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3 10:1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經濟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生態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推動作用,通過對農業資源及農業產業單元的合理分配,使生產變得更加清潔化、節約化、循環化,并最終實現保護環境、農業增收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區域生態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結構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成內容共有5個,分別是負責原料傳輸、負責產品傳輸、負責廢棄物傳輸、負責再生產產品的傳輸及負責現代服務傳輸的5條現代循環服務鏈[2]。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涉及到很多生產要素,如勞力、設施等。系統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方面實現價值,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來合理地配置要素資源,有機地將農、林、牧、漁等結合起來。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具有針對性和多樣性,當地政府部門從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構建不同的生產循環農業經濟體系,讓區域內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廢棄物都可以得到妥善回收利用,污染物排放盡可能減少,從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并且使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2循環型農業經濟的特點
2.1高效利用資源
能量、水源等資源都是農業活動的基礎所在,想要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就離不開能量這個動力。而對于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來說,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中高效地利用能量就是一個根本保障,一方面要通過尖端技術來將能源效能發揮出來,另一方面要開發自然界的能力。
2.2農業排放零污染
循環經濟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將產生的農業廢物通過回收利用變為可利用資源,讓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進行循環,不產生環境污染。
2.3農業經濟的現代化
循環型農業經濟不僅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也要讓農民真正實現增產增收,這樣農民才會有更大的積極性來落實循環經濟中的各項制度。
3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具體措施
3.1完善農業服務配套體系
首先,區域政府部門要利用各種媒介來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公眾在資源節約及生態環保方面有足夠的認知。其次培養高素質、能力強的人才來研發各種實用技術,如能源化、飼料化等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施用沼液肥料的時間匹配技術等耦合技術,以及高效利用水肥藥等減排減量化技術。再次,加強農業技術設施和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方面的建設力度,各種水利工程、鄉村道路等都要盡快建設完成。最后,通過農業設備和建設工程,提高區域循環型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和工程化程度,建設的重點在4個方面:一是減量化設備,如用來噴灑農藥的機械,;二是利用廢棄物進行有機肥生產或是發酵沼氣等的設備;三是收獲廢棄物的技術設備,如采收水生植物、收集秸稈的設備等;四是循環工程,如輸送沼液到農田中的管道工程等。
3.2強調綠色生產,利用好廢棄資源
想要保證構建起的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健全程度,就必須要依靠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清潔排放等來實現,保證綠色生產,有效利用廢棄物[4]。在綠色種植方面,一是立體農業技術和多樣化種植技術的推廣,各種農作物混合、間列地進行種植;二是大力監督農業投入品市場,完善和優化農作物的用肥結構,盡量使用有機化肥來代替無機化肥,盡量使用毒性低、效用好且不易殘留的農藥;三是防治好農作物的病蟲害,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來開展區域生態建設。從綠色養殖方面來說,首先要保證畜禽飼養環境的清潔與良好,盡量飼喂綠色環保的飼料;其次是通過有效的技術將牲畜養殖和農作物種植結合起來,提高養殖效率,提升養殖質量。從綠色加工方面來說,從加工農副產品到后期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各方面都應有更為嚴格的技術標準,避免摻用有害的化學劑,為農副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做好保證。從合理利用廢棄物來看,如何凈化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沼氣、加工制造有機肥以及回收和處理農業廢舊設施和廢棄物等服務都是區域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做好的。
3.3通過節約生產和集約化經營來保證低投入和高產出
一、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含義及特點
(一)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含義
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將整個農業的生產過程和整個農業經濟體系建設中引入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用的重大體現。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充分體現了農業的發展是在保護環境節省資源的前提下實施的重大舉措,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定義的提出,從發展的角度來講,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發展特點,將農業發展提升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對于資源節省、環境保護和促進就業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特點
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特點就是將原來各自單一的生產方式進行組合,能夠使資源進行一個“生產-利用-產品再使用-廢棄物再循環-回收再利用-再制造”這樣一個過程。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在生產過程中資源沒有再利用,且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而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在整個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貫徹多層級循環利用的方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合理利用資源為發展理念,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生態型農業進行轉變的過程。這樣的發展模式有著資源消耗量小,資源利用率高,環境保護率高的特點。這種發展模式只是在傳統農業的發展上進行創新,在不破壞生態發展的規律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環保理念,促進資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
二、構建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渠道
(一)倡導綠色生產,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要將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特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納入到農業發展中,就要從農業的各個生產環節進行管理。要想進行循環型農業經濟就要找到切實可行的構建渠道,以此更好的為構建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提高有利的執行條件。具體來講就是要在前期進行廣泛的宣傳,讓人們意識到循環型農業經濟的特點和利益關系,發展循環型農業經濟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在耕種及發展使用上的便利條件和所能帶來的直接的經濟利益。除此還需要強調的是,循環型農業經濟的主要問題就是綠色生產。要保證生產過程中的科學施肥,以及如何節省資源。在農業生產方面要想充分保證順利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農作物施肥問題上盡量采用科學的測土施肥法進行耕種,充分利用家肥的再利用。在農作物防蟲上要避免毒性較大的農藥長期噴灑,采用一定的防治技術,是產品的質量在現有條件內達到最優。
