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7: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普通地質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普通地質學 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普通地質學”是剛進大學校門的地質專業與地質相關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本、??粕_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如礦物巖石礦床、地球化學、古生物與地層、構造地質、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物理、水文與水資源、珠寶鑒定與營銷、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這門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涉及所有的地學知識?!逼胀ǖ刭|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實驗教學能夠輔助和加深理論教學,了解和掌握常規地質工作方法。由此可見,“普通地質學”的實驗教學是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教學環節,一些含地學專業的高等學校已經認識到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性[1~5]。
筆者根據實驗教學經驗,結合南京大學歷任主講教師的寶貴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對“普通地質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隊伍
“普通地質學”為南京大學地學及相關專業本科必修課程,上課人數較多(150左右),是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選修人數最多的課程,因而專門是成立了“普通地質學”教學小組,教學小組由主講教師擔任組長,小組成員(助手)為兩名教師和1~2名研究生。教學小組在實驗課開課之前集體討論確定教學內容、實驗課分班、實驗標本和模型的整理和補充、課間實習路線踏勘等教學細節,為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做充分準備。
“普通地質學”實驗教學改變以往大班“參觀式”教學,采取小班實驗教學,每個班30左右人,每個班再分成4個小組,配備4套標本,讓每個同學都能仔細觀察、檢測每塊巖石和礦物標本。理論課主講教師負責1個班實驗教學,每名助手和研究生負責1~2個班實驗教學,助手也參與理論課教學,從而使得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相互補充,融為一個教學體系。
二、教學內容
通過歷年實驗教學積累,多次對實驗教學內容修改、補充,目前“普通地質學”實驗教學內容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標本的觀察和鑒定
該部分是實驗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常見礦物和巖石標本觀察。通過常見礦物標本的描述,加深理解礦物的物理性質和光學性質,并根據礦物特定性質,如單體形態、硬度等,學會鑒定礦物方法與步驟,要求掌握鑒定常見的礦物,如石英、長石、方解石等近30余種。之后,進行常見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的鑒定描述,對各類巖石結構、構造特征仔細觀察,并結合理論課相關知識,理解各類巖石的形成環境,要求分別掌握各類常見巖石10余種。因而,學生共觀察和描述了常見礦物和巖石60多種。
2.基本技能的訓練
包含地質羅盤進行的使用、課間野外實習、地質圖件制作。地質羅盤野外地質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質實習中傳統三大件之一,要求學生掌握地質羅盤進行目標方位角的測定、測量巖石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等地質實習的基本技能。
而后,安排一天時間進行野外課間實習,課間實習前教學小組要進行野外路線踏勘,實習帶隊老師對各教學點的內容要大致統一,我們選取的是“南京棲霞山古生代地質剖面”,該剖面位于風景秀麗的棲霞山公園里面,剖面具有地層露頭完好、構造豐富、化石較多、垂直地層走向等優點,是非常理想的教學基地。課間實習是非課堂教學,一方面學生不易集中思想,另一方面帶隊教師難以解答太多學生提問,因而增加課間實習帶隊教師數量,每個帶隊教師負責15~20左右學生。通過本次課間實習,同學們第一次以地質專業角度觀察地球,同時也欣賞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和風俗民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很多學生多年后對此次課間實習還記憶猶新。
地質圖件制作是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首先是指導學生進行地質圖的判讀,學習地質圖的基本知識,掌握閱讀地質圖的方法。然后進行兩幅地質圖件制作訓練,一是野外課間實習剖面圖的制作,對自己所觀察、測量到的地質現象進行整理、歸納,獨立完成。另一個是根據給定相關地質資料,制作一張綜合地層柱狀圖。
3.參觀教學
為了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范圍,在實驗教學后期安排適當時間,組織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地質模型、構造模擬實驗、古生物標本、地質博物館等。
參觀教學一般由被參觀場所的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后,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識。
三、教學方法
實驗教學的目標是加深理解理論課上的基本概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是利用板書、地質掛圖、膠片、幻燈片等手段,由教師講解實驗目的要求、觀察內容,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的要求觀察標本,填寫實驗表格,再由指導教師評閱,常出現學生不重視預習、上課不愿動手、課后不認真思考這些弊端。針對不同的實驗內容,進行了如下一些改革。
1.直觀演示的標本觀察
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視覺方面和時空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教師在講解各種礦物和巖石特征所用的標本,由于個體較小,距離老師較遠的學生根本看不清其特征,從而影響實驗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地質學的內容也在豐富,許多新內容我們也無法再沿用老的教學方法。
