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2 10:20: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基礎知識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又能夠突出主要知識點,滿足學生將來考證的需要,是我們在高職經濟法教學改革中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開設先修法律基礎課程由于經濟法體系比較龐雜,涉及法學基礎、民法學、商法學、訴訟法學等多方面知識,再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普遍薄弱。為避免因為教學內容多、知識跨度大、課時較少等因素影響教學質量,建議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先修課程,可以在大一的時候安排《法律基礎》課程,讓同學們掌握法律的基礎知識,為以后學習《經濟法》奠定好基礎。
教材的選取應具有專業針對性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并掌握與會計專業有關的經濟、民商法律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經濟法知識正確解決實際案例,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不能盲目追求理論性,而是應該根據高職會計專業建設的特點,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教學要求為依據,并結合會計資格考試大綱,慎重選擇教材。
經濟法體系龐雜,法律法規眾多,對于法律基礎知識普遍薄弱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因此在選用教材時,要選擇難度適中、注重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材,突出案例教學,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大綱要有針對性,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經濟法教學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夠掌握經濟法的一般理論和基礎知識,在實踐中可以應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成為具有較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開設經濟法課程的目的性要明確,教學大綱要突出專業針對性。
隨著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政策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將成為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之一。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需要一大批了解農村、熟悉農村經濟,服務一線的專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但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現行課程體系明顯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加強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和咨詢服務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的確定
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面廣,富有創新精神,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從事農業企業或鄉鎮企業管理的專門人才。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業企業、村級、鄉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管理技能,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微觀經濟管理和服務的中、高級管理專門人才。
二、對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要求
通過近年來我們所作的調研,用人單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包括:專業技術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敬業精神、誠信、事業心和責任感、積極主動、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競爭意識、職業道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身體素質。其中最強調敬業精神和吃苦耐勞。
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要學習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學生要能以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在字里行間體現出學生的素質和風格。要能以口頭方式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觀點以優美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要能思、能說、能寫,還要能做,要能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獨立地解決問題,具備實踐中的操作動手能力。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必須考取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涉農企業要求現在的很多崗位都必須是持證上崗,比如:搞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搞營銷的要有營銷資格證書,搞農村收購的農村經紀人員也要有經紀員資格證,從事企業管理的可考職業經理人資格等等。學生在校期間考取了資格證書,為今后從事某專業工作提供有利條件。
三、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其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學識的深淺和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學科的發展方向及其能否順利發展。對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需充分考慮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科學配置,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構建適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培養所需要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由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公共任選課三大部分構成(見圖示1-1課程體系設置)。公共必修課包括思政課、語數外、計算機、體育、就業創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衛生與健康、安全消防、形勢與政策等。公共任選課開設素質類課程,意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三部分構成。
四、高職農業經濟管理教學內容的改革
農林經濟管理是涵蓋農業、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是以農業經濟學為主線,重視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企業逐漸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主體,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經濟理論分析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明顯不符合社會需求。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作出調整,增加管理類課程的比例顯得尤為重要。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可設置的專業方向有:會計電算化 、農(畜)產品營銷。專業核心能力為:農業經濟調查分析及市場營銷、財務核算技能。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課可開設:農業經濟基礎、農業技術經濟、農產品加工概論、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經濟法、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農村財政與金融、農業經濟調查、會計核算模擬訓練、市場營銷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加強新教材建設,積極選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規劃類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鼓勵教師主編或參與規劃教材編寫,使課程內容充分反映學科的新發展、新要求。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五、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的完善