(二)發揮政府職能作用,促進高效生產,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要發展循環型農業經濟,構建較為完善的農業經濟體系,就需要我們在生產經營方式上做好規劃。在規劃上政府要發揮其職能作用,運用政府職能權利作用進行市場渠道的開發和宣傳及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建設體系上對于資金的運轉和使用上一定要嚴格的控制及支配,以其加將循環型經濟理念同土地、技術、資金以及人才達到集中和充分利用的效果,達到生產的技術轉變,以此形成農業生產的產業鏈模式,最終實現集約化發展模式,從而有效的實現投資低、各方資源利用率高,回報率最優的目的。
三、構建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措施
(一)完善農業服務配套體系,并將其落實到位
政府需借助相關機構向大家宣傳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特點,營造良好的構建氛圍。使大家在這種氛圍下充分的了解到循環型農業經濟所能帶來的直接經濟利益及生態利益;要想保證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順利實施就需要有技術及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加大農村服務體系及科研力量的建設,組建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型人才隊伍;加大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使耕種者思想和行為都提升到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軌道上。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設備進行支持,才能更好地實施循環型經濟體系?,F在比較常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廢棄物資源化技術、二是耦合技術、減排減量化技術。如水肥藥高效利用技術等;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建設的著重點就是農藥噴灑機械等對于農藥使用上減量化;廢棄物商品有機肥生產加大化、固液分離、沼氣發酵等廢棄物資源再利用化。
(二)提高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水平,打好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基礎
要構建區域型農業經濟體系,就要利用好農業的主體地位。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體系構建的成果。因此,構建區域型農業經濟體系就要提高當地的農業發展水平,主要手段就是確保農民的主體地位,以市場為發展導向,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及高科技設備為支撐,采用現代的管理方法,達到地區農業特色和人文特色等發展最優的目的。通過規范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打造一個堅實的運行基礎。
(三)實行節約生產、集約化經營,明確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政府的作用
要保證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有效運行,實現節約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目的就要求政府在各個流程上都有選擇有效的服務途徑和有一個有效的實施方案和明確的政策導向。在土地的選擇、合作及資金問題上都有明確的執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整個農業生產過程有機的聯系到一起,真正的形成一條完成的產業鏈條,從而保證農業經濟體系的發展和運行。規模化的發展還需要政府建立并健全農業的產業體系,將資源配置和技術支持落到實處,從而有效的拓擴大經營規模及產業鏈的延伸工作。只有形成一個有序的健全的產業鏈,才能保證農業經濟體系的有效運行。
(四)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環境產業
建立在新型循環型農業經濟理念基礎上的生態農業產業必將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并列成為當代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領域之一。通過發展循環型的農業環境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并利用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的措施。對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對無法再次循環利用的污染進行無害化處理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五)區域循環經濟體系的制度創新
循環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集經濟、技術、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其啟動和運行離不開制度的約束。因此,要發展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需要不斷的對傳統的運行制度進行創新。包括利用市場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資源的效能,來鼓勵對環境有建設意義的活動,阻止對環境有破壞性的生產活動,建立起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有效機制,以資源循環利用為基礎,維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同時依據區域循環模式,制定相應的制度并將制度進行創新,形成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內多重循環從而形成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內多重循環共存共榮。
1.1循環農業經濟認識不夠由于循環農業經濟理念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關于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不足,而農村地區缺乏網絡信息傳播,導致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對循環農業經濟缺乏深刻、全面的認識。農民的農業經濟“創富”心理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經濟增長模式上,盲目追求近期利益,一味的索取農業資源,造成資源浪費,也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制度雖然我國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節約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條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較模糊,并不能實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與當前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并不能達到協調、一致。
1.3市場反應“遲鈍”循環農業經濟建設與市場密切相連,消費者目前并不了解農業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農產品中有害物質的含量等方面知識,導致消費者并沒有形成明確、正確的農產品選購判斷能力,結果導致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與市場缺乏聯動機制,并不利于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2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
