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7: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創新的前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文章闡述了科技創新的含義和原則,以及其策略和戰略,說明加強科技創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發展的趨勢。
一、引言
創新一詞最早是起源于經濟領域,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創新意識的加強和創新水平的提升,創新已不再僅僅指經濟現象,而擴展到政治、科技、文化、軍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創新概念。大致分類有: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金融創新、知識創新、政治創新、軍事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觀念創新、理念創新、企業創新和社會創新等等。
概括起來,可以對“創新”簡單地定義:創新就是將新的觀念和方法付諸實施創造出與現存事物不同的新東西,從而改善現狀,只要是新的事物、觀念,付諸于實施,并得到認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創新。
二、科技創新的含義與原則
科技創新是科學原創和技術創新的總稱。科學原創是人類在認識自然現象及其運動和發展過程中發現和發明帶有規律性的新知識及其所用的器具;技術創新就是人們為了改造自然而進行制造和操作過程中,總結發明或發現的新知識和發明的新技藝??萍紕撔乱簿褪牵嚎萍贾R的創新;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的創新;以及人力素質和勞動技能的創新。
科技以知識為本意味著創新的最終主體是人。知識本質上是人的智力活動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識和創新知識的神奇的功能。盡管信息經濟時代的智能機也擁有不斷增大的知識生產能力,但它永遠不能取代人的高級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與作用??梢姡R為本,知識以人力為本,決定了科技創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學與技術知識和進行知識創新的智力勞動群體的培育及其積極性的調動。
科技創新,關鍵在一個“創”字,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以達到另辟溪徑、縮小差距、后來居上的目的。這就是科技創新應遵循的原則。中國的資源有限,事事都創新,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弄清楚為何創新,怎樣創新,創什么新,就顯得非常必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需要有明確的政策規范。
科技創新也要有風險意識。有沒有風險意識取決人們對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風險有多大,風險在何處,才能決定自己敢不敢冒風險。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家少一點書生氣,企業家能多一點書香氣,情況就會有一個根本的轉變??萍紕撔虏皇请S心所欲,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在發掘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逐步完成的。我們在進行任何一項科技創新時,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萍紕撔碌倪^程就是不斷對比、不斷修正的過程。
三、科技創新的戰略與策略
科技創新的源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產學研脫節不僅導致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而且導致技術不能順暢、迅速地進入產業領域,要加強面向全社會的產學研聯合體系的建設,將創新服務網絡延展到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術創新服務中心,進一步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在一個競爭性的社會環境里,圍繞全局性的主題,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創新機構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可以講對策,但更要講戰略。從科技層面上看,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極為重要。戰略的落后或失敗,會導致可怕的、難以設想的后果。企業的情況也是類似,受成本和資源約束,企業更傾向于使用對策。由于資源有限,對策的實施常常排擠戰略資源,這就是我們常??吹降钠髽I的創新戰略多是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而以“引進”、“跟蹤”、“模仿”為主的對策型發展方式,不可能使企業在此創新時代獲得必要的競爭優勢。
科技創新的戰略既要遵循科技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遵循一些創新的邏輯。比如,原創優先問題、常規擴張與突變革命交替發展問題、路徑依賴問題、知識的非線性迭加問題,等等。在創新的實踐中要有所綜合,有所創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未來科技創新戰略的基本要點正如有的專家描述的那樣將是寬帶創新、演進創新、人本創新、自主創新。科技創新戰略應集中注意力,著眼于四個基本點的管理,即新生點管理、切入點管理、臨界點管理、制高點管理。進行原創性、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活動,是中國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其實更為重要的是這也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四、加強科技創新
加強科技創新,必須大力推進體制上的創新。創新更需要科學的態度??茖W的東西,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妄,科技體制的創新和良好科技創新文化氛圍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我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而決不能以創新的名義,行主觀意志辦事之實,切忌盲目性、隨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說,“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創新”則是生產力發展,進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強科技創新是提升綜合競爭實力的根本。實行以項目為主的重點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高效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政策的促動和導向作用。另外,逐漸完善的投融資體系是科技創新的必要保證。實現資本與技術的結合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要培育和挖掘多種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五、科技創新的十大趨勢