為了改變這種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我們采用小班化分組教學的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近距離接觸標本,教師使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制作課件,用數碼攝像機將各種巖石、礦物、構造特征和各類地質現象進行攝像后投影放大到屏幕上,邊講解邊演示,學生也可以用這些設備進行攝像,然后在計算機下進行處理。對于某些特殊的現象,教師將學生集中起來演示,如講解蛭石加熱膨脹性質時,教師取上一小塊蛭石放在火上加熱,觀察顆粒體積膨脹變化情況。每節課經過15~20分鐘左右的直觀的演示講解后,教師提出本次實驗目的要求和問題,學生分組逐塊進行標本觀察,將觀察內容記錄到實驗報告上,教師對有疑問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實驗報告經過教師批改后再集中和單獨糾正錯誤之處。
這樣使一些抽象的實驗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形象、生動,而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將實驗結果直接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培養了學生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科學實驗的能力。
2.獨立思考式的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已學專業知識,因而實驗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教師負責答疑、糾錯,如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產狀,學生獨立測量地層產狀三要素,思考真傾角的測量技巧、走向和傾向換算關系等問題。野外課間實習要求學生制作觀察剖面,需要思考剖面線起始點位置、比例尺、地層分層界線、各分層巖性和所含化石、構造現象等,學生通過記錄野外老師講課、巖性鑒定、產狀測量等原始資料,剖面終點獨立編制信手剖面,缺少的要素及時回到觀察點補充,便于室內編制完整的地質剖面圖。
通過獨立的技能訓練,增強了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綜合,讓學生體會到所學專業知識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將來可以為創造社會財富。
3.啟發討論式的參觀教學
參觀教學是為了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范圍,了解地質相關專業最新前沿,激發學生熱愛自己所學專業,因而以討論式教學為主,對參觀內容不要求全面掌握和理解,參觀結束后對自己感興趣或有疑惑的觀點分組討論或寫參觀感想。如對參觀地質博物館中恐龍化石后,可以討論恐龍滅絕的原因;參觀模擬實驗室后,啟發學生討論構造運動與地震關系等。
四、實驗考核
為了客觀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對實驗課考核做了一些改革和調整,實驗課占“普通地質學”總成績的30%,其中平時實驗成績(包括作業、考勤、提問)占10%,實驗考試成績占20%。
實驗考試之前給學生一周復習時間,由各班班長負責,安排時間去標本室自主復習。實驗考試內容是讓學生現場對10塊不同礦物和巖石標本進行肉眼鑒定,標本上沒有標簽,僅有編號,學生按照閉卷考試要求,獨立對每塊標本進行鑒定,寫出礦物或巖石名稱,并按照礦物或巖石鑒定標準對其進行綜合描述。這樣的實驗考核制度更加規范、更加科學,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實際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普通地質學”實驗教學效果。
總之,通過近年來“普通地質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實驗中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加強。不僅在實驗中加強了對學生的標本鑒別能力和基本技能訓練,而且在野外實習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科學思維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以后各門專業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文美蘭,王葆華,羅先熔.“基礎地質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中國地質教育,2008,(3):86~89.
[2]彭卓倫,張珂,陳國能,鄒和平,張澄博.地質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中國地質教育,2007,(3):79~103.
[3]楊吉.對地質學(理科)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03,(1):28~31.
[4]李理.如何指導普通地質認識實習.石油教育,2005,(3):85~86.
一、思想素質良好,政治信念堅定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素質好,理想信念堅定,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進取向上,嚴于律己。作為無黨派人士,關心時事,積極學習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深刻領會黨的三個代表和總書記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有關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各項方針政策。
二、教學水平精湛,教書育人精心
老師長期擔任地質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承擔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大量教學任務,年教學工作量大大超過額定工作量。先后主講了《地質學基礎》、《普通地質學》、《地球動力學》、《古生物地史學》、《專業英語》等課程。其中《普通地質學》是地質相關專業學生的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多年來她能夠做到把好教學環節中的每一關,備課詳盡、細致,精心設計教案,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掌握教學節奏,針對課程的學科特點,在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圖冊、音像、錄影等基礎上編制的《普通地質學》多媒體課件生動精辟,為配合學生課外學習,開發的課程在線測試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學效果,被評為省精品課程。在課堂教學這一最重要的環節,她以知識的傳授為根本,注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并且注重授課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嚴謹的治學作風,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她教過的學生都肯定地說,聽了陳老師的課既學到了知識,又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為老教師,老師注重對年輕教師在教學上的傳幫帶,從備課教案分析、試卷難宜程度的把握,到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授課技巧都能給予新進教師精心細致的傳授。