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3 10:1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未成年法律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民。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而公民法律素質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法制觀念的強弱,更是一個國家法制建設民主化、科學化程度的重要標尺。從社會管理的視角看,社會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遵守法律規范自覺性的增強,也必將有助于降低社會管理的成本。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困擾世界的公害,我國也不例外,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引起社會和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作為教書育人“主陣地”的學校,理應承擔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擔”。因為學校是絕大多數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應加強對在校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戰場”上發揮“排頭兵”作用。這是法治中國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的需要。那么,學校該如何加強對在校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1.學校應配備一些普法專干教師,法學專業教師優先勝任,條件有限的學校讓政治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須掌握必備的法律知
識;應不斷對自己進行法律知識的“充電”,以勝任自己的教學需要。具備一定法律知識涵養的專職教師是學校加強對在校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2.學校應購買一些通俗易懂又貼近現實生活的,尤其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例的法律教材,配發到在校未成年人的手中,爭取做到人手一冊。切合實際又廣受歡迎好評的法律教材是學校加強在校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硬件”和必要要件。
3.學校應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進行普法教育。如,每周的團隊活動可定為普法教育日,做到一周一講,每周必普法。從而在時間上保證普法教育的充足有效,并形成慣例。加大普法力度,增強普法實效性。
4.學校可聘請就近的公安司法機關中的相關人員,定期到學校進行普法教育。用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案例對廣大在校未成年人“現身說法”,以收到良好的普法效果。
專人專審機制。該院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指派經驗豐富、熟知心理學的女干警專門負責。充分發揮女干警心思細膩、耐心穩重的優勢,注重從未成年人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對癥施教,因勢利導,既講解法律知識,分析犯罪危害,又實施心理溝通和疏導,幫助其從思想根源上走出誤區。
權益保障機制。該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綠色通道和快速介入機制,對于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堅持做到第一時間介入案件、第一時間掌握案情、第一時間實施監督。審查案件時,重點審查是否存在刑訊逼供、是否提供法律援助、是否核查出生日期等關鍵事項,嚴格執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和法定人到場制度,可捕可不捕的堅決不捕,切實權益保障落實到每個過程、每個細節。
品行調查機制。該院堅持案件審查與品行調查相結合,深入家庭、社區、學校,注重調查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道德品行和慣常表現,通過對家庭狀況、性格特點、在校表現和社會活動等情況的研究剖析,進一步了解其成長經歷、犯罪成因和動機、目的等因素,為準確審查案件提供依據。
一、組織領導、深入學習。
縣普法教育領導小組把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納入工作日程,組織全縣的法律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帶頭學習,大力宣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普及走上社會化、法制化軌道。
二、形式多樣、廣泛宣傳
1、縣司法局聯合團縣委、縣教育局開展以“預防犯罪、與法同行”為主題的送法進校園活動,舉辦以現身說法為主要形式的法制教育講座50多場,編印下發《青少年法律知識手冊》5000多冊,組織法律知識競賽18場次。
2、組織學校、社區及有關單位結合“12.4”法制宣傳日、安全教育日等活動,以未成年人學生為主體,組織開展
禁毒、交通安全法規等大規模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動。
3、在全縣各公共場所和文化娛樂場所,采取刷寫墻字,張貼標語,散發宣傳單等形式,重點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知識,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4、開展法律宣傳在校園系列活動??h司法局的從事法制工作的同志都被各學校聘為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每學期都到學校舉行“以案說法”報告會,通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使未成年人認識到犯罪后果的嚴重性,使其心靈受到震撼,從而自覺地遵法守法。今年,我縣司法局還通過參加學校組織舉的辦主題班會、主題隊會、知識競賽和出版專題板報的形式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局在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問題應該說還是共性的,我們將采取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主要表現在:
(一)認識存在偏差。從家庭和學???,個別家長和老師也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即使在工作中滲透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精神,但也不是從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高度去認識。一些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法律意識淡薄,不尊重未成年人的權利,對未成年人失之于教育,失之于管理,有的甚至剝奪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
(二)措施還不到位。對于“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普及還存在死角死面,還沒有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工作方法滯后,挽救性的措施多,預防性的措施少,老辦法多,新措施少,工作措施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比如,近來年存在一個突出問題,縣城流動人口增多,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涌入縣城,很多農民工子女不能及時入學,很快就流入社會,成為“家庭管不著、社會管不著、學校管不著”的“三不管”少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要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學習宣傳貫徹納入普法規劃,并單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普及方案。宣傳要向深度、廣度擴展,要體現宣傳效果,常抓不懈,要突出重點,擴大面上的普及宣傳。要突出教育系統這個重點,把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與普法結合起來,擴大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居委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其它法律、法規的宣傳面不斷擴大。
在刑訴法修訂之前,最高人民檢察院2002年4月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下簡稱《規定》)中第10條、第17條明確規定,在審查批捕階段以及審查階段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通知其法定人到場,告知法定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規定》第16條同時規定,審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聽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人、辯護人的意見。2010年8月六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的若干意見》,把律師也列入了該范圍,并增加了選任時可以征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意見。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都對合適成年人案件作出具體的規定: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并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這一規定的出臺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合適成年人”這一用語,但卻為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我國合適成年人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
1、合適成年人的被動介入難以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之間建立起信任基礎。在司法實踐中,合適成年人對案件的介入往往是在法定代表人無法到場的情況下,司法機關經過通知合適成年人才到場,在到場后,因為與未成年人之間完全是不認識,關系陌生,在沒有任何接觸的基礎上,其到場并不能有效消除未成年人的緊張心理,也不能建立雙方之間,至少是未成年人對合適成年人的信任關系,那么合適成年人在訴訟中代未成年人行使訴訟權利猶如空談。在司法實踐中合適成年人就是在訊問在成,然后簽字了事,這樣一種形式,難以為未成年人和司法機關之間起一個有效的溝通的橋梁。
2、合適成年人的選任不夠專業化?!缎淌略V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的規定,合適成年人的范圍包括其近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但對合適成年人所應具備何種素質,是否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素養,并無提出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多是聘請學校的老師、社區的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門從事青少年有關工作的公務員來擔任。這種選任有一定道理,但還是缺乏規范性和專業性。當前聘請的合適成年人大都不具備法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背景。導致了合適成年人的選任標準低,所選任的合適成年人素質參差不齊,直接影響該制度運作的效果。
3、合適成年人的權利義務沒有規定?!缎淌略V訟法》僅規定合適成年人發現在訊問、審判中存在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但對合適成年人到場后應該行使何種訴訟權利,承擔何種義務都沒有規定。合適成年人并不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旁觀者”,應具體明確其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同時說明放棄權利和消極履行義務有什么法律后果,讓合適成年人制度發揮其該有的效果。
三、完善合適成年人制度的幾點建議