1、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2、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力、土地、資本)已逐漸失去主導地位,知識資源成為科技創新的戰略性首要因素。3、前沿科技成為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攻占這些科技高地的競爭已成為創新的主要焦點。4、科技集成成為創新的常用形式,當前面臨的許多科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集成現有的技術加以解決。5、完整的創新過程應包括研究、發展和生產三大環節。6、國際性的技術協調成為重大創新的必要前提。7、可持續發展成為創新的基本使命8、公司并購成為重組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9、風險資金成為支撐創新的金融支柱。10、創新戰略成為引導國家發展的重要指針。
關鍵詞:科技創新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定制的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到,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核心,保障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便給國民經濟的發展擬定了路線。馬克思也認為,把握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兩者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步驟。隨著快速發展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經濟總量發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產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見我國經濟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直接證明了科技創新對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有促進作用。淺談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理論,希望能夠給廣大讀者提供理論支持和具有實效性的幫助。
一、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一)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內涵
科技創新指的是運用創新方式創造新的知識、技術,改革新的生產方式,創造新產品。當前人們所接受的科技創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創新理論,包括:使用新產品或者新的產品特性,推動科技創新;運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還有推動新的經濟發展市場的開發,引導新的原材料來源和新的材料供應方式等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指的是國家為解決社會矛盾而進行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梢允谴址判徒洕D變為集約型經濟,也可以是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立在“以人為本”基本理念之上,堅持以民優先的民主發展方式。同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與我國當前的政治、文化、生態等相結合。
(二)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
1、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措施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而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建設理念。在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人口基數大,經濟基礎薄弱等問題,導致出現了先進行經濟建設而后治理環境污染的問題。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重視經濟建設而忽略環境建設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環境破壞是不可逆的??萍紕撔峦苿咏洕l展方式的轉變引領科學發展道路,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
2、落實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有重要的理論支撐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意義在于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逐漸解決我國基本社會矛盾。但是經濟建設出現了自然資源和資本建設過于急躁的現象,而科技創新便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支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轉變為資源的再生利用,實現不可再生資源的低開發、再利用以及再循環。
3、落實科技創新是經濟建設的動力
在我國當前經濟建設過程中,如何實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關鍵工作,當前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特別是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后,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可見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
二、落實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理論
(一)重視技術進步,推動科學技術創新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科技進步作為國家戰略來實現的。這要求把國家戰略目標保持在科學技術進步上,提出科學促進經濟發展觀,高效落實國家戰略。與此同時,牢牢把握住科學技術的投入經費,提高科研經費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經費在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國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創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為主要的創新模式,又要發展政產學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學技術的經費的使用效率。
(二)落實素質教育,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戰略是落實技術創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質教育,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高等教育。從根本上來說,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競爭,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大浪中穩步前行。人口素質建設是人才競爭的核心,人口素質建設包括體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學、政治素質教育。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發現,加大素質教育投入能夠直接提升經濟發展中的勞動力質量,對經濟發展的效益遠遠大于增加勞動力數量帶來的效益。可見,要落實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理論,落實素質教育是一個重要前提。
