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10:11: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動物疫苗市場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蛋雞業;困難;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15.049
1我國蛋雞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06 年我國畜牧業產值已超過 1.4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 34%。目前,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已超過 600 元,約占家庭經營現金收入的30%,一些畜牧業發達地區,畜牧業現金收入已占到農民現金收入的 50%左右。畜牧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我國蛋雞行業自80年代開始,蛋雞的飼養存欄量、雞蛋產量和全國人均生產量都位居世界首位,成為中國養殖生產效率、集約化程度最高的畜牧產業。蛋雞業及其相關產業為農民提供約7800 萬人就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縱觀我國蛋雞產業生產技術存在地區間差距,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差距在逐漸縮小。
1.1 蛋雞業以家庭養殖場為主
盡管我國是蛋雞養殖大國,但是規?;⒓s化、養殖率相對較低,目前,主要以家庭養殖場為主,飼養人員主要是家庭成員。近年來,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特別是綠色有機食品需求量快速上升,品牌雞蛋走俏市場,促使養殖戶引種、飼養方式發生改變,向著綠色有機養殖品牌方向發展,雞蛋因其無污染、抗生素殘留小、高營養、低膽固醇、口味好等優勢成為消費者喜愛的食品。
1.2 蛋雞業從業人員
蛋雞存欄數量在10000~30000只的養殖場屬于中型養殖場,養殖生產從業人員由家庭人員向專業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綜合發展,從發展來看這是現代蛋雞的發展趨勢[1]。但是,因為行業的特殊性,養殖場普遍建設在城市的遠郊或者城鄉結合部,相對于其他行業更加偏僻,養殖人員普遍是養殖場周邊的農民,造成養殖場條件艱苦、養殖人員專業技術能力低,生產效率較低、人員工資收水平不高的惡行循環,很難留住高質量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1.3蛋雞業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當求大于供時雞蛋的價格不斷上升,蛋雞的數量相對恒定,也有少數養殖者盲目追趕。當供大于求時雞蛋的價格不斷下降,蛋雞的數量會急速減少甚至部分養殖戶改行,只有供需達到平衡的時候,蛋品的價格才會保持相對穩定。分析原因:蛋雞產業門檻低,對市場分析不夠盲目進入行業者較多,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比較落后,不能給予雞群合理的飼養管理。
1.4 蛋雞業的產品市場
我國的蛋雞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主要集中在江蘇、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雖然南方地區有所發展,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即使是在相對集中的省市也只是集中在部分鄉鎮;另一個特點是重視產量而不是質量。由于蛋雞業以家庭養殖場為主,普遍文化水平低、防疫意識相對淡薄、養殖不集中,不利于獸醫人員做好相應的防控和監管。養殖戶為了減少養殖場疾病的發生,盲目的大規模消毒和不按免疫程序運行蛋雞的防疫,甚至加入大量的抗生素進行預防和治療。還有是不懂得藥物的休藥期導致抗生素殘留,給消費者帶來嚴重食品安全隱患。
2解決危機應對措施
從以上分析,蛋雞業存在嚴重的危機,而靠蛋雞業本身很難解決這些問題。蛋雞業只有通過不斷地改革創新,加強對蛋雞業主有關的培訓,在法律意識的推動下才能度過危機。現在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蛋雞養殖的條件仍然十分落后,基礎設施簡陋,裝備水平差,多數還是以人工為主,自動化程度很低,在蛋雞的各個環節都與現代化的養殖方式差距很多,已經成為我國蛋雞業發展的瓶頸,這種低水平的養殖,對于蛋雞業產品質量安全及優質化水平的提高無疑是個阻礙。在蛋雞的養殖過程,要用現代化的條件設備對蛋雞業進行改造,這樣才能對蛋雞業的整體發展有所改變。在整個蛋雞業的各個環節都要有所改變,比如設計理念上要以“動物為本”進行規劃。實現祖代、父母代種雞培育,飼料加工、雞雛孵化、蛋雞飼養等方面都實行標準化、規范化,按標準程序進行操作。最大程度利用現代的科技水平,實現養雞自動化,在雞舍的建設、硬件的配置方面大力進行改善,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實施階梯飼養喂料、飲水、通風、清糞自動化,通過環境的改善和優化來保證生產優質雛雞和雞蛋產品,避免環境的不穩定給蛋雞帶來應激反應。
