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4 09:3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層社會治理難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依法為基層黨委政府的社會管理決策提供法律服務,是人民法庭參與和推動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切入點。我市人民法庭立足黨委政府社會管理的實際需求,探索建立四項報告制度,努力為基層黨委政府當好參謀和助手。
建立涉訴矛盾糾紛分析年報制度。各人民法庭將幫助地方黨委政府化解社會矛盾作為參與基層社會管理的主攻方向,2009年,我們推出人民法庭涉訴矛盾糾紛分析年報制度,年底組織全市40個人民法庭為轄區134個鄉鎮(街道)分別量身定做涉訴矛盾糾紛分析年報,對各地涉訴矛盾糾紛基本情況、典型案件處理結果、矛盾糾紛的成因特點和發展態勢進行全面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山改進社會管理、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對策建議。部分人民法庭在年報的基礎上還開展了季報工作,進一步加大通報頻率。該項制度的推出,有效地幫助了鄉鎮黨委政府了解掌握轄區矛盾糾紛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年報成為鄉鎮黨委政府加強和改進相關領域社會管理的重要決策依據,江蘇高院肯定和推廣了這一做法。
建立維護社會穩定平安報表制度。2010年,我市人民法庭推行“平安報表”制度,協助地方黨委政府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各人民法庭定期梳理統計轄區各鄉鎮萬人成公率、民轉刑案件數、涉訴情況等各種基礎信息,制作成項目齊全、數據精準、內容具體的平安報表,及時報送給鄉鎮黨委政府,幫助黨委政府了解掌握當地社會穩定現狀。通過制作和發放平安報表,對矛盾多發易發的鄉鎮提出一般警示,對存在社會穩定風險的地區給予重點指導,以此促進鄉鎮黨委政府在抓好經濟工作的同時,更加注重防范社會穩定風險。
建立重大事項評估報告制度。各人民法庭強化法律預警功能,堅持關口前移,對鄉鎮的一些重要決策,有選擇地參與法律風險評估,確保決策的合法性、科學性,防止黨委政府的決策出現法律上的偏頗而留下矛盾糾紛隱患。同時,認真評估訴訟中發現的對抗性矛盾對社會管理帶來的負向影響,適時向轄區黨委政府匯報通報,提醒黨委政府做好風險防范準備。此外,各人民法庭還利用自身的法律資源優勢,為黨委政府實施的項目引進、工程建設等重大事項提供適合的法律咨詢、法律幫助和法律服務,促進這些重大事項平穩運行。
建立重點問題調研報告制度。全市各人民法庭密切關注基層改革發展穩定在司法審判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動向,充分發揮司法調研的作用,及時主動地開展前瞻性的調查研究,形成詳實、有說服力和可操作性的調研報告,為轄區黨委政府加強相關領域基層社會管理提供決策參考。各人民法庭針對審判工作中發現的農村土地征用、生態環境保護、農村金融擔保等基層社會管理方面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向轄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幫助其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
我們從基層的實際情況出發,健全完善推動基層社會自我管理的工作機制,努力把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導入正軌。
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健全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我市各人民法庭積極拓展糾紛解決新思路,不斷探索糾紛解決新路徑。強化訴訟調解和訴調對接,通過共享資源、共建機制、共謀舉措等辦法,實現r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和人民調解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依法保障和支持各類調解組織開展調解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大調解的作用,實現了各類糾紛的有效分流。全市40個人民法庭全部建成人民調解工作室,配備專兼職人民調解指導員,大力開展訴前調解工作,引導當事人理性選擇解決方式和維權途徑。積極鼓勵和扶持民間調解,充分利用農村德高望重的賢達能人在區域范圍內的聲望和權威,邀請其參與矛盾糾紛的調解,促進矛盾糾紛的妥善解決。
圍繞提升自治能力,健全完善基層自主管理機制。政府行政管理的逐步轉型,使各類社會組織的自治管理功能不斷凸顯,特別是在基層社會,更多的社會管理事務需要依賴基層社會組織去執行,提高基層社會組織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十分重要。我市人民法庭主動延伸職能,把提高基層社會自主管理能力作為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層面。各人民法庭大力支持基層自治組織發揮社會管理功能,通過巡回審判、法制宣傳、送法下鄉、審務五進、指導民調等方式,提升村(居)民委員會等基層自治組織處理社會事務、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通過組織法律培訓、指導行業規范等方式,引導鄉村各類農戶協會、行業協會規范管理、自律管理。
圍繞維護農村安定,健全完善綜合治理協調機制。安定有序的治安環境既是基層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基層社會管理的必要保障。作為基層綜治的主要成員單位,我市人民法庭堅持綜合治理“一盤棋”原則,注重與其他綜治成員單位的日常溝通、信息交流和工作協調,努力提高司法手段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地位和份量。各人民法庭通過聯動、對接、共建等多種形式,建立健全與地方黨委政府、綜治成員單位、基層自治組織的聯動機制,推動平安鹽城、法治鹽城建設。同時,全市兩級法院主動與綜治主管部門溝通,積極爭取將涉訴化解率、民轉刑發生率、萬人成公率等司法指標納入鄉鎮綜合治理考核體系,實現人民法庭參與基層綜治管理由消極向積極、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人民法庭的每一項司法服務一定意義上都是參與社會管理。近年來,我市人民法庭集中精力抓好“三項建設”,努力提高司法服務質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推進訴訟服務組織建設。全市法院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到哪里,人民法庭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進一步優化人民法庭布局,特別是抓住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契機,增設港口法庭,調整開發區法庭,形成“半小時法律服務圈”。為滿足基層社會管理的需求,去年全市兩級法院均新設訴訟服務中心,專為群眾提供訴訟引導、立案審查、聯系法官、收轉材料、案件查詢、法律咨向、訴前調解、判后答疑和接待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在此基礎上,2010年全市兩級法院全面啟動并當年全部完成人民法庭訴訟服務站建設,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全面、更加優質的司法服務。
一、認清形勢,科學定位,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長效機制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__街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__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__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__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__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__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__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__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__年3月份形成了《__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__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__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
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__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07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__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鶎由鐣伟卜揽伢w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__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核心,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對社會治安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是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施效果的最好詮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全面推進,要立足實際,始終以群眾安不安全、滿不滿意為根本考慮,切實圍繞社會治安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盲點,實現社會治安狀況的明顯好轉。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融入到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使群眾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強防范意識,減少犯罪分子犯罪機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進一步引導和發揮群眾參與社會治安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群眾承擔一定的治安防范義務;通過及時公開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治安信息,使群眾及時了解身邊的社會治安環境,采取相應地防范措施。
【關鍵詞】社會管理創新;地方實踐
目前,各地積極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管理創新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不斷夯實著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充分歸納和提煉這些創新實踐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有助于從戰略性、全局性的角度把握社會管理創新的方向,從而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實踐向縱深發展,同時,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創新模式和創新理論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會管理創新的地方實踐探索