一、近三年來高考試題凸顯的一些特點
1.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重視觀點、材料、角度的創設與運用;試題的選材主要有文字與表格材料、地圖、圖片等形式,考查考生準確再認,再現歷史基本知識,以及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009年22題,從直觀考查風俗習慣的變化到深層次的經濟基礎的變革,不同觀點的立意方向。
2.突擊抽查邊角知識,教材中標識的章節、用楷體字排版的內容、教材中的圖表注釋、平時出現頻率較低的知識;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試題不斷增加,形式更加多樣化,閱讀信息不斷擴大。如2009江蘇歷史第5題。
3.文明史觀整合試題綜合程度越來越高,文明史范式成為歷史試題設計和制作的主導范式之一。淡化古代與近代、中國與世界的時空界限,跨知識滲透、跨區域鏈接,綜合程度越來越高。
4.隱性介入熱點問題,引導關注社會生活。如:商業城市發展、儒學與民族精神,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城市群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等。
二、復習策略
1.明確高考能力要求,加強主干知識的復習。
歷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項12條,在平常復習時,應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個考點作為鞏固基礎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的指針,落實到復習的各個環節。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態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考查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即衍生態知識的能力,沒有可供遷移運用的原生態知識,衍生態知識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態知識復習的依據就是課標和考綱,應注意將課標和考綱要求的陳述式變成一個個設問式,利用教材對問題進行合理的整合取舍,形成主干知識體系。有的學生初中通史知識掌握有欠缺,不能滿足高中階段學習專題歷史的要求,建議按照課標、考綱要求對初中歷史課本的相關通史內容和階段特征進行補充學習,把初中史的知識體系和高中專題的知識體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相互融合的知識整體,隨時注意用目錄學習法梳理知識,保證每天拿出一段時間復習,這樣定有大的飛躍。
2.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維能力的考查,這已成為高考的主要方面,在明確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礎上。
(1)參考近幾年各地高考題,建立典題本,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學生手頭資料不少,大多數情況下做過也就過去了,缺少精心的參悟,尚未達到“格物致知”的要求,而高考命題對于考查哪些知識點、體現什么意圖都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且科學性較高。因此,要對近幾年高考題有認真地思考,把答案寫出來,然后對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審題能力、理解題目意圖的能力和綜合處理材料、史論結合的能力;建立一個記錄好題和錯題的典型題目本,把日常練習中的好題錯題及時搜集整理,把典型題目本充實起來并經常參悟。
(2)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重視打破思維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克服思維角度的單一性、片面性,堅決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剝地利用課本原話答題;要能夠真正理解命題人的命題立意,再結合設問和材料進行具體分析,在充分審明設問的前提下作答就不會偏離命題立意這個中心;要學會從材料組合中、從題干語中、從設問中把握命題立意;要抓住問題中的核心詞、關鍵詞、條件限制詞、分值來確定回答內容的主次、多少,尋找答題途徑。
(3)提高理論認識能力。重視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要把理論觀點轉化為認識歷史的思維方法,用以全面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4)加強行文答案規范性的訓練。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問題要按答題紙中的序號自成一個段落,使段落分明、條理清晰;“序號化”指回答問題的各個并列要點之間用各類序號分隔,使要點突出,一目了然;“整潔化”指卷面美觀,整齊潔凈。內容要面全、點齊、話簡?!懊嫒敝杆卮饐栴}角度齊全,碰到隱含角度時要根據平時分析問題的思路發散思維來確定;“點齊”指所回答問題的要點齊全,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比預測的要點多出1到2個要點,以免失分;“話簡”指回答問題的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避免文學化語言。
3.加強對歷史材料的解讀訓練,提高材料解析題的答題能力。
(1)準確審題。主要審:時間、人物、空間、事件、關鍵詞、答題方式等。
關鍵詞: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 教學手段 創新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一門德育課,屬于必修課程,其任務是根據經濟和政治學說的基本觀點,對學生進行經濟基礎知識和政治基礎知識的教育。然而,職高學生文化基礎普遍偏低,整體素質不高,思想不成熟,學習積極性不高,再加上該學科的抽象性等特點,使得《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課程的教學“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呢?我就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展開一系列探討,以獲得教學的良好效果。
一、課本知識點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
任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張可君主編)便會發現,教材在全面闡述經濟與政治基本常識的字里行間,滲透著細致獨到的育人功能。抓住這個知識點與人生價值取向的結合點,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引導,強化課程效果。
比如,對第一章第一節“商品”中“知識、技術是無形商品”,任課教師完全可以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德國奔馳汽車技術人員在替一個美國客戶維修汽車時,只是在車身的某個部位畫了一個圓圈,就掙了3萬美元。當客戶不服氣時,他的理由是:畫一個圓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畫圈則值29999美元?!?美元畫圓圈,在哪里畫值29999美元”。
這是一個關于“知識、技術是無形商品”的最好解說,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尋味。隨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導,要求他們用勤奮、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識和技術武裝自己,在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還接受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將來若想輕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須現在勤勤懇懇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人,樹立理想和目標,拋卻中考失利的陰影,立即投入到學習的行動中去,等等。