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蛋雞業無論是在產品質量,還是在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效益上,都處在非常落后的水平上,差距是明顯的,但這也說明我國的蛋雞業發展空間巨大,上升潛力巨大。要想快速發展我國的蛋雞業,必須要改變傳統的飼養觀念,多學習引進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不斷地提升我國從業者的養殖技術水平。在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活學活用,進行吸收、消化后,把學到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用在自身的豐富和發展上,可以通過對社會資源整合,利用一些農業高等院校的技術優勢實現“產學研”的結合,不斷探索發展,從整體上提升蛋雞養殖的水平。
在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蛋雞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經上升為產業化體系的競爭,整個體系要是不具備強有力的競爭,那這個產業勢必不會具有強有力的競爭,現代蛋雞業已是社會和高度體系化中的一個環節,并非單一因素就會具有競爭力。所以發展蛋雞業,需要從體系的發展高度著眼,再從產業入手,逐步完成各個單一因素的發展,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蛋雞的飼養涉及眾多學科的復雜的層面,涵蓋種源、飼料、環境、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首先從源頭上建立“祖代+父母代”產業模式,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蛋雞發展之路,在品種的性能選擇、蛋雞業的品種結構優化上不斷完善。通過慎重的引進一些進口優良品種,淘汰選育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優良品種。其次, 種雞企業通過自身實力或與知名飼料、疫苗企業建立聯合體,通過為客戶提供安全的蛋雞專用飼料和疫苗獸藥產品,保證蛋雞生產性能的充分發揮;在管理和服務升級方面,可以開展集中授課、專家巡訪、技術指導、信息輸出等服務方式提高農戶的飼養技術、管理水平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中國的蛋雞業近些年發展很快,但實際上在很多方面都不夠成熟,整個行業需要發展空間仍然很大,需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更主要的是更新發展理念。在整化產業發展的同時,要實現全面的協調,并保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生態、健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也導致很多產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蛋雞業也必然要從傳統的飼養觀念中轉變過來,無論是在飼養環節,還是在市場環節,都要以產業體系的高度進行發展,建立“以客戶為中心”和“優質、效益、安全、生態”的體系。在雛雞引進、飼料使用、飲水保證等環節上進行嚴格的管控,保證家禽的健康。在整個飼養環節,無論是獸藥的使用、疫苗的使用,還是化學藥品的使用,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從而從生產的各個環節對產品危害進行預防, 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關注動物福利、環境保護、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生產的同時注意垃圾、廢棄物的處理, 保證周邊環境的安全, 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3結語
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的蛋雞養殖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慢,加上我國的養殖多分散在農村,小規模的養殖居多,人員素質、技術水平、經濟實力、飼料業的發展、疾病防控的水平、市場經營能力、信息的流通渠道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我國蛋雞業目前的發展格局,同世界先進水平比差距肯定是有的,但發展空間和上升潛力也是無限的,為我國巨大的市場需求給蛋雞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新的形式下,中國的蛋雞業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同時機遇也是非常多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無比殘酷,如何在這種環境下,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況蛋雞養殖產業,是業內人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創新,抓住機遇,爭取為中國的蛋雞業快速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嚴華祥,謝承光,楊長鎖.中國蛋雞業面臨的危機中國禽業導刊[J].2003,(20)22:10-11.
[2] 張皓.我國蛋雞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和應對措施家禽科學[J]. 2007,(3):3-5.
