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1:05: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農業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食品已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許多學者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二十一世紀我國農業發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是綠色農業。目前,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我國迎接國際挑戰的戰略舉措。
青海是資源大省,也是生態大省。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農業資源不僅為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也為發展綠色農業奠定了基礎。以綠色理念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是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經濟效益的“雙贏”選擇。而科學選擇青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將青海農業劣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形成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最優選擇和有效途徑,更是保護“三江源”生態安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
特色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發達國家。適時,世界各地掀起了開發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農業的熱潮,荷蘭的設施農業、日本的農業公園、美國的生物農場、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等都以不同的發展模式脫穎而出。在這些模式中,各國更是從自身農業資源出發,將發展農業與保護環境有機結合,采取多種措施使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保持平衡。例如,在德國,其農業的戰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賦予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功能。特別是近年來,德國把有機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積極實施“綠色生態”農業計劃,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化學合成的生長調節劑、轉基因技術;限制單位面積畜禽飼養數量;實現飼料因地制宜,自給自足;每年7%的耕地休閑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環境;采取建立國家森林公園、農業自然保護區及雜草保護區等措施,來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在我國,特色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一般認為特色農業包括示范農業、設施農業、訂單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等。其模式可以從生產要素、區域化、產業化三個角度加以分類:按生產要素分,有特色產品、景觀農業、區位農業、工程農業、示范農業、循環農業6種發展模式;按區域化分類,可分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型、企業帶動型、市場主導型、區域經濟發展型、技術帶動型5種發展模式;按產業化分類,可分為帶動模式、主導模式、協會支撐模式、結合模式4種。
國內外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告訴我們,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資源優勢,發揮產業效應,實現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青海的特色農業不可能復制任何一種典型的、完全的發展模式,更不能像美國那樣一些農業經濟發達、金融資本雄厚、科技和現代化水平高的國家一樣發展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機械化農業和畜牧業。青海地廣人稀,農村人口眾多,但文化程度普遍較全國低,農產品經營分散,農業基礎設施、科技含量、市場發育、經濟效益都很低,特色農產品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材料、加工初級產品為主,良好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甚至“拿著金子當銅賣”。同時,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條件及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使特色農產品不可能只注重規模開發或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產業化、機械化發展,而應結合實際,各取其優,走特色發展之路。
二、特色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以青海為例
1.青海特色農業發展概況
特色農業給各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青海,其獨具特色的地域、氣候等條件,造就了豐富的農業資源,也為發展特色農業奠定了基礎。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和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有廣闊的天然草場,據統計,可利用的草地面積3162.3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3.8%,草質優良,為特色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余種,僅木本、草本、藤本、真菌、地衣等植物蔬菜就有700多種,且大多處于野生狀態,農業生物資源具有貯藏豐富、種類多、用途廣、綠色、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此外,青海的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有著名的青海湖,藏傳佛教著名寺院塔爾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獨特旅游區。這些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為青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多樣的物種資源、人文環境和基礎條件。
依據特有的自然和生物優勢,青海立足特色,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為核心,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并克服耕地面積小,質量差,草地退化嚴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據青海省農牧廳統計,2009年,青海在確保薯類、油料、豆類等傳統經濟作物產量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根據市場變化擴大了優勢作物種植,使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8萬畝,比上年增加7.1萬畝,蔬菜總產達到122萬噸,新增17萬噸,果品面積達到13.4萬畝,比上年增加3.36萬畝,果品總產達到2500萬公斤,新增200萬公斤;花卉面積達到7500畝,比上年增加500畝;中藏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8.7萬畝,比上年增加9.15萬畝。經濟作物的發展,使農牧民新增收入25700萬元,人均增收70元。