1.以人為本。各地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把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貫穿工作的全過程,以群眾利益為重,以群眾期盼為念,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提高了社會管理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比如,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各地積極加大資源投入力度,著眼于方便社區群眾,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開展各種愛心服務工作,為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山東淄博的淄川區般陽路街道推行“三維數字社會管理平臺”,這個平臺將街道轄區內的居民樓、企事業單位、商鋪等搬上網絡,形成一個真實的三維實景立體街區,實施人口信息動態化管理,開通“民情通”呼叫服務中心,完善“三位一體視頻監控網絡”,創建五件制辦件系統,通過這些措施構筑起了數字化基層政務服務新體系,促進街道社區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2.社會協同。社會管理創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其他社會管理主體的協同作用,從而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合力。近年來,各地積極改革并完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發揮著積極作用。比如,北京市探索樞紐型社會組織管理模式,“樞紐型”社會組織,是對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社會組織進行聯系、服務和管理的聯合型組織,主要在政治上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業務上發揮引領聚合作用;在日常服務管理上發揮平臺作用,促進本領域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上海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大力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政府購買服務項目主要集中于養老服務、慈善救助、社區青少年和外來人員服務等領域,已形成了“項目制”、“招標制”等多種運作形式,并且逐漸趨于成熟。
3.社區管理。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大特色就是各地對城鄉社區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社區網格化即是其中之一。網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把社區劃分成若干個網格,分別建立功能齊全、相對獨立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有專職人員在網格范圍內對社區實施24小時動態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務,承擔網格內的居民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環境衛生、治安維護等各項事務,努力實現“小事處置不出網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區”,從而實現社區管理服務的全覆蓋。如浙江舟山推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把全市劃分為2360個網格,每個網格成立一個黨小組,以鄉鎮(街道)、社區(村)干部、轄區民警中的黨員組成,同時吸收教師、醫生、老干部、漁農科技人員等參與,組成一支6至8人的“網格管理服務團隊”,2360支網格團隊織起了一張基層“公共管理服務網”,這樣及時掌握了解每個網格內發生的事關經濟發展、民生民計和社會穩定的大小事件,并及時反饋與妥善處理,變被動應對為主動服務,變宏觀管理為精細服務。
4.風險評估。近年來,因各種社會矛盾引發的群眾上訪和多樣多發,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對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環境保護、教育醫療、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行業和領域,各地積極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對于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等重大事項在實施或出臺之前,采取科學的預測方法,對可能出現的社會穩定風險進行先期預測、先期評估、前期化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將不和諧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同時,在評估過程中,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從而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二、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的經驗思考
各地社會管理創新的成功經驗表明,社會管理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統籌兼顧,理順各種關系,發揮多種力量,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以增強地區活力和凝聚力,全面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完善社會管理新格局。社會管理不是單向的政府對社會的管理,而是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和共治。長期以來,“全能型政府”的社會管理模式擠壓了社會發展的空間,造成了社會自治能力薄弱,無論是社會組織的發展,還是公民自我管理和服務的能力都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社會管理創新既要堅持黨委領導和政府負責,也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實現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黨的十七大提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這是適應新時期社會管理形勢的戰略部署。這個新格局改變了傳統的以政府為中心的單一治理結構,更加注重社會各主體的協同作用,是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社會管理的多元主體治理首先可以適應多元的社會現實,為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社會公共服務。其次,可以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第三,有助于緩解政府壓力、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將精力和資源集中用于宏觀調控領域。
2.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務,管理不是目的,服務才是根本。因此,在管理定位上,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管理者,而是把滿足群眾的公共需求作為主要職責,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在管理體制上,各級政府不斷加快職能轉變,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在管理理念上,實現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務型的轉變;在管理方式手段上,從重管制控制、輕協商協調,從重行政手段,輕法律道德,向多種方式協調發展,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
3.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社會組織與政府組織、企業組織共同構成現代社會的三大組織體系,是穩定社會的“鐵三角”。政府組織是公共組織,是非營利性的,是“以行政求公益的組織”;企業是營利性的,是“以志愿求私益的組織”;光有這兩個范圍是不夠的,二者無法覆蓋其他大量的公益和互益服務范圍,因此就必須要有“以志愿求公益”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的力量還相對薄弱,不僅數量少,實力較強、影響廣泛的社會組織也不多,難以承擔起政府轉移職能、參與社會管理的任務。十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因此,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徐亞奧政府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通過公開競標,讓有能力的社會組織來承擔。
4.加強社區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基層具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獨特便利,群眾的利益訴求,基層能最先捕捉到。因此,一定意義上講,基層社會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社會管理的整體績效。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F階段,我國社會矛盾多樣多發,而這些矛盾糾紛大多發生在基層特別是城鄉社區。隨著 “單位人”向“社會人”、“社區人”轉變,社區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載體,但同時,由于新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社區管理服務沒有及時跟上,導致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在社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和解決。因此,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社區。十報告提出,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增強基層活力和凝聚力。
參 考 文 獻
[1]龔維斌.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與思考[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3)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浙江省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方案(2018—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此件公開)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方案
(2018—2020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數字浙江建設部署,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加快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深化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以標準化支撐數字化轉型,推動我省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統一協調的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工作機制,構建完善結構清晰、系統高效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制定實施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亟需標準,組織開展一批關鍵領域的標準化項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化成果,高標準引領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
——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基礎逐步夯實。到2019年,形成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框架,初步建立涵蓋政府、經濟、社會各領域,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主體,以團體標準為補充,基本滿足數字化轉型需求的標準體系。到2020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
——數字化轉型標準化競爭力顯著增強。到2020年,在數字化轉型領域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50項以上,組織開展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10項以上,新增全國、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3個以上,數字化領域標準話語權顯著提升。
——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效應不斷釋放。進一步深化標準研制、標準化項目建設、標準實施監督評價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和管理標準化成果,數字化轉型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標準化規范和引領數字化轉型成效不斷顯現。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系統布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強化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和系統架構。系統梳理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實施任務清單,構建完善標準體系,確保高標準推進數字化轉型。