除課堂教學外,注重課余時間指導本科學生拓寬學習領域,增強學習興趣,精心指導低年級學生從感興趣的地質問題出發,開展科研活動,其中09級地質工程專業學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遺跡化石的發現》獲得學校挑戰杯賽二等獎,這對在校本科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罕見的。老師注意將科研課題的研究與教學相結合,指導本科生畢業實習與設計數十人,培養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從選題、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寫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細過問,悉心指導,讓學生能很快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使論文寫作得以順利完成,對于學生的實習指導同樣認真負責。
關鍵詞:師范院校;“地質學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149-02
一、前言
“地質學基礎”又稱“普通地質學”(簡稱“普地”),是當前國內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介紹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后續學習自然地理專業課以及未來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質學基礎。近年來隨著師范院校本身發展定位的調整以及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在具體實踐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師范院?,F有教學環境下提升教學質量是所有從事“地質學基礎”教學的一線教所面臨的緊迫難題。本文將結合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實踐和改革經驗,探討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利用好師范院校現有的教學資源有效促進“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出路和手段。
二、師范院?!暗刭|學基礎”課程現狀
由于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和工作中都離不開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因此一直都將“地質學基礎”作為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給予了高度重視[1]。該課程是基于野外考察和實驗觀察的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課程,包括了課堂理論教學、實驗室觀察實驗教學和野外地質實習教學三個相互獨立但又緊密聯系的環節和部分。長期以來,在大多數師范院校的地理科學專業中僅開設了這一門地質類課程,不像地質專業還有“巖石學”、“礦物學”、“構造地質學”等相關后續課程繼續深入學習和了解地質學領域。因而,在師范院校中“地質學基礎”課程課時量安排較多。
三、“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師資力量薄弱?!暗刭|學基礎”課程體系龐雜,知識內容豐富,在專業地質院校中通常會由一個各學科出身的教師組成一個分工明確的教學團隊負責“普地”教學。而在師范院校中則往往只有一名或至多兩名地質學科班出身的教師負責全系(學院)的“地質學基礎”教學,教學任務繁重。而當前高校教師在教學之外又承擔著科研任務,一旦該教師需要離校進行野外考察或參加學術會議,整個學院的“地質學基礎”教學活動就只能暫停。
2.教材建設滯后,知識內容陳舊。當前大多數師范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時代較老,教材知識老化,無法涵蓋和體現最近十多年國內外地球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由于教材較為陳舊,必然會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師范院校本身地質學研究薄弱,難以及時了解地質學前沿科學進展,使得當前師范院?!暗刭|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嚴重脫節滯后于科學研究,亟需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師范院校總體人文學科強而理工科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學生普遍數理基礎薄弱,在“地質學基礎”中涉及較為復雜的物理變形和化學變化部分內容就會遇到學習困難,從而對礦物巖石和構造地質這些重要組成部分難以深入理解。
3.缺乏實驗室硬件設施,教學形式單一。地質學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實驗內容,比如實驗室內礦物巖石標本的鏡下觀察鑒定和地球化學部分內容的實驗室操作對于觀察地質現象和理解地質過程至關重要,然而大部分師范院校因為缺乏相應實驗設備只能舍棄這些重要的實驗環節而僅僅停留在學生對礦物和巖石標本的肉眼觀察上。這樣一來就將在顯微鏡下栩栩如生的礦物巖石標本變成了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4.野外考察實習難以深入。地質學是一門來自于野外觀察實踐的科學,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野外實踐才能牢固掌握相關知識[2]。大部分地質專業在四年里要進行累計超過兩個月的地質學各個方面的綜合野外實習,然而師范院校的地質學實習往往只是作為自然地理六大要素實習的一部分,不能進行長時間的系統野外訓練。加之很多學校實習經費緊張,只能人為壓縮實習時間,在短短的1―2天內進行地質學實習,很容易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足夠的野外訓練,最終也很難學到相關的地質技能,等真正見到了地質現象也是“兩眼一抹黑,一問三不知”。
四、改進措施與途徑
無獨有偶,上述這些問題不僅在師范院校內部廣泛存在,在一些石油院校的地質學教學中也存在。下面結合筆者的具體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六條相應的改進措施與途徑。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教師人員招聘和團隊建設時,有意識的加強地質學背景的人員補充。同時,在當前國家放開科研人員兼職的形勢下,師范院校可以從其他地質院?;蜓芯繂挝黄赣脤W有專長的教師或研究人員充當兼職教師進行授課。