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經循環經濟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生態系統有機融合,通過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多級重復有效利用,實現低污染甚至零污染農業廢物產生和排放,將農業經濟活動與農業生活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共同構建科學、合理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主要以實現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的高度統一為基本原則,以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GDP為主要導向,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根本動力,遵循“5R”法則,優化、整合農業生產到產品消費的整個過程,充分挖掘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提高產品的循環利用率,實現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護生態自然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自然化和生態化。從經濟角度分析,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實際上可以將不同農業產業與生態系統保護相結合,實現多樣化的資源共享,使農業經濟具有低耗、優質、生態、高效的特點。實踐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組合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以及廢棄物排放等多個環節,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成本,使農民農業增收,推進農村經濟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將所有與農業相關產業的經濟活動都以“資源一成品一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形成一個閉環流程,在循環農業中,使能量、營養、水資源等一切投入的資源和能源在整個持續循環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實際價值,提供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此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實際上將農業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高度統一,不僅可以有效彌補自然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同時還可以有效解決生態農業發展過于重視環境保護,而影響農業經濟效益的問題?,F階段,我國的社會現狀是人口極度“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惡化,生態蛻變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做好農業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構建我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強循環農業經濟的宣傳力度為了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應該加強對循環農業經濟的宣傳力度,讓廣大農民樹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傳車、電視、廣播以及現代各種網絡技術等途徑進行宣傳,讓循環型農業經濟理論能夠在農村地區廣泛普及,轉變農民的農業經濟增長觀念,認識并明確循環型農業對自身利益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好處,從而為推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以及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應該積極引導社會公眾樹立全新的消費觀以及發展觀,大力倡導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倡導合理、健康、綠色消費,盡量減少一次性消費,重視人與環境、自然的和諧、和平相處,建立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3.2加強循環農業經濟的技術創新科技是循環農業發展的動力,人才是實現創新與發展的根本,因此應重視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循環知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首先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循環農業發展人才培養規劃,強調訓練的短時、高效,能夠在短期內即可快速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素養。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循環農業經濟科技的推廣力度以及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創新、改革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其次政府應做好帶頭作用,凝聚全社會人員的力量積極參與、投入農業循環經濟創新工作中,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市場化發展。
3.3建立健全的循環農業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雖然加強宣傳農民以及社會公眾的循環經濟發展觀念非常重要,但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制度是落實人們行為、思維的有效手段。比如可以建立《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綠色農業生產管理辦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通過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制度讓遵守循環農業經濟行為成為一種社會準則,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應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對于一些違反循環農業經濟制度的單位及個人應給予適當的懲處,建立農業循環經濟制度的嚴肅性與權威性。
關鍵詞:農業經濟;新形勢;發展途徑;研究分析
農業經濟發展應緊密結合具體國情,選擇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與技術,遵循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基本原則,強化資源使用率。現階段,農業經濟應在發展過程中兼顧生產模式、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等因素科學統籌安排,合理調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農業經濟發展要依據國家頒布的環保政策,更應在滿足日常生活生產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一、發展現狀
(一)相對單一的農業生產模式
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是推動農業穩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墒腔谖覈r業經濟發展現狀,不僅現代化技術利用率偏低,并且農業生產模式較為單一,在農業生產期間受限于氣候變化,對生產效率造成影響。
(二)仍存在自然環境破壞問題
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為代價帶來的經濟增長,導致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很難恢復。而為保障農業經濟有效發展,當前不能只看到農業經濟效益,需加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力度。
(三)相對較低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運用現代化技術,在促進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助力農業經濟的持續性發展。目前,由于相對有限的農業技術的適用范圍,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力,減緩了發展步伐。依據我國農業當前發展形勢分析,化學用品及機械設備的使用范圍最廣,針對化學用品若是沒有嚴格依據標準使用,極易影響到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如過度應用化肥農藥土壤很容易發生鹽堿化、富營養化的問題等。另外,加工農產品的過程中,如果無法有效處理及妥善安置廢棄物,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過度應用化學用品或是農藥,會增大農作物的化學藥物殘留,間接影響人體健康。
二、發展途徑
(一)積極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