(二)開放共享,協調發展。著力發揮標準化的互聯互通作用,以標準化促進政府、經濟、社會等領域數字資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島。針對數字化轉型多學科融合和涉及面廣的特點,著力加強各領域標準化建設的統籌協調。
(三)需求導向,重點突破。以政府數字化轉型為先導,撬動經濟和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加快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圍繞數據共享、流程再造、信用體系、服務協同等關鍵領域,優先制定政府數字化轉型亟需標準。
三、重點任務
(一)助力政府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構建數字政府標準體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標準化運行機制,助力爭創政府治理數字化轉型試點省。圍繞大系統、大數據、大平臺、大集成建設,構建涵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環境保護、政府運行等領域的數字政府標準體系,加快總體要求、政務服務、數據共享、業務管理和技術應用等標準研制。圍繞公共數據整合、共享、開放等重點領域,抓好公共數據平臺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數據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列第一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打通數據互通關鍵節點。圍繞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島的堵點和難點,加快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標準模型。圍繞數據共享、流程再造、信用體系建設,重點開展數據匯聚、數據平臺、數據安全、大數據應用等領域亟需標準的研制,加快公共數據資源目錄編制規范、“互聯網+政務服務”公共數據管理規范及電子證照庫、人口綜合庫、公共信用庫等規范制定。加強政務領域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應用標準研制,著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標準缺失問題。(責任單位:省數據管理中心、省質監局)
3、擴大政府治理標準化效應。加快政府決策、執行、督查、反饋等數字化協同標準化步伐,強化財政、金融、國資、商務等領域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機制建設。健全市場監管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結合信息系統建設,將監管要求固化為可量化、可執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標準鏈和監管模式。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標準化聯動應用。加強政府數字化轉型標準宣貫和實施評價,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衛生計生等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打造政府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樣板。(責任單位:省數據管理中心、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
(二)引領經濟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數字經濟。
4、搶占數字經濟高地。立足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施標準領航工程,加快制定實施先進標準,制定實施團體標準30項以上,搶占產業標準制高點。圍繞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核心元器件、柔性電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環節,推動成立產業標準化技術組織3家以上。推動之江實驗室成為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成員單位,爭取獲批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試點,加快創新成果標準化。圍繞術語定義、產品評估、系統和組件接口、數據兼容、互換模型等國際競爭和市場應用重點領域,加快標準研制步伐,提升行業標準話語權。(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質監局、之江實驗室)
5、促進新舊動能迭代更新。強化“品字標”浙江制造標準數字化要求,促進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開展創業孵化、協同創新、網絡眾包等“雙創”平臺標準化復制推廣,制定并推廣一批支撐制造業創新基地建設的共性和前沿技術標準。探索開展一批互聯網協議版本第六版(IPv6)、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領域關鍵技術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融合應用,培育一批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型生產、組織、服務模式標準。在化工、紡織、造紙等重點傳統產業開展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標準化試點示范。(責任單位:省質監局、省經信委、省科技廳)
6、夯實數字金融基礎。以標準化助力數字經濟風險防控,圍繞移動支付、借貸、保險、基金銷售、信托和消費金融等數字化金融服務,加強監管、準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網絡安全、信用建設等關鍵標準研制和實施,構建數字金融行業管理和數據統計監測體系。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數字金融領域創新應用,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標準化,強化金融科技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質監局、浙江銀監局、浙江保監局、浙江證監局)
7、助推數字經濟創新融合。聚力之江實驗室、實體經濟、新興金融中心、新型貿易中心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創新融合標準化建設,加快創新成果標準化。加強與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對接,推動以之江實驗室為代表的浙江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有關工作。優先做好之江實驗室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標準化頂層設計,圍繞醫療、交通、金融、物流、環境保護等領域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關鍵技術、產品、服務標準研制,及時將有效模式和關鍵技術標準化。(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質監局、之江實驗室)
(三)支撐社會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動公共服務智能化。探索“標準化+大數據+公共服務”模式,加快“網上辦、掌上辦”領域數據采集、分級、交換、質量、保密等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指導性目錄及標準。建立全省社會數據標準化協調機制,構建涵蓋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領域的社會公共服務標準庫。推進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商事登記聯辦、不動產登記管理等全過程標準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醫療等領域信息共享標準化路徑。強化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代辦點等公共服務標準制定、實施與評價。(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省數據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協調小組成員單位)
9、推動社會治理集成化。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實施社會治理事項標準化指導性目錄,依托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加快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加強政府、企業、個人分層分級分流標準化體系建設,以標準化規范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發等環節的安全邊界和監管措施,制定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息的保護清單標準。開展基層社情民意監測標準化工作,圍繞基層治理重點領域實施一批標準化項目,開展重要標準實施績效評價,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標準化水平。(責任單位:省綜治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省數據管理中心)
10、推動公眾消費數字化。加快數字化消費云工程、云服務、大數據等領域創新成果標準化,促進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應用,培育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模式標準化水平,推動管理經驗和關鍵技術轉化為標準。圍繞新零售、農村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開展標準化建設,培育一批國際先進標準。圍繞打響“放心消費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數字化放心消費“三度一率”社會評價標準指標體系。(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部門協同。完善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標準化管理機制,強化標準化主管部門的牽頭、協調和監督職責,有效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標準制定、實施作用。在省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領導小組框架下,設立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工作專班,統籌各相關部門規劃、政策和舉措,定期開展專題研究,及時協調重點工作。
(二)強化政策保障。積極推薦一批重要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標準實施績效顯著的,按有關規定優先推薦申報省科學技術獎、省標準創新貢獻獎。支持我省企事業單位承擔或參與國際、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優化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完善科技創新與標準創新融合機制。探索建立數字產業服務認證體系。
(三)強化實施評價。將標準實施與數字化轉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標準實施協調力度,強化標準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標準實施監督和評估機制,探索實施符合國際慣例的認證認可模式,培育標準服務市場。每年選定一批重點標準化項目進行標準實施績效評價,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標準實施信息公開,增強實施績效評估能力。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辦公廳,省軍區,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
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的重要意義