關鍵詞:臺灣地區 基因組醫學 科技計劃
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草圖完成。次年2月,工作草圖的具體序列信息、測序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序列的分析結果公布。當時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意識到一個全新的科技世紀已經開啟,同時也認識到致力于基因組功能的研究已經是大勢所趨。許多研究顯示,人類的一般疾病與遺傳疾病和基因變異有相當的關聯。研究基因序列,使人類有機會對生命個體有更深的了解,除了可以搜尋疾病基因,進行研究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之外,同時也可以經由物種間的基因相互交叉比對,進一步了解環境與進化的關系。
隨著對基因學研究的進展,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醫學研究的新概念――基因組醫學。它是以人類基因組為基礎,將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整合在一起,使基因組的研究成果迅速高效地轉化并應用于臨床醫學實踐,是后基因組時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因為基因組研究不僅提供科學家們窺探自然,以及了解生命基礎奧秘的方法,同時所衍生的知識,包括使用的技術(如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技術等)與所開發的產品(如疫苗、診斷藥劑和治療醫藥等)都可以產生很高的經濟價值,并有可能為生物技術產業拓展新領域帶來曙光,世界各國無不視此為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在當局的推動下,我國臺灣地區也將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列為了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推動的重點領域。臺灣“國科會”最先設立的6個“國家型”科技計劃,即:“防災”、“農業生物技術”、“電信”、“制藥與生物技術”、“基因組醫學”和“數字典藏”科技計劃,其中三個計劃項目都涉及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目的是通過加大對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發展的投入,從而在臺灣創造出新的產業或者推動現有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一、臺灣推動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的背景
臺灣“行政院”于1995年通過了《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確定有關醫、農等生物技術產業為政府全力推展的重點,并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協同各部會進行橫向整合組成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1996年舉行的全臺第五次科技會議將醫學方面的生物科技推動列為主要議題,同時通過決議將基因醫藥相關的研究整合成跨部會的大型合作計劃。為此,臺灣“國科會”和“衛生署”于1998年起開始推動“基因醫藥衛生科技尖端研究計劃”,整合臺灣醫學中心與研究單位的近百位科學家、醫師投入“基因醫學”研究行列,針對基因組基礎研究、基因治療、基因藥物開發、遺傳疾病、實驗動物供應、環境毒理遺傳基因與科技對倫理、法律、社會影響等進行研究。
臺灣“國科會”于2002年設立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臺灣稱為“基因體醫學”),2003年開始執行。該計劃整合跨部會資源,由“國科會”、“經濟部”和“衛生署”共同參與執行。計劃的目標以基因組研究為基礎,運用人類基因組序列中所隱含的知識,發展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技術,同時結合基礎研究、動物模型測試、臨床試驗等技術,完成臺灣基因組醫學科技的開發,進而通過技術轉移、業界發展等力量,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學科技產業。計劃的第一期為時三年(2003―2005年),主要目標是構建完善的基因組研究基礎設施;計劃第二期(2006―2010年)的目標是“集中資源,以特定疾病研究為導向,加速成果導入醫學生物技術產業”?;蚪M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于2010年正式結束。