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及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程度,可以建設標準化農業生產示范園區。促進節水農業發展,大范圍普及滴灌、噴灌等相關節水基礎,生態脆弱區域要限制抽取地下水,加大培育抗旱節水農作物力度。降低化肥農藥應用量,如將瓜果蔬菜等重點栽培領域作為試點,同時依據國際上的農藥殘留標準,將國內現行標準不斷完善,以此增強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能力。[1]
(二)采取“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
第一,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诟叨劝l展的互聯網技術,提供給農產品交易的一個全新思路,以往農業企業主要通過零售或是線下團購的方式進行銷售,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的平臺,在提升產品銷售效率的同時為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提供便利。進入“互聯網+”時代,可以將電商平臺作為農產品的主要交易載體,而且還能作為農產品的集散地以實現產品與信息交互的平臺,實現消費者與生產者時刻相連。對此,應汲取成功的平臺建設經驗,立足農產品建立以電商平臺為支撐的生產鏈及供應鏈,調整農產品的傳統交易方式,即便是偏遠地區也擁有快速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第二,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經濟為更好地和互聯網相融合,則應通過“互聯網+農業”這一發展模式,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動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保障互聯網的有效使用,應將現有通信設備進一步完善,在農村地區提高互聯網入戶普及率,創設良好的網絡環境,在提供技術支持的基礎上還需做好網絡設備管理,及時找出潛在故障并對設備問題及時處理。第三,構建網絡化服務體系。網絡信息技術還能運用到生產服務平臺,實時對農產品有效監控,一方面農產品生產會更為快捷便利,另一方面還可以發現農產品生產中產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該服務平臺幫助消費者掌握農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了解各個生產環節,在確保產品安全的基礎上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信賴。進入互聯網時代,農民可通過互聯網平臺接受學習教育,在具體生產中滲透網絡信息技術。遇到的生產問題應將其及時上傳至服務平臺,在將問題快速有效處理的同時,提供給農業生產所需的信息數據,從而提供農業經濟發展和互聯網相互交融的農業服務。在具體生產環節,農民會提出很多信息要求,如農資、種苗供求信息等。通過農業信息標準,可以規范信息的處理、采集和。依托有效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提升農業信息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并整合涉農信息,定期向農戶相關信息,從而為廣大農民提供全面且權威的行業報告,在規范農業信息制度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發揮農業政策的支持及激勵作用
第一,優化農業保險制度。對比非農生產,農業生產會更加依賴自然條件。面對自然災害問題,美國政府出臺了自然災害補貼政策,那么我國也應汲取美國制定農業政策的經驗,提供給農民相應的農業保險。針對因為突發事件、自然災害引發的損害,多數單個農戶難以應付這些損失。通過保障農業生產機制等措施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農業現代化與產業化發展速度。農戶可以在農業投資獲得穩定收益,吸引其積極參與農業營利性投資。第二,加大補貼力度,革新補貼模式。國家有必要加大農業補貼投入力度,予以糧食產業充足支持,讓補貼的保障作用真正體現在種糧農民收入上?;诓粩嗵嵘难a貼標準,補貼政策會增強家庭增收、糧食增產等方面的促進效應,對此可汲取發達國家經驗,將現有補貼方式調整創新。我國各地區依據國家提供補貼標準,按照地區整體財力情況、機會成本適當將現行補貼標準追加。
(四)培養農業經濟協調發展主體
關于農業經濟發展應重視服務實體建設。以農村合作社為代表的相關中介組織,形成功能多元更加開放的服務體系。依托服務實體提供資金、技術及項目服務,提高整體運作的產業化、市場化及社會化水平。其一,政府相關部門針對已有中介組織,依據低污染、低能耗的基本原則指導其分類并服務“三農”。其二,中介組織依據科學的操作規程,形成科學的生產技術規程,在進行生產培育時做到有章可循。另外,中介機構還要對農產品追溯,上市之前由縣質量檢測中心嚴格檢測,而且要出示準出證明。通過檢驗的農產品,在進行粗加工之后進行統一包裝再銷售,同時還應清楚標示品名、生產者、質量等級等,這樣產品能夠餐桌追溯到農田。其三,進行價格、稅收等方面的改革,為中介組織的建設發展提供支持與政策優惠。其四,做好制度建設并優化其運行機制。為推動中介組織更好的發展,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需為其自身建設提供指導,如依據《經濟合同法》等法律條文,將現行的制度規章加以完善修改;重視民主監督規章,定期組織會員大會落實民主管理及決策。
三、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在新形勢時代背景的影響下,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促進作用,能夠保障我國經濟體系建設的完善性,針對我國現階段的農業市場發展格局予以完善和升級,為其提供明確的轉型趨勢。其中,在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大多數農產品的生產產量普遍較高,但由于受到了客觀性干擾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導致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占有率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比普遍較低。為了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占有率,并在國內市場發展過程中占較大的份額,需要結合新形勢的時展特點予以全面分析,積極地引進國外的先進農產品及生產技術,打造新型優良的農業產業品牌,并在新形勢時代背景的助推作用下,促進農業經濟逐漸增長。
(二)完善我國經濟體系
在社會經濟高效化的發展過程中,促使我國的經濟形勢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在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階段,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日常生活質量,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經濟體制。不僅如此,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了客觀性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導致相應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無法得到有效創新,阻礙了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在農業經濟長久化的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各界的日常生活質量,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能夠積極順應新形勢的革新趨勢,針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特點予以全方位的分析,采取完善有效的改革措施,突出農業經濟發展體系建設的重要作用,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2]在新形勢的影響下,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支持,不僅能夠結合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予以完善,還可以在多樣化創新改革措施的支撐作用下,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并且能夠使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體系當中占據較大的份額,維持了社會經濟體系發展的穩定性。
(三)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
對于傳統的農業經濟來說,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相關監管部門并未對此方面的經濟發展予以高度重視,導致農業經濟監督工作無法有效開展,并且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在缺乏有效監督方式的情況下,對農產品的發展項目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于農產品的生產質量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需要基于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農業產品生產形式,要求相關生產部門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加大對農產品生產質量的監管力度,從而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通過對監督工作體系的完善和優化,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質量,還可以為農業經濟的增長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有助于維護農業經濟在社會發展體系當中的穩定性,為農業經濟增長奠定了有利基礎。