2.更新教材,及時了解學科前沿。教師應當多采用國內地質學領域的新穎而有價值的優秀教材,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只使用師范院校自己編纂的教材,而且嘗試借鑒國外優秀地質學教材用于課堂教學。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需要多關注地質學國內外前沿進展,廣泛閱讀地質學研究文獻,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介紹“地質學基礎”的前沿進展和發展趨勢,從而彌補教材知識陳舊的不足,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3.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大學學習本身是一種主動性極高的知識和思維探索,需要主動和高效的自學能力作為基礎。在“地質學基礎”課堂教學時間不斷壓縮的情況下,教師只能也應該鼓勵學生開展課外自學。如果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學的重要性并積極訓練這種能力,沒有學生課前和課后的認真準備,那么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將會事倍功半,因而尋找一條督促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的有效途徑顯得迫切而重要。可以讓學生提前獲知自己要講解的知識內容,上課時提前預習相關知識點,同時采用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一些地域性比較強的知識點,比如說喀斯特地貌部分,可以鼓勵來自廣西或貴州等省區的學生自己收集材料,走上講臺為大家講授,具體講述方式也可以由主講學生自己把握。通過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更好地引導了學生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地質現象。
4.創造實驗條件。盡量利用現有資源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地質學科學的探索樂趣。
5.重視野外地質實習。地質學來源于野外考察,地質學的教學也離不開野外考察,因此即使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也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在學校附近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野外實習。走出教室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近距離觀察地質現象,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利用多媒體和影像資料輔助教學。在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具體說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鼓勵學生在自學網上共享國內地質學精品課程和國外優秀教學網站。(2)BBC、探索發現、美國國家地理等拍攝的大量地質學紀錄片可以直接用作教學素材。(3)通過微信、QQ和微博等方式向學生分享一些精美的地學圖片用于地質學教學的案例分析,很多地學工作者的博客也經常會分享一些科普文章。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三方面的資源,就可以極大地彌補師范院校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的不足,讓學生在足不出戶的情形下開展有效的地質學學習。
五、結語
“地質學基礎”是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學生學業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師范院校的“地質學基礎”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在當前“地質學基礎教學”中出現了四個主要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個人教學經驗提出了六點改進意見,認為在現有條件下依然可以采用一些途徑改良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質認識實習;野外教學;實習路線;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052-03
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是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類專業及其相近專業在《地質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課程結束后的第一次野外實踐性教學。近年來隨著我校地質類專業擴招,大一暑期的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學生人數的增加,實習指導教師資源緊張,更要求指導教師有廣博厚重的地質學基礎,于此,對作為學生今后從事地質工作的第一領路人(即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中的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意義重大。
一、教師隊伍現狀
按中國地質大學的傳統,地球科學學院承擔全校地質類專業《地質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課程教學,同時也承擔課程結束后的地質認識實踐性教學。但由于在暑期安排的實習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而增加,地球科學學院的教師本院任務也繁重,因而可以采取各地質類院系主要承擔、地球科學學院協助的模式。從各院系的調查發現,今后到北戴河參加地質認識實習的專業班級還有可能增加,所以,有效地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建立一支穩定、成熟的指導教師隊伍也是完成高質量實踐教學的基本保證。2011年、2012年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幾大院系的學生和指導教師情況調查如表1。
按照學校野外實習要求,每個班級配備的指導教師為1.5~2.0,由表1中可知道,資源學院和工程學院指導教師人數偏少,班均指導教師比例偏低,需要地球科學學院的援助。工學院近年來均得到地球科學學院援助教師2~3人。此外,從指導教師學歷情況了解,碩士學歷以上占約90%,年齡在40歲以下教師占60%~70%,且其中有約10%~15%指導教師所學專業屬于非地質類專業,這種情況主要存在于在環境學院和工程學院。
二、提升實踐性教學理念,深化地質學理論功底
實習指導教師要端正教學態度,提升實踐性教學理念,明確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的性質、目的、任務,明確該第一次野外實踐性教學對于學生的影響和現實意義。教師本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有較高的野外實踐性教學水平,吃苦耐勞,給學生做出表率,生動熟練地介紹實習線路上各教學點相關地質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描述地質現象。北戴河的地質認識實習涉及地層、巖性、構造、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及其地貌等地質學基礎的范圍非常廣泛。基于各種實際情況,院系派出的實習指導教師并非完全是地質出身。所以按慣例,所有指導實習的教師需要提前到野外備課,熟悉實習區的自然地理、區域地質、地層、構造等地質概況,根據所在院系專業特點確定7~8條實習路線和具體實習任務。為了保證野外實踐性教學效果和質量,集體備課結束后,指導教師進行室內教案準備,進行備課總結。對于第一次指導實習的教師,由地球科學學院與本院系共同組織,不論學歷、不論年齡,凡是第一次到北戴河實習基地指導實習的新教師試講,通過試講關。試講教師從資深教師或隊長處隨機抽取線路進行試講,再由其他老教師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事實證明,試講對于第一次帶實習的教師,有很大的督促作用,對于保證教學質量效果明顯。
