挖掘的最終結果可以用可視化的圖形方式表現出來。根據挖掘的結果,得出選課背后隱藏的各種數據信息,如某些專業的學生喜歡選某位老師所開設的相關課程,部分學生總是選擇學分較多的有更多上機機會的課程等等。
3.學生評教信息挖掘分析。合理評價教學的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學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系統全面地收集數據,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成果給予判斷的過程。評教內容一般包括對學生“學”的評價和對教師“教”的評價。下面以學生綜合測評指標和學生評教指標為例,將關聯規則和粗糙集理論應用于評價系統,通過對各指標的排序、約簡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評價指標優化,討論把數據挖掘技術引入學生評教指標優化和信息分析。另一方面,評定學生的學習行為,既可對學生起到信息反饋和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又是檢查課程計劃、教學程序以至教學目的的手段。同時,考查學生個別差異,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徑。評價要遵循“評價內容要全面、評價方式要多元化、多次化、注重自評與互評的有機結合”的原則。利用數據挖掘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數據庫、行為記錄數據庫、獎勵處罰數據庫等進行分析處理,可以及時得到學生的評價結果,對學生出現的不良學習行為進行及時指正。同時,還能夠克服教師主觀評價的不公正、不客觀的弱點,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另外,將關聯規則運用于教學評價數據中,可以探討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年齡、職稱之間的關系、學生各項素質指標之間的關系等,用來及時地對教師的教學和專業發展以及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提供指導,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4.教師信息的挖掘分析。教師信息是本科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如使教學評價過程科學化,增強教學工作的預測功能和評價功能,為教學的客觀決策和客觀評價教師、了解教師的教學質量提供了一種比較合理的管理依據。主要包括:①教師個人信息:包括教師學歷情況、職稱情況、科研情況、研究方向、級別、工作經歷等各種信息,可運用關聯規則方法對教學評價結果和教師個人信息一起進行挖掘,從而得出影響教學結果的潛在的教師個人信息的部分情況。②教師素質: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外在素質等七個方面,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在學生成績或者相應的調查信息的挖掘,看出哪些因素對教學方面有較大影響,切實加強教師在哪些素質方面的培養和提高,從而有利于教學管理方法的制定和實施。③教師績效:包括教師的工作業績、工作態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考核。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從教學評價數據中進行數據挖掘,查詢教學效果與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技能等的各種關聯,找到教師的教學效果與教師績效的關系問題,合理調配一門課程的上課老師,使學生能夠較好地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為教學部門提供了決策支持信息。
我國高校的教學管理長期沿用經驗管理模式,往往難以避免管理滯后的弊端,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教學管理中產生的數據急劇增加以及對信息量的更高要求,把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教學管理系統中,必將為各教學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可以促進教育管理的進一步改革、完善和發展。對數據挖掘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夠客觀地反映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為實現高校的教學改革,將來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握主動,從而提高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和高效率。
參考文獻:
[1]梁循.數據挖掘算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劉曉霞.數據挖掘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計算機,2008,(285):115-116.
[3]張玉林.數據挖掘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J].西安通信學院學報,2006,(02):38-40.