以統籌城鄉為目標,以鎮街規劃為龍頭,以“轉并聯”為基本方式,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改革創新村級組織的設置模式,努力實現由傳統的村級組織構架向新社區結構模式轉變,為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我縣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推進城鄉統籌綜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總抓手。城市化進程往往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勢必對農村基層組織設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農村投入,項目落地、工程推進等都離不開村級組織。就我縣實際來看,一方面,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行政村還有906個,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顯,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共享程度低,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一些村莊的存在形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變成了城中村,有的成為了農村新社區,有的因村民搬遷成了“空殼村”,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基層組織的傳統模式顯然與當前城市化進程不相適應。如何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理應成為統籌城鄉綜合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農村是社會管理組織體系中的最基層。農村穩則社會穩。城鎮化改革發展在給農村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給農村社會管理提出了新課題、新要求。在加快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種新問題、新矛盾時有發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遷、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等引發的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農村社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有利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整體水平。社區是基層社會管理的基礎平臺,通過推進村級組織“轉并聯”,最終形成城鄉一體的社區治理模式,能夠促進社會管理資源整合,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
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務實基層打牢基礎的需要。我縣農村社情復雜,特別是農村政治生態比較落后,“三宗勢力”(宗教、宗派、宗族)盤根錯節,干擾農村基層工作的問題比較突出。近年來,雖然我縣抓基層組織建設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較明顯,但村級層面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還很多。特別是每到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時,競爭異常激烈,這種強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經不分、權力與利益結合所致,包括征地拆遷、項目招標施工、安置房分配、新農村項目分配、各種公共資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關聯度的。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農村建設。影響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開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推進農村資源公平分配,逐步強化社區的管理服務功能,逐漸弱化村級組織的管理服務功能,從而達到進一步打牢農村基層基礎的目的。
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的主要舉措
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農村社區化。要在全縣構建起以“鎮(街)一社區”兩級為主體的基層組織架構和治理體系。實現農村社區全覆蓋,使農村新社區真正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關鍵要做到“四個”注重。
注重抓好服務工作。強化服務,便民惠民,是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一定要把對社區群眾的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和作為前提工作來抓。社區服務中心要具有綜合服務功能。把相關的服務功能集聚到聯村社區平臺上來。真正方便群眾辦事。讓廣大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村級組織設置改革以后帶來的新變化。在便民服務事項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結合。這項工作由縣紀委牽好頭、擔起責,縣審管辦全力配合。將全縣所有縣直部門和功能區、鎮(街道)的服務審批項目進行全面的梳理,對可以“下放”的項目全部實行下放。各功能區、鎮和街道要把目前屬于村級組織的服務項目進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須使用村委會印章的事項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區進行辦理。
注重整合各方資源。重點要整合好人員、資金和辦公場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資源:一要整合好人員資源。要充分利用鎮村干部資源,選好配強聯村社區組織帶頭人。選配堅強有力的聯村社區組織班子和工作人員。要繼續抓好縣直機關農村指導員下派工作,選派優秀干部指導幫助聯村社區工作。二要整合好資金資源。本著“統籌兼顧、集約高效”的原則,各級各條戰線的資金投入都要按規劃來辦,對各級財政用于中心村、聯村組織辦公場所、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等方面的資金要進行通盤考慮。在設施建設和項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擔、活動共管,避免浪費,預防重復投資。今后對農村集體項目的補助資金,也要進行有機整合,由聯村社區進行統籌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徹底改變資金“天女散花”現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充分發揮資金的“濃縮效應”、“放大效應”。三要整合好公共辦公資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鄉社區現有辦公場所的基礎上,整合撤并鄉、中小學校、衛生院所的原有辦公場所,以修建、置換、租賃等方式。解決聯村社區組織辦公服務場所問題。
注重講究工作方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本身是一項全新工作,困難多,經驗少,再加上每個地方情況千差萬剮。因此,在具體推進時,各鎮(街道)要按照“方向堅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總體思路,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方法講創新。一要善于學習借鑒。橋下是全市試點鎮,在這方面有著很好的基礎,也做了很多探索,試點工作經驗是各鎮街的學習材料,各鎮街也結合實際探索適合本地的載體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樹一批、明年帶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標,每個鎮(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創建1個社區示范典型,對每個典型社區都要派專人蹲點指導,精心做好培育。爭取培育一個,成功一個,帶動一片??h委組織部要加強對典型示范創建的指導,并組織開展“互學互比”活動。三要加強考核評價??h委把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列為《考績法》的重要內容,把考
績結果作為考察干部工作實績特別是黨(工)委書記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各功能區、鎮(街道)也要將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納入村級基層黨建考核評價體系,明確相關干部的工作責任,積極建立起引導支持各個社區之間良性互動和服務競爭機制,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深入開展。
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的組織保障
村級組織設置的“轉、并、聯”工作搞得好不好,關鍵就看各地、各部門有沒有重視,有沒有傾全力去抓,有沒有全縣上下的通力合作、齊心協力。各功能區、鎮(街道)和縣有關部門必須結合各自職責,加強領導,強化指導,狠抓落實,確保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強化領導。為切實加強對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的領導??h里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縣長擔任常務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組織部長牽頭負責。各功能區和鎮(街道)也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黨(工)委書記要任組長。對這項工作,各功能區、中心鎮黨委和街道黨(工)委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尤其是黨(工)委書記更要把這項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實處,做到親自研究部署工作、親自調配各種資源、親自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形成合力。開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需要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功能區、鎮(街道)及有關部門要主動對接,密切協作。齊抓共管。組織部門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聯合紀委、農辦、民政、財政、規劃建設等部門力量,定期召開協調會,進行協商。統籌決策,確保這項工作整體有序推進。特別是在場所建設、功能確定、規劃設置等方面,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協調溝通,做到統一部署、統一推進,不能各自為政,各搞一套。鎮(街道)層面需要哪個部門指導和幫助的,相關部門不能推諉,要拿出具體舉措,幫助鎮(街道)解決難題。
深化宣傳。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一項全新的舉措,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宣傳部門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多種形式。深入廣泛地宣傳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目的意義、內容要求和措施步驟,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刻理解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重要性,消除鎮村干部的畏難情緒和基層群眾的各種顧慮,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營造良好的改革工作氛圍。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盛秋平
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夯實農村基層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迫切需要。根據溫州市委“一年搭框架、二年抓深化、三年全面達標”的總體部署,緊扣“三分三改”,按照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今年5月開始永嘉縣在橋下鎮開展先期試點,同時鼓勵其他各鎮街選擇條件成熟的村莊先行開展社區建設。至7月底止。全縣已有906個村完成了社區規劃布局,117個村進入新社區運行階段,實現了農村社區全覆蓋的新格局。
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的重要意義