三、勤能補拙,強化野外技能訓練,提高野外教學水平
在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中,學生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只有具備了扎實的野外地質技能才能為學生“師表”、為學生“師范”,學生和教師共同“快樂地質”。根據近3~4年來的情況看,指導教師不具備野外地質技能或比較生疏的情況時有存在,這種情況在北戴河實習的教師隊伍建設中是不可忽視的,必須在備課期間通過強化訓練達到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描述典型地質現象的過程中,需要現場指導學生繪制一些地質素描圖,比如老虎石的連島沙壩平面示意圖、上莊沱大石河河谷階地剖面,無論是平面示意圖,還是地質斷面圖、信手剖面圖,其中包含的地質元素很多,教師應掌握這些地質素描圖的繪制技巧、要領。在備課期間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練習,在指導學生現場繪制時才得心應手,才能應對學生在野外的各種疑問,獲取好的教學效果。
四、及時檢查學生的野外記錄簿,增強室內整理的效果
野外記錄簿是野外地質信息的第一手資料,是“野外地質工作中用來承載原始資料的最重要的載體”,要嚴格要求學生規范編錄,培養科學工作的習慣和態度。指導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的野外記錄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救。盡量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對于在學生野外記錄簿中發現的問題,比如野外編錄的格式不規范、地質素描圖內容要素不全、文字描述的順序混亂、測量數據擦涂等不復合要求的問題指導教師必須給予重視,且應在在第一次野外記錄簿檢查嚴格要求改正,所以在最初實習的幾天中指導教師最好每天檢查學生野外記錄簿,及時掌握學生的野外實習狀態,及時督促,從實習開始就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野外編錄習慣。由于北戴河野外教學資源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各院系專業外還與其他高等院校各地質專業學生共享,所以在不同實習線路的教學點上的停留時間受限,有些地質現象在觀察、測量、記錄后還需要回到實習基地后再整理補充,比如一些地質素描圖可以在野外現場完成草稿圖,回基地后進行界線修改、填寫圖例符號、上墨等。對于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和有普遍傾向的問題,指導教師可以在室內整理,在教室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給予集中講解。室內整理通常是每兩天的實習任務就安排一天的整理,但北戴河地區屬于典型的海洋氣候,實習期間遭遇暴雨天氣的情況比較多見,為了安全會調整路線和室內整理時間,指導教師應該能根據實際情況實時予以機動處理,鼓勵學生的地質興趣,鞏固野外教學效果。
五、“點”“面”結合,“地質思維”
在指導地質認識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應以“看到什么講什么”為主,就事論事要先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地質現象,再進行描述、分析,再把教學現場的“點”與實習區域的“面”結合,把相關知識點“串“起來,使學生從對地質基礎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使理論聯系實際,完成“書本知識—野外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應切忌發揮過度,以免誤導學生。在所選的實習路線中,并非所有教學觀察點的地質現象都清楚明了。一些線路上的觀察內容不甚明顯就需要進行對比分析,尋找證據。如雞冠山路線的正斷層、湯河地塹、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等;石門寨路線中的風暴巖成因、奧陶系馬家溝組與石炭系本溪組地層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沉積旋回的沉積歷史等。在北戴河地質認識實踐性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地質學知識和原理去分析、研究古今地質作用過程的地質思維能力也是指導教師在整個野外教學中貫徹的一個思想?!皩⒔裾摴拧?、“以古證今”在各教學路線的教學點都有體現。如,把鴿子窩—小東山—老虎石的海洋地質作用、大石河中上游的河流地質作用與整個秦皇島地區(或華北地區)的地殼運動聯系起來,對比三級古波切與三級河流階地高程,尋找三次大的地殼上升地質證據;觀察燕山大學北坡古風化殼露頭在垂直方向上巖性、結構、礦物成分等變化特征與規律,分析其經歷的風化條件和秦皇島地區的氣候環境變遷。此外,視不同專業方向在實習線路內容中滲透一些工程實踐內容,提高學生對后續專業知識的興趣與渴求。比如,堰塞湖路線可以與邊坡工程結合給學生講解護坡工程、邊坡治理工程;上莊坨路線中大石河河流地貌可以講解工程建設場地的選址問題;沙鍋店巖溶地貌可聯系地表巖溶塌陷、巖溶突水、水庫滲漏等巖溶地質問題;燕山大學北坡古風化殼的工程意義很明確,更能直觀介紹巖石風化程度對巖體穩定性的影響;七里海瀉湖線路中瀉湖生物種類的變化與海水污染、生態環境的關系。
六、結論與建議
高水平、高素質、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是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面對今后在北戴河基地實習的學生人數可能會增多的情況,對于指導教師的需求和要求也會更高,高素質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也是中國地質大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需求。針對一些現實問題,本人在此提出以下建議:(1)院系領導和指導教師本人對地質認識實習的重視程度和理念需要加強和深化。(2)院系應給非地質專業的實習指導教師給予鼓勵和支持,創造有利條件,幫助提升地質基礎知識。(3)帶實習的老師隊伍應該有一定的穩定性,每年頻繁輪換不利于實習效果提高,可考慮2~3年輪換一次,并保證一定人數的指導教師的穩定性,保持以“老”帶“新”比例,鍛煉與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指導教師隊伍。(4)利用北戴河地區的旅游優勢,在野外實習任務完成后,各院系組織學生和教師在海灘舉行交流節目,變限制學生私自下海為有老師帶領的寓教于樂聯歡。(5)建議建立學生對帶隊老師的評分機制,以督促教師自律和實踐性教學水平的提高。(6)在保證地質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和開辟專業觀摩性教學新路線。
參考文獻:
[1]肖軍,朱蓓,等.“快樂地質”教學——以北戴河實習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07,(01).