(三)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城鄉人口結構
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工作,必須實現農業生產率的高效轉變。統籌城鄉發展,可以加快我國農村發展,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優化城鄉人口結構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創建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這要求我們完善城市新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的就業幾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實現城市的結構優化。
(四)創新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特別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能夠反饋于人民生活??梢妰烧呦嗷f調,引導創新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科技創新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它是我國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工作。這要求我們明確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理念,把握兩者的重要關系,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國人的基本素質;實現科學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發揮中國經濟增長的優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奉獻自己的智慧。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技創新;科技金融;制度安排
科技的進步和科技的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科技創新必須有金融資金的投入。這部分投入如果單單是靠政府的支持遠遠不夠的,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此提出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的要求,尤其在十二五規劃以后,國家更是重視這部分的發展。在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的風險投資。為發展科技金融指明了發展道路。我國現在的科技金融發展需要全面的制度安排。現在已經在江蘇、上海、浙江、北京、天津、重慶等地提出了發展創新經濟的戰略?,F在我們就根據已經開始實施發展的這些地區的試驗成果來探討下創新型經濟的金融支持問題。
一、創新驅動型經濟的科技金融支持
經濟增長已經轉向了創新型經濟,內生長經濟發展。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慢慢的轉向創新型經濟這樣可以節約國家資金的投入,其實這種觀點非常的片面。眾所周知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著物質資金的投入。資金投入到創新型經濟中去創新型經濟所創作出的價值,就大大減少了國家在環境,能源等方面的投入。這是一種此起彼伏的關系。是不能起到節約資金的作用的。創新驅動經濟的增長最直接的要素就是要有創造型人才和科學發現的新思想。然后才是對創新驅動經濟的資金投入。也就是創新型經濟的發展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
科技的創新主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主要是科技的創新與科技金融的緊密結合。科技金融需要不斷的培育和發展。科技創新的成果超出企I的經營區域。我們所說的技術創新就是要求企業以科技進步為主要方向。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承擔著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這部分投入所需要的資金企業一般會通過金融單位的融資來完成。創新就是科技和技術的創新,創新要以科學發展為前提??萍紕撔律婕昂芏喾矫婧秃芏嗟沫h節。從有創新思路到創新行動,然后再到創新生產然后在直接應用或者進入到市場。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就說一個企業是很難獨立的支持科技創新的。特別是在科技創新的前期研究階段更是需要依靠金融資金來完成。這就提出了發展科技金融的要求。
再就是科技創新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赡苎邪l成功也可能研發不成功。他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就是投入的資金回報期長。一個科研成果的完成可能要幾年甚至幾十年。二就是投資收益不穩定。在進行科技創新的時候科技成果可能研發成功也可能研發失敗。新的思想不一定就能轉換成新的技術。創新成果產生的不確定因素讓很多投資者都望而止步。因此科技金融一定要與一般金融機制有著不同的功能。才能更好的解決科技創新的投資問題。
二、科技創新各個階段的科技金融需求
科技創新不同于技術創新。創新的所屬的階段不同,從而讓科技金融的進入方式不同。
科技創新要求以科學技術為創新前提??萍紕撔律婕叭齻€方面。(1)上游階段也就是建立創新認知的階段。(2)中游階段,也就是科學的發現和讓實驗變成新技術的環節。(3)下游階段。就是讓新技術變成生產力的環節。如果想要讓創新技術的實行產業化,那么可以在加上一個高新技術環節。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信息技術來計量科技創新的投入。主要反映在收益率的對比上。就風險程度的高低來看。在創新投入階段投入使用的日期離市場越近,信息的正確率越高。因此風險就越小。離投入使用日期離市場越遠,所得到的信息越不準確,因此投資的風險就越大。就投資的潛在收益而言。離市場越近,收益越能可靠計量,競爭就會越激烈。收益率減小。離市場越遠。收益越不能可靠計量,競爭越少。收益率可能就會越高。在創新的各個過程中,對于創新的投入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
通過上述科技創新階段的風險和收益的對比,得出各個創新階段的科技金融的方向和金融創新的方向是一致的。一般投資者認為在科技創新的最開始。知識創新是科技創新的源泉。這個階段要求人們在重視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也要關注到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公益性,和公共性。在科技創新進行資金籌集的時候,政府一定是以財政投入為主。前期是政府進行資金的支持,而到了后期,進入科技創新階段后,馬上就取得科技成果了,這是一般是用金融資本來進行融資。通過這種市場導向和私人投資說明了科技創新的極端。在創新的過程中,資金投入的主體基本是一定的。在科技創新的線路圖上只有中間的投資主體不明確,這就是需要科技金融的時候。
三、發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
現在很多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開始進入科技創新的領域來投資科技金融。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能滿足科技創新對資金的需求。有人讓國家設立專門的銀行來支持科技的創新。在科技創新的發展實質來看,只有這些金融機構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迫切的需求銀行的支持。