以統籌城鄉為目標,以鎮街規劃為龍頭,以“轉并聯”為基本方式,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改革創新村級組織的設置模式,努力實現由傳統的村級組織構架向新社區結構模式轉變,為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我縣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推進城鄉統籌綜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總抓手。城市化進程往往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勢必對農村基層組織設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農村投入,項目落地、工程推進等都離不開村級組織。就我縣實際來看,一方面,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行政村還有906個,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顯,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共享程度低,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一些村莊的存在形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變成了城中村,有的成為了農村新社區,有的因村民搬遷成了“空殼村”,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基層組織的傳統模式顯然與當前城市化進程不相適應。如何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理應成為統籌城鄉綜合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農村是社會管理組織體系中的最基層。農村穩則社會穩。城鎮化改革發展在給農村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給農村社會管理提出了新課題、新要求。在加快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種新問題、新矛盾時有發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遷、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等引發的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農村社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有利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整體水平。社區是基層社會管理的基礎平臺,通過推進村級組織“轉并聯”,最終形成城鄉一體的社區治理模式,能夠促進社會管理資源整合,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
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是務實基層打牢基礎的需要。我縣農村社情復雜,特別是農村政治生態比較落后,“三宗勢力”(宗教、宗派、宗族)盤根錯節,干擾農村基層工作的問題比較突出。近年來,雖然我縣抓基層組織建設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較明顯,但村級層面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還很多。特別是每到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時,競爭異常激烈,這種強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經不分、權力與利益結合所致,包括征地拆遷、項目招標施工、安置房分配、新農村項目分配、各種公共資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關聯度的。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農村建設。影響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開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推進農村資源公平分配,逐步強化社區的管理服務功能,逐漸弱化村級組織的管理服務功能,從而達到進一步打牢農村基層基礎的目的。
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的主要舉措
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農村社區化。要在全縣構建起以“鎮(街)一社區”兩級為主體的基層組織架構和治理體系。實現農村社區全覆蓋,使農村新社區真正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關鍵要做到“四個”注重。
注重抓好服務工作。強化服務,便民惠民,是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一定要把對社區群眾的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和作為前提工作來抓。社區服務中心要具有綜合服務功能。把相關的服務功能集聚到聯村社區平臺上來。真正方便群眾辦事。讓廣大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村級組織設置改革以后帶來的新變化。在便民服務事項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結合。這項工作由縣紀委牽好頭、擔起
責,縣審管辦全力配合。將全縣所有縣直部門和功能區、鎮(街道)的服務審批項目進行全面的梳理,對可以“下放”的項目全部實行下放。各功能區、鎮和街道要把目前屬于村級組織的服務項目進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須使用村委會印章的事項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區進行辦理。
注重整合各方資源。重點要整合好人員、資金和辦公場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資源:一要整合好人員資源。要充分利用鎮村干部資源,選好配強聯村社區組織帶頭人。選配堅強有力的聯村社區組織班子和工作人員。要繼續抓好縣直機關農村指導員下派工作,選派優秀干部指導幫助聯村社區工作。二要整合好資金資源。本著“統籌兼顧、集約高效”的原則,各級各條戰線的資金投入都要按規劃來辦,對各級財政用于中心村、聯村組織辦公場所、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等方面的資金要進行通盤考慮。在設施建設和項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擔、活動共管,避免浪費,預防重復投資。今后對農村集體項目的補助資金,也要進行有機整合,由聯村社區進行統籌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徹底改變資金“天女散花”現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充分發揮資金的“濃縮效應”、“放大效應”。三要整合好公共辦公資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鄉社區現有辦公場所的基礎上,整合撤并鄉、中小學校、衛生院所的原有辦公場所,以修建、置換、租賃等方式。解決聯村社區組織辦公服務場所問題。
注重講究工作方法。村級組織設置改革本身是一項全新工作,困難多,經驗少,再加上每個地方情況千差萬剮。因此,在具體推進時,各鎮(街道)要按照“方向堅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總體思路,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方法講創新。一要善于學習借鑒。橋下是全市試點鎮,在這方面有著很好的基礎,也做了很多探索,試點工作經驗是各鎮街的學習材料,各鎮街也結合實際探索適合本地的載體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樹一批、明年帶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標,每個鎮(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創建1個社區示范典型,對每個典型社區都要派專人蹲點指導,精心做好培育。爭取培育一個,成功一個,帶動一片??h委組織部要加強對典型示范創建的指導,并組織開展“互學互比”活動。三要加強考核評價。縣委把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列為《考績法》的重要內容,把考績結果作為考察干部工作實績特別是黨(工)委書記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各功能區、鎮(街道)也要將村級組織設置改革納入村級基層黨建考核評價體系,明確相關干部的工作責任,積極建立起引導支持各個社區之間良性互動和服務競爭機制,推進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深入開展。
構建村級組織設置新格局的組織保障
村級組織設置的“轉、并、聯”工作搞得好不好,關鍵就看各地、各部門有沒有重視,有沒有傾全力去抓,有沒有全縣上下的通力合作、齊心協力。各功能區、鎮(街道)和縣有關部門必須結合各自職責,加強領導,強化指導,狠抓落實,確保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強化領導。為切實加強對村級組織設置改革工作的領導??h里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縣長擔任常務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組織部長牽頭負責。各功能區和鎮(街道)也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黨(工)委書記要任組長。對這項工作,各功能區、中心鎮黨委和街道黨(工)委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尤其是黨(工)委書記更要把這項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實處,做到親自研究部署工作、親自調配各種資源、親自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關鍵詞:
近年來,隨著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建設資金的供求矛盾凸顯,在財政支農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各地方具體的政策、措施的差異,大量的農村信用社資金用于非農產業,因此,如何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好作用,值得深入探討。
一、新農村建設下我國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
1、農村信用社支農力度有限。由于農村信用社資金能力有限,又很難得到政府資金支持,無法解決農村資金不足問題,并且,為了確保農村信用社經營安全,銀監部門設定了很多監管條件,限制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經營,這就必然形成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村信用社獨木難支、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局面。同時,農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以及差別定價的動力。
2、放貸標準過高。目前,一般的農村企業及大量的個體經營和承包戶因資產、銷售規模限制很難達到評級要求,被排擠出信用企業之外,無法得到信用企業的授信待遇。并且,由于現行法律規定農村集體土地等均不允許抵押,可用于抵押的財產很少,也往往因為提供不符合金融部門要求的抵押物而被拒之門外。同時,為防范信貸風險,農村信用社制訂了環環相扣、責任明確的風險防范措施,比如信用評級、實地考察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貸款門檻,不僅貸款手續繁瑣、貸款到手時間漫長,還多是五戶聯保貸款,更增加了貸款的難度。
3、農村資金外流嚴重。目前,每年約有近千億元資金通過郵政儲蓄從農村流入城市。各商業保險開辦存款性的保險業務,抽走了部分農村資金,加劇了農業資本的稀缺。少數農村信用社在贏利動機的驅使下,通過“農轉非”把資金投向獲利機會較大的非農領域,從而使資金流向城市,加劇新農村建設資金的嚴重不足。
4、服務功能滯后,創新能力不足。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相比,支付清算系統不健全,電子化進程緩慢,結算方式落后,支農服務功能弱化,造成運轉效率低、資金組織難度大和優質客戶流失,影響了存款吸儲、貸款放量和中間業務拓展。同時,當前信用社業務仍以匯兌、存貸款等傳統業務為主,這與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融資新品缺乏,業務單一,金融創新步伐和日新月異的新農村建設進程不匹配。
二、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信用社改革創新服務的對策
在新農村建設中,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要加快自身改革發展步伐,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優化信貸結構,把握重點,調整策略,服務到位,務求實效。