為發揮優勢農產品效益,青海初步建成了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百萬畝優質油菜、百萬畝優質馬鈴薯和12個國家級糧油高產示范縣,建立優質蠶豆出口基地35萬畝,新建沙棘基地4.5萬畝、枸杞基地2萬畝。另有中藏藥生產基地、特色果品、花卉等生產基地,正逐步成為青海省部分地區特色經濟的又一增長點。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形成648個“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其中,從事種植業的448個村、養殖業的106個村、非農產業94個村,特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76.6%。
2.主要模式
青海深居內陸,地廣人稀,日照時間長,光合有效輻射強度大,加之獨特的冷涼氣候和地域特征,使青海農產品具有天然的綠色、無污染特性及有效養分含量高等優良品質。同時,高海拔、強紫外線、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又使青海成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這些有利的基礎和條件,使青海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具有了很強的優勢。根據青海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因素,綜合青海近年來特色農業發展實踐,從發展結構的角度將青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產業帶動型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以“公司+農戶”的形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業基地為基礎,綠色生產為手段,加工轉化為龍頭,效益農業為目標,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即公司與農戶之間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穩定的供銷關系的經營模式。
青海蜂產品生產企業和青海文元養殖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門源縣三福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大多采用了這一模式。該模式較為廣泛的被認同和使用,是因為這一經營模式不但能夠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還通過合同的方式實現了分工合作:公司幫助農戶收集市場信息,提供技術指導,農戶向公司提供農產品 ,公司又通過規?;蛯I化生產經營,將農產品原料或加工后的農產品推向市場,實現了訂單農業,減少了農民的交易成本和交易的風險,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是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圍繞種植基地,生產一項或多項產品,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形成之前只有少數農戶開始選擇具有地方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進行生產和經營,因其投資小、見效快、適合農戶種植等特點,通過周邊擴散使其他農戶逐漸接受,從而使種植規模擴大,形成基地,產品交由相關公司加工銷售;或由農業生產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投資建成基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有了公司的帶動,農戶不再為生產出的農產品愁銷路,而且公司還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既保證了生產的數量和質量,也促進了公司和農民收益的增加。青海61家省級以上的重點龍頭企業和這其中的1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大多采用了這一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訂單農業等方式來帶動農戶和企業的“雙贏”。這一模式成為當前青海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模式。
目前,青海除了利用這一模式發展青稞、油菜、馬鈴薯、牛羊肉等特色農產品外,還利用東部地區、西部柴達木盆地優良的光、熱、土資源發展特色沙棘、枸杞產業,已形成“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業產業發展。據青海省農牧廳統計,2005年以來,結合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青海省林業部門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大力扶持清華博眾、柴達木高科技藥業、康普德等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積極發展沙棘基地、枸杞基地,至2009年建成沙棘基地26.8萬畝、枸杞基地14萬畝,對改善和治理荒漠化土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生態效益明顯。
該模式有利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濟,同時也能減低農戶的市場風險,推廣農業科技,增加農牧民收入。但由于雙方協作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所以公司和農戶存在市場、誠信、勞動成本等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
第二、“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依托,農民通過以實物、土地使用權、專業技術、產品等折股入會,發展現代農業,這是保護農民經濟利益的有效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發揮了區域資源優勢,另一方面通過農民自愿組建、自愿加入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組織化程度。
隨著青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經營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涵蓋了種植業、畜牧業、農機服務、土地流轉集中耕作等領域。截止2009年底,全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890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占36.3 %;從事畜牧業的占48.9%;從事花卉、苗木等林業的占3.6%;從事技術、銷售、農機、土地流轉等服務類的占5.5 %;從事漁業、手工業等其他的占5.7%。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員、協會會員達到11.8萬人,參與聯合經營和合作經營的農牧戶34萬戶,占全省農牧戶的40%。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加快了青海特色產業發展的進程,涌現出了一批以“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鄉村為背景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如樂都縣雨潤、高店兩鎮,以大蒜種植基地為主的富民大蒜專業合作社;碾伯、高廟兩鎮,以辣椒、黃瓜種植基地為主的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互助縣八眉豬養殖、化隆和循化縣的牛羊育肥等都采用了“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