[4]陳文偉.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一項核心任務,國家教育“十二五”規劃綱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條中明確指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強化實踐教學環節Ⅲ。然而,社會仍存在“畢業生難找對口工作,用人單位難找優秀人才”的現象。麥可思研究院獨家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提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連續兩年成為本科就業紅牌警告專業。究其原因,并非社會不需要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夠合理,重基礎理論,輕實踐操作;強調知識學習,忽視開拓創新,最終導致畢業生與企業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單位與學生無法有效對接的尷尬局面。
1 “DIY”培養理念的含義
計算機專業實踐性要求非常強,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培養他們的開發能力和創新意識,尤其是較高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養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從做中學,重視學生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始終貫穿“興趣驅動一實踐貫通一強化能力”這條主線,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指導教師則根據知識更新、學術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情況,對教學工作進行改進,以適應情況變化。“DIY”培養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模式,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也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課程體系,緊跟專業前沿
計算機行業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節奏快,學生往往對流行的技術倍感興趣。如果一直沿用陳舊的課程體系,與專業前沿技術脫節,那么人才培養將成為空話,因此應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課程體系進行系統規劃,對現有課程體系中不適應時展的部分進行大力改革,聘請國內外著名計算機教育專家為顧問,以科研一線教師、教學骨干為核心,成立課程體系建設專家組,負責課程體系的制訂與改革;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重要教學研討會,如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系列教學改革研討會,吸收國內外計算機教育一流高校及優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經驗,結合省情、校情對培養計劃及各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修訂,大力建設課程體系與配套教材;在現有經典課程的基礎上,融合專業發展趨勢與最新前沿技術,推出具有時代特征、教學與應用協調的課程群。
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好“軟”怕“硬”、選課隨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等切實問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課程體系上進行改革創新:從基礎課抓起,通過“DIY”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計算機新技術和新方法納入新課程體系建設,逐步形成“1個平臺、3個層次、4個方向”的立體化課程體系。
1)1個平臺。
以計算機基礎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為平臺,學生通過基礎課程學習掌握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對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等均分別設置至少2周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為后續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2)3個層次。
按照由淺入深、從基礎到應用的培養思路,將課程設置為“3個層次”的課程群,即基礎應用性課程、專業能力性課程、專業創新性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新技術應用能力、實際開發能力與綜合創新能力,同時結合當前計算機技術熱點,將前沿技術相關課程納入培養計劃,開設Android操作系統原理及應用開發、多核編程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操作系統與NesC編程論、物聯網與Web服務、腦機接口系統概論等多門新課程,使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前沿和熱點技術。
3)4個方向。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分為4個方向,分別是嵌入式系統、物聯網技術及應用、計算機視覺、認知與計算。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后,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進行系統學習,從而避免沒有目標、胡亂選課的現象通過這種“菜單式”模塊化專業方向的學習,學生對該專業相關知識有了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業競爭力,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統,著重培養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和設計能力。