又如,在講到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將價值規律比作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價值規律指揮著全社會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部門的分配,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競爭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場經濟永恒的法則。商品生產者通過物與物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同樣,在這個知識點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價值取向引導: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將來社會事業的主力軍和建設者,必須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主要包括人格實力、品行實力、智慧實力、知識實力等,而創新品質才是一個人競爭實力的核心,是一個人無往不勝的制勝法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改善自我,培養創新品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強學習,并在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轉化為競爭實力。
將課本知識與人生態度、價值取向有機地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效果。教師永遠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能否找到可以接納與釋放信息的“觸點”,通過事先的預設與牽連,為學生搭起緊扣學習主題、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學生放大思維空間,不斷實現動態發散,轉換遷移。教師的預設準備越是充分細致,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接受與學習。
二、分層次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緊密銜接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極高境界,而分層次教學則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舉措,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任課教師既要有教學目標的分層次,又要有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分層次。
分層次的教學目標,其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不同情況,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相適應。一方面,設置分層目標要遵循“讓全體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另一方面,要“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超過課程要求”去學習。教學目標的分層是給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階段學習目標,以使不同的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例如,教學“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時,面向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把“識記當今時代的主題”作為教學目標,而面向學習較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加上“為何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的教學目標,以使目標層次與各類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相適應,讓不同起點的學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標。
分層次教學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組學習,各個學習小組的力量應保持均等,一個學習小組的人數以三到五人為宜。小組教學通??梢宰裱缦虏僮鞒绦颍簺Q策――導引――觀察――調整――評價。
決策是指教師應當明確該小組教學的目的、任務,并預測其結果。導引是展示課程內容、激勵啟動、交待步驟,然后引入討論。觀察指在各小組開始活動,大部分學生開始參與教學過程時,教師根據教學決策,全神貫注地觀察小組活動的現狀,以便及時采取調整措施,促使小組學習活動健康開展。調整通??刹捎每刂七M程、理順思路、指導互助、中止討論、組織發言等手段。評價指在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結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須及時給予評價,以使各組獲得信息反饋,從而促使其強化動機、調整學習進程。
分層次教學內容主要是根據中職生個體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上有所選擇。對優秀生,在教學目標明確后,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不僅要學好課本知識,而且要拓寬知識面和加深知識難度。對一般學生,要立足于弄懂課本上的內容,多看書本,然后慢慢融會貫通,不斷提高要求,充分保護他們對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的“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時,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1.后進層:識記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解決兩大主題的主要障礙及有效途徑(即知其然);2.發展層:在后進層的基礎上要深入理解(即還要知其所以然);3.培優層:在發展層的基礎上培養學科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在分層次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承認差異,尊重主體,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尊,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分層次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挖掘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學生都能主動、生動、健康地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優化教學教程,形成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有效模式,真正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課由于學科自身抽象性等特點,沒有其他學科形象、生動、具體,教學手段略顯單調??菰餆o味的傳統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為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是指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以各種電教媒體如電腦、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補充的多元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且使之與傳統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課程教學的難點在于抽象的理論知識看不見、摸不著,學生難以理解。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成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圖,即化抽象為具體。它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例如,在講“商品和商品經濟”一章“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動態曲線圖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貨幣的形成過程”時,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利用計算機教學把貨幣的形成從“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金銀貨幣紙幣等”以時間先后次序表現出來,使學生對貿幣的形成過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點,又突破難點。更強的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用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如講解“國家”、“宗教”、“民族”、“貨幣”、“商品”等有歷史發展背景的概念時,完全可以采用投影、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單調模式,甚至把知識的學習融入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發揮寓教于樂的學習優勢,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樂學”落到實處。