[2]王家生,龔一鳴,等.地質實踐教學成績的評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0,(04).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中國 重慶 401331)
【摘要】地質學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通過總結地質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分析了地質學在地理科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體現。為發揮地質學在地理科學專業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礎保證。
關鍵詞 地質學;地理科學;實踐性
Study on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LIU Yong-lin
(Geography and Tourism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Physical geology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which is the basis to study other course.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logy, the status of geology in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It is provided assurance for play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Key words】Physical geology; Geographical science; Practicalness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地球的構造運動、地球的演化歷史及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地質依據的一門學科。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的巖石圈(包括整個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地球發展演化史及地質學的應用。除了地質學之外,地理學也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的一門學科。因此,地質學與地理學在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上具有明顯的差異[1-4]。
1地質學的教學內容和特點
1.1地質學教學內容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結合地質學在地理科學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將地質學教學內容分為:地質學緒論、礦物巖石學、構造運動和構造變動、地殼演化史及地質學的應用,并結合地理學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設置了一些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內容(表1)。結合地理科學專業特點,目前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選用的教材為宋春青等主編的《地質學基礎》。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擴展學生的地質學知識,推薦夏邦棟的《普通地質學》做為參考教材。推薦英國學者羅納德·路易斯·勃尼威茲著的《寶石圣典》和許靖華著的《地學革命風云錄》做為課外延伸讀物。
1.2地質學教學特點
1.2.1內容多
地質學研究內容為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地殼演化。物質組成涉及到元素、礦物和巖石三個層次;構造運動包括褶皺、斷裂、新構造運動及板塊構造理論等,涉及面及其廣泛;地殼演化從老到新為前寒武紀、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個地質時代的地球古地理、古生物、古氣候。因此,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地質學教學內容及其豐富,知識點及其多。
從涉及的基礎學科來看,理解地質學的一些概念,必須掌握必要的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基礎知識[3-5]。比如晶體的形態,就需要有較好的幾何知識和數學空間想象能力。再如構造運動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力學知識。
1.2.2地質學實踐性強
地質學研究對象是巖石圈,也涉及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而為了認識地球,必須進行野外調查,收集標本和地質測量,只有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的分析和加深理解一些地質現象,這些決定了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質學的發展史,表明地質學是“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循環往復的形式。再如:礦物和巖石的鑒定,必須經過一定的實踐才能掌握,若只通過理論學習,將會使學生摸不著頭腦,慢慢就會失去學習地質學的興趣[1-5]。
1.2.3理論抽象
地質學中的多數理論十分抽象,若沒有見過實物,單憑想象是很能理解地質學的知識點。比如褶曲的分類,斷層的分類等。若能結合實驗和多媒體手段,為方便學生理解地質學概念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宋春青等主編的《地質學基礎》教材,圖件少,文字多。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提供一些圖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影響。其次,可以使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正斷層形成的動畫視頻等。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很直觀的掌握地質學的知識點。
2地質學在地理科學專業中的體現
地質學基礎是地理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時空觀、發展觀及其地質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地理科學專業其它后續課程奠定堅實基礎。但又不能采用地質類專業一樣的教學模式,畢竟地理科學專業和地質類專業培養目標和側重點不一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突出地質學在地理科學專業中的特色。
2.1突出重點
因為地質學研究內容豐富,而地理科學專業培養目標不同于地質學專業,不可能每一個地質學知識點都需面面俱到,且都講的十分透徹。比如:礦物晶體就不需要講的很透徹,只需學生掌握晶體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質即可。再如:地球的外圈層結構,在地球概論中會涉及,因此這一部分不需要細講。但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學習后續課程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點需詳細講授,如:構造運動的概念,形成原因等。這是學習地貌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
2.2注重與地理科學專業及相關課程關系的敘述
前面已經敘述,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巖石圈,而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因此,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聯系,尤其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關系最為密切。地質學基礎是地理科學專業其它后續課程,如:地貌學、氣象和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和植物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自然災害學等課程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一些地質學知識,才能較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續課程中的知識點。因此,在講授地質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注重地質學與地理科學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地質學的重視,才能使學生明白地質學在整個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2.3地質學與地理學實踐結合
地質學和地理學都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自然地理與地質學結合最為密切,在地質學野外實踐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通過地質學知識來講解地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及其產生機理。如重慶師范大學在地質學野外實踐過程中,通過講授四川盆地的地殼演化史,來講解四川盆地在地貌上的分布特點及形成機制。
3結束語
地質學基礎在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地質學中的礦物和巖石、構造運動及地殼演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對以后學習地理科學專業其它后續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為今后的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地質學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地理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并結合室內實驗、野外實習和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深入淺出的講授地質學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常華進. 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2,1:60-63.
[2]程先富. 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教學方法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28(2):238-241.
[3]韓國棟. 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課程教學計劃的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3,4:76-79.
[4]劉護軍. 高等師范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49:209-210.