二、基因組醫學科技計劃概況
1.一期計劃的總體情況
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規劃有短、中、長期階段性目標。第一期計劃執行期為三年,由“國科會”推動實施。計劃第一期的目標著重于基因組研究的基礎建設及自由探索基因組相關研究。規劃范圍則是包含:基因組醫學、蛋白組學與結構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倫理、法律、社會的影響(ELSI)四個領域。包括:探討基因多形性與常見重要疾病感受性的相關性,鑒定及分析與臺灣人體常見重要疾病相關的新基因,應用基因技術預防或治療臺灣人體常見重要疾病,開發新的基因科技進行基因組的分析與測序,開發新而靈敏的基因診斷試劑與治療模式,評估基因科技對倫理、法律與社會的沖擊影響,以及建立核心設施與研究團隊等。目標推動如下:
(1)基因組醫學:尋找三種疾病的10個分子目標;對無機砷的人類易感基因更進一層的了解;臺灣人體特殊病毒的宿主易感/抵抗基因的鑒定;建立臺灣地區特殊族群基因庫及相關性狀數據庫;建立臺灣人體疾病診斷用的遺傳體數據庫;建立特殊疾病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蛋白質圖譜等可作為未來臨床診斷與個性化疾病診斷的參考;建立臺灣人體疾病的相關基因及危險因子;建立臺灣人體疾病的輔療法;建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使用的GMP/GLP設施;建立臺灣人體疾病的動物模型3~5個;在ENU突變小鼠中發現3~5個疾病基因及其機轉與導向化合物(Lead compounds)的篩選;及利用移植人類癌細胞和免疫細胞的NOD/SCID作人類治療基因的功能鑒定。
(2)生物信息:結合基因組研究加速其進展,促進醫學科技產業的發展;建立臺灣人體重要疾病的基因醫藥數據庫;建立人類遺傳疾病并維護加值數據庫;建立基因組知識經濟基礎;培養高質量的生物信息研發人才。
(3)蛋白組與結構功能:完成3個細胞膜蛋白的結構,有助于新藥的開發;設立低濃度轉錄因子蛋白組的研究程序,作為醫療途徑;建立3個逆境蛋白質,以及嗜熱蛋白質的功能圖;了解傳染病有關的蛋白質;以臺灣有關的細菌或病毒的蛋白組,發現新的蛋白質折迭模式。
(4)倫理、法律、社會影響:建立相關學術研究所需的基礎架構,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社群的互動網絡;建立基因組醫學科技的議題發展追蹤與信息交換;建立基因組醫學科技的意向調查與分析;建立基因組醫學科技的學術論壇與社會教育;對基因科技發展及其在倫理、法律和社會方面所造成的沖擊背景信息與討論議題通俗化。
(5)核心設施:建立全臺基因組醫學高速核心設施及高科技研究團隊,服務基因組研究計劃;加速臺灣研究計劃執行效率。
(6)產學合作:開拓創新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協助申請與維護專利權益;建立產學合作及GLP/GMP規格設施;加速進行癌基因/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推動島內基因與蛋白診斷產品的商業化發展;培育研發人才,促進產業活力。
2.二期計劃的總體情況
為了聚焦并吸引產業界的投入,計劃第二期設定的目標是:“集中資源,以特定疾病研究為導向,加速成果導入醫學生物技術產業”;以臺灣本地重要的四大疾?。ǜ伟⒎伟?、高遺傳性疾病與傳染?。榫劢怪黝},持續加強創新研發與基因組醫學對倫理、法律與社會的影響,同時建設核心設施以支持基因組研究,提供基因組研究所必須的基礎設施與技術,進一步加強與產業界和各國間的合作與交流,將本計劃的研究成果迅速導入生物技術醫療產業,提升國際能見度。
計劃第二期較第一期更具有整合性,加強了各行政主管部會的直接參與?!皣茣毖a助上游的基礎研究計劃,建設營運核心設施,提供必需的基礎建設與技術支持;依據研究領域及導向,計劃實施分為肝癌組、肺癌組、傳染病組、高遺傳性疾病組、創新研發組、倫理法律社會影響組(ELSI)、產學合作組及國際合作組?!靶l生署”的重點在法規、遺傳咨詢、與國民健康相關的癌癥、傳染病以及中醫藥基因組相關研究,推動“肺癌基因組研究及臨床應用”、“基因組醫學的健康服務應用”、“建立臺灣病原體基因數據庫”、“中醫藥基因組相關整合性研究”及“建立嚴謹的基因組醫學臨床試驗與相關產品的評估與審核機制”等五大研究項目,希望從法規及公共衛生層面,重要的衛生醫藥問題。“經濟部”則從較具產業發展潛力的基因藥物技術等方面進行規劃,建立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環境,并同時以業界科專機制補助生物技術醫藥業者投入基因組相關研發與應用,以研發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創造生物醫藥產業經濟效益。