這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青海應用比較廣泛,成本較低,形式靈活,管理更直接,容易激發農戶積極性,方便形成“農超對接”等低成本運行方式。但目前青海這類模式中存在融資困難、管理制度不健全、組織設計松散、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有限、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今后需在資金、技術、人才、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第三、“專業市場+農戶”模式
這類模式是以專業市場,如花卉、蔬菜、觀光體閑等為依托,農戶產地生產緊隨市場需求,并以市場為核心逐漸向周邊輻射,形成以專業市場為核心的生產經營模式。專業市場的參與者有生產專業戶,運銷專業戶等。農戶根據市場需求或與各購銷專業戶的協議安排生產,使信息傳遞更加迅速,較好地解決了生產對市場的適應問題。
青海發展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以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鄉結合部建立農產品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通過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直接溝通,使農戶與專業市場之間通過產品這一紐帶形成一種相互連接、相互依賴、互為發展、互惠互利的產業化組織關系,廣泛帶動周邊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形成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帶。如青海實施的黃河、湟水流域特色農牧業“百里長廊”建設,使海東和西寧周邊蔬菜、肉蛋奶、花卉、藥材等種養植產業與市場直接對接,建立起了專業市場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再如:樂都縣興農農產品產銷協會,開展農產品訂單生產、加工、儲藏、運銷和科技培訓、實用技術推廣等業務,在縣內建立了84個基層購銷服務點,與北京華聯、西寧大百、寧食集團、華潤萬家超市等多家超市實現“農超對接”,使生產的產品直接對應供應的專業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特色農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和競爭力的提高。但這一模式中專業市場的規范管理、農戶與專業市場之間的信息溝通、“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的互惠互利機制的形成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和加強。
②旅游文化型模式
旅游文化型發展模式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利用區域內特有的自然和特色農業優勢,經過規劃和建設,集賞花、垂釣、采摘、餐飲、健身、寵物樂園等設施與活動于一體,形成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乃至教育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7]。
青海旅游文化型模式既融合了當地獨特、自然的農業資源,還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內容。青海是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奇特的山水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眾多的人文景觀,也為旅游、觀光增添了文化內涵。青海通過當地獨特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和特色農業資源發展旅游業,既吸引游客,又增加了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如貴德縣的“梨花節”、民和縣的“桃花節”、門源縣的“油菜花節”,還有各地特色“農家樂”等,就是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和民俗風情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農業旅游模式。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農牧業科技含量,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青海各地還建設了集科研、展示、示范、推廣、培訓、農產品加工、觀光為一體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成為以特色農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又一新型模式。
青海發展這一模式的優勢是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發展與休閑旅游的結合,增加了農業的附加值。缺點是,就目前而言,投資主體有限,難以深化綜合優勢,缺乏將農業項目、娛樂活動、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達到優勢組合的最佳效應,且發展規模較小,品牌特色不鮮明,模仿度高,難以彰顯核心競爭力。
③設施農業模式
設施農業模式是通過采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人為地創造出相對可控制的動、植物生長環境,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促進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農業生產依賴自然環境的一種新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
近幾年,青海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積極發展日光節能溫室,初步形成了以川水地區為主,由西寧周邊地區向州縣,由川水地區向淺腦山,由農區向牧區的溫室產業帶。甚至在海拔4200米的玉樹州曲麻萊縣種植溫室細菜,開創了在高海拔地區設施農業建設的先河。設施農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了市場蔬菜的供給,也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該模式的優勢是利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擺脫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缺點是需要的資金量大,技術性要求高,投資主體有限,對目前青海大多數地區而言,只能更多的依靠政府扶持發展設施農業。
三、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的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走綠色農業的發展模式,我國特色農業必然也要朝這個方向發展。青海是資源大省,更是生態大省,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依據青海特有的農業資源和環境優勢,青海特色農業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必將朝著生態保護型的綠色農業方向發展,以綠色理念實現特色農業的現代化,實現青海省委書記強衛所說的“把保護生態與發展農牧業優勢統一起來,走綠色生態農牧業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生態改善和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雙贏’。”
在我國各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同樣重要。農業經濟的發展既要走特色發展之路,更要把提高農民收入、建設小康農村同保護環境、建設綠色農業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經濟的“雙贏”發展、可持續發展。而綠色農業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因此,包括青海在內的我國特色農業的理想發展模式應該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綠色生態型發展模式。