在科技金融的開始階段,除了政府的大量資金投入外還存在很多的風險投資者。創司。他們以投資入股的方式進行。從本質上開說這些風險投資者,創司投入的資金也屬于科技金融。這些是不能滿足創新發展的需要,他們更要有銀行的支持。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的資金投入不可能都是使用個人資金。他們都是需要向銀行提供信用貸款的。政府在項目建設初期的投入大多數也是通過銀行借款進行的。從這方面來看,銀行的信用貸款已經融入到科技金融的各個方面。
發展科技金融需要銀行和非銀行金融的機構的大力支持。有了這些資金的支持科技創新才能達到新的高度。所以這就要求根據金融資本和金融機構的特征來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培養。深度研究金融行為。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外。還有市場的導向。金融科技是科技的創新階段。越是在創新的最前段越是偏離金融機構的投資策略的。為此就應該兼顧兩個方面。一、讓金融科技項目以得到更多的金融資金支持為目標。二、要不斷降低科技創新的風險。給金融資金最大的保證。
通常情況下,科技金融在創新的階段是有風險的,我國現階段的風險投資者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企業之間進行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這部分資金的投入一般是企業為了自己以后的良好發展。另一類是專業的創司,這種公司專門給科技創新的企業提供前期資金,自己要分得股票。主要是為了讓項目成功后可以讓自己所持有的股權轉換成資金的收益。然后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是離不開銀行資金的支持的。
知識產權,也被稱為智力成果、無形財產權,是主體對智力勞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享有的權利,一般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本文所討論的知識產權是與科技創新關系最密切的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是專利權的三種主要形式。作為知識經濟時代重要標志的知識產權,其出現是在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之后,它的存在是為了實現對專利人合法權利的保護,是為了鼓勵創新,也是為了實現社會財富的正當分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存在,肯定了人們對于通過自身創造性的勞動所獲取的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保障了這一智力成果所創造的社會財富能夠公平地為其創作人所獲得。對于自主創新的發明人來說,知識產權制度實現了對他們切實利益的保護,也推動他們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二、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辯證關系
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對知識產權保護開始較早、保護力度較大的國家,科技創新的能力及科技發展的水平都比較高。經過較長時間的科技發展,發達國家的公眾普遍形成了對知識產權進行尊重和保護的意識。發達國家成熟的經驗和做法為我們提供了經驗,可以看到,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是相輔相成的。
(一)科技創新推動知識產權制度的豐富和完善
首先,科技創新是知識產權的源泉和動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產生、存續及不斷豐富和發展都是伴隨著科技創新而進行的??萍紕撔率菍⒅橇Τ晒D化成商品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產權貫穿其中,從這個角度看,科技創新不僅是智力成果的創造活動,也是知識產權的創造活動。其次,科技創新不斷豐富了知識產權的內容??萍紕撔率且粋€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傳統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隨著科技創新的發展而形成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制度為了實現對科技創新的保護,必然也會不斷豐富、完善,不斷拓寬其保護范圍。再次,科技創新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的發展??萍紕撔率且豁棢o國界限制的活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科技創新也逐步呈現全球化的發展,與此同時,知識產權貿易突破了國界限制,出現了許多地區性和世界性的知識產權條約,知識產權呈現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二)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創新、為科技創新創造公平環境
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實質上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及綜合國力在法律領域的集中體現。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可以激勵和促進科技創新。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避免在專利領域對相關創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襲,可以使專利人因為技術上的壟斷而獲得豐厚的報酬,可以激勵科技創新的主體繼續開展各種創新活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知識產權制度中專利權權利利益的實現以其使用為前提,這就促使科技成果轉化成商業技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相關領域的經濟發展,造福公眾。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可以形成對智力成果的全面保護,形成一個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知識產權制度的存在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護,使擁有知識產權的主體實現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通過對各種侵權行為的制裁,為創新者權益的維護提供了基礎,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規制和環境。對大學生科技創新來說,知識產權制度實現了對高校技術創新的保護,不斷激勵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