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不足,只能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必要的技術輔助手段。因此,多媒體教學可以理解為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增加多媒體(包括計算機)這一特殊工具的教學。在設計多媒體教程時,要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特別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此處主要是指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傊?,任課教師要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這樣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
教學手段最終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課本知識點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分層次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緊密銜接,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學科內不同的知識模塊間開展知識的鏈接與建構,道德的內省與升華。任課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政治經濟理論,更要體現政治綜合性學習的德育功能,引領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勇.素質教育視野中的中學政治課堂教學[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職業學校政治教學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匯,2007,(8):96.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 教學方法 校企合作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所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回答“什么是應用型人才以及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問題。這里的應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同時應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畢業后能直接服務于生產、管理、服務等崗位的技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在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大學人才培養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本科院校必須適應社會對人才基礎知識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培養的人才既不能像傳統本科大學那樣,培養理論型人才,也不能像職業技術學校那樣,一味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純粹務實的、操作型人才,而應結合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兩方面的特點,走特色發展道路,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寬于高職院校,實踐能力強于傳統大學,努力培養具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因此,構建人才培養模式中應當以傳授知識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提高素質為主線,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以理論為中心,技能為導線。
二、當前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 課程體系設置簡單。經過調查顯示,當前高校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和清晰,還是一些傳統的專業和培養計劃,沒有準確定位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不能針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和需要設置合理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模式,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也是很單一的。
從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基本上已將實踐環節從課程中剝離出來,設置實驗課程、課程實驗,但相應的實踐環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卻缺少條理和探索性,相應的專門的實驗硬件和軟件設施都還不能配備到位,而教師也大多是剛從高校畢業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是只注重理論的教學研究,沒有把案例和實踐教學結合到理論課的傳授中。實踐經驗缺乏,導致實踐課程經常出現縮水現象,或以“放羊”形式告終。
2. 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方法基本上采用常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模式,但缺少實踐案例教學模式,不能針對學科中的理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中結合當前實際加入案例教學。這樣使整個課堂比較枯燥,不能達到和學生的互動和啟發。同時針對經濟類的學科沒有適當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和興趣。雙語教學對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相當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表達要非常標準,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很好的典范。
3. 缺乏實習實踐基地。目前雖然一些高校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理論與實踐仍然存在相脫節的現象。如校內會計模擬實驗雖然采取模擬仿真的形式。但由于存在實驗材料的單一、實驗方式的單調等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能持久,實驗效果差。校外實習雖可以彌補校內模擬實驗的不足,但由于實習單位接納的學生數有限,校外實習安排較困難。即使已經進入實習單位,實習單位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少,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幾點措施
1. 優化課程體系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制定應構建科學、協調、可操作的課程體系,這就需要要優化課程體系,精選課程內容。第一,以能力為本位設置課程體系,可以設置公共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專業方向平臺、實踐教學平臺、素質拓展課平臺,這 “五大平臺”方式。第二,強化基礎課教學,加強文化修養和語言、計算機、外語等課程教學。第三,按照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的原則,設置一定比例的任選課程。第四,精設專業課,專業課內容要新。