國內外和省內外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將農戶、基地、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等主體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其組織化、產業化、規?;l展,才能實現這一產業的高效運轉。而通過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可以促成農牧業在產業化發展中實施綠色發展的聯結機制,使特色農產品在生產層面上,由小型規?;r戶家庭生產經營為基礎,建立起標準化生產基地;在生產服務方面,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綠色技術和信息推廣為主導;在產業運作方面,以 “公司+合作社+基地”為系統,將產品開發、信息溝通等結為一體,設立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組成高效運行的組織結構,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和良性循環發展機制。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綠色生態型發展模式,有利于提高特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效益。因此,建立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種、養、加”平面結合和“產、供、銷”垂直結合的綠色生態經濟系統, 有利于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聯合, 充分發揮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帶動的作用,以達到資源有效與節約利用、生態環境得以保護與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農村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實施對策
1.系統化建設
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發展特色農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從標準化建設、組織化建設、產業化建設做起,把生態建設、農村小康建設納入這一系統建設工程中進行整體化運作,以農地制度改革和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運行、健全產業化經營體系為途徑,全面實施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強化監督綠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系統開展以無公害農產品為基礎、綠色食品為中端、有機食品為高端的綠色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銷售。
2.市場化運營
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要按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需求,適應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市場競爭的省際化、國際化。堅持企業自主創新與政府引導、支持相結合,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做大做強農業資源型企業,使資源優勢通過市場轉化成經濟優勢,造福農牧民,造福消費者。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開發方向上,應以產品的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為手段,明確目標市場,培育核心競爭力,提高市場的認知度,要注重以品牌建設促市場效益,實現“產業品牌化、品牌產業化”發展格局,盡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牧業產業群和產品品牌。
3.區域化布局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生產基礎、市場環境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突出區域特色,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藥則藥,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較為完善的技術、信息、資本交流平臺,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其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科學、合理的區域布局。
4.產業化經營
目前,農業經濟已進入后農業產業化時代,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為主導,更注重產業鏈條的嚴謹性和價值的創造性。要運用先進的經營理念,培育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和手段,形成市場連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格局。特別是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緊緊依托和圍繞優勢資源及其特色產業,突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龍頭企業、能人大戶、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網絡化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允許行業協會、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和其他多種形式發展,鼓勵開展技術、勞動和資本的合作,以創辦服務實體為主,提高合作社的服務能力,使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標準生產、商標注冊、品牌培育等方面發揮主體作用,形成產前、產中、產后有機結合的產業服務鏈條。
參考文獻:
[1]李曉俐. 德國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及其啟示[J].北京:世界農業,2009(6):41-43
[2]金蓮,王永平,劉希磊.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11): 6070-6072
[3]鄒曉娟.“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探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12):34
[4]孫國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J].上海農村經濟,2008(12):22
[5]劉寧俠,張云玲.我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壯大[N].青海日報,2010-2-24(6)
[6]曹建勛,吳曉杰,張理廷.海東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路勁與模式探析[J].青海金融,2010(3):17-21
[7]彭新宇,金發忠.論特色農業的理論內涵及發展模式[J].湖湘論壇,2006(5):65-66
積極鼓勵農民購買使用油耗低、排放少、效率高的農業機械,大力倡導綠色農機,助推綠色環?,F代農業大市建設,推進農機作業節能減排,發展綠色農機是農機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1.1宣傳發動綠色農機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刊登播放綠色農機知識、農機使用新技術以及發展和使用綠色農機的重大意義,結合發放農機購置補貼、科技下鄉等活動,通過發放明白紙、召開現場會等方式,進一步宣傳發動,讓農民增強使用“綠色農機”的意識,引導農民購買質優價廉、性能優良的名優農機產品,逐漸淘汰高油耗、低效率、高污染、高噪音的農機具,大力推行“綠色農機”生產方式,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將新技術、新機具自覺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1.2推廣催動綠色農機發展