(2)物聯網技術及應用,學習物聯網工程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開發與應用物聯網技術的基本訓練,著重培養開發、應用與管理物聯網系統的能力。
(3)計算機視覺,著重培養智能視覺處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視覺開發和設計能力。
(4)認知與計算,著重培養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軟硬結合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進平臺,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環節由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兩個力一面有機組成。校內實踐包括課程設計、工程訓練與畢業設計等環節,校外實踐鼓勵學生到院企共建的實訓基地完成工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實習等。
1)依據“DIY”理念,構建先進的實踐教學平臺,實現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程序設計類基礎課程依托自主研發的在線學習與測評系統(HD Online Judge),該系統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費開放,能實時評判和反饋學生提交的作業,按照一定規則根據作業完成情況自動排名,以營造競爭性的學習氛圍,“DIY”contest功能允許學生創建自己的在線比賽這種“課內課外緊密結合、學習競賽互為促進”的教學模式廣受學生歡迎,2011年注冊用戶提交量逾180萬次,超過國內所有高校的同類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
其次,在專業培養中突出硬件特色,對于計算機組成原理、系統可編程單片機等課程實驗,研制多種靈活的、高性價比的學習板(如 Startkit),鼓勵學生將實驗帶回宿舍,以彌補實驗室教學的不足,實現隨時 隨地學習。
最后對于軟件實訓類課程,搭建一個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實訓平臺,主要用于軟件工程和項目的實踐環節,學生可以利用各種終端設備(包括手機等)在異地運行大型軟件,進行大型軟件項目的分析、設計與實現。
這些先進的實踐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做實驗,隨時隨地進行協同開發,大大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利用地區優勢,加強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實訓基地。
在計算機行業發展的新形勢下,學生直接參與企業實訓能夠快速提升自身能力,為此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與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軟件、浙大網新等15家高新企業共建實訓基地,與美國WinRiver公司聯合建立Vxworks聯合實驗室與培訓中心、與美國Google公司聯合建立谷歌Android實驗室,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此外,還開設若干校企合作課程,如與英特爾公司合作,將其先進的嵌入式技術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課程體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軟硬件條件幫助學生掌握基于英特爾凌動TM嵌入式平臺的研發技能,為培養出具有競爭實力、掌握先進技術、滿足時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2.3 實施創新工程,鼓勵參與競賽
1)推行創新性實驗項目,實行創新能力學分制度。
鼓勵學生進實驗室,盡早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設立本科生創新計劃項目,以立項并給予經費支持的形式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這些措施可以為各類學科競賽奠定廣泛的基礎。教師應鼓勵有一定實踐和項目經驗的學生自發組團,參與各類省級、國家級創新項目,在學生之間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在項目的帶動下促進學生提升整體能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2010年起將創新能力學分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推出《創新能力學分實施細則》。本科生參加院系及校級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活動,包括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發明創造、學科競賽、撰寫學術論文等,若取得標志性的科技成果、獲得各類資格等級證書或競賽獎勵,均可得到一定的創新能力學分。
2)構建各類競賽體系,引導激勵多管齊下。
作為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科技競賽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競賽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以科技競賽為抓手,建立各種競賽組織、集訓、選拔的長效機制,開設與競賽配套的全校性任選課,組建ACM協會、電腦硬件協會,擴大競賽的影響面,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帶動整個專業人才培養良性發展。
根據各項競賽激勵政策,對獲得國家和省級各類學科競賽等級的學生給予成績、學分和物質3種獎勵,對指導教師給予績效獎勵和課時補貼,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熱情,在全院范圍內形成師生共同備戰、積極參賽的良好氛圍。