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方法上,打破以傳統知識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積極采取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適合學科特點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積極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雙語教學引用到課堂中,既鍛煉了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口語的平臺。
在教學手段上,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創新活動。讓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能力,通過科研環節,學生可以針對感興趣的領域做更深入系統的研究。通??梢酝ㄟ^諸如畢業論文寫作、開展社會調研或實踐、參加科研活動等方式進行。鼓勵和要求學生取得相關職業資格(技能)證書,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要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分散和集中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規定要求與自選項目相結合等實踐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校內校外教學資源,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做到本科四年能力培養不斷線。
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合作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企業對于職業崗位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功能定位的基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價值體現,就是要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是關鍵。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專業建設必須依照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符合崗位素質標準的原則,積極推進各項教學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學的內容、標準和評價體系,著力在學生的自主能力、創造意識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誠信,敬業、愛崗,具有較高專業技術知識水平和精湛操作技藝,能夠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手腦并用型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與經濟社會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校教育質量和特色的關鍵要素。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合作的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它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是在現代社會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適應現代生產第一線需求為目的,以學校和社會緊密合作為途徑的現代教育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教育,能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從而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參考文獻:
關鍵詞:獨立院校;學生;學習;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4
引言:《西方經濟學》是高校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內容,能夠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為以后其他課程的學習和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西方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W生自身問題
(1),學生自身基礎薄弱
在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之下,入學獨立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因為高考分數不足以進入公辦學校,但仍可以有機會獲得本科學歷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初高中期間文化課的學習基礎并不扎實,學習能力并未完全開發出來,同時也并未探索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故而基礎知識缺乏,對于《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理解會覺得困難。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畏難情緒嚴重
由于就讀獨立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經過高考分數劃線而進入到民辦獨立院校的。這部分學生在初高中期間學習表現并不是很突出;或者所處地域偏僻,所受教育水平不足與發達地區媲美。對于前者則可能是學習成績一直不突出,沒有得到家長及教師的鼓勵,更有甚者會被拿來與同班或者其他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比較,導致本來就對學習沒有自信的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更加抵觸,故而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于后者則有可能是由于地域限制,教育資源分配的缺陷,導致此類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被激發出來,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估計不足。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對大學存在誤解,認為是思想解放,不必再學習。因此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他們的積極性不足表現的尤為明顯。
《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相對于其他人文社科類的科目而言,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更高。習慣憑借記憶應付考試的同學們,對這門對思維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并不擅長。容易遇到困難就自我放棄。
(3),學生對學習此門課程的重要性理解不足
開設此門課程的一般為財經類院校,將《西方經濟學》作為基礎必修課。但同學們對此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段鞣浇洕鷮W》屬于經濟基礎理論,對于理解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具有較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財經類的各個專業而言,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各專業的基礎。但很多同學認為這門課程與自己所學專業并無多大關系。
2,校園環境問題
(1),獨立學校師資不足
獨立院校師資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近幾年有了較大的改善,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會盡可能去招納一些公辦大學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歷畢業生來從事教學工作。這部分教師對經濟學的學習理解比較扎實,可以較好的傳授相關知識。但青年教師會存在教齡不足,教學經驗欠缺等這些問題,對課程及課堂的管理掌控能力較差,特別是當遇到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時會尤為棘手,不知如何應對。對于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對此門課程的畏難及抵觸情緒的方法上尤顯不足。同時,青年教師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上缺乏經驗。