關鍵詞:專業;地球化學專業;雙語教學;定位與目標;模式與層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47-03
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間的相互合作及交流日益頻繁,這就增加了高校培養的各類現代化專業人才對外語運用能力的要求。為適應國際合作與交流背景條件下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于2001年9月21日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動使用外語進行教學”的要求,明確要求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其中開設雙語教學的課程應達到5%~10%。要積極在高等學校推行雙語教學,用來提高專業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推行雙語教學也是國際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方式。對于雙語教學(Bilingual)權威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是這樣解釋的:“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學科教學的運作方式)。該釋義以“Use”作為目的,以“Know,but not understand”為基點,使雙語教學匯入到“learning by doing”的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學原理中,得到了各國雙語教學工作者的廣泛認同。資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學專業是我校的傳統優勢地學專業,也是我校雙語教學開展較早和較好的專業之一。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雙語教學課程的試點教學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本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經歷了從一開始的自發到后來國家倡導的自覺過程,并逐漸發展成依據專業特有的辦學思路、課程特點與定位,結合專業現有師資和學生及專業的特點逐漸走出了一條漸進式、富有特色、強調應用的特色雙語教學之路。
一、雙語教學的定位和目標
我國高校目前的英語教學大致分為三部分:大學英語教學、專業英語教學和雙語教學。三者構成了一個完善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形成了大學英語四年不斷線的運行機制,但其教學目標和定位有明顯區別。大學英語屬通識教學,即通用英語,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具體體現為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北京師范大學的張萍是國家教委選派的第一批出國培訓的雙語教師之一,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雙語教學不能等同于英語教學,而應將其看成是教和學的國際化教育環境,在通過雙語教學的條件下,讓學生可以直接的接受國際上的先進科學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具有國際化現代人才的需求。同時雙語教學還能使我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國際教育發展的動態,使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適應國際教育的新變化,進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目前以下觀點得到國內高等教育界的認同:①雙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專業知識,是用外語傳授專業知識的方法之一;②實施雙語教學時要做到語言和專業知識同時傳授。雙語課程的共同特點是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英漢兩種語言的傳授方法,達到解決專業問題的目標。因此雙語教學以英語為講授手段,英語是“教學語言”和教學手段;而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都是用講授語言作為目的,結合其它相關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后者屬“語言教學”,是教學的目的,屬于語言課。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出:要將雙語教學定位為國際化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普通高校雙語教學的目標應包括:①普通高校雙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實現一門外語基本過關,學生既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吸收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成為兼備愛國主義精神和全球意識的有跨文化素養的“世界中國人”。②雙語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外語尤其是專業外語能力。據此我校地學專業雙語教學的目標為:
①學生在學習掌握地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英語基本過關。②通過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多年來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學專業的四、六級通過率及考研錄取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除了歸功于學生的努力和方法得當外,學校營造的學習氛圍和提供的教學環節也起了很大作用。
二、雙語教學課程的選定
從理論上講,雙語教學是專業學習和英語習得的總和,雙語教學不是純粹的語言教學,而是一種特殊的專業教學。我校地學專業的雙語教學具體體現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上,到目前為止已采用過雙語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普通地質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地球化學》、《核廢物地質處置》、《鈾礦地質專題》等課程。涵蓋了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選擇這些課程主要基于:①眾所周知雙語教學對師資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專業知識精深,還要求英語好,必須能夠用英語表述專業知識,解析專業詞匯。承擔上述這些課程的教師大多具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英語水平相對較好;②合適的原版教材及教材的熟練運用是制約雙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選擇的這些課程均有合適原版教材及豐富的外文閱讀文獻。上述兩點保證了我校地學專業雙語課程的順利開設,符合當前我國雙語課程的特點和要求,教學質量也有了保證。
三、雙語教學的模式和層次
國際上流行的雙語教學類型主要有三種:(1)沉浸式:是指使用外語或第二語言作為學校教育中的教學語言,指導學生學習專業課程;(2)維持式:指剛進校時對學生進行母語教學,之后使用外語代替部分母語教學,但也有部分學科仍采用母語教學;(3)過渡式:指學生剛上學時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教學,之后僅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教學。對于上述開設雙語教學的課程,教學中我們不是盲目追求和一蹴而就,而是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分別采用不同的講學模式,探索和開展多層次的雙語教學模式。如對于大一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普通地質學》,我們的教師主要采用以漢語為主,專業詞匯英語滲透的方式進行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的教學(在我國也有學者稱之為是“蜻蜓點水”式的“雙語教學形式”),就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啟蒙知識的基礎上,做到對其英文表達方式的掌握,教材也主要采用中文教材,但選用的教材配有英文專業術語。這種方式的教學特別適合于專業基礎課程,給學生提供接觸英語的機會,特別是專業詞匯的機會。對于大二及大三期間開設的《結晶學與礦物學》、《地球化學》、《核廢物地質處置》等課程則主要采用維持式雙語教學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在我國也有人稱之為“浮在表面”的雙語教學形式),教學課件和教學中均采用漢英整合,教材以中文為主,但配有英文原版的輔助教材。在授課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既要做到漢英結合,也不能重此失彼,如果用英語可以完全解釋清楚就用英文授課,如果在領悟過程中碰到困難就應配合漢語教學。涉及到具體的每門課程時均做到在每次上課前都應堅持讓學生做一些英語習題,讓學生盡可能的用英語將上一次課堂中學過的內容表述出來,特別要注意專業詞匯的表述。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英語回答些簡單的問題。在課后要讓學生用英語寫一些與專業知識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英語閱讀綜述。通過鍛煉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閱讀外文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理解、綜合寫作能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專業術語。這樣就讓學生在今后遇到說英語的情況下,聽懂對方說的是什么,并可以通過自己掌握的專業詞匯知識進行交談,同時也為全英型的雙語教學打好了基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大四開設的《鈾礦地質專題》則采用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中的全英語授課,自由交流。教學、課件、教材、作業、考試全部采用英文,只有碰到難點、新知識點及學生理解有困難時才采用中文進行解釋,從而真正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通過實踐證明,在我們這樣的四級通過率不及80%的普通高校實施雙語教學,避免了因盲目追求全英語教學所造成的英語不長進,對專業知識也一知半解的不良現象。2006年5月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大三同學和礦產普查專業研究生與美國路易斯桑那州立大學師生成功進行的廬山-龍虎山地質考查實踐和學術交流活動,既是國際合作辦學的實踐,也是我專業雙語教學的成功典范。
參考文獻:
[1]黃海艷.大學雙語教學的目標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5):159-161.
[2]教高[2001]4號,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1-8-28.
[3]杰克.里查茲,劉潤清,仇小燕,等.朗曼語言學詞典[M].太原:山西出版社,1992.
[4]張萍,陳繼葒.高?;A課雙語教學的定位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4):32-33.