各專業組的研究范圍包括:
(1)肝癌組:尋找肝癌致病基因,研究開發檢驗試劑及檢測設備,致力于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成效,整合并建設臺灣肝癌資料庫技術平臺,并延伸到乙型、丙型肝炎,以期成為未來亞洲最大的肝癌資料庫。
(2)肺癌組:利用基因組學或分析流行病學等相關技術,進行肺癌遺傳流行病學、藥物基因組學等研究,探討致病因子與肺癌轉移機制,涉及個性化臨床診斷與治療策略,并利用已建立的肺癌臨床研究網絡提供防治肺癌的有效工具。
(3)傳染病組:探討肝炎病毒、登革熱病毒、腸病毒、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及肺結核分枝桿菌的致病基因及致病機制,研究新穎的抗病毒策略,并結合“衛生署”行政單位,使研究成果落實到公共衛生領域以開展疾病防治。
(4)高遺傳性疾病組:研究多種高遺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如精神性疾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自閉癥及代謝癥候群等),建立公共衛生研究及公共衛生應用的互動管道,發展相關篩驗工具及預防性醫療,增進民眾健康。
(5)創新研發組:結合“基因組醫學”、“蛋白組與結構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并鼓勵其他具有創新性的研究,如系統生物學、肝細胞及中醫藥相關的基因組研究。
(6)倫理社會法律影響組:推動臺灣有關人類基因資料庫ELSI議題的研究,與歐美、亞洲地區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基因組醫學研究及其產業化所需的ELSI環境。協同行政機構建立臺灣基因或遺傳咨詢機制及相關法規的訂立與改革。
(7)國際合作組:鼓勵島內學者與其它國家研究學者在與基因組醫學相關課題上開展研究合作,提升臺灣基因醫藥領域的研究品質及國際能見度;通過科技交流,間接促進與國際制藥或生物科技公司的實質性合作。
為提升生物技術產業的經濟效益,加速基礎研究成果商品化,基因組醫學計劃鼓勵學界與業界的互動與合作,使業界即時掌握基因組醫學研究的重要進展。為積極促進產學雙方合作,與生技制藥“國家型”科技計劃合作進行“橋接計劃”,整理并挑選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的成果,進行專利及市場分析,進一步協助計劃主持人研擬商業模式規劃及取得知識產權保護。同時,由醫藥品查驗中心針對研發所需的醫藥法規提供咨詢,以解決商品化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推動產業化的進程。
3.計劃各階段的執行結果
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在致病基因的發現步驟、功能及致病機轉的研究、開發疾病的動物模型、基因芯片技術、基因細胞治療方法、疾病預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一期計劃的重要成果如下:
(1)砷與移行細胞癌的毒理基因組研究:證據顯示二甲基砷酸鹽(DMA)可能為膀胱癌的致癌砷種類,且細胞還原能力降低可能和致癌有關;建立體外培養及裸鼠膀胱癌形成模型,發現第九號染色體缺失及第四號染色體增幅現象;和砷代謝有關的砷輸送蛋白基因OATP-2、MRP1及MRP2,呈現顯著單一堿基多型性區域和膀胱癌相關基因,包括雄激素接受體及血紅素氧化酵素-1,顯示遺傳多形性區域。
(2)腸病毒整合性計劃:完成建構第一階段腸病毒數據庫,包含4,000多種從GenBank所收集的腸病毒序列及解析,并建立鑒定腸病毒71型的特異序列比對區域圖譜;找出157種寄主易感基因,包括趨化激素接受體、細胞凋亡、干擾素及補體相關途徑的基因;于細胞培養中顯示可利用RNAi抑制病毒復制;TNF-α啟動子的遺傳多型性和腸病毒71型的易感有關。
(3)利用核磁共振技術,完成3個幽門螺旋桿菌蛋白質構造研究;建立高效能蛋白質表現系統;建立X光高分子結晶技術;以昆蟲細胞─桿狀病毒系統表現具活性的幽門螺旋桿菌蛋白質;鑒定出一種幽門螺旋桿菌的酸誘導蛋白質,可促進其生長及活動。