(2),獨立院校學風有待提升
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各門課程的學習都有較大的幫助。但目前而言,大部分獨立院校校齡較短,在校園文化積累,校風建設方面多有不足。進入獨立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優渥,沒有太多對學習的鉆研精神。同時學生自制力較差,不能自我約束。且受部分社會不良價值觀的影響,讀書功利化思想嚴重。
二、對《西方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 優化教學,提高學生積極性
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學習,比較注重邏輯推理及各種假設前提。這對思維抽象能力要求比較高。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上建議教師在這方面深入淺出,運用各種案例及視頻進行切實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上則建議教師將理論與當前經濟形勢經濟政策結合。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經濟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側面強調此門課程對財經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2,加強學校學風校風建設,創造良好學習氛圍
在更注重社會實踐的獨立院校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們一是不擅長,二是不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在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強學校校風學風建設,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相對于公辦院校,獨立院校由于辦學資金來源問題,獎學金設置較少,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大??梢晕鄳纳鐣壬瀑Y金進入學校,設立獎學金,增加獎學金的獎勵范圍及獎勵力度,從這方面激勵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韓東寧、呂曉玲.獨立學院教學方法改革與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9(1):75
【關鍵詞】高職教育;會計;教師建設
我國市場經濟持續、穩健地發展是建立在我國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據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創造的最終產品和附加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如此規模龐大的中小型企業需要具備扎實的經濟基礎知識,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正是高職教育市場所在。而學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水平,怎么教,教什么,也是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挑戰。
一、高職層次會計專業對教師要求
(一)理論知識扎實并及時更新
會計專業教學建立在其特有的基礎理論知識之上,所涉及學科有會計基礎知識、會計電算化、經濟法、會計實務、財務管理、財務會計、審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稅法、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金融學、貨幣銀行學、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等等,可見會計專業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授課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知識基礎,無法為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同時,會計學科知識的時效性很強,針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尋求更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使會計專業知識變更十分頻繁。
(二)具備相應的實戰能力
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目標是為了給社會提供精于操作的應用型人才,教師應當善于將理論與操作結合,把知識和待解決的任務相結合進行介紹,才能形象生動,使高職學生既能理解理論知識,更能在操作中熟練運用。
(三)觀念革新,教學方式創新
傳統的會計教學課堂設計單調,學生對會計專業學習過程感覺枯燥沉悶。面對目前思想活躍個性鮮明、接觸面廣的學生群體,如果還采用簡陋的教學設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當變革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位,圍繞教學任務多開展實訓、實驗、案例分析等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課堂參與,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提高學生組織、決策、交流的水平,使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具有足夠的成就感、自信心。
二、高職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理論知識體系有待健全
高職會計專業教師僅僅對本門專業知識熟悉,對其他經濟知識的認識有限,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構架學科之間的聯系。
(二)實踐水平欠缺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尤其是內地高職院校,教師絕大多數來自高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教師缺少必要的從業經歷,其教學也就只有講授書本知識,不能很好地將實際操作運用融入課堂教學。
(三)繼續教育不足
高職會計專業是傳統的專業,近年來生源一直不錯,學生招得多,班額大,師資力量配備跟不上,教師疲于應付課堂教學、科研任務等,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繼續教育。
三、加強高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一)積極開展交流活動
派教師進駐行業企業學習,同時邀請行業企業專業人士來校隨課堂指導。會計崗位上的專家帶來最新的權威信息,定期更新教師、學生的專業信息,縮小學生就業時崗位對接的間隙。其次,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也非常重要。開展校內專業課程教師講座,就其課程知識核心內容做介紹和交流,使其他專業的教師知識體系得以補充。交流活動應當形成一套長期穩定的機制,涉及到師資安排、教學任務安排、科研計劃、考核辦法、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等一系列問題。
(二)教師自學與學院選送培訓
高職會計專業教師要求“多師”資格,鼓勵教師考取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注冊稅務師等資格。教師可以通過自學考取,也可由學院出資,選拔優秀教師經過培訓取得資格。
(三)教師帶領學生調研企業
會計專業教師帶隊,學生對企業開展問卷調查,了解企業規模、性質、從業人員數量、會計崗位量、對會計從業人員素質要求等等,使教師、學生主動接觸會計崗位,獲得第一手資料,根據累計的資料分析出趨勢,指導當前的會計教學工作。對已經畢業的本專業學生建立數據庫,跟蹤調研其工作單位,以及使用我院畢業生的學生綜合評價、學生跳槽情況分析等,可以前瞻性指導今后的會計教學方向。
(四)教師指導學生創業
會計專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校期間創業,牽頭成立記賬公司,學生將知識邊學邊用,學習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實現了校園與社會的無縫對接,提高了教師的實際指導水平。
總之,根據高職院校辦學目標、高職會計專業特點,結合當地經濟環境,探索各種渠道,加強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為社會輸送高職層次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褚小寶.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09.
[2]張仲林.當代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M].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8.