2.4 嚴把教學環節,保障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管理是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引入IS0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借鑒其過程化管理、按要素評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計算機專業教學質量控制和保障體系,形成了組織機構健全、職責分工明確、教學目標清晰、考核手段健全、過程管理嚴格、檔案記錄詳實、定期總結講評的專業管理模式,實現了教學管理從經驗型向科學化的轉變。
1)教學質量環節控制。
教學質量環節控制通過3個方面實現:制訂嚴格的教學質量標準,如開課制度、新教師培養制度、教學事故認定制度等,每門課程均按照課程大綱規定作業批改量、自學課時數、答疑次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和考核;每門課程的考試成績按照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終成績綜合給出;期末由教師上交學生成績冊、課程小結表和試卷分析表并由教務部門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學質量過程控制。
除了教務處的相關規定外,作為過程控制的相關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設立教學督察與指導制度,按課程領域對所有課程進行動態跟蹤,在新教師的崗前培訓、課程組教學研討、專業班主任配備等方面均有相關的教學管理文件。在畢業設計從開題到答辯結束的全過程,學院學術委員會均參與指導、審核、檢查,指導教師負責每個學生的畢業設計整體質量,各答辯小組負責論文評閱、系統驗收和演講答辯打分,保證畢業調設計質量。
3)教學評估檢查控制。
通過社會評價、教師之間互評、督導小組不定期檢查、學評教4個方面綜合展開,多方面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體現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則。
4)質量信息反饋控制。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定期調查學生、家長以及用人單位對學院教學工作的滿意度,尤其對于用人單位,學院通常會請企業對畢業生進行評價并給出建議,然后采用一些企業提出的培養方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依據創新教育的理念大膽探索,扎實推進計算機專業“DIY”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廣、影響力大,已經輻射到全省眾多高校,起到了顯著的示范作用。計算機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是國家級10個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之一;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現又成為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程項目;計算機組成原理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
(2)學生在ACM程序設計、電子設計、數學建模、智能汽車等各類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2011年院代表隊成功進入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全球總決賽,與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國際一流學校的學生同場競技,并且憑借全場最快解出E題的優異表現獲得UPE單項獎;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選賽(第34屆、35屆)中獲得各類獎項72個;在2009年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中獲得4項二等獎;2010年英特爾杯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系統專題邀請賽中獲得3項全國二等獎: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屆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中獲得1項二等獎;在2010年浙江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3項二等獎;在2011年全國大學生“挑 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3項個國三等獎,17項省級獎;省新苗計劃立項10項
(3)畢業生具有扎實肯干的工作作風和持續創新的能力,就業率連年達到97%以上。畢業生被眾多知名IT企業錄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網易、騰訊、華為、華三、思科、網訊等,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50強”稱號
4 結語
又是一年畢業時,中國各專業院校畢業生經歷藝術學習的四載或五載花開花落,又一次迎來了碩果累累的七月。七月前的半年奮斗與打拼,各高校的雕塑畢業生們經歷過智慧與技術的碰撞與磨合,終于在如火如茶的畢業季,拿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那些激情與汗水也使2012年的中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的到來顯得格外的厚實而不負眾望。
在今年的優秀作品展的展廳里,我們看到的來自全國各大美院以及綜合類院校的雕塑系部或專業的優秀作品。除熟知的美院,我們也看到了來自不同地區的綜合類院校的風格和氣質,越來越多的非美院院校的雕塑作品都日漸成熟,很有想法,他們帶來了和美院作品不太一樣的思路,這在近些年的雕塑類專業里是非??上驳囊粋€現象。例如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江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西南大學,武夷學院等。各個學院都極具特色,表現出不一樣的教學設置所產生的不同的藝術成就。尤其是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畢業生的作品,體現出了很不一樣的國際風范,其公共藝術的表達概念還是非常灑脫的。