1、選任具備一定素質的合適成年人。對合適成年人的選任應該通過相應的選拔程序,建立起具備一定綜合素質的合適成年人隊伍,并通過專業化的培訓來提高合適成年人的履職能力。合適成年人不但要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熟悉未成年人工作,且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司法部門要對合適成年人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使他們熟悉刑事訴訟程序,正確行使合適成年人權利義務,學會如何緩解未成年人心理壓力,以及運用法律知識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鼓勵引導合適成年人制定矯正方案。合適成年人在參與刑事訴訟中,能真切感受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況及起伏變化,理解其內心所想,因而能夠制定出最適宜的矯正方案。之后才能與未成年人家庭、學校等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實現最大限度的跟蹤和幫教。從審前社會調查、訊問、、審判再到幫扶矯,合適成年人應全程參與,從而真正實現對未成年人的感化、教育和挽救,讓未成年人早日走上正途,回歸社會。
3、明確規定合適成年人的權利義務。首先,從未成年人被第一次訊問起,若無法定人,合適成年人便應介入,積極地與未成年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幫助其疏導緊張情緒,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良好關系。在每次訊問時促成其和司法機關之間的良性對話,同時對于司法人員的違法或不當行為提出糾正意見。其次,在審查和審判階段,合適成年人的主要職責應幫助未成年被告人與法庭及其他人員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對在庭審過程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及時提出糾正意見或向有關機關反映。(作者單位:漳州市平和縣人民檢察院)
參考文獻:
在遵循教學計劃和不改變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情況下,對學科內容的知識進行巧妙設計,努力尋找切入點和滲透點,向學生講授該課知識的同時,將法律知識融入進去。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學會集體小主人———自主選舉班委會這一課的時候,我利用教材和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本班的學生自主選舉班委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民主選舉的方法,在真切的生活體驗中體會民主選舉的意義,增強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為他們將來參與社會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礎。在學習《信任是做人的根本》這一課,利用書本上的案例:廣州發生了嚴重的“假酒中毒”事件,導致50多人中毒,十多人死亡。在向學生講授誠信是一份社會的責任,也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規則,同時也讓學生樹立了保護產權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可以解決法制教育與一般教育在課時上的矛盾。滲透教育追求的是與主課內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師在主課上專門設置時間進行法制教育,而是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不僅豐富了主課的內容,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其次,可以較好地解決法制教育與教學計劃之間的矛盾。課時少、教學容量大是當今義務教育的一大特征。如果法制教育的內容根據主課的內容而確定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沒有必要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也無須重新編制專門的法制教材,通過教師對主課的內容進行巧妙的安排就能實現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法律知識本來就是抽象乏味的條文,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如果把這些法律條文通過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演繹,使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實用化,這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二、在教學案例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列舉生活中真實的事例,讓學生充分討論,透過實例,掌握法律知識。例如,我利用《法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事例:我們社區有一個叫玉娟的同學,今年11歲,父母下崗后,家庭生活困難,因此,家里的人不打算讓她上學,要讓她到大伯開的飯店里打工。讓學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問學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難,玉娟的父母讓孩子輟學打工這種做法對嗎?孩子們都說不對,玉娟應該上學讀書,但是,至于為什么不對,孩子們就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就相機給孩子出示有關的法律條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十三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玉娟的父母的做法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其次,玉娟的大伯也違反了此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規定:非法招用未滿十六歲的未成年人,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這樣一說,孩子們都明白了自己原來享有如此重要的權利。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里,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三、結合品德教學游戲對學生進行