根據《張掖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市農機局積極捕捉綠色農機信息,轉變發展理念,制定了《張掖市綠色農機發展實施意見》,通過農機使用技術進課堂、進村社、入田間等形式,引導農民購買節能環保、安全可靠、技術成熟的農機具。長期聘請農機生產廠家技術骨干進行授課,使廣大農機手熟練掌握新技術、新機具的使用方法、結構原理、機械保養與維修、故障排除等技能,真正將一些低油耗、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技術新機具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充分調動廣大農機手使用綠色農機的熱情。
1.3典型帶動綠色農機發展
在工作中重點建示范點,抓農機示范鄉鎮、示范村及示范戶的建設工作,用現場示范做給群眾看,帶著機手干,形成了爭取項目現場示范機具推廣的推廣模式,每年我們重點在54個農機技術集成示范點,現場宣傳、示范,大力促進了農民的辦點積極性。并且每年都有各級農機部門或農機大戶牽頭組隊,有計劃、有組織的外出作業,既發展了農機作業隊、農機協會等松散型、季節性的合作經濟組織,又壯大了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的經濟實力。
1.4政策扶持綠色農機發展
農機推廣工作離不開政府行為,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只有領導重視、政策啟動,才能使推廣工作順利開展。近年來,我市連續爭取實施了金張掖制種玉米和保護性耕作多項等發展規劃。
1.5監查保障綠色農機發展
保障農業機械安全高效投入農業生產,保持農業機械良好的技術狀態,是發展綠色農機的有效措施。一是積極推進科學的技術鑒定和檢測技術,采取農機、工商部門通過聯合執法的形式,對全市無證經營、制售假冒偽劣農機產品等坑農害農違法行為實行重拳出擊,對于典型違法案例進行媒體曝光和警示,確保市場流通機具和維修網點優質運行。二是組織農機監理人員和農機維修技術人員,開展以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為主的大型機械的油耗、技術狀態檢查,及時報廢超期服役、技術狀態差的機具。三是加強對農機具維修保養,讓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旋耕機、播種機等機械均處于良好技術狀態,降低耗油量,減少廢氣排放,高效投入農田作業和道路運輸作業。
2存在的問題
一是裝備結構不合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小多大少的合理局面;二是高科技和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比重低;三是設備更新起步工作滯后,農機具超期服役,工作中能耗大;四是是行業管理水平有待于改進;五是機具重復購置,利用率不高;六是農機使用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高新技術推廣緩慢。
3對今后工作的建議
3.1大力推廣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化技術
全面推廣機械化深松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高效植保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重點推廣節能降耗技術、殘膜撿拾、膜下滴灌技術。
3.2加大設施農業技術集成力度
采用智能化、自動化的作業方式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發展高效節本農業的有效途徑。為此,要不斷加大農機化的創新力度,加強農機化發展前沿技術的考察學習,圍繞綠色農機推廣適應農業規?;?,精準化,設施化發展要求的新技術,新機具,突出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的推廣。
3.3出臺政策加大報廢農機產品的淘汰力度
政府應盡快制定農機報廢標準,出臺操作性強的農機報廢制度,支持農業機械以舊換新,逐步減少和淘汰超期服役、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舊農業機械。重點發展節能、節水、節肥和降低農業成本、保護環境、增加產量的農業機械產品。
3.4加大科研推廣隊伍建設、積極培育農機使用人才
一是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不斷捕捉新信息獲取新知識的科技團隊;二是培養專業知識豐富,能與農民密切接觸、動手操作能力強、解決農民生產實際問題的推廣團隊;三是培養一大批作業能手,維修能手,經營能手、以農機大戶和專業合組織帶頭人為重點,開展農機化使用人才培養,將其培養為新型職業農民。
3.5探索提升農業機械的利用率,避免重復購置
關鍵詞: 農業經濟;綠色;市場
0 引言
不久前,央視《致富經》里的一欄節目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湖南省農民劉鳳秋用5000地養10只雞做實驗,通過給雞進行天然綠色養殖,對雞完全放養,培養出一批肉質緊湊、肉感鮮美的雞,并且將該種方法養殖策略的雞定價為168元/斤,在惠州、廣州等地繁華地段設專賣店出售,生意居然也不錯[1]。這則欄目引起很多人關注,一只雞以這樣的定價,要賣到400元左右,這無疑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由此引起人們對綠色高端農業市場的關注。
1 傳統農業的營銷思想和定位模式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民“靠天吃飯”、“以土為本”的思想也由來已久,在某些地區的人群中甚至根深蒂固。因而會出現報道中的扎堆種植同一種作物或水果的現象[2],導致在當地產品供大于求,結果出售價格甚至抵不過成本,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傳統農業的落后和影響力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1.1 思想觀念上依然固守小農經濟模式,缺乏現代營銷觀念
在我國大多數農村不僅經濟落后,思想觀念小農經濟思想依然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在新農村建設中只顧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觀念和長遠打算;二是生產項目的多樣,如既種糧食,又種經濟作物,生產、生活方面的需要基本上靠自給自足,使他們較少與別的生產者發生交換關系,產生出“萬事不求人”的思想;三是一部分農民形成了“以土為本”過分依附土地的思想;四是小富即安,滿足于現狀,得溫飽便不思進取,缺乏改變現狀的沖動和欲望[3]。
1.2 知識的欠缺導致眼光的狹窄,農民整體素質函待提高
與城市高度發達的信息和知識獲得的便利性相比,農村的教育資源有限,表現在校舍、教學設施等硬件設施差,資源的逐利性導致城市和農村之間在教育的各項資源上的差異越來越大。新的知識、新的信息、新的產品總是在城市廣泛傳播后到了中后期才進入農村市場。這樣也造成了城鄉獲取市場機會的不同。
1.3 農產品價格的不穩定,挫傷了農民積極性
近年來,由于化肥、飼料等的成本不斷增加,導致農民在種植業、養殖業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加之農業耕作期限較長,中間要不斷投入人力勞作,所以農業成本費用近年來不斷得以攀升。但是國家源于社會穩定的需要,一方面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另一方面對農產品終端價格又要保持相對穩定,所以想要大幅增加農產品的終端價格以提高農民種植、養殖的積極性這一策略不可行。加之供求關系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農副業產品(如瓜果、蔬菜等種植)會出現某段時間集中上市,銷路不暢,產品銷售價格不理想,甚至保不住成本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價格的不穩定因素都嚴重地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2 綠色高端農業市場呈現出勃勃商機
隨著新觀念在農村的涌現,高端農業市場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無公害產品、綠色養殖、生態種植、循環模式、網絡營銷等等新形式已開始悄悄步入農民生活,改變了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識。這表現在:
2.1 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增加,導致對農業綠色產品的需求量加大,因而能夠承認綠色產品成本加大的事實,并且從差異化的價格中獲得滿足感。
2.2 農業禮品市場的開拓?!案邫n農產品”+“精美禮品”這兩者概念的融合,開辟了高端農產品銷售的新局面。
2.3 隨著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新一代受教育的農村青年更加注意農產品供求信息的收集,而互聯網為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條件。
2.4 農業產業鏈條的延展,使上游的農產品供應者開始考慮根據下游需要,進行定制性產品生產和服務,甚至將農業與其他產業進行交叉,如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產生的旅游生態農業等模式,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尋求特色生存和經營方式。
3 發展綠色高端農業市場的策略和措施
高端農業是農業價值鏈的頂層,既是時尚精品農業,也是綠色高效農業。農業高端市場在國外的出現就更早一些。近年來我國東南部地區對高端農業市場出現的商機就率先予以重視,如江蘇省就率先投資加緊建設農業標準、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形成現代化高端農業生產區,進行了農業高端市場的大膽嘗試[4],并由于農業高端市場的價格吸引,使農民嘗到了甜頭。那么,發展綠色高端農業市場應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呢?
關鍵詞:綠色農業;農業經濟;支撐條件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017-1
1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1.1 綠色農業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的一種“可承受的經濟”。綠色農業經濟是綠色經濟的一種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以知識經濟為導向,從社會生態條件出發,要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所以,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可以避免過分片面追逐產業經濟增長或單純附和生態農業,能夠使農業產業由經濟總量增長向社會收益增長轉型。
1.2 綠色農業經濟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
綠色農業經濟的生產過程是要遵循一定的農業生態規律,合理開發各種農業資源并使農業生態環境的維持良性發展,在此前提下達到的農業資源可長期循環利用的活動過程。因此,綠色農業生產不等同一般農業物質生產,兩者之間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它由于采用具有清潔、無污染、節約等優勢的綠色農業生產科技,將經濟發展同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的協調在一起,實現了二者高度統一的發展。
1.3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
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綠色農產品在消費、生產過程及消費后對農業生態環境有較少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社會治污中所需投入的資金、技術與人力的力度大大降低,也就是說改善環境的成本降低,從而將綠色農產品的價值提高了很多。因此,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激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2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
2.1 綠色農業生產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撐條件
綠色農業生產在人力、技術與資本的整體水平運動下,可轉化為綠色農產品的能力就是綠色農業生產力。不可否認的是綠色農業生產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綠色農業生產力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大小是其制約程度的表現,而其支撐能力的強弱又體現在人力、技術和資本3個方面:即綠色農業科技含量及技術普及狀況、綠色農業生產者的整體素質、資金投入多少及融資渠道的種類和數量。所以,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綠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前景,它是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除此以外,某單一要素生產能力的大小不能決定整體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同時要將不同要素有機組合、巧妙銜接,以達到效益最優的目標。所以,綠色農業生產力作為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先決條件,應當重視其支撐能力的合理有效改善。
2.2 農業資源承載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撐條件
農業資源承載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想要發展農業就必須強調農業資源的承載力。一定區域范圍內,人均擁有的農業自然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對全社會的當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與發展的支撐能力就是農業資源承載力。一個區域的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承載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滿足當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那么該區域的農業經濟就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一個區域所擁有的農業自然資源數量、種類、質量的高低決定該區域的農業資源承載力的強弱,從而影響其支撐作用和農業的生命力。綠色農業雖然利用綠色科技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它卻只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了農業自然資源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的彈性,并沒有改變農業自然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載力。
2.3 地域環境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支撐條件
地域環境體系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生產區時空分布的特點,生產區的區位條件,生產區的區域差異規律,生產區的地域、地勢、地帶特點,生產區所在地的生態體系、人文環境現狀、生態環境狀況及地區環境容量。綠色農業地域環境體系有助于綠色農業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能揚長避短,掌握綠色農業生產區的區位特點,使根據各種生物所適應的特定環境來發展相應的種植業與養殖業,由此達到綠色農業的高產、高效、優質目標;可以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環境的優劣條件,使綠色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掌控區域環境容量,發現并利用綠色農業生產區所必須遵循的環境臨界點,進而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為了使綠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下去,我們要提高一個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的環境預警屏障,促使綠色農業生產者保持這個生態環境體系的良性循環。所以,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是最為基礎的支撐條件是地域環境。