(一)完善知識產權的立法、執法及司法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法律規范仍不夠完善,具有滯后性,為了全面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首先應該完善立法。知識產權法律應該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以適應時展的需求,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通過頒布新法、修改舊法,使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僅要考慮現實情況,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更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其次,應該完善知識產權的執法及司法活動,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落到實處。對科技創新的成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申請、登記并公布,對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嚴厲打擊。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高校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機構,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知識產權管理是一項復雜繁瑣的工作,這一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專門機構來進行,從知識產權申請、審查、鑒定、評估到登記注冊的全過程,都要實現高校與專利成果管理部門的銜接,同時要妥善處理與知識產權有關的糾紛和爭議,實現對科技創新人才權益的維護。該機構還應實時對大學生科技創新進行知識產權指導,自覺維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合法權益。高校還應廣泛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通過知識產權網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內的知識產權庫;通過與社會上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及專業律師事務所的合作,獲得來自社會上的專業幫助。
(三)加強高校知識產權普及工作、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氛圍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加強對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普及迫在眉睫。與西方發達國家貫穿教育過程的知識產權教育相比,我國大學生的知識產權知識十分匱乏。在進行科技創新的同時,將知識產權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中去,使學生意識到必須將自己的智力成果轉化成知識產權才能避免權益遭受侵害,使學生自覺地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開設知識產權相關課程,通過選修課的方式,豐富理科學生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往復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其次,可以在高校開展知識產權專項主題講座,通過法學專家、知識產權專家專業知識的傳達,使學生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意識;再次,可以在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保護活動,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使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四、結語
障各高校二級學院應依托本學院各級各類教學示范基地、重點實驗室以及重點學科等科研平臺,發揮國家級、省級等各類教學團隊等師資優勢,鼓勵教師帶課題入駐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為學生做學術報告、帶領學生做科研,培育創新實踐團隊,分組分層次進行指導,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全程跟蹤作品的形成、改進和完善,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將創新興趣轉化為創新實踐。
二、以學術氛圍營造為抓手,創新基地為載體,建立項目化、基地化運作模式
1、學術氛圍營造
高校校園文化中,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創新意識的高低??蒲蟹諊鷿夥?,也直接決定著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困難程度。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各學院應組織以本學院學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為成員的學術報告團,定期為學生做學術報告,為本科學生提供參加科研工作體會,鼓勵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師或課題組接收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有條件的學院還應加大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和增加創新技能學分等措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2、創新基地建設
調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引導大學生將創新興趣轉變為創新實踐。各學院應依托其科研、實驗室等資源,充分發揮師資優勢,建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具有融教學、科研、育人于一體的多種功能?;貙<覉F隊擔任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老師,直接指導學生開展各項科技創新活動,基地應整合學院各種創新實踐資源,涵蓋基礎訓練、創新實踐、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種場地以及電腦、投影機、打印機、桌椅、文件柜、閱覽桌等必需的辦公用品,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三、以品牌賽事為突破,項目培育為途徑,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運行機制
1、品牌賽事
各學院還應根據本學院學科特點、學生特長等具體情況,確定本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賽事清單,同時確立諸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數學建模大賽、力學競賽、英語競賽等賽事以及學科專業競賽的品牌賽事,重點培養和資助,長期培育項目和團隊,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全過程、全方位培養機制,調動學生創新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將創新興趣轉變為創新實踐。
2、項目培育
21世紀是科技創新的世紀,目前世界各國國力的競爭其實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因此,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刻不容緩的。多少年來,應試教育的桎梏嚴重阻礙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科技教育也總是紙上談兵,脫離實際,即使搞一些科技活動也是依葫蘆畫瓢,學生的小制作、小發明缺乏創意,更缺乏創造性。因此,必須探索一條科技創新之路,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打破模式,這是科技創新的前提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強國富民的不竭動力。教育是創新的源泉,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基礎在教育,責任在教師。因此,這就要廣大教師改變陳腐的教育觀念,強化科技創新意識,提高對科技創新的認識。