XX年年12月24號——到2012年1月5號的實習是在新浦區人民法院進行的。平時我們都是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了解社會實踐,但說到真正的去辦案,去運用法律知識,同學們都還沒什么經驗,所以本次實踐課——實習,成了同學們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的踏板。
回首在少年庭已經實習的10多天,我感覺自己成長了不少。曾經在學校對未來對實務工作中法律應用的困惑和迷茫,隨著這次實習的一點一滴的應用慢慢的就不見了。實習讓我從一個只看到理論上操作的學生走到了一個能自己動手的實習工作者。知道了該怎么受理案件,分析案情,從一開始只會簡單的整理卷宗到自己動手寫審理報告,從一開始參加旁聽到了自己參加庭審做筆錄。每一次的進步每一次的深入都使自己的知識的更加完善。很感激這次的實習,盡管我仍會想回學校,但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深刻的體會到自身的不足,讓我知道了掌握好牢固的法律知識,扎實的學到解決分析問題的技能,養成邏輯的推理思維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自然的一個轉變讓我對學習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未來有了更積極進取的態度。所以感恩這些天的實習,能夠有這樣的收獲,我是快樂的。
在過去的這兩周實習過程中,讓我受益最多的就是--整理卷宗材料。應該說,了解并熟悉掌握案件處理的整個過程,是實習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而這個內容并不是僅僅只能通過親身經歷立案、庭審、結案等才能掌握的,親身經歷只是完成這一內容的一個途徑,而另一個重要途徑便是整理卷宗材料。卷宗作為案件結案之后的檔案整理,是對案件的進展流程的客觀全面反映,通過對案件處理過程的每一環節中的文書材料的處理,總結時間順序,我可以清楚明晰的了解并掌握一個案件的進展過程,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在頭腦中模擬一個案件的處理,以加深對其的掌握。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整理卷宗材料是每一個實習生最初的、必經的,也是做的最多的工作吧,這正是法院安排的苦心所在,是為了首先便讓實習生對一個案件,從到受理,到審判,再到最后的判決,都有一個清楚的思維,從而以便于以后的實習以及工作。
來法院的初衷,是為了要手握法律的正義之劍,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的安寧與穩定。漸漸地,手上案件一個又一個后,我的心卻漸漸沉甸甸了:法律,究竟扮演一個什么角色呢?一些案件經過了法律,罪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后,我沒有得到正義的滿足,卻是留下了滿心的惋惜。因為,在這兩個周中,我看了太多迷失的少年,聽了太多花季被折斷的聲音,見了太多不該發生的悲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我所實習的這段時間,是我所接觸的案件的主角。我統計了一下,僅11月份,少年法庭就接了9個未成年案,涉案34人,批捕了32人,另2人被公安機關作了其他處罰。這絕對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它向我們發出警示:對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已刻不容緩了。 結合庭里的資料,現對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原因作如下論述:
一、未成年人的犯案,多以侵犯財產為主。在這9個案件中,有5個是搶劫案,1個是盜竊案。未成年人關系網簡單,生活需求也不多。他們大多的生活內容是吃飯、睡覺、上網、玩,所以,他們最需要的只是錢。而他們因為是未成年人,幾乎沒有收入,家里給的錢又不夠揮霍,因此,財物很容易成為他們的目標,侵犯財產型犯罪便成了未成年犯罪的突出特點。
二、未成年人犯案,很少是單獨行為,多半都是結伙作案。在這9個案件中,有6個是團伙作案,四五個人一起的居多,多的達到八個。未成年人本來就很喜歡拉幫結派,而在犯案時,由于他們年齡小、個頭不大,單獨的行為往往難以制服受害人而達到目的,所以,他們需要人多,才能“鎮的住場子”。這是一個未成年嫌疑人自己的交代:“人多,氣勢擺在那里,他們(受害人)就自己乖乖交出財物了”。
三、未成年人的犯罪往往伴隨有暴力的,而且多是手段殘忍、后果惡劣的。未成年人的思想簡單、心智極其幼稚,完全不能很好地預計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所以,在犯案的表現形式上就是作案瘋狂、不計一切后果。在很多個案件中,都打傷、或打死受害人,甚至帶上工具作案,而在我們提審他們時,他們對自己行為的后果都表現得滿不在乎。其中有一個16歲的未成年人和一個19歲的人把一個13歲的小孩活活打死后,問他知不知道自己行為可能的后果,他很輕松地回答:“不就是死刑、無期”。我在想,他根本不知道死刑、無期對他自己的生命意味著什么,才會如此沒負擔地回答吧。人小,別人一吆喝,便跟著去搶人,知道是犯罪卻完全不知道這種行為后果很嚴重。正是對后果的無知,才在他們小小的拳頭下生出如此多的暴力。另外,他們很容易接觸的網絡暴力、兇殺,也可能成為了他們犯罪的藍本。還有這些未成年人幾乎都是小學生,初中文化,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接受“做人”的教育。也完全不知道觸犯法律的后果是什么。即使知道是什么后果他們的知識和人生閱歷也使他們想不明白這個后果真實的意義。很多未成年犯都只是覺得判幾年刑在里面呆幾年,一幌就出來了,沒什么事,可他們不明白、不理解:那幾年人生中寶貴的時間意味著什么……
最后,想要說的是,整個社會法治觀念落后,也是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之一。社會上沒有對法律的尊重的風氣,人們便不知道、不了解法律。這些未成年人也許完全不明白法律的性質。也就是不畏懼觸犯法律后的條條款款,也就去大膽犯案,從而便發生了害了別人也害了他們自己的悲劇。那么,在此需要呼吁:未成年犯也是自己案件的受害人。青少年維權中心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應該起到應有的作用,社會、家庭、學校、不要過早地放棄孩子。