這與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國際化的教學設置也有很大關系;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學院的雕塑作品極具地方主民族文化特色,沒有太多的浮夸的東西,堅守那種渾厚的表現手法,對自身的文化很有堅持,很含蓄很穩重地表達了他們內蒙古人的內心精神。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里,文化的豐富與人自身的越來越強烈的表達欲望,注定了當代藝術的表達形式的豐富性會與日俱增。這種豐富與多元,尤其在年輕的藝術學生身上能感受到,他們對于這個新時代的感受是新鮮的,觸感是敏銳的,每一年的雕塑專業畢業生的作品里,總能讓我們感受到新的,特別生動的感情,那些單純與如初生般的敏銳,總是能吸引與觸動我們。在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中,就有很多讓我們得到很多啟發與靈感的新鮮血液,讓我們也能從這些作品中從另一個方面去審視我們現有的雕塑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成果就是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探索,今年的作品里,中國美術學院的作品整體給人一種非常成熟而自然的藝術思考,很多的作品已經呈現出由表像而逐漸回復自然的感覺,如廖武森的《風景》,作品具有很強的畫面感,細膩的感情從眾多分散的點匯聚,看似雜亂卻有著無窮生命力的自然物交織錯落,有一種深邃的物像,透露著一種微妙的感情。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每年所呈現出來的作品都會給人很多驚喜,其表達方式與思維方式都會讓人耳目一新,從往昔的公共藝術的雕塑畢業生作品里我們就看到了很多非常有思考有深度的作品,今年的作品較往年一脈相承,也出現了不少的亮點。阮懷俊的《舟系列》,作品的感覺比較好,對形制的把握與拿捏還比較到位,一些含蓄而寧靜的思考在里面,木上做水,讓人很能體會到水中載木的關系,呈現出一種自然哲學在里面,而這種思考十分巧妙;近來的藝術作品里,用紙為材料來做雕塑作品與裝置作品的藝術家很多,但一種材料,在不同人的思考下不同人的運用中的狀態也是不同的,今年也有不少作品運用到了這樣一種有溫度的材料,看到張林作品《樹》的時候,著實為之贊嘆了一下,作者用日常報紙與雜志紙張稍做處理,翻制了七根原木大小的樹干懸至空中,感覺還是蠻有視覺沖擊力的,未經過度處理的紙漿上還保留著印刷品的痕跡,有著很濃烈的人類商品的印跡,這種細節很容易就讓人們感覺到熟悉而為之動容,借他山之木,以修其身,卻因過度的濫用而漸漸讓人們喪失了對自然的感恩,其身修為如何尚且不管,可這大自然的恩情卻怕是有點辜負了。作品《渡》也是一件非常有創造力的作品,作者將本來完整的佛像拆散成零件,用這些零件去拼裝了一條似像非像的船,一種解構與建構的方式,去完成其宗教意旨所帶給人的念想,作者用一種獨特的物化的方式去解構了某種形而上的意識,表達了他所理解的慈悲為懷,渡化生靈的意義。今年的雕塑作品中木雕的成份還蠻多的,年輕藝術家們用木質材料做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張升華同學的作品《建·拆——尚存的記憶》,將傳統的木制古樓貫穿包圍在重重建筑結構之中,那些建構的框架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我們也十分熟悉的經歷與回憶,那就是一種建設中的狀態,作品用古建筑的記憶來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時代的浮躁狀態,也是很巧妙的,往日的古樓的寧靜,哪里能保持寧靜,浮躁的現代城市,早已將我們城市里熟悉的東西拆來建去到面目全非,只有記憶在心中,卻還是模糊一片,只嘆息那片寧靜了。湖北美術學院的滕勇同學的《木中樹》,也是運用了木質材料,他用了整根樹干制作了這個作品,作品原來是一根火車軌道枕木,枕木的內核是一根非常完整的樹干在里面支撐著,枕木本身的那種人工痕跡很重,已經被制作成了一塊細長的長方體,上部剝離了木頭后露出中間樹干的原始形態的感覺,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驚喜,那種驚喜就像是重新看到了生命一樣,人的那種對于本質形態的內心的渴望被激發出來,這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作品了,簡潔而自然。還有作品《深林之外》和《竹日》都很好。不少雕塑作品的題材也很吸引人,如《生化武器》與《戰爭的預演》,這些作品讓我意識到年輕一代人對于未來的焦慮感,他們關注自然,表達出正在崛起的生物科技及一系列人工智能開發對人類賴以生息的大自然的嚴酷摧毀,所導致的人們與自然界原本相濡以沫的密切聯系徹底分離,其作品的思考還是很有前瞻的。張浩的《如果》展出了一大片如詩一般的浮雕,純粹的白色與筆觸的表達,清新而富有意境,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了不一般的細膩與生動,看到還有同學保持著這樣的一種詳和,以及用浮雕來表達心靈的純粹,真的感覺到很難得。
總的來說,這次的雕塑專業優秀畢業生作品展是非常不錯的,展出了各大院校的雕塑專業的風采。不同的文化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優秀藝術人才,這對于我們都是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的,同時也讓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平臺里有了很全面的交流,藝術不需要統一的步調,我們生于這個多變的現實,需要通過交互式的學習去完善自身。通過這樣的展覽,相信中國的雕塑藝術從業者與教育者都能得到啟發,看到更美好的未來。
關鍵詞:數字媒體;專業建設;創建
一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發展現狀研究
2012年,國家教委于對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第四次修訂,比較大的變動就是將藝術學門類從文學門類下分離出來,新增作為一級學科,并且新增了設計學二級門類,將設計學門類下的藝術設計專業重新細分為了具體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等專業。數字媒體專業從特色專業變為普通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的擴大、分化足見設計類專業的“繁榮”和國家高等教育對設計的重視。但是,專業的迅速膨脹使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1)師生比大大超標
教育部要求這類專業的師生比應在1:11 以內,而現在普遍數倍于這個比例。有些學校已超過1:40。這對這個新型專業的長遠規劃和合理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礙作用。