2.4 智力支持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決策支撐條件
【關鍵詞】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前景
綠色農業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式,是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出現的必然趨勢,是市場需求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創造的產物。對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發展前景進行分析,能夠找到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才能在其今后的發展中做到揚長避短,也就有助于促進綠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
綠色農業經濟以傳統農業經濟為基礎,將市場發展作為導向,以期能夠實現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目的,是可持續額發展戰略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農業生產行業中的具體表現。就目前來說,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目前大部分農業地區還是繼續實行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這就導致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還缺乏集約化與規模化。[1]受到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因此就使得綠色農業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具體有三點:首先,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使得企業用地與房地產用地面積不斷增多,大大減少了耕地使用面積,隨著耕地的流失,導致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其次,市場適應能力不高,雖然我國糧食產量逐漸增加,但這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這是因為農業生產耗費了較高的成本,而產品質量卻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銷售農產品上存在著許多困難。最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為主,造成我國農業用地的質量不斷下降,這也就使得農業生產的成本進一步加大,對綠色農業經濟的集團化、集約化發展十分不利。
二、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前景分析
綠色農業經濟在未來的發展勢必會將產業化的經營與合理的規劃、先進的技術結合在一起,能夠與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加適應。在產業模式上,綠色農業經濟能夠發揮出帶頭的模范作用,將生產、加工、銷售等形成一條產業鏈,綠色農業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將會不斷增強。[2]在技術上,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以環保型、科技型的技術為基礎,通過提高隊伍的技術含量來提高綠色農業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在總體規劃上,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設置布局時以因地制宜原則為指導,使各個區域的優勢與特色能夠體現出來,對可用的農業生產資源做到充分利用,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不斷生產健康、環保、有機的綠色食品,推動綠色農業經濟的穩定長遠發展。
三、推動綠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深入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實現綠色農業經濟的生態環保發展
在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時候,必須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采取循環利用的發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護好農業的生態系統,將農業經濟發展的可用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學布局與統籌規劃,將土地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我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出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領頭作用,結合我國耕地的實際分布情況,制定出合理的綠色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從總體上對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科學設計與規劃,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制定明確的目標,再根據各個區域所擁有的不同資源特色以及生態環境來合理布局綠色農業產業。各級政府要對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向農戶宣傳先進的生產觀念,激發農戶生產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制定優惠扶持政策
在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時,不僅要由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與生產技術來支撐,同時還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國要對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投入更多的資金,同時還要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制定出在信貸、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過政策的扶持作用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穩定、寬松的發展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與人們的生活而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要從政策、觀念、技術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其實現又好又快的穩定發展,從而為我國的綜合發展做出更大貢獻。[4]
【參考文獻】
[1]高永強.關于綠色農業經濟支撐條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0,08:17.
[2]陳露,江禹奉,覃蘭秋,程偉東,周錦國,譚賢杰.加快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10:6189-6191+6194.