關鍵詞:學前教育師范生;法律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D91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6-0047-03
一、重視學前教育師范生現代法律
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幼兒園活動的科學性、規范性要求幼兒教師具有一定的法律素養。學前教育教師自身的法律素養影響著其教學、保育行為的合法性。幼兒園中教師侵犯幼兒權益的侵權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其不懂法、不守法造成,嚴重影響其教學工作的合法性、保育工作的科學性,甚至于影響其自身的職業形象。因此,必須重視學前教育師范生法律素養的培養,有效規范教學行為和保育行為。
二、學前教育師范生現代法律
素養培養的主要內容 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幼兒權利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根本法為依據,在學前教育這一領域,國家于1989年頒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1996年頒布《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幼兒享有的權利以及合法權益的保護作出了明確的、具體的規定。2001年,在對幼兒主體性認識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情況下,又出臺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對幼兒的發展提出詳細的規定,對尊重幼兒、保護幼兒健康成長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導和法律上的保證。
(一)平等對待幼兒的法律意識
我國《憲法》在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中,公民的平等權成為最首要的一項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幼兒作為法律意義上的獨立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權利,《憲法》保障每一個幼兒享有平等的教育資源,有一個依法治園的和諧環境,享有受到公平待遇的權利,受到成人的公平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29條明確指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因此,平等法律意識的形成,是學前教育師范生最基本的法律素養的體現。
(二)尊重幼兒人格的法律意識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其《愛彌爾——論教育》一書中提到,兒童雖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寵物和。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自己的意識和情感的人。我國法律規定,人生來就享有人格權,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幼兒其主體性的特點體現著其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同樣擁有法律上的基本人權。幼兒的身份具有雙重意義,其既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又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人;其既是一個社會公民,又是一個未成年的公民,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實現全面發展與充分發展,是每個兒童的權利?,F代教育理論充分強調學習者的學習主體的角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8條中也規定教師應當履行“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義務。因此,對于學前教育師范生的培養,必須培養其尊重幼兒人格的法律意識,以幼兒的需要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其年齡特征安排教育教學游戲和保育工作,使其發揮主動性、積極性,體現其主體性角色,不能把成人的不合理觀點及方法強加于他們,同時也不能放任幼兒自然、自由發展,需要加強對其的引導,平等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從而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保護幼兒人身自由權的法律意識
幼兒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是其具體人格權的體現,也是人身自由權的保護內容。人身自由權,是《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保護內容之一,是公民參加社會生活和享受其他自由權利的基礎和前提?!稇椃ā芬幎ǎ骸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作為與幼兒相處的教師而言,建立人身自由權的保護意識,是其愛護幼兒的根本體現,也是職業素養的最基本要求。
(四)保護幼兒主動學習、接受教育的法律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4條規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得隨意開除未成年學生?!眱和碛惺芙逃臋嗬?,擁有學習和發展的基本權利,保障幼兒生存、學習和發展的基本權利,這是我國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對于作為獨立主體的幼兒也不例外?,F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幼兒對世界的探究,更多地體現為“游戲”活動,在活動中自我完成知識建構,這就是幼兒的“學習”,是一種本能需要,也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兒童認知發展水平的特點決定了這一學習過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從維護幼兒權利的法律角度,樹立創造幼兒主動學習的環境和活動的觀念,這就需要幼兒園的教師在這方面的法律素養得到提高。
三、學前教育師范生現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