傳統的科技教育模式方法陳舊,格式老套,訓練單一,滿足于紙上談兵,搞搞小制作,即使搞點小發明,也缺乏新意,更談不上創新。學生對科技的認識停留在自然常識課上灌輸的膚淺的知識,致使學生頭腦僵化,思維萎縮,操作實踐能力低下,這極大地制約著學生科技水平的提高??萍紕撔卤仨毚蚱脐惻f模式,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立足于學生的自主發展,實現由灌輸科技知識向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轉化。
二、激發興趣,創設情境,這是科技創新的基石
創新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有,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有引發潛能的催化劑,是否有一塊利于創新思維萌芽的土壤。新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設育人的良好環境,學校是創新教育的主陣地,教師作為創新教育的主力軍,就必須努力創設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眼。
1.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從樹立自信心開始。自信是成功的起點?,F代教育心理表明,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其智能將會發揮出無限的潛力。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方法激發學生樹立自信心,堅信“我能行”。
2.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未來的創新人才都必須在“課堂”這一主陣地中摸爬滾打,刻苦訓練,將來才能進入社會各個領域進行創新,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教師要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大膽實踐,勇于探索,開拓創新。
3.寓科技創新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特點舉行形式多樣,創新色彩濃郁的科技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讓他們參加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實驗操作比賽,自己動腦動手做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教師要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科技創新實踐的機會,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舞臺,讓學生在各項科技活動中經受鍛煉,陶冶情操,既增知識,又長才干。
三、開拓思維,培養能力,這是科技創新的根本
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必須具有敏銳的直覺思維,靈活的發散思維,還要善于多向思維。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在重視聚合性思維的基礎上,更重視發散思維的訓練,開拓思維的空間,培養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向著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1.深入生活,確立新視野。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生活中有許多科學知識,科學道理,科學奧秘,還有待于我們去學習,去發現,去求索。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了解社會,觀察自然,把學生的視野帶出課堂,帶出校門,帶到廣闊的生活中去,開闊視野,培養興趣,探索奧秘,體驗成功。
2.鼓勵求異,構建新思維。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營造氛圍,反復訓練,要善于發現和肯定學生獨特的思維和見解,要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異想天開”,發表不同的見解,積極引導他們自覺追求創造性思維,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同中求異,異中求新,從而構建開放、發散、鮮活的新思維模式,使學生真正進入到“科技創新”的世界。
此類模式是以農民組織作為承貸主體。以荷蘭為例,該國發達完善的農民合作社和農業協會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每個農戶一般要參加3~4個合作社,合作社又分中央、地區和基層3個層次;荷蘭還存在大量的農協,農協又分為“行業協會”和“商品協會”,其作用大致相當于中國的工會組織。上述這些組織把農民聯合起來,最大程度地集聚農民手中較分散的信貸資金。
二、我國銀行業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難點
(一)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困境
1.資金投入不足,投入機制亟待完善。長期以來,資金一直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大制約因素。一方面,政府的財政投入有限,1996~2005年的10年間,我國用于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年均僅0.74%,雖然近年來有所提高,但與國外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財政支持面偏窄,滿足不了農業技術創新全過程對資金多樣化的需求。財政資金多用于農業技術創新前期的研發階段,而對于大量的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活動,財政往往無能為力。
2.體制不順,“研”“產”銜亟需加強。要想真正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關鍵是加快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但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研發與產業脫節的問題尤為突出。一是效率低下。“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率為42%,農業高效轉化率為37%,較之農業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遠。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通過省部級鑒定的農業科技成果,有近一半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轉化,從而嚴重挫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二是脫離實際。目前,許多地方農業科技發展計劃不是實行課題組制,而是過分強調做項目,考核評價標準是課題成果和論文,缺乏退出機制,忽視將研究出的成熟技術轉讓給企業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人才不濟,農技隊伍結構優化迫在眉睫。一是農技隊伍存在結構“短板”。以國內率先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福建省南平市為例,目前全市農技推廣隊伍中40歲~55歲年齡段的人員比例超過60%,農技推廣隊伍存在著嚴重的青黃不接危機。同時,農技推廣隊伍專業結構單一,其中農學專業技術人員占44.26%,其他多種專業技術人員偏少,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科技發展要求。二是農技隊伍不穩定。上述科技特派員多為下派單位的技術骨干,必須兼顧本單位工作,加上基層工作環境艱苦、生活條件差、福利待遇難以保障,易崗混崗現象較嚴重,專注于科研的時間和精力無法保證。
(二)我國銀行業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制約因素