四、結束語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分析;產業化;信息化
農業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到整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其經濟的發展管理更是會對國家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并關系到廣大農民群體的自身利益。為了確保農業經濟向著健康方向發展,需要對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趨勢,讓農業經濟管理得到持續性的發展。
1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1)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由于現行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無法與市場經濟體制相互適應,導致管理力度嚴重不足,且執行力也明顯不足,使得無法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并嚴重制約到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2)我國農業管理體制還存在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統性、完善性,導致管理體制無法滿足農業的經濟發展需求,同時不能更好的適應農業社會的結構調整。而在這種欠完善的經濟管理體制下,很多經濟活動也喪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執行力嚴重不足,嚴重阻礙到農業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3)長期以來,農業在我國都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是國民經濟的主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工業的迅速崛起,使得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斷流失,加之原有的農業經濟體系存在的諸多不適應,導致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較大的阻礙[1]。另外,在農業管理上,由于對于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缺乏,并存在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度不足,使得農業經濟管理無法真正滿足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在執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員的知識體系較為單一,且經驗不足,也導致執政能力嚴重不足。
2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1)現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來,我國的傳統農業得到了不斷的改革與發展,而社會經濟也迅速的發展起來,使得農業經濟管理開始進入到一個全新發展的階段。而農業經濟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滲透于農業經濟中,還需要具備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農業生產各環節,包括種植、深加工等,提高對農業產品質量的以及生產中環境保護的重視度,讓農業經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2)信息化的廣泛應用。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之下,其信息技術在各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農業經濟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術,讓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當前,農業經濟信息化規模開始不斷得以拓展,并逐漸滲透于農業經濟各環節中,而要將農業成果轉變成農業生產力,還需要發揮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進而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并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而農業管理實現信息化,不僅便于收集、整理農業生產及農業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為農業經濟以及生產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讓農業科技得到不斷的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持續性發展。3)產業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經濟管理不斷向著產業化發展,除了可以加快農業產品的基礎建設步伐,而且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3]。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可以通過與其他產業利益聯結的形式,讓產業化機制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并讓其標準化的生產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讓更多的農民主動參與到農業產業化體系中來,以增強農業經濟管理效益。
3結束語
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當前,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相信通過不斷的調整及規劃,可以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性,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徐春園 張雪威 徐晴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孫雪妮,姜佑靜,孫寶珠.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南方農機,2016(12):83.
農業經濟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就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而言,農業部門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重大意義的認識顯然是不夠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民群眾的信息流通性不夠,在農產品價格上缺少及時而準確的市場信息,導致農民往往會出現多產卻低收的狀況。這就要求更加重視農業經濟信息化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力爭讓我國農業經濟能夠實現新的發展。本文闡述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的重要價值,剖析了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經濟;信息化;現狀;對策
農業可以說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支柱性產業,一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起,中國農業經濟在諸多方面都出現了非常大的轉變,各類新型農業種植技術也愈來愈多地運用到了農業生產之中,實現了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農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不再只想增加農作物的數量,而是追求實現產業化以及生態化。為此,應當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經濟所具有的實際信息化水平,以求助推農業技術的創新化,更好地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總體實力。
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的重要價值