(2)師資隊伍缺乏
由于本專業在國內開設只有十余年,教師培養嚴重不足,再加上知識更新換代也非???,導致合格的教師非常少,有很多高校是從純美術或者純工科領域轉行過來的,對數字媒體藝術缺乏系統的專業了解和實踐經驗,有的缺少理論經驗,目前在高校開辦的幾百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相當一部分沒有教授級的學科帶頭人,有的連一個副教授都沒有。
(3)課程體系各成一派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剛剛起步,發展思路不明確,課程缺少針對性和系統性。主干課程、選修課程布局不合理,課程名目繁多,內涵、目標不明確。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執行過程中,教師隨意性大,內容遺漏、交叉現象頻繁,無法與前期課程、后續課程較好地銜接。正像北京郵電大學楊義先教授所講,我們正處在“照貓畫虎”的階段,甚至還存在“無貓町照”的尷尬。各院校在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很多高校都是根據自己的學校特色設置課程體系,比如清華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城市學院等美術方面強勢的專業,是以美術為核心招生。北京電影學院依托于影視為基礎招生,而像這個傳媒大學,電視行業的院校里面也有這樣的專業。
(4)理論和教材建設跟不上學科建設的需要
理論建設亟待加強,清華大學楊教授認為:一個學科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撐,就不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比起其他學科,藝術設計學科在理論建設方面一直比較薄弱。數字媒體的理論建設就更加需要強化,在以實踐和應用為主的學科和社會大環境下,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視,發表的高質量論文少之又少。目前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尚不統一,就更談不上教材的完善和權威性。能不能建立起一個源于數字媒體藝術實踐的理論體系和課程體系,并反過來指導設計的創作實踐和教學實踐,對于這一學科的命運將有重大影響。
(5)實驗室建設不到位
在教育部幾次教學檢查評估中,實訓教室的建設80%以上不能盡如人意。有的學校讓學生在一個實驗室進行所有的教學實驗,有的學校只有一個電腦機房,有的學校借口在工廠有實習基地不再建實訓教室。然而,對于藝術設計這類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缺少幾乎每天都要用的實訓教室,教學質量根本無法保證。工廠要完成生產任務,學生短期實習可以,但讓學生經常占著設備進行基礎訓練,或頻繁用于作業性的設計制作是不可能的。
(6)正在為數字媒體專業建設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
雖然有很多的現狀讓我們隊這個專業憂心忡忡,但我們也應看到:有很多的專家和學者以及單位正在為數字媒體專業建設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為更好的探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辦學規律,2010年12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數字內容安全專業委員會,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聯盟在北京舉辦了“第四屆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研討會”,就專業建設人才規范、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借鑒國外數字媒體專業的辦學經驗和辦學理念,探索性的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議。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專業在不久的將來會愈加成熟和完善,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 我校創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建設要素
本著專業建設應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研究、邊改革、邊實踐、邊出成果的思路。如何結合我校自身的辦學特點,以及已有辦學資源,探索一條適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又能滿足自身辦學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在新建數字媒體專業是考慮的問題。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針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試著從課程體系建設、理論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幾個要素來進行研究,提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建設的一些理念。為我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指導。
(1)課程體系建設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體系認識不清、專業方向設置泛化、課程設置拼盤化是目前的現狀。在課程設置方面,特別是實踐課程設置方面,需要及時的更新換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創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得以實施的保證。根據數字媒體專業的特點,我把課程體系分為通識類課程和專業課程兩類:專業課程又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專業實踐和專業選修課;這些課程從基礎到專業、從專業到方向,循序漸進,層層遞進,遵循著學習知識的客觀規律,有利于專業學習的進度和效率。