[3]胡雪萍,董紅濤.構建綠色農業投融資機制須破解的難題及路徑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6:152-158.
關鍵詞:綠色生態;農業新模式
在農業發展新時期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種既能保證農產品產量,又能維護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并且具有科學標準體系的農業發展新模式來推動農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既十分迫切,又十分艱巨。
1我國綠色生態農業觀念提出的背景
我國綠色生態農業理念之所以被提出,其社會背景有以下兩方面:
1.1我國農業發展處于停滯不前的時期。我國人多地少,合理有效利用農業資源顯得非常迫切。改革開放以來,使得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為了增加農業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由于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農業資源的利用也非常的不合理,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應注重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打破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發展方向,開辟農業發展的新途徑。
1.2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傳統農業由于受到化肥農藥的污染,使得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性受到嚴重威脅。新提出的綠色生態農業,可以生產出安全可靠的綠色食品,有效的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讓綠色生態農業這一嶄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迅速地落地生根,積極的推廣、傳播,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全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
2綠色生態農業模式的特點
綠色生態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以下兩個特點:
2.1注重資源的節約,提倡循環利用。綠色生態農業積極倡導使用生產和生活上的廢棄物,不提倡使用化學物質,但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學物質,這就要求人們對生產和生活用品進行合理的劃分,從而對其進行合理、科學的利用,不浪費有效的資源。
2.2注重以人為本,確保產品綠色安全。綠色生態農業要求最終產品綠色、安全、營養。雖然根據健康調查,我國現階段居民的營養良好,但由于化肥農藥的使用,食品質量安全風險很大。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升我國國民的整體營養水平,由于其生產工藝的嚴謹,從而也從根本上保證了食品質量的安全。
3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3.1改變目前農業發展的不利局面。我國自實施“三農”政策以來,全面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不可否認,在實際發展進程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的耕地面積雖然相對廣泛,但人均耕地少,農業配套設施不完善;第二,農業耕地中,中高產田較少,很多土地因為工業中的“三廢”等有害物質污染,致使其性質發生改變,不能產糧;第三,大多為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增加糧食產量在短期難以奏效。
3.2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實施綠色農業的過程中,可以確保農產品的整體質量,以此保證提供的產品是綠色的、無害的?,F階段,我國的農產品生產速度極快,但由于施用有機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劑,容易對人們產生諸多潛在威脅。因此,農業發展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中國的人口數量龐大,這就需要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來確保產品的質量。建設綠色生態農業,依據嚴格科學的程序,改變了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從根本上可以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新模式是現階段農業發展模式中的最高形式,綠色農業觀念的提出促使農業發展逐漸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但是,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專家和研究學者們結合當前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發展需求進行不斷的改進,從而實施系統、完備的綠色生態農業,使我國綠色生態農業走上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洪衛.綠色生態農業新模式[J].北京農業,2015(12):336.
傳統的農業機械產品在組成結構和功能上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一旦達到使用年限后,由于部分構件損壞,購買不到合適的配件,沒有做好廢舊和閑置農業機械設備的回收工作,造成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浪費,同時加大了農業機械的環境處置壓力?,F代農業機械的綠色制造有效改善了這一問題,不僅在農業機械生產制造方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能夠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農業機械生產進行規劃,提高農業機械生產的高資源利用率,有效減少資源消耗。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上的應用進一步增強了現代農業機械生產的綠色經濟效應,加強了資源共享,促進了現代農業綠色制造的不斷優化。
2綠色制造在現代農業機械中的發展趨勢
2.1現代農業機械綠色制造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綠色制造在現代農業機械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主要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和綠色制造設計將從多個層面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全球化、社會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產業化等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業機械制造的主要特點。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關于農業機械產品的生產環境指標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加上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業機械綠色制造涉及的各個方面都要進一步完善。另外,綠色集成制造技術和綠色集成制造系統將成為未來農業機械綠色制造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2.2農業機械綠色制造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綠色制造在現代農業機械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優化農業機械制造與資源環境的關系,農業機械的綠色設計和制造方式方法都應當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業機械綠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力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另外,為了進一步優化農業機械制造的資源環境功能,還應當將綠色制造設計和實施與新興產業緊密的結合起來,例如農業機械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服務業、綠色制造軟件產業等等,在豐富和擴展農業機械制造的延伸領域之外,還應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制造的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