1、放寬金融管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主力軍,也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必須承認歷史,尊重現實,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社的產能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貸款風險定價機制、轉移機制等在內的完備配套,建立科學有效地金融運行機制。同時,也要根據農村發展的需要,應該適當地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限制,適度擴大對民營資本及外資的開放程度,多渠道的引入各種資本;放開農村貸款利率管制,增加農村信貸市場的競爭,靈活滿足農村金融需求;還要建立健全覆蓋農村的保險體系,完善風險保障機制,構建對農業保險的再保險和農業巨災風險承接機制,減少由于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所造成的貸款損失。針對農、勝投資風險較大的現實,試行農業貸款保險,增強金融信貸投入的信心,以此構建解決農民貸款難的長效機制。
2、加強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首先,是合理調配,確保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與其財政經常性收人的增長幅度,通過法律規定財政支農份額,并確保財政投入的合理性,形成有效的財政投資拉動效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示范效應”、“乘數效應”。其次加強對農村信貸的宏觀調控,通過政策引導和貨幣政策工具杠桿作用,規定金融機構特別是縣及縣以下商業銀行支農資金投入比例,納入監管范圍,保障農業資金投入。
3、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新農村建設需要金融支持,更需要優化金融支農的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所以,要加快研究制定《農業信貸法》、《農村金融服務促進法》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規,明確金融機構支農責任、權利與義務,對新增當地的支農貸款給予減免稅收優惠政策,從法律和政策層面保障農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投入。同時政府應運用行政的力量重新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實現政府部門問信用信息資源共享。推進農村信用管理系統建設,建立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農村征信系統和經濟檔案,解決銀行信息不對稱問題,為農村信貸風險控制提供依據。
4、提高服務質量,創新信貸品牌。農貸投放每年合理增長的前提下,將服務對象由傳統耕作養殖戶拓展到與其他種養、加工、商運和從事各類產業經營的農戶,支持優質高效和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特色農業;根據生產周期和貸款用途合理確定期限,提高授信額度,允許跨年度使用;推出大額農業信貸,開展農戶大額信用貸款試點,支持擁有區域資源優勢、品種好、特色鮮、競爭強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通過聯保、互保方式,提供配套信貸支持,完善服務功能,實現全國聯網,暢通結算渠道;積極開辦代收、代付、等中間業務和網上銀行等;爭取政府及部門支持,開辦支農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務和“一條龍”操作,讓更多農民和居民一樣享受各類金融服務。
5、創新經營管理體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農村信用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1)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重點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要把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作為設計公司治理結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適應社區性金融機構特點。建立“形式靈活、結構規范、運行科學、治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在運行方式上,全面推進現代經營機制。包括有效的治理機制、良好的救助機制、現代的經營手段、多樣的業務種類、統一的品牌效應、強大的開發能力、高效的銷售體系等各個方面,繼續完善法人治理。切實提高法人治理效能。以和諧、有效的內部運作帶動改進對外服務方式。促進支農服務功能。真正實現向現代金融企業的轉型。
(2)強化社員股民維權意識和參與能力,使其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現農信社改革目標,使之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同時。要進一步加強“三會一層”執行制 度的監督,保證其職能作用幸譬到充分的發揮。
(3)建立健全行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增強行業服務能力。行業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出臺優惠政策。對農村信用社在稅收及相關收費方面給予減免。增強其支農實力。在準備金率、準備金利率、利率政策、再貸款等貨幣信貸政策方面給予農村信用社一定的優惠和支持。督促農村信用社牢固樹立扎根農村、服務“三農”的意識。同時應尊重農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和經營自主權。
(4)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貫徹“三農”服務宗旨、推動又好
又快發展的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鼓勵基礎較好、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組建農村合作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員工考核任用機制,改革傳統的用人制度,將人才的開發、使用、創造業績置于良好的管理環境和公平競爭的氛圍之中。激勵有為青年員工注重自我提高,積極向上,奮力拼搏,不斷提高班子和隊伍整體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業務精良、作風過硬的農信隊伍。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基層社管理,運用好基層社經營點多、人熟地熟、反應靈快的優勢。發揮好基層社在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中的基礎和前沿作用。
參考文獻:
1、田衛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改革》,《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城市社會需求;轉型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2-0030-04
社會管理作為“規范協調社會關系、社會行為和社會組織,以維護社會秩序的活動”,[1]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當代中國的經濟騰飛中,新型工業化城市既面臨著急劇變革的形勢,也承載著傳統社會管理的歷史沉疴,其社會管理模式改革面臨著重塑與轉型的現實性和緊迫性。
一、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轉型與重塑的時代背景
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新型工業化城市的各種社會要素加速流動,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盡管一些地區進行了社會管理改革的積極嘗試,努力構建適合自身的社會管理模式,但在復雜的經濟社會環境面前,效果并不理想。
新型工業化城市人員流動頻繁,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新型工業化城市傳統的社會結構率先解體,社會結構由封閉轉向開放,由簡單走向多元,新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在不斷產生并發展壯大。由于新型工業化城市有著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大量流動人口向其集聚,有的地區流動人口數量甚至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在大量的外來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由于多種原因難以融入其生活工作的城市,成為“游民群體”,社會認同和歸屬感較差,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與此同時,隨著社會開放性、流動性的不斷加速,“兩新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民間的“草根社會組織”不斷涌現,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乃至心理、精神的寄托和歸屬,導致社會結構日益復雜,社會管理領域空前擴張,社會管理任務空前加重。
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需求更加多樣,社會管理壓力持續加大。在新型工業化城市,人們的生存型需求得到滿足后,開始重視發展型需求,包括人力資源開發、精神文化投資和消費、自身權利需求、社會安全需求和社會保障體系等。由于現有的城市供給體制機制無法對這些發展性需求提供充分有效供給,新的社會需求的滿足方式尚未成型,導致人們在生活中缺乏保障感和安全感,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和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潛滋暗長,“國家”與“民眾”的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政府社會管理壓力持續加大。
新型工業化城市中,社會管理的復雜性空前增加。經濟高速增長的邊際效應出現衰減趨勢,利益分化日益嚴重,利益沖突時有發生,社會成員受益不均,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涌現,特別是那些在改革開放中利益受損的群體的心理承受力比較脆弱,對現實不滿,滋生了仇富、仇官、仇警心理。加之在網絡化背景下,不良文化也在迅速滋生蔓延,進一步沖擊著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面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急劇變動、利益格局快速調整、思想觀念不斷變化的新形勢,社會管理工作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社會管理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夠,凸顯了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改革的緊迫性。在不少地區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管理“一手軟”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管理機構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理念滯后,社會管理措施不當,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強,效果不好。
綜上,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特殊性、復雜性和挑戰性,對社會管理內容、方法乃至模式進行本質變革的要求日益迫切??梢哉f,新型工業化城市遇到的最大困境不是經濟領域的挑戰,而是社會管理的滯后性所帶來的束縛。
二、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社會管理創新探索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許多新型工業化城市在社會管理領域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構建新的社會管理理念和目標