一是統籌協調我國城鄉發展的關鍵舉措。農業經濟信息化是一項需要為之長期努力的重點工程,牽涉到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隨著農業經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能夠促進我國農業以及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整體調整,提升農民群眾的收入,以求推動我國高質量教育資源在最廣泛農村地區能夠實現共享,進而實現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業經濟信息化還能促進農村廣電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推動當地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實現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二是促進農民群眾經濟收入提升的重要方式?,F代信息技術的投入,肯定會轉變我國農村目前信息化發展滯后而造成的生活貧困的狀況,不斷改進我國農業的整體結構,推動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以提升農民群眾的收入水平。要更加廣泛地實施以計算機網絡以及通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技術體系,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的自動化與信息化進程,改進我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我國農業領域的生產能力,進而大面積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益以及農民群眾的總體收入水平。三是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渠道。因為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尚存在不夠健全之處,農業結構的調整難度較大,農產品的商品率相當低以及農業產業缺乏足夠競爭力等各類問題,從而造成了農產品銷售難以及生產者增產卻不無法增收的狀況。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夠很好地打破該瓶頸,利用建設與積極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從而讓廣大農民群眾以及相關企業能夠得到更加全面、更為精確的市場供銷信息和價格行情等,從而能夠及時地調整生產上的取向,盡可能地避免交易上的風險,確保農村經濟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
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得到的成績
鑒于國家對網絡技術普及工作的充分重視,信息化技術也逐步融入到了農村之中,受到了農民群眾的由衷喜愛。這樣一來,網絡受眾人群的持續拓展推動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取得了以下成績:一是信息化組織體系不斷健全。隨著國家對信息化組織體系的鼎立支持,大量農村地區已擺脫了信息化之制約,而且大量縣級及以上農業部門建立起信息化組織機構。立足于專門組織機構的工作,讓農村群眾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的認識不斷深化。二是組建規模合適的網絡工作平臺。隨著網絡影響力以及信息傳播力的迅速增加,許多地方的農業部門建立起了專門的農業經濟信息網站。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登陸該網站,即可查到許多可靠的息。這樣一來,農民群眾與農業部門就能夠及時進行互動交流。農業部門可以快速更新國家相關農業政策,而農民群眾則可隨時隨地學習農業領域的新方法、新技術,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農業領域的生產率,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收入。三是暢通了信息搜集以及資源利用的途徑。因為前些年信息搜集容易受設施設備缺乏、制度不夠健全等具體狀況之影響,導致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無法做到及時而又迅速,難以發揮出更有成效的作用。隨著國家逐步加大了對農業經濟信息化設備以及技術的投入力度,信息搜集以及開發途徑也變得愈來愈完善。目前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已形成了齊全完整的信息采集體系,能夠覆蓋更廣大農業地區,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向更加可持續的趨勢邁進。四是農業經濟信息覆蓋面不斷拓展。鑒于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業部門會運用網站、報刊、電視廣播等各類途徑實施農業經濟類信息的全面傳播。這樣一來。幾乎全體農民群眾均可接收到上述信息,而且農業經濟信息的速度會更加快,范圍也更加大,成效自然會更加好。
(二)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中的不足之處
一是農民群眾的農業經濟信息化意識十分缺乏。因為我國的農業種植區主要是廣大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種植區的信息化技術往往十分滯后,而且種植區之中的種植工作經常會存在一些盲目性,而普通農民的農業經濟信息化意識通常都比較薄弱,從而造成其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的接受度通常比較低,同時對于先進信息化技術和設備十分不了解。農民群眾是我國農業生產之主體,也是農業經濟信息化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的具體實踐操作者,所以說,農民群眾對農業經濟信息化是否接受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到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具體落實狀況。農民群體缺乏足夠的信息化意識,會直接影響到各類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從而妨礙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夠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二是農業經濟信息化人才匱乏??紤]到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實際情況,當前的信息化工作者已經遠遠難以滿足信息化實務之所需。然而,因為我國的農業區大部分處于條件十分艱辛的經濟落后地區,造成專業化人才出現了大面積的流失,以至于農業經濟信息化無法真正滲透到實際農業生產之中,在間接上就會導致農業信息化進程發展緩慢。三是農業經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十分滯后。盡管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十分注重發展農業經濟信息化,也增加了信息化的資金投入,然而就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實踐來考察,在投入還是顯得不夠。因為資金投入的欠缺,就直接造成了農業經濟信息化基礎設施仍然不夠健全,以至于信息化網絡的發展極大地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實際發展水平。
三、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對策
(一)實施針對農民群體的農業經濟信息化教育
不斷提升農民群眾農業經濟信息化的意識,這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力的重要環節。政府相關部門要依據目前我國農民的信息化意識不強的問題,對他們實施農業經濟信息化教育培訓等工作,并且在培訓過程中積極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持續提高農民群眾所具有的農業經濟信息化意識,讓其能夠親身體驗到農業經濟信息化的便捷性,從而豐富其農業經濟信息化方面的專業知識,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實現新的發展。
(二)積極打造農業信息化人才并提升人才的待遇
打造農業信息化專門人才,這是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前提。在信息化的新形勢之下,絕大部分產業之變革以及發展均是將人才視為主導性內容的。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實施中,因為專業化人才十分匱乏,所以就應當不斷強化對專業農業經濟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并做到盡可能地提升其人才的待遇,要致力于提升農業信息化人才的薪資以及福利待遇,從而吸引更加多的專業人才前來工作,以求實現當地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力的提高。