1.農業科技前期投入高、生產周期長、效益產生慢且不確定性較大,銀行業金融機構介入意愿不強。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從理論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至少需要經過“研發—推廣—應用—產業化”四個階段。通常來說,一個農業新品種從研發到廣泛推廣至少需要6~8年時間,一項農業新技術則至少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同時,在農業科技創新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還面臨著技術、應用及市場等各種風險,因此其融資需求必然存在資金占用時間長、規模大、風險高等特點。由于農業科技創新諸多的不確定性與信貸資金的“三性”要求存在著固有的矛盾,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愿深度介入農業科技創新項目。
2.信貸創新產品少、放貸總量有限,企業準入條件不低。從銀行方面來看,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抵押物仍以土地、廠房為主,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農產品抵押貸款等少數創新品種,因受限于擔保物的流動性,貸款發放規模有限。具體而言,農業科技企業的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等知識產權,存在價值認定標準不統一、轉讓不便等問題;應收賬款、農產品則存在著自然風險、違約風險等,預期收益存有較多變數,銀行在發放此類貸款時,普遍要求提供擔保且抵押率較低,無形中抬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從企業自身來看,具備一定規模的農業科技型企業,一般都有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成熟的創新成果商業化機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金依賴度不高;而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高度依賴的小微型農業科技企業,由于其處于初創期,技術不成熟,又缺乏有效的抵質押物,很難達到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準入門檻,往往陷入“要想做大做強就要有銀行資金,而要想得到銀行資金就必須先做大做強”的怪圈。
3.農險品種少、補償認定難,風險分擔機制未形成。自1982年我國恢復農業保險以來,基本上是在商業保險的框架內推行,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來,至今還沒有一部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在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地區推廣的品種主要以地方重要及特色農產品為標的,農險品種匱乏。同時,由于農業保險在發展中存在著交易成本高、補償范圍認定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補償機制欠缺等問題,其風險保障與分擔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我國銀行業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模式選擇
從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現實狀況出發,并在借鑒農業發達國家銀行業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模式基礎上,筆者認為,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應采取“以政府為主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產、學、研各個階段,實現互利共贏”的模式。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優化融資環境
1.吸引多元化主體參與。要適當提高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比例,營造一個鼓勵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氛圍,吸引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農業合作組織、私人等多元化主體的參與,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機制的有序運轉,培育創新主體,孵化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創新技術。
2.創新資金運用方式。要鼓勵各級財政在自身財力范圍內,綜合運用無償及有償資助、創業投資引導、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撬動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探索財政支農資金的金融化運用機制,由政府與民間金融組織合作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在確保財政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3.完善風險保障機制。要探索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貸款的風險分擔和獎勵補貼機制,擴大農業保險補貼范圍,發揮保險在農業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的保障及風險分擔作用,切實解除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后顧之憂。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動作為,滿足企業資金需求
1.創新豐富服務產品。要探索以農業科技型企業的股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著作權為質押的貸款擔保方式,擴大辦理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開發運用“銀行+保險”“銀行+擔保”“銀行+保險+財政補貼”等多種組合融資模式,有效支持農業科技創新。
2.全面提升服務水平。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制定專門的農業科技創新類貸款管理辦法;加強與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的合作,設計開發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信貸品種;加強銀行同業之間的合作,對資金需求量龐大的大型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組織銀團貸款;加強與農業科技部門的溝通聯系,將其推介的優質企業、項目列為關注對象,實時跟蹤項目進展和評估項目風險,對不同類別的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實施差異化管理。
3.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一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盡量單列規模、單獨考核農業科技創新類貸款,合理調整審貸條件,簡化信貸流程,適當降低貸款門檻,切實保證相應資金需求。另一方面,銀監部門科學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適當放寬農業科技創新類貸款不良比率容忍度,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擴大農業科技創新類貸款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