總體上看,新型工業化城市用實際行動在以人為本理念、源頭管理理念、綜合治理理念和依靠群眾理念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2]表現在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改進服務工作,在管理中服務,在服務中強化管理,力求做到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結合,以人為本理念初步形成;通過構建行政責任、法治政府建設指標及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積極建立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發揮人大政協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平臺的作用,努力實現社會管理的規范、科學、高效,源頭管理理念意識增強;通過政府各部門協調運作,注重加強社會管理的綜合治理,在綜治基礎工作體系、綜治工作責任體系、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管理服務工作體系等方面著力,初步樹立了綜合治理理念;通過創造條件不斷擴大公眾參與,通過各種渠道發揮群眾作用,如建立專業性社工隊伍,建立治安隊、巡邏隊等各種群防群治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管理,逐步樹立依靠群眾理念。
(二)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建立與創新
新型工業化城市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際,積極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具體表現在:成立各級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形成了上下有效互動的社會管理縱向領導體系和多部門聯合協同工作的橫向工作網絡;建立社會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由負責專門社會管理工作的部門召集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舉行會議,研究部署社會管理工作,加強社會管理的動態協調和源頭治理;推進社會管理制度建設,通過一系列地方政府制定的制度,包括政府社會管理科學民主決策、獎罰分明的考核、執行制度、群眾權益維護制度、綜治維穩工作制度等,不斷為社會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①建立“大調解”機制,②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的良性互動,建立專職調解員制度,構建起“以專帶兼、專兼結合、網絡化”的“大調解”格局,建立人民調解組織與、公安、法院等部門的調解聯動工作機制及警民聯調機制,化解了大量社會管理難題。[3]
(三)推進社會管理方法的建立與完善
新型工業化城市根據矛盾多發的實際情況,在社會管理中上強調統籌兼顧,既注重統籌政府各部門的力量,也注重激發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積極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努力改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通過管、控、壓、罰實施社會管理的方式。一些地區在管理中注意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既包括法律手段,也包括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既注重借助道德力量,也善于進行輿論引導;既注重通過試點先行典型引路,也善于集中力量進行重點突破;既注重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也善于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社會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經過不斷探索,新型工業化城市在領導方法上努力做到了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導轉變,在管理方式上開始由簡單管理向綜合服務轉變,在工作方法上逐漸由堵截向疏導轉變,初步形成了社會管理的方法體系。
(四)進行社會管理內容改革和創新
新型工業化城市在其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對于自身遇到的社會問題積極進行改革和創新。在管理主體方面,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通過“大部制”等方式,努力建設強政府、大社會,力求向政府主導型的社會共同治理轉變。在社會事業方面,注重民生問題,在擴大和穩定就業的同時,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完善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福利制度。在服務管理方面,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加快建設新型城市社區,增強基層群眾自治活力;不斷創新人口管理,努力消除戶籍歧視;加強社會治安,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成一站式服務平臺,做到人員聚合、職能聯動、窗口前移,提高辦事效率。在社會組織方面,進行行業協會改革,使協會擁有了更大自;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創新扶持政策,建立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制度,建立社會組織扶持基金和孵化基地,不斷拓寬其參政議政渠道。
三、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評析
(一)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的演變趨勢
第一,社會管理權力從高度集中向分權轉化,呈現出社會化趨勢。我國傳統社會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在于政府管理體制的過度國家化,改革這種政府高度集權的社會管理體制,關鍵在于政府向社會分權。新型工業化城市率先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向社會放權。表現在:實現政企分開,政府將經營權、決策權、人事權下放給企業,企業自負盈虧;管理重心下移,將大量管理權利下放給基層組織;對公民的管理逐漸放松,公民的自由性和流動性空前增強,公民社會成長迅速。
第二,社會管理的主體從一元向多元轉化,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社會服務的唯一提供者。新型工業化城市率先改變了這一模式,開始嘗試由國家總攬一切社會事務、支配社會資源的國家全能型社會向國家、市場、社會逐步分立的權利分散型社會轉化;城市民眾由依賴單位生存的“單位人”向獨立自主性日益增強的“社會人”、“社區人”轉化;各種類型的民間組織、社會組織迅速發展,并發揮著日益重要的社會管理作用。
第三,社會管理的手段從人治向法治轉化,呈現出法治化趨勢。表現在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社會管理機制建設,在公眾參與行政決策機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機制、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和社會誠信機制方面不斷完善;推進立法聽證常態化,重大事項進行聽證已經成為一道必須經歷的程序,部分城市還將網絡直播模式引入立法聽證會;嚴格責任考評,建立考評體系,探索采取第三方參與立法后評估模式,嘗試對政府立法,包括規章制度進行立法后評估。
第四,社會管理重心下移,呈現出“基層化”趨勢。社會管理的根基在基層,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新型工業化城市重視基層社會管理的作用,把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放在基層,全面提升其管理水平。突出表現在:推行社會管理全覆蓋,建立網格化的社會管理工作責任體系,構建“街道-社區-基礎網格”三級體系,依托街道(鄉鎮)和社區,充分發揮各方的力量和作用,實現基層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全覆蓋。與此同時注重信息建設,積極建立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實現聯網對接,互聯共享,網上智能服務作用明顯,快捷方便的基層社會管理綜合信息平臺日益普及。
第五,社會管理回應社會需求意識增強,呈現出“互動化”趨勢。新型工業化城市積極開展“政社互動”創新實踐,政府職能轉移激發了社會組織的能量,政府社會管理與社會多元主體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初現端倪:大膽創新基層民主管理,引導、推動群眾組織發揮自治功能,建立政府與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有效銜接機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釋放社會活力,探索政企合作新方式,推進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協同治理;結合社會管理重點和難點,政府與社會團體、社區組織在社會服務、社區治理、社會救助等領域共建共治;注重發揮社會個體能動性、創造性,在政府決策、治安管理等領域推動公眾有序參與社會管理;根據虛擬社會的發展實際,積極搭建網絡政民互動平臺,快速解決網民反映的突出問題,初步建立政府社會管理與網民自律管理的良性互動機制。
(二)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的缺陷
從總體上評估,我國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民間力量參與不足。新型工業化城市政府在職能轉變問題上進行了諸多改革,表明了政府在職能轉變上的魄力和決心,但是,新型工業化城市政府職能轉變尚不到位,其社會管理職能依然是通過建立專門的機構來行使。政府對自身的管理職能定位不清晰,有限政府的理念尚未確立,對行政管理、市場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劃分不清,政府“缺位”、“越位”、“錯位”現象時有發生。民間力量參與社會管理機制不完善,社會組織的自治程度不高的現象比較突出。
第二,公民社會基礎薄弱,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程度不高。公民社會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和基礎,成熟發達的公民社會是社會管理有效推進所必需的社會基礎。新型工業化城市的公民社會正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而迅速崛起,影響力日益擴大,但公民社會基礎還很薄弱,其發展面臨許多制度性困境。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程度還不高,公民的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尚不成熟。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對社會管理的運行產生了消極影響。
第三,社會管理的有效性不足,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新型工業化城市大多成立了專門的社會管理部門,但在實際工作中,與社會管理工作相關的部門眾多、職能交叉且各自為政,常常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在面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時,工作理念、手段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解決問題不力,導致一些社會矛盾不斷升級;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未能有效跟進對新的領域和新生事物的管理,存在不少社會管理的“真空地帶”;社會管理運行機制系統設計不足,導致一些制度在破解社會管理難題的有效性方面受到影響;基層組織未能獲得法定的管理權限,也難以獲得相關授權,在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時往往捉襟見肘,效果不佳。
第四,社會管理的方式比較單一,不能適應形勢發展要求。包括沿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管理方法,特別是政府主導下的以行政方式為主的管理方式,社會結構復雜化及管理任務繁雜化與社會管理方式單一化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就管理對象而言,對體制內人員約束較多,管理比較嚴;對大量新產生的且日益增多的體制外人員約束較少,管理辦法不多。
綜上所述,我國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社會管理創新探索成果顯著,但亦存在明顯不足,其社會管理的實質依然是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因此,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的轉型和重構,依然是現階段社會管理研究的重要課題。
四、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轉型與重構的路徑選擇
新型工業化城市社會管理模式的轉型與重構,需要圍繞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結合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尊重社會管理規律的基礎上,在社會管理的理念、體制和內容等方面進一步著力,努力建立起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新型社會管理體系。