(三)完善農業經濟信息化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基礎。一旦缺乏健全的農業經濟信息化基礎設施,也就難以做到切實推廣農業經濟領域的信息化技術。所以,在提高當地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整個過程之中,有關部門要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實現信息化的重大價值,從而不斷提升針對農業信息化進行投入的比重,完善農業經濟信息化相關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的推進工作力度。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可合理地運用市場競爭之機制,讓國外的各類先進技術能夠參與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激烈競爭當中,從而推進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開發進程。
(四)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專業技術的研發能力
信息化技術之研發可以說是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內容。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之力度能夠在根本上提高農業領域的生產效率,從而讓農業經濟信息化之發展能夠牢牢地把握住科學發展之脈搏。政府部門可在積極推廣傳統高效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下,全力對其加以創新,把農業經濟信息化方面的技術運用至生物工程以及種植業等領域之中,并且實施多元信息化技術的開發,從而讓農業信息化技術能夠和農業生產之間保持密切的結合關系。
(五)立足資源整合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服務能力
一是要創建政府涉農部門的農業信息交流與共享體系。要通過規范農業信息的標準,統一實施辦法等,全面而深入地推動我國農業經濟信息系統、網站等信息之匯總與整合,力求推動涉農類公共數據之兼容和共享。二是要強化農業經濟類信息之搜集與加工工作,依據“三農”工作的實際需要,不斷強化農業信息源以及信息途徑之拓展、發掘和信息發掘工作,對于有關信息源的分析與加工,應當做到去粗取精以及去偽存真,從而切切實實地提升信息完整性與準確性,確保農業信息網能提供出符合農民群眾實際需求的相關資源,讓政府、農戶以及企業都能夠得到有用的農業類信息。三是要采用各類方式積極和社會各方加強合作,尤其是要強化和通信企業、廣電媒體等的相互合作,不斷地下降農業信息化網絡之成本、提高實際服務水平。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農業經濟信息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必須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這樣一來才能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能力。鑒于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一定要切切實實地轉變自身觀念,對目前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加以改進,讓其能夠更好地適應于當前時展之中,就應當把信息化全面滲透到農業經濟體系當中,從而為現代農業生產激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立足于農業經濟信息化,才能形成最適合于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進而全面提升中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
作者:劉永賢 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邢葉東.淺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4(8)
[2]段炳強.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經濟視野,2014(10)
關鍵詞:農業;生態經濟;農業發展;模式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入了經濟大發展的時代,但是之前的發展道路往往是以自然環境換取經濟總量的提升,隨著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必須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維護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關系。曾多次提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而且農業經濟的生態性質量還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生態經濟下的農業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而農業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水土保持、凈化空氣、為護生物多樣性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各地區位強調自身的經濟總量提升,而忽視農業生態保護,盲目進行擴張使得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問題,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區域性的經濟發展,但是從宏觀角度而言,農業生態保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加強農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并能有效緩解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對于減少自然災害降低異常惡劣天氣等問題也有重大的意義。我國當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要站在高瞻遠矚的角度審視未來的國家發展問題與方向,黨和政府已經密切重視到當前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問題,并提出了構建生態型社會的重要改革方向,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農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并根據當前我國農業資源建設及保護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經濟的原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但是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各大中型城市,農村經濟普遍偏低,由此也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但是如果盲目進行農業投資,可能造成一定的經濟成本損失,所以依托于生態體系的規劃可以讓城市經濟快速拉動農村經濟,促進城鄉結合,并能夠合理配置鄉村資源。農村有著更加廣泛的自然資源,通過優化,可以打造更加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因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生態體系建設規劃可以有效緩解城鄉的兩極分化矛盾,促進兩種經濟融合以及相互帶動加快農村地區的招商引資,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三、生態經濟下發展農業經濟的策略分析
(一)推動鄉村經濟振興與脫貧攻堅工作
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矛盾或沖突點,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以科學謹慎的態度進行全面實指導和落實,以此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性發展。其次農村基層工作部門要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戰略管理部門進行融合,最好以一套領導班子進行統一管理,這樣能夠有效推動工作的盡快落實,也能使得雙向工作之間進行良好的融合。最后脫貧攻堅與鄉村戰略的有機結合,要更多的聽取基層百姓的聲音,在實施振興方案和規劃期間,對于資金的使用要有長遠性的明確規劃,重點關注經濟發展與生態工作,同時也更加透明公開的方式對外進行信息公布,并定期對相關工作組進行考察及評價。
(二)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看待。首先,經濟的發展需要秉承一步一個腳印的方式穩步推進產業轉型,促進當地農民提高思想意識,更多的利用科技化、現代化的農業手段提高自身的價值。其次,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于精神文化領域的建設,農村地區消息閉塞、資源不足,因此在信息渠道上與城鎮有著較大差距,因此在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也應該重典整治農民的精神貧困。因此不能采用單一性的思想或方式,而應該注重兩個大方向的同時推進,在農村地區的基礎建設上,尤其在道路、電力、環境污染治理、通信等方面做好基礎設施改進,秉承“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綠色發展理念。同時也要注重農村地區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以政府為主導加強思想道德宣傳、提高農民思想意識,以豐富的精神食糧讓農民提高幸福感。