(4)中醫藥基因組相關研究計劃:進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醫寒熱體質類型與基因及蛋白質表現、中醫寒與熱性體質實用藥對細胞基因表現;收集完成病人相關數據、各種辯證指標記錄的統計資料分析,并建立起基因的多樣性分析模式。
(5)發現DNA甲基轉移酶(DNMT)的過度表現與臺灣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有關,且與許多抑癌基因5'CpG island過度甲基化、cytosine突變亦有關。
(6)完成正常人類肝蛋白組圖譜的建立,及人類/小鼠胚胎干細胞蛋白組圖譜的建立。
(7)基因藥物開發完成多項活體外分析系統的建立,包括:重組腺病毒rAd/AGL載體病毒顆粒感染GSDIII病人初級培養細胞的方法、蛋白質轉染系統、重組蛋白質AGL在細胞內的功能分析;完成腺病毒活體遞送方法的建立與活體內分析系統,確認基因遞送方法與遞送載體在動物體內組織分布的相關性;并建立了活體內基因轉錄分析與蛋白質功能分析法,提供基因載體活體遞送系統的基盤分析技術。
第二期計劃的執行情況
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第二期的規劃延續了第一期的成果,第二期計劃的重要成果如下:
(1)重要致病基因、蛋白質的發現
a.藥物不良嚴重反應的基因:包括最常引起臺灣人體發生致命藥物過敏(史蒂文生瓊森癥候群)的抗顛癇用藥(Carbamazepine)的危險基因,降尿酸藥(Allopurinol)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危險基因等。
b. 家族性肝癌的基因:乙型肝炎導致家族性肝癌的連鎖相關分析,證實在第4對染色體長臂(4q)上,有1個基因座的LOD score在3.5。
c. 肺炎桿菌的致病基因:發現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它是造成院內泌尿道感染、肺炎感染以及免疫機能不全病患肺炎、敗血性休克的常見致病菌,還會造成菌血癥,化膿性肝膿瘍及腦膜炎等。
(2)關鍵動物模型的建立:先后建立了肝癌的動物模型、糖尿病致病動物模型、代謝疾病的動物模型、乙型肝炎的土撥鼠及基因轉殖鼠模型等。
(3)肝癌、肺癌、高遺傳、創新研發、ELSI五組研究成果
a.乙型肝炎病毒的HBx基因參與活化:男性荷爾蒙信息傳遞路徑,經由活化基因的表現,可能增加肝細胞的癌化能力。未來將有可能就此信息傳遞路徑,發現肝癌的重要標靶分子,而應用于臨床預防或治療上。
b.完成臺灣肝癌病患(約800例)臨床數據及組織樣本的合成網創設,提供肝癌研究的共同資源庫。
c.完成臺灣人體肺癌病患臨床數據庫、組織、血液檢體的收集,提供肺癌相關研究學者的研究共同資源。此外,發現的致病或轉移因子,可應用于肺癌診斷、治療、或預后評估等。
d.抑癌基因HLJ1的發現:抑癌基因(HLJ1)可預測肺癌病人存活及復發,本研究發現可應用于臨床檢驗試劑、藥物開發與生物技術服務相關產業。
三、核心研究設施的建設及相關產學合作計劃
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在管理過程中還增加考慮了相關核心設施的統一建設管理,以及促進產學合作。
本計劃開始后就規劃了相關核心研究設施的建設問題,對研究項目所需購置的高速、貴重儀器進行“整合資源”和“統一管理”,解決了重復購置、人員與管理等問題。為基因組研究所需的核心設施涵蓋的領域包括了以下五項:動物疾病模型、表現型鑒定及造影核心設施,臨床樣品研究與組織庫,基礎基因組研究設施,蛋白組血與結構基因組研究設施,生物信息核心設施。
在本計劃執行過程中,還在產學合作方面特別加以推動。如:符合臺灣生物技術產業所需并且具有商品化潛力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藥品、疫苗、檢驗試劑、生物醫藥技術、基因治療方法、保健食品開發及基因咨詢服務等;促進臺灣生物技術信息發展的產業;辦理產學合作計劃的審查及后續項目追蹤管理和考核;促進參與產學合作廠商對相關法規與知識產權的了解,利用產學說明會開展產學合作輔導;協助導入核心研究設施至產業界,提高業界的生物技術研發水平;協助推廣本計劃產生的優秀研究成果,營造學術界與產業界對話機會,扶助研究計劃主持人所屬機構申請與獲得專利,協調與產業界完成技術轉讓事宜并建立與相關部會的良好合作與互動。
參考文獻
[1] 羅勇.臺灣科技計劃的管理及其特點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22): 38-42
[2] 基因組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EB],http://nrpgm.sinica.edu.tw/content.php?cat=agtc,(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