(一)樹立適應形勢需要的新理念,實現社會管理理念的徹底轉型
先進的理念是做好社會管理的前提和先導,實現社會管理理念的徹底轉型,是構建新型社會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
第一,以人為本理念?!豆茏印费裕骸胺虬酝踔家?,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社會管理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僅有具體的利益訴求,也有不同的情感訴求,還有公平、正義方面的價值追求。在社會管理的實踐中應該克服輕視人、忽視人,不重視做人的工作的錯誤傾向,改變“見物不見人”、“見事不見人”的錯誤做法,堅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到社會管理的全過程中,既包括具體執行,更包括制度設計和方法創新。這是實現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的一個方向性問題,也是一個關鍵性問題。
第二,公平正義理念。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價值觀的終極追求,也是保障社會和諧運轉的必要條件。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正義猶如支撐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4]在社會管理領域維護公平正義,既要落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經濟政策,更要通過政府的再分配和慈善事業的第三次分配進行調節,以逐漸縮小貧富差距。同時,尋求公平與效率、共同富裕與一部人先富起來的平衡機制,加快建立、完善各項社會管理制度和公共政策,建立維護公正的制度環境,逐步構建完善的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努力實現社會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
第三,社會本位理念。在政府與社會的力量對比中,重心必須向后者傾斜。明晰“社會本位”的重要性,樹立“社會本位”理念,既是形勢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的要求和體現。實現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由“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就是逐步促成社會走向獨立、自主和自治,使政府管理和控制社會向調控、引導、服務社會轉變,向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治理乃至共治轉變,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社會管理模式。
第四,法治理念。法治理念的確立,意味著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管理理念的根本性變革。社會管理視域下的法治,一方面,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明確不同國家機關的權力邊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另一方面,通過法律規定公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基本義務,以培育、塑造公民作為社會共同體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實現國家、社會、政府、公民之間良性互動與社會管理的和諧有序”。[5]
(二)加強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構建社會管理的機制保障
社會管理體制就是圍繞社會管理活動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規范和措施,在社會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影響社會管理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重視社會管理體制創新,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問題,才能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和充滿活力。因此,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是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的關鍵。
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必須圍繞“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運行機理,以以人為本、服務優先、改善民生和社會公平公正為基本原則,堅持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人民群眾等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徑,構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現代社會管理體制。其創新的內容包括:支持和保障社會管理的運行機制、基本公共服務的聯動機制、防止各類行政事務擅自進入社會組織的隔離機制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動力機制和監督機制等。
(三)構建新型的社會管理架構,全方位重塑社會管理模式
第一,在努力構建“有限政府”的同時,強化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要求加快政府體制改革,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厘清政府的職能定位,強化政府制定規則和進行監管的“掌舵”功能,科學設置政府的社會管理機構、劃分政府的社會管理部門的權限,解決好“管什么”和“怎樣管”的根本問題,避免政府對那些管不好也管不了的社會事務進行直接干預和管理,避免出現政府在社會管理中走向“總攬一切”或“過度退讓”兩個極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要有“進”有“退”:“進”就是對以往忽視和“缺位”的管理和服務領域,例如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等領域,政府應該主動負責;“退”是指政府勇于向社會組織“放權”,敢于讓其“接力”,退出那些可以由社會組織來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務的領域。另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確保社會管理沿著正確軌道運行的關鍵。這就要求政府要將更多的公共資源向社會管理傾斜,在維護社會治安、保障社會公平、提供社會規范等公共服務方面,真正肩負起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責,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第二,培育、規范社會組織,構建“一主多元”的社會管理結構。要積極培育和規范社會組織,大力改善其生長發育的法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作用以取代和填補因政府退出造成的缺位,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財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包攬一切的作法,形成“一主多元”的管理結構,即政府主導——社會合作模型,形成以各級政府為主導,企事業單位、公民社會、群團組織等部門的多元主體并存的結構,進而構建“政府調控機制與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與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6]
第三,重視公民參與,重構社會管理的群眾參與渠道。約翰·克萊頓·托馬斯認為:“社會的變遷、治理模式的變革及其帶來的其他規范性價值的轉變,意味著公共管理者以及政府組織以外的領導者都必須面對一個不斷強化的、必須履行的責任,那就是,在所有類型的公共決策過程中,必須讓公民參與進來?!盵7]公眾參與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因素,公眾是社會管理的最基本元素。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為公眾參與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是建設民主、科學和高效社會管理體制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積極創造公民參與的平臺,豐富參與的方式,充分運用重大事務公決會、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工作聽證會和民主評議會等形式,推動公民在參與過程中提升民主意識、公民意識;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和論證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制度等,積極創造各種便利條件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社會管理。
第四,加強應急管理,提高危機管理能力。新型工業化城市情況復雜,危機問題頻發,危機管理日益重要。搞好應急管理,需要按照“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應急管理機構。要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加強各級干部應急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提高全社會防災救災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要加強社會管理防控體系建設,有效防范和處置社會矛盾和沖突,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第五,重視績效評估,完善社會管理績效評估體系。有效的績效評估是提高社會管理質量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管理發揮作用的基礎工作。在制定績效評估體系時,要注重實現績效評估指標多元化,注意處理好發展與秩序、效率與公平、服務產出與社會滿意度、當前顯性政績與未來發展潛力、量的指標和質的指標等要素之間的關系,保證評估程序的科學性和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
綜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改革。新型工業化城市既面臨著社會管理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承載著引領社會管理新發展的時代任務。
注 釋:
①作為中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政府
在2008年11月頒布出臺了《關于深化城鄉統籌進一步提
高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的意見(試行)》,在全
國首次分清了政府和村級自治組織在農村公共服務和社
會管理中的職能職責,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組織進行了
分工。
②江蘇省南通市探索建立了處理社會矛盾糾紛的大調解,
逐步健全了較為完善的大調解組織機制、制度體系和運
行規范,形成了矛盾糾紛的受理登記、首問負責、排查
分流、聯動聯調、定期回訪、調處督辦、培訓管理、統
計報表等各類運作制度,維穩效果比較明顯。
參考文獻:
[1]何增科.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路線圖[M].國家行政
學院出版社,2009.
[2]楊韶華.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社會管理難題——深圳市
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調研[J].求是,2010,(17).
[3]編寫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學習讀本[M].國家行政
學院出版社,2011:39-40.
[4][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中央編
譯出版社,2008:106.
[5]付子堂.法治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最優模式[J].法制資
訊,2011,(12).
[6]張凱蘭.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背景下的社區民間組織發展
[J].湖湘論壇,2009,(3).
[7][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
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