(三)鼓勵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發展
我國的傳統農業經濟包括種植養殖,是單一化的產業輸出,隨著當前科技發展以及社會的變化,農村經濟要擺脫單一化的發展模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推進,要積極鼓勵多元化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不僅要促進各項的產業升級,同時也要為各類經濟產業的融合提供平臺。首先農村地區廣袤,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自身的經濟特色和優勢,各級政府應以更加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引導農戶參與新興的農業產業結構,有效解決就業和經濟問題,同時也為新興的農業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其次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針對區域性的產業進行升級與延伸,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認識不足,此時需要政府部門牽頭成立各類的培訓機構,為農民提供更多創業就業的學習平臺,以提高其文化知識水平和思想能力,為農村經濟產業轉型儲備更多人才。最后多元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和挖掘小農業產業的實施路徑,并深度結合市場需求以及消費者心理,進行創新與創造,例如綠色種植、康養中心、文創農村產品等都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多元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優良的環境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費者,因此脫貧攻堅與鄉村戰略的結合,操作過程中要對農村地區的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深入挖掘旅游及文創產業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效率。
(四)借助網絡優勢打造特色農業模式
互聯網改變了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學習習慣,同時也為更多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全新契機,因此農業生態經濟模式應充分重視網絡的優勢及特點,改變傳統模式的空間及時間局限性。特色生態農業的相關概念是為了迎合當前日益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很多城市中的人們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快,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往往產生向往自然的想法,而特色農業出現正好符合當前人們的需求,同時也為小鎮地區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增長機會。但是當前政策提出后,很多地區盲目上馬項目,忽略了市場需求以及同質化問題,造成了特色農業生態項目盈利效果不佳的現狀。但是很多人對于田園生活非常向往,苦于缺乏相關的基礎配套及服務設施,因此無法擺脫客觀局限性,相關部門可以將城鄉協同發展與特色農業生態產業相結合。
(五)注重農業生態的產業升級
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當前城鎮中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而生態農業需要為社會公眾提供的不僅是居住的空間,同時也要注重其娛樂休閑等多方面的服務空間。特色農業產業與田園綜合體相較于城市具有更多的土地資源,因此企業積極推進生態農業基地建設,不僅能夠促進自身的行業轉型,同時也能推進我國生態農業服務體系更加全面化和系統化。相對而言,現代人則更喜歡相對恬靜的生活,特色生態農業區域及田園綜合體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能讓現代人與自然風光無限親近,還能為現代人日常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其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可以種植蔬菜、養花以及其他農業生產,為現代人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業余生活。針對上述情況,相關人員應充分考慮注重其自身農業生態產業升級,并了解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F代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文化、娛樂、餐飲、旅游、養生等多方面的綜合一體服務經濟,將不同群體的消費模式進行融合,打破了傳統生態農業模式,已改變了傳統農業發展觀念,為更多現代城市人消費提供了途徑,有助于形成生態和競技的良性循環,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綜合效能。
(六)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評價工作
農業生態環境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在進行農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將公眾作為主體非常必要,但是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問題。首先要加強公眾對于環保意識的提升,以科學的態度看待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兩者之間的平衡性,既要保證國家經濟穩步發展,同時要盡量降低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其次,要注重公眾的參與性,了解每一個環境改善的主體所需,民眾的參與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自身以及改善當前的生存環境,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既是義務也是責任,與自己以及后代都有著密切的健康聯系。建立公眾的訴訟機制,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多元化發展深遠卻意義重大。目前我國的訴訟機制還不健全,需要與完整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政手段作為輔助,目前國家層面對這方面非常重視,但是要落實到地方,還需要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作出努力,建議從“擴大原告的起訴權利”以及“取消環境公益訴訟的時間約束”兩個方面入手,讓任何一個部門以及居民都有權利對我國的環境進行監督與訴訟,同時取消時間約束可以對環境影響進行深層追責,保護群眾的環境權益,尤其對一些深遠性的環境污染要徹底根除,夯實農業生態發展的基礎,為進一步的經濟發展做好保障工作,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效能的有效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經濟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于提升農業發展效能具有重要地位。我國的農業環境治理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應注重公眾的主體地位,強調公眾對于生態建設的監督以及參與性,通過提高公眾的意識,著力構建現代生態體系和競技體系,改善和拓寬農戶的參與方式,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綜合效能,為我國的農村才能環境改善以及制度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提升,適應當前農村經濟改革發展趨勢,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鮑春裕.生態農業旅游與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核農學報,2020,34(09):2124.
[2]趙金中.數字經濟視角下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與策略[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13-14.
[3]姜士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30-31.
[4]白臣.探究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J].中國儲運,2020(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