在課程設置方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要堅持應用為本,培養“適用”人才。在課程方向上優化設置: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慮學校的實際。例如北京印刷學院、西安理工大學印包學院把出版印刷作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把影視制作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向,充分發揮各學校的優勢資源,為優化人才培養服務。優化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的設計,應強調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內容交叉與重復。根據我校的專業實力,可把方向定位動畫設計、交互設計、數字藝術設計幾個方向。
(2)理論建設
張道一先生首將藝術理論分為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技法性理論(技法的歸納和系統化);創造性理論(創作方法的總結和提煉);原理性理論(共性和規律的總結和提煉)。當然,理論是對實踐的總結和提高,歷史是對前人實踐的總結。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實踐是該學科建設的基礎。要加強理論建設,就必須加強學術交流,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是一個開放的專業,它的本質就是創新。這就要求在建設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學術交流,為專業補充新的血液。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交流與合作,教師將學術前沿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信息應用于教學實踐,能夠促進教師教育觀念和思維模式的變革,對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將有極大的啟發作用。如定期舉辦學術報告等,啟迪教師的學術思想,激勵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促進學科的交叉發展,創立新的學科領域打下基礎。
(3)實驗室建設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實際的操作中才能進行??筛鶕底置襟w專業的專業特色,建設不同需求的特色實驗室,滿足數字媒體技術不同方向的需求。1)數字媒體工作站實驗平臺:主要承擔多媒體技術、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動畫基礎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多媒體游戲開發、網頁制作及網站設計建設等專業課程的實驗任務。2)動漫和影視后期制作實驗平臺:主要承擔二維和三維動畫設計和制作、數字視頻和音頻編輯、數字視頻刻錄技術。3)數字影像采集實驗平臺:主要承擔專業攝影與攝像,專業實習,專業影像采集等實驗任務應完善藝術設計專業圖書館與資料室建設,逐年增加專業所需的各類圖書資料,包括工具書、教學參考書、教材、專著、國內外有關藝術設計類專業期刊等各類教學資料、聲像光盤等。圖書館與閱覽室分類管理,有效發揮專業教學中資料的輔導作用。
(4)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各高校多媒體專業的師資隊伍,一般都是從各專業嫁接和衍生出來的,如一些計算機、新聞、廣告等相關專業的教師半路出家。因此,辦好多媒體專業當務之急就是要以靈活多樣的方式盡快培養出該類專業教育所需要的復合型教師。筆者分別從學科帶頭人,師資梯隊、項目成果幾方面建設方向做論述。
1)專業帶頭人
分為專業學術帶頭人和專業建設帶頭人。專業學術帶頭人即我們我說的大師,清華老校長梅貽琦也多次強調了大師之于大學的極端重要性“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實乃大師之謂也。只有大師級資格的學者才能建設大師級的專業,因此,要創造條件,想盡一切辦法,使本專業的名師盡快脫穎而出。因為專業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教學、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門協調等多方面的內容,這里就存在如何處理好學術權利與行政權利的關系問題。就需要專業建設帶頭人的存在。專業帶頭人是專業建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是高校師資隊伍中的骨干與核心。一個專業如果沒有專業帶頭人,這個專業在社會上很難被承認。
2)師資梯隊建設
專業師資梯隊建設首先是要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都較合理的學術隊伍,如此,才能開展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活動。
3)項目成果
項目成果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實體項目成果、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計劃地選擇若干領域的課題進行研究,做好產、學、研結合工作,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使學校辦學之路愈走愈寬。促進相關專業建設的良性循環。除了項目成果之外還有教學成果。師資梯隊應該齊心協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課程建設;完成優秀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的發表;取得專業實踐的獲獎項目。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就更應該腳踏實地、增強實力、勇于創新,不斷出新成果。
參考文獻
[1] 許建龍.淺析數字媒體專業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
[2] 賀楠,梁玉清.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1,(16).
[3] 楊哲.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1,(8).
[4] 葉福軍潘瑞芳.淺談我國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建設狀況[J].新聞界,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