[5]王秋端,劉露.交際教學法構建雙語教學模式――以護理課程雙語教學模式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0(8):134-134.
[6]計道宏,朱樹立.大學英語教學、專業英語教學和雙語教學本質比較[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9,(2):118-120.
[7]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8]蔣磊.關于專業英語學科性質定位的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1998,72(3):86-88.
【關鍵詞】河流;沉積成巖;研究意義
0.引言
石油、天然氣的生成和分布,與沉積相的關系密切,研究沉積相對油氣勘探和開發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經過大量資料分析以及結合指導教師的意見,從河流的物源、搬運、沉積以及成巖過程的研究,探討河流沉積相普遍存在的的地質意義。
1.河流沉積成巖過程
1.1河流沉積物源
河流一般發源于山脈之中,在風化作用的影響之下,地面的巖石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的分解,從而形成易于被水流攜帶的小塊沙粒,或者形成易于溶于水的物質,從而在水流流經時進入其中。其沉積物的來源主要包括山上的破碎的巖石,河流形成過程中沿途的泥沙、土質物質等等,主要有各種砂巖、泥巖、礫巖等主要沉積物。
1.2河流沉積物的搬運
在風化作用進行的同時,巖石還遭受著剝蝕作用,機械破碎或者化學反應之后,被剝離或者蝕去。在較小的水流匯集之后,水流會對碎屑物等進行搬運。對于粗大的碎屑物(粒徑>2mm)如礫石,常以滾動、滑動、拖移的方式在流水中被搬運,如流水速度較小,只有相對較細的顆粒沿河床底部滾動和滑動,如流速較大,就有較多的顆粒在河床底部移動,并且相互碰撞。
對于較粗的顆粒(粒徑2-0.1mm)如砂,在搬運過程中因相互碰撞而被瞬時性推舉向上向前運動,以及因受到紊流的渦旋作用而短暫上浮,則以跳躍的方式進行搬運;對于較細小的碎屑物(粒徑
1.3沉積成因與作用類型
(1)關于沉積發生的原因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①在河道由狹窄突變為開闊的地段、河流彎道的凸岸、支流與主流的交匯處、河流的泛濫平原上、河流的入湖入海處等處由于流速減慢而發生沉積。
②在遭遇枯水期、河流被襲奪、在干旱區河水遭受強烈蒸發等原因導致流量減少。
③在一些山區由于山崩、滑坡以及洪水等將大量的碎屑物注入河床,或單純由于流量減少都可以使河流超負,從而使較粗的碎屑物在河床中沉積下來。緊接著會造成河床抬高,朝寬而窄平的方向演化,河水在寬而窄的河床上流過,會頻繁的發生分散與匯聚的作用,形成多條岔道,動力減少從而發生沉積。
④河床底部某些部位變得比較平坦,導致渦流減弱,容易發生沉積。
(2)沉積作用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①機械沉積:由于重力作用的支配,重的物質搬運距離近,先沉積;輕的物質搬運距離遠,后沉積。
②化學沉積:化學方式的搬運物按化學方式沉積,它受反應規律的支配。在真溶液中,難溶物質先沉淀,易溶物質后沉淀。水中的膠體質點的沉積是通過與電解質的中和作用,或正負膠體之間的中和作用,或水的蒸發作用等進行的。
③生物有機體的沉積堆積作用:如生物的鈣質骨骼通過堆積變成石灰巖,植物被埋藏后變成煤炭。
2.河流沉積的研究意義
河流是最活躍的地質外力,它塑造地貌形態,改變地球的外貌。河流相的分布很廣,尤其是古代河流分布面積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并有大型的河流相砂巖體發育,砂巖體主要發育在河床亞相中,形態常呈上平下凸的透鏡狀,側向發生尖滅,被粉砂巖和泥巖取代。
河流相在形成過程中,形成一些列的亞相。這些亞相與能源聚集具有密切的關系。比如,沖積平原,岸后沼澤和廢棄河道充填沼澤,牛軛湖,這些沉積場所多存在于曲流河沉積體系,網結河沉積體系中,而辮狀河沉積體系成煤的條件是有限的,正在形成的辮狀河體系對于泥炭沼澤的形成和發育往往不利,因而難于出現有工業價值的可采煤層。河流沉積體系中河流相的砂體若離上覆和下伏的生油凹陷中心較近,就會形成有利的油氣儲集層。沉積相的平面分布控制著砂體的空間展布,進而影響著賦鈾砂體的空間分布。
3.結論
作為很重要的一種陸源沉積,河流沉積物及其巖石是地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含有重要的礦產和油氣資源。因此,河流沉積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發掘利用我國的自然資源。
【參考文獻】
[1]熊平,程琛,陳順順.網狀河流沉積特征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2(10).
[2]陳建強,周洪瑞,王訓練.沉積學及古地理學教程[M].地質出版社.
[3]舒良樹.普通地質學[M].地質出版社.
[4]王隨繼,倪晉仁,王光謙.河流沉積學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0,(04):362-369.
[5]吳朝東,劉建民,王軍,李忠,謝小建.河流沉積單元分析與儲層宏觀非均質性[J].地質科學,2003,(01):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